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煤层自燃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浅谈煤层自燃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一、浅谈煤层自然发火的原因及防治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卓辉[1](2021)在《浅埋藏近距离煤层群开采裂隙漏风及煤自然发火规律研究》文中提出西部地区煤层厚、埋藏浅、间距近,致使煤层群开采过程中地表及覆岩裂隙发育,漏风严重,为复合采空区煤自燃持续供氧;此外,复合采空区煤自燃耗氧及放热规律不清楚,致使采空区煤自然发火规律不清晰,自燃危险区域难以判定,给矿井火灾防治带来极大的困难。本文根据浅埋藏近距离煤层群现场开采实际条件,研究复合采空区煤自燃特性及极限参数变化规律、地表裂隙动态发育及漏风规律、覆岩漏风裂隙时空演化及采空区孔隙率变化规律,建立浅埋藏近距离煤层群复合采空区煤自燃模型,模拟研究复合采空区气体(CO、O2)浓度、温度及流场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浅埋藏近距离煤层群开采自燃防治技术体系。通过研究取得如下成果:开展复合采空区煤自燃程序升温实验,研究煤自燃特性参数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煤样的耗氧速度、气体产生速度及放热强度均呈指数增长。对实验结果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复合采空区煤样耗氧速度、气体产生速度及放热强度与温度的拟合公式,为采空区煤自燃模拟提供了基础参数。研究复合采空区煤自燃极限参数(上限漏风强度、下限氧浓度、最小浮煤厚度)变化规律;温度相同,浮煤厚度增加,上限漏风强度线性增大,下限氧浓度近似呈指数减小;浮煤厚度相同,温度升高,上限漏风强度先减小而后呈指数增大,下限氧浓度先增大而后急剧减小,极值位于50℃~60℃。从采空区热平衡的角度,阐明了采空区煤自燃危险区域由上限漏风强度和下限氧浓度判定,并分析实例给出了复合采空区不同浮煤厚度时的煤自燃危险区域指标参数。对地表裂隙进行长期观测,依据地表裂隙形态及发育规律对其进行归类,掌握各类裂隙时空分布及尺度特征。工作面两巷上方张开型裂隙在周期来压后破断演化成塌陷型裂隙,而后保持稳定,延伸方向与工作面推进方向一致;工作面后方地堑型裂隙在周期来压时发生突变,伴有大量拉伸型裂隙的发育及闭合,三次突变后裂隙发育稳定。地表各类裂隙中横向裂隙占比2/3,裂隙宽度较小;纵向裂隙占比1/3,裂隙宽度大。检测各类裂隙漏风情况,掌握地表裂隙漏风速度随裂隙到工作面距离的变化规律;建立地表裂隙漏风模型并通过地表漏风量检测及压强监测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分析裂隙漏风影响因素,为减少地表漏风提供了新思路及理论依据。开展二维物理模拟实验和PFC数值模拟,研究浅埋藏近距离煤层群开采覆岩漏风裂隙动态发育规律;周期来压时,竖向漏风裂隙迅速向上方发育,周期来压之间,以离层漏风裂隙发育为主,发育高度基本不变。下煤层开采,上覆采空区漏风裂隙二次发育,各岩层竖向漏风裂隙相互贯通,宽度随岩层沉降高度线性增大,漏风量随之增大。揭示了漏风裂隙数量演化规律及时空分布特征;上煤层回采,漏风裂隙数量呈指数增长;下煤层开采,漏风裂隙数量近似呈分段线性函数增长;煤层群开采后,漏风裂隙主要分布于开切眼和停采线初次破断步距之内,采空区中部漏风裂隙被压实闭合。掌握了采空区碎胀系数变化规律及孔隙率分布特征;煤层群开采后,采空区碎胀系数和孔隙率变化形态基本相似,开切眼和停采线侧较大,采空区中部较小;竖直方向上距离煤层越近,孔隙率和碎胀系数越大。下煤层采动影响下,上覆采空区两侧孔隙率和碎胀系数增大约2倍,渗透率增大3.41~4.05倍;采空区中部孔隙率和碎胀系数略微增大,渗透率增大1.19~1.55倍,渗透率的增大表明采空区气体流动阻力更小,更有利于漏风供氧。基于采空区孔隙率和漏风裂隙分布、岩层移动规律,建立了浅埋藏近距离煤层群复合采空区离散裂隙—孔隙模型,并代入工作面煤岩体参数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为复合采空区煤自燃模拟提供了物理模型。建立了浅埋藏近距离煤层群复合采空区煤自燃模型,揭示了复合采空区气体(CO、CO2)浓度、风速及温度分布特征。模拟结果表明,下煤层采空区,从进风侧到回风侧、从工作面到采空区深部,氧气浓度逐渐减小;受上覆采空区漏风影响,下煤层采空区回风侧顶部出现低氧区域;上覆采空区,靠近工作面的裂隙对应位置氧气浓度较高,采空区深部及四周氧气浓度较低。复合采空区流场基本对称分布,距离工作面越远风速越小;距离工作面0~200m范围内,下煤层采空区风速较大;但上覆采空区孔隙率大、阻力小、风速降幅小,距离工作面200m后,上覆采空区风速较大。基于模拟结果,采用下限氧浓度和上限漏风强度确定了复合采空区煤自燃危险区域范围;下煤层采空区,煤自燃危险区域最大宽度位于进风侧,距离工作面130.61~421.67m;上覆采空区,进风侧层间裂隙对应位置煤自燃危险区域宽度最大,距离工作面0~412.67m。基于前文研究结果,结合现场情况,阐明了浅埋藏近距离煤层群开采自然发火内因和外因,提出了井上下联合控风、覆盖隔氧及惰化降氧技术,构建了煤自燃防治技术体系。现场应用表明,该技术体系可减小地表漏风量、提高工作面通风系统的稳定性和抗灾能力;充填采空区空隙、缩减氧气存在空间,覆盖采空区遗煤、并吸热降温;惰化采空区、降低氧气浓度,有效保证了矿井的安全高效开采,在西部浅埋煤层群开采矿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该论文有图111幅,表16个,参考文献220篇。

王振兴[2](2020)在《榆北曹家滩煤矿易自燃特厚煤层采空区防灭火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层自燃是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受开采深度、采煤方式、顶板处理、漏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在我国西北地区,基本为侏罗纪时期成煤,具有低硫、低磷、低灰分的特点,属于优质煤资源,约占各成煤时期煤炭资源总量的40%左右。侏罗纪煤自燃发火较为严重,为此开展陕北地区曹家滩煤矿侏罗纪煤层采空区防灭火技术的研究,提升煤矿开采安全性,对净化环境、保护资源都具有重要意义。榆北曹家滩矿属于榆神矿区一期规划区范围,是陕西陕煤榆北煤业有限公司下属企业,其设计生产能力1500万t/a。该矿井田周围无采空区,属保存完整的整装井田,开采的2-2煤层属于容易自燃煤层,具有自燃发火危险,煤层最短自然发火期35天。矿井现在开采的煤层为2-2煤层,煤层属于特厚煤层,平均厚度11m,该矿首采工作面采煤方法为大采高分层开采,回采过程造成采空区不同程度遗煤,尤其是顺槽两端头遗煤量较多,防治采空区遗煤自燃难度较大。本文立足于榆北曹家滩煤矿采空区防灭火,通过对开采的2-2煤层自燃标志性气体及临界值进行实验室测定,大采高分层开采过程中漏风规律研究,测定采空区自燃三带,确定最小安全推进速度,利用气体良好飘逸特性,提出通过采煤工作面上、下隅角氧气和一氧化碳变化速率反应采空区遗煤自燃变化程度,建立自燃发火预警机制。在防灭火预警机制上综合建立了注氮、灌浆、堵漏风、喷洒阻化剂等防灭火措施,并对措施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研究针对曹家滩煤矿防灭火体系,指导了矿井的安全生产。

宫彪[3](2020)在《石炭纪特厚煤层工作面自燃火灾综合治理技术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我国煤炭的消费与产量在不断增加,相关统计结果表明,目前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达到76%。伴随而来的问题也有很多,大量的煤炭自燃现象严重制约了中国许多高产高效矿井的发展,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与环境污染。本文进行了特厚煤层工作面自燃火灾综合治理技术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选择金庄煤业石炭纪特厚煤层为案例,具体分析了其大采高综放面开采的现状,且研究了这种煤层的自燃火灾综合治理相关问题。石炭纪特厚煤层工作面自燃火灾综合治理技术实践研究首先明确本文的研究目标、技术路线,接着调查分析了金庄煤业各项数据,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其8201工作面在回采初期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推进速度慢,采空区浮煤多、工作巷成型时间长,然后结合相关经验对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进行具体分析,确定了3-5合并层综放工作面能否实现优质高产,防灭火是关键。研究基于煤层自燃特性理论与采空区自燃“三带”理论,对金庄煤业3-5合并层综放面采空区注氮、端头堵漏条件下的自燃“三带”经行了划分,并对8201综放面采空区提出束管检测与堵漏策略。且应用基于采空区数值模拟方法对金庄煤业3-5合并层综放面自燃“三带”进行采空区数值模拟,建立了优化的综放面推进速度。结合金庄煤业实际情况,参考煤炭自燃综合防治策略,且考虑到其自燃发火期特征,而对工作面两道两线需及时喷浆和阻化剂处理,根据采空区预防煤自燃相关要求,而制定出融合封堵、注氮、灌浆等的综合防治方案。采用自然发火束管预测预报技术、氮气防灭火技术、灌浆防灭火技术、阻化剂、端头封堵技术相关的方法进行防灭火处理。且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全面的火灾防治技术体系,为提高工作安全性提供可靠的支持。

汪腾蛟[4](2020)在《神东矿区煤层群开采自然发火规律及防控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浅埋易自燃煤层群开采过程中,由于煤层群多次采动导致地表与煤层贯通产生裂隙,形成了复杂的采空区漏风源及漏风通道,加剧了采空区自燃危险性。论文以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煤岩学等理论为基础,采用实验室实验、数值模拟、现场测试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浅埋易自燃煤层群开采条件下自然发火防控技术。主要研究成果如下:通过工作面采空区遗煤运移、分布及裂隙发育相似模拟实验得到,22煤层开采过程中,两煤层间岩层发生不同程度断裂、前后移动和倾斜现象,12煤原来垮落的遗煤在空间上重新分布,22煤层顶板遗煤几乎全部垮落在22煤层底板上,中间部位堆积较多。煤柱周边逐渐开始形成剪向裂隙,距工作面较远的层状裂隙逐渐被压实,剪向裂隙成为漏风的主要通道,随着工作面逐渐推进,裂隙发育高度逐渐增加,当工作面推进到190m时,竖向裂隙贯通地表。通过浅埋易自燃煤层群开采过程中立体漏风规律测试得到,本层开采过程中漏风源主要有地表漏风、层间漏风、本层漏风、周边小窑漏风,受多次采动影响裂隙贯通导致地表漏风与层间漏风成为本层开采过程中自然发火主要漏风源,石圪台煤矿31201工作面的渗透漏风量达到7.05m3/s。同时瓦斯抽采、地表大气压力、工作面供风量加剧了煤自燃危险性。通过煤自燃基础参数测定得出神东矿区煤层属于Ⅰ类容易自燃煤层。通过管式炉程序升温实验得到神东矿区不同矿井主采煤层煤样在低温氧化阶段气体生成量随温度变化呈现指数规律变化,煤层煤自然发火标志气体均为CO和C2H4,上湾煤矿12号煤层自然发火辅助分析指标参数为C2H6、C3H8,补连塔煤矿22号煤层和石圪台矿31号煤层自然发火辅助分析指标参数均为C3H8、C2H6、CO/CO2。3个煤层煤样最短自然发火期分别为33、35、39天,自燃临界氧浓度均为8.0%。在实验室得到的煤自燃临界氧浓度和漏风量测试基础上,通过数值模拟和现场测试,得到随着工作面供风量的增加,采空区散热带、氧化升温带以及窒息带整体向采空区深部移动,采空区自燃危险区域范围呈现增大趋势。通过浅埋易自燃煤层群开采裂隙演化过程、立体漏风规律、自然发火特性研究,建立了近距离厚煤层开采条件下以“预测预报-堵漏隔氧-惰化降温”的“三位一体”自然发火防控技术体系。浅埋易自燃煤层群开采自然发火防控技术的研究,对浅埋易自燃煤层群开采自燃预防、复杂开采条件下火灾治理、安全高效回采具有重要意义。该论文有图116幅,表32个,参考文献161篇。

王东[5](2020)在《白羊岭矿煤自燃特性及防控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白羊岭矿为高瓦斯矿井,开采煤层为高硫无烟煤,一旦发生自燃,伴生采空区瓦斯燃烧和爆炸的危险,是长期制约安全生产的主要矛盾之一。为了更好防控白羊岭矿煤自燃灾害的发生与发展,需要对首采面煤自燃特性参数进行分析,判定采空区危险区域,针对性地提出适用于白羊岭矿煤自燃防控的技术方案,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论文采用理论分析、实验测试、数值模拟及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对白羊岭矿煤自燃防治提供指导。利用大型煤自然发火试验台测试了 15#煤样气体产生率、极限参数、耗氧速率等自然特性参数,确定白羊岭矿15#煤煤样临界温度为60℃~65℃,干裂温度为110℃~115℃。并使用束管监测的方法开展了采空区煤自燃的“三带”测试,把极限参数代入数值模拟软件,通过采用流体模拟软件模拟确定了采空区氧气浓度场、漏风流场等数分布特征。结合煤自燃的条件,对漏风供氧、浮煤遗留、蓄热环境、氧气浓度等影响煤自燃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通过现场实测及ANSYS Fluent模拟,最终确定了该矿15101采空区自燃“三带”划分规律,即15101采空区氧化升温带在进风侧宽约55m,回顺侧宽50m。基于煤自燃特性参数的基础上,结合危险区域的特征,拟定了工作面生产期间的防灭火技术方案,为矿井的安全生产提供了保证。根据白羊岭矿15101工作面的发火原因及影响因素,采取井下打钻注胶形成隔离带的方法成功的治理了工作面的自然发火的问题,治理了煤自燃隐患,有效保障了该矿井的安全生产,为后期该类工作面的防灭火工作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刘志鹏[6](2020)在《采空区细水雾防灭火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煤炭储量大、分布范围广。在煤炭开采过程中,煤自然发火一直是困扰矿井安全的主要难题,也是影响我国能源行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采空区是煤自燃最为频发,治理最为困难,后果最为严重的区域。因此,研发高效可靠的采空区防灭火技术,丰富矿井防灭火技术体系,对提升矿井火灾防治能力,针对性地治理采空区自燃火灾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以东荣一矿现开采煤层为研究对象,提出了采空区细水雾防灭火技术,从雾化方法,灭火降温特性以及防灭火原理等方面对利用细水雾进行采空区煤自燃防治进行了阐述和分析,认为细水雾防治采空区煤自燃的主要原理在于对环境的气相冷却,遗煤表面的浸润,稀释采空区氧气浓度,阻隔辐射热以及动力学效应五个方面。采用程序升温实验对煤自燃早期预测预报指标进行了研究,得出了采用CO、C2H4、C2H2气体作为东荣一矿煤层自然发火预报的主要指标气体,其中C2H2用于预报进入剧烈氧化阶段。而C2H6、φ(C2H4/C2H6)可以作为辅助指标判断煤的自燃状态,不能单独进行分析判断。由于φ(CO/CO2)、φ(C2H6/CH4)随煤温变化呈现出规律性不强,因此不宜选用作为预测预报体系的指标。利用实验分析的特征参数对喷洒细水雾前后采空区温度场的变化情况进行了数值分析。总结了细水雾在采空区的运移规律和防治采空区煤自然发火的特点,初步确定了采空区内细水雾的运移路线呈现与漏风路径高度的吻合的特征。以及受细水雾相变产生的低温气流以及潜热影响,采空区高温点温度降低,高温区域明显缩小。通过现场应用,细水雾防灭火技术能够对采空区煤自燃起到较好的抑制作用,同时工艺流程简单,能够作为煤矿采空区防灭火的常态化方法。

焦世雄[7](2020)在《白洞矿井综采采空区遗煤自燃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煤矿采空区遗煤自燃会直接导致资源大量的浪费,同时还会产生大量有毒、有害气体造成矿井环境的破坏,导致煤矿工作者劳动环境质量降低,甚至发生危险,以至于造成严重后果。本论文在对白洞煤矿所采煤层自燃特性分析基础上,对其综采采空区遗煤的自然发火规律进行了统计分析。综采采空区遗煤自然发火具有内因和外因双重特性,因此本论文根据白洞煤矿的综采采空区特征,对采空区遗煤自然发火进行了内因分析,并在分析了其与外部因素有关的相关指标及其数值后,得出采空区存在漏风导致火灾的隐患;然后基于白洞矿8108工作面,对于煤矿采空区防灭火技术提出了综合性技术,并进行了相关技术的应用。研究采用了传感器监测与束管监测系统相结合的标志性气体监测技术,实时监测采空区发展动向和采空区遗煤自然发火状态,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生产技术措施,使采空区遗煤自燃氧化期短于遗煤的自然发火期。选用SF6示踪气体技术进行了漏风检测,同时借鉴了电子捕获检测器检测技术,对8108综放工作面的漏风情况进行了检测分析,得出8108工作面向5903工作面的漏风量为20.7361.13m3/min;接着,对漏风点提出了封堵、砌碹、打密闭等技术,有效的治理了该矿漏风情况,同时提出了均压、喷浆堵漏、灌浆防灭火等技术,以有效防止了采空区遗煤自然发火灾害的形成,同时也为矿井安全生产提供了保障。以8108综放面为研究与实施地点,计算出注氮防灭火的最佳注氮流量,对设备选取、管路选取、注氮工艺与方法的优化,并且在8108综放面采空区进行了现场试验,同时测出8108工作面的标志性气体浓度,以此来验证注氮防灭火的实施效果。

刘健[8](2020)在《新维煤矿近距离煤层群开采自然发火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矿井火灾事故是威胁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因素之一。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有一半以上的煤矿受到火灾事故的威胁。矿井火灾事故每年都会烧掉大量的煤炭,造成资源损毁和财产破坏,此外煤自燃产生的有毒气体还会危害井下工人的安全。当开采近距离煤层群时,上下采空区受到开采的扰动会产生较多的漏风通道。同时有大量遗煤留存在采空区,加大了煤自然发火的危险性。本文以川南矿区新维煤矿的7号、8号煤层为对象展开研究。采用了理论分析、实验研究、数值模拟、现场应用等方法相结合的手段。主要取得的成果如下:根据现场资料评估了新维煤矿近距离煤层的自然发火风险;通过煤的自燃倾向性鉴定试验判断出7号、8号煤层均为Ⅱ类自燃煤层,含硫量较高。利用程序升温实验平台模拟了煤自燃氧化过程,筛选出了CO和C2H6的预测预报煤自然发火的指标性气体。得到了最小遗煤厚度,下限氧气浓度,上限漏风强度的采空区遗煤自燃极限参数。利用Fluent软件建立采空区的物理模型,做了数值模拟研究。模拟出了近距离煤层采空区漏风参数以及气体组分的运移规律,判定了自燃三带分布。当工作面供风量为920m3/min时,氧化自燃带处于距工作面25m-85m的区域。设计了采空区自燃三带的测定方案,实测了采空区自燃三带的分布区域。数值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相吻合,进一步确定采空区容易发生自燃火灾的区域。根据新维煤矿的开采情况和现有的技术条件设计了上覆煤层注浆和采空区压注二氧化碳的综合防灭火技术方案,根据自然发火的危险区域确定了注二氧化碳量为1550m3/h并成功消除火源。该论文有图30幅,表19个,参考文献64篇。

连瑞锋[9](2020)在《阳煤一矿综放面采空区复合灾害危险性评价及预防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煤矿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综放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大量遗煤存在于采空区中,致使综放工作面采空区成为煤自燃灾害的主要频发地点。准确判别与划分采空区复合灾害危险区域以及建立相应采空区复合灾害危险性评价体系对于复合灾害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阳煤一矿81303综放面采空区为研究背景,采用实验室实验、现场观测和数值模拟等研究方法,创建综放工作面采空区复合灾害危险性评价体系,并对81303综放面采空区复合灾害危险性进行了分析与评价。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使用程序升温炉和电子自旋共振波谱仪,实验得出在干空气条件下煤体自燃氧化过程中的气体产物及其氧化活性变化规律。2)通过采空区埋管取样,利用气相色谱仪分析气样中各组分气体浓度,回归分析得到采空区各测点气体浓度的分布规律,科学划分81303综放面采空区的自燃“三带”和瓦斯爆炸区域及瓦斯与煤自燃的复合灾害区域。3)由于81303综放面采空区与相邻老采空区之间小煤柱仅为8米,老采空区对81303综放面的开采构成了瓦斯与自燃双重威胁,因此,在小煤柱上建立观测系统,分析得出在81303综放面回采过程中老采空区内的气体浓度和温度变化规律。4)基于81303综放面的供风量变化和受采动影响小煤柱渗透率的变化,通过数值模拟,得出小煤柱渗透率对81303综放面采空区瓦斯与煤自燃复合灾害危险性大小影响的演化规律。5)将数量化理论Ⅲ引入到采空区瓦斯与自燃危险性大小的评价中。以采空区遗煤厚度与邻近采空区煤柱厚度为定性评价指标,以采空区复合灾害区域氧气浓度、复合灾害区域瓦斯浓度、漏风量、工作面日平均推进距离、相邻老采空区氧气浓度和相邻老采空区温度为定量指标,建立综放面采空区复合灾害危险性评价模型,并针对阳煤一矿81303综放工作面的采空区及其隔离小煤柱复合灾害危险性状况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符合现场实际,效果良好。6)构建81303工作面采空区瓦斯与煤自燃复合灾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包括遗煤自然防治体系和瓦斯治理措施,其中煤自燃防治体系又分为均压系统优化方案、建立小煤柱与相邻老采空区动态实时检测系统与安全保障措施、加快工作面推进速度和工作面合理配风量;瓦斯治理措施主要有风排瓦斯和无机防灭火材料封堵加固煤柱。通过对相邻小煤柱内部注入无机防灭火材料的效果验证,有效封堵小煤柱内部因采掘活动而产生的原、新生裂隙,抑制了相邻老采空区遗煤自燃,效果良好。该论文有图44幅,表20个,参考文献80篇。

康文杰[10](2020)在《宁夏羊场湾矿小煤柱工作面煤自燃规律及防灭火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煤自燃现象在煤炭开采过程中普遍发生,而且综采放顶煤工艺和沿空掘巷技术在厚煤层广泛应用,小煤柱工作面防灭火问题严重。沿空掘巷虽然能提高资源回收率,但是在回采过程中,护巷的小煤柱容易受到采动应力的影响,使煤柱受压变形,产生裂隙。目前很多学者对沿空掘巷小煤柱受到的围岩应力,采动影响,及围岩控制技术进行研究,但是较少有人对小煤柱工作面防灭火问题产生的影响进行系统的研究。比如小煤柱裂隙引发的邻近采空区自燃,工作面漏风,小煤柱煤壁升温自燃等问题。本文以羊场湾矿小煤柱工作面防灭火工作为例,对煤样进行自燃特性研究,针对工作面的小煤柱、废弃巷道、采空区提出专项治理方案。(1)通过井下实地调研、矿井工作面地质资料调查、CFD数值模拟研究,对工作面生产时的自然发火危险性进行分析。发现羊场湾煤矿一、二级热害区域大面积存在,小煤柱易被压裂与临近采空区形成漏风通道,废弃巷受地应力及回采应力影响巷道变形,与现工作面风巷之间煤柱受压破碎形成漏风通道,都可能导致工作面采空区与临近采空区自然发火。(2)利用煤氧化动力学测定系统、气相色谱等试验系统研究羊场湾2#煤层测样的自然发火特性,发现羊场湾2#煤层测样属I类易自燃煤,其最短自然发火期为23.36天。CO、C2H4、C2H2是比较明显的标志性气体。只要出现C2H4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防灭火措施。C2H2的出现标志着煤样局部温度超过216.2℃。(3)参考工作面危险性分析,煤样自然规律研究结果,结合工作面已有的防灭火系统,设计了以三相泡沫为主,结合注浆、注惰、均压等措施的综合防灭火系统。针对工作面风巷小煤柱、废弃巷道、采空区分别提出了专项治理方案,取得良好效果。该论文有图52幅,表23个,参考文献71篇。

二、浅谈煤层自然发火的原因及防治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煤层自然发火的原因及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浅埋藏近距离煤层群开采裂隙漏风及煤自然发火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1.4 技术方法及技术路线
2 浅埋藏近距离煤层群复合采空区煤自燃特性及极限参数研究
    2.1 程序升温实验装置及过程
    2.2 浅埋藏近距离煤层群复合采空区煤自燃特性参数研究
    2.3 浅埋藏近距离煤层群复合采空区煤自燃极限参数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浅埋藏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地表裂隙漏风规律研究
    3.1 浅埋藏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地表裂隙发育规律
    3.2 浅埋藏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地表裂隙漏风规律
    3.3 浅埋藏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地表漏风影响因素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浅埋藏近距离煤层群开采覆岩漏风裂隙演化及孔隙率变化规律研究
    4.1 物理模拟实验分析
    4.2 数值模拟分析
    4.3 浅埋藏近距离煤层群复合采空区离散裂隙—孔隙模型
    4.4 本章小结
5 浅埋藏近距离煤层群复合采空区煤自然发火模拟研究
    5.1 浅埋藏近距离煤层群复合采空区煤自燃数学模型
    5.2 模型建立及参数设置
    5.3 复合采空区模拟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浅埋藏近距离煤层群开采自燃防治技术研究
    6.1 浅埋藏近距离煤层群开采自然发火影响因素
    6.2 井上下联合控风技术
    6.3 采空区覆盖隔氧技术
    6.4 采空区惰化降氧技术
    6.5 浅埋藏近距离煤层群开采自燃防治技术体系
    6.6 本章小结
7 主要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榆北曹家滩煤矿易自燃特厚煤层采空区防灭火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煤炭自燃机理过程
        1.2.2 煤的自燃影响因素
    1.3 煤的自燃防治技术
        1.3.1 预测预报技术
        1.3.2 防灭火技术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榆北曹家滩煤矿概况
    2.1 地质概况
        2.1.1 井田地质情况
        2.1.2 曹家滩井田构造与断层
    2.2 井田水文地质
        2.2.1 地表水文特征
        2.2.2 含隔水层水文地质特征
        2.2.3 曹家滩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
    2.3 曹家滩矿煤层及煤质
    2.4 开拓开采及通风
    2.5 曹家滩矿井采空区情况
        2.5.1 采空区遗煤情况
        2.5.2 采空区漏风情况
    2.6 本章小结
3 曹家滩2-2 煤层自燃特性及指标气体
    3.1 煤层自燃倾向性
    3.2 曹家滩2-2 煤层自燃标志气体及临界值
        3.2.1 实验原理
        3.2.2 实验装置及过程
        3.2.3 实验条件
    3.3 煤自燃标志性气体分析
        3.3.1 标志气体
        3.3.2 气体产生情况
    3.4 实验结果分析
        3.4.1 耗氧速度分析
        3.4.2 气体产生率
        3.4.3 临界温度和干裂温度
    3.5 指标气体及临界值
    3.6 本章小结
4 曹家滩采空区自燃三带测定及漏风规律研究
    4.1 采空区不同气体浓度及漏风强度分布规律
        4.1.1 采空区不同气体浓度分布
        4.1.2 工作面采空区漏风强度分布规律
    4.2 采空区自燃“三带测定
        4.2.1 自燃三带划分
        4.2.2 采空区自燃危险区域划分方法和步骤
        4.2.3 曹家滩矿122106 采空区自燃危险区域
    4.3 工作面极限推进速度
    4.4 本章小结
5 曹家滩煤矿采空区自燃防治技术
    5.1 煤层自燃指标性气体研究分析
    5.2 采空区自燃预警体系
        5.2.1 预报系统
        5.2.2 预警系统
    5.3 采空区自燃防治体系
        5.3.1 喷洒阻化剂
        5.3.2 灌浆防灭火
        5.3.3 预防性注氮
        5.3.4 堵漏风防灭火
    5.4 本章小结
6 曹家滩矿井122106 工作面防灭火应用
    6.1 122106 工作面概况
    6.2 工作面防灭火系统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石炭纪特厚煤层工作面自燃火灾综合治理技术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依据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煤自燃理论
        1.3.2 煤自燃机理研究技术
        1.3.3 煤层自燃防治技术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煤的自燃倾向性实验过程
    2.2 煤层最短自燃发火期数学模型
    2.3 采空区自燃“三带”理论
        2.3.1 采空区煤炭自燃理论
        2.3.2 采空区自燃“三带”理论
        2.3.3 采空区自燃“三带”环境影响因素
第3章 金庄煤业矿井概况及自燃倾向性鉴定情况
    3.1 矿井概况
        3.1.1 交通位置
        3.1.2 地形、地貌
        3.1.3 地面水系
        3.1.4 气象特征及地震情况
    3.2 井田地质构造
    3.3 煤层及煤质
        3.3.1 含煤地层
        3.3.2 主采煤层
        3.3.3 煤质
    3.4 煤层开采技术条件
        3.4.1 岩石的工程地质特征
        3.4.2 瓦斯
        3.4.3 自燃
    3.5 金庄煤业煤层自燃倾向性鉴定情况
        3.5.1 鉴定结果
        3.5.2 金庄煤业煤自燃的标志性气体
        3.5.3 金庄煤业最短自然发火期解算结果
第4章 金庄煤业3-5 合并层综放面采空区自燃“三带”测定
    4.1 金庄煤业8201 综放面概况
    4.2 8201 综放面采空区束管监测系统及堵漏措施
    4.3 注氮、端头堵漏条件下采空区自燃“三带”参数
第5章 金庄煤业3-5 合并层综放面自燃“三带”数值模拟
    5.1 数值模拟3-5 合并层综放工作面采空区数值模拟理论
    5.2 3-5 合并层综放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数值模拟结果
    5.3 采空区自燃“三带”划分
    5.4 金庄煤业8201 综放面合理推进速度的确定
第6章 金庄煤业煤自燃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6.1 注氮防灭火工艺和方法
        6.1.1 注氮工艺
        6.1.2 注氮方式
        6.1.3 注氮流量的确定
        6.1.4 制氮机参数
        6.1.5 相关的输氮管路设计
    6.2 初采期间喷洒阻化剂
        6.2.1 阻化剂的浓度
        6.2.2 喷洒系统
        6.2.3 阻化剂喷洒工艺
        6.2.4 阻化剂喷洒地点
        6.2.5 参数计算
        6.2.6 阻化剂喷洒要求
    6.3 端头封堵
    6.4 注浆防灭火
    6.5 束管监测
        6.5.1 完善束管火灾监测系统
        6.5.2 测点的设置
        6.5.3 火灾监测系统管路的敷设
        6.5.4 人工检测
    6.6 安全技术措施
第7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4)神东矿区煤层群开采自然发火规律及防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浅埋藏厚煤层顶板冒落漏风裂隙演化规律
    2.1 覆岩裂隙发育机理分析
    2.2 试验区概况
    2.3 上覆岩层关键层判定
    2.4 工作面采空区遗煤运移与分布相似模拟实验
    2.5 本章小结
3 浅埋煤层群立体漏风规律研究
    3.1 浅埋煤层群漏风规律测试方案
    3.2 近距离煤层群地表漏风规律测试研究
    3.3 深部区开采地表漏风测试研究
    3.4 层间与本层漏风规律测试研究
    3.5 周边小煤窑漏风规律测试研究
    3.6 其他漏风影响因素分析
    3.7 近距离煤层群立体漏风规律分析
    3.8 本章小结
4 煤自然发火规律及自燃特性参数测定
    4.1 煤自燃基础参数测定
    4.2 煤自然发火标志气体指标
    4.3 煤自燃临界氧浓度测定
    4.4 本章小结
5 浅埋易自燃煤层群采空区自燃“三带”时空演化规律
    5.1 采空区自燃“三带”划分方法
    5.2 采空区自燃“三带”测定
    5.3 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
    5.4 采空区自燃“三带”数值模拟
    5.5 本章小结
6 浅埋易自燃煤层群自然发火防治技术
    6.1 采空区联合注浆封堵预防煤自燃技术
    6.2 大流量液氮防灭火技术
    6.3 浅埋藏近距离煤层开采防灭火技术体系构建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白羊岭矿煤自燃特性及防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煤自燃机理
        1.2.2 煤自燃特性及防治技术研究
        1.2.3 高硫煤自燃特性研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白羊岭矿15101工作面煤自燃特性参数实验室模拟研究
    2.1 试验装置及条件
        2.1.1 炉体结构
        2.1.2 供风系统
        2.1.3 气体采集及分析
        2.1.4 实验条件
        2.1.5 结果分析
    2.2 理论分析
        2.2.1 耗氧速度
        2.2.2 放热强度
        2.2.3 煤自燃极限参数
        2.2.4 最小浮煤厚度
    2.3 煤样自燃特性参数研究
        2.3.1 耗氧速率与放热强度
        2.3.2 煤自燃极限参数
        2.3.3 煤自燃指标气体与煤温关系
        2.3.4 实验结果
    2.4 本章小结
3 白羊岭矿15101采空区煤自燃危险区域判定
    3.1 采空区煤自燃“三带”划分的理论与分析
        3.1.1 采空区浮煤自燃极限参数
        3.1.2 采空区遗煤自燃“三带”划分条件
    3.2 白羊岭煤矿15101综采面采空区“三带”现场观测方法
        3.2.1 白羊岭矿15101工作面概况
        3.2.2 测点的布置
    3.3 现场观测结果及分析
        3.3.1 采空区浮煤分布状况
        3.3.2 工作面推进情况
        3.3.3 氧气浓度分布
        3.3.4 数值模拟验证
    3.4 15101工作面采空区“三带”分布
        3.4.1 采空区遗煤自燃危险区域判定条件
        3.4.2 采空区自燃危险区域划分方法和步骤
        3.4.3 白羊岭煤矿15101采空区自燃危险区域
        3.4.4 白羊岭煤矿15101采空区极限推进速度
    3.5 本章小结
4 白羊岭矿采空区防灭火技术研究及应用
    4.1 采空区煤自燃监测预警
        4.1.1 工作面煤自燃预警
        4.1.2 矿井火灾监测方案
    4.2 回采过程采空区煤自燃防治技术
        4.2.1 初停采期间采空区防灭火技术
        4.2.2 回采速度低于安全推进度防灭火技术
    4.3 应急防控技术方案
        4.3.1 CO超限或小范围自燃火灾防控技术方案
        4.3.2 大面积煤层火灾快速灭火技术方案
    4.4 防灭火技术应用
        4.4.1 工作面简介
        4.4.2 煤自燃过程分析
        4.4.3 煤自燃防治措施
        4.4.4 工作面未恢复推采条件下的煤自燃防治措施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采空区细水雾防灭火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矿井防灭火技术
        1.2.2 细水雾灭火技术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细水雾防灭火特性与机理
    2.1 细水雾的定义及分类
    2.2 细水雾的常规雾化方法
        2.2.1 撞击射流喷头
        2.2.2 压力式离心喷头
        2.2.3 两相流喷头
        2.2.4 超声雾化
    2.3 细水雾的特征参数
        2.3.1 雾化锥角
        2.3.2 喷雾射程
        2.3.3 雾滴的分布特性
        2.3.4 雾化颗粒细度
        2.3.5 雾化液滴的均匀度
        2.3.6 液滴动量
        2.3.7 雾通量
    2.4 细水雾的特性
        2.4.1 冷却降温作业
        2.4.2 吸收和阻隔辐射热
        2.4.3 节水
        2.4.4 介质亲和性
    2.5 细水雾防灭火机理
        2.5.1 气相冷却机理
        2.5.2 稀释氧气和可燃气体浓度
        2.5.3 动力学效应
        2.5.4 阻隔辐射热
        2.5.5 减少支链反应
        2.5.6 形成水薄膜隔绝氧气
    2.6 细水雾的雾滴运动
        2.6.1 雾滴微团的受力分析
        2.6.2 雾滴的热作用距离
    2.7 本章小结
3 煤自燃特性实验
    3.1 煤自燃程序升温实验
        3.1.1 实验装置
        3.1.2 实验过程
    3.2 实验结果
        3.2.1 CO气体浓度与煤的氧化温度的变化规律
        3.2.2 C_2H_6气体浓度随煤氧化温度的变化规律
        3.2.3 C_2H_4气体浓度与煤的氧化温度的变化规律
        3.2.4 C_2H_2气体浓度与煤氧化温度的变化规律
        3.2.5 CO/CO——2浓度比值与煤的氧化温度的变化规律
        3.2.6 C_2H_4/C_2H_6浓度比值与煤氧化温度的变化规律
        3.2.7 CO_2、CH_4、C_2H_6/CH_4气体浓度与煤的氧化温度的关系
    3.3 本章小结
4 采空区喷洒细水雾过程的数值模拟
    4.1 采空区细水雾运移模型
        4.1.1 连续性方程
        4.1.2 动量守恒方程
        4.1.3 能量守恒方程
        4.1.4 颗粒运动方程
    4.2 模拟的工程背景及定解条件
        4.2.1 工程背景
        4.2.2 模型的定解条件
    4.3 模拟结果与分析
        4.3.1 采空区的孔隙率
        4.3.2 采空区的渗流场
        4.3.3 采空区的氧气浓度场
        4.3.4 采空区的温度场
        4.3.5 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采空区细水雾防灭火技术的现场应用
    5.1 应用背景
    5.2 应用过程
    5.3 应用效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白洞矿井综采采空区遗煤自燃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采空区遗煤自燃的危害性
        1.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内对防灭火技术的研究前景
        1.2.2 国内对防灭火技术的研究现状
        1.2.3 国外对防灭火技术的发展动态
        1.2.4 国内外目前技术所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目标、方案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3.3 研究方案
        1.3.4 创新点与关键技术说明
        1.3.5 技术路线
2 矿井概况
    2.1 矿井概况
        2.1.1 矿井地质特征
        2.1.2 矿井自然气候状况
        2.1.3 煤炭自燃概况
        2.1.4 自燃特点分析
    2.2 盘区布置
        2.2.1 采煤方法
        2.2.2 盘区巷道布置
        2.2.3 盘区巷道通风
    2.3 白洞矿综采工作面综合性分析
        2.3.1 综采采煤方法优缺点分析
        2.3.2 综采采空区漏风影响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综采采空区遗煤自燃监测与预报
    3.1 白洞矿井煤层自燃性及其致灾分析
        3.1.1 煤的自燃倾向性分析
        3.1.2 煤尘爆炸分析
        3.1.3 瓦斯爆炸分析
    3.2 白洞矿综采采空区自燃监测与预报
        3.2.1 综采采空区自然发火关因素分析
        3.2.2 综采采空区标志性气体监测方法
        3.2.3 综采采空区束管监测系统
        3.2.4 综采采空区自然发火预报
    3.3 本章小结
4 综采采空区漏风检测技术研究
    4.1 矿井漏风分析及其危害
    4.2 示踪技术检测矿井漏风
        4.2.1 示踪技术检测漏风的基本原理
        4.2.2 通过定量释放SF6检测矿井漏风原理
        4.2.3 示踪技术的应用
    4.3 采空区漏风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均压、喷浆堵漏、灌浆技术应用与研究
    5.1 易自燃的巷道类型分析
    5.2 综采采空区遗煤自燃分析
    5.3 矿井防灭火技术
    5.4 防灭火技术确定分析
        5.4.1 白洞矿8108综放面发火情况分析
        5.4.2 白洞矿8108综放面防灭火治理技术及效果分析
    5.5 白洞矿井防灭火技术应用效果研究
    5.6 本章小结
6 采空区注氮技术应用与研究
    6.1 采空区遗煤防灭火技术依据与计算
        6.1.1 技术改进依据
        6.1.2 注氮流量的计算
        6.1.3 制氮设备的确定
        6.1.4 输氮管路的确定
        6.1.5 注氮工艺
        6.1.6 现场实验技术难点
    6.2 采空区遗煤注氮防灭火技术的效果研究
    6.3 对提出的技术优劣性研究
        6.3.1 防灭火技术优点
        6.3.2 防灭火技术缺点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8)新维煤矿近距离煤层群开采自然发火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图
2 应用矿井概况
    2.1 交通位置
    2.2 井田地质条件
    2.3 采掘布置
    2.4 通风与瓦斯
    2.5 自然发火危险性评估
    2.6 本章小结
3 煤自然发火特性参数试验分析
    3.1 新维煤矿主采煤层自燃参数测定
    3.2 自然发火指标性气体优选
    3.3 自然发火危险区域判定
    3.4 采空区自然发火数学模型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数值模拟校正的采空区自燃三带测定分析
    4.1 采空区自燃“三带”的定义
    4.2 数值模拟研究
    4.3 数值模拟参数设定
    4.4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5 实测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
    4.6 本章小结
5 近距离煤层群开采综合防灭火技术研究与应用
    5.1 近距离煤层开采特点
    5.2 自然发火防治体系
    5.3 防灭火措施现场应用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阳煤一矿综放面采空区复合灾害危险性评价及预防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煤自燃特性实验分析及其氧化活性研究
    2.1 煤自燃氧化特性的研究
    2.2 煤自燃氧化反应活性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工作面采空区复合灾害危险区域判定及相邻老采空区危险程度划分
    3.1 工作面采空区复合灾害危险区域划分
    3.2 观测孔数据分析相邻老采空区遗煤自燃危险性分布规律
    3.3 本章小结
4 小煤柱综放面采空区复合灾害危险区域数值模拟研究
    4.1 工作面采空区漏风流场与氧气和瓦斯浓度场的数学模型建立
    4.2 工作面采空区流场及氧气和瓦斯浓度场的数值模拟研究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数量化理论Ⅲ的采空区复合灾害危险性评价
    5.1 数量化理论Ⅲ的模型建立
    5.2 采空区复合灾害评价指标分析
    5.3 采空区复合灾害典型情况评判
    5.4 高危险情况的确定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瓦斯与煤自燃复合灾害预防措施研究
    6.1 遗煤自燃防治措施
    6.2 采空区瓦斯治理措施
    6.3 防治效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本文创新点
    7.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宁夏羊场湾矿小煤柱工作面煤自燃规律及防灭火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小煤柱工作面危险性分析
    2.1 矿井工作面概况
    2.2 小煤柱发火危险性
    2.3 废弃巷发火危险性
    2.4 采空区发火危险性
    2.5 工作面自然发火危险区模拟研究
    2.6 本章小结
3 羊场湾2#煤自燃特性研究
    3.1 自燃倾向性鉴定
    3.2 最短自然发火期测定
    3.3 煤自燃指标性气体临界值研究
    3.4 采空区煤样贫氧燃烧及复燃特性热重实验研究
    3.5 本章小结
4 综合防灭火系统设计
    4.1 防灭火系统构建
    4.2 小煤柱防灭火治理
    4.3 废弃巷治理
    4.4 采空区治理
    4.5 工作面治理效果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浅谈煤层自然发火的原因及防治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浅埋藏近距离煤层群开采裂隙漏风及煤自然发火规律研究[D]. 卓辉. 中国矿业大学, 2021(02)
  • [2]榆北曹家滩煤矿易自燃特厚煤层采空区防灭火技术研究[D]. 王振兴.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2)
  • [3]石炭纪特厚煤层工作面自燃火灾综合治理技术实践研究[D]. 宫彪.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1)
  • [4]神东矿区煤层群开采自然发火规律及防控技术研究[D]. 汪腾蛟.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0
  • [5]白羊岭矿煤自燃特性及防控技术研究[D]. 王东.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6]采空区细水雾防灭火技术研究[D]. 刘志鹏.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7]白洞矿井综采采空区遗煤自燃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D]. 焦世雄.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01)
  • [8]新维煤矿近距离煤层群开采自然发火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D]. 刘健. 华北科技学院, 2020(01)
  • [9]阳煤一矿综放面采空区复合灾害危险性评价及预防措施研究[D]. 连瑞锋.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 [10]宁夏羊场湾矿小煤柱工作面煤自燃规律及防灭火技术研究[D]. 康文杰.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标签:;  

浅谈煤层自燃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