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黄方证候机理述评(二)

六味地黄方证候机理述评(二)

一、六味地黄方方证及机理研究综述(Ⅱ)(论文文献综述)

王燕[1](2021)在《基于代谢/蛋白组学及网络药理学研究补阴补阳剂的抗衰老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UPLC-QTOF/MS代谢组学和i TRAQ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观察补阳剂金匮肾气丸与补阴剂六味地黄丸对自然衰老小鼠内源性代谢物和差异蛋白的影响,分析金匮肾气丸和六味地黄丸对自然衰老小鼠的调节作用。结合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通过多数据库挖掘,进一步构建补阴补阳方剂-衰老靶点多层次网络,多维度比较分析补阳剂金匮肾气丸与补阴剂六味地黄丸干预衰老的作用特点。方法基于课题组前期研究,选用3月龄小鼠为低龄组,20月龄自然衰老小鼠随机分为老龄组、六味地黄丸组和金匮肾气丸组,每组20只(雌、雄各10只)。六味地黄丸组给药量9.75 g/kg,金匮肾气丸组给药量10.53 g/kg,低龄组、老龄组灌胃同体积的生理盐水。连续灌胃30天后,制备血浆、脾、肾组织样本用于UPLC-Q-TOF/MS代谢组学分析,制备肝组织样本用于i TRAQ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网络药理学研究选用TCMSP数据库获取金匮肾气丸和六味地黄丸药物相关化学成分对应的靶点,分别在Gene Cards、OMIM、Pharm GKB、Drug Bank数据库搜索衰老靶点,通过Cytoscape_v3.7.0构建补阴补阳方剂-衰老靶点多层次网络,探究补阴补阳方剂与衰老的关联性,选择两首补益方中与靶点联系较多的共同成分及共同靶蛋白,应用Auto Dock Vina软件进行分子对接。最后结合生物信息学功能分析探讨补阴剂六味地黄丸与补阳剂金匮肾气丸调节衰老的作用机制特点。结果1代谢组学研究发现,衰老进程中各组织样本中代谢物质及其富集的代谢通路均发生改变,且不同组织样本中衰老代谢标志物及通路存在差异。雌鼠血浆、脾和肾组织样本中分别鉴定筛选出24、14和20个代谢标志物;雄鼠血浆、脾和肾组织样本中分别鉴定筛选出22、26和34个代谢标志物。对于雌鼠,脾和肾组织中相同标志物有肌苷、9,10-环氧十八烯酸、鞘氨醇3个;血浆和脾组织中相同标志物是D-赤藓糖-4-磷酸;血浆和肾组织中相同标志物是L-二氢乳清酸。对于雄鼠,脾和肾组织中相同标志物有L-谷氨酸、泛酸、焦谷氨酸、左旋棕榈酰肉碱4个;血浆和脾组织中相同标志物是二十二碳六烯酸。雌鼠脾和肾组织中相同代谢通路有8个;血浆和脾组织中相同代谢通路有4个;血浆和肾组织中相同代谢通路有5个,血浆、脾和肾组织中共同代谢通路有3个。雄鼠脾和肾组织中相同代谢通路有19个;血浆和脾组织中相同代谢通路有7个;血浆和肾组织中相同代谢通路有7个,血浆、脾和肾组织中共同代谢通路有6个。2蛋白质组学研究发现,衰老进程中差异蛋白及其富集的通路均发生改变,雌鼠低龄组(3M)与老龄组(20M)对比的肝组织中上调的差异蛋白163个,下调的差异蛋白97个;雄鼠低龄组(3M)与老龄组(20M)对比的肝组织中上调的差异蛋白165个,下调的差异蛋白91个。比较不同性别小鼠的差异蛋白,发现随着衰老进程,雌、雄鼠肝组织样本中均有155个共同差异蛋白表达上调、均表达下调的蛋白有63个。3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对不同组织样本中衰老相关代谢标志物均有调节作用。对于雌鼠,六味地黄丸对血浆样本中13个衰老标志物有回调,脾组织样本中11个标志物有回调,肾组织样本衰老相关的标志性代谢物质中,六味地黄丸方对17个有回调;对于雄鼠,六味地黄丸对血浆样本中17个衰老标志物有回调,对脾组织样本中27个标志物有回调;雄鼠肾组织样本中,六味地黄丸回调的标志物有18个。金匮肾气丸能回调雌鼠血浆样本中10个衰老标志物、脾组织样本中12个标志物、肾组织样本中的15个衰老标志物;对于雄鼠,金匮肾气丸对血浆样本中20个衰老标志物有回调、对脾组织样本中25个标志物有回调、肾组织样本中的32个标志物有回调。4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对衰老相关差异蛋白均有调节作用。在雌鼠肝组织样本中,六味地黄丸回调117个衰老相关差异蛋白,雄鼠肝组织样本中六味地黄丸回调46个的衰老相关差异蛋白;金匮肾气丸对雌鼠的115个衰老相关差异蛋白有回调作用,对雄鼠的58个衰老相关差异蛋白有回调作用。对于雌鼠,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共同上调的衰老相关蛋白有44个,共同下调的衰老相关蛋白有66个;对于雄鼠,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共同上调的衰老相关蛋白有3个。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调节自然衰老雌鼠的共同通路有14个,调节雄鼠的衰老相关蛋白富集共同通路有4个。5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六味地黄丸中46个主要成分对应靶基因190个,其中有159个与衰老相关;金匮肾气丸中48个主要成分对应靶基因194个,其中有162个与衰老相关。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抗衰老靶点均能通过参与细胞对缺氧的反应、对脂多糖的反应、凋亡过程的负调控、老化、血管生成的正调控、细胞衰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产生的正调控、蛋白质磷酸化、细胞对胰岛素刺激的反应等生物进程调节衰老进程。6分子对接研究发现,原癌基因c-Fos(FOS)与槲皮素(quercetin),α-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1)与薯蓣皂素(diosgenin)、山奈酚(kaempferol)、槲皮素(quercetin),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APK1)与槲皮素(quercetin)结合活性最强。结论1衰老进程中伴随代谢物质和蛋白的改变,且在不同组织不同性别存在差异。2补阴剂(六味地黄丸)和补阳剂(金匮肾气丸)对不同组织样本中衰老相关代谢标志物均有调节作用,两者调节作用有差异性。补阴剂(六味地黄丸)调节自然衰老雌鼠血浆、雄鼠脾组织、雌鼠肾组织样本中代谢标志物较补阳剂(金匮肾气丸)显着;补阳剂(金匮肾气丸)调节自然衰老雄鼠血浆、雌鼠脾组织和雄鼠肾组织样本中代谢标志物较补阴剂(六味地黄丸)显着。3补阴剂(六味地黄丸)和补阳剂(金匮肾气丸)对自然衰老小鼠肝组织样本中的衰老相关差异蛋白均有回调,均能通过干预老化、细胞黏附调节、蛋白质磷酸化、凋亡过程、心肌收缩、脂质代谢过程等生物进程调节衰老。代谢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联合分析发现,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共同调节的差异蛋白113个,与调节的共同代谢通路中72个代谢标志物存在生物信息学关联。4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补阴剂六味地黄丸与补阳剂金匮肾气丸发挥抗衰老作用的主要靶点与细胞对缺氧的反应、凋亡过程的负调控、炎症反应、对脂多糖的反应、老化、细胞衰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产生的正调控等生物进程密切相关。分子对接结果提示两首方剂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与FOS、TP53、MAPK1、AKT1、MYC、JUN、MTOR有较好的亲和力。蛋白质组学和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比较发现,抗衰老靶点/蛋白的共同富集通路有黏着斑、PI3K-Akt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阿尔茨海默病等9条通路。

马丽[2](2020)在《基于DNA甲基化对慢性乙型肝炎脾胃湿热证与肝郁脾虚证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是世界范围内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中医药对CHB的防治已显示其独特优势,进一步提高中医药防治能力,深入阐述CHB的证候生物学基础,似为其主要一环。四川地区CHB常见的中医证候为脾胃湿热证与肝郁脾虚证,课题组前期从mi RNA对上述两证候的生物学基础进行了初步研究。有文献表明DNA甲基化参与CHB的发生发展,且DNA甲基化与中医证候的形成在理论上似有契合之处,此或许能为CHB脾胃湿热证与肝郁脾虚证生物学基础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目的:本研究基于前期相关mi RNA研究,多维度综合观察CHB脾胃湿热证与肝郁脾虚证DNA甲基化水平的差异表达,探讨上述两证候的生物学基础是否是通过DNA甲基化与mi RNA相互调控,影响表观遗传,进而调节基因表达,形成不同的证候,以期初步证实DNA甲基化的差异表达是否为CHB证候差异的主要表观遗传机制之一,为上述两种CHB中医证候的客观化与规范化提供部分实证依据。方法:1.招募CHB脾胃湿热证(Spleen-stomach damp heat syndrome,SSDHS)患者7例SSDHS组),肝郁脾虚证(Liver depression and spleen deficiency syndrome,LDSDS)患者7例(LDSDS组)和健康志愿者6例(健康对照组(Healthy control,HC))。2.采集所有受试者清晨空腹、无菌环境下外周静脉血,检测各组间肝功能相关指标、乙肝两对半定性及HBV-DNA含量。3.用ELISA法检测各组间DNA甲基化相关蛋白DNMT1、Me CP2的表达水平及HBV相关蛋白P53、E-cad、P16的表达水平。4.及时分离外周静脉血血清,提取DNA,用Illumina Bead Array TM Infinium850K甲基化芯片检测各组间DNA甲基化差异表达的情况,对差异甲基化位点相关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 pathway富集分析。5.利用Target Scan7.2与miRDB数据库对不同中医证候中部分相同mi RNAs靶基因进行预测,采用Cytoscape3.6软件构建DNA甲基化基因与mi RNAs预测靶基因共表达网络图。结果:1.SSDHS、LDSDS组分别与HC组相比,在DNMT1、p16表达水平、性别、年龄、病程、生化指标、乙肝两对半定性及HBV-DNA含量检测结果方面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E-cad表达水平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Me CP2、P53表达水平在SSDHS组中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LDSDS组中有显着性差异(P<0.05)。2.Illumina Bead Array TM Infinium 850K甲基化芯片检测结果显示CHB患者组与HC组有7868个显着差异甲基化位点,其中高甲基化位点2310个,低甲基化位点5558个;经过筛选高甲基化差异程度最高的位点为cg03278611位于基因NLGN4Y,低甲基化差异程度最高的位点为cg03670113位于基因TAZ;差异甲基化位点相关基因GO功能主要富集在蛋白质去泛素化、I-kappa B激酶/NF-kappa B信号、脂肪颗粒、各种酶等;KEGG pathway主要富集在类固醇生物合成通路、PPAR信号通路等。3.SSDHS组特有的高甲基化差异程度最高的位点为cg21898358位于基因LILRA3,低甲基化差异程度最高的位点为cg09323788位于基因CHTF18,差异甲基化位点相关基因GO功能主要富集在T细胞共刺激、Rho蛋白信号转导、Rho GTPases相关的功能等;KEGG pathway主要富集在ABC转运蛋白、AMPK信号通路及肿瘤相关通路;LDSDS组特有的高甲基化差异程度最高的位点为cg09857096位于基因BMPR1B,低甲基化差异程度最高的位点为cg09972436位于基因LCE3C,差异甲基化位点相关基因GO功能主要富集在树突棘、丝氨酸/苏氨酸激酶、Rac GTPase等;KEGG pathway主要富集在苯丙氨酸代谢、氮代谢、丙氨酸、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等代谢通路;SSDHS组与LDSDS组间最显着的高甲基化位点为cg10765459位于基因COL6A2,最显着的低甲基化位点为cg07445365位于基因STK32C,差异甲基化位点相关基因GO功能主要富集在肌动蛋白相关细胞及组织,KEGG pathway主要富集在Erb B信号通路及代谢通路等。4.SSDHS、LDSDS组差异甲基化位点相关基因分别与mi R-122-5p、mi R-1228-3p、mi R-191-3p预测靶基因进行对比分析:两证候差异甲基化位点相关基因与mi R-122-5p预测靶基因均有6个基因重合,其中SSDHS组独有基因为RIMS1,LDSDS组独有基因为SLC41A1;SSDHS组差异甲基化位点相关基因与mi R-1228-3p预测靶基因有21个基因重合,该组独有基因为OTUB、AMPH、SEMA3C、ZC3H12B、PCGF3、JAKMIP3,LDSDS组差异甲基化位点相关基因与mi R-1228-3p预测靶基因有17个基因重合,该组独有基因为ARID1B、NUDT7;SSDHS组差异甲基化位点相关基因与mi R-191-3p预测靶基因有2个基因重合,该组独有基因为MPP7、LDSDS组差异甲基化基因与mi R-191-3p预测靶基因有3个基因重合,该组独有基因为SPTB2、CCNY。结论:1.Me CP2、P53可能通过影响DNA甲基化修饰参与CHB肝郁脾虚证的形成;E-cad可能是CHB脾胃湿热证或肝郁脾虚证形成的物质基础之一。2.CHB患者存在DNA甲基化的差异表达,具体机制可能与NLGN4Y、TAZ等基因的甲基化及蛋白质去泛素化、I-kappa B激酶/NF-kappa B信号、类固醇生物合成通路、PPAR信号通路等有关。3.CHB脾胃湿热证与肝郁脾虚证均存在DNA甲基化的差异表达,同时分别具有各自特有的DNA甲基化谱。LILRA3、CHTF18等基因的甲基化及T细胞共刺激诱导肝脏炎症等,可能是CHB脾胃湿热证的分子生物学基础;BMPR1B、LCE3C等基因的甲基化及树突棘的改变和物质代谢异常等,可能是CHB肝郁脾虚证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提示DNA甲基化可能为CHB脾胃湿热证与肝郁脾虚证差异的表观遗传机制之一。4.不同证候出现部分相同mi RNA的原因可能与其影响不同靶基因甲基化水平的差异性有关,具体调控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施英华[3](2020)在《六味地黄膏摩对脑瘫幼鼠SS/GHRH表达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前期研究发现,六味地黄膏摩具有促进脑瘫(cerebral Palsy,CP)患儿生长发育的功效,能够缩短康复疗程,但分子机制不清,本实验拟通过检测脑瘫幼鼠模型的外周与中枢生长抑素(SS)和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蛋白表达情况,探索六味地黄膏摩促进CP幼鼠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为六味地黄膏摩发明专利的临床推广奠定实验基础。方法:本实验按照研究标准从115只正常SD幼鼠中筛选出60只雄性幼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40)空白对照组(n=10)和假手术组(n=10),模型组于幼鼠出生第三日(P3)采用左侧颈总动脉结扎联合缺氧的方法制备脑瘫幼鼠模型,假手术对照组仅切开幼鼠颈部皮肤,分离左侧颈总动脉(幼鼠背侧观左侧动脉)后缝合皮肤伤口,不做其他处理,空白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将造模成功的30只SD幼鼠随机分为三个亚组:六味地黄膏摩实验组(n=10)、润肤油对照组(n=10)、模型对照组(n=10)。六味地黄膏摩组采用六味地黄膏作为推拿介质进行推拿干预,润肤油对照组采用市售的强生婴儿润肤油作为推拿介质进行推拿干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及假手术对照组不予推拿治疗,仅在六味地黄膏摩组和润肤油推拿组推拿时与母鼠分笼饲养。各组在相同的时间点观测并记录幼鼠的体重、身长+尾长、睁眼时间,进行步态分析、负向趋地考试,取材检测外周血液、中枢下丘脑SS、GHRH的蛋白表达,采用SPSS统计软件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独立样本T检验(IndePendent SamPles T-Test)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时,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结果:1.造模后,进行翻正实验验证造模情况,模型组翻正时间为12.91±6.25s,与假手术对照组(1.42±0.34s)比较,P<0.01时,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1.64±0.29s)比较,P<0.01时,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2.经过4周推拿干预后,六味地黄膏摩组体重114.92±2.78g,与润肤油对照组(99.93±4.42g)比较,P<0.01,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六味地黄膏摩组与模型对照组(87.79±3.26g)比较,P<0.01,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六味地黄膏摩组与假手术对照组(111.87±3.17g)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六味地黄膏摩组与空白对照组(112.15±3.21g)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经过4周推拿干预后,六味地黄膏摩组身长+尾长为30.93±0.34cm,与润肤油对照组(28.80±0.54cm)比较,P<0.01,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六味地黄膏摩组与模型对照组(26.54±0.80cm)比较,P<0.01,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六味地黄膏摩组与假手术对照组(30.57±0.68cm)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六味地黄膏摩组与空白对照组(30.54±0.72cm)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六味地黄膏摩组睁眼时间为14.30±0.48d,与润肤油对照组(14.90±0.31d)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六味地黄膏摩组与模型对照组(16.30±0.48d)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六味地黄膏摩组与假手术对照组(11.80±0.42d)比较,P<0.01,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六味地黄膏摩组与空白对照组(11.90±0.31d)比较,P<0.01,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3.经过4周推拿干预后,通过步态分析评定幼鼠运动功能,六味地黄膏摩组离地速度(5.02±0.80s),与润肤油对照组(3.77±0.56s)比较,P<0.01,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六味地黄膏摩组与模型对照组(3.60±0.51s)比较,P<0.01,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六味地黄膏摩组与假手术对照组(4.58±0.73s)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六味地黄膏摩组与空白对照组(5.15±0.57s)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六味地黄膏摩组步态分析足步幅长度(11.90±0.57mm),与润肤油对照组(9.67±0.33mm)比较,P<0.01,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六味地黄膏摩组与模型对照组(8.11±0.54mm)比较,P<0.01,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六味地黄膏摩组与假手术(12.11±1.01mm)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六味地黄膏摩组与空白对照组(11.41±1.17mm)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过4周推拿干预后,采用负向趋地检测幼鼠的运动反应能力,六味地黄膏摩组(1.35±0.27s),与润肤油对照组(1.96s±0.18s)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六味地黄膏摩组与模型对照组(2.37±0.17s)比较,P<0.01,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六味地黄膏摩组与假手术对照组(1.43±0.16s)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六味地黄膏摩组与空白对照组(1.35±0.12s)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通过4周推拿干预,六味地黄膏摩组外周SS分泌表达91.248±24.457ng/ml,与润肤油对照组(110.664±7.814ng/ml)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六味地黄膏摩组与模型对照组(122.520±59.617ng/ml)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六味地黄膏摩组与假手术对照组为(90.188±28.466ng/ml)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六味地黄膏摩组与空白对照组(88.314±22.27ng/ml)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六味地黄膏摩组脑瘫幼鼠外周GHRH分泌表达为17.804±0.794ng/ml,与润肤油对照组(17.107±1.311ng/ml)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六味地黄膏摩组与模型对照组(10.829±0.404ng/ml)比较,P<0.01,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六味地黄膏摩与假手术对照组(18.328±0.897ng/ml)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六味地黄膏摩组与空白对照组(18.453±1.281ng/ml)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六味地黄膏摩组中枢SS表达与内参蛋白比值0.0245±0.008,与润肤油对照组(0.716±0.041)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六味地黄膏摩组与模型对照组(0.967±0.127)比较,P<0.01,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六味地黄膏摩组与假手术对照组(0.386±0.316)比较,P<0.01,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六味地黄膏摩组空白对照组(0.390±0.008)比较,P<0.01,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六味地黄膏摩组脑瘫幼鼠中枢GHRH与内参蛋白比值为1.005±0.101,与润肤油对照组(0.850±0.082)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六味地黄膏摩组与模型对照组(0.420±0.070)比较,P<0.01,差异具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六味地黄膏摩组与假手术对照组(0.601±0.956)比较,P<0.01,差异具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六味地黄膏摩与空白对照组(0.612±0.226)比较,P<0.01,差异具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结论:1.六味地黄膏摩可促进CP幼鼠的生长发育,实验结果与前期文献报道一致。2.六味地黄膏摩可以改善CP幼鼠的运动能力,实验结果与前期文献报道一致。3.六味地黄膏摩促进CP幼鼠生长发育、改善运动功能的作用可能通过下调外周及中枢SS蛋白以及上调外周及中枢GHRH蛋白表达,进而调控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的释放。

吴非泽[4](2018)在《中药复方温络通散外用防治紫杉醇致周围神经毒性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化疗所致周围神经毒性(CIPN,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是一种常见的由化疗药物损伤周围神经产生的一系列神经功能紊乱的病变,属于严重的剂量限制性毒性反应。由于CIPN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西医的基本应对策略仍是化疗药物减量、甚至停药。多种一线化疗药物均可导致CIPN,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影响其生存获益。因而迫切需要找到安全有效的防治药物。本课题所研究的处方来源于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是防治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经验方。该方以“温经通络、活血化瘀”为治则,临床应用近20年,疗效确切。前期多中心临床研究显示,温络通散可有效降低CIPN分级,疼痛缓解率达85.07%,且无严重不良反应。说明温络通散外用能够有效缓解CIPN,且安全性良好。而基础研究表明,温络通散外用可有效改善奥沙利铂所致大鼠周围神经病变的机械性痛觉过敏/超敏、冷刺激缩足反射次数、尾神经传导速度等指标,具有明确的神经保护作用。且缓解CIPN症状的同时,并不化疗药物抑瘤率。本研究在前期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研究基础之上,进一步探讨温络通散外用防治紫杉醇所致周围神经毒性的作用机制。目的:1、探讨温络通散外用对紫杉醇致周围神经毒性大鼠模型机械性痛觉过敏、炎性趋化因子CX3CL1表达的影响。2、揭示紫杉醇致周围神经毒性大鼠模型内源性代谢物特征及温络通散外用对其干预作用。3、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探索紫杉醇致周围神经毒性关键代谢通路,揭示温络通散外用对其干预作用,为进一步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参照文献方法建立紫杉醇周围神经毒性大鼠模型,予紫杉醇组、温络通组大鼠腹腔注射紫杉醇8mg/kg,每3天一次,连续注射3次(分别于第1、4、7天注射),累积剂量为24mg/kg,空白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造模前1天开始至造模第10天,将温络通组大鼠四肢和尾部浸入温络通洗剂,温度控制在35℃左右,每日2次,每次20min;空白组、紫杉醇组大鼠浸入温水中。行为学检测采用Von Frey纤维丝垂直用力刺激足底至大鼠出现抬足或舔爪的行为反应时记录数值,测量缩足阈。造模第10天,于行为学检测及外用药浸洗结束后进行取材。腹主动脉采血,采集至抗凝管中;后分别取出大鼠L4—L6段背根神经节以及脊髓腰膨大处(即L4-L6段脊髓)。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组织标本CX3CL1表达量,使用Image-Pro Plus(IPP)软件测定所拍摄的图像中染色部分的IOD值进行定量分析。采用UHPLC-ESI/MS技术对收集的各组血液标本进行代谢组学分析,鉴定差异代谢物。最后,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进行分析,构建“成分-代谢-靶点”网络,探索温络通散防治CIPN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研究温络通散防治化疗致周围神经毒性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提供依据。结果:1、通过对紫杉醇模型大鼠行为学、组织病理学、血液代谢组学分析,均证实紫杉醇致周围神经毒性模型复制成功。2、给予大鼠注射紫杉醇后,第2天温络通组与紫杉醇组机械刺激性痛阈开始下降,第4天开始温络通组(11.3±2.94g)与紫杉醇组(7.7±1.51g)痛阈值与对照组(20.5±6.02g)相比下降明显(P<0.05);但温络通组下降较紫杉醇组缓慢,第6天起两组出现统计学差异(5.3±1.03g vs 8.3±1.51,P<0.05)。提示温络通散外用可有效缓解紫杉醇致周围神经毒性模型大鼠机械性痛觉敏感。3、免疫组化检测显示,紫杉醇组脊髓切片神经元及其突起中CX3CL1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温络通组脊髓切片IOD值(42101.22±18726.13)较紫杉醇组(144647.52±32519.90)显着降低(P<0.01),与对照组(37691.98±12013.90)无统计学差异(P>O.05)。提示温络通散可有效抑制化疗药物所致CX3CL1在脊髓中的表达升高。4、采用UHPLC-ESI/MS分析方法对紫杉醇干预大鼠的血浆内源性代谢物进行分析,与空白组比较,共得到19种差异代谢物。这19种物质被认为是紫杉醇所致周围神经病变的潜在生物标记物。通过鉴定,其中大部分为脂类代谢物(包括3种卵磷脂、6种溶血磷脂),还包括脂肪酸与有机酸(如亚油酸、蓖麻油酸)、酮体等。5、通过对比Control、PTX、WLT三组差异代谢物表达量变化趋势,发现温络通散主要通过调节Linoleic Acid、Indoxyl Sulfate、PC(20:4(5Z,8Z,11Z,14Z)/18:0)、LysoPC(20:3(5Z,8Z,11Z)、)LysoPC(20:3(8Z,11Z,14Z))、LysoPC(20:5(5Z,8Z,11Z,14Z,17Z)、)Linoelaidyl Carnitine、LysoPC(20:1(11Z))、LysoPC(18:0)发挥防治紫杉醇所致周围神经病变作用。其中,Linoleic Acid是紫杉醇致周围神经毒性的重要危险因子。6、温络通散通过调节亚油酸代谢通路、甘油磷脂代谢通路缓解紫杉醇所致周围神经毒性。根据代谢物-蛋白质相互作用关系网络,pla2g15、lyplal和p1b1是温络通防治紫杉醇致周围神经毒性的3个关键酶。结论:1、温络通散外用可有效防治紫杉醇所致周围神经毒性,明显缓解机械性痛觉过敏及脊髓CX3CL1表达上调。2、紫杉醇所致周围神经毒性发病与亚油酸代谢通路、甘油磷脂代谢通路密切相关,亚油酸是紫杉醇致周围神经毒性的重要危险因子。3、温络通散通过调节亚油酸代谢通路、甘油磷脂代谢通路发挥防治紫杉醇所致周围神经病变作用。

张佳琪,唐仕欢,李德凤,张毅,苏瑾,刘杨,张艾嘉,王萍,王喜军[5](2018)在《基于整合药理学平台的六味地黄丸治疗糖尿病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提出为探究六味地黄丸治疗糖尿病的潜在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借助整合药理学平台对其药物靶标、基因功能和通路富集分析,运用整合药理学思维对六味地黄丸治疗糖尿病的分子机制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多种代谢通路及成分靶点如PRKCB、GAA、GCK等与糖尿病相关联。推测六味地黄丸可通过调节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及糖脂代谢等多种代谢紊乱来达到对糖尿病的治疗作用。

朱明雪[6](2016)在《比较研究3、6、12月小鼠代谢组学变化及四首补益剂的作用》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比较研究3月、6月、12月雌、雄小鼠内源性代谢标志物的增龄性变化及四首补益剂对不同月龄小鼠代谢标志物的回调作用,揭示四首补益剂与增龄不同阶段相关证候的生物学基础。方法:选取3月雌、雄小鼠各10只,为青年对照组;6月、12月雌、雄小鼠各60只,分别随机分为四君子汤组、四物汤组、六味地黄丸(汤)组、金匮肾气丸(汤)组、维生素E组、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五个给药组采用灌胃给药方式干预,其余两组灌胃同体积比生理盐水。于给药后第31天摘取小鼠眼球取血,制取血浆,断颈处死后取其脾脏,所取样本液氮速冻后,立即转于零下80℃冰箱冻存备用。将血浆、脾脏的甲醇提取液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将得到的代谢组学结果进行月龄、性别、样本间差异的三因素关联分析。结果:(1)与3M组相比,6月雌鼠脾脏代谢组学标志物共28个,与4个合成、代谢途径有关。四首补益剂及维生素E通过不同程度回调代谢标志物水平来干预以上合成、代谢途径。(2)与3M组相比,6月雄鼠脾脏代谢组学标志物共26个,与24个合成、代谢途径有关。四首补益剂及维生素E通过不同程度回调代谢标志物水平来干预其中6个合成、代谢途径。(3)与3M组相比,6月雌鼠血浆代谢组学标志物共8个,与7个合成、代谢途径有关。四首补益剂及维生素E通过不同程度回调代谢标志物水平来干预以上合成、代谢途径。(4)与3M组相比,6月雄鼠血浆代谢组学标志物共22个,与1 7个合成、代谢途径有关。四首补益剂及维生素E通过不同程度回调代谢标志物水平来干预其中 1 1个合成、代谢途径。(5)与3M组相比,12月雌鼠脾脏代谢组学标志物共34个,与27个合成、代谢途径有关。四首补益剂及维生素E通过不同程度回调代谢标志物水平来干预其中23个合成、代谢途径。(6)与3M组相比,12月雄鼠脾脏代谢组学标志物共22个,与1 9个合成、代谢途径有关。四首补益剂及维生素E通过不同程度回调代谢标志物水平来干预其中4个合成、代谢途径。(7)与3M组相比,12月雌鼠血浆代谢组学标志物共6个,与7个合成、代谢途径有关。四首补益剂及维生素E通过不同程度回调代谢标志物水平来干预其中2个合成、代谢途径。(8)与3M组相比,12月雄鼠血浆代谢组学标志物共9个,与6个合成、代谢途径有关。四首补益剂及维生素E通过不同程度回调代谢标志物水平来干预其中4个合成、代谢途径。结论:与3M小鼠相比,6月、12月雌、雄小鼠的脾脏、血浆中与糖代谢、脂类代谢、氨基酸代谢、核苷酸代谢、其他重要物质代谢相关的合成、代谢途径均有增龄性改变,且四首补益剂及维生素E对以上途径的改变有一定的干预作用。

薛妍[7](2013)在《脑心通对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文中认为背景动脉粥样硬化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常见病。在我国,尤其是近年来,本病的发病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其治疗方法的研究也成为了当务之急。当内皮细胞损伤和灶状脱落,即导致血管壁通透性升高,血浆脂蛋白得以进入内膜,其后引起巨噬细胞的清除反应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并形成斑块,这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脑心通对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具有较好的效果,但尚未见其应用在由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损伤的内皮细胞修复实验上。目的从ET-1,6酮前列腺素的蛋白含量的角度,观察脑心通对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抗氧化应激作用,探讨脑心通修复被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损伤的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1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通过对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复苏、培养和传代的方法,建立起一个稳定的细胞实验平台。2脑心通对正常培养的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增殖实验:通过MTT法对细胞数量进行检测,观察正常培养下的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经过不同浓度和时间的脑心通进行处理后,细胞的增殖情况,借以对安全有效并且无损伤的实验用药浓度进行确定。3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对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实验:通过MTT法检测细胞数量的变化,观察由不同浓度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经不同时间对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情况,以确定造模浓度。4脑心通对由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损伤的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实验:通过MTT法检测细胞数量,应用2,3步实验结果得出的脑心通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浓度,测定脑心通高、中、低浓度药物组在不同时间段由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损伤的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5脑心通对由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损伤的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ET-1、6酮前列腺素蛋白含量的影响: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脑心通对上述两种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1复苏后的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胞体肥厚、透明,呈菱形或多角形,核小而圆,细胞单层生长呈铺路石样,符合内皮细胞的特征。2脑心通溶液作用24、48、72小时,浓度为187.5μg/ml以下,促进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在浓度为75、100、150μg/ml作用24、48、72小时后抑制细胞生长,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4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作用24、48、72小时后,数量明显减少,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加入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的同时,加入脑心通溶液,作用24、48、72小时,93.75、46.88、23.44、11.72、5.86μg/ml这五组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损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5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ET-1在48、72小时时,与正常组比较,损伤组ET-1含量显着升高,P<0.05。与损伤组比较,脑心通5.86、11.72、23.44μg/ml浓度组及普伐他汀组ET-1含量显着降低,P<0.05。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6酮前列腺素在48、72小时时,与正常组比较,损伤组6酮前列腺素含量显着降低,P<0.05。与损伤组比较,脑心通5.86、11.72、23.44μg/ml浓度组及普伐他汀组6酮前列腺素含量显着升高,P<0.05。结论1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脑心通可促进正常培养下的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2在一定浓度范围作用下,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可损伤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3脑心通对由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损伤的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ET-1和6酮前列腺素蛋白含量有影响,可以降低ET-1蛋白含量,提高6酮前列腺素蛋白含量,从而起到对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通过这项研究,验证了脑心通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对由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损伤的体外培养的原代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与促进细胞增殖、降低ET-1蛋白含量以及提高6酮前列腺素蛋白含量有关。

杨雅琴[8](2012)在《加味六味地黄方治疗老年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依据中医基本理论及现代医学研究,观察以滋肾益肝、平调阴阳、活血通络法组成的加味六味地黄方对老年高血压病肝肾阴虚、瘀血阻络的临床疗效,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60例符合标准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采用分层数字随机分组法,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用加味六味地黄方和贝那普利片联合治疗,对照组单纯使用贝那普利片治疗。疗程8周。结果:治疗组不仅能平稳有效降低血压,而且在缩小脉压差,改善血压昼夜节律,降低血脂,改善血液流变学,降低血浆ET-1、升高NO,调节血管内皮功能,显着改善临床症状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本研究方通过多靶点、多机制有效调控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及昼夜节律,从而延缓其靶器官损害及血管重构。丰富了中医药治疗老年高血压病的方法。

杨旭杰[9](2012)在《基于统计方法模型分析的中药复方专利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专利制度以创造财富为杠杆,寻求着恰当的利益支点,试图一端有效地激发人们创造的热情,另一端把个人的知识财富转化为无尽的社会财富,以高效优质地推动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巨大进步。中药复方专利保护是在护卫本土中药资源、促进中药走向世界的进程中应运而生的制度。十多年来,中药复方专利保护制度以其特有的法律保护、科学审查、全面公开、国际交流之特性,在保护和鼓励中药复方研发、促进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推动中医药基础理论和科研进展、建立开放的中医药知识市场、加速中药产业化进程、促进医药经济繁荣、拓展中医药国际交流、引进和利用国外先进技术等诸多领域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中药复方专利保护的研究引发了业内学者的高度重视,只是其研究尚属于方兴未艾阶段,系统的定性研究及统计学模型分析还未出现。本课题以跨学科的知识准备和广泛的文献收集作为基础,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纵向比较和横向对比相参照的研究方法,结合简单统计与高阶统计,建立统计模型的指标评价体系,旨在深入剖析中药复方专利发展进程中的影响因子及优化方案。在上述研究路线指引下,研究内容涵盖中药复方研发与专利保护的融合、中药复方专利发展进程、区域进展、专利权人分布、中药复方功效与专利获取的关系、中药复方专利质量提升与社会收益的联系、专利维持之影响因素、特定防治领域的专利特点、有效专利用药规律等方面;通过对以上内容科学的统计分析,得出了精确可信的研究结果与结论:中药复方专利保护对于实现社会收益、推进深入研发、促成中药产业化、提升中药国际地位等诸多领域影响深远,虽然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三次飞跃,但是区域发展不平衡,职务发明比例偏低,与迅猛发展的中药复方研发无可同日而语;中药复方专利的发展与国家专利法规的健全及专利战略的强化、中医药科研投入的增加和创新水平的提高、世界医药市场的需求加大及中医药国际认可度的提升等因素密切相关,同时,中药复方专利的发展状况与其防治领域具有相关性,如心脑血管中药复方专利的发展强于整体发展态势,对其组方用药规律的研究有助于本领域新的研发与专利获取;长期以来我们以专利的数量来衡量其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专利的质量是体现其价值的重要指征,提升中药复方专利的质量须从多方面着手;严格复方专利审查是提升其质量的重要环节,严格规制中药复方专利“三性”对于维护民众身心健康、推动中药科技进步、提升中药的国际地位意义重大,同时也是增加社会整体收益、节约社会成本、促进中药新药的创新研发与保护处于良性循环的重要保证。结合研究过程、结果及结论,本论文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给出应对措施:国家可将中药复方研发与专利保护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及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主从协调的中药复方专利战略体系及全方位、多层次的中药复方专利保护规划,同时将中药复方专利指标作为该领域科研立项的重要标尺,促成中药复方研发与专利保护的高效运营机制;行业协会应充分发挥有益补充,协助政府推进新药研发与保护;国家知识产权局要在提升中药复方专利质量领域展现其重要作用;中药企业合理发挥其在中药复方专利保护体系中的主力地位,正确分析并利用中药复方专利信息、实行高效的专利管理制度、合理运用专利策略、制定适宜的专利战略;中医药院校及科研院所通过优选中医药组方作为研发对象,强化科研人员专利意识的培养,成立职责明确的科研成果专利管理机构,促进成果转化,提高专利利用率,促成优质高效的产学研联盟等多方途径发挥其智囊团优势,全面提升中药复方专利质量。本研究首次将聚类分析、回归分析、频数分析等多种统计学方法运用于中药复方专利研究之中,从时间、空间、专利功效、专利权人、专利内涵等多个视角系统剖析了中药复方专利发展的规律性及内在机理;运用西方社会收益理论及经济学模型探讨中药复方专利的“三性”及其价值评价,实现了中药复方研发、专利保护与社会价值实现三者的有机衔接;结合统计学原理与中药复方专利特点,构建了用以评价中药复方专利运行效绩之相对客观、科学的指标体系,结果更具全面性、系统性、客观性,可操作性较强;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对照本研究中有关中药复方专利功效聚类分析结果,以心脑血管中药复方专利为例,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心脑血管中药复方专利的年度发展、专利权人分布、维持有效的影响因素以及有效专利的组方遣药规律,为该领域中不同实力的机构及个人展开新药研发及专利保护提供了针对性较强的指引和参照;采用系统分析与功能分析法,详细论述了中药复方专利质量在整体系统中的权重与价值,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中药复方专利领域对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的重视程度高于专利质量之现状。所有这些全面体现出本研究的创新性,如果研究成果能够在中药复方专利发展进程中发挥助推作用,也即实现了该科研立题的初衷。

周文霞,蒋宁,肖智勇,王升启,高月,李云峰,马百平,崔承彬,张永祥[10](2011)在《军事医学科学院中药现代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文中指出军事医学科学院建院60年来,中药研究的学科建设在实践中迅速壮大和发展,逐步形成了完善的多学科结合的现代中药研究体系,在国家中药现代研究战略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及新药开发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在中药复方研究、中药单味药和活性成分研究、以"组学"技术及现代化学分离分析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中药质量控制和创新中药研究和开发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本文谨对此进行综述.

二、六味地黄方方证及机理研究综述(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六味地黄方方证及机理研究综述(Ⅱ)(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代谢/蛋白组学及网络药理学研究补阴补阳剂的抗衰老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网络药理学技术及应用
    二、衰老的研究进展
    三、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调节衰老的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基于UPLC-Q-TOF/MS技术的代谢组学研究
    一、血浆代谢组学
        1 实验方案
        2 小鼠血浆代谢物质分析
        3 补阴(六味地黄丸)、补阳(金匮肾气丸)方剂对衰老小鼠血浆代谢物的调节
    二、脾组织代谢组学
        1 实验方案
        2 小鼠脾组织代谢物质分析
        3 补阴、补阳方剂对衰老小鼠脾组织代谢物的调节
    三、肾组织代谢组学
        1 实验方案
        2 小鼠肾组织代谢物质分析
        3 补阴(六味地黄丸)、补阳(金匮肾气丸)剂对衰老小鼠肾组织代谢物的调节
第三部分 基于iTRAQ的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探究补阴补阳方剂对自然衰老小鼠的调节作用
    一、实验方案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LC-MS/MS分析条件
        4 蛋白定性和定量分析
    二、实验结果
        1 蛋白定量结果
        2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结果
        3 质谱分析结果
        4 数据分析结果
        5 六味地黄丸对衰老相关差异蛋白的调节分析
        6 金匮肾气丸对衰老相关差异蛋白的调节分析
    三、小结
第四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结合分子对接技术探究补阴补阳方剂抗衰老的作用机制
    第一节 六味地黄丸抗衰老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第二节 金匮肾气丸抗衰老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第三节 采用分子对接技术分析补阴、补阳方剂抗衰老作用机制
第五部分 讨论
    一、衰老进程中代谢物质和蛋白变化
        1 不同组织样本中衰老代谢标志物及通路的差异比较
        2 不同性别衰老小鼠肝组织中蛋白的变化比较
    二、比较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对衰老相关代谢标志物和差异蛋白的调节
        1 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对衰老相关代谢标志物的调节
        2 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调节衰老相关蛋白及通路的比较分析
        3 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调节衰老相关代谢标志物及蛋白的联合分析
第六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创新点说明
致谢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2)基于DNA甲基化对慢性乙型肝炎脾胃湿热证与肝郁脾虚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文献研究一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客观化规范化研究概述
        1 中医对CHB病名的认识
        1.1 肝着
        1.2 肝毒
        1.3 胁痞
        1.4 异湿
        2 中医对CHB病因病机的认识
        2.1 湿热疫毒是本病的始动因素
        2.2 毒损肝络是本病的病机关键
        2.3 正气之盛虚决定本病的转归及预后
        2.4 发则有证可辨,伏则无机可循为本病的发病特点
        3 CHB中医证候分型指南与标准
        4 影响CHB中医证候分布的相关因素
        4.1 不同地域的CHB证候分布具有差异性
        4.2 体质类型与CHB证候分布具有相关性
        4.3 情志及生存质量的改变是部分CHB证候分布的易感性因素
        5 中医证候的客观化规范化研究
        5.1 肝功能指标
        5.2 肝组织病理分级分期
        5.3 肝脏硬度及肝纤维化值
        5.4 细胞因子及免疫蛋白
        5.5 HBV基因型
        5.6 基因组学
        5.7 转录组学
        5.8 蛋白组学
        5.9 代谢组学
        6 小结
    文献研究二 DNA甲基化在中医证候的应用研究
        1 DNA甲基化概述
        2 DNA甲基化在CHB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2.1 DNA甲基化与HBV
        2.2 Cp G岛与HBV基因型
        2.3 DNMTs与 HBV
        2.4 甲基化相关蛋白与CHB
        3 DNA甲基化在中医证候的应用
        4 小结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慢性乙型肝炎脾胃湿热证与肝郁脾虚证DNA甲基化及HBV相关蛋白的研究
        1 材料
        1.1 研究对象
        1.2 实验材料
        2 方法
        2.1 常规检测方法
        2.2 ELISA检测方法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收集结果
        3.2 乙肝两对半定性检测结果
        3.3 生化指标检测结果
        3.4 HBV定性定量检测结果
        3.5 DNA甲基化及HBV相关蛋白检测结果
        4 讨论
        4.1 中医证候与DNMT1间关系的探讨
        4.2 中医证候与MeCP2间关系的探讨
        4.3 中医证候与P53间关系的探讨
        4.4 中医证候与E-cad间关系的探讨
        4.5 中医证候与P16间关系的探讨
        5 小结
    实验二 慢性乙型肝炎全基因组DNA甲基化的研究
        1 材料
        1.1 研究对象
        1.2 样本采集
        2 方法
        2.1 Infinium Human Methylation850K甲基化芯片简介
        2.2 DNA抽提
        2.3 DNA样本质检
        2.4 DNA甲基化芯片实验流程
        2.5 DNA甲基化芯片数据分析流程
        2.6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DNA样本质检结果
        3.2 实验质控结果
        3.3 样本beta值密度曲线
        3.4 数据归一化
        3.5 差异甲基化位点筛选结果
        3.6 GO功能富集结果
        3.7 KEGG pathway富集结果
        3.8 差异甲基化区域结果
        4 讨论
        4.1 差异甲基化位点结果分析
        4.2 差异甲基化位点相关基因GO功能富集结果分析
        4.3 差异甲基化位点相关基因KEGG pathway富集分析
        5 小结
    实验三 慢性乙型肝炎脾胃湿热证与肝郁脾虚证DNA甲基化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3.1 不同中医证候差异甲基化位点筛选结果
        3.2 不同中医证候GO功能富集结果
        3.3 不同中医证候KEGG pathway富集结果
        3.4 不同证候差异甲基化区域分布结果
        4 讨论
        4.1 脾胃湿热证与肝郁脾虚证是四川地区CHB常见的中医证候
        4.2 中医证候与DNA甲基化在理论上有共通之处
        4.3 不同中医证候差异甲基化表达分析
        5 小结
    实验四 慢性乙型肝炎脾胃湿热证与肝郁脾虚证DNA甲基化与mi RNA联合分析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3.1 不同中医证候中4条相同miRNA靶基因预测结果
        3.2 不同中医证候差异甲基化位点相关基因筛选结果
        3.3 miRNA预测靶基因与差异甲基化位点相关基因联合分析
        4 讨论
        4.1 mi RNA与 DNA甲基化间存在相互调控关系
        4.2 miR-122-5p与不同中医证侯差异甲基化位点相关基因融合分析
        4.3 miR-1228-3p与不同中医证侯差异甲基化位点相关基因融合分析
        4.4 miR-191-3p与不同中医证侯差异甲基化位点相关基因融合分析
        5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药干预DNA甲基化修饰的研究进展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3)六味地黄膏摩对脑瘫幼鼠SS/GHRH表达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试剂与药品
        1.1.3 仪器
    1.2 方法
        1.2.1 六味地黄膏制备
        1.2.2 脑瘫幼鼠模型的制备
        1.2.3 实验动物分组情况
        1.2.4 干预方法
        1.2.5 观测指标
        1.2.6 检测方法
        1.2.7 统计学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动物模型验证翻正行为学分析
    2.2 五组幼鼠生长发育情况
        2.2.1 体质量结果
        2.2.2 身长+尾长结果
        2.2.3 睁眼时间结果
    2.3 五组幼鼠运动能力情况比较
        2.3.1 步态分析比较
        2.3.2 负向趋地情况
    2.4 五组幼鼠外周蛋白表达情况
        2.4.1 外周SS蛋白表达情况
        2.4.2 外周GHRH蛋白表达情况
    2.5 下丘脑蛋白表达结果
        2.5.1 下丘脑SS蛋白表达情况
        2.5.2 下丘脑GHRH蛋白表达情况
3 讨论
4 结论
5 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生长激素在脑瘫患儿中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课题情况
致谢

(4)中药复方温络通散外用防治紫杉醇致周围神经毒性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化疗所致周围神经毒性的防治进展
        1 发病危险因素
        2 诊断及评估
        3 防治策略
        4 小结
        References
    综述二: 化疗所致周围神经毒性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1 神经元病变
        2 免疫调节机制
        3 易感基因
        4 小结
        References
    综述三: 化疗所致周围神经毒性动物模型综述
        1 化疗致周围神经毒性动物模型的周围神经病变评价方法
        2 化疗致周围神经毒性的常用动物模型
        3 CIPN动物模型的周围神经病变评价
        4 小结
        References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温络通散外用防治紫杉醇致周围神经毒性的药效学研究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References
    实验二:基于代谢组学的温络通散防治紫杉醇致周围神经毒性的生物学效应研究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实验三: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温络通散防治紫杉醇致周围神经毒性的作用机制研究
        1 数据库与分析软件
        2 结果
        References
讨论
References
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5)基于整合药理学平台的六味地黄丸治疗糖尿病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化学成分来源
    1.2 候选靶标来源
    1.3 靶标预测
    1.4 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信息 (PPI)
    1.5 网络构建与分析
    1.6 基因功能和通路富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六味地黄丸化学成分靶标预测
    2.2 六味地黄丸治疗糖尿病的核心靶标网络、基因功能和通路富集分析
        2.2.1 核心靶标网络分析
        2.2.2 基因功能分析
        2.2.3 通路富集分析
    2.3 中药方剂治疗疾病“核心成分-关键靶标-主要通路”多维网络关系图
3 结论

(6)比较研究3、6、12月小鼠代谢组学变化及四首补益剂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综述
    1 基于“方证相关”的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2 衰老机制、模型及抗衰老药物研究进展
        2.1 基于中医理论的衰老学说
        2.1.1 衰老与五脏
        2.1.2 衰老与气血失常
        2.2 现代衰老学说
        2.2.1 遗传程序学说
        2.2.2 非遗传因素或后天因素学说
        2.2.3 结合性学说
        2.3 衰老模型研究进展
        2.3.1 鼠类衰老模型研究进展
        2.3.2 秀丽隐杆线虫衰老模型研究进展
        2.3.3 黑腹果蝇衰老模型研究进展
        2.3.4 斑马鱼衰老模型研究进展
        2.3.5 非人灵长类动物衰老模型研究进展
        2.4 现代抗衰老药物研究进展
        2.4.1 维生素E研究进展
        2.4.2 二甲双胍研究进展
        2.4.3 壳聚糖研究进展
        2.4.4 雷帕霉素研究进展
        2.4.5 葡萄糖胺研究进展
    3 基于代谢组学的补益剂与其对应虚证的相关性研究
        3.1 气虚证及补气方剂的代谢组学研究
        3.2 血虚证及补血方剂的代谢组学研究
        3.3 阴虚证及补阴方剂的代谢组学研究
        3.4 阳虚证及补阳方剂的代谢组学研究
第二章 6月小鼠脾脏的代谢组学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用药
        1.3 主要试剂、耗材
        1.4 主要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给药方法
        2.3 脾脏样本采集与制备
        2.4 脾脏样本预处理
        2.5 样品检测
    3 实验结果
        3.1 仪器稳定性
        3.2 3月空白对照组与6月空白对照组的整体评价
        3.3 四首补益方剂、VE对6月小鼠脾脏整体状态的调节作用
        3.4 6月小鼠S-plot和VIP图
        3.5 6月小鼠脾脏代谢差异物的确定
        3.6 6月雌鼠脾脏代谢标志物的筛选及各组表达情况
        3.6.1 正离子条件下6月雌鼠脾脏代谢标志物的筛选及各组表达情况
        3.6.2 负离子条件下6月雌鼠脾脏代谢标志物的筛选及各组表达情况
        3.6.3 6月雌鼠脾脏代谢标志物可能参与的主要合成、代谢途径
        3.7 6月雄鼠脾脏代谢标志物的筛选及各组表达情况
        3.7.1 正离子条件下6月雄鼠脾脏代谢标志物的筛选及各组表达情况
        3.7.2 负离子条件下6月雄鼠脾脏代谢标志物的筛选及各组表达情况
        3.7.3 6月雄鼠脾脏代谢标志物可能参与的主要合成、代谢途径
    4 讨论
        4.1 5个给药组影响6月雌鼠脾脏的主要合成、代谢途径
        4.2 5个给药组影响6月雄鼠脾脏的主要合成、代谢途径
    5 小结
第三章 6月小鼠血浆的代谢组学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给药方法
        2.3 血浆样本采集与制备
        2.4 血桨样本预处理
        2.5 样品检测
    3 实验结果
        3.1 仪器稳定性
        3.2 3月空白对照组与6月空白对照组的整体评价
        3.3 四首补益方剂、VE对6月小鼠血浆整体状态的调节作用
        3.4 6月小鼠S-plot和VIP图
        3.5 6月小鼠血浆代谢差异物的确定
        3.6 6月雌鼠血浆代谢标志物的筛选及各组表达情况
        3.6.1 正离子条件下6月雌鼠血浆代谢标志物的筛选及各组表达情况
        3.6.2 负离子条件下6月雌鼠血浆代谢标志物的筛选及各组表达情况
        3.6.3 6月雌鼠血浆代谢标志物可能参与的主要合成、代谢途径
        3.7 6月雄鼠血浆代谢标志物的筛选及各组表达情况
        3.7.1 正离子条件下6月雄鼠血浆代谢标志物的筛选及各组表达情况
        3.7.2 负离子条件下6月雄鼠血浆代谢标志物的筛选及各组表达情况
        3.7.3 6月雄鼠血浆代谢标志物可能参与的主要合成、代谢途径
    4 讨论
        4.1 5个给药组影响6月雌鼠血浆的主要合成、代谢途径
        4.2 5个给药组影响6月雄鼠血浆的主要合成、代谢途径
    5 小结
第四章 12月小鼠脾脏的代谢组学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用药
        1.3 主要试剂、耗材
        1.4 主要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给药方法
        2.3 脾脏样本采集与制备
        2.4 脾脏样本预处理
        2.5 样品检测
    3 实验结果
        3.1 仪器稳定性
        3.2 3月空白对照组与12月空白对照组的整体评价
        3.3 四首补益方剂、VE对12月小鼠脾脏整体状态的调节作用
        3.4 12月小鼠S-plot和VIP图
        3.5 12月小鼠脾脏代谢差异物的确定
        3.6 12月雌鼠脾脏代谢标志物的筛选及各组表达情况
        3.6.1 正离子条件下12月雌鼠脾脏代谢标志物的筛选及各组表达情况
        3.6.2 负离子条件下12月雌鼠脾脏代谢标志物的筛选及各组表达情况
        3.6.3 12月雌鼠脾脏代谢标志物可能参与的主要合成、代谢途径
        3.7 12月雄鼠脾脏代谢标志物的筛选及各组表达情况
        3.7.1 正离子条件下12月雄鼠脾脏代谢标志物的筛选及各组表达情况
        3.7.2 负离子条件下12月雄鼠脾脏代谢标志物的筛选及各组表达情况
        3.7.3 12月雄鼠脾脏代谢标志物可能参与的主要合成、代谢途径
    4 讨论
        4.1 5个给药组影响12月雌鼠脾脏的主要合成、代谢途径
        4.2 5个给药组影响12月雄鼠脾脏的主要合成、代谢途径
    5 小结
第五章 12月小鼠血浆的代谢组学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给药方法
        2.3 血浆样本采集与制备
        2.4 血浆样本预处理
        2.5 样品检测
    3 实验结果
        3.1 仪器稳定性
        3.2 3月空白对照组与12月空白对照组的整体评价
        3.3 四首补益方剂、VE对12月小鼠血浆整体状态的调节作用
        3.4 12月小鼠S-plot和VIP图
        3.5 12月小鼠血浆代谢差异物的确定
        3.6 12月雌鼠血浆代谢标志物的筛选及各组表达情况
        3.6.1 正离子条件下12月雌鼠血浆代谢标志物的筛选及各组表达情况
        3.6.2 负离子条件下12月雌鼠血浆代谢标志物的筛选及各组表达情况
        3.6.3 12月雌鼠血浆代谢标志物可能参与的主要合成、代谢途径
        3.7 12月雄鼠血浆代谢标志物的筛选及各组表达情况
        3.7.1 正离子条件下12月雄鼠血浆代谢标志物的筛选及各组表达情况
        3.7.2 负离子条件下12月雄鼠血浆代谢标志物的筛选及各组表达情况
        3.7.3 12月雄鼠血浆代谢标志物可能参与的主要合成、代谢途径
    4 讨论
        4.1 5个给药组影响12月雌鼠血浆的主要合成、代谢途径
        4.2 5个给药组影响12月雄鼠血浆的主要合成、代谢途径
    5 小结
第六章 数据关联性研究
    1 相同月龄、相同样本、不同性别小鼠的代谢组学异同
        1.1 6月雌、雄小鼠脾脏代谢组学的异同
        1.2 6月雌、雄小鼠血浆代谢组学的异同
        1.3 12月雌、雄小鼠脾脏代谢组学的异同
        1.4 12月雌、雄小鼠血浆代谢组学的异同
    2 相同月龄、不同样本、相同性别小鼠的代谢组学异同
        2.1 6月雌鼠脾脏、血浆代谢组学的异同
        2.2 6月雄鼠脾脏、血浆代谢组学的异同
        2.3 12月雌鼠脾脏、血浆代谢组学的异同
        2.4 12月雄鼠脾脏、血浆代谢组学的异同
    3 不同月龄、相同样本、相同性别小鼠的代谢组学异同
        3.1 6月、12月雌鼠脾脏代谢组学的异同
        3.2 6月、12月雄鼠脾脏代谢组学的异同
        3.3 6月、12月雌鼠血浆代谢组学的异同
        3.4 6月、12月雄鼠血浆代谢组学的异同
    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创新点说明

(7)脑心通对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上篇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其治疗的研究
        1 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及结构
        2 血管内皮细胞影响因子
        3 西药治疗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4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脑心通对人心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保护的研究进展
        1 人心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机制
        2 中药抗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研究
        3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下篇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脑心通胶囊对正常培养的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无损伤范围的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对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四 脑心通对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损伤后的保护作用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五 ox-LDL对HBMEC培养上清ET-1、6-keto-PGF_(1a)含量的影响及中药脑心通的干预作用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图
致谢
个人简历

(8)加味六味地黄方治疗老年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临床资料
        (一) 诊断标准
        (二) 选择病例标准
        (三) 一般资料
    二、研究方法
        (一) 治疗方法
        (二) 观察指标
        (三) 疗效评定标准
        (四) 统计方法
    三、研究结果
        (一) 治疗前后血压的变化
        (二) 临床症状疗效比较
        (三) 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比较
        (四) 治疗前后血脂的变化比较
        (五) 治疗前后血浆ET、NO含量的变化
        (六) 安全性观测
讨论
    一、现代医学对老年高血压病的认识
    二、病机探讨
        (一) 肝肾阴虚是老年高血压病的发病基础
        (二) 阴虚阳亢是老年高血压病的症候特征
        (三) 瘀阻血脉是老年高血压病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治法探讨
    四、处方依据
        (一) 方药组成
        (二) 方药分析
        (三) 现代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
    五、临床研究疗效分析
        (一) 对偶测血压的影响
        (二) 对脉压的影响
        (三) 对动态血压(ABPM)的改善作用
        (四) 对临床症状的改善作用
        (五) 对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
        (六) 对血脂、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参考文献
结语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9)基于统计方法模型分析的中药复方专利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立题依据
        2.1 中药复方研发在中医药体系中的地位
        2.2 中药复方专利保护的意义
        2.3 中药复方专利保护现状
        2.4 中药复方专利文献的作用
        2.5 中药复方专利文献研究的现状及本研究的确立
    3 研究目标及意义
        3.1 研究目标
        3.2 研究意义
    4 研究内容
        4.1 中药复方专利重要性研究
        4.2 中药复方专利的发展进程研究
        4.3 中药复方专利的区域研究
        4.4 中药复方专利的功效研究
        4.5 中药复方专利的专利权人研究
        4.6 中药复方专利维持有效的影响因素研究
        4.7 中药复方专利的价值研究
        4.8 中药复方专利组成研究
    5 研究方法
        5.1 跨学科的知识准备和广泛的文献收集
        5.2 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5.3 纵向比较和横向对比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5.4 统计模型的指标评价和相关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5.5 简单统计与高阶统计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6 研究路线
第一章 中药复方的研发进展
    1.1 中药复方的有效成分及其相关研究
    1.2 中药复方的有效部位及其相关研究
    1.3 中药复方血清药理学和血清药物化学研究
    1.4 中药复方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5 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中药复方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中药复方专利保护的重要性研究
    2.1 中药复方专利保护现状
    2.2 中药复方专利保护是新一轮研发深入开展的助推剂
    2.3 中药复方专利保护为中药自主发展铺平道路,促成中药产业化
    2.4 中药复方专利保护是催生商标、增强企业实力的法宝
    2.5 中药复方科研成果及时获取专利是维护社会利益实现、增加社会收益的手段
    2.6 中药复方科研创新与专利保护的相互促进是提升中药国际地位、维护国家利益的源泉
    2.7 中药复方研发与专利保护的同步前进是维护发展中国家与欠发达国家民众健康的保障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聚类分析的中药复方专利发展进程研究
    3.1 信息源与研究系统工具
        3.1.1 数据源的选取
        3.1.2 系统工具的选择
    3.2 研究过程与方法
        3.2.1 聚类变量与聚类成员的确定
        3.2.2 数据清洗
        3.2.3 生成样本空间
        3.2.4 计算相似性测度
        3.2.5 选择聚类方法进行聚类分析
    3.3 聚类分析结果及其解释
    3.4 研究结论
        3.4.1 国家专利法制的健全与专利战略的强化是中药复方专利发展的领航
        3.4.2 中医药科研投入的加大与创新水平的增高是中药复方专利保护前进的动力支撑
        3.4.3 中药复方专利的增长与经济贸易的发展息息相关
        3.4.4 世界药品市场需求与中医药国际认可度的提升促进中药复方专利数量的激增
        3.4.5 中药复方科研成果的专利转化将成为今后中药领域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聚类分析的中药复方专利区域发展研究
    4.1 信息源与研究系统工具
        4.1.1 数据源的选取
        4.1.2 系统工具的选择
    4.2 研究过程与方法
        4.2.1 聚类变量与聚类成员的确定
        4.2.2 数据清洗
        4.2.3 生成样本空间
        4.2.4 计算相似性测度
        4.2.5 选择聚类方法进行聚类分析
    4.3 研究结果
        4.3.1 31个区域依专利及科研论文数量不同聚为四类
        4.3.2 中药复方科研及专利保护发展较好的区域集中于华北、华东及中部地区
        4.3.3 东北三省及中南地区及华北、华东的部分区域中药复方研发及专利保护有待提高
        4.3.4 西部地区中药复方研发与专利保护水平较低
    4.4 研究结论与建议
        4.4.1 充分发挥第一、第三类区域中药复方研发与专利优势,铸就中医药产业核心竞争力
        4.4.2 发挥优势。规避不足,因地制宜地推动第二类区域的中药复方创新与专利保护
        4.4.3 展开区域联合,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进以中药复方专利为筹码的中药产业化、现代化、国际化进程
    4.5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聚类分析的中药复方职务发明专利现状及增长路径研究
    5.1 信息源与研究系统工具
        5.1.1 数据源的选取
        5.1.2 系统工具的选择
    5.2 研究过程与方法
        5.2.1 聚类变量与聚类成员的确定
        5.2.2 数据清洗
        5.2.3 生成样本空间
        5.2.4 计算相似性测度
        5.2.5 选择聚类方法进行聚类分析
    5.3 研究结果
        5.3.1 中药复方职务发明专利比重不足
        5.3.2 中医药院校对于科研成果专利保护的认知不够
        5.3.3 中药企业专利意识有待提高
    5.4 研究结论及相关建议
        5.4.1 中药企业将中药复方专利作为企业资产,适时制定专利战略
        5.4.2 高校将专利资源作为智力资产,以此提升科研创新力度
        5.4.3 优质高效的中药复方产学研联盟协调新药研发与专利保护,实现联盟成员的共荣
    5.5 结语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基于聚类分析的中药复方专利授权状况之功效归类研究
    6.1 信息源与研究系统工具
        6.1.1 数据源的选取
        6.1.2 系统工具的选择
    6.2 研究过程与方法
        6.2.1 研究数据检索
        6.2.2 数据清洗
        6.2.3 聚类变量与聚类成员的确定
        6.2.4 生成样本空间
        6.2.5 计算相似性测度
        6.2.6 选择聚类方法进行聚类分析
    6.3 聚类结果
    6.4 研究结果讨论
    6.5 研究结论
        6.5.1 确定优先发展的专利保护领域,加强深度研发
        6.5.2 选定中医药优势治疗领域,加快授权速度
        6.5.3 瞄准快速授权区域,促进专利集群形成
        6.5.4 充分利用中药复方专利信息,提升创新能力
    6.6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基于聚类分析的心脑血管中药复方专利年度发展状况研究
    7.1 信息源与研究系统工具
        7.1.1 数据源的选取
        7.1.2 系统工具的选择
    7.2 研究过程与方法
        7.2.1 聚类变量与聚类成员的确定
        7.2.2 数据清洗
        7.2.3 生成样本空间
        7.2.4 计算相似性测度
        7.2.5 选择聚类方法进行聚类分析
    7.3 聚类分析结果的解释
    7.4 聚类结果讨论
        7.4.1 心脑血管中药复方专利保护经历了三个阶段,发展速度相对较快
        7.4.2 专利制度的完善是心脑血管中药复方专利发展的强力保障
        7.4.3 国家对于心脑血管及中医药领域的重视与投入是心脑血管中药复方专利保护的巨大动力
        7.4.4 心脑血管中药复方科研成果的积聚为其专利保护提供智力支撑
        7.4.5 心脑血管中药复方专利发展方向明确,前景广阔
    7.5 结语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基于聚类分析的心脑血管中药复方专利权人分布状况研究
    8.1 信息源与研究系统工具
        8.1.1 数据源的选取
        8.1.2 系统工具的选择
    8.2 研究过程与方法
        8.2.1 聚类变量与聚类成员的确定
        8.2.2 数据清洗
        8.2.3 生成样本空间
        8.2.4 计算相似性测度
        8.2.5 选择聚类方法进行聚类分析
    8.3 聚类分析结果及其解释
    8.4 研究结论
        8.4.1 心脑血管中药复方专利集中于少数优势企业
        8.4.2 心脑血管中药复方科研成果的专利转化仍是有待突破的重要课题
        8.4.3 科研成果获取专利进而合理运营是中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优势获得的先导
        8.4.4 中药复方科研创新与专利保护协调发展的新药研发集群是心脑血管药品竞争中获胜的主体
    8.5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九章 基于回归分析的心脑血管中药复方有效专利影响因素研究
    9.1 资料与方法
        9.1.1 研究原理与过程
        9.1.2 信息源与系统工具
        9.1.3 数据库的生成
    9.2 研究结果
    9.3 结果讨论
        9.3.1 心脑血管中药复方有效专利匮乏的成因及其消极影响
        9.3.2 有效专利的维持对于专利价值实现的积极作用
        9.3.3 专利许可对于心脑血管中药复方专利维持的重要作用
        9.3.4 专利质量与专利维持时间密切相关
        9.3.5 心脑血管中药复方专利内容体现其质量进而影响其维持时间
    9.4 结语
    参考文献
第十章 基于频数分析的中药复方有效专利防治心血管疾病用药规律研究
    10.1 资料与方法
        10.1.1 中药复方专利来源
        10.1.2 专利文献选择标准
        10.1.3 方法
    10.2 研究结果
    10.3 研究结论与讨论
        10.3.1 祖国医学对心血管疾病的认识
        10.3.2 心血管中药复方有效专利中的高频中药是临床防治心血管疾病疗效甚佳的药物
        10.3.3 心血管中药复方有效专利用药集中于活血化瘀、补气功效的中药群组
        10.3.4 心血管中药复方有效专利以心论治为主,兼以调理肝、脾、肺
        10.3.5 药对组合体现出中药配伍的重要作用以及古方在防治心血管疾病过程中的巨大疗效
        10.3.6 有效专利用药规律的研究为心血管新药研发及专利保护提供有力指导
    10.4 结语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基于频数分析的中药复方有效专利防治脑病用药规律研究
    11.1 资料与方法
        11.1.1 中药复方专利来源
        11.1.2 专利文献选择标准
        11.1.3 研究方法
    11.2 研究结果
    11.3 结论与讨论
        11.3.1 祖国医学对脑的认识
        11.3.2 有效专利的高频中药是临床防治脑病的常用药物
        11.3.3 活血化瘀为有效专利的主要治则
        11.3.4 有效专利防治脑病以肝、心论治为主,调理脾、肺、肾次之
        11.3.5 药对联合及经古方的合理加减利于复方专利的维持
        11.3.6 研究展望
    11.4 结语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基于社会收益及西方经济学理论模型的中药复方专利“三性”的价值研究
    12.1 严格中药组合物“三性”的审查,增加社会整体收益
        12.1.1 增加社会知识存量,平衡社会整体利益
        12.1.2 具备“三性”的中药组合物研发成果专利保护可避免生产无效率
        12.1.3 严格“三性”审查,推动研发站的更高
    12.2 社会收益视角中的中药组合物专利“三性”评价
        12.2.1 中药组合物专利的实用性评价
        12.2.2 中药组合物的新颖性评价
        12.2.3 非显而易见性
    12.3 严格规制中药组合物专利的“三性”同时强化获准专利的保护,构建社会整体利益的平衡机制
        12.3.1 中药组合物“三性”的规制应与专利权人的成本获得构建平衡
        12.3.2 中药组合物专利“三性”的规制及其保护的社会影响
    12.4 结语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创新点总结
    3 研究展望与发展建议
        3.1 宏观层面
        3.1.1 中药复方专利指标作为该领域科研立项的重要标尺
        3.1.2 将中药复方研发与专利保护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及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促成高效运营机制
        3.1.3 构建主从协调的中药复方专利战略体系
        3.1.4 设立全方位、多层次的中药复方专利保护规划
        3.1.5 汲取国际药品规则,积极参与相应的国际规则制定
        3.2 中观层面
        3.2.1 行业协会充分发挥有益补充,协助政府推进新药研发与保护
        3.2.2 国家知识产权局要在提升中药复方专利质量领域发挥其重要的价值
        3.2.2.1 提高专利审查效率,增强复方专利质量
        3.2.2.2 制定符合中药复方特点、国际认可、切实可行的中药复方专利分类体系
        3.2.2.3 引导中药复方优秀成果及时获取国际专利
        3.3 微观层面
        3.3.1 中药企业应发挥其在中药复方专利保护体系中的主力作用
        3.3.1.1 合理分析并利用中药复方专利信息
        3.3.1.2 实行高效的专利管理制度
        3.3.1.3 合理运用专利策略
        3.3.1.4 制定适宜的专利战略
        3.3.2 中医药院校及科研院所充分发挥智囊团优势,全面提升中药复方专利质量
        3.3.2.1 优选中医药优势组方为研发对象
        3.3.2.2 注重科研人员专利意识的培养
        3.3.2.3 成立职责明确的科研成果专利管理机构
        3.3.2.4 设立专项基金,促进专利申报
        3.3.2.5 促进成果转化,提高专利利用率
        3.3.2.6 促成优质高效的产学研联盟,孵化高质量中药复方专利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军事医学科学院中药现代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现代研究的回顾
    1.1 中药复方研究
        1.1.1 活性导向的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
        1.1.2“方证结合”的中药复方药理研究
    1.2 中药单味药和活性成分研究
        1.2.1 中药来源活性多糖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1.2.2 中药来源皂苷类物质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1.3 中药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1.3.1“组学”技术应用于中药药理研究
        1.3.2 现代化学分离分析技术应用于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与研究
    1.4 中药指纹图谱与中药质量控制
    1.5 中药新药研究
2 展望

四、六味地黄方方证及机理研究综述(Ⅱ)(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代谢/蛋白组学及网络药理学研究补阴补阳剂的抗衰老作用[D]. 王燕.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DNA甲基化对慢性乙型肝炎脾胃湿热证与肝郁脾虚证的研究[D]. 马丽.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六味地黄膏摩对脑瘫幼鼠SS/GHRH表达影响的研究[D]. 施英华.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中药复方温络通散外用防治紫杉醇致周围神经毒性的作用机制研究[D]. 吴非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5]基于整合药理学平台的六味地黄丸治疗糖尿病的分子机制研究[J]. 张佳琪,唐仕欢,李德凤,张毅,苏瑾,刘杨,张艾嘉,王萍,王喜军. 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 2018(01)
  • [6]比较研究3、6、12月小鼠代谢组学变化及四首补益剂的作用[D]. 朱明雪.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6(05)
  • [7]脑心通对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D]. 薛妍.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8)
  • [8]加味六味地黄方治疗老年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D]. 杨雅琴.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2(02)
  • [9]基于统计方法模型分析的中药复方专利保护研究[D]. 杨旭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8)
  • [10]军事医学科学院中药现代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周文霞,蒋宁,肖智勇,王升启,高月,李云峰,马百平,崔承彬,张永祥.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11(10)

标签:;  ;  ;  ;  ;  

六味地黄方证候机理述评(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