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现状

我国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现状

一、Current Status of 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 in China(论文文献综述)

郭长存,时永全,尚玉龙,董加强,崔丽娜,郭冠亚,郑林华,尤红,陆伦根,马雄,韩英,南月敏,徐小元,段钟平,魏来,贾继东,庄辉[1](2022)在《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诊断及治疗指南(2021)》文中研究指明2015年我国第一个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的专家共识颁布。近年来PSC的临床研究提供了PSC新的研究数据和资料。为此,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自身免疫性肝病学组组织专家组对近年来的文献证据进行了评估,制定了本指南。本指南共有PSC推荐意见21条。为了利于鉴别PSC和IgG4相关硬化性胆管炎(IgG4-SC),也附有IgG4-SC的10条推荐意见。本指南的目的是为临床PSC和IgG4-SC的诊治提供参考和指导。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2](2021)在《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诊断及治疗指南(2021)》文中研究指明2015年我国第一个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的专家共识颁布。近年来PSC的临床研究提供了PSC新的研究数据和资料。为此,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自身免疫性肝病学组组织专家组对近年来的文献证据进行了评估, 制定了本指南。本指南共有PSC推荐意见21条。为了利于鉴别PSC和IgG4相关硬化性胆管炎(IgG4-SC), 也附有IgG4-SC的10条推荐意见。本指南的目的是为临床PSC和IgG4-SC的诊治提供参考和指导。

王绮夏,马雄[3](2021)在《自身免疫性肝病精准诊治与临床转化研究的思考》文中提出自身免疫性肝病(autoimmune liver diseases,AILD)是一类病因尚不明确、具有自身免疫功能紊乱基础的慢性肝病。AILD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机体对自身肝脏组织失去耐受,肝脏出现病理性炎症损伤,血清中可发现与疾病相关的自身抗体。根据肝组织受累的细胞不同,AILD主要分为累及肝细胞为主的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

任晶晶[4](2021)在《药物性胆汁淤积肝胆生化指标的对比研究及ROC曲线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比较药物性肝损伤-胆汁淤积型的肝胆生化指标的特点,并进行ROC曲线分析。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9年7月因药物性肝损伤(DILI)、胆总管结石(CBDS)或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相关性的胆汁淤积而入住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病例资料,总共135例,分为3组,记录每组的肝胆生化指标ALT、AST、TBil、TBA、GGT、ALP和5-NT。最后运用SPSS25软件,进行正态性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秩和检验、卡方检验和ROC曲线分析。结果:DILI组TBA水平显着高于PBC组和CBDS组(P>0.05)。DILI组TBil水平显着高于PBC组(P<0.05),并与CBDS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ILI组GGT水平低于CBDS组和P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ILI组5-NT水平显着低于CBDS组(P<0.05),与PB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ILI组ALP水平分别与PBC和CBDS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ILI组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TBA的曲线下面积为0.990,P=0.000,Cut-Off值为120.2μmol/L,灵敏度为97.4%,特异度为100%。DILI组血清ALP与GGT的倍值比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30,P=0.000,Cut-Off值为0.74(1:1.35),灵敏度为89.5%,特异度为89.5%。DILI组血清TBil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51,P=0.000,Cut-Off值为171.62μmol/L,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55.8%。DILI组血清ALP、5-NT和GGT水平的ROC曲线分析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药物性肝损伤-胆汁淤积型的TBA水平呈显着升高的特点,而5-NT、ALP和GGT呈轻度上升特点。TBA水平和ALP与GGT的倍值比的Cut-Off值对药物性肝损伤-胆汁淤积型的诊断准确性极高,灵敏度和特异度极佳。

李雪荣[5](2021)在《自身免疫性肝炎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临床特征比较》文中指出目的:比较和分析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和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指标的差异,以期为临床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就诊于我院的147例AIH和PBC患者,其中AIH63例,PBC84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结果、临床症状及并发症,比较和分析二者的差异。结果:AIH与PBC患者的年龄、性别及临床症状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二者均好发于中年女性患者,PBC患者更容易出现黄疸、纳差、腹胀及腹水等临床症状;AIH组与PBC组的肝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AIH组患者的肝酶升高的较为明显;PBC组的红细胞沉降速度明显快于AI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的甲胎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BC较AIH患者更容易出现贫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IH较PBC更容易出现凝血障碍,引起血小板减少及APTT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IH与PBC患者的ANA阳性率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SMA和AMA及AMA2的阳性率在AIH和PBC患者中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A+组和AMA-组PBC患者的血生化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MA阴性组的肝酶升高更加明显,肝功能损害更加严重,其红细胞沉降速度也较AMA阳性组更快。结论:AIH与PBC的患者具有相似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但在生物化学、血生化指标、血清抗体等方面各有特点,治疗方案及预后亦不尽相同,了解并熟练掌握这些特征可能将对临床诊治提供很大的帮助。

陈燕[6](2021)在《自身免疫性肝病合并肝癌的危险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自身免疫性肝病合并肝癌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于2004至2020年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病例总211例,分析其特征及临床特点,并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分析自身免疫性肝病合并肝癌的危险因素,研究中52例患者作为病例组,均为明确诊断为自身免疫性肝病合并肝癌的患者,另外15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为明确诊断自身免疫性肝病不合并肝癌的患者,对病例组合对照组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比较两组的临床的表现特征、实验室的结果、影像学表现特点是否有差异,分析指标后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数据,进一步纳入多因素分析,后期多因素研究为进一步排除混杂因素干扰,使两组间的部分因素(性别、年龄、肝硬化的程度或者肝功能分级等)均横可比,后使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自身免疫性肝病合并肝癌的危险因素的优势比,结果中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糖链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CA199)是自身免疫性肝炎及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合并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通过统计分析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IH患者及PBC患者合并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为CA199,PBC患者的保护因素包括ALB及PLT。AIH患者及PBC患者应定期监测CA199。

安夏葵[7](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探析卢秉久教授辨治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临证经验》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方法,并与临床体悟相合,探析患者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以下简称PBC)发病过程中的临床表现及遣方用药差异,总结卢秉久教授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用药规律,以便为日后本病的中医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材料与方法:收集就诊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肝病门诊的PBC首诊患者共169例,建立患者病历信息数据库,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等现代统计学方法,比较临床表现、用药遣方方面的差异,总结归纳卢秉久教授治疗PBC所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及功效的不同,探索不同中医诊断之间的证治异同。结果:本次收集PBC患者共180例,根据入组标准及排除标准,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11例,最终有效入组患者为169例。1.一般资料分析结果:女性占较多比例,本病患者中女性130人,男性39人,男女比例约为1:3.33。男女发病年龄均以50-59岁居多,男性年龄跨度为18--83岁,女性年龄跨度为24--81岁,其中男性平均年龄53.6岁,女性平均年龄55.1岁。2.症状分析结果:169例患者共出现61种伴随症状,总频次为609次,其中出现频率大于10%的症状有:寐差、乏力、口干、胁痛、下肢肿、黄疸、关节疼痛、皮肤瘙痒、便溏、腹胀、纳差、胃脘不适、眼干。3.中医诊断分析结果:169例患者共诊断为10种疾病,频次最多的前三种诊断为胁痛(39人)、黄疸(31人)及水肿(25人)。4.药物频次分析结果:共计使用中药158味,总计频次2717次。使用频率前十位的中药为白术(135)、陈皮(133)、茯苓(101)、鸡内金(94)、当归(89)、甘草(67)、苍术(65)、厚朴(64)、桂枝(62)、黄芪(61)。5.性味归经分析结果:中药药性排名前三的分别为温、寒、平性。中药药味使用频率最多的前三位为甘味(34.16%)、苦味(29.57%)和辛味(23.25%)。药物归经以脾经为主,其次为肝、胃、肺经。本次研究的药物功效方面,使用频率排序为:补气药>理气药>利水渗湿药>补血药>消食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6.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得出六组核心药物组群:胁痛的核心处方为柴胡、枳壳、香附、陈皮、茯苓、白术、厚朴、白芍、当归、炙甘草;黄疸的核心处方为茵陈、茯苓、白术、赤芍、附子、车前子、鸡内金、陈皮;水肿的核心处方为茯苓、桂枝、泽泻、陈皮、白术、大腹皮、车前子、苍术、厚朴、鸡内金;燥证的核心处方为当归、生地、黄芪、沙参、麦冬、熟地、枸杞子、白术、茯苓、陈皮、鸡内金;血证的核心处方为陈皮、白术、大腹皮、鸡内金、三七、海螵蛸、地榆炭、侧柏炭;痒证的核心处方为当归、黄芪、白术、苍术、防风、蝉蜕、荆芥穗、炙甘草。结论:1.PBC发病人群主要为中年女性,病位在肝、脾、肾三脏,可累及胆、胃、肺、心等脏腑,病理因素可见气滞、血瘀、湿阻等,病机多为虚实夹杂,精气亏虚贯穿于疾病的始终。2.卢师用药多以性温味甘、药性平和之品为主,组方遣药注重“气血同调、补泻并施、肝脾兼顾”。3.根据症状、病机的不同,将PBC归属于不同的疾病,但用药总体不离“补精益气、利水渗湿、调气活血”的治疗原则,体现了“异病同治”的治疗思想;然根据具体症状不同用药各有侧重,则体现了“同病异治”的治疗思想。

祝文智[8](2021)在《不同引流方式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及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不同胆道引流方式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效果、并发症、引流通畅情况、生存预后分析;对两种引流方式做出客观评价,为临床决策提供客观参考,探讨部分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生存预后进行分析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安徽省立医院介入科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治疗的80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所收患者引流术前均行评估确认无根治性手术治疗机会,或者身体条件无法耐受根治性手术治疗,以及拒绝接受根治性手术的患者),根据术中采用的引流方式分为两组:留置内外引流管引流55人,留置外引流管联合置入胆道支架引流25人。通过收集并对比术前及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肝功能指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费用以及生存时间等客观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内外引流管引流和支架联合外引流管两组患者术后ALT、GGT、TBIL、ALP指标均明显下降,患者黄疸的临床症状较术前显着好转,各项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下降情况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ERCP组与PTCD组术后近期并发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内外引流管组可见高于支架联合外引流管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胆道引流平均通畅时间分别为(9.01±4.38)和(6.79±3.13)个月,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12.08±5.38和(9.10±4.16)个月,生存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胆道支架型号及肝转移病灶是影响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针对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PTCD手术采用内外引流管引流及单独支架联合外引流管引流两种引流方法均可达到解除胆道梗阻,缓解因为梗阻性黄疸造成的肝功能异常的疗效,由于行内外引流管引流较胆道支架联合外引流管引流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稍高,且拔出外引流管后患者无需长期带管,而内外引流管引流可以作为胆道支架引流的重要补充,针对支架置入失败、存在相关手术禁忌和无法承受支架费用的患者,可考虑行内外引流管联合引流。同时,使用放射性125I粒子支架有助于提高患者生存期,而针对合并有肝多发转移的患者,应予以针对性的辅助治疗,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张悦[9](2021)在《炎症性肠病患者合并肝胆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回顾性分析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合并肝胆系统疾病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探讨其治疗策略,为临床准确诊断、合理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住院诊断为IBD的患者为研究对象。IBD患者分为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组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组,根据有无合并肝胆疾病表现将分为合并肝胆疾病IBD组和单纯IBD组。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IBD患者的临床特征(1)基本情况:IBD患者共345例,其中UC患者285例,CD患者60例。男性212例,女性133例,男女比例为1.6:1。年龄14-84岁,平均年龄48.1±16.3岁。(2)临床表现:285例UC患者中,以粘液脓血便者最多见,占79.3%(226/285),腹痛、腹泻次之,分别占45.3%(129/285)、54.0%(154/285)。60例CD患者中,以腹痛者最多见,占75.0%(45/60),腹泻、血便、合并肛周病变者次之,分别占43.3%(26/60)、11.7%(7/60)、20.0%(12/60),部分可出现腹部包块症状,占5.0%(3/60)。(3)病变累及部位:UC组患者中,全结肠受累者多见,占54.0%(154/285),其次为左半结肠受累,占38.6%(110/285),直肠病变者占7.4%(21/285)。CD组患者中,以小肠病变者最多见,占41.7%(25/60),小肠和结肠病变者占33.3%(20/60),结肠病变者占23.3%(14/60),上消化道受累者占1.7%(1/60)。(4)疾病分期:UC组患者中活动期共185例,其中轻度84例,中度74例,重度27例,缓解期100例。CD组患者中活动期共27例,轻度19例,中度8例,重度0例,缓解期33例。(5)实验室检查:UC组患者血Chol和血LDL均值分别为4.3±0.9mmol/L和2.4±0.7mmol/L,明显高于CD组(P<0.05)。CD组患者血Ig A均值3.0±1.5g/L,明显高于UC组(P<0.05)。余实验室指标均值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内镜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UC组患者肠镜下均表现为结肠粘膜充血水肿、糜烂,散在溃疡者多见,伴脓性分泌物、粘膜出血者次之,部分患者可见息肉增生、肠腔狭窄。CD组患者肠镜表现以粘膜充血水肿或非连续性病变者最多见,其次是溃疡、肠腔狭窄,部分可出现铺路石样改变,少数经术后病理确诊。胶囊内镜表现以小肠多发纵行溃疡最多见,其次为小肠粘膜充血水肿、糜烂、节段性肠腔狭窄、结肠多发溃疡。影像学检查:CD组患者小肠CT检查以粘膜充血水肿增厚多见,部分可表现为小肠梗阻、狭窄、穿孔。(7)治疗情况:UC组患者以口服美沙拉嗪为主要治疗药物,占92.3%(263/285),美沙拉嗪栓(肛注)占47.4%(135/285),口服糖皮质激素者占4.9%(14/285),糖皮质激素(灌肠)占7.4%(21/285),口服硫唑嘌呤者占1.4%(4/285),静脉注射英夫利昔单抗者占11.9%(34/285)。CD组患者以注射英夫利昔单抗为主要治疗药物,占61.7%(37/60),口服美沙拉嗪者占43.3%(26/60),美沙拉嗪栓(肛注)占1.7%(1/60),口服硫唑嘌呤者占35.0%(21/60),口服糖皮质激素者占1.7%(1/60),口服沙利度胺者占1.7%(1/60)。UC组口服美沙拉嗪患者占比为92.3%,明显高于CD组(P<0.05)。CD组应用硫唑嘌呤和英夫利昔单抗患者占比分别为35.0%和61.7%,明显高于UC组(P<0.05)。两组应用糖皮质激素、沙利度胺者所占比例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IBD合并肝胆疾病患者的一般情况(1)IBD组合并肝胆疾病分布情况IBD合并肝胆疾病患者中,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和胆石症最多见,分别占11.3%(39/345)和11.0%(38/345),其次是药物性肝损害者占0.9%(3/345),无明显诱因肝酶改变者占0.6%(2/345),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小胆管-PSC、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自身免疫性肝炎(AIH)、AIH-PBC重叠综合征者均占0.3%(1/345),合并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仅0.3%(1/345)出现乙肝再激活,合并慢性丙肝者占0.6%(2/345)。(2)UC与CD组合并肝胆疾病分布情况UC合并肝胆疾病患者中,最常见的是NAFLD和胆石症,分别占12.9%(37/285)和10.5%(30/285),药物性肝损害者占0.7%(2/285),PSC、PBC、AIH、乙肝再激活者均占0.3%(1/285),合并慢性乙型肝炎者占3.1%(9/285),慢性丙肝者占0.7%(2/285),无明显原因的肝酶损害者占0.7%(2/285)。CD合并肝胆疾病患者中,胆石症最多见,占13.3%(8/60),其次是NAFLD占3.3%(2/60)和慢性乙型肝炎5.0%(3/60),小胆管-PSC、PBC-AIH、药物性肝损害者均占1.7%(1/60)。(3)年龄分布情况合并肝胆疾病UC组73例患者,年龄分布在各个年龄段,其中≥50岁的患者占56.2%(41/73),与单纯UC组53.3%(113/21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肝胆疾病CD组13例患者,其中≥50岁的患者占61.5%(8/13),明显高于单纯CD组的23.4%(11/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IBD合并肝胆疾病患者的临床特征(1)临床特征比较合并肝胆疾病IBD组患者86例,男∶女=1.8∶1,平均年龄49.1±16.4岁,平均病程65.7±73.1月,单纯IBD组患者259例,男∶女=1.5∶1,平均年龄47.7±16.3岁,平均病程54.3±66.8月,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肝胆疾病UC组患者73例,男∶女=1.5∶1,平均年龄49.5±15.7岁,平均病程68.3±73.8月,单纯UC组患者212例,男∶女=1.4∶1,平均年龄50.5±15.5岁,平均病程58.3±67.6月,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变累及直肠、左半结肠、全结肠患者占比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肝胆疾病CD组患者13例,男∶女=2.2∶1,平均年龄49.5±21.0岁,平均病程65.8±78.3月,单纯CD组患者47例,男∶女=2.9∶1,平均年龄36.7±14.8岁,平均病程51.8±65.7月,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肝胆疾病CD组患者疾病行为与单纯CD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肝胆疾病CD组病变多累及回肠末端76.9%(10/13),明显高于单纯CD组(31.9%,15/47)(P<0.05)。两组病变累及结肠、回结肠、上消化道患者占比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疾病活动性及疾病严重程度情况合并肝胆疾病UC组73例,其中缓解期占42.5%(31/73),活动期占57.5%(42/73),疾病严重程度轻度占35.7%(15/42),中度占45.2%(19/42),重度占19.1%(8/42),与单纯UC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肝胆疾病CD组13例,其中缓解期占53.8%(7/13),活动期占46.2%(6/13),疾病严重程度轻度占83.3%(5/6),中度占16.7%(1/6),与单纯CD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IBD与肝胆疾病病程出现顺序肝胆疾病可以出现在IBD患者疾病发展的任何阶段,但出现在肠道症状之后最为常见。合并肝胆疾病UC组73例,肝胆疾病出现在UC肠道症状之前占10.9%(8/73),同时出现者占19.2%(14/73),肠道症状之后出现者占69.9%(51/73)。合并肝胆疾病CD组13例,肝胆疾病出现CD肠道症状之前占7.7%(1/13),同时出现者占38.5%(5/13),肠道症状之后出现者占53.8%(7/13)。(4)IBD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病345例IBD患者中,3例UC和2例CD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病,男性3例,女性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熊去氧胆酸治疗,其中AIH和PBC-AIH重叠综合征这2例患者均发展为肝硬化失代偿期,重叠综合征患者病程中发现了胆结石。(5)IBD合并病毒性肝炎情况IBD患者中,HBs Ag阳性者占3.5%(12/345),HBc Ab阳性者占29.9%(103/345),乙肝再激活占0.3%(1/345),抗HCV阳性占0.6%(2/345),未见甲型和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UC组患者中,HBs Ag阳性者占3.1%(9/285),HBc Ab阳性者占29.1%(83/285),乙肝再激活和慢性丙肝均见于UC患者。CD组患者中,HBs Ag阳性者占5.0%(3/60),HBc Ab阳性者占33.3%(20/60)。(6)治疗情况IBD合并NAFLD患者39例中应用糖皮质激素(灌肠+口服)者4例,占10.2%,英夫利昔单抗者6例,占15.4%,其中1例肝酶升高,采用静脉及口服保肝药物治疗。IBD合并胆石症患者38例中行胆囊切除术者2例,占5.3%(2/38),其余患者未手术及应用药物治疗。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病者5例,均口服熊去氧胆酸和保肝药物治疗。合并药物性肝损害患者3例,1例为硫唑嘌呤所致,停药后肝功能短时间好转,2例为美沙拉嗪所致,采用静脉及口服保肝药物治疗,停药后肝功迅速恢复正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口服恩替卡韦者3例,占25%(3/12);1例乙肝再激活患者未予治疗。合并无明显原因肝酶改变患者2例,既往无任何肝病病史,应用口服保肝药物治疗。结论:1.IBD患者合并肝胆疾病以NAFLD最多见,其次是胆石症,且NAFLD多见于UC患者,胆石症多见于CD患者。2.合并肝胆疾病CD患者的年龄多在50岁以上,病变部位多好发于回肠末端。3.IBD患者合并肝胆疾病与肠道炎症活动和疾病严重程度不平行,肝胆疾病可以出现在IBD病程的任何阶段,但以出现在肠道症状之后者最多见。4.IBD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需及时查找病因,并给予积极的干预治疗。5.IBD患者应用美沙拉嗪及免疫抑制剂等可引起肝功能损害和乙肝再激活,酌情停用药物及更换药物,防止肝功能损伤进一步加重。乙肝病毒学筛查、肝功能和HBV-DNA的监测是必要的。

孙诗玉[10](2021)在《GP、FIB-4、AAR及其联合模型对不同病因肝硬化的诊断价值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肝硬化是各种原因导致慢性肝损伤的修复反应,早诊断、早治疗对疾病预后极为重要。肝穿刺活检仍然是诊断肝硬化的“金标准”,但是考虑到肝穿刺活检的有创性及风险性,临床上用于评估肝硬化的无创手段则显得很重要。到目前为止,很多无创模型被用于诊断肝硬化,但诊断效能不一。本研究目的是评价GP(globulin-platelet,球蛋白-血小板模型)、FIB-4(fibrosis index based on the four factors,基于4因子的纤维化指数)、AAR(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to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ratio,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比值)等无创模型对AILD(autoimmune liver diseases,自身免疫性肝病)、乙肝病毒感染以及酒精所致肝硬化的诊断价值,并比较不同无创模型的诊断效能及其联合应用的诊断价值,分析无创模型对肝硬化诊断效能的差异。方法:1.选取2013年10月-2020年12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995例患者。(1)AILD:157例,其中AIH(autoimmune hepatitis,自身免疫性肝炎)71例,PBC(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43例,PSC(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1例,OS(overlap syndrome,重叠综合征)22例,未明确分型的自身免疫性肝病20例。(2)CHB(chronic hepatitis B,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497例。(3)ALD(alcoholic liver disease,酒精性肝病):291例。(4)健康人群(来源于本院健康管理中心体检者):50例。2.根据诊断标准,将AILD、CHB和ALD各自分为肝硬化组和非肝硬化组。其中,AILD肝硬化组72例,非肝硬化组85例;乙肝肝硬化组207例,非肝硬化290例;ALD肝硬化组206例,非肝硬化组85例。再将所有病例分为肝硬化组(共485例)和非肝硬化组(共460例),以及5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3.检测血常规及肝功,分别计算GP、FIB-4及AAR等模型,绘制ROC(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AUC(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curve,ROC曲线下面积)并确定最佳截断值,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构建联合模诊断模型,使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价联合模型的校准度并绘制校准图,评价各无创模型对肝硬化的诊断价值,采用Delong方法比较不同无创模型的诊断价值。结果:1.GP、FIB-4以及AAR在AILD、CHB和ALD的肝硬化组和非肝硬化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高于非肝硬化组;2.GP诊断AILD肝硬化的AUC为[0.858,95%CI(0.793-0.908)],FIB-4为[0.739,95%CI(0.663-0.806)],AAR为[0.788,95%CI(0.715-0.849)];诊断乙肝肝硬化的AUC,GP为[0.843,95%CI(0.807-0.873)],FIB-4为[0.769,95%CI(0.730-0.806)],AAR为[0.823,95%CI(0.786-0.855)];GP、FIB-4和AAR诊断酒精性肝硬化的AUC分别为[0.865,95%CI(0.820-0.902)],[0.717,95%CI(0.661-0.768],[0.780,95%CI(0.728-0.827)]。3.构建GP+AAR和GP+FIB-4联合模型,GP+AAR诊断AILD肝硬化、乙肝肝硬化和酒精性肝硬化的AUC为[0.880,95%CI(0.819-0.927)],[0.881,95%CI(0.849-0.908)],[0.889,95%CI(0.847-0.922)];GP+FIB-4诊断AILD肝硬化、乙肝肝硬化和酒精性肝硬化的AUC分别为[0.861,95%CI(0.796-0.911)],[0.849,95%CI(0.814-0.879)],[0.876,95%CI(0.833-0.912)]。4.使用Delong方法比较各无创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在诊断AILD肝硬化方面,GP模型优于FIB-4(P<0.05),但GP同AAR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对于诊断乙肝肝硬化,GP同AAR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均优于FIB-4(P<0.05);GP模型诊断酒精性肝硬化的AUC大于AAR及FIB-4(P<0.05),AAR与FIB-4之间差异不明显(P>0.05)。5.联合模型GP+AAR诊断AILD肝硬化和酒精性肝硬化的AUC显着大于FIB-4和AAR(P<0.05),同GP之间差异不明显(P>0.05),诊断乙肝肝硬化的AUC显着大于GP、FIB-4、AAR和GP+FIB-4(P<0.05);GP+FIB-4诊断AILD肝硬化、乙肝肝硬化均显着大于FIB-4(P<0.05),与GP和AAR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P+FIB-4诊断酒精性肝硬化的AUC显着大于FIB-4和AAR(P<0.05),与GP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6.由于乙肝组GP+AAR联合模型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且显着优于其他模型,因此通过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及绘制校准图来评价该联合模型的校准度得出,该联合模型校准度较差(P<0.05)。结论:1.GP、FIB-4和AAR对诊断AILD肝硬化、乙肝肝硬化和酒精性肝硬化均有一定准确性,以GP模型诊断效能最优。2.联合模型或能提高诊断能力,但需注意其灵敏度、特异度和校准度,单一使用GP模型即具有较高的区分度、敏感度和特异度。3.GP模型适用于诊断AILD肝硬化、乙肝肝硬化以及ALD肝硬化,FIB-4和AAR在诊断乙肝肝硬化方面仍具有较高的价值。

二、Current Status of 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 in China(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urrent Status of 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 in China(论文提纲范文)

(1)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诊断及治疗指南(2021)(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1.1指南涵盖的范围和目的
    1.2制定指南的人员和方法
2 流行病学和发病机制
    2.1流行病学
    2.2发病机制及分类
3 诊断
    3.1临床表现
    3.2 实验室检查
        3.2.1血清生化学
        3.2.2免疫学检查
        3.2.3影像学检查
        3.2.4肝脏病理
    3.3诊断标准
    3.4鉴别诊断
    3.5 合并症和并发症
        3.5.1 IBD
        3.5.2脂溶性维生素缺乏、代谢性骨病
        3.5.3肝胆肿瘤
4 PSC的治疗
    4.1 PSC的治疗药物
        4.1.1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UDCA)
        4.1.2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
        4.1.3其他药物
    4.2 PSC瘙痒的治疗
    4.3胆管狭窄的内镜治疗
    4.4肝移植
5 特殊情况
    5.1小胆管PSC
    5.2 PSC-AIH重叠
    5.3儿童PSC
6 预后
    6.1 PSC的自然病史
    6.2预后风险评估
7 总结和展望
附件1 IgG4相关硬化性胆管炎的诊断治疗指南
    1 概述
    2 流行病学和分型
        2.1 流行病学
        2.2 IgG4-SC的分型
    3 临床表现和疾病进程
    4 诊断和鉴别诊断
        4.1 实验室检查
        4.2 影像学检查
        4.2.1腹部超声
        4.2.2超声内镜(EUS)
        4.2.3 CT和MRI
        4.2.4 ERCP
        4.2.5 IDUS
        4.2.6经口胆管镜(POCS)
        4.3 病理诊断
        4.3.1 胆管组织学
        4.3.2 Vater壶腹部活检
        4.3.3 肝脏组织学
        4.4 其他器官表现
        4.4.1Ⅰ型AIP
        4.4.2 IgG4相关性泪腺炎/唾液腺炎(Mikulicz病)
        4.4.3 IgG4相关的腹膜后纤维化
        4.4.4 IgG4-RKD
        4.5 诊断标准
        4.6 鉴别诊断
        4.6.1胆管癌
        4.6.2 PSC
    5 治疗
        5.1 诊断性治疗
        5.2 诱导缓解治疗
        5.3 维持治疗
        5.4 复发的治疗

(3)自身免疫性肝病精准诊治与临床转化研究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自身免疫性肝炎
2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3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4 免疫球蛋白G4相关硬化性胆管炎

(4)药物性胆汁淤积肝胆生化指标的对比研究及ROC曲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资料的基本特征
    2.2 DILI与 PBC、CBDS组间ALP、GGT、TBA、TBil和5-NT水平的比较
    2.3 DILI组 TBA、ALP与 GGT倍值比、TBil、5-NT、ALP和 GGT之间ROC曲线的比较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常见胆汁淤积性肝病的诊疗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5)自身免疫性肝炎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临床特征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实验室检测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各组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一般资料及临床症状比较
    2.2 各组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血生化指标比较
    2.3 各组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血常规、凝血、血沉及甲胎蛋白结果比较
    2.4 各组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自身抗体阳性率比较
    2.5 AMA阴性组和阳性组PBC患者实验室检测结果比较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自身免疫性肝病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自身免疫性肝病合并肝癌的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2.内容及方法
    3.质量控制
    4.统计方法
    5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肝癌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7)基于数据挖掘探析卢秉久教授辨治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临证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一 中医学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认识与治疗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认识与治疗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8)不同引流方式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梗阻性黄疸的影像学诊断及干预
    参考文献

(9)炎症性肠病患者合并肝胆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一览表(Abbreviation)
(一)前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炎症性肠病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10)GP、FIB-4、AAR及其联合模型对不同病因肝硬化的诊断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基于血清学的无创手段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研究现状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Current Status of 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 in China(论文参考文献)

  • [1]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诊断及治疗指南(2021)[J]. 郭长存,时永全,尚玉龙,董加强,崔丽娜,郭冠亚,郑林华,尤红,陆伦根,马雄,韩英,南月敏,徐小元,段钟平,魏来,贾继东,庄辉.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22(01)
  • [2]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诊断及治疗指南(2021)[J].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中华内科杂志, 2021(12)
  • [3]自身免疫性肝病精准诊治与临床转化研究的思考[J]. 王绮夏,马雄. 实用肝脏病杂志, 2021(04)
  • [4]药物性胆汁淤积肝胆生化指标的对比研究及ROC曲线分析[D]. 任晶晶.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5]自身免疫性肝炎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临床特征比较[D]. 李雪荣.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6]自身免疫性肝病合并肝癌的危险因素研究[D]. 陈燕.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7]基于数据挖掘探析卢秉久教授辨治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临证经验[D]. 安夏葵.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8]不同引流方式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及预后分析[D]. 祝文智.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9]炎症性肠病患者合并肝胆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D]. 张悦.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10]GP、FIB-4、AAR及其联合模型对不同病因肝硬化的诊断价值分析[D]. 孙诗玉.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我国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现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