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肌供血及肌内微血管结构研究

腰肌供血及肌内微血管结构研究

一、蚓状肌的血供和肌内微血管构筑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唐林峰[1](2018)在《趾端动脉弓分支皮瓣塑形再造指的显微解剖和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游离足趾移植经历了50多年的发展,其手术技术日益成熟,成活率越来越高,临床中逐渐被广大患者接受。目前患者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感觉及运动功能良好的再造指,还要求有一个外形美观,甚至是外形逼真的再造指。由于解剖学上第二趾的外形及功能较拇手指相差较大,这些差异导致游离足趾再造手指术后再造指与正常手指相比存在一些外形上的“畸形”,这些畸形中以指腹膨大畸形及中节狭窄畸形最为明显,众多学者探索各种方法来改善再造指外形。近年来,我们在再造指整形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我们主要的整形理念是在指腹膨大处设计皮瓣,将此皮瓣转移至中节狭窄处,这样可以一次手术同时改善指腹膨大与中节狭窄畸形。在切取该皮瓣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趾动脉弓(两侧趾足底固有动脉在足趾远端交通后形成)及其分支动脉的存在,查阅相关资料,关于趾动脉弓及其分支动脉均未见文献报道。因缺乏对其解剖学的认识,临床上行趾动脉岛状皮瓣改善再造指外形时通常凭借术者的经验切取皮瓣,这样就容易损伤趾动脉分支,损伤严重时可引起术后皮瓣血管危象,最终导致皮瓣坏死。足趾与手指同源,足部组织与手部组织在质地、外形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临床上常用足部组织瓣移植修复手部组织缺损,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手指再造技术的发展和推广,使用第二足趾等足部组织修复手部缺损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手指指固有动脉的解剖被我们所熟知,我们设想足趾是否与手指一样也存在趾动脉弓及其分支动脉(已经被我们前期实验所证实),而分支动脉发出的位置正好位于趾腹膨大处,我们就可以以趾端动脉弓分支动脉为蒂来设计皮瓣转移至再造指中节狭窄处来改善再造指外形。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趾端动脉弓及其分支动脉的解剖。选取新鲜成人足标本8只,分别经足背动脉灌注红色乳胶,对足第二趾趾足底固有动脉进行显微解剖,观察趾端动脉弓的出现概率,出现位置及血管口径,趾端动脉弓发出的分支动脉的起始部位,走行方向,分支数目及血管口径情况。结果显示,8只成人足部第二趾标本中均出现趾端动脉弓,趾端动脉弓上发出5支恒定的分支,即趾端动脉弓分支动脉,我们将其命名为第15支趾端动脉弓分支动脉(由胫侧至腓侧),其中第1支及第5支在趾端动脉弓上发出后主要向远端背侧走行,沿途发出分支支配足趾末节背侧及甲床的血供。第2支及第4支自趾端动脉弓胫侧1/3段及腓侧1/3段附近发出后向趾端走行,沿途发出分支支配趾腹及趾端的血供。第3支于趾端动脉弓中1/3段发出,其发出部位可位于趾端动脉弓中点或偏胫侧及腓侧,其同样发出分支支配趾端及趾腹的血供。第二部分研究趾端动脉弓分支皮瓣的解剖。选取经红色乳胶灌注后的足部新鲜标本8例,自跖趾关节处离断第二趾。以第二趾两侧侧中线为两侧界,以趾端甲皱襞为远侧界,以远侧趾骨间关节为近侧界,观测趾端动脉弓分支血管蒂的长度、走形方向、血供支配范围及吻合情况,掌握趾端动脉弓分支皮瓣设计的点、线、面、弧。结果显示,分支血管的走形方向分为三种,第一种为向趾侧方走形,第二种为向趾端走形,第三种为向趾腹走形。三种类型的分支血管均相互吻合,形成链式血管网,该血管网的形成是皮瓣血供的重要保证。趾端动脉弓分支皮瓣设计的点、线、面、弧均可确定。第三部分研究趾端动脉弓分支皮瓣塑形再造指的可行性。选取经红色乳胶灌注后的足部新鲜标本,自跖趾关节处离断第二趾。根据已掌握的趾端动脉弓及其分支动脉的解剖学特点,在第二趾实验标本上标记出趾端动脉弓分支动脉的轴线,结合第二趾趾腹膨大的位置,确定趾端动脉弓分支皮瓣的设计部位。结果显示,足第二趾新鲜标本趾端动脉弓分支皮瓣的切取及转移均顺利完成,足第二趾趾端动脉弓分支皮瓣可改善第二趾再造术后外形至接近正常手指。第四部分研究趾端动脉弓分支皮瓣改善再造指外形的临床效果。自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选取游离足第二趾再造术后指腹膨大及中节狭窄畸形患者13例15指,设计应用趾端动脉弓分支皮瓣嵌入再造指中节狭窄处改善再造指外形。结果显示,再造指及嵌入再造指中节狭窄处皮瓣均存活,供、受区伤口均I期愈合。再造手指外形得到明显改善,基本接近正常手指外形,再造指伸屈活动良好。指腹感觉恢复良好,感觉恢复S2S3+。患者对整形后手指外形较满意。通过以上研究,掌握了趾端动脉弓及其分支动脉的解剖学特点,并设计了趾端动脉弓分支皮瓣,确定了趾端动脉弓分支皮瓣塑形再造指的可行性,最终将该皮瓣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楼新法,梅劲,杨大平,唐茂林[2](2006)在《手内在肌的血供与肌瓣设计的解剖学基础》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手内在肌的血供为肌瓣的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红色乳胶灌注的上肢标本20侧,解剖并观测手内各动脉的起始部位,测量其管径及其走行,分支、分布情况等。(2)动脉灌注明胶-氧化铅混悬液的新鲜成人整尸标本10具,解剖取下各手内在肌,拍摄X线片。利用Photoshop与ScionImage对X线影像进行分析处理,观测营养动脉在肌内的分布、分型及彼此间的吻合情况等。结果:18块手内在肌共有(58.0±5.9)支动脉供血,平均(3.0±1.0)支,平均外径及其供血区域的长度与宽度分别为:(0.8±0.2)mm,(2.2±0.4)cm,(1.0±0.2)cm。结论:(1)手内在肌的血运丰富,其起、止点处的血管网亦丰富,具备切取肌瓣或肌骨(膜)瓣的解剖学基础。(2)其中有9块肌肉的主供血动脉之管径较粗大且恒定,易于解剖与取瓣,可供临床选用。

田峰[3](2003)在《bFGF复合缓释剂对失神经骨骼肌萎缩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前言 失神经骨骼肌萎缩,影响肢体功能恢复,一直是临床急待解决的一个难题。本文认为失神经并非是其继发为不可逆肌萎缩的直接原因,不可逆肌萎缩的发生可能是由于结缔组织增生所致。为此本实验试图使用bFGF复合缓释剂,在延缓失神经骨骼肌肌细胞本身萎缩速度的同时,抑制胶原纤维合成减轻其对肌细胞的压迫,从而了解结缔组织增生对肌萎缩的作用和达到延缓不可逆肌萎缩出现的目的。 实验材料与方法 随机将56只大鼠分4组,各组14只,左肢为失神经支配的腓肠肌(实验侧),右肢为正常腓肠肌(对照侧)。A组左侧腓肠肌内,分别置入装有bFGF硅胶管和抑制胶原纤维合成抑制剂的硅胶管;B组:左侧腓肠肌内,分别在与A组相同部位肌肉内置入两支装有胶原纤维合成抑制剂的硅胶管;C组:左下肢腓肠肌内,相应一致部位,置入两条含有生理盐水的管;D组:左下肢腓肠肌内,不置任何药物。 腹腔麻醉下,暴露清楚坐骨神经,并在各组相应一致部位切断神经,将半透管置于肌膜和肌肉之间。 术后30天和90天,分别对各组腓肠肌,进行如下指标观察: 1 电生理指标测试:主要观察各组失神经腓肠肌纤颤电位波幅,以了解各组肌萎缩变化。 2 腓肠肌湿重测试:在同一条件下,完整的切下各组失神经腓肠肌,测其重量,再通过统计学t检验处理。 3 组织学切片标本:将左下肢失神经各组腓肠肌及右下肢腓肠肌,从肌腹中央横断为两部分,制成7urn厚的光镜切片,然后再制成不同染色标本。 O)HE和Mallory染色连续切片及维生素C银染切片:主要观察各组肌纤维结构萎缩变化和肌纤维间结缔组织增生变化。 p)透射电镜标本:主要观察萎缩肌肉中线粒体,肌丝等结构的变化。 0)德来酸脱氢酶KDH)标本:主要观察萎缩肌肉中肌纤维类型变化。 4肌动蛋白兔疫组织化学染色标本:按常规ABC法染色,在相同条件下,测量肌动蛋白染色后灰度,再行统计学t检验处理。 5图像分析仪测定:400倍光镜下,测定同一单位内的如下内容:山肌纤维数量(条*2)肌纤维直径(卜 八3)肌纤维截面积…m勺K)肌纤维间质(主要为结缔组织)面积(卜门,最后通过统计学t检验处理。 实验结果 1.肉眼观察 各组失神经支配胖肠肌较正常碰肠肌有明显萎缩变化,各组胖肠肌对比:O)A与B组的腿肠肌明显较C与D两组的大,与周围结缔组织也较C与D两组粘连的轻(田组徘肠肌较A组的小,与周围组织粘连也较A组的重,但C与D两组间的差异不够明显。这表明各组失神经脚肠肌均发生萎缩和周围结缔组织长人,但是,置人药物的A与B两组胖肠肌均明显较不置药的C与D两组的肌萎缩和结缔组织增生的轻,表明本实验采用的试剂有延缓肌萎缩和抑制结缔组织增生的作用。 2.镜下观察 问)光镜:在术后30天和90天各组失神经脚肠肌的H.E,Mallory及维生素C银染切片上,可见较其各自右肢正常脏肠肌有 ·2·明显萎缩改变:肌纤维变细、变少,横纹模糊不清,肌细胞核增多,圆形肌细胞变多。失神经支配备组脏肠肌的对比上与B组较C与D组的肌纤维束完整,肌纤维排列紧密,肌纤维较C与D两组的多而粗,横纹清楚的肌纤维和肌核也较多,相反圆形肌纤维较少。人组济肠肌萎缩变化较B组的轻人与D组的肌纤维萎缩变化无显着不同。 在失神经各组胖肠肌横断面SDH染色切片上,各组排肠肌的白肌纤维转为红肌纤维的差异上看,可知A与B组胖肠肌较C与D两组的萎缩进展的慢人组明显优于其它各组。 综合上述失神经各组胖肠肌变化差异,可以认为本实验用的bFGF复合剂或只用抑制胶原纤维合成抑制剂,均有抑制结缔组织增生和延缓肌纤维本身萎缩的作用,bFGF复合剂可能效果更好。 p)电镜:在透射电镜标本上,失神经各组胖肠肌虽然都有程度不同的肌丝排列紊乱、线粒体消失和糖元颗粒减少等变性改变的肌纤维,但是C与D两组胖肠肌如此变性结构的肌纤维明显较A与B组的多,胶原纤维增生明显施与B组的多。 3.胖肠肌湿重测定表明bFGF和胶原纤维合成抑制剂的复合剂与胶原纤维合成抑制剂,分别置人失神经支配肌肉内,确有防止或延缓肌萎缩的作用。 4.显微图像分析仪测定说明本实验用的试剂有抑制结缔组织增生和延缓肌纤维本身萎缩的作用。 5.胖肠肌纤颤电位波幅测定可知A组与B组胖肠肌纤颤电位波幅均优与C与D组,而C与D组之间无显着差异。 讨 论 二.bFGF和抑制胶原纤维合成抑制剂置人失神经骨骼肌肉,有延缓肌萎缩的作用 本文认为失神经并不一定是继发不可逆肌萎缩的直接原因, ·3·不可逆肌萎缩可能由于肌纤维间具有充填和连接功能的结缔组织增生干扰所致,为此,本实验试图一方面用bFGF维持失神经肌纤维本身功能,另一方面用降低损伤局部的维生素C浓度,抑制肌纤维间结缔组织合成胶原纤维的方法抑制不?

田峰,徐媛,田立杰[4](2002)在《蚓状肌的血供和肌内微血管构筑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探讨蚓状肌血供特点和分布规律 ,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在 3倍放大镜下观测 3 0只成人尸手、1 2 0条蚓状肌的外在动脉 ,并采用甲醛墨汁灌注 ,火棉胶包埋 ,做成 1 5 0 μm超厚切片 ,应用染色铺片法进行染色 ,在Olympus显微镜和显微图像分析仪下测定蚓状肌内在动脉的血管网眼面积、密度和形态 ,各数据经统计学处理。结果 :共观测外在动脉3 1 3支 ,证实蚓状肌血供的多源性 ;并发现第 1蚓状肌恒定的神经血管束 ,内在动脉逐级互相吻合 ,第 1蚓状肌的血管平均外径及网眼密度大于其它蚓状肌。结论 :外在动脉具有多源性 ,内在动脉具有连续性、不均匀性和发达的微循环特点。当第 1蚓状肌损伤时应吻合其固有动脉及神经以避免出现肌萎缩和挛缩

二、蚓状肌的血供和肌内微血管构筑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蚓状肌的血供和肌内微血管构筑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趾端动脉弓分支皮瓣塑形再造指的显微解剖和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趾端动脉弓及其分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趾端动脉弓分支皮瓣的基础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趾端动脉弓分支皮瓣塑形足第二趾的可行性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趾端动脉弓分支皮瓣塑形再造指的临床应用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典型病例1
    典型病例2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总结
结论
综述一:再造指整形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穿支皮瓣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一
    发表论文二
    发表论文三
    发表论文四
    发表论文五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2)手内在肌的血供与肌瓣设计的解剖学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放射造影与应用解剖
    1.2 资料收集与图像处理
2 结果
    2.1 手内在肌及其源动脉
    2.2 血管蒂及其供血区域
3 讨论
    3.1 大鱼际肌
    3.2 小鱼际肌
    3.3 蚓状肌
    3.4 骨间背侧肌

(3)bFGF复合缓释剂对失神经骨骼肌萎缩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中文摘要
二、 英文摘要
三、 英文缩略语
四、 论文主体
    1 前言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五、 本研究新见解
六、 参考文献
七、 致谢
八、 综述
九、 个人简介
十、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获奖等题目

四、蚓状肌的血供和肌内微血管构筑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趾端动脉弓分支皮瓣塑形再造指的显微解剖和临床应用研究[D]. 唐林峰. 苏州大学, 2018(01)
  • [2]手内在肌的血供与肌瓣设计的解剖学基础[J]. 楼新法,梅劲,杨大平,唐茂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06(01)
  • [3]bFGF复合缓释剂对失神经骨骼肌萎缩影响的实验研究[D]. 田峰. 中国医科大学, 2003(03)
  • [4]蚓状肌的血供和肌内微血管构筑的研究[J]. 田峰,徐媛,田立杰. 沈阳医学院学报, 2002(04)

标签:;  ;  ;  ;  ;  

腰肌供血及肌内微血管结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