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与中印佛教戏剧文化的关系研究

吐蕃与中印佛教戏剧文化的关系研究

一、吐蕃苯教与中印佛教戏剧文化关系考(论文文献综述)

熊敬豪[1](2018)在《明清时期景德镇青花藏传八宝纹饰研究》文中提出青花瓷的诞生不仅是古代先民科学技术发展的表现,更是丰富了人们对陶瓷装饰的审美认识,景德镇青花瓷艺术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明清时期更改变了中国制瓷业的生产格局,时至今日,青花瓷依旧是陶瓷生产的主要品种。八宝纹艺术组合形式自宋已具雏形,明代真正意义上八宝纹成为佛教宗教纹饰并广泛装饰于青花瓷领域,八宝纹在清代其装饰艺术性达到顶峰,八宝纹饰也逐渐脱离宗教意义而转向被大众喜闻乐见的世俗纹饰。景德镇是明清时期青花瓷主要产地,研究青花瓷中八宝纹饰,对了解制瓷技术与纹饰演变的外在联系和文化上移风易俗和审美基调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细化梳理青花藏传八宝纹饰在不同时代的发展状况和演变规律,通过整理藏传八宝纹出现之源考以及纹饰流行之社会背景,揭示出藏传八宝纹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美学意义,希望为景德镇青花瓷研究以及对宗教和世俗联系的文化现象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魏心怡[2](2016)在《藏戏“阿姐拉莫”前演“顿”之音声考源、仪式象征及其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藏戏"阿姐拉莫"承袭西藏佛教完整行事需以前行、正行、结行的三阶段,使一出藏戏由前演"顿"、正戏"雄"以及"扎西"等三部曲所组成,其中,以"顿"最具仪式意义。藏戏前演"顿"的展演形式大致固定,由三个角色"温巴"(■,rngon-pa)、"甲鲁"(■,rgya-1u)与"拉莫"(■,lha-mo)担任,角色人物从剧目《诺桑法王》(■,chos-rgyal-nor-b.zang)脱胎。该文聚焦于藏戏的前演"顿",以期从微观角度,步步进入核心,试图从音声考源、技法运用、唱段内容与动作进程等多元角度探讨藏戏前演"顿"的宗教关联与象征意义。

刘少英,李祥[3](2014)在《羌族萨朗舞的演变》文中研究指明萨朗舞是羌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我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活化石。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羌族先民们用祭祀舞、神力舞、庆喜舞的形式来表达对民族的崇拜和信仰。羌族萨朗舞活动对丰富民俗文化、推广民族特色的村寨体育健身活动有一定促进作用。

赵天英,杨富学[4](2009)在《敦煌文献与唐代吐蕃史的构建》文中认为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文献中,有不少都是吐蕃统治敦煌时期(786848年)的作品。就其使用的文字而言,主要有两类,其一为古藏文文献,数量约在12000件左右;其二为汉文文献,数量也非常可观。这些文献主要是佛教典籍,既有佛教经典,又有僧人行记,还有各类释门杂文,真实地反映了前弘期吐蕃佛教的兴盛状况。与吐蕃王朝历史有关的文献数量虽不是很多,但非常重要,如《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用编年的形式记录了吐蕃王朝每年的大事,包括会盟、狩猎、征战、税收等,成为唐代吐蕃史研究的基础。敦煌写本中与社会经济、宗教信仰相关的文献数量也很多,为唐代吐蕃社会史、宗教的研究与构建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史料,可补充或印证汉文史籍及后世藏文文献的记载。此外,还有其他多种古代文献,如法律文书、占卜类文书、伦理文书、文学作品等,不管是藏文或汉文,都是弥足珍贵历史资料。

赵天英,杨富学[5](2009)在《敦煌文献与唐代吐蕃史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文献中,有不少都是吐蕃统治敦煌时期(786-848年)的作品。就其使用的文字而言,主要有两类,其一为古藏文文献,数量约在12000件左右;其二为汉文文献,数量也非常可观。与吐蕃王朝历史有关的文献数量虽不是很多,但非常重要,如《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用编年的形式记录了吐蕃王朝每年的大事,包括会盟、狩猎、征战、税收等,成为唐代吐蕃史研究的基础。敦煌写本中与社会经济、宗教信仰相关的文献数量也很多,为唐代吐蕃社会史、宗教的研究与构建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史料,可补充或印证汉文史籍及后世藏文文献的记载。

刘志群[6](2005)在《中国藏戏与印度梵剧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

柳银珠[7](2005)在《中、韩佛教仪式舞蹈比较研究 ——以“金刚驱魔神舞”和“作法舞”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中国藏传佛教仪式舞蹈“金刚驱魔神舞”和韩国佛教仪式舞蹈“作法舞”为研究对象。中韩两国佛教仪式舞蹈作为一种宗教文化现象,包含着复杂而深邃的宗教哲学与奥秘。不仅如此,作为民族历史与文化交流的产物,它又包含着众多历史与文化信息。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两国佛教仪式舞蹈的研究比较,使它们的特性、价值得到相互映衬和凸显,揭示仪式舞蹈如何受宗教思想的影响而形成其独特的内涵和表现特性,并深入分析两国佛教和仪式舞蹈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受到的各种文化形态影响之间的关系。这不但有利于促进两国仪式舞蹈形式的研究,也有利于促进两国舞蹈史的研究。 本文分引言、四个章节和结语三个部分。引言概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方法,介绍了一些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第一章“形成的背景与过程”,梳理了两国佛教、佛教仪式和仪式舞蹈形成的历史脉络;第二章“仪式与舞蹈形态分析”,概述了两国佛教仪式,即“祈愿大法会”和“灵山斋”的内容与结构,并对其仪式的主要组成要素——仪式舞蹈进行了分析;第三章“舞蹈比较”,从形式和功能两方面对两国佛教仪式舞蹈进行比较,形式比较包括动作、队形、服饰和舞具、音乐、表现特征;功能比较则包括供养、修行、布

黎蔷[8](2001)在《吐蕃苯教与中印佛教戏剧文化关系考》文中认为

二、吐蕃苯教与中印佛教戏剧文化关系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吐蕃苯教与中印佛教戏剧文化关系考(论文提纲范文)

(1)明清时期景德镇青花藏传八宝纹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
    1.2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1.4 研究方法
    1.5 概念界定
2 瓷器八宝纹的产生
    2.1 八宝纹的概念
    2.2 八宝纹的源流
        2.2.1 佛教八宝传入西藏
        2.2.2 元代陶瓷八宝纹出现
        2.2.3 明代汉藏政治文化背景下的八宝纹发展
        2.2.4 八宝纹在明代民间的兴起
        2.2.5 清代藏传佛教的兴起对八宝纹的影响
3 明清景德镇青花瓷八宝纹装饰的演变规律
    3.1 八宝纹作为宗教装饰的转变
    3.2 八宝纹由宗教纹饰到世俗纹饰的转化
    3.3 八宝纹由简单装饰到程式化装饰的转变
    3.4 八宝纹的“常”与“变”
4 明清景德镇青花瓷八宝纹饰的艺术语言
    4.1 表现青花八宝纹饰绘制材料
    4.2 装饰细节变化与平面空间布局
    4.3 八宝纹饰的绘制技法
5 青花瓷八宝纹饰发展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5.1 汉藏文化中寓意吉祥的“文化共性”心理
    5.2 对传统样式的继承
    5.3 装饰风格形成的程式化
    5.4 对世俗文化的凸显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3)羌族萨朗舞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1羌族“萨朗舞”的起源
2羌族“萨朗舞”的特点
    2.1祭祀舞
    2.2神力舞
    2.3庆喜舞
3羌族“萨朗舞”的演变
    3.1西汉雏形阶段
    3.2隋唐形成阶段
    3.3明清发展阶段
    3.4近代丰富阶段
4结语

(4)敦煌文献与唐代吐蕃史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一、概说
二 、敦煌文献与唐代藏族史研究
三、吐蕃政治经济制度在敦煌文献中的反映
四、敦煌文献所见前弘期的吐蕃佛教

(5)敦煌文献与唐代吐蕃史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一、概说
二、敦煌文献与唐代藏族史研究
三、吐蕃政治经济制度在敦煌文献中的反映
四、敦煌文献所见前弘期的吐蕃佛教

(7)中、韩佛教仪式舞蹈比较研究 ——以“金刚驱魔神舞”和“作法舞”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一章 形成的背景与过程
    1.1 背景述略
        1.1.1 藏传佛教的形成、发展与传播
        1.1.1.1 藏传佛教的形成与发展
        1.1.1.2 传播
        1.1.2 韩国佛教的形成与发展
        1.1.2.1 三国时代
        1.1.2.2 统一新罗时代
        1.1.2.3 高丽时代
        1.1.2.4 朝鲜时代
    1.2 仪式及其舞蹈的形成
        1.2.1 藏传佛教的仪式和舞蹈
        1.2.2 韩国佛教的仪式和舞蹈
第二章 仪式与舞蹈形态分析
    2.1 “大愿祈祷法会”及其仪式舞蹈“金刚驱魔神舞”
        2.1.1 大愿祈祷法会
        2.1.2 金刚驱魔神舞
    2.2 “灵山斋”及其仪式舞蹈“作法舞”
        2.2.1 灵山斋
        2.2.2 作法舞
第三章 舞蹈比较
    3.1 形式比较
        3.1.1 动作
        3.1.1.1 金刚驱魔神舞
        3.1.1.2 作法舞
        3.1.2 队形
        3.1.2.1 金刚驱魔神舞
        3.1.2.2 作法舞
        3.1.3 服饰和舞具
        3.1.3.1 金刚驱魔神舞
        3.1.3.2 作法舞
        3.1.4 音乐
        3.1.4.1 金刚驱魔神舞
        3.1.4.2 作法舞
        3.1.5 表现特征
        3.1.5.1 金刚驱魔神舞
        3.1.5.2 作法舞
    3.2 功能比较
        3.2.1 供养
        3.2.2 修行
        3.2.3 布教
        3.2.4 超度
        3.2.5 其他
第四章 成因研究
    4.1 共同点
    4.2 差异点
        4.2.1 宗教思想
        4.2.1.1 韩国佛教-禅宗
        4.2.1.2 藏传佛教-密宗
        4.2.2 历史和文化交流
        4.2.2.1 韩国-儒家文化的影响
        4.2.2.2 中国-汉族文化和印度文化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声明
后记

四、吐蕃苯教与中印佛教戏剧文化关系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明清时期景德镇青花藏传八宝纹饰研究[D]. 熊敬豪.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18(02)
  • [2]藏戏“阿姐拉莫”前演“顿”之音声考源、仪式象征及其意义[J]. 魏心怡. 大音, 2016(02)
  • [3]羌族萨朗舞的演变[J]. 刘少英,李祥. 体育文化导刊, 2014(02)
  • [4]敦煌文献与唐代吐蕃史的构建[J]. 赵天英,杨富学. 史学史研究, 2009(01)
  • [5]敦煌文献与唐代吐蕃史的构建[J]. 赵天英,杨富学.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1)
  • [6]中国藏戏与印度梵剧的比较研究[J]. 刘志群. 西藏文学, 2005(02)
  • [7]中、韩佛教仪式舞蹈比较研究 ——以“金刚驱魔神舞”和“作法舞”为中心[D]. 柳银珠. 中央民族大学, 2005(05)
  • [8]吐蕃苯教与中印佛教戏剧文化关系考[J]. 黎蔷. 西藏艺术研究, 2001(04)

标签:;  ;  ;  ;  ;  

吐蕃与中印佛教戏剧文化的关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