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会试试看(第一年,第二年)

我会试试看(第一年,第二年)

一、我来试一试(初一、初二)(论文文献综述)

安平平[1](2021)在《初中生数学符号意识现状与培养策略研究》文中提出

张薇[2](2021)在《基于深度调查的初中生写作动机培养研究》文中提出

宋贝贝[3](2021)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分组教学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基本理念和对初中阅读方面的要求,当今时代的教育更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能力,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合作探究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的发展与现代社会相适应,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培养团结合作、勇于创新、自主探究的精神。分组教学法的应用符合当今时代的需求,具有较强的趣味性、探究性和有效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团结协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更利于教师对其进行学习方法指导,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本文对分组教学法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古诗词阅读与其他体裁的阅读不同,是教学中的难点,通过对一线师生的古诗词分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现教师存在临时整合、捕捉信息能力不够,参与讨论缺少方法,挖掘启发不到位,诗境诗情不生动等问题,学生则存在思路不清且缺乏归纳,质疑释疑和创造力不足,思考讨论不够深入全面,合作缺方法且表达不准确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思考如何有效组织初中古诗词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体会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建议教师应预设突发状况,及时有效记录反馈;遵循参与讨论原则,抓核心问题;任务设置合理明确,提供脚手架;联系生活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课外觅知音。要求学生应加强思维训练,从任务出发;培养问题意识,学会一问多方案;提升合作互助能力,多视角挖本质;掌握更新合作技能,提升合作效率和自我管理能力。最后对提出的建议进行实践和深刻反思。

卢可人[4](2020)在《中学教师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与职业倦怠的关系及个案研究》文中提出教师是一种专业助人的职业,同时也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教师的职业倦怠对学生和教师个人的身心发展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在教学任务繁重的中学教师群体中,这种状况尤为突出。因而了解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探索导致其职业倦怠的深层原因,寻找改善方法具有比较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本研究采用了《教师职业倦怠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与《简易应对方式量表》,调查了解了广西的298名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检验其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并探讨了中学教师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与职业倦怠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教师职业倦怠进行了个案干预的探索。结论:(1)中学教师职业倦怠在性别、年龄、教龄、学历、科目、任教年级以及是否担任班主任存在显着差异。(2)自我效能感可以显着负向预测教师职业倦怠中的情绪衰竭、个人成就感低落以及去个性化,即自我效能感越高的教师,职业倦怠水平越低。(3)积极应对方式可显着负向预测情绪衰竭以及去个性化,消极应对方式可以显着正向预测去个性化。(4)合理情绪疗法对降低教师职业倦怠有一定的效果,其短期效果明显。

张新昕[5](2020)在《“坚持到底”抑或“半途而废” ——关于儿童钢琴艺术教育中母亲两难选择行动的叙事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新时代人们生活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家长开始逐步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投入到子女教育中,这在艺术特长学习中表现尤为突出,大量儿童或主动或被动地开始学习除了学校以外的艺术特长课。钢琴作为音乐器乐中的基础,在走入中国的一百年时间里也逐渐成为了家庭教育选择的热点项目。很多母亲疯狂地对子女展开钢琴艺术教育,使这项原本应该是陶冶性情的、带给儿童轻松愉悦之感的艺术,非但未给儿童带来快乐,却由于选择权的缺失以及枯燥的训练方式反而使大部分的儿童丧失了学习艺术的兴趣,甚至从最初的喜爱发展到到厌恶,排斥弹钢琴,最终和艺术学习渐行渐远。本研究以“质”的研究方法,选取八组家庭作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对其进行深入探究展现关于家长特别是母亲关于儿童钢琴艺术教育的行为决策过程。母亲的思想来自于成长背景、受教育程度、家庭自然状况、夫妻关系以及社会对于儿童各项特长的考量等等。母亲对于儿童学习过程的态度、参与儿童学习过程的行动对于儿童学习效果的关联与影响,母亲的教育行动对儿童成长所产生的反应、效果等,这些都是本研究要着重关注的问题。虽为众多个体的决策行为却往往能显现出共同趋向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凸显不仅受到母亲行动复杂心理的影响,也受到社会人才需求、母亲文化、家庭经济、等众多的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影响着母亲的教育决策、教育行动以及儿童学习效果,深入探究之正是本研究的着力之处,而这些也恰恰是通过量化研究方式不易获取的信息。由于质化研究方法所限,本研究不奢求推广性,仅尽量还原几位母亲和儿童在钢琴艺术教育过程中的真实状态与矛盾冲突。本研究结果倘若使琴童的家长们能稍稍停下脚步,整理对照反思一下镜像内的自己,能够认识自己教育决策行为对于儿童钢琴学习效果的种种影响;能够引起对母亲文化之于儿童学习过程的影响的关注,本研究就求之不得矣。本论文主要由绪论、正文一章——五章、反思和结语组成。引言包括选题缘由、本研究关注研究的问题、对相应文献的梳理、本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意义。第一章包括本研究的研究设计、研究过程以及对研究者的反思。第二章主要是对八名儿童以及他们的家庭、家庭成员进行背景性介绍以及该研究问题的背景介绍。第三章主要是对儿童钢琴艺术教育过程中母亲的行动生成“坚持到底”抑或“半途而废”的两种样态形式进行探究,其中包括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定义的探究以及形成决策形成中两种样态放任背景因素梳理;从母亲教育行动的背景以及决策的意识根源入手,对其社会身份和自我身份进行定位分析解读。第四章侧重通过对于行动者们进行观察,描述关于生成“坚持到底”样态的家庭教育中母亲的行动以及其心理导向,挖掘出行动者的真实想法;以儿童的角度,呈现其被动行动之后的行动语言反应,折射儿童对于钢琴学习过程的心理活动及其成长。第五章侧重通过描述关于生成“半途而废”样态的家庭教育中母亲的行动以及其心理导向,透视其最本原的观念和心理样态;通过对短期型家庭教育的阻力进行分析,呈现此样态下儿童的心路历程。反思部分则是通过反思八组家庭的母亲在儿童钢琴艺术教育过程如何决策和心理变化,分析并挖掘两种样态下教育行动结果的深层根因。无论是对于想要子女学习学习钢琴的家长还是家中子女正在学习的家长起到照镜子的作用,警醒教育者深入思考家庭教育中成年思想和行动导向下产生的教育决策及其影响。结语部分通过正文的深描和分析,归纳出本研究的几点发现,一是母亲在家庭教育决策中的主导地位及其影响;二是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对子女的潜在影响不容小觑;三是母亲文化作用被质疑。同时再次对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对照系统相对缺失、研究对象的异源忽视、收集和分析资料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等方面的不足进行反思,以便在后续的研究中得到改善。

赵志明[6](2020)在《英语课》文中研究说明1亮水初中每个年级分三个班,英语教研组却只有老中青三名教师,新分配来的王静怡起手就要带两个初一班和一个初二班。临近中考和期末考试,每位教师都忙得团团转,恨不能有三头六臂,王母偏偏这时候打来电话,说王父生病住院,让她赶紧回家一趟。王静怡急忙向马建康和刘习军求助,托他们代上几节课。同情归同情,刘习军要带两个毕业班和一个初一班,马建康要带两个初二班和一个毕业班,各

戴春梅[7](2020)在《初中口语交际教学活动的设计研究 ——以统编版教材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口语交际是学生与社会接触的重要一环,教师对口语交际教学也应引起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能帮助口语交际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然而,教师的口语交际教学活动设计并不能帮助学生提升其交际能力。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不高,长期以往导致学生也没有形成全面的口语交际;与此同时教师对口语交际知识也掌握得不够系统、在活动开展中其活动呈现的形式亦不够有吸引力。综合这些问题,将研究的内容确定为“初中口语交际教学活动的设计研究”,并借助于统编版教材对口语交际活动的设计进行整体研究。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将文章分四章对初中口语交际教学活动设计进行论述。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对论文的研究意义、概念界定、研究目标与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论述。第二章旨在对口语交际教学活动设计的理论进行探析。从交际能力理论与活动理论入手,将口语交际能力构成要素分为听、说以及听说互动这几方面。并依据初中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求与目标将口语交际教学活动归纳为情境性、双向互动性、真实性、针对性这几个特点。通过对口语交际教学的细致研究,探讨出适合初中阶段的活动的设计原则与思路。第三章主要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口语交际教学活动的设计现状进行研究。笔者在本章通过对学生与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对初中口语交际教学活动设计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解,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原因分析。第四章主要探讨的是如何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活动设计。笔者主要从一堂课的课前准备、课中实施以及课后反思这几方面进行策略探究。课前准备主要依据口语交际能力要素、教学要求以及学情这几方面进行口语交际活动设计准备;课中实施主要从话题的选择、情境的创设以及活动形式的多样性这几方面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活动设计;课后总结主要针对教学环节、学生活动这两方面进行教学活动设计的反思。通过对初中口语交际教学活动设计的研究,以期能够引起一线教师的重视,更期望本文研究成果给以后的初中口语交际教学提出的建议是科学、可行、有效地,以促进初中阶段口语交际教学质量的提高。

孙路[8](2020)在《不甘与无奈 ——中考分流下进城务工家长的教育行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考是义务教育后的第一次分流,从国家层面而言,中考教育分流是将学生分层别类,使学生进入不同的学校和课程轨道,并按照不同学校的要求和课程标准,采用不同教学方法,教授不同的教学内容,使之成为不同规格和类型的人才,为国家培养各种各样的人才。从家庭层面来看,中考教育分流是和高考一样的重要分水岭,中考决定了大部分学生分流到不同轨道:高中——大学和职业学校——社会,通过职业教育进入高等教育轨道的人数较少。受中国传统“学而优则仕”观念和参差不齐的职校办学水平的影响,绝大部分家长不愿意子女被分流到职业学校,在中考即将到来的时候,家长的心态是怎么样的?家长会做出什么样的行动?作为进城市务工的农民工家长,子女没有机会进入城市的重点中学,他们面对城市薄弱学校的升学困难现实和强烈的升学愿望的冲突,这些进城务工家长会有什么样的状态来面对中考的教育分流?他们会做什么?这些行动能够改变子女的命运吗?思考这些问题可以了解进城务工家长参与子女教育的情况,回应教育公平问题。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选择一所城市薄弱学校G校的进城务工家长作为研究对象,面对中考教育分流时,他们不甘于子女被分流到职业学校轨道,而是主动地参与到子女的教育中,他们基于自身的在城不利处境和薄弱学校的现实的思考,寻求可以利用的手段:日常教育和借助外力,以期实现子女通过进入普高向上流动。但是家长的这种教育行动同时是一种短期的、急切的和反作用的,家长的教育行动受到自身惯习、家庭资本和薄弱学校的限制,难以帮助子女向上流动,但底层家长主动参与子女教育本身就具有一定意义,它是家长教育角色意识的觉醒,应该被看到,应当被支持。因此,构建进城务工家长教育行动的支持体系十分必要,有利于推进教育公平。本研究主要包括六个章节的内容: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研究设计及研究过程,研究者基于教育公平问题和个人兴趣,运用质性研究的方法,了解中考教育分流背景下进城务工家长教育行动的动机、过程以及行动的结果;第二章是对G校的学校样态的描述,确定G校为流动儿童较多的城市薄弱学校;第三章是对进城务工家长的教育行动的动机的说明,动机主要来自于家长强烈的升学期望和寄托学生的教育信念;第四章描述了家长具体教育行动的过程,行动的手段是依靠日常教育和借助外力,这种短期的应急性行动对于子女在教育分流中的获得优势的作用较小,甚至产生反作用;第五章讨论了家长教育行动的限度,家长惯习、家庭资本和外部场域网络限制了家长的教育行动,家长的教育行动发挥作用受到多方面的制约;最后一章是对进城务工家长教育行动的可能的思考,这种行动具有一定意义,这种行动有助于消解底层家长的污名现象和增加底层学生向上流动的机会。同时,基于进城务工家长教育行动的限度的思考,应该从家长、学校和社会层面构建家长教育行动的支持系统。

李百艳[9](2019)在《走向现代学校治理的对话机制建设研究 ——以公办初中JS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以笔者亲身工作20年的JS中学为基本案例,以上海市中小学学校领导管理变革为背景,以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政策依据,直面初中学校的诸多发展性矛盾和困境,聚焦学校办学实践中从“管理”到“治理”的理念转变,探索学校对话机制建设的路径及相关策略,从实践层面回应学校治理现代化的大趋势。论文以深度参与式观察和行动研究为主要方法,辅以问卷调查、访谈、自然观察等方法,在系统梳理已有的关于对话理论、对话管理、对话机制、学校治理的相关研究基础上,针对当下普遍存在的重视课堂对话较多而关注学校管理对话较少、传统管理视角较多而治理视角较少、重视对话实践较多而关注对话机制建设较少等问题,以案例学校的个案研究为载体,基于案例学校的经验和问题,从实践逻辑和学理逻辑出发,全方位透视了学校管理形态演变中的对话实践和对话机制建设问题。论文根据现代治理理论、交往理性理论和对话理论,以透视学校管理中的对话实践、探寻学校治理背景下的对话机制建设、提炼治理理念下的对话决策模式、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以及课堂模式的探寻、家校共育中的互动机制建设为主要研究内容,重点围绕初中学校管理变革中对话机制的建设有无可能、这些机制在学校变革实践中呈现为何种样态、学校治理理念在课程开发、教学变革及家校共育等学校实践中如何应用等问题展开系统研究,探讨了学校治理过程中对话机制建设所涉及的前提、条件、思路、策略、辐射、拓展和延伸等诸多方面问题。通过梳理和总结案例学校20年办学历程中初创期的“绩效导向”、发展期的“专业导向”和转型期的“治理导向”三个阶段发展的演变,对建校以来历任校长的领导决策风格进行了归纳、提炼,对三种不同的决策模式即“领袖裁决式决策模式”、“项目统领式决策模式”和“对话决策模式”进行了特征归纳和得失分析,探讨了治理视角下对话机制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及其可行性,提出了对话机制在课程开发、教学改革和家校共育等方面进行实际应用的思路和方法,并结合案例学校的实践进行了学理分析。对案例学校在对话机制建设中的若干治理问题,诸如参与的程度、化解冲突的协商、在利益与权力之间的共识内涵、决策合法性的审议机制以及商谈伦理与专业道德内在唤醒等进行了案例式的呈现和理论剖析。主要研究结论,一是对话机制是学校发展和实现治理的关键内生性力量,通过对话能够形成共识和共同愿景,促进师生、家长积极参与;二是对话机制的形成受组织发展阶段和学校领导个人风格影响,一般要经历从萌芽、培育到形成三个不同发展阶段;三是对话机制形成的生态氛围和治理效应有助于学校系统优化。论文的主要特点,一是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角度,突出学校变革与发展进程中的不同阶段不同实践导向对对话管理性质及特征的影响,展示了对话机制建设的过程性和情境性;二是从理论与实践相融通的角度,分析了学校管理的对话层面、决策类型及实践应用,拓展了治理理论和对话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辐射空间;三是从历史与未来相贯通的角度,总结和提炼了绩效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成果与问题,重建治理理念下的对话管理实践和对话机制理论,不仅超越而且包容了历史上科学管理和人本管理的合理之处,开辟了现代学校治理的新理论和新境界。

陈奕舟[10](2019)在《初中动漫课程的研究 ——以苏祠中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络信息充斥着生活的方方面面,动漫作品和与动漫相关的产品逐渐成为一种备受青少年喜爱的文化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当中,中学动漫课程的开设不够完整、教学设施不太齐备、师资专业性不够强等不可忽视的问题成为国家和社会人士关心的教育问题。笔者注意到,不同年龄阶段中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对知识掌握度是不同的,所以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中学生应该开设不相同的动漫课程。笔者在对照中学生的心理、思维逻辑能力和动手创造能力等特点之后,结合原有学校选择的校内课本,根据学校自身差异性,调整其课程的内容、课程的目标、课时量及课程安排的问题,把课程适龄化程度做到最大。基于中国动漫教育金字塔结构中普及性教育的缺失的情况和国家对创新性动漫人才的需求,笔者决定把初中动漫课程的研究作为这次的分析对象,希望通过本文能让更多学校看到动漫课程开设对中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也希望今后社会出现更多动漫人才,制作更多蕴含中国元素的动漫作品。本文主要由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针对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及方法、文章创新点进行阐述说明。第二部分为正文部分,第二章阐述了动漫的相关概念和动漫的创作原理及分类;第三章论证了中学动漫课程作为第二课堂开展的必要性;第四章探析了苏祠中学动漫课程现状;第五章展示了苏祠中学动漫课程设计及案例分析。第三部分为结语部分,针对整篇论文研究的内容笔者进行了总结和思索,最后提出了对研究的展望,希望今后更多的中学课堂中能出现动漫的身影。

二、我来试一试(初一、初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来试一试(初一、初二)(论文提纲范文)

(3)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分组教学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四、相关概念
        (一)小组合作学习
        (二)分组教学法
    五、研究思路
    六、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案例分析法
        (三)问卷调查法
        (四)访谈法
第一章 初中古诗词分组教学可行性及教学现状
    一、古诗词分组教学的可行性
        (一)中学生发展特点
        (二)各学科广泛应用
        (三)古诗词文本鉴赏
    二、初中古诗词分组教学的必要性
        (一)当代社会教育的发展现状
        (二)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三)新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要求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
        (五)古诗词中分组教学的独特性
    三、初中古诗词分组教学现状
        (一)教师调查问卷分析
        (二)学生调查问卷分析
        (三)教师在分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四)学生在分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初中古诗词分组教学应用问题的原则及对策
    一、初中古诗词分组教学的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
        (二)合理性原则
        (三)主体性原则
        (四)整体性原则
        (五)延展性原则
        (六)实践性原则
    二、教师应用对策建议
        (一)及时有效记录反馈,预设突发状况
        (二)遵循参与讨论原则,抓核心问题
        (三)任务设置合理明确,提供脚手架
        (四)联系生活创设情境,课外觅知音
    三、师生合作对策建议
        (一)加强思维训练,从任务出发
        (二)培养问题意识,一问多方案
        (三)提升合作互助能力,多视角挖本质
        (四)掌握更新合作技能,高效率促发展
第三章 初中古诗词分组教学的运用及反思
    一、综述流程
        (一)分组吟读欣赏
        (二)分组研读拓展
        (三)分组阅读实践
    二、效果分析
        (一)课堂效果分析
        (二)访谈结果分析
    三、初中古诗词分组教学的评价与反思
        (一)教学效果评价
        (二)教学效果反思
    四、教学运用
        (一)教学设计
        (二)教学实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表清单
图清单
致谢

(4)中学教师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与职业倦怠的关系及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的界定
        2.1.1 职业倦怠
        2.1.2 教师职业倦怠
        2.1.3 应对方式
        2.1.4 自我效能感
    2.2 相关研究
        2.2.1 职业倦怠与应对方式的研究
        2.2.2 职业倦怠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2.3 职业倦怠的干预研究
        2.3.1 一般职业倦怠的干预研究
        2.3.2 教师职业倦怠的干预
    2.4 问题的提出
3 研究的总体设计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目的
    3.3 研究假设
    3.4 研究工具
    3.5 研究方法
4 研究一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相关关系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假设
    4.3 研究对象
    4.4 研究结果
        4.4.1 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
        4.4.2 中学教师职业倦怠在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
        4.4.3 教师职业倦怠与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4.4.4 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回归分析
    4.5 讨论与分析
        4.5.1 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一般特点
        4.5.2 中学教师职业倦怠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4.5.3 中学教师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与职业倦怠的关系讨论
5 研究二合理情绪疗法对教师职业倦怠的个案干预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假设
    5.3 研究对象
    5.4 研究过程
        5.4.1 个案信息
        5.4.2 诊断评估
        5.4.3 咨询目标
        5.4.4 咨询过程
    5.5 讨论与分析
6 总体讨论
7 研究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的不足
    7.3 研究的展望
8 教育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坚持到底”抑或“半途而废” ——关于儿童钢琴艺术教育中母亲两难选择行动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儿童艺术教育在国家教育导向中地位的提升
        (二)我国儿童钢琴艺术教育发展的原生困境
        (三)对家庭教育行动主导者(母亲)的关注与反思
        (四)个人兴趣和从教经历
    二、研究问题域
        (一) 家庭教育中的行动者及其效能
        (二) 家长教育决策及行动与儿童学习动力关联影响
        (三)“母亲文化”的失语及其教育意蕴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价值
        (二)实践价值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母亲文化
        (二)家庭教育
        (三)家庭教育行动
        (四)儿童钢琴艺术教育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一、理论基础
        (一)行为决策理论
        (二)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
        (三)人格发展心理学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伦理
        (五)研究者的反思
第二章 叙述的背后
    一、八名儿童及其家庭的生活缩写
        (一)八组家庭生活的地方:历史文化城
        (二)八名儿童及其家庭素描
    二、“他们”所在的境遇
        (一)琴童的日常上学生活:以时间之维
        (二)琴童的课余生活:以空间之维
        (三)琴童的家庭生活:以家庭关系之维度
第三章 作为行动者母亲的两难局面
    一、“坚持到底”与“半途而废”:两种样态的现实存在
        (一)“坚持到底”与“半途而废”:两种样态的定义
        (二)“坚持到底”样态的家庭关照
        (三)“半途而废”样态的家庭关照
    二、自我关照:母亲的自我定位
        (一)子女教育规划:母亲的家长权威意识
        (二)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母亲的忧患意识
        (三)为母则刚:母亲的母性意识复苏
    三、左右为难:母亲行动的意识根源
        (一)“一切为了孩子”:社会赋予母亲角色的定位
        (二)“我是为了你好”:母亲在家庭中的管理功能的凸显
        (三)“将来不要埋怨我”:母亲的责任感来源
        (四)“陪吃陪睡还要陪学习”:母亲的多重身份角色
        (五)“你这个妈是怎么当的”:母亲的职责远远超过个体情感诉求
第四章“坚持到底”样态家庭中的坚守与变革
    一、希冀:“坚持到底”样态家庭中的母亲教育
        (一)“他得比我有出息”:母亲教育的心理导向
        (二)“以后兴许会用得上”:母亲教育的外界引导
        (三)“有开始也要有结束”:母亲教育的隐性动因
        (四)“怕吃亏”:多样文化背景下的共同心声
    二、迷茫:“坚持到底”样态家庭中的儿童之惑
        (一)“我为什么一定要学钢琴”:儿童心底的大问号
        (二)“我都没有玩的时间了”:儿童心里的委屈
        (三)美滋滋的笑容背后:儿童学琴之路暂短的幸福呈现
    三、省思:“坚持到底”样态家庭中的教育行动
        (一)钢琴艺术教育中家庭的坚持到底
        (二)童年影像的人生意义与钢琴艺术教育
        (三)指向儿童潜能充分挖掘的钢琴艺术教育
第五章“半途而废”样态家庭的无奈与失望
    一、恨铁不成钢:“半途而废”样态下家庭中的母亲教育
        (一)“我也不能替他弹”:母亲教育的内在心理导向
        (二)“一切都可能成为绊脚石”:母亲教育的外界引导
        (三)“咱们也成不了音乐家”:母亲教育的隐性动因
        (四)“特别有天赋”或“不是这块料”源于行动者个体认知的不同阶段
    二、喜忧参半:“半途而废”样态家庭中的儿童之感
        (一)“不用练琴真实太好啦”:儿童眼中的轻松
        (二)“你为啥不能坚持到最后”:儿童嘴里的抱怨
    三 “半途而废”样态家庭中行动者的阻力分析
        (一)成年人的行为阻碍着儿童的自然发展
        (二)子女成为家长的终极目标
        (三)家长的非专业性制约钢琴学习效果
        (四)男权与女权的博弈
        (五)家庭经济因素
反思
    一、母亲在家庭钢琴艺术教育中的主导效用
    二 钢琴艺术教育中社会资源专业性稍显乏力
    三 家庭教育行动与社会专业性衡量结合簇生良性钢琴艺术教育
        (一)我国钢琴艺术教育如何在异域文化样态下成长
        (二)儿童钢琴演奏艺术作为非系统性学科教育的困境
        (三)非系统性儿童学科教育中家庭如何参与有效引导
结语
    一、研究发现
        (一)母亲在家庭教育行动中的主导地位
        (二)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对子女的潜在影响不容小觑
        (三)母亲文化效用被质疑
    二、研究的局限性
        (一)家庭成员对照的相对缺失
        (二)研究对象的地域忽视
        (三)收集和分析资料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
    三、后续研究的构想
        (一)引进有音乐艺术学习背景家长的决策行为对照维度
        (二)增加其他地域的研究对象
        (三)研究对象的追踪时间扩展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6)英语课(论文提纲范文)

1
2
3
4
5
6

(7)初中口语交际教学活动的设计研究 ——以统编版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现状
        1.5.1 关于口语交际的研究
        1.5.2 关于活动设计的研究
        1.5.3 关于统编版口语交际教学的相关研究
        1.5.4 小结
2 初中口语交际教学活动设计的理论认知
    2.1 初中口语交际教学活动设计的理论依据
        2.1.1 交际能力理论
        2.1.2 教育活动理论
    2.2 初中口语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
        2.2.1 初中口语交际中“听”的能力构成要素
        2.2.2 初中口语交际中“说”的能力构成要素
        2.2.3 “听”与“说”互动生成能力的构成要素
    2.3 初中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求与目标
        2.3.1 初中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求
        2.3.2 初中口语交际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
    2.4 初中口语交际教学活动的特点及其设计要求
        2.4.1 初中口语交际教学活动的特点
        2.4.2 初中口语交际教学活动的设计要求
    2.5 初中口语交际教学活动设计的原则与思路
        2.5.1 初中口语交际教学活动设计的原则
        2.5.2 初中口语交际教学活动设计的思路
3 初中口语交际教学活动设计的现状与原因分析
    3.1 现状调查
        3.1.1 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3.1.2 问卷结果分析
    3.2 原因分析
        3.2.1 学生原因
        3.2.2 教师原因
4 初中口语交际教学活动的设计策略
    4.1 课前准备:明确设计的起点
        4.1.1 依据口语交际能力要素确立教学目标
        4.1.2 依据学情确定活动内容
        4.1.3 依据口语交际教学要求确立活动流程
    4.2 课中实施:确定设计的重点
        4.2.1 话题选定——确立口语交际教学活动的主体任务
        4.2.2 情境创设——为口语交际教学活动做准备
        4.2.3 活动形式设计——提升设计的交际活力
    4.3 课后反思:促进设计的不断超越
        4.3.1 反思教学环节,寻找最佳设计方案
        4.3.2 反思学生活动,拓宽活动设计的学生参与空间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不甘与无奈 ——中考分流下进城务工家长的教育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中考教育分流与教育公平
        (二)家庭应考经历与教育行动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中考教育分流
        (二)家长教育行动
    四、文献综述
        (一)教育分流的相关研究
        (二)家长教育行动的相关研究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四)理论基础
    五、研究方法及过程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二)研究方法的确立
        (三)研究过程的展开
第一章 教育分流中的一所城市薄弱学校
    一、学校的基本情况
        (一)历史沿革
        (二)地理位置
        (三)师生力量
    二、学校的生存样态
        (一)管与放:班级的区别对待
        (二)紧与松:年级的不同策略
        (三)亲与反:学生的多元体验
        (四)留与走:教师的差异目标
第二章 家长教育行动的动机
    一、逃离底层的教育期望——“不能再和我们一样”
        (一)走出农村:为子女奋斗
        (二)身在城市:与子女共苦
        (三)留在何处:替子女担忧
    二、寄于子代的教育信念——“只能靠他们自己”
        (一)时间投入:教育陪伴少
        (二)知识支持:课业辅导难
        (三)习性培养:训斥批评多
第三章 家长教育行动的逻辑
    一、日常化的行动
        (一)无处不在的唠叨
        (二)心灵鸡汤式的鼓励
    二、借助外力的行动
        (一)求助辅导机构
        (二)获取身边人的经验
第四章 家长教育行动的限度
    一、惯习主导下的日常教育
        (一)自然成长的教养方式:走一步看一步
        (二)压力绑架的亲子关系:对得起父母
    二、资本支配下的应考行动
        (一)有限的家庭资本
        (二)实务的文化取向
        (三)缺位的学校支持
    三、场域裹挟下的教育行动
        (一)城市空间:教育发展的不均
        (二)社区空间:教育文化的区隔
        (三)学校空间:薄弱学校的放弃
第五章 家长教育行动的意义
    一、家长教育行动的可能力量
        (一)消解底层家长的污名
        (二)增加底层学生的流动
    二、家长教育行动的支持系统
        (一)家长层面:发掘底层教育的主体性价值
        (二)学校层面:建立长效的家校合作机制
        (三)社会层面:构建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体系
附录
    附录 A:访谈提纲
    附录 B: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参考文献
致谢

(9)走向现代学校治理的对话机制建设研究 ——以公办初中JS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走向现代化的学校治理需要对话机制?
        二、区域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化呼唤对话机制?
        三、初中学校走出发展困境需要对话空间?
        四、学校发展的阶段性提升助推对话机制建设?
        五、个人的教育体悟及追求有待于聚焦对话研究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相关文献的数据分析
        二、关于对话、对话管理、对话机制的研究
        三、关于学校管理与治理的研究
        四、文献评论
    第三节 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目标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问题、思路与框架
        五、研究方法
        六、研究伦理
        七、论文的特色、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案例学校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发展背景
        一、应浦东开发而生
        二、借名校品牌而立
        三、随时势迁移而变
        四、因治理机制而兴
    第二节 发展阶段
        一、初创期:重质量的绩效管理
        二、发展期:重专业的项目管理
        三、转型期:重治理的对话管理
    第三节 研究空间
        一、案例学校现代化内涵发展问卷调查分析
        二、学校发展的成长空间
        三、战略选择的问题空间
        四、现代治理的探索空间
    小结:学校在转型中成长空间无限
第三章 绩效管理导向下的对话萌芽
    第一节 绩效导向的学校管理模式研究
        一、追求绩效的发展方向
        二、保障绩效的质量监控
        三、“以绩效为中心”的组织氛围
    第二节 “领袖裁决式”决策模式
        一、办学思想的高度统一
        二、干部选拔的特立独行
        三、行政意志的增值执行
    第三节 绩效中心氛围下的对话萌芽
        一、师生之间自发的对话
        二、同侪之间零散的对话
        三、干群之间少量的对话
    小结:绩效管理及决策模式的局限性
第四章 专业发展导向下的对话培育
    第一节 专业发展导向的学校管理模式研究
        一、转向专业发展的办学背景
        二、关注专业发展的管理理念
        三、促进专业发展的项目平台
    第二节 “项目统领式”决策模式
        一、项目驱动下的学校内涵建设
        二、专家引领下的骨干教师发展
        三、平台助推下的课程教学改革
        四、主体参与式的学生健康发展
    第三节 专业团队建设中的对话培育
        一、学习研讨平台上的开放对话
        二、交流展示平台上的延伸对话
        三、信息技术平台上的自由对话
    小结:专业导向管理及决策模式的利与弊
第五章 治理导向下的对话机制探寻
    第一节 治理导向的学校管理转型
        一、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
        二、对话治理的前提和条件
        三、学校治理的实践框架
    第二节 基于交往理性的对话决策模式
        一、对话决策模式的特点
        二、提升主体精神的对话参与机制
        三、践行商谈伦理的民主协商机制
        四、发现教育意义的共识达成机制
    第三节 植根对话的学校文化品牌创建
        一、对话品牌的孕育
        二、对话课题的选择
        三、对话文化的重铸
    小结:三种管理导向及决策模式的得与失
第六章 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对话实践研究
    第一节 基于对话的课程开发
        一、需求:课程开发的基本前提
        二、审议:课程开发的对话平台
        三、协同:课程开发的多方助力
    第二节 基于对话的教学改革
        一、教学改革中的“对话人”假设
        二、教学改革中的商谈逻辑
        三、共同体:教学组织的形式变革
        四、教学制度生成的对话逻辑
    第三节 基于治理的对话课堂实践
        一、聚焦对话素养培育的课题引领
        二、践行对话教学原则的课堂实践
        三、彰显对话精神特质的课堂文化
    小结:治理理念融入课程与教学
第七章 家校共育中的互动机制建设研究
    第一节 家长参与的制度建设
        一、家长体验课堂教学制度
        二、家长联系渠道畅通制度
        三、家长助力学生活动制度
        四、家长参与课程建设制度
        五、家长监督日常生活制度
        六、家长会形式的制度创新
    第二节 家校互动的机制探寻
        一、纳入学校规划的家长队伍建设
        二、指导家庭教育的家长学校建设
        三、推动家校合作的家长评价实施
    第三节 家校共育的生态营造
        一、共情:培育和谐关系的办学追求
        二、共享:助力幸福家庭的亲子工程
        三、共商:化解家校矛盾的协商机制
        四、共治:推动学生发展的契约教育
    小结:治理理念助推家校共育
结语
    一、对话机制是学校发展和实现治理的关键内生性力量
    二、对话机制的形成受组织发展阶段和学校领导个人风格影响
    三、对话机制形成的生态氛围和治理效应有助于学校系统优化
附录1 学校现代化内涵发展调查问卷
附录2 历任校长管理风格与对话机制建设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10)初中动漫课程的研究 ——以苏祠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研究
        1.2.1 国外动画教育分析
        1.2.2 国内中学动画教育现状探究
        1.2.3 总结
    1.3 研究目的和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点
2 动漫与动漫教育
    2.1 动漫的相关概念
        2.1.1 动漫的定义
        2.1.2 动漫的概念
    2.2 动漫的创作原理及分类
        2.2.1 动漫的创作原理
        2.2.2 动漫的分类
    2.3 动漫教育与动漫文化
        2.3.1 悠久的动漫文化
        2.3.2 动漫教育的历史
3 中学动漫课程作为第二课堂开展的必要性
    3.1 中学动漫课程的调查研究
    3.2 动画专业教师访谈
    3.3 结论与建议
    3.4 中学动漫课程的积极影响
        3.4.1 中学动漫课程与学生的发展
        3.4.2 中学动漫课程与动漫产业链
        3.4.3 结论
    3.5 中国动漫教育的金字塔结构和拟解决办法
        3.5.1 结构情况
        3.5.2 拟解决方法
4 探析苏祠中学动漫课程现状
    4.1 苏祠中学调查研究
        4.1.1 苏祠中学学生问卷调查
        4.1.2 苏祠中学美术教师访谈
        4.1.3 结论与建议
    4.2 苏祠中学动漫课程中的问题和建议
        4.2.1 苏祠中学动漫课程中的问题
        4.2.2 建议
5 中学动漫课程教学及苏祠中学案例分析
    5.1 苏祠中学动漫课程设计
        5.1.1 课程目标
        5.1.2 动漫课程设计
        5.1.3 教学效果
        5.1.4 教学反思
    5.2 案例分析
        5.2.1 教学案例一
        5.2.2 教学案例二
        5.2.3 教学案例三
        5.2.4 教学案例四
        5.2.5 教学案例五
6 教学实施建议
    6.1 课程实施建议
    6.2 教学重难点
        6.2.1 重点
        6.2.2 难点
7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在中学美术课堂中开展动画教学的抽样调查
附录2 苏祠中学动漫课程现状问卷调查
附录3 动画专业教师访谈
附录4 苏祠中学美术教师访谈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四、我来试一试(初一、初二)(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生数学符号意识现状与培养策略研究[D]. 安平平.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2]基于深度调查的初中生写作动机培养研究[D]. 张薇. 西华师范大学, 2021
  • [3]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分组教学的应用研究[D]. 宋贝贝. 洛阳师范学院, 2021(08)
  • [4]中学教师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与职业倦怠的关系及个案研究[D]. 卢可人.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5)
  • [5]“坚持到底”抑或“半途而废” ——关于儿童钢琴艺术教育中母亲两难选择行动的叙事研究[D]. 张新昕.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6]英语课[J]. 赵志明. 雨花, 2020(04)
  • [7]初中口语交际教学活动的设计研究 ——以统编版教材为例[D]. 戴春梅.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8]不甘与无奈 ——中考分流下进城务工家长的教育行动研究[D]. 孙路.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7)
  • [9]走向现代学校治理的对话机制建设研究 ——以公办初中JS中学为例[D]. 李百艳.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10]初中动漫课程的研究 ——以苏祠中学为例[D]. 陈奕舟.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我会试试看(第一年,第二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