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就医的经济风险测度(一)

农村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就医的经济风险测度(一)

一、农村大病医疗保险方案中就医经济风险测量(Ⅰ)(论文文献综述)

蒋俊男[1](2020)在《基于UHC的大病医疗保障体系补偿效应与方案动态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从全民健康覆盖(Universal Health Coverage,UHC)视角评估大病医疗保障体系补偿效应,明确大病保险和大病医疗救助在UHC中的功能定位,在预测补偿方案参数调整所引起的卫生服务需求释放和医疗费用变化基础上建立补偿方案参数变化、保障效应和基金支出规模的联动模型,确定动态优化大病医疗保障体系补偿方案的方法,为完善大病医疗保障体系,减少因病致贫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1)文献研究与政策梳理:通过文献检索了解我国和其他国家大病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实施现状、UHC相关理论、内涵和指标。运用归纳总结,系统梳理近年与大病保险和大病医疗救助相关的国家和省市政策文件,分析宏观政策导向变化以及相应的方案调整需要。(2)理论分析:运用系统论、福利经济学理论、道德风险理论和疾病风险理论分析大病保险和大病医疗救助在UHC中的定位,构建大病医疗保障体系的方案优化模型,确定优化原则。运用保险精算理论分析方案调整的具体方法。(3)样本地区实证研究:选取湖北A地和贵州B地作为样本地区,收集该地区2016年大病保险和大病医疗救助补偿政策、年度报表、医保住院结算数据库、医疗救助补偿数据库以及患者调查问卷。(4)统计分析:对数据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进行初步分析,运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比较不同大病医疗保障补偿方案的保障效果。运用间断时间序列模型评价大病保险降低疾病负担效果,结合准实验研究方法,为大病保险制度的完善提供参考。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和Probit模型,控制影响人群就医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如年龄、性别、户属性、疾病代码、严重程度等,去除控制变量和其他可观察因素的混杂偏移,定量地衡量补偿方案变化对大病患者医疗费用的影响,从而分析对基金支出影响。运用经验频数法,计算不同补偿参数下的基金支出。【结果】(1)样本地区现行的大病医疗保障体系补偿方案UHC保障效应有限。人口覆盖方面,B地大病医疗保障方案仅覆盖了当地住院人口的2.58%。服务覆盖方面,A地大病患者医保报销目录内费用占比仅为77.41%,因经济原因提前出院的人数占比16.69%。服务未满足情况较为严重。费用覆盖方面,两地大病患者自付费用均超过2万元,因病致贫患者占比均超过60%,两地因病借债率也分别高达65.90%和72.86%,大病患者疾病经济负担处于较高水平。间断时间序列结果显示,患者的自付费用在大病保险实施后呈现上升趋势(=5.906,P<0.05)。实际报销比在大病保险实施后反而有所下降(=-0.100,P<0.01),大病保险并未有效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2)补偿方案动态优化的目标是为了解决因病致贫,在调整过程中应遵循公平性、效率性、可持续性、统一性与联系性以及相对稳定与动态调整原则,构建“补偿参数—UHC保障效应—基金支出”动态优化模型,逐步对大病保险和大病医疗救助方案进行优化。(3)大病保险方案优化可以提升UHC保障效果。大病保险起付线的降低可以有效地提高UHC的人口覆盖效果,如B地在下调原起付线20%的情况下,大病保险覆盖人口变为之前的2倍(5.43%),极大地增加了覆盖人群。A地模拟纳入谈判药品后的可报销费用占比增加了5.91%,服务覆盖效果明显提升。随着大病保险报销比例的增加,患者的因病致贫解决程度可达到30%。大病医疗救助方案优化可以促进受益公平。受益归属分析结果显示相同因病致贫解决程度情况下,相比于只考虑费用水平,将家庭收入和自付费用比例作为纳入标准的救助方案有利于缩短贫富差距。这类方案集中指数为负数,贫困人群受益更多。大病医疗保障方案优化后解决的因病致贫仍然有限。在模拟测算中我们发现,无论如何调整两地的大病医疗保障方案,其解决因病致贫的程度很难超过30%。这是因为入户调查中有将近20%的患者属于低保户或者建档立卡贫困人群。针对这种现象,大病医疗保障无法解决,应借助社会救助,如发放生活补助金等方式进行缓解。(4)大病保险方案调整受当地筹资水平限制。随着起付线的降低以及报销比例的增加,两地有接近1/3的大病保险方案基金支出开始超出当地的筹资水平。A地部分方案的人均基金支出甚至达到65元,超过当地最高筹资标准50元,且两者之间的差距给筹资带来了较大的负担。(5)大病医疗保障方案的改变会引起卫生服务需求的释放。倾向得分匹配显示在控制性别、年龄、住院天数和家庭属性等因素后,大病保险方案的改变导致大病患者医疗费用增长6606.390元,扣除掉GDP自然增速后,方案调整导致当地大病患者医疗总费用增长比为2.47%,大病医疗保障方案的变化引起了卫生服务需求的释放。在计算大病医疗保障基金支出时应考虑疾病的特殊性,根据历史数据测算保险因子。【结论】现行大病医疗保障补偿方案问题较多,UHC保障效应十分有限,大病医疗保障体系补偿方案动态优化势在必行。大病保险方案优化时应关注人口覆盖,结合当地医保基金谨慎调整起付线,尽量提高大病保险报销比例,提高费用覆盖效果。大病医疗救助方案优化时应从公平性出发,将收入与自付费用比值作为纳入标准,统一并提高救助比例,切实发挥兜底作用。加强大病保险和大病医疗救助衔接,对于大病医疗保障体系补偿方案优化不能解决的因病致贫患者,应积极发挥社会救助的作用。测算方案基金支出时,考虑方案变化带来的卫生服务需求变化,科学计算保险因子。同时考虑外部环境对基金支出的影响,加入支付方式改革的调整系数,测算不同补偿方案下的基金支出。方案选择时应考虑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筹资水平,采用“成本-效果”评价,综合UHC保障三个方面,选择合适的补偿方案。大病医疗保障体系补偿方案调整应科学化、步骤化,依据调整模型和历史数据有序地对现行补偿方案进行动态调整,更好地实现解决因病致贫。【创新与不足】研究创新:(1)研究内容有创新:突破以往分析单一医疗保障制度保障效应的局限,分析大病医疗保险和重大疾病医疗救助联合保障效应。突破以往聚焦于静态研究的局限,动态优化大病医疗保障体系补偿方案。(2)研究方法有扩展:从个体水平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法比较方案调整前后大病医疗保障效应,能够消除异质性,控制混杂因素。通过综合运用医保精算方法从群体水平预测不同大病医疗保险补偿模式的基金支出规模。有机地将患者入户调查数据库与当地新农合数据库结合起来。在现行补偿方案UHC效果评估以及根据政策目标确定补偿方案参数时运用患者调查库,解决众多UHC评价指标值涉及到家庭收入变量的问题。运用整体新农合数据库测算不同补偿参数的基金支出规模,更加贴合实际情况,为调整补充方案提供有效参考。(3)研究视角有特色:从UHC覆盖人群、覆盖服务范围、覆盖水平三个维度更为系统地分析大病医疗保障体系的保障效应。从缓解贫困的广度和深度两方面对大病医疗保障体系进行探讨,丰富了研究视角。研究局限与展望:本研究在使用倾向性得分匹配法计算保险因子公式的过程中,因为新农合系统中变量有限,可能部分对医疗费用有影响的变量,如患者教育程度、患病年数等未纳入。随着医保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后续将逐一纳入这些变量。其次,本研究并无支付方式改革前后相关数据,对支付方式改革带来的基金效率增长是基于文献研究,为了更加精准设计优化方案,未来可收集相关数据,对这一部分内容进行更加精确的计算。本研究使用的数据库是2016年住院补偿数据库,结果中显现的医保目录外费用过高的问题随着2017-2019年多种谈判药品的纳入可能会逐渐解决。后续可用该地区最新的数据库进行验证。鉴于湖北和贵州只是中部和西部代表性地区,并不能代表发达地区的情况,本研究的结果和结论只能解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当的地区,对其它地区还有待研究。

苏瑞珍[2](2020)在《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减贫机理及政策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一项应对疾病风险冲击的制度安排,医疗保障制度从两个方面发挥减贫效应,一是提供财务保护,避免或减少因医疗费用支出而陷入贫困,二是促进医疗服务利用,避免或减少因健康人力资本损害而陷入贫困,因此,发挥减贫效应是医疗保障制度的内在功能。2003年以来,我国已经建立起了政府主导型的全民医疗保障制度模式,农村地区已被普惠性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和特惠性医疗救助制度所覆盖。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与医疗救助的三重保障制度安排,在减轻农村居民就医费用负担、改善健康、增进福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产生了良好的减贫效应。进一步增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减贫效应,不仅是当前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托底保障之一,同时也是2020年后巩固脱贫成果和实现减贫战略转向、健康中国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所必须依赖的重要制度路径之一。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减贫的路径和方式面临可持续困境。一是资源约束下通过提高制度保障水平增强普惠性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减贫效应的实现路径面临边际效应递减困境。二是特惠性医疗救助制度发挥了一定程度的济贫效应,但是也面临补偿水平提升困境。三是对贫困人口的倾斜政策有利于改善医疗保障制度的亲贫性,但是也产生了“悬崖效应”,引致新的社会不公平和社会矛盾。基于此,首先,本文在分析医疗保障制度减贫机理的基础上,界定了我国农村不同层次医疗保障制度在减贫中的功能定位,并阐述了发挥减贫效应的传导机制。其次,基于功能定位及传导机制,分别对减贫目标下我国农村社会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的减贫效应进行了评估分析。再次,在分析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发挥减贫效应面临的现实困境及国际经验借鉴基础上,提出了增强减贫效应的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观点包括:第一章阐述了研究背景、意义,在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的目标、思路、方法及内容,指出了研究重点、难点以及可能的创新和不足,认为深入研究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减贫效应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第二章是医疗保障制度发挥减贫效应的理论分析。首先,从历史视野下的贫困研究和新时代我国减贫战略的转向两个方面,分析了增强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减贫效应的背景。其次,阐述了医疗保障减贫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国家干预的再分配理论、可行能力理论、健康人力资本理论和社会公平正义理论,并指出这些理论的启示意义。再次,从内在机理、亲贫性及基本依据、逻辑动因、制度条件四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医疗保障制度发挥减贫效应的一般机理。最后,从功能定位和传导机制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减贫机理。一是界定了不同层次医疗保障制度在减贫中的功能定位,认为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应在改善亲贫性中增强减贫效应,医疗救助在减贫中应发挥“平整竞技场”保障效应和托底保障效应。二是分析了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的“济贫”和“防贫”机制。第三章是我国农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减贫实现路径及政策效果分析。一是在阐释我国农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变迁基础上,分析了其在农村减贫中的重要贡献。二是深入阐述了社会医疗保险发挥减贫效应的再分配实现路径,提出了社会医疗保险制度要在改善亲贫性中增强减贫效应的观点,并运用实证方法评估了制度变迁下我国农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亲贫性改善,结果表明制度变迁中亲贫性趋恶化,筹资和偿付环节都加剧了逆向再分配,不利于推进公平减贫,而农村医疗救助并未发挥有效的“平整竞技场”效应。三是利用CFPS(2016)数据测算了减贫目标下我国农村社会医疗保险的保障缺口,结果表明制度变迁中的农村社会医疗保险并未有效降低低收入群体的灾难性医疗支出发生率,但是降低了非低收入群体的灾难性医疗支出发生率,而且社会医疗保险补偿后,农村低收入家户的灾难性医疗支出发生率依然高达30%到50%,比非低收入家户高10到20个百分点。第四章是我国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减贫实现路径及政策效果分析。一是分析了我国医疗救助制度减贫效应不断增强的实现路径。二是基于减贫目标实证评估了我国农村医疗救助的减贫效果。结果显示,减贫目标下我国农村医疗救助对低保户和低保边缘户的覆盖缺口率分别高达58.02%和47.66%,而总体保障水平远未到实现减贫目标的保障需求,即减贫目标下应该有80.46%的医疗救助农村家户获得的医疗救助补偿资金占家户自付医疗费用支出的比重应在60%以上,而实际上只有19.75%的医疗救助农村家户在这一比重范围内。三是实证分析了影响农村家户医疗救助需求的因素,指出实际救助对象识别中可能存在问题。四是测算了减贫目标下农村医疗救助的资金需求规模。测算结果显示,以2016年为例,减贫目标下全国低保户需要医疗救助资金805亿元、低保边缘户需要446亿元、因病致贫户需要1000亿元,如果把医疗救助支出占政府医疗保障财政支出比由当前的5%提高到10%,则可以实现对低保户的充分保障。第五章从医疗资源非均衡配置导致的医保利用困境、农村社会医疗保险的逆向收入再分配困境、农村医疗救助的补偿不足及结构性困境、农村补充医疗保障制度的充足性发展困境以及不同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之间的衔接困境五个方面分析了增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减贫效应的现实困境。第六章基于医疗保障制度模式,深入分析了典型国家医疗保障发挥减贫效应的制度特征,并总结出经验教训和方法启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增强医疗保障制度的筹资累进性、加大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倾斜力度、提高初级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以及改善医疗保障制度治理水平。第七章从明确减贫功能定位,增强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的协同效应;统筹医疗卫生与医疗保障改革发展,助力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减贫效应;改善社会医疗保险的亲贫性,增强正向收入再分配效应;加大救助资金投入并优化结构,增强医疗救助的托底保障功能;发展补充性医疗保障制度,壮大农村医疗保障减贫力量五个方面提出具体政策建议,以增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减贫效应。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基于我国现行医疗保障制度安排,创新性地梳理和探索了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的减贫机理,分析了医疗保障制度“济贫”和“防贫”的功能差异及其不同传导机制,并尝试拓宽医疗保障减贫效应的研究视域。论文通过对当前基于灾难性医疗支出设计的农村医保制度所做的评估,发现现行农村医疗保障的减贫效应对低收入群体是不敏感的,可能存在对低收入群体的挤出现象,即减贫有限、亲贫不足。因此,引入医疗保障的“亲贫”概念,建议把改善亲贫性作为医疗保障制度优化的方向,以实现惠及更广泛群体的防贫减贫目标。第二,提出社会医疗保险要在改善亲贫性中增强减贫效应。本研究认为,我国农村社会医疗保险存在逆向收入再分配效应,因此仅具有“涓滴”减贫效应。应把改善亲贫性作为增强农村社会医疗保险减贫效应的实现路径,并据此对我国农村社会医疗保险的减贫效应进行了评估。第三,基于减贫目标,利用微观数据对农村医疗救助的减贫效应进行了评估。本研究利用CFPS(2016)数据,对充分减贫目标下我国农村医疗救助的覆盖缺口、保障水平、资金需求规模进行了测算,并运用计量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村家户医疗救助需求的因素,特别是从政府医疗救助支出与政府医疗保障支出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发展并未体现出良好亲贫性的观点。

韦芸[3](2020)在《大病保险对居民医疗费用支出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人民健康是国家富强和民族昌盛的重要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医疗保障的要求正在由疾病治疗向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保障转变。然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在历经了十几年快速扩张后预期功能被过分放大,设计和实施都背离了“保基本”的原则,承担了太多本不属于它的功能,抵御大病风险的能力被严重削弱。为解决医疗保障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我国政府于2012年决定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框架中引入大病保险,专门用来解决因住院、门诊大病治疗、公共卫生危机疫病救治等引发的高额医疗费用,防止居民发生支出型贫困,弥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障功能的不足。大病保险工作自提出后得到迅速推广,并于2016年前后实现了全国范围的覆盖。那么,大病保险的出现会对居民医疗费用支出产生哪些影响,能否有效缓解居民的大病费用负担?目前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尚不够深入。研究大病保险对医疗费用支出的影响效应,有助于评估大病保险的政策效应并深入认识效应背后的传导机制,对全面建成全民覆盖、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开创健康中国新局面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是关于大病保险与居民医疗费用支出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首先从制度需求视角出发,分析大病保险政策的发展变迁和居民医疗费用支出的状况,在此基础上借助健康需求和医疗服务利用理论构建大病保险影响效应及其传导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并提出研究假设,利用2014-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采用两部模型、logit模型、OLS回归等进行实证检验。本文的主要内容为以下六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介绍选题背景以及本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意义,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可能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为理论基础。阐述了本研究所涉及的大病风险、大病保险以及居民的医疗费用支出等核心概念以及需借鉴的健康需求理论和医疗服务利用理论,为后续关于大病保险对居民医疗费用支出影响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为制度变迁分析。通过回顾大病保险发展历经的自发探索、试点推广、全面覆盖并继续完善三个阶段,梳理其政策设计的变化以及实践探索的创新,在理论认识层面明确大病保险的功能定位应该是更大力度的保基本和与医疗救助托底保障的配合。第四部分为描述性分析。分别从总体均值和分性别、城乡、区域、经济状况、参保状态等多个角度对居民的医疗费用支出和医疗服务利用状况展开纵向与横向比较,全面立体地考察了当前居民医疗费用支出的现实情况。第五部分为大病保险对城乡居民医疗费用支出影响效应的实证分析。从医疗费用总额、住院费用总额、住院自付费用三个维度检验了大病保险对居民医疗费用支出产生的需求释放效应和减负效应,并考察了这些效应在不同收入阶层中的差异,同时对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进行处理,并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第六部分为大病保险影响效应传导机制的实证分析。首先通过对传导机制进行理论分析,找出大病保险影响居民医疗费用支出的两条传导途径,然后利用logit模型、OLS回归以及处理效应模型检验这两条传导途径所发挥的作用,最后进行稳健性检验。第七部分是研究的结论部分。介绍了文章的主要结论,在此基础上分析结论中问题的成因,并据此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最后对未来的研究做出展望。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大病保险具备明显的医疗需求释放效应。一方面,大病保险能刺激居民进一步释放医疗需求:大病保险全面实施后,参保居民医疗总费用支出的可能性提高了8个百分点,医疗总费用支出金额也增加了3个百分点;大病费用支出存在类似的情况,住院费用支出的可能性虽然没有显着提高,但住院费用支出金额增加了13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大病保险在需求释放上展现出了鲜明的“亲穷人”特征,中等、较低、最低这三个阶层的总体医疗需求和中等、最低这两个阶层的大病医疗需求都得到了有效释放。在考虑了内生性和城乡异质性的稳健性检验后,这一基本结论不变。值得注意的是,大病保险释放的医疗需求既可能是受经济条件限制而一直被压抑的必要医疗需求,也可能存在因就医门槛降低而加剧的需方道德风险导致的过度需求。第二,大病保险尚未发挥出足够的减负效应。在大病保险全面实施之前,基本医疗保险尚能有效降低居民的住院自付费用;大病保险全面实施后,这种减负效应却不再明显,并且从对住院自付费用支出影响的估计值大小来看,减负能力还减弱了12个百分点。这可能跟大病保险刺激居民释放大病医疗需求的同时尚无力填补住院费用总额与住院自付费用之间的缺口有关。收入阶层分组回归的结果发现,在大病保险出现后,只有中等收入阶层的大病负担得到了切实减轻,而其他收入阶层尚未享受到足够明显的减负成效。从政策设计角度来观察,主要归因于整齐划一的分段补偿模式,既忽略了不同收入阶层购买力的差异,又无法抑制患者的道德风险,削弱了大病保险资金抵御大病风险的能力,就难以实现对低收入阶层的精准支付。第三,传导机制分析表明,大病保险通过参保和受益可及性两条途径对居民的医疗费用支出产生影响。“已参保”的状态能促进居民做出积极的就医决策,尤其能激励穷人及时就医;受益可及性的提高能增加居民对医疗服务的利用,但比起低收入者,高收入阶层在大病保险中更多地利用了医疗服务,不同收入阶层之间医疗服务利用的不平等状况正在扩大,原因同样跟大病保险补偿政策不具差异性和排斥性有关。基于上述结论,本研究立足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提出如下政策建议:探索差异化补偿政策,切实提升大病保险的减负能力;创建动态调整的筹资模式,确保大病保险财务可持续发展;做好大病保险与其他保障层次的衔接,助力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是在研究了整体样本政策效应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不同收入阶层受大病保险影响所发生的医疗费用支出的差异,深入讨论了大病保险政策带来的医疗服务消费公平性问题。这些内容在以往有关大病保险的研究中鲜有涉及,探索这些问题有利于丰富大病保险政策效应的研究内容,也能为优化大病保险政策提供更为全面的建议。二是本研究所用资料不再像以往研究那样只采用区域数据或面向特定群体的调研数据,本研究使用的样本覆盖全国,具有地域广、特征多样化、年龄跨度大等特征,得出的估计结果更具客观性,同时调研时间正好分别处于大病保险全面实施前与后,为因果推断提供了合适的数据条件。

林雨涵[4](2020)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可持续性缴费制度研究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文中提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整合,是我国新医改方案中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具体目标。医疗保险保障水平是医疗保险制度效果的集中体现,而缴费机制的构建与医保补偿方案的设定且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可持续化运行直接挂钩。一方面,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基金不可持续的运营风险使整合后制度面临巨大基金风险,个人缴费水平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缴费机制动态调整方案不成熟等因素都导致居民医保的获得感不强、对待遇水平不满等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医疗保险补偿方案设计直接反映医疗保险制度保障实施效果,而整合后的居民实际待遇水平与理想有别,慢性病、重大疾病的补偿方案尚未完善,分级诊疗政策落实不佳都对城乡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制度完善提出了新的要求。本研究通过研究和收集国内外专业期刊、网站等设计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研究的相关文件,对文献进行归纳分析得到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的研究相关信息。数据测算部分收集了2015年-2017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运行状况、地方制度运行条例、地方个人经济水平等资料,其中各地参保人数及人均收入,就医补偿比例和政策类数据来自各个地方政府发布政府工作报告和政策文件。通过分析了长三角地区2015年-2017年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实践,在假设了四种由高到低的不同补偿方案下并加入多关键性因素以测算未来长三角地区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缴费水平的调整和补偿方案的设定方向。分析时以长三角各个地区2017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数据为主要样本,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平稳可持续运行下,动态调整个人缴费方案使其能最大化居民医疗待遇水平。在实现合理控费,减轻缴费负担的同时控制医疗保险基金支出,保证基金平稳运行和制度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进而达到平衡基金收支、提高基金可持续性的目的。探索可持续性的筹资标准和对缴费水平的适度调整,建立动态费用厘定机制,设定合理偿付水平实现医药费用的控制,是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医药费卫生事业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完善和发展全民医保,是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地区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必经之路。

郎杰燕[5](2019)在《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制度作为政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贯穿于政治学发展的始终。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作为农村社会保障的主体性制度,其改革、发展与完善不仅能够分散农民疾病风险、降低农民医疗负担、增进农民健康福祉,而且有利于缓解社会利益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升国家政权合法性。可见,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在体现其社会性的同时也显现出很强的政治性。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从建国之初的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到如今城乡一体化整合期的“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走过一条“跌宕起伏”的制度变迁之路。时至今日,仍存在管理经办体制不顺畅、筹资结构不合理、待遇支付制度不健全、监督控费机制不完善、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等诸多问题,给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国家能力和政府信任带来巨大挑战。诚然,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复杂变迁一直以来备受学界关注,形成了经济、制度、社会、文化、政治等不同的研究路径。但是,对于由宏观管理、筹资、待遇支付三项核心要素制度构成,关系医疗保险和医疗服务“两个市场”,关涉国家、政府、社会团体及农民个人等多元利益,并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具有高度耦合性的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而言,单一角度的分析难免有失偏颇,难以揭示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真实过程”与内在逻辑。综合“结构”、“行动”与“历史”要素全面解释制度变迁的历史制度主义为理解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复杂变迁提供了一个广阔视角,以期探寻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深层逻辑,为未来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指明方向、提供路径。为此,本文运用历史制度主义关于依据历史发展关键节点划分制度变迁阶段的方法,将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历程划分为建国初期(1949-1957)、人民公社时期(1958-1977)、改革开放初期(1978-2001)、新世纪初期(2002-2008)、城乡一体化加速期(2009-今)五个阶段。通过全面、系统梳理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演变历程,总结归纳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总体特征,并着重探寻其变迁的内在逻辑。由此得出以下三个主要结论:其一,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具有复杂变迁历程与多元变迁特征。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经历了“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制度断裂——‘初级社会保险型’医疗保险——‘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五次重大变迁。并且,每次大的制度变迁阶段下均有制度创新、制度扩散、制度完善等连续的、有所差异的制度变迁过程。同时形成分层分序的变迁路径,诱致性与强制性并行、内源性与外源性交揉、渐进性与突变式共存、合意性与意外性同在的多样化变迁方式,以及利弊相随的制度变迁绩效。其二,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遵循“环境·主体·时间”三重复合式逻辑。制度环境通过粘嵌耦合机制对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产生结构性影响,即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结构中的宏观管理、筹资和待遇支付制度分别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高度粘嵌,推动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结构性变迁。行动主体通过价值偏好与利益博弈机制对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产生自主性影响,即建国初期农民的共同行动,人民公社时期国家的整体性动员,改革开放初期政府、医疗机构、农民等多元主体的非合作博弈,新世纪初多元主体的合作博弈以及城乡一体化加速期人社与卫生两个主管部门之间的管理权争夺,推动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自主性变迁。另外,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在近百年变迁历史中形成对“国家主导”、“自愿合作”以及“二元保障”路径的强劲依赖,并且还受到诸多偶然性事件以及关键节点等时间要素的深刻影响。其三,未来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应在优化制度环境、规范各行动主体行为、突破路径依赖、把握关键节点的基础上向着更加公平、健康、高效、可持续方向发展。

张勇[6](2019)在《社会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功能与效果研究 ——以东莞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统账结合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在初创时备受社会推崇,被认为是一项适合中国国情的制度创新,可以有效实现劳保医疗与公费医疗的平稳过渡。时至今日,社会与学术界对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的讨论越来越剧烈,而讨论的关键点在于个人账户的初衷是否符合今天的发展形势、个人账户制度该如何进行改革。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初衷是形成自我缴费责任意识,自我积累,自我约束,既满足门诊医疗费用的支付需要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又达到控制医疗费用膨胀的目的。但实际的运行效果却偏离政策初衷,一方面是个人账户大量闲置,另一方面却是统筹基金面临“穿底”的风险。因此,有必要对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政策功能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以明确改革的方向。本文首先根据格鲁斯曼健康需求模型和安德森卫生服务利用行为模型,建立起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政策对参保人医疗需求和医疗费用影响的研究假设;其次,根据政策初衷,运用经济学理论和计量分析方法,探讨个人账户的约束功能和积累功能的机制设计和运行效果,讨论了影响功能发挥的制约因素和如何理性看待这两个功能,并基于功能优化提出改革的目标。基于对个人账户政策功能的反思,本研究的个人账户运行效果分析框架为:(1)政策目标评价。实证分析个人账户的积累闲置情况和对控制医疗费用的影响;(2)政策需求方评价。调查分析参保人对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政策改革和社区门诊保障政策的满意度。根据上述评价指标,本研究以广东省东莞市淡化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政策为例,分析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政策的运行效果。采用的数据是2010年至2016年的东莞市职工医疗保险数据库的数据,以及东莞市参保职工的抽样调查问卷数据。首先,利用东莞职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统计数据,分析职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积累现状;建立东莞市职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政策效果的FE计量模型,重点分析个人账户对医疗保险费用的约束效果。其次,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东莞市淡化个人账户,建立社区门诊统筹背景下的参保人就医行为和医疗负担;以及参保人对个人账户改革、对社区门诊统筹制度和对社区定点医疗机构的满意度。本文以东莞职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运行情况为例,分析结论为:一、东莞医疗保险个人账户资金结余逐年递增,积累率较高,淡化个人账户的改革未明显降低个人账户资金的积累量。二、东莞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改革,未明显发挥对医疗费用的约束作用。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个人账户对医疗费用的影响,结论为:(1)东莞的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政策对个人医疗费用支出、医疗保险基金支出、总医疗费用均无显着的约束作用:在模型中引入2013年个人账户改革的政策虚拟变量后,发现东莞的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改革也未能发挥控制医疗费用上涨的约束作用。三、东莞市参保人社区首诊率和分级诊疗率提高。在实行新的医疗保障政策后,新医疗保险制度的实行对于“无论大病小病都扎堆大医院”的现象起到了很大的缓解作用,参保人社区首诊、分级诊疗的医疗行为显着增加,住院意愿降低。四、参保人对个人账户制度改革和社区定点医疗机构满意度较高。调查结果显示,参保民众对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政策持肯定态度,参保民众对个人账户改革各项政策设计、政策执行和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均认可度较高。五、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改革需要保障参保人的门诊医疗需求。从影响参保人满意度的因素分析结果看,影响参保人对个人账户改革满意度的因素主要包括:社区门诊统筹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条件和技术水平、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态度、门诊医疗费用的实际报销比例、制度可报销的病种和药品范围限制,以及经办管理机构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态度。可见,改革不单纯是是否取消个人账户的问题,更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更好地保障参保人的门诊医疗需求。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研究认为现有的个人账户制度并未能达到原定的政策目标;东莞地区的改革,尽管在提高社区首诊和分级诊疗上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参保人的门诊医疗负担明显减轻,对改革的满意度也较高,但是,改革并未改善个人账户的资金闲置,个人账户资金的使用效率依然较低,也未能发挥约束医疗费用膨胀的作用。需要以保障门诊就医需求为目的,改革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建立新型的、统一的门诊保障制度。因为社会保障水平的刚性特征和政策依赖,使改革不可能断然取消个人账户,需由易及难的分步改革,减低改革的阻力。本文的创新点:一是基于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政策功能,即积累和约束功能,对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运行效果做了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二是在实证分析东莞个人账户的约束性效果时,引入政策改革的时间虚拟变量和工具变量,分析个人账户及其改革对医疗保险费用的影响;三是在研究数据方面,本研究使用了东莞市医疗保险面板数据和问卷调查数据,结合两种数据优点,系统评价该地区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政策效果。研究的不足之处是:一是医疗费用约束效果的实证分析中没有对患者的病情及严重程度进行控制。这对分析医疗费用的结果有一定影响,但在本文的比较分析中,不影响基本结论;二是受可获得数据限制,研究中没有对彻底取消个人账户的试点效果进行实证分析,而是基于经济学理论分析和个人账户存在的问题,提出逐步取消个人账户的理由。

辛艳姣[7](2019)在《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不同补偿方案精准扶贫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随着全民医保体系的初步建立,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问题逐渐凸显,建立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机制,是健全全民医保体系的重大课题。重特大疾病救助存在两种典型模式,模式一是仅考虑个人自付费用,将个人自付费用超过统一救助起付线的患者全部纳入救助;模式二是综合考虑患者个人自付费用和家庭收入情况设置纳入标准,将个人自付费用超过家庭收入的一定比例的患者作为救助对象。本文通过实证分析不同救助方案实施效果,为进一步优化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设计、达到精准扶贫目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代表不同重特大疾病救助方案、医疗救助信息较完善的湖北省A地(代表模式一)和贵州省B地(代表模式二),通过机构调查、患者调查和关键人物访谈收集两地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政策和救助数据库、医疗保险数据库。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基于全民健康覆盖视角,分别用救助受益率、不可报销费用占比、实际救助比及致贫性卫生支出发生率和平均缺口等指标,对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现状进行分析,运用卡方检验及非参数检验比较不同救助方案下保障效果。运用医疗保险精算相关理论,构建数学模型模拟同一救助效果(致贫性卫生支出发生率)下不同救助方案设计,并基于成本-效果分析和受益归属分析(选取集中指数和Kakwani指数)分别对模拟救助方案的效率和公平进行评价。【结果】实证研究结果显示,重特大疾病救助对象人均住院费用约为所有大病患者的1.4倍,且人均住院次数(A、B地分别为8.4和4.2)高于所有大病患者(分别为4.7和2.8)。不同救助模式的实际救助效果具有较大差异,A地重特大疾病救助受益率(31.1%)明显高于B地(17.4%),但从救助宽度和深度上看,A地不可报销费用占比较高(22.1%),实际救助比(仅为12.4%)远低于B地(49.6%),且救助后大病患者致贫性卫生支出发生率和平均缺口下降幅度也均低于B地。模拟不同救助方案的评价结果显示,同一致贫性卫生支出发生率下,救助资金需求随救助起付线的上升而有所下降,设置纳入标准时方案资金需求最高;各方案集中指数和Kakwani指数均为负值,且设置纳入标准的救助方案集中指数和Kakwani指数绝对值最大。说明同一救助效果下,模式二即设置纳入标准的救助方案虽成本较高,但更有利于贫困人口受益,缩小贫富差距。【结论】重特大疾病救助对象就医需求较高,疾病经济负担也远高于普通大病患者。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的救助模式带来的实际救助效果存在较大差异,模式一虽提高了受益人群广度,但同时也分散了有限的救助资金,实际救助效果较差,也未体现救助的“精准性”。对模拟的不同救助方案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在相同救助效果下,模式二综合考虑患者费用负担和家庭经济状况进行重特大疾病救助,虽然成本较高,但公平性更高,使贫困人群受益更多,更有利于缩短贫富差距,符合医疗救助福利型医疗保障特征。

梅乐[8](2018)在《湖北省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脱贫效应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脱贫工作力度,但贫困问题特别是农村贫困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其中,因病致贫、返贫比例上升成为当前脱贫攻坚工作中的最大难题。对2013年全国8962万贫困人口的调查数据显示,因病致贫比例高达42%,居致贫因素的首位。截至2015年底,贫困人口虽减少了 2000多万人,因病致贫、返贫的比例却上升到44.1%。在我国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中,如何运用疾病风险理论,基于重大疾病对贫困的影响机制,通过PPP模式对我国大病医疗保障制度进行改革创新,建立健康扶贫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大病保险的脱贫效应,对于有效解决贫困问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大病保险是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重要补充,是社会保险、商业保险与精准扶贫的制度性结合,是有效解决“大病致贫、大病返贫”难题的制度良方。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病保险扶贫工作,多次强调要大力发展大病保险,实施健康扶贫,并在全国各地陆续试点。湖北省于2013年全面启动实施大病保险,如何科学地评价湖北现行大病保险的脱贫效应,如何构建有效的脱贫效应保障条件评价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大病保险制度的脱贫效应为研究主题,以公共物品理论、社会保障理论、卫生经济学理论、疾病风险理论和贫困理论等为基础,运用文献分析法、对比分析法、GMM估计方法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湖北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的公平性、效率性和可持续性,分析大病保险对城乡居民合理使用医疗资源的影响及脱贫效应,从而为最大程度地发挥大病保险脱贫效应,提供稳健的实证研究基础。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导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的问题和研究主题,根据研究问题界定本文的重要概念,提出本文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选择设计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在此基础上指出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以及未来研究展望。第一章: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主要基于现有关于大病保险和贫困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基础上,依据所提出的研究问题,运用公共物品理论、社会保障理论、卫生经济学理论、疾病风险理论和贫困理论等相关理论,进行大病保险脱贫效应的理论阐述,构建研究湖北省大病保险制度脱贫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第二章:湖北省城乡居民贫困现状及大病保险制度分析。本章在前文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法和数据统计法,根据湖北省人均收入、人均消费情况和湖北省城乡居民贫困率情况,分析湖北省城乡居民贫困状况;系统梳理归纳湖北省大病保险相关制度的政策内容、运行机制及模式特点;通过图表数据考察大病保险的参保程度、保费收入、赔付情况、保障效果和监管情况,描述分析湖北省实施大病保险以来的总体发展情况。第三章:湖北省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脱贫效应的保障条件。本章主要从公平、效率、可持续性发展三方面构建保障条件评价体系,对湖北省大病保险脱贫效应的保障条件进行评价。从统筹层次和权益义务两方面定量评估湖北省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脱贫效应的公平性保障;从管理层次、受益人群和管理成本三方面定量评估湖北省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脱贫效应的效率性保障;通过构建筹资模型、费用补偿模型和累计结余模型预测湖北省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收支平衡情况,评估大病保险脱贫效应的可持续性保障。第四章:湖北省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脱贫效应的实证分析。本章在对湖北省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脱贫效应的保障条件进行评估的基础上,主要以2014~2017年大病保险赔付额为基期的个人数据为样本,采用广义矩估计(GMM)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湖北省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对城乡居民医疗费用支出决策和脱贫效应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大病保险的实行增加了城乡居民的医疗费用支出,显着降低了重大疾病给居民带来的有形和无形的经济负担,对城乡居民均产生了脱贫效应,且对农村居民的影响更大。第五章:促进发挥湖北省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对策建议。在前文定性和定量研究基础上,本章对主要的研究结论进行进一步分析总结,并提出要使湖北省大病保险充分发挥脱贫效应,应深化大病保险制度改革;开源节流,保证大病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适当向农村倾斜,缩小城乡间大病医疗差距。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均显着降低了居民的有形和无形经济负担,进而促使大病保险发挥脱贫效应,而且对农村居民的影响要大于城镇居民。该实证结果与第一章疾病风险理论相呼应,重大疾病通过增加患者的有形医疗负担和无形医疗负担使得患者甚至整个家庭陷入贫困境地。而大病保险制度一方面提高了居民就医积极性,有助于增加康复概率,提高居民行为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对合规医疗费用按比例报销降低了居民最终医疗费用负担。因此大病保险通过上述机制发挥了脱贫效应。但从湖北省大病保险在城乡居民间投入来看,农村地区仍需加大保障力度。与已有的研究文献相比,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创新了大病保险助力“精准扶贫”的微观研究视角。现有文献关于健康扶贫尤其是大病保险扶贫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和完善,对大病保险的研究也仅限于大病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等宏观层面分析。本文以微观个体为研究对象,从健康风险角度,以新的微观研究视角来评估和完善湖北省大病保险的脱贫效应,将“因病致贫”、“大病保险”和“精准扶贫”三者纳入统一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基于实证的结果提出政策建议。第二,建立了大病保险脱贫的理论分析体系。本文以公共物品理论、社会保障理论、卫生经济学理论、疾病风险理论和贫困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大病保险有助于城乡居民脱贫的理论假设,并定量分析大病保险通过减少居民大病支出的同时提升医疗费用水平,减少因病丧失劳动能力而致贫和返贫的机制。第三,采用GMM估计方法对大病保险的脱贫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已有的相关文献中,很少对大病保险的脱贫效应进行实证分析。本文根据收集到的微观个体数据,将样本数据分为城镇和农村,实证对比分析大病保险脱贫效应的城乡差异。同时为了克服内生性和短面板数据对实证结果的有偏影响,本文利用GMM估计方法对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并做了相关稳健性检验。本文定量实证回归结果为完善湖北省大病保险制度,最大程度发挥大病保险脱贫效应功能,提高了稳健的实证经验基础。本文研究的不足在于:第一,研究内容有待进一步拓展。由于湖北省大病保险制度2013年才实现城乡覆盖,大病保险的运营模型及关键概念仍处于探索过程中。本文虽完整分析了湖北省大病保险制度现状及定量分析了其对贫困的影响,但随着湖北省大病保险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调整,仍需要持续研究该主题。本人将继续关注湖北省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脱贫效应,并从理论和定量角度重点研究大病保险脱贫效应的机制,即大病保险通过什么渠道和路径产生了脱贫效应。第二,研究中采集的样本数据有待进一步完善。由于研究中所需数据尚无官方公开披露的全省数据,因此本文研究中只采集到了襄阳地区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在官方公开披露数据不断完善的条件下,本人将收集全面、详实、可靠、跨期长的面板数据,深入对比研究我国大病医疗保障体系中不同保险脱贫效应的差异,并改进本文的大病保险制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定量分析方法。

王玮玉[9](2017)在《基于“卫生费用核算体系2011”的政策分析框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与目的我国正处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深水期,在卫生系统的调整和升级过程中迫切需要可靠、稳定的数据支持,反映卫生系统前期改革效果的现状、调整与把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向。而卫生总费用作为宏观核算体系,可以全面系统地反映卫生服务经济运行过程,揭示卫生领域经济活动规律,为制定政策、监测和评价政策执行情况提供信息。如今,卫生总费用核算已逐步被列为计财部门的经常性工作,其分析研究正朝着"发挥更有效的政策咨询作用"方向前进。SHA2011(System of Health Accounts 2011)是最先进的卫生总费用核算体系,可以进行任意维度的交叉平衡核算与分析,全方位反映卫生资金流动过程。伴随SHA2011在我国"亚国家级(省/市)"的核算推广,SHA2011即将产出的大量卫生费用数据可以有力地支持核算地的政策应用研究。然而,现阶段基于卫生费用政策应用研究仍存在以下问题:1、卫生费用的分析研究多伴随核算研究而展开,往往局限于对数据结果的描述性分析,缺乏评价性分析;2、后置于数据结果的卫生费用分析研究往往缺乏主动的政策应用研究设计,容易忽略重要的卫生政策关注点;3、我国尚未出台"SHA2011卫生费用的分析指南","亚国家级"在运用SHA2011数据进行卫生政策的应用转化中存在困难。鉴于此情景,为了更好地应用SHA2011为政策研究服务,本研究拟建立基于政策需求的SHA2011政策分析框架,开发SHA2011指标并拓展其政策应用意义,理清SHA2011指标研究空白点与下一步研究方向,指导SHA2011卫生费用发挥更有效的政策咨询作用。研究方法与结果本研究依托于北京市2014年卫生总费用研究课题,运用文献研究法和归纳演绎等逻辑思维方法,借鉴政策研究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构建了 SHA2011政策分析概念框架本文首先从卫生政策评估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入手,借鉴"卫生系统宏观模型"的研究思路,结合"系统论"和"结构-过程-结果"理论,确定基于SHA2011的"卫生筹资系统"的研究范围,和基于"结构-过程-结果"的SHA2011政策分析框架模型基础;通过研究"结构-过程-结果"理论三个维度的内涵与演变,合理调整适用于SHA2011的"结构-过程"框架要素和"结果"的"评价准则",创造性地构建了 SHA2011政策分析概念框架模型。其次,本研究借鉴指标属性分组法"范围法"与"问题法"的思路,分别从卫生筹资系统"全局"和"局部(具体)"卫生政策的视角对以上框架模型进行拓展,构建了基于卫生筹资系统和基于卫生政策子系统的SHA2011政策分析概念框架。2、构建了 SHA2011政策分析框架指标体系本研究借鉴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主要研究过程分两步:第一步,运用"文献研究法、综合法、交叉法"开发SHA2011指标群。通过对"指标别"和传统卫生总费用常见指标的系统总结,归纳卫生总费用"指标别"的共性特点,以此为依据拓展开发SHA2011指标(群),推演探索其政策应用意义。该步骤是对SHA2011指标(群)的系统开发与总结。第二步,构建SHA2011政策分析框架指标体系。首先运用"范围法",根据SHA2011的主要研究内容(筹资功能)将SHA2011指标群与本研究的"概念框架"对接,从卫生筹资系统"全局"的视角构建了 SHA2011的政策分析框架指标体系。该框架将SHA2011卫生费用变化视为各类卫生政策交互作用的共同结果,是通过SHA2011指标体系评价"整体"卫生政策(群)的实施效果。该框架构建了对"整体"卫生筹资政策的SHA2011分析评价方法。其次,运用"指标属性分组法-问题法和目标法",依据划分的六个政策问题子系统提炼"政策目标",再以"政策目标"分别匹配本研究概念框架的"结果"和"结构、过程"(SHA2011)指标,构建基于政策问题子系统的SHA2011政策分析框架指标体系。该框架将"政策目标"对接具体的SHA2011指标,更有针对性地解读SHA2011指标的政策应用意义。一方面,构建(验证)本研究中部分SHA2011指标群的政策应用情景;另一方面,根据政策目标需求进一步补充SHA2011指标群,拓展政策应用意义。该框架构建了对"局部(具体)"卫生筹资政策的SHA2011分析评价方法。3、研究SHA2011指标体系现状首先,汇总本研究中所涉及的全部SHA2011指标群,展示其在SHA2011政策分析概念框架中的应用,总结我国SHA2011文献研究中"尚未应用分析"的指标(群);其次,对北京市SHA2011已有核算数据支持系统的情况进行指标群的现况总结:一方面,总结已有核算数据支持的SHA2011指标(群),列明其数据表来源;另一方面,对尚无核算数据支持的指标群,列明其尚需补充的数据。研究结论与意义1、本研究创造性地构建了 SHA2011政策分析概念框架,为SHA2011的评价研究提供新思路:1)本研究以卫生筹资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理论为基础,首先论证了卫生筹资目标在筹资功能中的体现,其次论证了 SHA2011与卫生筹资的紧密联系,得出以下结论:"SHA2011与卫生筹资系统展现了相似的卫生资金流动过程,SHA2011可以体现卫生筹资的全部功能与目标;卫生筹资目标(充足、可持续、公平、效率)可作为SHA2011卫生费用的评价准则"。2)本研究创造性地调整、构建了适用于SHA2011的"结构-过程-结果"分析框架。首先,通过对框架要素的调整(将传统"结构"概念中的"投入要素"部分归入"过程"中),形成适用于SHA2011的"狭义结构"指标和"广义过程"指标,分别以SHA2011资本形成费用和经常性卫生费用代表。其次,通过对"结果"指标的讨论,选定以卫生筹资目标作为"系统结果"指标,完成SHA2011政策分析概念框架的构建。3)本研究探讨了 SHA2011框架中"结构-过程-结果"的辩证关系。提出以下观点:SHA2011 "结构"与"过程"不仅可以单独反映"结果",二者还相辅相成,且在同向变化时更易取得最优"结果"。具体如下:改变"结构"的目的是引起"过程"的改变;"过程"的改变又可以反向促进"结构"的改变;"结构"与"过程"同向改变时更易取得最优"结果"。SHA2011政策分析概念框架的提出,不仅为SHA2011的分析与政策应用研究提供了"评价准则"和分析思路,还提出在分析研究中应将SHA2011相互独立的资本形成费用与经常性卫生费用联合分析,在政策应用研究中关注二者联系、以"联合"分析取代"割裂"分析的观点,为SHA2011的评价与分析研究提供新思路。2、本研究拓展开发了 SHA2011指标(群),推演探索了其政策应用意义,为SHA2011数据的政策应用转化提供参考。1)按"指标别"归纳传统卫生总费用指标的共性和特点,拓展、开发SHA2011指标(群)及其政策应用意义。一方面,研究SHA2011尚未开展核算的扩展维度分类口径,构建SHA2011指标(群)及其可能的政策应用情景;另一方面,掌握SHA2011现有数据及核算过程,拓展分析角度,创新SHA2011指标及其应用意义。2)根据"政策问题子系统"中总结的"政策目标",以及"政策目标"与具体SHA2011指标的对接,构建SHA2011指标群的政策应用情景,验证指标的政策应用意义,并根据政策需求进一步扩充SHA2011指标。3、本研究基于政策需求系统构建了 SHA2011政策分析框架的指标体系,为政策评估分析服务。1)从卫生筹资系统"全局"的视角构建了涵盖SHA2011主要研究内容的政策分析框架指标体系。该框架构建了 SHA2011对"整体"卫生筹资系统政策的分析评价方法。2)从"局部"视角构建了基于"政策问题子系统"的SHA2011政策分析框架指标体系。该框架构建了 SHA2011对"局部(具体)"卫生筹资政策的分析评价方法。4、本研究系统总结了 SHA2011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理清SHA2011现阶段研究的空白点,指出目前已分析应用的指标和尚未分析应用的指标,为北京市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提供参考。其中,"尚未分析应用的指标"又包括"尚无"核算数据支持的指标和"已有"核算数据支持的指标。一方面,对尚无核算方法和数据支持的指标群,本研究探索其政策应用意义,为SHA2011下一步的核算与分析研究提供方向性指导;另一方面,对已有核算数据系统支持的指标群,本研究根据可得数据拓展了分析角度,开发其政策应用意义,为SHA2011的深度分析研究提供参考。

肖南梓[10](2016)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下农村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疾病经济风险的实证研究 ——基于重庆农村地区的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数据》文中指出研究背景由于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变化、环境恶化以及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等诸多原因使得我国的疾病谱发生了巨大变化。历年来各方面的研究表明,影响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已从传染病和围生期疾病为主转变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按2004年世界卫生报告,世界60%的死亡和47%的疾病负担可归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其中75%的慢性病死亡发生在发展中国家。Wang longed在2005年的研究表明,在中国,死亡率中约有80%是由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造成的,而失能调整生命年(DALYs)的健康丧失有70%归因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从众多对包括高血压和糖尿病在内的慢性病研究发现,其患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到2010年有关研究表明,中国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为33.5%,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在2010年为11.6%,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由于患病率高、并发症多、易复发、治疗周期长和预后差等特点,慢性疾病会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逐步损害患者的劳动能力,逐渐消耗患者家庭的资源,从而使患者家庭的生活水平和创造财富的能力降低。慢性病患者面临的累积门诊及购药费用负担,与普通人群就医费用相比更加沉重。作为缓解疾病经济负担和控制疾病经济风险的医疗保险,在我国已形成了由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bmiue)、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bmiur)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ncms)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bmiue)是对原有的公费、劳保医疗制度的重大变革,于1998年开始正式实施,是针对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和职工的一项强制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bmiur)于2007年开始启动试点,2010年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它是以大病统筹为主,针对城镇非从业居民,覆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未覆盖的城镇人群的一种自愿保险;2003年开展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则以农村家庭户为参保单位,一般采取以县(市)为单位进行统筹,实行大病统筹为主的办法,并于2007年起在全国绝大多数统筹地区都陆续出台了特殊疾病门诊费用的补偿办法。重庆市于2012年7月,则将全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合二为一,城乡居民参加医疗保险不以户籍划分,统一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了城乡统筹。实行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后,被纳入门诊报销和住院费用补助的慢性病种类比2003年增加了5种,已达到13种,并且报销和补助比例以及限额皆有所增加。基于此,本研究提出的问题是:在慢性病患病率不断增加的状态下,重庆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从筹资范围、筹资水平、支付范围和支付水平等一系列的政策安排为控制慢性病患者的疾病经济风险起到多大的作用?该制度的设计是否使慢性病患者所面对的疾病经济负担有明显缓解?研究目标本研究旨在分析重庆市农村地区以高血压病及糖尿病患者为代表的慢性病患者在居民的基本医保险制度安排下的疾病经济风险状况。从他们的医疗服务利用水平、疾病经济负担水平和疾病经济风险在2008和2013年间的变化入手,分析目前实施的针对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对患者疾病经济风险的控制能力,并为完善该制度在筹资和支付方面的设计提出适当的建议。具体分为以下4个分目标:(1)描述重庆农村地区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患病情况(2)比较近两次nhss中重庆农村地区患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医疗服务利用情况的变化,并以2013年nhss数据和2014年定性访谈资料分析影响患者医疗服务利用的各因素(3)比较近两次nhss中重庆农村地区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就医自付费用情况并分析2013年nhss中影响患者就医费用的各因素(4)通过定量数据和定性资料分析重庆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对农村地区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疾病经济风险控制情况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以参加农村基本医疗保险的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国家卫生服务调查问卷的设计,高血压的并发症(或伴发症)主要考虑:糖尿病、血脂异常症、脑血管病、心脏病、肾病;糖尿病的并发症(或伴发症)主要考虑:高血压、血脂异常、脑血管病、心脏病、视网膜病变、肾病。(2)资料来源及收集方法采集重庆地区国家卫生服务调查问卷中回答有高血压及糖尿病的患者的有关信息,包括患者的社会经济特征、患者为治疗该慢性病及其并发症(或伴发症)的门诊和住院服务利用情况、医疗费用等。以及统计年鉴和医疗保险政策文件中的相关信息。访谈资料来自对重庆两样本县(区)不同类别关键信息知情人的半结构化访谈和焦点组访谈。访谈对象共分四类,其中,个别访谈对象有:卫生管理部门分管领导、医疗服务机构相关科室负责人、医疗保险中心相关政策负责人,焦点组访谈对象为糖尿病患者。访谈前,先通过样本地区联络人与当地各相关机构负责人取得联系,告知访谈目的后由其推荐关键知情人接受个人访谈。患者的焦点组访谈由乡村医生或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从慢性病管理花名册中随机抽取610名患者来实现。(3)分析方法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中的有关定量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多元回归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两部模型法和卫生服务利用的间接标准化模型。定性资料采用主题框架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与结论1.重庆农村地区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增加但门诊服务利用率下降,糖尿病患者对住院服务的利用受到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较大两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中,重庆农村地区的高血压患病率和糖尿病患病率分别增加了3.3%和6.3%。两类疾病患者中女性更多,年龄在60岁以上。用两周就诊率来衡量两类疾病患者的门诊服务利用情况时,该指标在这两类疾病患者中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下降。因“经济困难”而放弃就医的两类疾病患者比例2013年都比2008年有所下降。但是,不同经济条件的糖尿病患者的住院服务利用则表现为受到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高收入组患者更多地利用了住院服务,其水平公平性较差。2.需提高慢性病管理中对健康知识的有效宣传来树立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健康意识,基层医疗机构的人力资源建设滞后成为构筑慢性病健康管理防线的障碍患者对疾病的科学认知不足、缺乏预防意识、以及经济条件的限制和人口流动性使慢性病管理的各项措施在实施时遇到困难,造成规定的规范管理率标准难以实现。因此,需要通过适宜的健康教育来增加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提高农村居民的预防与健康意识。造成规定的规范管理率标准难以实现还有来自于医疗服务提供方的原因,尤其是作为慢性病管理的第一道防线的基层医疗机构(乡镇和村级)的人力资源缺乏、医技水平落后。因此,建立系统的基层医生培训制度,探索乡村医生的退出机制,都是使慢性病管理策略得以有效实施的关键。3.医疗保险的补偿水平使患者的疾病经济负担有所减缓但对慢性病患者的门诊费用补偿尚显不足;较贫困和病情严重的患者也需要更多的经济支持与2008年相比,2013年调查的两类疾病的门诊次均自付费用都显着地减少了,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中的补偿政策对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起到了明显的减缓作用。但是,对于贫困患者而言,基本医疗保险还需在起付线、共付率等方面给予更多优惠来切实减少患者的自付费用。而且,倘若要满足所有慢性病患者门诊上的规范治疗,还需要加大医保基金的筹资水平和补偿水平。同时,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按医疗机构层级制订的住院差别报销比例的政策,只有建立在基层医疗机构的设施完善、人力资源数量充足和素质提高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引导患者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和减轻患者疾病经济负担的目的。4.不同经济水平患者的疾病相对风险度高低显示了低收入组患者需要更多经济支持家庭中慢性病人数、家庭中住院人次数、家庭的经济条件等仍是造成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家庭发生灾难性卫生支出的显着性因素。而低收入组的患者无论是门诊治疗还是住院治疗都比其他收入组的患者疾病经济风险高,因此,基本医疗保险对于低收入组的保障仍然是有限的。尽管如此,由于受到医保基金收入的限制,如何控制医疗费用成为医保部门考虑得更多的问题,在支付方式上的各种设计都是为了使有限的医保基金收支平衡,而所有这些手段无疑都影响着该政策对慢性病患者疾病经济风险的抵御能力。因此,患者得到的经济支持只能维持其基本的医疗服务。对众多中低收入的农村慢性病患者而言,他们对医疗服务的部分需要不能转化为需求,或者其疾病经济负担沉重。政策建议1.提高慢性病患者的门诊报销比例及封顶线,并将药店购药费用纳入福利包。2.增加对低收入患者的保障,减免低收入者的参保费或实施累进缴费来提高该项医疗保险政策的公平性3.提高慢性病预防管理效率,特别是找到农村居民喜闻乐见的健康教育方式;并且加快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尤其是人力资源方面的建设4.增加政府财政资助在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上的筹资份额,增加政府对医疗机构的投入来促进公立医疗机构回归公益性的改革。

二、农村大病医疗保险方案中就医经济风险测量(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村大病医疗保险方案中就医经济风险测量(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UHC的大病医疗保障体系补偿效应与方案动态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全民健康覆盖
        1.2.2 大病医疗保险
        1.2.3 大病医疗救助
        1.2.4 大病医疗保障体系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1.5.1 资料来源
        1.5.2 数据分析方法
    1.6 技术路线
2.大病医疗保障体系补偿方案动态优化背景研究
    2.1 大病医疗保障体系相关政策分析
        2.1.1 国家医疗大病医疗保障政策
        2.1.2 各省市大病医疗保障体系补偿方案
    2.2 大病医疗保障体系相关文献分析
        2.2.1 文献基本情况
        2.2.2 大病医疗保障补偿方案相关研究
    2.3 本章小结
3.大病医疗保障体系补偿方案动态优化模型构建
    3.1 大病医疗保障体系目标定位分析
        3.1.1 大病保险目标定位分析
        3.1.2 大病医疗救助目标定位分析
        3.1.3 大病医疗保障体系目标定位分析
    3.2 全民健康覆盖视角
    3.3 基础理论分析
        3.3.1 系统论
        3.3.2 福利经济学理论
        3.3.3 道德风险理论
        3.3.4 疾病风险理论
    3.4 大病医疗保障体系补偿方案动态优化理论模型构建
    3.5 大病医疗保障体系补偿方案优化设计
        3.5.1 大病保险补偿方案优化设计
        3.5.2 大病医疗救助方案优化设计
4.大病医疗保障体系补偿方案动态调整步骤及方法
    4.1 评价现行的大病医疗保障体系补偿方案保障效应
        4.1.1 人口覆盖
        4.1.2 服务覆盖
        4.1.3 费用覆盖
        4.1.4 小结
    4.2 确定大病医疗保障体系补偿方案调整方向
    4.3 根据政策目标确定大病医疗保障补偿方案
        4.3.1 因病致贫的界定
        4.3.2 大病医疗保障对因病致贫的改善
        4.3.3 根据解决因病致贫目标确定方案参数
    4.4 方案参数调整与UHC保障效应的联动分析
        4.4.1 方案参数调整与人口覆盖的联动分析
        4.4.2 方案参数调整与服务覆盖的联动分析
    4.5 方案参数调整与基金支出的联动分析
        4.5.1 基于倾向得分匹配的医疗费用变化研究
        4.5.2 方案参数调整-基金支出的动态模型
    4.6 补偿方案调整的适宜性分析
5.大病医疗保障体系补偿方案动态优化实证测算研究
    5.1 数据基础
        5.1.1 新农合和医疗救助数据库
        5.1.2 患者调查数据库
    5.2 现行方案UHC保障效应
        5.2.1 样本地区基本情况
        5.2.2 样本地区大病医疗保障体系实施情况
        5.2.3 样本地区大病医疗保障体系人口覆盖
        5.2.4 样本地区大病医疗保障体系服务覆盖
        5.2.5 样本地区大病医疗保障体系费用覆盖
        5.2.6 大病保险降低疾病负担的时间序列分析
    5.3 样本地区大病医疗保障方案调整方向
        5.3.1 样本地区现行方案的问题
        5.3.2 大病医疗保障方案设计
    5.4 方案参数调整与解决因病致贫之间的联动分析
        5.4.1 A地方案参数调整与解决因病致贫之间的联动分析
        5.4.2 B地方案参数调整与解决因病致贫之间的联动分析
    5.5 方案参数调整与UHC保障效应之间的联动分析
        5.5.1 方案参数-人口覆盖
        5.5.2 方案参数-服务覆盖
    5.6 方案参数调整与基金支出之间的联动分析
        5.6.1 量化方案参数调整对参合人群就医行为变化的影响
        5.6.2 方案参数调整-基金支出联动分析
        5.6.3 大病医疗保障体系补偿方案优化方案成本-效果比较
        5.6.4 大病保险基金支出与筹资水平的比较
6.讨论
    6.1 大病医疗保障体系补偿方案动态调整必要性
        6.1.1 大病医疗保障相关政策分析
        6.1.2 相关文献分析
    6.2 现行大病医疗保障方案UHC保障效应局限性
        6.2.1 大病患者人口覆盖有限
        6.2.2 大病患者服务覆盖不足
        6.2.3 大病患者费用覆盖较差
    6.3 大病医疗保障方案优化提高保障效果显着性
        6.3.1 大病保险方案优化可以提升UHC保障效果
        6.3.2 大病医疗救助方案优化可以促进受益公平
        6.3.3 不同保障方案UHC保障效应侧重点不同
        6.3.4 大病保险方案调整受当地筹资水平限制
        6.3.5 大病医疗保障方案优化后解决的因病致贫仍然有限
    6.4 大病医疗救助和大病保险衔接必要性
    6.5 大病医疗保障方案的改变引起卫生服务需求释放
    6.6 支付方式改革对大病医疗保障基金支出的影响
7.建议
    7.1 明确大病医疗保障体系定位
    7.2 合理优化大病保险补偿方案
    7.3 切实发挥救助兜底作用
    7.4 精准测算大病医疗保障基金支出
    7.5 平衡大病医保方案和地区经济发展与筹资水平
    7.6 加强大病医疗救助和大病保险衔接
    7.7 促进大病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建设
8.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创新点与特点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基于UHC视角的大病医疗保障体系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件2 大病患者调查问卷

(2)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减贫机理及政策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价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研究现状评价
    1.3 研究目标、思路、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与思路
        1.3.2 研究方法与内容
    1.4 研究重点与难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1.5.1 研究创新
        1.5.2 研究不足
2.医疗保障制度发挥减贫效应的理论分析
    2.1 医疗保障减贫效应研究的背景
        2.1.1 历史视野下的贫困问题研究
        2.1.2 新时代我国减贫战略的转向
    2.2 医疗保障减贫效应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国家干预的再分配理论
        2.2.2 可行能力理论
        2.2.3 健康人力资本理论
        2.2.4 社会公平正义理论
    2.3 医疗保障制度减贫效应的一般机理分析
        2.3.1 医疗保障制度发挥减贫效应的内在机理
        2.3.2 医疗保障制度的亲贫性含义及基本依据
        2.3.3 医疗保障制度发挥减贫效应的逻辑动因
        2.3.4 医疗保障制度发挥减贫效应的制度条件
    2.4 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减贫机理分析
        2.4.1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减贫效应的功能定位
        2.4.2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减贫效应的传导机制
3.我国农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减贫实现路径及政策效果分析
    3.1 我国农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历史变迁
        3.1.1 “旧农合”的历史演进与制度特征
        3.1.2 “新农合”的历史演进与制度特征
    3.2 我国农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减贫贡献
        3.2.1 构建起了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减贫的制度框架
        3.2.2 整体上减轻了农村居民的医疗费用支出负担
        3.2.3 纵向上改善了农村弱势群体的医疗服务利用
    3.3 我国农村社会医疗保险的亲贫性及对减贫的影响
        3.3.1 社会医疗保险体系减贫的再分配实现路径
        3.3.2 实证评估的分析模型、方法与数据说明
        3.3.3 我国农村社会医疗保险亲贫性评估与分析
    3.4 减贫目标下我国农村社会医疗保险的保障缺口评估
        3.4.1 评估社会医疗保险保障缺口的必要性分析
        3.4.2 评估社会医疗保险保障缺口的基本方法
        3.4.3 我国农村社会医疗保险的保障缺口分析
4.我国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减贫实现路径及政策效果分析
    4.1 我国医疗救助制度减贫效应不断增强的实现路径
    4.2 我国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减贫效果的实证评估分析
        4.2.1 评估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减贫效应的方法
        4.2.2 我国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减贫效果的评价
    4.3 农村医疗救助需求的影响因素及适度资金规模
        4.3.1 农村家户医疗救助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4.3.2 减贫目标下农村医疗救助的适度规模与资金缺口
5.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发挥减贫效应面临的现实困境
    5.1 医疗资源非均衡配置导致的医保利用困境
    5.2 农村社会医疗保险的逆向收入再分配困境
    5.3 农村医疗救助的补偿不足及结构性困境
        5.3.1 农村医疗救助的补偿困境
        5.3.2 农村医疗救助的结构困境
    5.4 农村补充医疗保障制度发展的充足性困境
    5.5 不同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之间的衔接性困境
6.典型国家医疗保障减贫的制度分析及经验启示
    6.1 美国医疗保障减贫的制度安排与效果评价
        6.1.1 美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基本情况
        6.1.2 美国弱势群体的公共保险计划
        6.1.3 美国医疗保障减贫的效果评价
    6.2 印度医疗保障减贫的制度安排与现实困境
        6.2.1 印度医疗卫生的基本情况
        6.2.2 印度的医疗健康保险体系
        6.2.3 印度医疗保障减贫的困境
    6.3 欧洲部分国家医疗保障减贫的制度安排与评价
        6.3.1 德国医疗保障减贫的制度安排
        6.3.2 法国医疗保障减贫的制度安排
        6.3.3 英国医疗保障减贫的制度安排
        6.3.4 制度优势与现实困境
    6.4 国外医疗保障减贫实践的经验启示
        6.4.1 增强医疗保障的筹资累进性
        6.4.2 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倾斜力度
        6.4.3 提高初级医疗卫生服务质量
        6.4.4 改善医疗保障制度治理水平
7.增强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减贫效应的政策建议
    7.1 明确减贫功能定位,增强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的协同效应
        7.1.1 功能定位协同
        7.1.2 保障项目协同
        7.1.3 管理服务协同
    7.2 统筹医疗卫生与医疗保障改革发展,助力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减贫效应
        7.2.1 加强医疗保障制度与其它基本卫生制度统筹
        7.2.2 加强医疗保障制度与突发重大卫生事件统筹
        7.2.3 推动医疗资源均衡配置,提高农村初级医疗卫生服务质量
    7.3 改善社会医疗保险的亲贫性,增强正向收入再分配效应
        7.3.1 增强公共筹资累进性,改善筹资环节的亲贫性
        7.3.2 强化医保利用公平性,改善偿付环节的亲贫性
    7.4 加大救助资金投入并优化结构,增强医疗救助的托底保障功能
    7.5 发展补充性医疗保障制度,壮大农村医疗保障减贫力量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3)大病保险对居民医疗费用支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及简要述评
    三、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核心概念与基础理论
    第一节 核心概念
        一、大病风险
        二、大病保险
        三、居民的医疗费用支出
    第二节 基础理论
        一、Grossman健康需求理论
        二、Andersen医疗服务利用理论
第二章 大病保险政策的发展演进
    第一节 大病保险的发展历程
        一、前期探索阶段:2006 年—2012年
        二、试点推进阶段:2012 年—2015年
        三、全面实施与完善阶段:2015 年底至今
    第二节 大病保险的功能定位
        一、更大力度的保基本
        二、与医疗救助的托底保障配合
第三章 居民医疗费用支出的现状
    第一节 居民处理大病风险采取的主要手段
        一、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
    第二节 我国居民医疗费用支出状况
        一、数据来源及样本选取介绍
        二、居民医疗费用支出的总体情况
        三、不同群体居民医疗费用支出状况
        四、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与居民医疗费用支出的关系
    第三节 我国居民医疗服务利用状况
        一、居民的发病率与医疗服务利用状况
        二、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与不同群体居民医疗服务利用关系
        三、居民利用大病医疗服务的原因及对服务机构的选择
第四章 大病保险对居民医疗费用支出的影响效应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大病保险对居民医疗费用支出影响的理论机制
        二、研究假设
        三、模型设定
        四、数据来源
        五、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第二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大病保险对医疗费用支出的影响
        二、大病冲击下大病保险对居民受益的影响
        三、异质性检验
第五章 大病保险影响居民医疗费用支出的传导机制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大病保险影响居民医疗费用支出的传导机制分析
        二、研究假设
        三、数据来源
        四、模型设定
        五、变量选取及处理
    第二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大病保险参保对居民就医决策的影响分析
        二、大病保险的受益可及性对居民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分析
        三、异质性检验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大病保险具备明显的医疗需求释放效应
        二、大病保险尚未表现出足够明显的减负效应
        三、大病保险通过参保和受益可及性两条途径影响居民的医疗费用支出
    第二节 讨论与政策建议
        一、讨论
        二、政策建议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可持续性缴费制度研究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医疗保险缴费制度设计可持续性研究
        1.2.2 医疗保险缴费标准的问题研究
        1.2.3 医疗保险支付制度问题研究
        1.2.4 医疗保险费用控制问题研究
        1.2.5 文献述评
    1.3 理论分析
        1.3.1 概念界定
        1.3.2 理论基础
        1.3.3 理论分析框架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测算模型及公式
    1.5 创新及存在不足
第2章 长三角地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整合情况
    2.1 长三角地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施概述
        2.1.1 三角地区城乡医疗保险基金运行风险分析
        2.1.2 现长三角地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缴费标准
    2.2 长三角地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缴费制度横向比较
第3章 长三角地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缴费额度测算实证分析
    3.1 缴费与补偿水平测算原则
        3.1.1 缴费额度的测算
        3.1.2 补偿水平的测算
    3.2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缴费与补偿方案
        3.2.1 设定补偿方案下医保的基金支出状况
        3.2.2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与偿付水平的适配度调整
        3.2.3 多补偿方案下的人均缴费额
第4章 关键性指标敏感性分析及评估
    4.1 居民收入增长率分析
    4.2 住院率分析
    4.3 次均费用分析
    4.4 关键性指标测算结论
第5章 国际典型国家医疗保险实践经验
    5.1 典型国家医疗保险模式
    5.2 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国际经验
    5.3 实行社会医疗保险模式国家面临困境
    5.4 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不可持续因素分析
第6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果及测算评估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价值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关于制度变迁理论的研究
        (二)关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研究
        (三)已有研究评述
    三、核心概念界定与相关阐释
        (一)制度及制度变迁
        (二)医疗保险制度及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三)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
    四、研究视角与分析框架
        (一)研究视角:历史制度主义
        (二)分析框架:环境·主体·时间与制度变迁
    五、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六、总体思路与结构安排
        (一)总体思路
        (二)结构安排
第1章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基本历程
    1.1 建国初期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
        1.1.1 制度生成:米山联合保健站建立
        1.1.2 制度扩散: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推广
    1.2 人民公社时期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
        1.2.1 制度创新:稷山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建立
        1.2.2 制度扩散: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大力推广
        1.2.3 制度衰退:国民经济调整下暂时性式微
        1.2.4 制度高潮:“六·二六”指示下走向“顶峰”
    1.3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断裂
        1.3.1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雪崩式”解体
        1.3.2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首次恢复重建失败
        1.3.3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再度恢复重建无果
    1.4 新世纪初期“初级社会保险型”医疗保险
        1.4.1 制度创新:新农合政策出台
        1.4.2 制度试验:新农合试点启动
        1.4.3 制度扩散:试点扩大与“全覆盖”
    1.5 城乡一体化加速期“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
        1.5.1 制度创新:地方自发探索城乡医保制度整合
        1.5.2 制度扩散:中央顶层政策倡导性整合
        1.5.3 制度完善:中央和地方上下联动式整合
    小结
第2章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总体特征
    2.1 分层分序: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路径
        2.1.1 分层变迁:三项核心要素制度的相对独立性
        2.1.2 分序变迁:三项核心要素制度的相互关联性
    2.2 多样并存: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方式
        2.2.1 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并行
        2.2.2 内源性制度变迁与外源性制度变迁交揉
        2.2.3 渐进性制度变迁与突变式制度变迁共存
        2.2.4 合意性制度变迁与意外性制度变迁同在
    2.3 利弊相随: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绩效
        2.3.1 农村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制度绩效
        2.3.2 “集体福利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绩效
        2.3.3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断裂式”变迁绩效
        2.3.4 “初级社会保险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绩效
        2.3.5 农村“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绩效
    小结
第3章 结构性变迁:制度环境与农村医疗保险
    3.1 制度环境与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
        3.1.1 粘嵌耦合:制度环境对制度变迁的影响机制
        3.1.2 农村医疗保险与制度环境的嵌入关系
    3.2 政治嵌入性:政治环境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
        3.2.1 国家缺位与“俱乐部式”管理
        3.2.2 “全能主义”与官僚化管理
        3.2.3 行政分权与管理主体缺失
        3.2.4 民生政治与政府垄断性管理
        3.2.5 政府治理变革与社会化管理
    3.3 经济嵌入性:经济环境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
        3.3.1 合作经济与农民自愿集资
        3.3.2 封闭性集体经济与强制性筹资
        3.3.3 经济性分权与医疗保险筹资不力
        3.3.4 经济发展奇迹与财政主导型筹资
        3.3.5 分配格局调整与社会化筹资
    3.4 社会嵌入性:社会环境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
        3.4.1 社会弥散与低水平医疗保健
        3.4.2 “总体性社会”与集体医疗福利
        3.4.3 社会转型与医疗自费
        3.4.4 社会权利诉求与初级医疗保险待遇
        3.4.5 社会公正与统一医疗保险待遇
    小结
第4章 自主性变迁:行动主体与农村医疗保险
    4.1 偏好与博弈:行动主体对制度变迁的影响机制
        4.1.1 价值偏好:单一行动主体与制度变迁
        4.1.2 利益博弈:多元行动主体与制度变迁
    4.2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中的行动主体及其利益诉求
        4.2.1 国家/政府的利益诉求
        4.2.2 医疗机构的利益诉求
        4.2.3 农民的利益诉求
    4.3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中的利益博弈
        4.3.1 农民的共同行动与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
        4.3.2 国家的整体性动员与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
        4.3.3 多元主体的非合作博弈与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断裂
        4.3.4 多元主体的合作博弈与“初级社会保险型”农村医保
        4.3.5 管理权之争与“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
    小结
第5章 历史性变迁:时间中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5.1 路径依赖、偶然事件、关键节点与制度变迁
        5.1.1 自我强化: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
        5.1.2 意外结果:偶然事件与制度变迁
        5.1.3 “遗产”的产生与再生产:关键节点与制度变迁
    5.2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
        5.2.1 “国家主导”路径的依赖
        5.2.2 “自愿合作”路径的依赖
        5.2.3 “二元保障”路径的依赖
    5.3 偶然事件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
    5.4 关键节点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
    小结
第6章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三重逻辑与未来改革
    6.1 “环境·主体·时间”三重复合式制度变迁逻辑
    6.2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及原则
        6.2.1 共享、健康与幸福:制度改革目标
        6.2.2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原则
    6.3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策略选择
        6.3.1 优化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环境
        6.3.2 规范各行动主体行为
        6.3.3 突破路径依赖
        6.3.4 注重关键节点
    小结
结论与讨论
    一、主要结论
    二、进一步讨论
        (一)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社会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功能与效果研究 ——以东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医疗保险个人账户
        二、医疗保险费用控制
        三、政策评估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激励机制设计理论
        二、格鲁斯曼健康需求模型
        三、安德森卫生服务利用行为模型
    第三节 政策运行效果的分析框架
        一、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政策效果的评价标准
        二、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政策效果的分析框架
第二章 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政策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政策初衷
        一、政策缘起
        二、发展历程
        三、功能定位
    第二节 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改革模式
        一、改革的目标导向
        二、改革思路解析
        三、改革模式归纳
第三章 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政策功能的理论分析与运行状况
    第一节 个人账户支付功能的理论分析
        一、基于效用可衡量的福利经济学
        二、个人账户政策支付功能的福利经济学分析
    第二节 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积累与约束功能的理论分析
        一、积累功能的预期效用模型
        二、约束效用的费用分担理论模型
    第三节 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积累与约束功能的运行状况
        一、个人账户资金积累状况
        二、资金积累的原因分析
        三、医疗保险费用支出增长情况
        四、医疗保险费用膨胀的原因分析
    第四节 社会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改革的路径依赖
        一、改革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理论依据
        二、社会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改革的路径依赖
第四章 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政策效果的目标评价—以东莞市为例
    第一节 东莞市医疗保险制度与个人账户改革
        一、东莞市“三保合一”的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历程
        二、制度整合的影响因素
        三、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改革的背景
        四、政策改革的主要内容
        五、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改革的特点
    第二节 数据来源、样本信息
        一、数据来源
        二、样本信息
    第三节 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积累状况
        一、指标说明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第四节 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约束效果
        一、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约束功能的评估方法
        二、变量说明与模型设定
        二、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对医疗保险费用的影响
        三、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积累额对个人账户支出的影响
    第五节 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积累与约束功能的实践反思
        一、积累功能的反思
        二、约束功能的反思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政策及改革效果的需求评价——参保人政策满意度调查
    第一节 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设计
        二、调查内容
        三、抽样方法与样本分布
        四、质量控制
        五、资料的整理与统计分析方法
    第二节 变量选取
        一、因变量选取
        二、自变量选取
        三、变量定义表
    第三节 就医行为和政策满意度的描述分析
        一、参保人就医行为分析
        二、参保人对个人账户改革的满意度
    第四节 政策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影响医保个人账户改革满意度的单因素分析
        二、影响医保个人账户改革满意度的Logistic分析
        三、影响社区首诊满意度的因子分析
    第五节 讨论
        一、参保人就医行为状况
        二、参保人对个人账户制度的认知情况
        三、影响参保人满意度的因素分析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政策建议
    三、研究有待深化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不同补偿方案精准扶贫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研究背景
        1.1.2 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研究现状
        1.2.2 国内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
2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2.1 理论基础
        2.2.1 福利经济学理论
        2.2.2 医疗保障相关理论
        2.2.3 健康公平理论
    2.2 资料来源
        2.2.1 文献检索
        2.2.2 现场调查
    2.3 研究方法
        2.3.1 文献研究法
        2.3.2 统计学方法
        2.3.3 反事实分析法
        2.3.4 成本-效果分析法
        2.3.5 受益归属分析
    2.4 相关概念界定
        2.4.1 重特大疾病
        2.4.2 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
        2.4.3 致贫性卫生支出发生率及平均缺口
    2.5 技术路线
3 研究结果
    3.1 重特大疾病救助方案设计的理论研究
        3.1.1 救助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
        3.1.2 救助方案参数内涵与调整
        3.1.3 救助方案设计思路
    3.2 重特大疾病救助方案设计的实证研究
        3.2.1 样本地区基本情况
        3.2.2 样本地区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不同救助方案政策分析
        3.2.3 基于UHC视角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效果分析
        3.2.4 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不同补偿方案模拟与评价
4 讨论与建议
    4.1 讨论
        4.1.1 重特大疾病救助对象就医需求较高,面临较重的疾病经济负担
        4.1.2 不同救助方案下,救助效果存在一定差距
        4.1.3 综合考虑患者费用负担和家庭经济状况进行重特大疾病救助更符合医疗救助福利型医疗保障特征
        4.1.3.1 综合考虑患者医疗费用和家庭收入,具有较高的公平性..
        4.1.3.2 综合考虑患者医疗费用和家庭收入,资金需求较高
    4.2 建议
        4.2.1 以公平为先,兼顾效率,合理设计重特大疾病救助方案
        4.2.2 综合考虑患者医疗费用和家庭收入作为重特大疾病救助优化方向
        4.2.3 建立多元化筹资机制,适当提高重特大疾病救助筹资水平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8)湖北省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脱贫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问题
        (三) 研究意义
    二、研究对象及相关范畴界定
        (一) 研究对象界定
        (二) 相关范畴界定
    三、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 研究方法
        (二) 技术路线
    五、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一) 本文的创新
        (二) 本文的不足及后续研究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分析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大病保险运行模式研究
        二、大病保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三、大病和贫困相关关系的研究
        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对脱贫影响的研究
    第二节 理论分析
        一、基于公共物品理论的大病保险脱贫分析
        二、基于社会保障理论的大病保险脱贫分析
        三、基于卫生经济学X和Y理论的大病保险脱贫分析
        四、基于疾病风险理论的大病保险脱贫分析
        五、基于贫困理论的大病保险脱贫效应分析
    第三节 大病保险脱贫效应机制分析
        一、重大疾病致贫的机制分析
        二、大病保险发挥长期脱贫效应的条件
        三、大病保险脱贫效应的路径研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湖北省城乡居民贫困状况及大病保险制度分析
    第一节 湖北省城乡居民贫困现状
        一、湖北省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费情况分析
        二、湖北省城乡居民贫困率情况分析
        三、湖北省城乡居民因病致贫情况分析
    第二节 湖北省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分析
        一、有关大病保险的政府政策
        二、湖北省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运行机制
        三、湖北省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模式特点
    第三节 湖北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发展现状
        一、大病保险参保程度分析
        二、大病保险保费收入情况分析
        三、大病保险赔付情况分析
        四、大病保险保障效果分析
        五、大病保险监管情况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湖北省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脱贫效应的保障条件分析
    第一节 大病保险脱贫效应的保障条件
        一、公平性保障
        二、效率性保障
        三、可持续发展保障
    第二节 湖北省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脱贫效应的公平性保障
        一、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公平性效果分析
        二、城镇居民大病保险的公平性效果分析
        三、农村居民大病保险的公平性效果分析
    第三节 湖北省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脱贫效应的效率性保障
        一、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效率性效果分析
        二、城镇居民大病保险的效率性效果分析
        三、农村居民大病保险的效率性效果分析
    第四节 湖北省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脱贫效应的可持续发展保障
        一、参数设定
        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可持续发展效果分析
        三、城镇居民大病保险的可持续发展效果分析
        四、农村居民大病保险的可持续发展效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湖北省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脱贫效应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计量模型和变量界定
        一、计量模型和计量方法
        二、变量界定
        三、描述性统计
    第二节 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对居民医疗支出决策影响的实证研究
        一、大病保险对居民医疗支出决策的影响
        二、大病保险对城镇居民医疗支出决策的影响
        三、大病保险对农村居民医疗支出决策的影响
        四、稳健性检验
    第三节 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脱贫效应的实证研究
        一、大病保险脱贫效应的实证分析
        二、大病保险城镇居民脱贫效应的实证分析
        三、大病保险农村居民脱贫效应的实证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提升湖北省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脱贫效应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深化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制度改革
        一、构建推进湖北省城乡一体化大病保险制度
        二、健全完善湖北省大病保险业务承保机制
        三、建立无缝化对接的大病信息共享机制
    第二节 加强保障大病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增加大病保险基金收入
        二、减少大病保险基金支出
    第三节 完善适当向农村倾斜的公共卫生服务政策
        一、促进大病保险的城乡整合和制度衔接
        二、加强对农民大病就医的政策支持
        三、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9)基于“卫生费用核算体系2011”的政策分析框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卫生总费用研究概述
        1.1 卫生总费用内涵
        1.2 卫生总费用文献研究
        1.3 卫生总费用核算与分析研究进展
        1.4 小结
    2 卫生总费用政策应用的理论研究
        2.1 国际研究
        2.2 国内研究
        2.3 小结
    3 卫生总费用政策应用的实践研究
        3.1 国际研究
        3.2 国内研究
        3.3 小结
    4 卫生政策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4.1 系统论
        4.2 "结构-过程-结果"评价理论
        4.3 卫生系统宏观模型[82]
        4.4 应用启示
    5 文献评述
    参考文献
第1部分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内容(论文框架)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
        1.3.1 研究的创新点
        1.3.2 研究的难点
第2部分 SHA2011政策分析的概念框架(模型)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卫生筹资理论
        2.1.2 福利经济学理论
    2.2 卫生筹资目标与卫生筹资功能
        2.2.1 资金筹集功能体现充足、可持续、公平目标
        2.2.2 风险分担功能体现公平目标
        2.2.3 服务购买功能体现公平和效率目标
    2.3 卫生总费用与卫生筹资的联系
        2.3.1 传统卫生总费用与卫生筹资的联系
        2.3.2 SHA2011与卫生筹资的联系
    2.4 SHA2011政策分析框架模型
        2.4.1 确定卫生筹资系统模型
        2.4.2 卫生筹资系统的"结构-过程-结果"框架调整
        2.4.3 SHA2011"结构-过程-结果"辩证关系的讨论
    2.5 基于卫生筹资系统的SHA2011政策分析概念框架
        2.5.1 以"范围法"的思路构建政策分析框架
        2.5.2 以"筹资功能"体现SHA2011主要研究内容
    2.6 基于政策问题子系统的SHA2011政策分析概念框架
        2.6.1 以"问题法"的思路构建政策分析框架
        2.6.2 政策问题子系统的形成
第3部分 基于卫生筹资系统的分析框架指标体系
    3.1 指标体系构建方法在SHA2011中的应用
        3.1.1 SHA2011常用"指标别"
        3.1.2 交叉法在SHA2011的应用
    3.2 传统卫生总费用常用指标的指标别归类
    3.3 SHA2011指标(群)演绎
        3.3.1 总量指标(I1)
        3.3.2 平均指标(I2)
        3.3.3 构成指标(I3)
        3.3.4 动态指标(I4)
        3.3.5 比率指标(I5)
        3.3.6 比较指标(I6)
    3.4 以"范围法"归集SHA2011指标(群)
        3.4.1 资金筹集功能指标体系
        3.4.2 风险分担功能指标体系
        3.4.3 服务购买功能指标体系
第4部分 基于政策问题子系统的分析框架指标体系
    4.1 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子系统SHA2011政策分析框架
        4.1.1 全民医疗保障体系的政策目标总结
        4.1.2 基于政策目标的SHA2011指标体系
    4.2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子系统SHA2011政策分析框架
        4.2.1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政策目标总结
        4.2.2 基于政策目标的SHA2011指标体系
    4.3 公立医院改革子系统SHA2011政策分析框架
        4.3.1 公立医院改革的政策目标总结
        4.3.2 基于政策目标的SHA2011指标体系
    4.4 公共卫生均等化子系统SHA2011政策分析框架
        4.4.1 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政策目标总结
        4.4.2 基于政策目标的SHA2011指标体系
    4.5 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子系统SHA2011政策分析框架
        4.5.1 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政策目标总结
        4.5.2 基于政策目标的SHA2011指标体系
    4.6 医疗资源结构优化子系统SHA2011政策分析框架
        4.6.1 医疗资源结构优化政策目标总结
        4.6.2 基于政策目标的SHA2011指标体系
    4.7 SHA2011补充指标
第5部分 SHA2011指标体系现状及完善
    5.1 SHA2011指标数据支持现状
    5.2 SHA2011指标的数据来源及完善
        5.2.1 北京市SHA2011核算数据系统支持
        5.2.2 某市SHA2011核算数据节选
第6部分 结论与讨论
    6.1 本文的SHA2011政策分析框架设计
        6.1.1 本文的框架模型
        6.1.2 基于卫生筹资系统的SHA2011政策分析框架设计
        6.1.3 基于政策问题子系统的SHA2011政策分析框架设计
    6.2 本文的核心观点
    6.3 本文开发的核心SHA2011指标群
        6.3.1 无核算数据支持的SHA2011指标开发
        6.3.2 已有核算数据系统支持的SHA2011指标拓展
    6.4 本文政策分析框架的局限与讨论
        6.4.1 基于"卫生筹资系统"的SHA2011政策分析框架局限与讨论
        6.4.2 基于"政策问题子系统"的SHA2011政策分析框架局限与讨论
    6.5 本文的未尽之处及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政策问题子系统的主要卫生筹资政策内容总结
    1、全民医疗保障体系主要政策内容与目标
        1.1 2009新医改规划政策内容
        1.2 十二五规划政策内容
        1.3 十三五规划政策内容
        1.4 其他政策内容
    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政策内容与目标
        2.1 2009新医改规划政策内容
        2.2 十二五规划政策内容
        2.3 十三五规划政策内容
    3、公立医院改革政策主要内容与目标
        3.1 2009新医改规划政策内容:
        3.2 十二五规划政策内容
        3.3 十三五规划政策内容
    4、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政策主要内容与目标
        4.1 2009新医改规划政策内容
        4.2 十二五规划政策内容
        4.3 十三五规划政策内容
    5、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政策主要内容与目标
        5.1 2009新医改规划政策内容
        5.2 十二五规划政策内容
        5.3 十三五规划政策内容
    6、医疗资源结构优化政策主要内容与目标
        6.1 2009新医改规划政策内容
        6.2 十二五规划政策内容
        6.3 十三五规划政策内容
        6.4 其他政策内容
致谢
博士在读期间所做的科研工作

(10)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下农村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疾病经济风险的实证研究 ——基于重庆农村地区的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意义
    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4 论文结构
资料来源及收集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设计
    3 数据来源
        3.1 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数据
        3.2 访谈资料
        3.2.1 访谈对象的类别
        3.2.2 获得访谈对象的方法
        3.2.3 访谈场所及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3.2.4 定性调查质量控制
文献研究与分析框架
    1 文献研究
        1.1 疾病经济风险的概念界定
        1.2 测量疾病经济风险的常用指标
        1.3 评价医疗保险抵御疾病经济风险效果的研究方法
        1.4 医疗保险制度抵御疾病经济风险作用效果评价的综述
    2 分析框架和分析方法
        2.1 分析框架
        2.2 分析方法
    3 分析工具
相关政策背景概述
    1 慢性病防治工作进程及健康管理服务规范简介
    2 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概述
研究结果
    1 重庆农村地区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疾病患病情况
        1.1 国家卫生服务调查(NHSS)的社会人口学经济特征
        1.2 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中重庆农村地区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情况
        1.3 讨论与小结
    2 农村地区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医疗服务利用情况
        2.1 医疗服务需求与利用描述性统计分析
        2.1.1 门诊及住院服务利用率情况
        2.1.2 未利用医疗服务的原因构成
        2.2 医疗服务利用的多因素分析
        2.3 医疗服务利用的公平性分析
        2.4 慢性病管理策略实施状况的定性分析
        2.5 讨论与小结
    3 农村地区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疾病直接经济负担情况
        3.1 疾病直接经济负担描述统计分析
        3.2 患者门诊费用对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补偿水平的要求
        3.3 影响疾病医疗费用的多因素分析
        3.4 讨论与小结
    4 农村地区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疾病经济风险情况
        4.1 农村地区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疾病患者的家庭经济状况
        4.2 灾难性卫生支出系列指标统计分析
        4.2.1 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率
        4.2.2 发生灾难性卫生支出多因素分析
        4.2.3 发生灾难性卫生支出的公平性
        4.3 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疾病经济风险度
        4.3.1 患者的家庭疾病经济风险度
        4.3.2 患者的门诊就医经济风险度
        4.3.3 患者的住院就医经济风险度
        4.4 医疗保险政策对患者疾病经济风险保障能力的定性分析
        4.5 讨论与小结
讨论与建议
    1 主要发现
    2 政策建议
    3 本研究的不足及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参加的重要学术会议
附录
    附录一 医疗保险抵御疾病经济风险作用的文献综述
    附录二 指标界定及解释
    附录三 慢性病管理政策与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相关规定
    附录四 访谈提纲

四、农村大病医疗保险方案中就医经济风险测量(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UHC的大病医疗保障体系补偿效应与方案动态优化研究[D]. 蒋俊男. 华中科技大学, 2020
  • [2]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减贫机理及政策效果研究[D]. 苏瑞珍.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
  • [3]大病保险对居民医疗费用支出的影响研究[D]. 韦芸.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4]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可持续性缴费制度研究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D]. 林雨涵.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5]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D]. 郎杰燕. 山西大学, 2019(01)
  • [6]社会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功能与效果研究 ——以东莞市为例[D]. 张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7]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不同补偿方案精准扶贫效果研究[D]. 辛艳姣.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8]湖北省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脱贫效应研究[D]. 梅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4)
  • [9]基于“卫生费用核算体系2011”的政策分析框架研究[D]. 王玮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10]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下农村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疾病经济风险的实证研究 ——基于重庆农村地区的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数据[D]. 肖南梓. 重庆医科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农村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就医的经济风险测度(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