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中基,我真的会唱好歌

郑中基,我真的会唱好歌

一、郑中基 我真的可以唱好歌(论文文献综述)

张海芬[1](2016)在《华语流行歌曲名称的语言学研究》文中指出文章以近几十年来的华语流行歌曲名称为研究对象,从各大音乐网站收集和分析了5078个歌名,从语言本体(语音、词汇、语法)和修辞两大方面对歌曲名称进行描写,再结合语用学、文化语言学等来分析考察影响华语流行歌曲名称的语境因素,最后从美学、心理学和社会语言学等角度来思考歌曲名称的规范化问题,并提出解决建议,以促进歌曲名称的良性发展。文章首先对华语流行歌曲名称的音节数量进行统计,分析歌曲名称的音节分布以及音节搭配;其次,对歌曲名称的选词及其来源做了考察,重点指出了构成歌曲名称的一些高频词或典型词;再次,通过对构成歌曲名称的语法单位的分类,总结出了歌曲名称在语法上呈现出的几点典型特征;四是从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方面归纳总结了歌曲名称在声音的锤炼和词语的选择上所呈现出的特点,并对歌曲名称中运用到的比喻、拟人、夸张、仿拟、引用等修辞手法及其所带来的表达效果做了详细说明;五是在语用学和文化语言学相关理论的指导下讨论了影响华语流行歌曲名称的语境因素,并具体阐述了这些语境因素在歌名语言中发挥的作用;最后指出歌曲名称在内容和形式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建议。

王文捷[2](2011)在《另类奇幻的解构性娱乐意态的新兴 ——世纪之交“非典型性”游戏影像流行文本研究》文中提出政治色彩浓厚的“典型性”意义的影像文化,一度营造了中国社会“主旋律”影像文化的既成背景。不过在时代变迁中,这种“主旋律”影像艺术也逐步呈现出一些局限性与保守性。而世纪之交“非典型性”影像,则通过对不确定性、平俗化、争议性、奇幻性、另类性、游戏化、新媒体化、多元化等新兴文化症候的综合表征,形成了相异于“主旋律”意义与特色的流行影像文本。一、作为中国当代图像社会一种突出的表征形式,“无厘头”电影在文化理论上可以得到合理性阐释。在后现代观念不断渗透的状态下,“无厘头”电影非连续、非逻辑影像实践可以得到理解。基于视觉图像文化功能的认识,“无厘头”影像同样提供着一种特殊性的知性建构。这种零散性碎片化影像的文化意义,可以通过一些对应性与任意性的感知方式来阐释。周星驰等人的“无厘头”电影承续着香港喜剧文化传统,营构了一种反叛性的后现代游戏娱乐影像。无论是在主题、题材、人物与情节方面,“无厘头”电影都融合了平民世俗人性与夸张喜剧符号的意义。而更为突出的是其中人物的语言特色,即“无厘头”电影创造了一种思维跳跃、逻辑含混的幽默“大话”形式。“无厘头”电影通过更新的相对性认知方式,对人生世相的理解也体现出种种相对主义的精神症候。就其映现生活现实的方式而言,其碎片化影像符码消解了“真实”与“虚构”的差异,它通过影像蒙太奇中某些生活痕迹的延伸,含蓄性地指涉到现实事相的相关意义。而这种文化符号结构,也对历史幻像进行了浅明故意的暴露和显现,其古代文化“残片”亦言说了历史理性力量的虚无。“无厘头”言说彰显了历史话语的游戏特色。在媒介时代强大的传播力量推动下,“无厘头”文化在影视剧领域不断娱乐大众的同时,也对其它媒介文化影像与话语产生了广泛影响。90年代后无论在港台还是内地,不少喜剧电影、电视情景剧目都吸纳了“无厘头”的情节建构与搞笑拼贴形式。而港台、内地的电视综艺、曲艺节目,也承续或呼应了“无厘头”文化的言说意识与娱乐精神。当网络媒介新兴之后,网络写作中也形成了“无厘头”式“世说新语”潮流。充满个性的网民在自在想象与多元文化开拓之中,同样以碎片性文字对社会文化进行另类观照。这种网络文字符码以其游戏精神,同样对社会文化作出解构甚至是粗俗的戏说。其“无厘头”痴语妄言风格,使网络写作成为颇具生命力的一种特殊表达时尚。二、当下影视历史剧不但出现了繁盛的娱乐化制作态势,而其所呈现的历史情景也是题材丰富而铺张眩目。不过这种历史剧模式采用了淡化“历史真实”的表达方式,相关剧情的虚拟架构中,也忽视或模糊了一些既有的历史“通识”规范。这导致当下影视历史剧完整文化知性的缺失,并呈现出一种更新的虚拟文化幻象与景观画卷。影视历史剧创作在本质上说是一种虚构性的历史再阐释,无论“正说”还是“戏说”的历史影像文本,都是某些具有整合与调适意义的当代文化“切片”。历史剧的这种主观性虚构的更新书写,在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书写中也是一种常见的传统。故而,当下影视历史剧这种“戏说”与虚构的创作本质,是可以在大众娱乐审美的游戏意义上得到确立的。作为一种影像“符号”建构的“拟像”环境,影视历史剧也是一种契合受众心理的消费文化存在。而其基于映照当代一些社会问题的历史影像符号系统,正在对当下社会大众各种社会困惑与期求作出幻像性抚慰。其通俗化的趣味性与情感性叙事,也基本上守持着非西方化的民族传统审美意识与习惯。大部分帝王将相题材的影视历史剧,多烘托出一种缺失现代观照的传统政治文化意识,家国同构、君主民本、权力本位等传统政治文化得以映射,其浓厚封建意识的张扬则常常惹人非议。这些传统政治文化中非现代性的意识因素,需要人们进一步作出批判性考量。三、作为一种真人参与的电视表演,“真人秀”节目在电视虚拟影像形式上强化了真实的意义。在美国等西方国家里,不断创新、整合不同质态的“真人秀”影像节目,成为人们体验和探索新兴生活意趣与奇观的重要舞台。而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也同样在学习西方同类影像的过程中得到大致同步的发展,这些节目在融合中国国情与文化因素后产生了一些本土化特色。当下中国本土“真人秀”的创制实践异常繁复,各种娱乐至死的综艺“真人秀”、竞争至赢的比赛“真人秀”与体验至奇的生活“真人秀”影像,为当下中国社会大众提供了较为突出而丰厚的娱乐新体验。从文化意义上观照,这些节目作为一种真实复现社会文化景观的“镜象”,生动地表征着当下中国大众社会的平民梦想、英雄情结、草根民主、现实竞争、本真人性等各种人文想象与情态。国内“真人秀”从根本的形式建构上看,明显存在对国外节目的模仿与国内节目相互复制的现象。这种后现代消费文化影像的复制方式,自有其后工业时代机械复制艺术的特殊性意义,也包含着一种通过复制模仿而创新的另类推动因素。不过,真正“中国原创”的“真人秀”节目的稀缺,也引发了节目创制在复制问题上的文化焦虑与观念碰撞。中国电视节目追求收视率的问题逐步显现,其背后蕴含的商业经济利益成为驱动“真人秀”更新的力量。而收视率观念发散的这种张力,则促使“真人秀”必然迎合受众的欣赏旨趣与情感兴味。而此种收视语境下一些被批评的“真人秀”节目探索,显示了主流价值观念与娱乐文化真实的复杂关系。四、新兴互联网及其多媒体视频技术的发展,促发了大众“去影视化”的影像观赏模式,大量“草根”影像制作与交流方式得以出现。网络戏仿文字、诗歌、流行语营构了影像“恶搞”的背景与要素,网络大众获得一种崭新的调侃与游戏文化空间。在对影像形式的解构性探索中,种种戏谑式重新编配的搞怪视频大量充斥于网络。胡戈及其所制视频,是引发网络“恶搞”视频风尚的代表人物及作品。他创作的网络视频,在引领网络大众进行搞笑娱乐的同时,也对当下现实与文化事象作出了讽喻式批评。“恶搞”视频的风靡,意味着对合法化“正搞”方式的思考。这种“正搞”方式同样包含某些局限性,一些正统影像中的固化虚假形态也应得到反思。网络“恶搞”视频属于青年亚文化的新异潮流,渗透出对主流精英文化敏锐的叛逆性思考。不过这种亚文化中种种粗鄙化形态和方式,也明显对社会典范文化产生颠覆性的效果。故而,网络“恶搞”亚文化的最大价值,在于一种推陈出新文化意识的显现,一种青年自我调适式独立话语的表达。在“恶搞”文化的大众狂欢传播状态下,娱乐文化呈现出遵从道德底线还是追求自由理念的争端。这种争端的持续导致了对“恶搞”文化的管理困境。而解决这一困境的出路在于将其纳入法律规范,同时社会各方还要加强文化宽容与开明沟通。还值得强调的是,“非典型性”影像文本抛弃了部分正统影像的旨趣,强化了种种反叛性的游戏性与娱乐性色彩。虽然作为“异化”的文化符号,也具有一些社会亚文化的消极影响并不时引发种种争议,然而社会文化愈加开明宽容与新兴氛围渐趋自由多元,都为“非典型性”游戏影像文本创造提供了空间与路径,我们也应以不断更新的文化观念与姿态对其进行感知、审视与清理。流行文本在当下媒介时代表征着社会文化的丰富内容,其形式与意义亦在各种媒介互动的变迁时尚中,关联着社会文化认知与大众消费娱情意识的更替。世纪之交大众文本特别是“非典型性”的纸媒、影视、网络文本,正在多元复合化地建构着大众文化实践的新理念与新气象。而对当下泛审美化流行媒介文本意识趋向的这种探索,有利于文化观念与主体知性的积极开拓及健康发展。

李姝[3](2009)在《中文电视谈话节目的人际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们通过语言,不仅用来描述外部世界,而且用来相互交往,建立一定的关系。通过表达自己观点,影响甚至改变听者的态度或行为。语言的这种功能在韩礼德的功能语法中称为人际元功能。电视谈话类节目作为大众媒介的有效手段之一,在传播信息,反映社会现状上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分析主持人或嘉宾的话语可以体现脱口秀节目的人际功能是怎样通过语言实现,进而实现其社会传播功能的。而在话语分析研究领域,几乎没有从系统功能语法角度对电视谈话类节目的研究,对汉语语料的研究更是没有。基于上述情况,本文应用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和马丁的评价理论为理论框架对《鲁豫有约》中的话语进行人际功能分析。在分别确定《鲁豫有约》的语场,语式和语旨后,本研究从微观社会层面和宏观社会层面展开进行话语分析。微观社会层面主要从词汇语法角度,围绕语气,情态,人称系统三个方面分析,而宏观社会层面则主要从语义角度,基于马丁的评价理论,研究其中的态度,介入和分级三个方面。综合,多层面的分析框架,真实的语料收集和定性分析方法确保了本研究结论的可信度。研究发现:在谈话节目过程中,主持人或嘉宾巧妙地运用各种词汇语法表达资源实现各自的人际意义。为了实现其基本的言语角色,谈话者选择典型或非典型语气系统来开始及维持言语互动;频繁的情态表达作为谈话人的互动和礼貌策略促进了言语互动和听者间的关系;不同人称代词和呼语的使用能够拉近主持人和嘉宾的人际距离;谈话人,特别是主持人使用恰当的言语资源来表达个人对他人或事件的意见和态度,能够成功实现与听者保持和谐关系的人际功能。本文的研究试图证明韩礼德的功能语法和马丁的评价理论对于汉语话语进行人际功能分析是有效可行的。同时,在电视谈话节目中,只有人际功能的成功实现才能使其大众媒介的传播功能实现。因此,本文期望能够拓展对谈话类节目的语言学研究,以及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研究,同时对汉语口语语篇的人际研究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数据。

本刊编辑部,迟玉霰[4](2002)在《2002,我们的梦想和偶像》文中研究说明 钟声响过,我们的心有一丝震颤。为逝去的时光,为即将到来的充满希望的一切。这个时刻,太多的感慨,太多的祝福都不足以名状,镜中月,水中花,指间沙,时光的背影是如此匆匆。但我们的心,从来不曾停止跳动。青春是我们的财富,我们有梦想,我们有偶像,我们有失败的胆量,我们有成功的希望。感觉对了我要出发,用我自己的步伐,告别所有旧的想法,别害怕,不像话——

唐峥[5](2000)在《郑中基:我已经戒酒了!》文中提出

周鹏程[6](2000)在《郑中基 我真的可以唱好歌》文中提出 在传媒业高度发达的今天,艺人作为公众人物,很难与传闻划清界限。而当有不良传闻发生时,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什么呢?有的艺人选择了召开记者招待会,亲自出面澄清。有的则直接来个“惊天大遁世”,彻底从人间蒸发,以求让时间冲淡一切。去年初,红得发紫的郑中基不断遭受各种不良传闻的攻击,百般无奈中,在推出专辑 《敌人》后,郑中基选择了逃避。拒绝一切通告、演出,彻底消失在幕前,而他的理由是:充实自己,学习更多的新的音乐知识……

魔音[7](1999)在《我真的可以》文中研究表明 好久不见郑中基...从《敌人》专辑后,郑中基已经近一年没有消息了,直到听到新歌“我真的可以”,原来郑中基是为新专辑闭门努力,为了这次个人的第七张国语专辑,Ronald从创作、编曲、制作、录音等各个方面全程投入,目的就是想以更加饱满的状态,制作出一张全新的音乐大碟奉献给喜爱他的歌迷们。

二、郑中基 我真的可以唱好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郑中基 我真的可以唱好歌(论文提纲范文)

(1)华语流行歌曲名称的语言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研究对象及研究现状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三、语料来源
第二章 华语流行歌曲名称的语言特征
    第一节 华语流行歌曲名称的语音特征
        一、华语流行歌曲名称的音节数量
        二、华语流行歌曲名称的音节搭配
    第二节 华语流行歌曲名称的词汇特征
        一、华语流行歌曲名称选词的丰富性
        二、华语流行歌曲名称词源的多样性
        三、华语流行歌曲名称词义的多面性
        四、华语流行歌曲名称中的高频词
    第三节 华语流行歌曲名称的语法特征
        一、由词构成华语流行歌曲名称
        二、由短语构成华语流行歌曲名称
        三、由句子构成华语流行歌曲名称
        四、华语流行歌曲名称的语法特点
第三章 华语流行歌曲名称的修辞艺术
    第一节 消极修辞
        一、声音的锤炼
        二、词语的选择
    第二节 积极修辞
        一、比喻
        二、比拟
        三、仿拟
        四、引用
        五、夸张
        六、反饰
第四章 华语流行歌曲名称的语境探析
    第一节 语境概述
        一、语境的含义
        二、语境的内容
    第二节 影响华语流行歌曲名称的语境因素
        一、影响华语流行歌曲名称的言内语境
        二、影响华语流行歌曲名称的言伴语境
        三、影响华语流行歌曲名称的言外语境
    第三节 语境在华语流行歌曲名称中的作用
        一、语境能限定华语流行歌曲名称语言形式的选择
        二、语境能补充华语流行歌曲名称的内容与意义
        三、语境能协调华语流行歌曲名称语言的超常运用
第五章 华语流行歌曲名称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第一节 存在问题
        一、华语流行歌曲名称形式上的问题
        二、华语流行歌曲名称内容上的问题
    第二节 解决方法或建议
        一、大力提高歌曲创作者的语言素养和文化素养
        二、对歌曲的制作发行从严审查
        三、提高广大受众的参与度,扩宽关注点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另类奇幻的解构性娱乐意态的新兴 ——世纪之交“非典型性”游戏影像流行文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前言
    一、"典型性"影像娱乐文化:中国当代"主旋律"既成背景
    二、"非典型性"影像文本命名:多元复合的文化新异征象的表现
第一章 碎片化"无厘头"影像:现实与历史的特殊认知与审度
    一、"无厘头"电影:作为后现代图像文化意义的理论探讨
        (一) 图像作为文化表征:"无厘头"电影后现代方式更替的合理性
        (二) 后现代的"图绘"转向:"无厘头"影像新型认知功能确立
        (三) 零散性碎片化感知:"无厘头"影像的对应阐释与任意性意义探索
    二、周星驰电影结构类型特征:"无厘头"后现代文化的反叛性面貌
        (一) 承续喜剧传统的反叛性探索:"无厘头"类型电影的后现代特色
        (二) 主题、题材、人物与情节:平民世俗人性与夸张喜剧符号的融合
        (三) 语言方式:思维跳跃和逻辑含混的特殊幽默"大话"
    三、更新的相对性认知方式:现实与历史的碎片化与踪迹化表征
        (一)"无厘头"影像方式的更新:相对主义认知意识的渗透
        (二) "无厘头"影像的符码:生活现实的碎片化表征
        (三) "无厘头"影像碎片:历史文化的解构性痕迹
    四、"大话影像"与"世说新语"普泛:"无厘头""大话"的强大影响
        (一) 影视曲艺中的"大话"意识:"无厘头"影像文化的普泛
        (二) 网络新媒介中的"无厘头"写作碎片:哲理性的另类妄言异语
第二章 虚幻的历史剧:历史文化的娱乐性"戏说"
    一、影视历史剧的繁盛状态:"历史真实"的缺失与断裂
        (一) 影视历史剧的繁盛:眩目铺张的影像景观
        (二) 淡化"历史真实"后的虚构:对历史通识与禁忌的忽视
        (三) 历史文化知性的缺失:更新的虚拟文化幻象与景观画卷
    二、历史叙事的虚构特性:"戏说"历史剧的合理化意义
        (一) 主观化的历史再"阐释":影视历史剧的"正说"与"戏说"
        (二) 传统文化中历史的更新阐释:影视历史剧虚构性书写成为常态
        (三) 影视历史剧本质、功能与要求:娱乐审美游戏与现代人文意识
    三、历史影像的消费性符号:社会迷幻心理与民族审美意识的融汇
        (一) 影视"符号"的"拟像"环境:契合受众心理的历史剧消费
        (二) 历史的影像"符号"系统:对社会大众困惑与期求的抚慰
        (三) 通俗化"趣味"与"情感"叙事:对民族传统审美习惯的守持
    四、皇国史观与大国强者形象:历史剧中的传统政治亚文化批判
        (一) 皇国史观下的历史剧:传统政治文化意识的烘托
        (二) 矛盾性的传统政治亚文化:权谋政治文化与大国强者意识
第三章 复制的"真人秀":大众社会奇异景观的镜象
    一、真人参与的"秀"场:从西方到中国的电视游戏表演浪潮的崛起
        (一) 电视"真人秀"形式:在影像虚拟中植入和强化真实元素
        (二) 国外主要的"真人秀":探索生活新兴意趣与奇观的"舞台"
        (三) 中国电视"真人秀"的发展:形态的引进与本土化元素融合
    二、本土"真人秀"的表达镜像:中国社会文化景观的复现
        (一) "真人秀"节目的繁复:影像实践中的中国大众娱乐新体验
        (二) 电视"真人秀"的文化观照:社会景观的镜象化复现
    三、"真人秀"的复制与模仿力量:对"中国原创"问题的焦虑
        (一) 国内"真人秀"模仿方式:后现代影像复制的创新力量
        (二) "真人秀""本土原创"焦虑:复制方式引发的文化碰撞
    四、"真人秀"收视率的追逐:商业市场利益驱动下的复杂意义
        (一) "真人秀"收视率的驱动力量:商业经济与情感顺应
        (二) 主流观念与文化真实:"真人秀"收视效应中的复杂性
第四章 网络"恶搞"视频:新媒体里的戏谑亚文化讽喻
    一、从网络语言"恶搞"到影像"恶搞":"恶搞"文化的众生世态
        (一) 互联网新媒介促发"去影视化":"草根"性网络视频出现
        (二) 戏仿文字、诗歌与流行语文"恶搞":网络大众的调侃与游戏
        (三) 网络影像的"恶搞":戏谑式的重新编配与搞怪
    二、胡戈与网络"恶搞"视频:对主流"正搞"文化的思索
        (一) 胡戈的"恶搞"视频试制:对现实文化的娱乐性讽喻
        (二) 网络"恶搞"视频娱乐:对虚伪"正搞"文化的厌弃
    三、网络"恶搞"视频兴盛:青年亚文化内容与形态的颠覆性表现
        (一) 亚文化中的青年新异潮流:网络"恶搞"影像文化张力的激发
        (二) "恶搞"亚文化泛滥:对正统典范文化的"粗鄙化"颠覆
        (三) 网络"恶搞"的亚文化价值:追新逐奇中的自由精神诉求
    四、狂欢状态下的"恶搞"文化争端:网络"恶搞"面临的管制困境
        (一) "恶搞"视频传播的本相:大众娱乐文化的狂欢
        (二) "恶搞"文化争端:遵从文化道德底线还是追求自由创作理念
        (三) 文化宽容与开明沟通:法律法规框架下的管理
余论 "非典型性"影像的反叛色彩:审视文化更新的一种路径
    一、影像"娱情"游戏功能的强化:对"非典型性"文本影响的忧虑
    二、开明与自由的文化更新路径:"非典型性"影像创造的机制
作为结论媒介时代的流行文本:社会文化意识的更新
    一、流行文本的媒介化传播:关联社会文化意识的更替
    二、流行文本的丰富媒介形态:重构当下文化意识的多维情势
    三、探索流行媒介文本中的意识:拓新多元文化观念与知性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3)中文电视谈话节目的人际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Lists of Tables and Figure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1.1 The Defini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alk Show
        1.1.2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A Date with Luyu
    1.2 Motivation of the Study
    1.3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1.4 Research Questions
    1.5 Data Collection and Methodology
    1.6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Overview
    2.2 An Overview of Discourse Analysis
        2.2.1 The Notion and Previous Linguistic Approaches of Discourse Analysis
        2.2.2 Previous Linguistics Studies on TV Talk Show Abroad and at Home
    2.3 An Overview of Interpersonal Function
        2.3.1 The Notion of Interpersonal Function
        2.3.2 Previous Studies on Interpersonal Function from Perspective of SFG
        2.3.2.1 Studies Abroad
        2.3.2.2.Studies at Home
    2.4 Summary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Halliday's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SFG)
    3.2 Halliday's Model of Interpersonal Function
        3.2.1 Mood System
        3.2.1.1 Mood Elements
        3.2.1.2 Speech Role and Speech Function
        3.2.1.3 Types of Mood Structure
        3.2.2 Modality System
        3.2.3 Person System
        3.2.3.1 Person Pronoun
        3.2.3.2 Vocative
    3.3 Thompson's Management Model of Interpersonal Aspect
    3.4 Martin's Appraisal Theory
        3.4.1 Attitude
        3.4.2 Engagement
        3.4.3 Graduation
    3.5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Present Study
    3.6 Summary
Chapter Four Realization of Interpersonal Function in A Date with Lu Yu
    4.1 Overview
    4.2 Tenor
        4.2.1 Three Variables of Contexts of Situation
        4.2.2 Tenor of A Date with Lu Yu
    4.3 Realization through Mood System
        4.3.1 Speech Roles and Basic Speech Functions in A Date with Lu Yu
        4.3.2 Elements and Types of Mood Structure in Chinese
        4.3.3 Realization of Speech Function through Declarative Mood
        4.3.3.1 Giving Information
        4.3.3.2 Other Speech Functions
        4.3.4 Realization of Interaction through Interrogative Mood
        4.3.4.1 Demanding Information
        4.3.4.2 Demanding Action
        4.3.4.3 Giving Information
        4.3.5 Realization of Persuasion through Imperative Mood
        4.3.5.1 Demanding
        4.3.5.2 Making Proposals
        4.3.6 Realization of Interpersonal Function through Exclamative Mood
        4.3.7 Summary
    4.4 Realization through Modality System
        4.4.1 Lexical Realization of Modality in Chinese
        4.4.2 Modality as Interactional Strategy
        4.4.2.1 Modal Expressions of Probability
        4.4.2.2 Modal Expression of Usuality
        4.4.3 Modality as Politeness Strategy
        4.4.3.1 Modal Expressions of Obligation
        4.4.3.2 Modal Expressions of Inclination
        4.4.4 Summary
    4.5 Realization through Person System
        4.5.1 Personal Pronouns in A Date with Luyu
        4.5.2 Interpersonal Functions Realized by Person Pronouns
        4.5.2.1 The First Person Pronouns
        4.5.2.2 The Second Person Pronouns
        4.5.2.3 The Third Person Pronouns
        4.5.3 Vocatives
        4.5.3.1 Names
        4.5.3.2 Titles
        4.5.3.3 Special Address Forms
        4.5.4 Summary
    4.6 Realization through Appraisal Resources
        4.6.1 Attitude:Value to Participants and Processes
        4.6.1.1 Affect:Modeling Emotional Response
        4.6.1.2 Judgment:Assessing Behavior
        4.6.1.3 Appreciation:Evaluating Products and Processes
        4.6.2 Engagement:Dialogistic Positioning
        4.6.3 Graduation:the Semantic of Scaling
        4.6.3.1 Force
        4.6.3.2 Focus
        4.6.4 Summary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Summary of the Major Findings
    5.2 Implications of the Study
    5.3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References
Appendix Ⅰ
Appendix Ⅱ
Appendix 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四、郑中基 我真的可以唱好歌(论文参考文献)

  • [1]华语流行歌曲名称的语言学研究[D]. 张海芬. 广西民族大学, 2016(03)
  • [2]另类奇幻的解构性娱乐意态的新兴 ——世纪之交“非典型性”游戏影像流行文本研究[D]. 王文捷. 武汉大学, 2011(07)
  • [3]中文电视谈话节目的人际功能研究[D]. 李姝. 贵州师范大学, 2009(12)
  • [4]2002,我们的梦想和偶像[J]. 本刊编辑部,迟玉霰. 人生十六七, 2002(01)
  • [5]郑中基:我已经戒酒了![J]. 唐峥. 国际音乐交流, 2000(09)
  • [6]郑中基 我真的可以唱好歌[J]. 周鹏程. 当代电视, 2000(02)
  • [7]我真的可以[J]. 魔音. 音乐世界, 1999(07)

标签:;  ;  ;  ;  ;  

郑中基,我真的会唱好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