药用真菌 Chaga - Inonotus obliquus

药用真菌 Chaga - Inonotus obliquus

一、药用真菌白桦茸——桦褐孔菌(论文文献综述)

陈正启,周汐,华蓉,孙达锋,冯云利,熊永生,罗孝坤[1](2021)在《桦褐孔菌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文中研究表明对桦褐孔菌的生态学研究、人工栽培状况进行了汇总,在已报道的关于桦褐孔菌的各类研究基础上,重点对桦褐孔菌的药理活性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桦褐孔菌的开发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彭焱辉,王志强,徐阳纯,许泽群,吴凌涛[2](2021)在《白桦茸中总糖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建立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白桦茸中总糖的含量。以葡萄糖为对照品,样品用15 mL浓盐酸置于沸水中水解3 h,在浓硫酸作用下,与苯酚反应,在490 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葡萄糖线性良好(y=0.0104x+0.00401,R2=0.9997),精密性、稳定性和重复性RSD均小于1%,样品回收率均能大于90%。对不同产地的白桦茸测定结果显示,俄罗斯产的白桦茸中的总糖含量较高,达到253mg/g。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结果稳定,重复性好,精密度高,回收率高,适用于白桦茸中总糖的测定。

刘雨婷[3](2021)在《液体培养条件对桦褐孔菌产活性多糖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研究不同培养条件下桦褐孔菌所产多糖的产量、性质及生物活性,探讨培养条件对真菌产活性多糖的影响,旨在为获得特定组成、特定活性的桦褐孔菌多糖组分提供实验依据,同时也为药用真菌代谢调控的相关研究奠定理论和实验基础。本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培养条件影响桦褐孔菌菌丝体生长状态及多糖的积累碳源、氮源、转速、促进剂、温度对桦褐孔菌菌丝体形态、生长状态、多糖积累均具有一定的影响。菌丝体生物量从高到低进行比较,不同碳源条件下菌丝体生物量由高到低为玉米秸秆、葡萄糖、蔗糖、乳糖;不同氮源条件下菌丝体生物量由高到低为蛋白胨、豆饼粉、硫酸铵;不同转速条件下菌丝体生物量由高到低为180 rpm、150 rpm、120 rpm;不同促进剂条件下菌丝体生物量由高到低为Tween-80、油酸、对照组;不同温度条件下菌丝体生物量由高到低为28℃、24℃、20℃。以菌丝体多糖产量为指标从高到低排列,不同碳源条件下菌丝体多糖产量由高到低为玉米秸秆、蔗糖、葡萄糖、乳糖;不同氮源条件下菌丝体多糖产量由高到低为蛋白胨、豆饼粉、硫酸铵;不同转速条件下菌丝体多糖产量由高到低为150 rpm、180 rpm、120 rpm;不同促进剂条件下菌丝体多糖产量由高到低为油酸、对照组、Tween-80;不同温度条件下菌丝体多糖产量由高到低为28℃、24℃、20℃。以胞外多糖产量为指标从高到低排列,不同碳源条件下胞外多糖产量由高到低为玉米秸秆、乳糖、蔗糖、葡萄糖;不同氮源条件下胞外多糖产量由高到低为硫酸铵、豆饼粉、蛋白胨;不同转速条件下胞外多糖产量由高到低为150 rpm、120 rpm、180rpm;不同促进剂条件下胞外多糖产量由高到低为对照组、油酸、Tween-80;不同温度条件下胞外多糖产量由高到低为28℃、24℃、20℃。(2)培养条件影响桦褐孔菌多糖化学组成、初级结构不同培养条件下桦褐孔菌多糖的蛋白质含量和多酚含量接近,但总糖含量和糖醛酸含量存在显着差异。菌丝体多糖方面,总糖含量最高的多糖是以葡萄糖作为碳源培养制备的IPSg,其总糖含量为42.39%;糖醛酸含量最高的多糖是以豆饼粉为氮源培养制备的IPSsp,其糖醛酸含量为13.65%。胞外多糖方面,总糖含量最高的多糖是以油酸作为促进剂培养制备的EPSoa,其总糖含量为77.75%;糖醛酸含量最高的多糖是以玉米秸秆作为后续碳源培养制备的EPScs其糖醛酸含量为7.86%。培养条件对桦褐孔菌多糖的分子量影响较小。不同培养条件下制备的菌丝体多糖Mw大都在1×104Da以下且分散系数小于3,而以乳糖作为碳源培养制备的IPSl和以豆饼粉为氮源培养制备的IPSsp的Mw高于1×104Da,其中IPSsp的Mw和分散系数最高,分别为为1.61×105Da和69.74。不同培养条件下制备的桦褐孔菌胞外多糖分子量较小,分子量最高的胞外多糖是IPS20,Mw为6000 Da左右,分散系数为3.98。培养条件对桦褐孔菌多糖的单糖组成具有一定影响。菌丝体多糖的主要单糖组分为葡萄糖、半乳糖和甘露糖,还具有少量的木糖和葡萄糖醛酸组分。不同培养条件对菌丝体多糖的单糖组成影响不同,以碳源为例,以玉米秸秆作为后续碳源制备的菌丝体多糖IPScs还含有鼠李糖和半乳糖醛酸,以葡萄糖作为碳源制备的菌丝体多糖IPSg中还含有岩藻糖。胞外多糖方面,单糖组分主要为葡萄糖,其含量均在55%以上,但在不同培养条件下,胞外多糖的单糖种类和比例呈现一定差别。桦褐孔菌多糖经DEAE Sepharose阴离子交换层析初步分离得到中性糖和酸性糖组分。菌丝体多糖方面,不同培养条件下制备的多糖均含有中性糖组分和1个酸性糖组分,但是含量比例存在差异;而胞外多糖方面,不同条件下制备的多糖主要组分是中性糖,多糖EPS180、EPSoa和EPSt80含有酸性糖成分。(3)培养条件影响桦褐孔菌多糖的抗氧化活性和降血糖活性不同培养条件下的桦褐孔菌菌丝体多糖和胞外多糖均具有一定的羟基自由基清除活性、亚铁离子螯合活性、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和还原力,同时存在剂量效应,但不同多糖间的活性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不同培养条件下制备的桦褐孔菌胞外多糖(除EPSas外)对α-葡萄糖苷酶均具有抑制作用,其中EPScs和EPSl的抑制作用相对较低,而其他胞外多糖的抑制作用均高于阳性对照阿卡波糖,不同培养条件对胞外多糖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具有不同影响。采用Hep G2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比较了不同培养条件下制备的桦褐孔菌多糖对细胞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作用,结果显示菌丝体多糖和胞外多糖对细胞胰岛素抵抗均具有改善作用,但培养条件对多糖活性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氮源条件对多糖的细胞胰岛素抵抗改善作用影响最大,以蛋白胨为氮源制备的菌丝体多糖IPSp和以豆饼粉为氮源制备的胞外多糖EPSsp对细胞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作用最强。

任帅萌[4](2020)在《桦褐孔菌发酵产物对SPF鸭生长性能和免疫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桦褐孔菌属于药食两用真菌,其子实体和发酵产物中的多种活性物质具有抗氧化、免疫调节和抑制病毒等作用。本研究在桦褐孔菌发酵产物(Inonotus obliquus fermentation product,IOFP)能够增强鸡生长和免疫性能的基础上,探索其对SPF(无特定病原体)鸭是否具有相同的促进作用,以期为开发具有生长和免疫促进作用的新型鸭用绿色饲料添加剂和免疫增强剂提供研究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IOFP对SPF鸭生长性能和非特异性免疫性能的影响80只1日龄SPF鸭随机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分别饲养于隔离器中。试验组在饮水中加入1.6%(课题组前期摸索好的浓度)的IOFP,对照组不添加IOFP,不同时间点测定鸭的平均日增重、日采食量、料肉比等生长性能指标;在21d,42d剖取10只鸭子的胸腺,脾脏,法氏囊称重并计算免疫器官指数;在14d,21d,42d采集外周血分离淋巴细胞测定鸭外周血淋巴细胞(PBMC)刺激指数,并在21d,42d时分离外周血血清测定非特异性免疫指标(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结果表明,桦褐孔菌发酵产物能显着促进鸭生长性能和免疫器官发育,有效提升非特异性免疫指标。(2)IOFP对SPF鸭套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表达量的影响80只1日龄SPF鸭随机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分别饲养于隔离器中。试验组在饮水中加入1.6%的IOFP,对照组不添加IOFP,利用荧光定量PCR法在21d,42d检测SPF鸭外周血中不同TLRs的m RNA表达量。结果显示,饲喂1.6%IOFP组鸭的TLRs相对表达含量的变化均高于其它各组,其中TLR3相对表达量在第21d和第42d及整个实验期相对含量较高。综上所述,将1.6%的桦褐孔菌发酵产物加到SPF鸭饮水中,可以提高鸭体的生产性能,增加鸭体的平均增重,降低料肉比,并在某种程度上改善了肠道的组织形态。通过非特异性免疫指标(T-AOC,SOD,NO)的测定,证明桦褐孔菌发酵产物能够增强鸭的抗氧化能力,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强度。基于初步筛选TLR1A、TLR1B、TLR2A、TLR3、TLR4、TLR5、TLR7、TLR15、TLR21的相对含量变化明确IOFP的受体,为TLR受体信号通路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张勇[5](2020)在《药用真菌桑黄和桦褐孔菌中有效成分提取分离及抗痛风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桑黄(P.igniarius)和桦褐孔菌(I.obliquus)是珍贵稀有的大型药用真菌,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目前主要集中于多糖抗肿瘤等功能研究,对于其小分子化合物的研究相对较少。据报道,药用真菌桑黄和桦褐孔菌在保健、治病及病后康复方面都具有一定特色。痛风作为一种高发的慢性病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有文献报道桑黄和桦褐孔菌提取物具有抗痛风作用,但其活性成分及作用机理的相关研究则未见报道。因此,关于桑黄和桦褐孔菌中活性成分对痛风相关炎症治疗的作用机制有待深入研究。本论文以药用真菌桑黄和桦褐孔菌为研究对象,采用色谱、质谱等技术对其中的有效成分进行分析,以黄嘌呤氧化酶(XOD)为作用靶点,快速从药用真菌粗提物中筛选潜在酶抑制剂,以活性为导向,应用高效逆流色谱(HPCCC)分离纯化桑黄和桦褐孔菌中先导化合物,进一步从酶促反应动力学和细胞生物学两方面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活性评价和作用机理研究,具体内容如下:采用苯酚-硫酸、亚硝酸-硝酸铝、香草醛-冰醋酸和BCA法对比研究10种不同来源桑黄中多糖、黄酮、三萜类化合物及总蛋白质的含量。利用液质联用(LC-MS)技术快速鉴定了桑黄提取物中15种化学成分,进一步应用超滤技术从桑黄粗提物中筛选得到3个潜在的具有XOD抑制活性的单体化合物。以筛选的结果为导向,采用HPCCC技术分离并用质谱进行鉴定,从10.00 g桑黄粗提物中分离得到Davallialactone 28.30 mg、HypholomineB 72.15 mg、InoscavinA 46.50 mg,经HPLC检测纯度为98.75%、96.43%和90.46%。建立了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对桦褐孔菌提取物中紫萁酮的定量分析方法,并用该方法评价了不同溶剂和方法对提取物中紫萁酮含量的影响。利用LC-MS技术对桦褐孔菌提取物中的5种化学成分进行快速的结构鉴定,应用超滤技术从桦褐孔菌粗提物中筛选了2种潜在的具有XOD抑制活性的单体,以活性为导向,采用HPCCC技术分离并用质谱进行鉴定,从20.00 g桦褐孔菌提取物中分离得到原儿茶醛85.60 mg、紫萁酮36.35 mg,经HPLC检测,两个化合物纯度均达到95.00%以上。采用酶促反应动力学方法评价从桑黄和桦褐孔菌中分离得到的5个化合物对XOD的抑制能力,并利用Lineweaver-Burk双倒数作图法判断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5种单体化合物对XOD均表现为可逆抑制作用,具体表现为Davallialactone为竞争型抑制剂、HypholomineB为竞争型抑制剂、InoscavinA为反竞争型抑制剂、原儿茶醛和紫萁酮为竞争型抑制剂,抑制常数Ki分别为71.63、29.72、68.97、57.85和35.40μg/mL。结果表明,5种化合物对XOD抑制能力较好,IC50分别为56.04、81.35、17.83、38.80和23.00μg/mL。进一步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5个单体化合物抗痛风活性进行验证,以MSU诱导RAW264.7细胞建立急性痛风细胞模型,以别嘌呤醇为阳性药,评价桑黄和桦褐孔菌提取物、5种单体化合物对急性痛风模型细胞的保护作用。应用ELISA法测定不同给药组中模型细胞的IL-1β和ICAM-1的含量,结果显示,加入提取物及5种化合物均可抑制急性痛风模型细胞中炎症因子IL-1β、ICAM-1的释放,说明桑黄和桦褐孔菌提取物及其单体化合物对痛风炎症细胞具有保护作用。采用RT-PCR法评价不同给药组对模型细胞中IL-1β、ICAM-1的mRNA基因表达的影响,发现MSU诱导后的RAW264.7细胞中相关基因的表达量显着增加,加入药物组的相关基因表达量显着降低。结果表明,药物组能够降低IL-1β、ICAM-1的基因表达水平,对急性痛风细胞起到保护作用。细胞实验与酶促反应评价均表明,桑黄和桦褐孔菌中分离得到的5种单体化合物均具有较好的抗痛风活性。本论文系统地对桑黄和桦褐孔菌中有效成分进行分析鉴定、活性筛选、导向分离、活性评价及作用机理研究,为药用真菌特色资源的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Roman Pereverzin[6](2019)在《白桦茸精粉品牌的市场营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白桦茸(桦褐孔菌)是一种昂贵真菌,主要产地是俄罗斯。它引起全世界科学家的注目,主要因为它的防三高、抗氧化和抗肿瘤作用。目前中国市场有三个企业专业做白桦茸产品。本文章提供这三个企业的营销策略基本介绍。目前,利用食(药)用菌开发功能食品已成为食用菌界的热门话题。21世纪全世界的人民缺少天然健康食品,因此生产高质量的功能食品受到了许多国家的注意。功能性食品被称为2l世纪食品,代表着世界食品发展的新潮流。功能食品介于食品与药品之间,它既有食品的营养和感官性能,又有药品防治疾病的作用。在中国食用菌产业取得了丰硕成果和辉煌成就,前景更加广阔。据有关统计, 2017年中国食用菌总产量为3712万吨,成为世界第一食用菌生产大国。在中国,灵芝、茯苓、香菇、松茸、巴西蘑菇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已为人们所熟知,但像对白桦茸的了解甚少。

李艳婷,郭尚,徐莉娜,郭霄飞,李银生,高圣朝[7](2019)在《桦褐孔菌资源分布及其地域环境条件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对桦褐孔菌的资源分布及其环境条件进行了综述。濒危资源桦褐孔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在华北、西北和华南地区也有记录,并对其生存环境条件进行了汇总分析;另外,在山西的吕梁山中段和南段区域也发现了桦褐孔菌,并分析其形态特征、环境条件、品质等,可补充我国桦褐孔菌资源库,希望对桦褐孔菌的资源调查利用与资源保护提供更多的依据。

蒋淑平[8](2019)在《白桦茸多糖通过LKB1/AMPK轴诱导肺癌细胞凋亡及调节细胞能量代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全球恶性肿瘤首位。尽管近年来对于肺癌的早期诊断和联合治疗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肺癌患者的治疗和预后仍然不尽如人意。化疗是目前肺癌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但化疗会引起严重的毒副作用和耐药性,最终导致治疗失败。因此,迫切需要找到其他有效的方法作为肺癌的补充疗法。天然产物以其安全性、有效性且价格低廉等优势在抗癌研究中受到广泛关注。白桦茸多糖(IOP)是从白桦茸子实体中提取得到的多糖混合物,是白桦茸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IOP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包括抗肿瘤、抗氧化、抗糖尿病、调节免疫并且低毒或无毒。尽管IOP对人类健康有益并且可以用作治疗人类疾病的替代或补充药物,但其潜在机制所知甚少。目的:探讨IOP的体内外抗肺癌作用及其潜在的分子机制,为IOP的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使用不同浓度(0,0.1,0.2,0.5,1.0 mg/ml)IOP处理小鼠Lewis肺癌细胞LLC1 0-72 h,采用CCK8法检测IOP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并计算出IC50;(2)使用不同浓度(0,0.2,0.5,1.0 mg/ml)IOP处理LLC1细胞,采用平板克隆实验检测IOP对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3)使用不同浓度(0,0.2,0.5,1.0 mg/ml)IOP处理LLC1细胞24 h,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IOP对细胞凋亡、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4)使用不同浓度(0,0.2,0.5,1.0 mg/ml)IOP处理LLC1细胞、人肺癌细胞A549和A549-LKB1,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leaved Caspase-3、Caspase-3、cleaved PARP、PARP以及p-AMPK-α(Thr172)、AMPK-α、p-ACC(Ser79)、ACC的表达情况;(5)使用AMPK的化学抑制剂Compound C与IOP共同处理LLC1细胞24 h后,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Western blot检测Bax、Bcl-2、cleaved Caspase-3、Caspase-3、p-AMPK-α(Thr172)、AMPK-α、p-ACC(Ser79)、ACC的表达情况;(6)使用IOP处理LLC1和A549细胞24 h后,利用ATP检测试剂盒检测IOP对细胞内ATP含量的影响;(7)使用IOP处理LLC1、A549和A549-LKB1细胞24 h后,利用线粒体压力检测试剂盒通过海马能量检测仪检测IOP对细胞有氧氧化和糖酵解的影响;(8)将LLC1细胞注射到C57BL/6J小鼠皮下,建立LLC1荷瘤小鼠模型,24 h后实验组腹腔注射50 mg/kg IOP,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此后每隔一天给药,期间每三天用游标卡尺测量肿瘤大小并根据公式:Tumor volume(mm3)=Width(mm2)×Length(mm)×0.5计算肿瘤体积,用电子天平称量小鼠体重,第14天处死小鼠,取肿瘤并称重,采用TUNEL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肿瘤组织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表达及AMPK活化情况。结果:(1)IOP能显着抑制LLC1细胞增殖,并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2)IOP以浓度依赖性方式抑制LLC1细胞克隆形成能力;(3)IOP以浓度依赖性方式激活AMPK诱导LLC1、A549-LKB1细胞凋亡,同时下调Bcl-2,上调Bax蛋白表达,并增强Caspase-3和PARP的切割,而在A549细胞内未观察到此变化;(4)AMPK的化学抑制剂Compound C可以抑制IOP对细胞存活和凋亡的影响;(5)IOP依赖于LKB1/AMPK呈剂量依赖性方式降低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同时抑制氧化磷酸化和糖酵解,抑制ATP产生;(6)体内研究结果显示:50 mg/kg IOP可以显着抑制肿瘤生长,激活AMPK,诱导肿瘤组织中的细胞凋亡,同时下调Bcl-2,上调Bax蛋白表达,并增强Caspase-3和PARP的切割。结论:本研究通过体内、体外实验结果表明,IOP通过AMPK触发肺癌细胞凋亡途径,并降低线粒体膜电位,导致ATP产生受到抑制。因此,该项研究将为IOP用于肺癌治疗的替代或补充药物提供坚实的实验基础。

吴盼[9](2019)在《液体发酵桦褐孔菌产生具有抑酶活性物质的分离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食药用桦褐孔菌是一种大型珍稀担子菌门多孔菌科纤孔菌属真菌,主要生长在俄罗斯、中国东北、欧洲及北美等北纬40°-50°地区,因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以及尚未有副作用报道,被认为可用于医疗保健领域,具有很好的研究价值。桦褐孔菌生物活性成分十分丰富,主要有多糖、多酚和三萜等。然而,桦褐孔菌野外资源获取困难,自然条件下生长极其缓慢,极大程度上限制了桦褐孔菌的研究及开发利用。而液体深层发酵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在桦褐孔菌液体深层发酵培养基中添加木质纤维素一方面提高此类生物质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增加发酵液中桦褐孔菌代谢物的合成。桦褐孔菌液体深层发酵产生的代谢物多糖、多酚因其拥有良好的降血糖、抗氧化、抗肿瘤、抗衰老等活性而被广泛的关注。本论文采用液体发酵法研究了培养基中添加麦秆和甘蔗渣对桦褐孔菌发酵产生多糖、多酚的动态影响,生物活性指导下筛选出具备抑制α-葡萄糖苷酶和抗氧化双重活性的物质,并利用UPLC-MS对该物质的成分进行了初步探究。研究结果如下:(1)动态发酵:采用液体发酵法分别在培养基中添加麦秆、甘蔗渣对桦褐孔菌产生多糖、多酚的动态影响,两者产量变化规律均是先快速增长,进入增长缓慢期,到达最大值,进入衰减期,且两者的最大值(胞外多糖产量1.35±0.39g/L、胞外多酚产量102.61±3.69 mgGAE/L)时间相同。因此,本研究将最佳发酵时间定为产物最大值时间,都为第9天。(2)酶抑制活性组分筛选:分别从胞外多糖和胞外多酚各层萃取物,进行抑制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活性筛选,以阿卡波糖最为阳性对照。其中,多酚萃取物中水层多酚能有效抑制α-淀粉酶(IC50=40.31±1.43 mg/mL),而正丁醇层多酚能有效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IC50=12.77±0.47mg/mL),阿卡波糖对两种酶的抑制活性 IC50分别为 6.82±0.03 mg/mL,2.13±0.02 mg/mL。D101 大孔树脂吸附色谱将水层和正丁醇层分别梯度洗脱,各分为5段。分别对两者分段物的抑酶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层在分段后对α-淀粉酶抑制活性无显着提高;而正丁醇层分段后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效果增强显着,最佳为正丁醇层第4段(IC50=5.39±0.10mg/mL),较未分段正丁醇层IC50值降低了 57.8%,表明了酶抑制活性依赖于特定的化合物成分,桦褐孔菌多酚正丁醇层第4段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3)抗氧化活性评估:在酶抑制筛选基础上进一步对多糖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筛选出的最佳正丁醇层第4段进行抗氧化活性评估。结果表明,三种评估方法DDPP,ABTS,羟基自由基清除活性的IC50分别为多糖(2.82±0.01 mg/mL,6.40±0.50 mg/mL 和 0.82±0.04 mg/mL),多酚正丁醇层第 4 段(0.29±0.001 mg/mL,0.35±0.003 mg/mL 和 0.32±0.001 mg/mL)。两者均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4)物质成分分析:在酶抑制活性筛选与抗氧化活性评估后,利用薄层、HPLC、UPLC-MS分析多酚正丁醇层第4段物质成分。紫外吸收光谱、分子结构和在该质谱模式下的断裂方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物质由两种木脂素类化合物组成(C23H30O3 与 C23H32O2)。总之,液体深层发酵桦褐孔菌能够有效地提高其生长速率,简化活性成分提取操作。添加甘蔗渣为底物的液体深层发酵桦褐孔菌产生多酚正丁醇层第4段物质具有抑制α-葡萄糖苷酶和抗氧化双重活性,且对其构效关系进行初步探讨,为解决桦褐孔菌人工发酵提取药效成分奠定了基础。

王隋鑫[10](2019)在《桦褐孔菌中主要三萜类成分的高效提取分离新工艺》文中研究说明桦褐孔菌(Ionotus obliquus)是一种天然的药用真菌,已经被广泛研究开发并应用于药品和食品的研究中。该药用真菌中化学成分类型丰富,如三萜、甾类、多酚、多糖等,其中三萜类成分具有极其显着的抗肿瘤等药理活性。目前,国内外对桦褐孔菌中三萜成分提取分离工艺的文献报道较少,均采用传统的有机溶剂提取与柱层析分离获得三萜化合物单体,存在操作繁琐、费时费力等缺点。本实验率先采用酶诱导结合负压空化提取技术对桦褐孔菌中的三萜化合物进行了高效的提取,并利用大孔吸附树脂对桦褐孔菌中的三萜化合物进行了有效的富集,最后利用高速逆流色谱对三萜化合物单体成分进行了分离纯化,得到4种三萜化合物单体。本研究系统地建立了一套对桦褐孔菌中三萜化合物的高效提取分离新工艺,为桦褐孔菌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基础,并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单因素实验和Box-Behnken(BBD)实验设计对酶诱导结合负压空化方法提取桦褐孔菌中三萜化合物的工艺参数进行考察以及优化,确定最优的提取工艺参数:酶种类:纤维素酶酶浓度:1 mg/mL诱导温度:40℃诱导时间:24 h在最佳酶诱导条件下进行了实验,诱导后的桦褐孔菌粉末中三萜化合物的含量为16.35 mg/g,比未经酶诱导的桦褐孔菌中三萜化合物的含量提高了 28.13%。提取溶剂:75%乙醇溶液提取压力:-0.08 Mpa液固比:16提取温度:43℃提取时间:30 min在上述优化条件下进行了实验,对经酶诱导得到的桦褐孔菌粉末进行了提取,三萜化合物的提取率为17.41mg/g(n=3),相对标准偏差(RSD)是0.85%。2.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对桦褐孔菌粗提物中的三萜化合物进行富集纯化,确定了最优的工艺条件:树脂类型:AB-8样晶体积:8/3 BV样品浓度:1 mg/mL上样流速:1 BV/h除杂解吸液浓度:60%乙醇溶液除杂解吸液体积:3 BV洗脱解吸液浓度:90%乙醇溶液洗脱解吸液体积:4.5 BV在上述优化条件下,得到三萜化合物的回收率为85.92%,含量达53.26%,是富集前的4.67倍。3.利用高速逆流色谱对桦褐孔菌中三萜化合物进行分离,优化得到了最优条件参数:分离溶剂体系:正己烷-乙腈(1:1;v/v)固定相:上相流动相:下相温度:25 ℃主机转速:800 rpm流动相流速:1 mL/min在上述优化条件下,经过一次等梯度的分离,在5小时内得到4个化合物,包括3β-hydroxy-lanosta-8,24-diene-21-al、inoterpene F、桦褐孔菌醇、羊毛甾醇,得率分别为0.10 mg/g、0.13 mg/g、0.35 mg/g、0.17 mg/g,回收率分别为 93.1%、95.2%、97.8%、98.1%,纯度均在95%以上。综上所述,本论文利用酶诱导结合负压空化提取三萜化合物的得率为17.41mg/g,大孔吸附树脂富集三萜化合物含量为53.26%,并利用高速逆流色谱分离得到3β-hydroxy-lanosta-8,24-diene-21-al、inoterpene F、桦褐孔菌醇、羊毛甾醇四种三萜化合物单体。本研究获得了一种高效、快速、可靠的桦褐孔菌中三萜化合物的提取、富集以及分离纯化的新工艺,同时为其他植物资源中的次生代谢产物的制备利用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二、药用真菌白桦茸——桦褐孔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药用真菌白桦茸——桦褐孔菌(论文提纲范文)

(1)桦褐孔菌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桦褐孔菌的生态学研究
    1.1 定名与分类地位
    1.2 形态
    1.3 生境与分布
2 桦褐孔菌的人工栽培
3 桦褐孔菌的化学成分与药理研究
    3.1 抗肿瘤
    3.2 抗氧化
    3.3 降血糖、降血脂
    3.4 抗病毒
    3.5 抗炎
    3.6 调节免疫
    3.7 其他药理作用
4 桦褐孔菌的应用前景及展望

(2)白桦茸中总糖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仪器设备
    1.1 主要材料
    1.2 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与分析
    2.1 干燥白桦茸样品的制备
    2.2 试样液制备
    2.3 对照品储备液的制备
    2.4 测定波长的选择
    2.5 标准曲线的制定
    2.6 试样测定
    2.7 方法学考察
        2.7.1 中间精密性试验
        2.7.2 稳定性试验
        2.7.3 重复性试验
        2.7.4 加标回收率测定
3 不同产地的白桦茸总糖含量比较
4 结论

(3)液体培养条件对桦褐孔菌产活性多糖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表
第一章 前言
    1.1 药用真菌的培养研究
        1.1.1 药用真菌的液体培养技术
        1.1.2 培养条件对药用真菌液体培养的影响
    1.2 真菌多糖的研究进展
        1.2.1 真菌多糖的提取
        1.2.2 真菌多糖的分离纯化
        1.2.3 真菌多糖的结构
        1.2.4 真菌多糖的生物活性
        1.2.5 真菌多糖的合成研究
    1.3 桦褐孔菌的研究现状
        1.3.1 桦褐孔菌的形态特征及分布
        1.3.2 桦褐孔菌的活性成分
        1.3.3 桦褐孔菌的液体培养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目的和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培养条件对桦褐孔菌形态、生物量及多糖产量影响的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菌株
        2.1.2 培养基
        2.1.3 实验药品
        2.1.4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活化菌种及扩大培养
        2.2.2 菌丝体形态观察
        2.2.3 菌丝体生物量测定
        2.2.4 多糖的制备及产量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培养条件对桦褐孔菌菌丝体形态的影响
        2.3.2 培养条件对桦褐孔菌菌丝体生物量的影响
        2.3.3 培养条件对桦褐孔菌多糖产量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培养条件对桦褐孔菌多糖化学组成、分子量、单糖组成和多糖组分影响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菌株
        3.1.2 培养基
        3.1.3 实验药品
        3.1.4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多糖的制备
        3.2.2 多糖化学组成的测定
        3.2.3 多糖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3.2.4 多糖的单糖组成的测定
        3.2.5 多糖的组分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培养条件对桦褐孔菌多糖化学组成的影响
        3.3.2 培养条件对桦褐孔菌的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
        3.3.3 培养条件对桦褐孔菌多糖单糖组成的影响
        3.3.4 培养条件对桦褐孔菌多糖组分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培养条件对桦褐孔菌多糖生物活性影响的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对象
        4.1.2 实验药品
        4.1.3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多糖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4.2.2 多糖降血糖活性的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培养条件对桦褐孔菌多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4.3.2 培养条件对桦褐孔菌多糖降血糖活性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桦褐孔菌发酵产物对SPF鸭生长性能和免疫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药食两用真菌
    1.2 桦褐孔菌的概述
        1.2.1 桦褐孔菌的简介
        1.2.2 桦褐孔菌的研究现状
    1.3 桦褐孔菌的制备及其作用
        1.3.1 桦褐孔菌发酵产物的制备技术
        1.3.2 抗氧化作用
        1.3.3 抗癌作用
        1.3.4 提高免疫力作用
        1.3.5 抑菌作用
        1.3.6 抗炎、抗病毒作用
        1.3.7 抑制寄生虫作用
    1.4 桦褐孔菌发酵产物免疫调节作用
    1.5 桦褐孔菌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
    1.6 鸭套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
    1.7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8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桦褐孔菌发酵产物对SPF鸭生长性能影响
    2.1 主要试验材料
    2.2 主要仪器设备
    2.3 主要试剂
    2.4 试验方法
        2.4.1 桦褐孔菌发酵产物对SPF鸭生长指标的测定
        2.4.2 桦褐孔菌发酵产物对SPF鸭免疫器官指数的测定
        2.4.3 桦褐孔菌发酵产物对SPF鸭肠道组织形态的测定
        2.4.4 桦褐孔菌发酵产物对鸭外周血液中淋巴细胞的增殖率的测定
    2.5 结果与分析
        2.5.1 桦褐发酵产物对 SPF 鸭生长性能的影响
        2.5.2 桦褐孔菌发酵产物对SPF鸭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2.5.3 桦褐发酵产物对 SPF 鸭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
        2.5.4 桦褐发酵产物对 SPF 鸭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率的影响
    2.6 讨论
        2.6.1 桦褐发酵产物对 SPF 鸭生长性能影响
        2.6.2 桦褐发酵产物对 SPF 鸭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2.6.3 桦褐发酵产物对 SPF 鸭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
        2.6.4 桦褐发酵产物对 SPF 鸭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率的影响
    2.7 小结
第3章 桦褐孔菌发酵产物对SPF鸭非特异性免疫性能影响
    3.1 主要试验材料
    3.2 主要仪器设备
    3.3 主要试剂
    3.4 试验方法
    3.5 结果与分析
        3.5.1 桦褐孔菌发酵产物对 SPF 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的测量
        3.5.2 桦褐孔菌发酵产物对SPF鸭一氧化氮(NO)的测量
        3.5.3 桦褐孔菌发酵产物对SPF鸭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测量
    3.6 讨论
    3.7 小结
第4章 外周血中TLR受体的表达量变化
    4.1 主要试验材料
    4.2 主要仪器设备
    4.3 主要试剂
    4.4 试验方法
    4.5 结果分析
    4.6 讨论
    4.7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5)药用真菌桑黄和桦褐孔菌中有效成分提取分离及抗痛风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及英文缩写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药用真菌桑黄的研究进展
    1.2 桦褐孔菌的研究进展
    1.3 抗痛风药物研究概况
        1.3.1 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研究
        1.3.2 急性痛风细胞模型
    1.4 高效逆流色谱技术
    1.5 离心超滤质谱技术
    1.6 论文研究目的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桑黄中有效成分提取、分离及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3 不同桑黄中总多糖、总黄酮、总三萜、总蛋白质含量比较
        2.3.1 样品制备
        2.3.2 桑黄中几种有效成分总含量的测定
        2.3.3 结果与分析
    2.4 LC-MS法分析桑黄醇提物中化学成分
        2.4.1 样品制备
        2.4.2 LC-MS条件
        2.4.3 结果与讨论
    2.5 UF-MS筛选桑黄提取物中潜在的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
        2.5.1 样品制备
        2.5.2 溶液配制
        2.5.3 超滤质谱条件
        2.5.4 结果与讨论
    2.6 应用HPCCC分离桑黄中先导化合物
        2.6.1 样品制备
        2.6.2 高效逆流色谱溶剂系统的优化
        2.6.3 高效逆流色谱分离
        2.6.4 液相色谱条件
        2.6.5 质谱分析条件
        2.6.6 结果与讨论
    2.7 小结
第三章 桦褐孔菌中活性成分分析、筛选及分离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3 RP-HPLC法检测桦褐孔菌提取物中紫萁酮含量
        3.3.1 样品制备
        3.3.2 标准品溶液的配制
        3.3.3 液相色谱条件
        3.3.4 结果与分析
    3.4 应用LC-MS分析桦褐孔菌中化学成分
        3.4.1 样品制备
        3.4.2 LC-MS分析条件
        3.4.3 结果与讨论
    3.5 桦褐孔菌提取物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的超滤质谱研究
        3.5.1 样品制备
        3.5.2 溶液配制
        3.5.3 超滤条件
        3.5.4 结果与讨论
    3.6 HPCCC分离桦褐孔菌提取物中先导化合物
        3.6.1 样品制备
        3.6.2 高效逆流色谱溶剂系统的优化
        3.6.3 高效逆流色谱分离
        3.6.4 液相色谱条件
        3.6.5 质谱分析条件
        3.6.6 结果与讨论
    3.7 小结
第四章 桑黄和桦褐孔菌中有效成分对XOD的抑制作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3 桑黄中有效成分对XOD的抑制作用研究
        4.3.1 溶液配制
        4.3.2 活性成分对XOD抑制活性评价方法
        4.3.3 桑黄中单体化合物对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类型评价方法
        4.3.4 不同单体抑制剂对XOD抑制常数的测定及抑制机理研究
        4.3.5 数据处理
        4.3.6 结果与讨论
    4.4 桦褐孔菌中有效成分对XOD的抑制作用研究
        4.4.1 溶液配制
        4.4.2 单体化合物对XOD抑制活性评价方法
        4.4.3 桦褐孔菌中单体化合物对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类型
        4.4.4 不同单体抑制剂对XOD抑制动力学及抑制常数的测定
        4.4.5 结果与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桑黄和桦褐孔菌中活性成分对MSU诱导RAW264.7 细胞保护机制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细胞
        5.2.2 实验药品与仪器
        5.2.3 实验试剂制备
    5.3 实验方法
        5.3.1 细胞的培养、复苏、传代及冻存
        5.3.2 建立MSU诱导RAW264.7 细胞急性痛风模型
        5.3.3 形态学观察
        5.3.4 桑黄、桦褐孔菌粗提物及单体化合物保护MSU诱导的RAW264.7 细胞损伤作用
        5.3.5 MTT法检测细胞活性
        5.3.6 统计学分析
        5.3.7 结果与讨论
    5.4 ELISA法测定细胞培养液中IL-1β和ICAM-1 的含量
        5.4.1 实验测定方法
        5.4.2 实验结果分析
    5.5 RT-PCR法检测样品对MSU诱导的RAW264.7细胞IL-1β、ICAM-1的mRNA基因表达变化
        5.5.1 实验方法
        5.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5.6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致谢

(6)白桦茸精粉品牌的市场营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北京西伯利亚白桦茸研发有限公司
2.广州滋得洛夫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3.哈尔滨贝加尔湖百草商贸有限公司
4.展望

(7)桦褐孔菌资源分布及其地域环境条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桦褐孔菌的生物学特性
    1.1 形态特征
    1.2 营养条件
    1.3 环境条件
2 桦褐孔菌的分布及其生境条件
    2.1 桦褐孔菌的分布区域
    2.2 我国桦褐孔菌的生长环境条件
3 山西省桦褐孔菌的资源
    3.1 分布特点及生态环境
    3.2 形态特征
    3.3 品质分析
4 结语

(8)白桦茸多糖通过LKB1/AMPK轴诱导肺癌细胞凋亡及调节细胞能量代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引言
    1.1 肺癌基本概况
    1.2 白桦茸概况
        1.2.1 白桦茸的形态特征及分布
        1.2.2 白桦茸的化学成分
    1.3 白桦茸多糖的药理作用
        1.3.1 白桦茸多糖的抗肿瘤作用
        1.3.2 白桦茸多糖的降血糖、降血脂作用
        1.3.3 白桦茸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
        1.3.4 白桦茸多糖的抗氧化作用
        1.3.5 白桦茸多糖的抗辐射作用
        1.3.6 白桦茸多糖的其他作用
    1.4 AMPK的结构、调节和生物学功能
    1.5 LKB1
    1.6 细胞凋亡
    1.7 AMPK与线粒体
        1.7.1 AMPK促进线粒体生物合成
        1.7.2 AMPK调控线粒体动力学
        1.7.3 AMPK的其他线粒体靶标
        1.7.4 AMPK与细胞凋亡
    1.8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1.8.1 主要研究内容
        1.8.2 主要创新之处和研究意义
第二部分 白桦茸多糖通过LKB1/AMPK轴诱导肺癌细胞凋亡及调节能量代谢的体外研究
    2.1 材料
        2.1.1 实验细胞
        2.1.2 主要实验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1.4 主要试剂配制
    2.2 方法
        2.2.1 细胞培养
        2.2.2 细胞活力测定
        2.2.3平板克隆实验
        2.2.4 细胞凋亡
        2.2.5 线粒体膜电位
        2.2.6 Western blot检测
        2.2.7 XF24 培养板细胞接种方法
        2.2.8 线粒体压力检测
        2.2.9 ATP含量检测
        2.2.10 白桦茸多糖的提取
        2.2.11 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
        2.3.1 白桦茸多糖抑制肺癌细胞增殖
        2.3.2 白桦茸多糖抑制肺癌细胞克隆形成
        2.3.3 白桦茸多糖诱导肺癌细胞凋亡
        2.3.4 白桦茸多糖的抗癌效应由LKB1/AMPK轴介导
        2.3.5 白桦茸多糖降低线粒体膜电位
        2.3.6 白桦茸多糖抑制ATP产生
        2.3.7 白桦茸多糖抑制细胞葡萄糖代谢
    2.4 讨论
第三部分 白桦茸多糖通过激活AMPK诱导肺癌细胞凋亡的体内研究
    3.1 材料
        3.1.1 实验细胞
        3.1.2 实验动物
        3.1.3 主要试剂
        3.1.4 主要仪器
    3.2 方法
        3.2.1 动物饲养
        3.2.2 肺癌移植瘤模型的建立及给药
        3.2.3 组织包埋及切片
        3.2.4 组织切片HE染色
        3.2.5 TUNEL细胞凋亡检测
        3.2.6 肿瘤组织的研磨
        3.2.7 Western blot检测
    3.3 实验结果
        3.3.1 白桦茸多糖抑制LLC1 同种异体移植瘤的生长
        3.3.2 白桦茸多糖诱导移植瘤细胞凋亡
        3.3.3 白桦茸多糖通过激活AMPK诱导移植瘤细胞凋亡
    3.4 讨论
第4部分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9)液体发酵桦褐孔菌产生具有抑酶活性物质的分离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食药用真菌的研究现状
        1.1.1 食药用真菌简介
        1.1.2 食药用真菌生物活性物质分离方法
        1.1.3 食药用真菌生物活性研究
    1.2 血糖降解酶抑制剂的研究现状
        1.2.1 酶抑制剂简介
        1.2.2 α-淀粉酶抑制剂
        1.2.3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1.3 抗氧化活性物质的研究现状
        1.3.1 抗氧化活性物质简介
        1.3.2 食药用真菌抗氧化简介
    1.4 桦褐孔菌
        1.4.1 桦褐孔菌简介
        1.4.2 桦褐孔菌液体深层发酵研究
        1.4.3 桦褐孔菌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
        1.4.4 桦褐孔菌多酚组成、生物活性
        1.4.5 桦褐孔菌多糖化学性质、生物活性
    1.5 立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桦褐孔菌液体深层发酵及多糖、多酚的产生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
        2.2.3 菌种
        2.2.4 培养基
    2.3 实验方法
        2.3.1 桦褐孔菌液体菌种制备
        2.3.2 桦褐孔菌液体深层发酵
        2.3.3 发酵液物质的分离
        2.3.3.1 多糖的制备
        2.3.3.2 多酚的制备
        2.3.4 多糖含量测定
        2.3.5 多酚含量测定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1 桦褐孔菌液体深层发酵液多糖产量
        2.4.2 桦褐孔菌液体深层发酵液多酚产量
    2.5 小结
第三章 桦褐孔菌多酚、多糖的抑酶活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α-淀粉酶抑制活性分析
        3.3.2 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分析
        3.3.3 抑酶活性指导下的活性成分分离
        3.3.3.1 纯化后的α-淀粉酶抑制活性测定
        3.3.3.2 纯化后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测定
        3.3.4 IC_(50)值的计算方法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桦褐孔菌多酚、多糖的α-淀粉酶抑制活性
        3.4.2 桦褐孔菌多酚、多糖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3.5 小结
第四章 桦褐孔菌多酚、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仪器
        4.2.2 实验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DPPH自由基清除
        4.3.2 ABTS自由基清除
        4.3.3 羟基自由基清除
        4.3.4 IC_(50)值的计算方法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桦褐孔菌发酵液多糖的抗氧化活性
        4.4.2 桦褐孔菌发酵液正丁醇萃取物的抗氧化活性
    4.5 小结
第五章 液体深层发酵桦褐孔菌活性成分分析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2.1 实验仪器
        5.2.2 实验试剂
    5.3 实验方法
        5.3.1 样品制备
        5.3.2 薄层分离
        5.3.3 HPLC-DAD
        5.3.4 UPLC-MS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1 正丁醇层第4段薄层分析
        5.4.2 正丁醇层第4段HPLC-DAD分析
        5.4.3 正丁醇层第4段UPLC-MS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10)桦褐孔菌中主要三萜类成分的高效提取分离新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桦褐孔菌简介
        1.1.1 桦褐孔菌的起源与分布
        1.1.2 桦褐孔菌的生物学特征
        1.1.3 桦褐孔菌中的化学成分
        1.1.4 桦褐孔菌的药理作用
    1.2 桦褐孔菌中三萜类成分的研究现状
    1.3 酶诱导技术简介
        1.3.1 酶诱导技术基本原理及特点
        1.3.2 酶诱导技术的应用
    1.4 负压空化提取技术简介
        1.4.1 负压空化提取技术的基本原理
        1.4.2 负压空化提取技术的应用
    1.5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技术简介
        1.5.1 大孔吸附树脂技术基本原理及分类
        1.5.2 大孔吸附树脂的应用
    1.6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技术简介
        1.6.1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技术基本原理及溶剂分离体系选择
        1.6.2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技术的应刷
    1.7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桦褐孔菌中三萜成分的提取工艺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主要仪器
        2.1.2 实验主要试剂
        2.1.3 提取工艺流程
        2.1.4 总三萜标准曲线的建立
        2.1.5 提取率的计算
        2.1.6 提取工艺中条件的单因素优化
        2.1.7 负压空化提取工艺优化参数的BBD实验设计优化
        2.1.8 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标准曲线的绘制
        2.2.2 提取工艺条件的单因素优化
        2.2.3 负压空化提取工艺参数优化实验结果
        2.2.4 不同提取工艺的比较
    2.3 本章小结
3 大孔吸附树脂富集桦褐孔菌三萜成分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主要仪器
        3.1.2 实验材料与试剂
        3.1.3 大孔吸附树脂参数
        3.1.4 大孔吸附树脂的预处理
        3.1.5 大孔吸附树脂对桦褐孔菌中三萜成分的吸附性能研究
        3.1.6 大孔吸附树脂的再生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大孔吸附树脂对桦褐孔菌中三萜成分的静态吸附和解吸
        3.2.2 大孔吸附树脂对桦褐孔萜中三萜成分的动态吸附和解吸
    3.3 本章小结
4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纯化桦褐孔菌三萜成分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主要仪器
        4.1.2 实验材料与试剂
        4.1.3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中溶剂体系的筛选与优化
        4.1.4 分离实验过程
        4.1.5 分离工艺条件的优化
        4.1.6 结构鉴定
    4.2 结果与讨论
        4.2.1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中溶剂体系的选择
        4.2.2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
        4.2.3 桦褐孔菌中三萜化合物的分离结果
        4.2.4 化合物的检测分析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药用真菌白桦茸——桦褐孔菌(论文参考文献)

  • [1]桦褐孔菌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J]. 陈正启,周汐,华蓉,孙达锋,冯云利,熊永生,罗孝坤. 中国食用菌, 2021(10)
  • [2]白桦茸中总糖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J]. 彭焱辉,王志强,徐阳纯,许泽群,吴凌涛. 特产研究, 2021(04)
  • [3]液体培养条件对桦褐孔菌产活性多糖的影响研究[D]. 刘雨婷. 东北师范大学, 2021(12)
  • [4]桦褐孔菌发酵产物对SPF鸭生长性能和免疫性能的影响[D]. 任帅萌.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4)
  • [5]药用真菌桑黄和桦褐孔菌中有效成分提取分离及抗痛风活性研究[D]. 张勇. 长春师范大学, 2020(08)
  • [6]白桦茸精粉品牌的市场营销研究[J]. Roman Pereverzin. 现代营销(下旬刊), 2019(10)
  • [7]桦褐孔菌资源分布及其地域环境条件分析[J]. 李艳婷,郭尚,徐莉娜,郭霄飞,李银生,高圣朝. 中国林副特产, 2019(04)
  • [8]白桦茸多糖通过LKB1/AMPK轴诱导肺癌细胞凋亡及调节细胞能量代谢[D]. 蒋淑平. 南昌大学, 2019(08)
  • [9]液体发酵桦褐孔菌产生具有抑酶活性物质的分离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D]. 吴盼. 浙江理工大学, 2019(02)
  • [10]桦褐孔菌中主要三萜类成分的高效提取分离新工艺[D]. 王隋鑫. 东北林业大学, 2019

标签:;  ;  ;  ;  

药用真菌 Chaga - Inonotus obliquus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