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与中国铁路

WTO与中国铁路

一、WTO与中国铁路(论文文献综述)

袁航[1](2020)在《中国铁路改革对铁路贸易产品多样化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贸易第一大国。国际贸易是拉动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引擎,同时进出口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是显而易见的。但“逆全球化”思潮的再次兴起和贸易保护主义日趋严重将影响中国甚至世界的国际贸易。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出现放缓的迹象,处在发展过程中的中国迫切需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贸易模式。那么挖掘出贸易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理是十分重要的。贸易要想最终实现,其中的一个关键的环节就是通过交通运输完成货物的位移,以完成出口商对进口商的货物转移。铁路是中国这样一个陆上大国综合交通体系中极为重要与不可替代的重要运输方式。同时铁路也是中国陆上贸易的重要通道。但中国的铁路运输贸易比重还很小,发展铁路运输贸易对于中国向西开放战略,以及打造贸易竞争新优势具有重要意义。但现有研究多数集中于交通基础设施对贸易的作用。而且在细分领域多数研究聚焦于海运、空运等交通方式。现有研究虽已涉及制度在交通运输发展上的作用,不过关于一国运输系统制度的变化,特别是业务、组织机构等方面的制度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研究还相对缺乏。特别是中国计划经济色彩浓重、几乎完全垄断的重要交通运输方式——铁路的制度安排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更为匮乏。制度层面导致的复杂影响机制对贸易多样化(包括企业和产品层面)的作用值得深入分析。所以本文将研究重点聚焦于铁路改革对中国铁路贸易多样化的影响。关于贸易多样化的概念,本文结合现有的研究选取和构建了多个变量,从多个维度对贸易多样化进行了定义。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企业层面的变量,包括企业出口额、企业出口产品偏度、企业进出口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二是产品层面的变量,包括产品进出口额、进出口扩展边际、集约边际、以及产品出口价格边际和出口量边际。本论文选取了2000年以后中国铁路系统实施的两次较大规模的改革——铁路主辅分离改革和铁路局直管站段体制改革,前者涉及企业资源分配、企业边界和摆脱政策性负担;后者涉及企业治理结构变更。用这两次改革为外生冲击,研究了铁路制度安排对中国铁路贸易多样化的影响。首先参照Melitz和Ottaviano(2008)的经典多产品出口企业模型,构建了一个经济理论模型,用以分析铁路运输制度安排所造成的铁路运输效率和国际贸易两者之间的关系和影响机制,并为事后的实证检验提供验证的目标。随后使用政策检验的有效工具——双重差分法DID(包括DID的各种变形形式)对政策效果进行检验,并结合使用最小二乘法(OLS)对本文的逻辑解释机理进行进一步的检验。通过本文的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结论:一是铁路主辅分离改革确实提升了铁路运输效率,为铁路出口企业提供了在运价等其他运输成本刚性的情况下另一种降低运输成本的渠道,增加了铁路出口企业的竞争能力,使其有能力增加非核心产品出口,导致铁路出口的产品偏度的降低。降低了企业过度依赖出口单一产品的风险,最终提升整体铁路出口规模。二是由于铁路调度等铁路运营核心部门和人员拥有巨大的寻租空间,一方面新的主管部门接手权力,使得短期内多数企业无法与铁路部门建立关系,这就使得出口企业数量受到铁路机构改革的显着负向影响;另一方面由于企业需要进行协调关系的部门总体数量的减少,改革后企业出口需要承担的额外市场交易成本出现了相对下降,这使得企业通过铁路运输出口的产品价格出现了下降,而出口产品数量并未受到显着影响,这使得单个企业的出口额在绝对值上受到了显着的负向影响。三是由于相比出口企业,进口企业要协调地理距离相对远的铁路部门,这加大了协调的难度,放大了铁路进口企业对铁路运输效率的敏感程度。这就造成了铁路局直管站段体制改革对铁路进口在企业和产品两个层面的进口额、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产生了更为显着的负向的作用。同时本文还发现,私人企业和外资企业受到的损害更大,而国有企业在改革之后受到更多的青睐甚至正向的作用。最后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首先针对铁路重启辅营业务,应避免对辅营业务再次提供各类补贴。中国铁路部门也不应将过多的资源与精力投入到辅营业务,应首先确保投资与主营业务的正常发展相匹配。要以市场为基础来选择管理团队,应制定相关绩效评估标准,避免出现委托代理问题。并促进运输方式的竞争,为铁路部门货运方式创新提供条件。其次针对铁路治理结构,要进一步捋顺国铁集团的政府职能和企业职能。增强铁路行业市场化程度的同时进一步放开铁路价格管制。提供物流信息公布平台,完善违约惩处机制,平衡铁路运输各职能部门间的权利分配,进一步降低民营资本进入铁路运输行业的门槛,以服务内陆地区对外开放。进一步捋顺中国国铁系统各级的行政管理权和调度指挥权。进一步提高调度指挥设备水平,优化调度人员作业方式,挖掘生产力,提高运输效率。

江涛,覃琼霞[2](2019)在《基于区域价值链视角的“一带一路”标准合作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标准是推进"一带一路"软联通的"硬机制"。然而,沿线国家间依然存在着标准失调、标准冲突乃至标准缺失等问题,还远未形成有效的"一带一路"标准合作机制。因此,如何有效推进标准合作已成为"一带一路"向纵深发展的重要内容。未来,沿线国家应从区域价值链出发,运用多链嵌套的微观契约和多边与双边治理的宏观协议两类机制推进"一带一路"标准合作,形成标准输出、标准协调互认和标准培育共建的合作模式。保障机制分析进一步揭示了标准合作的可行区间与实施条件。目前"一带一路"铁路建设中的标准合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相似的机制。

张梦婷[3](2019)在《中国交通网络发展对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斯密定理阐述到“市场范围限制劳动分工”,而市场容量取决于运输条件,那么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可望带来分工程度的提升。作为打破市场分割有力的实际冲击,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会对生产生活、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及生产效率带来深远的影响。随着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当前国内外越来越多地关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一国之内地区间的往来成本改变对贸易的影响(Martincus&Blyde,2013;Liu,Sheng&Yu,2017),以Donaldson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将研究视角投向了大国国内交通基础设施的经济效应。在近四十年来中国交通网络的迅猛发展以及高速铁路日益成为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国家名片的背景下,识别和评估国内交通网络经济效应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与此同时,随着中国传统人口红利的减少出口贸易发展的下行压力不断增加,亟待找寻新常态下大国发展的竞争力保障所在。本研究在此背景下全面、系统地考察了中国国内交通网络发展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理论分析,基于Grossman&Rossi-Hansberg(2008)和Donaldson&Hornbeck(2016)构建一个基本的一国之内城市间生产供应模型,并借鉴Melitz(2003)和Chaney(2008)整合企业异质性到模型中解释生产率在其中的影响与作用。实证分析,基于Melitz(2003)的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和中心-外围理论,借鉴Donaldson&Hornbeck(2016)的“市场准入”指标对1999-2013年间的国内交通网络发展进行刻画,并整合匹配历年的城市经济数据和工业企业数据库,来考察交通网络发展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另外,本研究基于1999-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采用ACF方法计算了企业生产率(TFP)并在地级城市层面进行再处理,从而得到了地级城市的生产率和资源错配率,进而更细致地探究交通网络发展影响出口贸易的传导机制。为了处理交通基础设施修建非随机而导致的内生性问题,本研究借鉴Donaldson&Hornbeck(2016)构建和计算了“市场准入”作为交通网络发展的代理变量来考察其对城市出口的影响,基于这套数据指标的实证考察优化了传统交通基础设施的量化,也完善和丰富了此类文献的研究视角。本文主要包括七章内容。第一章是导论,介绍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研究思路与采用方法,以及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并对中国交通网络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做了描述性统计。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回顾总结了与本研究密切相关的既有研究,主要有“关于中国市场分割问题的研究”、“交通网络对贸易的影响研究”、“交通网络对生产率和资源错配的影响研究”等,在评述的同时引出若干本文的研究假设。第三章是关于交通网络、市场分割和出口贸易的理论分析,首先建立了一个“两国、母国多地区、单一部门的生产贸易模型”并对模型做了一般均衡分析,然后分析总结了理论模型对实证研究的启示。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呈现了本研究的核心实证内容:其中第四章考察了交通网络对出口的影响效应,利用中国1999-2013年的城市数据和逐年变化的交通网络数据,构建了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探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出口的影响。第五章考察了交通网络对生产率和资源错配的影响,首先基于历年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采用ACF方法估计增加值生产函数,并使用中间品作为代理变量计算得出企业TFP。然后,在城市层面将企业TFP进行加总从而得到城市的生产率,以及以生产率的离散程度(“95-05分位数差”、“90-10分位数差”、“标准差”和“OP协方差”等多种指标)来刻画和反映资源错配的程度。最后,分别就交通网络对生产率和资源错配的影响进行分析。第六章在前两章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研究内容,首先结合第三章的理论框架和既往文献论述,在理论上概括得到生产率机制和资源错配机制,分析预判两个机制可能的作用方向。然后基于面板数据采用交叉项模型将表征两个可能传导机制的指标纳入回归,最后以调整市场准入计算过程的核心参数(反映“贸易弹性”)的方式对回归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第七章总结全文得出结论,主要对全文内容进行了归纳,再次提炼呈现各章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基于探究结果概括得出结论,并基于结论给出相应的政策启示,以及展望本研究可供挖掘拓展的若干内容。基于围绕中国交通网络发展对出口贸易影响的考察及讨论,本文最终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采用“市场准入”指标来量化交通基础设施,结果提示交通网络的发展带来了城市市场准入的显着提高,对外围城市出口的净效应为显着负向。其中,铁路和公路的影响大小为5.3%,高速公路的为11.3%,高铁的为4.98%。这一结论在增加控制固定效应、分时段亚组分析、滞后项、调整城市样本和调整市场准入计算参数等系列稳健性检验中始终成立。为了解决交通基础设施布局可能的内生性问题,采用PSM-DID的方法进一步对影响效应进行评估,结论与基准回归一致。此外,分别从城市内是否有机场、通高铁后是否能直达港口城市和是否与中心城市相邻等视角考察了交通网络出口效应的异质性,发现直达港口特性能显着地削弱交通网络的负向出口效应,换言之“直达港口”对城市出口有显着的促进作用,而城市内机场基础设施和城市相对中心城市的空间地理位置的影响就不同类型的交通基础设施呈现了明显的差异性。(2)交通网络发展引致的城市市场准入提高,显着地负向影响外围城市的生产率(以TFP为指标),并且这一结果在调整市场准入计算参数和调整生产率指标等稳健性检验中依然成立。以中心城市为样本的回归,同样支撑了原结论。交通网络发展对外围城市资源错配(以“95%分位企业TFP与5%分位企业的TFP之比(95-05分位数差)”为指标)的影响不显着,而对中心城市的资源错配有显着的改善效应,并且结论在调整市场准入计算和变换资源错配指标的检验中始终稳健。(3)交通网络发展带来的市场准入提高,意味着生产要素空间流动性的提高,基于此推导得到交通网络发展影响出口可能的“生产率机制”和“资源错配机制”。生产率机制,若交通网络发展引致外围城市的生产要素进一步向大城市集聚,将导致位于外围城市企业的生产率下降;若要素流动性增强带来的生产率提升效应相对更加显着,则会提高城市生产率,对外围城市出口而言影响可正可负。资源错配机制,整体资源错配情况的改善,就外围城市而言将进一步增强交通网络对出口的负向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城市生产率减弱了交通网络对外围城市出口的负向影响,而资源错配程度增强了交通网络对外围城市出口的负向影响。生产率机制和资源错配机制这两种同时存在,但前者的影响更为显着。(4)中国交通网络的出口效应在空间上呈现出了明显的虹吸效应。回归结果揭示了中国交通网络的出口效应属于Baldwin&Okubo(2006)所述“有效率的企业受到集聚的力大于分散的力而向中心城市迁移”的空间选择(Spatial Selection)效应的范畴。生产要素随着交通网络的完善更多地被配置到更具生产效率的中心城市,增强了生产活动从外围城市向中心城市的集聚,整体效率得以提升改善的同时对外围城市的生产及出口带来负向影响,进而可能扩大城市间、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本文从市场准入的视角为大国国内交通网络发展影响出口及其作用机制提供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诠释,不仅在理论层面给出了作用机制分析,而且基于经济数据寻找到了现实层面的经验证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本文丰富了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大国实践分析,拓展完善了交通基础设施的经济效应评估,对我国交通网络的进一步建设以及出口贸易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王聪[4](2019)在《出口与国有企业效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有企业推行“抓大放小”的改革措施,与此同时,国有制造业企业利润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国有企业出口强度(出口占销售额的比重)却在不断下降。上述事实是否意味着国有企业相对民营企业的效率出现了显着的提高,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出口竞争对国有企业效率产生作用了么?为回答上述问题,本文从直接效率和间接效率两个维度对国有企业效率进行了研究。直接效率方面,首先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衡量国有企业效率的指标,并分别使用Levinsohn and Petrin(2003)生产率测算方法,以及在Levinsohn and Petrin(2003)、De Loecker and Warzynski(2012)、Berkowitz et al.(2017)和余淼杰等(2018)等研究基础上,引入产能利用率和出口因素后的生产率测算方法,对企业生产率进行测算,分析国有企业效率演进情况。然后,构建衡量企业层面出口竞争水平的指标,并分析出口竞争对国有企业生产率的影响。间接效率方面,国有垄断服务部门的机构改革会对制造业企业造成间接效率损失,本文以2005年3月中国铁路机构改革作为政策冲击,识别了国有垄断服务商的机构改革对制造业企业出口和生产率造成的间接效率损失。具体来说,本文得出了以下主要研究结论:第一,1998-2007年制造业国有企业生产率水平未超过相同规模的民营企业,2011-2013年相同规模国有企业生产率超过了民营企业。1998-2007年,相同规模国有企业生产率整体经历了快速增长,其相对民营企业的生产率差异也快速缩小。2011-2013年,无论从平均生产率还是加权平均生产率,国有企业生产率均超过了民营企业。国有企业较高的加权生产率主要由大型、高生产率的央企和出口国有企业造成。第二,1998-2013年间,企业间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对制造业国有企业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呈现出大幅下降,国有企业生产率增长过度依赖企业自身成长和低效率企业退出,企业进入效应和企业间资源再配置效应对国有企业生产率增长的贡献还十分有限。尽管国有企业生产率在1998-2007年间呈现大幅增长,但2007-2013年国有企业生产率增幅锐减,特别是这一时期出口国有企业的生产率增幅仅为非出口国有企业生产率增幅的50%左右。第三,整体上出口竞争对制造业非国有企业生产率起到了微弱的促进作用,发达国家企业生产率对出口竞争的弹性大约是我国非国有企业的800倍,而出口竞争对国有企业生产率未起到显着影响,出口国有企业具有更高生产率的现象是由自选择效应,而不是出口学习效应造成。造成出口竞争未能显着影响国有企业生产率的主要原因在于,有别于其他类型企业,在出口竞争程度提高时,国有企业在出口产品再配置、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等方面存在显着差,导致出口竞争无法有效提高国有企业生产率。出口竞争对不同出口强度国有企业生产率的影响也存在明显差异。具体来说,目前超过60%的国有企业出口强度低于10%,过低的出口强度使得出口竞争对低出口强度国企的生产率无显着影响,甚至会产生显着负向影响,而对于出口强度达到28.5%以上的国有企业,出口竞争对上述国有企业生产率会产生显着正向影响。第四,制造业国有企业生产率相对民营企业生产率快速攀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有垄断服务部门为制造业国有企业提供服务收取的交易费用保持了相对稳定,而其他类型企业为购买国有垄断服务部门服务支付的交易费用存在较大波动,从而间接抑制了其他所有制类型企业生产率的增长,造成国有企业相对生产率的提高。以铁路系统机构改革作为准自然实验,本文验证了上述结论。2005年3月份铁路系统施行的全国性机构改革,从整体上来说,通过影响出口价格和出口企业数目使得非国有企业的铁路运输出口下降了大约10.9%,进而造成使用铁路运输出口的非国有企业的生产率下降了0.3%,而上述机构改革对于国有企业的出口和生产率并未产生显着影响。国有垄断服务商为不同类型企业提供服务收取的交易费用存在显着差别,是造成国有企业生产率相对民营企业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

张宏伟[5](2015)在《WTO规则下中国铁路货物运输业的SWOT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加入WTO以来,全国铁路货物运输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为迎接WTO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中国铁路货物运输行业需要尽快熟悉WTO规则,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把握发展机遇,战胜面临的各种挑战。基于此,深入研究了在WTO规则下中国铁路货物运输业的内部优势S-strength、内部劣势W-weakness、外部机会O-opportunity、外部威胁T-threat的SWOT分析,以期

刘秉镰,刘玉海,穆秀珍[6](2012)在《行政垄断、替代竞争与中国铁路运输业经济效率——基于SBM-DEA模型和面板Tobit的两阶段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中国铁路运输业是典型的行政垄断行业,同时又面临着其他运输方式日趋激烈的替代竞争。本文基于产出导向的SBM-DEA模型对中国铁路运输业在1997~2009年期间的经济效率进行了测算,并采用受限随机效应面板Tobit模型检验了各种外部环境因素对于铁路运输业经济效率的影响。效率测算结果显示,纯技术效率低下是中国铁路运输业经济效率较低的主要原因。计量回归结果显示,行业性行政垄断和旅客周转量所占比例均对铁路运输业经济效率呈现出显着的负向影响;公路路网密度和高速公路占比等替代竞争因素则呈现出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单位面积生产总值等引致需求因素和铁路路网密度等亦均呈现出显着的正向影响;2005年铁路局分拆重组改革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则分别呈现出一定程度地显着正相关和负相关影响。

赵吉[7](2011)在《加入WTO后中国铁路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文中认为首先,分析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将从资金、先进技术、管理经验、提高效率等几个方面给中国铁路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其次,论述了中国铁路行业在管理体制、铁路经营以及竞争能力等方面与西方许多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许多的不足,即我们将要面临的挑战。最后,针对这些机遇与挑战本文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应对措施,我们应从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培养人才、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等方面不断完善自己,充分发挥中国铁路的优势,从而更好地发挥铁路的作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更大的贡献。

李越川[8](2008)在《中国铁路运输企业产权制度的变迁 ——一种演化博弈理论的分析框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铁路运输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中国铁路运输企业必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从本质上说,中国铁路运输企业的改革和发展的问题是一个深刻的产权制度变迁过程。本文把研究对象锁定在中国铁路运输企业上,目的主要是解释中国铁路运输企业产权制度变迁的过程。试图分析产权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揭示产权制度主体的利益博弈过程,对中国铁路运输企业产权制度变迁的经济现象进行研究。为铁路运输企业未来组织发展模式上提供理论的支持和经验上的借鉴。本文主要做了如下研究工作:第一,梳理了关于企业性质的相关研究理论。对现代企业产权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进行评析,通过对三种理论的融合,结合所研究的问题,提出对企业性质的不同视角的认识:企业是产权制度的集合,企业产权制度是利益相关者之间博弈的结果,企业的成长过程可以从制度变迁的视角去考察。第二,提出对中国铁路运输企业产权制度变迁的分析范式。对制度变迁的认识采取一种演化的视角,结合中国铁路运输企业情况,具体提出基于纳什演化机制下的演化博弈分析框架。描述了对于演化博弈分析范式所应用的假设前提和分析特征。第三,归纳了影响中国铁路运输企业制度变迁的主要影响因素。从运输技术、运输市场环境和运输政策三方面来分析对中国铁路运输企业产权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第四,建立了一个对中国铁路运输企业演化博弈分析模型。对模型的一般性进行有意义的讨论并得出重要的经济启示,并对不同的参数进行了计算机仿真模拟处理,得出在演化博弈分析框架下的结论。在对中国铁路运输企业产权制度变迁的分析过程中,本文做出如下三个方面的创新贡献:第一,从企业制度的视角分析中国铁路的产权制度变迁。第二,提出对中国铁路运输企业产权制度变迁的一种新的分析范式。第三,引入演化博弈理论,对中国铁路运输企业产权制度主体行为进行演化博弈分析,并进行计算机仿真模拟。

曾朝峰[9](2007)在《中国铁路运输业重组模式研究》文中认为自八十年代初,铁路企业在运输市场的竞争地位不断下降,严重制约中国经济的发展。由于铁道部长期实行的“政企合一”、“一体化”经营管理模式,加上铁路自身的特点,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进程缓慢,带来企业内部的低效率、高成本、缺乏市场竞争力,经营效益不高等问题。在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有关铁路改革的文献资料,参加了一些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活动,运用所学的管理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提出了未来铁路行业发展的方向。本文针对铁路运输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网运分离”的解决方案。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提出论文研究背景与目的,阐述了本论文研究现状与意义,给出了研究的思路结构和研究内容以及所涉及的理论与方法。(2)选择当前世界铁路改革模式中比较典型的且被认为较成功的国家:瑞典、日本和美国的铁路加以分析,再结合中国铁路现实情况,总结出中国铁路改革可借鉴之处。(3)对现阶段我国铁路运输进行的重组模式,运用系列理论进行分析,验证其改革的正确性。(4)分析目前我国铁路企业重组中存在的问题-无规模经济性,结合中国实情,借鉴国外铁路改革成功的经验提出今后中国铁路运输业重组模式选择——“网运分离”,并提出了实现该模式的政策建议。

张莉[10](2007)在《我国铁路货物运输业发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物流全球化和对外开放的运输市场己成为运输业发展的重要特征,开放与竞争正成为21世纪世界铁路发展的主题。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发展环境发生巨大变化,铁路运输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一方面为中国铁路运输业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特有的后发优势,另一方面也使其面临着国际运输业的严峻挑战。同时,我国政府承诺逐步开放铁路货物运输市场,签署了《服务贸易总协定》和相应的承诺清单。本文首先以理论研究的方法为主、以规范法为辅,对铁路货物运输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论述。通过对国内外铁路货物运输业的发展沿革及现状进行比较分析,运用PEST方法,对入世后的我国铁路货物运输业进行了宏观环境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加入WTO对我国铁路货物运输业的影响进行了SWOT分析。最后,本文从加快铁路货物运输业改革发展的目标出发,提出了WTO规则下我国铁路货物运输业的发展战略及相关对策:优势——机会战略:采取竞争合作战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巩固既有运输产品,不断开发新兴产品。劣势——机会战略:扩大货物运输能力,增加运输市场份额;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建立信息处理机制。优势——威胁战略:实施新产品新定位战略和品牌战略;与客户进行战略性合作;培育核心竞争能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向现代物流拓展。劣势——威胁战略: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加快培养铁路人才加快铁道部职能转变,推进铁路政企分开;引入多种投资主体,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质量战略;调整产品结构。

二、WTO与中国铁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WTO与中国铁路(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铁路改革对铁路贸易产品多样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贸易阶段性下滑
        1.1.2 铁路改革相对滞后
    1.2 研究范围和概念界定
        1.2.1 研究范围
        1.2.2 概念界定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6.1 理论研究方法
        1.6.2 实证研究方法
    1.7 本文创新
    1.8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综述
        2.1.1 国际贸易理论
        2.1.2 运输经济理论
        2.1.3 制度经济学
        2.1.4 企业组织理论
    2.2 相关文献综述
        2.2.1 服务投入与贸易
        2.2.2 交通与贸易
        2.2.3 企业出口多样性
        2.2.4 国企改革与预算软约束
        2.2.5 铁路改革
        2.2.6 组织结构集中和工作负荷过载
    2.3 对现有研究的评价
第3章 铁路主辅分离对铁路出口产品偏度的影响
    3.1 引言
    3.2 改革背景
    3.3 理论模型
    3.4 实证分析
        3.4.1 数据和变量描述
        3.4.2 计量模型
        3.4.3 实证结果
        3.4.4 稳健性检验
        3.4.5 解释机理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铁路局直管站段改革对产品层面出口的影响
    4.1 引言
    4.2 改革背景与研究问题
    4.3 实证分析
        4.3.1 数据和变量描述
        4.3.2 计量模型
        4.3.3 实证结果
    4.4 稳健性检验
        4.4.1 控制异常值
        4.4.2 控制时间趋势
        4.4.3 控制产品替代弹性的影响
        4.4.4 排除外资企业的影响
        4.4.5 替换控制组
        4.4.6 控制季节因素
        4.4.7 扩展研究时段
        4.4.8 企业—产品层面的影响
    4.5 异质性检验
        4.5.1 企业所有制
        4.5.2 贸易方式
        4.5.3 产品属性
        4.5.4 企业区位
        4.5.5 动态效果
    4.6 其他潜在影响因素
        4.6.1 节日因素
        4.6.2 政策执行滞后问题
        4.6.3 关税的影响
        4.6.4 铁路与海运出口的替代效应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铁路局直管站段改革对进口的影响
    5.1 引言
    5.2 铁路调度系统在此次改革中的变化
    5.3 实证分析
        5.3.1 数据和变量描述
        5.3.2 计量模型
        5.3.3 实证结果
    5.4 稳健性检验
        5.4.1 区分货物种类
        5.4.2 区分不同的铁路局
        5.4.3 其他潜在因素对进口额的影响
        5.4.4 扩展研究时段
    5.5 解释机理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主要结论、政策建议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1.1 铁路主辅分离改革对中国铁路出口特别是偏度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6.1.2 铁路局直管站段体制改革在短期内抑制了铁路出口
        6.1.3 铁路局直管站段体制改革在短期内抑制了铁路进口
    6.2 政策建议
        6.2.1 针对铁路重启辅营业务
        6.2.2 针对铁路局治理结构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A.1 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的定义
    A.2 稳健性检验:控制其他形式的固定效应
    A.3 威尔克森符号秩检验
    A.4 2000年、2019年中国出口税则
    A.5 2018中国铁路总公司汇总资产负债表
    A.6 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
    A.7 铁路局直管站段体制改革实施过程
    A.8 部分“公转铁”推进措施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基于区域价值链视角的“一带一路”标准合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基于区域价值链视角的“一带一路”标准合作机制架构
    2.1 微观契约机制
    2.2 宏观协议机制
3 区域价值链视角的“一带一路”标准合作模式
4“一带一路”标准合作的保障机制分析
5“一带一路”铁路标准合作实践
6 结语

(3)中国交通网络发展对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中国交通网络的发展
    1.1.4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第二节 研究思路、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1.2.2 研究方法
第三节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中国市场分割问题的研究
    2.1.1 市场分割的表现形式及影响
    2.1.2 市场分割的形成原因
    2.1.3 打破市场分割的相关研究
第二节 交通网络对贸易影响的研究
    2.2.1 国际间交通对贸易的影响研究
    2.2.2 国内交通对贸易的影响研究
    2.2.3 研究评述
第三节 交通网络对生产率影响的研究
    2.3.1 交通网络的量化
    2.3.2 生产率的概念及测算
    2.3.3 交通网络与生产率
    2.3.4 研究评述及假说提出
第四节 交通网络对资源错配影响的研究
    2.4.1 资源错配的概念及测算
    2.4.2 资源错配的成因及影响研究
    2.4.3 交通网络与资源错配
    2.4.4 研究评述及假说提出 第三章 交通网络、市场分割与出口贸易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 理论模型的建立与假设
第二节 理论模型的一般均衡分析
第三节 理论模型对实证研究的启示 第四章 交通网络发展对出口贸易的影响
第一节 数据与描述性统计
    4.1.1 数据来源及处理
    4.1.2 描述性统计分析
第二节 实证策略
第三节 实证结果
    4.3.1 基准回归
    4.3.2 事件分析
    4.3.3 稳健性检验
    4.3.4 内生性问题解决
    4.3.5 异质性探究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交通网络发展对生产率和资源错配的影响
第一节 交通网络对生产率的影响
    5.1.1 数据及处理
    5.1.2 实证策略
    5.1.3 实证结果
第二节 交通网络对资源错配的影响
    5.2.1 数据及处理
    5.2.2 实证策略
    5.2.3 实证结果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交通网络发展影响出口的机制探究
第一节 生产率机制与资源错配机制
    6.1.1 生产率机制
    6.1.2 资源错配机制
第二节 实证回归结果
    6.2.1 数据与实证策略
    6.2.2 基准回归
    6.2.3 稳健性检验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与政策启示
    7.1.1 主要结论
    7.1.2 相关政策启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4)出口与国有企业效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背景与意义
    1.3 研究框架、数据和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数据
        1.3.3 研究方法
    1.4 概念界定和研究内容
        1.4.1 概念界定
        1.4.2 研究内容
    1.5 创新点与不足
        1.5.1 本文的创新点
        1.5.2 本文的局限性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国有企业效率的研究
        2.1.1 关于国企效率的争论
        2.1.2 国有企业效率的共识
        2.1.3 提升国企效率的改革方向
    2.2 出口竞争与国有企业效率相关研究
    2.3 国内因素、出口与企业效率相关研究
    2.4 简要评述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有制造业企业效率演进:直接效率
    3.1 效率指标和数据说明
        3.1.1 企业效率指标选取:全要素生产率
        3.1.2 数据说明
    3.2 典型事实
        3.2.1 不同所有制企业
        3.2.2 (非)出口国有企业
    3.3 国有企业生产率分解
        3.3.1 生产率分解方法:FHK-DOP法
        3.3.2 国有企业生产率分解
        3.3.32007 -2013年国有企业TFP分解
        3.3.4 改进TFP估计方法及分解结果
    3.4 国有企业生产率演进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出口竞争与国有企业效率:直接效率
    4.1 理论机制
    4.2 模型设定和内生性处理
        4.2.1 模型设定
        4.2.2 变量说明
        4.2.3 内生性处理
        4.2.4 数据说明
    4.3 实证结果
    4.4 稳健性分析
        4.4.1 生产率指标和模型形式
        4.4.2 出口自选择和学习效应
    4.5 机制检验
    4.6 异质性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铁路机构改革出口效应:间接效率
    5.1 引言
    5.2 理论机制
        5.2.1 制度背景
        5.2.2 理论分析
    5.3 铁路机构改革与企业出口
        5.3.1 模型设定和数据说明
        5.3.2 实证结果和分析
        5.3.3 稳健性分析
        5.3.4 铁路机构改革的异质性影响
        5.3.5 其他潜在影响因素
    5.4 铁路机构改革与企业效率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启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1998-2013年工业企业数据基本统计
附录B 相关生产率分解方法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WTO规则下中国铁路货物运输业的SWOT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WTO规则下中国铁路货物运输业的概况
2 WTO规则下中国铁路货物运输业的SWOT分析
    2.1 内部优势S-strength分析
        2.1.1 中国铁路路网具有整体性特点
        2.1.2 中国铁路具有可持续发展绿色运输理念
        2.1.3 中国铁路货物运输形成品牌化
        2.1.4 中国铁路货物运输具有本土化优势
    2.2 内部劣势W-weakness分析
        2.2.1 中国铁路货物运输产品开发存在缺陷
        2.2.2 中国铁路货物运输在人力资源方面存在劣势
        2.2.3 中国铁路货物运输在运输组织方面存在劣势
    2.3 外部机会O-opportunity分析
        2.3.1 WTO能为铁路货物运输扩大市场
        2.3.2 WTO规则下铁路货物运输企业可获得开放的经营环境
        2.3.3 WTO带来广阔的国际环境
        2.3.4 WTO规则下为铁路货物运输企业提供竞争动力
    2.4 外部威胁T-threat分析
        2.4.1 运输物流市场存在不利的竞争形势
        2.4.2 外商大量涌入带来了新的考验
        2.4.3 铁路运输企业人才匮乏

(6)行政垄断、替代竞争与中国铁路运输业经济效率——基于SBM-DEA模型和面板Tobit的两阶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言
二、 文献综述
三、 铁路运输业经济效率的测算
    (一) 指标选取及说明
    (二) 效率测算模型的选择
    (三) 经济效率的测算结果分析
        1. 行业总体规模效率和技术效率评价
        2. 三大地区铁路运输业营运效率分析
四、 行政垄断和替代竞争影响的计量实证分析
    (一)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二) 变量说明与模型构建
    (三) 面板Tobit估计结果分析
五、 简短结论及政策建议

(7)加入WTO后中国铁路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一、加入WTO将给中国铁路带来的发展机遇
    1. 有利于扩大资本、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2. 有利于推动中国铁路体制改革。
    3. 有利于中国铁路更新观念、提高效率、提高竞争力。
    4. 有利于扩大开放, 增加运量。
二、加入WTO中国铁路将面临的挑战
    1. 铁路管理体制及法律法规与WTO有关规则不相适应。
    2. 外资企业将对中国运输业构成直接的竞争威胁。
    3. 中国铁路经营困难。
三、面对WTO中国铁路要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1. 转变政府职能, 完善政府规制。
    2.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3. 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提高铁路企业市场竞争力。
    4. 重视人才培养, 建立人才激励机制。
    5. 转变观念, 适应要求。

(8)中国铁路运输企业产权制度的变迁 ——一种演化博弈理论的分析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铁路运输企业面临入世后的竞争压力
        1.1.2 各国铁路运输企业经历了不同改革发展路径
        1.1.3 中国铁路运输企业需要匹配的产权制度安排
    1.2 问题提出、研究现状与意义
        1.2.1 问题提出
        1.2.2 研究现状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基本概念界定与论文结构
        1.3.1 研究方法
        1.3.2 基本概念界定
        1.3.3 论文结构
2.相关基础理论评析
    2.1 企业产权理论
        2.1.1 产权的概念
        2.1.2 要素产权的契约
        2.1.3 不完全契约下的产权配置
        2.1.4 单一产权主体到多元产权主体
    2.2 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
        2.2.1 利益相关者的概念和分类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的发展
        2.2.3 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治理
    2.3 制度变迁理论
        2.3.1 制度的概念
        2.3.2 制度变迁理论模型
        2.3.3 制度变迁视角下的企业成长
    2.4 相关基础理论的评析
3.中国铁路运输企业产权制度变迁的分析范式
    3.1 分析范式
        3.1.1 范式的说明
        3.1.2 制度变迁的演进观
        3.1.3 博弈与制度均衡
    3.2 中国铁路运输企业产权制度变迁的演化博弈分析范式
        3.2.1 纳什均衡演化机制与演化博弈理论
        3.2.2 演化博弈视角下的铁路运输企业产权制度
        3.2.3 演化博弈分析范式的假设前提和分析特征
4.中国铁路运输企业产权制度环境分析
    4.1 制度环境中的主要因素
    4.2 铁路运输生产技术
        4.2.1 铁路运输生产技术特性
        4.2.2 运输生产技术对铁路运输企业产权制度的影响
    4.3 铁路运输市场环境
        4.3.1 铁路运输市场规模
        4.3.2 运输市场竞争格局
        4.3.3 运输市场环境对铁路运输企业产权制度的影响
    4.4 铁路运输政策环境
        4.4.1 国家政策
        4.4.2 运输管制
        4.4.3 运输政策对铁路运输企业产权制度的影响
5.中国铁路运输企业产权制度主体行为的演化博弈分析
    5.1 中国铁路运输企业产权制度变迁的数学描述及前提假设
        5.1.1 问题的数学描述
        5.1.2 演化博弈模型前提假设
        5.1.3 演化博弈参与人的描述
    5.2 演化博弈模型一般表达式的构建和数学求解
        5.2.1 相关定义说明
        5.2.2 演化博弈模型一般表达式及平衡点
        5.2.3 演化博弈模型中的稳定结点讨论
        5.2.4 演化博弈模型一般表达式的结论及经济启示
    5.3 中国铁路运输企业产权制度的演化博弈分析
        5.3.1 前提假设
        5.3.2 参数设置
        5.3.3 演化博弈分析
        5.3.4 结论和计算机仿真模拟
    5.4 演化博弈模型分析框架下的相关结论
6.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中国铁路运输业重组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价值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价值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1.3.1 研究方法
        1.3.2 论文结构
第2章 典型国家铁路改革的模式与经验借鉴
    2.1 各国铁路改革的背景与总体模式
    2.2 瑞典国家铁路改革
        2.2.1 瑞典国家铁路改革背景
        2.2.2 瑞典国家铁路改革的基本内容
        2.2.3 瑞典国铁改革实施效果
    2.3 日本铁路改革情况及改革特点
        2.3.1 日本铁路改革背景及内容
        2.3.2 日本国铁改革的主要特点
    2.4 美国的铁路改革
        2.4.1 美国铁路改革情况
        2.4.2 美国铁路改革的绩效
    2.5 国外铁路改革的启示
        2.5.1 以瑞典为代表的欧盟国家铁路的改革启示
        2.5.2 日本铁路改革的启示
        2.5.3 美国铁路改革的启示
第3章 现阶段我国铁路运输业重组现状分析
    3.1 铁路运输企业“主辅分离”现状分析
        3.1.1 铁路运输企业“主辅分离”现状
        3.1.2 铁路运输企业“主辅分离”原因分析
    3.2 铁路企业分局撤销现状分析
        3.2.1 铁路企业分局撤销现状
        3.2.2 铁路企业分局撤销原因分析
    3.3 铁路企业基层站段撤并现状分析
        3.3.1 铁路企业基层站段撤并现状
        3.3.2 铁路企业基层站段撤并原因分析
    3.4 现阶段铁路企业模式重组的实施效果
第4章 中国铁路运输业重组中存在问题分析
    4.1 中国铁路运输业重组中存在的问题
        4.1.1 中国铁路运输业重组中“职能一体化”的问题
        4.1.2 中国铁路运输业重组中“垂直一体化”的问题
    4.2 中国铁路运输业重组与国外铁路改革比较分析
    4.3 中国铁路运输业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第5章 中国铁路运输业重组模式选择
    5.1 中国铁路运输业重组模式选择
    5.2 选择“网运分离”重组模式的原因分析
        5.2.1 “网运分离”的概念与类型
        5.2.2 中国实行“网运分离”模式的背景
        5.2.3 选择“网运分离”模式的原因分析
    5.3 中国铁路实行“网运分离”的初步构想
        5.3.1 实施“网运分离”所应遵循的原则
        5.3.2 建立“网运分离”的铁路运输企业重组模式
        5.3.3 中国铁路实行“网运分离”需要解决的一些突出问题
    5.4 中国铁路运输业“网运分离”分步实施步骤
        5.4.1 “网运分离”内容分步实施步骤
        5.4.2 “网运分离”时间分步实施步骤
    5.5 组建货运公司与客运公司的初步设想
        5.5.1 铁路货运公司组建方案设计
        5.5.2 铁路客运公司组建方案设计
    5.6 实施“网运分离”的几点政策建议
第6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6.1 结论
        6.1.1 结论概述与评价
        6.1.2 论文的创新之处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10)我国铁路货物运输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铁路运输市场开放的必然性
        1.1.2 加入WTO 对开放铁路运输市场的要求
        1.1.3 加入WTO 后我国铁路应承担的义务及入世承诺
    1.2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价值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价值
2 铁路货物运输理论研究的现状与评述
    2.1 国外学者对铁路货物运输研究的主要理论
        2.1.1 对运输发展理论的研究
        2.1.2 对铁路属性理论的研究
    2.2 国内学术界对铁路货物运输的研究状况
        2.2.1 对运输发展理论的研究
        2.2.2 对铁路属性理论的研究
3 国内外铁路货物运输发展的比较分析
    3.1 国际铁路货物运输业发展变革及现状
        3.1.1 国际铁路货物运输业发展变革
        3.1.2 国际铁路货物运输业的现状
    3.2 我国铁路货物运输业发展变革及现状
        3.2.1 我国铁路货物运输业发展变革
        3.2.2 我国铁路货物运输业的现状
    3.3 国际货物运输业发展对我国铁路货物运输业的启示
4 WTO 规则下我国铁路货物运输业的SWOT 分析
    4.1 宏观环境PEST 分析
        4.1.1 政治环境分析
        4.1.2 经济环境分析
        4.1.3 社会环境分析
        4.1.4 技术环境分析
        4.1.5 行业总体分析
    4.2 我国铁路货物运输业面临的外部机会
    4.3 我国铁路货物运输业面临的外部威胁
    4.4 我国铁路货物运输业的内部优势
    4.5 我国铁路货物运输业的内部劣势
5 我国铁路货物运输业发展战略的选择及其对策
    5.1 优势——机会战略
        5.1.1 采取竞争——合作战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5.1.2 巩固既有运输产品,不断开发新兴产品
    5.2 劣势一一机会战略
        5.2.1 扩大货物运输能力,增加运输市场份额
        5.2.2 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建立信息处理机制
    5.3 优势——威胁战略
        5.3.1 实施新产品新定位战略和品牌战略
        5.3.2 与客户进行战略性合作
        5.3.3 培育核心竞争能力
        5.3.4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向现代物流拓展
    5.4 劣势——威胁战略
        5.4.1 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加快培养铁路人才
        5.4.2 加快铁道部职能转变,推进铁路政企分开
        5.4.3 引入多种投资主体,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5.4.4 实施质量战略
        5.4.5 调整产品结构
6 结论
作者简历

四、WTO与中国铁路(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铁路改革对铁路贸易产品多样化的影响[D]. 袁航.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2]基于区域价值链视角的“一带一路”标准合作机制研究[J]. 江涛,覃琼霞. 标准科学, 2019(09)
  • [3]中国交通网络发展对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D]. 张梦婷. 上海大学, 2019(02)
  • [4]出口与国有企业效率[D]. 王聪.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
  • [5]WTO规则下中国铁路货物运输业的SWOT分析[J]. 张宏伟.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15(15)
  • [6]行政垄断、替代竞争与中国铁路运输业经济效率——基于SBM-DEA模型和面板Tobit的两阶段分析[J]. 刘秉镰,刘玉海,穆秀珍. 产业经济研究, 2012(02)
  • [7]加入WTO后中国铁路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 赵吉. 学理论, 2011(11)
  • [8]中国铁路运输企业产权制度的变迁 ——一种演化博弈理论的分析框架[D]. 李越川. 北京交通大学, 2008(03)
  • [9]中国铁路运输业重组模式研究[D]. 曾朝峰. 中南大学, 2007(06)
  • [10]我国铁路货物运输业发展研究[D]. 张莉. 北京交通大学, 2007(06)

标签:;  ;  ;  ;  ;  

WTO与中国铁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