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S 邀请国际专家组对其研究所进行评估

CAS 邀请国际专家组对其研究所进行评估

一、CAS Invites International Panel to Evaluate Its Institute(论文文献综述)

杨嘉宜[1](2021)在《认知共同体与区域公共卫生治理 ——大湄公河次区域传染病跨境协作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20年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令全球及区域公共卫生治理问题再次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从大湄公河次区域传染病跨境协作治理现象出发,试图回答认知共同体在区域公共卫生治理中的作用问题。论文对现有的公共卫生学与国际关系学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细致的回顾,指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视角、卫生外交视角、安全化理论视角和制度主义视角的分析框架各自具备一定的解释力,但也存在不足,尤其是忽略了非国家行为体在区域公共卫生合作中的重要作用。本文进而提出认知共同体推动区域各国实现协作治理的理论框架。本研究假定认知共同体是一些特定的专家基于公认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汇聚到一起,通过对相关议题的参与和互动,塑造了该群体特有的身份和利益,遵循着共同的规范,并为实现特定目标而采取一致行动。认知共同体能够通过产生新的认知结构或政策参考的因果框架、作为政策选择的“过滤”机制、为决策提供有效性和合法性,以及提出替代性方案和路径等四种机制影响决策。此外,认知共同体不仅是知识的生产者,还可能是知识的实践者,他们分别在国际、国家和地方三个层面来落实相关政策,从而能够快速感知相关政策是否有效,进而提出新的知识或政策建议。这就使得知识的生产与政策的制定始终处于动态的互动之中,实现了协作治理机制的不断发展。本研究以大湄公河次区域跨境传染病联防联控机制为案例验证以上假设,发现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公共卫生认知共同体的推动下,该联防联控机制得以建立并不断发展,从中缅两国的跨境疟疾防控项目发展为覆盖多病种、由多国参与的协作治理机制,并且为本地区其他国际合作框架所接受。本研究反驳了西方学术成果中有关认知共同体在东亚地区合作进程中作用甚微的观点,指出东亚背景下的认知共同体具备知识生产者和实践者的双重属性,对于我们理解东亚地区其他领域合作进程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就有关问题进行的大量访谈与实地考察,也为国际关系与公共卫生的跨学科研究积累的宝贵素材。

张玉娴[2](2021)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辩证:美国IB项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教育在世界各地愈加受欢迎,尤其是作为“国际教育领跑者”的国际文凭(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简称IB)教育在全球不断扩展,但也在很多民族国家引发了质疑和争议,表现出一种全球化与本土化的持续张力。美国是全球IB学校最多的国家,IB项目在美国的本土化发展经历了什么样的演变?美国联邦政府、州政府以及高校在IB的本土化进程中提供了什么样的政策支持?IB项目在美国的本土化实施效果究竟如何?IB课程在美国遭受了什么样的争议,以及如何看待这种争议所体现出来的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张力?针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本文分为九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包括研究缘起、研究问题和意义、核心概念界定、文献综述、研究框架和方法、创新与不足。第二章对IB在美国的本土化进程进行了梳理,指出IB课程在美国经历了引进、增长、加速三个阶段,IB在美国快速扩展的同时也从精英走向了大众,而美国政府是主要的幕后推手。第二章还考察了IB在美国本土化的一个典型现象,即IB美洲区域办公室(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Americas,简称IBA)主动提出IB课程要与美国《州立共同核心标准》(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简称CCSS)相匹配和融合。第三章和第四章聚焦于IB在美国本土化的三个重要行动者,包括联邦政府、州和高校,它们推行的政策为IB的发展提供了支持。在联邦层面,多个教育政策文件都将IB作为一种高学术标准予以支持,尤其是在财政拨款上;在州层面,各州政府对IB的支持力度有很大差异,形式也非常多样,这也是IB在美国各州间分布不均衡的重要原因;在高校层面,IB在美国高校中的认可度非常高,并且提供了学分转换、奖学金等政策,吸引越来越多学生选择IB。第五章和第六章关注的是IB在美国本土化所带来的影响和实施效果。其中,第五章通过对相关的统计数据和实践报告的分析,从宏观上指出IB对美国教育带来了四个积极影响:包括提升学业成就、促进公平、推动公立学校走向国际化以及提升教师质量。第六章基于学区层面、高校层面和学校层面的案例研究,进一步从侧面佐证上述的实施效果。第七章和第八章关注的是IB在美国引起的争议,以及从IB自身全球化的角度去看待这种争议。尽管IB为美国教育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但随着IB学校规模的迅速壮大,IB在美国社会各界也引发了各种争议。针对IB进行批判的主要是保守派,他们质疑IB所倡导的价值观和国际视野,担心影响本国公民的归属感。那么IB又是如何回应这种全球化与地方化的张力呢?第八章从IBO自身的总体理念或使命、课程设计和运营策略三个维度对这一种张力进行了分析,并且指出IBO正是在这样一种张力之下逐渐实现其“全球梦想”,把IB打造成有全球影响力的K-12国际课程,并且致力于实现更大的良善与公平。基于以上分析,第九章做出了总结,IB为美国带来了更高的教育质量、教育公平、国际化水平以及全球竞争力;另一方面,IB造成全球化与地方化的张力在全球具有普遍性。因此,中国应该以一种开放且谨慎的态度去对待IB之类的国际教育。最后,结合IB课程在我国的发展,提出针对我国国际教育治理的若干启示。

毕九川[3](2021)在《21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研究 ——以应对非典、埃博拉、新冠疫情的外交机制和外交行动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以来,中国经历了非典、埃博拉和新冠肺炎等多次国际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中国外交在应急处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应急卫生外交开始于非典疫期间期间经历了由“被动融入”到“探索性参与”的过程。中国基于国家安全和应对国际压力的考虑,开始尝试建立应急卫生外交机制并强调国际卫生合作。在多边层面,中国在世界卫生组织框架内强化技术领域的交流合作。与此同时,中国在东亚区域基于已有的地区多边框架和共识,建立应急卫生新机制,积极开展应急卫生合作。在双边层面,中国主要围绕争取国际理解支持和尽快恢复中外交往展开应急卫生外交行动。后非典时期,中国卫生应急体系不断完善,双边和多边卫生外交不断发展。援助西非国家抗击埃博拉疫情是中国应急卫生外交发展的重要节点。此次疫情期间,中国不仅早于世界卫生组织数月开展对外应急卫生援助,还在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疫情为“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后,迅速启动国内应急卫生机制,创新应急卫生外交运转机制,强化全球应急卫生合作。在多边层面,中国在联合国和世界卫生组织等框架下开展多边应急卫生行动。在双边层面,除了对疫情国家开展史无前例的应急卫生援助外,中国还与美欧等国加强卫生合作。中国此次应急卫生外交取得了积极效果,提升了中国在全球卫生治理领域的软实力。后埃博拉时期,中国卫生外交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不断扩大卫生外交范围,强化在全球、区域和次区域层面的卫生外交行动。新冠疫情是21世纪以来最大规模的国际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中国应急卫生外交兼顾国内与全球卫生安全,初步成熟。中国根据疫情发展不断调整应急卫生外交机制,从“三级联动”到“中央统筹—归口管理”,更加细化和完善。外交行动表现出引领性参与全球应急卫生治理的特点。在多边层面,中国始终与世界卫生组织全面合作,维护其权威;在全球、区域和次区域全面开展多边磋商、交流与合作。在双边层面,中国强化与各国“云”交流;开展了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对外应急卫生援助和发展合作。新冠疫情期间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取得显着成绩。应急卫生外交是中国外交和全球卫生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机制呈现出立体化、规范化和公开化的发展趋势;应急卫生外交行动呈现出方向转变、区域扩大化、方式多样化和内容多元化的特点。各个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全球卫生治理体系因素、中国参与应急卫生外交的意愿和能力是影响21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发展变化的动因。

王铁旦[4](2021)在《犹豫模糊环境下基于TODIM的可信性FMEA改进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FMEA(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是一种常用的可靠性分析技术,它考虑产品或服务可能的失效,并确定其频率和影响后果,既可用于失效的事前预防,也可用于事后改进。但这一工具在实际应用中也显示出一些问题和不足,特别是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及人类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趋于多元化和个性化,FMEA方法的应用环境愈加复杂多变,尤其是随着可靠性理论的发展,人们更加关注产品和过程的可信性。如何从可信性视角开展FMEA的改进,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同时模糊集理论的发展为构建更加贴近现实的FMEA改进方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鉴于此,本文在针对FMEA各环节深入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前景理论和可信性理论,提出考虑利益相关者需求的犹豫模糊TODIM(Tomada de decisaointerativa e multicritévio,交互式多属性决策)的可信性FMEA评价改进方法,以适用于不同的复杂不确定决策情境。为确保产品或过程可靠性提供更加强大的工具方法,论文主要研究功效和成果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提出适用于FMEA应用情景的新的犹豫模糊距离测度方法。在系统研究犹豫模糊特性及距离测度相关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确定犹豫模糊集作为评价的决策信息载体以刻画群体决策者多元化的决策意见。同时,引入集论构造了Jaccard和Dice犹豫模糊集距离测度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了理论分析和算例验证。(2)基于可信性视角开发改进了新的FMEA评价因子结构。将风险管理中的安全栅理论和可信性理论融合到FMEA评价因子中,并在原有三因子模型基础上对文献中高频FMEA评价因子间的相互关联性展开探讨,应用德尔菲法重新设计出包含失效影响、失效频率、可探测性、失效可维修性、失效可防护性等5项主维度的FMEA相关评价因子结构。此外,还应用5等10级评价方法确定重新设计的FMEA相关评价因子取值等级。(3)提出失效因子犹豫模糊可变顺序权重算法。为满足各因子取值的均衡性以提升评价的精确度,结合变权经验公式将顺序权重算法修正为可变权重算法,并应用算术平均法将其拓展于犹豫模糊情景,提出新的失效因子犹豫模糊赋权方法及相应权重求解方法。(4)结合TODIM模型、行为学理论及前述各章节研究,构建犹豫模糊可信性FMEA改进方法。在计算过程中,考虑到准则间的可兼容性和可公度性,探索频率最高的线型比例标准化方法在犹豫模糊环境下的表达形式,将其应用于改进的TODIM中。最后依据失效模式总体优势度的大小进行失效模式排序。(5)将改进后的FMEA评价模型应用到XX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特种泵可靠性的实际改进中,识别出产品的失效模式并确定失效模式对功能的影响,同时对方法敏感性、区分度及有效性进行分析和验证。理论分析和实际算例显示:论文提出的犹豫模糊环境下基于TODIM的多功能影响可信性FMEA改进方法,一定程度克服了传统FMEA模型仅能用于一次性产品评估、未能考虑专家评价标准不统一和未考虑失效模式的防护性从而导致失效模式区分度差的问题。同时,与同类FMEA改进方法相比,本文所提方法计算的失效模式所得结果区分度更高,最优和最劣方案的结果差距明显,且更为合理的FMEA评价因子结构及将决策者的行为考虑其中,也使得评价结果更加符合现实情况,方法也在实际应用中获得了一定程度的验证。

永树理[5](2021)在《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等大型国际展会活动的举办有利于展示一个国家的发展成就,扩大对外开放和经贸人文交流,倡导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我国虽然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起步较晚,但各地政府办会热情很高,短短20多年,我国已成为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较多的国家之一。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举办一方面在扩大国家影响力、塑造城市形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办会后往往容易形成场馆资源的闲置浪费。如何有效利用好场馆资源,关键是要研究清楚是何因素影响了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的利用,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及权重是多少,关键的影响因素到底是些什么,从而有的放矢提出相应对策。本文基于系统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并在查阅相关文献研究基础上提出论文研究方向,应用问卷调查法、德尔斐法、专家访谈法、现场调研法等方法,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专家打分并研究优化得出我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的影响因素,应用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室法和网络层次分析法DEMATEL-ANP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评价指标模型,用我国首次举办并距今已有22年历史的A1类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作为研究案例实证,最后提出对策建议,为我国今后举办类似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的利用提供参考。本文经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能实现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有利于促进与世界各国的经贸、文化、科技、园林园艺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我国是发展中国家,非常重视会后场馆资源的合理利用。目前在我国已成功举办的7次世界园艺博览会和上海世界博览会场馆资源都不同程度得到了保留和合理利用,这体现了世界园艺博览会在中国举办后场馆资源合理利用的充分性和可持续性,这是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一大特色,也是节约资源,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较好方法。(2)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受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场馆自身因素、自然地理因素5个维度一级指标及社会稳定性、城市适应度、公共交通完善度、城市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改善度、城市规划、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消费能力、政策支持度、区域产业密集度、管理创新能力、企业运营能力、低碳经济、品牌价值、公益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居民受教育程度、可持续发展理念、城市发展战略、土地价值、周边环境、功能可拓展性、场馆规划布局、整合定位、园林园艺水平、场馆科技水平共27个二级影响因素指标的影响。以上各影响因素指标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3)运用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室方法和网络层次分析法DEMATEL-ANP相结合研究方法,构建得出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评价指标模型,研究确定出与其他指标关系较为密切的影响因素二级指标排序依次为: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规划、城市发展战略、人居环境改善度和政策支持度等;对其他因素指标影响较大的二级指标排序依次为:居民受教育程度、居民消费能力、管理创新能力、政策支持度和企业运营能力等;5个维度的一级指标影响因素按重要性排序依次为: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场馆自身因素、自然地理因素;27个二级影响因素指标中有13个重要指标,权重从大到小依次排序为: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规划、人居环境改善度、城市发展战略、基础设施建设、区域产业密集度、政策支持度、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管理创新能力、企业运营能力、城市生态建设、功能可拓展性。研究表明,中国各地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的利用必须高度关注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按各影响因素所占的权重分别给予不同程度的重视并采取相应对策,以有的放矢提高场馆资源的利用效率。(4)案例实证结果表明,运用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室方法和网络层次分析法DEMATEL-ANP相结合研究方法构建出的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评价指标模型是科学可行和有效的,有着较好的实际应用价值和可操作性。本论文对于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研究的主要创新点有以下三点:(1)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指标体系上的创新。国内一些学者之前从不同研究角度提出过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的一些方式方法,也直接或间接的零星提出过办会后场馆资源利用的一些影响因素,但这些学者都未对影响因素进行全面完整的挖掘梳理。本论文通过文献综述研究、专家评价打分、问卷调查、Kendall’s W协同系数一致性检验等方法,研究得出我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共5个维度27个比较全面完整的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2)运用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室方法和网络层次分析法DEMATEL-ANP二者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研究并得出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影响关系及各影响因素的权重。从国内外应用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室方法和网络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DEMATEL-ANP研究方法相关文献研究来看,虽然之前一些学者应用DEMATEL-ANP相结合方法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评价研究,但未见到运用DEMATEL-ANP相结合的方法对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问题进行的研究。本论文结合我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的特点,创新性的应用DEMATEL-ANP二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研究,并得出各因素之间的影响关系及各影响因素的权重。(3)运用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室方法和网络层次分析法DEMATEL-ANP二者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构建了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评价指标模型,同时应用中国首次举办并完整保留至今的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案例进行了研究实证,最后根据本论文研究成果有针对性的提出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的对策建议,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用参考价值。

樊丽霞[6](2021)在《新工科背景下工科优势高校课程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新工科建设是我国在新经济的蓬勃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下提出的工程教育改革新方向,这给我国工科人才培养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带来更大的挑战。本研究从工程教育范式变革、新工科建设和工科优势高校课程建设等方面分析国内外研究的现状,重点针对新工科建设的整体概况、理论研究和实践路径梳理现有文献,发现人才培养中的关键环节——课程建设,是目前新工科研究的薄弱环节和亟待完善之处。所以,本文围绕“新工科背景下工科优势高校怎样科学有效地建设课程?”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研究,立足于新工科建设的背景,重点探讨工科优势高校课程建设的问题和对策。首先,本文以“泰勒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作为理论基础,围绕“泰勒原理”的四个基本问题,从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组织、课程实施的过程和课程评价的选取这四个方面构建了贯穿全文的课程设计分析框架。其次,基于新工科人才核心素养和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设计出符合本研究的新工科背景下工科优势高校课程建设现状的调查问卷,面向学生、教师和企业发放,并进行了教师访谈,以便明确不同主体对这一问题的不同见解。通过课程建设的现状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工科优势高校课程建设存在以下问题:1.不同主体对核心素养认识难平衡,课程目标达成度不高;2.课程比例和专业知识调整不及时,课程内容融合度不深;3.教学以传统授课和学科逻辑为主,课程实施实践性不强;4.考核偏重教学效果和终结性评价,课程评价系统性不够。最后,选取了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欧林工学院及普渡大学,我国的天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及华南理工大学共六所工科优势高校课程建设的优秀案例,通过比较发现它们在工程教育改革和新工科建设,尤其是课程建设方面的教育理念和有益举措,研究得出以下四点结论:一是制定了面向未来、与人才核心素养相符的课程目标;二是形成了动态调整的模块结构、交叉融合的课程内容;三是采用了多方协同育人、工程实践项目式的课程实施;四是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形成性评价的课程评价。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完善工科优势高校课程建设,提高新工科课程建设水平,本文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这四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具体建议包括:课程目标要符合人才核心素养的要求,提高达成度;课程内容要体现交叉融合和模块结构,加深融合度;课程实施要强化工程项目的实践环节,加强实践性;课程评价要注重形成性和学生的作用,提升系统性等。

王怡萍[7](2020)在《制造企业质量风险评估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制造企业产品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政府也颁布了一系列企业产品质量相关法律条例,但制造企业产品质量事故仍时有发生。其主要原因在于,制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及其所处环境的复杂多变,导致其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越来越多。可见,对制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导致产品或服务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或不满足顾客要求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全面系统识别与科学评价是制造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在梳理质量风险评估相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制造企业质量风险识别、评价模型进行研究。首先在综述质量风险评估相关理论与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出现有关于制造企业质量风险评估研究存在的不足;其次,为解决质量风险识别缺乏系统性理论框架的问题,基于质量链理论,构建了基于质量参与主体、质量形成过程、质量环境的制造企业质量风险三维识别模型,并从三个维度出发,将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以及专家访谈法三种方法相结合,识别和确定出34个关键质量风险因素;为克服仅从风险概率和损失二维属性对风险进行描述的片面性与不足,引入了风险多维属性,构建了基于概率、损失、不可预测性、不可控制性的制造企业质量风险四维属性评价指标体系;为改善由于制造企业质量风险系统的复杂性,以及风险评价者思维的模糊性与认知的局限性等造成评价结果客观性不足的问题,采用直觉三角模糊数刻画质量风险的属性值;为克服仅考虑属性指标权重,而假设专家权重相等的不足,采用直觉模糊熵确定了决策专家权重,并通过分别求解三角模糊数与直觉模糊数两部分的熵权,确定了属性指标的组合权重;为避免单一风险评价方法的局限性与片面性,以及多种方法评价与排序结果的非一致性问题,借鉴多属性群决策方法,基于组合评价思想,通过将得分函数、TOPSIS法、灰关联投影法三种评价方法拓展到直觉三角模糊数情形下,形成直觉三角模糊得分函数、直觉三角模糊TOPSIS法、直觉三角模糊灰关联投影法,将三种拓展评价方法作为方法集,构建了基于模糊Borda法的制造企业质量风险组合评价模型,实现单一评价方法的优势互补,提出基于模糊Borda法的直觉三角模糊组合评价方法,是对现有组合评价法的有益补充,同时采用Kendall-W系数与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分别进行组合前、组合后的一致性检验,能够保证制造企业质量风险评价结果更具科学性和可信性;最后,结合G公司实际进行了制造企业质量风险评估模型的应用研究,并为G公司后续质量风险预防与应对提出措施实施建议。

朱厢炜[8](2020)在《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文中认为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分别是我国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代表性建筑作品,两座建筑的设计全过程所反映的内涵有着跨越时空的价值和意义。本文通过大量详实的历史文献资料,呈现了两座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并从多个角度评析了这两座建筑的时代性意义和当代启示。论文共由七章组成,章节之间呈现顺序递进的关系。第一章绪论,表明了本研究的课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对已有研究进行了综述,展现了本文的基本逻辑与框架。第二章,对我国1949年至1989年的建筑创作环境进行了概述,介绍了与两座建筑直接相关的自贡恐龙文化和彩灯文化。第三章,以实录的形式再现了展开建筑设计之前,包括前期策划等在内的诸多事件。第四章,以实录的形式再现了从建筑设计竞赛到建成的整个过程。第五章,呈现了自前期策划到建成后包括专业机构等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对两座建筑的评价。第六章,从建筑策划、建筑后评估、建筑设计竞赛、建筑设计、建筑伦理、建筑与城市文化的维度对研究对象进行了评析,揭示了其在这几个维度的意义和对当下建筑业的启示。第七章结论,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审视了此次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对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全文共约22万字,图片123幅,表格36个

宋佳伟[9](2020)在《兴奋剂案件中的专家证据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体育纠纷案件中,兴奋剂案件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类案件。由于兴奋剂案件的特殊性,专家证据对于仲裁庭以及双方当事人均具有重要意义,在案件始末发挥着关键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本文以兴奋剂案件和专家证据制度为切入点,以美国、英国、德国和国际体育仲裁院(The Court of Arbitration for Sport,简称CAS)为主要研究对象,考察了兴奋剂案件中专家证据制度的具体规定,发现规定主要集中在专家证人的资格、选任方式、作证方式、聘请费用以及专家证据可采性上。根据具体规定反映出来的趋势阐述了其与一般民商事仲裁案件在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追求效率价值以及仲裁庭拥有较大自由裁量权上存在相同之处,与诉讼中强制适用的专家证据制度相比具有较大灵活性,与其他体育仲裁案件适用基本一致的规定。也正是由于反映出来的特点,分析出了兴奋剂案件中专家证据制度在专家证人独立性、双方当事人专家证据力量差距、专家证据管理办法以及专家证据可采性方面存在的缺陷。兴奋剂案件与一般民商事仲裁案件相比,在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实现程度上以及仲裁实力上存在着明显差距;与其他体育仲裁案件相比,处罚更加严重。基于兴奋剂案件的特殊性以及程序保障的倾向性,需要给予弱势一方当事人更多的程序保护。专家证据制度作为仲裁程序中的重要一环也需要针对其存在的缺陷加以完善。因此,笔者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完善路径:在保障专家证人独立性上,需要明确和强化专家证人对于仲裁庭的义务和责任,设立单一共同专家和仲裁庭技术顾问;在缩小当事人力量差距上,进行庭前证据开示、设置专家证人援助制度、明确当事人“提出证据”的责任;在专家证据管理办法上,提出了规范书面专家报告、召开专家会议并制作联合专家证人报告的可行性建议;在专家证据可采性标准上,建议引入美国的“Daubert”标准,确保仲裁员做好“守门人”的角色,防止“垃圾科学”进入仲裁庭。最后,形成了专家证据制度的设计草案并提出了对于我国的启示。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进一步规范兴奋剂案件中的专家证据制度。

陈杨[10](2020)在《基于电子商务环境的商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商业的迅猛发展以及电子商务技术的日趋成熟,使得顾客购物的便利性和体验感都得以提升。互联网技术改善了欠发达地区的消费环境,使不同区域之间消费水平的差距逐渐缩短。与此同时,我国商业企业存在租金成本、物流成本、人工成本上涨等问题,商业店铺发展存在布局不均衡、结构性过剩、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均直接或间接地限制了企业的发展。数据驱动经营决策的发展格局尚未形成,市场公平秩序有待进一步优化。商业企业的经营环境对商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以互联网技术发展与应用所形成的电子商务环境为背景,以创新管理在商业模式创新中的核心作用为出发点展开研究;在分析商业模式创新机理和路径的基础上,针对商业模式创新管理进行研究并提供理论支持,旨在为商业企业适应电子商务发展,开展商业模式创新提供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论文基于创新管理、知识管理、组织管理和能力评价等理论,综合采用理论分析、数理统计分析、博弈分析和数学模型及模拟仿真方法,对基于电子商务环境的商业模式创新管理进行研究。论文在分析电子商务环境发展为商业模式创新提供的机会和基于电子商务环境的商业模式创新的驱动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电子商务环境的商业模式创新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选择、商业模式创新组织管理、商业模式创新的知识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能力评价管理等几个方面。论文从顾客价值主张理论出发,分析顾客价值主张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关系,创新性的提出了价值主张改变和价值主张不变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通过对影响路径选择的因素的探讨,提出了选择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的方法。论文对基于电子商务环境的商业模式创新组织管理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了商业模式创新组织管理的组织构成和运作管理机制,通过层次分析及效应函数提出了商业模式创新组织管理的组织成员选择方法与冲突调节机制。论文在分析商业模式创新知识来源和商业模式创新知识整合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博弈分析对商业模式创新知识共享总量及传输效率的管控进行了深入研究。论文在明确基于电子商务环境的商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能力评价思路和构成的基础上,分析构建了商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基于灰色理论和模糊评价理论的评价方法。最后,论文以万达商业管理集团为对象,基于前此的研究结果对该集团的创新路径选择、创新组织管理、创新能力评价进行了实例分析,并总结了该集团基于电子商务环境的商业模式创新管理的经验和不足。论文研究结论丰富了商业模式创新管理的理论研究内容,为我国商业企业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商业模式创新管理提供了启发和决策建议和管理依据。

二、CAS Invites International Panel to Evaluate Its Institut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AS Invites International Panel to Evaluate Its Institute(论文提纲范文)

(1)认知共同体与区域公共卫生治理 ——大湄公河次区域传染病跨境协作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国际公共卫生合作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研究问题
    第三节 理论框架与研究设计
第一章 大湄公河次区域公共卫生合作的理论解释
    第一节 公共卫生、国际卫生与全球健康
    第二节 关于国际公共卫生治理的理论解释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认知共同体析论
    第一节 认知共同体理论
    第二节 跨国倡议网络与第二轨道外交
    第三节 认知共同体的形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认知共同体如何影响决策
    第一节 认知共同体发挥作用的外部条件
    第二节 认知共同体影响决策的方式
    第三节 认知共同体作为公共卫生治理的实践者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湄公河次区域传染病防控认知共同体的形成
    第一节 区域传染病防控认知共同体
    第二节 中国传染病防控认知共同体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湄公河次区域传染病防控认知共同体的实践
    第一节 联防联控机制的建立
    第二节 联防联控机制的发展(2006-2010 年)
    第三节 联防联控机制的升级(2011-2014 年)
    第四节 联防联控机制的成熟(2015-2019 年)
    本章小结
结论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理论及现实意义
    第二节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认知共同体的实践
    第三节 疫情后时代跨境传染病防控的挑战与建议
致谢
附录一:专家访谈列表
附录二:参会调研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2)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辩证:美国IB项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国际文凭项目是什么
        二、为什么要研究IB项目
        三、为什么要研究IB项目在美国的发展
    第二节 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国际文凭项目
        二、全球化
        三、本土化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IB项目的起源与发展的相关研究
        二、IB项目结构与特征的相关研究
        三、IB项目的实施情况的相关研究
        四、IB项目价值意义的相关研究
        五、IB项目本土化的相关研究
        六、综述小结
    第五节 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六节 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IB项目在美国的本土发展
    第一节 IB在美国的本土发展
        一、引进阶段(1971-1979)
        二、增长阶段(1980-1989)
        三、加速阶段(1990 至今)
    第二节 IB与本土课程标准互融互补
        一、总体目标的匹配
        二、阅读标准
        三、IB课程与共同核心标准的融合
        四、IB课程对共同核心标准的弥补
第三章 IB在美国发展的联邦层面法律政策因素
    第一节 提升教育质量:《中小学教育法》、TITLE I学校与IB
    第二节 问责文化的形成:《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和IB
    第三节 提升竞争力的相关政策与IB
    第四节 国际教育战略作为IB课程发展的催化剂
    第五节 对基础教育的新反思——ESSA法案与IB
第四章 美国州和高校层面对IB的政策支持
    第一节 州层面对IB的政策支持
        一、政策支持的维度
        二、支持政策的实践转化:以佛罗里达州为例
        三、各州的政策创新与实践
    第二节 高校对IB的政策推动作用
        一、美国高校对IB的认可
        二、高校出台优惠政策吸引IB学生
第五章 IB学校在美国的实施及其效果
    第一节 IB能够提高学生学业表现
        一、PYP学生的表现
        二、MYP学生的表现
        三、DP学生的表现
    第二节 IB能够促进教育公平
        一、提高低收入家庭学生参与IB项目的机会率
        二、改善低收入家庭学生的学业表现
        三、增加低收入DP学生进入高等院校的机会
    第三节 IB项目对教师发挥的影响
        一、对小学教师的影响
        二、对中学教师的影响
    第四节 IB项目能够帮助美国学校走向国际化
第六章 案例研究
    第一节 学区层面的案例:芝加哥公立学校(学区)
        一、CPS引进IB项目之前的状况
        二、CPS采取的措施
        三、引入IB项目的效果
    第二节 高校层面的案例:洛约拉大学中的IB教师培训项目
        一、IB教师培训的三个阶段
        二、IB教师需要掌握的知识指标和技能指标
        三、IB教师专业课程
    第三节 学校层面的案例
        案例一:皮斯小学
        案例二:科罗拉多学校
        案例三:美国L国际学校
第七章 IB项目在美国受到争议
    第一节 争议的进程
        一、导火索:IB项目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合作
        二、矛盾激化:联邦政府的支持
        三、批判的高峰阶段:匹兹堡事件
    第二节 争议的重点
        一、“世界公民”和“美国公民”之争
        二、侵犯地方教育权
        三、质疑IB项目的效果并将其视为社会主义阴谋
    第三节 来自不同阵营的声音
第八章 全球化与地方化张力下IB的回应
    第一节 理想主义的使命:IB的初创期(1962-1973)
        一、秘而不宣的“国际使命”
        二、全人教育与学术标准的平衡
        三、精英主义或欧洲中心的现实
    第二节 理想主义的衰退:发展与稳定期(1974-1989)
        一、国际使命的衰退
        二、将全球议题和跨学科方法引入课程
        三、不均衡的全球拓展
    第三节 重申全球梦想:扩张与多元化时期(1990-2003)
        一、从国际理解到世界公民
        二、开发PYP与 MYP
        三、转向行善与公平
    第四节 迈向大众:品牌化时期
        一、培养国际情怀与全球公民
        二、打造K-12 的国际课程品牌
        三、从精英走向大众
    第五节 三重张力下的美国IB项目发展
第九章 全球化与地方化的辩证:IB项目发展的结论和启示
    第一节 IB项目为美国教育带来了好处
        一、IB项目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国际化
        二、IB项目能够促进教育公平
        三、IB项目能够为美国带来全球竞争力
    第二节 IB项目的全球扩展就是其不断的全球本土化的过程
        一、IB项目在英国
        二、IB项目在澳大利亚
        三、IB项目在日本
    第三节 中国教育如何应对IB教育
        一、可以大胆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资源
        二、有必要对国际项目进行本土化改造
        三、可以借鉴美国IB项目的本土化经验
        四、用更加开放的心态面对教育国际化
参考文献
    一 中文文献
        (一)中文着作或译作
        (二)中文期刊
        (三)中文学位论文、网络文献及其他
    二、英文文献
        (一)英文着作及官方文件
        (二)英文期刊
        (三)英文学位论文、报告及网络文献
附录:
    附录一:访谈提纲
    附录二:访谈记录
    附录三:美国各州IB学校数量统计图
后记

(3)21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研究 ——以应对非典、埃博拉、新冠疫情的外交机制和外交行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创新点和不足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五、案例选择说明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历史沿革
    第一节 卫生外交的演进与全球卫生外交
        一、卫生外交的演进
        二、全球卫生外交
    第二节 应急卫生外交
        一、应急管理与应急外交
        二、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与应急卫生外交
    第三节 中国卫生外交历程和中国应急卫生外交
        一、中国卫生外交历程简要回顾
        二、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相关概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起步:应对非典疫情
    第一节 中国应对非典疫情概况
        一、最初预警和初步反应期
        二、全面卫生应急期
    第二节 非典疫情时期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机制
        一、全国防治非典肺炎指挥部之下的外交联动机制
        二、全国防治非典肺炎指挥部之下的外事组
    第三节 非典疫情时期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行动
        一、全球多边层面:与WHO合作
        二、区域多边层面:东亚东南亚区域合作
        三、双边应急卫生外交
    第四节 非典疫情时期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效果及影响
        一、非典疫情时期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效果
        二、对后非典疫情期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影响(2004-201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发展:应对埃博拉疫情
    第一节 埃博拉疫情及国际社会应对概况
        一、埃博拉疫情概况
        二、国际社会应对概况
    第二节 埃博拉疫情时期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机制
        一、国务院联防联控的应急卫生外交机制
        二、对外应急援助机制
    第三节 中国“援非抗埃”的应急卫生外交行动
        一、中国“援非抗埃”的多边应急卫生合作
        二、中国“援非抗埃”的双边应急卫生合作
    第四节 中国“援非抗埃”应急卫生外交的效果及影响
        一、中国“援非抗埃”应急卫生外交的效果
        二、对后埃博拉疫情期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影响(2014-201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逐步成熟:应对新冠疫情
    第一节 新冠疫情及应对概况
        一、中国国内卫生应急期
        二、中国国内防控常态化与全球卫生应急期
    第二节 新冠疫情期间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机制
        一、国家元首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层面
        二、国务院层面
        三、外交部层面
    第三节 新冠疫情期间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行动:全球与区域多边合作
        一、全球性国际组织:与WHO全面合作
        二、全球大国协调:G20 框架内合作
        三、在东亚东南亚区域的多边应急卫生合作
        四、全球多边与区域多边应急卫生合作的有机融合
    第四节 新冠疫情期间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行动:双边援助与发展合作
        一、医疗技术双边援助和防疫能力合作
        二、应急医疗物资双边援助
        三、关于疫苗的双边援助与合作
    第五节 新冠疫情期间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评价
        一、有效促进疫情防控
        二、有力维护海外公民权益
        三、应急能力赢得国际广泛赞誉
        四、建设性参与全球应急卫生合作
        五、推动完善全球治理体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21 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发展变化
    第一节 21 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机制的发展
        一、应急卫生外交机制的立体化
        二、应急卫生外交机制的规范化和公开化
        三、应急卫生外交机制的专业化
    第二节 21 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行动的变化
        一、应急卫生外交行动的方向转变和地域范围的扩大化
        二、应急卫生外交的方式多样化和内容多元化
    第三节 21 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发展变化的动因分析
        一、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各自的特点
        二、全球卫生治理力量的影响
        三、中国开展应急卫生外交的意愿
        四、中国开展应急卫生外交的能力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外交学院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4)犹豫模糊环境下基于TODIM的可信性FMEA改进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创新之处
    1.4 论文结构及技术路线
        1.4.1 论文结构和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回顾
    2.1 理论基础
        2.1.1 风险管理相关理论与方法
        2.1.2 可靠性相关理论
    2.2 FMEA方法过程模型及其研究进展
        2.2.1 传统 FMEA 方法标度
        2.2.2 传统FMEA方法的结构化流程
        2.2.3 FMEA方法改进研究现状
        2.2.4 FMEA改进相关研究评述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集论的犹豫模糊距离测度
    3.1 模糊集理论
    3.2 模糊子集的概念及运算
        3.2.1 模糊子集的概念及表达
        3.2.2 模糊子集的运算
        3.2.3 常用的模糊相似度算法
    3.3 犹豫模糊集理论
    3.4 现有HFE距离
    3.5 Hausdorff及其改进的距离
    3.6 基于集论的距离测度
    3.7 改进的Jaccard和 Dice距离
    3.8 HFE的 Jaccard与 Dice距离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可信性FMEA评价因子结构设计
    4.1 传统FMEA评价因子测量方法
        4.1.1 失效影响
        4.1.2 失效频率或概率
        4.1.3 失效的可探测度
        4.1.4 传统FMEA评价因子方法及其缺陷
        4.1.5 现有研究对评价因子结构及测量方法的改进
    4.2 基于风险管理理论和可信性理论的风险因子结构研究
        4.2.1 风险管理和可信性理论中的风险分析要素
        4.2.2 改进的风险评价因子结构
        4.2.3 风险因子评价等级确定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犹豫模糊变权TODIM的可信性FMEA改进方法
    5.1 失效模式整合权重算法
        5.1.1 传统失效模式因子顺序权重算法
        5.1.2 犹豫模糊环境下的改进可变顺序权重算法
    5.2 基于多功能影响的失效模式路径模型
        5.2.1 传统的失效模式路径模型
        5.2.2 基于多功能影响的改进失效影响路径模型
    5.3 改进犹豫模糊TODIM方法
        5.3.1 TODIM决策方法基本原理
        5.3.2 改进犹豫模糊TODIM方法
    5.4 基于犹豫模糊TODIM的可信性FMEA改进方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TODIM的多功能影响FMEA方法在XX公司特种泵可信性改进中的应用
    6.1 案例背景介绍
        6.1.1 XX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概况
        6.1.2 JHB系列高温浓硫酸液下泵概述
    6.2 基于犹豫模糊TODIM的改进FMEA评价分析步骤
    6.3 敏感性分析
    6.4 对比分析
    6.5 实践应用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A.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A.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
附录B
    附录B.1 可靠性评价指标及相关定义
    附录B.2 FMEA评价因子征求意见表

(5)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思路
        1.5.2 技术路线
    1.6 研究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世界博览会及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
    2.1 相关概念
        2.1.1 展览会
        2.1.2 国际展览局
        2.1.3 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
        2.1.4 世界博览会
        2.1.5 世界园艺博览会
    2.2 历届世界博览会及世界园艺博览会
        2.2.1 历届世界博览会
        2.2.2 历届世界园艺博览会
        2.2.3 场馆资源利用
    2.3 中国举办的世界园艺博览会及世界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
        2.3.1 中国'99 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
        2.3.2 2006 年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
        2.3.3 中国2010 年上海世界博览会
        2.3.4 2010 年中国台北国际花卉博览会
        2.3.5 2011 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
        2.3.6 2014 年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
        2.3.7 2016 年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
        2.3.8 2019 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
    2.4 场馆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3.1 相关理论
        3.1.1 系统理论
        3.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3.2 文献综述
        3.2.1 大型会展场馆经营利用
        3.2.2 世界博览会和世界园艺博览会
        3.2.3 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
        3.2.4 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3.2.5 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室法和网络层次分析法DEMATEL-ANP相结合方法在影响因素分析中的应用文献综述
        3.2.6 文献研究评述
第四章 研究设计
    4.1 关键概念的界定
    4.2 理论模型与分析框架
    4.3 数据来源与收集方法
    4.4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室法和网络层次分析法DEMATEL-ANP相结合方法
        4.4.1 应用DEMATEL-ANP法优势
        4.4.2 DEMATEL法概述
        4.4.3 DEMATEL法实施步骤
        4.4.4 ANP法概述
        4.4.5 ANP法实施步骤
第五章 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指标研究
    5.1 指标选取原则及过程
        5.1.1 指标选取原则
        5.1.2 指标选取过程
    5.2 专家组构成
    5.3 影响因素评价指标识别
    5.4 影响因素评价含义及作用机理
    5.5 评价指标确立
        5.5.1 第一轮专家组调查
        5.5.2 第二轮专家组调查
        5.5.3 第三轮专家组调查
        5.5.4 第四轮专家组调查
        5.5.5 一致性检验
第六章 基于DEMATEL-ANP法相结合的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评价指标模型构建
    6.1 评价模型构建过程设计
        6.1.1 模型方法基础
        6.1.2 模型构建过程
    6.2 基于DEMATEL法的评价指标影响关系确立
        6.2.1 确定初始直接影响矩阵
        6.2.2 确定标准化直接影响矩阵
        6.2.3 确定综合影响矩阵
        6.2.4 确定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
        6.2.5 确定影响关系
    6.3 基于ANP法的评价指标权重确立
        6.3.1 确定判断矩阵
        6.3.2 确定未加权超矩阵
        6.3.3 确定加权超矩阵
        6.3.4 确定极限超矩阵
        6.3.5 基于评价模型改善设计
第七章 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评价指标模型确定
    7.1 利用DEMATEL法确定评价指标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7.1.1 问卷设计与发放
        7.1.2 问卷信度
        7.1.3 一级指标影响矩阵
        7.1.4 二级指标影响矩阵
        7.1.5 各指标影响关系分析
    7.2 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研究结果
        7.2.1 中心度分析
        7.2.2 原因度分析
    7.3 利用ANP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7.4 影响因素权重研究结果及作用机理
第八章 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评价指标案例实证—以中国'99 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为例
    8.1 中国'99 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
        8.1.1 展会概况
        8.1.2 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场馆建设分布
        8.1.3 会后场馆资源的利用
    8.2 中国'99 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评价指标分析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对策建议及展望
        9.2.1 对策建议
        9.2.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6)新工科背景下工科优势高校课程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关于工程教育范式变革的研究
        (二) 关于新工科建设的研究
        (三) 关于工科优势高校课程建设的研究
        (四) 已有研究述评
    三、概念界定
        (一) 新工科
        (二) 工科优势高校
        (三) 课程建设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思路
第二章 新工科背景下工科优势高校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泰勒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
    二、本文课程建设的分析框架
        (一) 课程目标的确定
        (二) 课程内容的组织
        (三) 课程实施的过程
        (四) 课程评价的选取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
第三章 工科优势高校课程建设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 调查问卷设计与访谈概况
        (二) 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
        (三) 调查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二、实证调查结果分析
        (一) 新工科人才核心素养的调查分析
        (二) 工科优势高校课程建设的现状分析
        (三) 新工科背景下课程建设的问题分析
    三、工科优势高校课程建设的问题总结
        (一) 不同主体对核心素养认识难平衡,课程目标达成度不高
        (二) 课程比例和专业知识调整不及时,课程内容融合度不深
        (三) 教学以传统授课和学科逻辑为主,课程实施实践性不强
        (四) 考核偏重教学效果和终结性评价,课程评价系统性不够
第四章 中美两国工科优势高校课程建设的比较研究
    一、中美两国案例高校的选取
    二、六所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和新工科建设的方案
        (一) 美国三所高校的工程教育改革
        (二) 我国三所高校的新工科建设
    三、六所工科优势高校课程建设的对比分析
        (一) 课程目标层面
        (二) 课程内容层面
        (三) 课程实施层面
        (四) 课程评价方面
    四、中美工科优势高校课程建设的经验借鉴
        (一) 制定了面向未来、与人才核心素养相符的课程目标
        (二) 形成了动态调整的模块结构、交叉融合的课程内容
        (三) 采用了多方协同育人、工程实践项目式的课程实施
        (四) 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形成性评价的课程评价
第五章 新工科背景下工科优势高校课程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课程目标要符合人才核心素养的要求,提高达成度
    二、课程内容要体现交叉融合和模块结构,加深融合度
    三、课程实施要强化工程项目的实践环节,加强实践性
    四、课程评价要注重形成性和学生的作用,提升系统性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新工科背景下工科优势高校的课程建设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附录2 新工科背景下工科优势高校的课程建设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附录3 新工科背景下工科优势高校的课程建设调查问卷(企业问卷)
    附录4 新工科背景下工科优势高校的课程建设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课题参与
致谢
卷内备考表

(7)制造企业质量风险评估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思路及框架
        1.3.1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2 研究框架
2 理论基础及研究现状综述
    2.1 质量管理及质量风险管理理论
        2.1.1 质量管理相关理论
        2.1.2 质量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2.2 多属性群决策理论
        2.2.1 多属性群决策方法
        2.2.2 多属性群决策理论在制造企业质量风险评价研究中的适用性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2.3.1 质量风险识别研究综述
        2.3.2 质量风险评价研究综述
    2.4 文献评述
3 制造企业质量风险识别模型研究
    3.1 制造企业质量风险特点与识别原则
        3.1.1 制造企业质量风险的特点
        3.1.2 制造企业质量风险的识别原则
    3.2 基于质量链的制造企业质量风险识别模型构建
        3.2.1 基于质量链的制造企业质量风险识别框架设计
        3.2.2 制造企业质量风险三维识别模型构建
    3.3 制造企业质量风险因素识别
        3.3.1 制造企业质量风险因素识别流程
        3.3.2 制造企业质量风险因素的识别
    3.4 制造企业质量风险因素的描述
        3.4.1 质量参与主体维度下的质量风险因素描述
        3.4.2 质量形成过程维度下的质量风险因素描述
        3.4.3 质量环境维度下的质量风险因素描述
    3.5 本章小结
4 制造企业质量风险评价模型研究
    4.1 直觉三角模糊数
    4.2 制造企业质量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4.2.1 质量风险多维属性的确定
        4.2.2 基于四维属性的制造企业质量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3 基于直觉三角模糊数的质量风险属性描述
    4.3 基于直觉模糊熵的决策专家与属性权重确定
        4.3.1 决策专家权重确定
        4.3.2 质量风险属性权重确定
    4.4 基于模糊Borda法的制造企业质量风险组合评价模型构建
        4.4.1 质量风险组合评价模型构建
        4.4.2 基于模糊Borda的直觉三角模糊组合评价算法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制造企业质量风险评估模型应用研究
    5.1 G公司概况
    5.2 G公司质量风险识别
    5.3 权重确定
        5.3.1 专家权重确定
        5.3.2 风险属性权重确定
    5.4 G公司质量风险因素评价与排序
        5.4.1 基于单一方法的质量风险因素评价
        5.4.2 基于模糊Borda组合法的质量风险因素评价
        5.4.3 评价结果分析与应对措施建议
    5.5 本章小结
6 主要研究成果及展望
    6.1 研究工作与成果
    6.2 论文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与意义
        1.2.1 课题研究目的
        1.2.2 课题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建筑历程层面
        1.3.2 地域建筑层面
        1.3.3 地域建筑与文化层面
        1.3.4 国外学者对自贡地区城市、建筑及地域文化的研究
    1.4 国内研究现状
        1.4.1 建筑历程层面
        1.4.2 地域建筑层面
        1.4.3 地域建筑与文化层面
        1.4.4 国内学者对自贡地区城市、建筑和地域文化的研究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本文的研究方法
        1.5.2 本文的研究框架
    1.6 主要概念界定
        1.6.1 界定
    1.7 本论文写作说明
        1.7.1 本文对“历史”与“叙事”问题的回应
        1.7.2 阅读建议
2 建设背景
    2.1 中国建筑创作环境概述
        2.1.1 1949年至1964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2.1.2 1965年至1976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2.1.3 1977年至1989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2.2 自贡的地域文化
        2.2.1 自贡恐龙的故事
        2.2.2 自贡彩灯的故事
    2.3 本章小结
3 建筑设计组织策划
    3.1 我们为何建造
        3.1.1 兴建自贡恐龙博物馆的设想
        3.1.2 兴建中国彩灯博物馆的设想
        3.1.3 讨论:兴建设想
    3.2 研究落实修建博物馆
        3.2.1 确定修建自贡恐龙博物馆
        3.2.2 确定修建中国彩灯博物馆
        3.2.3 讨论:不同的投资模式,不断努力得以确定兴建
    3.3 设计竞赛的组织安排
        3.3.1 自贡恐龙博物馆竞赛组织
        3.3.2 中国彩灯博物馆竞赛组织
        3.3.3 讨论:组织经验的延续和发展
    3.4 本章小结
4 建筑竞赛及后续进展
    4.1 方案评选与审定
        4.1.1 乱石——“恐龙群窟”与“洪荒时代”的抽象
        4.1.2 灯的群组——“南国灯城”的新星
        4.1.3 讨论:创作与评审
    4.2 方案确定及后续进展
        4.2.1 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后续进展
        4.2.2 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后续进展
        4.2.3 讨论:后续进展
    4.3 本章小结
5 建筑创作回响
    5.1 官方新闻媒体的关注
        5.1.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关注
        5.1.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关注
        5.1.3 讨论:媒体关注
    5.2 大众的声音
        5.2.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关注
        5.2.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关注
    5.3 业内人士的评价
        5.3.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评价
        5.3.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评价
    5.4 获奖情况
        5.4.1 自贡恐龙博物馆获奖情况
        5.4.2 中国彩灯博物馆获奖情况
    5.5 本章小结
6 建筑评析
    6.1 建筑策划
        6.1.1 可行性研究阶段
        6.1.2 设计任务书阶段
        6.1.3 自贡恐龙博物馆所带来的建筑策划启示
    6.2 建筑后评估
        6.2.1 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建筑后评估
        6.2.2 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建筑后评估
        6.2.3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后评估带来的启示
    6.3 建筑设计竞赛
        6.3.1 建筑竞赛的方案组织
        6.3.2 建筑评选中的“长官意志”与“明星建筑师”问题
        6.3.3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方案组织与评选带来的启示
    6.4 建筑设计
        6.4.1 自贡恐龙博物馆建筑设计
        6.4.2 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
        6.4.3 建筑设计师
        6.4.4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所带来的启示
    6.5 建筑伦理
        6.5.1 建筑精神与价值判断
        6.5.2 自贡恐龙博物馆建筑设计全过程中的建筑伦理
        6.5.3 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全过程中的建筑伦理
        6.5.4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表达的建筑伦理及其启示
    6.6 建筑与城市文化
        6.6.1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对自贡城市文化的意义
        6.6.2 自贡恐龙博物馆与中国彩灯博物馆带来的城市文化启示
        6.6.3 自贡城市文化及其认同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此两案例建筑设计全过程及其评析对当代的启示
    7.1 研究结论
    7.2 论文的创新点
    7.3 论文不足与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9)兴奋剂案件中的专家证据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的由来和意义
        一、选题的由来
        二、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之处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兴奋剂案件及专家证据制度概述
    第一节 兴奋剂案件概述
    第二节 专家证据制度概述
        一、专家证人的概念
        二、专家证据的概念
    第三节 兴奋剂案件中专家证据制度的必要性
        一、专家证据制度对于仲裁庭的作用
        二、专家证据制度对反兴奋剂组织的作用
        三、专家证据制度对于运动员的作用
第三章 兴奋剂仲裁规则中的专家证据制度规定
    第一节 典型国家兴奋剂仲裁规则中的专家证据制度规定
        一、美国
        二、英国
        三、德国
        四、小结
    第二节 国际体育仲裁院仲裁规则中的专家证据制度规定
        一、当事人指定的专家
        二、仲裁庭指定的专家
        三、CAS兴奋剂仲裁实践中的专家证据制度适用——以孙杨案为例
第四章 兴奋剂案件中专家证据制度的特点及缺陷
    第一节 兴奋剂案件中专家证据制度的特点
        一、与一般民商事仲裁中专家证据制度的一致性
        二、与诉讼中专家证据制度的差异性
        三、与其他体育仲裁案件中专家证据制度的同一性
    第二节 兴奋剂案件中专家证据制度的缺陷
        一、专家证人的独立性难以保障
        二、双方当事人获取专家证据力量不平衡
        三、专家证据管理方法低下
        四、专家证据可采性标准模糊
第五章 兴奋剂案件中专家证据制度的完善
    第一节 兴奋剂案件中专家证据制度的完善依据
        一、兴奋剂仲裁与一般民商事仲裁的不同
        二、兴奋剂案件与其他体育纪律处罚案件的不同
        三、程序保障的倾向性
    第二节 兴奋剂案件中专家证据制度的完善路径
        一、兴奋剂案件中专家证据制度的具体完善路径
        二、兴奋剂案件中专家证据制度的设计草案
    第三节 对我国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基于电子商务环境的商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创新管理研究现状及评述
        1.3.2 商业模式与商业模式创新研究现状及评述
        1.3.3 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现状及评述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基于电子商务环境的商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机理
    2.1 商业模式创新及演进过程
        2.1.1 商业模式创新
        2.1.2 商业模式创新演进过程
    2.2 电子商务环境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
        2.2.1 电子商务的发展
        2.2.2 电子商务为商业模式创新提供的机会
    2.3 基于电子商务环境的商业模式创新管理架构
        2.3.1 基于电子商务环境的商业模式创新动因分析
        2.3.2 基于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创新过程分析
        2.3.3 基于电子商务环境的商业模式创新管理的内容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电子商务环境的商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路径选择
    3.1 基于顾客价值主张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3.1.1 顾客价值主张及其基本类型
        3.1.2 顾客价值主张的全方位匹配分析
        3.1.3 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分类
    3.2 价值主张不变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3.2.1 应用电子商务技术实现商业模式创新
        3.2.2 转型电子商务实现商业模式创新
        3.2.3 电子商务与实体运营融合实现商业模式创新
    3.3 价值主张改变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3.3.1 电子商务辅助的商业模式创新
        3.3.2 单纯电子商务模式的商业模式创新
        3.3.3 电子商务与实体运营融合的商业模式创新
    3.4 基于电子商务环境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选择方法
        3.4.1 基于电子商务环境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选择影响因素
        3.4.2 基于电子商务环境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多维选择矩阵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电子商务环境的商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管理组织体系
    4.1 创新管理组织的基本形态
        4.1.1 创新管理组织的内涵及特征
        4.1.2 创新管理组织的职能
    4.2 创新管理组织的构成与运作机制
        4.2.1 创新战略管理组织的构成和运作机制
        4.2.2 创新开发组织的构成及运作机制
        4.2.3 创新能力评价组织的构成及运作机制
    4.3 创新管理组织成员选择
        4.3.1 创新管理组织成员的组成
        4.3.2 创新管理组织成员选择的依据
        4.3.3 创新管理组织成员选择方法
    4.4 创新管理组织的运作冲突与解决
        4.4.1 创新管理组织运作冲突分析
        4.4.2 创新管理组织运作冲突的解决
        4.4.3 创新管理组织间合作的博弈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电子商务环境的商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知识管理
    5.1 商业模式创新知识的内涵与来源
        5.1.1 商业模式创新知识的内涵与分类
        5.1.2 商业模式创新知识的来源
    5.2 商业模式创新知识管理的内容
        5.2.1 商业模式创新知识的吸收
        5.2.2 商业模式创新知识整合
    5.3 商业模式创新知识共享研究
        5.3.1 商业模式创新知识共享内涵与形式
        5.3.2 商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知识共享机理分析
        5.3.3 商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知识共享优化博弈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电子商务环境的商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能力评价
    6.1 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能力与评价
        6.1.1 商业模式创新能力内涵
        6.1.2 商业模式创新能力的构成
        6.1.3 商业模式创新能力评价的目的与思路
    6.2 商业模式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分析
        6.2.1 商业模式创新设计能力结构与评价指标
        6.2.2 商业模式创新投入能力结构与评价指标
        6.2.3 商业模式创新营销推广能力结构与评价指标
        6.2.4 商业模式创新战略管理能力结构与评价指标
        6.2.5 企业知识管理能力结构与指标
    6.3 商业模式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指标测度
        6.3.1 商业模式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6.3.2 商业模式创新能力评价测量指标测度方法
    6.4 商业模式创新能力评价模型
        6.4.1 商业模式创新能力评价方法
        6.4.2 商业模式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万达商管基于电子商务环境的商业模式创新应用研究
    7.1 商业模式创新演进过程
        7.1.1 万达商管概况
        7.1.2 万达商管创新演进过程
    7.2 基于电子商务环境的万达商管商业模式创新
        7.2.1 基于电子商务环境的万达商管商业模式创新动因
        7.2.2 万达商管商业模式创新组织结构
        7.2.3 基于电子商务环境的万达商管商业模式创新管理
    7.3 应用成果分析与启示
        7.3.1 万达商管商业模式创新能力分析
        7.3.2 提高万达商管商业模式创新能力对策分析
        7.3.3 对商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管理的启示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附录

四、CAS Invites International Panel to Evaluate Its Institute(论文参考文献)

  • [1]认知共同体与区域公共卫生治理 ——大湄公河次区域传染病跨境协作治理研究[D]. 杨嘉宜. 外交学院, 2021(11)
  • [2]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辩证:美国IB项目研究[D]. 张玉娴.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8)
  • [3]21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研究 ——以应对非典、埃博拉、新冠疫情的外交机制和外交行动为例[D]. 毕九川. 外交学院, 2021(10)
  • [4]犹豫模糊环境下基于TODIM的可信性FMEA改进方法研究[D]. 王铁旦.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2)
  • [5]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研究[D]. 永树理.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2)
  • [6]新工科背景下工科优势高校课程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D]. 樊丽霞.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7]制造企业质量风险评估模型研究[D]. 王怡萍.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8]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D]. 朱厢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9]兴奋剂案件中的专家证据制度研究[D]. 宋佳伟. 苏州大学, 2020(03)
  • [10]基于电子商务环境的商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管理研究[D]. 陈杨.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0(01)

标签:;  ;  ;  

CAS 邀请国际专家组对其研究所进行评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