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新世纪,接受新挑战

迎接新世纪,接受新挑战

一、迎接新世纪 接受新挑战(论文文献综述)

王格,唐莲英[1](2015)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的实践探索》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作为党的建设主线,并将其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建设并列,这是共产党在思想建设方面的又一创新。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一直以来在如何保持其纯洁性的问题上进行了不懈探索。特别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共产党通过开展整党整风运动,对保持纯洁性的实践探索,对当今面对新形势下保持党的纯洁性探索,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邵国强[2](2011)在《如何做好新时期企事业单位政工工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做好企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一要坚持以理论作指导;二要给合单位职工的思想实际状况;三要结合企事业单位的实际;四要结合因人而异。

郑赛莹[3](2011)在《吉林省人才资源开发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才资源与人力资源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但并不完全相同,二者所包含的范畴存在一定差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人力资源被视为最积极的生产要素。经济主体对人力资源的重视程度远远超出了自然资源等物的要素资源。劳动力要素在没有进入生产过程之前我们就可以称之为人力资源,如果被投入生产过程为价值增值服务,则称之为人力资本。但是并非所有的劳动力都可以称之为人才,也就是说并非所有人力资源都可以称为人才资源。人才是劳动力之中较为杰出的人,相应地人才资源是人力资源中层次较高的部分。与东南沿海城市及内陆发达地区相比吉林省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程度都存在较大差距,这不仅是所处地理位置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对人才资源的开发不足。吉林省既是农业大省,也有着雄厚的工业基础。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吉林省未来发展最大动力必将来自于人才资源的建设。人才资源观念的转变、人才资源开发程度的提高是吉林省发挥农业和工业优势的基本前提。吉林省要想发展经济、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必须要拥有一定数量结构合理、有市场意识的高级人才,才能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在于人才,特别是作为国家和企业宝贵财富的高技能人才。掌握世界领先科技成果和先进科学技术的高技能人才,在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增强国家技术竞争实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能否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资源的作用,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是促进吉林经济腾飞的关键之所在。但是吉林省作为我国重要的人才培育基地,之所以没有在经济增长中体现其应有的实力,与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其原因主要还在于吉林省的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吉林省的人才资源,特别是高技能的专业性人才无论从质量上还是数量上,与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经济发展的目标不匹配,现已逐渐成为制约吉林省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和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的瓶颈,也不能适应振兴吉林经济的要求。总体来说,吉林省经济发展中的人才队伍建设存在以下四个方面问题。首先,对人才资源开发工作认识不足。由于吉林省是经济欠发达的老工业基地,在传统观念中普遍存在“重学历、轻职教,重文凭、轻技能”的观念。一提到人才,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就是专家、学者、工程师及各类管理人员,不约而同地把技能型、实用型人才排除在“人才”之外。认为只有正规的、甚至是名牌的全日制大学本科毕业的大学生或者取得更高学历的毕业生才是真正的人才,而对真正拥有高超手艺的高技能人才认识不够。有的企业在招聘时只重学历,宁愿花高薪招聘博士、硕士,也不愿意付给高技能人才适当的薪水。其次,相关的管理体制不完善。户籍制度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无疑对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原有的户籍制度严重阻碍了人才的自由流动,阻碍了劳动力统一市场的形成,已不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主要集中于城镇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部分非公企业的职工,而城镇大部分个体经营者、私营企业的职工、农民工等并没有参加社会保险,全社会只是一部分人在享受社会保障的待遇,还有许多人并没有享受到社会保障所带来的好处。此外,系统的、综合性的人才法律法规及对人才的评价、开发、使用及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性较强的法律法规则有所欠缺。再次,现行教育模式不能为吉林省聚集足够的人才资源。近年来,吉林省的教育投入虽已有所改善,但是在教育方面的投入还是远远落后于其它发达省市。高校学科建设与社会需求严重脱钩。高等学校的所设置的专业及课程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合理有效的规划,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严重脱离实际,致使学校的学科建设跟不上时代快速发展的需要。同时,由于目前高校普遍存在过分强调“强才”教育,重学科理论、忽视对学生技能、技术培养与实践的现象,这就造成大批学生理论十足、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差,根本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最后,人才资源分布不均衡。由于大中城市的经济状况明显优于中小城市及偏远农村的地方经济,城镇地区职工的平均收入水平远远要高于农村地区。这种状况决定了即使是城市特别是长春、吉林等大中城市的最低工资标准,也要比吉林省偏远农村劳动力的平均收入水平高。这就使来自省内偏远农村的农民工即使在长春、吉林地区拿最低工资,也比在家乡收入高,也就造成了人力资源大量地涌向长春、吉林等地,而这其中不乏有拥有先进科学技术及其它先进技能的优秀人才。吉林省特殊的地理条件形成了极具中国传统经济特点的封闭、分散的小生产农业经济,经济发达程度远远不能和发达省份相比。这就造成吉林省除了具有稳定收入的行政事业单位之外,其它职业则并不景气。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相对稳定的薪金收入导致但凡认为自己有一些能力能够被称之为人才的从业者不惜一切代价要进入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进行工作。而吉林省的生产企业或服务性企业则后继无人,形成职业空白。职业景气差异导致人才资源的职业分布不均。吉林省人才资源开发工作不是一个线性问题,而是一项综合工程。要想解决好吉林省的人才资源开发问题,应全面地思考上述四个方面,综合审视吉林省人才资源开发工作中所遇到的障碍。只有这样才能把解决好吉林省人才资源开发问题的各方面措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快地为吉林省的经济发展积聚足够的人才资源。

黄秋莹[4](2009)在《新时期大学生就业角色转换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新时期,社会体制尚不完善,社会制度有待健全,同时社会也急需有能力、有素质的建设者走上时代的舞台,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走出校园,踏上工作岗位,为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新时期大学生的就业角色转换问题也就成了值得研究和探讨的焦点问题。本文以社会学中的角色理论为铺垫,结合相对剥夺感理论、群体理论、行动理论等经典理论,对新时期大学生就业角色转换的现实性、角色转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对策进行阐述,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比较分析等相结合的方法,参考当今的主流学说进行了较为深入地论述,特别是对新时期大学生就业角色转换过程中产生障碍的原因,从职业、生活和心理三方面进行了阐述,对于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从社会和个人两方面加以考量。本文认为,社会因素的思考可以治本,个人角度的思考可以治标,对于现实的思考,简单实效的方法更易于指导实践,故本文在这一问题上,从个人角度对解决问题的对策进行了一定的分析。

杨枝旺[5](2006)在《云南西双版纳州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中认为进入新世纪,职业技术教育问题业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在世界范围内已得到广泛认可,以至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呼吁世界各国在本世纪的前十年将TVET即“技术和职业教育”作为国家发展议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加入WTO以后,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和世界制造业中心向中国的转移的趋势。对中国来说要成为“世界工厂”,最大的困难不是资金而是人才。培养人才靠教育,培养制造业应用型人才则主要得靠高职教育。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业已形成多层次办学格局。以学校本位的高职教育办学产生了数量巨增和布局下移现象。发展迅猛,形势喜人。但是,倘若允许我们透过繁荣表象做科学客观的研究和冷静的思考。则不难发现繁荣背后,有非科学性认识和情绪化举措的大量存在,导致当前高职教育尤其是新产生的地州高职教育问题与矛盾重重,举步为艰。不仅已直接困扰到高职教育科学健康有序的发展,而且对社会经济和个人的发展带来事与愿违的结果。 发展不等于数量上的简单的增加,只有当数量和质量相互协调并具有积极意义的进步才是真正的发展。我们必须看到数量的客观增加可以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客观结果——发展与灾难。对高职教育发展而言,在高职教育质量保证的前提下,其数量的增加意味着高职教育发展的繁荣和对社会贡献的卓越;相反,数量的增加则意味着社会负担增加重和灾难的出现即人力、物力、财力、时间、机会、生命等的巨大浪费和损耗。布局下移后产生的数量庞大的高职院校采用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发挥高职教育的功能,真实有效的为地方发展服务,避免灾难的产生?这既是科学的问题也是实践的问题。为此对国家和地方政府及职业教育的工作者来说,做布局下移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是切实的、有价值的研究。 “云南西双版纳州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是对我国高职教育布局下移后产生的地、州、市、县级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做“切片”分析研究。整个研究分为五大部:第一部分是绪论,从三个方面阐释了选题的缘起,阐述了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方法;第二部分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综述,该部分综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目前国际国内高职教育发展的总体状况、二是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做出界定,提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

林建华[6](2003)在《校长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常州国际学校校长万小平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不是所有的校长都能成为名校长 ,校长专业化成长中 ,必须具备一定的内外部条件。本研究采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质的研究方法 ,分析了万小平校长成长的个性特点与外在条件 ,并在个案分析的基础上 ,对校长专业化的内涵及校长的选拔与优质培训提出了一些新的建议

吴晓莹[7](2001)在《关于研究所青年工作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

孟文辉[8](2001)在《提高图书馆员素质,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文中研究说明

方学荣[9](2001)在《值得研究的教育思想》文中认为本文简略地介绍了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思想与荷兰的教育状况 ,概述了对该数学教育思想进行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朱凯[10](2001)在《“三个代表”论就是党的本质论》文中认为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对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内在本质作出新的科学概括 ,深刻揭示了在全新历史条件下永葆党的先进性的客观规律性。“三个代表”论就是党的本质论。它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完整性和辩证统一性 ,并被赋予了鲜明的时代内容和新的时代精神。这是继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之后取得的又一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是新时期全面加强执政党建设的根本指针

二、迎接新世纪 接受新挑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迎接新世纪 接受新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的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 保持党的纯洁性是保持党先进性的前提和基础
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对保持党的纯洁性的历次实践探索
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对保持党的纯洁性实践的基本经验

(3)吉林省人才资源开发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人才资源开发理论的研究现状
        1.2.1 国内的理论研究现状
        1.2.2 国外的理论研究现状
        1.2.3 人才资源开发理论研究评述
    1.3 本文研究的分析思路与主要方法
        1.3.1 分析思路
        1.3.2 主要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2章 人才资源开发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分析
        2.1.1 人才
        2.1.2 人才资源
    2.2 相关概念分析
        2.2.1 人口资源
        2.2.2 人力资本
        2.2.3 人力资源
        2.2.4 人才资源与人力资源、人口资源的关系
    2.3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才资源的理论
        2.3.1 马克思关于人才资源的思想
        2.3.2 列宁关于人才资源的思想
        2.3.3 毛泽东关于人才资源的思想
        2.3.4 邓小平关于人才资源的思想
        2.3.5 江泽民关于人才资源的思想
        2.3.6 胡锦涛关于人才资源的思想
    2.4 西方学者的人力资本理论
        2.4.1 马歇尔的人力资本理论
        2.4.2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
        2.4.3 加里·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
第3章 吉林省人才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3.1 吉林省人才资源开发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
        3.1.1 指导思想及原则
        3.1.2 战略目标
    3.2 吉林省人才资源开发已取得的成绩
        3.2.1 人才资源总量持续增长
        3.2.2 高层次人才队伍初具规模
        3.2.3 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逐渐增强
        3.2.4 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
    3.3 吉林省人才资源开发的障碍
        3.3.1 人才层次、区域结构分布不合理
        3.3.2 人才资源素质整体偏低
        3.3.3 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使用效率低下
第4章 吉林省人才资源开发障碍的成因分析
    4.1 思想因素
        4.1.1 传统人才观是阻碍吉林人才资源开发的思想根源
        4.1.2 认识不足是限制吉林省人才资源开发的切实根源
        4.1.3 过于追求利益是吉林人才资源流失的自身根源
    4.2 管理体制不健全是妨碍吉林人才资源开发的主要根源
        4.2.1 户籍制度成为制约人才资源开发的根本原因
        4.2.2 社会保障制度局限是制约人才良性发展的重要原因
        4.2.3 人事档案制度成为限制人才资源开发的主要障碍
        4.2.4 人才法律法规不健全难以形成良好的平等竞争机制
        4.2.5 激励机制缺失是阻碍吉林省人才队伍建设的制度根源
    4.3 现行教育落后是减缓吉林省人才资源开发的现实根源
        4.3.1 教育投入力度不够
        4.3.2 高等教育发展不完善
        4.3.3 职业教育落后
        4.3.4 劳动技能培训机构运作不够充分
    4.4 经济景气差异是吉林省人才资源分布不合理的客观根源
        4.4.1 区域经济效益差异是人才资源分布不合理的根本原因
        4.4.2 区域产业结构差异是人才资源分布不合理的主要原因
        4.4.3 职业景气差异是人才资源分布不合理的重要原因
第5章 人才资源开发问题的国际经验借鉴
    5.1 西方发达国家的人才资源开发战略及其启示
        5.1.1 美国的人才强国战略
        5.1.2 欧洲各国人才强国战略
    5.2 亚洲国家的人才资源开发战略及其启示
        5.2.1 日本的人才强国战略
        5.2.2 韩国的人才强国战略
    5.3 其它国家人才资源开发给予吉林省的启示
第6章 吉林省人才资源开发的对策选择
    6.1 树立正确人才理念,完善人才队伍建设思想
        6.1.1 实施少生快富的新型生育观
        6.1.2 改变“靠天吃饭”的传统资源观
        6.1.3 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人才观
    6.2 完善人才资源管理体制促进人才资源开发
        6.2.1 完善户籍制度以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流转
        6.2.2 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以促进人才资源开发
        6.2.3 完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以促进人才自由流动
        6.2.4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以促进人才资源开发
    6.3 完善现行教育模式促进人才资源开发
        6.3.1 增加教育投入以强化人才资源储备
        6.3.2 完善高等教育改革以促进人才资源开发
        6.3.3 加强职业教育开展以增强人才资源开发
        6.3.4 提升劳动技能培训机构功能以促进人才资源开发
    6.4 积极改善省内人才资源分布不合理的状态
        6.4.1 积极推进省内人才资源共享以促进区域人才交流
        6.4.2 结合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以改善人才资源行业分布不均
        6.4.3 调整职业竞争机制改善人才资源职业分配不均衡
第7章 结论
    7.1 关于吉林省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的思想认识问题
    7.2 关于吉林省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的管理体制问题
    7.3 关于吉林省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的教育模式问题
    7.4 关于吉林省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的人才分布不均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后记

(4)新时期大学生就业角色转换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第2章 大学生就业角色转换的现实思考
    2.1 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2.2 就业角色转换的意义
第3章 大学生就业角色转换的主要问题
    3.1 角色固恋
    3.2 角色迷失
    3.3 角色退行
第4章 大学生就业角色转换问题的原因
    4.1 职业角色转换障碍
    4.2 生活角色转换障碍
    4.3 角色心理转换障碍
第5章 大学生就业角色转换的相应对策
    5.1 增强社会角色认知
    5.2 加强社会角色学习
    5.3 提高能力适应角色
结论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Abstract
后记
导师及作者简介

(5)云南西双版纳州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
        (一).这是值得做的研究
        (二).这是不得不做的研究
        (三).这是能够做好的研究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的必要性
        (三).研究的现实意义
        (四).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综述
    一.高职教育发展概述
        (一).国外高职教育的发展和高职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
        (二).中国台湾和港澳区高职教育的发展
        (三).中国大陆高职教育的发展
    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类型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
    三.国内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简介
        (一).国外部分国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简介
        (二).中国高职教育典型人才培养模式简介
    四.国内外高职教育典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共同特征
        (一).产生和实施的直接动因是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
        (二).都是有法律保障的合作模式
        (三).以职业劳动场景中职业岗位的真实需要作共同出发点
        (四).拥有完善的职能机构设置和科学的管理运作
        (五).实现了企业和学院的良好沟通
        (六).注重实践 强调能力培养
        (七).学校主动满足需要
        (八).行业和企业发挥主导作用
第三部分 云南西双版纳州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一.西双版纳州的实际情况
    二.西双版纳州高职教育基本情况
    三.西双版纳现有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培养模式基本情况
    四.西双版纳州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对高职教育的认识
        (二).低水平的社会发展制约了本地高职教育的发展
        (三).职能机构不完善 管理缺乏科学性
        (四).高职教育立法和执法的问题
        (五).培养机构自身的问题——规范化问题
        (六).培养对象的问题
        (七).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
第四部分 西双版纳州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服务”模式的建构
    一.西双版纳州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服务”模式建构的依据
        (一).理论依据
        (二).事实依据
    二.适应西双版纳州社会发展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服务”模式建构
        (一).社会需要层面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西双版纳州学校需要层面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学习服务的学院模式
        1.组织和管理机构的设置
        2.构建学院完善的办学体系
        3.招生
        4.做好服务区域定位和精品专业建设
        5.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6.创设能力形成和考核的劳动场景
        7.改革教学实施和评价
        8.以人为本 发挥高职教育的真实功能
        (三).个体需要层面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学习为核心的模式
第五部分 结论
    研究存在的问题
    后记
    谢词
注释
参考文献

(6)校长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常州国际学校校长万小平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走近万小平
    (一) 在常州花园学校:他从教师成长为校长
        1.“心诚则灵”:
        2.“要帮助差生, 使他们得到自信和提高”:
        3.“观念必须转化为运作, 才能取得实效”:
    (二) 在常州国际学校:在校长专业化的道路上逐步成熟
        1.“寻找市场运作规律与学校教育规律的平衡点”:
        2.“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
        3.“让我们的学校天天都是新的”:
    (三) 万小平的个性特点
        1.“我做事认真, 能动脑筋”:
        2.“让学生享受与世界同步的优质教育”:
        3.“认准了一件事, 就要想办法去落实”:
二、结论:校长专业化的内涵与条件
    (一) 校长专业化发展的内涵
        1.校长专业精神的发展。
        2.校长专业知识的发展。
        3.校长专业能力的发展。
        4.校长专业伦理的发展。
        5.校长自我专业意识的发展。
    (二) 校长专业化发展的条件
        1.必备的学历水平和追求卓越的个性。
        2.重教育科研业绩的校长选拔机制。
        1.重视心理学与教育学理论家的教育教学思想的学习。
        2.重视集中培训与校本培训、校本行动研究的结合。
        3.重视教育理论的掌握与国内外先进办学经验学习的结合。

(8)提高图书馆员素质,迎接新世纪的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1 新世纪对图书馆员的素质要求
    1.1 具有良好的思想和职业道德素质
    1.2 具有较强的信息获取能
        1.2.1 现代化设备的应用能力
        1.2.2 较高的外语水平
        1.2.3 具有广博的知识
    1.3 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
    1.4 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
2 提高图书馆员自身素质的对策建议
    2.1 更新观念, 转换角色
    2.2 拓宽继续教育的途径
    2.3 建立综合评估体系

(10)“三个代表”论就是党的本质论(论文提纲范文)

“三个代表”深刻揭示党的内在本质
“三个代表”论的理论创新

四、迎接新世纪 接受新挑战(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的实践探索[J]. 王格,唐莲英. 党政干部学刊, 2015(05)
  • [2]如何做好新时期企事业单位政工工作[J]. 邵国强. 东方企业文化, 2011(23)
  • [3]吉林省人才资源开发问题研究[D]. 郑赛莹. 吉林大学, 2011(08)
  • [4]新时期大学生就业角色转换问题研究[D]. 黄秋莹. 吉林大学, 2009(09)
  • [5]云南西双版纳州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杨枝旺. 云南师范大学, 2006(12)
  • [6]校长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常州国际学校校长万小平的个案研究[J]. 林建华.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6)
  • [7]关于研究所青年工作的思考[J]. 吴晓莹. 江西省团校学报, 2001(04)
  • [8]提高图书馆员素质,迎接新世纪的挑战[J]. 孟文辉.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1(04)
  • [9]值得研究的教育思想[J]. 方学荣.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03)
  • [10]“三个代表”论就是党的本质论[J]. 朱凯. 人文杂志, 2001(04)

标签:;  ;  ;  ;  ;  

迎接新世纪,接受新挑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