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公开课拒绝打包

教公开课拒绝打包

一、教学公开课拒绝包装(论文文献综述)

朱晨菲[1](2021)在《磨的是课,成的是人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磨课是为了课堂教学改进而进行的教师集体研究,是我国特色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为了优秀课评比(俗称“赛课”)中参赛教师评优课的形成而展开的磨课是其中一种,它通常会在优秀课评比前系列化地进行多次。“磨的是课,成的是人”是许多一线教师经历系列评优课磨课后的共同感受。本研究以实践现象学为方法论,从过程性视角关注了该活动中“课”的改进和“人”的发展,研究问题有两个:1.在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中,数学课怎样被改进?2.通过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参与教师有哪些专业发展?遵从方法论的引导,在充分论证了自身的研究条件、意向性和胜任力后,以研究者本人为工具实施了研究:首先,多来源地积累和感悟了他人(含文献)视域中的该活动。然后,兼有“局内人”和“局外人”角色,体验和洞见了两个系列的真实活动,整理并分析了采用多种研究方法获得的大量第一手资料。进而,经由反思,完成了与他人的“视域融合”,再“本质直观”出该活动中“课”如何改进、“人”有何发展的主题及其结构,并将各类资料灵活地按需融入不同主题。接着,对每个主题,采用现象学写作的方式,逐一阐释了研究结果,并对所有具体结果进行了整体梳理。对第一个研究问题:优秀课评比的规则使得参赛教师提前准备关于参赛课题的教学具备可能,而面向未知学情实施优质教学则是参赛教师执教现场评优课时的主要挑战。教师集体为了支持参赛教师有效应对挑战而展开系列化评优课磨课活动。“以发现问题为目的观察试教”是每次磨课的开端,分为“依据学生表现发现关键事件”和“在分析关键事件中提出问题”。“理解数学知识的境脉与本质”总被审慎地对待,包括“探究教材的编写逻辑与意图”、“从其他版本教材里获得启发”、“在数学知识体系中寻根究底”。“基于经验推理把握未知学情”是讨论的基础,先需“挖掘不同学情的特点与需求”,再“结合潜在难点制定教学目标”。“编排创意的课堂结构与任务”尤为重要,包括“建立简洁且深刻的课堂结构”、“设计合理创新的活动与问题”、“把握课堂容量与时间的平衡”。“设计灵活的启发时机与策略”时时发生,在“推测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进程”基础上,会“预设弹性化的适时启发策略”和“规划即时性教学决策的方向”。“‘因师施磨’迭代推进问题解决”是系列磨课的发展趋势,体现为“注重教师的特质和自我建构”、“试教不同学情调适教学实施”。在系列磨课中,教师们通过一以贯之的各显所长、合作交流、协商共建、观点融合,逐渐生成多角度渐进性理解和多样化演进性建议,支持参赛教师评优课教学设计的不断完善和面向未知学情优质教学的逐步实现。对第二个研究问题:无论是短期或常年参与,经历了该活动后,参赛教师、教研员、专家教师、研究者都会产生各自的专业发展。参赛教师的发展表现在:即时判断能力达至“看得到”、即时决策能力达至“接得住”、教研理解能力达至“听得懂”、教研表达能力达至“说得出”、教研反思能力达至“想得清”、教学再设计能力达至“改得了”、研究性思维的整体优化上。教研员的发展表现在:理解教师能力的精深、教学设计能力的精进、磨课组织能力的精湛、研究性思维的持续完善上。专家教师的发展表现在:教学创新能力的改良、指导教师方法的改进、教研合作意识的改善、研究性思维的不断突破上。研究者的发展表现在作为“局内人”时数学教学观念的变革、有效备课方法的积累、卓越教学意愿的激发、教研合作意识的改良,作为“局外人”时研究方法及其实施、研究结果及其呈现、理解教育实践研究、理解教师专业发展四方面的发展,以及研究性思维的融合发展上。整体地看,以上方面的发展表现和程度都具有相对性,它们的产生均与各类教师更加善于理解他人、善于理解自己以及研究性思维的成长有关,对各类教师长期的专业发展都会形成积极影响。最后,研究者基于四个理由,提出:在现阶段,对评优课磨课活动的研究是一项“尚在起点的探索”。

余云露[2](2020)在《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文中指出现代教育变革越来越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小学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启蒙者和促进者,其使命高远,责任重大。越是渴求学生成长的教师越会看到职业生活中的困扰、迷惑与不足,只有勇敢地走出职业困惑才能获得新的专业成长。因此关注小学教师,关注他们的职业困惑,显得尤为迫切。采用叙事研究的方法,倾听教师个人的声音,真正走近教师的职业困惑故事,更能反映教育真实的情境和体现实践视野中教师发展的真切意义与价值,同时也可以为读者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本研究运用叙事研究的方法,讲述了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故事,并探讨了这些职业困惑故事所带给我们的启示。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观察法、实物收集法和文献分析法等具体的研究方法获取大量的一手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编码。本文选择了一位有16年教龄且经验较为丰富的小学语文优秀教师——L老师作为研究对象,用“叙事”的方式呈现了L老师在其十余年教师生涯中所遇到的职业困惑及其如何解决职业困惑的46个系列故事,并对故事进行了更细致的梳理、归类。在此基础上,对L老师职业困惑的内容、职业困惑的解决方式及其职业困惑产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客观的分析。研究发现,不同阶段的L老师有着不同的职业困惑,而这些职业困惑大多与教师自身有关、与学生有关、与家长有关以及与学校有关。导致L老师产生职业困惑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内部影响因素包括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薄弱、自我认知存在局限、初期的教学实践经验不足、心理承受能力较低以及专业发展水平不高。外部影响因素则与社会环境、学校因素以及家庭因素密切相关。通过研究得到的启示:教师的“自身力量”和外部“重要力量”是L老师走出职业困惑的两个主要“力”。教师在“自身力量”上,借助自身的努力,需要拥有内驱力、成为反思者、完善学习力、学做行动者和提高沟通力以及生成研究力。同时也应该在心理上和实践中通过自身的修炼走出职业困惑。在外部“重要力量”中,重要人物和关键事件以及重点读物也会帮助教师走出职业困惑。

金妍[3](2020)在《高校语言学习类APP应用无缝融合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移动学习的兴起以及国际化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习者青睐并使用语言学习类APP进行多种语言的学习。促进高校语言学习类APP应用无缝化,不仅能够为高校学生语言学习创造无缝空间,还能够深入课堂、捕捉信息、形成完整数据库,从而推进当下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提升高校学生语言学习体验和效率。基于此,本研究聚焦高校语言学习类APP,以无缝学习理论、交互设计理论作为指导,希望通过高校语言学习类APP无缝融合设计研究为此类APP更好地进入高校,融入高校学生的语言学习提供帮助。本研究在无缝学习理论和交互设计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编制《高校语言学习类APP应用无缝融合评价问卷》与《高校语言学习类APP应用无缝融合设计期望问卷》,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实际调研等方法,最终形成高校语言学习类APP应用无缝融合设计优化。该无缝融合设计共包括总体设计理论模型、不同维度下的功能及应用整体设计模型、不同功能类别区分下的功能及应用整体设计模型三部分,并获得如下结论:1.高校语言学习类APP应用无缝融合评价量表与设计期望量表的模型结构均由时间维度、空间维度、方式维度构成,且三个维度及三个维度与总维度之间均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2.高校学生使用高校语言学习类APP行为习惯特点为中低频次,较低时长。性别和专业排名差异不影响高校学生行为习惯的改变,但是年级差异对高校学生每次使用时长具有一定影响作用,课程设置及应试需求对高校学生使用频次起正向作用。高校学生确定使用和拒绝使用的原因均是客观层面多过主观层面,分别与大学课程或是APP自身存在的功能性问题密切相关。3.高校语言学习类APP融合程度类型可分为融合紧密型、融合松散型、融合离散型。学生评价下的高校语言学习类APP无缝融合程度由高到低分别是空间维度、方式维度、时间维度;与学生设计期望中的高校语言学习类APP无缝融合程度相比,相差水平最大的为时间维度,其次为方式维度,空间维度趋近于理想。4.高校语言学习类APP应用无缝融合设计应以高校学生为核心,以高校学生使用目的为基础,充分考虑高校学生的使用环境和行为习惯。在设计时应当符合“三化五性”的设计原则,充分考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人机互动。在具体功能内容上,应当满足时间融合包括移动笔记等10项、空间融合包括虚拟交际等8项、方式融合包括发送语音或弹幕等11项功能内容。

李秀梅[4](2020)在《高中思想政治公开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南充市五所高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公开课作为教学中的“关键事件”和“必然事件”,携带多种功能。现阶段,公开课已经成为传播新教学理念、推广教学模式、研究教学方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反思日常教学和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一个有效手段。尤其在促进青年教师实现专业成长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公开课也逐渐成为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优质课评选的重要形式。但是,由于公开课的功利价值日益被过度看待,以及学校、教师对公开课的价值定位不清晰,在高中思想政治公开课教学中出现了诸多问题,阻碍了思想政治公开课在教学过程中价值和功能的发挥,导致思想政治教师执教公开课陷入“怪圈”,淡化了公开课开展的根本目的。本研究以思想政治公开课教学现状调查为切入点,采用问卷调查法、个案访谈法,选择四川省南充市5所中学为调查样本,对当前思想政治公开课的开展进行考察。笔者事先选定调查维度制定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对62位思想政治教师和306位高中生发放了问卷调查表,获取必要信息。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整理与分析,梳理出目前高中思想政治公开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校对思想政治公开课的组织和管理不到位;思想政治教师未树立正确的公开课教学观;思想政治教师操作公开课的能力不强和思想政治公开课教学评价的实效性有待提高。基于获得的数据与资料,深入剖析思想政治公开课教学中存在问题背后的主要原因,将其归因为:公开课利己化导向的影响;思想政治教师未把握公开课的实质;思想政治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不高和思想政治公开课的评价机制不合理。结合笔者自身执教公开课的经历与感悟,针对高中思想政治公开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具有实施价值的改进策略:通过重构思想政治公开课实施环节和制定规范的公开课教学制度,从而优化公开课组织管理模式;借助鼓励思想政治教师回归自然真实课堂,打造教师成长创造共同体等措施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公开课教学观念;要求思想政治教师务实自身的专业素养,提高公开课执教能力;凭借打造专业思想政治评价体系、实施评课课前学习制度和构建平等对话式公开课评价体系等措施推进建立可量化多元化的思想政治公开课教学考评机制。本研究以“点”及“面”,对深化高中思想政治公开课的教学研究和丰富高中思想政治公开课理论架构具有理论意义,能够为更好的开展高中思想政治公开课提供理论指导和促进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李志军[5](2019)在《S公司房地产培训项目商业计划书》文中认为在房地产新政和宏观经济的双重作用下,房地产行业正面临着新的挑战,深圳的房地产市场同样如此。构建一个属于房地产企业学习、交流的培训平台,助推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正当其时。本文以创立“S公司房地产培训项目”为出发点,以商业计划书的形式为论文框架,以房地产行业的核心痛点为项目创办基础,综合运用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运营管理、财务管理等学科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论证,发现该项目不仅可以做,而且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文章首先对项目研究的背景及意义进行了阐述,对研究方法及研究路线做了说明,对公司项目及融资需求做了介绍,并初步确定了未来公司的股权结构。其次采用了PEST模型对行业的宏观环境做了分析;用波特五力模型对行业的竞争格局做了论述;用SWOT分析法、STP理论、4Ps定位理论等对市场营销策略做了阐述;利用商业模式画布分析该项目的商业模式关键要素,梳理出了清晰的商业模式。最后,本文对公司的组织架构、部门职能、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做了清晰的规划安排。在系统分析论证该项目的公司治理结构、运营管理、市场营销等的基础上对项目的融资需求及前期投资规划做了详细说明;借助市场分析的成果对公司营业收入及营业成本做了合理的测算,并测算生成了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现金流量表;在市场预测的基础上利用财务数据进一步进行投资收益测算,得出项目的净现值(NPV)为395.57万元、投资回收期(DPP)为2.37年、内部收益率(IRR)为49.13%;对S公司投资项目的退出方式及渠道做了分析说明,给了投资者一个合理的投资预期。本项目遵循财务谨慎原则,对项目可能存在风险进行了定量分析,通过单因素敏感性分析确定了四个敏感性因素,分别是课程价格、课程销量、讲师课酬及初始投资额。然后运用多因素敏感性分析的方法对敏感性因素可能会引起的经济效益(NPV)波动幅度进行了综合分析,在计算出的81组NPV数值中,正值占84%,负值占16%,充分分析了可能会出现的关键风险点,并对风险控制提出了明确的应对措施。总之,本文通过对商业计划的研究分析,为投资人和股东正确把握投资机会,慎重做出投资决策提供了详实的数据支撑。

陈冰[6](2019)在《新课标下“闽派语文”阅读教学初探 ——以孙绍振、陈日亮、王立根、陈成龙为例》文中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实施以来,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许多问题都得到了解决。但一些诸如“文本解读单一”“教学模式僵化”等老问题与“为多元而多元”“过度注重课堂包装”等新问题,依旧阻碍着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闽派语文”作为国内最早兴起的地域性语文教育流派,成立至今一直致力于当前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该流派提出了许多切中时下要害的阅读理念,如“文本细读”“多元有界”等,同时它的领军人物们努力践行理念、解决时弊。由此,探究该流派的阅读教学主张与实践,不仅有利于解决当前阅读教学问题,而且能够打响“闽派语文”的品牌。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对比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对“闽派语文”阅读教学理念与实践进行探究,吸收理念与实践的精华,反思实践探索中遇到的瓶颈,进一步提出突破瓶颈的对策。本文分为绪论、正文及结语三部分。绪论部分交代选题的缘起与意义,界定相关概念,梳理研究现状,提出研究方法。正文部分共有四章。第一章概述“闽派语文”的形成、发展与宗旨,明确探究该流派阅读教学的意义。第二章着重研究“闽派语文”的阅读教学理念,在新课标的背景下,选取“闽派语文”四位具有代表性的领军人物孙绍振、陈日亮、王立根、陈成龙作为研究样本,阐明他们各具特色的阅读教学主张,把握“闽派语文”阅读教学理念的共同追求,最后结合当下的评判标准进行评析。第三章将重点落在“闽派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上,分析领军人物们各自的实践特色,归纳他们的共同探索,肯定其实践的积极影响。第四章是对“闽派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的反思与启示,运用哲学思辨的眼光,反思该流派将理论落实到实践时所面临的一些困境,且从领军人物、一线教师、学生的角度提出突破困境的相关建议。结语部分总结本论文的主要思想,得出研究结论,肯定该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并指出该研究存在的不足。

柴玥[7](2019)在《高等教育中的慕课知识传播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慕课借助互联网在线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知识生产、传递与应用的革新,增强了知识的流动、分享与传播,有助于高等教育的普及,在一定意义上扩大了高等教育的边界,为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慕课知识传播模式研究,对于其知识传播的基本特征、构成要素与作用机制缺乏深刻认识,使得慕课在开发应用及效果评价的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因此,本文以高等教育中的慕课知识传播模式为研究对象,运用5W传播模式理论、关联主义学习理论、教育效率与公平等理论,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高等教育中慕课知识传播模式的基本特征、要素关系与效果等进行系统研究,以期总结一般规律,指导我国慕课的本土化发展。本文通过对慕课、知识传播、传播模式的核心概念界定,划分慕课知识传播要素,从高等教育知识传播模式发展的角度,结合慕课发展的现实基础,构建了“学生中心场景交互”的慕课知识传播模式,绘制传播模式图。研究指出,在慕课知识传播模式下,“学生中心”的模式特性使主体与客体关系发生多角色转化;“网络场景”的模式特性使传播渠道影响内容,形成多学科知识关联网络;“交互学习”的模式特性使慕课知识“狭义-广义”的两层传播效果通过效率与公平程度得以探测。我国慕课发展一方面受慕课知识传播模式一般规律的影响,一方面面临一定的现实困境,在主体与客体方面,应深化混合教学改革,促进慕课教学主体对慕课的认知与应用;增强技术保障,改善教师开发及应用慕课的便利性;加快学分认证,提升客体学习投入度。在渠道与内容方面,应优化课程顶层设计,实施系统化国际化战略;挖掘平台服务性功能;加快平台盈利模式创新;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在传播效果方面,应完善知识传播支持机制;加强质量提升的保障措施;提升慕课学习的效率与公平。论文形成了如下创新点:首先,基于传播模式理论构建慕课分析框架,提出慕课形成了“学生中心场景交互”的知识传播模式。其次,从整体评价慕课知识传播效果的角度出发,提出在效率与公平视角下研究狭义-广义两层次知识传播效果的分析框架。最后,基于慕课开放数据分析,指出在狭义效果上,慕课知识传播学业成就潜力巨大,学业过程效率较高,但在广义效果上,慕课知识传播还没有真正改善不同学习者群体的公平程度。

谢苗苗[8](2019)在《基于用户评论的大型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分析》文中指出近年来,中国在线教育市场发展迅速,在发展的过程中,机遇与挑战总是共存,挑战是随着在线课程平台的快速和持续的发展,其自身也面临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线教育平台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吸引更多学习者,而学习者是否接受为在线教育平台上的课程付费,成为在线教育平台生存的重要条件。以往研究中在线课程制作技巧和制作原则的相关问题已经得到广泛讨论,但其研究对象往往存在商业化不足的问题。怎样的商业化在线课程更受学习者欢迎、哪些因素会影响学习者额付费行为等问题仍没有得到有效回答。本文一方面结合产品策略理论,从产品内涵、组合(品牌)、包装和服务四个方面,分析了在线课程受欢迎程度的影响因素;另一方面,针对学习者的付费行为展开讨论,分析了学习者为商业化在线课程付费行为的影响因素。与以往基于问卷调查、访谈调查获得样本的方式不同,本文以腾讯课堂为例,运用更为客观的网络计量方法和网络爬虫技术获得样本,并对腾讯课堂中商业化在线课程进行了统计分析。最大程度的保证了样本的数据量、随机性与客观性。运用了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包括文本分词,文本分类等,结合相关系数、回归、稳定性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建立了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实用的课程内容、表达力强的授课教师、清晰直接的课程名称和周到细致的课程服务能够增强学习者对课程好评倾向。开课机构的权威性、简单的课程名称、价格较高的精品课程、良好的课程服务都将显着促进学习者的付费行为;特别是,课程名称和课程价格对课程收入的非线性影响关系表明,简单的课程名称和较高的课程价格,将加倍扩大课程的收入增长。这些结论对商业化在线课程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李慧迎[9](2019)在《战后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研究 ——基于质量文化的视角》文中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开放共享”的理念越来越被人们接受,开放教育资源就是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逐步成为促进教育公平、推进终身教育的有生力量。如今开放教育资源不仅是学术机构研究的热门话题,而且也备受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关注。伴随着开放教育资源数量的持续增长,再加上市场运作和国际竞争等多方力量的共同作用,开放教育资源的质量问题也被提上议事日程。英国的继续教育和开放教育历史悠久,特别是二战后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技术的推动下,英国的开放教育资源无论是开放维度还是资源形式都越来越丰富。同时,英国高等教育素以“精英教育”着称,它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方面所做的努力举世瞩目。本文通过对战后英国大学提供的开放教育资源进行研究,特别是对其保障开放教育资源质量所做的工作进行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维度的开放教育资源及其相应的管理机制,为我国开放教育资源的建设提供借鉴。本文以时间为纵轴,将战后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以质量文化为分析视角,考察五种不同形式的开放教育及其开放教育资源的特点、机构的内部质量保障程序和内外部的质量评估过程,最后对战后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的特点及动因进行总结,并从中得出有利于我国开放教育资源发展的几点启示。全文由9个部分组成,除绪论和结语外,正文共7章。第一章回顾战前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情况。尽管英国的高等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但英国大学最早的开放教育资源可能要追溯到19世纪伦敦大学的学位开放和大学推广运动。本章阐述了伦敦大学的学位开放和大学推广运动的开放背景、开放教育资源的主要特点及影响,为理解战后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奠定基础。第二章探讨海外办学中的开放教育资源。海外办学将本国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向海外扩张,消除了学习者在地理空间上的障碍,但它并未降低门槛,也不免费。海外办学中的开放教育资源包括课程、师资和管理模式三类,其质量保障主要由各院校负责。本章试以英国诺丁汉大学为例,介绍了它为保障开放教育资源质量采取的措施和建立的内部评估机制、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的跨国教育评估及专业认证机构的外部评估。第三章考察开放大学的开放教育资源。开放大学以“四个开放”为使命,不设门槛,为所有希望实现梦想和潜力的人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以促进教育公平。由开放大学提供的开放教育资源包括优质的课程材料、热心的员工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支持服务系统。开放大学为确保其开放教育资源质量,已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保障体系,并每年发布详细的质量数据。同时,这些开放教育资源作为开放大学的一部分,也要接受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的院校审计和全国大学生满意度调查的评估。第四章分析产业大学的开放教育资源。产业大学是英国政府利用技术力量促进国民素质提高的一次有益尝试,其主要的开放教育资源是产业大学提供的信息咨询与指导服务,以及在产业大学组织的培训中担任各种角色的员工。产业大学经历了由政府投资到自主经营的过程,为了提升品牌质量,产业大学既要遵循国家标准,也制定了一系列内部质量保障措施。作为教育服务产业,产业大学主要接受教育标准办公室等政府部门和一些专业组织的评估。第五章阐述开放学习项目中的开放教育资源。开放学习项目以“免费向全世界任何人开放教育”为宗旨,将开放大学的部分优质资源免费提供给全世界使用。开放学习项目中的开放教育资源主要是课程资源,它不仅可以免费获取,而且遵循知识共享许可协议,其资源可以被再次利用。这是开放教育资源在开放维度上的重大尝试,开放大学在这个项目上也是且行且思。一方面严格确保开放资源的质量,另一方面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并根据调研结果对开放学习项目进行改进。对于开放学习项目中的资源虽然没有官方评估,但一些政府间组织和民间组织进行的评估可供参考。第六章剖析慕课中的开放教育资源。慕课是开放教育理念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新发展,慕课中的开放教育资源既包括慕课课程也包括慕课平台。慕课课程的质量由课程提供者把关,慕课平台的质量则由创建者负责。英联邦学习共同体颁布的《慕课质量保障与认证指南》,为慕课提供者如何保障质量提供了指南。作为一种新事物,暂时没有官方组织对慕课进行评估,但一些学术团体和民间组织从多角度对其进行了评价。第七章对战后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进行审思。战后英国大学的开放教育资源非常丰富,资源提供方严格自律的内部质量保障和多方参与的外部质量评估为开放教育资源的质量保驾护航,使开放教育资源成为英国高等教育的新名片。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战后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的动因,包括四个方面,即文化传统、国际思潮、供需失衡和技术发展,并指出其对我国开放教育资源发展的启示。结语部分强调指出开放教育资源的目的决定了其开放的维度,技术的发展为开放教育资源提供了无限可能,质量文化是理解质量内涵和推进质量管理的关键元素。然而质量文化的培育非一日之功,在借鉴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的质量管理机制时,应紧密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

崔雯茜[10](2019)在《走向“平庸”之路 ——一名新任教师道德隐退的质性研究》文中提出“平庸之恶”是现代道德哲学不断关注的概念,它深刻地指出了人在无反思能力下可能参与不道德行为的一种普遍性。平庸者以“平庸”作为道德良知推卸的面具,以此来逃避良知的谴责和道德的审视,“平庸之恶”有着令人渴望回避却又不得不正视的沉重,走在教育前线的新任教师,他们在教育实践中成长与拼搏,适应与超越,徘徊与挣扎、欢乐与痛苦构成了教师人生的真实境遇。面对教育生活的复杂性,本研究立足于教师在日常教育实践生活中的常规情境,通过近距离地观察这些情景,了解新任教师常态的内心世界、精神风貌和道德现状,探究“平庸之恶”在学校体制中的运行逻辑,分析教师个人日常行为与“平庸之恶”之间的联系。本研究将新任教师视为一个道德主体,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通过访谈和观察,从新任教师Z所在的S小学环境和其日常的教育实践出发,围绕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外部环境线”:即Z所处的学校制度环境和学校中的人文氛围,包括领导的权力文化和同事的办公室文化,探析学校制度运行的现实问题,审视教师在学校制度中的道德境况。第二条是“个体行动线”,即在具体的体制环境和人文氛围中,新任教师在涉及平庸恶的问题上如何选择、如何行动,其行动背后有着怎样的意识动机和行为逻辑。本文由绪论和正文五章构成。绪论对研究缘起和意义、文献综述、核心概念界定、研究设计进行说明和介绍;正文部分有五章,前三章是对实际境遇中教师平庸之恶的现状呈现,从客观角度描述了初步入教师岗位的Z在其教育实践中的经历,以及面对具体教育情境中的平庸之恶,Z的复杂反应和选择;第四章走向原因分析,从Z的实际现状中探析导致其道德渐渐隐退的原因;第五章从制度伦理的重塑和个人德性的觉醒两方面,尝试对教师走出平庸之恶的路径进行探寻。通过对Z的研究与追踪,笔者发现平庸、无思弱化了Z个人的道德操守和底线意识。导致Z平庸之过的原因,一方面有制度环境的影响,体制中的壁垒增加了Z主动反思的难处;另一面也有Z以体制为依附放弃道德反思的个人缘由,道德的隐退使得Z在体制面前自我矮化,觉得个人在体制面前无能为力,很多时候往往把责任全部归结到体制上。因此,走出“平庸之恶”的路径探寻一方面需要对外在教育体制进行改革,一方面需要教师内在德性的觉醒。

二、教学公开课拒绝包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教学公开课拒绝包装(论文提纲范文)

(1)磨的是课,成的是人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缘起
        1.1.1 几个机缘
        1.1.2 初步推断
    1.2 研究问题
        1.2.1 研究问题的孕育
        1.2.2 研究问题的确立
    1.3 概念界定
        1.3.1 数学评优课
        1.3.2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
    1.4 研究背景
        1.4.1 通过优秀课评比推动教师发展:中国特色待阐扬
        1.4.2 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教育发展新征程
        1.4.3 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导向:相关研究正蓬勃
    1.5 研究意义
        1.5.1 增益中国数学教育教研的特色
        1.5.2 丰富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1.5.3 引导数学教师备好课、上好课
        1.5.4 支持教研员有效组织教研指导
第2章 文献述评
    2.1 文献主题的设计与组织
    2.2 关于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
        2.2.1 优质数学课堂特征维度
        2.2.2 已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2.3 关于数学教师专业发展
        2.3.1 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2.3.2 数学教师的专业学习
    2.4 关于数学课例研究
        2.4.1 数学课例研究的过程与特点
        2.4.2 数学课例研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方法论:实践现象学
        3.1.1 本研究的基本定位和范式取向
        3.1.2 研究者的人际关系和自身特点
        3.1.3 方法论的规划选取和基本含义
        3.1.4 来自实践现象学的多层次启发
    3.2 研究思路与过程
        3.2.1 积累与感悟已有认识
        3.2.2 体验与洞见真实活动
        3.2.3 反思与直观活动本质
    3.3 研究方法与对象
        3.3.1 观察法
        3.3.2 访谈法
        3.3.3 出声思维
        3.3.4 自我反思
    3.4 资料整理与分析
        3.4.1 资料的汇总与归类
        3.4.2 资料的理解与反思
        3.4.3 资料的提炼与呈现
    3.5 研究效度与伦理
        3.5.1 研究的效度
        3.5.2 研究的伦理
    3.6 论文结构与写法
        3.6.1 论文的结构
        3.6.2 论文的写法
第4章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中“课”的改进
    4.1 以发现问题为目的观察试教
        4.1.1 依据学生表现发现关键事件
        4.1.2 在分析关键事件中提出问题
        4.1.3 小结:“烤”
    4.2 理解数学知识的境脉与本质
        4.2.1 探究教材的编写逻辑与意图
        4.2.2 从其他版本教材里获得启发
        4.2.3 在数学知识体系中寻根究底
        4.2.4 小结:“吃橘子”
    4.3 基于经验推理把握未知学情
        4.3.1 挖掘不同学情的特点与需求
        4.3.2 结合潜在难点制定教学目标
        4.3.3 小结:“境与径”
    4.4 编排创意的课堂结构与任务
        4.4.1 建立简洁且深刻的课堂结构
        4.4.2 设计合理创新的活动与问题
        4.4.3 把握课堂容量与时间的平衡
        4.4.4 小结:“神来之笔”
    4.5 设计灵活的启发时机与策略
        4.5.1 推测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进程
        4.5.2 预设弹性化的适时启发策略
        4.5.3 规划即时性教学决策的方向
        4.5.4 小结:“出彩”
    4.6 “因师施磨”迭代推进问题解决
        4.6.1 注重教师的特质和自我建构
        4.6.2 试教不同学情调适教学实施
        4.6.3 小结:“陪伴”
    4.7 本章总结
第5章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中“人”的发展
    5.1 参赛教师的主要发展
        5.1.1 课堂教学中的能力发展
        5.1.2 磨课活动中的能力发展
        5.1.3 磨后反思中的能力发展
        5.1.4 研究性思维的整体优化
        5.1.5 小结:“名师之智”
    5.2 教研员的主要发展
        5.2.1 理解教师能力的精深
        5.2.2 教学设计能力的精进
        5.2.3 磨课组织能力的精湛
        5.2.4 研究性思维的持续完善
        5.2.5 小结:“教研之慧”
    5.3 专家教师的主要发展
        5.3.1 教学创新能力的改良
        5.3.2 指导教师方法的改进
        5.3.3 教研合作意识的改善
        5.3.4 研究性思维的不断突破
        5.3.5 小结:“专家之谋”
    5.4 研究者的主要发展
        5.4.1 作为“局内人”的诸多发展
        5.4.2 作为“局外人”的诸多发展
        5.4.3 研究性思维的融合发展
        5.4.4 小结:“科研之思”
    5.5 本章总结
第6章 结论与启示
    6.1 结论
        6.1.1 关于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中“课”的改进
        6.1.2 关于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中“人”的发展
    6.2 启示:“尚在起点的探索”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英文文献
附录1 《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整体建构)》现场评优课教学设计
附录2 《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第一课时)》现场评优课教学设计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行的是路,知的是情

(2)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小学教师肩负着时代的重任
        1.1.2 小学教师职业困惑的状况亟待关注
        1.1.3 个人兴趣指向
    1.2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1.1 理论意义
        1.2.1.2 实践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教师职业困惑的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内教师职业困惑的相关研究综述
        1.3.3 已有研究的局限性及本研究的不同之处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小学教师
        1.4.2 教师职业困惑
        1.4.3 叙事研究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思路
    2.3 研究方法的选择
    2.4 获取资料的方式
        2.4.1 访谈法
        2.4.2 观察法
        2.4.3 实物收集法
        2.4.4 文献分析法
    2.5 研究的伦理、效度和推广度
        2.5.1 研究的伦理
        2.5.2 研究的效度
        2.5.3 研究的推广度
第3章 L老师职业困惑的系列故事
    3.1 素描:关于L老师与N小学
    3.2 起点:初任的我困惑重重
        3.2.1 第一年,困惑接踵而至
        3.2.1.1 教学成了第一道难关
        3.2.1.2 如何找寻教师尊严?
        3.2.1.3 师生关系的“远”与“近”
        3.2.1.4 怎样面对不听话的你?
        3.2.1.5 家长这道坎儿,能否迈过去?
        3.2.2 第三年,那些深刻记忆
        3.2.2.1 如何上好公开课?
        3.2.2.2 怎样提升教科研能力?
        3.2.2.3 教师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
        3.2.2.4 怎样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3.2.2.5 遭遇学校不公平,怎么办?
    3.3 行走:成长的我面对迷茫
        3.3.1 第六年,问题是生长的希望
        3.3.1.1 谁来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
        3.3.1.2 如何处理好同事关系?
        3.3.1.3 关于学校文化的迷思
        3.3.2 第十年,追寻困惑的轨迹
        3.3.2.1 怎样跟上网络时代的发展?
        3.3.2.2 小学教师如何摆脱“小学教师”?
        3.3.2.3 变味的班级群,怎样回到正轨?
        3.3.2.4 小学教师就要被人瞧不起吗?
    3.4 沉淀:现在的我依旧困惑
        3.4.1 这几年,又生新的困惑
        3.4.1.1 发现学生早恋,怎么办?
        3.4.1.2 家长的焦虑,有解吗?
        3.4.1.3 如何转化班级后进生?
        3.4.2 如今,在困惑中不断起航
        3.4.2.1 教材更换带来的挑战
        3.4.2.2 一天能有四十八小时吗?
        3.4.2.3 作业需要改革吗?
第4章 L老师职业困惑故事的分析
    4.1 对L老师职业困惑内容的分析
        4.1.1 与自身有关的职业困惑
        4.1.2 与学生有关的职业困惑
        4.1.3 与家长有关的职业困惑
        4.1.4 与学校有关的职业困惑
    4.2 对L老师职业困惑解决方式的分析
第5章 L老师产生职业困惑的影响因素
    5.1 内部影响因素
        5.1.1 专业理论知识薄弱
        5.1.2 自我认知存在局限
        5.1.3 教学实践经验不足
        5.1.4 心理承受能力较低
        5.1.5 专业发展水平不高
    5.2 外部影响因素
        5.2.1 社会环境
        5.2.2 学校因素
        5.2.3 家庭因素
第6章 叙事背后的思考:教师如何走出职业困惑
    6.1 对教师自身力量的思考
        6.1.1 自我努力的方向
        6.1.1.1 内心的主动觉醒——拥有内驱力
        6.1.1.2 成长的有力抓手——成为反思者
        6.1.1.3 知识的有效储备——完善学习力
        6.1.1.4 发展的快乐源泉——学做行动者
        6.1.1.5 交流的美好艺术——提高沟通力
        6.1.1.6 教育的不断创新——生成研究力
        6.1.2 自我修炼中成长
        6.1.2.1 心理上走出职业困惑
        6.1.2.2 实践中走出职业困惑
    6.2 对外部重要力量的思考
        6.2.1 给予充分帮助——重要他人发挥积极作用
        6.2.2 创造无限可能——关键事件促我不断前进
        6.2.3 传递更多光亮——对我影响深远的重点读物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与合作教师的访谈提纲
    附录2:与合作教师所任教班级学生的访谈提纲
    附录3:与合作教师所任教班级家长的访谈提纲
    附录4:学生的自由作文
    附录5:给同学们的感谢信
    附录6:我的田野日记选
    附录7:图片汇集
    附录8:致L老师的信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3)高校语言学习类APP应用无缝融合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对于无缝学习的相关研究
        1.2.2 国内外对于移动学习APP的相关研究
        1.2.3 教育领域APP分类及语言学习APP分类研究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设计理论基础与指标架构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APP
        2.1.2 语言学习类APP
        2.1.3 无缝融合设计
    2.2 相关理论
        2.2.1 无缝学习理论
        2.2.2 交互设计理论
    2.3 高校语言学习类APP筛选指标
    2.4 无缝学习理论下的语言学习类APP指标架构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校语言学习类APP应用无缝融合设计基础
    3.1 高校语言学习类APP应用无缝融合评价问卷编制
        3.1.1 被试基本信息
        3.1.2 高校语言学习类APP应用无缝融合评价量表探索
        3.1.3 探索后信度检验
        3.1.4 高校语言学习类APP应用无缝融合评价量表验证
        3.1.5 验证后信度检验
        3.1.6 高校语言学习类APP应用无缝融合评价量表各维度间的相关性
    3.2 高校学生使用现状
        3.2.1 高校语言学习类APP的使用排名分析
        3.2.2 高校学生使用程度描述性分析
        3.2.3 高校学生使用原因描述性分析
    3.3 高校语言学习类APP应用无缝融合现状
        3.3.1 高校语言学习类APP整体及各维度无缝融合情况分析
        3.3.2 分类下的高校语言学习类APP无缝融合情况分析
    3.4 高校语言学习类APP融合程度的类型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校语言学习类APP应用无缝融合设计期望研究
    4.1 高校语言学习类APP应用无缝融合设计期望问卷编制
        4.1.1 被试基本信息
        4.1.2 高校语言学习类APP应用无缝融合设计期望量表探索
        4.1.3 探索后信度检验
        4.1.4 高校语言学习类APP应用无缝融合设计期望量表验证
        4.1.5 验证后信度检验
        4.1.6 高校语言学习类APP应用无缝融合设计期望量表各维度间的相关性
    4.2 高校学生拒绝使用原因描述性分析
    4.3 理想中的高校语言学习类APP无缝融合程度
        4.3.1 理想中的高校语言学习类APP整体及各维度无缝融合情况
        4.3.2 高校语言学习类APP无缝融合现状与理想对比差距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校语言学习类APP应用无缝融合设计优化
    5.1 总体设计理论模型
    5.2 不同维度下高校语言学习类APP无缝融合功能及应用设计
        5.2.1 时间维度下高校语言学习类APP无缝融合功能及应用
        5.2.2 空间维度下高校语言学习类APP无缝融合功能及应用
        5.2.3 方式维度下高校语言学习类APP无缝融合功能及应用
    5.3 不同分类下高校语言学习类APP无缝融合功能及应用设计
        5.3.1 语言学习工具类的无缝融合功能及应用
        5.3.2 语言学习训练类的无缝融合功能及应用
        5.3.3 语言学习平台类的无缝融合功能及应用
    5.4 本章小结
结论
    研究结论
    建议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高校语言学习类APP应用无缝融合评价问卷
附录 B 高校语言学习类APP应用无缝融合设计期望问卷
附录 C 语言学习类APPTOP100
附录 D 学生评价使用时间较长的61款高校语言学习类APP名称及所属分类
附录 E 语言学习工具类功能架构及整合图
附录 F 语言学习训练类功能架构及整合图
附录 G 语言学习平台类功能架构及整合图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高中思想政治公开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南充市五所高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评价
    四、研究的重难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主要研究方法
    六、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一)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高中思想政治公开课的基本理论
    一、高中思想政治公开课的含义
        (一)公开课
        (二)思想政治课
        (三)高中思想政治公开课
    二、高中思想政治公开课与常态课的区别
        (一)教学听众不同
        (二)教学环境不同
        (三)教学内容不同
        (四)教学评价标准不同
    三、高中思想政治公开课的类型
    四、高中思想政治公开课的功能
        (一)研讨与借鉴功能
        (二)评比与选拔功能
        (三)诊断与发展功能
第三章 高中思想政治公开课教学现状调查
    一、调查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样本的选择
        (二)调查工具的开发
        (三)调查过程与结果分析
    二、当前高中思想政治公开课教学取得的成效
        (一)推动了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教学实践改革
        (二)促进了高中青年思想政治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提供了高中思想政治课日常教学的反思窗口
    三、审视高中思想政治公开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校对思想政治公开课的组织管理不到位
        (二)教师的思想政治公开课教学观念有所错位
        (三)教师操作思想政治公开课时力有未逮
        (四)思想政治公开课评价实效性有待提高
第四章 高中思想政治公开课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高中思想政治公开课利己化导向
        (一)学校将公开课看成提高声誉的阶梯
        (二)教师将公开课视为职业晋升的通道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对公开课实质认识不明
        (一)对公开课立足点认识不够清晰
        (二)对公开课的价值认知存在偏差
    三、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自身专业素养不高
    四、高中思想政治公开课教学评价机制不合理
        (一)忽视公开课考评人员的队伍建设
        (二)欠缺学科相契合的公开课评价标准
第五章 完善高中思想政治公开课教学的对策
    一、学校优化思想政治公开课组织管理模式
        (一)重构公开课实施模式,与时代接轨
        (二)消解公开课功利价值,教学制度化
    二、思想政治教师自我纠偏公开课教学观念
        (一)端正态度,正确定位公开课的价值取向
        (二)坚持公开课“三真”原则,回归自然课堂
        (三)落地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四)树立团队意识,打造教师成长创造型共同体
    三、思想政治教师务实自身专业素养,增强教学研究能力
        (一)及时更新知识储备,丰富教学理论
        (二)加强教学技能锻炼,提升专业水平
    四、建立可量化多元化的思想政治公开课考评机制
        (一)打造与学科相契合的公开课评价标准
        (二)构建平等对话式的公开课评价体系
        (三)实施评课课前学习制,建立公开课评价入档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S公司房地产培训项目商业计划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商业计划书
        1.2.2 企业管理培训
        1.2.3 企业竞争战略理论
        1.2.4 市场营销理论
        1.2.5 财务分析及风险管理
        1.2.6 房地产行业及宏观经济分析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技术路线及论文结构
        1.4.1 本文技术路线
        1.4.2 论文结构
第二章 S公司房地产培训项目介绍
    2.1 S公司简介
    2.2 S公司现有股东介绍
    2.3 S公司课程体系介绍
        2.3.1 房地产企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2.3.2 S公司培训产品介绍
    2.4 S公司发展目标及办学理念
        2.4.1 S公司发展目标
        2.4.2 S公司办学理念
    2.5 S公司商业模式设计
        2.5.1 S公司的商业模式
        2.5.2 S公司商业模式画布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企业培训行业环境分析
    3.1 企业培训行业发展趋势及需求分析
        3.1.1 企业培训行业发展趋势
        3.1.2 深圳房企培训需求分析
    3.2 宏观环境分析
        3.2.1 政治环境分析
        3.2.2 经济环境分析
        3.2.3 社会环境分析
        3.2.4 技术环境分析
    3.3 S公司竞争环境分析
        3.3.1 S公司供应商议价能力
        3.3.2 S公司面临的进入者威胁
        3.3.3 S公司客户议价能力
        3.3.4 S公司面临的替代品威胁
        3.3.5 S公司竞争对手分析
    3.4 S公司SWOT矩阵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公司组织架构及运营管理体系
    4.1 S公司组织设计
        4.1.1 S公司组织架构
        4.1.2 S公司部门职能介绍
        4.1.3 S公司人力资源配置
    4.2 S公司运营管理
        4.2.1 S公司招聘体系建设
        4.2.2 S公司培训体系建设
        4.2.3 S公司业务考核与激励体系
        4.2.4 S公司客户资源管理体系
        4.2.5 S公司讲师资源库建设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S公司市场营销策略
    5.1 S公司的STP战略和营销组合
        5.1.1 S公司市场细分
        5.1.2 S公司目标市场选择
        5.1.3 S公司市场定位
    5.2 S公司营销组合策略
        5.2.1 S公司产品策略
        5.2.2 S公司价格策略
        5.2.3 S公司渠道策略
        5.2.4 S公司促销策略
    5.3 文章小结
第六章 S公司投资收益分析
    6.1 S公司股权结构和融资需求
        6.1.1 S公司股权结构
        6.1.2 S公司投资估算
    6.2 S公司财务数据预测
        6.2.1 S公司财务预测的假设
        6.2.2 S公司项目收入预测
        6.2.3 S公司项目支出预测
        6.2.4 S公司管理费用支出预测
    6.3 S公司财务报表预测
        6.3.1 S公司资产负债表
        6.3.2 S公司利润表
        6.3.3 S公司现金流量表
    6.4 S公司财务指标分析
        6.4.1 S公司资本成本的确定
        6.4.2 S公司净现值分析
        6.4.3 S公司投资回收期测算
        6.4.4 S公司内部收益率测算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S公司投资风险管理
    7.1 敏感性分析
        7.1.1 单因素敏感性分析
        7.1.2 多因素敏感性分析
    7.2 S公司项目退出方式
    7.3 S公司运营风险管理
        7.3.1 S公司运营风险分析
        7.3.2 S公司运营风险应对
    7.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新课标下“闽派语文”阅读教学初探 ——以孙绍振、陈日亮、王立根、陈成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闽派语文”阅读教学产生的背景
    第一节 “闽派语文”的产生
    第二节 “闽派语文”的宗旨
    第三节 探究“闽派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第二章 “闽派语文”阅读教学理念
    第一节 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
    第二节 “闽派语文”阅读教学个性观点
    第三节 “闽派语文”阅读理念的共性追求
    第四节 “闽派语文”阅读教学理念评析
第三章 “闽派语文”阅读教学实践
    第一节 “闽派语文”阅读教学个性实践
    第二节 “闽派语文”阅读教学共同探索
    第三节 “闽派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的影响
第四章 “闽派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的反思与启示
    第一节 “闽派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的反思
    第二节 “闽派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高等教育中的慕课知识传播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 国外慕课研究现状
        1.2.2 国内慕课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慕课研究现状评价
    1.3 研究问题及核心概念界定
        1.3.1 研究问题
        1.3.2 慕课
        1.3.3 知识传播
        1.3.4 传播模式
    1.4 理论基础
        1.4.1 5W传播模式理论
        1.4.2 关联主义学习理论
        1.4.3 教育效率与公平理论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6.2 技术路线
2 慕课知识传播模式构建
    2.1 慕课知识传播要素划分
        2.1.1 5W模式下的知识传播基本要素
        2.1.2 慕课知识传播要素的三层次
    2.2 高等教育知识传播模式的变革
        2.2.1 “教师中心线性传播”的传统知识传播模式
        2.2.2 “师生互动资源开放”的远程知识传播模式
    2.3 “学生中心场景交互”的慕课知识传播模式解析
        2.3.1 慕课知识传播模式形成的现实基础
        2.3.2 慕课知识传播模式阐释
        2.3.3 慕课知识传播模式的特点
    2.4 小结
3 慕课知识传播模式的主体与客体分析
    3.1 教师主体性的功能翻转
        3.1.1 教师角色的多元化
        3.1.2 由教学向导学的功能拓展
        3.1.3 主体隐性作用实现渠道
    3.2 学习者客体中心性的确立
        3.2.1 知识传播过程前期
        3.2.2 知识传播过程中期
        3.2.3 知识传播过程后期
    3.3 主客体的交互作用
        3.3.1 教师可成为媒介学习者
        3.3.2 教师可成为知识学习者
        3.3.3 学习者可成为局部教学主体
    3.4 小结
4 慕课知识传播模式的渠道与内容分析
    4.1 慕课知识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发展
        4.1.1 三大主流慕课平台的发展模式
        4.1.2 新型慕课平台的多样化发展路径
        4.1.3 慕课学位教育推进举措
    4.2 慕课知识传播内容的多学科关联
        4.2.1 课程关联网络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4.2.2 课程关联网络中心节点
        4.2.3 课程关联网络局部核心节点
        4.2.4 课程关联网络的跨学科属性
    4.3 渠道与内容的相互影响及其效果
        4.3.1 互联网属性与知识单元化
        4.3.2 用户服务与知识持续学习
        4.3.3 产权政策与知识共享
    4.4 小结
5 慕课知识传播模式的效果分析
    5.1 分析框架
        5.1.1 慕课知识传播模式效果的两层次特性
        5.1.2 效率与公平视角下的慕课两层次效果分析
        5.1.3 慕课知识传播效果分析框架图
    5.2 效率视角的慕课知识传播狭义效果分析
        5.2.1 慕课学业成就分析
        5.2.2 慕课学业过程分析
    5.3 公平视角的慕课知识传播广义效果分析
        5.3.1 慕课知识传播的机会公平分析
        5.3.2 慕课知识传播的过程公平分析
        5.3.3 慕课知识传播的结果公平分析
    5.4 小结
6 基于知识传播模式优化的慕课本土化发展对策
    6.1 持续激发慕课主客体活力
        6.1.1 慕课知识传播主客体现存问题
        6.1.2 我国慕课主客体活力激发措施
    6.2 强化慕课渠道内容联动
        6.2.1 知识传播渠道与内容的现存问题
        6.2.2 渠道与内容联动机制完善路径
    6.3 提升慕课知识传播效果
        6.3.1 慕课知识传播效果的现存问题
        6.3.2 促进慕课学习效率与公平的建议
    6.4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基于用户评论的大型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国内外对大型在线开放课程研究的综述
    2.1 国外对大型在线开放课程研究的现状
    2.2 国内对大型在线开放课程研究的现状
第三章 在线课程的现状分析
    3.1 我国在线课程平台的分类
    3.2 腾讯在线课程平台课程建设现状
        3.2.1 腾讯在线课程平台课程类型分析
        3.2.2 腾讯在线课程平台课程销量分析
        3.2.3 腾讯在线课程平台课程价格分析
        3.2.4 腾讯在线课程平台课程收入分析
        3.2.5 在线课程特征总结
第四章 在线课程受欢迎程度分析
    4.1 样本与变量
        4.1.1 样本选择
        4.1.2 变量的选取
        4.1.3 变量的定义与描述
    4.2 实证分析
        4.2.1 建立模型
        4.2.2 模型分析
        4.2.3 稳定性检验
        4.2.4 在线课程的深入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在线课程平台用户付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样本与变量
        5.1.1 样本选择
        5.1.2 变量介绍
    5.2 实证分析
        5.2.1 建立模型
        5.2.2 模型分析
        5.2.3 稳定性检验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启示
    6.1 结论
    6.2 在线课程平台发展启示
    6.3 本文的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战后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研究 ——基于质量文化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开放教育资源被广泛关注
        (二)开放教育资源质量需求的兴起
        (三)战后英国大学在开放教育资源领域的成就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开放
        (二)教育资源
        (三)开放教育资源
        (四)质量文化及其相关概念
    四、文献综述
        (一)关于开放教育资源的研究
        (二)关于英国开放教育及其资源的研究
        (三)关于高等教育质量及其相关概念的研究
        (四)关于英国高等教育质量及其相关概念的研究
        (五)文献评析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历史研究法
        (三)比较研究法
    六、研究视角及思路
        (一)研究视角
        (二)研究思路
第一章 战前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的回顾
    第一节 伦敦大学的学位开放
        一、伦敦大学学位开放的背景
        二、考试机构时期的学位管理
        三、联邦制大学时期的学位管理
        四、伦敦大学学位开放的影响
    第二节 大学推广运动中的开放教育资源
        一、大学推广运动的缘起
        二、大学推广运动中大学开放的特色资源
        三、大学推广运动中开放教育资源的意义
第二章 海外办学:面向国际学生的开放教育资源
    第一节 战后英国的海外办学
        一、殖民地时期的海外办学
        二、现代英国的海外办学
    第二节 海外办学中开放教育资源的质量保障
        一、课程开发与审批
        二、教师发展与激励
        三、教学管理与支持
    第三节 海外办学中开放教育资源的质量评估
        一、开放教育资源的内部评估
        二、开放教育资源的外部评估
第三章 开放大学:基于教育公平的开放教育资源
    第一节 开放大学的创建与特色
        一、开放大学的创建背景
        二、开放大学的特色
    第二节 开放大学中开放教育资源的质量保障
        一、开发高质量的课程材料
        二、培养热心远程教育的员工
        三、提供以学生为中心的支持服务系统
    第三节 开放大学中开放教育资源的质量评估
        一、开放教育资源的内部评估
        二、开放教育资源的外部评估
第四章 产业大学:促进终身学习的开放教育资源
    第一节 产业大学的成立与特色
        一、产业大学的成立背景
        二、产业大学的特点
    第二节 产业大学中开放教育资源的质量保障
        一、提供信息咨询和指导服务
        二、严格要求的员工队伍
    第三节 产业大学中开放教育资源的质量评估
        一、开放教育资源的内部评估
        二、开放教育资源的外部评估
第五章 开放学习项目:向全世界免费的开放教育资源
    第一节 开放学习项目的动因和特点
        一、开放学习项目的动因
        二、开放学习项目的特色
    第二节 开放学习项目中开放教育资源的质量保障
        一、严谨的课程材料转换流程
        二、明确的第三方材料使用标准
    第三节 开放学习项目中开放教育资源的质量评估
        一、开放教育资源的内部评估
        二、开放教育资源的外部评估
第六章 英国慕课:以社会互动为特色的开放教育资源
    第一节 英国慕课的产生及发展
        一、慕课的产生
        二、英国慕课的发展及特点
    第二节 英国慕课中开放教育资源的质量保障
        一、慕课课程的组织方式
        二、《慕课质量保障与认证指南》
    第三节 英国慕课中开放教育资源的质量评估
        一、开放教育资源的内部评估
        二、开放教育资源的外部评估
第七章 战后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的审思
    第一节 战后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的特点
        一、丰富多彩的开放资源
        二、严格自律的内部质量保障
        三、多方参与的外部质量评估
    第二节 战后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的动因
        一、文化传统: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之本
        二、国际思潮: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之缘
        三、供需失衡: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之因
        四、技术发展: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之力
    第三节 战后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的启示
        一、坚持开放资源的多样性
        二、鼓励资源标准的内生性
        三、倡导资源管理的民主化
        四、关注资源质量的反馈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10)走向“平庸”之路 ——一名新任教师道德隐退的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由与意义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研究设计
第一章 显性塑造:滋长平庸的土壤
    第一节 S小学的变迁与现状
        一、变迁与重建
        二、S小学的一日运转
    第二节 循规蹈矩:“三巨头”的工作风格
        一、禁越雷池:繁冗严苛的签到制
        二、照例执行:僵化死板的科学管理
    第三节 忙碌隐忍:教师的生存境况
        一、不可计量的隐形劳动
        二、乖顺服从的文化氛围
第二章 日常抵挡:被支配者的武器
    第一节 办公室里的反抗经验
        一、扎堆吐槽
        二、打折扣、装样子
        三、“老教师”日常反抗的道德审视
    第二节 新教师的成长与消磨
        一、成长中的教师形象
        二、教学期间的教师体验
        三、反思与消磨
第三章 适应平庸:从现实到理由的认同轨迹
    第一节 向现实低头
        一、第二标准下的公开课
        二、期末考试暗暗较量
        三、不敢负责的缘由
    第二节 向理由让步
        一、圈禁身体即安全
        二、抵制洋节即爱国
第四章 新任教师“平庸之恶”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平庸之恶”的制度环境
        一、S小学的外部环境
        二、S小学内部环境之前台机制
        三、S小学内部环境之幕后景观
    第二节 “平庸之恶”的个体缘由
        一、放弃道德思考
        二、个体责任的转嫁说辞
        三、工具理性支配下的行动逻辑
第五章 走出“平庸之恶”的路径探寻
    第一节 外在保障:制度伦理的重塑
        一、审视教育体制的正义性
        二、建立教育承认关系
    第二节 内在超越:教师德性的觉醒
        一、反思与对话:无权者的权利
        二、判断与底线:不可推诿的责任
        三、价值统整:不再分离的生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教学公开课拒绝包装(论文参考文献)

  • [1]磨的是课,成的是人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的研究[D]. 朱晨菲.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8)
  • [2]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D]. 余云露.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3]高校语言学习类APP应用无缝融合设计研究[D]. 金妍.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 [4]高中思想政治公开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南充市五所高中为例[D]. 李秀梅.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5]S公司房地产培训项目商业计划书[D]. 李志军.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6]新课标下“闽派语文”阅读教学初探 ——以孙绍振、陈日亮、王立根、陈成龙为例[D]. 陈冰.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7]高等教育中的慕课知识传播模式研究[D]. 柴玥.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1)
  • [8]基于用户评论的大型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分析[D]. 谢苗苗. 吉林财经大学, 2019(03)
  • [9]战后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研究 ——基于质量文化的视角[D]. 李慧迎.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10]走向“平庸”之路 ——一名新任教师道德隐退的质性研究[D]. 崔雯茜.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教公开课拒绝打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