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菌根真菌研究概况

VA菌根真菌研究概况

一、VA菌根真菌研究概况(论文文献综述)

田振江,迪丽努尔[1](2017)在《大果沙棘根围AM真菌提高宿主抗旱性研究初探》文中研究说明接种AM真菌的苗木不论是否干旱胁迫平均株高、平均根长和叶绿素含量都显着增加,丙二醛含量、游离脯氨酸和电解质透出率则显着降低。对4种抗旱指标的测定结果显示,接种处理后各种叶绿素含量高于对照,脯氨酸含量升高,丙二醛含量下降,膜透性降低,这说明接种菌根真菌可以增强宿主植物的抗旱性,促进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的合成,使得膜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降低,对细胞膜损伤减轻,膜透性降低,维持干旱下植物正常的生理生化活动。

何斐[2](2016)在《黄土高原丛枝菌根真菌(AMF)提高刺槐抗旱性机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黄土高原半干旱区5种主要林木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杜松(Juniperus communis)、青杨(Populus cathayana)、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和旱柳(Salix matsudana)根际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资源调查,分析了AMF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研究了干旱胁迫下AMF对刺槐幼苗生长、光合作用、抗氧化酶活性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AMF对刺槐幼苗抗氧化酶基因和水孔蛋白基因表达的调控,初步揭示了AMF提高刺槐的抗旱机制。得出以下主要结果:1.黄土高原半干旱区AMF资源及其与土壤和气候因子的相关性从刺槐、杜松、青杨、沙棘和旱柳5种林木根际土壤分离到8属21种AMF:管柄囊霉属(Funneliformis)7种,为优势属,幼套近明囊霉(Claroideoglomus etunicatum)和网状球囊霉(Glomus reticulatum)是优势种。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和全磷是影响AMF总侵染率和孢子密度最直接的因子;转化酶是影响AMF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均匀度指数最直接的因子。从6个不同半干旱区刺槐根际土壤分离得到9属23种AMF:管柄囊霉属6种,为优势属,根内根生囊霉(Rhizophagus intraradices)、两型管柄囊霉(Fun.dimorphicum)、聚丛根生囊霉(R.aggregatum)、单孢管柄囊霉(Fun.monosporum)、凹坑管柄囊霉(Fun.multiforum)、地管柄囊霉(Fun.geosporum)和幼套近明囊霉是优势种。通径分析表明降雨量是影响AMF状况和多样性指数最直接的因子。2.干旱胁迫条件下,AMF对刺槐光合作用的影响采用人工模拟干旱法研究根内根生囊霉(R.irregularis)对刺槐生长、叶绿素含量、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等的影响。结果发现,接种R.irregularis能够提高刺槐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Fm、qP、NPQ和ΦPSII值,正常水分条件下,分别提高120.8%、44.7%、28.6%、3.4%、4.2%和7.0%;干旱胁迫条件下,分别提高69.5%、265.0%、12.8%、4.3%、3.8%和7.5%,与对照相比差异均达显着水平。菌根化刺槐叶片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也显着高于对照,正常水分条件下,分别增加16.4%和12.8%;干旱胁迫条件下,分别增加14.3%和8.1%。说明干旱胁迫条件下AMF与刺槐共生提高了宿主叶片PSII光化学活性与光合电子传递能力,保持高的光能利用效率与光合作用潜力,干旱胁迫条件下菌根化刺槐能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3.干旱胁迫条件下,AMF对刺槐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采用人工模拟干旱法研究根内根生囊霉(R.irregularis)对刺槐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接种R.irregularis后,刺槐根系O2、H2O2和MDA含量降低,分别较对照显着降低20.5%、33.1%和26.8%,说明接种AMF缓解了干旱胁迫对刺槐造成的氧化损伤。正常水分条件下,菌根化刺槐叶片和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分别增加53.6%和33.3%、20.4%和16.3%、20.9%和10.3%、67.4%和36.4%、2.7%和11.0%;干旱胁迫条件下,分别增加1.1%和27.2%、25.7%和23.5%、13.5%和9.8%、78.3%和58.2%、22.7%和14.4%,其中干旱胁迫条件下接种与对照叶片SOD、POD、CAT、APX和GR活性差异均达显着水平。说明菌根化刺槐可以通过增强自身的抗氧化酶活性来清除干旱胁迫产生的活性氧。4.干旱胁迫条件下,AMF对刺槐抗氧化酶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研究了R.irregularis对刺槐根、茎和叶片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Cu/Zn-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基因(APX)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接种AMF上调了刺槐根、茎和叶片Cu/Zn-SOD、APX和GR基因的表达。正常土壤水分条件下,接种AMF上调了刺槐根、茎和叶片APX基因的表达,分别为对照的3.31、3.17和3.06倍;接种AMF也上调了刺槐叶片GR基因的表达,为对照的3.92倍。干旱胁迫条件下,接种AMF的刺槐根、茎和叶片Cu/Zn-SOD基因表达均表现为上调,分别为对照的1.47、1.62和1.49倍;接种AMF也上调了刺槐根系GR基因的表达,为对照的1.96倍。说明菌根化刺槐通过提高其根、茎和叶片Cu/Zn-SOD、APX和GR基因的表达来调控活性氧代谢,使其抗旱性增强。5.干旱胁迫条件下,AMF对刺槐水孔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qRT-PCR技术研究了接种R.irregularis对刺槐根、茎和叶片水孔蛋白(Aquaporin,AQP)基因表达的影响。从刺槐根部克隆得到RpTIP1;1、RpTIP1;3、RpTIP2;1、RpPIP1;1、RpPIP1;3和RpPIP2;1 6个水孔蛋白基因,6个RpAQPs cDNA全长为8251201 bp,含有750870 bp开放阅读框,编码249289个氨基酸,分子量为25.3731.06 kDa,等电点为5.098.96,RpAQPs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蒺藜苜蓿的同源性达89%97%。组织表达分析表明,刺槐RpPIP基因在根部高表达,而RpTIP基因(RpTIP1;3除外)在叶片高表达。干旱胁迫下,接种AMF的刺槐RpTIP2;1和RpPIP2;1基因在根中的表达表现出上调趋势,分别较对照提高54.7%和79.4%;在茎部,菌根化刺槐RpTIP1;1、RpTIP2;1和RpPIP2;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对照的1.17、1.83和1.15倍;成熟叶片中,菌根化刺槐RpTIP2;1和RpPIP2;1基因相对表达量分别为对照的1.44和1.61倍。水孔蛋白家族基因在控制水分运输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尽相同,接种AMF能通过促进刺槐水孔蛋白基因的表达来增强植物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性。

冯萃敏,米楠,刘丹丹,尹晓星[3](2015)在《雨水土壤渗滤系统中菌种的应用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地表径流污染成为农业污染之后的第二大面源污染源,而道路面源污染又是城市下垫面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现在我国城市道路径流雨水中含有较高浓度的磷,如果不加以处理直接排入城市水体会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土壤渗滤设施作为一种新兴的原位径流雨水控制措施,对水质尤其是磷净化效果非常显着。土壤渗滤系统在净化路面径流雨水同时,土壤中吸附的磷大部分以难溶解态磷酸盐的形式存在,无法被植物所吸收利用。土壤中积累的磷会逐渐增加,影响土壤渗滤系统的磷吸附效果,进而导致土壤板结,失去净化作用。该文在解磷细菌和VA菌根真菌农田土壤中的作用机理的基础上,通过对比雨水土壤渗滤系统和农业系统在构成和运行方式上的不同,分析解磷细菌对雨水土壤渗滤系统中难溶解态磷的活化作用和VA菌根真菌对植物吸收利用磷的促进作用。

王志莉,刘辉,薛元霞,张忠兰,张志芬,杨守军,彭广霖[4](2013)在《VA菌根真菌对苹果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1年生的红富士(Malus pumila Mill)树苗为试材,移栽过程中在根系附近添加50、100、150 mL不同剂量的VA真菌菌剂来研究VA真菌对苹果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VA真菌的添加明显提高了真菌在根系中的定植率,显着改善了苹果幼苗叶片的营养状况,促进了叶片氮、磷、钾含量和株高的增加。VA真菌的定植提高了叶片CAT和SOD的活性,降低了叶片MDA的含量,增强了苹果幼苗的抗病性。菌根化的苹果幼苗成活率明显提高,其中100 mL及150 mL处理的成活率均达到100%。综合分析认为,每株苹果幼苗添加150 mL的VA真菌菌剂有利于苹果幼苗的生长发育,降低了其死亡率。

刘静[5](2013)在《刺山柑解剖结构与根际VA真菌对其干旱环境适应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刺山柑,拉丁学名Capparis spinosa L.多年生藤本状蔓生半灌木,属于白花菜科山柑属植物,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新疆、西藏和甘肃的局部地区,特别是新疆的吐鲁番、准噶尔、塔里木三大盆地成为广泛分布地带。其通常生长在极端干旱的戈壁、沙地和石质山坡地带,显示了该种植物耐干旱、耐瘠薄和耐风蚀等特性。本文利用石蜡切片法对不同种群刺山柑营养器官进行显微观察,了解其作为旱生植物的典型结构特征。同时,以新疆原生地野生刺山柑根际VA真菌为研究对象,开展真菌多样性及其分布特征的研究,并采用室内盆栽试验研究接种不同VA真菌对刺山柑植物抗旱性的影响,以探讨不同种群刺山柑旱性结构的基本特征以及适应干旱环境的生态机理,为全面认识刺山柑的抗旱性提供基础资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石蜡切片法配合光学显微摄影技术对分布于新疆吐鲁番、新疆库尔勒以及新疆石河子3个刺山柑种群的根、茎、叶材料进行了比较解剖学研究,探讨了不同种群刺山柑的解剖结构特征与抗旱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种群材料均具有适应旱生环境的典型结构特征:根的周皮均具发达的木栓层和较厚的皮层;茎表皮有表皮毛和发达的角质层,皮层较厚,维管组织发达,髓明显;叶为双栅型等面叶,上、下表皮均有气孔分布,气孔密集,角质层、栅栏组织、输导组织十分发达。随生境干旱程度的加剧,其营养器官的旱生结构特征也愈加明显。由于吐鲁番地区降水极少、大风频繁、酷热干燥,因此该种群刺山柑的营养器官比其他种群具有更为显着的旱生结构。2.从石河子种群野生刺山柑根际土壤中共分离出VA真菌2属18种,已鉴定出15种,包括球囊霉属(Glomus)13种、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2种,尚有3个种或属未定。优势属为球囊霉属、无梗囊霉属,优势种为聚丛球囊霉(G. aggregatum)、沙荒球囊霉(G. deserticola)、摩西球囊霉(G. mosseae),常见种有根内球囊霉(G. intraradice)、黑球囊霉(G. melanosporum)、细凹无梗囊霉(A. scrobiculata)。采样点20-40cm土层深度的孢子最集中,密度明显高于0-20cm和40-60cm深度的土层。刺山柑根系丛枝菌根结构较明显,与VA真菌共生具较好的亲和性。3.采用盆栽试验将优势种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 G.m)、根内球囊霉(Glomusintraradice, G.i)对刺山柑幼苗进行接种处理,研究VA真菌对刺山柑抗旱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VA真菌均能侵染刺山柑形成丛枝菌根,且菌根侵染率较高,能显着促进刺山柑生长、改善植株的矿质营养水平,增强其抗逆性。摩西球囊霉的接种效应要优于根内球囊霉。

张峰峰,周可,赵玉洁,谢凤行,李亚玲[6](2012)在《天津滨海盐碱土中VA菌根真菌资源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天津盐碱土中植物的VA菌根真菌共生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9科23种盐生植物中,有19种盐生植物被菌根真菌侵染。所调查植物的VA菌根结构类型与宿主植物类型有关,禾本科(Poaceae)植物为P型菌根,豆科(Leguminosae),菊科(Compositae),柽柳科(Tamaricaceae)等其它科植物均为A型菌根;植物的菌根侵染率和植物本身的特性有关;菌根侵染率和孢子密度显着不相关(P=0.9740,r=0.1841,n=23)。

刘兰泉,杨成前[7](2011)在《重庆地区13种中药材中VA菌根真菌分布及感染情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调查重庆地区13种主产中药材中VA菌根真菌主要种类及感染情况。[方法]采集重庆市主产13种中药材植物根际土壤,对其中的VA菌根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并对感染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在13种中药材植物根际土壤中均有VA菌根真菌的孢子分布,从中分离并鉴定出10种VA菌根真菌,以玄参根际土壤中的VA菌根真菌种类最多,达7种;乌头根际土壤VA菌根真菌孢子密度最高,为118.5个/g,白芷最低,为11.3个/g;13种中药材均能感染VA菌根,与VA菌根真菌形成共生,其中玉竹感染率最高,为82.29%。[结论]重庆市主产的13种中药材中VA菌根资源丰富,感染情况随药材种类的不同差异较大。

杜国新[8](2011)在《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AM真菌及其分离培养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通过对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AM真菌野外采样和实验室培养,旨在初步探明该地区AM真菌物种分布、物种多样性及各种属的培养、萌发特性,为AM真菌的分类、生理和生化代谢、遗传和菌剂生产等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使之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为AM真菌应用于内蒙古的农林业开发生产和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持。研究结果如下:1.在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研究样区共采集野生草本植物24种,分属于15科21属。其中菌根植物22种,占91.7%;未侵染AM真菌的植物有2种,分别是菊科的铁秆蒿Artemisia sacrorum和鹿蹄草科的兴安鹿蹄草Pyrola dahurica。2.从调查样地的植物根际土壤中共分离出4属19种AM真菌。其中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8种,多孢囊霉属(Diversispora)3种,球囊霉属(Glomus)7种,盾巨孢囊霉属(Scutellospora)1种。其中未鉴定种: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2种:Acau. spl, Acau. sp2;球囊霉属(Glomus)2种:G.sp1,G. sp2。优势种为Acau. scrobiculata。3.对所有土样进行盆栽诱集培养后,分离出4属15种AM真菌,相比原土样AM真菌种类减少了4种,分别为Acau. elegants, Acau. rehmii, Dive. spurcum, Acau. sp2。对于Acau. leavis和Scut. calospora种真菌,诱集培养方法最适宜,其孢子产量显着提高;Dive. versiforme中真菌次之;而G. constrictum诱集培养产孢量较低;其它种类AM真菌,培养前后的孢子密度无显着差异。用诱集培养获得的孢子进行单孢培养,获得5株AM真菌,分别是:Acau. leavis, Scut. calospora,Dive. versiforme, G. mosseae和G. intraradices。4.水琼脂法孢子萌发率最高,Sandwich法AM真菌孢子在有高粱活体根的存在下萌发较好。结果表明,活体寄主植物存在对AM真菌萌发具有促进作用。不同AM真菌的萌发速率有差异,G. mosseae在水琼脂培养7天萌发率达最大,G. intraradices, Dive. versiforme则在培养14天达到高峰,萌发率最大值也有差异。

李建华,郜春花,卢朝东,张强,靳东升,范继香[9](2011)在《菌剂与肥料配施对矿区复垦土壤白三叶草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矿区复垦土壤菌剂与肥料的不同配施对白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 Linn)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双接种VA菌根真菌(Glomus mossea)和根瘤菌(Rhizobium)能显着提高白三叶草根瘤数、根瘤鲜重和固氮酶活性,根瘤数在有机肥双接种与无机肥双接种处理之间差异不显着,而根瘤鲜重和固氮酶活性差异显着;肥料与各菌剂组合处理中,有机肥双接种处理的白三叶草分枝数、干物质重最大;在白三叶草生长40 d和150 d时,双接种处理的叶片数均为各处理中最大值;接种VA菌根真菌、根瘤菌和双接种均可增加白三叶草根系的菌根侵染率和土壤孢子数,总体表现为双接种处理>接种VA菌根真菌>接种根瘤菌,有机肥相应处理>无机肥相应处理>对照;肥料与菌剂的配合施用可有效提高植物对土壤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在矿区复垦土壤上有机肥与VA菌根真菌和根瘤菌菌剂配施能显着促进白三叶草的生长,是提高矿区复垦土壤植被恢复中比较适宜的组合方式。

李品明,韩如刚,刘杰,杨成前[10](2011)在《中药材植物根际土壤VA菌根多样性研究》文中认为对重庆市13种中药材植物的VA菌根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中药材植物根际土壤中分离出了10种菌根真菌,隶属三个科。种群频度依次为:摩西球囊霉>地球囊霉>苏格兰球囊霉>隐球囊霉>巨大巨孢囊霉>透光球囊霉>缩球囊霉>蜜色无梗囊霉=网状球囊霉>淡色球囊霉。相对多度与种群频度变化一致,以摩西球囊霉相对多度最高,达37.5%;地球囊霉为常见种,相对多度为21.8%;缩球囊霉、隐球囊霉、苏格兰球囊霉、透光球囊霉和巨大巨孢囊霉为少见种,相对多度为4.3%~12.9%;而蜜色无梗囊霉、淡色球囊霉及网状球囊霉为偶见种,相对多度为1.5%~2.0%。

二、VA菌根真菌研究概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VA菌根真菌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大果沙棘根围AM真菌提高宿主抗旱性研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2 试验方法
        1.2.1 接种培养
        1.2.2 抗旱生理生化学指标测定方法
        1.2.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菌种对宿主植物生长量的影响
    2.2 不同生态条件对提高宿主生长量的影响
    2.3 菌根真菌对不同宿主植物生长量的影响
        2.3.1 VA菌根真菌对宿主植物叶片游离脯氨酸的影响
        2.3.1. 1 不同VA菌根真菌菌种对宿主植物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2.3.1. 2 不同生态条件各菌株改变宿主植物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2.3.1. 3 菌根真菌对不同宿主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2.3.2 VA菌根真菌对宿主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3.2. 1 不同菌根真菌对宿主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3.2. 2 不同生态条件下菌根真菌对宿主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3.2. 3 菌根真菌对不同宿主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3.3 VA菌根真菌对宿主植物叶片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2.3.3. 1 不同菌根真菌对宿主植物叶片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2.3.3. 2 不同生态条件下菌根真菌对宿主植物叶片丙二醛含量作用的影响
        2.3.3. 3 不同宿主对各菌株提高宿主植物叶片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2.3.4 VA菌根真菌对宿主植物叶片电解质透出率的影响
        2.3.4. 1 不同菌根真菌对植物叶片电解质透出率的影响
        2.3.4. 2 不同生态条件下各菌株降低宿主植物叶片电解质透出率作用的影响
        2.3.4. 3 菌根真菌对不同宿主叶片电解质透出率作用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2)黄土高原丛枝菌根真菌(AMF)提高刺槐抗旱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丛枝菌根真菌(AMF)
    1.1.1 AMF概述
    1.1.2 AMF分类
1.2 AMF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1.2.1 形态学方法
    1.2.2 其它方法
1.3 影响AMF群落多样性的主要因素
    1.3.1 土壤状况
    1.3.2 宿主植物
1.4 AMF的生态学效应
    1.4.1 影响植物群落结构和演替
    1.4.2 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1.4.3 对宿主生长的影响
    1.4.4 菌丝效应
1.5 AMF提高宿主抗旱性的机制
    1.5.1 菌丝网络增加宿主根系吸收范围
    1.5.2 提高宿主的光合能力
    1.5.3 增强宿主保水和抗氧化能力
    1.5.4 促进宿主水分和养分的吸收
    1.5.5 稳定和改善土壤团聚体
    1.5.6 AMF提高宿主抗旱性的分子机制
1.6 刺槐根际微生物研究
    1.6.1 刺槐AMF资源及分布
    1.6.2 刺槐AMF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1.6.3 刺槐AMF的接种效应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1.8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府谷半干旱区不同林木根际AMF资源调查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样地概况
    2.1.2 样品采集
    2.1.3 AMF分离与鉴定
    2.1.4 AMF多样性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AMF的形态特征
    2.2.2 AMF的分布
    2.2.3 AMF属的分离频度、相对多度和重要值
    2.2.4 AMF种的分离频度
    2.2.5 AMF种的相对多度和重要值
2.3 讨论 第三章 府谷半干旱区不同林木根际AMF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样地概况
    3.1.2 样品采集
    3.1.3 菌根侵染率和孢子密度测定
    3.1.4 球囊霉素含量的测定
    3.1.5 土壤含水量测定
    3.1.6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3.1.7 土壤酶活性测定
    3.1.8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菌根侵染率和孢子密度
    3.2.2 土壤球囊霉素含量
    3.2.3 土壤理化性质
    3.2.4 土壤酶活性
    3.2.5 AMF与土壤水分的相关性
    3.2.6 AMF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
    3.2.7 AMF与土壤酶活性的相关性
    3.2.8 AMF与土壤因子的通径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刺槐根际AMF资源调查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样地概况
    4.1.2 样品采集
    4.1.3 AMF分离与鉴定
    4.1.4 AMF多样性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AMF的形态特征
    4.2.2 AMF的分布
    4.2.3 AMF属的分离频度、相对多度和重要值
    4.2.4 AMF种的分离频度
    4.2.5 AMF种的相对多度和重要值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半干旱区刺槐根际AMF与土壤和气候因子的相关性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样地概况
    5.1.2 样品采集
    5.1.3 菌根侵染率和孢子密度的测定
    5.1.4 土壤含水量测定和气候因子分析
    5.1.5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5.1.6 数据处理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菌根侵染率和孢子密度
    5.2.2 土壤含水量、年均降雨量和年均气温
    5.2.3 土壤理化性质
    5.2.4 AMF与土壤水分的相关性
    5.2.5 AMF与年均降雨量和气温的相关性
    5.2.6 AMF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
    5.2.7 AMF与土壤和气候因子的通径分析
    5.2.8 AMF相对多度与土壤和气候因子的冗余分析
5.3 讨论 第六章 不同水分条件下AMF对刺槐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6.1 试验材料
    6.1.1 主要试剂
    6.1.2 主要设备
    6.1.3 供试植物和菌剂
    6.1.4 培养基质
6.2 试验方法
    6.2.1 试验设计
    6.2.2 菌根侵染率的测定
    6.2.3 生长指标的测定
    6.2.4 水分饱和亏缺和电解质渗出率的测定
    6.2.5 叶绿体色素和SPAD的测定
    6.2.6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6.2.7 气体交换参数的测定
    6.2.8 数据处理
6.3 结果分析
    6.3.1 对侵染率及生长的影响
    6.3.2 对水分饱和亏缺和电解质渗出率的影响
    6.3.3 对叶绿体色素和 SPAD 的影响
    6.3.4 对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6.3.5 对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6.4 讨论 第七章 不同水分条件下AMF对刺槐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7.1 试验材料
    7.1.1 主要试剂
    7.1.2 主要仪器设备
    7.1.3 供试植物和菌剂
    7.1.4 培养基质
7.2 试验方法
    7.2.1 试验设计
    7.2.2 O_2含量的测定
    7.2.3 H_2O_2含量的测定
    7.2.4 MDA含量的测定
    7.2.5 游离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7.2.6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7.2.7 SOD活性的测定
    7.2.8 POD活性的测定
    7.2.9 CAT活性的测定
    7.2.10 APX活性的测定
    7.2.11 GR活性的测定
    7.2.12 抗氧化酶基因表达差异检测
    7.2.13 数据处理
7.3 结果分析
    7.3.1 对O_2含量的影响
    7.3.2 对H_2O_2含量的影响
    7.3.3 对MDA含量的影响
    7.3.4 对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7.3.5 对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7.3.6 对SOD活性的影响
    7.3.7 对POD活性的影响
    7.3.8 对CAT活性的影响
    7.3.9 对APX活性的影响
    7.3.10 对GR活性的影响
    7.3.11 抗氧化酶基因的表达分析
7.4 讨论与结论
    7.4.1 AMF与活性氧代谢
    7.4.2 AMF与脯氨酸
    7.4.3 AMF与抗氧化酶活性
    7.4.4 AMF与抗氧化酶基因表达 第八章 不同水分条件下AMF对刺槐水孔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8.1 试验材料
    8.1.1 主要试剂
    8.1.2 主要仪器设备
    8.1.3 供试植物和菌剂
    8.1.4 培养基质
8.2 试验方法
    8.2.1 试验设计
    8.2.2 相对含水量的测定
    8.2.3 刺槐AQP基因的克隆
    8.2.4 AQP基因的表达分析
    8.2.5 qRT-PCR数据处理与分析
8.3 结果与分析
    8.3.1 不同水分条件下AMF对刺槐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8.3.2 刺槐AQP基因的全长序列分析
    8.3.3 刺槐AQP基因编码氨基酸的多重比较与系统发育分析
    8.3.4 刺槐AQP基因的组织表达分析
    8.3.5 刺槐AQP基因的表达分析
8.4 讨论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创新点
9.2 研究结论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附录 Ⅱ 致谢 作者简介

(3)雨水土壤渗滤系统中菌种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土壤渗滤系统吸附磷带来的问题
    1.1雨水土壤渗滤设施对磷的吸附
    1.2雨水土壤渗滤设施中磷的累积
2解磷细菌和VA菌根真菌在农业中的应用现状
    2.1解磷细菌的作用和应用现状
    2.2VA菌根真菌的作用和应用现状
    2.3解磷细菌和VA菌根真菌的双接种作用
3雨水土壤渗滤系统中应用解磷细菌和VA菌根真菌的分析
    3.1对比分析雨水土壤渗滤系统和农田系统
    3.2解磷细菌和VA菌根真菌双接种在雨水土壤渗滤系统中的作用
    3.3解磷细菌和VA菌根真菌在雨水土壤渗滤系统中应用建议
4总结

(4)VA菌根真菌对苹果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VA菌根真菌对苹果幼苗根系真菌定植率的影响
    2.2 VA菌根真菌对苹果幼苗株高的影响
    2.3 VA菌根真菌对苹果幼苗叶片养分含量的影响
    2.4 VA菌根真菌对苹果幼苗叶片酶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
    2.5 VA菌根真菌对苹果幼苗死亡率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5)刺山柑解剖结构与根际VA真菌对其干旱环境适应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刺山柑研究现状
        1.2.1 刺山柑的地理分布
        1.2.2 刺山柑生物学特性
        1.2.3 刺山柑生态学特性
        1.2.4 刺山柑的抗逆特性
        1.2.5 刺山柑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1.2.6 刺山柑其他相关价值
    1.3 刺山柑抗旱性研究概况
        1.3.1 植物形态解剖学与植物抗旱性的关系
        1.3.2 植物生理代谢与植物抗旱性的关系
        1.3.3 VA 菌根真菌与植物抗旱性的关系
    1.4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本文研究思路
第二章 不同种群刺山柑解剖结构及其适应性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种群刺山柑根的解剖结构
        2.2.2 不同种群刺山柑茎的解剖结构
        2.2.3 不同种群刺山柑叶的解剖结构
    2.3 讨论
        2.3.1 刺山柑根结构对环境的适应性
        2.3.2 刺山柑茎结构对环境的适应性
        2.3.3 刺山柑叶结构对环境的适应性
        2.3.4 不同种群刺山柑对其环境适应能力的比较
第三章 刺山柑根际 VA 菌根真菌多样性和侵染率的调查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样品采集
        3.1.2 刺山柑根际土壤中 VA 菌根真菌的多样性分析
        3.1.3 野生刺山柑 VA 菌根侵染率测定
        3.1.4 数据统计软件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刺山柑根际 VA 菌根真菌多样性统计结果
        3.2.2 刺山柑根际 VA 菌根真菌侵染率统计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不同 VA 真菌对刺山柑生长效应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VA 菌根真菌对刺山柑侵染率及生长的影响
        4.2.2 VA 菌根真菌对刺山柑根系结构的影响
        4.2.3 VA 菌根真菌对刺山柑抗旱性的影响
        4.2.4 VA 菌根真菌对刺山柑叶片膜系统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4.2.5 VA 真菌对刺山柑全 N、全 P 含量的影响
    4.3 讨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1.1 不同种群刺山柑解剖结构对其干旱环境适应性的研究
        5.1.2 VA 菌根真菌对刺山柑抗旱适应性的研究
        5.1.3 接种 VA 菌根真菌对刺山柑抗旱适应性的研究
    5.2 展望
        5.2.1 刺山柑抗旱机理的深入研究
        5.2.2 刺山柑根际 VA 菌根真菌种质资源的调查
        5.2.3 刺山柑的研究前景
参考文献
致谢
图版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7)重庆地区13种中药材中VA菌根真菌分布及感染情况(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取样。
        1.2.2 孢子的分离与鉴定。
        1.2.3 药材根际VA菌根真菌孢子密度的测定。
        1.2.4 宿主中药材植物与菌根感染情况研究。
        (1) 菌根染色制片:
        (2) 菌根感染率的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宿主中药材根际土壤VA菌根真菌种类
    2.2 宿主中药材根际土壤VA菌根真菌的分布
    2.3 宿主中药材根际VA菌根真菌孢子密度
    2.4 宿主中药材中的VA菌根感染情况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3.2 讨论

(8)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AM真菌及其分离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1.2 AM真菌分类学进展
1.3 AM真菌生活史
1.4 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AM真菌
1.5 AM真菌培养方法
1.6 AM真菌的应用
1.7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
1.8 研究目的和意义
1.9 研究内容
1.10 研究思路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样品采集
    2.1.2 主要试剂
    2.1.3 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2.2 测定根系侵染率
    2.2.3 诱集培养扩繁AM真菌
    
2.2.3.1 实验室诱集培养
    
2.2.3.2 单孢接种
    
2.2.3.3 收获及测定
    2.2.4 AM真菌孢子的分离与鉴定
    
2.2.4.1 AM真菌孢子的分离
    
2.2.4.2 AM真菌鉴定
    
2.2.4.3 AM真菌孢子的保存
    
2.2.4.4 AM真菌孢子多样性指标
    
2.2.4.5 孢子表面消毒
    2.2.5 孢子萌发
    
2.2.5.1 水琼脂萌发方法
    
2.2.5.2 醋酸纤维素滤膜sandwich法萌发
    
2.2.5.3 孢子萌发率检测
    2.2.6 数据处理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植物种类及菌根侵染状况
    3.1.1 植物种类
    3.1.2 AM真菌侵染状况
3.2 AM真菌多样性
    3.2.1 AM真菌种类
    3.2.2 AM真菌孢子密度和物种丰富度
    3.2.3 样地不同AM真菌种的孢子密度和相对多度
    3.2.4 AM真菌优势种和常见种
3.3 AM真菌的分离培养
    3.3.1 诱集培养获得的种类
    3.3.2 诱集培养AM真菌孢子密度
    3.3.3 诱集培养前后孢子数量的变化
    3.3.4 AM真菌菌株的获得
3.4 AM真菌各菌株孢子萌发
    3.4.1 孢子萌发形态特征
    3.4.2 AM真菌孢子萌发率
    3.4.3 AM真菌孢子萌发速率 第4章 讨论
4.1 AM真菌与植物共生特性
4.2 植物根际AM真菌种类
4.3 AM真菌的诱集培养
4.4 AM真菌菌株的获得
4.5 AM真菌孢子的萌发率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菌剂与肥料配施对矿区复垦土壤白三叶草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地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地区概况
    1.2 盆栽土壤的采集和基础养分含量
    1.3 供试材料
    1.4 盆栽试验
    1.5 项目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剂与肥料配施对白三叶草生物指标的影响
        2.1.1 对干物质量的影响
        2.1.2 对分枝数的影响
        2.1.3 对叶片数的影响
    2.2 菌剂与肥料配施对白三叶草菌根侵染的影响
    2.3 菌剂与肥料配施对白三叶草根系固氮能力的影响
    2.4 菌剂与肥料配施对白三叶草养分吸收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10)中药材植物根际土壤VA菌根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取 样
    1.2 孢子的分离与鉴定
    1.3 VA菌根真菌种类的分布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药材植物根际土壤VA菌根真菌物种多样性
    2.2 10种VA菌根真菌的种群频度及相对多度
    2.3 中药材植物根际VA菌根真菌种的丰度及孢子数量
    2.4 药材根际土壤中不同VA菌根真菌在不同宿主上的分布
3 讨 论

四、VA菌根真菌研究概况(论文参考文献)

  • [1]大果沙棘根围AM真菌提高宿主抗旱性研究初探[J]. 田振江,迪丽努尔. 林业科技通讯, 2017(01)
  • [2]黄土高原丛枝菌根真菌(AMF)提高刺槐抗旱性机制[D]. 何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08)
  • [3]雨水土壤渗滤系统中菌种的应用分析[J]. 冯萃敏,米楠,刘丹丹,尹晓星.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5(S1)
  • [4]VA菌根真菌对苹果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J]. 王志莉,刘辉,薛元霞,张忠兰,张志芬,杨守军,彭广霖. 广东农业科学, 2013(17)
  • [5]刺山柑解剖结构与根际VA真菌对其干旱环境适应性的研究[D]. 刘静. 石河子大学, 2013(02)
  • [6]天津滨海盐碱土中VA菌根真菌资源调查研究[J]. 张峰峰,周可,赵玉洁,谢凤行,李亚玲.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2(03)
  • [7]重庆地区13种中药材中VA菌根真菌分布及感染情况[J]. 刘兰泉,杨成前. 安徽农业科学, 2011(18)
  • [8]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AM真菌及其分离培养研究[D]. 杜国新. 内蒙古大学, 2011(11)
  • [9]菌剂与肥料配施对矿区复垦土壤白三叶草生长的影响[J]. 李建华,郜春花,卢朝东,张强,靳东升,范继香.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1(02)
  • [10]中药材植物根际土壤VA菌根多样性研究[J]. 李品明,韩如刚,刘杰,杨成前. 湖南农业科学, 2011(03)

标签:;  ;  ;  ;  ;  

VA菌根真菌研究概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