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成部长提出改变人们对水的九个方面的认识

王树成部长提出改变人们对水的九个方面的认识

一、汪恕诚部长提出要转变人们对水的九个方面的认识(论文文献综述)

刘莉[1](2014)在《水文生态安全法律保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涉水问题研究到今天,不仅仅要考虑到水的自身,还要考虑到人类与水的关系,更要考虑到由水引发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需要引入水安全的概念。水文生态安全保障是实现水安全保障的基础。法律角度研究水文生态安全不仅为更新涉水问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而且为完成现代涉水法治建设提供基础论证,更是为生态安全保障的法律规制提供必要的理论借鉴。本文从解析概念入手,总结国内外认知的基础上,运用语义分析法、借鉴分析法提出“水文生态安全”的概念认识。进而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分析了水文生态安全问题的典型表现,提出水文生态安全保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运用法理学原理分析法律在水文生态安全保障中的重要作用并做出法律保障的路径安排。继而综合运用法理学和协同论,从形式建构和内容建构两个方面提出了完善水文生态安全保障法律框架的构想。再以三项法律制度为例提出具体的法律建议,对水文生态安全保障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涵盖如下几个重要的观点:(1)水安全是水被理解为环境因子、资源因子和社会因子保证水处于良好循环,实现为人类持续供给,达到人人平等享有水资源,保障国家政治稳定的良好状态。水文生态安全指充分重视水文系统与周围生态系统之间关系的基础上,维持水文生态平衡的良好状态。(2)目前的水体、湿地、地表植被和生物多样性等都集中曝露出水文生态安全问题,水文生态安全保障刻不容缓。(3)我国目前虽然没有直接关于水文生态安全保障的法律规定,但法律体系和法律内容上都还有所涉及,只是存在不少弊病。(4)法律凭借其确认、保护、协调和预设的功能,在水文生态安全保障中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协同不同学科的知识为完成水文生态安全保障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5)形式上建构国家到地方不同法律效力等级的纵向架构以及从水事系统延伸至周围生态系统的横向建构;内容上建构水文生态安全论证、生态环境用水评价、三水统观统管等三个层面的制度模块,就形成了形式与内容上的水文生态安全保障的法律框架。(6)总结分析我国现有的水资源论证制度,生态环境用水制度和地下水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法律制定建议,能够为水文生态安全保障提供更具操作性的法律实证分析。本文首次从法律角度聚焦水文生态安全,结合运用生态学、水文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层面的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新的思考探索:一是阐释“水文生态安全”的概念,使水问题的研究范畴更加明确。二是强调水文生态安全保障的重要理念,最终落脚于法律层面探讨水文生态的安全保障。三是协同多学科知识,并融合于法律规范的制定中,试图进行多学科融合的创新突破与拓展,为解决涉水问题为提供新的思路。四是从形式和内容两个层面提出水文生态安全保障的法律框架的构想。

刘玉萍,张盛文[2](2014)在《现代水利核心价值理念探微》文中指出探析现代水利核心价值理念应体现三方面要求,即要再现中华水文化精神的继承性,又要体现现代水利的价值追求,以及能指引未来水利发展方向。按照这样的思路,现代水利核心价值理念可概括为"科学、民本、和谐、责任"。

张秀琴[3](2013)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农业水资源管理的适应对策》文中提出目前,中国经济社会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转变,综合经济实力及人均收入均有显着提高。我国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资源,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过度开发水资源、以粗放方式发展经济的后果不断显现。而全球变暖的态势更加剧了上述问题的严重程度,增加了未来水资源利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面对严重的水资源形势,我国政府把解决水资源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强调水是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把建设节水型社会作为解决中国水资源问题最根本的战略举措,积极采取行动进行一系列相关政策改革。目前的实际情况是种植业用水的效益最低,可恰恰使用了最多的水量,高开采成本的深层地下水被大量用于低价值的作物灌溉,这与水价值理念反差甚大。解决公共河流资源所面临的问题以及管理和保护好水资源,需要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水资源的保护问题,从供给取向转向供给与需求相结合的取向,即在关注供给短缺的同时也要注意节制需求,建立水资源需求管理,建构节水型的社会;在运用工程技术解决问题时,要结合社会学和环境影响的评价。水环境的状况关系到气候的变化。自然的蒸发和气候的变化虽然可能影响河流的流量,但绝对不会在一个较短的历史阶段内直接导致河流的干涸和断流,因为如果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能根据降雨量和河流流量的大小来限制自己从河流中的取水量,如果没有人类行为的介入和影响,那么河流总可以保持有最低限度的或安全线内的流水。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所关注的严重社会问题,环境保护成为世界各国都极为重视的公共事务。同样,环境保护问题也是中国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性问题。而在环境保护问题中,最为突出的和最重要的问题,可能是水资源危机以及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问题。水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资源,水资源是否得以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直接关系到水对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利与害:清洁的水有利于人类生活,而污染的水则给人类带来灾难;水量过多或过少,就会相应地带来洪涝或干旱等灾害。因此,这就要求人类能科学合理地保护和利用水资源。在以往关于水资源问题或水利问题的认识和研究中,人们把较多的注意力停留在工程技术的层面上,这是受那种“人定胜天”或科学主义观念支配和影响的结果。在对待水利问题和水资源保护问题上,人们对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观念中所包含的人文主义精神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其具体表现就是对水问题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相对滞后,对重大水利工程和水资源管理的制度供给存在严重不足现象,工程解决机制与社会解决机制存在不协调的现象。以往侧重以工程技术解决水资源问题的策略,某种意义上仍是通过再分配的机制来缓解资源稀缺问题,然而这一途径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短缺和生态的平衡问题,相反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生态的危机。由此表明,水环境问题不是一种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复杂的社会问题。探讨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需要从技术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中寻找合适的路径和策略。中国的水资源危机不仅十分突出,而且已经成为经济增长和现代化进程中的根本性制约因素。由于水资源观念落后,涉水行为失当,水资源管理效率低下,造成水资源的巨大浪费,更加重了我国的水资源危机。制度因素是造成水资源危机的根本性原因,政府缺位造成水资源产权模糊,市场缺失造成水资源滥用,计划失效造成水资源配置混乱。中国水资源问题的根源并不是缺少工程技术措施,而是没有建立起促进节水和治污等先进、高效、优良技术大规模应用的制度框架。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为人们在水资源利用与合作方面提供一个基本框架,以此规范人们的经济关系并对人们的用水行为进行监督,引导经济主体的外部利益内在化,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保护水环境。设计水资源安全性制度的基本思路是要组成一个以水资源产权制度为核心,水资源统一管理制度为前提,水权交易与水资源市场制度为基础,水资源价格制度为手段,水资源法律监督制度为保障,水资源文化制度为条件的完整的水资源制度体系。

陈文科[4](2013)在《转型中国水危机的多维思考》文中提出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证明,在全国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以后,由于我国获得了新的发展战略机遇期,以沿海地区高速发展为代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迟缓并存,重经济、轻环保,重开发利用、轻人水和谐,导致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带来空前工业文明的同时,也付出了加快水污染、加剧水资源短缺的高额成本。在我国"水多、水少、水污染"三大问题中,"水少、水污染"问题的严重性上升,其中"水少"成为第一位问题,成为我国新阶段最基本的水情。水资源短缺是中国转型发展面临的最大"硬件"约束之一,我们既要充分认识到水资源短缺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更要再认识进入工业化中期以后我国国情、水情的新变化新特征,抓住主要矛盾,科学治理步步紧逼的水危机。

陶蕾[5](2012)在《论气候变化背景下水法的适应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0年联合国水机制在其政策摘要中明确指出,水在气候变化适应中至关重要。与此相应,适应性水法律制度成为因应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以气候变化适应为起点,广泛关注水法的适应性问题,不仅从应对气候变化的视角,立足脆弱性理论,研究以适应能力建设为导向的适应性水法律制度体系的构建,更尝试从水治道变革的角度,立足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理论,探讨水适应性管理、水风险管理、水综合管理对水法的挑战和立法诉求,以及水法能否有效回应并适应的问题。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适应性立法的证成。通过探寻“适应”从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策略演变为国际法律制度的发展轨迹,论证“适应”已经成为正式的法律问题且适应性立法已经成为内涵明晰、框架雏成的独立的法律部门。在国际法层面概述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适应条款、《公约》外的适应行动以及《公约》后的适应制度进程,界定了国内法层面的适应性立法的概念,分析了应对气候变化适应性立法的框架体系,确定适应性水法律制度在其中的重要地位。第二章适应性水法的界说。以IPCC的技术报告《气候变化与水》为依据,介绍了气候变化对水的影响、对水管理的挑战,以及水管理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策略;概述了气候变化在法学领域所引发的水法思辨,包括应对气候变化的应急化处理、集权化思路和体系化构建等三种模式;通过分析气候变化适应理论的历史沿革和应对不确定性的一般策略,将气候变化适应理论的核心定位为脆弱性,主张立足脆弱性将适应性水法体系建设目标定位于水管理适应能力建设。第三章阐述气候变化视域外水治道的适应性变革。通过对水适应性管理、水风险管理、水综合管理的理论注解,以及适应性管理的环境实用主义注解,廓清不同管理理念对待不确定性和复杂性问题的解题思路及其对水法的适应性挑战,研究视角从单一的自然科学转向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第四章由水治道适应性变革进一步探讨水法的适应性问题。分析水治道适应性变革对水法的适应性挑战;在阐释法律适应性一般理论的基础上,论述水法适应性问题的特殊性,拓展对法律适应性的理解,论证水法适应性既包括对水治道变革的适应,也包括对气候变化适应的适应;以中国为例,对水法适应性进行个案分析和实证分析,并最终借由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和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论说明水法适应性的限度。

关全力[6](2011)在《新疆农业节水管理一体化体系研究》文中认为节水管理在长期的水事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并逐步积累了节水管理的知识和经验。但至目前为止,节水管理仍然融汇于其他已经建立的学科中,如水资源管理学、水资源经济学等,没有形成节水技术经济学或节水管理学专业学科。从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解决水资源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和我国的热点,极大地促进了节水管理的发展。由于节水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处于起步阶段,支撑本研究的基础理论还在不断探讨和完善之中。大多数相关研究集中在节水技术及节水工程,而将节水管理作为研究对象,从节水管理的角度探讨水权、水价、转让补偿和公众参与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认为,节水问题是水资源管理和水利经济管理的核心问题,不从节水出发,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经济与生态用水的矛盾,因为开源是有限度的。基于以上立足点,本研究以新疆农业节水管理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农业节水管理一体化体系,并通过逻辑分析确定其关键管理要素为水权、水价、转让补偿和公众参与,进而分析了各子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旨在从中发现节水管理的路径与措施。本研究在分析文献、咨询专家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各子系统进行了完整构建。通过构建农业集体水权及其分配方法,旨在建立农业集体水权制度,为资源水价纳入水价体系和节水转让必须补偿奠定基础;通过构建水价体系,以水价形成机制为核心,分别从水价的构成、水价的测算方法、水价的制定、水价制度、水价实施等方面展开,并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验证了水价构成中资源水价、工程水价、补偿水价、环境水价核算方法的正确性与实用性;通过构建节水补偿体系,旨在保证工农业节水转化的公平性,以补偿提高水权的配置效率、以补偿标准促进节水,并建立了补偿标准的测算方法—用水效益,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用水效益的作用;通过构建公众参与节水管理体系,以节水组织为研究对象,提出了节水组织作为农户参与节水管理的范式,并对现行节水组织参与节水管理进行了案例分析。基于以上的构建,本研究得出了农业节水管理一体化体系研究的基本结论,并提出了农业节水管理一体化体系实施的政策建议。主要结论为:(1)农业节水管理以政府为主导;(2)农业节水管理一体化是以工业和农业用水效率共同提高为基础,同时还必须满足工农业经济共同增长的约束条件。(3)农业水资源产权排他成本并不因为私有而降低,水资源产权实行个体私有化为指向的改革弊大于利;(4)节水转让补偿的节水效果不亚于政府强行实施定额管理的节水效果;(5)公众参与节水管理是农业节水管理的发展方向;(6)农业节水管理一体化是由对水的管理向对人的行为管理转化的变革。

董文虎[7](2009)在《用“利水文化”主导现代水利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文中研究指明一、水文化是由"人化"和"化人"两个方面共构人与其他生物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人类具有高级的脑思维能力。人类因有意识,形成喜爱与厌恶,具备智慧,能认识外部世界,适应自然并改造自然,使外部物质世界为人所需、所用。人类在改造外部世界的同时,也在认识自身和改造人类自己的精神世界,又使人类自身的智慧得以不断增加,精神不断丰富,品质不断的提升。人文学家把这两方面的成果统称为文化。

左其亭[8](2009)在《人水和谐论——从理念到理论体系》文中研究说明首先简要介绍了人水和谐的概念以及人水和谐治水思想的形成过程;随后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出发,阐述了人水和谐论的主要理念,认为"人水和谐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具体体现,是人们认识人水关系、解决人水矛盾的根本理论方法";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构建了人水和谐论的理论体系框架,并介绍其关键理论点,主要包括人水和谐H-D-H准则、H-D-H三准则四层次指标体系、人水和谐度评价方法(包括五节点隶属函数描述方法、SMI-P评价方法)、基于人水和谐的水资源优化配置、人水和谐博弈理论研究,为进一步应用和发展人水和谐论奠定基础。

张婕,王济干[9](2008)在《水权交易管理比较研究》文中指出水权交易是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进行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国的水权交易尚在探索阶段。文章通过对中外水权交易的比较研究,得出水权交易的关键问题为初始水权配置、水权交易制度和水权交易价格。由此提出了我国发展水权交易的建议:建立与完善相应的水权交易制度;加强流域统一管理,进行水权初始分配;引入水权期权交易方式。

杨艳[10](2007)在《传递人水和谐的新治水理念 为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强省而奋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6年11月,在河北省第七次党代表大会上,河北省委向全省人民发出号召,计划用15年时间建成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到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跨入全国先进行列,基本完成工业化任务,实现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远景。

二、汪恕诚部长提出要转变人们对水的九个方面的认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汪恕诚部长提出要转变人们对水的九个方面的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水文生态安全法律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研究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当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主要的创新点
第二章 水文生态安全的概念
    2.1 水安全及水文生态安全概念解析的重要性
    2.2 概念认知的基础
        2.2.1 国内认知
        2.2.2 国际认知
    2.3 概念研究的理论方法
        2.3.1 语义解析法
        2.3.2 借鉴解析法
    2.4 水安全的概念
    2.5 水文生态安全的概念
        2.5.1 水文生态的认知
        2.5.2 水文生态安全的概念
第三章 水文生态安全问题的集中表现和保障意义
    3.1 水文生态安全问题的显现
        3.1.1 水文生态安全问题的典型表现
        3.1.2 水文生态安全问题的实例分析
    3.2 水文生态安全保障的重要意义
        3.2.1 水文生态安全是实现水安全的基础
        3.2.2 水文生态安全是实现水安全的关键因素
        3.2.3 水文生态安全问题的解决为其他涉水问题的解决架起桥梁
        3.2.4 水文生态安全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3.3 水文生态安全保障必要性
        3.3.1 涉水危机已经逐渐蔓延至水文生态的系统性危机
        3.3.2 水文生态问题成为涉水问题研究的焦点
        3.3.3 水文生态保障是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的要求
    3.4 水文生态安全保障的可行性
        3.4.1 不同学科理论研究成果提供了理论基础
        3.4.2 水资源综合治理经验提供了实践基础
    3.5 水文生态安全保障的实质
第四章 我国涉及水文生态安全保障的法律现状和评述
    4.1 我国涉及水文生态保障的法律体系现状及评述
        4.1.1 我国涉及水文生态安全保障的法律体系
        4.1.2 我国涉及水文生态安全保障的法律体系评述
    4.2 我国涉及水文生态安全保障的法律制度现状与评析
        4.2.1 相关水事法律制度的总结
        4.2.2 相关水事法律制度的评析
第五章 水文生态安全保障的法律路径分析
    5.1 水文生态安全法律保障的作用
        5.1.1 确认水文生态安全保障任务的定位
        5.1.2 保障水文生态安全具体制度的设置
        5.1.3 预防水文生态系统性危机的出现
        5.1.4 平衡水文生态安全保障中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
    5.2 水文生态安全法律保障的路径选择
        5.2.1 水文生态安全法律保障的协同论基础
        5.2.2 水文生态安全法律保障中的协同表现
        5.2.3 水文生态安全法律保障的协同进路
第六章 我国水文生态安全保障的法律框架建构
    6.1 水文生态安全法律保障的形式建构
        6.1.1 水文生态安全法律保障形式建构的路径
        6.1.2 保障水文生态安全法律体系的建构
    6.2 水文生态安全法律保障的内容建构
        6.2.1 水文生态安全保障法律制度的建构原则
        6.2.2 水文生态安全保障法律制度的模块化建设
第七章 水文生态安全法律保障具体规则的实证分析
    7.1 水文生态论证法律制度的具体规则
        7.1.1 我国水资源论证法律规定的现状
        7.1.2 我国现存水资源论证法律的发展困境
        7.1.3 我国水文生态论证制度的法律建议
    7.2 生态环境用水保障法律制度的具体规则
        7.2.1 生态环境用水理论的起源
        7.2.2 国外生态环境用水规定的经验与借鉴
        7.2.3 我国生态环境用水法律规定的现状及评述
        7.2.4 我国生态环境用水保障制度的法律完善
    7.3 地下水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具体规则
        7.3.1 我国地下水管理法律规定的现状
        7.3.2 我国现有地下水管理的法律制度评析
        7.3.3 我国地下水安全管理的法律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现代水利核心价值理念探微(论文提纲范文)

1 提炼现代水利核心价值理念的思路
    1.1 传承中华水文化精神
    1.2 体现现代水利特征
    1.3 引领未来水利发展方向
2 现代水利核心价值理念
    2.1 崇尚科学
    2.2 人水和谐
    2.3 以民为本
    2.4 永怀责任

(3)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农业水资源管理的适应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2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气候变化及其对我国水资源的影响
    2.1 我国气候变化的现状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
        2.1.1 中国气候变化的观测事实与趋势
        2.1.2 中国温室气体排放现状
        2.1.3 中国减缓气候变化的努力与成就
    2.2 我国农业水资源支撑可持续发展能力
        2.2.1 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2.2.2 中国水资源与现代农业发展
        2.2.3 中国水利建设发展的历程
    2.3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环境的影响与挑战
        2.3.1 中国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基本国情
        2.3.2 气候变化对中国水资源的影响
        2.3.3 水资源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2.3.4 中国水资源开发和保护领域应对气候变化面临新的挑战
第三章 我国农业水资源管理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
    3.1 水利工程技术的作用与局限
        3.1.1 跨流域调水工程与水资源危机
        3.1.2 南水北调工程布局
        3.1.3 南水北调的矛盾与困境
        3.1.4 南水北调不能缓解水资源危机
    3.2 灌溉水资源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
        3.2.1 从南涝北旱和秋涝春旱看中国水资源高效利用方略
        3.2.2 解决中国水资源安全问题的方略
    3.3 利用水权市场优化配置农用水资源
        3.3.1 水资源与农业发展
        3.3.2 中国的农用水权制度
        3.3.3 农用水权制度的选择
        3.3.4 农用水权的期权配置
        3.3.5 水权市场在农用水配置中的作用
第四章 国内外农业水资源管理现代化的比较研究
    4.1 中国农村水资源管理的制度问题现状
        4.1.1 我国现行水资源管理存在的制度缺陷分析
        4.1.2 农村社区在水资源管理实践中参与权利的缺失
        4.1.3 基于相关利益群体分析水资源管理中参与的缺失
    4.2 发达国家水利现代化进程
        4.2.1 以单目标开发为主的水利建设时期
        4.2.2 以多目标开发为主的大规模水利建设时期
        4.2.3 以现代水管理为中心的综合治理时期
        4.2.4 人与水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时期
    4.3 发达国家水利现代化主要特点
        4.3.1 治水思想的现代化
        4.3.2 工程设施与装备的现代化
        4.3.3 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4.3.4 管理的现代化与信息化
    4.4 国外水资源管理经验借鉴
        4.4.1 国际水资源管理趋势
        4.4.2 发达国家水资源管理现代化水平相关要素分析
    4.5 中国与发达国家水利现代化差异
        4.5.1 防洪减灾保障能力
        4.5.2 抗旱减灾保障能力
        4.5.3 供水普及与保障能力
        4.5.4 水环境及生态安全建设
        4.5.5 科技进步与用水效率
        4.5.6 水法制建设和体制创新
        4.5.7 水利发展机制
        4.5.8 能力建设与水利管理现代化水平
第五章 适应气候变化的我国农业水资源管理政策
    5.1 推进水资源管理现代化的保障措施
        5.1.1 气候变化公众意识
        5.1.2 机构和体制建设
        5.1.3 中国对气候变化若干问题的基本立场及国际合作需求
    5.2 水资源循环经济理论
        5.2.1 发展水资源循环经济的意义
        5.2.2 节约用水
        5.2.3 水资源循环经济的生活减量化模式
    5.3 水资源健康循环经济管理机制
        5.3.1 人类社会用水循环
        5.3.2 水环境恢复机制与方略
        5.3.3 水资源循环经济管理概述
        5.3.4 水资源循环经济管理的原则
        5.3.5 水资源循环经济管理的方法
        5.3.6 推动水资源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5.4 水循环与气候变化应对机制
        5.4.1 水循环机制
        5.4.2 加强国际合作,明确分工,建立三元应对机制
    5.5 全新的水文伦理观:与水共存
        5.5.1 地方性知识的价值——以中国哈尼族梯田稻作为例
        5.5.2 灌溉管理的成功因素——保持传统对当前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5.6 农村社区参与水资源管理的理想
        5.6.1 宏观层面的农村社区参与水资源管理
        5.6.2 社区层面的农民参与水资源管理
    5.7 水资源管理参与模式
        5.7.1 水资源管理中权利配置的善治理论
        5.7.2 善治视角的水资源管理参与模式
    5.8 “养护者受益”下的水法研究
        5.8.1 水资源的“公地的悲剧”现状以及现行法律制度的缺失
        5.8.2 现行法律制度下水资源污染之成因分析:基于权能的视角
        5.8.3 水资源法律制度的重构:“养护者受益”原则之确立
第六章 结论
    6.1 理顺水资源管理体制
    6.2 加强水量、水质和重视生态环境用水的管理
        6.2.1 钢铁、煤炭在中国具有显着的地位,未来第二产业与第一产业发展争水矛盾将更加突出
        6.2.2 加强对农业水权的保护,保障基本农田用水;全额征收农业开采深层地下水水资源费,逐步限制开采深层地下水用于灌溉直至禁采
    6.3 健全水资源产权制度
    6.4 完善水资源水权市场制度体系
    6.5 创新新型的水资源价格管理机制
        6.5.1 水价和水资源费标准严重偏离水价值,不利于节水
        6.5.2 依据行业水经济价值合理提高第二、第三产业水价,利用价格杠杆提高水分生产效率和用水效率
        6.5.3 大力推行农业用水计量,适度提高农用水价,按方收费按亩返还,促进节约用水
    6.6 建立和完善水资源法律制度
    6.7 重视水资源管理的社会资本投入——自愿节约合作机制
    6.8 加强水资源科学技术建设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转型中国水危机的多维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情、水情再认识:“水多、水少、水污染”何为第一位问题
二、基本国策再比较:既要重视节能减排,更要重视节水治污
三、水安全矛盾再算账:既要治理水污染、水土流失,更要治理多种形式的水浪费
四、治理北方水危机:节水管水与南水北调、调整(耗水产业)布局“三管齐下”

(5)论气候变化背景下水法的适应性(论文提纲范文)

学术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选题意义
    2. 文献综述
    3. 研究范围、视角和方法
1. 适应性立法的证成
    1.1 应对气候变化法律问题的提出
    1.2 从适应策略到适应法律制度的嬗变
        1.2.1 IPCC 第一次报告提出的适应策略
        1.2.2 《公约》规定的“适应”条款及其评述
        1.2.3 《公约》之外的适应策略和行动
        1.2.4 《公约》之后的适应制度进程
    1.3 从适应性立法概念到框架体系构建
        1.3.1 国内法层面的适应性立法概念
        1.3.2 应对气候变化适应性立法的框架体系:以中国为例
2. 适应性水法的界说
    2.1 气候变化引起的水问题及应对策略
        2.1.1 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
        2.1.2 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管理的挑战
        2.1.3 水资源管理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策略
    2.2 适应气候变化的水法思辨
        2.2.1 适应气候变化的水法应急化处理
        2.2.2 适应气候变化的水法集权化思路
        2.2.3 适应气候变化的水法体系化构建
    2.3 气候变化适应理论注解的适应性水法
        2.3.1 气候变化适应理论的演变
        2.3.2 应对气候变化不确定性的一般策略
        2.3.3 作为气候变化适应理论核心范畴的“脆弱性”
        2.3.4 立足脆弱性关注的适应性水法的目的:适应能力建设
3. 超越气候变化的水治道“适应性”变革
    3.1 水资源适应性管理
        3.1.1 适应性管理的滥觞
        3.1.2 水资源适应性管理理论注解
    3.2 适应性管理的环境实用主义解释
        3.2.1 从意识形态的环境主义到环境实用主义
        3.2.2 适应性管理的环境实用主义界定
        3.2.3 环境实用主义视域中适应性管理的特征
        3.2.4 环境实用主义界定的适应性管理的知识基础
        3.2.5 环境实用主义解决不确定性问题的进路
    3.3 水资源风险管理
        3.3.1 风险和不确定性
        3.3.2 水资源系统风险和不确定性
        3.3.3 水资源系统风险管理的一般原理
        3.3.4 社会科学视角下的风险和风险治理
        3.3.5 全球水伙伴提供的水资源系统风险管理工具
    3.4 水资源综合管理
        3.4.1 水资源综合管理
        3.4.2 水资源综合管理的缺陷
        3.4.3 适应性管理之于水资源综合管理的完善
4. 基于水治道变革的水法的适应性
    4.1 水治道“适应性变革”对水法的适应性挑战
    4.2 从适应性水法到水法的适应性
        4.2.1 法律适应性的一般理论
        4.2.2 水法的适应性:对“适应”的适应
    4.3 水法的适应性与可持续发展
    4.4 水法适应性的个案研究:以中国为例
        4.4.1 中国水危机:水资源脆弱性的一个侧影
        4.4.2 中国水法的不足和非适应性
        4.4.3 中国水法适应的进路
    4.5 水法适应性的限度
        4.5.1 法律的限度
        4.5.2 从复杂适应系统到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4.5.3 水法适应性的边界
结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附件

(6)新疆农业节水管理一体化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目的、思路与主要内容
    1.3 研究的关键问题、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2章 研究综述与理论依据
    2.1 文献综述
    2.2 研究的基本理论
第3章 新疆水资源及农业节水管理的现状分析
    3.1 水资源规模与分布
    3.2 水资源配置状况
    3.3 农业节水管理的现状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农业节水管理一体化体系构建与实施
    4.1 农业节水管理一体化体系概述
    4.2 农业节水管理一体化体系设计
    4.3 管理体系实施
    4.4 小结
第5章 新疆农业节水管理一体化水权体系构建
    5.1 水权概论
    5.2 农业集体水权制度构建
    5.3 农业集体水权的分配
    5.4 农业集体水权的转让
    5.5 小结
第6章 新疆农业节水管理一体化水价体系构建
    6.1 水价的基本理论
    6.2 农业节水管理一体化水价体系
    6.3 水价核定
    6.4 水价制度
    6.5 水价管理
    6.6 小结
第7章 新疆农业节水管理一体化转让补偿体系
    7.1 节水转让补偿的基本理论
    7.2 节水转让补偿标准
    7.3 节水转让补偿的管理
    7.4 节水转让补偿管理的实证分析
    7.5 小结
第8章 新疆农业节水管理一体化公众参与体系
    8.1 公众参与节水管理的基本理论
    8.2 公众参与节水管理的形成
    8.3 公众参与节水管理的范式
    8.4 公众参与节水管理的案例分析
    8.5 公众参与节水管理的创新及配套措施
    8.6 小结
第9章 主要结论与相关建议
    9.1 主要结论
    9.2 主要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人水和谐论——从理念到理论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2 人水和谐概念及其治水思想的形成过程
3 人水和谐论的理念
    3.1 人水和谐论中蕴含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3.2 人水和谐论的主要理念
4 人水和谐论的理论体系框架
5 人水和谐论的关键理论点
    5.1 人水和谐准则和指标体系
        (1) 准则。
        (2) 指标体系。
    5.2 人水和谐程度评价
        (1) 人水和谐度 (HWHD) 。
        (2) 单指标评价——五节点隶属函数描述方法。
        (3) 综合评价——单指标量化—多指标综合—多准则集成 (SMI-P) 评价方法。
    5.3 基于人水和谐的水资源优化配置
    5.4 人水和谐博弈理论研究
        (1) 人水和谐的博弈概念及内涵研究。
        (2) 人水和谐的博弈辨识。
        (3) 人水和谐的博弈评估。
        (4) 人水和谐博弈管理。
6 结 语

(9)水权交易管理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水权交易中的水权研究
    1.1 国外水权理论比较
    1.2 国内对水权的认识
2 水权交易方式研究
    2.1 国外水权交易方式
    2.2 国内水权交易方式
3 水权交易的关键问题
    3.1 初始水权分配
    3.2 水权交易制度
    3.3 水权交易价格
4 我国水权交易管理的建议
    4.1 建立与完善相应的水权交易制度
    4.2 加强流域统一管理, 进行水权初始分配, 为水权转让奠定基础
    4.3 引入水权期权交易方式

四、汪恕诚部长提出要转变人们对水的九个方面的认识(论文参考文献)

  • [1]水文生态安全法律保障研究[D]. 刘莉. 长安大学, 2014(12)
  • [2]现代水利核心价值理念探微[J]. 刘玉萍,张盛文. 水利发展研究, 2014(04)
  • [3]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农业水资源管理的适应对策[D]. 张秀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12)
  • [4]转型中国水危机的多维思考[J]. 陈文科. 江汉论坛, 2013(02)
  • [5]论气候变化背景下水法的适应性[D]. 陶蕾. 武汉大学, 2012(05)
  • [6]新疆农业节水管理一体化体系研究[D]. 关全力. 新疆农业大学, 2011(05)
  • [7]用“利水文化”主导现代水利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A]. 董文虎. 首届中国水文化论坛优秀论文集, 2009
  • [8]人水和谐论——从理念到理论体系[J]. 左其亭. 水利水电技术, 2009(08)
  • [9]水权交易管理比较研究[J]. 张婕,王济干. 生态经济, 2008(09)
  • [10]传递人水和谐的新治水理念 为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强省而奋斗[A]. 杨艳. “科学发展观与沿海经济”高层论坛暨省专家献策服务团换届大会论文集, 2007

标签:;  ;  ;  ;  ;  

王树成部长提出改变人们对水的九个方面的认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