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科综合学科学习方法指导课程的设置

浅谈文科综合学科学习方法指导课程的设置

一、浅谈文科综合科目学习方法指导课的设置(论文文献综述)

李明月[1](2021)在《2016-2020年河北省中考中囯近代史试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河北省的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具有终结性和选拔性作用,历来备受学界重视。从教学内容看,中国近代史是初中历史六大学习板块之一。从考试内容看,中国近代史是中考历史的四大板块之一。从“立德树人”的教育意义看,中国近代史是培育初中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重要内容,也是初中生逐渐形成世界视野的窗口。因此,研究中国近代史试题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依据2016年-2020年河北省中考历史试卷,探讨中国近代史试题的命制依据、试题特点及演变趋势,以期改进初中历史教学实践,切实转变教学方式和复习备考策略,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选题缘由、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中国近代史试题的命制依据,包括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历史教科书。第三部分:分析中国近代史试题的类型及其结构,对于选择题与非选择题两种题型的具体结构分别进行解析。第四部分:详细统计和分析了中国近代史考点,对考点的材料情境和史学背景进行分类探究。第五部分:重点分析中国近代史的典型试题,包括材料分析、问题立意、能力立意、价值观立意及答案分析,以期从一道道真题中发现规律,洞悉考查意图。第六部分:通过对河北省中国近代史试题的整理、分析与反思,结合省情、学情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与中考备考的策略。

李冠男[2](2020)在《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改革与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筑波大学是由日本政府于1973年创立的新型国立大学,它的前身是东京教育大学。筑波大学顺应了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潮流,采用新的办学理念,以教学与科研并重、注重实践能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开放式大学”着称于世。尤其是,筑波大学作为一所跨学科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在跨学科教育、跨学科研究和跨学科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在世界大学之林中独树一帜。筑波大学进行的各项体制创新,与日本近年大学改革的方针,具有很多相同之处。并且,筑波大学的“开放式大学”办学理念,在日本的大学也很普及。筑波大学创设时的“新构想理念”,具有很强的前瞻性。本研究针对“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这一核心问题,以筑波大学40多年的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实践为主线,以历史研究、文献研究和个案研究作为主要研究方法,以“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为研究思路,以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和科研组织形式、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教学管理与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制度为研究内容,对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发展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分析取得的成效与面临的问题,总结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特点和经验。自1973年创立以来,为适应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发挥作为日本政府制定大学改革政策的引领作用,筑波大学在学校自身发展与教育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其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经历了“探索奠基”、“评估整改”和“深化改革”这三个历史时期。在探索奠基期(1973-1981年),筑波大学基于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确立了学群这一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相继设立了第一学群、第二学群、第三学群、体育专门学群、医学专门学群和艺术专门学群。同时,筑波大学将教学与科研组织相分离,建立了学系这一教师所属的新型科研组织,鼓励教师进行合作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并将跨学科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此外,筑波大学还设立了教学和研究中心,对学校的教学和科研起到辅助作用。筑波大学重视学科间的相互联系与渗透,在本科阶段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开设文理融合的综合课程,注重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的跨学科应用能力,引导学生结合实际问题开展跨学科的科学研究。筑波大学在人才培养管理制度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实施了三学期制、班级制和“学生担当教官制度”等。在评估整改期(1982-2003年),随着1981年第三学群的首批毕业生步入社会,各学群的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均步入正轨,筑波大学对新构想理念下的组织运营、跨学科整合型的综合课程、学生自主选择的专业教育、教师教育意识与学生指导等涉及人才培养的各关键环节进行了自我评估。特别是筑波大学重点分析了学群制度,在肯定其在日本大学改革中发挥引领作用的同时,也指出了诸如教学组织内外部之间的协调性不强、教师对本科课程教学的投入度不高等问题,对学群学类的重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论证。由于1991年日本重新修订了大学设置基准,筑波大学也朝着强化大学教育职能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着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这一时期,筑波大学主要对本科教学与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实施了推进质量文化建设的具体举措。在深化改革期(2004年以来),由于2004年日本实行了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国立大学法人筑波大学成立,筑波大学由“新构想大学”时代迈进法人化大学时代。这一时期,筑波大学基于《筑波大学的将来设计》报告,对其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科研机构、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改革:重组学群、学系和教学研究中心,制定本科教育及通识教育标准,改革本科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在这些改革措施的驱动下,筑波大学以“未来构想大学”作为发展目标,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以及国际化大学的作用,培养能够解决全球性课题的复合型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筑波大学在40多年的跨学科人才培养实践中,始终坚持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始终坚持组织建设与制度改革,始终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举,始终坚持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形成了“理念领先”、“体制创新”、“通专融合”、“追求卓越”的特点。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改革发展实践,为我国大学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提供了宝贵经验:统筹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与实践路径,打造通专融合和跨界培养的育人模式,构建多学科知识交叉的综合课程体系,坚持特色发展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赵瑞雪[3](2020)在《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学校课程开发研究》文中认为学校课程开发是学校开展课程改革,实现学校育人目标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相比较于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程开发体系的成熟与多元,受到多种条件约束的普通高中学校课程开发是我国三级课程管理实施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当前新一轮高考改革为普通高中学校课程开发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学校课程开发主要包含四大核心主张:(1)“人本取向”的课程开发思路;(2)共生共进的课程开发格局;(3)凸显张力的课程开发形态;(4)指向学生智慧发展的课程开发。在新高考政策的背景下,普通高中学校课程开发是通过优化课程知识群和组织课程模块等方式,构建与高等教育和义务教育相贯通的学校课程体系,其中包括对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与拓展延伸,基于学校办学理念、特色和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求的校本课程开发,从而实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以及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等教育目标。具体而言,新高考背景下的普通高中学校课程开发包括三个部分:立足“学科育人”的国家课程“二次开发”、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和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的学校选修课程开发。本研究的研究思路主要是基于当下高考改革背景,围绕“普通高中学校如何进行课程开发?”这一主题展开,研究的内核与主旨是普通高中课程学校开发如何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学科核心素养和跨学科核心素养,改变课程开发原有以“技术路线”为主要思路的传统,回到以人的发展旨归上来。本研究为了深入了解目前我国普通高中课程开发的现状、有益经验及存在的问题,通过文献研究法对相关政策和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评述,辅之以案例研究法,运用几所典型学校的课程开发案例予以佐证。本研究通过研究分析总结得出: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普通高中学校在对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国家课程“二次开发”上,应着重拓展型课程、课程群的开发以及通过课程统整实现学科育人目标;在进行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开发上,一是要营造文化氛围,注重环境课程的开发,二是立足于学生生活,为增强其感同身受的情感体验进行情境课程开发,从而引导学生形成基于自身经验的文化理解与家国认同;在进行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的学校选修课程开发时,一是着眼于学生行动力的提升,开发提高高中生实践能力的选修课程;二是着眼于学生能力优势的挖掘,开发基于学生生涯教育的选修课程;三是着眼于学生生存力的培养,开发提高学生社会生活能力的选修课程。

隋丽君[4](2020)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选科困境与突破》文中提出20世纪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专业化人才的诉求愈加强烈。建国以来,我国始终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进行着不懈探索,尤其是通过深化高考制度改革推进教育变革,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2014年9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正式启动新一轮高考改革。2017年山东省进入新高考试点省份,2018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颁发《山东省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学生的高考总成绩将由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英语3个科目的原始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的等级成绩组成,3个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科目,由考生在思想政治、地理、历史、生物、化学、物理等科目中自主选择。高考改革契合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而选科是推进改革的重要举措。如何正确选科不仅关乎高中生志愿填报、升学与未来发展,还与我国未来的人才培养息息相关。因此,研究新高考选科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通过相关文献了解新高考选科在制度设计和资源配置上的问题。搜集和整理相关文献研究,结合新高考在试点地区的实施情况,分别从以上两个层面梳理并总结新高考选科在实施中的问题:制度设计尤其是计分规则与实施现实存在落差,导致高中生选科博弈和考试公平性的问题;场地、师资等资源配置与高中生实际需求不匹配,挤压高中生选科空间等。二、借助实证调查探究高中生自身在选科方面的不足。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专家访谈和实地调研等途径,对问题进行深入了解,并在此基础上编制调查问卷,从高中生选科基本情况、选科能力和选科的影响因素等维度出发,以山东省2017级高中生为对象进行抽样调查。通过数据统计与分析软件SPSS22.0对回收的问卷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总结了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自身在选科方面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选科理想与能力相矛盾,包括对自我的认知水平不高、选科和招生信息了解不够、学业实力与兴趣冲突时取舍困难等。三、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与建议。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研究,提出新高考选科困境并对其成因进行分析,分别从政策导向与行政推进、高校专业驱动、高中自主变革和高中生自我成长四个层面,提出了优化高中生选科的路径与策略,并提出了具体的可操作性建议:相关部门提升高考专业化研究水平、加大资源保障与监管力度;高校增强招生录取的责任意识、强化专业对高中生选科的导向作用;高中加快选科指导课程建设、构建选课走班保障机制;高中生增强自我认知、提高招考信息掌握水平等。

洪文建[5](2019)在《地方高校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 ——以两所地方高校为例》文中认为本科生是当前高等教育学生群体的最大组成部分,本科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办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是本,本科教育是根,本科生的学业成就是衡量本科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因此,开展本科生的学习与发展研究,既是高等教育管理者亟须关注的实际问题,也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研究以两所公民办地方高校8320名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半结构式访谈等方式建立研究框架,应用教育生产函数模型、工具变量、分位回归、多层线性模型等方法技术,对调查对象的生源背景、高中经历、家庭背景、本科生课业、课外活动计划预期与目标认同、就学满意度、学习成绩、能力认知、自信程度、身心健康等行为与心理特征展开实证分析,探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背景下地方高校本科生学业成就的主要影响因素。根据分析结果从学生、家长、高校、政府四个方面提出提升本科生学业成就的对策与建议。在理论研究、质性分析和实证研究基础上,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地方高校本科生的个人特征和家庭背景、学习基础与能力、入学后的体验与投入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室友成绩对学业成绩影响显着。2.地方高校本科生性别因素的影响表现在女生成绩显着高于男生。随着学生成绩的提高,性别差异将变小。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受同辈影响。其他各影响因素对男、女生亚群体则呈现不同的影响力。3.本科生家庭所在地类型对学生学习成绩有显着的影响,在同一所地方高校里,农村背景本科生的学习成绩高于城市背景本科生,并且这种效应在成绩高、低两极的本科生群体中有集中体现。家庭人均年收入对本科生的学习成绩有显着的影响,在成绩水平低的男生身上表现尤为明显。4.所调查的两所地方高校学生专业之间在GPA成绩上存在显着差异。各专业学生家庭人均收入均值对专业之间GPA成绩差异,以及专业内学生之间的GPA成绩的差异均具有显着的影响和一定的解释力。学生父亲的受教育程度、学生对大学的满意度、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等均对学生的GPA成绩具有显着的影响。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1.以两所不同类型地方高校为调查分析对象,以大规模调查数据和实例研究呈现本科生就学经历等现实情况,辅以深度访谈进一步挖掘本科生学业成就的影响因素,有效弥补前人研究不够重视个体的不足,为相关理论研究提供了最新实证证据。2.综合多学科的观点和多种计量分析方法对本科生学业成就影响因素进行多角度研究,克服单一学科研究的局限,为相关理论发展提供了经过研究证实的信息,研究结论更具有现实意义。3.研究发现,在同一所地方高校中,家庭经济条件和文化资本较弱的学生群体相比家庭经济、文化资本优越的学生群体,其学业成就反而更优。这与布尔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核心观点之一“那些来自更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的学生,不仅具有更高的学术成功率……”的研究结论不同。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我国地方高校这个特定的环境中,通过公平的高考和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等政策,家庭经济与文化资本的差别及其对本科生学业成就的影响力已被大幅度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克服了西方学者所发现的家庭经济与文化资本差异对大学生学业成就的同向影响力。这一研究发现是对布尔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微小补充与修正,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地方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文化资本匮乏学生的资助与激励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

丁洁[6](2019)在《史料实证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培养研究 ——以人民版教材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适应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2014年教育部提出核心素养概念并将其与各个学科相结合,形成了学科核心素养。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作为历史学科特色体现的史料实证素养,不仅是学生学习探究历史的基础,更是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与关键品质。史料实证素养培养要求学生能够区别史料类型、辨析史料的真伪与价值、解读史料的信息并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以及运用史料论证历史结论和解决实际问题。它注重强调学生在历史课程中的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提高思辨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对比概括的能力,树立质疑意识、实证意识和客观、严谨的研究态度。本文以史料实证素养概念研究入手,通过对高中历史教学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现状调查,找出现阶段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从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以及2017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分析中,对史料实证培养进行思考,最后从教师和高中学生两个角度出发作出一定的探索。

杨昱[7](2019)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地理命题研究 ——以2014—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为例》文中指出教育部在2014年出台文件要求各学科研制学科核心素养,并将落实于一线教学实践。2014年9月,浙江省、上海市率先开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改革的试点,高考方案由3+X或3+1变成3+3方案,高考地理学科的命题也不断地朝着“能力立意”和“核心素养立意”转变。2018年1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并于2018年秋季学期高中起始年级开始使用,标志着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普通高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始。虽然学科核心素养作为国家文件在2018年才被正式写入国家课程标准并向全社会公布,但是早在几年前教育部就己经组织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组的专家学者开始对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与讨论,并且在近几年的高考地理试题中也逐渐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考查。鉴于这样的背景和高考命题的趋势,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基础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发现规律和未来命题趋势显得尤为重要。同时,高考命题作为高考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历来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学科核心素养时代的到来,高考命题如何对接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高考命题如何平稳过渡,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考命题如何确保质量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以2014年—2018年新课标全国Ⅰ卷、II卷、III卷文科综合科目地理试题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比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在梳理、分析和确定学科核心素养等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对2014年—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共计13套地理试题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地理试题内部结构的分析、基于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的高考地理试题分析、高考地理学科能力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应学科核心素养的日常教学与评价方法,如倡导问题式教学、加强地理实践教学、开展思维结构评价等。提出中学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本文认为,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针对人地协调观,首先要明确内涵、融汇案例;然后是创造冲突、加强实践。针对综合思维,首先要打通知识体系,培养发散思维;然后是加强读图训练,培养想象空间。针对区域认知,首先要重组知识体系,加强空间定位能力;然后是渗透尺度思想,创新学习方式。针对地理实践力,首先要整合乡土资源,开展研学旅游;然后是丰富学习资源,提供多样选择。最后,在分析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对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实际考查情况以及为了更好地对接学科核心素养模式,提出高考地理学科命题的优化策略,本文提出了出文国外发达地区高考命题可供我国借鉴的经验以及地理学科命题时应注意的原则。

张阳[8](2019)在《高三历史复习中高考模拟题的选用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如今,高考渗透进千千万万的普通中国家庭,被每一个家庭视为事关子女前途命运的重要转折点。高考有助于国家选拔人才,推动社会流动。在紧张沉重的高中全面复习、备战高考的阶段,教师依旧担负着双重任务,在各自学科方面不仅要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也要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在高三历史复习备考过程中,存在选用大量高考模拟题作为训练素材的现象。虽然也能为高考复习起到巩固练习的作用,但是历史教师选用模拟题的方法不当的话,反而会加重学生负担,导致高考复习成效不高。本文以作者在高三历史复习中选用模拟题产生的问题出发,分析当前高三历史复习中选用模拟题的现状。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明确高考历史模拟题在高三复习中不可或缺的地位,进而寻找和分析高三历史复习中选用模拟题的典型案例,探索高三历史复习中选取和使用模拟题的策略。从兼顾学生能力提升、减轻学生负担以及应对高考出发,在选取高考历史模拟题时,应当力求选用新材料、新内容的试题,按照一定的方式分类整理,同时还需注意控制模拟题的数量,根据高三复习的不同阶段,选择恰当的时机;在使用高考历史模拟题时,应当运用模拟题中的材料来创设更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树立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以感性的方法赏析试题,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高三历史高考复习应当以能力促高考,模拟题的使用也仅仅只是众多高考复习方法中的一种。

PHAN BUU TU(潘宝秀)[9](2018)在《越中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文中指出体育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实施全面教育的一个途径。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知识和科技所凸显出的价值愈来愈大的情况下,越南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需要。所以,实现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真正改变是越南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本研究以越南和中国两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为比较研究对象,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网络调查法、比较分析、数理统计等方法,从教育思想、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过程和质量评价5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对比分析,以掌握越南和中国三种类型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和异同点,发现越中两国的优势与不足,并为越南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新的设想,同时为越南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取得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通过分析越南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了解了越南政府学校体育思想与政策。掌握了越南三类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异同点、优势及其不足之处。2.通过分析中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了解了中国学校体育思想与政策。掌握了中国三类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异同点、优势及其不足之处。3.通过对越中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结果表明:(1)关于学校体育人才培养思想方面,越南“民强国盛”教育思想主要关注人民身体健康,中国“健康第一”体育思想则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2)关于培养目标,越南主要采用“专门人才”类型,中国主要采用“复合型人才”类型;(3)对于培养规格,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详细比较了越中两国培养规格的异同点;(4)关于培养制度,从学位制度、学制、招生制度三个方面详细剖析了越中两国培养制度的异同点;(5)关于课程设置,从课程结构分类、课程学分构成两个方面详细剖析了越中两国培养制度的异同点;(6)关于课程教学,从主要学科课程教学方法、主要术科课程教学方法两个方面详细剖析了越中两国培养制度的异同点;(7)关于质量评价,从课程考核方式、成绩评定方法、平均学分绩点的计算三个方面详细剖析了越中两国培养制度的异同点。4.提出了越南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新的设想,从教育思想、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修业年限、招生制度、课程结构分类、课程比例设置、教学方法、质量评价9个方面进行建议,从而为越南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李琴琴[10](2017)在《包头市2011-2015年地理中考试题分析和备考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考全称为高级中学入学考试或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是升入高中的选拔性考试。中考不仅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考核,还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分析、运用能力,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中考作为一根指挥棒,指挥和指导初中一线教师的教学,深入影响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通过中考试题的研究,有助于把握中考态势和规律,了解考试需求,进而结合教材,改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成绩。本文主要研究包头市2011 -2015年中考地理试题。首先,从整体上分析包头市中考概况,命题原则与特点,考试类型、形式及要求。接着重点分析了 2011 -2015年中考地理试题的基本情况,从教材分值、考察内容、考点分布、图标题型分布,以及地理试题类型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包头市中考地理试题存在的不足,对命题趋势进行了分析,针对中考复习提出了复习策略和对策。本文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从分值情况看,八年级上册历年考试中分值比重都较大;(2)中考地理重点考查以下章节:地球与地图、陆地与海洋、天气与气候、从世界看中国、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资源、中国的区域差异、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等。(3)历年试题中,图表题都是重要的考查形式,其分值比重都在70%以上;(4)试题类型主要为选择题和综合题,选择题分为单一知识类、综合知识类和图表知识类,重点考查学生基本知识的熟悉程度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综合题从多方面知识进行考核,主要考查学生知识迁移、整合及运用能力。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包头市中考地理命题趋势进行了分析,并从复习策略和应对考试策略两个方面提出了建议,为更好的开展教学,应对中考,提高应对技巧,以及完善地理中考试题,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二、浅谈文科综合科目学习方法指导课的设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文科综合科目学习方法指导课的设置(论文提纲范文)

(1)2016-2020年河北省中考中囯近代史试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中考历史的重要性
        (二)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性
        (三)促进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改革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第二章 中国近代史试题的命制依据
    一、课程标准
    二、考试说明
    三、历史教科书
第三章 中国近代史试题的类型与结构
    一、选择题的类型与结构
    二、非选择题的类型与结构
        (一)材料阅读题结构
        (二)问题探究题结构
        (三)政史综合题结构
第四章 中国近代史考点统计与分析
    一、中国近代史考点统计
    二、中国近代史考点的材料情境分析
    三、中国近代史考点的史学背景分析
第五章 中国近代史典型试题分析
    一、选择题典型试题分析
    二、材料阅读题典型试题分析
    三、问题探究题典型试题分析
    四、综合论述题典型试题分析
第六章 中国近代史试题的教学启示
    一、立足“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明确教学目标
    二、研究核心素养,把握中考方向
    三、理清知识体系,夯实历史基础
    四、突出思维能力,着眼问题解决
    五、重视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改革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本科教育
        (二)人才培养模式
        (三)跨学科人才培养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二)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内容
        (一)历史分期依据
        (二)主要研究内容
    六、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本研究的创新点
        (二)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探索奠基期(1973-1981 年)
    第一节 筑波大学探索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背景
        一、世界科学技术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要求
        二、欧美国家大学改革对日本教育改革的影响
        三、日本科技强国建设对创新性人才的需要
        四、日本传统大学内部的学部讲座制的弊端
    第二节 筑波大学教育理念及目标的提出
        一、“新构想理念”的酝酿与形成
        二、“开放式大学”办学理念的提出
        三、跨学科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第三节 筑波大学教学和科研组织的革新
        一、建设发挥学科综合优势的学科群
        二、创建教师所属的新型科研组织
        三、建立教学研究中心与特别课题组
    第四节 筑波大学综合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通专融合型教育的确立
        二、特色公共课程群的建设
        三、跨学科专业教育的实施
    第五节 筑波大学人才培养管理制度建设
        一、推进开放性办学的“三学期制”
        二、促进师生互动交流的“班级制”
        三、强化指导的“学生担当教官制度”
    第六节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探索奠基期的成效与问题
        一、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探索奠基期的成效
        二、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探索奠基期的问题
第二章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评估整改期(1982-2003 年)
    第一节 筑波大学评估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背景
        一、日本经济衰退和人口少子化
        二、教育审议会主导的大学改革
        三、筑波大学建校计划基本完成
    第二节 筑波大学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自我评估
        一、新构想理念下的组织运营
        二、跨学科整合性的综合课程
        三、学生自主选择的专业教育
        四、教师教育意识与学生指导
    第三节 筑波大学教学和科研组织的发展充实
        一、教学组织的新设与调整
        二、科研组织的稳定与发展
        三、跨学科研究中心的创设
    第四节 筑波大学本科教学与课程体系的完善
        一、本科课程体系改革的特色化推进
        二、通识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与改进
        三、实践课程与毕业设计指导的重视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有效运用
    第五节 筑波大学推进质量文化建设的举措
        一、全面推行和完善教学助理制度
        二、实施学生评教与教师听课项目
        三、建立和健全校内就业指导体制
    第六节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评估整改期的成效与问题
        一、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评估整改期的成效
        二、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评估整改期的问题
第三章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深化改革期(2004 年以来)
    第一节 筑波大学改革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背景
        一、世界全面进入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
        二、日本国立大学独立行政法人化改革
        三、本科教育向“学士课程教育”转变
    第二节 筑波大学教育理念与教育方针的细化
        一、“学群教育标准”的制定
        二、课程大纲编写方针的确定
        三、教师行为规范的颁布实施
    第三节 筑波大学教学和科研组织的全面性改革
        一、兼顾跨学科和专业性的学群改组
        二、作为教师新组织的“系”的建立
        三、教学研究中心的改组与职能划分
    第四节 筑波大学面向T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改革
        一、依托“教育GP”的通识教育重构
        二、多样化与整合式的综合课程改革
        三、文科生科学教育的示范课程建设
        四、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专业课程设置
    第五节 筑波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的改革
        一、“两学期、六分段”的学期制改革
        二、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绩点制的实施
        三、促进全面发展的学生支援项目建设
        四、PDCA循环在教育质量管理的运用
    第六节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深化改革期的成效与问题
        一、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深化改革期的成效
        二、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深化改革期的问题
第四章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改革发展的特点与经验
    第一节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特点
        一、理念领先:始终坚持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
        二、体制创新:始终坚持组织建设与制度改革
        三、通专融合:始终坚持通识与专业教育并举
        四、追求卓越:始终坚持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第二节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经验
        一、改革与创新:统筹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与实践路径
        二、通才与专才:打造通专融合和跨界培养的育人模式
        三、分科与综合:构建多学科知识交叉的综合课程体系
        四、特色与普适:坚持特色发展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学校课程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问题与思路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四)理论基础
    (五)研究方法
一、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学校课程开发概述
    (一)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学校课程开发面临的机会与挑战
    (二)普通高中学校课程开发的内涵分析
    (三)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学校课程开发的核心主张
二、立足“学科育人”的国家课程“二次开发”
    (一)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课程标准的拓展型课程开发
    (二)基于学科素养动态整合的课程群开发
    (三)基于整体育人的学校课程统整开发
三、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
    (一)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校环境课程开发
    (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校特色课程开发
四、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的学校选修课程开发
    (一)立足高中生实践能力的学校选修课程开发
    (二)立足高中生生涯教育的学校选修课程开发
    (三)立足高中生社会生活能力的学校选修课程开发
五、反思与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4)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选科困境与突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选科凸显新时代高考改革新样态
        (二)选科制度改革是深化高考改革的破冰之举
        (三)选科实施推进举步维艰
    二、研究意义
        (一)丰富高考选科理论体系
        (二)为新高考选科顺利推进提供实践参考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新高考
        (二)选科
        (三)新高考选科
    四、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选科制度沿革与创新
    一、选科制度沿革
        (一)萌芽于科举时代
        (二)民国时期得以延续
        (三)建国后常态化发展
    二、新高考选科制度创新
        (一)新高考行政推进的体系框架
        (二)新高考的价值取向
第三章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选科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设计
        (一)样本描述
        (二)问卷设计与项目分析
        (三)调查流程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高中生选科基本情况分析
        (二)高中生选科群体差异分析
        (三)高中生选科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章 高中生选科困境及成因
    一、制度设计与实施现实存在落差
        (一)等级赋分滋生选科博弈
        (二)等级转换造成分数差距扭曲
    二、资源配置与实际需求不匹配
        (一)生涯教育助力选科效果不佳
        (二)场地、师资匮乏挤压选择空间
    三、选科理想与高中生选科能力不相称
        (一)自我认知水平偏低
        (二)对高校专业要求缺乏了解
        (三)选科冲突时取舍困难
第五章 选科的路径与优化
    一、强化教育行政推进
        (一)提升选科方案专业化支持水平
        (二)加大资源保障与监管力度
    二、深化高校招生选科导向
        (一)增强招生录取责任意识与主动性
        (二)强化专业对选科的导向作用
    三、增强高中自主变革能力
        (一)加快选科指导和生涯教育课程建设
        (二)完善选课走班管理和保障体系
    四、提升高中生自我成长意识
        (一)树立自我认知和终身发展观念
        (二)提高招考信息意识和运用水平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5)地方高校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 ——以两所地方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本研究的理论价值
        二、本研究的现实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四节 核心概念和相关衡量指标
        一、核心概念
        二、相关衡量指标
第二章 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文献回顾
    第一节 大学生学业成就国内外相关研究
        一、大学生学业成就的渊源
        二、大学生学业成就研究现状
    第二节 大学生学业成就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一、大学生学业成就的外部环境影响因素
        二、大学生学业成就的家庭影响因素
        三、大学生学业成就的个人影响因素
        四、大学生学业成就理论评述
    第三节 已有研究总结与拓展方向
        一、本科生学业成就研究的成果贡献
        二、现有研究的不足
        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第三章 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布尔迪厄文化资本理论
        一、布尔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核心观点
        二、布尔迪厄文化资本理论评析
        三、布尔迪厄社会文化资本理论运用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第二节 教育生产函数理论模型
        一、教育生产函数理论模型的核心观点
        二、教育生产函数理论模型评析
        三、教育生产函数理论模型运用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第三节 期望理论
        一、期望理论的核心观点
        二、期望理论评析
        三、期望理论运用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第四节 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
        一、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的核心观点
        二、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评析
        三、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运用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方高校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设计
    第一节 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设
        一、分析框架
        二、研究假设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三节 研究工具
        一、调查问卷内容
        二、样本高校和样本本科生特征
        三、访谈设计
        四、调查数据统计和分析工具
    第四节 地方高校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样本描述性统计
        一、多元线性回归
        二、包含工具变量的两阶段最小二乘回归
        三、分位回归
第五章 地方高校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与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第一节 城乡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分析
        一、城乡本科生学业成就调查分析
        二、城乡本科生学业成就特点访谈分析
        三、对城乡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的讨论
    第二节 不同性别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分析
        一、不同性别本科生学业成就调查分析
        二、不同性别本科生学业成就特点访谈分析
        三、对不同性别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的讨论
    第三节 不同个性特征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分析
        一、不同期望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分析
        二、不同职业兴趣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分析
    第四节 不同家庭背景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分析
        一、本科生家庭经济背景与学业成就的分析
        二、本科生家庭文化背景与学业成就的分析
        三、本科生学业成就影响因素分析
        四、本科生学业成就特点访谈分析
        五、对不同家庭背景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的讨论
    第五节 不同专业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分层分析
        一、第一个模型:带有随机效应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二、第二个模型:以均值为结果的回归分析
        三、第三个模型:随机系数分析
        四、第四个模型:以截距和斜率作为结果的分析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讨论、建议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关于研究结论的讨论
    第三节 提升本科生学业成就的对策与建议
        一、本科生:合理设定期望目标,致力提升学业成就
        二、家长:正视家庭文化资本差异,积极督促子女发展学业
        三、地方高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营造良好育人生态
        四、政府: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科学配置公共资源,平衡城乡教育差异
    第四节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6)史料实证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培养研究 ——以人民版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总体研究概况
        二、高中历史教学史料实证素养培养问题研究
    第三节 创新之处
    第四节 本课题研究方法
第一章 史料实证素养概要
    第一节 史料实证素养概念界定及课程目标
        一、史料实证素养概念界定
        二、史料实证素养课程目标与学业质量标准
    第二节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史料类型
        一、文字史料
        二、图片史料
        三、地图史料
        四、图表数据史料
    第三节 高中历史学习中史料实证素养的重要意义
        一、展示历史课堂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培养历史学科思维能力,适应当前高考对能力考查的需求
        三、利用史料生成功能,促进品格培养
第二章 高中历史教学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现状调查
    第一节 高中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基本现状
        一、问卷调查目的
        二、学生问卷调查与分析
    第二节 高中生史料实证素养存在问题分析
        一、学生历史学科素养认识缺乏
        二、学生学习动机的缺失
        三、课堂教学形式单一
        四、学科思维能力欠缺
第三章 高中历史教学史料实证素养培养
    第一节 基于教学设计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思考
        一、培养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
        二、树立学生批判和质疑意识
        三、体会实证精神
        四、让实证精神与实际相结合
    第二节 基于高考试题的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以2017年全国卷为例
        一、2017 年高考全国卷史料实证试题情况统计
        二、基于2017 年全国卷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思考
    第三节 高中历史教学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策略
        一、培养阅读习惯,为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奠定基础
        二、树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原则,培养证据意识
        三、选择多种形式,培养史料实证素养
        四、加强学生学习方法指导,拓展历史思维能力
        五、精选史料,建立自己的史料资源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地理命题研究 ——以2014—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核心概念的界定
    2.1 “素养有关概念”
        2.1.1 素养
        2.1.2 核心素养
        2.1.3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2.2 高考地理学科命题
        2.2.1 命题指导思想
        2.2.2 命题理论
3 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新课标全国卷地理试题分析
    3.1 试卷内部结构分析
        3.1.1 新课标全国卷地理试题的总体概况
        3.1.2 新课标全国卷地理试题的基本特点
        3.1.3 新课标全国卷地理试题的组卷技术
    3.2 试题核心素养考查分析
        3.2.1 人地协调观考查分析
        3.2.2 综合思维考查分析
        3.2.3 区域认知考查分析
        3.2.4 地理实践力考查分析
    3.3 高考地理学科能力分析
        3.3.1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3.3.2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3.3.3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
        3.3.4 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4 基于试题分析背景下中学地理日常教学与评价方法探讨
    4.1 倡导问题式教学
        4.1.1 问题式教学的含义及重要性
        4.1.2 问题式教学的主要特征
    4.2 加强地理实践教学
        4.2.1 地理实践的含义及重要性
        4.2.2 地理实践教学的主要特征
    4.3 开展思维结构评价
        4.3.1 思维结构评价的含义及重要性
        4.3.2 思维结构评价的主要特征
5 基于试题分析背景下中学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探讨
    5.1 人地协调观的培养
        5.1.1 明确内涵,融汇案例
        5.1.2 创造冲突,加强实践
    5.2 综合思维的培养
        5.2.1 打通知识体系,培养发散思维
        5.2.2 加强读图训练,培养空间想象
    5.3 区域认知的培养
        5.3.1 重组区域知识体系,加强空间定位能力
        5.3.2 渗透尺度思想,创新学习方式
    5.4 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5.4.1 整合乡土资源,开展研学旅行
        5.4.2 丰富学习资源,提供多样选择
6 实现新课程高考地理学科命题质量控制的策略
    6.1 借鉴国外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
        6.1.1 增加试题类型和数量
        6.1.2 强化动手能力与适度学科间综合
        6.1.3 加大地理试题开放性力度
    6.2 地理学科命题基本原则
        6.2.1 公平性原则
        6.2.2 创新性原则
        6.2.3 导向性原则
        6.2.4 探究性原则
7 总结
    7.1 基本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高三历史复习中高考模拟题的选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相关概念界定
        1.高三历史复习课
        2.高考模拟题
    (五)研究综述
        1.对高考命题的研究
        2.对高三历史复习课的研究
二、高三历史复习课模拟题选用的分析
    (一)M中学高三年级选用高考历史模拟题的现状分析
        1.高考历史模拟题的来源
        2.高考历史模拟试题的选取
        3.高考历史模拟题的使用
        4.存在的问题
    (二)选用模拟题的趋向
        1.选用材料丰富新颖,内容形式多样
        2.选用史学前沿动态、时事政治,紧密联系当下
        3.可以进行专题训练、专项能力训练、变式训练
        4.可依照学生能力进行分层训练
三、高三历史复习课选用模拟题的课堂案例分析
    (一)案例选择依据和方法
    (二)试卷讲评课选用模拟题的案例分析
        1.案例背景
        2.案例描述
        3.案例分析
    (三)复习课中选用模拟题的案例分析
        1.案例背景
        2.案例描述
        3.案例分析
四、高三历史复习选用模拟题的策略
    (一)选取模拟题的策略
        1.求新
        2.适度
        3.分层
        4.适时
    (二)使用模拟题的策略
        1.运用新材料,步入新情境
        2.把握历史观,注重科学性
        3.培养探究欲,保证开放性
        4.感性评习题,提升写作力
五、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二 教师访谈记录
致谢

(9)越中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理由
        1.1.1 越南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1.1.2 中国的经验具有很好的可借鉴性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核心概念的界定
        1.3.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3 越南相关研究综述
        1.3.4 越南普通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不足之处
    1.4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的创新点
    1.5 研究的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2) 案例分析法
        (3) 网络调查法
        (4) 比较分析法
        (5) 数理统计法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依据
    2.1 比较教育学
        2.1.1 比较教育的目的
        2.1.2 比较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
    2.2 世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类型
        2.2.1 以招生制度为划分标准
        2.2.2 以培养目标为划分标准
        2.2.3 以课程计划为划分标准
        2.2.4 以教学制度为划分标准
    2.3 世界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的发展趋势
        2.3.1 世界体育教育发展的趋势
        2.3.2 世界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的发展趋势
    2.4 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路径探寻
        2.4.1 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总体原则
        2.4.2 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原则
第三章 越南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3.1 越南学校体育人才培养的思想与政策分析
        3.1.1 越南学校体育人才培养的思想
        3.1.2 越南学校体育的政策
    3.2 越南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3.2.1 越南设立体育教育专业的三类普通高校的特点
        3.2.2 培养目标的特点
        3.2.3 培养规格的特点
        3.2.4 培养过程的特点
        3.2.5 培养质量评价的特点
    3.3 越南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模式的优势与不足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4.1 中国学校体育人才培养的思想与政策分析
        4.1.1 中国学校体育人才培养的思想
        4.1.2 中国学校体育人才培养的政策
    4.2 中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4.2.1 中国设立体育教育专业的三类普通高校的特点
        4.2.2 培养目标的特点
        4.2.3 培养规格的特点
        4.2.4 培养过程的特点
        4.2.5 培养质量评价的特点
    4.3 中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模式的优势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越中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
    5.1 学校体育人才培养思想的比较分析
    5.2 培养目标的比较分析
        5.2.1 相同点
        5.2.2 不同点
    5.3 培养规格的比较分析
        5.3.1 相同点
        5.3.2 不同点
    5.4 培养制度的比较分析
        5.4.1 学位制度与学制的比较分析
        5.4.2 招生制度的比较分析
    5.5 课程设置的比较分析
        5.5.1 课程结构分类的比较分析
        5.5.2 课程学分构成的比较分析
    5.6 课程教学方法的比较分析
        5.6.1 主要学科课程教学方法的学时分配比例比较
        5.6.2 主要术科课程教学方法的学时分配比例比较
        5.6.3 学时和学分的换算关系比较
    5.7 培养质量评价的比较分析
        5.7.1 课程考核方式
        5.7.2 成绩评定方法
        5.7.3 平均学分绩点的计算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给与越南体育教育的借鉴与思考
    6.1 对越中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再认识
        6.1.1 “内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思
        6.1.2 “通专实”课程体系的构想
    6.2 对越南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模式改革的启示
        6.2.1 不断加强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教育的重要性和特殊性的认识
        6.2.2 明确的培养目标
        6.2.3 完善培养规格
        6.2.4 不断深化培养过程改革
        6.2.5 完善课程成绩评定的方法
    6.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
后记

(10)包头市2011-2015年地理中考试题分析和备考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中考简介
    1.2 中考研究现状
    1.3 包头市中考现状
    1.4 问题提出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意义
    1.7 研究方法
2 中考试题研究理论基础
    2.1 教育目标分类学
    2.2 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
    2.3 多元智能理论
3 包头市中考地理考试概况
    3.1 命题指导思想与原则
    3.2 考试范围
    3.3 考试内容
    3.4 考试要求
        3.4.1 知识与技能
        3.4.2 过程与方法
        3.4.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5 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3.5.1 考试形式
        3.5.2 试卷结构
4 包头市地理试题分析
    4.1 整体分析
    4.2 地理试题分析
        4.2.1 地理试题教材分值分析
        4.2.2 考查内容分析
        4.2.3 考点内容分布
        4.2.4 试题图表题型分布
    4.3 题型分析
        4.3.1 选择题
        4.3.2 综合题
    4.4 包头市地理试题的不足
    4.5 命题趋势
        4.5.1 考查内容
        4.5.2 题量及分值
        4.5.3 命题立意
5 包头市中考地理学科的备考策略
    5.1 复习策略
        5.1.1 明确方向,掌握规律
        5.1.2 重视基础知识和学法的指导
        5.1.3 强化复习策略,确保复习的有效性
        5.1.4 强化地图学习,培养读图能力
        5.1.5 关注热点,联系考点
        5.1.6 重视三维目标的实现
    5.2 应对考试策略
        5.2.1 考前策略
        5.2.2 考中策略
6 结论
    6.1 总体评价
        6.1.1 地理试题整体评价
        6.1.2 试题诠释了新课程理念
        6.1.3 有助于改善和促进教学
    6.2 创新之处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包头市2011—2015年中考地理试题

四、浅谈文科综合科目学习方法指导课的设置(论文参考文献)

  • [1]2016-2020年河北省中考中囯近代史试题研究[D]. 李明月.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改革与发展研究[D]. 李冠男. 河北大学, 2020(08)
  • [3]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学校课程开发研究[D]. 赵瑞雪. 西南大学, 2020(02)
  • [4]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选科困境与突破[D]. 隋丽君.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5]地方高校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 ——以两所地方高校为例[D]. 洪文建. 厦门大学, 2019(08)
  • [6]史料实证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培养研究 ——以人民版教材为例[D]. 丁洁.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7]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地理命题研究 ——以2014—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为例[D]. 杨昱.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8]高三历史复习中高考模拟题的选用策略研究[D]. 张阳.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9]越中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 PHAN BUU TU(潘宝秀).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1)
  • [10]包头市2011-2015年地理中考试题分析和备考策略研究[D]. 李琴琴.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浅谈文科综合学科学习方法指导课程的设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