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强渗透性月桂酰脲研发成功

一种新型强渗透性月桂酰脲研发成功

一、新型强渗透月桂氮酮开发成功(论文文献综述)

任小玲[1](2018)在《桉叶精油抑菌性能及其微胶囊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桉叶精油(Eucalyptus essential oil,EEO)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安全性高,具有广谱抑菌性,但桉叶精油稳定性差,易氧化易挥发,不耐储藏,因此限制了其在食品、药品和其他领域的应用。微胶囊技术可解决上述问题,但微胶囊化后的桉叶精油只能以气态分子形式挥发到空间中发挥作用,环境温度及氧气对桉叶精油空间抑菌效果的影响,微胶囊化后桉叶精油如何释放等问题尚缺乏研究。故本文研究了桉叶精油气相扩散抑菌性能及成分,探究了温度和氧气对桉叶精油成分及抑菌活性的影响。以β-环糊精(β-cyclodextrin,β-CD)为壁材制备了桉叶精油微胶囊,优化了桉叶精油微胶囊化工艺,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桉叶精油微胶囊的缓释性能,以期为桉叶精油的储藏及应用提供依据。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桉叶精油气相扩散抑菌性能及成分研究。桉叶精油在气相扩散方式下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作用较好,对黑曲霉抑制作用稍差;气相扩散时桉叶精油对供试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0.0450.36 mg/m L)显着低于液相(4.518.0 mg/m L)和固相(4.518.0 mg/m L);固相微萃取(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SPME)/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测试结果表明,桉叶精油与挥发至空间中的气相桉叶精油均以萜烯类和醇类物质为主,气相桉叶精油的抑菌活性与α-蒎烯、右旋柠檬烯、3-蒈烯、异松油烯和月桂烯等单萜物质有关。(2)温度和氧气对桉叶精油抑菌性能及成分的影响。经三种不同方式(高温通空气、高温通氮气和常温通空气处理)处理后的桉叶精油的主要成分与原桉叶精油一致,均以萜烯类和醇类物质为主,抑菌实验结果表明,温度和氧气并未对桉叶精油的抑菌性能造成太大影响,即经三种方式处理后的桉叶精油的气相MIC值均与原桉叶精油的比较接近;高温通空气处理的桉叶精油(文中用混合油表述)出现明显分层,上层油与混合油的主要成分均以萜烯类和醇类物质为主,下层油则以醇类和酮类物质为主,抑菌实验结果表明,上层油的气相MIC值稍小于原桉叶精油,下层油的气相MIC值大于原桉叶精油。(3)桉叶精油微胶囊化工艺优化及结构表征。桉叶精油微胶囊化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包埋温度40℃,包埋时间1.5 h,壁芯比8:1,在此条件下制得的微胶囊包埋率为70.33%,收率为86.27%。扫描电镜结果表明桉叶精油微胶囊表面为几近光滑的平行四边形立体结构,激光散射结果显示微胶囊粒径范围为4.030μm,红外光谱验证了微胶囊的成功制备,差示扫描量热和热重分析结果表明,微胶囊化可以提高桉叶精油的稳定性,延缓桉叶精油的挥发。(4)桉叶精油微胶囊缓释性能研究。利用零级动力学模型、一级动力学模型和Avrami’s方程分析桉叶精油微胶囊缓释机理,结果表明Avrami’s方程与微胶囊的保留率曲线拟合度更高,更适于分析微胶囊的释放过程。基于Avrami’s方程的缓释结果表明升温有利于微胶囊中桉叶精油的释放,环境相对湿度的增加会加快微胶囊中桉叶精油的释放,储藏时间缓释结果表明,微胶囊化后桉叶精油的挥发受到显着抑制。三种情况下的缓释参数n值均介于0.51.0之间,说明其释放反应介于一级反应动力学与扩散限制动力学之间。高温稳定性实验揭示微胶囊化后β-CD保护了桉叶精油,提高了桉叶精油的热稳定性。微胶囊中桉叶精油的适时释放可通过改变温度、湿度和时间来实现,这为桉叶精油微胶囊的合理储藏及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曾献邦,袁燕平,邓晓琴,戴益民[2](2009)在《新型高效渗透促进剂——月桂氮卓酮》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月桂氮卓酮的市场潜力、应用领域和合成方法,探讨了合成氮酮的主要影响因素,得到了优化的工艺条件。

杜茂波[3](2009)在《萸连巴布膏的药学研究与评价》文中研究表明萸连片出自《百一选方》,原方由黄连、吴茱萸按1:1的比例组成。现收载于中药部颁标准第五册中,用于治疗脘胁疼痛,嗳气吐酸,大便热泻。巴布剂是中药经皮给药系统研究的热点之一,其基质主要为水溶性高分子材料,具有载药量大、透皮效果好,贴服舒适、安全无刺激、可反复揭帖等优点,尤其适于中药制剂。课题依据“内病外治”理论,拟将萸连片改为巴布剂,探索经皮给药治疗胃肠疾病的可行性,以期能为中医治疗“胃脘痛”(胃溃疡)提供新的给药途径。课题对萸连巴布膏药材提取工艺、精制工艺、成型工艺、体外释放与透皮评价、药效与安全性评价、质量标准、初步稳定性等进行了系统研究。1萸连巴布膏提取工艺研究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以黄连中盐酸巴马汀和盐酸小檗碱,吴茱萸中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为指标,优选萸连巴布膏处方的提取工艺。最终确定萸连巴布膏处方的提取工艺为:黄连药材用5倍量70%的乙醇提取3次,每次1.5小时;吴茱萸、木香先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提油后的药渣用5倍量80%的乙醇提取3次,每次1.5小时。2萸连巴布膏的精制工艺研究以药效学和盐酸巴马汀、盐酸小檗碱的含量为指标,对大孔树脂法,乙醇提取10%盐酸沉淀法、机械离心除杂等三种黄连精制方法,进行药效和有效成分的对比研究。结果显示:醇提酸沉法精制的黄连盐酸巴马汀和盐酸小檗碱的含量最高;药效学实验表明,三种不同精制方法制备的萸连巴布膏样品均对胃溃疡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以醇提10%酸沉法精制黄连,醇沉法精制吴茱萸、木香所制备的萸连巴布膏样品效果最好。最终确定精制工艺为:黄连用乙醇提取,10%盐酸沉淀法精制;吴茱萸、木香提取挥发油的水溶液用2倍量95%乙醇沉淀精制。3萸连巴布膏制备工艺研究在原研究基础上,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以巴布剂的黏性和感官指标作为综合评价指标,研究巴布剂基质配方,确定了赋形剂比例、保湿剂、溶剂的用量,优化了基质处方配比及制备工艺,并进行了验证试验,确定了萸连巴布膏的基质配方与制备工艺。4萸连巴布膏的体外透皮研究建立了萸连巴布膏透皮接收液的HPLC测定方法并进行了方法学考察,首次实现了以一种流动相同时分离四种指标成分-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盐酸巴马汀和盐酸小檗碱,结果表明方法稳定、可行,可作为萸连巴布膏透皮接收液的含量测定方法。采用Franz扩散池,以PEG-95%乙醇-水(1:3:6)为接收液,以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盐酸巴马汀和盐酸小檗碱为指标,对萸连巴布膏的释放与透皮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萸连巴布膏中四种指标成分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盐酸巴马汀和盐酸小檗碱的体外释放均能符合经皮渗透对药物浓度的要求。萸连巴布膏中四种指标成分的体外经皮拟合方程分别为:Q=1.2561t-0.1016(r=0.9983),Q=1.0302t-1.0318(r=0.9985),Q=2.8029t-1.2159(r=0.9980),Q=20.919t-32.322(r=0.9909),经皮渗透速率为分别为:1.256,1.0302,2.8029,20.919μg·cm-2·h-1,符合零级动力学过程。5萸连巴布膏的药效学评价实验通过抗溃疡实验、镇痛抗炎实验和抗炎消肿实验,对萸连巴布膏进行了药效学评价。结果显示:萸连巴布膏对胃溃疡有一定得抑制作用;对角叉菜胶所致大鼠足趾肿胀有较明显的抗炎消肿作用;可以明显减少腹腔的炎性渗出和疼痛引起的扭体次数,对小鼠由化学刺激引发的腹腔炎症有一定的抗炎镇痛作用。表明萸连巴布膏能保持口服给药的药理作用。6萸连巴布膏基质的安全性评价以优选的空白基质涂抹于家兔的完整和破损皮肤处,进行急性毒性、刺激性、过敏性研究,结果表明:对皮肤无明显刺激,无过敏反应;长毒试验结果安全。7萸连巴布膏的质量评价建立了萸连巴布膏的质量标准,并对其药品原料(药材)的质量标准及药品成品质量标准研究的实验情况及起草标准的科学依据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对制剂中黄连、吴茱萸、木香三味中药建立了薄层色谱鉴别方法。对制剂中黄连、吴茱萸药材及成品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含量测定方法。并对含量测定方法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四种指标成分的线性关系良好,线性范围分别为:0.01088-0.544;0.0088-0.44;0.0288-1.44;0.2896-14.48μg。精密度试验、稳定性试验、重复性试验、加样回收试验RSD%良好,符合相关规定,说明该方法稳定可行。制定了药材及成品中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盐酸巴马汀和盐酸小檗碱的含量限度。黄连药材中盐酸小檗碱(C20H18ClNO4)和盐酸巴马汀(C21H22ClNO4)的总量不得少于4.0%;吴茱萸药材中吴茱萸碱(C19H17N3O)和吴茱萸次碱(C18H13N3O)总量不得少于0.15%。萸连巴布膏中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含量总和不得少于3.0mg,盐酸巴马汀和盐酸小檗碱的含量总和不得少于60.0mg。进行了3个月的初步稳定性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萸连巴布膏的含膏量、黏性均符合相关规定,指标成分的含量稳定,说明萸连巴布膏3个月的稳定性良好。

刘婷婷[4](2007)在《盐酸利多卡因巴布剂的研制及药动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盐酸利多卡因是利多卡因的盐酸盐,其穿透力强,起效快,是临床上常用的理想的局部麻醉药,近几年开始用于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目前国内市售的剂型仅限于注射剂和凝胶剂,注射给药不方便,病人的顺应性较差,注射部位疼痛,且长期给药易引起局部坏死,而凝胶剂给药剂量大,给药次数频繁,容易流失且污染衣物。为了便于给药,本文研制及考察了局部使用的盐酸利多卡因巴布剂,并按照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进行了处方筛选、质量标准、安全性和药代动力学研究,将其开发成新产品以填补国内的空白。本文采用了国际新型水溶性聚合物基质Viscomate NP 700作为主要辅料,利用正交设计优化法,以巴布剂的外观、初粘力和持粘力为指标,筛选出了巴布剂基质的主要配方。接着又利用Franz透皮扩散池,以小鼠皮为渗透膜对多种渗透促进剂进行了粗筛,结果显示丙二醇、氮酮、尿素和薄荷脑对盐酸利多卡因的透皮能力有促进作用。为了得到各种促渗剂的最优比例,本实验以累积释放量和释放速率常数为指标,用L9(34)实验进行了筛选,结果显示5%丙二醇和1%氮酮合用效果最佳。为了初步研究和探讨药物经皮渗透后在体内的吸收、代谢过程,选用日本上市的利多卡因巴布贴(Lidoderm)为参比制剂,考察了给予两种制剂后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模型和主要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自制巴布贴在兔体内的代谢符合二房室一级吸收模型,参比制剂在兔体内的代谢符合一房室一级吸收模型。自制贴片与参比制剂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为:Ka:3.1369±1.8404h-1和3.3784±4.2840h-1;Lag time:0.0549±0.0544h和0.0614±0.0754h;t1/2(ka):0.2974±0.1606h和0.5947±0.5443h;T(peak):1.2257±0.5560h和2.5440±1.3028h;Cmax:0.2952±0.1241μg·mL-1和0.2848±0. 1790μg·mL-1; AUC:9.9240±5.5268μg·h·mL-1和11.7565±6.5723μg·h·mL-1;CL/F(s):5.8951±1.9426 mg·h-1·μg·mL-1和5.5912±4.0117 mg·h-1·μg·mL-1;V/F(c):178.6736±112.7002 mg·μg-1·mL和247.8692±196.5962 mg·μg-1·mL。对这些参数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AUC、Cmax、Ka、Lag time、V/F(c)、T1/2(Ka)、CL(s)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仅Tpeak有显着性差异(P<0.05)。自制贴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84.41%。由此可见,自主开发的巴布剂与参比制剂Lidoderm的血药浓度相当,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水平,而达峰时间小于参比制剂,说明自主开发的巴布剂能先于参比制剂达到峰浓度,但又由于其他的主要参数无显着性差异,表明自主开发的巴布剂比参比制剂起效更快。本文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版制剂质量标准的一般内容,就该制剂的性状、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进行了研究,各项均符合规定。刺激性和过敏性实验表明自制巴布贴对皮肤无刺激性、过敏性。

刘洪卓[5](2007)在《环孢素A皮肤给药系统的设计与评价》文中指出本文以增加难溶性的环状大分子环孢素A的皮肤吸收为主体思路,分别制备了微乳和微乳凝胶给药系统,综合运用物理促渗和化学促渗手段研究离体皮肤滞留与透过和大鼠在体药动学和组织分布的研究,对该药经皮渗透的体内外动力学行为及皮肤吸收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研究结果证实,CysA的水溶解度为4.7μg/ml、熔点144℃、油水分配系数log P=3.0:CysA溶液的稳定性不受pH、离子、超声的影响,对热、光不稳定;CysA遇尼泊金乙脂发生降解,但对苯扎溴胺稳定。与对照组相比10%薄荷油、0.05%SLS和40%乙醇载药能够显着提高CysA在去角质层皮肤的滞留;促渗剂能减少CysA透过角质层进入表皮和真皮的时滞。以微乳作为CysA皮肤给药的载体,分别以IPM为油相,AOT和Tween85分别为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双蒸水为水相,制备空白微乳。利用伪三元相图确定微乳形成的区域。利用粘度、电导、密度、折射率及表面张力等理化性质表征微乳结构,结果证明水含量在20%至30%时形成的微乳为双连续型。这一结果得到二维扩散排序谱获取的自扩散系数和低温DSC曲线中水信息的证实。实验证明,双连续型微乳载药大鼠皮肤各层滞留量和经皮渗透量大于O/W型和W/O型微乳,是皮肤外用制剂更具优势的载体。微乳凝胶由于具有良好的亲油性和附着性,是外用亲脂性药物极具潜力的载体。将双连续微乳和明胶在相图指定的胶凝区域制备有机微乳凝胶(MBG)。深入研究了决定MBG性质的动态粘弹性质,如屈服应力、弹性模量和损耗模量以及MBG组成对上述性质的影响规律,揭示了MBG的结构以及结构与性能间的关系,为确定具有适宜强度、粘弹性及附着力的MBG提供依据。另外还用“通道理论”从分子层面研究了MBG的导电性,证明MBG中存在油、水两个通道,指出了两个通道在药物传送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载药MBG研究表明,CysA在表皮和真皮中药物滞留量与载药量不呈线性关系,密闭条件下给药可以提高去角质层皮肤中CysA的含量,NMP有明显的促渗作用。研究了物理促渗技术如电致孔和低频超声对CysA体外经皮渗透和皮肤滞留的影响。结果表明,强度0.8W/cm2、超声30min药物的皮肤吸收最佳,CysA在表皮和真皮中的滞留是对照组的7倍;低频超声与Azone或SLS联用,可将CysA在皮肤中的滞留提高到25倍,显示两种促渗方法的协同效应。电致孔脉冲电压、脉冲时间和脉冲模式对药物皮肤吸收有影响,结果显示,大鼠表皮和真皮中CysA的滞留量随致孔电压的升高略有增加,随致孔时间的增加而增加。CysA是一个不电离的环状大分子,电场力对其经皮转运没有影响,这是致孔电压对大鼠去角质层中CysA滞留影响不大的原因。化学促渗剂与电致孔法联用对药物皮肤吸收有增强作用。但将电致孔、低频超声和化学促渗剂联合使用,未能取得更好的促渗效果。以大鼠为模型动物,以HPLC方法为检测手段,进行了CysA皮肤给药系统的体内药动学及组织分布的研究。微乳和微乳凝胶经皮给药与市售CysA微乳(新山地明)灌胃相比,皮肤中药物的含量提高,而血液、肝、肾组织中药物的浓度低,表明双连续微乳及微乳凝胶皮肤给药具有良好的皮肤靶向性,这对于提高疗效、减小全身毒副作用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皮肤刺激性实验表明连续使用微乳、低频超声及联合使用促渗剂,皮肤组织与对照组相比没有发生明显改变,提示这些用药方式是安全的;而微乳凝胶连续使用后,出现轻微的炎症浸润,其用药的安全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祁荣,贺锐锐,李博彧,梁秉文[6](2007)在《经皮给药系统研究新进展》文中提出目的:本文介绍了国内外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近况,综述了经皮给药制剂在新型高分子辅料、新促渗剂、促渗新方法和技术、新剂型开发等方面的最新进展,总结和评价了国内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研究现存的问题,以期为我国经皮给药制剂研究提供参考。

费颖[7](2006)在《渗透促进剂—月桂氮酮的合成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月桂氮酮是一种新型皮肤渗透促进剂,对亲水亲油性化合物均有明显的助渗作用,是透皮促渗剂的典型代表。它的突出优点是它的渗透性、毒性和对皮肤的刺激性小,与其它渗透剂相比,具有很大的表面活性,很强的助渗与自渗作用,为当今皮肤渗透促进剂的研究热点之一。 本文以十二醇、己内酰胺等为原料,经过溴化、N-烷基化二步反应合成了月桂氮酮。对其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通过单因素,多因素正交试验对各反应产物的合成条件进行了优化,采用固-液相转移法,在反应时间3.5h,反应温度90℃,碱在反应过程中每隔一小时加一次的最佳反应条件下,最终目标产物收率达97%;采用KF-Al2O3催化法,在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3.5h的最佳反应条件下,反应收率达94.3%;采用KOH-Al2O3催化法,在反应时间4.5h,反应温度85℃的最佳反应条件下,反应收率达90%。并用红外、核磁及质谱等分析手段对所合成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同时也对目标产物的物理性能诸如汽化焓、沸点及渗透性能进行了测定与分析。

王艳蕊[8](2006)在《防治日本血吸虫病新药剂的研究》文中认为本课题研究了外源性NO脂质体、吡喹酮涂擦剂和中药小柴胡汤三种药物实验治疗日本血吸虫病或消除由其引起的肝肉芽肿的效果。通过实验确定了NO脂质体原料的最佳配比为水:蔗糖:吐温80:蜂蜡=15:2.0:2.3:1.0,最佳吸收方式为先用油相即蜂蜡和吐温80的混合相吸收NO,再与水相即水和蔗糖混合,这样制备出的脂质体粒径小、稳定性好、对NO吸收率高,因此可以作为外源性NO进行抗日本血吸虫病的动物试验。实验结果表明外源性NO脂质体不仅对日本血吸虫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减虫率达45%,减卵率达42.7%),而且起到了肝靶标释药的目的。通过研究吡喹酮在几种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曲线,筛选出能够溶解吡喹酮并且溶解度较大的两种溶剂二氧六环和乙二醇苯醚,将其配制成涂擦剂进行家兔的透皮实验,通过实验发现虽然吡喹酮在乙二醇苯醚中的溶解度最大,35℃下达到了49.19%,但其透皮效果较差,并且在加入透皮促进剂后透皮效果依然很差;吡喹酮在二氧六环中的溶解度也比较大,45℃下达到48.8%,并且将其用作涂擦剂进行透皮试验时发现,吡喹酮的二氧六环溶液在未加入透皮促进剂的前提下透皮效果很好,用其对人工感染日本血吸虫病的小白鼠进行实验治疗,减虫率和减卵率均达到100%。将中药复方小柴胡汤用水煎煮,经蒸馏提取并浓缩制备小柴胡汤试液,对昆明小白鼠灌胃治疗日本血吸虫病所引起的肝肉芽肿,虫卵结节个数从473降至195个,减卵率为58.8%,部分虫卵结节被消除,摘除小白鼠的肝脏,观察发现服用小柴胡汤组的小鼠虫肝脏颜色较感染对照组深,而比正常对照组浅,说明小柴胡汤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日本血吸虫病引起的肝肉芽肿。 本课题研究的三种药物外源性NO脂质体、吡喹酮涂擦剂和中药小柴胡汤均能够起到抗日本血吸虫病的作用,小柴胡汤还能够消除由日本血吸虫病引起的肝肉芽肿。NO脂质体作为外源性药物对于进一步研究NO在动物体内的代谢和作用机理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吡喹酮涂擦剂避免了吡喹酮在动物体内的肝脏首过效应,是一种给药方便,生物利用度高的新剂型;小柴胡汤对消除由日本血吸虫病引起的肝肉芽肿有一定疗效,避免了肝肉芽肿向肝硬化,肝纤维化的转化。

刘福顺,李淑红,李亚文,孙晶,李立民[9](2004)在《月桂氮酮的生产现状及发展前景》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综述了我国月桂氮酮作为高效皮肤渗透剂的应用开发现状,不同工艺的特点及发展前景。

胡兵,孙凤兰,龙化云,黄光斗[10](2003)在《月桂氮酮的合成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介绍了国内外月桂氮酮主要的合成工艺、应用及前景 ,分析、探讨了几种合成工艺优缺点。

二、新型强渗透月桂氮酮开发成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强渗透月桂氮酮开发成功(论文提纲范文)

(1)桉叶精油抑菌性能及其微胶囊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植物精油
    1.2 桉叶精油
        1.2.1 桉叶精油化学成分
        1.2.2 桉叶精油抑菌性能
        1.2.3 桉叶精油的应用
        1.2.4 桉叶精油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3 植物精油微胶囊
        1.3.1 植物精油微胶囊化的意义
        1.3.2 植物精油微胶囊的壁材
        1.3.3 植物精油微胶囊的制备方法
        1.3.4 微胶囊缓释
        1.3.5 植物精油微胶囊在食品中的应用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研究的技术路线
2.桉叶精油气相扩散抑菌活性及成分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菌悬液的制备
        2.3.2 含菌平板的制备
        2.3.3 气相扩散抑菌实验
        2.3.4 液相扩散抑菌实验
        2.3.5 固相扩散抑菌实验
        2.3.6 桉叶精油成分测试
        2.3.7 气相桉叶精油成分测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抑菌圈测定结果与讨论
        2.4.2 MIC值测定结果与讨论
        2.4.3 桉叶精油成分测试结果与讨论
    2.5 本章小结
3.温度和氧气对桉叶精油抑菌性能及成分的影响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实验装置示意图
        3.3.2 储存稳定性实验
        3.3.3 桉叶精油成分测试
        3.3.4 抑菌实验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处理后桉叶精油表观结果与讨论
        3.4.2 成分测试结果
        3.4.3 抑菌实验结果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4.桉叶精油微胶囊化工艺优化及结构表征
    4.1 前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桉叶精油微胶囊的制备
        4.3.2 桉叶精油微胶囊包埋油含量的测定
        4.3.3 微胶囊包埋效果的测定
        4.3.4 单因素实验
        4.3.5 正交实验
        4.3.6 桉叶精油微胶囊结构表征
        4.3.7 数据统计与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桉叶精油的最大吸收波长及标准曲线
        4.4.2 桉叶精油微胶囊SEM结果与讨论
        4.4.3 桉叶精油微胶囊粒度测定结果与讨论
        4.4.4 桉叶精油微胶囊的红外光谱表征结果与讨论
        4.4.5 桉叶精油微胶囊热重及差示扫描量热测试结果与讨论
        4.4.6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讨论
        4.4.7 正交实验结果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5.桉叶精油微胶囊缓释性能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和仪器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仪器与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桉叶精油微胶囊包埋油含量的测定
        5.3.2 桉叶精油微胶囊在不同环境下的缓释实验
        5.3.3 桉叶精油微胶囊缓释机理研究
        5.3.4 数据统计与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5 桉叶精油微胶囊在不同温度下的缓释实验结果与讨论
        5.4.6 桉叶精油微胶囊在不同湿度下的缓释实验结果与讨论
        5.4.7 桉叶精油微胶囊储存时间缓释实验实验结果与讨论
        5.4.8 高温稳定性实验结果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6.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新型高效渗透促进剂——月桂氮卓酮(论文提纲范文)

1实验
    1.1 反应试剂
    1.2 反应机理
    1.3 反应实例
    1.4 产品分析
2结果与讨论
    2.1 投料方式
    2.2 物料配比、催化剂种类及其用量对产率的影响
    2.3 溶剂的种类及其用量
    2.4 反应时间
    2.5 反应温度
    2.6 洗涤方法
3结论

(3)萸连巴布膏的药学研究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萸连片概述
    2 中医药防治胃溃疡
    3 中药巴布剂的研究进展
    4 中药经皮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萸连巴布膏的药材提取工艺研究
    1 提取工艺的设计及依据
    2 实验仪器与材料
        2.1 实验仪器
        2.2 实验材料
    3 提取工艺预试
        3.1 黄连、吴茱萸生物碱含量测定方法
        3.2 提取工艺预试
        3.3 黄连、吴茱萸的醇提工艺优选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萸连巴布膏的精制工艺研究
    1 精制方法的设计
    2 实验仪器与材料
        2.1 实验仪器
        2.2 实验材料
    3 黄连精制工艺
        3.1 黄连生物碱含量测定方法
        3.2 黄连乙醇提盐酸沉淀法精制工艺
        3.3 机械除杂精制工艺
        3.4 萸连巴布膏树脂工艺的优选
    4 吴茱萸、木香水提液精制工艺
        4.1 吴茱萸、木香树脂法精制
        4.2 吴茱萸、木香醇沉法精制
    5 不同精制方法有效成分比较
    6 不同精制方法的药效学比较
    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巴布剂基质配方优化与评价研究
    1 巴布剂基质的优化研究
        1.1 实验仪器与实验材料
        1.2 实验设计
        1.3 评价方法
        1.4 实验方法与结果
        1.5 验证试验
        1.6 交联剂的选择
        1.7 交联剂用量的选择
        1.8 巴布剂制剂成型验证
        1.9 小结
第四部分 萸连巴布膏透皮吸收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2 接收液HPLC测定的方法学研究
        2.1 流动相的选择
        2.2 波长的选择
        2.3 讨论
        2.4 方法学考察
        2.5 小结
    3 实验方法与结果
        3.1 萸连巴布膏的制各
        3.2 离体鼠皮的制备
        3.3 实验方法与装置
        3.4 释放实验及结果
        3.5 透皮实验及结果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萸连巴布膏的药效学评价
    1 抑制胃溃疡
    2 抗炎消肿
    3 镇痛抗炎
    4 小结
第六部分 巴布膏基质安全性评价
    1 巴布膏基质皮肤用药急性毒性试验
    2 巴布膏基质皮肤用药刺激、过敏性实验
    3 巴布膏基质长期毒性试验
第七部分 萸连巴布膏质量评价
    1 药品原料(药材)的质量标准草案
    2 药品成品的质量标准草案
    3 药品原料(药材)的质量标准起草说明
    4 药品成品质量标准起草说明
    5 线性关系的考察
        5.1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5.2 标准曲线的绘制
    6 精密度试验
    7 重复性试验
    8 稳定性试验
    9 空白试验
    10 加样回收试验
    11 样品含量测定
    12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部分 萸连巴布膏的初步稳定性评价
    1 实验方法
    2 考察项目
    3 考察结果
总结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4)盐酸利多卡因巴布剂的研制及药动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
    盐酸利多卡因简介
    经皮给药系统的特点
    课题选择
1. 盐酸利多卡因体内体外分析方法建立
    1.1 试剂和仪器
    1.2 盐酸利多卡因体外分析方法建立
    1.3 盐酸利多卡因体内分析方法建立
2. 盐酸利多卡因巴布剂处方工艺研究
    2.1 试剂、仪器及实验动物
    2.2 盐酸利多卡因巴布剂处方基质研究
    2.3 经皮吸收促进剂选择
    2.4 盐酸利多卡因巴布剂制备工艺
3. 盐酸利多卡因质量标准研究
    3.1 材料与仪器
    3.2 性状
    3.3 鉴别
    3.4 检查
    3.5 含量测定和相关物质检查
    3.6 类别
    3.7 规格
4. 盐酸利多卡因质量标准草案
5. 盐酸利多卡因巴布剂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5.1 材料与仪器
    5.2 实验方法与结果
    5.3 结果分析
6. 盐酸利多卡因巴布剂皮肤刺激性及过敏性试验
    6.1 局部刺激性试验
    6.2 皮肤过敏试验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附录: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5)环孢素A皮肤给药系统的设计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缩略语表
药品、试剂与仪器
第一章 处方前研究工作
    1 CysA分析方法的建立
    2 CysA溶液的稳定性
        2.1 pH、缓冲液及电解质对CysA溶液稳定性的影响
        2.2 防腐剂对CysA溶液稳定性的影响
        2.3 容器对CysA的吸附作用
        2.4 温度对CysA溶液稳定性的影响
        2.5 光照对CysA溶液稳定性的影响
        2.6 超声对CysA溶液稳定性的影响
    3 CysA基本理化性质的研究
        3.1 溶解度
        3.2 油/水分配系数
        3.3 熔点
    4 CysA经皮渗透性的研究
        4.1 体外经皮渗透实验方法
        4.2 皮肤各层中CysA的测定方法
        4.3 给药载体的筛选
        4.4 促渗剂对皮肤各层中CysA滞留量的影响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环孢素A微乳局部给药系统的研究
    1 微乳的形成机理及结构理论
        1.1 微乳的形成机理
        1.2 微乳的结构
    2 微乳的制备
        2.1 主表面活性剂的性质
        2.2 油相的初步选择
        2.3 助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2.4 微乳的制备方法
    3 微乳结构的确证
        3.1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4 微乳体外经皮渗透实验
        4.1 体外经皮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5 优化微乳的稳定性考察
        5.1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环孢素A微乳凝胶在皮肤局部给药系统的应用
    1 MBG的形成机理及结构理论
    2 MBG的制备
        2.1 微乳凝胶的制备方法
        2.2 结果和讨论
    3 MBG性质的研究
        3.1 MBG流变学性质
        3.2 MBG相转变温度
        3.3 MBG的电导率
        3.4 CysA微乳凝胶的释放动力学
    4 MBG体外经皮渗透实验
        4.1 处方设计
        4.2 结果和讨论
    5 MBG稳定性研究
        5.1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物理促渗法在环孢素A皮肤吸收中的应用
    1 实验仪器
    2 低频超声对CysA皮肤吸收的促进作用
        2.1 低频超声对CysA皮肤吸收的影响
        2.2 低频超声与促渗剂处理的联合使用
        2.3 以MBG为载体的低频超声
    3 电致孔在CysA皮肤吸收中的促进作用
        3.1 电致孔对CysA皮肤吸收的影响
        3.2 促渗剂处理与电致孔的联合使用
    4 电致孔、低频超声及促渗剂在CysA皮肤吸收中的联合使用
        4.1 实验方法
        4.2 结果和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局部给药系统的大鼠体内组织分布及刺激性的研究
    1 仪器、试剂与动物
    2 体内药物分析方法的建立
    3 给药方案
        3.1 大鼠在体皮肤局部给药实验
        3.2 大鼠灌胃给药实验
    4 微乳组给药与灌胃比较
        4.1 CysA在皮肤上的滞留量
        4.2 组织中CysA的含量
    5 微乳凝胶组给药与灌胃比较
        5.1 CysA在皮肤上的滞留量
        5.2 组织中的CysA含量
    6 刺激性考察
        6.1 微乳及微乳凝胶的皮肤刺激性考察
        6.2 低频超声及联合使用促渗剂处理的皮肤刺激性考察
    7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6)经皮给药系统研究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经皮吸收制剂的优势
2 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3 经皮给药制剂的基本类型
4 促透剂的研究进展
    4.1 月桂氮酮
    4.2 烯萜类的中药促透剂
    4.3 促透剂配伍
5 促透方法和技术的进展
    5.1 化学方法
    5.2 物理方法
        5.2.1 离子导入 (iontophoresis)
        5.2.2 电致孔 (electroporation)
        5.2.3 超声波导入 (sonophoresis)
        5.2.4 激光技术
        5.2.5 磁导入 (Magnetophoresis)
    5.3 热疗技术
    5.4 微针透皮释药新技术
    5.5 穴位给药
6 经皮给药新剂型
    6.1 β-环糊精包合物
    6.2 磷脂复合物
    6.3 脂质体
    6.4 纳米粒
    6.5 微 乳 (microemulsion)
7 展 望

(7)渗透促进剂—月桂氮酮的合成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皮肤渗透促进剂的研究现状
    1.2 皮肤渗透促进剂的种类及作用机理
        1.2.1 皮肤渗透促进剂的种类
        1.2.2 皮肤渗透促进剂作用机理
    1.3 影响透皮吸收的因素
        1.3.1 皮肤渗透促进剂的影响
        1.3.2 皮肤因素的影响
    1.4 月桂氮酮的作用机制
    1.5 月桂氮酮的毒副作用
    1.6 月桂氮酮的应用
    1.7 月桂氮酮的合成现状
    1.8 本论文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2 试剂和仪器
    2.1 试剂
    2.2 仪器
3 试验研究及分析
    3.1 原料(溴代十二烷)的制备与精制
        3.1.1 合成机理
        3.1.2 合成试验操作
        3.1.3 产物结构表征
        3.1.4结果与讨论
        3.1.5 试验流程图
    3.2 固液相转移催化剂合成月桂氮酮
        3.2.1 基本原理
        3.2.2 合成试验
        3.2.3 产物结构表征
        3.2.4 结果与讨论
    3.3 KF-Al_2O_3催化剂合成月桂氮酮
        3.3.1 KF-Al_2O_3的催化机理
        3.3.2 合成试验操作
        3.3.3 产物结构表征
        3.3.4 结果与讨论
    3.4 KOH-Al_2O_3催化合成月桂氮酮
        3.4.1 合成试验操作
        3.4.2 结果与讨论
        3.4.3 产物结构表征
    3.5 小结
4 月桂氮酮的汽化焓和沸点测定实验
    4.1 试验测定
    4.2 结果与讨论
    4.3 本章小结
5 月桂氮酮在植物染色中的应用
    5.1 助染原理
    5.2 原料选择
    5.3 实验过程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8)防治日本血吸虫病新药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Ⅰ 前言
    1 本项研究的国内外状况
        1.1 一氧化氮在抗日本血吸虫病中的应用
        1.1.1 NO的生物合成和调节
        1.1.2 NO对血吸虫的作用
        1.1.3 NO抗寄生虫感染的机制
        1.2 抗日本血吸虫病药物——吡喹酮
        1.2.1 吡喹酮的研究概况
        1.2.2 透皮给药的研究
        1.3 中草药在抗日本血吸虫病中的应用
        1.3.1 青蒿琥酯和蒿甲醚
        1.3.2 小柴胡汤
    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2.1 外源性NO脂质体的研究及意义
        2.2 吡喹酮涂擦剂研究的意义
        2.3 小柴胡汤治疗日本血吸虫病肉芽肿的研究与意义
Ⅱ 材料与方法
    1 主要实验材料
        1.1 主要实验药品
        1.2 主要实验动物
        1.3 主要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NO脂质体的制备和抗日本血吸虫病的试验治疗
        2.1.1 蜂蜡乳状液的制备
        2.1.2 NO的生成
        2.1.3 NO脂质体的制备
        2.1.4 脂质体中NO含量的测定
        2.1.5 NO脂质体抗日本血吸虫病小鼠的试验治疗
        2.2 吡喹酮涂擦剂的制备和抗日本血吸虫病试验
        2.2.1 最佳溶剂的选择
        2.2.2 吡喹酮涂擦剂的动物实验
        2.3 小柴胡汤消除日本血吸虫病引起的肝肉芽肿试验
        2.3.1 小柴胡汤提取液的制备
        2.3.2 小柴胡汤的动物实验
Ⅲ 结果与讨论
    1.外源性NO脂质体的制备及其对日本血吸虫病的试验治疗
        1.1 NO脂质体制备条件的确定
        1.2.测定脂质体中NO的浓度
        1.2.1 亚硝酸钠标准曲线方程
        1.2.2 不同吸收方式下所得脂质体中NO的浓度
        1.3 NO脂质体治疗小鼠日本血吸虫病的实验效果
    2.吡喹酮涂擦剂的制备及对日本血吸虫病的试验治疗
        2.1 溶剂的选择
        2.1.1 二氧六环
        2.1.2 乙二醇苯醚
        2.1.3 二甲亚砜
        2.2 吡喹酮涂擦剂的动物实验
        2.2.1 吡喹酮涂擦剂的透皮效果
        2.2.2 吡喹酮涂擦剂透皮过程的热力学分析
        2.2.3 吡喹酮涂擦剂抗日本血吸虫病的实验治疗效果
    3.小柴胡汤提取液的制备及其对肝肉芽肿的试验治疗
        3.1 小柴胡汤提取液的制备
        3.2 小柴胡汤的动物实验
        3.2.1 小柴胡汤对日本血吸虫病肝肉芽肿试验治疗
        3.2.2 观察肝脏表面虫卵结节结果
Ⅳ 结论
Ⅴ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9)月桂氮酮的生产现状及发展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一、概述
二、生产现状
    1、氢化钠法
    2、液-液相转移催化法[3]
    3、固-液相转移催化法
    4、协同相转移催化法
三、发展前景
    1、医药和化妆品行业
    2、农药行业
    3、印染、皮革行业
    4、其它行业
四、结束语

(10)月桂氮酮的合成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合成工艺
    1.1 无催化剂法
        1.1.1 氢化钠法[2~4]
        1.1.2 醇钠法[5~6]
    1.2 相转移催化 (PTC) 法
        1.2.1 液-液相转移催化法
        1.2.2 固-液相转移催化法
    1.3 超声波协同催化合成法
    1.4 其它方法
        1.4.1 无机载体催化法
        1.4.2 无水KF协同催化法[18~19]
        1.4.3 微波干法催化法
2 应用
    2.1 医药、化妆品行业[24~26]
    2.2 农药行业[27]
    2.3 印染、皮革和化纤行业
    2.4 其它行业
3 展望

四、新型强渗透月桂氮酮开发成功(论文参考文献)

  • [1]桉叶精油抑菌性能及其微胶囊化研究[D]. 任小玲.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2]新型高效渗透促进剂——月桂氮卓酮[J]. 曾献邦,袁燕平,邓晓琴,戴益民. 化工时刊, 2009(10)
  • [3]萸连巴布膏的药学研究与评价[D]. 杜茂波.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9(11)
  • [4]盐酸利多卡因巴布剂的研制及药动学研究[D]. 刘婷婷. 华中科技大学, 2007(06)
  • [5]环孢素A皮肤给药系统的设计与评价[D]. 刘洪卓. 沈阳药科大学, 2007(09)
  • [6]经皮给药系统研究新进展[J]. 祁荣,贺锐锐,李博彧,梁秉文. 中医外治杂志, 2007(01)
  • [7]渗透促进剂—月桂氮酮的合成及应用研究[D]. 费颖. 南京理工大学, 2006(01)
  • [8]防治日本血吸虫病新药剂的研究[D]. 王艳蕊. 华中农业大学, 2006(02)
  • [9]月桂氮酮的生产现状及发展前景[J]. 刘福顺,李淑红,李亚文,孙晶,李立民. 化工科技市场, 2004(12)
  • [10]月桂氮酮的合成与应用研究[J]. 胡兵,孙凤兰,龙化云,黄光斗. 化工技术与开发, 2003(05)

标签:;  ;  ;  

一种新型强渗透性月桂酰脲研发成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