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债发行规模有多大?

国债发行规模有多大?

一、国债发行规模多大算够(论文文献综述)

侯立[1](2014)在《英国的中东石油政策研究(1945-1967)》文中研究表明中东一直是国际社会的一个焦点,不仅因为中东有悠久的历史,更重要的是中东地区从一战结束后逐渐成为国际石油的生产和供应中心,而英国是最早开发并垄断中东石油的国家,英国作为世界近现代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国家,她在中东确立的石油霸权和她的国际影响力息息相关。从19世纪40年代,英国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英国的霸权逐渐达到了顶峰,虽然经历了一战的考验,但是英国依然维持了她的世界霸主地位,因此利用这种政治优势,开始了对中东石油资源的开发。从一战到二战期间,这个时期正由内燃机取代蒸汽机,由煤炭能源转变为石油资源的时期,为此英国逐渐在一战后利用政治优势逐步的垄断了中东石油资源,虽然有美国和法国的竞争,但是却没有动摇英国的绝对优势地位。20世纪30年代,英国在中东的石油优势达到了顶峰。尔后,随着二战的爆发,英国的国力受到了大战的摧残,英国伴随着实力的衰落而逐渐的失去了优势地位。二战结束以后,英国在中东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英国的石油霸权也逐步消失了,从二战结束到第三次中东战争结束,横跨20年的时间里,英国的石油政策由最初的独占到了英美共管。本文一共分成四章,第一章作为论文的背景,主要介绍从一战前夕到二战结束,英国在中东石油的开发状况;战前英国利用四大石油公司对中东进行开发,在大战中英国利用军事优势垄断了奥斯曼帝国的石油资源,但是这种优势没有持续太久,通过一系列的外交活动,英国和美、法两国暂时达成了妥协,但是到了20年代,受到石油利益的驱使,英美对中东争夺再次开展,为了避免两败俱伤,英美石油公司签署了红线协定并召开了阿奇纳卡里古堡等国际会议,协调矛盾。到了30年代,由于波斯湾地区的石油相继被发现,英国利用政治优势和美国联合开发了这里的石油资源。二战时期,英美结成了同盟,英国协调了主要的产油国伊朗的关系,并且通过人事制度稳定了英埃关系,保证了苏伊士运河对石油运输的畅通;第二章主要论述了三次中东战争对英国中东石油政策的影响;三次中东战争揭示了英国的中东政策的变化和中东国家的关系,英国在中东石油战略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产油国,像伊拉克和伊朗;另一个是扼守中东石油通道的国家,如埃及和海湾诸国,海湾诸国既是主要的产油国也是重要的影响海湾石油航道的国家,这两类国家因为三次中东战争和英国关系发生了不同的改变。第一次中东战争英国没有和美国一起支持以色列,因为反对以色列的国家如埃及和伊拉克政府都和英国有着密切的关系,英国为了维护她的石油利益不愿意得罪这些国家,为此英国不支持美国的意见。也正是由于石油利益,爆发了苏伊士运河战争,埃及被纳赛尔掌控后,实行了阿拉伯民族主义政策,收回苏伊士运河,苏伊士运河国有化卡住了英国石油输送的咽喉,为此英国改变了支持埃及的政策,利用以色列反对埃及等激进的阿拉伯国家,这次战争也是一次分界线,对阿拉伯人由支持转为反对,并一直持续到第三次中东战争;也正是英国对阿拉伯人的态度的转变,导致了亲英的保守派国家对英美的不满。在第三次中东战争时期,开始使用石油作为武器,反对英国支持犹太人的政策。第三章论述了英国和主要的中东产油国之间的关系,英国一直是伊朗主要的石油投资国,并且是独占,但是战后,受到苏联的威胁和伊朗国内民族主义的兴起,导致了英国无法独自应对伊朗的局面,由英国独占转为英美公管;伊拉克是英国另一个主要的石油投资国,但是随着民族主义的兴起,亲英国的伊拉克政权也被推翻了,新成立的共和国收回了石油权益,英国的中东石油战略受到了严重的削弱。对于海湾诸国来说,英国影响的更为有效,这些酋长国在石油、财政、司法等方面都受到英国的掣肘,但是英国在70年代以后,也撤出了海湾诸国的军队。第四章是分析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以后,中东石油趋势,美洲因为中东廉价石油的竞争丧失了盈余能力,英美石油供给更加依赖中东;中东国家收回石油租让权益的愿意也日益强烈,阿拉伯产油国团结起来维护石油收益,这种行为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油价的上涨。为了降低成本,英国在70年代实行了新能源政策,重点发展核能,但是由于技术等原因,核能等新技术商业化的条件还不成熟,还是依然以传统的能源消费为主。

温先涛[2](2013)在《孰南?孰北?妥协还是共识?——评中国-加拿大投资保护协定》文中研究表明在新经济全球化浪潮下,"南北国家"分界日益模糊,许多发达国家和经济转型的发展中国家,出现身份混同,传统国际投资法领域的南北对立色彩日渐淡化。本文围绕2012年中国与加拿大签署的双边投资协定,以加拿大国内舆论对该协定的相关质疑为契机,全面论述了投资协定对缔约双方的作用,结合美国投资协定范本和已签署的中外双边投资协定文本,深入剖析投资准入、税收与金融审慎措施、征收补偿标准等敏感问题,对投资协定的例外制度进行了梳理,论证中国-加拿大投资协定在制度设计上充分照顾到投资者与东道国各方利益,体现求同存异,同时也指出其中的些许不足。

张召[3](2013)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消费文化变迁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文中指出欧美发达国家早已完成工业化,进入了消费社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双重政策推动力下,我国取得了一系列的巨大成就,特别是在经济领域,进步显着。人们收入水平的快速提高为提高消费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全球化的拓展,消费社会的主流文化——消费主义文化借助广告、消费品和跨国财团等载体强势登陆我国,对部分较发达地区的居民和中高收入群体影响深刻,并且有逐渐向欠发达地区和中低收入群体蔓延的趋势。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我国正处于由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如何规避消费异化、人的异化以及资源和环境危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消费文化体系已经成为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包括导言共分九章,其中导言介绍了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其本文的研究方法、思路和创新之处。第二、三、四章是本文的理论基础。其中,在第二章对与消费文化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在借鉴国内外学者对消费、文化、消费社会等概念界定的成果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特别是对消费文化的内涵和特征、消费社会的出现及其历史逻辑和特征以及消费文化在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的变迁机制重点做了较为深入的剖析。指出消费文化是人类消费生活中深层的、内在的程序和取向,是内化于人的消费活动之中并历史地凝结成的消费方式。在此基础上,对比较有代表性的炫耀性消费文化理论、异化消费文化理论、审美消费文化理论、符号消费文化理论等,对先秦以来主张以俭为主、反对浪费的中国消费文化发展史做了介绍。第三章在消费的内涵、消费的属性、消费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消费需求在社会体系中的地位、社会制度与消费、供求关系与消费、生产理论与消费、积累与消费、自然与消费、消费力理论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理论做了较为全面的研究。第四章对与消费文化密切关联的需要、消费需要以及消费需要与消费文化之间的关系做了较深入的分析。论述了需要的内涵以及消费需要的内涵和特征,借鉴了马尔库塞的消费文化理论,将需要分为真实需要和虚假需要,认为人们只有不被虚假需要所迷惑,意识到自己的真正需要才能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消费文化与消费需要的关系问题:消费文化来源于人们的消费实践,而不断发展的消费文化有创造出新的消费需要。因此,消费文化对城乡消费需要、物质和精神消费需要、近期和远期消费需要、个人和公共消费需要、消费需要的数量和质量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第五章从我国的国情、民情出发对我国消费文化的发展现状和特征做了论述。我国中东部及部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节约消费观念对这一地区的居民影响力愈来愈小,加上现代媒体对人们消费热情的极力煽动,使得我国一些较发达地区出现了明显的消费社会特征。伴随着这一变化,消费主义文化在我国逐渐蔓延,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由此产生了传统、现代、后现代三种消费观并存,消费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共存,消费文化的地域差异性与全民统一性共存,以及消费水平的城乡差异与阶层差异共存的发展现状。正是由于消费主义文化和消费社会的影响使我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型与变化,所以多层次化、多样化、个性化、审美化成为了新时期中国消费文化发展的特征。第六章以全球化视野,对中西方的消费观念、消费习惯、消费方式做了对比研究。当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深和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任何一个国家、地区、民族,甚至一个人的消费观念、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都可以在短短几天时间内迅速普及,人们将某一明星作为自己消费模仿对象的情况已经屡见不鲜。因此消费文化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全球化趋势。在全球化的潮流中,中西方的消费文化必定有碰撞,有冲突,也有融合。虽然中西方消费文化之间在消费利益观、消费价值观和对待传统消费观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但是,我们应当认识到,西方消费文化对我国居民的影响在逐渐加深,在某些方面甚至已经超越了我国消费文化的影响力。因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学习、借鉴西方优秀消费文化的同时保持我国消费文化的精髓。第七、八两章以北京为案例,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经济与消费文化的发展轨迹,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北京在消费领域内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及其产生根源。北京作为首都,是我国的政治、文化和国际交流中心,是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居民的消费生活随着经济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北京居民消费生活的第一次变迁中,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大幅度提升,居民消费结构显着改善,并且随着电视、电冰箱、洗衣机等电器进入家庭,新的生活方式随之产生。在北京居民消费生活的第二次变迁中,居民的消费水平迈上新台阶,消费者的利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分化,高低收入群体之间的消费层次已经逐渐拉开,假冒伪劣商品的出现使消费者的自主权益保护意识得到加强。在北京居民消费生活的第三次变迁中,由于其收入水平出现了整体性的提升,在不同时期掀起了一阵阵的消费热潮,住房消费持续升温;汽车消费爆炸性增长;信息、通讯等电子数码类消费品迅猛增长;教育消费持续走高;休闲消费越来越受到重视。当今社会,消费品生产的强力扩张,高新技术的日新月异,都促进了北京市消费文化的快速发展,然而人们的道德素质、知识能力、审美水平等方面毕竟存在差异,面对异彩纷呈、快速发展的当代消费文化,难免对其优与劣、先进与落后、有益与无益等产生混淆,因此造成了北京市消费文化发展过程中公款消费、炫耀消费、畸形消费、“四高”消费,崇洋消费,以及部分农村地区消费不足、消费水平呈两极分化趋势和高收入群体低层次消费矛盾突出等一系列问题。我们必须在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找出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源,才能从根本上给与解决。因而,建设符合我国国情、民情的新型消费文化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九章论述了建设当代新型消费文化是促进我国消费文化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消费文化体系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必然要求。第一,要树立正确的消费价值观,引导人们逐渐由掠夺性消费向可持续性消费,由重视消费数量向重视消费质量,由注重物质享受向注重精神追求转型。第二,要具备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社会选择与个人选择统一,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统一的核心理念。第三,要把握好适度性、公正性、功利性、审美性、主体性等构建新型消费文化体系的基本原则。第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文化的硬实力建设,应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积极造就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加快城乡消费文化一体化发展;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第五,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文化的软实力建设,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提倡低碳消费理念;尊重自然价值;理性对待技术。

陈世民[4](2010)在《论财富伦理 ——关于财富的经济伦理学考察》文中提出财富实际上是一种共同利益的凝结物,因此,财富不仅具有经济意义,而且更具有伦理意义和社会意义。财富伦理所要追求的是财富与自然、财富与人、财富与社会的和谐共生,从而实现促进社会的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本文从伦理学与经济学的理论前提出发,采取史论结合、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思路与方法。财富伦理就是指人们创造、占有和安排财富的方式及与此相关的生产、交换、分配和使用观念的道德内涵和伦理意蕴。它是人类在认识、创造和支配使用财富过程中个体之间、个体与自然、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伦理道德思想,是社会、经济行为的价值依据,是人类根据财富的本质要求去创造财富、驾驭财富和运用财富的认识和行动的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创造财富的冲动力,二是节约财富的抑制力,三是合理运用财富的智慧。财富伦理要求人们从人的主体性地位出发,通过创造财富来发展自身个性和潜能,通过合理运用财富来获得意义和地位,实现自身的价值。在当代背景下,原有的财富伦理已经过时,新的财富伦理又还在探索建设中,人类时刻面临着发展的困境。财富伦理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主要有三个:第一,财富获取的正当性;即人们追求财富、创造财富的伦理依据。第二,财富配置的正义性;即财富应被少数人独占还是由全体人民分享,是主要应由国家掌握还是由国民支配。第三,财富使用的合理性;即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财富之间的关系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物为本。财富伦理与国家、社会和公民紧密相连。就国家而言,历史上的富国强国崛起发展基本上首先都是由财富创造方式的突变、财富的流动和财富思想的变化所引起。就社会而言,如果其发展没有实现对财富创造、分配和使用规律的掌握,没有财富伦理和哲学思想上的升华和突破,极易陷入茫然和失序的状态。就公民个人而言,如果不能从哲学伦理的思维向度上把握财富的真实本质,特别是在当代如果不能完成从“如何增加财富”到“如何支配财富”的文化自觉,人的发展就会迷失方向,容易成为单向度的人。在工业文明时代,富人的数量剧增,引发了人们对于财富伦理、财富责任以及财富文化的更多追问。同时,西方社会在现代工业进程中所出现的异化现象、物化现象、技术理性现象以及消费主义都是对我们构建财富伦理的重大挑战。中国在现代化建设中,如何走出财富伦理的历史迷雾和西方之鉴,是一个重大课题。其核心是构建以人为中心的财富伦理,建设民富、共富、人富的财富伦理,并充分发挥制度的保障作用和制度伦理的导航作用,实现人和社会、自然的和谐共处,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研究财富伦理,旨在建立财富伦理的理论基础,探讨财富伦理的基本内涵、基本原则、价值目标和主体责任,在理论上一是解决财富伦理何以可能,二是明晰财富伦理如何可能这两个问题,丰富财富伦理研究的内容;在实践中为破解发展困境,实现财富正义,建设和谐社会,提供论证和对策参考。

时红秀[5](2010)在《地方政府债务出路问题再讨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最近一段时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急剧膨胀,其隐藏的风险再次引起了决策层和全社会的关注。本篇文章中,作者将就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种类、隐藏的风险、债务成因及其出路进行深入的讨论。

剧宇宏[6](2009)在《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的机制与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绿色经济是遵循经济规律与生态规律,以实现经济的生态化为目标的经济。绿色经济的本质特征决定绿色经济应有自己的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方式。绿色经济运行应是一种以市场机制为主导,计划机制为辅助,生态机制与道德机制为有益补充的多元配置机制。制度是机制发挥作用的保证,而制度建设是系统工程,牵涉到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文章对涉及绿色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几项制度进行研究,包括绿色企业制度、绿色金融制度、绿色政府采购制度和绿色消费制度。实践在理论的指导下才能进一步发展,文章对上海绿色经济发展进行了分析。绿色经济在我国作为新生事物,要想较快地发展,就必须进行系统研究。本文围绕上述有关问题分六个部分展开论述:(1)绿色经济的相关理论概述。在环境与经济发展发生冲突后,很多经济学人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由于人们认识的局限性、研究问题的思路、出发点等的不同,在处理环境与经济问题上产生了不同的理论观点。本文分别对马克思主义绿色思想、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等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从中既可以看到人们在认识环境与经济上的共性,也可以了解其不同之处。最后,对绿色经济的基本理论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和归纳。理论是指导实践的方法论,只有明确的理论体系,才能服务于绿色经济的实践。(2)国外绿色经济发展的机制与制度借鉴。绿色经济的产生与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国外发达国家较早地步入了工业化时期,也因此较早地注意到环境对于经济的影响,并设定制度促进经济的发展。所以,借鉴国外绿色经济发展在机制与制度上的经验,对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不仅从美、德、日等发达国家入手,而且,还对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墨西哥、新加坡等的经验予以关注。因为,在环境与经济问题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所追求的利益也有些区别,所以,有些发展中国家的经验对我们更有价值。(3)我国绿色经济发展中的机制与制度缺陷。90年代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我们生产、生活所依赖的生态环境被严重地破坏,层出不穷的生态事件给人们敲响了警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生态灾难?是利益即政府、企业、公众之间的利益关系牺牲了生态环境。在这利益背后的更深层次的矛盾,就是我们的经济机制和制度出现了问题,我们的机制与制度失灵了。(4)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机制构建。绿色经济与传统经济有着根本的区别,绿色经济发展既要符合传统经济的效率性,又包括传统经济所不具有的生态性。因此,绿色经济发展的机制与制度就有着自己的特点。从机制建设上包括市场机制、政府机制、道德机制、生态机制四种形式,但四种机制发挥作用的层次不同。其中,市场机制是主导,政府机制是辅助,生态机制与道德机制是重要的补充。企业是社会的生产者,传统经济与绿色经济都不能改变企业的营利性。政府机制是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不可或缺的调控手段,道德机制与生态机制是绿色经济发展的特有机制,但囿于发展中国家的具体情况,可将其作为补充机制。(5)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制度构建。制度是机制的保障,所以,绿色经济发展需要进行制度创新。制度的创新不是对外国制度的照抄照搬,我们的创新必须建立在国情的基础上。文章从绿色企业制度、绿色金融制度、绿色政府采购制度、绿色消费制度四个方面展开制度建设。当然,绿色制度创新是系统工程,但制度建设有主有次,因此,选择了对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相对作用较大的四个方面,详细展开论证。(6)上海发展绿色经济的实践。我国绿色经济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论文选择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上海作为实例,希望从实践的角度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完善。上海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气候、经济、城市管理为绿色经济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也符合库兹涅兹的“U”理论中开展环境治理的节点,文章以御桥生活垃圾处理发电厂的运营为例进一步分析。上海在绿色经济方面的发展无疑为我国其他地区树立了典范,对其他地区起到巨大的促动作用。

高翔[7](2009)在《南京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政府行为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但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中国为此支付了昂贵的资源环境代价。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经济增长与环境问题再度成为关注的焦点。在这种严峻形势下人们意识到必须寻求一条经济与生态环境相互协调的发展道路。本文通过对文献的阅读和政府行为相关理论的阐述以及协调发展政策的总结,为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政策研究奠定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本文选取了南京市的一些数据,通过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模型的论证对南京市2000~2006年的协调发展程度的演进特征进行评价研究。试图通过数据方面的实证分析得到南京市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及其政策结论。通过测算协调发展程度以及预测模型,分析南京市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政策的主体内容和实践效果,继而针对南京市目前协调发展的状况,提出针对性建议。本文所要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经济增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及相关的政府行为研究。受分析材料和时间的限制,本文将着重讨论以下问题:(1)南京市目前的环境状况;(2)南京市经济增长与环境关系状况的总体分析;(3)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协调性分析;(4)经济增长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

白景明[8](2008)在《全面认识国家财政收支格局》文中指出在当前国家财政收入高速增长、全社会高呼公共服务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必须遵循全面性原则探讨国家财政收支形势。应正确认识到财政高速增长是结构转换的结果,是阶段性现象,且政府收入占GDP比重并未出现超常提高;另一方面,也应认识到财政支出已经转移到公共财政的轨道上,并要正视政府面临的强劲支出压力。综合各方面的情形可得出"财政收支失衡将是长期趋势"的基本判断。针对这种情形,应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建立财政决策的公共选择机制,并进一步理顺政府间财政关系。

朱立言,刘生,邓春玲[9](2007)在《论建构政府组织之适度规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政府组织规模往往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水平和社会成熟程度密切相关。研究政府组织规模的主要途径是用政治学、法学、经济学和管理学进行研究。衡量政府规模的标准主要有财政预算指标、政府就业指标和人口指标。与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政府规模偏大。因此,本文认为应该从行政理念、政府职能、组织结构以及财政约束入手来建立我国政府组织之适度规模。

朱立言,刘生,邓春玲[10](2007)在《论建构政府组织之适度规模》文中认为政府组织规模往往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水平和社会成熟程度密切相关。研究政府组织规模的主要途径是用政治学、法学、经济学和管理学进行研究。衡量政府规模的标准主要有财政预算指标、政府就业指标和人口指标。与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政府规模偏大。因此,本文认为应该从行政理念、政府职能、组织结构以及财政约束入手来建立我国政府组织之适度规模。

二、国债发行规模多大算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债发行规模多大算够(论文提纲范文)

(1)英国的中东石油政策研究(1945-196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研究现状综述
    一、 原始文献的整理
    二、 国外学术界对 1945-1967 年英国的中东石油政策研究
        1.相关研究论着
        2.相关英文论文
    三、国内学术界对 1945-1967 年英国的中东石油政策研究
        1.相关中文论着
        2.相关中文论文
引言
    一、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二、 研究意义(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第一章 1945 年以前英国中东石油政策的概述
    第一节 一战对英国石油政策的影响
        一、 战前英国对奥斯曼帝国石油资源的控制
        二、 英国对伊朗石油的垄断和控制
        三、 英国与法、美两国对奥斯曼帝国境内石油租让权的争夺
        四、 英国对德国石油业的限制
    第二节 20-30 年代英国石油政策的变化与发展
        一、 西方国家的红线协定和阿奇纳卡里古堡会议
        二、 英美对波斯湾地区石油资源的瓜分
    第三节 二战时期英国对石油资源的保障
        一、 英国对通往中东海上运输线的保障
        二、 英国对伊朗石油资源的使用
        三、 1944 年英美在华盛顿签署的《英美石油协定》
    小结
第二章 中东战争对英国石油政策的影响
    第一节 两次中东战争对英国石油政策的影响
        一、 第一次中东战争对英国石油政策的影响
        二、 苏伊士运河战争-英国石油政策的分水岭
        (一)纳赛尔收回运河及英国的态度
        (二)英美在苏伊士运河问题上的分歧
        (三)美国对埃及封锁苏伊士运河后对英国和欧洲的石油救援行动
    第二节 六月战争中阿拉伯国家对石油武器的应用
        一、 阿拉伯国家采取的石油制裁
        二、 石油武器对英国等西方国家的局限性
    第三节 苏联对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支持对英国石油安全的影响
    小结
第三章 英国在六月战争前对中东国家采取的石油政策
    第一节 英国对伊朗巴列维政权的支持及英美在石油权益上的合作
        一、 英伊石油公司和伊朗国有化政策的矛盾
        二、 伊朗对西方石油公司的国有化及英国的对策
        三、 英美组成的国际石油财团对伊朗石油产业的控制
    第二节 英国与伊拉克的石油合作
        一、 二战后英国与伊拉克关系的发展
        二、 英国等国际石油财团合股的伊拉克境内石油资源的开发
    第三节 英国和波斯湾其他产油国在石油资源上的合作
        一、 英国与科威特酋长国的合作
        二、 英国对海湾其他诸国的石油资源开发
        三、 英美在产油国的问题上的合作
    第四节 苏联石油对英美石油公司的影响
        一、 苏联和中东产油国的政治关系
        二、 苏联石油对英美石油公司的冲击
    小结
第四章 六月战争以后国际石油形势的变化和英国的能源政策
    第一节 国际石油供给形势的变化
        一、 美洲地区石油盈余能力的消失
        二、 英美对阿拉伯国家对国际原油影响的评估
    第二节 中东产油国之间的合作
    第三节 英国新能源政策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2)孰南?孰北?妥协还是共识?——评中国-加拿大投资保护协定(论文提纲范文)

目次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投资协定对谁有利?
三、中加协定的亮点与疑点
    (一)可持续发展的基调
    (二)文化多样性的提出
    (三)比美国范本具体而微的例外
        1. 一般例外
        2. 公共福祉例外
        3. 投资待遇例外
    (四)“由被接受为法律的一般国家实践所确立之国际法”
    (五)从国民待遇条款看体制改革
    (六)从“投资”定义条款说投资准入
    (七)税收否决与金融审慎渐成国际惯例
    (八)最具争议的征收补偿标准细节留待争议发生时
    (九)程序规范世界大同
        1.“公正”与“平等”的博弈兼评“用尽当地救济”
        2.NAFTA模式比“岔路口”模式更具科学性
        3.更多的东道国福音
结束语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消费文化变迁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消费文化研究现状
        1.2.2 国内消费文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2 消费文化
    2.1 消费
        2.1.1 消费的内涵
        2.1.2 消费的属性
    2.2 文化
        2.2.1 文化的界定
        2.2.2 文化的特征
        2.2.3 文化的分类与层次
        2.2.4 文化观
    2.3 消费社会
        2.3.1 消费社会的出现及其历史逻辑
        2.3.2 消费社会的特征
    2.4 消费文化理论
        2.4.1 消费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2.4.2 消费文化的变迁机制
        2.4.3 西方消费文化理论
        2.4.4 中国消费文化理论
3 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理论
    3.1 消费的内涵
        3.1.1 消费的概念
        3.1.2 消费的分类
        3.1.3 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
    3.2 消费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
        3.2.1 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起点
        3.2.2 分配和交换因消费而存在
        3.2.3 消费使再生产得以完成
    3.3 消费需求在社会体系中的地位
        3.3.1 消费是人民最重要的需要
        3.3.2 消费是最主要的历史活动之一
    3.4 消费的属性
        3.4.1 消费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3.4.2 消费的阶级差别
    3.5 社会制度与消费
        3.5.1 所有制与消费
        3.5.2 私有制与消费
    3.6 供求关系与消费
        3.6.1 需要与需求
        3.6.2 消费需求的分类
        3.6.3 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关系
    3.7 生产理论与消费
        3.7.1 生产与消费的同一性
        3.7.2 生产对消费的作用
        3.7.3 消费对生产的作用
    3.8 积累与消费
        3.8.1 积累的负面影响
        3.8.2 积累财富与生产力发展
        3.8.3 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
    3.9 自然与消费
    3.10 消费力理论
        3.10.1 消费力的内涵
        3.10.2 消费力与生产力的关系
        3.10.3 消费力与自由时间
4 需要与消费文化
    4.1 需要与消费需要
        4.1.1 需要的内涵
        4.1.2 消费需要的内涵及特征
        4.1.3 真实需要与虚假需要
        4.1.4 消费需要的无限性与有限性
        4.1.5 消费需要与人的全面发展
    4.2 消费需要与消费文化
        4.2.1 消费需要与消费文化的辩证关系
        4.2.2 消费文化对消费需要的影响
5 中国消费文化现状及其基本特征
    5.1 中国消费文化现状
        5.1.1 中国正逐渐进入消费社会
        5.1.2 消费主义在我国逐渐蔓延
        5.1.3 传统、现代和后现代三种消费观并存
        5.1.4 消费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共存
        5.1.5 消费文化的地域差异性与全民统一性共存
        5.1.6 消费水平的城乡差异与阶层差异共存
    5.2 新时期中国消费文化的基本特征
        5.2.1 物质基础愈益丰富
        5.2.2 消费需求日趋多样化
        5.2.3 消费呈现多层次化
        5.2.4 消费的个性化
        5.2.5 消费的审美化
6 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消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6.1 全球化的内涵
    6.2 消费文化呈全球化发展趋势
    6.3 中西方消费文化比较研究
        6.3.1 中西方消费观念比较
        6.3.2 中西方消费习惯的比较
        6.3.3 中西方消费方式比较
7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的经济增长与消费文化的演进
    7.1 居民消费生活的第一次变迁(1978年-1984年)
        7.1.1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大幅度提升
        7.1.2 居民消费结构显着改善
        7.1.3 新的生活方式产生
    7.2 居民消费生活的第二次变迁(1985-1997年)
        7.2.1 居民消费水平迈上新台阶
        7.2.2 消费者利益出现分化
        7.2.3 收入与消费预期趋紧
        7.2.4 居民消费层次差距拉大
        7.2.5 消费者自主权益受到保护
    7.3 居民消费生活的第三次变迁(1998年至今)
        7.3.1 居民收入总体水平提高
        7.3.2 住房消费持续升温
        7.3.3 汽车消费爆发性增长
        7.3.4 信息、通讯等数码电子类消费品迅猛发展
        7.3.5 休闲消费掀起热潮
        7.3.6 教育消费继续走高
8 当前北京消费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根源分析
    8.1 当前北京消费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8.1.1 追求享乐的公款消费
        8.1.2 炫耀性消费逐渐蔓延
        8.1.3 畸形消费泛起
        8.1.4 “四高”消费方式依然存在
        8.1.5 部分农村地区消费不足
        8.1.6 崇洋式消费日益增多
        8.1.7 高收入群体低层次消费矛盾突出
        8.1.8 消费水平呈两极分化趋势
    8.2 当前北京消费领域主要问题的根源分析
        8.2.1 经济根源
        8.2.2 政治根源
        8.2.3 思想根源
9 建设当代中国的新型消费文化
    9.1 树立科学的消费价值观
        9.1.1 从掠夺性消费到可持续性消费
        9.1.2 从重视消费数量到重视消费质量
        9.1.3 从物质享受到精神追求
    9.2 当代中国新型消费文化应具备的核心理念
        9.2.1 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9.2.2 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9.2.3 社会选择与个人选择的统一
        9.2.4 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统一
    9.3 构建当代中国新型消费文化的基本原则
        9.3.1 适度性原则
        9.3.2 公正性原则
        9.3.3 功利性原则
        9.3.4 审美性原则
        9.3.5 主体性原则
    9.4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文化的硬实力建设
        9.4.1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9.4.2 造就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
        9.4.3 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9.4.4 加快城乡消费文化一体化发展
        9.4.5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9.5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文化的软实力建设
        9.5.1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9.5.2 提倡低碳消费理念
        9.5.3 尊重自然价值
        9.5.4 理性对待技术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论财富伦理 ——关于财富的经济伦理学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财富与伦理
    第一节 财富是什么
        一、对财富的不同认识
        二、马克思的财富观
        三、当代纷争
        四、财富的厘定
    第二节 财富与伦理
        一、关于伦理
        二、财富与伦理的关系
第二章 中西财富伦理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中国传统财富伦理
        一、思想源头
        二、基本内容
        三、近代变迁
    第二节 西方传统财富伦理
        一、思想渊源
        二、基本内容
    第三节 中西财富伦理的再造
第三章 财富伦理的概述
    第一节 财富伦理的基本内涵
        一、财富价值观
        二、致富伦理
        三、财富使用伦理
    第二节 财富伦理的存在基础
        一、财富伦理的人性基础
        二、财富伦理的物质基础
        三、财富伦理的现实危机
    第三节 财富伦理的作用和意义
第四章 财富伦理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财富伦理基本原则的确定
    第二节 财富伦理基本原则的内涵
        一、善良责任原则
        二、公平正义原则
        三、共同幸福原则
        四、全面自由原则
    第三节 财富伦理诸原则的关系
第五章 财富伦理体系
    第一节 财富伦理与国家
        一、公平正义的国际伦理
        二、善良责任的政府伦理
        三、道德之魂的财富制度伦理
    第二节 财富伦理与社会
        一、社会伦理和财富伦理
        二、社会财富伦理的基本准则和内容
        三、企业伦理与社会财富伦理
        四、在财富伦理基础上构建福利社会
    第三节 财富伦理与公民
        一、公民财富伦理在西方公民世界兴起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公民财富伦理的基本原则
        三、公民财富伦理的基本内容
    第四节 财富伦理与富人
        一、财富、幸福与德性
        二、富人的传统宿命
        三、《财富的福音》中的富人嬗变
        四、《资本精神》引发的财富伦理思考
第六章 对几种相关财富伦理理论的述评
    第一节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一、异化的提出
        二、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异化理论的意义
    第二节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一、物化的概念
        二、物化的表现
    第三节 技术理性批判理论
        一、技术理性的产生
        二、技术理性带来的危机
        三、对技术理性的批判
    第四节 消费主义的伦理困境
        一、消费主义及其实质
        二、消费主义的伦理困境
第七章 中国当代财富伦理的思考
    第一节 当代财富伦理的困惑
        一、道义上游走的社会财富认知观
        二、缺少伦理审视的公民财富使用观
        三、矛盾的国家财富观
    第二节 困惑的背后
        一、奢华中难逃腐败的影子
        二、财富的集中化难掩制度之过
        三、财富增长和伦理变化的不同步性
    第三节 以人为本的财富伦理建设
        一、构建以人为本的财富发展战略
        二、强化制度保障
        三、在责任伦理基础上发展新型的社会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6)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的机制与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背景
        1.1.2 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绿色经济的国外研究现状
        1.2.2 绿色经济的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
第2章 绿色经济的相关理论概述
    2.1 马克思的绿色思想观
        2.1.1 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绿色理论思想
        2.1.2 自然是人类劳动的物质基础与先决条件
        2.1.3 物质循环的生态利用思想
        2.1.4 科技进步是解决物质循环和物质转化的主要途径
    2.2 生态经济学理论
        2.2.1 生态经济学的含义
        2.2.2 生态经济学的兴起及其理论发展
        2.2.3 中国生态经济学主要理论
    2.3 环境经济学理论
        2.3.1 环境经济学的含义
        2.3.2 环境经济学的主要观点
    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4.1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2.4.2 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2.5 循环经济理论
        2.5.1 循环经济的涵义
        2.5.2 循环经济的主要观点
    2.6 绿色经济理论
        2.6.1 绿色生产力
        2.6.2 环境资源是绿色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
        2.6.3 绿色经济是效率性与生态性的统一
    2.7 绿色经济理论是对环境与经济关系认识的逻辑发展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外绿色经济发展的机制与制度借鉴
    3.1 美国绿色经济的发展
        3.1.1 以节约能源为重点
        3.1.2 推广循环经济
    3.2 德国绿色经济的发展
        3.2.1 废物回收管理
        3.2.2 再生能源利用和开发新能源
        3.2.3 多渠道投资环保技术
        3.2.4 制定环保法规,为绿色发展提供制度平台
    3.3 日本绿色经济的发展
        3.3.1 日本实施绿色经济的历史背景
        3.3.2 日本发展绿色经济的战略取向
    3.4 其它国家的绿色经济发展
        3.4.1 墨西哥绿色经济发展
        3.4.2 加拿大绿色经济战略及其主要举措
        3.4.3 新加坡绿色经济发展情况
        3.4.4 波兰发展绿色经济的举措
    3.5 相关国家在经济绿色化方面的比较
        3.5.1 相关国家在经济绿色化方面的比较
        3.5.2 各国绿色经济在认识上的差别
        3.5.3 各国发展绿色经济实践上的差别
    3.6 各国绿色经济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3.6.1 制定法律规范,使绿色经济制度化
        3.6.2 利用经济杠杆,推动市场主体自觉发展绿经济
        3.6.3 加强社会团体在绿色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绿色经济发展中的机制与制度问题
    4.1 我国绿色经济发展中的机制与制度缺陷
        4.1.1 绿色经济发展的机制失灵
        4.1.2 绿色经济发展的制度缺陷
    4.2 机制失灵与制度缺陷产生的环境问题
        4.2.1 空气污染
        4.2.2 荒漠化
        4.2.3 废弃物污染
        4.2.4 有毒废弃物污染与转移
        4.2.5 严重的经济损失
    4.3 我国绿色经济发展中机制与制度缺陷产生的原因
        4.3.1 传统观念是直接原因
        4.3.2 利益冲突是绿色经济发展中机制与制度缺陷的根本原因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机制构建
    5.1 机制的含义
    5.2 政府机制
        5.2.1 政府机制的一般理解
        5.2.2 绿色经济发展中的政府机制构建
    5.3 市场机制
        5.3.1 市场机制的涵义
        5.3.2 绿色经济发展中市场机制的构建
    5.4 道德机制
        5.4.1 建立道德机制的必要性
        5.4.2 绿色经济发展中的道德机制构建
    5.5 生态机制
        5.5.1 生态及生态系统
        5.5.2 绿色经济发展中生态机制的构建
    5.6 政府机制、市场机制、道德机制和生态机制在绿色经济中的作用
        5.6.1 政府机制、市场机制、道德机制和生态机制之间的关系
        5.6.2 生态机制、道德机制作为有益补充观点的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制度构建
    6.1 制度创新
        6.1.1 制度的含义
        6.1.2 政府制度创新的动力和路径
    6.2 绿色企业制度
        6.2.1 绿色企业的含义
        6.2.2 我国建立绿色企业制度的必要性
        6.2.3 绿色企业建立过程中的的政府作用
        6.2.4 建立绿色企业组织制度—企业集团制度
        6.2.5 绿色企业技术制度
        6.2.6 绿色企业文化制度
    6.3 绿色金融制度
        6.3.1 绿色金融的涵义
        6.3.2 国外绿色金融制度的建设与实践
        6.3.3 我国绿色金融制度的建设与实践
        6.3.4 完善我国绿色金融制度的措施
    6.4 政府绿色采购制度
        6.4.1 政府绿色采购的含义
        6.4.2 我国政府绿色采购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6.4.3 完善我国政府绿色采购制度
    6.5 绿色消费制度
        6.5.1 绿色消费的涵义
        6.5.2 影响我国建立绿色消费制度的因素
        6.5.3 建立我国绿色消费制度的设想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上海发展绿色经济的实践
    7.1 上海环境与经济基本情况
        7.1.1 上海的自然资源环境状况
        7.1.2 上海的经济发展情况
    7.2 上海绿色经济发展的实践
        7.2.1 规划制定早,内容全面
        7.2.2 依托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形成推进绿色经济的平台
        7.2.3 推行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产生
        7.2.4 发展生态农业
        7.2.5 上海绿色经济与国外的比较
    7.3 上海绿色经济发展的案例实证
        7.3.1 浦东御桥生活垃圾发电厂的基本情况
        7.3.2 浦东御桥生活垃圾发电厂的运营
        7.3.3 对御桥生活垃圾发电厂运营机制的思考
        7.3.4 浦东御桥生活垃圾发电厂的未来
    7.4 上海绿色经济发展展望
        7.4.1 以筹备世博会为契机,依托三年环保计划,推进绿色经济建设
        7.4.2 加强绿色技术创新,为上海绿色经济运行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体系
        7.4.3 加快发展生态工业园区,优化绿色产业空间布局
        7.4.4 加大宣传教育,完善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机制
    7.5 上海发展绿色经济的经验
        7.5.1 市场机制是绿色经济发展的基础
        7.5.2 政府机制是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7.5.3 完善的制度建设是绿色经济发展规范有序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1.1 全文总结
        8.1.2 本文创新点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加过的相关课题研究

(7)南京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政府行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相关理论
        2.1.1 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市场失灵理论
        2.1.3 政府失灵理论
        2.1.4 政府行为理论
    2.2 环境治理中的政府行为
第三章 南京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实证研究
    3.1 南京市经济与环境发展概况
        3.1.1 南京市环境发展概况
        3.1.2 南京市经济发展概况
        3.1.3 南京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概况
    3.2 南京市经济与环境发展指标体系构建
        3.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2.2 南京市协调发展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3.3 南京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
        3.3.1 协调度理论模型及选择
        3.3.2 灰色关联度模型的数学描述
        3.3.3 南京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实证分析
第四章 南京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度不高的成因分析:政府行为视角
    4.1 以政绩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
    4.2 环保资金投入不足,投融资机制不健全
        4.2.1 投资总量与需求比重失衡
        4.2.2 投资机制以政府和公共部门为主,结构不合理
    4.3 环保法规不健全,环保执法力度不足
        4.3.1 环保法规体系不完善
        4.3.2 环保执法力度不足
    4.4 环保意识较低,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
第五章 促进南京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政府行为选择
    5.1 落实环境目标责任制,调整经济结构与发展政策
        5.1.1 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
        5.1.2 落实环境目标责任制度
        5.1.3 增强制度激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5.1.4 构建循环经济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5.1.5 培育政策引导型市场,发展环保产业
    5.2 优化环保投融资机制,加大环保投资力度
        5.2.1 优化环保资金供给与投放机制
        5.2.2 建立健全市场化环保投融资机制
    5.3 完善法规体系,加强环保执法能力
        5.3.1 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5.3.2 健全环保执法体系
    5.4 提高市民环保意识,促进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5.4.1 加强环境知识宣传教育
        5.4.2 建立环境行政公益诉讼
        5.4.3 完善环境行政公开制度
        5.4.4 完善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制度
        5.4.5 完善环保社会团体制度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8)全面认识国家财政收支格局(论文提纲范文)

一、客观评价财政收入形势
    (一) 财政收入高增长是结构转换的结果
    (二) 政府收入占GDP比重并未超常提高
二、政府支出已经转到公共财政轨道上来
    (一) 政府制度设计意图是增加公共产品供给
    (二) 社会发展支出已占主导地位
    (三) 社会发展重点事业支出实现跳跃式增长
三、正视我国政府面临的强劲支出压力
    (一) 城乡分割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与城乡统筹发展的矛盾
    (二) 高速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
    (三) 企业成长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矛盾
四、综合性判断和对策建议
    (一) 综合性判断:财政收支失衡将是长期趋势
    (二) 政策选择
        1.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
        2.建立财政决策的公共选择机制。
        3.进一步理顺政府间的财政关系。

四、国债发行规模多大算够(论文参考文献)

  • [1]英国的中东石油政策研究(1945-1967)[D]. 侯立. 东北师范大学, 2014(04)
  • [2]孰南?孰北?妥协还是共识?——评中国-加拿大投资保护协定[J]. 温先涛. 武大国际法评论, 2013(02)
  •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消费文化变迁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D]. 张召. 北京交通大学, 2013(02)
  • [4]论财富伦理 ——关于财富的经济伦理学考察[D]. 陈世民. 湖南师范大学, 2010(09)
  • [5]地方政府债务出路问题再讨论[J]. 时红秀. 银行家, 2010(03)
  • [6]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的机制与制度研究[D]. 剧宇宏. 武汉理工大学, 2009(01)
  • [7]南京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政府行为分析[D]. 高翔.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9(S2)
  • [8]全面认识国家财政收支格局[J]. 白景明. 广东商学院学报, 2008(05)
  • [9]论建构政府组织之适度规模[J]. 朱立言,刘生,邓春玲. 公共管理高层论坛, 2007(01)
  • [10]论建构政府组织之适度规模[J]. 朱立言,刘生,邓春玲. 公共管理高层论坛, 2007(01)

标签:;  ;  ;  ;  ;  

国债发行规模有多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