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市绿地现状遥感调查

大庆市绿地现状遥感调查

一、大庆市域绿地现状遥感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荆忠伟[1](2021)在《大庆市主城区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及其脆弱性响应》文中研究表明资源型城市的城区空间布局破碎导致景观连通性降低、景观脆弱度上升,其生态环境受到多种生态风险的威胁,造成人类与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生态问题亟待解决。黑龙江省大庆市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伴随着大量石油的开采。然而却造成了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破坏,在不可逆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生态问题,对城市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了阻碍。因此,如何通过风景园林的视角和途径缓解大庆市主城区的生态问题,促进城市绿色转型成为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基于景观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理论和城市景观生态学理论,以大庆市主城区为例,选取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9年,共4期遥感影像图,在Envi、ArcGIS和Fragstats等软件的支持下,对研究区29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及景观格局变化进行分析。利用景观敏感度(LSI)和景观适应度(LAI)构建景观脆弱度指数(LVI),得到大庆市主城区景观脆弱度空间分布图。结果显示:(1)近29年间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经历了一个由缓慢变化到快速变化的过程。1990—2010年:大庆市的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石油的开采为主,人为干扰不断增加,草地、湿地、水体及未利用地面积总体呈缓慢减少趋势,主要转出为建设用地、耕地。2010-2019年:经济进入转型期,在政府政策和人为干预的双重影响下,耕地、未利用地大幅减少而建设用地持续大幅增加,同时林地和湿地有较大增幅。(2)研究区土地利用的变化引发了景观格局的演变,生态效应随之产生变化。依据景观指数分析法,分析景观格局破碎化程度:2000年前各景观类型之间的连接性较好、景观格局连通性趋好,同时,景观格局破碎度缓和,具有均匀化及多样化的特征。2000年后经济发展加快,人类的破坏导致景观破碎化程度日趋严重,造成景观存在诸多破碎的小斑块,景观类型之间连接度及连通性降低、破碎度加深。(3)从区域的角度观察和分析自然复合体是地理学过程和类型综合研究的结果。探讨不同区域景观格局脆弱性的空间变化有助于评价土地利用变化对景观格局脆弱性的影响。大庆市主城区29年间景观脆弱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四个不同时期的脆弱度空间格局分布具有相似性,形成以大庆市南部区域的耕地为中心、中部建设用地为次级中心的核心区域,逐渐向四周递减。综上所述,大庆市主城区近29年以来石油开采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景观格局发生显着变化,进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了重要影响。研究成果以期为大庆市主城区资源开发与土地规划起到参考和指导作用,为其他资源型城市生态恢复与保护提供应用参考。

张晗[2](2021)在《大庆市主城区景观格局演变及其人为干扰度的响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现今各学科的研究热点,黑龙江省大庆市作为典型的石油资源城市,在资源产业发展进程中出现各种生态问题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改善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及生态环境状况,同时促进资源产业积极转型,开展本次景观格局演变与人为干扰响应研究。本研究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以黑龙江省大庆市主城区为研究对象,采用1990年、2000年、2010年与2018年4个时相的土地利用图像为基本数据源,分析区域内景观格局结构演变与景观格局指数变化过程,以人为干扰为视角,探究人为干扰度时空演变与景观格局变化过程的相关性,剖析大庆市主城区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因素与现存问题,最终提出景观格局的优化策略以及生态规划对策。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期间大庆市主城区人为干扰度显着增加。1990-2018年间大庆市主城区人为干扰度显着增加,严重干扰度区域逐步向东扩张,轻微干扰区域由团块式分布变为分散式分布,景观连续性降低。(2)近30年间大庆市主城区景观格局变化明显。研究期间大庆市主城区范围内草地与耕地类型面积占比较大,呈现聚集式分布,林地、湿地景观类型零星分布,研究期间建设用地向东北方向扩张。研究区景观格局整体上趋于整合,局部景观类型破碎化程度加深。(3)人为干扰度演变与景观格局具有显着相关性。人为干扰度与景观格局演变具有明显相关性.:随着人为干扰增强,景观形状复杂性降低,异质性与景观多样性降低,而景观破碎化增强,人为因素是景观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4)规范人类活动、引导式自修复方案以及完善空间格局是景观格局优化的重要策略。具体包括从干扰源头分级控制人类活动,适度减少人类干扰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合理分配土地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分级采用引导式斑块自修复方案,保证各干扰等级区域破碎斑块能得到高效恢复的同时降低修复成本;从提升景观异质性、功能多样性与边缘缓冲区等方面入手,完善区域空间格局,同时提升中心城区绿地建设,实现景观格局的总体优化。通过对大庆市主城区景观格局及人为干扰度时空演变的响应研究,探究景观格局优化策略,为今后研究者及相关从业人员开展资源型城市景观格局优化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同时,本研究对大庆市未来城市化进程中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姜婷婷[3](2021)在《基于空间句法的大庆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可达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中重要的绿色基础设施,公园绿地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居民日常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公共游憩场所,居民能否方便、快捷的到达公园绿地这一绿色基础设施,是衡量城市环境宜居的重要指标之一。公园绿地具有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公园绿地能够有效缓解城市中的热岛效应,净化空气中的有害物质,阻隔噪音污染,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与生物质间能量流动,是城市中的绿洲;具有完善基础设施的公园绿地能够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是增进人与人之间交流与放松身心的良好去处,宜人且充满地域文化气息的公园空间环境也可通过自身优势吸引外来游客,带动城市的经济发展。公园绿地发挥其功能作用的前提是居民能够方便快捷的到达此绿地空间,然而我国现有对公园绿地的评价指标是基于人均占有的公园绿地面积,仅是从宏观量的层面的考量,并不能对居民能否方便、快捷的到达公园绿地以及公园绿地实际的服务效率做出有效的评估,因此,对公园绿地布局与可达性的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大庆市中心城区作为研究范围,对其范围内的公园绿地展开研究,并以空间句法理论和方法为研究基础,结合sDNA、ArcGIS软件在技术上的支撑,整理现有公园绿地、交通网络、人口分布的资料并根据实地调查研究结果,建立公园绿地、人口、道路数据库并基于道路网络绘制空间句法线段模型,从整体与局部空间两个尺度展开公园绿地可达性研究,通过获取的城市POI数据对空间句法模型进行校核,选取空间句法模型最优半径用于对局部空间的分析研究,分别对大庆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的全局可达性、局部可达性、感知可达性进行测度,最后针对公园绿地布局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以对后续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供借鉴意义并丰富了公园绿地评价体系。具体的优化策略:(1)优化城市道路网络体系,适当加强路网密度,增加局部道路网络与整体道路体系的连通性,提高公园绿地的空间可达性;(2)公园绿地规划结合人口密度,基于公园绿地性质与用地规模进行合理化建设,对于人口密度低的区域可建设综合公园与专类公园等规模较大公园绿地,分散人口密度高的区域的人流;对于人口密度高的区域,可建设社区公园或游园等小型公园绿地,做到土地利用的集约化;(3)公园绿地自身品质建设是影响公园绿地心理可达性的重要因素,应塑造公园绿地特色体现地域文化景观,做好公园绿地建设后的维护管理与服务工作,提高其自身吸引力从而提高公园绿地心理可达性。

孙璐[4](2021)在《黑龙江省城镇化与土地可持续利用耦合协调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作为城镇化发展依托的载体土地也逐渐呈现出供需矛盾的态势。部分地区盲目追求城镇化率的提高,结果忽视了土地粗放经营、企业占用耕地进行非农产业等一系列问题,这些情况在降低了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的同时也妨碍了城镇化的质量发展。一方面,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实现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前提,另一方面,城镇化健康发展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有力体现。黑龙江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三农”问题急需解决,城镇化进程的顺利推进对于黑龙江省解决“三农”问题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同时,黑龙江省耕地面积居全国首位,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同时必须保证土地的合理利用。对于黑龙江省来说,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是其城镇化建设的助推剂,城镇化建设是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方式。本研究选取黑龙江省为研究区域,从城镇化、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概念和内涵为切入点对二者进行了细致的阐述,然后,遵循指标选取原则,构建了包含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四个子系统在内的城镇化评价体系,从土地生态可持续利用、土地经济可持续利用、土地社会可持续利用三个方面出发构建了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通过综合指数法分别测算出黑龙江省和各地级市在研究期内城镇化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综合水平,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在研究期内城镇化、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黑龙江省城镇化综合指数从2008年的0.219提高到了2018年的0.822,评价等级由较低水平发展到高水平。其中社会城镇化子系统增长幅度较大,经济城镇化子系统增长幅度最小。土地可持续利用较城镇化增长幅度大,土地可持续利用综合指数从2008年的0.1648增长到2018年的0.8131,评价等级由低水平发展到高水平,其中土地经济可持续利用子系统增长幅度最小,土地社会可持续利用增长幅度最大。黑龙江省各地级市在2008年、2013年、2018年,城镇化、土地利用可持续水平呈现上下波动的状态,研究期内黑龙江省各市城镇化、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空间差异明显,但差距呈现出逐渐缩小的趋势。通过构建耦合协调模型分别对黑龙江省2008-2018年及各地级市在2008年、2013年、2018年城镇化与土地可持续利用耦合协调水平进行测算并判定发展类型,并运用arcgis及Geo Da软件对测算结果进行空间可视化表达以及空间集聚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2008-2018年间城镇化与土地可持续利用耦合度均在高度耦合阶段,耦合协调度由2008年的0.4358的濒临失调演变到2018年的0.9041优质协调阶段。黑龙江省各市在研究期内耦合协调度数值变化不大,耦合协调阶段基本未发生变化,表明黑龙江省城市城镇化与土地可持续利用耦合协调发展缓慢,并且2008年黑龙江城镇化与土地可持续利用耦合协调度整体上呈现随机分布状态,2013年、2018年在空间上呈现集聚状态,且集聚态势不断增强。

张胤[5](2021)在《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演变及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伴随着对环境资源的大量索取,不可避免的出现了环境污染、生境破碎、人口流失、经济衰退等城市发展问题。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GI)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减少污染、改善环境、提升公共健康、促进经济发展等多种功能,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开始广泛应用。七台河市是一座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2009年,七台河市被正式列入资源枯竭型城市,开始在国家的支持下寻求城市转型之路。本文选取七台河市为研究对象,分析总结了七台河市GI网络在2000-2018年间的变化规律和驱动力,并提出了七台河市GI网络优化模型和优化策略,为七台河市进行GI网络实际构建工作提供参考。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GI网络存在“破碎-恢复-稳定”的演变规律七台河市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和林地为主。这一时期,七台河市GI用地和非GI用地之间互相转变。总体来看,GI用地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七台河市GI用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先增加后减少,各区县中,新兴区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佳,桃山区下降最多。MSPA景观类型中,核心区面积持续减少,核心区斑块数量持续增加。七台河市东部地区连通性水平较高,西部地区连通性较差。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显示,2000-2010年间,GI网络快速破碎,2010-2018年间,GI网络逐渐恢复并趋于稳定,破碎化程度不再加深。(2)人为因素和政策因素起主要驱动作用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将人为因素筛选归纳为人口与工业因子、城乡变化与其他产业因子和第一产业因子三方面进行分析。工业产业在这一时期经历了从发展到衰弱的过程,总人口数先增加后减少,城市人口占比持续增加,其他产业逐渐兴盛。第一产业先衰弱后逐渐复兴。城市转型政策逐渐深化。七台河市GI网络变化受以上因素综合影响。(3)构建了七台河市GI网络优化模型,提出了优化策略基于MSPA法和MCR法构建了七台河市GI网络优化模型,进一步结合现状补充完善了 GI网络优化模型,探究了合适的生态廊道宽度,重要廊道和待建设廊道的适宜宽度为60-100m。依据前文的分析结果,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发展政策三个方面为建设七台河市GI网络提出了优化策略。研究七台河市GI网络演变规律和优化策略,可以为七台河市进行实际的城市GI网络构建工作提供参考,为政府制定下一步城市发展方向提供依据。

李彦雪[6](2021)在《黑龙江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研究》文中指出乡村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重要空间,是美丽乡村的真实写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认知的不足,缺少定量化研究的技术手段。目前传统的乡村建设过程中数据资源获取困难,主观性强,缺少合理的规划指导,地域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缺乏客观认知,新形势下急需拓展研究的量化手段及方法,以对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展开科学理性思维的探讨。本文针对黑龙江地域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认知不足和量化研究技术方法匮乏的问题,以黑龙江省域为研究范围,以代表性典型村落为研究对象,以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为主脉络展开研究。技术层面运用了无人机多视图影像三维重建技术,引入空间句法理论与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术和形状指数法,并辅以Rhino、AutoCAD、DepthMap、IIIustrator和Photoshop等软件进行乡村聚落景观空间量化与分析。内容上对黑龙江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影响要素和典型村落分布形态详细分析,从乡村聚落本底的边界空间、街巷空间和院落空间形态等综合认知黑龙江地域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特征,并结合典型县域实证研究,优化指导景观设计方案。本研究发现黑龙江乡村聚落景观形态价值认知不足,国家层面的地域典型代表性村落占比特别低,各类典型聚落景观形态有待挖掘。通过技术分析发现,地域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分布受自然和人文环境因素影响较大,特别是自然环境海拔高程影响占比最大,而坡向影响不大。黑龙江大部分村落集中分布在平原地区,以中南部区域的齐齐哈尔、牡丹江和哈尔滨三个城市分布最集中,分布特点也与历史流寓的流人文化有一定关系。基于量化并分析结果,乡村聚落景观的边界空间形态、街巷空间形态和院落空间形态要素,从不同角度综合全面的表达了黑龙江地域乡村聚落景观的空间形态。乡村聚落最为常见的边界形态为指状形态特征,团状形态特征次之。边界形态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最大,地形和水体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通过集成度、平均深度和可理解度综合分析,与村落空间相融合,通过轴线的冷暖层次,确定出村落的核心区域,并形成可达性及可理解度权重层级关系,作为引导实践的依据,使空间从感性认知得以理性升华。院落空间分布形态上多以平行式排列为主,院落空间格局以前院院落和前后院落最具代表性,“小家大院”的特征最具地域代表性。最后以林口县22个绿化示范村进行实证研究,以设计的新思维来指导方案设计。通过量化分析的方法和技术的探索,搭建了认知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思维的框架,开拓了研究思路,使黑龙江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的认知更具客观性,为北方寒地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理性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而指导实践,同时丰富了黑龙江乡村景观研究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韩帅帅[7](2020)在《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生态绩效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城市成为社会和环境矛盾最突出的地方,而空间结构调整成为城市生态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人口的过度集聚会造成交通拥堵、生态空间锐减、污染集中排放和热岛效应等问题。但是另一方面,人口的无序分散也可能会造成能源浪费、环境监督不到位等问题。因此,强调人口高密度集中的单中心结构和强调人口去中心化的多中心结构,哪一个具有更高的生态绩效?这是本文研究的第一个关注点。城市的空间结构并不会直接影响生态,但是人口的分布可以通过影响工业企业的空间布局进而影响城市生态。工业企业占据城市大量不透水面,是城市主要的污染源和热源,工业企业空间分布在其中承担的机制作用,是本文的第二个关注点。空间结构对空间尺度具有敏感性,例如,一个城市从市辖区尺度来看呈现人口单中心分布,但在市域尺度上观察可能会变成多中心格局,这会直接影响到对城市生态绩效的判断。因此,本文的第三个关注点是比较空间结构的生态绩效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的差异性。鉴于以往研究中并未形成统一的城市生态分析框架,本文构建了“减污、增绿、防灾”三位一体的城市生态内涵框架,分别从市辖区和市域尺度研究了人口单中心和多中心结构对于空气污染、绿色空间和热岛效应的影响,并检验了工业企业空间分布在其中的作用机制。主要发现如下:第一,对于空气污染,市辖区尺度的人口单中心结构有利于降低PM2.5排放量,市域尺度的多中心人口分布有利于降低PM2.5排放量。机制分析发现,在尺度较小的市辖区中,单中心将工业企业集中在城市中心;而在尺度较大的市域中,多中心将工业企业分散到副中心。由此可能导致,集中在市辖区中心的工业企业,通过知识溢出提高技术水平,邻近性可以共享环保设施,加之受到较高的环境规制从而降低了PM2.5排放量;而分散在市域的工业企业,将节省的地租和劳动力成本用于环保投入,且集聚在市域副中心的工业企业也会受集聚经济的影响,从而减少对外围地区的污染。第二,对于城市绿色空间,无论是在市辖区还是市域尺度,多中心的人口分布结构不仅有利于增加绿色空间的面积占比,还提高绿色空间的可达性。从机制实证看,人口多中心结构带来了市辖区和市域工业企业的去中心化。这可能产生两方面结果,一方面,城市中心(主中心)的不透水面会转化为绿色空间,而郊区(副中心)因为企业的集聚而经济增长,更有资金建设绿色空间,这都会促进绿色空间面积的增加。另一方面,多中心半径变得更小,加之密度的下降会提升交通效率,因此绿色空间的可达性也同时提高。第三,对于热岛效应,无论是在市辖区还是市域尺度,多中心的人口分布结构都有利于降低热岛强度。机制研究发现,多中心的人口结构将主要热源——工业企业从城市中心(主中心)转移到郊区(副中心)。这会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市辖区和市域空间内中心和外围的温度差,进而降低热岛强度。总之,从城市生态整体性和空间多尺度性看,并不存在单一的空间结构具有绝对高的生态绩效。在市域尺度上,多中心具有城市生态的整体最优绩效,而在市辖区尺度,单中心有利于降低空气污染物排放,多中心有利于提升绿色空间绩效,并降低热岛强度。在城市规划实践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规划策略。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研究框架上,区别于以往仅仅关注城市生态的某一要素,本文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城市生态内涵框架,能够代表城市生态的典型性和整体性,提供了对城市生态绩效研究的完整认知;在研究结果上,发现并不存在一种完美的空间结构能够统一地提高所有城市生态要素的绩效,要根据空间尺度和具体的生态问题选择合适的空间规划策略;在作用机制上,不同于以往文献关注交通的中介作用、以及定性的研究范式,本文聚焦于工业企业的空间布局,并实证了其在空间结构和城市生态之间的机制传导。本文的研究发现对于城市空间治理和城市规划具有重要的政策实践意义。中国的城市正在大范围地推广新城新区和工业园区建设,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城市的绿色空间绩效,同时降低热岛强度,但是对于市辖区尺度而言,单中心的人口结构更有利于提升空气质量。因此,“一刀切”地实施多中心规划具有生态风险,并不存在“包治百病”的城市生态规划方案。在城市生态实践过程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的生态问题、不同的空间尺度,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空间结构方案,以达到提升城市整体生态绩效的目的。

何钰昆[8](2020)在《基于eCognition高分遥感影像的风景环境设计地表景观要素量化解析研究 ——以松岭头茶文化园规划设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景观要素是风景环境重要构成内容,多以绿化植被要素为基质,人工、自然景观要素高度复合,是数字化风景园林调研与分析、规划与设计等科研工作的基础内容。相关研究正在由感性走向理性,由定性发展至定量,由读图分析与认知发展至高精度、像素化影像分析与算法描述。运用新兴遥感影像解析技术精准研判地表景观要素,结合算法创新实现遥感影像数据的自动识别与精度提升,是当代数字景观遥感研究关注的问题。本研究以参数化风景园林耦合理论为依托,结合高分遥感影像、数据分析、智能图像识别技术研究进展,聚焦景观环境规划设计前期开发与深化设计中的景观要素数字化识别现实问题,利用eCognition遥感分析平台进行景观要素量化解析研究。研究结合溧阳松岭头茶文化园规划设计案例,基于资源3号卫星多光谱融合遥感影像数据,采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OBIA)对影像进行解译试验,运用光谱异质性指数和NDVI指数等遥感影像解译指数构建地表景观要素分类特征,通过CART决策树等算法探索与创新,量化提取出乔木、灌木、地被、滩涂、建筑、道路、裸地、水体、茶园和竹林共10类地表景观要素信息,并对解析精度进行回归分析与量化评价,以期科学地呈现研究案例地表景观要素分布情况。论文同时结合地表景观要素分析结论,运用参数化规划设计方法深入解析,进行了溧阳松岭头茶文化园项目规划设计研究与实践,对相关技术的实践应用能力进行验证。本项研究为景观调研、分析、设计、评价提供了一种数字景观背景下,基于eCognition的风景环境地表景观要素高分遥感影像解析量化分析方法,形成了一种应对风景园林遥感研究与工程实践需求,具有高光谱、高精度、大尺度特点,且具有可借鉴、可发展潜力的遥感分析专项技术。

张瑞雪[9](2020)在《生态园林城市导向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 ——以鹤壁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大指出我国要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尊重自然,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美丽中国。因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城市建设的主导方向,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可以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进程,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态园林城市注重城市生态功能的完善、城市绿地建设的提升,在具体落实时还有提升的空间。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实现生态园林城市的重要环节,因此以生态园林城市为导向的绿地系统规划策略及要点的探索是很有必要的。本文首先阐明了国家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生态园林城市评选指标及实践的完善和探索,明确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辨析了生态园林城市与相关城市发展理论的区别和联系,梳理了国内外对于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进而阐明了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概念。其次,本文选取了5个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案例,包括2个国外的生态宜居城市和3个国内的类型不同、生态良好的城市。通过对国内外案例的解读,概括出实现生态园林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途径及方法,为本文的规划提供了思路。再次,本文总结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模式、规划原则及绿地系统建设要求、规划策略及具体实施路径。最后,运用研究总结的方法和策略,结合鹤壁市城市概况、现状绿地及存在的问题,对鹤壁市绿地系统进行总体布局规划和专题规划,提出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保障措施,将研究的理论应用于实践。本文在生态园林城市等相关理论支撑下,结合案例解读概括,对绿地系统规划策略和实施路径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对开展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绿地建设提出了建议,更好的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陈昭地[10](2020)在《基于生态修复的寒地城市郊野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以内蒙古牙克石市南山郊野公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寒地城市数量众多,每个寒地城市由于人为活动和地理情况不同所产生的生态问题也各不相同。由于现有的理论缺乏对寒地城市生态修复的专项研究,而实际的公园设计更是存在着盲目模仿、忽略气候影响以及缺少针对性的生态设计等问题。郊野公园作为寒地城市边缘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是进行生态修复,保护寒地城市生态系统和进行修复展示教育与居民活动的重要场所。因此,本文对寒地城市郊野公园生态修复方面的景观设计策略探索具有补充完善现有的理论体系、修复寒地城市的生态屏障,促进寒地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本文采用理论研究、案例分析和设计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寒地城市已有的理论研究为基础,在对寒地城市所面临的生态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之后,对运用了生态修复技术的寒地城市公园和生态系统进行分析,归纳经验,提出适用于我国寒地城市郊野公园生态修复方面的景观设计方法;设计方法基于每个城市所面临生态问题和地理情况的不同,因地制宜的选取气候、水系、土壤等方面的因子进行分析,应用WINAIR分析软件和GIS分析软件对设计地块进行综合评价,依据评价结果进行生态功能区划分,再进行后续的景观功能布局、服务设施系统和节事活动的营造;最后将探索得到的设计方法应用于内蒙古自治区牙克石市南山郊野公园的景观设计实践,在实践中对研究进行验证和完善。文章基于寒地城市的国际化视野,以我国寒地城市中存在的生态问题为选题背景,以寒地城市中郊野公园如何进行生态修复建设为关键问题展开研究;通过实地调研、案例分析、建模分析等方法;以生态修复为切入点,以郊野公园为研究对象,以营造低成本、生态可持续的寒地郊野公园为目的,进行策略探索和设计实践;以提高寒地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为居民提供绿色自然的户外活动空间。

二、大庆市域绿地现状遥感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庆市域绿地现状遥感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大庆市主城区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及其脆弱性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3.1 土地利用研究进展
        1.3.2 景观格局研究进展
        1.3.3 景观格局脆弱性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研究基础
    2.1 景观生态学理论
        2.1.1 景观
        2.1.2 景观格局
        2.1.3 景观生态学理论对研究的支撑
    2.2 城市生态学理论
        2.2.1 城市生态学理论对研究的支撑
    2.3 城市景观生态学理论
        2.3.1 城市景观生态学理论对研究的支撑
    2.4 时空论
        2.4.1 时空论对研究的支撑
    2.5 本章小结
3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
    3.1 研究区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行政区划
    3.2 自然环境
        3.2.1 地形地貌
        3.2.2 气候和环境
        3.2.3 自然环境
        3.2.4 生态环境
        3.2.5 社会经济发展
    3.3 数据来源
    3.4 数据处理
    3.5 研究方法
        3.5.1 土地利用分类
        3.5.2 遥感图像分类
        3.5.3 实地踏勘调研
    3.6 本章小结
4 大庆市主城区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分析
    4.1 研究方法
        4.1.1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动态分析
        4.1.2 景观格局指数选取
        4.1.3 栅格单元的确定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4.2.2 景观栅格单元分析
        4.2.3 景观格局指数变化分析
    4.3 景观格局时空变化驱动力分析
        4.3.1 经济因素
        4.3.2 人口因素
    4.4 本章小结
5 大庆市主城区景观格局脆弱性分析
    5.1 景观格局脆弱度指数构建
        5.1.1 景观敏感度指数
        5.1.2 景观适应度指数
        5.1.3 景观脆弱度指数
    5.2 景观格局脆弱性时空演变分析
    5.3 景观格局脆弱性的空间关联格局分析
        5.3.1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5.3.2 局部自相关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大庆市主城区景观格局生态优化策略
    6.1 集约发展导向下的城镇建设策略
    6.2 持续发展导向下的生态稳定策略
    6.3 本章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2)大庆市主城区景观格局演变及其人为干扰度的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土地资源危机及环境问题突出
        1.1.2 资源型产业关系到城市及国家安全
        1.1.3 石油资源为大庆市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景观格局演变研究现状
        1.3.2 景观格局优化研究现状
        1.3.3 人为干扰度研究现状
        1.3.4 资源型城市生态系统相关研究
        1.3.5 大庆市景观生态建设研究现状
        1.3.6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简析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区域概况
        1.5.1 自然条件概况
        1.5.2 社会经济概况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2 资源型城市人为干扰度与景观格局的基础理论研究
    2.1 景观生态相关理论
        2.1.1 景观
        2.1.2 景观要素
        2.1.3 景观格局
        2.1.4 景观格局优化
        2.1.5 景观生态学理论在研究内应用
    2.2 人为干扰度演变理论
        2.2.1 人为干扰理论
        2.2.2 人为干扰度综合模型
        2.2.3 人为干扰理论在研究内应用
    2.3 资源型城市生态修复理论
        2.3.1 资源型城市
        2.3.2 城市生态学
        2.3.3 城市双修理论
        2.3.4 引导型自修复理论
        2.3.5 资源型城市生态修复理论在研究内应用
    2.4 本章小结
3 大庆市主城区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分析
    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3.1.1 图像数据源获取与景观类型分类
        3.1.2 地图及参考数据
        3.1.3 景观类型重分类
    3.2 研究方法
    3.3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3.3.1 土地类型量化分析
        3.3.2 土地类型转移过程分析
    3.4 景观格局演变过程分析
        3.4.1 景观格局重心转移过程分析
        3.4.2 景观格局指数变化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大庆市主城区人为干扰度动态分析
    4.1 研究方法
        4.1.1 人为干扰度模型
        4.1.2 研究尺度选择
        4.1.3 人为干扰度计算
        4.1.4 人为干扰度赋值
    4.2 人为干扰度分级
    4.3 人为干扰度空间变化特征
    4.4 人为干扰度时间变化特征
    4.5 本章小结
5 景观格局指数对人为干扰度时空变化的响应
    5.1 研究方法
    5.2 景观格局指数对人为干扰度在时间变化上的响应
    5.3 景观格局指数对人为干扰度在空间变化上的响应
    5.4 景观格局指数对人为干扰度的相关性分析
    5.5 景观格局演变驱动因素探究
    5.6 本章小结
6 大庆市主城区景观格局优化及发展模式探究
    6.1 大庆市主城区景观格局特征
    6.2 大庆市主城区景观格局现存问题
    6.3 大庆市主城区景观格局优化原则
    6.4 大庆市主城区景观格局优化策略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3)基于空间句法的大庆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可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结论
    1.1 课题背景
        1.1.1 “健康中国”建设的需求
        1.1.2 “生态宜居”与“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需要
        1.1.3 城市用地发展模式的转变
        1.1.4 现有公园绿地评价体系的不足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3.1 公园绿地可达性研究进展
        1.3.2 空间句法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性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性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与理论研究基础
    2.1 城市公园绿地相关概念
        2.1.1 城市公园绿地概念
        2.1.2 城市公园绿地的功能
        2.1.3 城市公园绿地的分类
    2.2 可达性的相关概念
        2.2.1 可达性的概念
        2.2.2 公园可达性的影响因素
        2.2.3 可达性的评价方法
    2.3 空间句法理论与方法
        2.3.1 空间句法理论概念
        2.3.2 空间句法理论的模型
        2.3.3 空间句法相关软件的运用
        2.3.4 空间句法相关参数运用
        2.3.5 公园可达性评价的主要句法参数
        2.3.6 空间句法理论对公园绿地可达性研究的适用性
    2.4 空间句法与ArcGIS结合对公园绿地可达性研究的适用性
        2.4.1 ArcGIS基础空间统计分析
        2.4.2 ArcGIS高级空间统计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大庆市中心城区空间句法模型构建
    3.1 研究区域概况
        3.1.1 区域环境概况
        3.1.2 大庆市中心城区空间特征
        3.1.3 研究范围
    3.2 中心城区人口分布基本概述
    3.3 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基本概述
    3.4 中心城区空间句法模型绘制与校核
        3.4.1 大庆市中心城区空间句法模型绘制
        3.4.2 大庆市中心城区空间句法模型校核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空间句法理论的公园绿地可达性评价
    4.1 大庆市中心城区空间形态研究
    4.2 大庆市中心城区道路可达性分析
        4.2.1 道路全局可达性分析
        4.2.2 道路局部可达性分析
        4.2.3 道路感知可达性分析
    4.3 大庆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可达性分析
        4.3.1 公园绿地全局可达性分析
        4.3.2 公园绿地局部可达性分析
        4.3.3 公园绿地感知可达性分析
        4.3.4 公园绿地可达性总体评价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可达性评价的公园绿地空间布局优化策略
    5.1 大庆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可达性问题分析
        5.1.1 城市道路网络对公园绿地可达性的影响
        5.1.2 公园绿地空间分布不均衡
        5.1.3 可达性水平与部分公园绿地类型不匹配
        5.1.4 公园自身质量缺乏吸引力
    5.2 大庆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布局优化策略
        5.2.1 完善城市道路网络建设,提高公园绿地可达性
        5.2.2 优化城市公园绿地布局,促进空间公平正义
        5.2.3 提升公园绿地品质增加公园吸引力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4)黑龙江省城镇化与土地可持续利用耦合协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之处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城镇化
        2.1.2 土地可持续利用
        2.1.3 耦合协调
    2.2 基础理论
        2.2.1 区位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系统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黑龙江省城镇化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现状
    3.1 研究区域现状
        3.1.1 地理位置
        3.1.2 自然资源
    3.2 黑龙江省城镇化现状
        3.2.1 人口城镇化
        3.2.2 土地城镇化
        3.2.3 经济城镇化
        3.2.4 社会城镇化
    3.3 黑龙江省土地可持续利用现状
        3.3.1 土地经济可持续利用现状
        3.3.2 土地社会可持续利用现状
        3.3.3 土地生态可持续利用现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指标选取及研究方法
    4.1 指标选取
        4.1.1 数据来源
        4.1.2 指标选取原则
    4.2 构建指标评价体系
        4.2.1 构建城镇化指标评价体系
        4.2.2 构建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评价体系
    4.3 评价方法
        4.3.1 确定指标权重
        4.3.2 城镇化及土地可持续利用综合指数测算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黑龙江省城镇化与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测定
    5.1 黑龙江省城镇化综合评价
        5.1.1 确定黑龙江省城镇化评价指标权重
        5.1.2 黑龙江省城镇化水平测定
    5.2 黑龙江省土地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
        5.2.1 确定黑龙江省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权重
        5.2.2 黑龙江省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测定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黑龙江省各市城镇化与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测定
    6.1 黑龙江省各市城镇化水平测定
        6.1.1 确定黑龙江省各市城镇化评价指标权重
        6.1.2 黑龙江省各市城镇化水平综合指数及评价等级
    6.2 黑龙江省各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测定
        6.2.1 确定黑龙江省各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权重
        6.2.2 黑龙江各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综合指数及评价等级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黑龙江省城镇化与土地可持续利用耦合协调性评价
    7.1 黑龙江省城镇化与土地可持续利用耦合协调测定
        7.1.1 构建耦合模型
        7.1.2 构建耦合协调模型
    7.2 黑龙江省城镇化与土地可持续利用耦合协调水平测定
        7.2.1 黑龙江省城镇化与土地可持续利用耦合协调度及阶段测定
        7.2.2 黑龙江省各市城镇化与土地可持续利用耦合协调度及阶段测定
    7.3 空间自相关分析
        7.3.1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7.3.2 局部空间差异演化特征
    7.4 黑龙江省城镇化与土地可持续利用耦合协调的优化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演变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绿色基础设施
        1.3.2 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演变规律
        1.3.3 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演变驱动力
        1.3.4 绿色基础设施网络优化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研究
    2.1 景观生态学
        2.1.1 景观生态学理论
        2.1.2 景观生态学理论对本研究的支撑
    2.2 精明增长
        2.2.1 精明增长理论
        2.2.2 精明增长理论对本研究的支撑
    2.3 城市双修
        2.3.1 城市双修理论
        2.3.2 城市双修理论对本研究的支撑
    2.4 本章小结
3 研究区域概况
    3.1 研究区域与研究年限选取
        3.1.1 研究区域选取
        3.1.2 研究年限选取
    3.2 自然环境
        3.2.1 地理位置
        3.2.2 地形气候
        3.2.3 自然资源
    3.3 社会经济
        3.3.1 人口与就业现状
        3.3.2 产业发展现状
    3.4 城市发展历程
    3.5 本章小结
4 七台河市GI网络演变规律分析
    4.1 研究方法
        4.1.1 GI用地及其他土地利用类型演变
        4.1.2 GI用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
        4.1.3 GI网络格局演变
    4.2 数据来源与处理
        4.2.1 数据来源
        4.2.2 数据处理
    4.3 研究结果
        4.3.1 GI用地及其他土地利用类型演变结果分析
        4.3.2 GI用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结果分析
        4.3.3 GI网络格局演变结果分析
    4.4 七台河市GI网络演变规律分析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5 七台河市GI网络演变驱动力分析
    5.1 研究方法
        5.1.1 驱动力因子选取
        5.1.2 驱动力分析方法选取
    5.2 数据来源与处理
        5.2.1 数据来源
        5.2.2 数据处理
    5.3 研究结果
        5.3.1 人为因素
        5.3.2 政策因素
    5.4 七台河市GI网络演变驱动力分析
    5.5 讨论
    5.6 本章小结
6 七台河市GI网络优化研究
    6.1 研究方法
        6.1.1 GI网络优化模型的构建
        6.1.2 GI网络优化策略的提出
    6.2 七台河市GI网络优化模型
        6.2.1 七台河市GI现状问题
        6.2.2 生态源地的选取与分级
        6.2.3 阻力因子赋值及阻力面构建
        6.2.4 潜在廊道的构建与分级
        6.2.5 七台河市GI网络优化模型的构建
        6.2.6 生态廊道适宜建设宽度探究
    6.3 七台河市GI网络优化策略
        6.3.1 自然环境
        6.3.2 社会经济
        6.3.3 发展政策
    6.4 讨论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6)黑龙江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引言
        1.1.2 选题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概念
        1.3.1 研究范围及对象界定
        1.3.2 基本概念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1.4.1 乡村景观的国内外研究
        1.4.2 乡村聚落景观的国内外研究
        1.4.3 相关理论依据及技术规范
        1.4.4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2 主要理论和技术研究探索
    2.1 多视图影像三维重建技术
        2.1.1 多视图影像三维重建技术研究背景
        2.1.2 重建技术实现路径
        2.1.3 三维重建实践探索
        2.1.4 应用于乡村景观设计的优势
    2.2 空间句法理论与技术研究
        2.2.1 空间句法的基本概念
        2.2.2 空间句法的发展应用
        2.2.3 基于空间句法的空间形态分析思维
    2.3 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术
    2.4 形状指数法
    2.5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乡村聚落景观环境特征及样本分类研究
    3.1 黑龙江乡村演化及发展概况
        3.1.1 乡村形成及演化
        3.1.2 村镇发展现状
        3.1.3 乡村与城市的区别
    3.2 黑龙江乡村聚落景观环境特征研究
        3.2.1 自然环境特征
        3.2.2 人文环境特征
    3.3 乡村典型样本村落的选取
        3.3.1 研究对象筛选界定
        3.3.2 地域典型样本选取结果
        3.3.3 研究样本城乡分布数量
    3.4 黑龙江乡村聚落景观分类及价值特征
        3.4.1 样本村落调研方式及数据来源
        3.4.2 典型样本村落分类研究
        3.4.3 乡村聚落景观的价值特征
    3.5 本章小结
4 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影响因素与分布特征
    4.1 样本村落选址空间分布密度
        4.1.1 黑龙江典型村落选址分布
        4.1.2 样本村落市级分布密度
    4.2 黑龙江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的影响因素
        4.2.1 自然环境影响因素
        4.2.2 人文环境影响因素
    4.3 黑龙江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分布特点
        4.3.1 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
        4.3.2 传统村落分布
        4.3.3 国家级生态村分布
        4.3.4 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分布
        4.3.5 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分布
    4.4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典型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与分类特征
    5.1 乡村聚落边界空间形态
        5.1.1 乡村聚落边界空间形态量化指标
        5.1.2 样本村落边界空间形态
        5.1.3 村落边界空间形态驱动因子分析
    5.2 乡村聚落街巷空间形态
        5.2.1 基于集成度的街巷空间形态特征
        5.2.2 基于可理解度街巷空间形态
        5.2.3 聚落景观空间融合形态特征
    5.3 乡村聚落院落空间形态
        5.3.1 乡村院落空间布局
        5.3.2 院落空间格局形态
        5.3.3 院落景观要素空间形态
        5.3.4 公共及绿化空间景观形态
    5.4 乡村聚落空间形态典型特征分类
        5.4.1 空间形态结构角度分类
        5.4.2 村落价值特征角度分类
        5.4.3 区位关系角度分类
    5.5 本章小结
6 典型县域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实证研究
    6.1 案例概述及分布密度
        6.1.1 选取缘由
        6.1.2 林口县典型聚落样本村的选取
        6.1.3 村落空间分布形态密度分析
    6.2 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影响要素
        6.2.1 自然环境影响因素
        6.2.2 人文环境影响因素
    6.3 林口县示范村景观空间形态研究
        6.3.1 典型村落分布特点
        6.3.2 样本村落边界形状指数界定
        6.3.3 村落边界形态特征分析
        6.3.4 样本村落空间集成度分析
        6.3.5 空间可理解分析
    6.4 实践方案优化指导
    6.5 本章结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7)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生态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与问题
        1.1.1 现实背景
        1.1.2 学术背景
        1.1.3 研究问题
    1.2 研究思路与框架
        1.2.1 研究思路一:城市生态绩效评价的内容
        1.2.2 研究思路二:空间结构与城市生态研究的概念框架
        1.2.3 文章框架
    1.3 可能的创新与贡献
第二章 文献评述与理论框架
    2.1 文献评述:基于理论视角
        2.1.1 空间结构相关经典理论回顾
        2.1.2 空间结构对工业企业空间分布的影响
        2.1.3 工业企业空间分布的影响机制
        2.1.4 工业企业空间分布作为影响机制的必然性
    2.2 文献评述:基于实证视角
        2.2.1 空间结构对空气污染影响的实证研究及研究不足
        2.2.2 空间结构对绿色空间影响的实证研究及研究不足
        2.2.3 空间结构对热岛效应影响的实证研究及研究不足
    2.3 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说
        2.3.1 理论框架
        2.3.2 空间结构的生态绩效假说
        2.3.3 机制研究假说
    2.4 本章结论与启示
第三章 空间结构的特征与基本事实
    3.1 空间结构的概念辨析与特征
        3.1.1 空间结构的概念辨析
        3.1.2 空间结构的特征
    3.2 空间结构的研究单元与数据
        3.2.1 研究单元:市辖区与市域
        3.2.2 研究的子单元
        3.2.3 数据来源
    3.3 空间结构的测度
        3.3.1 市辖区尺度
        3.3.2 市域尺度
    3.4 空间结构的基本事实描述
        3.4.1 市辖区空间结构现状与演化
        3.4.2 市域空间结构现状与演化
    3.5 本章结论与启示
第四章 空间结构与空气污染
    4.1 引言
    4.2 空气污染的时空演变
        4.2.1 空气污染物的数据介绍
        4.2.2 空气污染的基础事实描述
        4.2.3 空间结构与空气污染的关系
    4.3 模型、变量与估计结果
        4.3.1 模型介绍与变量说明
        4.3.2 基本结果
        4.3.3 稳健检验
        4.3.4 机制检验
    4.4 本章结论与启示
第五章 空间结构与绿色空间
    5.1 引言
    5.2 绿色空间的时空演变
        5.2.1 绿色空间的数据来源与指标设计
        5.2.2 绿色空间的基础事实
        5.2.3 空间结构与绿色空间的关系
    5.3 变量与模型结果
        5.3.1 变量选取
        5.3.2 基本结果与稳健检验
        5.3.3 机制检验
    5.4 本章结论与启示
第六章 空间结构与热岛效应
    6.1 引言
    6.2 热岛效应的时空演变
        6.2.1 热岛效应的空间尺度性
        6.2.2 热岛强度计算的数据来源
        6.2.3 热岛强度的基础事实
        6.2.4 空间结构与热岛强度的关系
    6.3 变量与模型结果
        6.3.1 变量选取
        6.3.2 基本结果与稳健检验
        6.3.3 机制检验
    6.4 本章结论与启示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7.1 城市生态绩效综合分析
    7.2 研究结论
    7.3 政策启示
    7.4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Citespace中英文文献分析设定
附录2 市辖区和市域的样本城市
附录3 集中指数、集聚指数的计算方法说明
附录4 空间结构对水污染的影响
附录5 空间结构对平均温度的影响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8)基于eCognition高分遥感影像的风景环境设计地表景观要素量化解析研究 ——以松岭头茶文化园规划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松岭茶韵,山水寻踪” 松岭头茶文化园景观规划设计 实践项目图纸
    01 现状研究篇
        1.1 项目概况
        1.2 区位分析
        1.3 上位规划
        1.4 自然资源
        1.5 建筑现状
        1.6 交通条件
        1.7 人文资源
        1.8 现存问题
    02 设计目标与策略篇
        2.1 茶产业现状
        2.2 产业提升策略
        2.3 旅游市场分析
        2.4 项目定位
        2.5 活动策划
        2.6 参数化设计解析
        2.7 生态设计
        2.8 总体规划格局构建
    03 规划设计篇
        3.1 总体规划
        3.2 空间结构
        3.3 交通组织
        3.4 游线组织
        3.5 功能分区
        3.6 绿化设计
    04 分区设计篇
        4.1 溧阳茶舍整体效果
        4.2 湿生芦苇区
        4.3 入口景观区
        4.4 茶园种植区
        4.5 采茶体验区
    05 专项设计篇
        5.1 度假酒店改造
        5.2 滨水茶室设计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内容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内容
    1.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1.2.1 地表景观要素
        1.2.2 RS技术
        1.2.3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
        1.2.4 eCognition影像解析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外科研进展
        1.3.2 RS技术景园规划实践进展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特色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特色与创新
    1.6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框架
        1.6.2 技术路线
    1.7 拟解决关键问题
    1.8 本章小结
第二章 eCognition地表景观要素量化解析体系研究
    2.1 eCognition影像解析技术简介
        2.1.1 传统遥感影像解析技术
        2.1.2 eCognition面向对象遥感影像解析技术
    2.2 遥感技术条件下地表景观要素辨析
        2.2.1 地表景观要素分类
        2.2.2 地表景观要素特征
    2.3 eCognition地表景观要素解析
        2.3.1 eCognition地表景观要素分类技术
        2.3.2 eCognition地表景观要素分类指标
        2.3.3 eCognition地表景观要素分类模型
    2.4 景园设计地表景观要素量化解析体系构建
        2.4.1 遥感影像收集与预处理
        2.4.2 遥感光谱参数选定
        2.4.3 解析尺度参数选定
        2.4.4 景园设计地表景观要素特征分割
        2.4.5 地表景观要素分类策略生成
        2.4.6 地表景观要素解析决策树体系构建
        2.4.7 精度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eCognition的地表景观要素量化提取研究——以松岭头为例
    3.1 松岭头茶文化园概况
        3.1.1 松岭头茶文化园总体概况
        3.1.2 松岭头地区地表景观条件概况
    3.2 松岭头地表景观要素划分
    3.3 松岭头地区遥感影像预处理
        3.3.1 遥感影像辐射定标
        3.3.2 遥感影像大气校正
        3.3.3 遥感影像正射校正
        3.3.4 遥感影像融合与裁剪
    3.4 eCognition遥感影像多尺度分层分割
        3.4.1 多尺度分层分割参数控制
        3.4.2 松岭头地区遥感影像多尺度分层分割
    3.5 提取地表景观要素区分度参数指数
        3.5.1 提取水体指数
        3.5.2 提取植被指数
        3.5.3 提取建筑指数
        3.5.4 提取光谱差异质性指数
    3.6 建立松岭头地表景观要素解析决策树模型
        3.6.1 松岭头景园设计地表景观要素解析特征划分
        3.6.2 松岭头地表景观要素分类策略生成
        3.6.3 松岭头地表景观要素解析决策树体系构建
    3.7 地表景观要素解析精度验证
        3.7.1 解析结果与精度验证
        3.7.2 混淆矩阵精度验证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工程实践——松岭头茶文化园景观规划设计
    4.1 松岭头茶文化园景观规划设计技术流程
    4.2 松岭头茶文化园景观规划设计技术难点
    4.3 eCognition松岭头茶文化园景观规划设计应用
    4.4 eCognition松岭头茶文化园景观规划设计实践
        4.4.1 现状总结研究
        4.4.2 设计目标与策略
        4.4.3 松岭头生态茶园规划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语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在研期间完成科研成果

(9)生态园林城市导向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 ——以鹤壁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发展的需求
        1.1.2 生态园林城市绿地建设存在提升空间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特色
    1.6 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与研究概述
    2.1 概念界定
        2.1.1 绿地系统规划
        2.1.2 生态园林城市
        2.1.3 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
    2.2 相关城市建设理论
        2.2.1 田园城市
        2.2.2 生态城市
        2.2.3 园林城市
        2.2.4 公园城市
    2.3 国内外研究进展
        2.3.1 生态园林城市研究
        2.3.2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
        2.3.3 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研究
    2.4 小结
3 典型案例分析与经验借鉴
    3.1 “花园中的城市”——新加坡
        3.1.1 城市概况
        3.1.2 规划特点
        3.1.3 借鉴意义
    3.2 “绿色之都”——哥本哈根
        3.2.1 城市概况
        3.2.2 规划特点
        3.2.3 借鉴意义
    3.3 西安市绿地系统规划
        3.3.1 城市概况
        3.3.2 规划特点
        3.3.3 借鉴意义
    3.4 深圳市绿地系统规划
        3.4.1 城市概况
        3.4.2 规划特点
        3.4.3 借鉴意义
    3.5 常德市绿地系统规划
        3.5.1 城市概况
        3.5.2 规划特点
        3.5.3 借鉴意义
    3.6 小结
4 生态园林城市导向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
    4.1 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模式
    4.2 规划原则
        4.2.1 整体性原则
        4.2.2 生态优先原则
        4.2.3 以人为本原则
        4.2.4 全域统筹原则
        4.2.5 系统性原则
        4.2.6 适地适树原则
    4.3 生态园林城市绿地建设要求
    4.4 规划策略
        4.4.1 构建生态网络,统筹全域绿地体系
        4.4.2 整合特色要素,布局城市绿地结构
        4.4.3 拓展绿色空间,提升城市环境品质
        4.4.4 推动生态修复,完善城市生态功能
    4.5 绿地系统规划路径
        4.5.1 绿地建设
        4.5.2 树种规划
        4.5.3 水系规划
        4.5.4 生物多样性规划
        4.5.5 绿道规划
        4.5.6 公园设计
5 生态园林城市导向的绿地系统规划实践——以鹤壁市为例
    5.1 鹤壁市问题梳理
    5.2 鹤壁市概况分析
        5.2.1 区位条件
        5.2.2 文化底蕴
        5.2.3 自然资源
        5.2.4 道路交通
        5.2.5 社会经济发展
    5.3 鹤壁市城市建设用地现状
        5.3.1 行政街区分布
        5.3.2 城市用地现状
        5.3.3 用地适宜性分析
    5.4 相关规划衔接
    5.5 鹤壁市绿地系统现状
        5.5.1 城市绿地现状
        5.5.2 城市绿地分布存在的主要问题
        5.5.3 绿地系统指标分析
        5.5.4 绿地建设的SWOT分析
    5.6 规划目标与依据
        5.6.1 规划目标
        5.6.2 规划依据
    5.7 规划原则与策略
        5.7.1 规划原则
        5.7.2 规划策略
    5.8 城市绿地系统总体布局规划
        5.8.1 市域绿地系统规划
        5.8.2 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
        5.8.3 公园绿地规划
        5.8.4 防护绿地规划
        5.8.5 广场用地规划
        5.8.6 附属绿地规划
        5.8.7 区域绿地规划
        5.8.8 小结
    5.9 鹤壁市绿地系统专题规划及实施保障
        5.9.1 树种规划
        5.9.2 防灾避险功能绿地规划
        5.9.3 绿地景观风貌规划
        5.9.4 水系规划
        5.9.5 古树名木保护规划
        5.9.6 生物多样性规划
        5.9.7 绿道系统规划
        5.9.8 游园提升规划
        5.9.9 规划实施保障
        5.9.10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1.1 理论层面
        6.1.2 实践层面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附件

(10)基于生态修复的寒地城市郊野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以内蒙古牙克石市南山郊野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寒地城市运动的国际化视野
        1.1.2 我国寒地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1.1.3 寒地城市中郊野公园建设的必要性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3 研究的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相关研究综述
    2.1 寒地城市
        2.1.1 寒地城市定义
        2.1.2 寒地城市的气候类型及分类
        2.1.3 寒地城市因气候受到的影响
    2.2 郊野公园
        2.2.1 郊野公园的定义
        2.2.2 郊野公园的分类和功能特点
        2.2.3 当前郊野公园建设中的问题
    2.3 生态修复
        2.3.1 恢复生态学
        2.3.2 生态修复
        2.3.3 寒地城市生态修复
    2.4 其他理论基础
        2.4.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4.2 寒地人群活动行为理论
        2.4.3 寒地城市环境的宜居性理念
    2.5 小结
3 寒地城市郊野公园的实践基础
    3.1 寒地城市的地域性特征和发展困境
        3.1.1 自然特征
        3.1.2 产业特征
        3.1.3 人文特征
        3.1.4 寒地城市发展面临的整体困境
    3.2 郊野公园对于寒地城市发展的作用
        3.2.1 寒地城市的地域特点对郊野公园建设的有利影响
        3.2.2 寒地城市郊野公园建设的难点
        3.2.3 郊野公园对寒地城市发展的积极作用
    3.3 生态修复为寒地城市郊野公园设计提供的指导
        3.3.1 寒地城市郊野公园需解决的生态问题
        3.3.2 生态修复与寒地城市郊野公园景观设计的关系
        3.3.3 生态修复理论在寒地城市郊野公园设计的指导与应用
    3.4 小结
4 国内外案例分析
    4.1 北京南海子郊野公园
        4.1.1 项目概况
        4.1.2 生态修复策略
        4.1.3 参考价值
    4.2 日本国营泷野铃兰丘陵公园
        4.2.1 项目概况
        4.2.2 设计分析
        4.2.3 参考价值
    4.3 哈尔滨群力公园
        4.3.1 项目概况
        4.3.2 设计目标
        4.3.3 生态修复策略
        4.3.4 参考价值
    4.4 Valld’en Joan填埋场景观恢复工程
        4.4.1 项目概况
        4.4.2 生态修复策略
        4.4.3 参考价值
    4.5 美国科罗拉多州洛基山山区景观修复项目
        4.5.1 项目概况
        4.5.2 生态修复策略
        4.5.3 案例借鉴
    4.6 阿尔卑斯山高寒生态系统修复
        4.6.1 生态系统退化原因
        4.6.2 修复措施
        4.6.3 借鉴意义
    4.7 江河源区高寒草地生态修复
        4.7.1 区域概况
        4.7.2 生态问题
        4.7.3 修复措施
        4.7.4 借鉴意义
    4.8 小结
5 寒地城市郊野公园生态修复的原则、目标与内容研究
    5.1 寒地城市郊野公园生态修复的基本原则
        5.1.1 基于寒地自然观的人地协调设计原则
        5.1.2 基于寒地地域观的气候特色设计原则
        5.1.3 基于寒地生态观的景观可持续设计原则
    5.2 寒地城市郊野公园生态修复的目标
        5.2.1 场地生态基底的完善
        5.2.2 防止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5.2.3 保护生物提高物种多样性
        5.2.4 打造宜居的寒地城市户外活动空间
    5.3 寒地城市郊野公园生态修复的内容
        5.3.1 场地生态修复
        5.3.2 植被生态修复
        5.3.3 水体生态修复
        5.3.4 大气生态修复
    5.4 小结
6 基于生态修复的寒地城市郊野公园景观设计策略
    6.1 构建不同的生态功能区
        6.1.1 构建不同生态功能区的方法
        6.1.2 选取合适的生态修复评价因子
        6.1.3 基于GIS的生态敏感性评价
        6.1.4 叠加风环境分析的生态功能区划分
    6.2 公园骨架梳理——不同斑块生态修复
        6.2.1 生态高敏感区
        6.2.2 生态中低敏感区修复
        6.2.3 生态不敏感区修复
    6.3 完善公园要素——景观基质功能与布局
        6.3.1 功能组团营造
        6.3.2 道路布局优化
        6.3.3 植物配置优化
    6.4 配套服务设施系统的营造
        6.4.1 构筑物设计
        6.4.2 游步道系统设计
        6.4.3 基础设施设计
    6.5 节事活动营造与宣传
        6.5.1 冰雪节事营造
        6.5.2 与自然教育相结合的活动营造
        6.5.3 与智慧园林相结合的活动宣传
    6.6 小结
7 项目实践——内蒙古牙克石市南山郊野公园景观设计
    7.1 项目概况
        7.1.1 区位概况
        7.1.2 上位规划
        7.1.3 城市概况
        7.1.4 周边环境
        7.1.5 场地分析
    7.2 设计愿景
        7.2.1 设计原则
        7.2.2 设计目标
        7.2.3 设计依据
    7.3 总体设计
        7.3.1 设计策略
        7.3.2 总平面图
        7.3.3 功能分区
        7.3.4 鸟瞰图
    7.4 分区设计
        7.4.1 居民运动休闲区
        7.4.2 中心观赏区
        7.4.3 森林生态保育区
        7.4.4 废弃地修复展示区
        7.4.5 荒地改造入口区
        7.4.6 深坑花园区
        7.4.7 郊野景观体验区
    7.5 专项设计
        7.5.1 寒地景观专项设计
        7.5.2 生态修复专项设计
        7.5.3 交通专项设计
        7.5.4 水系专项设计
        7.5.5 智慧专项设计
        7.5.6 节事活动专项设计
        7.5.7 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设计
    7.6 经济技术指标
        7.6.1 用地平衡表
8 总结
    8.1 研究总结
    8.2 经验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附件

四、大庆市域绿地现状遥感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庆市主城区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及其脆弱性响应[D]. 荆忠伟.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8)
  • [2]大庆市主城区景观格局演变及其人为干扰度的响应研究[D]. 张晗.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8)
  • [3]基于空间句法的大庆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可达性研究[D]. 姜婷婷.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8)
  • [4]黑龙江省城镇化与土地可持续利用耦合协调研究[D]. 孙璐.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5]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演变及优化研究[D]. 张胤.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8)
  • [6]黑龙江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研究[D]. 李彦雪. 东北林业大学, 2021
  • [7]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生态绩效研究[D]. 韩帅帅. 华东师范大学, 2020
  • [8]基于eCognition高分遥感影像的风景环境设计地表景观要素量化解析研究 ——以松岭头茶文化园规划设计为例[D]. 何钰昆. 东南大学, 2020
  • [9]生态园林城市导向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 ——以鹤壁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例[D]. 张瑞雪.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10]基于生态修复的寒地城市郊野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以内蒙古牙克石市南山郊野公园为例[D]. 陈昭地.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标签:;  ;  ;  ;  

大庆市绿地现状遥感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