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疱疹病毒6型感染与淋巴瘤关系的初步研究

人疱疹病毒6型感染与淋巴瘤关系的初步研究

一、人疱疹病毒6型感染与淋巴瘤关系的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徐伟音[1](2021)在《EGCG对猪伪狂犬病病毒的抗病毒作用以及分子机制初步研究》文中提出猪伪狂犬病(Porcine pseudorabies,PR)是由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引起的重要传染病,不仅严重危害养殖业的发展,还对人类公共卫生安全造成重大威胁。疫苗免疫成为预防和控制该病的主要手段。自2011年以来,我国很多地区接种了 Bartha-K61疫苗的猪场仍爆发了 PR,这意味着现有的疫苗无法提供完全的免疫保护,养猪业面临巨大威胁。最新研究报道,PRV还能感染人并引起人的急性脑炎。因此,筛选能预防和/或治疗PRV感染的药物迫在眉睫。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是绿茶中一种生物活性多酚,现已在逆转录病毒科、正粘病毒科和黄病毒科等多种病毒家族中证实了其抗病毒活性,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IAV)和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等。EGCG是否对PRV有抗病毒作用目前仍不清楚,EGCG在PRV病毒侵袭过程中的分子机制未有报道。本研究旨在探究EGCG对PRV的抗病毒作用及其分子机制。1.EGCG对PRV的抗病毒作用研究在本研究中,我们对EGCG在体外和体内抗PRV的活性进行研究。发现EGCG对PRV Ra和PRVXJ5毒株感染PK15 B6细胞和Vero细胞均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50 μM EGCG可阻断较高感染复数(multiple of infection,MOI)PRV的感染。进一步试验发现EGCG以剂量依赖性的方式阻断了 PRV吸附和入胞,但EGCG对PRV吸附的抑制更显着。本研究还发现EGCG可抑制PRV在PK15 B6细胞上的复制。然而,EGCG不影响PRV的组装,可促进PRV的释放。此外,40 mg/kg的EGCG对感染致死剂量PRV XJ5的BALB/c小鼠提供了 100%的保护。以上结果表明,EGCG在体外主要通过抑制PRV的吸附、入胞和复制发挥其抗病毒活性。同时,EGCG提高了感染PRV小鼠的存活率。因此,EGCG是一种潜在的抗PRV感染的药物。2.EGCG抗PRV感染的分子机制研究细胞自噬和凋亡在病毒复制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探究了 EGCG是否通过调控PRV诱导的自噬和凋亡来发挥抗病毒作用。研究发现PRV Ra和XJ5毒株均能诱导PK15细胞和PK15 B6细胞发生不完全自噬,并通过Caspase 3途径诱导细胞凋亡,而50 μM的EGCG可有效抑制PRV诱导的细胞自噬和凋亡。进一步研究发现,PK15以及PK15 B6细胞感染PRV后BNIP3蛋白表达量升高,过表达或敲低BNIP3蛋白后发现,BNIP3蛋白的过表达促进了 PRV诱导的不完全自噬以及Caspase 3介导的凋亡,同时促进了 PRV的复制。此外,研究发现PRV Ra和XJ5毒株感染PK15和PK15 B6细胞会导致JAK1活化,STAT1、STAT5以及STAT6蛋白的磷酸化水平显着增加,STAT3蛋白的磷酸化水平降低。JAK1的抑制剂Ruxolitinib可降低STAT1、STAT3、STAT5以及STAT6的磷酸化,抑制BNIP3的表达;同时,抑制了 PRV诱导的不完全自噬以及Caspase 3介导的细胞凋亡;此外,Ruxolitinib也抑制了 PRV的复制。在PK15细胞上分别敲低STAT1、STAT3、STAT5以及STAT6,发现敲低STAT1的细胞感染PRV促进了BNIP3蛋白的表达,促进了不完全自噬以及Caspase 3介导的细胞凋亡,同时促进了 PRV的复制;敲低STAT3、STAT5以及STAT6的细胞在感染PRV后,抑制了 BNIP3蛋白的表达,并抑制了细胞的不完全自噬以及Caspase 3介导的凋亡,同时抑制了病毒的复制。综上所述,STAT1负调控PRV诱导的细胞不完全自噬、Caspase 3介导的凋亡和病毒的复制,STAT3、STAT5以及STAT6正调控PRV诱导的细胞不完全自噬、Caspase 3介导的凋亡和病毒的复制。EGCG具有显着的抗PRV病毒活性。本研究发现EGCG抑制JAK1蛋白的表达,导致STAT5以及STAT6的磷酸化水平降低,并抑制了 BNIP3蛋白的表达,同时抑制了 PRV诱导的细胞不完全自噬以及Caspase 3介导的凋亡;但EGCG可促进STAT3的磷酸化,且STAT3正调控PRV的复制,表明EGCG不通过STAT3发挥抗病毒的作用。因此,EGCG通过JAK1/STAT5(STAT6)/BNIP3途径抑制PRV诱导的细胞不完全自噬和Caspase 3介导的凋亡,从而抑制了 PRV的复制。

单俊丽[2](2021)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分析感染性疾病临床诊断中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mNGS)应用的价值。研究方法收集了 2018年4月份至2021年2月份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儿科、感染科住院并进行mNGS技术检查的126例临床资料,其中mNGS标本来自脑脊液(CSF)、血液或肺泡灌洗液(BALF),排除确诊为非感染性疾病和未知的病例共25例。通过对入选后的101例感染性疾病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传统病原学检测结果及mNGS检测结果实施回顾性分析,分析在感染性疾病临床诊断中mNGS应用的价值。研究结果1.101例mNGS的样本中,共检出36种阳性病原体,包括耶氏肺孢子菌、EB病毒、结核分枝杆菌、鲍曼不动杆菌、烟曲霉、肺炎链球菌、猪疱疹病毒1型、人疱疹病毒1型和2型、肺炎支原体、巨细胞病毒等,有23种病原体在传统病原学检测方法中未被发现,其中检出最多的为耶氏肺孢子菌(9例,15.5%),其次为EB病毒检出7例(12%)。在1例重症肺炎的患儿中检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在3例有养殖场工作史的成人患者中检出猪疱疹病毒1型感染以及在2例女性患者中检出人细小病毒B19感染,在1例梗阻性脑积水病史较长的患者中检出猪带绦虫感染。2.101例感染性疾病的患者中,mNGS检测病原体阳性的有58例,传统病原学检测病原体阳性的有35例,mNGS联合传统病原学检测病原体阳性的有68例,mNGS及传统病原学检测双阳性者25例。mNGS检测病原体的阳性率远高于传统病原学检测(57.4%vs.34.6%,P<0.01),两种方法联合检验病原体的阳性率也显着优于单独使用传统病原学检测(67.3%vs.34.6%,P<0.01)。3.在行mNGS检测的101例不同标本的病例中,检出病原体阳性率最高的是在BALF中,均高于CSF和血液中的检出率(100%vs.48%,p<0.01;100%vs.66.7%,P<0.01)。4.分组是通过感染性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相应的病原体检测来进行的,101例感染性患者中,确定病原体组有65例,非确定病原体组有36例,mNGS比传统病原学检测的灵敏度更高(84.61%vs.53.85%,P<0.01),而两者特异度无统计学差异(91.67%vs.100.00%,P>0.05)。mNGS的阳性预测值(PPV)为94.83%(95%CI,84.70-98.65%),阴性预测值(NPV)为76.74%(95%CI,61.00-87.72%),传统病原学检测的PPV和NPV分别为 100.00%(95%CI,87.68-100.00%)、54.55%(95%CI,33.32-58.11%)。5.在101例感染性病例中,在进行mNGS检测前接受过抗菌药物或者是抗病毒的药物治疗的病例有89例,检测前未接受过抗菌药物或者是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有12例。mNGS检测的阳性率在接受抗菌药物或抗病毒的药物治疗组中优于传统病原学检测结果(58.43%vs.35.96%,P<0.05),且mNGS阳性率在抗菌药物及抗病毒药物使用或不使用者中相当(58.43%vs.50%,P>0.05)。6.101例mNGS的样本中,有5例检测出耐药基因,共检出耐药基因8种,分别为 OXA、Ade、mel、Tet、ErmC、mecA、TEM 和 lnuA,其中 1 例同期传统培养方法培养出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并行常规药敏试验,药敏结果与mNGS较为相符,两者共同协助临床医师调整抗生素用药。7.mNGS在不同年龄组中的检测,mNGS的检出率在41-60岁的中年人中最高(80%),相对于<18岁的儿童检出率无明显差异。在儿童检出病原体中以肺炎支原体最高(27.3%)。研究结论相对于传统病原学检测来说,mNGS对于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诊断有较高的灵敏度,尤其是在感染罕见病原体时更具有优势,并且不受抗菌药物或抗病毒药物的影响。mNGS能够为不明病因或疑似感染的患者提供诊断线索,并评估抗生素耐药性基因,可以成为目前感染性疾病临床病因诊断的检测手段。

代莉,桂丹妮,李珍,王秋萍,赵芳[3](2020)在《母亲与新生儿人疱疹病毒感染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孕妇与新生儿单纯疱疹病毒1型(Herpessimplexvirustype 1,HSV-1)、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以及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等人疱疹病毒感染情况和母婴病毒垂直传播情况。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6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进行分娩的118例单胎妊娠孕妇及对应的118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使用巢式PCR法检测孕妇及新生儿HSV-1、HCMV、EBV感染情况;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新生儿IgM和IgG阳性表达情况。结果 118例孕妇中HSV-1感染率最高为27.12%(32例)、HCMV感染率为11.86%(14例)、EBV感染率为13.56%(16例); 118例新生儿中EBV感染率最高为20.34%(24例);新生儿人疱疹病毒IgG阳性率均高于IgM阳性率。结论孕妇和新生儿之间存在人疱疹病毒的垂直传播情况,孕妇应加强孕期疱疹病毒的筛查并尽早注射疫苗,以降低新生儿人疱疹病毒的感染率,这对于提高新生儿生存质量和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陈一波[4](2020)在《临床感染HCMV糖蛋白基因多态性及其对TSDF凋亡诱导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巨细胞病毒(HCMV)在全球普遍流行,严重威胁免疫力低下人群和新生儿身体健康。因其在人群中存在的普遍性,在临床上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本研究收集艾滋病合并HCMV感染患者样本、慢性阻塞性肺炎(COPD)合并HCMV感染患者样本和流产妇女样本,分析所感染HCMV g B(UL55)、g N(UL73)、g O(UL74)三种包膜糖蛋白的基因多态性,探讨具有不同基因型糖蛋白的HCMV对疾病病程及相关临床指标的影响。通过提取样本HCMV病毒核酸,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病毒载量,多重巢式PCR法及RFLP法(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鉴定各糖蛋白基因亚型。并且对核苷酸序列进行测序,建立进化树分析它们的同源关系,了解高变区域核苷酸序列的变异情况。我们发现多种HCMV基因型混合感染艾滋病患者CD4+T淋巴细胞数更低,多种HCMV基因型混合感染很可能削弱艾滋病患者免功能。与普通流产患者相比,胎停流产患者HCMV检出率更高,且与先天性感染有关的g N4基因型检出率较高。COPD患者HCMV多重混合感染率是三种疾病中最高的。说明在临床上HCMV的多重混合感染并不少见,对患者病程有不利影响。包膜糖蛋白基因呈现出多态性,在高变区变化十分明显,也因此分出许多亚型。但没有发现某种亚型对病毒毒力有影响,也未表现出地理区域性差异。对HCMV体外研究方面,在HCMV跨物种感染TSDF细胞的基础上,对病毒导致的细胞凋亡进行凋亡抑制实验,探究凋亡对HCMV病毒复制的影响。结果表明物种特异性十分苛刻的HCMV很难在其他物种细胞内复制增殖,病毒所导致的细胞凋亡可能只是这复杂机制中的一小部分,仅抑制凋亡无法实现帮助HCMV跨物种感染。总之,HCMV在临床上的感染需要被重视,尤其是多重毒株感染患者。因为HCMV的多重感染会加剧病情的恶化,使患者生命健康受到更大威胁。另外,HCMV跨物种感染细胞所致的TSDF凋亡可以一定程度上被抑制,但仅抑制细胞的凋亡似乎对病毒的复制增殖没有帮助,需要更深入的探究物种特异性机制。

李龙[5](2019)在《和厚朴酚抗疱疹病毒的作用机制研究与STAT3在MHV68感染中的作用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疱疹病毒家族是一种能够在宿主体内建立终身潜伏感染的重要病原体。目前疱疹病毒感染在全球人群中的血清阳性率在20%95%,发病率在发展中国家可能会更高。例如全球超过三分之二的人都感染了单纯疱疹病毒(HSV),超过90%的人群都感染了巨细胞病毒(HCMV),一半以上的人群感染了EB病毒(EBV)或则卡波西氏肉瘤相关疱疹病毒(KSHV)。疱疹病毒在人体内原发性感染或者周期性的重激活都会导致不同的临床疾病,包括口唇疱疹、疱疹性角膜炎、疱疹性脑炎、淋巴瘤、卡波西肉瘤等。在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感染疱疹病毒后会导致更为严重的结果,如不可恢复性神经损伤、失明、甚至死亡。目前临床上除了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具有预防性疫苗,大部分疱疹病毒包括HSV-1、KSHV等均无有效的疫苗。临床上治疗用的药物大部分是针对疱疹病毒的DNA聚合酶发挥出抗病毒作用,无法规避耐药性毒株的出现,并且这些抗病毒药物具有较大副作用。因此,继续寻找新的抗疱疹病毒药物就显得很有意义。本研究主要包括两部分工作,第一部分是探究中草药活性成分和厚朴酚抗疱疹病毒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第二部分工作初步探究了STAT3与MHV68从头感染之间的关系。中草药活性成分和厚朴酚是一种具有多种药理学活性的新木质素,能够发挥着抗肿瘤、抗炎症、抗血栓形成、抗微生物感染等功能,然而其在抗病毒感染方面的研究却非常有限。本文通过融合表达了荧光蛋白基因的重组病毒包括HSV-1-GFP、KSHV-RGB-BAC16、MHV68-H2b-YFP等构建方便检测的疱疹病毒感染模型。借助于荧光显微镜观察、实时定量PCR技术和蛋白免疫印迹技术等首次发现和厚朴酚具有抗疱疹病毒的作用,不仅可以抑制人的阿尔法型疱疹病毒(HSV-1)和伽马型疱疹病毒(KSHV),也可以抗小鼠疱疹病毒(MHV68)。初步结果显示和厚朴酚抗HSV-1是通过抑制DNA复制,基因表达,病毒颗粒产生,并且对于病毒的入侵过程没有影响。疱疹病毒感染和宿主因子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这对于抗疱疹病毒治疗非常有意义。STAT3具有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双功能,在病毒感染过程作用复杂。事实上,许多药物活性成分可以通过抑制STAT3信号通路中的靶点发挥作用。和厚朴酚是否由此影响疱疹病毒的从头感染尚未可知,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想探究清楚STAT3信号通路和MHV68从头感染的关系。在本文的第二部分我们发现抑制了JAK-STAT3信号通路可以导致MHV68感染能力下降,并构建过表达STAT3的小鼠胚胎成纤维母细胞系,为研究STAT3与MHV68感染提供了方便。结果过表达STAT3与STAT3C(STAT3持续性激活形式)均能够显着增加MHV68感染;并促进其重激活。这两部分原创性的研究描述了一种潜在的抗疱疹病毒感染药物和厚朴酚及其作用机制。初步探究STAT3可以增强MHV68从头感染,促进MHV68重激活。这将为探究MHV68感染和宿主转录因子STAT3之间相互影响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也为进一步探究和厚朴酚抗疱疹病毒作用机制铺平道路。

陈秋雨[6](2019)在《临床用血中EB病毒的检测及基因分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爱泼斯坦-巴尔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一种嗜淋巴细胞疱疹病毒,其原发感染可导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也与多种恶性肿瘤及免疫性疾病有关。EBV主要是通过唾液传播,也可通过输血和器官移植感染易感人群。本研究旨在了解呼和浩特市临床用血中EBV的病毒血症率以及被感染血制品的基因分型情况,讨论是否有必要将EBV的筛查同HBV、HCV、HIV及TP的常规检测一样列入合格献血者的评价标准之内,降低经输血感染EBV的可能,进一步明确EBV感染的预防及治疗意义。方法(1)收集2016年8月至2017年2月份之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HBV、HCV、HIV及TP筛查结果为阴性的献血者所献去白悬浮红细胞,从中随机抽取500例,取血袋小辫作为检测样本,制备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样本,采用PCR技术检测样本中EBV核酸定量,根据其不同的病毒载量进行统计,分别算出其样本数及比例。(2)根据EBNA2与EBNA3C基因的连锁多态性以及BamHI基因某些片段的保留与缺失通过PCR联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的检测对EBV阳性样本进行A/B,F/f,C/D分型,分别计算出各型别的样本例数及比例,统计临床血制品感染EBV的主要类型。结果(1)随机抽取的500例合格临床用血中分离出的PBMC检出EBV DNA的阳性标本有44例,阳性率为8.8%(44/500)。44例EBV DNA阳性血样中,根据不同的病毒载量统计:5.0E+021.0E+03copies/ml 37例;1.0E+031.0E+04copies/ml 4例;1.0E+041.0E+05copies/ml 2例;1.0E+051.0E+06 copies/ml 1例。(2)进一步对44例EBV DNA阳性标本进行分型,其中A/B分型各型别检出率分别为:A型为36.36%(16/44),B型为63.64%(28/44);F/f分型各型别检出率分别为:F型为79.55%(35/44),f型为20.45%(9/44);C/D分型各型别检出率分别为:C型为70.45%(31/44),D型为29.55%(13/44)。结论(1)输血可以导致EBV的感染,我国呼和浩特地区临床用血的EBV病毒血症的检出率为8.8%。(2)EBV阳性的样本中,绝大多数以B型、F型、C型EBV感染为主。(3)建议对献血者常规检测EBV DNA携带情况,减少输血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王海娜[7](2019)在《CRM1抑制剂的设计优化及抗淋巴瘤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淋巴瘤是一类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是淋巴组织内原有的淋巴细胞或组织细胞发生恶性增生的结果,淋巴瘤约占全球肿瘤的3-4%。随着多年来对其机制的研究,现在认为淋巴瘤的发病原因多与人体的免疫系统相关,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CRM1是细胞内重要的核转运蛋白之一,其负责转运的蛋白大约有285个,且这些货物蛋白多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如抑癌因子survivin、p53、p27κIP1、APC等。研究显示CRM1的表达量与多种类型淋巴瘤的发生密切相关,且CRM1高表达的患者预后较差。天然产物为小分子药物的发现提供了丰富的来源,其结构多样性,化学性质多样性,生物相容性等特征为药物筛选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因此,从自然界中发现能够靶向抑制CRM1的天然小分子,阐明其作用机制,并以此为基础,对小分子进行优化和设计,得到靶向性更强,毒副作用更低的CRM1抑制剂,能为CRM1高表达的淋巴瘤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方案。本论文主要针对以上问题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研究。第一,CRM1蛋白可能为莱菔素(LFS-01)在体内发挥生物学功能的一个重要靶点。本研究首先通过细胞活性检测的方法验证了 LFS-01抑制淋巴瘤细胞增殖的作用,并且发现LFS-01对正常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的增殖基本无影响。通过靶点验证试验及MALDI-TOF质谱试验验证了 LFS-01能够和CRM1发生共价结合,且结合位点为Cys528。通过激光共聚焦检测方法,发现LFS-01能抑制CRM1介导的RanBP1和p53的细胞核输出。通过构建CRM1突变细胞株,证明CRM1是LFS-01在细胞内的主要靶点之一。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发现LFS-01能够降低细胞内CRM1的蛋白水平。借助流式细胞术,检测到LFS-01能够将淋巴瘤细胞周期抑制在G2-M期,并且能够激活内源性凋亡通路,诱导淋巴瘤细胞凋亡。第二,通过LDH实验、电镜检测、Western blot及激光共聚焦等试验手段,发现LFS-01能够引起淋巴瘤细胞发生自噬。通过检测线粒体和自噬小体及线粒体和溶酶体的共定位,发现LFS-01诱导的自噬属于线粒体自噬。进一步研究发现,LFS-01诱导线粒体自噬发生的两个主要因素分别为AMPK-mTOR通路的激活和p62蛋白表达量的上调。其中,p62表达量上调的主要原因是CRM1被抑制后Nrf2的细胞核输出受阻,从而增加p62基因的转录。通过建立小鼠模型,发现LFS-01能够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和细胞自噬来抑制小鼠体内肿瘤细胞的生长。第三,通过计算机辅助的药物设计,借助Discovery Studio工具,以CRM1和LFS-01的结合构象为基础,进行了基于受体结构的药物生长,得到一系列能够靶向CRM1的小分子。通过虚拟筛选结合经验分析,合成了4个代表性小分子。通过抗肿瘤活性检测,发现LFS-25的活性最好。与LFS-01相比,LFS-25的活性提高了 50倍。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和MM-PBSA能量分解分析,发现LFS-25靶向性增强的原因可能是与NES 口袋中的氨基酸残基有更强的范德华力△Evdw和静电相互作用△Eele。通过对内源性货物蛋白RanBP1和p53的出核抑制检测及对外源性NES-GFP蛋白和Foxo1-GFP蛋白的出核抑制检测,证实了 LFS-25对CRM1的靶向抑制活性。并且发现Cys528是LFS-25靶向作用于CRM1的重要氨基酸。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通过激光共聚焦和Western blot手段,观察到IκBα在细胞核内的聚集。通过免疫共沉淀技术,检测到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滞留在细胞核内的IκBα和NF-κB的相互作用增强。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技术,观察到NF-κB的转录活性被LFS-25抑制。最后,通过流式细胞术发现LFS-25能够将细胞周期抑制在G1期,同时激活细胞凋亡信号通路,诱导细胞发生凋亡。本论文通过多种实验检测手段阐明了莱菔素靶向作用CRM1和抑制淋巴瘤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并以莱菔素为先导化合物,设计了具有更强靶向性和抗淋巴瘤作用的小分子药物LFS-25,并且对LFS-25杀伤大B细胞淋巴瘤的机制做了初步探讨。

王楚,詹学[8](2014)在《人疱疹病毒6型感染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人疱疹病毒6型(Human Herpesvirus 6,HHV-6)是一种嗜人T淋巴细胞的双链DNA病毒,属于疱疹病毒β亚科,1986年首次从艾滋病患者和淋巴增生异常患者的末梢血中的单核细胞分离得到。HHV-6有显着的嗜淋巴细胞性和嗜神经性,儿科诸多疾病与其感染有关,如幼儿急疹、器官移植后感染等。HHV-6可侵入神经系

张春,茌静,顾斌,郭丹丹,张国锋,周锋,魏栋,姚堃,胡卫星[9](2012)在《人疱疹病毒6型感染与神经胶质瘤关系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人疱疹病毒6型(human herpesvirus-6,HHV-6)感染与神经胶质瘤的关系。方法:巢式PCR法检测40例神经胶质瘤样本和13例正常脑组织样本中HHV-6、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HHV-7 DNA序列。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神经胶质瘤样本和正常脑组织样本中HHV-6、HCMV、HHV-7抗原的表达。结果:巢式PCR法检测结果显示,神经胶质瘤组织HHV-6 DNA阳性率为42.5%,正常脑组织HHV-6 DNA阳性率为7.7%(P=0.020),神经胶质瘤组织HCMV、HHV-7DNA阳性率分别为20.0%和5.0%,正常脑组织未检测到HCMV和HHV-7 DNA(P值分别为0.087和0.566)。进一步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HHV-6早期抗原p41的表达,神经胶质瘤组织阳性率为27.5%,正常脑组织未见阳性表达(P=0.030)。同时检测HHV-6晚期抗原gp116/64/54的表达,神经胶质瘤组织阳性率为32.5%,正常脑组织未见阳性表达(P=0.014)。用HCMV pp65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后发现其在神经胶质瘤中阳性率为12.5%,正常脑组织未见阳性表达(P=0.229)。HHV-7 pp85抗原在神经胶质瘤样本和正常脑组织样本中均未检出阳性表达。结论:根据PCR和免疫组化的检测结果,HHV-6感染在神经胶质瘤和正常脑组织中具有显着性差异,HHV-6感染在神经胶质瘤的病因和发展过程中起了一定作用。

陈雷[10](2011)在《云南地区HIV感染者唾液CMV、HHV-6、HHV-7和HHV-8检测》文中认为[目的]艾滋病(AIDS)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呈全球流行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传播迅速,病死率高,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机会性感染是HIV感染者住院治疗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疱疹病毒(HHV)是该类患者常见的口腔机会性病原体,其感染严重威胁患者的口腔健康和生存质量,被认为是感染者常见的并发症。然而国内HIV感染者口腔疱疹病毒5-8型(CMV、HHV-6、HHV-7和HHV-8)感染的整体研究情况,与免疫状态及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关系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课题的目的是初步了解云南地区HIV患者口腔疱疹病毒5至8型即CMV、HHV-6、HHV-7和HHV-8的发病特征及其在唾液中的分布情况,研究成果对HIV患者的早期诊断和相关口腔病损的防治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方法](1)收集2008年至2010年间到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一科就诊的245名HIV感染者和昆明市延安医院30名健康志愿者的非刺激性全唾液,同时获取两组受试者的口腔检查情况和HIV感染者的CD4淋巴细胞计数等相关资料。(2)利用巢式PCR扩增技术等方法对受试人群口腔唾液CMV、HHV-6、HHV-7和HHV-8 DNA的存在情况进行检测,并采用SPSS 18.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相关指标的统计分析。[结果] (1)245名HIV感染者中,男女之比为约2:1,95.1%的患者年龄分布在20岁—60岁;平均年龄男性为35.98±10.87岁,女性为33.0±10.68岁,大多数为汉族,已婚为主,使用HAART的患者占40.8%;未使用HAART患者占59.2%;高危传播途径以吸毒和性为主,分别占39.6%和45.3%。(2)HIV患者受检四种病毒的检出率为CMV 34.7%、HHV-6 83.3%, HHV-7 70.2%和HHV-814.3%;对应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0.0%、56.7%、70.0%及0%。两组检出率整体有差异性(P<0.01)。HIV组有无口腔黏膜损害表现两组对比无差异(P>0.05)。HIV患者HAART组与非HAART组比较,四种HHV唾液检出率并无差异(P>0.05),四种HHV唾液检出率在CD4计数不同阶段并无差异(P>0.05),HAART组、非HAART组与正常组比较有差异性,而且其三组都存在CMV、HHV-6、HHV-7和HHV-8多重感染,HIV人群病毒共同检出率高于正常组,非HAART组高于其它两组。主要口腔病损与免疫状态关系中,CD4计数HAART组高于非HAART组;主要口腔病损中口腔溃疡(RAU)患者CD4计数高于其它口腔病损,卡波西肉瘤的CD4计数最低,机体免疫力最差。在人口流行病学特征对HHVs共感检出率危险因素影响的单、多因素分析中,性别,年龄,传播途径,CD4,分组类型,口腔其他病损对其存在不同影响。[结论]通过巢式PCR技术检测分析发现云南地区HIV患者中口腔疱疹病毒5-8型感染较为普遍,其中以HHV-6和HHV-7最为突出,HHV-8最低。HIV人群经过HAART后,虽然CD4计数升高,其机体免疫力得到改善,抗机会性感染能力提高,但对口腔疱疹病毒在患者机体内的存在并无实质性影响,其治疗前后变化不大,并且存在多重病毒的混合感染。本研究填补了我国内地有关口腔疱疹病毒与HIV感染关系研究的空白,对进一步认识HIV与HHVs联合感染提供了初步的依据,为该领域的更深一步探索奠定了基础。

二、人疱疹病毒6型感染与淋巴瘤关系的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疱疹病毒6型感染与淋巴瘤关系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EGCG对猪伪狂犬病病毒的抗病毒作用以及分子机制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伪狂犬病概述
        1.1 国内外PRV流行情况
        1.2 PRV的致病性
        1.3 PRV的诊断
        1.4 PRV的免疫防控
    2 EGCG的研究进展
        2.1 EGCG对疱疹病毒科的作用
        2.2 EGCG对黄病毒科的抗病毒作用
    3 PRV诱导的细胞自噬
        3.1 自噬的概述
        3.2 PRV与细胞自噬
        3.3 病毒复制与细胞自噬
    4 PRV诱导的凋亡
        4.1 凋亡的概述
        4.2 PRV与细胞凋亡
        4.3 病毒复制与细胞凋亡
    5 Janus激酶(JAKs)/转录信号传感器和激活因子(STATs)的概述
        5.1 JAK的结构
        5.2 STATs的结构
        5.3 JAK/STAT通路
    参考文献
第二章 EGCG对猪伪狂犬病病毒的抗病毒作用
    1 材料
        1.1 细胞和病毒
        1.2 药物、抗体和主要试剂
        1.3 实验动物
        1.4 常用试剂的配制
        1.5 实验仪器
        1.6 生物学软件
    2 实验方法
        2.1 细胞培养
        2.2 病毒培养
        2.3 Western Blot分析
        2.4 病毒滴度测定
        2.5 荧光定量PCR
        2.6 细胞毒性试验
        2.7 EGCG在PK15 B6细胞上抑制猪伪狂犬病病毒感染的活性
        2.8 EGCG对猪伪狂犬病病毒吸附和入胞的影响
        2.9 EGCG对猪伪狂犬病病毒复制的影响
        2.10 EGCG对猪伪狂犬病病毒组装和释放的影响
        2.11 EGCG在小鼠体内对猪伪狂犬病病毒感染的影响
    3 实验结果
        3.1 EGCG细胞毒性测定
        3.2 EGCG抑制猪伪狂犬病病毒的感染活性
        3.3 EGCG抑制PRV吸附和入胞
        3.4 EGCG抑制PRV的吸附
        3.5 EGCG抑制PRV的入胞
        3.6 EGCG抑制PRV的复制
        3.7 EGCG抑制PRV的组装,但促进PRV的释放
        3.8 EGCG抑制PRV在小鼠体内的感染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EGCG通过JAK1/STAT5 (STAT6) /BNIP3途径调控猪伪狂犬病病毒诱导的自噬和凋亡发挥抗病毒作用
    1 材料
        1.1 细胞和病毒
        1.2 药物、抗体和主要试剂
        1.3 质粒
        1.4 常用试剂的配制
        1.5 实验仪器
        1.6 生物学软件
    2 实验方法
        2.1 瞬时转染与慢病毒包装
        2.2 BNIP3真核质粒的构建与表达
        2.3 NC、BNIP3、STAT1、STAT3、STAT5以及STAT6短发夹质粒的构建
        2.4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的变化
        2.5 Caspase 3酶活性检测
        2.6 激光共聚焦
        2.7 Western Blot分析
        2.8 相对荧光定量PCR分析敲低基因
    3 实验结果
        3.1 PRV感染促进细胞内LC3-Ⅱ的表达
        3.2 PRV感染诱导细胞发生非完全自噬
        3.3 PRV诱导的细胞自噬对病毒复制的影响
        3.4 PRV感染诱导细胞凋亡
        3.5 PRV通过Caspase 3基因诱导细胞凋亡
        3.6 EGCG抑制PRV诱导的细胞自噬和凋亡
        3.7 PRV感染促进了BNIP3基因的表达
        3.8 过表达BNIP3基因促进PRV感染诱导的细胞自噬和凋亡
        3.9 shBNIP3抑制PRV感染诱导的细胞自噬和凋亡
        3.10 PRV感染激活了JAK/STAT途径
        3.11 JAK1抑制剂Ruxolitinib抑制PRV诱导的细胞自噬和凋亡
        3.12 shSTAT1促进PRV诱导的细胞自噬和凋亡
        3.13 shSTAT3抑制PRV诱导的细胞自噬和凋亡
        3.14 shSTAT5抑制PRV诱导的细胞自噬和凋亡
        3.15 shSTAT6抑制PRV诱导的细胞自噬和凋亡
        3.16 EGCG通过抑制JAK1/STAT5 (STAT6)途径抑制细胞的自噬和凋亡
    4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母亲与新生儿人疱疹病毒感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血液DNA提取
        1.2.2 巢式PCR检测
        1.2.3 新生儿IgM和IgG检测
    1.3 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孕妇人疱疹病毒感染情况
    2.2 新生儿人疱疹病毒感染情况
    2.3 新生儿人疱疹病毒IgM和IgG检测情况
3 讨 论

(4)临床感染HCMV糖蛋白基因多态性及其对TSDF凋亡诱导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第一章 绪论
    1.1 HCMV的研究历史与进展
        1.1.1 研究历史
        1.1.2 研究进展
        1.1.3 研究现状
    1.2 HCMV的流行病学
        1.2.1 HCMV的传播
        1.2.2 HCMV感染的发病机制
    1.3 免疫机制
        1.3.1 免疫反应和调节
        1.3.2 免疫逃逸
    1.4 与HCMV相关的疾病
        1.4.1 AIDS病
        1.4.2 免疫功能正常宿主的获得性感染
        1.4.3 孕产妇与先天性感染
        1.4.4 慢性疾病
    1.5 HCMV病毒的结构
        1.5.1 病毒粒子结构
        1.5.2 HCMV包膜与糖蛋白基因型
    1.6 HCMV的生物学特性
        1.6.1 病毒特性
        1.6.2 病毒的复制和增殖
        1.6.3 HCMV复制途径
    1.7 HCMV研究常用动物模型
    1.8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临床感染HCMV糖蛋白基因型与病程相关性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1 产物与标准曲线
        2.4.2 艾滋病合并HCMV感染患者结果分析
        2.4.3 流产患者糖蛋白基因多态性
        2.4.4 COPD患者糖蛋白基因多态性
        2.4.5 艾滋病、流产、COPD患者糖蛋白基因多态性的差异
    2.5 讨论
    2.6 小结
第三章 HCMV糖蛋白基因序列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PCR产物纯化
        3.3.2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3.3.3 T-A克隆
        3.3.4 克隆阳性检测
        3.3.5 测序与分析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 讨论
    3.6 小结
第四章 HCMV感染TSDF所致凋亡的抑制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试剂配制
    4.3 实验方法
        4.3.1 HCMV Towne BAC病毒培养
        4.3.2 树鼩原代皮肤成纤维细胞TSDF的获取
        4.3.3 最适药物使用浓度的确定
        4.3.4 药物抑制凋亡试验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TSDF细胞培养的优化
        4.4.2 凋亡抑制剂Z-VAD-FMK的最适使用药物浓度
        4.4.3 凋亡抑制剂作用下TSDF感染HCMV的细胞病变效应及病毒复制水平
        4.4.4 凋亡相关因子转录水平差异分析
    4.5 讨论
    4.6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5)和厚朴酚抗疱疹病毒的作用机制研究与STAT3在MHV68感染中的作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和厚朴酚抗疱疹病毒的作用机制研究
    第一章 引言
        1.1 和厚朴酚简介
        1.2 和厚朴酚的药理学功能
        1.2.1 和厚朴酚的抗炎反应
        1.2.2 和厚朴酚的抗氧化功能
        1.2.3 和厚朴酚的抗癌功能
        1.2.4 和厚朴酚的神经保护作用
        1.2.5 和厚朴酚抗微生物感染
        1.2.6 和厚朴酚的抗病毒功能
        1.3 和厚朴酚与STAT3 信号通路
        1.4 疱疹病毒简介
        1.4.1 单纯疱疹病毒1
        1.4.2 卡波西氏肉瘤相关疱疹病毒
        1.4.3 小鼠疱疹病毒68
        1.4.4 疱疹病毒感染的治疗方法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细胞株与毒株
        2.1.1 细胞株
        2.1.2 毒株
        2.2 主要器材和商业化试剂
        2.2.1 实验仪器
        2.2.2 普通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病毒学操作技术
        2.3.2 细胞支原体检测和清除
        2.3.3 TCID50 测定病毒滴度
        2.3.4 蛋白质样品检测
        2.3.5 细胞全RNA的抽提和反转录
        2.3.6 实时荧光定量PCR
        2.3.7 蛋白与免疫荧光半定量分析
        2.3.8 CCK8 细胞活力检测
        2.3.9 数据统计分析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和厚朴酚能够抑制I型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3.2 和厚朴酚能够抑制HSV-1的DNA复制和基因表达
        3.3 和厚朴酚对HSV-1 病毒入侵没有影响
        3.4 和厚朴酚抑制HSV-1 病毒的产生
        3.5 和厚朴酚能够增强阿昔洛韦的抗病毒作用
        3.6 和厚朴酚可以抑制卡波西氏肉瘤相关疱疹病毒的感染
        3.7 和厚朴酚抑制小鼠疱疹病毒68 的感染
    第四章 讨论与展望
        4.1 疱疹病毒感染与治疗
        4.2 和厚朴酚抗疱疹病毒感染
        4.3 和厚朴酚抗病毒研究的不足之处
        4.4 和厚朴酚抗病毒研究展望
    第五章 结论
第二部分 STAT3在MHV68 感染中的作用分析
    第一章 引言
        1.1 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STATs)
        1.2 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
        1.2.1 STAT3 简介
        1.2.2 STAT3 的结构
        1.2.3 STAT3 信号通路以及调控
        1.2.4 STAT3 的生物学功能
        1.2.5 开发靶向STAT3 的药物治疗
        1.3 小鼠疱疹病毒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仪器
        2.1.1 细胞与毒株
        2.1.2 质粒
        2.1.3 抗体
        2.1.4 其他试剂
        2.1.5 主要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MEF细胞的分离与永生化
        2.2.2 慢病毒转导
        2.2.3 常规微生物操作技术
        2.2.4 常规细胞技术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抑制JAK-STAT3 信号通路可以下调MHV68 的从头感染
        3.2 构建稳定表达STAT3和STAT3C的 MEF细胞系
        3.3 过表达STAT3 能增强MHV68 的感染
        3.4 过表达STAT3 能够上调MHV68 基因的表达
        3.5 过表达STAT3 促进MHV68 重激活
    第四章 讨论与展望
        4.1 STAT3 的激活可以促进MHV68 感染
        4.2 STAT3 过表达会促进MHV68 重激活
        4.3 MHV68 感染不会导致STAT3 持续性激活
        4.4 MHV68 感染与STAT3 的关系研究展望
    第五章 结论
附录Ⅰ 引物列表
附录Ⅱ 缩略词表
参考文献
专业综述:中草药活性成分和厚朴酚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临床用血中EB病毒的检测及基因分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7)CRM1抑制剂的设计优化及抗淋巴瘤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淋巴瘤概述
        1.1.1 淋巴瘤的分类
        1.1.2 淋巴瘤的流行病学
        1.1.3 淋巴瘤的病因
        1.1.4 淋巴瘤的治疗现状
    1.2 异硫氰酸酯类化合物
        1.2.1 十字花科植物与异硫氰酸酯
        1.2.2 异硫氰酸酯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
        1.2.3 莱菔素和莱菔硫烷
    1.3 细胞核转运蛋白CRM1及其抑制剂研究进展
        1.3.1 CRM1结构与功能
        1.3.2 CRM1过表达与肿瘤的关系
        1.3.3 靶向CRM1抑制剂的研究现状
    1.4 细胞凋亡和细胞自噬
        1.4.1 细胞凋亡
        1.4.2 细胞自噬
    1.5 基于计算的理性药物设计
        1.5.1 基于FIPsDock的分子对接
        1.5.2 分子动力学模拟及自由能计算
    1.6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及意义
2 LFS-01抑制淋巴瘤细胞增殖的机制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及设备
        2.2.1 细胞系
        2.2.2 实验材料及主要试剂
        2.2.3 实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细胞培养及稳转细胞株构建
        2.3.2 细胞活性检测实验
        2.3.3 CRM1货物蛋白的细胞核输出抑制实验
        2.3.4 MALDI-TOF-MS检测LFS-01与NES结合位点的相互作用
        2.3.5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抑制
        2.3.6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2.3.7 Western Blot检测
        2.3.8 统计学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LFS-01对淋巴瘤细胞及正常PBMC细胞增殖的抑制
        2.4.2 LFS-01靶向CRM1抑制RanBP1和p53蛋白的细胞核输出
        2.4.3 LFS-01和CRM1底物结合位点肽段的结合检测
        2.4.4 LFS-01对CRM1突变细胞株的影响
        2.4.5 LFS-01对CRM1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2.4.6 LFS-01对淋巴瘤细胞周期的影响
        2.4.7 LFS-01诱导淋巴瘤细胞发生凋亡
        2.4.8 LFS-01对caspase家族蛋白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3 LFS-01诱导淋巴瘤细胞发生线粒体自噬的机制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及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LFS-01对细胞形态的影响
        3.3.2 LDH检测
        3.3.3 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自噬
        3.3.4 激光共聚焦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自噬蛋白LC-3Ⅱ的变化
        3.3.5 线粒体和自噬小体的共定位检测
        3.3.6 线粒体和溶酶体的共定位检测
        3.3.7 细胞自噬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3.3.8 Nrf2细胞核定位检测及p62蛋白水平检测
        3.3.9 AMPK和mTOR磷酸化水平检测
        3.3.10 RNAseq数据分析
        3.3.11 动物实验
        3.3.12 统计学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LFS-01对细胞形态的影响
        3.4.2 LFS-01对细胞LDH释放水平影响
        3.4.3 LFS-01诱导淋巴瘤细胞发生线粒体自噬
        3.4.4 细胞自噬蛋白LC-3Ⅱ点状化分布及蛋白水平变化
        3.4.5 线粒体和自噬小体的共定位检测
        3.4.6 线粒体和溶酶体的共定位检测
        3.4.7 细胞自噬促进淋巴瘤细胞死亡
        3.4.8 LFS-01对淋巴瘤细胞株转录组的影响
        3.4.9 LFS-01抑制Nrf2核输出进而增加p62蛋白表达
        3.4.10 LFS-01可以激活细胞内AMPK-mTOR信号通路
        3.4.11 抑制AMPK磷酸化能够抑制自噬发生
        3.4.12 动物实验
    3.5 本章小结
4 以LFS-01为先导化合物的CRM1抑制剂的设计和优化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受体和配体小分子的准备及对接
        4.2.2 基于片段的药物设计(FBDD)
        4.2.3 虚拟筛选
        4.2.4 分子动力学模拟
        4.2.5 MM-PBSA结合自由能计算
    4.3 结果与讨论
        4.3.1 CRM1抑制剂小分子库的构建
        4.3.2 虚拟筛选得到LFS-25
        4.3.3 能量分解比较LFS-01和LFS-25的差异
    4.4 本章小结
5 LFS-25抑制大B细胞淋巴瘤增殖的机制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及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质粒的转化、扩增及提取
        5.3.2 细胞培养及瞬转细胞株构建
        5.3.3 细胞活性检测
        5.3.4 CRM1货物蛋白的细胞核输出抑制实验
        5.3.5 IκBα细胞核输出抑制
        5.3.6 Western Blotting检测IκBα的磷酸化水平变化
        5.3.7 IκBα和NF-κB的免疫共沉淀
        5.3.8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NF-κB转录活性
        5.3.9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抑制
        5.3.10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5.3.11 Western Blotting检测凋亡通路蛋白变化
        5.3.12 统计学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质粒的核酸电泳检测
        5.4.2 LFS-25对细胞生长的抑制
        5.4.3 LFS-25抑制RanBP1和p53的细胞核输出
        5.4.4 LFS-25抑制NES-GFP和Foxo1-GFP的蛋白核输出
        5.4.5 LFS-25对CRM1的抑制依赖Cys528
        5.4.6 IκBα细胞核输出抑制
        5.4.7 Western Blotting检测IκBα的磷酸化水平变化
        5.4.8 IκBα和NF-κB的免疫共沉淀
        5.4.9 NF-κB磷酸化水平变化
        5.4.10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NF-κB转录活性
        5.4.11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抑制
        5.4.12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5.4.13 Western Blotting检测凋亡通路蛋白变化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LFS-01对Raji和JeKo-1细胞转录组的影响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8)人疱疹病毒6型感染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学特性
2 流行病学与发病机制
3 HHV-6与疾病的关系
    3.1 器官移植
    3.2 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3.3 肿瘤
    3.4 幼儿急疹
    3.5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
    3.6 其他
4 诊断
5 治疗
6展望

(9)人疱疹病毒6型感染与神经胶质瘤关系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组织DNA的提取
        1.2.2 巢式PCR法检测HHV-6、HCMV、HHV-7 DNA
        1.2.3 免疫组化染色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巢式PCR检测病毒DNA
    2.2 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样本中HHV-6、HCMV、HHV-7抗原表达
3 讨论

(10)云南地区HIV感染者唾液CMV、HHV-6、HHV-7和HHV-8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注 综述 参考文献 研究生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及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四、人疱疹病毒6型感染与淋巴瘤关系的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EGCG对猪伪狂犬病病毒的抗病毒作用以及分子机制初步研究[D]. 徐伟音. 扬州大学, 2021
  • [2]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D]. 单俊丽. 山东大学, 2021(09)
  • [3]母亲与新生儿人疱疹病毒感染研究[J]. 代莉,桂丹妮,李珍,王秋萍,赵芳.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20(17)
  • [4]临床感染HCMV糖蛋白基因多态性及其对TSDF凋亡诱导作用研究[D]. 陈一波.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5]和厚朴酚抗疱疹病毒的作用机制研究与STAT3在MHV68感染中的作用分析[D]. 李龙.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2019(07)
  • [6]临床用血中EB病毒的检测及基因分型[D]. 陈秋雨.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 [7]CRM1抑制剂的设计优化及抗淋巴瘤机制研究[D]. 王海娜.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1)
  • [8]人疱疹病毒6型感染的研究进展[J]. 王楚,詹学. 儿科药学杂志, 2014(08)
  • [9]人疱疹病毒6型感染与神经胶质瘤关系的初步研究[J]. 张春,茌静,顾斌,郭丹丹,张国锋,周锋,魏栋,姚堃,胡卫星.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8)
  • [10]云南地区HIV感染者唾液CMV、HHV-6、HHV-7和HHV-8检测[D]. 陈雷. 昆明医学院, 2011(09)

标签:;  ;  ;  ;  ;  

人疱疹病毒6型感染与淋巴瘤关系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