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伪同步码分多址研究

移动通信伪同步码分多址研究

一、移动通信准同步码分多址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丹阳[1](2021)在《面向可见光通信的CDMA技术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射频通信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通信容量需求,下一代移动通信面临着频谱资源短缺的巨大挑战。可见光通信(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VLC)是一种以可见光为信息载体的光无线通信技术,具有宽频谱、大容量、广覆盖、高安全和低能耗等优势,有潜力成为下一代移动通信架构中的关键技术之一。然而,和传统无线通信技术一样,多用户接入带来的多址干扰和同步问题会直接影响VLC系统的性能和实用化进程。码分多址接入(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技术通过在码域对用户进行区分,能有效减少多址干扰,也可以通过增加扩频码集零相关区长度增强对用户信号同步的容忍度,是多用户接入应用的绝佳选择。此外,针对VLC系统兼容照明的情形,在考虑通信性能的同时,还需要考虑系统照明性能、传输效率、复杂度等多方面因素。因此如何能够有效地减少多址干扰,同时满足其它各种系统性能需求,是VLC系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立足于理想同步、准同步和多速率的多用户VLC系统的性能提升,探索了多种新型CDMA扩频码集,并成功进行系统验证和应用拓展,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概括如下:(1)针对多用户系统通信和照明复用的问题,本文研究了一种面向VLC系统的调光控制CDMA方案,并进行了系统验证。该方案通过引入映射模块和调光模块对传统的CDMA方案进行改进,在保证系统传输效率的同时,实现调光控制。基于该CDMA方案,本文进一步采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搭建了实时多用户VLC系统,结果表明该方案能够以低复杂度实现多用户传输,并使系统具有较优的照明性能。(2)针对多用户系统多径效应引起的同步破坏问题,本文构造了两种适用于准同步(Quasi-synchronous,QS)CDMA-VLC系统的新型扩频码集,并进行了系统验证。两种新型码集分别为基于交织迭代的OZCZ(Optical Zero Correlation Zone)码集和基于迭代扩展的OZCZ码集,它们在零相关区内保持良好的相关特性,系统发送端和接收端分别采用不同极性的码集进行扩频和解扩。结合新构造的码集,本文进一步搭建了单通道和双通道QS-CDMA-VLC系统,结果表明,系统在调光值、总比特率、传输时延容忍度和误码性能方面均能得到较大提升。(3)针对多用户系统中多样化流量需求的问题,本文首次建立了多速率QS-CDMA-VLC系统模型,并提出了一种适用于该系统模型的OVSF-OZCZ(Orthogonal Variable Spreading Factor OZCZ)码集。该码集具有可变扩频因子和零相关区特性,可同时满足多用户传输的多速率和准同步需求。通过数值仿真分析,新构造的码集可作为多速率QS-CDMA-VLC系统的候选码集,支持未来大规模异构设备的多业务需求。(4)本文进一步采用ARM和FPGA一体化开发平台,实现了基于CDMA技术的可见光通信定位一体化系统,该系统同时具备照明、通信和定位功能。结果表明,通过应用基于交织迭代的OZCZ码集,系统在减少多址干扰、提升定位精度、保证照明性能等方面均表现出色。

曲至诚[2](2020)在《天地融合低轨卫星物联网体系架构与关键技术》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地面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物联网已被越来越广泛地用于现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然而单纯依靠传统地面物联网还远不足以实现“万物互联”的远大愿景。相比于地面网络,天基卫星网络具有高、远和广域覆盖的突出特点,对于实现对海上、空中以及地面系统难以覆盖的边远地区的服务有其明显优势,作为地面网络的补充和延伸或将为实现物联网全球无缝覆盖提供强有力支撑。但现有卫星系统通常存在缺乏一般性、通用性、协作拓展能力弱、与地面网络独立建设等缺点,同样难以满足未来“万物互联”对网络灵活性、扩展性、兼容性的需求,故亟需开展天地融合物联网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方面的研究,为未来物联网的天地融合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论文围绕物联网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应用服务需求,在综合考虑天地融合物联网结构复杂、业务多样、海量接入、资源受限等特点的基础上,开展天地融合低轨卫星物联网体系架构、业务模型、多址接入、干扰分析与频谱共享等方面的研究,以期为实现我国未来卫星物联网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基础。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传统卫星通信系统与地面通信系统相互独立、融合互通性差,难以满足未来物联网“万物互联”的需求。针对该问题,论文在卫星网络与地面网络融合研究基础上,借鉴地面5G移动通信的先进思想,结合卫星物联网潜在的应用需求提出了天地融合的低轨卫星物联网体系架构。同时,考虑系统资源开销与潜在应用场景,基于该架构提出面向轻量级控制的高效可信通信流程。最后,利用该架构的天地融合设计,从系统资源灵活调度与使用的角度提出天地协同组网机理,研究星地联合接入调度框架与分簇协作传输机制,通过上述设计为系统资源的合理分配与灵活调度提供基础。(2)在未来低轨卫星物联网全球化、多领域的应用趋势下,低轨卫星星座的高动态以及物联网业务分布的不均匀性将会给系统的性能带来不利影响。针对该问题,论文在对低轨卫星物联网的潜在应用类型和业务种类进行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卫星物联网应用的全球分布趋势,提出基于随机变参分析的全球物联网业务分布模型;在此模型基础上,结合卫星的运动规律对系统中不同节点不同时刻的业务量进行分析;通过遍历分析系统中的节点,明确卫星物联网应用分布对系统性能产生的影响,为设计更加合理的系统资源分配方式提供支撑。(3)未来全球覆盖、海量接入的服务场景下,低轨卫星物联网系统中单节点将不可避免地遭遇用户数据碰撞问题。针对该问题,论文在随机多址接入技术研究基础上,结合低轨卫星动态特性与功率差异,提出一种基于导航辅助及环状功率控制的上行准同步容碰撞随机接入方案;该方案利用导航信息完成准同步接入从而简化收端设计,同时,利用环状功率控制提升系统的捕获效率;随后,对系统的捕获性能进行了理论分析;最后,通过仿真分析,验证了功率控制对系统捕获效率的提升作用,并验证了所提方案在低轨卫星物联接入场景下较同类型方案在系统吞吐率上有显着提升。(4)天地融合低轨卫星物联网作为空间信息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频谱资源严重不足的背景下,与网内其他系统及地面移动通信系统在频率共用时所产生的干扰问题将使全网高效运行受到掣肘。针对上述问题,论文立足天地融合低轨卫星物联网体系架构,提出了天地融合低轨卫星物联网系统干扰分析模型。在对低轨卫星物联网潜在的受干扰场景进行了梳理与分析的基础上,从时间、空间、频率、功率多个维度对空间节点可存在性进行了研究,结合卫星的运动规律提出了轨道和频率联合分析模型,以所提联合干扰分析模型为依托对卫星系统间干扰及星地干扰场景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所列潜在场景的细分深入探究,明确了与低轨卫星物联网共享频率的空、地节点对其产生的干扰情形;随后,针对低轨卫星物联网系统和地面移动系统之间进行频谱共享的其中一类场景,以发射功率和地面系统的干扰门限为约束,以最大化时延受限容量为优化目标提出了一种基于最优功率控制的频谱共享方法,为今后系统频率资源分配与频率共用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迟琳曼[3](2020)在《异构蜂窝网络中基于NOMA的资源分配算法研究》文中指出非正交多址接入(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NOMA)技术是5G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它可以通过功率域复用来区分不同用户,能够显着提高系统频谱利用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源短缺的问题。然而,由于NOMA是多个蜂窝用户复用同一信道传输数据,会造成同一信道上蜂窝用户之间的信号干扰问题。因此,为了协调NOMA系统中因复用信道而产生的干扰问题,需要对无线资源进行优化分配,这是应用NOMA技术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主要研究了异构蜂窝网络中基于NOMA的资源分配问题,分别针对不同的NOMA场景,从用户功率分配和子信道配对等方面提出了资源分配优化算法。具体内容及创新点如下:(1)针对两阶段的NOMA-D2D和辅助中继(NOMA-DC)场景,提出了一种功率优化算法。首先构建了最大化系统各态历经容量的优化问题,然后利用凸函数性质得到第一阶段最优功率分配因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用户中断概率性能的变化情况。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能显着提高系统各态历经容量且降低了中继用户的中断概率。(2)针对NOMA-D2D异构蜂窝系统场景,提出了一种用户配对和功率分配算法。首先构建了以最大化系统总速率为目标的优化问题,将原始混合整数非凸优化问题分为用户配对和功率分配两个子问题。对于用户配对子问题,提出了基于多对多匹配的蜂窝用户和D2D对的匹配算法;对于功率分配子问题,分别利用辅助梯度二分搜索算法和逐次凸逼近获得了子信道功率和D2D发送功率的最优值。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次优算法具有近似最优化算法性能且能有效提高系统总速率。(3)针对基于NOMA的多层异构蜂窝网络场景,提出了一种子信道分配和功率分配算法。首先构建了最大化系统总能效的优化问题,将非凸非线性问题进行近似凸变换,将目标函数转化为等价减法形式;然后对子信道分配问题和功率分配子问题分别进行优化,采用多对多匹配博弈对子信道进行分配,使用拉格朗日对偶法对用户功率进行优化分配,最后联合迭代求解优化问题。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分阶段次优资源分配算法能够有效地提高系统能效。

刘涛[4](2020)在《具有良好集间相关性的序列集与高斯整数序列研究》文中认为具有良好相关性能的序列在无线通信、雷达、密码等众多领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往往采用序列来做为导频信号或扩频码,序列相关函数值的大小直接决定了系统干扰水平的高低,因而序列相关性能的好坏影响着通信系统的性能。本文针对几类具有良好相关性的序列设计方法展开研究。首先,研究了具有集间零相关区的二元ZCZ序列集构造方法。基本思路是根据基于互补序列的ZCZ序列集构造框架,通过构造具有良好集间互相关性的二元互补序列集,从而对应得到具有良好集间互相关性能的二元ZCZ序列集。具体的,一方面利用二元正交矩阵构造了集合数目大于2的多个二元互补序列集,不同集合间具有正交性,进而利用ZCZ序列集的构造框架得到了集合数目大于2的具有集间正交性的二元ZCZ序列集。另一方面通过构造具有集间零相关区的二元互补序列集,进而构造了具有集间零相关区的二元ZCZ序列集。每个ZCZ序列集参数都是最优的,集间零相关区长度仅比理论最大值小1。其次,研究了具有集间低相关性的多相ZCZ序列集构造方法。基本思路是根据基于DFT矩阵的多相ZCZ序列集构造框架,通过推导得到影响ZCZ序列集集间互相关函数值大小的关键因素,即集间互相关函数幅度值与映射函数的汉明相关性有关。通过利用跳频序列集构造了4类映射函数,进而对应构造出4类具有集间低相关性的多相ZCZ序列集,每个ZCZ序列集参数都是最优的。该构造方法可以进行推广,只要构造出其他满足条件的映射函数,就可以利用本方法得到新的具有集间低相关性的ZCZ序列集。再次,研究了具有低相关性的准互补序列集构造方法。一方面,基于有限域GF(p)上的映射函数构造了一类具有多子集结构的互补序列集。不同子集间具有低相关性质,将多个子集合并则可以得到一个参数达到渐进最优的非周期低相关互补序列集。另一方面,基于二元正交矩阵,提出了一类二元非周期低相关区互补序列集构造方法,得到的序列集参数也是达到渐进最优的。与多相序列相比,二元序列具有方便应用的优点,因而在实际的通信系统中应用价值更大。最后,研究了高斯整数集上的序列构造方法。基本思想是利用序列与组合设计之间的联系,利用差集、差族等集合定义高斯整数序列、高斯整数互补序列,进而利用组合设计理论推导出完备高斯整数序列、高斯整数互补序列的存在条件,最终通过寻找满足条件的高斯整数来赋值得到相应的完备高斯整数序列和高斯整数互补序列。具体的,利用差集构造了三类具有不同参数的完备高斯整数序列。基于差族构造了周期性高斯整数互补序列。

胡婷华[5](2020)在《具有零相关区性质的格雷序列集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低相关序列集和格雷序列集在移动通信系统、编码、雷达、声纳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本文针对格雷序列集的周期零相关区特性和奇周期零相关区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基于广义布尔函数定义的Golay-Davis-Jedwab(GDJ)序列对,研究了GDJ序列的奇周期相关性质。一般化了具有奇周期零相关区性质的GDJ序列对的结果,得到了具有奇周期零相关区特性的GDJ序列对或格雷序列集。和已有结论相比,新构造的序列集具有更灵活的参数。其次,研究了新的具有周期零相关区性质的格雷互补序列集。受陈眧羽等人工作的启发,在零相关区、序列长度和序列集大小不变的前提下,发现了更多具有周期零相关区特性的格雷互补序列集。最后,论文研究了格雷互补序列集的一个应用:构造非周期零相关区性质的互补码集。基于具有周期零相关区性质的格雷互补码集和正交矩阵,构造了一类列序列具有低峰均比性质和非周期零相关区性质的格雷互补码集。这类互补码集对提高MC-CDMA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张琼方[6](2019)在《《通信技术导论》第9至10章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在信息产业突飞猛进的今天,通信技术作为信息产业的核心科技毫无悬念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由它带来的一系列社会信息化,也迅速地影响和改变了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方式。纵观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在市场调节中显现的作用,其广阔的发展前景不言而喻。基于此,笔者选取《通信技术导论》一书第九章和第十章并借助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进行英汉翻译。该书以科普目的为主,是一本为非工科学生所编写的通信入门教材,同时也适合商业环境中的企业人员学习使用。在翻译实践中,笔者首先分析并梳理出了原文本的特征诸如长难句、被动句、术语、缩略语、计量单位、可读性分数等信息;继而借助计算机辅助工具创建翻译项目对原文本进行翻译。本次翻译实践项目在顺应论的指导下致力于确保译文忠实于原文,充分考虑上下文语境、目标受众的认知等诸多差异来做出各种适当的选择和顺应,同时保持原文固有的格式。本报告立足于科技英语的特点,选择对翻译实践中词汇和句法相关的重难点进行案例分析来探讨科技文本的翻译策略,从而弥补英汉科技翻译两种语言之间的鸿沟,同时也为未来的通信技术翻译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平行文本。

李烁楠[7](2019)在《多子集零相关区序列集设计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零相关区(Zero Correlation Zone,ZCZ)序列是一类适用于准同步码分多址(Quasi-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QS-CDMA)系统的扩频序列。通信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以及用户数目分别受限于扩频序列的相关性和序列数量,因此设计具有良好相关性能以及较大序列数目的扩频序列集对提高通信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增加系统的用户数目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该文主要对适用于多小区环境下准同步码分多址通信系统的多子集ZCZ序列集的构造法展开研究。首先,提出了一类具有集间零互相关区的多子集ZCZ多相序列集的构造法。将Tang等人关于二元多子集ZCZ序列集的评价标准推广到多相序列,建立了多子集ZCZ多相序列集的评价标准。并基于DFT矩阵和有限域加法提出了一类统一的构造法,得到了参数达到最优的多子集ZCZ多相序列集,这是已有的方法不能得到的。其次,提出了一类相互正交的多子集二元ZCZ序列集的通用构造法。该方法的关键是正交互补序列集的构造。该文基于一次重合的非重复跳频序列构造了满足条件的互补序列集,进而得到了一类相互正交的二元多子集ZCZ序列集。同已有的方法相比,该方法可以获得更多的二元ZCZ序列集,且参数达到了理论界限。最后,提出了一类具有集间低相关区的多子集二元ZCZ序列集的构造法。该方法利用二次重合的非重复跳频序列集和正交矩阵构造了满足一定条件的正交互补序列集,进而构造出具有集间低相关区的二元ZCZ序列集。同已有的方法相比,该方法能够得到相关性能更加优良的具有集间低相关区的二元ZCZ序列集。

马国斌[8](2019)在《完备高斯整数序列及高斯整数周期序列集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斯整数序列是一类形如a+bj的复数序列,其中j=(-1)1/2,a,b∈Z,Z表示整数集。具有良好相关特性的高斯整数序列作为新型地址码可应用于正交频分复用系统和码分多址系统中,相较于传统的地址码有高的传输效率和高频谱利用率,通信中广泛应用的四元序列和正交幅度调制(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QAM)序列是高斯整数序列的特殊形式。现阶段庞大的用户群体对通信系统的性能和容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地址序列集的设计也应有新的思路和方向。该文将数学中的组合设计方法和序列设计理念相结合,在高斯整数集上,对完备序列、互补序列集、以及周期零相关区序列集进行设计研究,获得了一定的成果。首先,基于组合设计中分圆类概念和性质,提出一类实部为恒值形式的完备高斯整数序列(Perfect Guassian Integer Sequence,PGIS),并且利用系数序列和交织方法将奇数长完备高斯整数序列扩展为偶数长,获取了大量高能量效率的完备高斯整数序列,最高能量效率接近1。其次,利用Euler定理构造出一类移位序列,基于已存在的完备序列和周期序列集(其中一方高斯整数序列),通过乘系数和交织移位的操作,得到了一种将传统序列过渡到高斯整数集上的方法。该文选取各种不同类型的序列和周期序列集作为基序列,构造了相应的高斯整数序列和高斯整数周期序列集,然后从序列形式、低峰值平均值包络功率比(Peak-to-Mean Envelop Power Ratio,PMEPR)特性、序列集的理论界限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同时将构造结果与其他文献的结果进行对比,证实了该构造方法在序列设计中是真实可行的。最后,将分圆思想和差集偶的性质相结合,构造了三类二元互补序列;基于构造的二元互补序列,利用插零法和过滤法得到了一类高斯整数零相关区(Zero Correlation Zone,ZCZ)周期互补序列集。

欧阳攀[9](2018)在《准同步光码分多址系统的地址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社会越来越依赖于信息的传输。光纤通信作为一种高速的大容量信息传输方式,日益成为信息传输的主要方式。光码分多址(Optical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OCDMA)技术因为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抗干扰能力强,可以全光处理的特点而备受人们重视。和同步OCDMA、异步OCDMA技术相比,准同步OCDMA技术存在诸多优点。准同步OCDMA对硬件设备复杂度要求低、允许用户在一定范围内灵活接入系统,同时还能在一定范围内消除多址干扰和远近效应,提高了系统的性能。一维的准同步OCDMA地址码码字容量较小,系统能容纳的用户数量很少。因此,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自由空间光通信的物理层安全与光编码方法研究(NSFC61671306)”和深圳市学科布局项目“基于光编码物理层安全的光通信关键技术研究(JCYJ20160328145357990)”两个项目,本文围绕着二维准同步OCDMA地址码展开研究,并依据新的构造方法构造出具有不同特点的准同步二维地址码,提出一种新的二维单极性准同步OCDMA地址码和两种二维双极性准同步OCDMA地址码,通过理论分析验证了采用构造出的地址码的系统性能。本文具体的研究工作如下:1)理论分析了二维单极性准同步OCDMA地址码的相关函数与其对应的两个一维序列的相关函数之间的关系,以及二者的零相关区(Zero Correlation Zone,ZCZ)长度的关系。提出了采用ZCZ序列和零碰撞区序列来构造具有较大ZCZ的二维单极性准同步OCDMA地址码的方法,克服了已有二维单极性地址码的ZCZ长度只能等同于其对应的一维序列ZCZ长度的不足。在此方法的指导下,构造了一个码长为156,码重为8,波长数为8,码字容量为4,ZCZ长度为32的地址码。2)作为第1个工作的改进,采用正交双极性序列的相位来控制已构造出的准同步地址码中脉冲的相位,从而构造出一种具有更大码字容量的双极性准同步地址码。本文理论分析了采用此方法构造的二维双极性准同步地址码的相关性能,并具体构造出一个码长为156,码重为8,波长数为8,码字容量为32,ZCZ长度为32的地址码。此外,本文采用ZCZ序列、单重合序列和Walsh序列来构造出一种二维双极性准同步地址码。该地址码码长为156,码重为8,波长数为13,ZCZ长度为15,码字容量达到了104。

林玉洁[10](2018)在《星载大规模多波束形成系统校准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于大规模阵列天线的星载多波束形成系统通过多个窄波束共同覆盖较大范围的地面区域,采用空间分集实现频率复用,不仅满足卫星天线大视场、高增益的覆盖要求,而且成倍地提高卫星转发器的用户容量和传输速率,是国内外宽带大容量通信卫星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之一。在实际应用中,星载多波束形成系统的性能与波束形成网络(Beam Forming Network,BFN)正确的端口幅相传递关系以及大规模阵列天线均衡一致的通道幅相特性密切相关。卫星发射前的地面校准环节是卫星载荷“达标出厂”的依据,但单纯的地面校准并不能确保多波束形成系统入轨后维持稳定的赋形能力。一方面,卫星升空时的巨大冲击力和微型太空垃圾撞击有可能引起阵列变形和阵元移位;另一方面,各种有源电子元器件受温度起伏、电源纹波和自然老化影响,其工作特性也会持续漂移。因此,为确保星载多波束形成系统保持在最佳工作状态,发射前校准技术必须与在轨校准技术相结合。现有校准技术存在的问题包括:发射前BFN校准无法反映多波束信号互耦造成的幅相传递关系失准;阵列天线在轨校准资源开销大、算法复杂度高,难以适应星载阵列天线规模日益增大的发展趋势;在轨实时校准占用通信业务的时隙或频隙,损失转发器利用效率和校准实时性;校准性能评估多依赖于工程经验,校准精度与信噪比、校准波形、阵元或通道数量等系统关键参数的依存规律缺乏理论分析等。在此背景下,本文的研究旨在从理论分析、技术路线及实际应用三个层面,解决星载多波束形成系统校准技术在卫星发射前地面测试、在轨运行期间的全过程覆盖,为未来星载多波束形成系统校准技术的全面应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主要工作和创新成果包括:1.针对常规BFN校准效率低、抗噪声性能差、无法反映BFN真实工况独有的多波束信号互耦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码分多址的高效校准方法,实现了BFN全部输入和输出端口的并行、高精度校准,一次校准操作即可得到BFN的全部幅相传递关系;并且推导了该方法在给定信噪比、扩频码长(码型)和置信区间诸条件下幅度和相位校准结果的正确概率;经验证,该理论分析结果与仿真结果十分吻合。在此基础上,针对校准接收机自身通道间不一致性及频率源相位噪声影响校准性能的问题,分析了相位噪声对幅/相校准精度的影响,进而提出了一种基于时分复用的虚拟多通道校准信号接收体制,通过接收机前端的数控电子开关在BFN各端口间快速切换,将常规多通道并行校准方法中的多个接收射频通道压缩为一个公共接收通道,从而消除了接收机前端电路不一致性和相位噪声对校准结果的影响,大幅度降低了校准接收机硬件电路的规模和成本。相关成果已应用于我国某移动通信卫星BFN地面测试。2.针对星载阵列天线动态误差在轨校准波形生成复杂度过高、对卫星载荷信号处理资源占用过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非正交码的低复杂度校准方法。采用循环移位的m序列作为校准码,将星上校准信号生成器与接收机的信号处理资源开销降低到传统正交方法的1/K,其中K为待校准阵元数量。在此基础上,为了克服各校准波形非正交特性导致的多址干扰,提出了一种基于低复杂度解相关的通道间干扰消除算法。其特点是:充分利用m序列循环移位码相关矩阵的特殊形式,完全避免了常规解相关器必须涉及的矩阵求逆及乘法运算,只靠加法完成全部多址干扰抑制过程。理论分析方面,提出了星载阵列天线通道一致性码分并行校准精度统一的理论分析框架。该框架的通用性体现在:不仅适用于所提非正交波形低复杂度校准方法,也适用于传统正交波形校准方法,从而填补了当前阵列天线校准性能分析的一项空白。理论、仿真和实测结果一致表明,只要m序列码长显着超过阵元数,则所提非正交波形校准方法在性能上与传统正交波形校准方法相当,而复杂度大幅降低。相关成果在国家高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重大项目“863-3G”原理样机中得到了成功应用。3.针对星载阵列天线在轨校准方法挤占通信业务时隙或频隙、无法在通信业务持续过程中实时校准阵列通道快变动态误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可与卫星正常通信业务同时、同频共存的新型校准体制。首先分析了在高斯白噪声和共道通信信号共同影响下的校准性能;在此基础上,针对校准精度受大功率通信信号干扰恶化严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解相关的通信信号干扰剥离算法,在卫星正常通信期间也可对星载阵列天线进行实时高精度校准。复杂度分析表明,所提基于解相关的通信信号干扰剥离算法具有无需在线求逆的高效实现结构,且该结构对于使用各种常见幅度-相位调制星座图的通信信号均可无差别适用;给出了无通信业务中断校准新体制的精度分析理论框架,推导了幅度和相位校准均方误差与信噪比的关系式,进一步通过仿真验证了该算法在校准信号总功率低于通信业务信号功率0d B~40d B恶劣条件下,校准精度能够达到无通信信号干扰的水平。搭建了演示验证系统,对上述分析、仿真结果进行了实测验证。

二、移动通信准同步码分多址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移动通信准同步码分多址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可见光通信的CDMA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清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可见光通信发展概述
    1.3 可见光通信中多址接入技术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主要创新点
    1.5 论文的组织与安排
2 可见光通信及CDMA技术基本原理
    2.1 可见光通信系统构成
    2.2 可见光通信关键技术
        2.2.1 多址接入技术
        2.2.2 调制技术
        2.2.3 调光控制技术
    2.3 基于CDMA的多址接入技术
        2.3.1 CDMA基本原理
        2.3.2 扩频码集在VLC中的应用
        2.3.3 基于CDMA的可见光通信系统模型
    2.4 针对CDMA-VLC系统的研究点
    2.5 本章小结
3 面向VLC系统的调光控制CDMA方案及其应用研究
    3.1 引言
    3.2 调光控制CDMA-VLC方案
        3.2.1 方案原理
        3.2.2 方案示例
    3.3 仿真系统实现和性能分析
    3.4 基于FPGA的实时系统实现
    3.5 本章小结
4 面向QS-CDMA-VLC系统的新型码集构造及其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OZCZ码集构造基础
    4.3 基于交织迭代的OZCZ码集构造
        4.3.1 构造方法
        4.3.2 特性分析
        4.3.3 构造示例
    4.4 单通道QS-CDMA-VLC系统模型和性能分析
        4.4.1 系统模型
        4.4.2 系统性能仿真和实验分析
    4.5 基于迭代扩展的OZCZ码集构造
        4.5.1 构造方法
        4.5.2 特性分析
        4.5.3 构造示例
    4.6 双通道QS-CDMA-VLC系统模型和性能分析
        4.6.1 系统模型
        4.6.2 系统性能实验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面向多速率QS-CDMA-VLC系统的码集构造及其应用研究
    5.1 引言
    5.2 多速率QS-CDMA-VLC系统建模
    5.3 OVSF-OZCZ码集构造
        5.3.1 构造基础
        5.3.2 构造方法
        5.3.3 特性分析
        5.3.4 构造示例
    5.4 多速率QS-CDMA-VLC系统性能分析
        5.4.1 性能分析
        5.4.2 数值仿真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CDMA技术的可见光通定一体化系统实现
    6.1 引言
    6.2 基于CDMA的可见光通定一体化系统
        6.2.1 系统模型
        6.2.2 基于CDMA的可见光通定一体化方案
    6.3 可见光通定一体化系统性能分析
    6.4 可见光通定一体化实时系统实现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工作总结
    7.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天地融合低轨卫星物联网体系架构与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天地融合信息网络发展情况
        1.2.2 物联网业务特征与业务模型研究现状
        1.2.3 面向海量连接/接入的多址接入技术研究现状
        1.2.4 空间频谱资源使用与协调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天地融合低轨卫星物联网体系架构
    2.1 引言
    2.2 空间信息网络体系架构
    2.3 天地融合低轨卫星物联网体系架构
        2.3.1 低轨卫星物联网体系架构设计
        2.3.2 面向轻量级控制的高效可信通信流程设计
    2.4 天地融合低轨卫星物联网协同组网机理
        2.4.1 星地联合接入调度框架
        2.4.2 分簇协作接入机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全球卫星物联网集总业务模型研究
    3.1 引言
    3.2 全球卫星物联网业务特征分析
    3.3 低轨卫星物联网全球业务集总建模
        3.3.1 周期业务的叠加性分析
        3.3.2 低轨卫星物联网全球业务建模方法
    3.4 仿真与分析
        3.4.1 仿真场景与参数设置
        3.4.2 仿真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碰撞容忍的卫星物联网上行随机接入技术
    4.1 引言
    4.2 研究现状与场景分析
        4.2.1 卫星系统上行随机接入技术研究现状
        4.2.2 上行随机接入系统场景分析
    4.3 基于导航辅助及环状功率控制的上行准同步容碰撞随机接入方案
        4.3.1 物联网终端接入过程设计
        4.3.2 SIC接收机工作流程
        4.3.3 系统性能理论分析
    4.4 仿真与分析
        4.4.1 仿真场景与参数设置
        4.4.2 仿真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天地融合低轨卫星物联网干扰分析与频谱共享策略
    5.1 引言
    5.2 天地融合低轨卫星物联网系统干扰场景分析
        5.2.1 卫星系统间干扰
        5.2.2 星地间干扰
    5.3 干扰分析模型与频谱共享策略
        5.3.1 空间节点可存在性模型
        5.3.2 轨道和频率联合分析模型
        5.3.3 星地干扰分析模型
        5.3.4 基于最优功率控制方法的星地频谱共享策略
    5.4 仿真与分析
        5.4.1 卫星系统间干扰
        5.4.2 星地间干扰
        5.4.3 星地间频谱共享策略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下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3)异构蜂窝网络中基于NOMA的资源分配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移动通信发展概述
    1.2 NOMA技术概述
    1.3 研究现状
        1.3.1 基于NOMA的蜂窝系统资源分配算法
        1.3.2 基于NOMA的 D2D通信系统资源分配算法
        1.3.3 基于NOMA的中继辅助蜂窝网络资源分配算法
        1.3.4 基于NOMA的多层异构网络资源分配算法
    1.4 本文内容安排
第二章 蜂窝网络中的NOMA技术
    2.1 NOMA基本原理
    2.2 下行NOMA系统
    2.3 Qo S约束下的NOMA功率分配问题
        2.3.1 系统模型与优化问题建立
        2.3.2 最优化问题求解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继辅助的NOMA-D2D系统性能分析与优化
    3.1 引言
    3.2 系统模型
    3.3 系统容量
        3.3.1 系统各态历经容量
        3.3.2 功率分配因子优化算法
    3.4 中断概率分析
    3.5 仿真结果与分析
    3.6 本章小节
第四章 基于NOMA的 D2D通信系统资源分配算法
    4.1 引言
    4.2 系统模型和问题建立
    4.3 用户配对算法
        4.3.1 蜂窝用户配对算法
        4.3.2 子信道与D2D对的匹配算法
    4.4 功率分配算法
        4.4.1 子信道功率分配算法
        4.4.2 D2D对发送功率优化算法
    4.5 联合分配算法
    4.6 仿真结果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NOMA的异构网络能效资源分配算法
    5.1 引言
    5.2 系统模型
    5.3 优化问题建模与求解
        5.3.1 子信道匹配算法
        5.3.2 功率分配算法
        5.3.3 联合算法设计和复杂度分析
    5.4 仿真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程序清单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附录4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4)具有良好集间相关性的序列集与高斯整数序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序列设计与码分多址(CDMA)通信系统
        1.1.2 序列设计与多载波通信系统
        1.1.3 星座图上的序列设计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零相关区序列设计
        1.2.2 互补序列设计
        1.2.3 高斯整数序列设计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序列设计基础知识
    2.1 序列的概念
        2.1.1 零相关区序列集
        2.1.2 零相关区序列集参数理论界
        2.1.3 互补序列与准互补序列
        2.1.4 准互补序列参数理论界
        2.1.5 高斯整数序列
    2.2 相关数学理论
        2.2.1 有限域
        2.2.2 差集与差族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具有集间零相关区的二元ZCZ序列集设计
    3.1 引言
    3.2 基于互补序列的二元ZCZ序列构造框架
    3.3 具有集间正交性的二元ZCZ序列集构造法
        3.3.1 具有集间正交性的互补序列集的构造
        3.3.2 具有集间正交性的ZCZ序列集的构造
        3.3.3 参数对比分析与构造实例
    3.4 具有集间零相关区的二元ZCZ序列集构造法
        3.4.1 具有集间零相关区的互补序列集的构造
        3.4.2 具有集间零相关区的ZCZ序列集的构造
        3.4.3 ZCZ序列集参数分析与构造实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具有集间低相关性的ZCZ序列集设计
    4.1 引言
    4.2 基于DFT矩阵的多相ZCZ序列集构造框架
        4.2.1 基本概念与结论
        4.2.2 多相ZCZ序列集构造方法
    4.3 具有集间低相关性的ZCZ序列集的构造
        4.3.1 构造法1
        4.3.2 构造法2
        4.3.3 构造法3
        4.3.4 构造法4
        4.3.5 参数分析与构造实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准互补序列集设计
    5.1 引言
    5.2 集间低相关性的互补序列集的构造
        5.2.1 构造方法
        5.2.2 构造实例与分析
    5.3 二元低相关区互补序列集的构造
        5.3.1 基于Hadamard矩阵构造二元LCZ互补序列集
        5.3.2 参数分析与构造实例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高斯整数序列设计
    6.1 引言
    6.2 基于差集构造完备高斯整数序列
        6.2.1 基于差集的高斯整数序列构造框架
        6.2.2 构造法1
        6.2.3 构造法2
        6.2.4 构造法3
        6.2.5 完备高斯整数序列参数分析
    6.3 基于差族构造高斯整数周期互补序列
        6.3.1 阶数为2 的高斯整数周期互补序列构造法
        6.3.2 阶数为4 的高斯整数周期互补序列构造法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5)具有零相关区性质的格雷序列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结构
第2章 预备知识
    2.1 常用符号
    2.2 相关函数
    2.3 零相关区序列集、互补序列、互补码集
    2.4 广义布尔函数
    2.5 峰均比
第3章 具有奇周期零相关区性质的格雷序列
    3.1 具有奇周期零相关区性质的格雷对
    3.2 具有奇周期零相关区性质的格雷序列集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具有偶周期零相关区性质的格雷序列
    4.1 具有偶周期零相关区性质的格雷序列对
    4.2 具有偶周期零相关区性质的格雷序列集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列序列具有低PMEPR性质的非周期零相关互补码集
    5.1 非周期零相关区互补码集的构造
    5.2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6)《通信技术导论》第9至10章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Project
    1.2 Purpose of Project
    1.3 Structure of Report
2.Procedures of Translation Project
    2.1 Preparation Before Translating
        2.1.1 Analysis of Source Texts
        2.1.2 Obtainment of Parallel Texts
        2.1.3 Creation of Translation Project
    2.2 Process of Translating
    2.3 Quality Control After Translating
    2.4 Miscellaneous Tasks After Translating
3.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Adaptation Theory
    3.2 Domestic Studies on Adaptation Theory in Technical Translation
4.Case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daptation Theory
    4.1 Contextual Correlates of Adaptability
        4.1.1 Translation of Prepositions
        4.1.2 Translation of Passive Sentences
        4.1.3 Translation of Acronyms
    4.2 Structural Objects of Adaptability
        4.2.1 Conversion of Part of Speech
        4.2.2 Translation of Periphrastic Sentences
5.Summary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x A Term Base
Appendix B Source Text and Target Text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7)多子集零相关区序列集设计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扩频通信和CDMA通信系统
        1.1.1 扩频通信系统
        1.1.2 CDMA通信系统分类及应用
    1.2 零相关区序列的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第2章 序列的基本概念及理论界限
    2.1 引言
    2.2 基本概念及理论界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一类最优多子集ZCZ多相序列集构造法
    3.1 引言
    3.2 基本概念
    3.3 基于DFT矩阵构造多子集ZCZ序列集
    3.4 构造实例及参数分析
        3.4.1 构造实例
        3.4.2 参数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相互正交的最优多子集二元ZCZ序列集构造法
    4.1 引言
    4.2 基本概念
    4.3 基于互补序列集构造相互正交的ZCZ序列集
        4.3.1 相互正交的二元ZCZ序列集构造法
        4.3.2 满足条件互补序列集的构造
        4.3.3 新的相互正交二元ZCZ序列集
    4.4 构造实例及参数分析
        4.4.1 构造实例
        4.4.2 参数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集间低相关区多子集二元ZCZ序列集构造法
    5.1 引言
    5.2 基本概念
    5.3 基于互补序列集构造集间低相关区ZCZ序列集
        5.3.1 集间低相关区ZCZ序列集通用构造法
        5.3.2 基于正交矩阵构造互补序列集
        5.3.3 基于非重复跳频序列构造映射函数
    5.4 构造实例及参数分析
        5.4.1 构造实例
        5.4.2 参数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8)完备高斯整数序列及高斯整数周期序列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序列设计研究近况
        1.2.1 完备高斯整数序列研究近况
        1.2.2 高斯整数互补序列(集)的研究现状
        1.2.3 高斯整数零相关区序列(集)的研究现状
    1.3 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2章 基于分圆法构造完备高斯整数序列
    2.1 引言
    2.2 基本概念
    2.3 完备高斯整数序列的构造
        2.3.1构造1
        2.3.2 构造2
    2.4 性能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移位交织法构造高斯整数周期序列集
    3.1 引言
    3.2 基本概念
    3.3 构造方法
    3.4 高斯整数集上具有优良相关性的序列集构造
        3.4.1 完备高斯整数序列的构造
        3.4.2 高斯整数周期互补序列(集)的构造
        3.4.3 高斯整数周期ZCZ序列集和ZCZ互补序列集的构造
    3.5 构造结果的性能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过滤法构造高斯整数ZCZ周期互补序列集
    4.1 引言
    4.2 基本概念
    4.3 三种二元非周期互补序列的构造
    4.4 高斯整数周期ZCZ互补序列集的构造
        4.4.1 插零法
        4.4.2 构造高斯整数周期ZCZ互补序列集
    4.5 性能分析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9)准同步光码分多址系统的地址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内容
第2章 OCDMA系统简介和关键技术
    2.1 OCDMA系统的结构
    2.2 OCDMA系统的种类
    2.3 光编解码器的结构
    2.4 OCDMA的地址码
    2.5 本章总结
第3章 具有较长零相关区的二维单极性准同步地址码的构造
    3.1 基于单极性零相关区序列和零碰撞区序列的二维地址码的相关特性
    3.2 二维单极性准同步地址码的构造
    3.3 采用二维单极性准同步地址码的OCDMA系统的理论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二维双极性准同步OCDMA地址码的构造
    4.1 基于正交双极性序列集与二维单极性准同步地址码的二维双极性准同步地址码的相关特性
    4.2 具有较大零相关区的二维双极性准同步地址码的构造
    4.3 具有较大码字容量的二维双极性准同步地址码的构造与码字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星载大规模多波束形成系统校准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对照表
数学符号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星载多波束形成系统及校准技术概述
        1.2.1 星载多波束形成系统概述
        1.2.2 星载多波束形成系统误差来源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2章 卫星发射前波束形成网络高效校准技术
    2.1 引言
    2.2 波束形成网络校准系统模型
        2.2.1 波束形成网络内部结构
        2.2.2 校准问题描述
    2.3 基于码分多址的波束形成网络高效校准算法
        2.3.1 算法描述
        2.3.2 校准性能理论分析
        2.3.3 校准性能仿真验证
    2.4 相位噪声对校准性能的影响分析与对策
        2.4.1 相位噪声模型
        2.4.2 相位噪声背景下的校准性能理论分析与仿真验证
        2.4.3 基于TDMS的虚拟多通道校准接收机
    2.5 S频段波束标校检测设备的研制与实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星载大规模阵列天线动态误差在轨低复杂度校准技术
    3.1 引言
    3.2 系统模型
    3.3 基于CSm S-DD的低复杂度通道校准算法
        3.3.1 基于CSmS的通道校准原理
        3.3.2 通道间干扰消除算法
    3.4 基于正交码/CSm S-DD的校准精度理论分析
        3.4.1 码分校准体制幅相校准精度理论推导
        3.4.2 基于正交码的校准算法精度
        3.4.3 基于CSm S-DD的校准算法精度
        3.4.4 校准链路预算
    3.5 校准精度仿真验证与对比分析
    3.6 多通道幅相一致性校准系统的研制与实测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业务无中断的星载阵列天线在轨实时校准技术
    4.1 引言
    4.2 系统模型
    4.3 通信业务信号对校准精度的影响分析
        4.3.1 理论分析
        4.3.2 仿真验证
    4.4 业务信号强干扰背景下的在轨实时、高精度校准算法
        4.4.1 基于解相关算法的校准接收机
        4.4.2 额外复杂度分析
        4.4.3 校准精度理论分析
        4.4.4 仿真验证
    4.5 在轨实时校准技术硬件演示验证平台的搭建与实测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5.1 全文总结
    5.2 进一步工作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四、移动通信准同步码分多址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可见光通信的CDMA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 陈丹阳. 北京科技大学, 2021
  • [2]天地融合低轨卫星物联网体系架构与关键技术[D]. 曲至诚.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3)
  • [3]异构蜂窝网络中基于NOMA的资源分配算法研究[D]. 迟琳曼.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4]具有良好集间相关性的序列集与高斯整数序列研究[D]. 刘涛. 燕山大学, 2020
  • [5]具有零相关区性质的格雷序列集的研究[D]. 胡婷华.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6]《通信技术导论》第9至10章翻译实践报告[D]. 张琼方. 重庆邮电大学, 2019(02)
  • [7]多子集零相关区序列集设计理论研究[D]. 李烁楠. 燕山大学, 2019(03)
  • [8]完备高斯整数序列及高斯整数周期序列集的研究[D]. 马国斌. 燕山大学, 2019(03)
  • [9]准同步光码分多址系统的地址码研究[D]. 欧阳攀. 深圳大学, 2018(07)
  • [10]星载大规模多波束形成系统校准关键技术研究[D]. 林玉洁.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6)

标签:;  ;  ;  ;  ;  

移动通信伪同步码分多址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