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期刊教育与创造力培养

论期刊教育与创造力培养

一、论学报教育与创造力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李永涛,胡梓滟,李芸[1](2021)在《创造力培养在幼儿园游戏教学中的迷失与回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游戏教学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游戏教学活动中,幼儿是创造的主体,教师则是游戏活动的引导者和支持者,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是在游戏活动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通过反思游戏教学与幼儿创造力培养的关系,对当前游戏教学阻碍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教师正确的创造观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前提,多面互动的有效教学策略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必要手段,基于思维训练的游戏教学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核心。

王牧华,刘恩康[2](2021)在《基于创客空间的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何与何为》文中提出基于创客空间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高校教学改革战略性策略,能为培养学生创造力赋予价值优先性、提供功能支持性、驱动机制创新性、营造生态整体性。高校创客空间蕴含的创造理念与创造力核心要素具有内在一致性,与传统人才培养方式相比主要实现五个创新转向:系统交互、学生中心、知识运用、整体思维和迭代思维。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有效转型,需要营造创客空间生态系统,具体措施包括:打造创客空间为载体的开放融合学习环境、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环链"、完善和运行合理的高校创客空间制度体系、营造导向创造力的创客文化氛围。

李妞[3](2021)在《基于设计的STEAM教学培养小学生艺术创造力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曹元洁[4](2021)在《大学教师课堂教学策略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影响 ——创意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文中指出

曹勇[5](2021)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文中认为伴随我国高校新时代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美育、双创教育、跨学科教育逐步成为重要内容。它使设计教育从专业领域进入通识领域,面向高校非专业学生的通识设计教育快速发展,但对它的系统研究还很缺乏。因此,以其发展历史与现状为依据,以概念剖析与设计研究为方法,对其概念内涵、课程内容建构、课题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理论研究,并形成以下结论:设计通识是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以通识美育为育人目的的设计教育形态。它揭示了设计教育作为一种跨学科探索活动在职业教育与人文通识之间的往复运动。回归美育育人不仅是其应用功能,也揭示了设计创造力培养的主体内在根源和设计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本源。在育人与学科双重视野下,设计通识课程内容可分为设计语言、设计返身、设计自由3个层次,其知识形态特征应该是学科内的破界与贯通、学科外的跨界与交叉,其核心能力是设计形式生成的思维能力。通过“知觉-媒介-抽象”、“意义-符号-叙事”、“技术-结构-系统”、“观念-重构-生成”4种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训练,建立全人发展与身体、文化、技术与观念的广泛联系,它既是设计育人的特点,也是设计学科自身拓展的动力。通识设计的课题设计方法对应于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内容层次,表现为微观的基于具体内容的设计方法、中观基于应用情境的设计方法,但宏观层面上讲通识课题设计的本质不仅是“关于设计教育的研究”,更是一种“设计的研究”。课题作为人文性的教学设计“形式”,在抽象层面也具有媒介、意义、结构、观念4方面特征,由此打开课题设计更为丰富的可能。

张天娇[6](2021)在《基于儿童创造力培养的亲子乐园空间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的推动,随着社会对创造性人才的需求,儿童创造力这一热点话题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随着新形势下教育看法的改变,亲子教育的方式也逐渐得到普及。从中国传统的幼教理论认为学生的成长完全依赖于教师的指导,逐渐转向到全面教育。日常生活中,除了家庭和学校两种传统教育形式外,社会公共空间对儿童的教育与影响也是极大的。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曾经说过,要让儿童在做中学,通过参与实践获取知识经验。因此新形势下提高儿童创造力就要在充满创造性的亲子活动空间中进行。通过现场调研发现,我国亲子乐园空间存在明显成人化、空间形式单一,缺乏父母与儿童互动的问题。亲子乐园空间考虑其特定的基础上,应该加入创造性活动空间,使家长与儿童的互动融入其中,成为激发儿童创造力、交流情感的亲子乐园空间。本研究以问题为出发点,按照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归纳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第一,梳理我国传统亲子空间发展现状,并运用文献综述法、案例分析法,整理出我国传统亲子空间存在的问题;第二,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国内外实际案例,综合归纳出现如今亲子乐园空间发展趋势与设计需求;第三,从培养儿童创造力等方面入手,总结出良好的亲子关系和空间环境,对儿童健康成长与创造力开发有着重要的影响因素;第四,根据儿童认知发展规律,总结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儿童对空间的需求。依据空间色彩规律及空间活动主体的主观要求,对上述空间的设计共性原则提出设计方法;第五,依据设计原则,重新回到亲子乐园空间设计范畴,确定空间设计模式、针对不同年龄对象的心理认知需求等,完成大连星海熙岸亲子乐园空间设计。

薛松[7](2021)在《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发展公民科学素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发展与规划未来教育的重要议题,是各国进行教育改革与探索的核心内容。理解科学本质作为发展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科学教育领域得到重视,而基础教育阶段作为学生发展科学素养的重要时期,应通过科学课程与教学的实施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本质。我国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科学本质理解情况的研究不多见,尤其是小学阶段,鲜有研究能够展现我国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理解的具体情况和表现特征。本研究在梳理国内外有关科学本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文本分析法、德尔菲专家问询法、调查研究法等,从理论上探讨小学生所能理解的科学本质相关内容,建构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模型;基于此,设计测评工具,调查我国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情况,分析其表现特征。与此同时,对影响小学生理解科学本质的相关因素进行研究,建立影响因素模型。本研究拓展了我国小学科学教育领域关于科学本质的研究视野,以期促进小学科学课程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本质的教学实践。绪论部分重点介绍了本研究的来龙去脉,从研究的背景出发,明确了研究的问题所在以及研究意义,对科学本质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对国内外已有研究进行梳理和综述,基于此进行研究设计,确立研究的内容、思路以及主要研究方法等。第一章分析了国际科学教育领域中的科学本质主要内容。运用文本分析法,分析了美国、OECD、欧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日本以及中国等研制的核心素养框架,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新加坡、韩国、新西兰和中国等七个国家的科学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以及国际科学教育大型测评项目(PISA、TIMSS和NAEP)的测评框架,聚焦小学阶段科学本质相关内容,明确了科学教育领域重点关注小学生对科学本质哪些内容的理解,科学本质内容如何在科学课程标准中呈现,大型测评项目主要测评科学本质的哪些内容等,为本研究开展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模型建构提供理论支撑。第二章建构了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模型。结合国内外已有研究初步建构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模型,运用德尔菲专家问询法,对初步建构的模型进行修正,最终达成专家共识,确立了基于大概念的理解模型。研究建构的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模型包含4个大概念,分别是大概念1:科学可以解释自然世界的各种现象;大概念2:科学知识的产生要基于证据,且需要随着新证据的发现而不断修正;大概念3:科学探究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式,其方法和程序是多种多样的;大概念4:科学是人类共同的事业,应用科学于工程和技术能造福人类社会,但有时也会产生危害。每个大概念下分别包含若干内容指标,共计12个。第三章对我国小学生关于科学本质的理解情况开展测评。测评工具主要借鉴国际科学教育领域测评小学生理解科学本质的经典工具,结合我国小学科学教育实际情况以及我国传统文化背景,对工具进行合理改编,运用项目反映理论中的Rasch模型,进行数据与模型的拟合分析,检验工具的信度和效度。研究针对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小学生开展测评,研究样本为上述地区9所小学的四年级和六年级学生,共计825名小学生,其中四年级410人(男生202人,女生208人),六年级415人(男生216人,女生199人),有效问卷为761份。结果发现,我国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整体处于较低的水平,且发展不均衡,但与国际相关研究结果相比,我国小学生的理解水平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六年级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水平显着高于四年级小学生;不同水平学校的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的整体理解水平有差异。与此同时,研究依据小学生的回答归纳分析其对各个大概念具体指标的理解表现出的特征。第四章主要探讨了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理解的影响因素。研究从学校、家庭、个人与社会等方面确立主要因素,探讨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小学生科学本质理解水平的影响,并从学校科学教育、家庭教育、同伴效应和社会作用等四个方面建构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理解的影响因素模型,运用线性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分别进行分析。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小学生科学本质理解水平产生显着影响,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水平也较高。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学校科学教育、家庭教育、同伴效应和社会作用四个因素中,学校科学教育对小学生理解科学本质产生显着正向影响,同伴效应通过学校科学教育产生的中介效应对小学生理解科学本质产生显着正向影响,家庭教育和社会作用未产生显着影响。第五章是研究结论、启示与反思。对本研究在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所开展的工作以及得出的结论进行总结,并探讨了研究给小学科学教育所带来的启示,同时对研究的整体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研究的创新点以及存在的局限。

李思陶[8](2021)在《C市小学音乐教师创造性教学行为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技与时代的迅猛发展,创造力作为21世纪最重要的资源,俨然已经成为了新时代的核心竞争力,个体创造力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发展也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逐渐成为了当今教育的主题。本研究以“小学音乐教师的创造性教学行为”为研究对象,运用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其概念、特征、行为表现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细致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研究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研究,主要运用文献法对国内外文献资料中与本研究问题相关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分析,明确了小学音乐教师创造性教学行为的概念与特征。第二部分为调查设计、实施与结果分析,首先运用问卷法调查对C市180名小学音乐教师的创造性教学行为进行了调查,之后运用课堂观察法和访谈法从参与问卷调查的教师中分层随机抽取16名教师进行观察和访谈,结合三种调查结果对小学音乐教师的创造性教学行为进行了分析。分析得出小学音乐教师对创造性教学行为的概念和价值理解存在偏差、缺少能够支撑其实施创造性教学行为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第三部分为影响因素分析,通过小学音乐教师创造性教学行为的存在问题分析出影响小学音乐教师创造性教学行为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和能力。第四部分根据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为小学音乐教师创造性教学行为提出针对性建议。本文从加深小学音乐教师对创造性教学行为的理解、提升小学音乐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提供学习资源三方面对小学音乐教师的创造性教学行为提出了建议,以帮助一线小学音乐教师更好的运用创造性教学行为,从而更好的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高倩[9](2021)在《基于图形化编程的儿童创造思维培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时代发展与科技进步,我国“高精尖”人才的供给缺口不断扩大,对创新创造型人才的需求大幅扩增。“当代中国少年儿童既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经历者、见证者,更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生力军。”关注儿童创新、创造能力发展,是实现教育变革、回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探究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思维具有一定的时代紧迫性。图形化编程的认知负荷较小,倡导“用编程学”而非“学编程”,在启蒙儿童的编程思想、培养儿童的创造思维等方面,具有较为显着优势。据此,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准实验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以图形化编程为基点,探究了儿童创造思维的培养。具体如下:(1)从创造思维培养与图形化编程教育深度融合的角度出发,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的指导下,以尊重和信任儿童的多元化发展为前提,通过引导和促进创造思维的生成过程、明确和利用图形化编程的自身优势,构建的基于图形化编程的儿童创造思维培养模型,可以辅助一线教师形成较为科学、完整的创造思维培养逻辑。(2)以“自主探究”、“案例教学”、“编程制作”、“综合探究”、“评价展示”等阶段的循环发展为主线,借助“问题引导→头脑风暴→概念形成”、“知识运用→素材选取→表现方法”等环节的迭代提升,构建基于图形化编程的儿童创造思维培养模型。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逻辑、树立学生的创造性自我效能,继而实现基于图形化编程的儿童创造思维培养。(3)应用所建构的培养模型进行教学实践,通过设计不对等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准实验进行实践效果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图形化编程的儿童创造思维培养实践能够有效塑造儿童的创造性学习倾向、创造性自我效能和创造性思维信念,使儿童创造力表达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与精进性得到提升。上述研究及相关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图形化编程与创造思维的研究思路,为图形化编程教学和儿童创造思维培养实践提供了有益借鉴。

张梦[10](2021)在《面向创新素养培养的探究式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 ——以初中信息技术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创新是21世纪人才必备素养之一,成为国家、组织及个人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重视人才创新素养培养,已然成为全社会共识。新版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在提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目标的同时,强调采取多元化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合作与探究。探究式教学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日益彰显出对于学生高阶思维和综合能力培养的优势。基于此,本研究从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三方面着手,设计与实施探究式教学,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本研究基于已有研究文献,采取行动研究、问卷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主要进行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把握和分析创新素养的内涵、构成要素及具体表现。第二,通过调查了解目前初中生创新素养现状,发现存在的不敢挑战、问题的解决办法比较固定、自信与独立性不足等问题。结合探究式教学的优势,明析其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价值。第三,基于探究式教学的一般流程,以创新素养培养为宗旨,将探究式教学与创新素养的内涵、需求及各培养环节相结合,初步设计面向创新素养培养的探究式教学流程。第四,进行三轮行动研究,通过教学实践不断反思、修正和完善设计的探究式教学流程。最后,通过前后测问卷数据分析与访谈,对探究式教学培养创新素养的有效性进行验证,结果证明研究所设计的探究式教学及相关实践过程能够促进学生的创新素养培养。本研究在进行面向创新素养培养的探究式教学设计与应用过程中,既注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对学生探究过程进行有效引导,又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自由。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探索事实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等不同教学内容的探究式教学设计,注重课堂创新氛围的营造,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习惯,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另外,研究中通过口头交流与撰写报告等不同方式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积累探究经验,形成探究策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目的。本研究成果对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创新素养的培养提供有益借鉴。

二、论学报教育与创造力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学报教育与创造力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创造力培养在幼儿园游戏教学中的迷失与回归(论文提纲范文)

1 幼儿园游戏与创造力发展的关系审思
2 当前幼儿园游戏教学中创造力培养的迷失
    2.1 教师在幼儿游戏教学中缺乏有效引导
    2.2 幼儿的兴趣需要在游戏教学中受到忽视
    2.3 游戏环境不利于幼儿创造力的发挥
3 创造力培养在幼儿园游戏教学中的回归路径探索
    3.1 教师树立正确的创造力教育观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前提
    3.2 多面互动的有效教学策略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必要手段
    3.3 基于思维训练的游戏教学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核心

(2)基于创客空间的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何与何为(论文提纲范文)

一、 高校创客空间为学生创造力培养赋予价值优先性
    (一) 领域相关技能
    (二) 创造的相关过程
    (三) 个体进行创造的内在动机
    (四) 产生新想法(观点)、新产品
二、 高校创客空间为学生创造力培养提供功能支持性
    (一) 技术可及
    (二) 学科融合
    (三) 包容开放
    (四) 鼓励分享
三、 高校创客空间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驱动机制创新性
    (一) 从物理空间转向系统交互
    (二) 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
    (三) 从知识习得转向知识运用
    (四) 从还原思维转向整体思维
    (五) 从成败思维转向迭代思维
四、 高校创客空间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营造生态整体性
    (一) 打造以高校创客实验室为载体的开放融合学习环境。
    (二) 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高校创客教育“协同环链”。
    (三) 完善和运行合理的高校创客空间制度体系。
    (四) 营造导向创造力的高校创客文化氛围。

(5)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从设计为人到设计育人——通识设计课程研究
    一、背景:设计育人
        (一)在人人设计的时代:数字时代的技术、设计与人
        (二)学科之显隐:包豪斯百周年纪念中缺席的设计通识
        (三)设计亦育人:当代高校美育发展视野下的通识设计教育
    二、概念:何谓设计通识
        (一)“高校”:高等教育层面
        (二)“通识”:面向通识教育和“通识”中西比较差异
        (三)设计——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的课程
        (四)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
        (五)通识与“专业通识”
    三、综述:研究史与问题
        (一)文献综述:从知识、理论、思维到课程实践
        (二)总体特征与突出问题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目的:从“概念”到“形式”
        (二)内容框架:“为什么—有什么—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
        (三)方法:从解决问题到基于“概念设计”的研究
    五、研究意义与目标
        (一)意义:育人与学科的不可分性
        (二)目标:学术材料、理论建构、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为什么:历史语境与当代使命
    第一节 设计成为通识——学科发展中的历史渊源
        一、设计通识与 19 世纪欧美大学艺术学科初创—诺顿美术课程中的设计教育
        二、设计通识与 20 世纪初期专业设计教育变革—早期包豪斯教育中的通识渊源及美国新包豪斯的通识设计思想
        三、设计通识作为战后设计研究的目的与结果—欧洲“设计思维”研究与“设计”成为英国中小学国家课程
        四、设计通识成为当代设计学科拓展动力——当代斯坦福设计思维引发的设计学科变革
        五、我国传统设计教育史“专业”与“通识”关系——传统造物中工匠职业教育与文人艺术的交互
    第二节 设计作为美育——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形式
        一、我国传统美育思想与设计美育的表现形式
        二、近现代我国高校“美育”理解变迁与设计美育特点
        三、当代我国高校“美育”发展历史机遇与困局并存
        四、设计教育成为当代高校美育载体的优点
        五、“设计美育”的当代中外美学理论基础
第二章 有什么:发展现状与比较思考
    第一节 贯通或是悬置?——中小学设计课程标准比较
        一、设计引领艺术、技术:英国国家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二、设计作为视觉艺术素养:美国国家艺术标准
        三、我国中小学设计教育的“标准悬置”与“裂隙修复”
    第二节 从基础到前瞻——高校通识设计课程比较
        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演化与课程制度形成
        二、美国大学通识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三、美国通识设计课程的主要类型与学科内容-功能特征
        四、高校通识设计课程:从“专业科普”迈向“育人联结与学科前瞻”
第三章 是什么:研究核心——概念、内容、课题方法
    第一节 课程概念思考
        一、概念回溯:“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内外两种视野
        二、内涵思考:比较视野下的课程内涵特征解析
    第二节 课程内容辨析
        一、学科内外:今天“设计”概念何为?
        二、育人对接:从核心素养视野到设计通识的核心素养
        三、设计实践/实验:“通过设计实践进行的教育”
    第三节 课题设计价值
        一、通识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特殊性
        二、过去教训:教学自身缺乏“设计”
        三、课题设计:使教学与课程成为一种“艺术”的核心
第四章 教什么:课程内容建构理论
    第一节 课程学视野:课程内容建构的学理基础
        一、当代课程理论中的课程内容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建构的理论框架
    第二节 通识与美育视野: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三层次理论
        一、通识与美育的目标指向与层次性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三层次理论
    第三节 学科视野:课程内容的知识与能力形态
        一、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知识形态:学科“破界”与“跨界”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核心能力: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第四节 设计通识的核心能力——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培养
        一、从设计形式4 属性看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基本类型
        二、基于知觉-媒介-抽象的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三、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四、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五、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第五章 怎么教: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第一节 课题的本质与设计方法研究——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一、课题的本质及其设计方法: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二、设计通识典型课题分析
        三、通识设计课题设计方法:差异与应对策略
    第二节 微观: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4 种类型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基于“知觉-媒介-抽象”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二、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三、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四、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
    第三节 中观:通识设计内容3 层次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设计语言”的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二、“设计返身”的课题设计研究
        三、“设计自由”的课题设计——在设计中自由
    第四节 课题设计方法总结与作为教学设计形式的展望
        一、微观和中观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总结
        二、宏观、抽象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展望
结论 “造物亦育人”——面向未来的高校通识设计课程
    一、异化与回应:设计作为一种通识性人文实践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再思考 ——设计学科核心素养与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三、课题设计作为育人体验设计和课程推广关键
附录一:本文专业案例分析与通识课题设计目录
附录二 西南交通大学通识课《设计美育Ⅰ:从艺术到设计》课程教学(2020-2021 秋季学期)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基于儿童创造力培养的亲子乐园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1.4.1 相关概念界定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内容
    1.5 论文框架
二、亲子空间设计的发展概述
    2.1 亲子空间的发展历史
        2.1.1 亲子空间的产生
        2.1.2 亲子空间的发展趋势
    2.2 传统亲子乐园空间存在的问题
        2.2.1 亲子空间设计模式固定
        2.2.2 亲子空间设计功能欠缺
        2.2.3 亲子空间设计缺乏互动性
        2.2.4 亲子空间设计忽略儿童主体性
    2.3 当今亲子乐园空间的设计需求
        2.3.1 感官需求
        2.3.2 情境体验需求
        2.3.3 娱乐与教育需求
    2.4 本章小结
三、亲子互动空间与儿童创造力之间的关系研究
    3.1 创造力对儿童的发展及影响
        3.1.1 激发儿童求知欲与好奇心
        3.1.2 培养儿童的心理健康
        3.1.3 重视思维的独创性
    3.2 亲子关系对儿童创造力的影响
    3.3 亲子空间对儿童创造力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四、基于儿童创造力培养的亲子乐园空间设计方法
    4.1 亲子乐园空间的分类
        4.1.1 儿童年龄的心理界定概述
        4.1.2 六至九岁儿童空间
        4.1.3 九至十二岁儿童空间
        4.1.4 男孩与女孩的空间
    4.2 儿童创造力培养对亲子乐园空间的需求
        4.2.1 亲子乐园空间的色彩变化
        4.2.2 亲子乐园空间游戏区域的选择
        4.2.3 亲子乐园空间互动视角的选择
    4.3 创造性亲子乐园空间设计原则
        4.3.1 开敞性
        4.3.2 趣味性
        4.3.3 互动性
五、大连星海熙岸亲子乐园空间设计探索与实践
    5.1 大连星海熙岸亲子乐园空间设计项目概况
        5.1.1 区位概况
        5.1.2 设计概念
        5.1.3 游戏设施
    5.2 大连星海熙岸亲子乐园空间的安全性
        5.2.1 涂料安全
        5.2.2 玩具安全
        5.2.3 家具尺度控制与布局
    5.3 大连星海熙岸亲子乐园空间设计实践
        5.3.1 空间规划
        5.3.2 亲子互动区设计
        5.3.3 艺展区空间设计
        5.3.4 亲子餐厅设计
        5.3.5 彩绘区空间设计
        5.3.6 玩乐区空间设计
        5.3.7 阅读区空间设计
        5.3.8 其他空间设计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科学
        二、本质
        三、科学本质
        四、理解
        五、相关概念辨析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二、国内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三、文献述评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与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国际科学教育领域中的科学本质内容分析
    第一节 核心素养框架中的科学本质内容分析
        一、美国“21世纪技能”中的科学本质内容分析
        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DeSeCo项目”中的科学本质内容分析
        三、欧盟《终身学习核心素养:欧洲参考框架》中的科学本质内容分析
        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学习结果的核心素养”中的科学本质内容分析
        五、日本“21世纪型能力”中的科学本质内容分析
        六、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科学本质内容分析
    第二节 国际科学课程与教学中的科学本质内容分析
        一、美国科学教育标准中的科学本质内容分析
        二、澳大利亚科学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本质内容分析
        三、英国国家科学课程方案中的科学本质内容分析
        四、新加坡科学课程大纲中的科学本质内容分析
        五、韩国科学与教育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本质内容分析
        六、新西兰科学课程中的科学本质内容分析
        七、中国《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的科学本质内容分析
    第三节 国际科学教育大型测评项目中科学本质内容分析
        一、PISA中的科学本质内容分析
        二、TIMSS中的科学本质内容分析
        三、美国NAEP中的科学本质内容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模型建构
    第一节 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模型假设
        一、关于科学本质的大概念
        二、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理解的基本内容
        三、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模型初步建构
    第二节 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理解模型的专家调查
        一、调查的设计
        二、调查的实施
        三、调查结果分析
    第三节 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理解模型的修订与确定
        一、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理解模型的修订
        二、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理解模型的确定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现状研究
    第一节 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理解的测评工具设计
        一、测评工具初步设计
        二、测评工具专家评审
        三、测评工具预测试
    第二节 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理解现状的测评实施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二、调查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三、调查数据统计
    第三节 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理解现状的研究结果
        一、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理解的整体特征
        二、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理解情况的差异分析
        三、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理解的表现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理解的影响因素研究
    第一节 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理解的影响因素预设
        一、学校科学教育
        二、家庭教育
        三、同伴效应
        四、社会作用
    第二节 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影响因素研究工具设计与实施
        一、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设计
        二、影响因素调查问卷的效度和信度检验
        三、影响因素调查问卷的修订
        四、影响因素调查研究的实施
    第三节 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影响因素多元回归分析
        一、确立变量
        二、数据收集
        三、模型建构与分析
    第四节 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一、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
        二、结构方程模型的估计
        三、结构方程模型结果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结论、启示与反思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基于大概念建构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模型
        二、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理解情况的测评结论
        三、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理解情况的影响因素研究结论
    第二节 对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的启示
        一、明确科学本质为科学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以强化其教学实践
        二、组建科学学习共同体强化学生之间的同伴效应
        三、融合隐性和显性等策略优化科学本质的教学实践
        四、以专题培训和教研等为介导提升科学教师关于科学本质的理解和教学实践能力
    第三节 研究反思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局限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测评框架及题目专家咨询表
    附录二 小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及其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试测)
    附录三 小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及其影响因素调查问卷(正式)
    附录四 小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家庭)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C市小学音乐教师创造性教学行为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一、小学音乐教师创造性教学行为概念界定与特征阐释
    (一)概念界定
    (二)特征阐释
二、小学音乐教师创造性教学行为的调查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的设计
        1.调查工具设计
        2.调查对象选取
    (二)调查的实施
        1.问卷调查的实施
        2.课堂观察的实施
        3.教师访谈的实施
三、小学音乐教师创造性教学行为的调查结果描述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整体情况描述
        1.问卷调查结果整体情况描述
        2.课堂观察结果整体情况描述
        3.教师访谈结果整体情况描述
    (二)小学音乐教师创造性教学行为的优势分析
        1.积极给予学生情感支撑
        2.充分给予学生尊重理解
    (三)小学音乐教师创造性教学行为的问题分析
        1.概念理解偏差
        2.实践能力不足
        3.学习途径欠缺
四、小学音乐教师创造性教学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一)教师教学理念因素
        1.概念理解的影响
        2.价值理解的影响
    (二)教师教学知识与能力因素
        1.理论知识的影响
        2.实践能力的影响
    (三)学校文化因素
五、对小学音乐教师创造性教学行为的建议
    (一)加深小学音乐教师对创造性教学行为的理解
        1.正确把握创造性教学行为的特征
        2.充分理解创造性教学行为的价值
    (二)提升小学音乐教师的教学能力
        1.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2.关注自身创造力的培养
    (三)提供创造性教学行为学习资源
        1.保证校内音乐课程资源的全面开放
        2.重视校外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基于图形化编程的儿童创造思维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创造型人才培养是AI时代教育的重要目标
        1.1.2 我国儿童编程教育从“非刚需”转为“刚需”
        1.1.3 图形化编程教育是培养儿童创造思维的重要载体
    1.2 研究现状
        1.2.1 儿童创造思维培养研究现状
        1.2.2 儿童图形化编程教育研究现状
        1.2.3 小结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与框架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创造思维
        2.1.2 图形化编程
    2.2 理论基础
        2.2.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3 多元智能理论
        2.2.4 合作教育学理论
        2.2.5 技术批判理论
第3章 基于图形化编程的儿童创造思维培养现状
    3.1 问卷调查
        3.1.1 问卷的设计与修正
        3.1.2 调查实施
        3.1.3 数据分析
    3.2 访谈调查
        3.2.1 访谈提纲的设计与修正
        3.2.2 调查实施
        3.2.3 数据分析
    3.3 调查分析与小结
        3.3.1 调查分析
        3.3.2 调查小结
第4章 基于图形化编程的儿童创造思维培养模型构建
    4.1 构建目标
    4.2 构建原则
        4.2.1 引导和促进创造思维的生成过程
        4.2.2 明确和利用图形化编程的自身优势
        4.2.3 拓展和深入多重教学理论的综合应用
        4.2.4 尊重和信任儿童的多元化发展潜力
        4.2.5 辅助和指导一线教师的培养逻辑构建
    4.3 构建过程
        4.3.1 创造思维的相关分析
        4.3.2 图形化编程的相关分析
        4.3.3 基于图形化编程的儿童创造思维培养过程分析
        4.3.4 模型的初步构建
        4.3.5 模型修正
第5章 基于图形化编程的儿童创造思维培养实践
    5.1 实践方案设计
        5.1.1 研究对象
        5.1.2 研究假设
        5.1.3 实验工具
        5.1.4 实验过程
    5.2 具体实施过程
        5.2.1 教学前测
        5.2.2 教学方案
        5.2.3 教学过程
        5.2.4 教学后测
    5.3 实验结果分析
        5.3.1 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对比分析
        5.3.2 实验组前测与后测的对比分析
        5.3.3 教师教学体验反馈分析
    5.4 实践总结与反思
        5.4.1 实践总结
        5.4.2 实践反思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1.1 研究成果
        6.1.2 研究结论
        6.1.3 研究创新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10)面向创新素养培养的探究式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 ——以初中信息技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信息化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演变
        三、探究式教学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创新素养研究现状
        二、探究式教学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探究式教学
        二、创新素养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二、有意义学习理论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四、多元智能理论
第三章 面向创新素养培养的探究式教学设计前期分析
    第一节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及学科特点
        一、信息技术课程目标
        二、信息技术学科特点
    第二节 初中阶段学习者特征分析
        一、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思维方式的发展
        三、学习动机成分的比重转变
        四、创新素养的表现
    第三节 探究式教学的适用性分析
        一、探究式教学的优势分析
        二、探究式教学对创新素养培养的价值
第四章 面向创新素养培养的探究式教学设计
    第一节 面向创新素养培养的探究式教学设计原则
        一、目的性
        二、递进性
        三、探究性
        四、主导主体相结合
    第二节 面向创新素养培养的探究式教学设计要素分析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
        三、教学方法
        四、教学环境
        五、师生角色
    第三节 面向创新素养培养的探究式教学流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启发思考
        二、尝试练习、了解新知
        三、自主探究、协作交流
        四、拓展应用、激发创新
        五、展示分享、交流评价
        六、反思总结、深入提高
    第四节 面向创新素养培养的探究式教学评价设计
        一、评价原则
        二、评价内容
        三、评价方式
第五章 面向创新素养培养的探究式教学应用与效果分析
    第一节 行动研究方案
    第二节 第一轮行动研究
        一、教学案例设计
        二、教学案例实施
        三、效果分析
        四、反思与修正
    第三节 第二轮行动研究
        一、教学案例设计
        二、教学案例实施
        三、效果分析
        四、反思与修正
    第四节 第三轮行动研究
        一、教学案例设计
        二、教学案例实施
        三、效果分析
        四、反思与总结
    第五节 行动效果分析
        一、问卷数据分析
        二、访谈结果分析
        三、学生作品分析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总结与不足
        一、研究总结
        二、研究不足
        三、研究创新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学生创新素养调查问卷
附录2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3 作品完成报告
致谢

四、论学报教育与创造力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创造力培养在幼儿园游戏教学中的迷失与回归[J]. 李永涛,胡梓滟,李芸.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27)
  • [2]基于创客空间的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何与何为[J]. 王牧华,刘恩康.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1(04)
  • [3]基于设计的STEAM教学培养小学生艺术创造力的研究[D]. 李妞.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4]大学教师课堂教学策略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影响 ——创意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D]. 曹元洁. 石河子大学, 2021
  • [5]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D]. 曹勇.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6]基于儿童创造力培养的亲子乐园空间设计研究[D]. 张天娇.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1(02)
  • [7]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薛松.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8]C市小学音乐教师创造性教学行为调查研究[D]. 李思陶.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9]基于图形化编程的儿童创造思维培养研究[D]. 高倩.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10]面向创新素养培养的探究式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 ——以初中信息技术为例[D]. 张梦.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标签:;  ;  ;  ;  ;  

论期刊教育与创造力培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