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虫生真菌种类及分布(Ⅱ)

山西省虫生真菌种类及分布(Ⅱ)

一、山西虫生真菌种类及分布研究(Ⅱ)(论文文献综述)

蒋旭东,丁新华,王小武,付开赟,袁梓涵,吐尔逊·阿合买提,何江,贾尊尊,郭文超,王志方,杨新平,代金平,谢玉清,周留艳,冯蕾[1](2022)在《新疆荒漠绿洲区越冬亚洲玉米螟病原真菌种类鉴定及多样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探明新疆荒漠绿洲区越冬亚洲玉米螟病原真菌多样性,2019—2020年采集了新疆5个地/州6个县/市185个样点的越冬玉米螟幼虫,进行病原真菌分离、鉴定。2年共获被感染越冬玉米螟幼虫534个,分离出136株昆虫病原真菌,隶属于7目7科9属14种。其中,红绶曲霉Aspergillusnomius(22.1%)、球孢白僵菌Beauveriabassiana(19.9%)、镰孢霉Fusariumsp.为优势种,相对分离频率(RDF)分别为22.1%、19.9%和13.2%;花腐镰孢菌Fusarium anthophilum(9.6%)、波兰青霉菌Penicillium polonicum(2.9%)、雷斯青霉菌Penicillium raistrickii(1.5%)、渐狭蜡蚧菌Lecanicillium attenuatum(6.6%)、木贼镰孢菌Fusarium equiseti(3.7%)、层出镰孢菌Fusarium proliferatum(2.2%)、多头被孢霉Mortierella polycephala(5.9%)、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5.2%)、直立枝顶孢霉Acremonium strictum(2.9%)、C. perangustum(3.68%)为常见种;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0.7%)为稀有种。乌鲁木齐市新市区昆虫病原真菌相对多度最高(41.4%),昌吉州昌吉市次之(21.4%),喀什地区疏勒县(11.4%)最低;伊犁州霍尔果斯市病原真菌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均较高;昌吉州昌吉市与乌鲁木齐新市区、伊犁州新源县与昌吉州昌吉市及伊犁州霍尔果斯市与喀什地区疏勒县的越冬玉米螟病原真菌中等相似。2年真菌致死率最高的均为乌鲁木齐新市区,分别为28%和14.6%,2019年各采集地区间亚洲玉米螟感染优势病原真菌致死率差异性均显着,2020年各采集地区玉米螟感染白僵菌属致死率差异性显着,而曲霉属和镰刀菌属无显着差异性。本研究结果为保护与利用当地真菌资源,促进亚洲玉米螟绿色可持续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王军,张琨,张绪,刘柳,宁硕瀛,陈川,万一[2](2021)在《秦巴山区虫生真菌的分离鉴定与多样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陕西境内秦巴山区5个不同地区采集的昆虫进行虫生真菌分离鉴定及多样性分析,为秦巴山区农林作物害虫的生物防治提供菌种资源。【方法】2018-2019年连续2年从陕西境内秦巴山区的留坝县、柞水县、凤县、周至县和鄠邑区5个地区,选择阔叶林、针叶林及低矮灌木等不同生境进行昆虫样本采集。在无菌操作条件下,利用孟加拉红培养基分离虫生真菌,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虫生真菌进行鉴定,并采用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Pielou)对秦巴山区虫生真菌的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2018-2019年连续2年从陕西境内秦巴山区的留坝县、柞水县、凤县、周至县和鄠邑区共采集昆虫样本243只,归属于8个目。利用孟加拉红培养基从采集的243只昆虫表面和虫体中分离得到虫生真菌187株,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归属于9目13科22属。优势目为丛梗孢目(Moniliales),共120株虫生真菌(占比64.17%),归属于2科9属,其中棒束孢属(Isaria)占比最大(占总数量的18.72%)。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秦巴山区虫生真菌群落多样性丰富,但物种均匀度偏低,优势种属现象较为明显,有4个地区的优势菌均为棒束孢属(Isaria)。此外,5个昆虫采集地区虫生真菌群落具有一定的多样性,但单一地区物种分布的均匀程度较整体偏高。【结论】秦巴山区虫生真菌种类多、分布广,多样性较为丰富。

裴晓亚,Maduka Nilakshi Jayasekara Arachchige,朱晨慧,王敦[3](2020)在《川西高原昆虫病原真菌的多样性》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川西高原的昆虫病原真菌种类多样性及其分布特点,为昆虫病原真菌的开发利用及川西高原物种多样性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川西高原13个不同海拔区域土壤总DNA为研究材料,通过illumina HiSeq测序平台测序得到有效数据,分析土壤样品中真菌群落结构组成、昆虫病原真菌的种类及其与海拔梯度变化的相关性。【结果】1)在门分类水平上,子囊菌门与担子菌门在每个海拔样品中的共同占比超过69%,占绝对优势;从属水平分布来看,各样品间的差异显着,最优势属均有不同。2)在13个土壤样品中检测到的昆虫病原真菌分属于肉座菌目3个科的18个属,其中麦角菌科的优势属为绿僵菌属,虫草科的优势属为棒束孢属与虫草属,线虫草科的优势属在不同的样品中存在差异。3)虫草科的虫草属与棒束孢属的种类丰度在肉座菌目中的占比分别在4 300与3 700 m时达到2个顶峰。【结论】川西高原病原真菌种类丰富,在不同海拔其丰度存在差异。昆虫病原真菌主要集中于子囊菌门肉座菌目的 3个科,其中虫草科的变化差异最为明显:虫草属集中在海拔3 400~4 300 m,而棒束孢集中在海拔3 400~3 700 m。说明在海拔3 400~4 300 m的范围内虫草菌科真菌相对丰度较高。

黄元腾吉[4](2020)在《柑橘木虱虫生真菌种类多样性调查及其致病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是传播柑橘黄龙病的介体昆虫,目前,生产上对柑橘木虱的防治主要是施用化学药剂。随着国家对农药、化肥施用量“双减”概念的提出,生物防治被推到新的高度。利用虫生真菌防治农业害虫在生物防治中占有重要地位。开展柑橘木虱虫生真菌种类多样性调查及其致病力测定,可为生物防控柑橘木虱提供真菌资源及理论依据。经过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鉴定,从柑橘木虱体上共分离到52种1033个真菌菌株,其中属于虫生真菌的有15种710个菌株。在2019年6-10月间,柑橘木虱上的虫生真菌优势种有枝状枝孢菌(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桔青霉(Penicillium citrinum)和草酸青霉(Penicillium oxalicum)。分别测定了17种真菌对柑橘木虱的致病性,结果发现4种虫生真菌对柑橘木虱成虫具有致病性,分别是刀孢蜡蚧菌(Lecanicillium psalliotae)、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玫烟色棒束孢(Isaria fumosorosea)和淡紫紫孢菌(Purpureocillium lilacinum)。该4种虫生真菌对柑橘木虱成虫的LT95分别为2.85d、4.65d、6.78d和45.66d,各种虫生真菌之间LT95差异达到显着水平。选择刀孢蜡蚧菌7r163菌株和球孢白僵菌n67菌株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因素条件下该两株菌株对柑橘木虱的致病力变化,孢子萌发率及液体培养产孢量变化。当分生孢子的接种浓度为5.0×106、5.0×107、3.3×108孢子/m L时,刀孢蜡蚧菌7r163菌株对柑橘木虱的LT50分别为3.67、2.42、2.21d,球孢白僵菌n67菌株对柑橘木虱的LT50分别为4.46、3.61、3.08d,刀孢蜡蚧菌7r163菌株对柑橘木虱的LT50显着低于球孢白僵菌n67菌株;当温度在23、27、31、35℃时,刀孢蜡蚧菌7r163菌株对柑橘木虱的LT50分别为3.92、2.31、2.14、2.74d,球孢白僵菌n67菌株对柑橘木虱的LT50分别为5.13、3.67、3.60、14.82d,刀孢蜡蚧菌7r163菌株对柑橘木虱的LT50显着低于球孢白僵菌n67菌株;柑橘木虱成虫与若虫同时接种浓度为5.0×107孢子/m L的球孢白僵菌n67菌株分生孢子时,球孢白僵菌n67菌株对成虫与若虫的LT50分别为3.61、2.28d,球孢白僵菌n67菌株对成虫的LT50显着高于对若虫的LT50。在15-35℃条件下,刀孢蜡蚧菌7r163菌株分生孢子在PDA培养基上12h的萌发率均达到99%以上,但在35℃条件下不能形成菌落;在15-31℃条件下,球孢白僵菌n67菌株分生孢子在PDA培养基上36h的萌发率均达到99%以上,但在35℃条件下不能萌发。刀孢蜡蚧菌7r163菌株分生孢子在PDA、WD培养基上8h萌发率均超过99%;球孢白僵菌n67菌株分生孢子在WD培养基上36h的萌发率为2.6%,显着低于在PDA培养基上的萌发率。刀孢蜡蚧菌7r163菌株分生孢子在相对湿度92%的条件下36h的萌发率为35.84%;球孢白僵菌n67菌株分生孢子在相对湿度92%的条件下72h的萌发率为19.45%。刀孢蜡蚧菌7r163菌株分生孢子在紫外光下照射4min时,其24h的萌发率为16.54%;球孢白僵菌n67菌株分生孢子在紫外光下照射4min时,其48h的萌发率为50.40%。以单因素实验设计探索不同液体培养条件对刀孢蜡蚧菌7r163菌株及球孢白僵菌n67菌株产孢量的影响。在p H=5.0、培养温度为27℃,孢子初始接入量为1.0×106孢子,培养时间5d时,刀孢蜡蚧菌7r163菌株的产孢量最大;在p H=6.0、培养温度为27℃,孢子初始接入量为0.6×106孢子,培养时间为10d时,球孢白僵菌n67菌株产孢量最大。

刁红亮[5](2020)在《玫烟色棒束孢IF-1106应用特性与制剂研究》文中指出“以菌治虫”安全高效,是环境友好、生态安全的现代植物保护技术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玫烟色棒束孢(Isaria fumosorosea)是一种全球分布的害虫生防真菌,已注册的真菌杀虫剂产品可高效防治粉虱、蚜虫、蓟马等害虫。本文以一株高致病力的潜力生防菌株玫烟色棒束孢IF-1106为研究对象,开展菌株孢子的应用特性和规模发酵技术研究,进一步研制了玫烟色棒束孢可湿性粉剂并进行了田间药效测试,旨在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效、广谱、稳定的玫烟色棒束孢IF-1106制剂产品与应用技术,以实现“以菌治虫”生防技术的高效应用和为现代农业绿色生产提供科技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玫烟色棒束孢IF-1106的应用特性Poly2D拟合模型表明不同营养条件对孢子的耐热性影响很大;以45℃下暴露5h作为孢子耐热性的评价指标,明确了大米和玉米作为固体发酵基质所产孢子的耐热性明显高于其他基质,且添加1%植物油可进一步提高分生孢子的耐热性;以大米粉和玉米粉作为液体发酵基质,并补充5g/L的碳源可显着改善芽生孢子的耐热性。UV-A和UV-B都会影响孢子的萌发,菌株对UV-B的敏感性高于UV-A;平板菌落计数法所反映的菌株紫外敏感性要高于悬滴法;以单指数衰弱模型拟合获得的半萌发辐照剂量可反映菌株的耐UV-B能力,悬滴法反映的半萌发辐照剂量在1.5?2J/cm2之间,而平板菌落计数法所反映的半萌发辐照剂量在0.5?0.7J/cm2之间。玫烟色棒束孢IF-1106分生孢子粉在表面活性剂稀溶液(≤2g/L)中可对主要种类的表面活性剂形成有效吸附,其饱和吸附量介于10?40mg/g,对低分子量的阴离子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吸附呈“L”型等温线,对高分子和有机硅表面活性剂的吸附呈“S”型等温线。2.玫烟色棒束孢IF-1106规模发酵技术研究糙米是理想的玫烟色棒束孢的固体发酵基质,在其中添加0.005%维生素C和0.05%精氨酸能有效促进菌株的生长与产孢;以50g/L大米粉+5g/L麦芽糖作为液体培养基,接种量为5%,在30℃和240r/min转速下培养3d可获得1.78×108芽生孢子/m L的产孢量;以上述固液发酵构成双相发酵工艺,产孢量可达(1.52±0.82)×109气生孢子/g,分生孢子经28℃空气干燥后在4℃低温贮存36周后存活率在85%以上。3.玫烟色棒束孢可湿性粉剂的研制以四参数Log-logistic模型进行相容性拟合得到的SC90值可用于助剂和菌株的生物相容性评估,菌株与助剂CMN、CMS Na和T 80的相容性较高,且提出了相容性浓度阈值。建立了以透光率法构建和优化分散悬浮助剂的表面活性剂方案。筛选的有机颜料Py-12、Py-14紫外保护助剂与菌株相容性好,含助剂孢子悬浮液经UV-B辐照后的萌发率最大可提高70%以上。4.玫烟色棒束孢制剂性能与药效测定自制了玫烟色棒束孢IF-1106可湿性粉剂,制剂主要技术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同类产品相关技术标准;田间药效实验表明,防效在3d后开始出现,7d平均防效均高于药剂对照,在富碳温室的防效要高与普通温室,14d时平均防效最高达到80.8%。综上所述,本研究针对潜力生防菌株玫烟色棒束孢IF-1106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明确了其应用特性、探索了规模发酵技术、开发了可湿性粉剂并对其性能进行了评价,为基于玫烟色棒束孢的“以菌治虫”生态植保的实现奠定了技术基础。

范雯雯[6](2020)在《两株虫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文中指出真菌是一类非常重要的生物资源。随着不同学科的交汇贯通,彼此渗透,真菌代谢产物为人类创造了越来越多的利益,如通过对真菌的化学研究,发现了抗菌药物青霉素、降血脂药物洛伐他丁、免疫抑制剂环孢菌素和雷帕霉素等。而虫生真菌由于其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形态学特征具有差异性以及代谢类型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等独特的特点,可以产生多种结构新颖的活性化合物,因此,对虫生真菌的化学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两株虫生真菌Cordyceps sp.LB1.18060004和Penicillium janthinellum LB1.20090001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化学研究和活性评价,利用正向硅胶柱层析、ODS(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以及高效液相色谱等现代色谱分离技术共获得21个化合物,其中9个为新结构化合物,12个为已知化合物。利用核磁共振谱、质谱、X-ray单晶衍射等现代波谱技术对化合物进行结构解析,确定其平面与立体结构,并对部分化合物进行抗菌活性测试、细胞毒活性测试、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测试。从Cordyceps sp.LB1.18060004的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包含6个新结构化合物,其中仅化合物4具有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从Penicillium janthinellum LB1.20090001的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包含3个新结构化合物,化合物18-20对Staphylococcus aureus具有中等程度的抗菌活性。对两株虫生真菌的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虫生真菌可以产生结构多样、活性广泛的代谢产物,不仅对未来研发新药提供了备选化合物,同时对合理开发和利用虫生真菌资源提供了线索。

刘柳[7](2020)在《秦岭鳞翅目昆虫内生真菌分离鉴定及活性代谢产物研究》文中认为昆虫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分布范围极为广泛,其体内蕴含着丰富多样的微生物资源。针对昆虫内生真菌进行系统分离、保藏和研究,不仅可以丰富微生物资源,也可以为开发结构新颖、类型丰富的微生物活性代谢产物奠定基础。本研究以秦岭鳞翅目昆虫为研究对象,建立了鳞翅目昆虫内生真菌高效分离、鉴定体系;在此基础上,对采集自秦岭四个不同生境的鳞翅目昆虫内生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及统计分析,建立秦岭鳞翅目昆虫内生真菌资源。最后,针对分离的内生真菌,进行活性代谢产物的研究,对高活性菌株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系统分离,并对获得的单体化合物进行初步分析,为发现结构新颖的抗菌活性化合物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鳞翅目昆虫内生真菌高效分离鉴定体系的建立。通过三种不同方式对鳞翅目昆虫预处理后进行内生真菌分离,确立最适预处理方式为组织剪切法;通过五种分离培养基对鳞翅目昆虫内生真菌进行分离,确立最适分离培养基为孟加拉红培养基;采取机械破壁联合微波法获取内生真菌DNA模板进行ITS序列扩增,并采取单因素法进行条件优化,最终确立机械破壁联合微波法鉴定内生真菌的方法为:挑取少半环菌丝体,装于100μL 10×Buffer TE的2 mL离心管中,先于机械破壁仪中40 Hz机械破壁1 min,然后于微波炉中700 W高温裂解3 min,离心取上清液作为DNA模板进行ITS序列扩增及分析。通过上述研究为鳞翅目昆虫内生真菌的高效分离鉴定提供技术手段。2.秦岭鳞翅目昆虫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统计分析。利用建立的高效分离鉴定体系,从秦岭四个不同生境的鳞翅目昆虫样本中分离鉴定内生真菌共169株,归属于6纲9目14科22属,枝孢属Cladosporium为优势属,其分离频率为20.12%。通过对不同生境鳞翅目昆虫内生真菌的种群组成研究发现,西安鄠邑区样本中共分离出53株,归属于14属,其中特有属2个;宝鸡凤县样本中共分离出55株,归属于17属,其中特有属4个;汉中留坝县样本中共分离出35株,归属于14属,其中特有属2个;商洛柞水县样本中共分离出26株,归属于9属,无特有属。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秦岭鳞翅目昆虫内生真菌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其中宝鸡凤县样本中的内生真菌的多样性最丰富,并且群落结构相对稳定,四个不同生境间内生真菌的种群组成为中等程度不相似。3.内生真菌活性代谢产物的研究。对169株内生真菌进行固体发酵,采取滤纸片扩散法对次级代谢产物粗提物进行活性测定,共有67株内生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其中77.61%具有中度以上的抑菌活性,92.54%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具有抑制活性,34.33%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具有抑制活性,22.39%对Candida albicans具有抑制活性,41.79%对至少两种以上的指示菌具有抑制活性,其中菌株(KC-50)Talaromyces funiculosu的抑菌活性最好、抑菌谱最广。对高活性菌株Talaromyces funiculosu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系统分离,得到20个单体化合物,采取HPLC-MS对单体化合物进行初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菌株Talaromyces funiculosu次级代谢产物丰富,可能具有类型丰富、结构新颖的抗菌活性化合物。本研究表明,秦岭鳞翅目昆虫内生真菌种类丰富,其代谢产物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首次从昆虫中分离出真菌Talaromyces funiculosu,具有抗菌活性好,抗菌谱广的优点。通过研究,一方面建立了高效的鳞翅目昆虫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体系,另一方面丰富了秦岭昆虫内生真菌资源,也为发现具有抗菌活性的新结构化合物奠定了基础。

张胜兰[8](2020)在《斜纹夜蛾高毒力棒束孢属菌株的筛选及其致病性研究》文中认为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属鳞翅目夜蛾科,具有寄主多、分布广、迁飞性强等特点,是世界性的重要农业害虫之一。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南亚、美洲、非洲等地,其中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为害较为严重。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农业产区,严重影响了白菜、棉花、甘薯和烟草等经济作物的生产和收益,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生物防治中昆虫病原真菌对斜纹夜蛾的持续控制成为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本文主要研究了棒束孢属Cordyceps sp.菌株对斜纹夜蛾的致病性,筛选出一株较高毒力的菌株,优化其培养条件,探究该菌株对斜纹夜蛾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并测定其被侵染后体内3种保护酶活性的变化,为今后研究利用该菌株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斜纹夜蛾高毒力棒束孢属菌株的筛选为了测定9株棒束孢菌株:凤冈蝉花、雷山细角、蝉花SLGY-2、斜链、环链拟青霉1、环链拟青霉2、环链拟青霉6、环链拟青霉8、环链拟青霉12对斜纹夜蛾的致病性,采用浸渍法筛选出在3个浓度(1×106个/mL、1×107个/mL、1×108个/mL)对斜纹夜蛾具有较高毒力的菌株。其中,蝉花SLGY-2孢子悬浮液浓度为1×108个/mL时,处理6 d对斜纹夜蛾致死率为53.06%,7 d时致死率为65.62%,较其他几株昆虫病原真菌致死率相对较好。2优效棒束孢蝉花SLGY-2培养条件的优化为进一步研究已筛选出对斜纹夜蛾具有较高毒力菌株蝉花SLGY-2的产孢量,提高产孢活力。实验选择对培养基营养成分含量、pH值、温度以及光照条件进行单因素试验,以产孢量为指标,通过响应曲面法优化最佳产孢条件。结果表明:培养基营养成分含量为38.3 g、pH值6.55、温度25.21℃、光照18.04 h条件下,产孢量可达到5.70×108(±0.49)个/m L。该培养材料易得,方法简单,可用于孢子批量生产。3棒束孢蝉花SLGY-2对斜纹夜蛾生长发育的影响为探究棒束孢蝉花SLGY-2感染斜纹夜蛾后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将该菌的孢子悬浮液配置以下3个浓度:1×106个/mL、1×107个/mL、1×108个/mL。采用浸渍法处理斜纹夜蛾2龄幼虫,观察幼虫发育历期、蛹历期、蛹重、化蛹率、羽化率、雌性比、成虫寿命、产卵量以及卵孵化率等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蝉花SLGY-2对斜纹夜蛾幼虫期的生长发育有延迟作用,浓度越高,幼虫发育历期越长,其中1×108个/mL处理后发育历期较对照延迟了2.50 d。同时,随着孢子悬浮液浓度的增大,蛹历期也随之延长,但对蛹重无显着性影响。浓度越高化蛹率和羽化率呈现显着降低趋势,相比对照,处理组的化蛹率降低11.11%~37.37%,羽化率降低11.11%~37.36%。孢子悬浮液处理后对成虫寿命无显着影响,但显着抑制了雌虫的单雌产卵量,且产卵高峰期都在2 d~3 d。不同浓度孢子悬浮液处理对卵孵化率的影响无显着差异。4感染棒束孢蝉花SLGY-2后斜纹夜蛾体内保护酶活性变化的测定用不同浓度的蝉花SLGY-2孢子悬浮液侵染斜纹夜蛾2龄幼虫,测定其体内保护酶的变化。将斜纹夜蛾2龄幼虫用3个浓度1×106个/mL、1×107个/mL、1×108个/mL的蝉花SLGY-2孢子悬浮液浸渍处理不同时间段,测定其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三种保护酶活性。斜纹夜蛾2龄幼虫感染蝉花SLGY-2处理72 h内,随着3个浓度孢子悬液的分生孢子在虫体内萌发、增殖,酶活性变化均表现为先升高后下降,且处理浓度越高,酶活力提前达到峰值。孢子悬液浓度在1×108个/mL时,虫体内SOD活性在处理16 h时达到最高,为75.98 U/mg,酶的比活力为同期对照组的2.49倍,CAT活性为88.46 U/mg;处理24 h时,POD活性为7.56 U/mg,3种酶活性的值都大于前两个浓度,且与同期对照处理结果差异显着。结果表明:斜纹夜蛾在抵御蝉花SLGY-2侵染过程时,虫体内3种保护酶均做出了应激反应,且随着菌株孢子浓度增加,酶活性逐渐上升,但最终表现为下降。

张晓锋[9](2019)在《冀豫鄂湘地区土壤中虫生真菌资源调查与活性研究》文中指出虫生真菌是微生物农药资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分离、鉴定并收集保藏虫生真菌,可丰富微生物农药杀虫活性物质的来源。而土壤中蕴含着丰富的真菌资源,是虫生真菌的宝库。本论文是全国土壤虫生真菌分离鉴定项目的一部分,采集了湖南(湘)、湖北(鄂)、河南(豫)、河北(冀)四省的土壤,分离鉴定土壤中真菌的种属。有关这四个省份虫生真菌资源的报道甚少,而这四个省份地形地貌复杂多样,纬度跨度大,气候类型多样,处于黄河和长江流域,农业生产发达。本研究将采集上述各地土壤样品,通过选择性培养基分离其中的虫生真菌,采用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鉴定菌种,分析虫生真菌多样性规律,进而,选择代表性菌株测定其对黄条跳甲的生物活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四个省份中,采集了245份土壤样品,从其中220份土样中分离得到真菌菌株910株,分离率为89.8%。其中,湖南59份土样中分离出233株真菌,分离率91.5%;湖北63份土样中分离出256株,分离率85.7%;河南70份土样中分离出181株,分离率88.6%;河北53份土样中分离出240株,分离率94.3%;各地平均每份土样分离株数分别为湖南3.9株、湖北4.1株、河南2.6株、河北4.5株。按照植被类型,乔木土样中分离出290株真菌,分离率95.5%;农耕地土样中分离出307株,分离率88.2%;竹林土样中分离出35株,分离率81.8%;杂草土样中分离出278株,分离率88%;平均每份土样分离菌株数分别为乔木4.4株、农耕地3.3株、竹林3.2株、杂草3.7株。(2)根据形态特征及ITS序列分析,鉴定了429菌株,分属49属108种,其中属于已知的虫生真菌种类有7属12种,主要包括淡紫紫孢菌Purpureocillium lilacinum110株、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48株、罗伯茨绿僵菌M.robertsii 1株、马昆德绿僵菌M.marquandii 32株、玫烟色棒束孢Isaria fumosorosea 3株、I.farinosa 1株、I.javanica 1株、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10株、Paecilomyces carneus 19株、P.tenuis 2株、粉红粘帚霉Clonostachys rosea 4株,厚垣普奇尼亚菌Pochonia chlamydosporia 5株。各地平均每份土样分离株数分别为湖南1.9株、湖北1.8株、河南1.3株、河北2.1株;不同植被类型平均每份土样分离株数分别为乔木1.8株、农耕地1.6株、杂草1.9株、竹林1.4株。(3)室内条件下,通过浸泡法测定了96株非已知虫生真菌菌株和12株已知虫生真菌对黄曲条跳甲Phyllotreta striolata成虫的生物活性,非虫生真菌中,只有Aspergillus auricomus Aa H4601菌株、Talaromyces verruculosus Tv H24S01菌株、Fusarium solani Fs H5001菌株、Lecanicillium saksenae Ls H29S05菌株、A.granulosus Ag H3104菌株、A.candidus Ac H3103菌株、Monascus purpureus Mp H57S01菌株、A.pseudoviridinutans Ap H3102菌株、A.oryzae Ao H28S02菌株,这9株土壤真菌具有一定的致病性,当处理浓度为1×108spores/m L时,校正死亡率分别是45.24%、31.58%、28.07%、26.32%、26.19%、23.81%、22.81%、21.43%和21.05%。已知虫生真菌中,玫烟色棒束孢I.fumosorosea If H6102和金龟子绿僵菌M.anisopliae Ma B15B01具有较好的活性,当处理浓度为1×108spores/m L时,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7.89%、23.56%。(4)不同光周期对玫烟色棒束孢I.fumosorosea If H6102的生长发育和致病力都有影响。全光照条件下菌株产孢最快,孢子活力最强;全黑暗条件下菌落菌丝生长最快,孢子活力最弱;光暗交替下,产孢和菌丝生长处于前两者时间,但其致病力最强。随着菌液浓度提高,其对黄曲条跳甲致死率也越来越高。(5)通过扫描电镜观察,黄曲条跳甲经过If H6102孢子悬浮液处理后,其分生孢子主要附着在触角、足关节、胸部、胸足等刚毛浓密部位和节间膜上。接菌12 h后,分生孢子开始萌发,长出牙管和附着胞;接菌24 h后,大量附着胞形成,菌株开始入侵跳甲体表;接菌48 h后,菌丝开始从体表最薄的节间膜处穿出,长出新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接菌后48 h~72 h,菌丝继续生长,逐渐覆盖跳甲体表。

贺瑞红[10](2019)在《拟黑虫草形态学、遗传分化及区系真菌多样性研究》文中提出山西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着丰富的虫草资源,目前已知的虫草只有山西虫草和香棒虫草。本研究首先对采自山西晋南地区的虫草样品进行鉴定,然后对优势的拟黑虫草开展了遗传多样性及其区系真菌多样性的研究。通过提取DNA和扩增典型核基因片段(ITS、rpb1、rpb2、SSU、LSU、TEF),发现晋南地区的虫草主要分为三类,包括拟黑虫草、山西虫草和疑似虫草新种。拟黑虫草作为中国的新记录种,是拟黑虫草菌(Ophiocordyceps nigrella)寄生于金龟子幼虫(又称蛴螬)后形成的菌虫复合体。基于最新的分类系统,拟黑虫草属于真核生物(Eukaryotes)、双核亚界(Dikarya)、子囊菌门(Ascomycota)、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肉座菌目(Hypocreales)、线虫草科(Ophiocordycipitaceae)。根据鉴定结果,做了三种虫草的形态研究。结果发现虫草1(Ophiocordyceps nigrella)寄主体表黄褐色,子座从寄主头部发出,单生;柄褐色,子囊壳表生,倒梨形,成熟时孔口外漏,子囊长柱型,子囊孢子断裂,单个细胞长26.9-30μm,宽2.93μm。虫草2(疑似新种)寄主体表黄褐色。子座从寄主头部发出,单生。柄褐色。可孕部灰褐色,柱状。子囊壳埋生,狭长卵形;虫草3(山西虫草)寄主体表黄褐色。子座从寄主头部发出,单生。柄褐色。可孕部灰褐色,柱状。子囊壳埋生,卵形,成熟时孔口外漏。本实验初步研究了四个采集地拟黑虫草的遗传多样性,选择13个拟黑虫草扩增MAT121、DNA lyase基因。结果显示拟黑虫草的ITS(528 bp)、rpb1(694bp)、MAT121(812 bp)基因片段碱基差异度较少,都是只有一个碱基的差异,而DNA lyase(1215 bp)基因序列变异较大,一共发现了十个位置的差异。可能由于这四个地方距离较近,所以拟黑虫草还未产生遗传分化。为了进一步研究拟黑虫草的微生物多样性,在采集拟黑虫草过程中还采集了5份距拟黑虫草0 cm(分别命名为T1、T2、T3)或20 cm(T4和T5)的土壤,基于DNA高通量测序做了真菌多样性分析。结果发现在拟黑虫草子实体和虫体中的优势菌都为Ophiocordyceps nigrella,土壤样品中的优势菌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被孢霉属(Mortierella)、Tetracladium、Oidiodendron、Ganoderma、Ophiocordyceps nigrella,T1土壤样品中Nectriaceae丰富度也比较高,T2土壤样品与其余四种土样的差异在于Ciboria-betulae的丰富度较高,Tetracladium、Mortierella丰度较低。在分析过程中发现土壤样品中包含许多未分类真菌,且这些真菌含量很高,属于优势菌,它们可能对拟黑虫草的生长有促进作用,这些真菌的研究可能有助于拟黑虫草的人工培育。拟黑虫草作为全国新记录种,它的生物学研究和药理学研究都进行的较少,这对它的开发利用是不利的,也不能发挥它真正的价值,这是一种资源的极大浪费,所以拟黑虫草的后续分析至关重要。

二、山西虫生真菌种类及分布研究(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西虫生真菌种类及分布研究(Ⅱ)(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荒漠绿洲区越冬亚洲玉米螟病原真菌种类鉴定及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越冬亚洲玉米螟幼虫采集
    1.2 菌种分离、纯化与鉴定
        1.2.1 虫-菌分离
        1.2.2 菌种鉴定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1.3.1 优势种的确定
        1.3.2 Sorenson相似性系数(Cs)分析
        1.3.3 多样性指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分离到的亚洲玉米螟病原真菌
    2.2 亚洲玉米螟病原真菌组成及分布
    2.3 新疆荒漠绿洲区越冬玉米螟病原真菌多样性
        2.3.1 病原真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2.3.2 病原真菌群落相似性
    2.4 新疆荒漠绿洲区越冬玉米螟感染优势病原真菌致死率
3 讨论

(2)秦巴山区虫生真菌的分离鉴定与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 料
        1.1.1 样品采集
        1.1.2 培养基及仪器
    1.2 虫生真菌的分离纯化
        1.2.1 昆虫样品前处理
        1.2.2 虫生真菌的分离纯化
    1.3 虫生真菌的分类鉴定
        1.3.1 形态学鉴定
        1.3.2 分子生物学鉴定
        (1)真菌DNA提取。
        (2)PCR扩增。
        (3)ITS序列分析。
    1.4 多样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秦巴山区虫生真菌的分离鉴定
    2.2 秦巴山区虫生真菌多样性
3 讨 论
4 结 论

(3)川西高原昆虫病原真菌的多样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测序数据预处理及OTU数统计
    2.2 土壤中真菌的α多样性分析
    2.3 土壤中真菌等生物种类
    2.4 土壤中昆虫病原真菌的种类
    2.5 虫生真菌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变化
3 讨论
4 结论

(4)柑橘木虱虫生真菌种类多样性调查及其致病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柑橘黄龙病的概述
        1.1.1 柑橘黄龙病的症状及其病原菌
        1.1.2 柑橘黄龙病的病原菌种类
        1.1.3 柑橘黄龙病病原菌的致病机制
        1.1.4 柑橘黄龙病的传播
    1.2 柑橘木虱的概述
        1.2.1 柑橘木虱的生长发育与生活习性
        1.2.2 柑橘木虱的天敌昆虫
        1.2.3 柑橘木虱体内的柑橘黄龙病菌浓度
        1.2.4 柑橘木虱携带柑橘黄龙病菌后的生理变化
    1.3 虫生真菌的研究进展
        1.3.1 虫生真菌的概念及其发生特点
        1.3.2 虫生真菌对寄主的致病机制
        1.3.3 柑橘木虱虫生真菌研究
    1.4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培养基
        2.1.3 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柑橘木虱发生动态系统调查
        2.2.2 柑橘木虱真菌的分离
        2.2.3 柑橘木虱真菌形态特征观察
        2.2.4 柑橘木虱真菌的ITS测序与分析
        2.2.5 柑橘木虱真菌致病力测定
        2.2.6 柑橘木虱虫生真菌生物学特性观察
        2.2.7 不同液体培养条件对虫生真菌产孢量影响
3 结果与分析
    3.1 柑橘木虱的形态特征及其自然死亡现象
        3.1.1 柑橘木虱的形态特征
        3.1.2 田间自然死亡柑橘木虱的特征
    3.2 柑橘木虱周年消长规律
        3.2.1 柑橘木虱年度消长规律
        3.2.2 柑橘木虱成虫密度与气温的相关性
    3.3 柑橘木虱真菌分离与鉴定
        3.3.1 柑橘木虱真菌的分离
        3.3.2 柑橘木虱真菌菌落特征
        3.3.3 柑橘木虱真菌形态特征
        3.3.4 柑橘木虱虫生真菌ITS测定与分析
        3.3.5 柑橘木虱上的真菌分离结果
    3.4 柑橘木虱上的真菌致病力测定
        3.4.1 柑橘木虱僵虫的特征
        3.4.2 柑橘木虱累计校正死亡率比较
        3.4.3 柑橘木虱虫生真菌致病力比较
        3.4.4 虫生真菌的分生孢子浓度对柑橘木虱的致病力
        3.4.5 不同温度条件下虫生真菌对柑橘木虱的致病力
        3.4.6 球孢白僵菌n67菌株对柑橘木虱若虫的致病力
    3.5 刀孢蜡蚧菌7r163及球孢白僵菌n67菌株生物学特性
        3.5.1 不同温度对菌落生长的影响
        3.5.2 不同温度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3.5.3 湿度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3.5.4 不同培养基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3.5.5 紫外光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3.6 液体培养条件对虫生真菌产孢量影响
        3.6.1 pH值对虫生真菌产孢量的影响
        3.6.2 温度对虫生真菌产孢量影响
        3.6.3 分生孢子初始接入量对虫生真菌产孢量影响
        3.6.4 培养时间对虫生真菌产孢量影响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附录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玫烟色棒束孢IF-1106应用特性与制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昆虫病原真菌与真菌杀虫剂
        1.1 昆虫病原真菌概述
        1.2 昆虫病原真菌的发生与侵染机制
        1.3 虫生真菌的应用
        1.4 真菌杀虫剂
    2 昆虫生防真菌的规模生产
        2.1 菌株与繁殖体的选择
        2.2 固体发酵
        2.3 液体发酵
        2.4 双相发酵
        2.5 发酵条件对孢子耐逆性与毒力的影响
        2.6 发酵后处理
    3 真菌杀虫剂的剂型技术研究概述
        3.1 真菌杀虫剂的剂型
        3.2 真菌杀虫剂的制剂加工
        3.3 真菌杀虫剂制剂技术研究
    4 玫烟色棒束孢及其应用
        4.1 玫烟色棒束孢菌的寄主范围、致病力与适生特性
        4.2 玫烟色棒束孢的应用
    5 立题依据与技术路线
        5.1 立题依据
        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玫烟色棒束孢IF-1106 孢子应用特性
    第一节 玫烟色棒束孢IF-1106 孢子的耐热性
        1 材料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测试培养基
        1.3 低值固体培养基
        1.4 低值液体培养基
        1.5 接种液配制
        1.6 接种
        1.7 培养产孢与孢子悬浮液配制
        1.8 孢子萌发率测定
        1.9 孢子耐热性测定
        1.10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3 种固体培养基所产分生孢子的耐热性
        2.2 3 种液体培养基所产芽生孢子的耐热性
        2.3 6 种低值固体培养基产分生孢子的耐热性
        2.4 8 种低值液体培养基产芽生孢子的耐热性
        3 讨论与结论
    第二节 玫烟色棒束孢IF-1106 孢子的耐紫外辐照特性
        1 材料方法
        1.1 供试菌株及培养基
        1.2 悬滴法紫外辐照实验
        1.3 平板菌落计数法紫外辐照实验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UV-A紫外辐照对玫烟色棒束孢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2 UV-B紫外辐照对玫烟色棒束孢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3 UV-B紫外辐照能量梯度对分生孢子萌发率影响的单指数衰弱模型拟合
        2.4 UV-A紫外辐照对玫烟色棒束孢芽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5 UV-B紫外辐照对玫烟色棒束孢芽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6 UV-B紫外辐照能量梯度对芽生孢子萌发率影响的单指数衰减模型拟合
        3 讨论与结论
    第三节 玫烟色棒束孢分生孢子粉对表面活性剂的吸附特性
        1 材料方法
        1.1 供试菌株及培养基
        1.2 供试表面活性剂
        1.3 接种液制备
        1.4 孢子粉的制备
        1.5 表面活性剂紫外最大吸收波长与吸光度标准曲线的测定
        1.6 分生孢子粉对表面活性剂吸附曲线的测定
        1.7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表面活性剂溶液的紫外最大吸收波长
        2.2 表面活性剂溶液标准工作曲线测定
        2.3 分生孢子粉对4 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吸附等温线
        2.4 分生孢子粉对4 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吸附等温线
        2.5 分生孢子粉对2 种高分子和有机硅表面活性剂的吸附等温线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玫烟色棒束孢IF-1106 规模发酵技术研究
    第一节 玫烟色棒束孢IF-1106 固体规模发酵
        1 材料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培养基
        1.3 接种孢子悬浮液的配制
        1.4 接菌与发酵
        1.5 生长速率与产孢量的测定
        1.6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固体发酵基质的产孢量
        2.2 维生素对米糊固体培养基产孢和生长的影响
        2.3 氨基酸对米糊固体培养基产孢和生长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第二节 玫烟色棒束孢IF-1106 液体规模发酵
        1 材料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接种液配制
        1.3 低值液体培养基
        1.4 培养基浓度
        1.5 液体发酵温度
        1.6 接种量和摇床转速
        1.7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8 种低值液体培养基的产孢量
        2.2 不同培养基浓度对产孢量的影响
        2.3 不同发酵温度对产孢量的影响
        2.4 不同转速接种量对产孢量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第三节 玫烟色棒束孢IF-1106 双相发酵与发酵后处理
        1 材料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初始接种液配制
        1.3 液体发酵制备接种液
        1.4 固体发酵产孢
        1.5 发酵产孢量与孢子耐热性
        1.6 气生孢子干燥
        1.7 孢子贮存存活率
        1.8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双相发酵产孢
        2.2 不同干燥温度和贮存温度对孢子存活率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玫烟色棒束孢IF-1106 可湿性粉剂的研制
    第一节 玫烟色棒束孢IF-1106 与助剂的相容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助剂
        1.3 孢子相容性测定与验证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气生孢子与助剂的相容性
        2.2 芽生孢子与助剂的相容性
        2.3 助剂SC90 对应浓度与孢子的相容性验证
        3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玫烟色棒束孢制剂分散悬浮助剂的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助剂
        1.3 发酵与产孢
        1.4 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1.5 孢子悬浮液透光率测定
        1.6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表面活性剂用量对孢子悬浮液透光率的影响
        2.2 孢子悬浮液表面活性剂方案的正交优化
        3 讨论与结论
    第三节 玫烟色棒束孢制剂紫外保护助剂的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紫外保护助剂
        1.3 萌发液与含紫外保护助剂萌发液的配制
        1.4 孢子悬浮液的配制
        1.5 水琼脂平板配制
        1.6 孢子悬浮液的紫外辐照处理(悬滴法)
        1.7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4 种紫外保护助剂与玫烟色棒束孢分生孢子的相容性
        2.2 UV-531 对玫烟色棒束孢分生孢子的紫外保护作用
        2.3 A200 对玫烟色棒束孢分生孢子的紫外保护作用
        2.4 Py-12 对玫烟色棒束孢分生孢子的紫外保护作用
        2.5 Py-14 对玫烟色棒束孢分生孢子的紫外保护作用
        3 讨论与结论
第五章 玫烟色棒束孢制剂性能与药效测定
    第一节 玫烟色棒束孢制剂的性能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玫烟色棒束孢可湿性粉剂制备
        1.2 含孢量测定
        1.3 水分含量测定
        1.4 孢子萌发率测定
        1.5 润湿时间测定
        1.6 悬浮率测定
        1.7 细度测定
        1.8 pH值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第二节 玫烟色棒束孢制剂温室药效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1.2 实验条件
        1.3 实验小区设计
        1.4 试验设计和安排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自制玫烟色棒束孢可湿性粉剂在普通温室中对温室白粉虱的田间防效
        2.2 自制玫烟色棒束孢可湿性粉剂在富碳温室中对温室白粉虱的田间防效
        3 讨论与结论
总结与展望
    1 全文总结
    2 创新点
    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Abstract
博士期间工作小结
致谢

(6)两株虫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Cordyceps s.l.属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
        1.1.1 肽类化合物
        1.1.2 萜类化合物
        1.1.3 聚酮类化合物
        1.1.4 二氢苯并呋喃类化合物
        1.1.5 生物碱类化合物
        1.1.6 类黄酮化合物
        1.1.7 吡啶酮类化合物
        1.1.8 萘醌类化合物
        1.1.9 其他类化合物
    1.2 虫生真菌其他属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
        1.2.1 萜类化合物
        1.2.2 肽类化合物
        1.2.3 生物碱类化合物
        1.2.4 二酮哌嗪类化合物
        1.2.5 聚酮类化合物
        1.2.6 蒽醌类化合物
        1.2.7 其他类化合物
    1.3 本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虫生真菌Cordyceps sp.LB1.18060004 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试剂
        2.2.4 波谱测定仪器及方法
    2.3 实验方法
        2.3.1 菌株的鉴定
        2.3.2 菌株的发酵培养
        2.3.3 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及纯化
        2.3.4 部分化合物绝对构型的测定
        2.3.5 化合物抗菌活性测试
        2.3.6 化合物细胞毒活性测试
        2.3.7 化合物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测试
    2.4 实验结果
        2.4.1 菌株鉴定结果
        2.4.2 单体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2.4.3 化合物抗菌活性测试结果
        2.4.4 化合物细胞毒活性测试结果
        2.4.5 化合物DPPH自由基清除结果
    2.5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虫生真菌Penicillium janthinellum LB1.20090001 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试剂
        3.2.4 波谱测定仪器及方法
    3.3 实验方法
        3.3.1 菌株的鉴定
        3.3.2 菌株的发酵培养
        3.3.3 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及纯化
        3.3.4 部分化合物绝对构型的确定
        3.3.5 化合物抗菌活性测试
        3.3.6 化合物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测试
    3.4 实验结果
        3.4.1 菌株鉴定结果
        3.4.2 单体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3.4.3 化合物抗菌活性测试结果
        3.4.4 化合物DPPH自由基清除结果
    3.5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硏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7)秦岭鳞翅目昆虫内生真菌分离鉴定及活性代谢产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秦岭昆虫资源现状
    1.2 鳞翅目昆虫相关概述
    1.3 昆虫微生物研究现状
        1.3.1 昆虫内生菌与宿主的作用关系研究
        1.3.2 昆虫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1.3.3 昆虫微生物新资源及功能产物研究
    1.4 昆虫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研究进展
        1.4.1 昆虫内生放线菌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进展
        1.4.2 昆虫内生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进展
    1.5 昆虫内生真菌分离方法研究进展
    1.6 研究内容
    1.7 目的意义
    1.8 技术路线
第2章 鳞翅目昆虫内生真菌高效分离鉴定体系的建立
    2.1 材料
        2.1.1 试验材料
        2.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2.1.3 主要试剂
        2.1.4 培养基及主要成分
    2.2 方法
        2.2.1 试验材料体表消毒
        2.2.2 鳞翅目昆虫最适预处理方式的选择
        2.2.3 内生真菌的分离与纯化
        2.2.4 内生真菌最适分离培养基的选择
        2.2.5 内生真菌快速高效鉴定方法的建立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试验材料体表消毒结果检验
        2.3.2 鳞翅目昆虫最适预处理方式的选择
        2.3.3 鳞翅目昆虫内生真菌最适分离培养基的选择
        2.3.4 内生真菌快速高效鉴定方法的建立及优化
    2.4 小结与讨论
第3章 秦岭鳞翅目昆虫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多样性分析
    3.1 材料
        3.1.1 试验材料
        3.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3.1.3 主要试剂
        3.1.4 培养基及主要成分
    3.2 方法
        3.2.1 试验材料体表消毒及消毒效果检验
        3.2.2 内生真菌的分离与纯化
        3.2.3 内生真菌的鉴定
        3.2.4 内生真菌的保藏
        3.2.5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试验材料体表消毒结果检验
        3.3.2 秦岭鳞翅目昆虫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结果
        3.3.3 秦岭鳞翅目昆虫内生真菌的鉴定结果及种群组成
        3.3.4 不同生境鳞翅目昆虫内生真菌种群统计分析
    3.4 小结与讨论
第4章 秦岭鳞翅目昆虫内生真菌活性代谢产物研究
    4.1 材料
        4.1.1 试验材料
        4.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4.1.3 主要试剂
        4.1.4 培养基及主要成分
    4.2 方法
        4.2.1 菌种活化
        4.2.2 内生真菌固体发酵
        4.2.3 次级代谢产物提取
        4.2.4 指示菌平板制备
        4.2.5 抑菌活性测定
        4.2.6 高活性菌株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及初步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秦岭鳞翅目昆虫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抑菌活性
        4.3.2 不同生境鳞翅目昆虫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抑菌活性
        4.3.3 菌株Talaromyces funiculosus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及初步分析
    4.4 小结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8)斜纹夜蛾高毒力棒束孢属菌株的筛选及其致病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昆虫病原真菌概述
    2 棒束孢菌研究进展
    3 斜纹夜蛾的发生与防治
    4 立题依据
第二章 斜纹夜蛾高毒力棒束孢属菌株的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的培养
        1.2 棒束孢菌株孢子悬浮液的配制与计数
        1.3 孢子悬浮液对斜纹夜蛾幼虫的致病力测定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9株棒束孢菌对斜纹夜蛾2龄幼虫毒力测定
        2.2 棒束孢菌株对斜纹夜蛾的致病性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优效棒束孢蝉花SLGY-2培养条件的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培养基配制和产孢量测定
        1.2 不同pH值条件下产孢量测定
        1.3 不同温度条件下产孢量的测定
        1.4 不同光照时间下产孢量的测定
        1.5 响应面分析及验证实验
        1.6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因素产孢量试验结果
        2.1.1 不同培养基营养成分含量的产孢量
        2.1.2 不同pH值的产孢量
        2.1.3 不同温度的产孢量
        2.1.4 不同光照时间的产孢量
        2.2 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设计及曲面分析结果
        2.2.1 响应面试验设计分析
        2.2.2 响应面曲面分析
        2.2.3 产孢条件确定及验证
    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棒束孢蝉花SLGY-2对斜纹夜蛾生长发育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不同浓度处理对斜纹夜蛾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1.2 不同浓度处理对斜纹夜蛾繁殖的影响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浓度处理对斜纹夜蛾生长发育的影响
        2.2 不同浓度处理对斜纹夜蛾繁殖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感染棒束孢蝉花SLGY-2后斜纹夜蛾体内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待测酶活斜纹夜蛾处理
        1.2 酶液提取
        1.3 总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1.4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
        1.5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
        1.6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测定
        1.7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斜纹夜蛾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
        2.2 斜纹夜蛾体内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
        2.3 斜纹夜蛾体内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
    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1 主要结果和结论
    2 主要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图版

(9)冀豫鄂湘地区土壤中虫生真菌资源调查与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及中英文对照
1 前言
    1.1 虫生真菌的研究进展
        1.1.1 虫生真菌的入侵途径及毒性
        1.1.2 虫生真菌的应用
        1.1.3 玫烟色虫草孢的研究进展
        1.1.4 土壤虫生真菌的采集和分离
        1.1.5 虫生真菌的鉴定
    1.2 黄曲条跳甲的研究进展
        1.2.1 黄曲条跳甲的简介
        1.2.2 黄曲条跳甲的危害
        1.2.3 黄曲条跳甲的防治对策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虫源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器具
    2.2 实验方法
        2.2.1 土壤样品采集
        2.2.2 培养基制作
        2.2.3 土壤真菌分离
        2.2.4 菌株鉴定
        2.2.5 土壤真菌生物活性测定
        2.2.6 扫描电镜观察
        2.2.7 数据分析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1 土壤样品采集与真菌分离
    3.2 菌种鉴定
        3.2.1 形态学鉴定
        3.2.2 分子生物学鉴定
        3.2.3 菌株ITS序列比对结果
    3.3 土壤真菌的活性测定
        3.3.1 土壤真菌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致病力
        3.3.2 玫烟色棒束孢对黄曲条跳甲的致病力
    3.4 玫烟色棒束孢侵染过程扫描电镜观察
4 结论与讨论
    4.1 讨论
        4.1.1 虫生真菌的采集
        4.1.2 虫生真菌的鉴定
        4.1.3 虫生真菌的致病力
    4.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土壤真菌菌落形态图
附录B:土壤真菌产孢结构和孢子形态
附录C:土壤真菌ITS序列
附录D:硕士攻读期间论文发表及奖励情况

(10)拟黑虫草形态学、遗传分化及区系真菌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山西省虫草资源概况
    1.2 拟黑虫草概况
        1.2.1 拟黑虫草的研究背景
        1.2.2 拟黑虫草的分类地位
        1.2.3 拟黑虫草的地理分布
    1.3 实验技术路线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山西省几种虫草的分类学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1.3 主要试剂
        2.1.4 样品预处理
        2.1.5 提取虫草基因组的DNA
        2.1.6 PCR扩增引物
        2.1.7 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2.1.8 测序及序列分析
        2.1.9 虫草的切片
        2.1.10 虫草的形态观察
    2.2 实验结果
        2.2.1 虫草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2.2 虫草的宏观形态观察
        2.2.3 虫草的微观形态观察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拟黑虫草的遗传多样性初步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菌株
        3.1.2 实验仪器
        3.1.3 主要试剂
        3.1.4 PCR扩增引物
        3.1.5 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3.1.6 测序以及序列分析
    3.2 实验结果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拟黑虫草周围环境中的真菌多样性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Illumina测序
        4.1.3 物种注释与评估
        4.1.4 物种组成分析
        4.1.5 样本比较分析
    4.2 实验结果
        4.2.1 物种注释与评估
        4.2.2 物种Venn图分析
        4.2.3 物种组成分析
        4.2.4 样本与物种关系
        4.2.5 PCA分析
        4.2.6 NMDS分析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硏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四、山西虫生真菌种类及分布研究(Ⅱ)(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荒漠绿洲区越冬亚洲玉米螟病原真菌种类鉴定及多样性分析[J]. 蒋旭东,丁新华,王小武,付开赟,袁梓涵,吐尔逊·阿合买提,何江,贾尊尊,郭文超,王志方,杨新平,代金平,谢玉清,周留艳,冯蕾.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2(01)
  • [2]秦巴山区虫生真菌的分离鉴定与多样性分析[J]. 王军,张琨,张绪,刘柳,宁硕瀛,陈川,万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6)
  • [3]川西高原昆虫病原真菌的多样性[J]. 裴晓亚,Maduka Nilakshi Jayasekara Arachchige,朱晨慧,王敦. 林业科学, 2020(08)
  • [4]柑橘木虱虫生真菌种类多样性调查及其致病力研究[D]. 黄元腾吉. 广西大学, 2020(02)
  • [5]玫烟色棒束孢IF-1106应用特性与制剂研究[D]. 刁红亮. 山西农业大学, 2020
  • [6]两株虫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D]. 范雯雯. 山西大学, 2020(01)
  • [7]秦岭鳞翅目昆虫内生真菌分离鉴定及活性代谢产物研究[D]. 刘柳. 陕西理工大学, 2020(11)
  • [8]斜纹夜蛾高毒力棒束孢属菌株的筛选及其致病性研究[D]. 张胜兰. 贵州大学, 2020(01)
  • [9]冀豫鄂湘地区土壤中虫生真菌资源调查与活性研究[D]. 张晓锋. 华南农业大学, 2019(02)
  • [10]拟黑虫草形态学、遗传分化及区系真菌多样性研究[D]. 贺瑞红. 山西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山西省虫生真菌种类及分布(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