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小学乡村教材的乡村气息——《基于信息技术的综合实践活动》(乡村版)教材的研究与实践

彰显小学乡村教材的乡村气息——《基于信息技术的综合实践活动》(乡村版)教材的研究与实践

一、突出小学农村教材的农村味——《基于信息技术的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农村版)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张秀芳[1](2021)在《初中语文随文微写教学研究》文中认为

敬婷[2](2021)在《中美两国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文化的比较研究 ——以中国人教版和美国Go Math版为例》文中研究说明2011年,教育部出台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文化作为教材的组成部分,应该渗透到整套教材中”,凸显了教育部门对数学文化的重视。数学教材是数学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赖以学习的知识载体,数学教材知识内容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效果。鉴于此,剖析中美数学教材中所蕴含的数学文化的异同之处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以中美两国小学数学教材为研究对象,具体选取的教材版本分别为: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现行小学教材版本和美国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出版的Go Math教材,综合采用比较研究法、文献研究法以及内容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对中美小学数学教材所蕴含的数学文化进行了深入剖析。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明晰以下问题:(1)中美两国数学教材中数学文化的分布、呈现形式、运用水平和融入功能有哪些异同?(2)如何借鉴美国教材中的数学文化进行教学设计?本研究通过从数学文化的分布、呈现形式、运用水平以及融入功能四个维度,对两国教材中的数学文化进行定量分析,再结合对两国教材中数学文化的梳理,借鉴美国教材中优秀的数学文化进行教学设计,得出以下结论:(1)人教版中数学文化的数量要多于Go Math版。(2)数学文化在知识领域的分布上,两版教材都是在“数与代数”领域融入的最多;在栏目的分布上,数学文化都是主要在习题中加以呈现;在内容分布上,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内容占了非常大的比例,其中人教版教材更注重与公共生活相联系,Go Math版则更多与个人生活相联系,而两版教材中包含的数学史、数学与科学技术和数学与人文艺术等数学文化的内容很少,尤其是数学史,美国教材只涉及一处内容。(3)数学文化的呈现形式上,两版教材中主要以文字与图片结合的形式呈现。(4)在数学史的运用上,中国人教版教材多为附加式,属于比较低水平的运用;在其他三类数学文化的运用上,两版教材多为内在不可分离型,运用水平较高,但是还需要进一步提升。(5)数学文化的融入功能上,两版教材主要都是用来提供应用性情境的,其余功能都涉及比较少。(6)总体看来,两版教材中的数学文化在分布、呈现形式、运用水平和融入功能上都存在着显着性的差异,各自在数学文化内容的设计和编排上都有自己的特点。而两版教材较为突出的问题都是数学文化在分布上不太均衡和数学文化融入功能的体现不够全面。根据研究结果,得出以下启示:数学文化在素材上应当进一步加以丰富;重视数学文化所具有的人文和科学价值;合理分配数学文化在栏目中的分布;提升对数学文化的运用水平;更加全面地体现数学文化的功能。

朱晨菲[3](2021)在《磨的是课,成的是人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磨课是为了课堂教学改进而进行的教师集体研究,是我国特色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为了优秀课评比(俗称“赛课”)中参赛教师评优课的形成而展开的磨课是其中一种,它通常会在优秀课评比前系列化地进行多次。“磨的是课,成的是人”是许多一线教师经历系列评优课磨课后的共同感受。本研究以实践现象学为方法论,从过程性视角关注了该活动中“课”的改进和“人”的发展,研究问题有两个:1.在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中,数学课怎样被改进?2.通过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参与教师有哪些专业发展?遵从方法论的引导,在充分论证了自身的研究条件、意向性和胜任力后,以研究者本人为工具实施了研究:首先,多来源地积累和感悟了他人(含文献)视域中的该活动。然后,兼有“局内人”和“局外人”角色,体验和洞见了两个系列的真实活动,整理并分析了采用多种研究方法获得的大量第一手资料。进而,经由反思,完成了与他人的“视域融合”,再“本质直观”出该活动中“课”如何改进、“人”有何发展的主题及其结构,并将各类资料灵活地按需融入不同主题。接着,对每个主题,采用现象学写作的方式,逐一阐释了研究结果,并对所有具体结果进行了整体梳理。对第一个研究问题:优秀课评比的规则使得参赛教师提前准备关于参赛课题的教学具备可能,而面向未知学情实施优质教学则是参赛教师执教现场评优课时的主要挑战。教师集体为了支持参赛教师有效应对挑战而展开系列化评优课磨课活动。“以发现问题为目的观察试教”是每次磨课的开端,分为“依据学生表现发现关键事件”和“在分析关键事件中提出问题”。“理解数学知识的境脉与本质”总被审慎地对待,包括“探究教材的编写逻辑与意图”、“从其他版本教材里获得启发”、“在数学知识体系中寻根究底”。“基于经验推理把握未知学情”是讨论的基础,先需“挖掘不同学情的特点与需求”,再“结合潜在难点制定教学目标”。“编排创意的课堂结构与任务”尤为重要,包括“建立简洁且深刻的课堂结构”、“设计合理创新的活动与问题”、“把握课堂容量与时间的平衡”。“设计灵活的启发时机与策略”时时发生,在“推测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进程”基础上,会“预设弹性化的适时启发策略”和“规划即时性教学决策的方向”。“‘因师施磨’迭代推进问题解决”是系列磨课的发展趋势,体现为“注重教师的特质和自我建构”、“试教不同学情调适教学实施”。在系列磨课中,教师们通过一以贯之的各显所长、合作交流、协商共建、观点融合,逐渐生成多角度渐进性理解和多样化演进性建议,支持参赛教师评优课教学设计的不断完善和面向未知学情优质教学的逐步实现。对第二个研究问题:无论是短期或常年参与,经历了该活动后,参赛教师、教研员、专家教师、研究者都会产生各自的专业发展。参赛教师的发展表现在:即时判断能力达至“看得到”、即时决策能力达至“接得住”、教研理解能力达至“听得懂”、教研表达能力达至“说得出”、教研反思能力达至“想得清”、教学再设计能力达至“改得了”、研究性思维的整体优化上。教研员的发展表现在:理解教师能力的精深、教学设计能力的精进、磨课组织能力的精湛、研究性思维的持续完善上。专家教师的发展表现在:教学创新能力的改良、指导教师方法的改进、教研合作意识的改善、研究性思维的不断突破上。研究者的发展表现在作为“局内人”时数学教学观念的变革、有效备课方法的积累、卓越教学意愿的激发、教研合作意识的改良,作为“局外人”时研究方法及其实施、研究结果及其呈现、理解教育实践研究、理解教师专业发展四方面的发展,以及研究性思维的融合发展上。整体地看,以上方面的发展表现和程度都具有相对性,它们的产生均与各类教师更加善于理解他人、善于理解自己以及研究性思维的成长有关,对各类教师长期的专业发展都会形成积极影响。最后,研究者基于四个理由,提出:在现阶段,对评优课磨课活动的研究是一项“尚在起点的探索”。

陈飞[4](2018)在《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以红丰小学为例》文中提出学校的课程结构影响学生的素质结构。中国幅员辽阔,教育差异巨大,学校状况各异。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出现,完善并发展了国家统一规划的课程结构与价值空间,兼顾到学校教育和课程设置的差异和需要,使学校课程更好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校的优质发展。中国教育的突出问题体现在农村教育,农村教育的核心矛盾集中在学校教育,农村学校教育的最大短板当属于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底部攻坚,坚持补短板、强弱项、兜底线,着力解决好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育问题。其中,课程建设是关键突破口,校本课程开发是有利举措,对学生培养、学校改进、教育变革等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学界对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理论认识,结合对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现状考察,选择红丰小学为工具个案进行实证研究,可以发现:以红丰小学为代表的校本课程开发,体现了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正当性、现实必要性、实际可行性和基本落脚点,为认识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的属性、特征等提供了新的理论增长空间。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具有“三级课程”的功能代偿属性、“三农发展”的社会服务属性、“乡村文明”的文化弘扬属性、“乡土知识”的实践探究属性、“学生经验”的心理契合属性,体现出价值取向的为农性、课程文化的乡土性、课程结构的简约性、课程建设的协同性、课程实践的开放性特征。总的来看,以乡土文化认同为价值选择、以纵深推进改革为思维方式、以学校社区互动为发生机制、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教育追求、以教育质量提升为改革愿景、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服务定位,构成了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机制,具有促进学生成长、学校发展、社区建设、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系统性功能,符合国家战略、社会发展、教育改革、人才培养的总体定位。农村小规模学校正广泛存在并将继续存在。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农村小规模学校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现状,决定了推进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需要,提升供给质量、提高供给效益、增强供给数量、优化供给方式是解决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矛盾的关键。进入新时代,农村小规模学校迎来崭新历史机遇和战略可能,在数量、质量、规模、效益等方面会产生深刻变化,其校本课程开发将会形成适应性变革,全面助力农村小规模学校的课程体系建设、学生个性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特色塑造和服务能力提升。

肖雨洁[5](2018)在《湖北省编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教材发展沿革与审视(1987年—至今)》文中认为198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了全日制中小学劳动技术课教学大纲,正式提出在普通中小学开设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要求,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在全国各地中小学如火如荼地开展,经历了由盛转衰、在曲折中不断前进的发展历程。近30年来,湖北省也开始根据国家教委(现教育部)颁发的教学大纲结合地域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和编写本土化的劳动技术教育地方教材,供湖北省地区的中小学校使用。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成效的发挥与教材内容的选择、教材编制的体例密不可分,不仅决定了教师教学的方法,也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教材受课程性质的影响,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体现了劳动技术知识的实践性和操作技能的示范性。因此本文试图从近30年来湖北省编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教材的发展沿革中,厘清湖北省劳动技术教育教材编写的历史进程,把握教材变化的外部特征和内部属性,结合教材使用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以现实需要和时代发展的视角,审视教材可改进及完善之策略,为湖北省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文献法、访谈法和历史研究法,对省编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教材的发展沿革进行信息收集、归纳整理和系统分析,由以下四个部分构成。首先对本研究的问题缘起、研究目的及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概念界定、研究内容进行了分析,并阐释了研究的具体方法。其二,介绍了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教材编制的相关理论基础。其三,对省编中小学劳动技术教材发展的沿革历程进行了具体划分,大致分为两个阶段:1987年——2001年,教材在探索中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教材在变革中发展阶段。笔者详细介绍了相应历史阶段劳技课程的实施情况,对所使用教材的内容与体例进行了归类梳理,并作出了综合的分析与评价。最后对省编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教材的发展演进历程进行了理性地审视,主要从教材的功能、新旧版教材存在的共性问题、新旧版教材衔接转化的特点、新版教材发展演变的特征以及未来实践教育教材改进之应然选择等五大方面进行了阐述。笔者认为省编中小学劳动技术教材必须结合现实需要和时代发展,从加强与现代技术的融合、注重品德教育的渗透、突显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提倡创新意识与合作精神、贯彻青少年职业体验理念等五个方面加以提升和改进,充分发挥劳技教材在教学中的指南与引导作用以及质量评价的依据。

王燕[6](2017)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核心素养”这个崭新的概念成为当前全面进入深化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标志课程改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探讨和了解课程改革十多年来,处在“少、边、穷”被边缘化、弱势的少数民族农村小学场域中,课程实施的问题与命运,需要我们去厘清和总结。自2001年课程改革以来对课程实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改革实验区、城镇及农村地区,对于“少、边、穷”的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课程实施问题的研究被忽视、缺少关注。本论文从微观视角去分析,以少数民族农村一所小学为个案,运用质化研究取向的工具性个案研究策略,集访谈、观察和实物分析等几种主要研究手段,力图描述并呈现一所少数民族农村小学在学校和课堂两个层面上课程实施实然样态,进而分析影响个案农村小学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形成结论并提出建议。经研究发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校课程实施基本需求与现实相差甚远,其中办学所需要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素质不高、学科结构严重失衡;课程资源严重匮乏、潜在丰富的本土课程资源闲置;硬件的设施设备缺乏、陈旧和落后;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执行力缺失,课程管理无权无条件,传统课程评价制度成为课程实施的枷锁;个案村小培训无论是在质上还是量上均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教研活动也无法开展;学校在“副科”的歧视文化、考试价值文化取向和功利主义及教师缺编等情况下真正进入课堂并得到实施的只有“语文”和“数学”两门基础学科,其余开设的课程均不同程度被束之高阁,在课堂中处于可有可无,如同虚设的现象。第二,大多数教师在课堂运作中的课程实施呈机械、忠实水平,少数教师呈现调适、混合性样态的实施水平。第三,对于课程改革多数教师持认同的态度,然而认同的同时缺乏自信心,认为他们远远达不到要求;部分教师认为主要国家实行的课程改革就是好的,对权威的盲从,缺乏理性的反思。对课程改革的认识停留在表面化、浅层次和意识上。对课程价值(语文和数学)、课程标准普遍认可,但在课堂运作中行为与认识之间存在悖离。第四,个案村小课程实施样态的主要影响因素:课程本身、学校内部和学校外部及母语各因素,他们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及相互交织的构成一张错综复杂的网。目前决定学校课程得到实施和“副科”能够生存最关键因素是教师数量和教师编制是否有得到保障,这也是影响课程实施样态最重要的因素。本研究最后提出一些粗浅的建议:强化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训;提高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及利用;改革传统的评价机制;教育行政部门要恰当执行好“干预”的角色;实施双语教学;在立足“差异”中寻求“均衡”等方面提高课程实施的水平。

张爱珠[7](2014)在《语文教材城市化的教育社会学分析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教材城市化倾向”逐渐成为教育界乃至社会上的一个热门话题。为此,本文尝试着从教育社会学角度出发,在分析教材城市化的表现及其危害的基础上,透视教材城市化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本文用统计法和文献资料法,对人教版1-12册课本的选文、插图、写作口语交际内容的地域背景的城乡特色进行统计分析。经分析发现,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存在着明显的城市倾向:教材中的城市内容较农村内容多,教材中的城市形象较农村形象正面,这是“城优乡劣”隐喻的曲折表达。这种城市化的教材危害极大:它给农村学生带来了学习困难、情感背离等问题;它带来了农村教学难度增加、农村学校凋零等问题;它给多元文化的传递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这些问题不容忽视。为了针对性地探寻问题解决的途径,应透视教材城市化的原因,本文的第三章论述了教材城市化的三方面原因:它是国家重城轻农意识形态下的价值选择,是城市阶层的课程掌控、社会控制,也是在城乡发展失衡的现实情况下产生的。最后,提出解决教材城市化问题的建议:要从根本上消除城乡二元结构;要修正教材的编撰,完善教材编写队伍建设、增加乡土元素;还需要改进实际的教学方式,对其负面影响进行有效的控制。

刘大伟[8](2013)在《承继与嬗变:陶行知研究的学术谱系》文中认为作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一直以来都受到海内外学者的关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在诸多学者的推动下,陶行知研究一度成为当时的显学,各类成果不断涌现。但陶研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如研究内容重复化、研究成果碎片化、研究队伍分散化等等,这些问题成为了陶行知研究在新世纪进一步深化与发展的桎梏。为了能够帮助后人迅速进入这一研究领域,研究分析前辈学人的思想发展历程,学人群体的共性与个性,以及对整个陶行知研究学术史分源别派、考镜源流就不仅是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了。在陶行知研究学术发展史上,形成了一批具有相似的学术起源,类似的话语结构与知识体系,以及共同的价值观念构成的学人共同体。这一学术群体有着明确的研究纲领、旗帜性的引领人物,已经形成了特有的学术谱系。这一学术谱系不仅有着传承核心学术理念的功能,而且还会不断地对核心理念加以阐释嬗变,以助于谱系的开枝散叶、开疆拓域。以中国传统治史方法“学案体”,并加以口述史的研究方法,对陶行知研究中形成的学术谱系进行研究,不仅可以达到分源别派、考镜源流的学术史功效,还可以充分了解学术谱系内部学人思想的起源与发展历程,特别是在这其中社会结构对学人学术研究产生的重要影响。通过借鉴谱系学、知识社会学等理论分析陶行知研究中出现的学人群体可以发现,由于受到社会环境、学术素养、知识传承流派以及个人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影响,主要的研究学人已经形成了不同的学术群体。可以说,对陶研学术谱系的研究,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学术史的功用范围以内,而是深层次的考察了社会对学术、对知识的重要影响。除了绪论与余论以外,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学术谱系的先行理解”,阐释了谱系与学术谱系、学术史与学术谱系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纷繁杂乱的陶行知研究学术史中抽丝剥茧,勾勒出陶行知研究中已经形成的谱系群体。第二章“吾爱吾师:‘亲缘’陶研学人群体”,归纳出一批与陶行知有着师徒“亲缘”或历史渊源上有着“亲缘”关系的学人群体,即形成的紧密型“亲缘”学人和松散型“亲缘”学人两个不同群体。通过对“亲缘”学人群体的陶研分析可以发现,紧密型“亲缘”学人虽然有着护师心切的研究心态,但对陶行知研究的推动以及松散型“亲缘”学人的研究都起到了引导性的作用,松散型学人则在此基础上糅合了新的跨学科理论知识,将陶行知研究回归至学术本身。第三章“行是知之始:华东陶研学人共同体”,是一群强调“行”的研究学人群体。他们突出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现实观照,强调以陶行知教育思想来解决现实教育问题,体现出极强的实践取向。华东区域的学人因为文化和地域的原因,注重以综述性研究入手,走向实践性操作,在历史研究与现实研究之间游走,体现了陶行知研究的时代需求与内在张力。第四章“不要金银只要心:陶研华中学派”,重点研究了陶行知研究中出现的极有影响的师承性学派——华中师范大学陶研学派。通过对这一学派中具有代表性的三代学人的研究可以发现,这一学派中的学人完全是因为被陶行知的个人魅力所感染,强调为研究而研究。此外,由于师承的缘故,三代学人的研究相互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学术血脉联系,突出强调学术的逻辑性,在研究结论上层层递进。在研究方法方面,他们打破了陶行知研究中较为陈旧的研究范式,从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史学、比较史学等多个维度重新阐释了陶行知的历史世界。第五章“丈夫志在探新地:海外陶研学人的个案分析”,具体探讨了海外较有影响力的陶研学人。通过对日本、欧美、港台地区六位学人的个案分析可以发现,海外的陶行知研究由于各国研究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成长路径以及价值取向的不同,研究的缘起和结论也不尽相同。日本强调主体性,欧美强调民主性,港台则强调教育思想与宗教思想,这一研究走向体现出了海外陶研的多元化趋势。余论部分,在总结陶研学人谱系的基础上,借助知识社会学的理论进一步分析后指出,之所以形成不同的研究群体、学派,除了谱系学所谓的知识起源这一重要影响因素之外,学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变迁历程,学术场域的内部斗争都成为左右每一位研究者思想进一步深化发展的影响因子。借助考察陶行知研究学术谱系这一个案,不仅对陶行知研究史起到了分源别派、考镜源流的作用,也揭示了知识与社会之间的重要内在联系。

葛越[9](2012)在《“八套半”教材之内地版教材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很长时期内实行的是“编审合一”、“一纲一本”的统编通用的国定教科书制度。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课程教材的管理制度和办法也有所改革。“八套半”教材正是我国中小学教材编审分开、教材多样化建设的初步。“八套半”教材是根据《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编写规划方案》,由国家教委委托人民教育出版社等十多家单位和地区,面向全国不同地区、不同条件的学校所编写的不同类型的教材。其中内地版教材主要供内地广大农村和城镇学校使用。内地版教材是由四川省教委牵头西南师大,结合内地经济文化的实际合作编写,教材试验取得了显着效果,经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后面向全国选择试用。本文在把握“八套半”教材背景的前提下,对内地版教材进行文本分析,试探析内地版教材在适应内地广大农村和城镇学校方面所作的努力与尝试,同时由内地版教材引发思考。文章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概述研究缘起、研究现状、研究策略以及对关键词的说明;第二部分对“八套半”教材的产生背景、内地版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和主要特色作了介绍,同时对内地版教材从编写到试用进行了简介;第三部分主要针对内地版教材的适用对象进行了文本分析,包括教材内容和教材表现形式两方面,以期发现内地版教材在适应内地广大农村和城镇学校实际方面所做的努力与尝试;第四部分为内地版教材带给我们的思考,包括教材编写对地方差异的关注、教材的选用以及对要不要编写农村版教材的思考。

肖欢[10](2011)在《小学数学教科书城市化倾向研究》文中提出小学数学教科书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学生数学知识获取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师进行数学教学的主要依据。小学数学教科书出现城市化倾向严重影响了农村学生数学知识学习。本文主要以内容分析法对浙江版小学数学教科书城市化倾向进行分析,以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黑龙江省五所农村小学进行·调查,了解小学数学教科书使用情况。小学数学教科书城市化倾向主要表现在:教科书插图城市化倾向、素材选取城市化倾向、教科书呈现城市知识文明倾向、教科书涉及的活动形式与农村学校现有条件不符四个方面。通过实证研究,了解农村师生眼中的小学数学教科书,描述农村小学教科书使用者对小学数学教科书城市化倾向的主观认定。研究发现,小学数学教科书城市化倾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农村家庭教育水平不及城市、农村学前教育正规性欠缺、农村小学教学设备缺乏、教科书编制者城市中心主义倾向、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师资匮乏、农村小学生成长环境不及城市。通过研究,结合弗赖登塔尔关于数学教育现实的思想剖析小学数学教科书的理想状态——联合学生生活实际,同时提出小学数学教科书中反映的农村文化要做到与时俱进。最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调查研究中农村师生的意见,提出小学数学教科书城市化倾向解决策略,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加强农村学生家长教育、加强农村学前教育建设、加强农村学生学前数学知识储备、加大农村小学教育投资、调整现行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改善农村小学师资、开展农村学校校本教研,促进农村学校数学校本课程研究。

二、突出小学农村教材的农村味——《基于信息技术的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农村版)的研究与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突出小学农村教材的农村味——《基于信息技术的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农村版)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2)中美两国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文化的比较研究 ——以中国人教版和美国Go Math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数学文化在教育中的价值
        1.1.2 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1.1.3 中美数学教育的差异性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意义
    1.6 研究框架
    1.7 论文的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数学教材比较的研究
    2.2 数学文化的研究
    2.3 文献综述小结
第3章 数学教材中数学文化的分类
    3.1 数学文化内容的分类
    3.2 数学文化运用水平的分类
    3.3 数学文化融入功能的分类
第4章 中美数学教材中数学文化的比较
    4.1 两版教材中数学文化的分布
        4.1.1 数学文化的知识领域分布
        4.1.2 数学文化的栏目分布
        4.1.3 数学文化的内容分布
    4.2 两版教材中数学文化的呈现形式
    4.3 两版教材中数学文化的运用水平
        4.3.1 数学史的运用水平
        4.3.2 其他三类数学文化的运用水平
    4.4 两版教材中数学文化的融入功能
第5章 基于数学文化的教学设计
    5.1“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教学设计
        5.1.1 中美两版教材中的数学文化
        5.1.2 教学设计
    5.2“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5.2.1 中美两版教材中的数学文化
        5.2.2 教学设计
    5.3“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5.3.1 中美两版教材中的数学文化
        5.3.2 教学设计
第6章 结论与启示
    6.1 研究结论
    6.2 基于研究结论的启示
    6.3 研究不足及进一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磨的是课,成的是人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缘起
        1.1.1 几个机缘
        1.1.2 初步推断
    1.2 研究问题
        1.2.1 研究问题的孕育
        1.2.2 研究问题的确立
    1.3 概念界定
        1.3.1 数学评优课
        1.3.2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
    1.4 研究背景
        1.4.1 通过优秀课评比推动教师发展:中国特色待阐扬
        1.4.2 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教育发展新征程
        1.4.3 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导向:相关研究正蓬勃
    1.5 研究意义
        1.5.1 增益中国数学教育教研的特色
        1.5.2 丰富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1.5.3 引导数学教师备好课、上好课
        1.5.4 支持教研员有效组织教研指导
第2章 文献述评
    2.1 文献主题的设计与组织
    2.2 关于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
        2.2.1 优质数学课堂特征维度
        2.2.2 已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2.3 关于数学教师专业发展
        2.3.1 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2.3.2 数学教师的专业学习
    2.4 关于数学课例研究
        2.4.1 数学课例研究的过程与特点
        2.4.2 数学课例研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方法论:实践现象学
        3.1.1 本研究的基本定位和范式取向
        3.1.2 研究者的人际关系和自身特点
        3.1.3 方法论的规划选取和基本含义
        3.1.4 来自实践现象学的多层次启发
    3.2 研究思路与过程
        3.2.1 积累与感悟已有认识
        3.2.2 体验与洞见真实活动
        3.2.3 反思与直观活动本质
    3.3 研究方法与对象
        3.3.1 观察法
        3.3.2 访谈法
        3.3.3 出声思维
        3.3.4 自我反思
    3.4 资料整理与分析
        3.4.1 资料的汇总与归类
        3.4.2 资料的理解与反思
        3.4.3 资料的提炼与呈现
    3.5 研究效度与伦理
        3.5.1 研究的效度
        3.5.2 研究的伦理
    3.6 论文结构与写法
        3.6.1 论文的结构
        3.6.2 论文的写法
第4章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中“课”的改进
    4.1 以发现问题为目的观察试教
        4.1.1 依据学生表现发现关键事件
        4.1.2 在分析关键事件中提出问题
        4.1.3 小结:“烤”
    4.2 理解数学知识的境脉与本质
        4.2.1 探究教材的编写逻辑与意图
        4.2.2 从其他版本教材里获得启发
        4.2.3 在数学知识体系中寻根究底
        4.2.4 小结:“吃橘子”
    4.3 基于经验推理把握未知学情
        4.3.1 挖掘不同学情的特点与需求
        4.3.2 结合潜在难点制定教学目标
        4.3.3 小结:“境与径”
    4.4 编排创意的课堂结构与任务
        4.4.1 建立简洁且深刻的课堂结构
        4.4.2 设计合理创新的活动与问题
        4.4.3 把握课堂容量与时间的平衡
        4.4.4 小结:“神来之笔”
    4.5 设计灵活的启发时机与策略
        4.5.1 推测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进程
        4.5.2 预设弹性化的适时启发策略
        4.5.3 规划即时性教学决策的方向
        4.5.4 小结:“出彩”
    4.6 “因师施磨”迭代推进问题解决
        4.6.1 注重教师的特质和自我建构
        4.6.2 试教不同学情调适教学实施
        4.6.3 小结:“陪伴”
    4.7 本章总结
第5章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中“人”的发展
    5.1 参赛教师的主要发展
        5.1.1 课堂教学中的能力发展
        5.1.2 磨课活动中的能力发展
        5.1.3 磨后反思中的能力发展
        5.1.4 研究性思维的整体优化
        5.1.5 小结:“名师之智”
    5.2 教研员的主要发展
        5.2.1 理解教师能力的精深
        5.2.2 教学设计能力的精进
        5.2.3 磨课组织能力的精湛
        5.2.4 研究性思维的持续完善
        5.2.5 小结:“教研之慧”
    5.3 专家教师的主要发展
        5.3.1 教学创新能力的改良
        5.3.2 指导教师方法的改进
        5.3.3 教研合作意识的改善
        5.3.4 研究性思维的不断突破
        5.3.5 小结:“专家之谋”
    5.4 研究者的主要发展
        5.4.1 作为“局内人”的诸多发展
        5.4.2 作为“局外人”的诸多发展
        5.4.3 研究性思维的融合发展
        5.4.4 小结:“科研之思”
    5.5 本章总结
第6章 结论与启示
    6.1 结论
        6.1.1 关于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中“课”的改进
        6.1.2 关于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中“人”的发展
    6.2 启示:“尚在起点的探索”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英文文献
附录1 《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整体建构)》现场评优课教学设计
附录2 《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第一课时)》现场评优课教学设计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行的是路,知的是情

(4)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以红丰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研究背景
        (一)教育隐忧: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困境
        (二)矛盾转变: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勃兴时代
        (三)校本课程: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变革途径
        (四)经验基础: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实践探索
    二、研究缘起
        (一)田野调查的心灵触动
        (二)项目合作的研究契机
        (三)地域文化的资源优势
        (四)红丰小学的矢志不移
    三、研究问题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的未来发展与应然取向
        (二)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正当性与落脚点
        (三)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的基本属性与表现特征
        (四)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的机制与动力
    四、研究目的
        (一)结合新时代教育发展导向,分析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未来样态
        (二)聚焦案例学校的校本探索,揭示校本课程的本质属性与特征
        (三)紧扣案例学校的实践机制,呈现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与路径
        (四)回归实事求是的理性批判,阐明校本课程开发的立场与价值
    五、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1.挖掘农村小规模学校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增长点
        2.拓展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学术认识的共有观念
        3.揭示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潜在思维方式
        4.试探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应然发展取向
        (二)实践意义
        1.探究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路径
        2.总结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体系
        3.塑造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经典案例
        4.共享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有益经验
第一章 农村小规模学校研究与发展的概况考察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研究与概观
        (一)聚焦宏观领域的研究概览
        (二)指向具体问题的研究分析
        (三)辅以方法运用的深入探讨
    二、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界说与发展
        (一)学术语境中的农村小规模学校
        1.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描述性界说
        2.农村小规模学校的规定性界说
        (二)文化差异中的农村小规模学校
        (三)政策输导中的农村小规模学校
        (四)现实分布中的农村小规模学校
    三、农村小规模学校的优势与困境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社会价值
        1.方便农村适龄学生就学
        2.保证城乡教育机会公平
        3.服务农村社区文化建设
        4.推动乡土文化继承发扬
        (二)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本体优势
        1.教育组织形式简单有效
        2.教育管理方式灵活便捷
        3.教育成本投入优化集约
        4.教育改进创新空间显着
        (三)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育困境
        1.教育要素的驱动力低下
        2.学校课程的执行力薄弱
        3.办学条件的保障力不足
        4.外部环境的限制力显着
        (四)农村小规模学校的课程困境
        1.课程设置结构的不合理
        2.课程实施程度的不充分
        3.课程资源支持的不充足
        4.课程价值发挥的不全面
    四、农村小规模学校矛盾的特殊性
        (一)教育供给性需求极为突出
        (二)教师结构性缺编十分普遍
        (三)学生公共性知识相对有限
        (四)学校教育性资源格外匮乏
第二章 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的理论认识
    一、校本课程的架构与基础
        (一)校本课程的架构
        1.课程权力范畴的校本课程
        2.课程价值范畴的校本课程
        3.课程实践范畴的校本课程
        (二)校本课程的基础
        1.作为影响因素的校本课程基础
        2.作为基础学科的校本课程基础
        3.作为理论基础的校本课程基础
    二、校本课程的本质与形式
        (一)校本课程的本质
        1.学科内容本质观与校本课程
        2.实践活动本质观与校本课程
        3.知识经验本质观与校本课程
        (二)校本课程的形式
        1.课程的基本类型与标准
        2.校本课程的形式与特征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一)校本课程的开发
        1.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考察
        2.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
        3.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
        (二)校本课程的实施
        1.校本课程实施的内涵解析
        2.校本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
        3.校本课程实施的价值生成
    四、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的理论探讨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的属性
        1.“三级课程”的功能代偿属性
        2.“三农发展”的社会服务属性
        3.“乡村文明”的文化弘扬属性
        4.“乡土知识”的实践探究属性
        5.“学生经验”的心理契合属性
        (二)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的特征
        1.价值取向的为农性
        2.课程文化的乡土性
        3.课程结构的简约性
        4.课程建设的协同性
        5.课程实践的开放性
第三章 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思路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1.研究案例的同质性
        2.研究成本的集约性
        3.学校发展的持续性
        4.红丰小学的示范性
        (二)研究方法的运用
        1.个案研究法
        2.参与式观察
        3.访谈研究法
        (三)研究思路的设计
        1.理论的研究思路
        2.实证的研究思路
        3.整合的研究思路
        (四)研究伦理的说明
        1.资料使用范围与保存
        2.红丰小学名义与授权
        3.访谈对象权益与保护
        4.学术研究规范与责任
    二、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过程
        (一)三次农村教育大调研的感知
        (二)廿七位乡村教师的深度访谈
        (三)两个月案例学校的扎根研究
        (四)若干次师生日常的交流对话
        (五)红丰村落的民间走访与调查
        (六)分类型调研资料的整理分析
        (七)多领域学科专家的悉心指导
        (八)六个月实践认识的理论提升
第四章 红丰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写照
    一、红丰小学与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素描
        (一)红丰小学的社会环境
        1.红丰小学的地理概况
        2.红丰小学的优势条件
        (二)红丰小学的发展实况
        1.红丰小学的历史演变
        2.红丰小学的师生队伍
        3.红丰小学的优势条件
        4.红丰小学的发展限度
        (三)红丰小学的教育信条
        1.完善自我、善待他人的校训
        2.立志博学、和谐创新的校风
        3.求真求实、求新求效的教风
        4.勤读勤问、勤记勤练的学风
    二、红丰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历史沿革
        (一)理想的萌芽:应该给农村孩子怎么样的教育
        (二)艰难的探索:如何办好服务农村孩子的教育
        (三)瓶颈的突破:协同群众办好人民期待的教育
        (四)系统的运行:打造有质量谋个性的学校教育
        (五)良性的循环:发展绿色创新生态文明的教育
    三、红丰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写照
        (一)红丰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立论依据
        1.统筹三级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
        2.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价值诉求
        3.推动学校优质发展的战略需要
        4.发挥服务农村建设的教育规定
        (二)红丰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理念
        1.红丰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
        2.红丰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解读
        (三)红丰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
        1.为了师生的全面发展
        2.为了组织的健康发展
        3.为了文化的繁荣发展
        4.为了社会的富强发展
        (四)红丰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培养目标
        1.红丰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
        2.红丰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目标
        3.红丰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学段目标
        (五)红丰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内容
        1.红丰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文本教材
        2.红丰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主题队会
        3.红丰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生物标本
        4.红丰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校园植物
        (六)红丰小学校本课程实施的活动形式
        1.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整合实施
        2.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承接实施
        3.校本课程的分类组织专项实施
        4.校本课程的外部协同联动实施
        (七)红丰小学校本课程实施的质量评价
        1.红丰小学校本课程实施的评价理念
        2.红丰小学校本课程实施的评价准则
        3.红丰小学校本课程实施的评价对象
        4.红丰小学校本课程实施的评价方式
第五章 红丰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反思
    一、红丰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成效
        (一)教育风貌得到历史性革新
        (二)学生人格获得个性化培养
        (三)教师角色发生研究性质变
        (四)课程体系走向结构性优化
        (五)学校文化实现生态性塑造
    二、红丰小学校本课程实践的保障机制
        (一)校长领导的科学有力
        (二)教育文化的高度认同
        (三)师资队伍的团结合作
        (四)外部组织的协同联动
        (五)社区资源的灵活运用
    三、红丰小学校本课程实践的现实挑战
        (一)教育资本的供给总量不足
        (二)校园空间的拓展能力有限
        (三)师资队伍结构性问题凸显
        (四)课程开发的高位引领欠缺
    四、红丰小学校本课程实践的优化策略
        (一)拓宽办学资本融合渠道,缓解教育资本总量不足
        (二)建设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拓展学校域外教育空间
        (三)合理布局教育任务分工,建立对口实习支持体系
        (四)打造农村学校研究基地,形成农村教育理论引领
    五、红丰小学校本课程实践的塑造空间
        (一)长白山林海人文地理研究
        (二)民族风俗与特色文化研究
        (三)社会产业与旅游文化研究
        (四)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研究
第六章 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理性审视
    一、基于乡土文化认同的价值选择
        (一)乡土文化认同对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正当性
        (二)乡土文化认同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必要性
        (三)乡土文化认同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战略支撑性
        (四)乡土文化认同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可行性
    二、基于纵深推进改革的思维方式
        (一)纵深推进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需要
        (二)纵深推进校本课程开发的逻辑理路
        (三)纵深推进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方式
        (四)纵深推进校本课程开发的优势效应
    三、基于学校社区互动的发生机制
        (一)学校与社区互动促进教育发展的现实意义
        (二)学校与社区互动对农村学校改进的必要性
        (三)学校与社区互动实现校本课程开发的需要
        (四)学校与社区促进校本课程开发的互动机制
    四、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追求
        (一)人的个性发展对全面发展的地位和作用
        (二)学校教育与校本课程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三)校本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实然价值
        (四)校本课程推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应然走向
    五、基于教育质量提升的改革愿景
        (一)新时代对教育公平发展和教育质量提升的召唤
        (二)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对农村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三)农村教育深化改革对农村学校变革的现实需要
        (四)农村学校优质改进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诉求
    六、基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服务定位
        (一)美丽乡村建设对农村教育发展的战略引领
        (二)农村教育发展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社会意义
        (三)美丽乡村建设对农村学校教育的特色塑造
        (四)校本课程开发对美丽乡村建设的价值实现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结论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判断
        (二)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认识
        (三)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机制
        (四)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重审
    二、校本课程助益农村学校教育的研究展望
        (一)新时代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历史机遇
        (二)新时代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战略可能
        (三)校本课程在农村学校变革中的未来展望
        (四)校本课程在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取向
    三、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反思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创新尝试
        1.丰富了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理论视角
        2.拓展了农村教育研究体系的重要分支
        3.形成了一般性的思维方式和理论指导
        (二)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总体不足
        1.缺乏对不同类型农村小规模学校差异性的关注
        2.缺少对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历史的一般性考察
        (三)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深化空间
        1.开展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分类指导研究
        2.开展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追踪调查研究
        3.开展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创新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5)湖北省编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教材发展沿革与审视(1987年—至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缘起
        1. 劳动技术教育符合发展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
        2. 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是实践教育的基本途径
        3. 教材建设是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4. 当前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教材存在问题
    (二) 研究目和意义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意义
    (三) 国内外文献综述
        1. 国内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研究
        2. 国外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研究
        3. 国内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教材研究
        4. 国外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教材研究
    (四) 概念界定
        1. 劳动技术教育
        2. 教材
        3. 劳动技术教材
    (五) 研究内容
    (六)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2. 访谈法
        3. 历史研究法
        4. 文本分析法
二、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教材编制的理论基础
    (一) 杜威“从做中学”教育思想
    (二) 马克思“劳教结合”的思想
    (三)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四) 费茨的动作技能形成理论
    (五) 加涅的累积学习理论
三、湖北省编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教材发展的阶段梳理
    (一) 在探索中前进(1987年—2001年)
        1. 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实施
        2. 代表性教材编写的情况
    (二) 在变革中发展(2001年—至今)
        1. 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实施
        2. 代表性教材的编写情况
四、湖北省编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教材之审视
    (一) 劳技教材的功能
        1. 凭借功能
        2. 示范功能
        3. 教学功能
    (二) 新旧版教材存在的共性问题
        1. 教材的容量、难度问题
        2. 教材的语言、图示问题
        3. 教材的辅助配套、安全问题
    (三) 新旧版教材衔接转换的特点
        1. 教材的学科特性不断增强
        2. 突出劳技学科的实践性和操作性
        3. 教材内容具有实用性和综合性
    (四) 新版教材发展演进的特征
        1. 学习内容的逻辑连贯性
        2. 学习方式的主动探究性
        3. 培养目标重视审美能力
    (五) 未来实践教育教材改进之应然选择
        1. 加强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
        2. 注重劳动品德教育的渗透
        3. 突显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
        4. 提倡创新意识与合作精神
        5. 贯彻青少年职业体验理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访谈内容记录(部分)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6)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意义
    (五)文献综述
    (六)相关概念界定
一、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框架
    (二)研究方法的确定
    (三)研究对象的选择
    (四)资料搜集的方法与过程
    (五)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二、个案村小课程实施的总体情况
    (一)学校开设课程的基本情况及如何看待课程文本
    (二)学校的管理制度
    (三)课程实施的基本保障条件
三、个案村小课堂层面上课程实施的样态
    (一)个案村小关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片面”
    (二)个案村小关于教学内容的处理——依赖“教材与教参”
    (三)个案村小关于教学方法的运用——“单一”
    (四)个案村小关于流程安排的安排——主要是以“讲授式为主”
    (五)个案村小关于教学评价的决策——“不全面”
四、个案村小课程实施的现实影响因素分析
    (一)课程本身的影响
    (二)学校内部影响因素的分析
    (三)学校外部影响因素的分析
    (四)母语的影响
五、结论与建议
    (一)基本结论
    (二)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7)语文教材城市化的教育社会学分析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语文教材城市化的表现分析
    第一节 课程数量:城市内容较农村内容多
    第二节 形象塑造:城市形象较农村形象正面
    第三节 潜在信息:“城优乡劣”隐喻的曲折表达
第二章 语文教材城市化的危害反思
    第一节 教材城市化对农村学生个体的不利影响
    第二节 教材城市化对农村学校的不利影响
    第三节 教材城市化对社会的不利影响
第三章 语文教材城市化的原因透视
    第一节 什么是知识:国家重城轻农意识形态下的价值选择
    第二节 谁的知识最有价值:城市阶层的课程掌控、社会控制
    第三节 被合法化的知识适切性如何:城乡发展失衡的现实
第四章 语文教材城市化问题的出路探寻
    第一节 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破解教材城市化问题的根本途径
    第二节 修正教材编撰——解决教材城市化问题的必由之路
    第三节 改进实际教学方式——应对教材城市化问题的必然选择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承继与嬗变:陶行知研究的学术谱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由
    二、研究价值
        (一) 将人置于历史的中心
        (二) 梳理出陶研主流思想
    三、研究现状
        (一) 学术史研究现状
        (二) 陶行知研究学术史现状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第一章 学术谱系的先行理解
    一、概念与方法
        (一) 谱系与学术谱系
        (二) 口述与叙事
    二、视域与体系
        (一) 当代学术何以成史
        (二) 学术史·学术谱系·学人
    三、脉络与谱系
        (一) 陶研历史脉络
        (二) 陶研谱系鸟瞰
第二章 吾爱吾师:“亲缘”陶研学人群体
    一、紧密型“亲缘”陶研学人
        (一) 刘季平
        (二) 方与严
        (三) 张劲夫与张健
        (四) 戴伯韬
        (五) 方明
        (六) 戴自俺
        (七) 王琳
        (八) 胡晓风
    二、松散型“亲缘”陶研学人
        (一) 郭笙与储朝晖
        (二) 朱小蔓、杨东平、梅汝莉与姚文忠
        (三) 晓庄学人的研究贡献
    三、“亲缘”学人的思想传承
第三章 行是知之始:华东陶研学人共同体
    一、开拓期华东学人
        (一) 张文郁与张癸
        (二) 胡国枢
        (三) 童富勇
    二、探索期华东学人
        (一) 金林祥
        (二) 金门弟子的贡献
    三、华东学人共同体的思想流变
第四章 不要金银只要心:陶研华中学派
    一、革故与鼎新:第一代华中陶研学人
        (一) 董宝良
        (二) 章开沅与唐文权
        (三) 夏德清
    二、形塑与再造:第二代华中陶研学人
        (一) 周洪宇
        (二) 余子侠
        (三) 喻本伐
        (四) 熊贤君
    三、启新与拓域:第三代华中陶研学人
        (一) 胡志坚
        (二) 蔡幸福
        (三) 陈竞蓉等人的贡献
    四、华中学派的学术传承
第五章 丈夫志在探新地:海外陶研学人的个案分析
    一、日本:斋藤秋男与牧野笃
        (一) 斋藤秋男
        (二) 牧野笃
    二、港台:何荣汉与曹常仁
        (一) 何荣汉
        (二) 曹常仁
    三、欧美:黄冬与姚渝生
        (一) 黄冬
        (二) 姚渝生
    四、海外群体的特点
余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后记

(9)“八套半”教材之内地版教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关于教科书研究的重要性
        二、关于内地版教材研究的重要性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关于“八套半”教材的研究
        二、关于内地版教材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策略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关键词说明
        一、教科书
        二、“八套半”教材
        三、内地版教材
第二章 内地版教材概述
    第一节 “八套半”教材的产生背景
    第二节 内地版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和主要特色
    第三节 内地版教材:从编写到试用
    小结
第三章 内地版教材的文本分析
    第一节 内地版教材的内容分析
        一、知识的选取
        二、插图
        三、习题与实验
    第二节 内地版教材表现形式方面的分析
        一、结构体系的编排
        二、表达形式与版式板块
    小结
第四章 内地版教材带给我们的思考
    第一节 教材编写应适应地方差异,实现多样化发展
    第二节 教材的选用:从内地版教材的消亡说起
    第三节 要不要编写农村版教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10)小学数学教科书城市化倾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问题提出
    (二) 意义与目的
    (三) 文献综述
        1. 教科书城市化倾向的表现
        2. 教科书城市化倾向的原因
        3. 解决教科书城市化的策略
        4. 关于农村版教科书的争论
        5. 研究反思
    (四) 核心概念说明
        1. 教科书
        2. 农村学校
        3. 城市化
    (五)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样本学校概况
        1. 基本思路
        2. 具体方法
        3. 调查样本概况
二、浙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城市化倾向:内容分析
    (一) 教科书插图城市化倾向
    (二) 教科书素材选取城市化倾向
    (三) 教科书中呈现城市知识文明倾向
        1. 教科书中选取的城市特色的知识
        2. 教科书中选取的农村特色知识
    (四) 教科书涉及的活动形式城市化倾向
三、城市化倾向的主观认定:农村师生眼中小学数学教科书
    (一) 农村教师眼中的小学数学教科书
        1. 教科书中的知识脱离农村小学生生活实际
        2. 教科书知识脱离农村小学生实际影响教学效果
        3. 教科书中的城市化知识增长了农村小学生的见识
        4. 教科书脱离农村小学生实际影响农村教师自身发展
    (二) 农村小学生眼中的数学教科书
        1. 教科书中大部分内容脱离生活实际
        2. 教科书城市化倾向影响农村学生学习
        3. 教科书中城市化知识存在的积极意义
        4. 教科书中的城市形象
        5. 教科书中的农村形象
四、小学数学教科书城市化倾向的原因
    (一) 农村家庭教育水平不及城市
        1. 农村家长对子女的学业期望不合理
        2. 农村家庭教育经费投入不及城市家庭
        3. 农村家庭文化资本薄弱
    (二) 农村学前教育正规性欠缺
        1. 农村学前教育经费不足
        2. 农村学前教育师资严重匮乏
        3. 农村幼儿园规模小,教学设备落后
        4. 农村幼儿园教学活动存在"小学化"倾向
        5. 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率偏低
    (三) 农村小学教学设备缺乏
        1. 农村学校教学设备差
        2. 农村教师缺乏自主开发教学资源的意识
        3. 很多农村小学生无配套数学学具
    (四) 教科书编制者城市中心主义倾向
    (五) 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师资匮乏
        1. 农村优秀教师流失
        2. 农村小学教师配备不合理
        3. 农村小学教师培训效果不佳
        4. 农村小学教师融合数学教科书知识的能力差
    (六) 农村小学生成长环境不利于学习城市化知识
        1. 农村小学生成长自然环境比较单一
        2. 农村小学生语言环境弱势
五、小学数学教科书的理想状态
    (一) 弗赖登塔尔关于数学教育现实的思想
    (二) 教科书应联系农村小学生生活实际
    (三) 教科书中反映的农村文化应与时俱进
六、小学数学教科书城市化倾向解决策略
    (一) 加强农村小学生家长教育
        1. 提高农村家长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2. 提高农村小学生家长自身素质
    (二) 加强农村学前教育建设
    (三) 加大农村小学教育投资
        1. 政府改善公用教育经费拨款政策
        2. 鼓励乡镇企业投资办学
        3. 加强社会各界对农村学校的捐赠
    (四) 调整现行教科书内容
        1. 让农村优秀小学数学教师参与教科书编制
        2. 让教科书编制者深入农村,了解农村
        3. 广泛吸取意见
    (五) 改善农村小学师资
        1. 增补农村小学教师编制
        2. 加强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
        3. 提高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
    (六) 开展农村小学数学校本课程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教师问卷
    学生问卷
    教师访谈提纲
    学生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突出小学农村教材的农村味——《基于信息技术的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农村版)的研究与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语文随文微写教学研究[D]. 张秀芳. 西华师范大学, 2021
  • [2]中美两国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文化的比较研究 ——以中国人教版和美国Go Math版为例[D]. 敬婷.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3]磨的是课,成的是人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的研究[D]. 朱晨菲.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8)
  • [4]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以红丰小学为例[D]. 陈飞.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1)
  • [5]湖北省编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教材发展沿革与审视(1987年—至今)[D]. 肖雨洁. 湖北大学, 2018(02)
  • [6]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D]. 王燕. 东北师范大学, 2017(02)
  • [7]语文教材城市化的教育社会学分析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为例[D]. 张爱珠.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3)
  • [8]承继与嬗变:陶行知研究的学术谱系[D]. 刘大伟. 华中师范大学, 2013(05)
  • [9]“八套半”教材之内地版教材的研究[D]. 葛越. 湖南师范大学, 2012(01)
  • [10]小学数学教科书城市化倾向研究[D]. 肖欢. 浙江师范大学, 2011(05)

标签:;  ;  ;  ;  ;  

彰显小学乡村教材的乡村气息——《基于信息技术的综合实践活动》(乡村版)教材的研究与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