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空的交融——宋词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歌曲创作中的应用

跨越时空的交融——宋词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歌曲创作中的应用

一、跨越时间与空间的交融——中国20世纪上半叶艺术歌曲创作中宋词的运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艳林[1](2021)在《李双江歌唱艺术研究》文中提出李双江是中国声乐“美声民族化”实践探索中的一个代表,他的演唱以西洋“美声唱法”为基础,继承中国传统唱法中的润腔手法,秉承“情”“声”“字”“趣”“味”的歌唱要诀,构建了丰富的“歌唱意象”,形成了“中西结合”的独特唱法,在一段时期内影响了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中西声乐的历史文化为其产生提供了文化“土壤”,“气、声、乐、意之和”是其技术特征。其歌唱的语言表达、润腔处理和情感表现体现其浓郁的民族化特征,其“三位一体”的“姿态”表演、二度创作手法以及听众的“期待视野”等内容反映出其独特的审美接受特点,演唱中的“歌唱意象”的创造和运用表现出其独创的美学特征。李双江歌唱艺术,从中国戏曲、民歌和书法艺术中吸取艺术精华,其少年的励志、青年的学习、中年的实践构成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真”与“和”并存于其歌唱艺术之中,其“真”大于“和”,“真、善、美”结合,构建了歌唱的“自由”之境。

马岚花[2](2020)在《上海国立音专音乐刊物《乐艺》研究》文中认为《乐艺》是20世纪30年代初由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乐艺社”编辑出版的音乐刊物。其由青主担任主编,属于季刊,每三个月出版一期,总共出版了六期。《乐艺》虽然只出版了六期,但内容颇丰、学术性很强、质量极高,其精美的装帧和讲究的印刷,更是当时其他音乐刊物所少有的。它作为一个记录历史的载体、一个传播科学信息的媒介、一个学习音乐知识的窗口、一个音乐交流平台,成为研究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的重要史料。本文以民国音乐期刊《乐艺》为对象,围绕其做全方位深入研究。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音乐期刊发展概述。介绍20世纪上半叶音乐期刊的发展状况,清晰《乐艺》的历史定位,梳理它与当时其他音乐期刊的关系与异同,继而描述其诞生的历史必然;第二章,《乐艺》的撰稿者。深入挖掘推动《乐艺》发展的创刊群体与撰稿群体,梳理他们给予《乐艺》的不同程度的贡献;第三章,《乐艺》的内容介绍。对《乐艺》所涉器乐作品、歌曲作品、音乐文论、音乐信息等进行逐一细致分析,总结出音乐作品的艺术特色以及音乐文论、音乐信息的价值;第四章,《乐艺》的历史价值与意义。深入剖析《乐艺》对我国音乐理论建设、音乐教育实践、音乐文化传播的历史价值与意义。《乐艺》作为上海国立音专的学术性综合音乐刊物,在我国音乐历史的发展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虽因社会客观因素而被迫停刊,但它留下的珍贵历史信息值得我们立足各个角度去深入挖掘。

王恩大[3](2020)在《探析中国近代艺术歌曲的音乐文化内涵 ——以二十世纪20-30年代为例》文中提出中国近代艺术歌曲是二十世纪初期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以及“西学东渐”脚步的迈进,在中国音乐界逐渐兴起的一种歌曲体裁。它不仅在“词与乐”的关系上达到了高度契合、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其中还具有丰富的音乐文化内涵。这些内涵所表现的音乐文化现象已经超过了艺术歌曲本身,它们反映了时代精神,凸显了社会进步所需要的精神文化,极大地充实了中国音乐文化的内核。艺术歌曲所表现的文化内涵不仅是某一作曲家的“个性”体现,更是彰显出相同社会背景下作曲家们在艺术歌曲创作中的“共同诉求”。本文通过对中国近代艺术歌曲的音乐本体(歌词、音乐、创作技法等)中所包含的音乐文化内涵进行分析,再结合二十世纪20-30年代的历史发展历程,以横向与纵向两种视角;以“形态-文化-历史”的音乐文化研究方法,分析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个人音乐创作的特点以及非音乐因素而促成的人文环境。最后论述了艺术歌曲的文化内涵与传承的必要性,探寻出这一时期中国艺术歌曲在文化内涵上的“共性”,多角度地对中国近代艺术歌曲的音乐文化内涵做出总结分析。

黄璐[4](2020)在《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艺术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艺术歌曲是中国作曲家学习西方作曲技术理论结合民族风格创作的一种声乐体裁。1920年,青主创作的《大江东去》(苏轼词)是第一首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它开启了中国近现代艺术歌曲的百年历史。中国优秀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演出不断,常演常新。本文选取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作为研究对象。本文题目为《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研究》,分为上篇和下篇。上篇是演唱的理论阐释,下篇是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现代演绎。上篇包括五个部分,分别是:第一部分,对中外艺术歌曲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梳理和概括,中国艺术歌曲在西方艺术歌曲内涵基础上,外延有所拓展。有些非艺术歌曲,通过某些条件转换具备了艺术歌曲这一体裁的品质。介绍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特点,如技法多样,题材丰富,演唱考究。列举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三种类型:古曲、近代经典和当代新作。第二部分,分析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词与乐”的关系,介绍中外艺术歌曲普遍的词曲关系、文中重点在音乐与歌词意象的关联。介绍中国声韵字调与行腔布调的三种处理方式,如曲从文、文从曲、文曲自由三种。这部分还论述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如何通过演唱处理来表达意境,如分节歌意境的赋予,气口连线的处理等,通过合理的演唱处理,来传达歌词、塑造意象、再现意境。第三部分,探讨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唱法与风格的关系。其中包括科学唱法、民族风格以及两者的结合。科学唱法包括声带闭合、呼吸共鸣等介绍。民族风格包括字义字音、声韵字调及依字行腔、润腔等介绍。论述了演唱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既要有唱法的科学性,又要有中国的民族风格。指出唱法与风格的有机结合,是建立中国声乐学派应秉持的方向。第四部分,提出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新思路。本文总结了前人学术研究成果和演唱经验,结合自身实践,提出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原则并加以论述。概括为“字从音、声入腔,腔咬唇饰”。字从音,即强调演唱要遵从乐谱,讲究音准;声入腔,即强调咽腔共鸣,讲究现代声乐的专业性;腔咬唇饰,即强调韵母咬在咽腔内,声母发挥唇的校正和修饰作用,以达到中文唱字准确清晰、完整饱满。第五部分,以《黄璐中国艺术歌曲百校巡演》为实践依据,结合本人演出和交流,谈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当下传播价值,包括不同受众的反应,不同剧场声效,以及多样演出形式的尝试。下篇,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现代演绎,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分为古曲、近代经典和当代新作三种类型,每一类型精选三首。所选作品既是声乐教学曲目,也是舞台上常演作品。留下了许多歌唱家的演唱版本。所选演唱版本,皆是具有代表性的演唱家,有的已经故去,有的正活跃在国内或国际舞台上,还包括世界着名的外国歌唱家。用于比较的演唱版本,涉及不同性别、不同唱法、不同声部、不同处理,也包括不常见的高男高音。这些演唱版本,用以鉴赏,作以范式,展现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多样的呈现方式和演绎特色,同时,又共同形成了中国古诗词歌曲现代演绎新特点,比如,科学的发声方式,清晰的咬字吐字,注重歌词意境表达,富有个性特色的声乐表演等。古曲,择有《阳关三叠》《杏花天影》《老渔翁》。选用了郭淑珍、姜嘉锵、张立萍、雷佳四位演唱家的演唱版本。近代经典,择有青主《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和黄自《点绛唇·赋登楼》,选用了张权、温可铮、德·达姆娆、戴玉强、廖昌永、沈洋、石倚洁等七位歌唱家的演唱版本。当代新作,择有敖昌群《江城子》、周易《钗头凤》、赵季平《关雎》,选用了方琼、贺磊明、廖昌永、李秀英、肖玛、石倚洁等六位演唱家的演唱版本。每首作品都包括作品分析和演唱比较。作品分析,包括古诗词今译、词曲作者介绍,音乐作品分析。演唱比较,包括歌唱家介绍,歌唱家演唱处理,歌唱家的演唱特点。下篇不仅是作品分析和演唱比较,还是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当代演绎的归纳与总结。

吴迪[5](2020)在《宋词古韵 ——歌曲《钗头凤》《如梦令》的演唱探究》文中提出宋词是我国古诗词文化的瑰宝之一,它在我国文学创作中经历了漫长的洗礼,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境,给世人留下了一笔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为了更好的诠释古韵诗词风格的作品,依据学科规律及学习脉络,本文是以了解宋词的理论概述为出发点,对《钗头凤》、《如梦令》两首作品进行理论与实践分析。开始,歌曲概述了宋词类艺术歌曲的理论,介绍关于宋词类艺术歌曲的定义,宋词歌曲的创作特点,简述宋词类艺术歌曲的形成发展。其次,阐述了《钗头凤》、《如梦令》两首歌曲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征,充分了解创作背景后,在曲式分析和歌词分析两个方面,体现了宋词类艺术歌曲在西方艺术歌曲创作技法上的借鉴。最后,笔者通过自身的实践,对《钗头凤》、《如梦令》两首歌曲进行了演唱探究。

胡东冶[6](2019)在《诗学视角下中国艺术歌曲演唱研究》文中认为艺术歌曲又被称为“诗之歌”,从艺术形式的本质特征角度来讲,诗词与艺术歌曲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诗词与诗学理论从来都是艺术歌曲研究与分析的根本出发点。追本溯源,艺术歌曲从问世之初便与诗词相伴相生。无论是德奥艺术歌曲、法国艺术歌曲,还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艺术歌曲,诗性都是艺术歌曲的核心审美精神之所在;诗词与诗学理论都是艺术歌曲创作、研究与实践的最核心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但当前,这却往往最容易被人所忽略,甚至遗忘。从歌者的角度而言,要想使我们的艺术歌曲演唱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准与境界,就必须要重新找回这个正确的起点和方向。“诗乐相容”不应只是一个仅仅停留在标题上的口号或噱头,而应该是一个清晰的理念和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本文立足于中国艺术歌曲“由诗入乐”的本质属性与审美特征,从中国传统诗学的角度出发,力图为现当代中国艺术歌曲构建一套具有相当系统性、科学性和规范性,兼具理论性、实践性的歌曲分析处理的理论方法体系。文章主体分为六章:第一章为中国歌曲概述。本章核心论点在于厘清艺术歌曲的概念,阐明中国艺术歌曲的本质属性与审美特征。艺术歌曲从诞生之始便与诗词结下不解之缘,诗词与诗学对于艺术歌曲的关键性价值与意义二百余年来从未改变。诗词是艺术歌曲创作的基本前提和基础;诗性是艺术歌曲核心审美精神;诗学是艺术歌曲研究与实践的根本理论方法,中国艺术歌曲更是如此。最为重要的是,我国具有如此丰富的诗词作品、有如此悠久的诗学传统、有如此完整的美学体系,这些都为我们构建更科学、系统的中国艺术歌曲分析与演唱处理之理论方法体系提供了最为坚实的基础和可行性保障。第二章为中国诗学的理论架构及其音乐性分析。中国诗学是一个庞杂的理论体系。这一章论述的主要目的在于厘清我国诗学的体系与架构,阐明其中与歌曲最为相关的理论方法。我国诗学主要包括诗歌本体论、诗歌认识论、诗歌技法论、诗歌艺术史论四个部分,其中诗歌本体论中的诗歌意象论、诗歌意境论;诗歌艺术史论中的诗歌分类学;诗歌技法论中的诗词格律学,是与音乐直接相关的诗学理论方法,在此后的艺术歌曲分析处理理论方法构建中也主要围绕这几项诗学理论展开。第三章为中国艺术歌曲的分类与调式调性特征。本章核心论点为,将诗学分类学与调式调性理论相结合,为我国艺术歌曲划分出更加科学、合理、清晰的类型,探寻各类型中国艺术歌曲的音乐风格与特征。第四章为中国艺术歌曲诗词意象类型与曲式结构分析。本章核心论点为,运用诗词意象论,从中国诗词意象解构的角度,对中国艺术歌曲的曲式结构特征与类型风格进行分析及演唱释义。并阐明这样一个观点:我国艺术歌曲的曲式结构不是冰冷的曲学公式,也不仅仅是诗词的文体架构,而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体。只有站在这样一个高度和视角,我们才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中国艺术歌曲曲式的内涵与真谛,才能真正从整体上理解和掌控歌曲。第五章为中国艺术歌曲诗词意境美与演唱审美取向。本章的核心论点为,从中国传统诗学意境论的角度,对探寻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审美取向,主要从“有我与无我”、“隔与不隔”、“写境与造境”三个角度对中国艺术歌曲的审美本质与审美类型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并通过实例分析,将原本抽象的意境与审美概念与具体的演唱处理相对接,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第六章为中国艺术歌曲诗词格律与节奏旋律关系解读及演唱释义。本章核心论点为,从诗词格律学的角度,探寻中国艺术歌曲节奏与旋律分析的理论与演唱处理方法。最终进一步阐明:无论是古体诗艺术歌曲、近体诗艺术歌曲、词类艺术歌曲还是现代诗艺术歌曲,对其音乐节奏特征的分析都不能停留在音符的层面,而要从诗词的格律、声调的节奏性、旋律性、“阴阳性”上对其进行更加细致、深入的分析,这样才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从根本上更加准确、透彻、深刻的理解歌曲的音乐特征与艺术风格,才能更加完美的诠释和表现作品的风貌,这样的演唱才能不流于表面,才能真正表现出中国艺术歌曲特有的民族风格、神韵、气质、个性及魅力。结论部分除了对全篇核心观点理论进行总结以外,同时还阐明这样一个观点:中国艺术歌曲分析与处理之理论体系的构建,意不在树立一种不容置疑、必须完全遵从的规矩,只是要为中国艺术歌曲的研究与实践提出一个可供参考或借鉴的理论方法,这也是本人治学之核心理念。最后希望,本人的理论观点和治学理念,都能为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则与有荣焉。

刘思颖[7](2019)在《陈田鹤艺术歌曲民族特点及其演唱处理》文中提出随着我国不断向前发展,本土音乐文化意识逐步觉醒,发扬本民族音乐特色成为发展的必然道路。我国艺术歌曲的民族特点已经成为了音乐学界的热门研究对象。陈田鹤是我国首批音乐教育史上自主培养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在创作艺术歌曲这一方面陈田鹤秉承恩师黄自之志,走上了弘扬中国艺术歌曲的艰苦之路。本文针对陈田鹤艺术歌曲民族特点及其演唱风格处理进行深入的分析,对艺术歌曲深层次的了解与学习。首先,通过对陈田鹤的音乐活动及创作分期的介绍,希望更多的人了解陈田鹤与他的音乐作品。其次,通过对陈田鹤艺术歌曲创作的民族特点进行分析,首先进行对陈田鹤艺术歌曲民族特点的创作渊源分析,然后分析以中国古典诗词谱曲和中国近、现代新诗为歌词文本的艺术歌曲,最后分析音乐文本中旋律和钢琴伴奏两个方面,从中得出陈田鹤艺术歌曲的民族特点。再次,通过对陈田鹤艺术歌曲演唱处理的民族特点进行分析,结合戏曲唱法的处理方式,汉语语言特色和诗词的处理方式。解决演唱过程中的种种难点,通过具体地分析与探究掌握陈田鹤艺术歌曲演唱中的民族特点,为演绎陈田鹤艺术歌曲提供建议。最后,深层次地分析陈田鹤艺术歌曲民族特点的价值与影响,从陈田鹤艺术歌曲的历史价值、时代价值及其对中国艺术歌曲的影响三个方面分析。汪毓和曾这样描述陈田鹤“他的多数作品实际上后来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而渐渐被人们所遗忘。”笔者通过本文对陈田鹤艺术歌曲及其演唱处理进行更深入有价值的研究,希望更多的人了解陈田鹤艺术歌曲想表达的真正诉求,并且广泛的重视与传唱,不要将这么优秀的艺术作品埋没在纸堆当中。

孟卓[8](2018)在《中国艺术歌曲演唱思维研究》文中提出中国艺术歌曲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艺术歌曲演唱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身的演唱方式和思维特征。本文以中国艺术歌曲演唱为研究对象,对中国艺术歌曲演唱的民族性、艺术性及多声性思维进行了深入探讨。论文主要运用思辨研究方法和解释研究方法,对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概念界定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和学理分析,深入阐释了中国艺术歌曲演唱的思维特征,以期为中国艺术歌曲演唱的理论建设做出具有启迪性的探索。本文具体章节如下: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一章:艺术歌曲的历史溯源追溯艺术歌曲起源,是廓清艺术歌曲演唱思维形成的重要基础,也是界定艺术歌曲的必要前提。基于此,本章对艺术歌曲的起源进行了历史性概述,对德奥、法国、俄罗斯、意大利等国的艺术歌曲发展进行了认真梳理。同时,对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释。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中国艺术歌曲的概念进行了尝试性的界定,指明了中国艺术歌曲演唱的发展规律,为揭示中国艺术歌曲演唱多元思维理念的形成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研究基础。第二章:演唱思维的理论阐释本章着重对演唱思维进行了综合性的理论阐释。其一,从思维的理论视域入手,就其概念及其发展展开了深入探讨,并从哲学、心理学、艺术学的视角阐述了思维的方式和特征。其二,对演唱思维的理论范畴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演唱思维的理论阐释,探析其所赖以依存的思维方式,进一步明晰演唱思维所具有的单一性、综合性和秩序性的基本特点。其三,从理论依据、思维理念、思维实践等不同角度,对演唱思维的形成进行了理论阐释,为进一步完善中国艺术歌曲演唱理论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中国艺术歌曲演唱民族性思维的辨析本章通过对民族性思维概念、特点的分析,系统阐发了中国艺术歌曲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的民族性思维特征,深入的探讨了民族性思维在中国艺术歌曲演唱实践中的运用。结合经典作品分析,通过对中国艺术歌曲的歌词、曲调、伴奏、意境等方面的分析,充分论证了中国艺术歌曲在演唱方法、演唱规律和演唱风格中所呈现的民族性思维。第四章:中国艺术歌曲演唱艺术性思维的功能价值艺术性思维是中国艺术歌曲演唱的关键所在。本章主要对中国艺术歌曲演唱的艺术性思维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通过对欧洲和中国艺术思维概念的解读,进一步阐明了艺术思维和艺术性思维的关系,为艺术性思维理论的确立和推演提供了依据。结合典型作品分析,对中国艺术歌曲演唱艺术性思维的审美表达和价值体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第五章:中国艺术歌曲演唱多声性思维的实践阐释多声性思维是中国艺术歌曲演唱得以升华的思维方式。本章主要对中国艺术歌曲演唱的多声性思维进行了探讨。通过对欧洲音乐多声性思维发展脉络着手,对音乐领域中多声性的不同解释进行了阐述,并对中国多声性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理论分析。文中结合具体作品,以多声性视角对中国艺术歌曲旋律、节拍、调性、和声等进行了阐释,并对中国艺术歌曲演唱多声性思维在演唱方法、演唱音色和演唱形式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实践性的探讨。

张君怡[9](2017)在《林虹唐宋诗词歌曲创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林虹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一位在音乐教育、音乐创作以及音乐理论领域颇有成就的浙江温州籍音乐家。1947年后,在温州师范学校、温州教师进修学院等单位多年从事音乐教育以及音乐编辑工作。在音乐教育领域,林虹先生从事音乐教育工作40余年,出版了《儿童唱游》《音乐教程》等多本音乐教学专着,创办了新中国最早的音乐教育杂志《中小学音乐教育》,培养了一批出色的音乐人才;在音乐创作领域,林虹先生一生钟情于古典诗词并主要致力于唐宋诗词歌曲作品的研究与创作,一生创作了近百首的唐宋诗词歌曲;在音乐理论领域,林虹先生曾在《人民音乐》《群众音乐》发表“从夏白的简谱体系谈简谱的体系问题”等音乐论文,为中国音乐理论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本文以林虹及其唐宋古诗词歌曲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林虹81首唐宋诗词歌曲创作为主要切入点,通过对林虹及其古诗词歌曲音乐作品的创作研究,整体把握林虹在音乐创作中的理念与内涵,对林虹为中国近现代音乐作出的贡献做出较为全面的认识。并结合林虹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与历史条件,对他的一生为我国近现代音乐事业所做出的贡献给出客观、应有的评价。文章分为四章及绪论、附录、后记等部分,内容涉及林虹生平事迹及其相关音乐成就等多方面音乐理论研究。第一章主要以林虹生平历程为主要线索展开论述,通过对其亲友的走访探寻其生平音乐轨迹。第二章主要阐释林虹在音乐教育、音乐创作等相关领域的主要成就。第三章对我国近代唐宋诗词艺术歌曲创作风格及特征进行梳理。第四章从词人、词作、作曲等多元化纵向视角对林虹笔下唐宋诗词艺术歌曲创作进行分析研究,从作者所处时代的大背景中寻求其创作理念、灵感来源、思想原味。

李红冠[10](2014)在《四首宋词艺术歌曲创作特征与演唱的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文学创作的历史长河中,宋词以其瑰丽的文化内涵,深刻的审美意境,留给世人无价的精神财富。因宋词本身就具备了丰富的歌唱性与音乐性,在艺术歌曲的创作中,具备了先天的优势,凸显了文学与音乐碰撞之后的精彩花火。宋词所特有的长短句式,与现代艺术歌曲歌词创作的要求不谋而合,因而加以现代作曲创作手法的融合,使宋词类的艺术歌曲更具有特殊的音乐风格与色彩。这种现代的艺术歌曲的创作尝试,将我国民间传统的音乐创作素材与西方先进的作曲技法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我国很多优秀的作曲家,借鉴西方艺术歌曲的构成手法,结合我国传统艺术歌曲审美要求,创作出了一首首经典的艺术歌曲。以青主、黄自、谭小麟等着名作曲家为代表的中国艺术歌曲创作者们,精心创作了很多以宋词为创作题材的艺术歌曲精品,丰富和推进了我国艺术歌曲的创作进程。具体到本课题研究中:首先,介绍了宋词艺术歌曲创作基础及发展,阐述了艺术歌曲创作选择宋词谱曲的必然性,宋词具备的演唱功能及宋词类艺术歌曲创作概述。其次,阐述了宋词艺术歌曲对西洋音乐创作技法的借鉴,分别对曲式结构、转调手法、对现代音乐技法的灵活运用几个方面等进行了研究。再次,论述了宋词艺术歌曲对民族传统音乐思维的继承,集中在表现朗诵与“吟诵”的音效、歌词与旋律的关系、民族化的旋律发展手法、钢琴伴奏对于“支声复调”的运用。最后,对宋词类艺术歌曲的演唱分析,分别选择了《我住长江头》、《大江东去》、《点绛唇赋登楼》、《彭浪矶》艺术歌曲进行全面的演唱诠释。

二、跨越时间与空间的交融——中国20世纪上半叶艺术歌曲创作中宋词的运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跨越时间与空间的交融——中国20世纪上半叶艺术歌曲创作中宋词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李双江歌唱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三、几对概念
    四、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歌唱艺术的文化背景
    第一节 “美声唱法”的史学考查
        一、产生与确立
        二、发展与繁盛
        三、分流与多元
    第二节 民族唱法的历史背景
        一、积累与沉淀
        二、传播与推进
        三、土洋之争
        四、中西结合
    第三节 “美声民族化”的艺术历程
        一、歌唱定位
        二、根植于传统
        三、军旅实践
        四、历史贡献
    小结
第二章 歌唱的技法特征
    第一节 呼吸技法
        一、“美声”呼吸理论
        二、李双江的呼吸理论
        三、歌唱呼吸的再认识
    第二节 共鸣技法
        一、“美声”歌唱的共鸣理论
        二、李双江的共鸣理论
        三、共鸣方法的再认识
    第三节 “哼鸣”训练
        一、“哼鸣”唱法
        二、“哼鸣”练习
        三、“哼鸣”唱高音
    第四节 歌唱之“三和”
        一、气与声和
        二、声与乐和
        三、乐与意和
    小结
第三章 歌唱的民族化方式
    第一节 语言表达
        一、横韵竖唱、宽韵窄唱
        二、后韵前唱、窄韵宽唱
        三、前韵后唱、竖韵横唱
        四、其他方法
    第二节 韵味呈现
        一、装饰音润腔
        二、速度与力度变化
        三、断音与音色之韵
        四、特殊的韵味
    第三节 情感表达
        一、构建歌唱情境
        二、提升歌曲内涵
        三、传达民族情感
    小结
第四章 歌唱的审美接受
    第一节 感官享受
        一、动作手势
        二、身形表演
        三、歌唱表情
        四、三位一体
        五、高音演唱
    第二节 句法享受
        一、速度偏离
        二、力度偏离
        三、换气与顿挫
        四、个案分析
    第三节 听众的想象性
        一、自由想象
        二、模拟联想
        三、通感联想
        四、情境联想
    第四节 期待视野
        一、概念的界定
        二、合法偏见
        三、视界融合
        四、效果历史
    小结
第五章 歌唱的创造性特征
    第一节 歌唱想象力
        一、生活体验
        二、歌唱联想
        三、审美意象
    第二节 独创性
        一、运腔方式
        二、情感表现
        三、意象表达
    第三节 歌唱自由
        一、真善美
        二、诗性的歌唱自由
        三、文化内涵
    小结
结语
附录1 李双江大事记
附录2:李双江歌唱艺术教学常用语汇集
附录3:李双江演唱的歌曲目录
附录4-1:民族声乐润腔技法符号表格1
附录4-2:民族声乐润腔技法符号表格2
附录4-3:民族声乐润腔手法符号表格3
附录4-4:民族声乐润腔手法符号表格4
附录4-5:民族声乐润腔手法符号表格5
附录5:普通话声、韵母四呼配合简表
附录6:普通话声韵母音节配合表格
附录7:汉语普通话辅音成阻、除阻情况表
附录8:汉语普通话十三辙行腔与收音表
附录9:歌唱语言分类表
附录10:歌唱语言一般规律表
附录11:汉语十三辙咬字收音舌位图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2)上海国立音专音乐刊物《乐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文研究对象及研究价值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音乐期刊发展概述
    第一节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中国音乐期刊
        一、“五四运动”前的中国音乐期刊(1906-1919)
        二、20 世纪20 年代的中国音乐期刊(1920-1929)
        三、20 世纪30 年代的中国音乐期刊(1930-1939)
        四、20 世纪40 年代的中国音乐期刊(1940-1949)
    第二节 《乐艺》纵横观
        一、纵向发展,一脉相承
        二、横向渗透,互为影响
    第三节 “乐艺社”与《乐艺》的问世
        一、“乐艺社”简介
        二、《乐艺》的问世
第二章《乐艺》的撰稿者
    第一节 撰稿者萧友梅
        一、音乐作品
        二、理论文章
        三、办刊理念
    第二节 撰稿者青主
        一、音乐作品
        二、理论文章
        三、办刊理念
    第三节 撰稿者周淑安
        一、音乐作品
        二、理论文章
        三、办刊理念
    第四节 其他撰稿者
        一、耳熟能详的音乐家
        二、外籍音乐家
        三、主攻民乐的音乐家
        四、歌词作家
        五、“默默无闻”的撰稿者
第三章《乐艺》的内容介绍
    第一节《乐艺》的装帧特色
    第二节《乐艺》的栏目设置
        一、各期目录内容概览
        二、《乐艺》主要栏目简介及作品数量统计
    第三节《乐艺》的主要栏目内容分析
        一、“曲谱”栏目
        二、“歌谱”栏目
        三、“着述”栏目
第四章《乐艺》的历史价值与意义
    第一节 音乐理论建设
    第二节 音乐教育实践
        一、学校音乐教育
        二、大众音乐教育
    第三节 音乐文化传播
        一、国外音乐文化的引介
        二、中国音乐文化的传承与革新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探析中国近代艺术歌曲的音乐文化内涵 ——以二十世纪20-30年代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概述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中国近代艺术歌曲音乐形态的研究
    2.2 关于艺术歌曲与文化关系的研究
    2.3 综述评价
第三章 概念界定
    3.1 中国艺术歌曲
    3.2 音乐文化及内涵
第四章 中国近代艺术歌曲形态与文化内涵的横向分析
    4.1 思想启蒙性
    4.2 现实批判性
    4.3 民族性的音乐元素
    4.4 爱国主义精神
    4.5 人文教育性
第五章 中国近代艺术歌曲文化内涵的历史分析(纵向分析)
    5.1 初露端倪,音乐界的“新文化运动”
    5.2 生根发芽,专业院校的艺术歌曲创作
    5.3 救亡图存,抗战时期的艺术歌曲
第六章 中国近代艺术歌曲音乐文化内涵的分析总结
    6.1 中国近代艺术歌曲的物质内涵
    6.2 中国近代艺术歌曲的精神内涵
    6.3 中国近代艺术歌曲的社会内涵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4)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文献整理状况与研究现状
        (一)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文献整理
        1.专着类
        2.论文类
        3.分类统计
        (二)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研究的现状
        1.现有研究成果
        2.研究缺憾
    三、本课题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
        (二)比较研究法
        (三)跨学科研究法
        (四)实践研究法
上篇: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理论阐释
    一、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概述
        (一)中外艺术歌曲的界定
        1.西方艺术歌曲概念
        2.中国艺术歌曲特点
        (二)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特点
        1.技术多样
        2.题材丰富
        3.演唱考究
        (三)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类型
        1.古曲
        2.近代经典
        3.当作新作
    二、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中词曲关系及意境表达
        (一)艺术歌曲中的词曲关系
        1.音乐营造歌词气氛
        2.音乐凸现诗词意象
        3.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平仄与旋法
        (二)用演唱阐释歌词意境
        1.意象的赋予
        2.气口的处理
        3.意境的理解
    三、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唱法与风格
        (一)唱法的科学性
        1.声带闭合与声音集中
        2.横膈膜与呼吸
        3.共鸣与泛音
        (二)民族风格
        1.歌词的字义字音
        2.声韵字调
        3.依字行腔与润腔的传统
        (三)唱法与风格的结合
    四、中国诗词艺术歌曲演唱的新思路
        (一)字从音
        1.12 平均律律制的音高规范
        2.西方艺术歌曲的体裁约定
        3.汉译歌曲演唱的影响
        (二)声入腔
        1.林俊卿的“咽音唱法”
        2.武秀之的“假位真声法”
        3.沈湘“贴着咽壁吸着唱”
        4.金铁霖的“U通道与支点”
        (三)腔咬唇饰
        1.腔咬
        2.唇饰
    五、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传播及价值
        1.不同受众及反馈
        2.不同剧场声效及调整
        3.多种演出形式的尝试
下篇: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现代演绎
    一、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古曲
        (一)阳关三叠
        1.诗词分析及解读
        2.歌曲分析
        3.演唱版本比较
        (二)《杏花天影》
        1.诗词分析及解读
        2.歌曲分析
        3.演唱版本比较
        (三)老渔翁
        1.诗词分析与解读
        2.歌曲分析
        3.音乐演唱分析
        4.演唱版本比较
        小结
    二、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近代经典
        (一)《大江东去》
        1.诗词分析与解读
        2.歌曲分析
        3.演唱版本比较
        小结
        (二)《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1.诗词分析与解读
        2.歌曲分析
        3.演唱版本比较
        小结
        (三)《点绛唇·赋登楼》
        1.诗词分析与解读
        2.歌曲分析
        3.演唱版本比较
    三、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当代新作
        (一)《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1.诗词分析与解读
        2.词曲作者简介
        3.作品分析
        4.演唱版本比较
        (二)《关雎》
        1.诗词分析与解读
        2.歌曲分析
        3.音乐演唱分析
        4.演唱版本比较
        (三)《钗头凤·红酥手》
        1.诗词分析与解读
        2.歌曲分析
        3.音乐分析
        4.演唱版本比较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本文中现代演绎的九首完整谱例
    附录二:中国艺术歌曲百场巡演高校邀请涵
    附录三:中国艺术歌曲百场巡演、欧洲巡演实录
    附录四:中国艺术歌曲学术讲座与交流
致谢
学术发表及活动
个人简历

(5)宋词古韵 ——歌曲《钗头凤》《如梦令》的演唱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宋词类艺术歌曲的概述
    (一)宋词类艺术歌曲的定义
    (二)宋词类艺术歌曲的创作背景
    (三)宋词类艺术歌曲的形成发展
二、两首作品的创作背景及艺术特征
    (一)《钗头凤》的创作背景及艺术特征
    (二)《如梦令》的创作背景及艺术特征
三、《钗头凤》和《如梦令》的演唱探究
    (一)《钗头凤》的演唱探究
    (二)《如梦令》的演唱探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诗学视角下中国艺术歌曲演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五、创新性与难点
第一章 中国艺术歌曲概述
    第一节 艺术歌曲的源起与内涵
        一、艺术歌曲的源起
        二、艺术歌曲“诗乐相容”的本质属性与内涵
        三、艺术歌曲的音乐形态与概念界定
    第二节 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与概念界定
        一、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
        二、中国艺术歌曲概念的厘清与界定
第二章 中国诗学的理论构架及其音乐性分析
    第一节 中国诗学的概念与架构
    第二节 古典诗词与现代诗音乐性问题辨析
第三章 中国艺术歌曲诗词分类与调式调性特征
    第一节 中国艺术歌曲类型风格的诗学理论解读与划分方式
        一、中国艺术歌曲类型风格的划分理念
        二、诗词分类学视角下中国艺术歌曲的类型风格
    第二节 对调式调性概念的理解与认知
        一、中国传统调式与中国艺术歌曲的整体风格及特征
        二、大小调式及调性对于中国艺术歌曲风格类型分析的作用与价值
    第三节 中国艺术歌曲诗词类型风格与调式调性倾向关系解读
        一、古体诗形式风格与古体诗艺术歌曲调式调性倾向
        二、近体诗形式风格与近体诗艺术歌曲调式调性倾向
        三、词的形式风格与词类艺术歌曲调式调性倾向
        四、现代诗形式风格与现代诗艺术歌曲调式调性倾向
第四章 中国艺术歌曲诗词意象类型与曲式结构
    第一节 艺术歌曲的曲式结构概念与特征
    第二节 中国诗词意象的概念与结构类型
        一、中国诗词意象的概念
        二、中国诗词意象构成方式
    第三节 诗词意象结构类型与艺术歌曲曲式结构关联分析
        一、并列结构复合意象诗词艺术歌曲的曲式分析及演唱释义
        二、叙述结构复合意象诗词艺术歌曲的曲式分析及演唱释义
        三、有待开发的对比结构复合意象诗词艺术歌曲
        四、述议结构复合意象诗词艺术歌曲的曲式分析及演唱释义
第五章 中国艺术歌曲诗词意境美与演唱审美取向
    第一节 中国艺术歌曲的意境美本质
    第二节 诗学意境论的概念及其与歌曲的关系
    第三节 诗词意境美在歌曲中的解读与演唱释义
        一、诗词“有我”、“无我”意境美在歌曲中的解读与演唱释义
        二、诗词“隔”与“不隔”意境美在歌曲中的解读与演唱释义
        三、诗词“写境”与“造境”之美在歌曲中的解读与演唱释义
第六章 中国艺术歌曲诗词格律与节奏旋律关系解读
    第一节 中国艺术歌曲诗词格律与节奏关系解读
        一、节奏的概念与内涵
        二、从朱光潜与王光祈之辨看诗词格律与歌曲音乐节奏的关系
        三、中国艺术歌曲诗词格律与节奏的关系解读及演唱释义
    第二节 中国艺术歌曲声调格律与音乐旋律关系解读
        一、旋律的概念
        二、声调格律的概念及其旋律性解析
        三、中国艺术歌曲声调格律与旋律的关系解读及演唱释义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7)陈田鹤艺术歌曲民族特点及其演唱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陈田鹤音乐生活及创作分期
    1.1 音乐启蒙期(1911.12~1930.5)
    1.2 音乐创作发展期(1930.8~1936.7)
    1.3 音乐创作成熟期(1936.8~1949.1)
    1.4 音乐创作困难期(1949.2~1955.10)
2 陈田鹤艺术歌曲的民族特点
    2.1 陈田鹤艺术歌曲创作民族特点的渊源
        2.1.1 家庭环境的影响
        2.1.2 文化环境的影响
        2.1.3 黄自先生与友人的影响
    2.2 歌词文本的民族特点
        2.2.1 中国古典诗词谱曲
        2.2.2 中国近、现代新诗谱曲
    2.3 音乐文本的民族特点
        2.3.1 旋律体现的民族特点
        2.3.2 钢琴伴奏体现的民族特点
3 陈田鹤艺术歌曲演唱处理
    3.1 借鉴戏曲唱法处理
        3.1.1 借鉴戏曲合辙押韵特点
        3.1.2 借鉴戏曲“拖腔”特点
        3.1.3 借鉴戏曲“唱”“念”特点
        3.1.4 借鉴戏曲换气运用
    3.2 借鉴汉语语言特色
        3.2.1 采用“一字一音”的行腔处理
        3.2.2 借鉴汉语声调处理方式
        3.2.3 借鉴汉字咬字吐字特点
        3.2.4 借鉴汉语断句特点
    3.3 借鉴诗词处理
        3.3.1 借鉴诗词演唱韵味处理
        3.3.2 借鉴诗词演唱音色处理
        3.3.3 借鉴诗词演唱节奏处理
4 陈田鹤艺术歌曲民族特点的价值与影响
    4.1 陈田鹤艺术歌曲的历史价值
        4.1.1 陈田鹤艺术歌曲是中国近现代艺术歌曲创作中的精品典范
        4.1.2 陈田鹤艺术歌曲是中国近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结晶
    4.2 陈田鹤艺术歌曲的时代价值
        4.2.1 唯美主义思想价值
        4.2.2 爱国主义精神价值
    4.3 陈田鹤艺术歌曲对中国艺术歌曲的影响
        4.3.1 有利于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
        4.3.2 满足中国艺术歌曲审美的需求
        4.3.3 提升中国艺术歌曲文化的民族品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8)中国艺术歌曲演唱思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艺术歌曲的历史溯源
    第一节 欧洲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
        一、欧洲艺术歌曲历史概述
        二、欧洲艺术歌曲的风格与流派
    第二节 中国艺术歌曲的历史沿革
        一、中国艺术歌曲发展概述
        二、中国艺术歌曲创作和演唱特点
第二章 演唱思维的理论阐释
    第一节 演唱思维的理论范畴
        一、思维的概念解读
        二、演唱思维的界定
        三、演唱思维的特点
    第二节 演唱思维的理论基础
        一、演唱思维理论依据
        二、演唱思维理念
        三、演唱思维实践
第三章 中国艺术歌曲演唱民族性思维的辨析
    第一节 民族性思维释义
        一、民族性思维之内涵
        二、民族性思维之特点
        三、民族性思维之应用
    第二节 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民族性
        一、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题材
        二、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技法
        三、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审美意识
    第三节 中国艺术歌曲演唱民族性思维的实践阐释
        一、以民族性为基础的唱法融合
        二、依字行腔的演唱规律
        三、演唱风格民族性思维的影响因素
第四章 中国艺术歌曲演唱艺术性思维的功能价值
    第一节 艺术性思维的概念缕析
        一、18 世纪艺术性思维的理论认知
        二、19 世纪艺术性思维的理论发展
        三、20 世纪艺术性思维的观念拓展
        四、艺术性思维的内涵与外延
    第二节 艺术性思维演唱的审美表达
        一、艺术歌曲演唱的“意象”构思
        二、艺术歌曲演唱的“意蕴”诠释
        三、艺术歌曲演唱的“意境”呈现
    第三节 艺术性思维演唱的价值体现
        一、形象思维的艺术再现
        二、抽象思维的理性表达
        三、灵感思维的艺术创造
第五章 中国艺术歌曲演唱多声性思维的实践阐释
    第一节 多声性思维的界定
        一、欧洲音乐多声性思维的发展
        二、中国音乐多声性思维的界定
        三、中国艺术歌曲演唱多声性思维的内涵
    第二节 中国艺术歌曲多声性的结构形态
        一、旋律
        二、节拍
        三、调性
        四、和声
    第三节 多声性思维演唱的应用
        一、多元演唱方法的运用
        二、多样演唱音色的选择
        三、不同演唱形式的处理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的主要论文、着作及科研情况

(9)林虹唐宋诗词歌曲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综述
第一章 林虹生平事略
    第一节 音乐缘起
    第二节 结缘诗词
    第三节 歌曲编创
    第四节 亲人忆事
    第五节 师友交往
第二章 林虹音乐成就
    第一节 林虹音乐教育
        一、杂志创办
        二、教书育人
        三、教材编创
    第二节 林虹音乐创作
第三章 近代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概述
    第一节 古诗词艺术歌曲概念剖析
    第二节 近现代古诗词歌曲创作风格与特征
        一、青主及其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
        二、黄自及其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
        三、贺绿汀、刘雪庵、江定仙、陈田鹤及其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
        四、冼星海及其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
第四章 林虹唐宋诗词歌曲创作
    第一节 林虹唐宋诗词歌曲创作代表词家选介
    第二节 林虹唐宋诗词歌曲创作代表词作选介
        一、爱情愁绪
        二、壮志抒怀
        三、以景寄情
        四、田园闲居
    第三节 林虹唐宋诗词歌曲词曲结合形态分析
        一、词曲相和
        二、一咏三叹
    第四节 林虹唐宋诗词歌曲作品例证
        一、《水调歌头》((宋)苏轼词)
        二、《丑奴儿》([宋]辛弃疾词)
        三、《定风波》([宋]苏轼词)
        四、《玉楼春》([宋]宋祁词)
        五、《如梦令》([宋]李清照词)
    第五节 林虹唐宋诗词歌曲之创作特征
        一、“词曲相融”塑造文学意境
        二、“民族韵味”传达音乐性格
        三、“雅俗共赏”致力风格创新
        四、“个人情感”形成创作思维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四首宋词艺术歌曲创作特征与演唱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宋词类艺术歌曲创作基础及发展
    2.1 宋词类艺术歌曲创作概述
    2.2 宋词“吟诵”与演唱的关系
    2.3 选择宋词谱曲的必然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对西洋音乐创作技法的借鉴
    3.1 曲式结构
    3.2 转调手法
    3.3 对现代音乐技法的灵活运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对民族传统音乐思维的继承
    4.1 表现朗诵与“吟诵”的音效
    4.2 歌词与旋律的关系
    4.3 民族化的旋律发展手法
    4.4 钢琴伴奏对于“支声复调”的运用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宋词艺术歌曲的演唱分析
    5.1 《我住长江头》演唱诠释
    5.2 《大江东去》演唱诠释
    5.3 《点绛唇、赋登楼》演唱诠释
    5.4 《彭浪矶》演唱诠释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跨越时间与空间的交融——中国20世纪上半叶艺术歌曲创作中宋词的运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李双江歌唱艺术研究[D]. 张艳林. 南京艺术学院, 2021
  • [2]上海国立音专音乐刊物《乐艺》研究[D]. 马岚花. 沈阳音乐学院, 2020(08)
  • [3]探析中国近代艺术歌曲的音乐文化内涵 ——以二十世纪20-30年代为例[D]. 王恩大.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4]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研究[D]. 黄璐. 中国音乐学院, 2020(08)
  • [5]宋词古韵 ——歌曲《钗头凤》《如梦令》的演唱探究[D]. 吴迪.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6]诗学视角下中国艺术歌曲演唱研究[D]. 胡东冶.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7]陈田鹤艺术歌曲民族特点及其演唱处理[D]. 刘思颖.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3)
  • [8]中国艺术歌曲演唱思维研究[D]. 孟卓.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8)
  • [9]林虹唐宋诗词歌曲创作研究[D]. 张君怡. 温州大学, 2017(03)
  • [10]四首宋词艺术歌曲创作特征与演唱的研究[D]. 李红冠. 燕山大学, 2014(05)

标签:;  ;  ;  ;  ;  

跨越时空的交融——宋词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歌曲创作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