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紧缩,新威胁?

通货紧缩,新威胁?

一、通货紧缩,新的威胁?(论文文献综述)

李增来,梁东黎[1](2017)在《有效供给不足与通货紧缩预期形成》文中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已经从通货膨胀威胁转化为通货紧缩威胁,通货紧缩预期明显增强。本文结合现实数据分析当前我国通货紧缩的现状,利用AS-AD模型分析我国通货紧缩预期的形成机制,提出了管理通货紧缩预期的建议。

孙俐婧[2](2010)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的通货紧缩风险及应对策略研究》文中提出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已经演变为一场国际性金融危机,从金融领域扩展到实体经济,从发达国家蔓延到发展中国家,全球经济陷入衰退。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经济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其原有运行轨迹发生了较大变化。从2008年9月开始,通货紧缩压力逐渐增强,至2009年2月通缩态势已经明朗,季节调整后的月度CPI同比增长率从2009年2月起至2009年10月连续9个月负增长,出现轻度通货紧缩。在此阶段,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经济体中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增加,深层次结构矛盾凸显。为应对此次通货紧缩和经济下滑,中国政府从2008年11月起实施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使中国经济在2009年底成功走出了通缩阴影,实体经济开始复苏,物价水平稳步回升,资产价格不断膨胀,通胀预期开始增强,但并未进入现实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在中国是新生事物,中国改革开放后真正经历的一次通货紧缩发生在1998-2003年初,与本轮通货紧缩相似,导火索都是外部冲击,并对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大的负作用。本文在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针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特殊背景,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本轮通货紧缩的成因进行实证分析,并通过对国内外以往发生的通货紧缩进行经验分析,探讨应对策略。但本文并未局限于对通货紧缩的研究,而是针对后危机时代通货紧缩压力消退而通胀预期逐渐增强的特殊时期,为政府宏观调控提出政策建议。

邹璇,蔡秋桦[3](2009)在《当前中国面临的通货紧缩威胁及应对措施》文中研究表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自2008年10月开始由通货膨胀向通货紧缩迅速转变。虽然目前中国还没有进入全面通货紧缩状态,但通货紧缩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在工业生产领域有所表现:通货紧缩导致企业投资不振、收益下降,并增加了企业债务负担;同时,通货紧缩也大大抑制了居民消费和出口。中国目前的通货紧缩的内在原因在于其自身投资需求、消费需求都趋于萎缩,因此,防止中国出现严重通货紧缩的基本思路是"扩大需求、改善供给"。

周新普[4](2008)在《治理当前通货膨胀的思考》文中认为针对物价呈现加速上涨的趋势,中共中央召开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把遏制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这意味着物价偏离中央银行规定的控

周寂沫[5](2007)在《论货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金融业与现代经济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其作用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的西方经济大萧条,使经济界逐渐地认识到了金融波动在经济波动中的决定性作用;至于1997年发生在亚洲的经济危机,人们就直接地称其为亚洲金融危机了。为什么金融在经济中会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其根本原因在于金融中的货币问题。货币是金融业的经营或者说运作的核心内容。正是由于货币与经济发展间的密切关系及其对经济运行影响作用的日趋重大,才使得它的主要代表领域——金融业有这样的地位。本文第一章从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入手分析货币与这一根本原因之间的关系。第一节,探讨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分工这一问题;第二节,探讨货币与这一根本原因相联系的纽带——交换这一问题,强调交换对分工影响的重要性;第三节,则分析货币与交换间的关系,以强调货币对于交换的重要性。这一章的结论是:分工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交换则是能使分工体系变得有效率的联系方式,而货币不仅是交换发挥其效力的基本保证,还可以使之变得“无所不能”。货币的产生源自于交换,货币的发展变化也是顺应商品交换的发展变化的。而货币的演变本身对商品交换活动乃至经济的发展也会产生影响。本文第二章具体分析了货币发展与商品交换发展间的关系,进一步探究货币演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这一章寻着货币演变这条线索将货币的发展分为早期商品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三大阶段,以金属货币的最高阶段——金本位与信用货币间的连接点为界线,将连接点以前的货币定义为商品货币,将其后的货币定义为非商品货币。将货币的发展与相应时期的商品经济的发展相对照研究,本文得出了第二章中的一些结论,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是:一、货币发展的早期,其主要矛盾是解决交换的便利问题,货币因此由多种商品演变为单一的金属,进而又由称量方式发展为铸造形式,以及由贵金属排斥掉贱金属。而随着商品交易规模的不断扩大,货币发展的主要矛盾就变成了如何能从数量上满足不断扩大的商品交易的需求。这种矛盾的激化则最终导致货币由金属货币(商品货币)转变为信用货币(非商品货币)。二、货币由商品货币向非商品货币的转型导致了人类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这一结论的主要思路是:经济发展对货币数量的需求与金属货币数量有限之间的矛盾,促使货币自发地由商品货币向非商品货币转变,即形成了以银行为创造机构的信用货币。但是,信用货币体系的这种自发性所导致的不成熟性,致使其在20世纪30年代发生了全面的崩溃,从而使庞大的完全以货币为交换媒介的分工体系在短期内面临停止运转的危机。对于第二个结论,本文使用了二节篇幅加以论述,其原因在于:对于30年代的经济危机,经济学界早已存在凯恩斯主义以有效需求理论为基础的权威解释,并且相应地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更为重要的是凯恩斯主义凭借其政策主张的有效性,彻底否定了原本指导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思想——自由放任,使经济思想进入了宏观调控时代。而我们则着重对“有效需求不足”的货币实质以及宏观经济政策有效性的货币实质进行剖析,最终的目的在于说明自由竞争始终都应是指导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思想,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实质在于稳定信用货币。本文的后半部分,主要讨论我国的货币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即第三章的古代部分和第四章的现代部分(改革开放以后)。贱金属较贵金属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随着商品交易规模的不断扩大,货币发展的主要矛盾变成了如何能从数量上满足不断扩大的商品交易的需求,是第二章的结论,也是构建第三章内容的基本线索。第三章中探讨的议题是:为什么我国的经济发展在15世纪以后会逐渐落后于西方?为什么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在西方国家得到了迅速发展,而在我国却迟滞了几百年?来自货币方面的因素是否对这种差异的产生有重要的影响?第三章分析的是我国古代货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这个“古代”所选择的时间段主要是我国的唐、宋时期。因为这一时期是我国最有可能发展起发达的商品经济,从而使经济的发展不致落后于西方的时期。这一章最后增加的一节,专题且尝试地分析了我国古代以贱金属为主要货币的原因。第三章的分析所得出的主要结论是:以贱金属货币为主要货币是造成我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不仅仅因为贱金属货币较之于贵金属货币明显不利于商品交换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使用贱金属货币从货币数量上阻碍了商品交易规模的扩大。为了较为清晰地说明这一点,我们还引入了交易方程式MV=PT。第四章探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货币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在这一章的开始部分,以第二章的分析结论为基础对信用货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详细论述。通过对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基本假设进行针对性的否定,力图说明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并不在于其对经济运行本身的干预。信用货币时期,货币与经济关系的实质是政府与经济的关系,而宏观经济政策能否有效地稳定经济的运行,则在于其能否有效地维护信用货币的稳定性。这一结论是第四章中对我国货币与经济发展关系进行分析的基本理论依据。从货币的角度出发,本文将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分为前后两个阶段:通货膨胀时期(1979-1995年)和通货紧缩时期(1997-2002年)。对这两个时期情况的分析构成了第四章的后两个部分。

李爱[6](2005)在《白银危机与中国币制改革 ——解析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经济、与外交》文中认为白银在我国货币史上曾一度独领风骚。自从明朝中后期成为我国经济交往和贸易生活的主要货币后,白银便在中国近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外交延伸上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虽然我国不产白银,但由于当时我国以白银为最主要货币,再加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对外贸易中的出超地位,使得世界其它国家的白银大量地流入我国。因此,我国是当时世界白银市场的边际购买者,国际市场的银价由我国白银货币的购买力所决定。鸦片战争后,随着一系列割地赔款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以及中国政治经济的日渐衰弱,我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白银进口国变成了白银外流国,中国由国际白银市场的边际购买者成为需求者,我国白银货币的价格也由世界白银商品的价格所决定。受此影响,我国的货币体制、金融机制乃至民族经济都发生重大变化。 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于1912年1月在南京宣告成立。新成立的民国政府所面临的首要经济问题便是如何整顿混乱繁杂的货币体制。当时在国内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除了有中国自制的银元外,还有墨西哥、日本等国银币,以及前清所铸各种龙洋,种类繁多,成色杂乱。1914年北洋政府开始着手币制改革,并公布国币条例,确定白银本位为我国货币制度。银本位的确立,虽然使中国近代币制暂时达成了形式上的统一,但由于我国曾沿用数百年的银两制度依然存在,因此,两、元并用的货币混乱状况没有改变。 19世纪末,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几乎都实行金本位制度,在1926年印度也放弃银本位制后,中国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以银为货币的国家。由于我国与其他主要工业国家货币本位不同,在偿还外债、对外贸易等货币交易中,常因白银折合成金镑而蒙受巨额损失,再加上两、元并用的货币体制不利于经济贸易交往,我国对外经济交往基本上处于歧视性的不平等地位。因此,国内强烈要求“废两改元”、统一币制。为解决币制混乱给中国金融贸易所造成的困境,国民政府在1933年3月正式下令施行“废两改元”,并于1933年4月6日起通令全国执行,从而结束了使银、两并用的货币制度,银本位币制得以最终确立。但改革后的币制仍是以白银为货币,因此,我国经济仍没能摆脱受国际银价主宰和冲击的命运。 1929—1932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使用金本位币制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遭受空前沉重的打击,经济陷入严重的萧条,资本主义生产力遭到巨大破坏。而使用银本位的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衰退、银价低落时,不仅物价和消费都保持在较

李浩然[7](2005)在《我国通货紧缩时期财政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98年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采取增发国债、增加财政支出及加大出口退税力度等措施,为我国克服亚洲金融危机,扩大国内需求,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同时也使财政赤字和国债余额的规模迅速扩大。加上大量的隐性债务日益显性化,财政风险问题随即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而且随着政府投资的力度的加大,积极财政政策是否对民间投资及消费产生“挤出效应”也开始引起大家的讨论。 本论文首先在对通货紧缩的治理问题上,归纳了可资借鉴的主要经验:对通货紧缩形势的准确把握和判断、合理的政策工具选择搭配与正确的政策取向、注意宏观政策的效应、适时的政策转换。其次对1998年以来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进行了实证分析,较为详细地分析了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起因、具体措施以及实施效果。尤其对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拉动了经济增长、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增加了人民收入,改善了人民生活、加大了科教投入,推动了科教兴国战略、促进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随后通过实际数据说明了积极财政政策并没有产生明显的“挤出效应”。并对积极财政政策中实施减税政策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说明了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下,减税的观点不合时宜,因为我国还不具备实行大规模减税的基础和条件。 在分析积极财政政策的风险效应时,对政府财政风险的具体类型进行了归纳总结:直接显性债务、直接隐性债务、或有显性债务、或有隐性债务。指出我国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债务累计风险、效率损失风险、结构失衡风险、通货膨胀风险、体制回归风险、源于预算外资金的财政政策风险。并就防范财政政策风险应该遵守的基本原则进行了说明。指出我国应该关注和防范的财政风险的重点是隐性和或有债务所带来的风险。 在文章最后一部分,研究了积极财政政策的适时调整与渐进转换。自2003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经济自主增长机制初步形成、经济增长进入新一轮周期的上升阶段、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问题凸现。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政府决定2005年实行稳健财政政策。在本章中首先对“稳健财政政策”的含义进行了解读,指出了“稳健”的三重内涵。最后说明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应该采取的具体措施。

武玲玲[8](2004)在《试论日本的通货紧缩》文中研究指明通货紧缩是指一般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下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认定物价水平连续两年下降即出现了通货紧缩。通货紧缩的出现不一定伴随着经济衰退、货币供应量减少。明确通货紧缩的含义,正确认识通货紧缩的危害,才能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政策。20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崩溃,由于资产价格大幅下跌,投资和消费需求不足等原因,日本开始了长达10余年的经济低迷。而近年世界范围内出现的通货紧缩趋势更使日本经济陷入了通货紧缩与经济衰退的恶性循环中。但日本通货紧缩的一个特点是,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下降、巨额财政赤字和超低利率水平等正常情况下不应同时出现的现象却纠缠在一起,给日本治理通货紧缩增加了难度。2003年日本通货紧缩出现了缓解趋势,经济出现复苏迹象,表现在民间设备投资、民间消费和出口的增长上,另外不良债权问题得到了控制。当前日本通货紧缩的新特点是通货紧缩与经济增长相伴随,这就需要日本政府积极应对当前新形势,调整相关政策,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刚从通货紧缩的阴影中走出,但通货紧缩压力犹存。因此研究日本通货紧缩的产生、发展过程及特点,对制定我国的相关政策、实现经济的顺畅发展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赵勇[9](2004)在《人民币升值问题的冷思考》文中提出

尹庆民[10](2004)在《基于博弈论的中国转轨时期银企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银行和企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两个重要的经济主体,银企关系不仅关系到银行与企业的效率和风险,而且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和波动。随着经济体制的变迁,银企关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研究银企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运用博弈论的方法研究银行和企业的关系问题,特别是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的关系问题。 首先,对银行和企业的产生、银行在经济中的作用、银企关系的发展历程、银企关系的几种模式、银企关系的理论研究以及我国银企关系发展的几个阶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概述性总结。归纳了博弈论的基本模型,并对博弈论的基本模型在银企关系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其次,分析了在转轨经济时期的经济运行特征,探讨了银企关系的演变及其基本特征。依据政府是否进行干预的前提,对转轨经济时期的银企关系进行分析,由此得出政府的行为对银行和企业的博弈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并对转轨经济时期的银企关系的正面和负面经济效应进行了评价。 再次,运用逆向选择理论和道德风险理论,对转轨经济时期的银企关系进行了博弈分析,针对银行和企业间存在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建立了防范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博弈模型,在一定程度可以减轻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影响。但是,这些模型要受到国家经济运行环境和法律法规环境的约束。 第四,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银企博弈对通货紧缩的影响。国有企业的低效率和大面积亏损给银行的不良资产埋下了隐患。面对企业的贷款不能按期归还,在法律保障不足的条件下,银行的最佳办法就是不追缴企业未按时归还的贷款,由此,给出不良资产的博弈论解释。在大量不良资产和政府控制金融风险的条件下,银行只有“惜贷”。而“惜贷”企业即使有很多的好项目也不容易贷到款,投资减少,企业债务升值,银行更多的贷款难以收回,成为不良资产,对通货紧缩趋势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加剧了通货紧缩的程度。分析了银企的行为对通货紧缩的影响以及在通货紧缩条件下银行和企业的行为选择。

二、通货紧缩,新的威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通货紧缩,新的威胁?(论文提纲范文)

(1)有效供给不足与通货紧缩预期形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二、中国通货紧缩的特征事实:三个一致性
    (一) 通货紧缩周期与宏观经济波动周期的一致性
    (二) 通货紧缩预期与未来物价预期指数的一致性
    (三) 未来物价预期指数与货币供给量M1波动的一致性
三、有效供给不足与通货紧缩预期形成
    (一) 有效供给不足
    (二) 总需求约束
    (三) 总供给的增长率大于总需求的增长率
    (四) 我国通货紧缩预期的形成机制
五、结论与启示

(2)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的通货紧缩风险及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的背景
        二、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发展趋势
    第三节 论文的结构框架
第二章 通货紧缩的理论综述
    第一节 国外有关通货紧缩的理论综述
        一、费雪的通货紧缩理论
        二、凯恩斯的通货紧缩理论
        三、弗里德曼的通货紧缩理论
        四、加利·西林的通货紧缩理论
        五、克鲁格曼的通货紧缩理论
        六、对国外通货紧缩理论研究的评价
    第二节 国内有关通货紧缩的理论综述
        一、生产能力过剩论
        二、社会有效需求不足论
        三、债务紧缩论
        四、对国内通货紧缩理论研究的评价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金融危机背景下通货紧缩的历史经验分析
    第一节 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的通货紧缩
        一、大萧条的历史背景
        二、大萧条时期通货紧缩的国内影响
        三、大萧条时期通货紧缩的国际影响
        四、大萧条时期通货紧缩的治理及对中国的启示
    第二节 日本90年代的通货紧缩
        一、日本通货紧缩的时代背景
        二、日本通货紧缩产生的国内因素
        三、日本通货紧缩产生的国外因素
        四、日本通货紧缩的治理及对中国的启示
    第三节 亚洲金融危机下的通货紧缩
        一、亚洲金融危机下通货紧缩的国际影响
        二、亚洲金融危机下通货紧缩的国际传导途径
        三、世界各国对通货紧缩的治理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及中国经济的影响
    第一节 次贷危机的爆发及扩散
    第二节 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冲击
        一、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动荡
        二、导致全球经济衰退
        三、抑制全球贸易发展
        四、加剧全球物价水平波动
    第三节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对物价稳定的影响
        三、对就业的影响
        四、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五、对中国通货紧缩风险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际金融危机下中国通货紧缩风险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本轮通货紧缩的判定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通货紧缩判断标准的界定
        二、本轮通货紧缩的背景分析
        三、本轮通货紧缩的判定
        四、本轮通货紧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第二节 本轮通货紧缩成因的实证分析
        一、对本轮通货紧缩成因的定性分析
        二、对本轮通货紧缩成因的VAR及脉冲响应分析
        三、实证研究结论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治理通货紧缩及通缩过后的政策选择
    第一节 1998-2003年初中国的通货紧缩及治理经验
        一、通货紧缩概况
        二、通货紧缩的成因
        三、应对通货紧缩的政策措施
        四、治理通缩政策的经验总结
    第二节 中国应对通胀预期的政策建议
        一、通胀预期的现状
        二、通胀预期产生的原因
        三、应对通胀预期的政策建议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4)治理当前通货膨胀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什么是通货膨胀
二、通货膨胀的后果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三、抑制通货膨胀的措施
四、结束语

(5)论货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第一章 货币在以交换为纽带的分工体系中的作用
    第一节 论分工对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影响
        一、分工促进产品数量增加
        二、分工促使产品质量提高
        三、分工有利于产品种类多样化
        四、分工推动技术进步
    第二节 交换源于分工又影响分工
        一、交换不是分工的原因而是分工的结果
        二、分工产生的真正原因来自剩余产品
        三、交换对分工的影响
    第三节 货币在交换中的两个职能作用
        一、货币的起源——为交换而产生
        二、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在交换中的作用
        三、货币的交换媒介职能在交换中的作用
第二章 货币的演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货币的基本形式与变化历程
        一、金属货币的形成发展及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二、纸币的形成发展及对商品交换发展的影响
        三、金本位解体前货币体系的基本状况
    第二节 货币转型——金本位结束和全新货币产生
        一、货币转型——经济危机的货币原因分析
        二、货币形式的全新阶段——完全的信用货币阶段
        三、宏观调控思想的货币实质
        四、“有效需求不足”的货币本质
    第三节 宏观调控政策主要是关于货币的政策
        一、货币政策的作用和局限
        二、财政政策更能触及货币的本质
        三、两种极端情况中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四、小结:货币的变化与商品交换的发展相互影响
第三章 我国古代货币对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我国古代货币的基本状况及理论解析
        一、我国古代货币与西方古代货币之差异
        二、贱金属货币不利于商品交换的发展
        三、为什么要使用原始交易方程式MV=PT进行分析
        四、受货币影响的交易量T影响分工体系的规模
    第二节 我国唐宋时期货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唐时金属货币不能满足商品交易的需求
        二、宋时金属货币的缺乏较唐时更甚
        三、唐代以布帛为币是一种倒退
        四、宋代“纸币”流通带来的后果
    第三节 我国唐宋时期贵金属金银状况的分析
        一、唐宋时期金银如何与铜钱进行比较
        二、唐代贵金属金银的基本状况
        三、宋代贵金属金银的基本状况
        四、关于MV=PT中P可变时情况的补充说明
    第四节 我国古代为什么以贱金属为货币
        一、对这一问题的几种不同的解释
        二、我国古代长期处于政局不稳战事频仍的状况
        三、我国古代没有形成强力的中央集权统治
第四章 我国新时期货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对信用货币时期货币与经济关系问题的再分析
        一、论“反对自由放任,主张国家干预”思想
        二、论所谓“有效需求不足”
        三、信用货币时期货币与经济关系问题论述的总结
    第二节 我国改革开放中的通货膨胀
        一、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转型看通货膨胀
        二、从我国实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看通货膨胀
        三、从1992年开始的股票热看通货膨胀
    第三节 我国改革开放中的通货紧缩
        一、我国通货紧缩的主要原因不是有效需求不足
        二、我国通货紧缩的主要原因来自信用货币
        三、我国成功走出通货紧缩旋涡的货币因素
参考文献
后记

(6)白银危机与中国币制改革 ——解析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经济、与外交(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白银在中国货币制度中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明清与北洋时期的白银货币体制
    第二节 中国金融业发展中的艰难历程
    第三节 白银货币危机与币制改革
第二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白银币制与经济危机
    第一节 国民政府执政初期的国内外货币环境
    第二节 国民政府执政中期的币制改革
    第三节 中国白银危机的爆发与影响分析
第三章 中国白银危机时期列强在华利益的角逐
    第一节 白银危机中的中美关系
    第二节 白银危机时期的中英关系
    第三节 白银危机中的中日关系
第四章 白银危机后的中国货币改革
    第一节 白银危机的影响及后果
    第二节 中国在白银危机中的应对策略
    第三节 币制改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7)我国通货紧缩时期财政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情况
        1.2.1 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
        1.2.2 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1.2.3 财政政策的风险效应
    1.3 研究思路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2. 通货紧缩概论
    2.1 通货紧缩的定义
        2.1.1 西方学者的观点
        2.1.2 国内学者的观点
        2.1.3 需要澄清的几个关系
        2.1.4 全面准确理解通货紧缩的概念
    2.2 通货紧缩的类型
        2.2.1 按通货紧缩的严重程度分类
        2.2.2 按引起通货紧缩的原因分类
        2.2.3 按通货紧缩形成机制分类
    2.3 通货紧缩的形成机理
        2.3.1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论”
        2.3.2 克鲁格曼的总需求不足,“流动性陷阱”机制论
        2.3.3 费雪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
        2.3.4 伯南科和格特勒的金融加速器模型
        2.3.5 萨缪尔森、布坎南、瓦格纳等人的“滞——缩”理论
    2.4 通货紧缩的经济影响
        2.4.1 通货紧缩对消费的影响
        2.4.2 通货紧缩对投资的影响
3. 治理通货紧缩的政策选择
    3.1 通货紧缩的历史
        3.1.1 世界通货紧缩鸟瞰
        3.1.2 美国1929~1933年的通货紧缩及其对英国的影响
        3.1.3 德国和法国的通货紧缩
        3.1.4 日本的通货紧缩
        3.1.5 新加坡的通货紧缩
    3.2 不同学派治理通货紧缩的观点
        3.2.1 凯恩斯学派的政策主张
        3.2.2 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
        3.2.3 货币学派的政策主张
        3.2.4 奥地利学派的政策主张
    3.3 西方国家治理通货紧缩的政策经验
        3.3.1 准确分析通货紧缩的形势
        3.3.2 选择合适的政策工具
        3.3.3 注意宏观政策的相机抉择
4. 我国反通货紧缩的财政政策选择
    4.1 我国的财政政策回顾
        4.1.1 计划经济时期的财政平衡政策
        4.1.2 体制转轨时期的财政赤字
        4.1.3 积极的财政政策
    4.2 1997~1998年我国通货紧缩形势分析
        4.2.1 我国通货紧缩成因
        4.2.2 我国通货紧缩的危害
    4.3 积极财政政策出台背景
        4.3.1 货币政策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
        4.3.2 经济形势不容乐观
        4.3.3 积极财政政策的提出
    4.4 1998~2003年的积极财政政策措施
        4.4.1 1998年采取的主要财政政策措施
        4.4.2 1999年主要财政政策措施
        4.4.3 2000年的主要财政政策措施
        4.4.4 2001年的主要财政政策措施
        4.4.5 2002年的主要财政政策措施
        4.4.6 2003年的主要财政政策措施
5. 积极财政政策的经济效应分析
    5.1 积极财政政策经济效应的理论分析
        5.1.1 IS-LM模型分析框架的前提分析
        5.1.2 我国的实际情况
    5.2 积极财政政策经济效应的实证分析
        5.2.1 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
        5.2.2 投资乘数效应分析
    5.3 积极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分析
        5.3.1 挤出效应概述
        5.3.2 我国国债“挤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5.4 积极财政政策减税可行性分析
        5.4.1 减税政策的涵义
        5.4.2 减税政策不符合我国国情
6. 积极财政政策的风险效应
    6.1 财政政策风险概述
        6.1.1 财政政策风险的定义
        6.1.2 政府债务或财政风险的基本类型
    6.2 我国财政政策的风险
        6.2.1 我国对财政风险问题的关注
        6.2.2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带来的财政风险
    6.3 我国应对财政风险的措施
        6.3.1 采取综合治理方法
        6.3.2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6.3.3 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
        6.3.4 加强国企改革监管力度
        6.3.5 充实社会保障资金来源
        6.3.6 加强对隐性和或有债务的管理
7. 积极财政政策的适时调整与渐进转换
    7.1 解读稳健的财政政策
        7.1.1 稳健财政政策的定义
        7.1.2 稳健财政政策的内涵
    7.2 稳健财政政策出台的经济背景
    7.3 稳健财政政策的实施取向
8.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8)试论日本的通货紧缩(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1章 通货紧缩理论
    1.1 通货紧缩的含义
    1.2 通货紧缩的形成理论
    1.3 通货紧缩的危害
第2章 日本通货紧缩的表现、成因及危害
    2.1 日本通货紧缩的表现
    2.2 日本通货紧缩形成的原因
    2.3 通货紧缩对日本经济的危害
第3章 日本对通货紧缩的治理
    3.1 日本治理通货紧缩的困境
    3.2 日本政府治理通货紧缩的综合对策
第4章 日本通货紧缩与经济增长相伴随的经济形势
    4.1 日本经济开始复苏,但通货紧缩压力未减
    4.2 日本经济持续增长的条件
第5章 对日本通货紧缩的思考
    5.1 及时治理经济过热和经济泡沫,防止严重通货紧缩的发生
    5.2 提高产业竞争力是摆脱通货紧缩负面影响、实现经济自律增长的关键
    5.3 中日贸易的发展有利于日本走出通货紧缩的恶性循环
    5.4 如何打破通货紧缩与经济增长相伴随的状况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10)基于博弈论的中国转轨时期银企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我国银企关系发展的路径变迁
        1.1.2 计划经济体制运行特征及其银企关系基本特征
        1.1.3 计划经济体制下银企关系的经济绩效分析
        1.1.4 我国银企关系存在的问题
        1.1.5 选题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银行、企业的产生及银行在经济中的作用
        1.2.2 银企关系的发展历程
        1.2.3 银企关系模式
        1.2.4 银企关系的理论研究
        1.2.5 博弈论的发展概述
    1.3 研究思路、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及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博弈论应用于银企关系分析的可行性研究
    2.1 博弈论及其在经济金融领域的应用
        2.1.1 博弈论的基本模型及其均衡
        2.1.2 博弈论在经济金融领域中的应用
    2.2 博弈论应用于银企关系分析的设想
        2.2.1 完全信息银企静态博弈
        2.2.2 完全信息银企动态博弈
        2.2.3 不完全信息银企静态博弈
        2.2.4 不完全信息银企动态博弈
    本章小结
第3章 存在政府干预的银企博弈分析
    3.1 转轨经济时期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
        3.1.1 在经济制度的组织结构上,以全民所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3.1.2 政府的决策力下降
        3.1.3 政府获取信息渠道多元化
        3.1.4 政府对经济的调控和管理呈现两重性
        3.1.5 政府职能转换滞后于经济的发展
    3.2 转轨经济时期银企关系的基本特征
        3.2.1 经济转轨过程中银企关系的演变
        3.2.2 转轨时期银企关系的基本特征
    3.3 有无政府干预的银企博弈
        3.3.1 不存在政府干预时银企博弈分析
        3.3.2 存在政府干预时的银企博弈分析
    3.4 转轨经济时期的银企关系绩效分析
        3.4.1 转轨经济时期银企关系运行的正面效应分析
        3.4.2 转轨经济时期银企关系运行的负面效应分析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银企博弈
    4.1 银企之间的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4.1.1 法律保障不足情况下企业还贷时的银企博弈
        4.1.2 有法律保障条件下企业还贷时的银企博弈
    4.2 银企之间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4.2.1 银行和企业的相关假设
        4.2.2 银行和企业的博弈均衡分析
    本章小结
第5章 逆向选择与银企关系
    5.1 逆向选择及其效应
        5.1.1 信贷市场中逆向选择
        5.1.2 逆向选择效应分析
    5.2 银企间的信号传递博弈
        5.2.1 信号博弈简述
        5.2.2 银行和企业的相关假设
        5.2.3 信号博弈均衡分析
    5.3 银行和企业的信息甄别模型
        5.3.1 银行和企业的相关假设
        5.3.2 博弈均衡分析
    本章小结
第6章 道德风险与银企关系
    6.1 道德风险及其效应
        6.1.1 道德风险定义
        6.1.2 道德风险产生的原因
        6.1.3 银企间的“道德风险”的表现形式
    6.2 银企间的道德风险的效应分析
    6.3 道德风险下的银企博弈模型
        6.3.1 信息不对称下最优问题描述
        6.3.2 信息不对称下的最优激励合同
    本章小结
第7章 银企博弈与通货紧缩
    7.1 国有企业效率的博弈分析
        7.1.1 国有企业效率
        7.1.2 基于博弈论视角的国有企业效率分析
    7.2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博弈论分析
        7.2.1 转轨经济时期国有企业与国有商业银行的目标
        7.2.2 银行和企业博弈与银行不良资产
    7.3 银企博弈对通货紧缩的影响分析
        7.3.1 银企博弈与企业高负债
        7.3.2 银行惜贷加剧了通货紧缩的趋势
    7.4 通货紧缩条件下的银企博弈分析
        7.4.1 通货紧缩条件下银行和企业的假设
        7.4.2 通货紧缩条件下银企博弈的过程分析 #U6
        7.4.3 结论及启示
    本章小结
第8章 案例分析
    8.1 案例1:“三查”流于形式,放出去的贷款成为不良贷款
        8.1.1 背景材料
        8.1.2 案例分析
    8.2 案例2:地方政府干预银行经营,使银行的贷款成为不良贷款
        8.2.1 背景材料
        8.2.2 案例分析
    8.3 案例3:铁本事件,使多家银行陷入金融泥坑
        8.3.1 背景材料
        8.3.2 案例分析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创新
    9.3 展望
        9.3.1 本文的不足之处
        9.3.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四、通货紧缩,新的威胁?(论文参考文献)

  • [1]有效供给不足与通货紧缩预期形成[J]. 李增来,梁东黎. 区域金融研究, 2017(01)
  • [2]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的通货紧缩风险及应对策略研究[D]. 孙俐婧. 黑龙江大学, 2010(11)
  • [3]当前中国面临的通货紧缩威胁及应对措施[J]. 邹璇,蔡秋桦.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2009(04)
  • [4]治理当前通货膨胀的思考[J]. 周新普. 中外企业家, 2008(03)
  • [5]论货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D]. 周寂沫. 东北财经大学, 2007(06)
  • [6]白银危机与中国币制改革 ——解析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经济、与外交[D]. 李爱. 华东师范大学, 2005(05)
  • [7]我国通货紧缩时期财政政策研究[D]. 李浩然. 西北大学, 2005(03)
  • [8]试论日本的通货紧缩[D]. 武玲玲. 河北大学, 2004(04)
  • [9]人民币升值问题的冷思考[J]. 赵勇. 广西金融研究, 2004(05)
  • [10]基于博弈论的中国转轨时期银企关系研究[D]. 尹庆民. 河海大学, 2004(01)

标签:;  ;  ;  ;  ;  

通货紧缩,新威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