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DY脑立体定向仪的研制

NDY脑立体定向仪的研制

一、NDY型脑立体定位仪的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杨振东[1](2021)在《低强度聚焦超声刺激小鼠伏隔核导致神经元超微结构改变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建立低强度聚焦超声刺激小鼠伏隔核的方法,采用不同声压进行超声刺激并检测伏隔核区神经元超微结构改变情况。[方法]SPF级成年C57BL/6小鼠160只,雄性,体重18-22 g(6-7周),动物在移动饲养屏障中适应性饲养一周。脑区显微注射确定NAc在颅骨表面投映点的位置坐标后,进行超声刺激小鼠NAc,刺激结束后取脑组织行HE、尼氏染色,c-Fos免疫荧光检测,初步建立超声刺激方法;随后将小鼠随机分为5个超声刺激组和1个假刺激组,每组20只。5个超声刺激组声压不同,分别为107kpa、209kpa、399kpa、473kpa、590kpa,其余条件相同:PRF=1000Hz,DC=50%,每天 10 分钟,持续10天。超声辐照刺激结束后24小时内取脑组织,透射电子电镜观察神经元超微结构的改变;高尔基染色观察神经元树突长度以及树突棘密度的变化。[结果]1、脑区显微注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脑片前连合及周围的NAc区均有甲苯胺蓝染液渗入,并被染成蓝色。2、免疫荧光结果显示:LIFU辐照刺激能够明显提高NAc区神经元c-Fos表达,与假刺激组相比,超声刺激组组表达c-Fos神经元比例显着提高(P<0.001)。3、HE、尼氏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HE染色超声刺激组没有造成小鼠脑组织NAc出血,组织损毁等损伤现象;尼氏染色未发现小鼠NAc有明显的神经元减少或丢失。4、透射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与假刺激组相比,随着声压的增加,超声刺激组小鼠NAc区神经元胞核水肿,染色质逐渐减少,核质界限越来越模糊,细胞质内线粒体空泡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内嵴排列紊乱甚至消失,有髓神经纤维明显水肿。5、高尔基染色结果显示:与假刺激组相比,超声刺激组随着声压(107kpa、209 kpa、399 kpa)的增加,小鼠NAc区神经元树突棘密度随之增大(P<0.05),神经元树突长度没有改变(P>0.05),但当声压继续增加到473kpa、590kpa时,小鼠NAc区神经元树突棘密度、长度反而持续减小(P<0.001)。[结论]1、证实小鼠NAc在颅骨表面投映点的位置坐标为:M/L:+0.50mm,A/P:+1.18mm。2、LIFU刺激能量在590kpa范围内辐照是安全的,未造成NAc组织损毁、神经元减少或丢失。3、LIFU辐照刺激对小鼠NAc区神经元突触可塑性具有双向调控作用。声压590kpa时,小鼠NAc区神经元树突棘密度、神经元树突长度反而减小。

王明娟,朱青青,潘永良,徐天扬,杨雨晨,张忠山[2](2020)在《基于尼氏染色图谱的小型啮齿动物快速脑区定位方法》文中指出探讨一套能快速、准确定位脑区的操作方法,以解决传统实验动物因体型大小、性别差异以及新兴实验动物因缺乏相应图谱和立体定位坐标信息而难以精确定位脑区的问题。其主要方法是以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为研究对象,先行切片制作出一套与待进针体型相近的同性长爪沙鼠的尼氏染色脑图谱,比对小鼠脑图谱以初步了解目的脑区周围结构及相对位置。再利用桌面数显型脑立体定位仪固定其头部,并以前囟为原点垂直进针以在脑组织留下进针痕迹,快速断头后制备脑组织冠状冰冻切片。以尼氏染色脑图谱为基础,测量与计算目标脑区与前囟的相对位置,初步推算三维空间坐标。进针此坐标并再次制备切片并计算进针点与目标脑区的偏差值,即可得到该脑区的精确坐标,重复上述步骤验证该坐标数据的精确度。本实验通过上述方法快速进针左右两侧若干脑区并获得其坐标数据,有左右两侧侧脑室(LV),室旁核(PVH),中央杏仁核(CeA),内侧杏仁核(MeA),终纹床核(BST)等研究热点脑区,均有较高的成功率,因此该方法适用于快速准确定位脑区。

覃涵[3](2020)在《基于光纤的自由活动小鼠神经钙信号记录和成像研究》文中指出大脑中众多的神经元组成不同的功能分区,功能区之间相互投射,完成信息的接收、处理、存储和输出。理解动物行为产生的机理需要对不同类型神经元以及其轴突末梢的活动进行研究。由于轴突末梢结构小,因此自由活动小鼠中神经轴突末梢的记录依旧难以解决,同一脑区轴突末梢的多位点同步记录需求同样需要发展新的光学记录技术。本文针对神经环路轴突末梢记录缺乏研究工具的问题,探索了轴突末梢钙信号记录和钙成像的方法,研制了基于光纤的神经元测控系统,应用于自由活动小鼠空间导航和记忆的神经环路研究。全文按照以下三部分展开:(1)本文研制用于轴突末梢记录的光纤光度仪以及进行光遗传操控和钙信号记录的光纤神经测控仪,应用于探索中间内嗅皮层(Medial entorhinal cortex,MEC)-海马不同环路在空间导航和空间记忆中的作用。在小鼠进行Morris水迷宫和八臂迷宫空间任务学习过程中记录中间内嗅皮层第二层-齿状回(MECII-DG)环路和中间内嗅皮层第三层-海马CA1区(MECIII-CA1)环路轴突末梢的钙信号。在MECII-DG环路中,经过空间学习后产生一个随着任务开始而开始,随任务结束而结束的持续钙活动,且钙信号的幅度与学习的熟练程度呈正相关,本文将这个活动模式称为任务关联持续活动。而在任务学习前后MECIII-CA1环路中的钙信号没有显着变化。使用光遗传学的方法抑制MECII-DG环路时影响了小鼠的空间记忆,而光抑制MECIII-CA1环路则不会影响空间记忆。(2)为了继续探究MECII-DG环路轴突末梢的不同位点在小鼠空间导航中的活动特征,本文研制用于轴突末梢记录的集成式多通道光纤光度仪。并将集成式多通道光纤光度仪应用到了MECII-DG环路在小鼠自由探索状态下的4位点同步记录,发现小鼠在自由探索状态下不同空间位置的神经活动同步性与麻醉状态相比显着降低。证明了该环路在小鼠探索状态下的活动模式是不均匀的,也证明了该系统在轴突末梢多位点同步记录应用中的可行性。(3)为了能够用更高空间分辨率记录空间导航环路神经活动,本文搭建了应用于自由活动小鼠的轴突末梢钙成像系统,并阶段性应用于皮层神经元胞体和树突钙成像中。证明基于光纤束的钙成像系统能够应用到自由活动小鼠皮层神经元的功能成像中,为更高分辨率地解析空间导航和记忆环路活动特征提供了方法。本文发展了基于光纤的轴突末梢钙信号记录技术,探索了皮层轴突末梢、树突、胞体宽场荧光钙成像技术,并应用到自由活动小鼠空间导航行为中的轴突末梢记录。找到了与视觉导航相关的MECII-DG环路,为记忆存储、提取的研究,记忆干预以及人工智能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孙彦宜[4](2020)在《靶向Tp53和KRAS基因建立新型脑胶质瘤叙利亚仓鼠模型》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脑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肿瘤,其占颅内肿瘤的50%-60%。恶性胶质瘤占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的81%,其中包括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平均生存期14个月,几乎是一种致命性疾病。尽管现在诊断工具和治疗方法不断提高,但恶性胶质瘤的生存期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其原因是发病因素多以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动物模型作为一种研究疾病的工具,在研究肿瘤发病机制、治疗效果以及临床前实验发挥着巨大作用。目前,脑胶质瘤动物模型成瘤周期长,成瘤不稳定等缺陷限制了其应用,因此建立一种新型的,高度拟合人脑胶质瘤发生、发展的动物模型,对未来胶质瘤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如胶质瘤发病机制研究、开发新的治疗手段以及临床前药物试验等。近年来,有研究指出,叙利亚仓鼠是评估肿瘤靶向性腺病毒和人类炎症细胞因子抗肿瘤作用的有效模型。目前,免疫治疗以及融肿瘤腺病毒治疗等新型的治疗方法在胶质瘤领域研究较少,叙利亚仓鼠模型在免疫治疗和溶肿瘤腺病毒治疗的优势可成为该研究方向的首选模式动物。此外,叙利亚仓鼠生殖周期短,繁殖快;体型较大,利于实验操作;对可诱发肿瘤的病毒有易感性;解剖学和生理学与人相似等特征使其成为一种很有潜力的模式动物。因此建立一种新型的脑胶质瘤叙利亚仓鼠模型,对胶质瘤的发病机制研究、开发新的治疗手段以及临床前药物试验有重要的意义,该模型或许可以成为未来提高胶质瘤生存率的一个有效工具。目的鉴于Tp53和RAS通路异常是GBM常见的分子变化,本课题用携带有叙利亚仓鼠KRAS基因突变体KRASG12D的慢病毒(lentivirus,LV)感染Tp53基因纯合缺失或杂合缺失的叙利亚仓鼠脑部,从而建立叙利亚仓鼠脑胶质瘤模型,并对该模型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等进行研究,比较该方法建立的脑胶质瘤模型与人脑胶质瘤的相似程度,为脑胶质瘤的研究提供与临床相似的动物模型以及为疾病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慢病毒注射脑组织手术的方式建立模型,建模手术完成后监测体重的变化,利用动物活体成像技术记录肿瘤的形成,分析生存期以及进行疾病评分等方法对胶质瘤模型进行初步研究,再观察仓鼠脑组织病变形态以及进行病理学分析等对肿瘤种类以及恶性程度进行评估。具体研究方法如下:(1)构建KRAS突变质粒。第二代带有荧光素酶(Luciferase)报告基因,绿色荧光蛋白(EGFP)标记基因的慢病毒载体质粒作为骨架插入叙利亚仓鼠KRAS基因突变体KRASG12D,构建命名为FUB-KRASG12D的载体主质粒。(2)生产KRASG12D慢病毒以及空载体慢病毒。以方法1构建的质粒和空载体质粒作为慢病毒载体主质粒,利用第二代慢病毒包装系统生产KRASG12D慢病毒和空载体慢病毒,浓缩病毒后检测病毒滴度。(3)建立脑胶质瘤动物模型。将基因型明确的叙利亚仓鼠分为A、B、C、D四个组,A组和B组仓鼠基因型为野生型(WT),C组仓鼠为Tp53基因杂合缺失型(p53+/-),D组仓鼠为Tp53基因纯合缺失型(p53-/-),A组为对照组,进行空载体慢病毒注射手术,B、C、D组为实验组,进行KRAS G12D慢病毒注射手术,每组7只,在仓鼠3周龄至4周龄时进行脑部注射慢病毒手术,手术后每天观察仓鼠的状态,每周记录一次仓鼠重量和一次小动物活体成像(4)肿瘤模型临床病理分析。术后叙利亚仓鼠出现体重骤减,自主觅食减少,倦怠少动,震颤,头顶部有突出样改变或者出现濒死状态时,处死仓鼠取脑组织进行形态学观察和病理学检测。结果(1)通过Sanger测序证明成功构建了 KRASG12D载体质粒,该载体质粒以及空载体质粒作为包装慢病毒的主质粒进行慢病毒包装,生产慢病毒,病毒浓缩后采用流式分析方法检测KRAS G12D慢病毒滴度为1.28×107PFU/mL,空载体慢病毒滴度为 8.72×1 06PFU/mL。(2)各组动物在3-4周龄进行慢病毒脑部注射手术。模型体重结果显示,A组和B组体重平均值最大,C组次之,D组体重平均值最小,各组相对应的生存曲线也呈相同趋势,A组和B组生存率100%,C组生存率42.8%,,D组生存率最低,为14.2%。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检测的荧光表达强度结果显示:四个组都有不同程度的荧光表达,但荧光表达强度不同:A组和B组在同一时期荧光表达强度最弱,在后期荧光表达增幅小,甚至出现荧光表达强度减弱的趋势;C组和D组的荧光表达强度在整体上差别不大,但总体上看C组在后期的荧光表达强度增幅小,D组荧光表达强度增幅稍大。(3)模型建立30天到50天仓鼠出现比较严重的脑胶质瘤发病症状,包括行动迟缓,倦怠少动,震颤,偏瘫和濒死等,取发病叙利亚仓鼠脑组织,形态学观察显示,与未发病仓鼠脑组织相比,大体观发病仓鼠脑组织有不同程度变形,如异常凸起,左右脑形状不对称等,且注射部位有发黑现象,纵切剖面观察到局部坏死。HE染色结果显示,发病仓鼠的脑部肿瘤组织有坏死和出血区域,肿瘤组织边缘界限模糊,呈浸润性生长,细胞密度大,细胞核呈圆形或者不规则形,核分裂相多见,细胞质较少,核质不均一等特点。结论(1)Tp53基因纯合缺失或者杂合缺失协同KRAS基因突变体KRAS G12D的表达可诱导叙利亚仓鼠发展脑胶质瘤;(2)单纯KRAS基因突变不能诱导叙利亚仓鼠发展脑胶质瘤;(3)该方法模型建立时间较短,平均时间为42天;(4)仓鼠脑部肿瘤组织有大面积坏死病变,细胞形状不规则,多见细胞核分裂相,核质不均一等特征,与人类脑胶质瘤病理学状态相似,因此可作为一种理想的脑胶质瘤动物模型。

王婷婷[5](2019)在《基于MRI增强造影的鲤鱼脑运动区定位与三维重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物机器人是人类通过控制技术施加干预信号调控生物行为从而实现人类操控的生物。生物机器人能够按照人类的意愿或指令代替人类在恶劣以及危险的环境下完成相关工作。对脑运动区的研究是生物机器人控脑技术的核心科学问题,本研究以鲤鱼为研究对象,应用3.0T磁共振成像仪对鲤鱼颅脑进行增强造影扫描成像,并对鲤鱼脑运动区进行定位与三维重建。在鲤鱼脑组织增强造影方面,设置对照组与造影剂组,造影剂组注射0.5 ml的FeCl3、MnCl2、GdCl3造影剂,对照组注射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造影剂浓度点为0.1 mol/L、0.2 mol/L、0.3 mol/L、0.4 mol/L。通过mimics软件测量脑脊液与脑组织信号,得到适用于鲤鱼磁共振显影的适宜造影剂种类及浓度。在鲤鱼脑立体定位辅助装置的设计与使用方面,因脑立体定位仪所用的坐标系与鲤鱼颅骨表面坐标系之间存在一定角度,直接用脑立体定位仪对鲤鱼进行脑电极植入时会存在空间定位误差以及准确度低等问题,现有的脑立体定位仪并不适用于鲤鱼这类水生生物的脑立体定位。基于此,本研究在现有脑立体定位仪的基础上自主设计了一种能够配合现有脑立体定位仪使用的辅助装置,使鲤鱼颅骨表面保持水平,解决了脑立体定位坐标系与鲤鱼颅骨表面之间存在角度差异的问题,保障了电极植入鱼脑运动神经核团定位的准确性。并利用此辅助装置进行鲤鱼机器人离水与水下控制试验,对鲤鱼脑运动区进行定位。在鲤鱼脑组织磁共振图像的三维重建方面。运用3D-DOCTOR三维图像建模系统对鲤鱼脑组织结构、鲤鱼脑运动神经核团及植入刺激电极后的鲤鱼脑组织进行了三维重建,直观观察鲤鱼脑组织形态、鲤鱼脑运动神经核团以及刺激电极在鲤鱼脑组织与运动神经核团中的植入位置,为鲤鱼机器人生物控制脑运动区研究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

边楠楠[6](2019)在《低强度经颅超声刺激对小鼠皮层神经血管耦合调控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低强度经颅超声刺激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脑刺激方法,具有无损伤、高空间分辨率、高刺激深度的优点。但其对神经元的影响目前还不确定,因此研究超声刺激对神经元的影响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神经血管耦合是颅神经代谢的基础,对于维持大脑活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卒中、小血管病变、神经变性病等神经系统疾病都与它相关。本文研究经颅超声刺激对皮层的神经血管耦合机制,主要工作概括如下:首先,实验平台设计与搭建。本文对内源光学成像平台进行重新设计与改进,用于采集皮层内源信号;搭建并调试脑电采集系统,调试软件参数,用于采集脑电信号;编写超声刺激控制程序,用LabVIEW软件控制信号源在需要的时间发出脉冲信号,通过信号调制最终发出超声信号;搭建水听器声场扫描系统,将声信号转变为电压信号,编写LabVIEW控制程序,控制电机在XYZ轴逐点扫描,测量超声换能器声场分布,为实验做准备。然后,进行超声刺激下麻醉小鼠的神经血管耦合研究。采集小鼠皮层内源信号与脑神经电信号,分析超声刺激对小鼠皮层脱氧血红蛋白(HbR)浓度影响以及对脑神经活动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超声刺激会对皮层的神经活动造成影响。分析不同超声刺激参数下神经与血管的耦合关系,发现超声刺激参数对神经血管的耦合系数喊声影响。本文认为刺激会引起大脑中大量细胞层面的变化,进而改变神经血管耦合关系。这包括细胞体的扩张,细胞膜外离子浓度增加和局部代谢产物浓度的变化等。最后,针对于麻醉可能对小鼠的脑血氧代谢造成影响的问题,研究超声刺激对清醒鼠皮层HbR的影响。本文进行清醒状态下小鼠超声刺激的实验,采集视觉皮层、感觉皮层、运动皮层的内源信号图片。通过数据处理对比超声刺激前后不同皮层HbR变化,发现超声刺激会对不同皮层造成相似的影响,都可以使神经元兴奋。同时发现麻醉会对神经元的兴奋性产生抑制作用,导致超声刺激之后缺氧血红蛋白的恢复时间变慢。

陈媛[7](2019)在《脑控技术在鸽群运动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物群体在空间的大规模集群运动是自然界的神奇现象之一。鸟群作为空中集群的典型代表,其集群飞行的内在机制广受关注,是交叉学科前沿的热点问题之一。鸽子具有良好的归巢和负重等能力,存在规律的集群运动现象,是集群运动现象研究过程中理想的实验对象。现有的家鸽集群研究大多是依靠对自然状态下鸽群的飞行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尚未有对实验对象加入人为可控参数进行研究的方法。本文针对通过人工可控参数研究鸽子集群运动现象的空白,提出了利用鸽子脑控技术在鸽子集群运动中引入人工可控参数的方法,细化方法的关键步骤,并验证其可行性。首先通过对鸽群自由飞行的详细时空数据进行方向相关分析,得到鸽群的领导-跟随层级关系,并从中选取处于领导层级的鸽子;然后利用鸽子脑控技术将其改造成运动诱导鸽,设计调控流程并进行引入运动诱导鸽的鸽群飞行实验,对上述方法步骤完成验证。论文首先优化了鸽子背载模块。新模块体积更小(30.0mm*30.0mm*15.0mm)、重量更轻(12.5g),易于家鸽背负。新模块的采样率从1Hz提高到了5Hz,大大提高了记录飞行轨迹的时空分辨率,有利于鸽群层级关系的分析。新模块采用了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模块,为该方向研究的后续发展打下基础。其次,论文对自由状态下的鸽子集群飞行开展了行为实验并进行了层级分析。行为实验在距离鸽舍不同远近的三处放飞点进行,群内相关分析显示,在较远距离放飞的鸽群体现出较好的群运动一致性,便于层级分析的开展。根据距离最远的鸽群行为实验和层级分析结果,确定了领导层级的个体,用于后续鸽群飞行诱导的实验。另外,利用计算机模拟北斗记录经纬度误差的方法,检验了轨迹分析方法体系的有效性。最后,论文利用鸽子脑控技术对所选领导层级的个体安装脑机接口及神经调控装置,使其成为运动诱导鸽,为运动诱导鸽选取合适的刺激端口与刺激参数,制定合理的调控流程,进而将人工控制因素带入鸽群完成验证工作。对含运动诱导鸽的不同群体进行了初步测试,结果显示,在神经调控信号作用下,运动诱导鸽在各组实验中都产生了预期的盘旋动作,当运动诱导鸽在刺激下旋转一周及以上时,其余鸽子跟随旋转一周及以上的概率为60%,验证了利用鸽子脑控技术在鸽子集群运动中引入人为可控参数方法的可行性。

江远瀚[8](2019)在《大壁虎四肢运动神经调控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壁虎空间运动能力卓越,是仿生研究的理想模型。脊髓包含执行基本运动必不可少的网络,是中枢神经系统与四肢关节、肌肉之间信息交换的主要通道。探索大壁虎神经对四肢运动的调控机理,对于引入生物控制方式控制仿壁虎机器人运动以更好的适应非结构环境、理解四足匍匐运动动物的运动神经调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研制了适于大壁虎脊柱骨骼结构特征的脑-脊柱联合立体定位装置。通过特制的夹头和模块化的定位夹持部件实现大壁虎脊柱颈膨大和腰膨大椎骨的夹持定位。整个装置配合标准脑立体定位仪可实现一体化操作,解决了一次实验中大壁虎头部-颈膨大-腰膨大三个部位的同步定位夹持问题。颈膨大-腰膨大脊髓联合制备以及脊髓内微量注射标记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定位装置能够满足实验要求。其次,初步研究了兴奋性神经递质NMDA(N-methyl-D-aspartic acid,N-甲基-D-天冬氨酸)刺激条件下,大壁虎脊髓对其四肢的运动调控。通过电刺激脊神经干方式,分析了大壁虎四肢运动神经-肌肉的关联特性,确定了脊髓腹角化学刺激-肌电信号同步记录的实验方案。采用激动剂NMDA刺激颈膨大及腰膨大区域脊髓灰质中的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并同步记录相关肢体肌电信号。结果表明:脊髓运动神经元激活后,其支配的肢体肌电信号具有间歇性放电特征;中间神经元被激活后,其支配的左右运动相关肢体肌电信号具有相似的频率均值分布。最后,初步探索了大壁虎中脑-脊髓对四肢运动的协同调控特性。采用电刺激和化学刺激(谷氨酸)相结合的方法对中脑运动相关脑区施加外源性刺激,诱发大壁虎的四肢运动并同步记录四肢肢体运动的肌电信号。对比分析发现,谷氨酸刺激中脑脑区及NMDA刺激脊髓中间神经元所诱发肢体运动的肌电信号的频谱图具有较为相似的变化趋势。

付许伟[9](2018)在《成年大鼠痉挛型脑瘫模型构建与评估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根据锥体束是下行运动传导束的理论及痉挛型脑瘫(Spastic cerebral palsy,SCP)发病的可能诱因和乙醇的神经毒性作用,将无水乙醇注入鼠脑锥体束,损坏运动通路的神经细胞,制备稳定可靠的成年大鼠痉挛型脑瘫模型,并通过检测动物行为学、组织病理学评估模型的科学性、有效性和稳定性,以期为痉挛型脑瘫的基础研究提供一个较理想的动物模型。方法:36只成年SPF级SD大鼠,雌雄各半,体重220g-250g,均由河北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并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实验动物中心的屏障环境下饲养。将所有实验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对照组A、实验组B和C。对照组A仅采用开颅定位锥体束法,不注射任何试剂;实验组B采用开颅定位锥体束、精准注射生理盐水法;实验组C采用开颅定位锥体束、精准注射无水乙醇法。各组大鼠于术后第28天开始给予动物行为学观察(不自主运动、肌张力测试、步态、后爪角度、翻身实验、斜坡实验、后足悬吊实验、倾斜板实验、旷场实验、拒俘反应实验),并于光镜下对比观察脑组织是否出现细胞水肿,排列不规则,结构紊乱,核固缩,染色体分布不均匀,变性坏死,核糖体消失,白质软化灶和空囊形成,小胶质细胞浸润,星形胶质细胞肥大、增生等病理表现。结果:1.对照组A存活率为100%(12/12),实验组B存活率为91.7%(11/12),实验组C存活率为75.0%(8/12)。2.术前、术后1天三组大鼠体重无统计学差异,术后3天开始实验组C体重增长较对照组A和实验组B增长缓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实验组C大鼠右侧肢体屈曲痉挛持续存在,肌张力增高明显,可见舞动、抽搐、震颤、徐动和痉挛扭动等不自主运动,运动或静止时后爪角度均较大,自主活动减少,灵活度差,躯体平衡功能受损,部分出现了逆时针转圈运动,兴奋性低,学习能力和记忆尤其是空间记忆均不如对照组A和实验组B。经统计学分析,对照组A和实验组B各项动物行为学检验指标未出现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实验组C与对照组A、实验组B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4.实验组C大鼠脑组织细胞出现水肿,排列不规则,结构紊乱,核固缩,染色体分布不均匀,变性坏死,核糖体消失,白质软化灶和空囊形成,小胶质细胞浸润,星形胶质细胞肥大、增生等病理表现,而对照组A、实验组B均未出现明显病理异常。结论:成年大鼠锥体束定点注射无水乙醇可成功构建痉挛性脑瘫动物模型,该方法有以下优点:1.科学性:锥体束是下行运动传导束,包括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脑瘫以椎体束损害发病率为最高,占全部脑瘫病人7%以上。其中,痉挛型脑瘫发病率最高,约占全部脑瘫病人的60%70%。病变主要累及锥体束系统;实验表明乙醇能导致神经细胞变性、萎缩、凋亡和抑制分化,具有较强的神经毒性。2.稳定性:由于胎鼠幼鼠的神经系统具有快速的损伤修复能力,所以我们选择了修复能力差的成年大鼠作为实验动物。3.可重复性:凭借精准定位,稳定损伤,实验组C大鼠均出现了稳定可靠的痉挛型脑瘫的动物行为学表现和明显的组织病理形态学表现,且整个实验操作流程简单,所耗费用不多。该实验模型实用,对痉挛性脑瘫的相关研究有进一步的推广意义。

肖亚若[10](2017)在《RDP修饰的姜黄素长循环脂质体靶向脑胶质瘤递药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恶性脑胶质瘤(malignant gliomas,MG)是成人中枢神经系统中最常见的癌症,也是原发性脑肿瘤中预后最差的肿瘤。MG手术难以完全切除,复发率较高,生存期短,预后差,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正因如此,迫切需要研制出一种更加有效且副作用较小的治疗剂。而具有多功能和多目标特征的天然化合物或其衍生物具有被开发成癌症最佳药物的潜力。近年来,姜黄素(curcumine)因其在高剂量下对人体无毒并具有广泛和确切的生物活性及药理作用而受到了广泛关注。研究表明,姜黄素具有抑制多种细胞系的致癌作用,其作为治疗胶质瘤的潜在抗癌剂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但是,由于姜黄素的一些性质致使其生物利用度很低,药代动力学不足,其在治疗MG方面的应用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将化学治疗剂递送到实体瘤以及提高其生物利用度的有效方法一直是当前生物医学研究中的主要挑战。在最近几十年里,基于纳米载体和纳米技术在医学成像和靶向药物递送领域里的迅速发展。脂质体(liposome)作为一类药物递送系统在抗肿瘤药物的传递中具有很大的优势。此外,通过表面修饰亲水性分子如聚乙二醇(PEG),脂质体的循环时间会进一步增加,并能通过实体瘤的高通透性和滞留(EPR)效应被动靶向肿瘤细胞。目前,虽然对靶向脂质体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针对脑靶向脂质体的研究很少。血脑屏障(BBB)使治疗药物无法进入中枢神经系统(CNS)。临床上,CNS药物递送失败主要是由于缺乏适当的靶向递药系统(TDDS)。狂犬病病毒具有高度的嗜神经性,而衍生自狂犬病病毒糖蛋白(RVG)的多肽(Rabies-derived peptide,RDP)作为药物递送至大脑的靶向配体的出现,已经显示出其有作为非侵入性地克服BBB,从而用于靶向治疗的潜力。综合以上可以看出,开发安全有效并能靶向到达肿瘤部位的抗脑肿瘤制剂,采用主动靶向递药策略,对于治疗恶性脑胶质瘤具有重要意义。课题研究目的在于,开发一种安全有效的靶向脑胶质瘤递药系统,采用RDP多肽主动脑靶向和长循环脂质体在肿瘤部位的EPR效应被动靶向治疗恶性胶质瘤。本文在第一章简要介绍了该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并重点综述了RDP脑靶向序列研究的进展。随后,在主体实验部分,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三个相互关联的部分:(1)RDP多肽修饰靶向姜黄素长循环脂质体(RDP-Lip/CUR)的制备与表征;(2)RDP-Lip/CUR体外靶向性及药效评价;(3)RDP-Lip/CUR体内靶向性及药效评价三个方面。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首先,采用固相合成法合成RDP多肽并利用NHS-PEG2000-DSPE中活性基团NHS与RDP多肽N端游离氨基反应,合成靶向材料RDP-PEG2000-DSPE。通过HPLC监测连接反应进程,用MALDI-TOF-MS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靶向材料连接成功。继而采用薄膜分散法,通过设计优化工艺分别制备了非靶向姜黄素长循环脂质体(mPEG-Lip/CUR)和RDP修饰的靶向姜黄素长循环脂质体(RDP-Lip/CUR),其平均粒径分别为98.3nm和102.7,分散系数为0.205和0.239,Zeta电位分别为-32.5m V和-30.8mV,包封率为89.56%和88.72%。透射电镜和原子力显微镜观察RDP-Lip/CUR外观圆整,分散均匀。体外释放结果表明所制备的脂质体上是否修饰RDP多肽对CUR的释放没有影响。在4度放置1个月后,能维持较好的稳定性。在成功合成了靶向药物之后,需要考察其细胞靶向性和体外抑瘤作用。我们选用神经细胞人脑胶质瘤U87细胞和非神经细胞人肺腺癌上皮细胞A549细胞,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U87和A549细胞对RDP-Lip/CUR及mPEG-Lip/CUR的摄取情况,结果表明在U87细胞中,RDP-Lip/CUR组的荧光强度明显强于mPEG-Lip/CUR组且与游离姜黄素(CUR)组接近,而在A549细胞中,RDP-Lip/CUR组的荧光强度与mPEG-Lip/CUR组无明显差别,同时荧光共定位实验结果表明RDP-Lip/CUR组相比mPEG-Lip/CUR组能更快的进入U87细胞核,这说明RDP-Lip/CUR具有同RDP相同的神经细胞靶向性。研究得出该过程主要由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途径入胞,并具有时间、浓度和温度依赖性,可以被GABA配体抑制。通过细胞抑制实验(CCK8)分析空白脂质体材料的细胞毒性以及载药脂质体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可知,RDP修饰的长循序空白脂质体细胞毒性较低;在神经细胞U87上,RDP-Lip/CUR(IC50=16)较于mPEG-Lip/CUR(IC50=30)的细胞毒性更高,且与CUR的细胞抑制效果接近。而RDP-Lip/CUR(IC50=32.5)和mPEG-Lip/CUR(IC50=36.8)在非神经细胞A549的细胞毒性区别不大。这些结果说明RDP-Lip/CUR具有良好的抗胶质瘤活性。通过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姜黄素脂质体诱导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分布的改变情况以及用Western Blot分析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可知,RDP-Lip/CUR能通过上调Bax、caspase-3促凋亡蛋白,下调Bcl-2抗凋亡蛋白的表达,诱导U87细胞凋亡并阻滞细胞周期于G2/M期,其药效与CUR接近(P>0.05),与mPEG-Lip/CUR相比有显着性的提高(P<0.01),这充分表明RDP-Lip/CUR具有良好的体外抗脑胶质瘤作用。最后,需要对RDP-Lip/CUR体内靶向性及药效进行评价。首先建立了良好的脑肿瘤药效模型。通过脑立体定位仪体外建立U87裸鼠原位脑胶质瘤动物模型,模型成瘤率100%,术后2周内死亡率0%,平均生存期23日左右。接着以生理盐水作为实验对照组,考察并比较了CUR,mPEG-Lip/CUR和RDP-Lip/CUR的体内抗肿瘤药效。通过荧光成像系统进行离体器官的荧光分布观察可知,分别在荷瘤小鼠和正常小鼠通过尾静脉注射4h后,RDP-Lip/CUR可以大量入脑并通过肿瘤EPR效应富集于胶质瘤部位;mPEG-Lip/CUR只有少量入脑且肿瘤部位富集较少;而CUR在脑内未见分布,仅分布于胆囊处。说明RDP-Lip/CUR具有良好的脑胶质瘤靶向性和长循环效应。分组给药后,多方面的考察RDP靶向姜黄素脂质体抗脑胶质瘤药效情况,包括核磁共振(MRI)检测肿瘤大小,脑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肿瘤恶性程度,TUNEL检测脑内胶质瘤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相关蛋白表达水平以及比较荷瘤小鼠的生存周期。MRI结果显示,相对于mPEG-Lip/CUR和CUR组,RDP-Lip/CUR组小鼠脑肿瘤抑瘤率明显增高;HE染色结果表明RDP-Lip/CUR组相对于其它组脑肿瘤恶性程度最低。免疫组化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生理盐水组、m PEG-Lip/CUR组和CUR组,RDP-Lip/CUR组的Bax和cleaved caspase 3阳性细胞表达数量显着增多,而Bcl-2,Ki67阳性细胞表达数量显着降低;TUNEL实验也得出mPEG-Lip/CUR组肿瘤细胞凋亡率最高,说明RDP-Lip/CUR促进脑肿瘤组织细胞凋亡作用最强。生存期实验结果显示,RDP-Lip/CUR组小鼠生存期中位数较其它三组均明显增加,为30天,相比生理盐水组的22天延长了约36%。以上结果表明RDP-Lip/CUR具有较好的体内抗胶质瘤药效。最后,病理切片、血液及血清生化指标考察的结果表明RDP-Lip/CUR体内安全性良好。通过以上章节的步骤,本研究设计并制备了RDP多肽修饰的姜黄素长循环脂质体靶向递药系统,同时构建了可用于胶质瘤药效评价的良好体内模型。该系统借助RDP主动脑靶向和脂质体被动肿瘤靶向的递药策略,能有效提高脑肿瘤靶向性和抗胶质瘤疗效,并具有良好的体内安全性。我们认为,RDP-Lip/CUR在脑胶质瘤的综合治疗中可能具有很高的应用前景。

二、NDY型脑立体定位仪的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NDY型脑立体定位仪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低强度聚焦超声刺激小鼠伏隔核导致神经元超微结构改变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建立超声刺激伏隔核的方法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不同声压LIFU刺激对小鼠NAc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神经调控技术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射

(2)基于尼氏染色图谱的小型啮齿动物快速脑区定位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器材与试剂
2 研究方法
    2.1 制备长爪沙鼠尼氏染色图谱
    2.2 立体定位方法
        2.2.1 固定
        2.2.2 校准头颅位置
        2.2.3 确定脑区空间坐标
3 结果
4 讨论

(3)基于光纤的自由活动小鼠神经钙信号记录和成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神经环路中的信息传递
    1.2 神经活动记录方法
    1.3 空间导航和空间记忆研究现状
    1.4 轴突末梢记录技术发展现状
    1.5 本文主要内容
2 用于轴突末梢记录的光纤光度仪
    2.1 引言
    2.2 MEC-海马环路记录和操控的实验系统
    2.3 实验材料和方法
    2.4 MECII-DG环路参与空间导航和空间记忆
    2.5 本章小结
3 用于轴突末梢记录的集成式多通道光纤光度仪
    3.1 引言
    3.2 系统原理设计及参数测量
    3.3 MECII-DG环路轴突末梢多位点记录
    3.4 本章小结
4 用于皮层神经元成像的钙成像系统
    4.1 引言
    4.2 系统原理设计及性能参数
    4.3 神经结构及神经钙成像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5.2 本文主要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4)靶向Tp53和KRAS基因建立新型脑胶质瘤叙利亚仓鼠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试剂耗材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质粒
        2.1.4 细胞和实验动物
    2.2 实验方法
        2.2.1 主要试剂和缓冲液的配置方法
        2.2.2 提取仓鼠脑组织RNA后反转录
        2.2.3 仓鼠脑组织KRAS基因cDNA片段连接到T载体上并测序
        2.2.4 质粒构建
        2.2.5 质粒提取
        2.2.6 病毒的生产
        2.2.7 病毒效价测定
        2.2.8 动物实验分组及模型建立
        2.2.9 叙利亚仓鼠疾病状况评估
        2.2.10 统计分析方法
        2.2.11 叙利亚仓鼠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2.2.12 HE染色
3 结果
    3.1 质粒构建
    3.2 制备慢病毒
    3.3 建立动物模型
    3.4 脑胶质瘤模型评估
4 讨论
5 结论
6 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脑胶质瘤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1 引言
    2 诱发型脑胶质瘤模型
        2.1 化学物质诱发的脑胶质瘤模型
        2.2 病毒诱发的脑胶质瘤模型
    3 移植型脑胶质瘤模型
        3.1 异种移植模型
        3.2 同种移植模型
    4 转基因型胶质瘤模型
        4.1 传统的转基因模型
        4.2 病毒介导的动物模型
    5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5)基于MRI增强造影的鲤鱼脑运动区定位与三维重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生物机器人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陆地生物机器人
        1.2.2 飞行生物机器人
        1.2.3 水生生物机器人
    1.3 磁共振成像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磁共振成像技术
        1.3.2 磁共振造影剂
    1.4 脑运动区定位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
    2.1 磁共振成像
    2.2 磁共振增强造影
        2.2.1 造影剂原理
        2.2.2 造影剂的分类与作用
    2.3 脑立体定位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鲤鱼脑组织磁共振成像增强造影研究
    3.1 引言
    3.2 鲤鱼脑组织磁共振成像扫描方位及扫描参数
        3.2.1 鲤鱼脑组织磁共振扫描平面与扫描方向的确定
        3.2.2 鲤鱼脑组织磁共振扫描参数的设定
        3.2.3 鲤鱼脑组织MRI图像的获取
    3.3 造影剂的选取与注射剂量的确定
    3.4 鲤鱼脑组织磁共振成像增强造影
        3.4.1 试验材料
        3.4.2 实验方法
        3.4.3 实验结果
        3.4.4 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鲤鱼脑立体定位方法及辅助装置研究
    4.1 引言
    4.2 鲤鱼脑立体定位方法
        4.2.1 脑立体定位仪
        4.2.2 鲤鱼脑立体定位法
    4.3 鲤鱼脑立体定位辅助装置的研制
        4.3.1 设计思路
        4.3.2 箱体、滑杆及固定台的研制
        4.3.3 鱼鳃夹持器的研制
        4.3.4 鱼体固定块的研制
    4.4 鲤鱼脑立体定位辅助装置及应用
        4.4.1 固定鲤鱼
        4.4.2 定位原点与植入电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鲤鱼机器人脑运动区定位研究
    5.1 引言
    5.2 鲤鱼小脑组织结构与功能
    5.3 鲤鱼小脑离水电刺激试验
        5.3.1 试验材料
        5.3.2 试验方法
        5.3.3 试验结果
        5.3.4 结果分析
    5.4 鲤鱼机器人水下控制试验
        5.4.1 试验材料
        5.4.2 试验方法
        5.4.3 试验结果
        5.4.4 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鲤鱼脑组织、脑电极及脑运动神经核团磁共振图像三维重建
    6.1 引言
    6.2 基于MRI的鲤鱼脑组织三维重建与识别
    6.3 脑电极在鲤鱼脑组织中的三维重建
    6.4 脑神经核团三维重建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6)低强度经颅超声刺激对小鼠皮层神经血管耦合调控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低强度经颅超声刺激研究现状与意义
    1.3 脑血氧和脑电研究现状与意义
        1.3.1 脑血氧代谢研究概述
        1.3.2 脑电信号发展与应用
    1.4 神经血管耦合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平台设计与搭建
    2.1 实验原理
    2.2 超声刺激系统
        2.2.1 超声脑刺激系统简介
        2.2.2 超声刺激参数
    2.3 脑电采集系统
        2.3.1 脑电采集系统
        2.3.2 脑电记录软件
    2.4 光学成像系统
        2.4.1 光学内源信号采集系统
        2.4.2 控制采集程序
    2.5 水听器测量超声声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超声刺激下麻醉小鼠神经血管耦合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与手术操作方法
    3.3 数据处理
        3.3.1 脑电信号处理
        3.3.2 内源信号处理
    3.4 实验结果
        3.4.1 内源性光学成像下皮层灰度值变化
        3.4.2 超声刺激对HbR浓度影响
        3.4.3 超声刺激对脑电信号功率的影响
        3.4.4 神经血管耦合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超声刺激对清醒鼠HbR影响分析
    4.1 引言
    4.2 实验操作方法
    4.3 数据处理
    4.4 实验结果
        4.4.1 超声刺激小鼠皮层不同区域HbR变化
        4.4.2 连续刺激下灰度变化图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7)脑控技术在鸽群运动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集群运动现象的研究
        1.2.2 动物集群运动中引入人工可控参数的研究方法
        1.2.3 鸽子脑控技术相关研究
    1.3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鸽子背载模块的设计与制作
    2.1 北斗定位与脑电刺激调控装置的设计与制作
        2.1.1 硬件模块介绍
        2.1.2 功能测试与实物展示
    2.2 设备背载方式与鸽子的训放
        2.2.1 设备背载方式
        2.2.2 负重放飞训练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由状态下鸽群行为实验与分析
    3.1 方向相关方法与特征延迟时间
        3.1.1 方向相关方法与特征延迟时间的意义
        3.1.2 群飞轨迹数据分析方法体系的建立
        3.1.3 定位误差分析
    3.2 建立不同地点、不同群的层级结构模型
        3.2.1 鸽舍附近行为实验
        3.2.2 七桥瓮湿地公园行为实验
        3.2.3 南航江宁校区行为实验
    3.3 个体在鸽群的相对位置与层级的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引入运动诱导鸽的鸽群飞行
    4.1 运动诱导鸽的制作
        4.1.1 实验准备工作
        4.1.2 实验步骤
        4.1.3 电极植入位点的选取与相应实验结果数据
    4.2 运动诱导鸽刺激端口的选用及诱导实验运动调控设计
        4.2.1 刺激端口的测试与选用
        4.2.2 运动诱导鸽室外飞行调控的设计与验证
    4.3 引入运动诱导鸽的实验
        4.3.1 实验安排
        4.3.2 运动诱导实验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论文创新点
    5.3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成果
附录部分

(8)大壁虎四肢运动神经调控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脊椎动物的运动调控研究概况
        1.2.1.1 高位神经中枢对运动的调控
        1.2.1.2 脊髓对运动调控
        1.2.1.3 脊髓内CPG单元的功能及分布
        1.2.2 脊髓内运动相关神经元及化学构筑
        1.2.2.1 中间神经元
        1.2.2.2 运动神经元
        1.2.2.3 神经递质及对神经元的调控作用
        1.2.3 脊髓的节律运动诱发实验
        1.2.4 大壁虎肌肉解剖学及肌电相关研究
        1.2.4.1 大壁虎肌肉解剖学
        1.2.4.2 肌电信号相关研究
        1.2.5 脊柱立体定位方法
    1.3 课题来源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大壁虎脑-脊柱联合立体定位装置
    2.1 引言
    2.2 大壁虎脊柱解剖学研究及椎骨定位方法
        2.2.1 大壁虎脊柱解剖学研究
        2.2.2 大壁虎椎骨定位方法
    2.3 大壁虎脑-脊柱联合立体定位装置
        2.3.1 通用脑定位仪的改进
        2.3.2 大壁虎脊柱定位夹持部件结构
        2.3.3 大壁虎脊柱夹持器夹持定位方法
    2.4 大壁虎脑-脊柱联合立体定位装置的实验验证
        2.4.1 大壁虎颈膨大-腰膨大在体脊髓制备实验
        2.4.2 脊髓内给药实验
        2.4.2.1 脊髓内微注射
        2.4.2.2 组织学检验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外源性脊髓刺激研究四肢运动的神经调控
    3.1 引言
    3.2 大壁虎四肢运动神经-肌肉解剖学研究
        3.2.1 大壁虎颈膨大及腰膨大脊髓神经干的观测
        3.2.2 大壁虎前肢及后肢肌肉的观测
        3.2.3 大壁虎四肢运动神经-肌肉关联性初步探究
        3.2.3.1 实验方法及设备
        3.2.3.2 实验结果
        3.2.3.3 讨论
    3.3 NMDA刺激条件下大壁虎四肢运动的脊髓调控
        3.3.1 脊髓腹角微刺激-神经干电信号及肌电信号同步记录
        3.3.2 实验设备及步骤
        3.3.2.1 实验记录设备
        3.3.2.2 神经干及肌电记录电极的制备
        3.3.2.3 其他设备
        3.3.2.4 实验准备
        3.3.2.5 实验步骤
        3.3.3 脊髓腹角微刺激-肌电信号记录
        3.3.4 肌电信号数据处理
    3.4 实验结果
        3.4.1 NMDA刺激脊髓运动神经元诱发运动肢体肌电信号的记录及其特征分析
        3.4.1.1 NMDA刺激颈膨大运动神经元诱发前肢肌电信号特征
        3.4.1.2 NMDA刺激腰膨大运动神经元诱发后肢肌电信号特征
        3.4.1.3 前肢及后肢肌电信号频域特征分析
        3.4.1.4 组织学检验
        3.4.2 NMDA刺激中间神经元诱发肢体肌电信号特征
        3.4.2.1 NMDA刺激颈膨大中间神经元诱发前肢放电信号特征分析
        3.4.2.2 NMDA刺激腰膨大中间神经元诱发后肢肌电信号特征及分析
        3.4.2.3 组织学检验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外源性中脑刺激研究四肢运动神经调控
    4.1 引言
    4.2 四肢运动的刺激诱发实验
        4.2.1 电刺激中脑脑区诱发运动
        4.2.2 谷氨酸化学刺激中脑脑区诱发运动
    4.3 实验记录方法
        4.3.1 神经干电信号记录
        4.3.2 肌电信号记录
    4.4 实验实施
        4.4.1 实验设备及试剂
        4.4.1.1 实验设备
        4.4.1.2 实验试剂
        4.4.2 实验步骤
        4.4.2.1 电刺激中脑脑区
        4.4.2.2 谷氨酸化学刺激中脑脑区
        4.4.3 实验数据处理
    4.5 实验结果
        4.5.1 电刺激中脑脑区-肌电信号同步记录及分析
        4.5.1.1 电刺激中脑脑区-肌电信号同步记录
        4.5.1.2 电刺激中脑脑区-肌电信号分析
        4.5.2 谷氨酸化学刺激中脑脑区-肌电信号同步记录及分析
        4.5.2.1 谷氨酸化学刺激中脑脑区-肌电记录
        4.5.2.2 谷氨酸化学刺激中脑脑区-肌电信号分析
        4.5.2.3 组织学检验
    4.6 讨论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9)成年大鼠痉挛型脑瘫模型构建与评估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脑瘫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RDP修饰的姜黄素长循环脂质体靶向脑胶质瘤递药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恶性脑胶质瘤
        1.1.2 靶向药物姜黄素
        1.1.3 治疗药物的脑靶向递送
    1.2 狂犬病病毒糖蛋白的脑靶向序列研究进展
        1.2.1 用RDP将蛋白质递送到脑中
        1.2.2 RDP-偶联树枝状高分子递送DNA
        1.2.3 通过RDP将MicroRNAs递送到神经元细胞中
        1.2.4 通过RDP将siRNA递送至神经元细胞
        1.2.5 RDP脑靶向递送细胞摄取机制
        1.2.6 小结
    1.3 研究内容
2 RDP修饰的靶向姜黄素长循环脂质体的制备及表征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2.1.1 细胞
        2.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2.1.3 试剂耗材
        2.1.4 溶液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RDP多肽的合成和表征
        2.2.2 RDP-PEG2000-DSPE的合成和表征
        2.2.3 RDP-Lip/CUR的制备
        2.2.4 RDP-Lip/CUR的表征
    2.3 实验结果
        2.3.1 RDP多肽表征
        2.3.2 RDP-PEG2000-DSPE的表征
        2.3.3 RDP-Lip/CUR的制备
        2.3.4 RDP-Lip/CUR的表征
    2.4 讨论
        2.4.1 靶向递药系统
        2.4.2 脂质体
        2.4.3 体外释放
    2.5 小结
3 RDP修饰的靶向姜黄素长循环脂质体体外靶向性及药效评价
    3.1 实验材料和仪器
        3.1.1 细胞
        3.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3.1.3 试剂耗材
    3.2 实验方法
        3.2.1 细胞的培养
        3.2.2 细胞摄取
        3.2.3 RDP-Lip/CUR进入细胞机制研究
        3.2.4 细胞生长抑制实验
        3.2.5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
        3.2.6 Western Blot检测肿瘤细胞凋亡的相关蛋白表达
    3.3 实验结果
        3.3.1 细胞摄取
        3.3.2 RDP-Lip/CUR进入细胞机制研究
        3.3.3 细胞生长抑制实验
        3.3.4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
        3.3.5 Western Blot检测肿瘤细胞凋亡的相关蛋白表达
    3.4 讨论
        3.4.1 细胞摄取
        3.4.2 细胞毒性
        3.4.3 靶向姜黄素脂质体抑制胶质瘤生长的机制
    3.5 小结
4 RDP修饰的靶向姜黄素长循环脂质体体内靶向性及药效评价
    4.1 实验材料和仪器
        4.1.1 细胞与动物
        4.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4.1.3 试剂耗材
        4.1.4 溶液配制
    4.2 实验方法
        4.2.1 荷原位U87小鼠模型的建立
        4.2.2 姜黄素脂质体的体内分布
        4.2.3 RDP-Lip/CUR对荷原位胶质瘤小鼠药效学评价
        4.2.4 RDP靶向脂质体体内安全性初步评价
    4.3 实验结果
        4.3.1 荷原位U87小鼠模型的建立
        4.3.2 姜黄素脂质体的体内分布
        4.3.3 RDP-CUR脂质体对荷原位胶质瘤小鼠药效学评价
        4.3.4 RDP靶向脂质体体内安全性初步评价
    4.4 讨论
        4.4.1 脑胶质瘤模型的建立
        4.4.2 体内靶向性及药效评价
        4.4.3 体内安全性评价
    4.5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与创新点
        5.1.1 主要结论
        5.1.2 主要创新点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四、NDY型脑立体定位仪的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低强度聚焦超声刺激小鼠伏隔核导致神经元超微结构改变的实验研究[D]. 杨振东.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2]基于尼氏染色图谱的小型啮齿动物快速脑区定位方法[J]. 王明娟,朱青青,潘永良,徐天扬,杨雨晨,张忠山. 野生动物学报, 2020(04)
  • [3]基于光纤的自由活动小鼠神经钙信号记录和成像研究[D]. 覃涵. 华中科技大学, 2020
  • [4]靶向Tp53和KRAS基因建立新型脑胶质瘤叙利亚仓鼠模型[D]. 孙彦宜. 郑州大学, 2020(02)
  • [5]基于MRI增强造影的鲤鱼脑运动区定位与三维重建[D]. 王婷婷. 燕山大学, 2019(03)
  • [6]低强度经颅超声刺激对小鼠皮层神经血管耦合调控作用研究[D]. 边楠楠. 燕山大学, 2019(03)
  • [7]脑控技术在鸽群运动中的应用研究[D]. 陈媛.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
  • [8]大壁虎四肢运动神经调控的初步研究[D]. 江远瀚.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
  • [9]成年大鼠痉挛型脑瘫模型构建与评估的实验研究[D]. 付许伟. 河北医科大学, 2018(01)
  • [10]RDP修饰的姜黄素长循环脂质体靶向脑胶质瘤递药系统的研究[D]. 肖亚若. 重庆大学, 2017(12)

标签:;  ;  ;  ;  

NDY脑立体定向仪的研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