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电离原子束箔的光谱学

高电离原子束箔的光谱学

一、高离化态原子束箔光谱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梁世勇[1](2021)在《高离化态镍离子的光谱测量与减速实验研究》文中认为高离化态离子(Highly Charged Ions,HCI)是新一代光钟的候选体系之一。相对于原子或单价离子,HCI的电子云受到较强的有效核电荷束缚,其半径较小。因此,HCI的钟跃迁对外界环境扰动更不敏感,适合用于研制不确定度为10-19量级甚至更低的光钟。此外,HCI的钟跃迁往往对精细结构常数α随时间变化更敏感。所以HCI光钟非常适合用于检验α常数是否随时间变化,以探索超越标准物理模型的新物理。实验上,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核物理研究所(MPIK)和联邦物理技术研究院(PTB)的联合科研小组实现了 40Ar13+离子的囚禁和协同冷却,新近采用量子逻辑光谱技术实现了其磁偶极(M1)光学跃迁的探测。而国内的HCI光钟的研究才起步。始于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与复旦大学的合作,本论文基于高离化态镍(Ni)离子首次开展了国内HCI光钟研制的相关研究工作,主要内容如下:1.为了研制HCI光钟,需要制备、减速、囚禁HCI。本工作为此专门研制了一套HCI光钟实验装置,由HCI离子源——高温超导小型电子束离子阱(Shanghai-Wuhan Electron Beam Ion Trap,SW-EBIT),HCI 离子束线,线形离子阱组成。经测试,SW-EBIT的电子束束流为0-10mA、能量为30-4000eV,SW-EBIT可以制备并引出HCI光钟候选离子Ni11+、Ni12+、Ni14+、Ni15+等HCI,HCI离子束线可实现58Ni12+的筛选和减速。2.目前NIST数据库中的候选高离化态镍离子的钟跃迁波长精度较低,不利于开展量子逻辑光谱探测。本工作采用共轭观测和校刻方案,利用SW-EBIT和光栅光谱仪测量了上述候选镍离子的四条M1钟跃迁的发射光谱,并间接测量了其中一条电四极(E2)钟跃迁的波长。波长的测量精度达到ppm量级,比NIST数据库中的结果精度高1-2个量级,为后续开展精密激光光谱探测缩小波长范围。3.采用飞行时间谱、脉冲漂移管、减速静电透镜等方法,使用HCI离子束线实现了 58Ni12+离子的筛选,并将58Ni12+离子的平均动能从678.2(3)qV(q为离子电荷量)减速(降低)到了 2.0(3)qV,展宽从11.4(4)qV压缩到了 1.8(3)qV。减速后的58Ni12+离子的产率为~4000个/秒。该工作为将高离化态镍离子的线形离子阱再囚禁奠定了基础。通过本论文的工作,搭建了 HCI光钟实验装置,初步测量了候选镍离子的钟跃迁波长,实现了镍离子的减速,为后续的HCI光钟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荆莹[2](2014)在《类锂离子等电子序列(Z=30~40)1s22s、1s22p的组态能级结构与偶极极化率》文中认为本文简要介绍了类锂体系高电荷离子的特点和全实加关联(FCPC)方法,并用此方法构建了体系波函数。本文将类锂离子体系的等电子序列(Z=3040)作为研究对象,对1s22s、1s22p的能级结构、量子数亏损、偶极跃迁振子强度和偶极极化率进行了理论研究。在1s22s、1s22p的能级结构中,分别计算了该序列原子实和价电子的Upper bound能量、原子实修正和非相对论能量。考虑了质量极化效应、相对论修正、QED效应以及高阶相对论修正对体系能级的影响,从而提高了本文数据的精确度。在此基础上又计算了1s22s和1s22p的体系总能量、电离能、激发能、1s22p激发态的精细结构、1s22s-1s22p偶极跃迁能和波长等,并将所得数据与已有的、有限的实验值及其他理论数据进行了比较与分析,发现本文数据要比其他理论方法得到的数据更接近实验值,说明了本文采用的方法是准确可靠的,构建的波函数具有良好的品质。结合单通道量子亏损理论计算了该等电子序列1s22s、1s22p的量子数亏损。然后计算了1s22s-1s22p偶极跃迁振子强度,得出其相关结论。最后,利用本文得到的振子强度和能量等数据计算了等电子序列的偶极极化率,并且与Wang文献已有的数据进行了对比。

李金英[3](2013)在《高核电荷类锂离子能级结构和跃迁的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原子的高激发态和和高离化态性质在激光物理、 X-射线天体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和太阳物理等诸多领域都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高核电荷离子的研究不仅成为原子物理的重要研究领域,而且带动整个原子物理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本文在已有的相关工作基础上,将全实加关联(FCPC)方法应用拓展到处理具有1s2-原子实的高核电荷类锂体系,计算了高核电荷类锂离子(Z=41-50)等电子序列的电离能、激发能、跃迁能、精细结构劈裂和跃迁几率(振子强度)。计算中针对高电荷离子的特点,我们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了在中性原子或低电荷离子情形发展起来的理论模型和方法:非相对论能量计算中我们充分地考虑了离子实项数不足引起的修正和高角动量分波对能量的贡献;相对论能量计算中我们除了考虑包括电子的动能修正,Darwin项,电子间接触项,轨道-轨道相互作用及质量极化项在内的各项修正外,同时又计及了量子电动力学(QED)效应和高阶相对论修正;我们在得到各态间各种可能的偶极跃迁振子强度的基础上,将非相对论振子强度和相对论修正后的结果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并确定了沿等电子序列,不同跃迁的振子强度随核电荷增大的标度规律。结果表明:高电荷类锂离子的相对论效应和量子电动力学(QED)效应变得更加重要,原子核尺寸(size)效应变得显着,振子强度的相对论效应变得更加重要。本论文共分为五章内容。第一章为绪论部分。概括了当前原子分子物理,尤其是高离化原子(HIA)体系理论研究的重点和前沿,总结了目前处理原子结构中几种有效的理论方法并对这些方法处理高离化原子问题进行了比较,重点阐述了全实加关联(简称FCPC)方法在处理具有1s2原子实的三电子体系中电子关联效应的优势及其取得的成效。第二章介绍了全实加关联(FCPC)方法的基本思想和理论方法。主要论述如何用Rayleigh-Ritz变分法构建在整个位形空间(从小r区到大r区)都准确可靠的组态相互作用(CI)波函数,在考虑和计算相对论效应,包括电子动能修正,Darwin项,电子间接触项,轨道-轨道相互作用对组态平均能量的一级修正的基础上,如何考虑和计算原子核尺寸(size)效应对体系能量的修正,以及如何考虑和计算相对论效应的高阶修正,从而得到准确可靠的离子的能量(包括电离能,激发能和跃迁能)和精细结构能级。第三章主要对FCPC方法获得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和讨论。给出沿锂等电子序列从NbXXXIX到SnXLVIII的1s2nl(l=s, p, d, f; n≤5)的组态能级的非相对论能量、相对论修正和质量极化修正、量子电动力学修正和高阶相对论效应对体系能量的贡献,以及精细结构劈裂值的变化规律,重点讨论各项能量值沿着等电子序列随核电荷变化规律和沿Rydberg系列随主量子数的变化规律。所获得的结果与现有文献的数据进行比较。第四章主要论述了高核电荷(Z=41-50)的类锂体系1s2nl(l=s, p, d, f; n≤5)态的三种规范下的偶极跃迁振子强度,主要阐述了如何准确可靠地计算跃迁几率(振子强度或线强),将得到的非相对论振子强度与相对论修正后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讨论了相对论效应对跃迁振子强度的影响,并给出它们沿着等电子序列随核电荷变化规律和沿角量子数的变化规律。第五章是结论和展望,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和未来工作的展望。

曹祥念[4](2013)在《W-W3+与Al3+-Al4+离子的EUV光谱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实验和理论方面对原子或离子EUV光谱展开研究,将有助于增加对该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动力学特性的了解,也会使得相关的聚变等离子体和天体等离子体的诊断和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激光诱导产生等离子体(LPP)和双激光诱导产生等离子体(DLP)光谱技术是产生高离化态离子EUV光谱的重要实验方法。利用这两种技术,能够对等离子体的时间和空间演化做出相应的分析,进而可以对各种元素的不同离化态离子的EUV波段光谱进行研究。实验研究表明,由于钨元素的一些特性,诸如熔点高、热传导性好、低氚保留、侵蚀率低等,钨将被用作托卡马克装置的等离子体面壁和偏虑器材料,进行钨原子或离子光谱的研究对钨在聚变反应堆中的特性的了解以及进一步对聚变反应堆的整体特性的了解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然而在聚变等离子体的边缘或是偏滤器等离子体的辐射冷却过程中,W的离化度一般较低,从而对较低离化度的W离子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本论文基于J T Costello和AMüller等人的实验,利用包含组态相互作用的准相对论的Hartree-Fock(HFR)方法,在理论上分析了W-W3+离子的4f和5p内壳层的激发,并对实验谱形状的产生做了相应的分析。除此之外,一些铝离子的光谱已经在一些星体和行星体的辐射光谱中被发现,对其光发射谱的研究将对天体物理光谱的诊断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在分析激光诱导产生铝等离子体的EUV光发射谱的基础上,利用包含组态相互作用的准相对论的Hartree-Fock(HFR)方法,对Al IV-V离子的2p EUV光发射谱做了一个比较详细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也有一些新的发现,现将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果总结如下:(1)系统的给出来自于W-W3+离子的4f-5d,6d和5p-5d,6d跃迁的共振截面。对于每一个实验谱而言,5p-5d跃迁的共振截面无疑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对于这个最强的共振结构,随着离化度的增加,有着向高能区轻微的移动,并且有着逐渐减弱的趋势。此外,在较低能区4f-5d,6d共振贡献和在较高能区5p-6d共振贡献都是不能忽略的。(2)相应的分析了来自于5p-5d跃迁的两个强的宽的非对称的共振谱峰。根据分析,每一谱峰都是5p3/2-5d和5p1/2-5d跃迁的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不是5p3/2-5d或者5p1/2-5d其中一组跃迁的结果。(3)对8-20nm铝等离子体的发射谱进行识别,发现在此波长区间主要分布着Al IV-V离子。此外,无论是在实验谱识别还是在理论计算当中,Al V离子的光谱结构要比Al IV离子的复杂得多。对于Al V离子,不管是其基态还是激发态都有着较为复杂的耦合结构。

王帅[5](2013)在《类锂Se31+1s2ns-1s2np态的能级和振子强度的高精度理论计算》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我国原子物理学的现状及发展进行了概述并介绍了高荷电离子的特征和相关性质及其在相关学科领域的应用。本文把高荷电离子中的Se31+离子作为研究对象,对其1s2ns-1s2np(2≤n≤9)各态间的偶极跃迁和振子强度进行了理论研究。在能量计算过程中,首先利用全实加关联(FCPC)方法计算得到了类锂体系Se31+离子1s2ns态和1s2np态(2≤n≤9)非相对论能量。此外,考虑到相对论效应、质量极化效应、量子电动力学(QED)效应和高阶相对论效应对能量的贡献,对能级结构进一步修正提高了计算结果的精度。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各能级的总能量、电离能、1s22s-1s2np的激发能、跃迁能和跃迁波长以及1s2np态的精细结构劈裂。然后根据量子亏损理论确定了该Rydberg系列的量子数亏损。计算表明,随着n的增大,量子亏损亦增大且趋于常数,用这些量子数亏损,使得我们对高激发态(n≥10)能量的估测更为精确。此外,本文计算了1s2ns-1s2np(2≤n≤9)态在三种规范下的偶极跃迁振子强度,依单通道量子亏损理论,将本文得到的偶极态跃迁振子强度结果与其结合,得到了Se31+离子从基态到分立的激发态的偶极跃迁振子强度,以及从基态到高激发束缚态间的相应连续态跃迁的振子强度密度,从而将Se31+离子的偶极态跃迁的光谱特性理论预言外推到整个能域。

杨兆锐[6](2012)在《激光诱导等离子体光谱及其特性分析》文中提出随着激光技术的高速发展,激光诱导产生的等离子体长期以来都是研究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重要课题,并且是一些重要技术的应用基础,但是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的等离子体是非稳态等离子体,其特性与激光和物质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许多环节相关,比如样品表面对激光的吸收、样品的汽化、等离子体的形成、激光参数以及环境气体等因素,而通过对激光等离子体的发射光谱的分析,可以达到诊断等离子体或者定性或定量分析元素的目的。因此对激光烧蚀靶产生等离子体的发射光谱特性的研究,是研究激光等离子体的有效实验手段之一。本文的主要工作是将激光束聚焦到靶材上产生激光等离子体,通过运用光谱学的分析方法,对所产生的等离子体的发射谱进行特性分析。本论文中,第一章介绍了激光诱导等离子体光谱技术的研究背景、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光谱分析的特点。第二章阐述了激光等离子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包括其分析过程、产生过程和相应的谱线信息。第三章研究了空气中激光诱导Ti等离子体时间分布特性辐射理论、分析了谱线轮廓和展宽,计算了电子温度和电子密度,并探讨了电子温度和密度随时间的演化规律。第四章研究了激光诱导Au等离子体X射线发射,对Au的L壳层的X射线发射光谱进行了分析以及理论分析了超热电子的产生。第五章利用束箔光谱法对Ar II320-520nm范围的发射光谱进行了分析,总共测量到了56条谱线,经过对比,其中的16条是首次给出的实验值,这为激光等离子光谱分析提供相应的实验光谱数据。第六章是在总结所做工作的基础上,对今后将要开展的工作进行展望。

徐哲先,王宇杰[7](2009)在《浅谈研究高激发态光谱的几种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介绍了探测高激发态光谱的孤立实激发探测技术,以及怎样用束箔光谱的实验研究技术得到高激发态更高精度的光谱,并用多通道量子亏损理论与K、R反应矩阵相结合的理论方法分析实验结果。

黄良育[8](2009)在《高离化态硫离子束箔光谱的理论分析》文中指出高离化态离子的研究对原子结构、核结构、基本粒子理论的研究和检验,以及对天体、聚变等各类等离子体的研究和诊断都有着重要作用。其辐射谱中不仅包含着反映等离子体重要信息的大量参数(如电荷态分布及X射线辐射极化等),而且为实验室和天体等离子体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且有效的诊断工具。束箔光谱技术是产生高离化态离子的一种重要的实验方法,具有激发程度高和激发时间短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各种元素的不同离化态离子光谱。许多研究表明,星体和行星体的光谱中都存在不同电离度硫离子的光谱,硫离子光谱的识别对天体光谱的研究极为重要。因此,本论文在分析硫的束箔光谱的基础上,利用包含准相对论的Hartree?Fock(HFR)方法,对高离化态硫离子S8+–S13+的能级、电偶极跃迁谱线的波长及相应的跃迁振子强度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并对S10+离子的相关原子参数进行了详细的计算。在本论文中,首先介绍了本文工作中所涉及的研究背景、高离化态离子在实验和理论方面的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本论文中用到的相对论的Hartree?Fock(HFR)方法的相关理论、振子强度的计算及高斯展宽的相关知识。在第三章中,主要介绍了束箔的实验原理、实验设备及束箔光谱技术的特征。第四章是硕士期间所做的工作,在调研硫元素不同离化态离子在实验和理论方面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通过考虑组态相互作用,利用基于相对论的Hartree?Fock (HFR)方法的Cowan程序包对高离化态硫离子的能级、150-500?波段范围内的电偶极跃迁谱线的波长及对应的加权振子强度等相关原子参数进行了计算,并对束箔光谱进行谱线识别。在此基础上,利用两种组态模型详细计算了S10+离子n=2和n=3组态的能级等大量相关原子数据,分析了不同组态对原子参数的影响。论文最后给出了本工作的总结及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师应龙[9](2008)在《高离化态离子的能级结构及双电子复合过程的相对论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离化态离子在实验室和天体等离子体中的很多辐射和碰撞过程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关该领域详细研究的学科——高离化态离子物理,一直是现代原子物理学中最活跃也是最有趣的领域之一。高离化态离子的辐射谱中不仅包含着反映等离子体重要信息的大量参数如电子和离子的密度、温度,电荷态分布及X射线辐射极化等,而且也为实验室和天体等离子体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且有效的诊断工具。本文利用多组态Dirac-Fock(MCDF)方法,对高Z、高离化态原子(离子)的精细结构和激发态衰变特性、双电子复合及其相关过程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本论文中,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本文工作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背景;第二章主要详细介绍了本论文中用到的多组态Dirac-Fock(MCDF)方法以及电子-离子间的双电子复合理论;在第三章中,我们利用基于多组态Dirac-Fock理论方法发展起来的程序包GRASP92以及处理辐射和Auger跃迁过程的程序REOS99和AUGER,详细研究了C II离子1s-2p光激发形成的内壳层电子激发组态(1s2s22p2和1s2s2p3)、辐射和Auger末态的能级结构以及各种可能的衰变过程。根据测不准关系由能级线宽得到这些激发态的能级寿命,并与最新的实验和理论结果进行了比较;在第四章中,以高离化态类氢U91+离子为例,讨论了相对论效应和Breit相互作用对KLL双电子复合截面的影响;在第五章和第六章中,利用近期发展的研究双电子复合过程的相对论组态相互作用计算程序,系统地研究了高离化态Hg75+...78+、U87+...90+以及I47+...51+离子的KLL双电子复合过程,分析了类氦等电子系列离子的KLL共振强度随原子序数Z的变化行为,并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第七章详细讨论了电子与离子非弹性碰撞中的两种不同通道即直接的辐射复合(RR)与间接的共振双电子复合(DR)之间的量子干涉效应。介绍了干涉效应产生的原因和条件以及有关这一现象的最新研究进展。利用基于投影算符和分解算符机制所得到的统一描述光复合过程的方法,计算了类氦Ar和Fe离子在KLL共振区域的总光复合截面。最后讨论了干涉效应强弱即干涉因子Q随离子的离化度q的变化情况;第八章给出本论文工作的总结与展望。

杨富利,杨如曙,易有根[10](2008)在《高离化类镁离子3s21S0-3s3d 1D2电四极矩E2光谱跃迁》文中提出利用全相对论性多组态Dirac-Fock平均能级(MCDF-EAL)方法系统地计算了类镁离子3s2 1S0-3s3d1D2电四极矩E2光谱跃迁的能级间隔,跃迁几率和振子强度,计算中考虑了重要的核的有限体积效应,Breit修正和QED修正,所得结果和最近的实验数据及理论计算值进行了比较.

二、高离化态原子束箔光谱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离化态原子束箔光谱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高离化态镍离子的光谱测量与减速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原子钟的发展和应用
    1.2 精细结构常数变化的测量
    1.3 核光钟研究现状
    1.4 高离化态离子光钟研究现状
    1.5 本论文工作介绍
第2章 实验装置
    2.1 实验方案与原理
        2.1.1 实验装置简介
        2.1.2 电子束离子阱
        2.1.3 离子引出与价态筛选
        2.1.4 离子动能分布测量
        2.1.5 离子动能展宽压缩与减速
        2.1.6 离子囚禁与冷却
    2.2 上海武汉电子束离子阱
        2.2.1 设计方案
        2.2.2 仿真与测试
        2.2.3 样品注入系统
    2.3 高离化态离子束线
        2.3.1 偏转型静电透镜
        2.3.2 电四极转向器
        2.3.3 高速高压开关电路
        2.3.4 漂移管与减速透镜
        2.3.5 微通道板探测器
        2.3.6 减速场分析器
    2.4 线形离子阱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离化态镍离子的光谱测量
    3.1 高离化态镍离子的制备
    3.2 光栅光谱仪
    3.3 光谱测量
        3.3.1 已有的光谱观测和校刻方案
        3.3.2 共轭的光谱观测和校刻方案
    3.4 光谱处理与分析
        3.4.1 光谱处理
        3.4.2 不确定度分析
        3.4.3 测量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58)Ni~(12+)离子的减速研究
    4.1 高离化态镍离子的飞行时间谱
    4.2 ~(58)Ni~(12+)离子筛选
    4.3 ~(58)Ni~(12+)离子动能展宽压缩
    4.4 ~(58)Ni~(12+)离子减速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5.2.1 电子束离子阱的升级改造
        5.2.2 4K低温离子阱
        5.2.3 HCI注入线形离子阱的方案
        5.2.4 量子逻辑光谱和光钟锁定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类锂离子等电子序列(Z=30~40)1s22s、1s22p的组态能级结构与偶极极化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类锂体系高电荷离子的特点
    1.2 类锂等电子序列高电荷离子及 FCPC 理论方法
    1.3 工作简介
2 类锂离子体系等电子序列(Z=30~40)1s~22l(l=s,p)的能级结构
    2.1 等电子序列(Z=30~40)1s~22l(l=s,p)的主要计算方法及非相对论能量
        2.1.1 类锂离子体系等电子序列 1s~22l(l=s,p)的波函数
        2.1.2 类锂离子体系等电子序列 1s~22l(l=s,p)的 Upper bound 能量
        2.1.3 类锂离子体系等电子序列(Z=30~40)的结果讨论
    2.2 类锂离子等电子序列(Z=30~40)原子实修正
    2.3 类锂离子体系等电子序列(Z=30~40)1s~22l(l=s,p)的非相对论总能量
    2.4 类锂离子体系等电子序列(Z=30~40)1s~22l(l=s,p)的总能量
        2.4.1 类锂等电子序列的哈密顿算符
        2.4.2 类锂体系等电子序列 1s~22l(l=s,p)的 QED 修正和高阶相对论修正
        2.4.3 类锂离子体系等电子序列 1s~22l(l=s,p)的能级结构及结果分析
3 类锂离子体系等电子序列(Z=30~40)的跃迁特性及精细结构劈裂
    3.1 等电子序列(Z=30~40)1s~22l(l=s、p)的电离能
    3.2 等电子序列(Z=30~40)1s~22s-1s~22p 激发能及跃迁能
    3.3 类锂离子体系等电子序列(Z=30~40)1s~22p 的精细结构
4 等电子序列(Z=30~40)1s~22l(l=s、p)量子数亏损和振子强度
    4.1 类锂离子体系等电子序列(Z=30~40)的量子数亏损
        4.1.1 类锂体系等电子序列量子数亏损理论方法
        4.1.2 等电子序列量子数亏损的结果与分析
    4.2 类锂体系等电子序列(Z=30~40)1s~22s-1s~22p 振子强度
5 类锂离子体系等电子序列(Z=30~40)的偶极极化率
    5.1 介绍
    5.2 理论方法与结论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高核电荷类锂离子能级结构和跃迁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原子与分子物理理论的研究重点
    1.3 原子结构理论常见的处理方法
        1.3.1.Hylleraas 方法
        1.3.2 Hartree-Fock(HF)方法
        1.3.3 组态相互作用(CI)方法
        1.3.4 多体微扰理论(MBPT)方法
        1.3.5 1/Z 展开方法
        1.3.6 模型势方法
    1.4 FCPC 方法-类锂离子结构的处理方法取得的成果
    1.5 论文工作介绍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全实加关联(FCPC)理论方法
    2.1 全实加关联(FCPC)方法介绍
    2.2 类锂体系的非相对论能量理论计算
        2.2.1 类锂体系的非相对论能量
        2.2.2 类锂体系的波函数的构造
        2.2.3 类锂体系非相对论能量的离子实修正和高角动量分波贡献
    2.3 类锂体系能量的相对论修正
        2.3.1 类锂体系能量的一级微扰算符
        2.3.2 类锂体系能量的量子电动力学(QED)修正和高阶相对论修正
        2.3.3 类锂体系激发态能级的精细结构劈裂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类锂体系能级结构的理论计算结果与讨论
    3.1 类锂体系 1s2ns(n≤5)态的能级结构
    3.2 类锂体系 1s2np(n ≤ 5)态的能级结构
    3.3 类锂体系 1s2nd 和 1s2nf(n ≤ 5)态的能级结构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类锂体系振子强度的理论研究
    4.1 引言
    4.2 类锂体系的偶极跃迁振子强度理论
    4.3 类锂体系的非相对论跃迁振子强度计算结果与讨论
    4.4 类锂体系的相对论跃迁振子强度计算结果与讨论
    附表图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4)W-W3+与Al3+-Al4+离子的EUV光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高离化态离子简介
    1.2 产生 EUV 光谱的方法
    1.3 激光等离子体及其光谱特征
    1.4 激光等离子体光谱研究的发展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基本结构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理论方法
    2.1 计算方法(HFR)和计算程序(Cowan)
        2.1.1 准相对论的 Hartree-Fock(HFR)方法
        2.1.2 组态相互作用
        2.1.3 Slater-Condon 标度因子
        2.1.4 加权跃迁几率和振子强度的计算
        2.1.5 Cowan 程序简介
    2.2 谱线的展宽
    2.3 自电离过程
    2.4 共振截面的计算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实验方法
    3.1 激光等离子体光谱(EUV 光谱)形成简介
    3.2 激光诱导产生等离子体(LPP)光谱技术
    3.3 双激光诱导产生等离子体(DLP)光谱技术
    3.4 实验装置
        3.4.1 激光器
        3.4.2 真空腔室
        3.4.3 Mcpherson 掠入射高精度紫外光谱仪
    参考文献
第四章 W-W~(3+)离子的 4f 和 5p 内壳层激发的 EUV 光谱研究
    4.1 引言
    4.2 理论计算与结果分析
    4.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激光铝等离子体的 EUV 发射谱的定标与分析
    5.1 引言
    5.2 理论计算与结果分析
        5.2.1 激光铝等离子体的发射谱的定标
        5.2.2 Al IV–V 在紫外波段 8-20 nm 的发射谱的分析
    5.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发表的论文
致谢

(5)类锂Se31+1s2ns-1s2np态的能级和振子强度的高精度理论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原子物理学在我国的发展和现状概述
    1.2 高荷电离子
    1.3 高荷电离子的实验室制备
        1.3.1 高激发原子
        1.3.2 高荷电离子的实验室制备
    1.4 常见的理论方法简述
    1.5 Se~(31+)和 Se 的联系与区别
2 理论与方法
    2.1 Se~(31+)的哈密顿量(Hamiltonian)
    2.2 Se~(31+)的波函数构造
    2.3 Se~(31+)的能级结构
        2.3.1 非相对论能量
        2.3.2 一级修正
        2.3.3 量子电动力学(QED)修正
        2.3.4 高阶相对论修正
        2.3.5 总能量
    2.4 Se~(31+)的精细结构劈裂
    2.5 Se~(31+)的量子亏损(QD)
    2.6 Se~(31+)的振子强度
        2.6.1 束缚态-束缚态的偶极阵子强度
        2.6.2 束缚态-连续态的阵子强度
3 计算结果与讨论
    3.1 非相对论总能量的计算结果
        3.1.1 离子实
        3.1.2 Upper bound
        3.1.3 非相对论总能量
    3.2 一级修正
    3.3 总能量的计算结果
    3.4 电离能
    3.5 激发能
    3.6 跃迁能
    3.7 格罗春图
4 精细结构劈裂的计算结果
5 量子亏损(QD)
    5.1 量子数亏损的计算结果
    5.2 与半经验算法的比较
        5.2.1 半经验算法
        5.2.2 计算结果及分析
6 振子强度及其外推
    6.1 偶极跃迁振子强度的计算结果
    6.2 振子强度外推
7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创新项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激光诱导等离子体光谱及其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激光等离子体光谱分析的特点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激光等离子体光谱分析原理
    2.1 发射光谱的产生及分析
    2.2 玻耳兹曼分布定律
    2.3 谱线的辐射强度
    2.4 谱线的展宽
    2.5 参数计算
        2.5.1 电子温度
        2.5.2 电子密度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激光诱导 Ti 等离子体光谱特性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介绍及理论方法
        3.2.1 实验介绍
        3.2.2 理论方法
    3.3 结果分析
        3.3.1 Ti 等离子体时间分辨光谱的测定
        3.3.2 Ti 等离子体电子温度的时间分布
        3.3.3 Ti 等离子体谱线轮廓和展宽的时间分布
        3.3.4 Ti 等离子体电子密度的时间分布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激光诱导 Au 等离子体 X 射线发射光谱分析
    4.1 引言
    4.2 实验介绍
    4.3 实验结果
        4.3.1 单光子计数型 CCD 标定
        4.3.2 Au 等离子体 LX 射线谱
        4.3.3 Au LX 射线强度随激光能量变化
    4.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ArII 320 520 nm 范围的发射光谱分析
    5.1 引言
    5.2 实验介绍与理论
        5.2.1 实验介绍
        5.2.2 理论
    5.3 实验结果
    5.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工作总结和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工作展望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和参与完成的研究论文目录

(7)浅谈研究高激发态光谱的几种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 孤立实激发 (ICE) 的探测技术
(二) 束箔光谱的实验研究技术
(三) 多通道量子亏损理论与K、R反应矩阵相结合的理论处理方法
(四) 结束语

(8)高离化态硫离子束箔光谱的理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高离化态离子简介
    1.2 高离化态离子的研究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基本结构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理论方法
    2.1 准相对论的Hartree-Fock(HFR)方法
        2.1.1 Hartree-Fock 方程
        2.1.2 Harteee-Fock 方程的求解
        2.1.3 相对论修正
    2.2 组态相互作用
    2.3 Slater-Condon 标度因子
    2.4 加权跃迁几率和振子强度的计算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高离化态硫离子束箔光谱分析
    3.1 引言
    3.2 理论计算
    3.3 结果与讨论
        3.3.1 S~(8+)离子谱线的识别
        3.3.2 S~(9+)离子谱线的识别
        3.3.3 S~(10+)离子谱线的识别
        3.3.4 S~(11+)离子谱线的识别
        3.3.5 S~(12+)离子谱线的识别
        3.3.6 S~(13+)离子谱线的识别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总结和展望
附录I 类碳-硫离子的能级表
附录II 类碳-硫离子的部分跃迁谱线的波长、gf 和
附录III 硕士期间的研究工作
致谢

(9)高离化态离子的能级结构及双电子复合过程的相对论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高离化态离子物理简介
    1.2 与高离化态离子相关的原子过程
    1.3 双电子复合(DR)过程
        1.3.1 背景知识
        1.3.2 物理图象
        1.3.3 研究意义
        1.3.4 研究进展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基本结构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理论方法
    2.1 引言
    2.2 多组态 Dirac-Fock(MCDF)方法
        2.2.1 Dirac-Coulomb 哈密顿量
        2.2.2 相对论单电子自旋轨道
        2.2.3 组态波函数(CSFs)
        2.2.4 原子态波函数(ASFs)的构造
        2.2.5 哈密顿矩阵及能量变分
        2.2.6 径向 Dirac 方程及求解
    2.3 对MCDF 方法的修正
        2.3.1 Breit 相互作用
        2.3.2 量子电动力学(QED)的辐射修正
        2.3.3 原子核有限体积效应
    2.4 电子与离子的双电子复合(DR)
        2.4.1 电子与离子的双电子复合过程
        2.4.2 双电子复合截面和共振强度
        2.4.3 Auger 衰变率
        2.4.4 辐射衰变率
    2.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C II 离子 1s-2p 内壳层光激发及其相关的退激发过程
    3.1 引言
    3.2 C II 离子的基组态及其内壳层激发态的能级结构
    3.3 C II 离子 1s 激发态的辐射和 Auger 衰变特性
    3.4 C II 离子 1s 内壳层激发态的能级线宽和寿命
    3.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类氢U离子双电子复合过程中的相对论和Breit效应
    4.1 引言
    4.2 相对论效应和Breit 相互作用对Auger 衰变率的影响
    4.3 KLL DR共振激发态的衰变特性、共振能量及强度
    4.4 类氢U91+离子的KLL DR 截面
    4.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类氦-类硼Hg 和U 离子的双电子复合过程
    5.1 引言
    5.2 高离化态H9~(75+…78+)离子的双电子复合
    5.3 高离化态U~(87+…90+)离子的双电子复合
    5.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类氦-类碳 I 离子的双电子复合过程
    6.1 引言
    6.2 高离化态I~(47+...51+)离子的 DR 共振能和共振强度
    6.3 类氦等电子系列离子KLL DR 共振强度随Z 的变化情况
    6.4 高离化态I 离子的DR 截面比较
    6.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双电子复合与辐射复合之间的量子干涉效应
    7.1 引言
    7.2 理论方法简述
        7.2.1 投影算符法
        7.2.2 DR、RR 和干涉截面
    7.3 类氦Ar 和Fe 离子DR 与RR 过程之间的干涉效应
    7.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工作
致谢

四、高离化态原子束箔光谱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高离化态镍离子的光谱测量与减速实验研究[D]. 梁世勇.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2021(01)
  • [2]类锂离子等电子序列(Z=30~40)1s22s、1s22p的组态能级结构与偶极极化率[D]. 荆莹. 辽宁师范大学, 2014(02)
  • [3]高核电荷类锂离子能级结构和跃迁的理论研究[D]. 李金英. 吉林大学, 2013(04)
  • [4]W-W3+与Al3+-Al4+离子的EUV光谱研究[D]. 曹祥念. 西北师范大学, 2013(07)
  • [5]类锂Se31+1s2ns-1s2np态的能级和振子强度的高精度理论计算[D]. 王帅. 辽宁师范大学, 2013(05)
  • [6]激光诱导等离子体光谱及其特性分析[D]. 杨兆锐. 西北师范大学, 2012(04)
  • [7]浅谈研究高激发态光谱的几种方法[J]. 徐哲先,王宇杰. 大众科技, 2009(08)
  • [8]高离化态硫离子束箔光谱的理论分析[D]. 黄良育. 西北师范大学, 2009(07)
  • [9]高离化态离子的能级结构及双电子复合过程的相对论理论研究[D]. 师应龙. 西北师范大学, 2008(S2)
  • [10]高离化类镁离子3s21S0-3s3d 1D2电四极矩E2光谱跃迁[J]. 杨富利,杨如曙,易有根.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08(01)

标签:;  ;  ;  ;  ;  

高电离原子束箔的光谱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