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有钱是不够的——小康家庭的教育投资计划

光有钱是不够的——小康家庭的教育投资计划

一、光有金钱还不够——小康之家的教育投资规划(论文文献综述)

景华[1](2021)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共治研究》文中认为

刘欢[2](2021)在《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研究》文中认为建设文明,促进文明进步与发展是人类繁衍生息至今的孜孜追求与内在动因,也是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的重要目标。于中国而言,中国共产党一直在不断构建、完善、发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基于中国国情与农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底色在乡村文明,而乡村文明又集中体现在乡风文明水平上。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后,党就集中开始了乡风文明建设实践探索。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时期里,乡风文明建设的实践内容与形式不断迭代更新,收获许多实践成效。及至新时代,党和国家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使乡风文明建设能够站在新的历史坐标向更高处扬帆远航,进而为中国在不同文明交流借鉴中展现中国气派、体现中国特色、走出中国道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重要贡献。乡风文明建设受到国内外学界广泛关注与探讨,已取得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分布在政治学、文化学与社会学,或者更为细致表现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乡村文化建设问题等具体领域,然而专注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研究乡风文明建设仍然是学界的欠缺之处。本文采用史论结合研究法,综合学科研究与系统研究相结合以及规范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视角,以战略性高度概述了乡村振兴战略、乡风文明建设及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对中国乡风文明建设进行了历史考量,并系统化地研究了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思想资源、基本属性、现实境遇及路径选择,以期为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尽绵薄之力。具体来说,论文由七部分组成。第一章,绪论。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之处与不足,以此构成论文研究的逻辑起点。第二章,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概述。这一部分主要对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进行了概述,以及分析论证了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之间的内在逻辑。论文从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依据、目标要求与重大意义三方面完整概述乡村振兴战略,在区分文化与文明概念、文明乡风与乡风文明概念基础上,对乡风文明建设概念进行了整体性阐述。从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内在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使乡风文明建设向深层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存在高度一致性三方面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的内在逻辑。第三章,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思想资源。这一部分重点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以及发达国家乡风文明建设思想四个方面对论文的思想资源进行归纳总结,为第四章、第六、七章的相关论述进行基础理论的铺陈。第四章,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基本属性。这一部分大致拆分为三个方面,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现实功能。其中,基本原则包括坚定社会主义方向、切实立足乡村文明、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整体协调发展等内容。主要内容包括加强乡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乡村移风易俗行动、着力消除乡村精神贫困等五方面。现实功能包括促进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带动乡村人居环境整体优化、繁荣与发展新时代乡村文化、推动乡村社会和谐有序发展、不断提升乡村社会文明水平等内容。第五章,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历史考量。这一部分从历史进程、主要特色及经验启示三方面考量了近百年来的中国乡风文明建设实践。历史进程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到新时代、新时代以来的乡风文明建设四个阶段。主要特色表现在鲜明的政治性与人民性、内容形式的继承发展性、突出实践的社会现实性三个方面。经验启示包括要强化党对乡风文明建设的责任意识、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以激发内生动力、使乡风文明建设与乡村经济协同发展、重视教育卫生工作的移风易俗作用以及以充足的历史耐心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五个方面。第六章,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境遇。这一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机遇。主要包括乡村新型社会组织多样发展、乡村产业结构不断深入发展、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渐趋完善、乡村社会主流思想健康向上、农民科学素质培育不断加强等五方面。第二部分是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挑战。主要包括乡村党组织组织力不强、乡村集体经济收入不佳、乡村文化出现衰落痕迹、乡村不良社会风气滋长、农民主体意识相对薄弱等五方面。第三部分是制约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因素。主要包括乡村党组织建设不完善、乡村集体经济发展式微、乡村文化传承发展受阻、乡村文化生态发展失衡、乡村教育发展相对落后等五方面。第七章,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这一部分分为五大内容。一是从突出乡村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发挥乡村党组织的模范作用、密切乡村党组织的群众联系等三方面筑牢乡风文明建设的组织保障。二是从走出乡村集体经济认知误区、不断深化乡村集体产权改革、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有效途径等三方面夯实乡风文明建设的经济基础。三是从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文化、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传承发展提升优秀农耕文化等三方面打牢乡风文明建设的文化根基。四是从发挥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伦理价值、盘活乡村内生治理机制自治功能、因地制宜推进乡村移风易俗实践等三方面培植乡风文明建设的社会土壤。五是从不断提高乡村义务教育质量、优化提升乡村职业技能培训、转变乡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等三方面增强乡风文明建设的农民力量。总之,通过系统研究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论文主要提出如下创新观点:一是论文提出应从“文明”高度深刻理解乡风文明内涵,从总体要求、核心主体、根本任务、现实基础及主要特点等方面概述了乡风文明建设。二是论文首次详尽梳理了近百年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分析了其主要特色以及总结出其经验启示。三是论文丰富了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将“消除乡村精神贫困”纳入其中。四是论文在剖析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现实境遇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路径选择。

陈黎梅[3](2021)在《列宁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及其当代启示研究》文中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和人类的永恒追求。列宁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俄国的革命实际尤其是建设实际,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新主张和独到见解,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面对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遭遇人的发展不能满足社会发展之需的“瓶颈”,如何有效化解二者的矛盾是党和国家必须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列宁作为俄国十月革命的领导人和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他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诸多思考和实践具有开创性意义,为破解新时代我国发展的“瓶颈”问题提供重要指导。列宁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指列宁在俄国革命与建设时期,围绕着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主要矛盾的解决,关于何为人的全面发展、为何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如何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系列观点。列宁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时代的产物、是具体实践的迫切需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之下,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垄断组织掌控着经济生活,金融寡头逐渐掌控了国家的政治生活,人的异化、物化以及人的片面发展成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现象,引起有识之士的广泛关注。这一时期的俄国处于社会急剧变革时期,俄国人民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通过暴力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打退了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平息了国内反革命叛乱,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探索,但无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俄国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整体低下都是重要的制约因素。在此国际国内背景下,列宁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和批判借鉴俄国民主主义者人的发展思想的基础上,从1893年至1923年期间在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在经历酝酿、萌芽、形成和成熟四个发展阶段后,形成了列宁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列宁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主要由人的全面发展的多维价值思想、内在意蕴思想、基本条件思想和实现路径思想四个方面构成。列宁从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发展和无产阶级政党三个维度出发阐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尺度,共产主义社会作为“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同资本主义以及此前一切社会形态的重要区别,就是确立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人的全面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能否在一国建成;无产阶级政党致力于本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最终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奋斗目标。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个历史的范畴,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有着特定的意蕴。列宁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不断发展着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得到充分满足,人的“共产主义道德”“文化知识水平”和劳动能力得到全面提高,男女之间、各民族之间、工农之间、公职人员与人民群众之间的交往关系得到平等发展的状态。列宁清醒地认识到,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必须具备相应条件,包括要“有相当发达的物质生产资料的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要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旧式分工,解除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枷锁;开展“文化革命”,大力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基于条件分析,列宁结合俄国国情对如何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独到见解,即肃清落后的“思想残余”,改造小农心理习惯,使之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需要;大力发展国民教育,即便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要优先保障教育经费的投入,并将国民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事业进行建设;将教育与社会生产劳动紧密结合起来,帮助人在劳动实践中提升个人的能力和素养。列宁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多维价值思想、内在意蕴思想、基本条件思想和实现路径思想共同构成了列宁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体系。列宁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列宁结合时代形势以及俄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对马克思恩格斯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从而丰富了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推进了俄国的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但同时,由于特定时代条件和列宁身体健康状况的限制,列宁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在直接过渡时期列宁对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设定超前,他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部分思想未能在俄国建设中得到检验和发展。因此,要将列宁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置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和俄国国情基础上进行考察和评价,才能更加客观和准确。列宁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深刻把握的基础之上,因而对今天正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具有重要启示。必须充分认识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事关社会主义能否在一国建成,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在衡量社会发展进程及水平时必须坚持历史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坚持生产力尺度和人的发展尺度的统一,始终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在新时代必须继续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途径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结合新形势与新国情深刻认识和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同一个历史进程,因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须不断创造条件接力推进才可能最终实现。

陶浩[4](2020)在《淮安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政府管理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李克强总理在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工作,同时提出要在今年新建8000万亩高标准农田。高标准农田最直接的功能就是提高粮食产量,属于“六保”中的保粮食能源安全,建设旱涝保收、持续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无疑是守住“六保”底线的有力抓手。高标准农田是基本农田中的精华,是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实施的民生项目,项目完成后可以有效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带动项目区广大农民群众增收,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所以,必须要抓好政府管理“牛鼻子”,优化政府职能、提高管理水平,对于推进项目建设、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本文选取江苏省淮安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研究对象,以公共产品理论和政府职能理论为基础,从项目建设基本情况、政府管理举措、取得的综合成效等方面出发,分析了淮安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政府管理现状,发现了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探究了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地方政府在决策过程中缺乏充分的信息,导致项目规划不够科学合理,在建设过程中容易出现调整和返工。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审批流程复杂,影响项目建设周期。资金投入不足,整体项目建设标准偏低。建成后运行维护管理缺位,影响了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针对淮安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政府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本文分析借鉴了国外和国内其他地区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土地综合开发治理方面的成功经验,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强化政府管理的对策建议。一是通过加强前期摸底调查摸清项目底数、因地制宜计划建设内容来科学制定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二是通过完善法律法规、优化行政审批手续、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等来构建高效的管理体制;三是通过加快整合各部门农田建设资金、明晰项目产权、拓宽投融资渠道等来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保障;四是通过明确项目管护主体和管护责任、创新可持续的管护模式、鼓励全社会参与运行管理等方式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后运行管理。

Olena Shyian(奥莲娜·夕洋)[5](2020)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乌旅游合作潜力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沿途许多国家充分利用与中国合作的机会,来促进本国经济、文化乃至旅游业发展。乌克兰作为欧洲最大的国家(俄罗斯大部分土地领域在亚洲),也是最早响应倡议的国家之一,且作为中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参与“一带一路”倡议战略合作的程度如何?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战略背景下,乌克兰和中国之间旅游合作的现状如何,取得什么进展,今后双方合作是否具有发展的潜力?这些构成了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有关理论思考方面,本文对国内外区域旅游合作、国际旅游合作以及中乌旅游合作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认为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已成为发展趋势,而旅游业的外向性、关联性和国际性使其具有很强的跨境性,国际及区域旅游合作符合当前发展形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旅游合作,既遵循国际旅游合作的相关规律,也要符合好区域旅游合作的相关要求。在实证分析方面,本文研究了中国和乌克兰旅游业发展以及中乌旅游业合作的现状,利用德尔菲法确定中乌旅游合作领域、合作主体、合作模式和机制方面的主要影响因素,利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国和乌克兰2007年至2018年涉及旅游发展潜力因素指标的统计资料进行了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得出了当前中国和乌克兰旅游业发展潜力都处于上升期,双方旅游合作也具有较好的发展潜力。在充分讨论乌克兰与中国旅游合作存在的有关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本文就乌克兰和中国在旅游合作的领域和内容、方式和模式以及机制和路径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对进一步促进中乌旅游合作的具体实施内容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一带一路”国际旅游合作提供一些有益的经验。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6](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指出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卢宽[7](2020)在《科技金融对民营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 ——基于国家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建设的准自然实验》文中指出为了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发展,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创新,我国于2011年出台“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在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建设过程中,试点城市的科技金融水平和企业的投资水平较非试点城市有一个“意外”的提高,意味着一种政策冲击。这种冲击在地区间的差异构成了“准自然实验”,为本文研究科技金融对民营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本文以科技金融和企业投资效率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基于我国2003—2016年28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和民营上市公司匹配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方法(DID)评估了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建设对民营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科技金融试点城市建设显着地提高了民营企业投资效率,经过平行趋势检验和安慰剂检验证明了实证结果的有效性。并且通过PSM-DID检验了结果的稳健性,上述结论仍然成立。最后对政策效果进行了区域异质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科技金融的发展可以显着提高民营企业的投资效率。政策实施效果在不同地区存在明显差异,具体表现为:相对于中、西部地区,科技金融试点城市政策对东部地区民营企业投资效率产生了更为显着的影响。

于跃[8](2019)在《中国智慧政府的价值目标追求及其实现研究》文中指出美国IBM公司于2010年提出智慧城市愿景并将之推向世界。很多国家相继展开智慧城市实践,并以此推动智慧社会乃至智慧国家建设,使得智慧类实践热潮空前炙热,智慧化建设需求日益攀升。当城市、社会和国家治理由智能化转向智慧化,必然要求它们的管理者——政府所提供的管理、决策和服务也能从智能化提升至智慧化,由此引发的对政府具有高度智能和更多智慧的需求,必然要求电子政府由智能政府向智慧政府转型,同时要求其电子政务由智能政务向智慧政务转化。因之,智慧政府建构成为电子政府适应智慧化建设需求、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智慧政府基于电子政府已有成果建设,实践才刚刚起步,成果也只是初步的。在建的智慧政府和智慧政务成果是否名副其实?应该如何评判它们是否符合“智慧”的原则要求?未来的智慧政府及其政务系统建设和发展到底应往哪儿去、该怎样走?这些都取决于人们能否对智能与智慧、智能政府与智慧政府做出正确理解和合理区分。为正确理解智慧政府,明确智慧政府的衡量标准和表征标识,第一章从语义、哲学、科学、技术等维度辨析“智能”与“智慧”的区别与关联,从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中析取智慧元素,在归纳已有的智慧政府概念的要点的基础上,厘定智慧政府的基本涵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以满足公众需求和解决社会复杂问题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政府职能清单为基本构架,以智慧决策为核心,利用信息技术和政府内外部合作共建具有高度智能和更多智慧的政务系统,从而主动精准、优质高效地推送令公众满意甚至超出公众期望的政务服务的一种新的政府形态。还在分析智慧政府的特质的基础上提出智慧政府的属性主要表现为智能性与智慧性、集聚性与延展性、可能性与可行性、继承性与批判性、自主性与规范性的统一,以此为确定智慧政府的评判原则提供初步素材,为摆正智能政府与智慧政府的关系与界线提供考据。之后,探究智能政府和智慧政府为何区分及以何区分,指出二者区别不在于比对它们的智能高低,而在于运行中注入、融汇、融会智慧的多少和程度,应以此促进两者相互转化,而相互转化的关键在于人类智慧的持续融入。智慧政府唯有依靠人民的智慧这一根本性的要素,才能追求智慧,进而更多地具有智慧,更好地应用智慧,从而推动电子政府向智慧政府晋阶。关于电子政府应该以智慧政府为发展方向的观念已经达成基本共识,很多国家已将智慧政府写入国家电子政府规划或专门制定的智慧政府规划,并已开始付诸行动。各国筹划的或在建的智慧政府的目标规划各有不同,并不一定符合本文提出的智慧政府的衡量标准和表征标识。但是,即使是在信息技术领先国家也很少有电子政府能够达到基本符合智慧政府的衡量标准和表征标识的情况下,各国的智慧政务建设在它们的目标规划的引导下也有不同程度的进展,说明各国有关电子政府和智慧政府的建设规划中所设计的目标的确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至少,它们在努力建设智慧政府并将之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这一行动本身的宝贵之处就在于:原则性地给出了电子政府应“往哪儿去”的答案。在智慧政府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的现实情况下,借助智能技术、机器和系统支撑智慧政府具备高度智能固然重要,令智慧政府至少具有与其智能程度相匹配的“智慧”更为重要。这就是为什么各国政府高度重视智慧政府建设并纷纷从国家战略高度对其目标做出规划的原因或初衷。第二章从明确中国政府和社会的价值追求入手,考查国外电子政府和智慧政府规划中设计的目标及其启示和借鉴,在明确中国智慧政府的价值目标选择原则的基础上,确立了中国智慧政府的价值目标取向,包括:开放透明的治理环境、共商共议的合作氛围、共建共享的基础资源、精准高效的政务服务、平等包容的伙伴关系。主要目的是明确中国智慧政府的发展方向,带领各级政府和全体人民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从而做到不仅力促智慧政府追求智慧,还能够更多地具有智慧和更好地应用智慧。针对智慧政府的智能化和智慧化需求,着眼于建构具有更高定位——“以人民为中心”和更智安排——“数据驱动、精准对接的智能型政务系统与数据管理、信息管理、知识管理及更多智慧的相互融合”的智慧政府,第三章探讨智慧政府的生成和演进的逻辑规律,寻求智能生成和智慧演进所需依靠的资源要素和支持智慧政府具有智慧的逻辑模型,旨在获取使智慧政府具有高度智能和更多智慧的应然建构。采取的技术路线是:首先厘清智慧政府的生成逻辑,探寻智慧政府的机器或系统的“智能”究竟应该依靠哪些资源要素来生成,即解决“智能化从哪里来”的问题,提出应以数据资源为核心,借助数据、信息和知识等资源要素的递进关系逐步生成智能;其次研究智慧政府的“智慧”可以依靠哪些知识要素、采取怎样的逻辑进路来实现由“智能”向“智慧”的演进,即解决“智慧化往哪里去”的问题,提出可以将人类生成智慧的资源要素作为智慧政府的智慧生成需要依靠的基本要素,通过具体运用相关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技术手段和工具以及其他智慧元素,实现逐层管理资源、持续融入智慧、递进实现晋阶的效果,旨在为维持智慧政府生存和发展的合法性与合理性提供模式和方法。一些公共管理学者主张采取将人工智能向政府不断渗入的模式建构智慧政府。本文主张与之相向而行,即智慧政府通过将人的智慧嵌入政务系统之中使之事实上具有智能,再借助政务系统应用中的人机交互环节,将智信人的智慧持续注入系统之中,经由政务系统对其智慧进行融汇,继而再由智信人完成融会的工作,使得政务系统因为融入智慧而具有智慧,实现智慧的动态建构,推进智慧政府由智能向智慧晋阶。已有的电子政府和智慧城市实践为智慧政府建设积累了实践基础和有益经验。对于建立在电子政府和智慧城市已有成果之上的智慧政府而言,其研究重点显然不在技术基础、管理基础和体制机制上,凡此种种固然重要,但这却是电子政府分内应该解决或早该解决的问题。智慧政府所应具有的“智慧”之处,才是它更应该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基于此,第四章主要探索如何借助政务系统的智能以及社会公众的智慧实现以智慧武装智慧政府头脑的目的,并探讨了如何为之提供可能与可行的思想条件和实施路径。具体地讲,就是从智慧政府应用智慧的需求出发,首先,提出要进行主体间性思想建设、包容性文化建设、伦理道德教育、思维观念转变和知识能力培养等思想条件建设,借以提高智慧政府的软实力;其次,从完善顶层设计和行动计划、建设基础资源和政务系统以及改善内外部合作伙伴关系等路径提出智慧政府应用智慧的实践条件,以便为智慧政府硬实力建设提供解决方案,最终实现智慧政府的价值目标。

王娟[9](2019)在《潍坊市寒亭区“千年庄园”休闲农业项目可行性评价研究》文中提出休闲农业是现代农业的新型产业形态,为农林牧渔等多领域带来了新的增长点。发展休闲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城乡居民消费升级、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必然选择。本文对潍坊市寒亭区“千年庄园”休闲农业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研究,运用文献研究、实证分析、投资评估、定量分析等研究方法,在休闲农业领域验证项目可行性研究方法,完善相关的项目评价理论。首先通过对千年庄园以及广义的休闲农业进行条件和背景的分析,研究了千年庄园的选址位置、项目建设概况以及市场需求和劳动分工,其次研究该项目的资金筹措、运营发展,进行财务分析,然后就休闲农业对其相应地区带来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进行概述以及合理具体的动态研究,最后分析项目将面临的风险,实事求是的给出应对风险的结论,进而对全文进行总结。该项目选址符合休闲农业选址的六大区位条件。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发展农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的国家战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该项目的财务内部收益率为24.02%,财务净现值为6000.94万元,动态投资回收期1.63年(含建设期),不仅满足了基准收益率的盈利要求,还会产生超额收益,项目盈利能力较强。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就业和精准扶贫等社会效益方面有巨大贡献。在提高土地肥力、增加绿化率、降低化肥使用率等生态效益方面的贡献更是不可限量。

章俊霞[10](2019)在《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以丰城市为例》文中指出职业教育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与县域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改革开放至今,职业教育为经济的发展提供的助力也越来越大,尤其在劳动力出现降幅的情况下,职业教育对促进人力资源配置优化整合、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培养就业人员专业技能等各方面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我国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县域经济,国民经济的发展有赖于县域经济的良性发展,县域经济良性发展就需要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论文以丰城市为研究对象,对丰城市职业教育与经济展开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丰城市的经济快速发展,1978年,丰城市国内生产总值(GDP)仅有2.7亿元,2016年,丰城市的GDP已经达到423.7亿元,期间丰城市产业结构不断调整,1978年,丰城市生产总值构比成(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为58.9:30.9:10.2,2016年,丰城市生产总值构成比调整为15.5:49.4:35.1,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与第三产业比重大幅度增加,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就业人数较为平稳,第三产业从业人数递增,丰城市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然而,丰城市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不健全、课程设置不合理、招生困难、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一直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影响着经济的发展水平。丰城市经济发展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经济基础,经济水平高能够提高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职业教育的发展能够为经济发展培养大量的职业人才,有利于提高从业人员的生产效率,从而促进丰城市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阐述丰城市职业教育发展现状、经济发展现状,基于时间序列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对丰城市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从而发现丰城市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原因,针对其问题从四个层面提出并完善相应的政策建议。主要内容如下:(1)阐述国内外关于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对丰城市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2)在定量分析中,通过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选取丰城市职业学校在校生人数、招生人数、毕业生人数及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等指标与丰城市GDP、人均GDP、第二产业产值占GDP之比及第三产业产值占GDP之比等指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丰城市职业教育的发展会促进县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的上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存在显着的正向动态推动作用,同时,职业教育发展对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存在反哺作用。(3)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丰城市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发现二者发展不协调的原因,针对其原因及问题从四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能够促进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从而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光有金钱还不够——小康之家的教育投资规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光有金钱还不够——小康之家的教育投资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2)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概述
    2.1 乡村振兴战略概述
        2.1.1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依据
        2.1.2 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要求
        2.1.3 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
    2.2 乡风文明建设概述
        2.2.1 文化与文明的阐述
        2.2.2 乡风文明概念辨析
        2.2.3 乡风文明建设阐释
    2.3 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的内在逻辑
        2.3.1 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内在要求
        2.3.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使乡风文明建设向深层发展
        2.3.3 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存在高度一致性
第3章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思想资源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
        3.1.1 文明进步的基础是人的自由自觉活动
        3.1.2 实现城乡融合是乡村发展的必由之路
        3.1.3 建设社会主义需要重视乡村文化建设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
        3.2.1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攸关国计民生根本性问题
        3.2.2 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3.2.3 净化社会风气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与目标
    3.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
        3.3.1 以农为本思想
        3.3.2 道德教化思想
        3.3.3 “和合”思想
        3.3.4 乡村运动思想
        3.3.5 乡村改造思想
    3.4 发达国家乡风文明建设思想
        3.4.1 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思想
        3.4.2 重塑乡村伦理精神思想
        3.4.3 提升乡村生活风貌思想
第4章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基本属性
    4.1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
        4.1.1 坚定社会主义方向
        4.1.2 切实立足乡村文明
        4.1.3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
        4.1.4 坚持整体协调发展
    4.2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4.2.1 加强乡村思想道德建设
        4.2.2 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
        4.2.3 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
        4.2.4 开展乡村移风易俗行动
        4.2.5 着力消除乡村精神贫困
    4.3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功能
        4.3.1 促进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4.3.2 带动乡村人居环境整体优化
        4.3.3 繁荣与发展新时代乡村文化
        4.3.4 推动乡村社会和谐有序发展
        4.3.5 不断提升乡村社会文明水平
第5章 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历史考量
    5.1 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
        5.1.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的乡风文明建设
        5.1.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乡风文明建设
        5.1.3 改革开放以来到新时代的乡风文明建设
        5.1.4 新时代以来的乡风文明建设
    5.2 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特色
        5.2.1 鲜明的政治性与人民性
        5.2.2 内容形式的继承发展性
        5.2.3 突出实践的社会现实性
    5.3 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经验启示
        5.3.1 要强化党对乡风文明建设的责任意识
        5.3.2 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以激发内生动力
        5.3.3 使乡风文明建设与乡村经济协同发展
        5.3.4 要重视教育卫生工作的移风易俗作用
        5.3.5 以充足的历史耐心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第6章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境遇
    6.1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机遇
        6.1.1 乡村新型社会组织多样发展
        6.1.2 乡村产业结构不断深入发展
        6.1.3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渐趋完善
        6.1.4 乡村社会主流思想健康向上
        6.1.5 农民科学素质培育不断加强
    6.2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挑战
        6.2.1 乡村党组织组织力不强
        6.2.2 乡村集体经济收入不佳
        6.2.3 乡村文化出现衰落痕迹
        6.2.4 乡村不良社会风气滋长
        6.2.5 农民主体意识相对薄弱
    6.3 制约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因素
        6.3.1 乡村党组织建设不完善
        6.3.2 乡村集体经济发展式微
        6.3.3 乡村文化传承发展受阻
        6.3.4 乡村文化生态发展失衡
        6.3.5 乡村教育发展相对落后
第7章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7.1 筑牢乡风文明建设的组织保障
        7.1.1 突出乡村党组织的政治功能
        7.1.2 发挥乡村党组织的模范作用
        7.1.3 密切乡村党组织的群众联系
    7.2 夯实乡风文明建设的经济基础
        7.2.1 走出乡村集体经济认知误区
        7.2.2 不断深化乡村集体产权改革
        7.2.3 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有效途径
    7.3 打牢乡风文明建设的文化根基
        7.3.1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文化
        7.3.2 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7.3.3 传承发展提升优秀农耕文化
    7.4 培植乡风文明建设的社会土壤
        7.4.1 发挥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伦理价值
        7.4.2 盘活乡村内生治理机制自治功能
        7.4.3 因地制宜推进乡村移风易俗实践
    7.5 增强乡风文明建设的农民力量
        7.5.1 不断提高乡村义务教育质量
        7.5.2 优化提升乡村职业技能培训
        7.5.3 转变乡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后记

(3)列宁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及其当代启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列宁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一、列宁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资本主义进入垄断发展阶段
        (二)俄国处于社会急剧变革时期
    二、列宁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二)俄国民主主义者人的发展思想
第二章 列宁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探索历程
    一、列宁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酝酿阶段(1893—1903 年)
        (一)批判沙皇专制制度造成人的片面发展
        (二)基于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考察人的发展问题
        (三)在与民粹派的论战中酝酿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二、列宁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萌芽阶段(1903—1917 年)
        (一)将“保证社会全体成员自由的全面发展”写入第一党纲
        (二)宣传阐释马克思恩格斯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三)在革命斗争中初步阐释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三、列宁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形成阶段(1917—1919 年)
        (一)将“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写入第二党纲
        (二)建立统一劳动学校制度对旧教育进行根本性改革
        (三)成立了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地方苏维埃国民教育局
        (四)确立“培养共产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的成员”的国民教育任务
    四、列宁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成熟阶段(1919—1923 年)
        (一)成立扫盲专门机构“全俄扫除文盲非常委员会”
        (二)在批判“左派”幼稚病中明确人的全面发展目标
        (三)在“政治遗嘱”中提出进行“文化革命”的主张
第三章 列宁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多维价值思想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尺度
        (二)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
    二、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最高目标
        (一)社会主义的发展受制于人的全面发展
        (二)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质是人的全面发展
    三、人的全面发展是无产阶级政党的远大理想
        (一)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使命
        (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奋斗目标
第四章 列宁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意蕴思想
    一、充分满足不断发展着的人的需要
        (一)充分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二)满足随着社会进步而不断发展的人的需要
    二、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
        (一)提升人的共产主义道德素质
        (二)提高人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水平
        (三)全面提高人的劳动能力
    三、平等发展人的交往关系
        (一)实现男女地位平等
        (二)保证所有民族一律平等
        (三)消灭工农之间的阶级差别
        (四)国家公职人员是社会公仆
第五章 列宁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思想
    一、“有相当发达的物质生产资料的生产”
        (一)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实现全国电气化
        (三)学会同资本主义国家进行贸易
        (四)必须“同私人资本进行竞赛”
    二、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旧式分工
        (一)“废除任何生产资料私有制”
        (二)消灭旧式的人与人之间的分工
    三、开展“文化革命”
        (一)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文化
        (二)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
        (三)完成文化任务“千万不能急躁冒进”
第六章 列宁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路径思想
    一、改造落后的思想残余及心理习惯
        (一)清除“守旧、无知和不信任等思想残余”
        (二)改造落后的心理和习惯
    二、大力发展国民教育
        (一)节省经费“用以发展国民识字教育”
        (二)提高国民教师的地位
        (三)确立符合实际的教育体系和教育内容
    三、“教育和社会生产劳动紧密结合”
        (一)一切人都应受教育和参加生产劳动
        (二)实现现代教育与现代生产劳动相结合
        (三)大力开展“综合技术教育”
第七章 列宁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历史贡献与当代启示
    一、列宁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历史贡献
        (一)丰富了列宁主义的内容
        (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三)推进了俄国的革命与建设事业
        (四)为其它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经验借鉴
    二、列宁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人的全面发展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
        (二)坚持社会发展的生产力尺度与人的尺度的辩证统一
        (三)结合新形势推动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紧密结合
        (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主要科研活动及成果

(4)淮安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政府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综述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高标准农田
        2.1.2 高标准农田建设
        2.1.3 政府管理
    2.2 相关理论
        2.2.1 公共产品理论
        2.2.2 政府职能理论
3 淮安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政府管理的现状分析
    3.1 淮安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政府管理现状
        3.1.1 组织机构设置和管理举措
        3.1.2 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的综合成效
    3.2 淮安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政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2.1 缺乏合理的项目建设规划
        3.2.2 政府管理模式效率较低
        3.2.3 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建设标准偏低
        3.2.4 项目工程建成后运行管理缺位
    3.3 淮安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政府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决策信息不充分
        3.3.2 缺乏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
        3.3.3 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3.3.4 主体人员观念意识淡薄
4 国外与国内其它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政府管理的经验借鉴
    4.1 国外农田建设政府管理经验
        4.1.1 世界银行农业投资项目选项
        4.1.2 美国田纳西流域综合开发规划
        4.1.3 德国立法保障土地治理
    4.2 国内高标准农田建设政府管理的举措
        4.2.1 江西省发行专项债券解决资金难题
        4.2.2 济南市“三步”编制农田建设规划
        4.2.3 常德市委托第三方参与监督管理
    4.3 国内外高标准农田建设政府管理的启示
        4.3.1 坚持科学规划是前提
        4.3.2 严格依法办事是保障
        4.3.3 专业管理机构参与是趋势
        4.3.4 建成后长效管护是关键
5 加强淮安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政府管理的对策分析
    5.1 科学制定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
        5.1.1 摸清项目底数为制定规划提供依据
        5.1.2 统筹制定规划内容
    5.2 构建完善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体制
        5.2.1 制定完善高标准农田法规
        5.2.2 优化行政审批流程
        5.2.3 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
    5.3 拓宽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融资渠道
        5.3.1 加快农田建设资金整合
        5.3.2 明晰基础设施产权归属
        5.3.3 引导社会资本投入
    5.4 加强高标准农田建成后运行管理
        5.4.1 鼓励全社会参与高标准农田管护
        5.4.2 明确管护主体与责任
        5.4.3 创新可持续的管护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5)“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乌旅游合作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区域旅游合作的文献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国际旅游合作的文献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中乌旅游合作的文献
    第四节 理论基础
第三章 中乌旅游合作概述
    第一节 中乌旅游合作的条件
    第二节 中乌旅游合作的历程
    第三节 中乌旅游合作的现状
第四章 中乌旅游合作潜力研究和分析
    第一节 中乌旅游合作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中乌旅游合作潜力函询问卷设计和调查分析
    第三节 乌克兰和中国旅游业合作潜力分析
    第四节 中乌旅游合作潜力的合作范围
第五章 中乌旅游合作潜力和对策建议
    第一节 中乌旅游合作潜力研究的结论
    第二节 构建中乌特色国际旅游合作新机制
    第三节 提升中乌合作开放度,创造良好市场环境
    第四节 完善政府合作沟通机制,规范旅游运营程序
    第五节 加强旅游企业专业人员培训合作,提高旅游企业的声誉和影响力
    第六节 打造特色旅游和品牌化经营合作
结语
    第一节 中乌旅游合作发展的愿景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6)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7)科技金融对民营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 ——基于国家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建设的准自然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评述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内容
    1.5 创新点与不足
        1.5.1 本文的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民营企业
        2.1.2 科技金融
        2.1.3 企业投资效率
    2.2 理论基础
        2.2.1 科技金融相关理论
        2.2.2 企业投资效率相关理论
第三章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3.1 科技金融对企业投资效率的作用机制
        3.1.1 缓解金融体系中的信息不对称
        3.1.2 分散企业投资风险
        3.1.3 缓解企业融资约束
    3.2 科技金融对企业投资效率影响的机理
    3.3 研究假设
第四章 实证分析
    4.1 模型介绍
        4.1.1 双重差分模型
        4.1.2 DEA模型
    4.2 研究设计
        4.2.1 模型设定
        4.2.2 变量说明
        4.2.3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4.2.4 描述性统计
    4.3 回归结果
    4.4 稳健性检验
        4.4.1 平行趋势检验
        4.4.2 安慰剂检验
        4.4.3 倾向性得分匹配
    4.5 异质性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8)中国智慧政府的价值目标追求及其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的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文献回顾与研究述评
        (一)智慧政府的相关概念谱系
        (二)智慧政府的前提条件准备
        (三)智慧政府的基本策略安排
        (四)研究述评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分析框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资源
    一、核心概念
        (一)“智能”与“智慧”辨析
        (二)智慧政府的基本涵义
        (三)智慧政府的特质和属性
    二、智能政府与智慧政府区分
        (一)智能政府和智慧政府为何区分
        (二)智能政府和智慧政府以何区分
    三、理论资源
        (一)合作治理理论
        (二)数据管理理论
        (三)信息管理理论
        (四)知识管理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智慧政府的价值目标考量
    一、中国政府和社会的价值追求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
        (二)政府治理的价值取向
        (三)社会公众的现实诉求
    二、国外电子政府和智慧政府的目标规划及其启示借鉴
        (一)国外电子政府的目标规划及其启示借鉴
        (二)国外智慧政府的目标规划及其启示借鉴
    三、中国智慧政府的价值目标取向
        (一)开放透明的治理环境
        (二)共商共议的合作氛围
        (三)共建共享的基础资源
        (四)精准高效的政务服务
        (五)平等包容的伙伴关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智慧政府建构的逻辑进路和支持模型
    一、智慧政府建构的逻辑进路
        (一)智慧政府的生成逻辑
        (二)智慧政府的演进逻辑
    二、智慧政府建构的支持模型
        (一)智慧政府的数据管理模型
        (二)智慧政府的信息管理模型
        (三)智慧政府的知识管理模型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智慧政府建构的思想条件和实施路径
    一、智慧政府建构的思想条件
        (一)主体间性思想建设
        (二)包容性文化建设
        (三)伦理道德教育
        (四)思维观念转变和知识能力培养
    二、智慧政府建构的实施路径
        (一)完善顶层设计和行动计划
        (二)优化基础资源和政务系统
        (三)改善内外部合作伙伴关系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附件 数据管理的关键技术集
后记

(9)潍坊市寒亭区“千年庄园”休闲农业项目可行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论文研究背景
        1.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休闲农业研究现状
        1.2.2 可行性分析理论研究现状
        1.2.3 休闲农业可行性分析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3.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本文研究的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2章 潍坊市寒亭区“千年庄园”休闲农业项目建设方案
    2.1 项目背景
        2.1.1 城市概况
        2.1.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 市场分析
        2.2.1 市场需求及拓展
        2.2.2 消费者需求分析
    2.3 项目选址
        2.3.1 选址的基本要求及原则
        2.3.2 庄园地址选择
    2.4 项目规划
        2.4.1 项目概况简介
        2.4.2 工程建设规模
        2.4.3 农业休闲设施建设
        2.4.4 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2.4.5 项目组织机构和劳动定员
第3章 潍坊市寒亭区“千年庄园”休闲农业项目财务分析
    3.1 投资估算
    3.2 资金筹措
    3.3 成本费用、经营收入与税金计算
        3.3.1 成本费用估算
        3.3.2 经营收入
        3.3.3 税金计算
    3.4 财务评价
        3.4.1 财务盈利能力分析
        3.4.2 债偿能力分析
        3.4.3 盈亏平衡点和敏感性分析
第4章 潍坊市寒亭区休闲农业“千年庄园”项目社会与生态效益分析
    4.1 社会效益分析
        4.1.1 产业带动效益
        4.1.2 农村环境效益分析
        4.1.3 民风民俗保护
        4.1.4 就业和扶贫的影响
    4.2 生态效益分析
        4.2.1 土地状况改善
        4.2.2 绿化率增加
        4.2.3 化肥使用率降低
第5章 投资风险及对策分析
    5.1 投资风险
        5.1.1 外部风险
        5.1.2 内部风险
    5.2 风险应对策略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以丰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及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2.1 职业教育
        1.2.2 县域经济
        1.2.3 协调发展
        1.2.4 人力资本理论
        1.2.5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1.3 研究内容、目标、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可能创新点及研究的不足
        1.4.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2 可能创新点
        1.4.3 研究的不足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研究
    2.2 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研究
    2.3 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第3章 丰城市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3.1 丰城市职业教育现状
        3.1.1 丰城市职业中学
        3.1.2 江西洪州职业学院
    3.2 丰城市经济发展现状
第4章 丰城市职业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实证分析
    4.1 VAR模型
    4.2 数据来源及指标选取
    4.3 实证分析
    4.4 回归结果的稳健性检验
        4.4.1 单位根检验
        4.4.2 协整分析
    4.5 结论分析
第5章 丰城市职业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对策建议
    5.1 政府应高度重视职业教育
        5.1.1 提高职业教育地位
        5.1.2 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
        5.1.3 优化县域产业结构
    5.2 学校应精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5.2.1 专业设置应以人才需求为导向
        5.2.2 专业课程体系应以与县域经济社会相适应
        5.2.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5.3 企业应重视校企合作
    5.4 学生应提高对职业教育的认识
第6章 结语与展望
    6.1 结语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致谢

四、光有金钱还不够——小康之家的教育投资规划(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共治研究[D]. 景华. 西安科技大学, 2021
  • [2]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研究[D]. 刘欢. 吉林大学, 2021(01)
  • [3]列宁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及其当代启示研究[D]. 陈黎梅. 西南大学, 2021(01)
  • [4]淮安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政府管理策略研究[D]. 陶浩.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8)
  • [5]“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乌旅游合作潜力研究[D]. Olena Shyian(奥莲娜·夕洋).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6]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7]科技金融对民营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 ——基于国家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建设的准自然实验[D]. 卢宽.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8]中国智慧政府的价值目标追求及其实现研究[D]. 于跃. 吉林大学, 2019(02)
  • [9]潍坊市寒亭区“千年庄园”休闲农业项目可行性评价研究[D]. 王娟. 青岛科技大学, 2019(01)
  • [10]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以丰城市为例[D]. 章俊霞.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光有钱是不够的——小康家庭的教育投资计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