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固台地区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研究

张固台地区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研究

一、章古台地区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毛禹[1](2021)在《辽宁省樟子松人工林地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及其影响因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以辽宁省半干旱地区和湿润地区生长的樟子松人工成熟林样地为研究对象(临近的原土地利用为对照),对辽宁省不同气候地区营建樟子松人工成熟林土壤0-40cm层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湿润地区土壤有机碳变化明显高于半干旱地区;湿润地区土壤全氮含量增加,而半干旱地区全氮含量降低;半干旱区土壤全磷变化要明显高于湿润区土壤全磷变化。湿润区碳磷比变化、氮磷比变化明显高于干旱区碳磷比变化、氮磷比变化,干旱区碳氮比变化要明显高于湿润区碳氮比变化;(2)半干旱地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变化明显高于其他土层,且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湿润地区30-40cm深层土壤有机碳变化要明显高于其他土层。两类气候区的表层土壤氮变化均高于其他土层。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土壤全磷相对变化在深层土壤30-40cm要明显高于其他土层。(3)半干旱地区的20-3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变化主要受土壤速效磷显着影响,在0-5cm土壤速效磷变化主要受土壤pH显着影响,在5-10cm土壤速效磷变化受土壤碱解氮变化显着影响。湿润地区的0-5cm、20-30 cm土层土壤全氮主要受土壤含水率的影响,在5-10cm土层,土壤氮磷比变化主要受土壤pH变化显着影响。在湿润地区营建樟子松人工林比半干旱地区更有利于土壤氮素的积累。半干旱地区土壤氮素的积累则相对较慢,应该促进该地区林地枯落物的分解,以免樟子松的生长发育受到氮缺乏的限制,而湿润区土壤磷素积累相对较少,应采取人工辅助经营措施,确保不同气候区的樟子松人工林的经营可持续化。该论文有图18幅,表20个,参考文献133篇。

徐畅[2](2021)在《樟子松人工林地土壤水分分布特征》文中研究指明樟子松作为我国北方地区营造防护林的主要树种,明确其生长发育阶段土壤水分的变化规律,为樟子松人工林的科学管理和可持续经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以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就近选择与造林前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对照样地,探究沙地不同林分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水分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子。在此基础上扩大研究范围,选取成熟林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气候区樟子松林地土壤水分的分布及影响因子,以此来推断不同林分樟子松人工林在不同气候区土壤水分的驱动机制。研究结果如下:(1)沙地樟子松幼龄林土壤水分高于草地;中龄林、成熟林土壤含水量变化在土壤剖面逐层递减;过熟林土壤含水量变化呈“S”型变化曲线。随着林分年龄的增加,土壤水分变化在0~10 cm层与林龄无显着关系,10~20 cm层与林分林龄呈显着负线性关系,20~100 cm层随林龄的增加呈先下降后升高趋势。随土层加深,辽宁省湿润地区土壤水分变化呈下降趋势,半干旱地区土壤水分波动较大,林地土壤水分高于对照样地,湿润地区高与半干旱地区。(2)受到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林地内土壤其他理化性质会发生变化。沙地樟子松林地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因素只有土壤碱解氮和土壤有效钾,受其他理化因子的影响较小。在湿润地区土壤水分变化主要与土壤磷素(全磷、速效磷)、土壤有机碳和土壤p H存在显着关系,在半干旱地区土壤水分变化主要与土壤有机碳、土壤全磷存在显着或极显着关系。总体来说,营建樟子松人工林可以提高土壤水分含量。但在半干旱地区,随着林分年龄的增加,尤其是中龄林时期,需要适当调节林分密度,减少因樟子松人工林缺水、缺肥而导致林分不稳定的情况,维持林分的正常生长发育。该论文有图24幅,表7个,参考文献112篇。

于东伟[3](2020)在《章古台不同林龄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C、N、P变化特征》文中研究表明樟子松作为中国“三北”地区防护林营建的主要树种,明确其生长发育过程对土壤C、N、P变化的影响,为防护林的经营与管理以及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以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以辽宁省章古台地区樟子松人工林(包括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和过熟林)20块样地和相应的4块天然对照草地为研究对象,对沙质草地营建樟子松人工林后不同生长阶段0-100 cm层土壤C、N、P变化及影响因子进行研究。沙地营造樟子松人工林后,在0-100 cm垂直层次上,除中龄林的土壤有机碳减少,其他林分均增加;土壤全氮在中龄林前0-20 cm层显着低于草地,林分成熟后0-10 cm层则显着高于草地;各林分土壤碱解氮在0-40 cm层均显着升高;0-100 cm层土壤全磷在中龄林阶段恢复到草地水平,而后随林龄缓慢增加,10-100 cm各层增加量约0.06-0.07 g·kg-1;0-100 cm各层土壤速效磷在中幼龄林阶段明显高于草地,速效磷增加量随林龄增加而降低,樟子松林分成熟后,土壤中速效磷供应量小于林木的需求量,林木生长受到磷限制。沙质草地营造樟子松人工林后,土壤有机碳变化主要与土壤磷素(全磷和速效磷)和钾素(全钾和速效钾)存在显着或极显着关系,仅在20-40 cm和60-80 cm层与土壤细颗粒、土壤含水率和容重相关;土壤氮素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为土壤磷素和钾素,土壤全氮变化仅在0-20 cm和80-100 cm层分别受土壤细颗粒与土壤容重影响,土壤碱解氮变化仅在20-40 cm层受土壤含水率影响;土壤全磷主要受土壤容重和碱解氮影响,土壤速效磷主要受土壤有机碳和p H影响。总体来说,沙质草地营造樟子松人工林显着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中幼林时期樟子松林分生长受氮限制,成过熟林时期林分生长受磷限制。土壤C、N、P在不同土壤深度差异较大,在樟子松林分生长期,应适当进行人工经营措施,避免樟子松林木的生长发育受养分条件限制而出现衰退现象,确保樟子松人工林经营的可持续发展。该论文有图17幅,表6个,参考文献121篇。

白津宁[4](2020)在《樟子松固沙林地土壤pH值变化及其影响因子》文中研究表明营造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人工林是沙地治理的一项重要措施,而造林后林分的生长一般会引起土壤p H值的变化,但营造樟子松固沙林后引起的土壤p H值变化却并没有引起关注。以辽宁省章古台的20块樟子松固沙林样地(涵盖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和过熟林)为对象,研究了营造樟子松林后不同生长阶段0-100 cm土层土壤p H值的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沙地营造樟子松人工林后,土壤p H值的变化范围由对照草地的两个层次(0-10 cm或0-20 cm、20-100 cm)扩大为3个层次(0-10 cm或0-40 cm、40-60 cm、60-100cm);人工林林龄的增加,0-20 cm层p H值显着降低,20-40 cm层保持不变,40-100 cm层幼龄林、成熟林显着高于过熟林,而过熟林与草地无显着差异;樟子松人工林中,0-10 cm层,p H值与TK呈显着正相关,与AP显着负相关,10-20 cm层,与AK和SOC显着负相关,而与SW显着正相关,20-40 cm、40-60 cm、60-80 cm层,分别与AN、TN、TP显着正相关。樟子松林处于幼龄林时,土壤p H值在20-40 cm和60-80 cm层分别与C/P和AN、BD显着正相关,而在80-100 cm层与N/P负相关;中龄林时,土壤p H值在10-20 cm层与C/P显着负相关,20-40 cm和40-60 cm层分别与FS和TN显着正相关;成熟林时,土壤p H值在0-10cm层与BD、AP极显着正相关,与SW、AK、FS显着正相关,20-40 cm层与TN正相关,在60-100 cm层与C/N负相关;过熟林时,土壤p H值在0-10 cm层与AN显着正相关,与TK显着负相关,10-20 cm层与TN显着正相关。总之,章古台地区营建樟子松固沙林显着降低了0-20 cm层土壤p H值,TK和SW的降低、AK和SOC的升高驱动了表层土壤p H值的降低,这一问题的阐明将为该区域樟子松固沙林的合理经营和更新提供重要依据。该论文有图31幅,表8个,参考文献137篇。

陈梦[5](2020)在《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的水分利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三北”防护林体系是辽西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森林植物资源与水资源的关系一直是森林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与难点,为探究辽西北地区“三北”防护林体系主要防护林树种水分利用过程与规律,本文以辽西北地区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林龄和不同枯枝程度的樟子松林地土壤氢氧同位素分布规律,利用直接对比法和多元线性混合模型Iso-Source定量区分不同枯枝程度和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水分来源。拟基于水源角度揭示樟子松人工林退化的原因,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区大气降水过程线方程为δ2H=7.23δ18O+0.65(R2=0.87,P<0.01)。降水δ2H的变化范围为-127.24‰~-23.59‰,δ18O值的变化范围为-16.95‰~-2.99‰。地下水的δ2H和δ18O值变异范围较小,其δ2H和δ18O的分布范围分别为-73.77‰~-57.98‰和-10.81‰~-8.15‰。(2)在观测期,不同林龄和不同枯梢程度樟子松的林地土壤含水量不同,其随季节呈波动变化,旱季的平均土壤含水量显着小于雨季,总体上,林地土壤含水量随深度逐渐下降,在0-80cm降幅较大,在80-200cm的降幅较为平缓,维持在相对稳定范围,但48a樟子松则是在120-160cm范围内出现一个拐点。林地土壤含水量随林龄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12a、19a、34a、48a和58a生樟子松林地的平均土壤水分含量为2.78%、3.31%、3.90%、3.55%和3.78%;随枯枝程度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无枯枝、1/4枯枝、2/4枯枝和3/4枯枝的樟子松林地平均土壤含水量为4.25%、3.89%、2.84%和3.80%。(3)不同林龄、不同枯梢的樟子松枝条水的δ2H和δ18O值随旱雨季呈现交替变化的趋势,土壤水的δ2H和δ18O值随土壤剖面呈逐渐下降。在不同林龄樟子松样地中,4-6月土壤水的δ2H和δ18O值随深度呈现逐渐减低趋势;进入7月,19a和34a樟子松土壤水的δ2H和δ18O值也随深度呈现降低趋势,但12a、48a以及58a樟子松土壤水的δ2H和δ18O值则是随深度呈现增加的趋势;而在8-10月,樟子松林地土壤水的δ2H和δ18O值都随深度呈现富集趋势。无枯枝和1/4枯枝的樟子松在5-7和10月的土壤的δ2H和δ18O值随深度呈现波动增大的趋势,而在8-9月随深度呈现波动降低的趋势;2/4和3/4枯枝的樟子松土壤水的δ2H/δ18O在整个生长季都是随剖面逐渐贫化。(4)直接对比法和Iso-source的运算结果均表明,不同林龄樟子松的水分来源均随着旱雨季呈现交替变化,在旱季利用较为深层的水分,在雨季则主要利用较为浅层的土壤水,在雨季结束后,其水源吸收规律与旱季相似。随着樟子松年龄的增长,其更多地吸收地下水和深层土壤水,而较少地吸收浅层土壤水。雨季时,各林龄均更多地吸收浅层0-20cm土壤水,旱季时,12a、19a、34a、48a和58a樟子松利用的主要水源分别为40-60cm、60-80cm、80-120cm、120-200cm、120-200cm的土壤水以及地下水。不同枯枝程度樟子松的水分来源也随旱雨季呈交替变化,随着枯枝程度的增加,樟子松的水分来源逐渐浅层化。无枯枝、1/4枯枝、2/4枯枝和3/4枯枝的樟子松主要利用水源分别为120-200cm土壤水以及地下水、60-120cm、0-80cm和10-60cm的土壤水。处于严重枯枝的樟子松吸收表层水分导致的水分供应不足是樟子松退化的主要原因。长期的干旱会导致植物水分传输受阻,造成植物水分或养分供给不足,使植物退化,甚至死亡。

郝宝宝,艾宁,贾艳梅,宗巧鱼,刘姣,刘长海[6](2019)在《毛乌素沙地南缘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物理性质差异性研究》文中指出为探究毛乌素沙地南缘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物理性质差异性及垂直分布特征,对5种林龄樟子松林地的土壤含水量、容重、孔隙度、土壤持水状况等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林龄和土层深度均可影响樟子松人工林地土壤物理性质;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和最大持水量呈现为先减小后增大趋势,蓄水量和容重总体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总孔隙度呈现为减小趋势;随着林龄的增加最大持水量总体呈增加趋势,容重逐渐减小,含水量和蓄水量呈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的变化过程。总体来看,樟子松随着林龄的增长,林地中土壤容重与持水性能均得到明显的改善。

张莹[7](2019)在《不同林龄和密度樟子松林土壤氮矿化及微生物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壤氮(N)的有效性是沙地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稳定性的关键限制因子。为了系统研究章古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氮矿化和微生物量特征及其变化规律,以樟子松试验示范林内不同林龄、不同密度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NH4+-N、NO3--N、矿质N、氨化速率、硝化速率、矿化速率、土壤微生物量C、N和呼吸强度变化规律及在0100cm土层内变化规律。通过分析在不同林龄、不同密度、不同土层的变异系数,揭示了各指标在空间分布的均匀程度。试验结果为沙地不同林龄、不同密度、不同土层土壤N的有效供给问题和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的可持续性经营和评价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林龄的增加,NH4+-N含量呈增长趋势,在60a时达到最大值。NO3-﹣N含量和矿质N含量在20a50a增长速度显着,均在50a时达到最大值。可以认为,林龄为50a时,土壤N的有效性最优。氨化速率、硝化速率、矿化速率均呈增长趋势,氨化速率和矿化速率在50a时达到最大值,硝化速率在60a时达到最大值,但与50a差异不显着。认为在林龄为50a时,土壤供氮能力最佳。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量具有很大差异,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加,微生物量C、N分别在在林龄为40a和30a时达到峰值,说明樟子松在中龄林期,微生物量最佳。(2)处于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和过熟林生长阶段的樟子松林土壤矿化指标和微生物指标整体上均随密度增加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造林密度过小过大均不能充分发挥土壤氮的有效性。因此适宜的造林密度能提高微生物量及微生物活性。(3)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矿质N含量和矿化速率均逐渐降低,040cm土层矿质氮较40100cm高,呈现出表聚性。垂直空间020cm土层微生物量最高。(4)指标与人工林地上樟子松株高、胸径、冠幅以及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通过冗余分析(RDA)表明,影响不同林龄土壤矿化指标的主要环境因子为SOC;影响不同土层土壤矿化指标的主要环境因子为HN、TN、SOC。对微生物性质产生显着影响的为土壤SOC、TP和HN。(5)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均能有效改善沙地土壤氮的有效性,但是改善过程较漫长,综合分析,在林龄为50a,密度为670株/hm2时土壤氮的矿化性质最佳,各个生长阶段的樟子松最佳造林密度不同,应及时对人工林密度进行调控,使土壤氮的有效性最优。该论文有图23幅,表6个,参考文献143篇。

周晏平[8](2019)在《辽宁章古台樟子松树高生长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竞争、干扰及气候变化是影响树木生长和林分变化的主要因素,关于这些因素对树木树高生长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基于不同年龄、不同密度的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树高数据、感病和健康林木的树高解析木数据、章古台地区的气候数据,分析了竞争强度对樟子松树高生长的影响,选出了最优的树高生长模型,定量化地分析了患病木的生长特性及其与健康木的差异、以及树高生长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章古台樟子松人工固沙林在自疏之前,幼龄林阶段密度维持在1425株·hm-2可以使其林分平均高和单木生长最快。人工固沙林在成熟阶段时,通过适当疏伐,使林分密度维持在750株·hm-2左右更有利于树木生长和林分蓄积。Richards模型为最优树高生长模型,由健康和病虫害干扰两种生长状况下的树高生长曲线差异发现,该地区受病虫害干扰的起始年龄为16a左右,病虫害干扰使沙地樟子松树高总生长量平均降低了30.57%,使其初始防护成熟龄提前了6a,达到初始防护成熟龄时的树高降低了27.92%。另外,该地区16a左右开始受病虫害干扰的树木生长过程大大缩短,但生长量最大值与健康木差异较小。在Richards模型中加入五月平均气温(MTM)、前一年生长季降水量(PGP)及前一年10月到当年4月降水量(PNP)后模型精度显着提高。模型预测时,树高随MTM和PNP升高而增加,随着PGP升高而减小。综上所述,幼龄林阶段樟子松需要较高的密度促进生长,而成熟林阶段较高密度会抑制树木生长;病虫害干扰虽然未使最大生长量降低,但会降低树高极大值和减少森林防护时间;含有气候因子的混合效应广义模型可以很好的实现树高的动态预测。该论文有图13幅,表14个,参考文献117篇。

赵成姣[9](2019)在《不同密度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樟子松是我国主要的防护林树种,随着樟子松人工林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部分密度大樟子松人工林出现衰退和死亡现象。为探究密度对樟子松人工林的影响,本研究以科尔沁沙地不同密度(490株·hm-2、750株·hm-2、1110株·hm-2、1550株·hm-2、1930株·hm-2、2560株·hm-2)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研究植物(樟子松叶片、枝、根系)-凋落叶-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分析了碳、氮、磷含量及其计量比的季节动态,探讨了叶片、枝、根系和凋落叶与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林分密度对樟子松植物-凋落叶-土壤的碳、氮、磷含量及其比值有显着影响,林分密度为1110-1550株·hm-2时,植物的C:P和N:P较低,说明林木生长状况良好,且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较高,说明对土壤有一定改良作用,凋落叶养分含量高,植物光照条件良好,有利植物和土壤养分的合成和转换,该林分密度适合樟子松生长。(2)不同季节樟子松植物和土壤的碳、氮、磷含量及其比值随密度变化的规律不同。随着林分密度增加,4和6月份植物各器官氮、磷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而C:N和C:P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土壤各养分含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8月份各年龄枝氮含量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植物各器官磷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土壤各养分含量仍呈先增加后降低;10月份当年、1年生枝碳、氮、磷含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土壤有机碳、全磷含量呈先降低后增加再降低,而土壤全磷、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3)樟子松植物-凋落叶-土壤的碳、氮、磷含量及其比值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性,说明不同密度樟子松林生态系统的碳、氮、磷元素在植物、凋落叶和土壤3个库之间循环良好。该论文有图70幅,表5个,参考文献99篇。

于德良[10](2019)在《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地土壤酶活性变化及影响因子》文中研究表明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的生长影响着土壤酶活性的变化,为了揭示这种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本文采用时空互代法对辽宁省章古台地区10-60 a林龄的沙地樟子松人工林标准地土壤酶活性及其他土壤特性因子进行测定。此外,本文创新性在于系统分析了土壤酶活性随林分年龄的变化规律、酶综合评价指数的变化规律,并通过数学模型拟合出各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樟子松人工林土壤蔗糖酶和蛋白酶活性随林分年龄的增加而增强;土壤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随林龄变化呈先增高后降低趋势,30 a林龄时达到峰值;土壤脲酶活性随林龄增加呈先降低后稳定不变的趋势。5种土壤酶活性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的变化规律。5种土壤酶活性综合指数在樟子松林生长周期内是先增大后减小,土壤酶对土壤的综合作用在中林龄时最强烈。土壤层次上的表现分别为:表层的5种土壤酶活性对土壤的综合作用最强,随着土层加深逐渐减弱。此外,距离标准木树干不同距离(0.2、0.5、1.0 m)的土壤酶活性间无显着差异。(2)除林分年龄外,不同土壤酶活性主要影响因子不同,蔗糖酶主要影响因子综合作用排序为:有机质>粘粒>速效磷>pH;蛋白酶为:碱解氮>速效钾>含水率;磷酸酶为:全磷>速效钾>粉粒;过氧化氢酶为:pH>容重>全磷>全钾;脲酶为:pH>粘粒>全氮>含水率。综上所述,本研究区5种土壤酶活性与理化因子存在着显着的相互作用关系。土壤酶活性指标可以用来衡量章古台地区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肥力状况。该论文有图15幅,表11个,参考文献115篇。

二、章古台地区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章古台地区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辽宁省樟子松人工林地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及其影响因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课题来源与经费支持
    1.4 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土壤条件及植被特征
3 材料与方法
    3.1 标准地设立
    3.2 土壤理化因子测定方法
    3.3 计算与数据处理
    3.4 统计分析
4 不同气候区营建樟子松人工林对土壤碳的影响
    4.1 不同气候区营建樟子松人工林后相对于对照样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
    4.2 不同气候区营建樟子松人工林后土壤有机碳相对变化垂直分布特征
    4.3 不同气候区营建樟子松人工林后土壤有机碳相对变化影响因子
    4.4 讨论
    4.5 小结
5 不同气候区营建樟子松人工林对土壤氮的影响
    5.1 不同气候区营建樟子松人工林后相对于对照样地土壤氮含量变化特征
    5.2 不同气候区营建樟子松人工林后土壤氮相对变化垂直分布特征
    5.3 不同气候区营建樟子松人工林后土壤氮相对变化的影响因子
    5.4 讨论
    5.5 小结
6 不同气候区营建樟子松人工林对土壤磷的影响
    6.1 不同气候区营建樟子松人工林后相对于对照样地土壤磷含量变化特征
    6.2 不同气候区营建樟子松人工林后土壤磷相对变化垂直分布特征
    6.3 不同气候区营建樟子松人工林后土壤磷相对变化的影响因子
    6.4 讨论
    6.5 小结
7 不同气候区营建樟子松人工林对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的影响
    7.1 不同气候区营建樟子松人工林后相对于对照样地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含量变化特征
    7.2 不同气候区营建樟子松人工林后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相对变化垂直分布特征
    7.3 不同气候区营建樟子松人工林后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相对变化的影响因子
    7.4 讨论
    7.5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樟子松人工林地土壤水分分布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课题来源与经费支持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气候概况
    2.3 土壤条件
    2.4 水文概况
    2.5 植被概况
3 材料与方法
    3.1 标准地设置与数据来源
    3.2 土样采集
    3.3 测定指标与方法
    3.4 计算与数据处理
    3.5 统计分析
4 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地土壤水分研究
    4.1 不同林分樟子松人工林土壤含水量的变化
    4.2 樟子松人工林土壤含水量的垂直分布
    4.3 樟子松人工林林分生长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
    4.4 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变化与土壤水分之间的关系
    4.5 讨论
    4.6 小结
5 不同气候区樟子松人工林地土壤水分研究
    5.1 不同气候区樟子松林地土壤水分的变化
    5.2 樟子松林地土壤水分垂直变化规律
    5.3 樟子松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变化与土壤水分之间的关系
    5.4 讨论
    5.5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章古台不同林龄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C、N、P变化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土壤条件
    2.3 水文条件
    2.4 气候概况
    2.5 植被概况
3 材料与方法
    3.1 标准地设立
    3.2 土壤理化因子测定
    3.3 计算与数据处理
    3.4 统计分析
4 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的生长对土壤有机碳变化的影响
    4.1 沙地营造樟子松人工林后土壤有机碳的变化
    4.2 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变化的垂直分布
    4.3 樟子松人工林林分生长对土壤有机碳变化的影响
    4.4 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变化与其他土壤因子的关系
    4.5 讨论
    4.6 小结
5 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生长对土壤氮变化的影响
    5.1 沙地营造樟子松人工林后土壤氮素的变化
    5.2 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氮素变化的垂直分布
    5.3 樟子松人工林林分生长对土壤氮素变化的影响
    5.4 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氮素变化与其他土壤因子的关系
    5.5 讨论
    5.6 小结
6 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生长对土壤磷素变化的影响
    6.1 沙地营造樟子松人工林后土壤磷素的变化
    6.2 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磷素变化的垂直分布
    6.3 樟子松人工林林分生长对土壤磷素变化的影响
    6.4 土壤磷素变化与其他土壤理化因子的关系
    6.5 讨论
    6.6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樟子松固沙林地土壤pH值变化及其影响因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课题来源与经费支持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土壤条件
    2.3 地形地貌特征
    2.4 气候概况
    2.5 植被概况
3 材料与方法
    3.1 标准地选取与设立
    3.2 土壤理化因子测定方法
    3.3 计算与数据处理
    3.4 统计分析
4 沙地营造樟子松人工林后不同土层土壤pH值的变化
    4.1 樟子松人工林不同土层土壤pH值与草地的比较
    4.2 不同土层土壤pH值与草地比较产生差异的原因分析
    4.3 小结
5 樟子松人工固沙林林龄的变化对pH值的影响
    5.1 樟子松人工林林龄的变化对土壤pH值的影响
    5.2 林龄的变化对土壤pH值的原因分析
    5.3 小结
6 樟子松人工固沙林其他理化性质与土壤pH值的关系
    6.1 樟子松人工固沙林不同理化性质的变化
    6.2 不同理化性质对土壤pH值的影响
    6.3 不同土层不同林龄不同理化性质和土壤pH值的关系及原因
    6.4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的水分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2.1 稳定同位素技术及其在植物水分来源的应用
        1.2.2 不同年龄的植物水分来源研究
        1.2.3 樟子松人工林水分利用策略研究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气候特征
    2.4 水文特征
    2.5 土壤特征
    2.6 植被特征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1.1 不同年龄和枯枝程度樟子松林地土壤含水量的季节变化
        3.1.2 樟子松枝条水及各水源的同位素组成
        3.1.3 植物水分利用来源的定量化研究
    3.2 研究方法
    3.3 技术路线图
4 气象及土壤含水量变化
    4.1 研究区基本气象特征
        4.1.1 研究区历年降水变化特征
        4.1.2 研究区当年气象变化特征
    4.2 樟子松林地土壤含水量的动态变化规律
        4.2.1 不同林龄樟子松林地土壤含水量的动态变化规律
        4.2.2 不同枯枝程度樟子松林地土壤含水量的动态变化规律
        4.2.3 不同林龄樟子松林地土壤含水量对比分析
        4.2.4 不同枯枝程度樟子松林地土壤含水量对比分析
    4.3 小结
5 植物枝条水及各水源的氢氧同位素值
    5.1 降水及地下水的氢氧同位素值
        5.1.1 降水的氢氧同位素值
        5.1.2 大气降水过程线
    5.2 土壤水及植物枝条水的氢氧同位素值
        5.2.1 不同林龄樟子松林地土壤水氢氧同位素值
        5.2.2 不同林龄樟子松植物枝条水的氢氧同位素值
        5.2.3 不同枯枝程度樟子松林地土壤水的氢氧同位素值
        5.2.4 不同枯枝程度樟子松植物枝条水的氢氧同位素值
    5.3 植物枝条水与各潜在水源的δ2H-δ18O关系
        5.3.1 不同林龄樟子松枝条水与各潜在水源的δ2H-δ18O关系
        5.3.2 不同枯枝程度樟子松枝条水与各潜在水源的δ2H-δ18O关系
    5.4 小结
6 樟子松的水分利用来源研究
    6.1 直接对比法定性分析樟子松的水分利用来源
        6.1.1 直接对比法定性分析不同林龄樟子松水分来源
        6.1.2 直接对比法定性分析不同枯枝程度樟子松水分来源
    6.2 Iso-Source模型定量分析樟子松水分来源
        6.2.1 Iso-Source模型定量分析不同林龄樟子松水分来源
        6.2.2 Iso-Source模型定量分析不同枯枝程度樟子松水分来源
    6.3 樟子松的水分来源对比分析
        6.3.1 不同林龄樟子松的水分来源对比分析
        6.3.2 不同枯枝程度樟子松的水分来源对比分析
    6.4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致谢

(6)毛乌素沙地南缘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物理性质差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样地布设及样品采集
    1.3 指标测定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土壤含水量和蓄水量分析
    2.2 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土壤孔隙状况和容重分析
    2.3 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持水量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7)不同林龄和密度樟子松林土壤氮矿化及微生物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林地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研究现状
    1.2 林地土壤氮矿化研究现状
    1.3 土壤微生物性质研究现状
    1.4 尚需解决的科学问题
    1.5 本文研究目的、意义及创新性
    1.6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气候特点
    2.3 土壤类型及水文状况
    2.4 植被状况
    2.5 水土流失情况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3 数据处理与分析
4 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氮矿化及微生物特征
    4.1 土壤NH_4~+-N、NO_3~--N和矿质N含量的变化特征及变异性
    4.2 氨化速率、硝化速率和矿化速率的变化特征及变异性
    4.3 微生物量C、N和呼吸强度的变化特征及变异性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不同密度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氮矿化及微生物特征
    5.1 土壤NH_4~+-N、NO_3~--N和矿质N含量的变化特征及变异性
    5.2 土壤氨化速率、硝化速率和矿化速率的变化特征及变异性
    5.3 不同密度土壤微生物量C、N和呼吸强度的变化特征及变异性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6 影响因素分析
    6.1 各指标与樟子松人工林地上和地下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6.2 各指标的环境影响因子分析
    6.3 各指标在不同林龄、不同土层和不同密度下的系统聚类
    6.4 林龄与土层和密度与土层对各指标的影响效果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辽宁章古台樟子松树高生长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土壤条件
    2.3 气候概况
    2.4 植被概况
3 竞争对树高的影响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竞争对林木个体树高的影响
    3.3 竞争对林分树高生长的影响
    3.4 讨论与小结
4 病虫害对树高生长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2 樟子松人工固沙林单木树高模型筛选
    4.3 樟子松人工固沙林单木树高生长模型的检验
    4.4 模型参数的意义
    4.5 病虫害对樟子松树高生长量的影响分析
    4.6 病虫害对樟子松树高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影响分析
    4.7 讨论与小结
5 气候因子对树高生长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2 固定效应模型
    5.3 混合效应模型
    5.4 气候对樟子松单木树高生长影响
    5.5 讨论与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不同密度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3 密度对樟子松不同器官C、N、P化学计量的影响
    3.1 密度对樟子松不同器官碳含量的影响
    3.2 密度对樟子松不同器官氮含量的影响
    3.3 密度对樟子松不同器官磷含量的影响
    3.4 密度对樟子松不同器官C:N的影响
    3.5 密度对樟子松不同器官C:P的影响
    3.6 密度对樟子松不同器官N:P的影响
    3.7 小结
4 密度对樟子松凋落叶C、N、P化学计量的影响
    4.1 密度对樟子松凋落叶碳、氮、磷含量的影响
    4.2 密度对樟子松凋落叶C:N、C:P和 N:P的影响
    4.3 不同密度樟子松的叶片氮、磷养分重吸收率
    4.4 小结
5 密度对樟子松土壤C、N、P化学计量的影响
    5.1 密度对樟子松不同土层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5.2 密度对樟子松不同土层全氮含量的影响
    5.3 密度对樟子松不同土层全磷含量的影响
    5.4 密度对樟子松不同土层速效氮含量的影响
    5.5 密度对樟子松不同土层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5.6 密度对樟子松不同土层C:N的影响
    5.7 密度对樟子松不同土层C:P的影响
    5.8 密度对樟子松不同土层N:P的影响
    5.9 小结
6 樟子松林植物和凋落叶与土壤C、N、P之间的相关关系
    6.1 叶片与土壤C、N、P之间的相关关系
    6.2 枝与土壤C、N、P之间的相关关系
    6.3 根与土壤C、N、P之间的相关关系
    6.4 凋落叶和土壤C、N、P之间的相关关系
    6.5 小结
7 讨论
    7.1 不同密度樟子松人工林各器官C、N、P化学计量的季节变化分析
    7.2 不同密度樟子松人工林凋落物C、N、P化学计量及养分重吸收
    7.3 不同密度樟子松人工林土壤C、N、P化学计量的季节变化分析
    7.4 樟子松人工林植物和凋落叶与土壤C、N、P化学计量的关系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地土壤酶活性变化及影响因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课题来源与经费支持
    1.4 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土壤条件
    2.4 气候概况
    2.5 植被概况
3 材料与方法
    3.1 标准地设立与林分调查
    3.2 土样采集与指标测定
    3.3 试验数据选用
    3.4 土壤酶指数的分析方法
    3.5 土壤酶活性影响因子的通径分析
4 土壤酶活性变化规律
    4.1 不同林龄土壤酶活性变化规律
    4.2 不同土层土壤酶活性变化规律
    4.3 不同距离土壤酶活性变化规律
    4.4 土壤酶指数变化规律
    4.5 小结
5 土壤酶活性影响因子研究
    5.1 土壤理化因子变化规律
    5.2 土壤酶活性与理化性质的通径关系
    5.3 小结
6 讨论
    6.1 土壤酶活性变化
    6.2 土壤酶指数变化
    6.3 不同土壤酶活性影响因子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章古台地区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辽宁省樟子松人工林地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及其影响因子[D]. 毛禹.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1
  • [2]樟子松人工林地土壤水分分布特征[D]. 徐畅.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1
  • [3]章古台不同林龄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C、N、P变化特征[D]. 于东伟.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0(02)
  • [4]樟子松固沙林地土壤pH值变化及其影响因子[D]. 白津宁.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0(02)
  • [5]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的水分利用研究[D]. 陈梦. 北京林业大学, 2020
  • [6]毛乌素沙地南缘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物理性质差异性研究[J]. 郝宝宝,艾宁,贾艳梅,宗巧鱼,刘姣,刘长海. 陕西农业科学, 2019(12)
  • [7]不同林龄和密度樟子松林土壤氮矿化及微生物特征研究[D]. 张莹.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9(07)
  • [8]辽宁章古台樟子松树高生长影响因素分析[D]. 周晏平.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9(07)
  • [9]不同密度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生态化学计量特征[D]. 赵成姣.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9(07)
  • [10]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地土壤酶活性变化及影响因子[D]. 于德良.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张固台地区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