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对日本牛肉出口实现恢复性增长

澳大利亚对日本牛肉出口实现恢复性增长

一、澳对日牛肉出口实现恢复性增长(论文文献综述)

沈丁心[1](2021)在《日本经济外交的嬗变及其趋势研究 ——以第二届安倍政府时期为核心》文中研究说明2020年9月,安倍晋三内阁闪电辞职,菅义伟接任,日本政治从此开启了“后安倍时代”。安倍晋三两次执掌日本政坛,创下了日本战后政治家最长执政记录。安倍时代已去,但却为日本政坛留下了诸多政治遗产,其中,安倍有关经济外交的构想、政策行动与成效,对日本政治、外交以及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影响依然深远广泛。“后安倍时代”的日本外交将向何方,格外引人注目。因此,从了解菅义伟政府外交政策取向和展望未来日本外交发展趋势的意义上,回顾与总结安倍执政时期日本经济外交的经验与教训具有非常特别的意义。自安倍晋三第二次执政后,日本经济外交的发展渐趋展现为相对积极的态势。全球化的趋势,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前所未有的程度上促动国际社会复合相互依存的逐步发展与不断完善;同时,逆全球化的趋势,亦在相当程度上与全球化共生同行,在相当复杂的国际战略互动中展现出突出的影响。在上述时代发展变化的背景之下,日本经济外交的内涵与外延正在逐步发生变化,其在日本对外交往和外交政策实行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不断提升。有鉴于此,本文将研究目标锁定在日本经济外交的嬗变过程、经济外交相关变量之间的耦合与交叉互动等问题上,通过这项研究以考察日本经济外交在新时代的现状与变化,把握其特征与发展趋势,为我国对日外交乃至我国外交的发展与未来方向塑造等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综合运用国际关系理论与研究方法,以日本官方数据和政府资料等为主要基础数据,考察日本经济外交内涵与外延的变化,分析以安倍政府(第二次执政)时期为核心的日本经济外交的理念构想、实施内容、外延变化、主要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客观评价其实施效果。本文由绪论(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现状分析)、正文(五章)和结论、以及参考文献等内容构成。本文的绪论部分,主要以第二届安倍政府时期日本经济外交的发展演变、内生变化与外在变迁等作为问题导向,通过对日本经济外交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研究现状等问题的梳理与分析,明确日本经济外交的研究前提,为其后展开的有关日本经济外交的基本构想、具体政策实践、政策实施的模式建构和发展趋势研究等提供必要的研究基础。本文第一章以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国际关系理论解读与释义为核心内容,通过对新自由制度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外交研究的相应理论解读来建构本文研究日本经济外交的理论分析框架。对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理论解读,不仅意在充实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国际关系理论认知,而且能为解读21世纪日本经济外交发展的指导理念提供更为明晰的线索与方法。如何有效评估日本经济外交的现状与未来趋势,需要充分发挥国际关系理论和经济外交研究理论的指引作用。本文第二章以时代演变中的日本经济外交嬗变为主题,梳理与解读战后日本经济外交的发展演变历史与现状,厘清日本经济外交的基本内涵,特别是第二届安倍政府时期日本经济外交嬗变与发展趋势的基本内涵。从纵向的视角分析安倍政府经济外交构想、布局的变化及其五大支柱(对外贸易、经济援助、对外投资、经济制裁、经济合作)的基本内涵与进展,以及与安倍国家战略与外交政策的相互关系。通过分析第二届安倍政府实施日本经济外交的具体战略构想与具体政策措施,特别是在国家战略的层面,日本在经济外交的各个领域具体实施经贸外交、投资外交与援助外交,乃至制裁外交,例如签署CPTTP、日欧EPA、日美贸易协定等等过程的分析,阐释经济外交与日本政治、经济与社会等的交互作用,展现日本经济外交在日本国家治理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本文第三章以分析第二届安倍政府时期日本经济外交内涵与外延扩大为主题,通过对“大阪轨道”构想及其实施过程的全面分析和东日本大地震后危机外交公关的经济外交实施案例的实证分析,具体阐述安倍政府经济外交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是如何适应国际环境变化而实现自身理念与政策实践升级的过程。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实施的案例解读,是本文研究日本经济外交的重要方式之一。本章中对于“大阪轨道”的关注与研究,是针对日本外交整体实践中,基于主场外交与经济外交的关联性互动,阐释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实施的案例研究。同时,针对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专门性案例研究,以“谣传损害”背景下的经济外交作为分析案例,从另一个侧面充实了有关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论证过程。同时,本章对于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比较研究给予了充分的关注,通过对比日本的政府开发援助(ODA)与中国“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阐释日本经济外交的嬗变过程。本文第四章以分析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动因、特点与评价为主题。对于日本经济外交嬗变的研究,本文的关注不单局限于日本经济外交嬗变本身,更注重在国际环境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日本经济外交嬗变产生的动机与深层原因等问题方面。基于国家治理与国家战略的双重视角,尝试重新认识经济外交嬗变的动因、变化特点等问题。本文第五章以“后安倍时代”日本经济外交的发展趋势与展望为题,在综合分析日本经济外交嬗变及其影响的基础上,对日本经济外交的未来构想、面临的困境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展望。日本经济外交的未来展望,是分析、研究与评价日本外交未来发展趋势的重要变量之一。日本经济外交的发展趋势不仅取决于第二届安倍政府从国家治理到外交实践的相关构想与政策实践,而且与日本面临的外在国际环境变化密切相关。依据上述分析考察,本文尝试在结论部分提出以下几个结论:第一,本文尝试建构新的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理论范式,通过理论的、历史的和现实的三个维度,对日本经济外交的理念、政策及其属性嬗变进行梳理和分析,全方位地考察日本外交战略与政策的实践与发展变化,转变现有日本外交研究的思维定势,实现日本外交研究的理论创新。本文关于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研究,是对于已有研究成果的继承、优化与拓展。第二,日本经济外交的内在构成与自身的逻辑演变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日本国内外的环境变化,特别是日本国家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不断地完善内涵,适时地扩展外延的有机整体。应对中国国力增长和国际影响力的扩大,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的巨大变化,安倍政府重新认识和调整经济外交的价值与作用,是其现实主义国家治理理念的最明显体现。第三,本文在研究中特别关注了经济外交内涵变化与外延扩大的问题。诸如经济外交中的文化属性问题、公共外交与国际文化传播与经济外交政策的交叉融合问题等,为全面认识和把握日本经济外交乃至日本外交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与独立的思考。本文认为,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既是战后日本经济外交在21世纪日本国家外交实践中的延续,也是安倍政府在和平主义外交与文化产业立国等治国理念指导下,主动顺应国际国内环境变化而适时调整经济外交内涵与外延的外交实践过程。第四,日本式的思维方式对日本经济外交特别是安倍经济外交提供了基本的理念基础和政策动力,同时也决定了日本经济外交的特性与发展困局。日本经济外交的嬗变既给日本振兴经济与国际合作,重振国家自信提供了助力,同时也无法避免受到社会文化心理以及国际认知等等的局限与约束,从而导致日本经济外交乃至日本外交无法摆脱既有的发展思路与框架,无法完全回应日本国家治理的现实需求。“后安倍时代”的日本经济外交能否摆脱困局,在日本经济与日本外交、日本国家转型与国际社会发展等等交汇过程中,继续发挥有效的链接与平衡作用,为日本的国力提升与国际影响力的扩大起到应有的作用还有待持续观察。

胡静伟[2](2021)在《战后日本与澳大利亚经贸关系研究(1951-198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日澳两国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恢复了二战时中断的经贸关系;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后期,日澳经贸关系迅速发展,日本成为澳大利亚最大贸易伙伴;80年代,日本掀起在澳大利亚直接投资的浪潮,同时日澳经贸关系开始由双边贸易往来向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于1989年主导成立了亚太经合组织,日澳两国的经贸关系逐渐向深层次、全方面发展。战后近40年间,日澳经贸关系整体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由于自身利益的不同,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贸易摩擦,但最终以协商的方式解决。1951年至1989年日本与澳大利亚外交关系以经贸关系为主,这一时期,日澳双边外交呈现出政冷经热的特点。之后,日澳两国在经贸关系发展的基础上展开全方位外交。从整体上看,日澳经济结构的互补是推动战后两国经贸关系发展的根本原因;日澳两国经济政策的调整、美国东亚政策的转变制约着日澳两国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日本与澳大利亚经贸关系的发展历程与两国经济政策的调整相适应,在这一过程中,日澳经贸关系的发展表现出以下特征:(1)稳定的协商机制。日澳两国在不断的合作与摩擦中建立一套特有的、且较为稳定的协商机制;(2)地缘经济色彩浓厚。日澳双方同处亚太地区,从地缘上降低了两国沟通成本与贸易成本,加之两国在贸易上有一定的互补性,具有鲜明的地缘经济色彩;(3)日澳双边贸易呈现出不平衡性。日澳恢复双边贸易以来,从两国的经济往来中商品结构、贸易政策的转变等方面可以看出,日澳双边贸易对日本更为有利。

沈丹丹[3](2020)在《“印太战略”背景下澳大利亚平衡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美国“印太战略”的出台,澳大利亚作为其忠实的盟友,对新出台的这一战略表示欢迎和支持。在“印太战略”的推动下,澳大利亚以期利用大国关系平衡与两洋战略平衡的综合性平衡战略实现国家利益和目标,欲成为印太地区的重要领导力量。在大国关系平衡中,澳大利亚加快与美国、日本和印度的合作,以维护美国建立起来的地区秩序,强调协同建设一个安全、稳定以及繁荣的印太地区,保障澳大利亚的国家利益。“印太战略”意图对冲中国,但中国作为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国,对其国家经贸发展影响巨大,尽管近几年来因为澳大利亚国内“中国威胁论”多次出现,使得澳中关系发展颇为坎坷,澳中关系摇摆不定已然成为短期内不会改变的事实,但澳大利亚作为一个中等国家仍需平衡好与华关系,增进双边政治互信,努力创造双赢局面。与大国关系平衡同时开展的还有两洋战略平衡,“印太战略”使得印度洋地位提升,澳大利亚的海洋战略空间不再局限于太平洋,而是不断将战略注意力转向印度洋地区。澳大利亚地处两洋,部署好太平洋与印度洋战略对于其实现地区中等强国有所助益。澳大利亚在面临新的地区挑战的同时,也需要为平衡战略的实施付出巨大精力,但可以做出推断的是,短期内澳大利亚的平衡战略将集中更多精力投入到与印太地区国家的安全防务合作中去,以提高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缓解澳大利亚面对日益复杂的印太地区所产生的焦虑与不安,但不可避免的是澳大利亚的战略观原本就从属西方,因此其实施平衡战略过程中发生“不平衡”现象实属正常。

马伟[4](2018)在《日本涉农会社中国东北“农业开发”研究(1906~1945)》文中研究说明日本对我国东北的“农业开发”,是通过涉农会社实现的。其中,“东亚劝业会社”“满拓公(会)社”及“大连农事会社”主要从事土地掠取及农业经营、农业移民、农业金融等业务,“东亚劝业会社”“满蒙畜产工业会社”“满洲畜产公(会)社”“满洲猪毛工业会社”等则从事畜产品买卖、加工、输出等业务。1922年设立的“东亚劝业会社”,致力于东北土地、农产品、大米、牛肉等资源的掠取。截至1935年,该会社在“南满洲和东部内蒙古”掠取土地超过13万町,吉东地区95.32万町。其中部分土地改造为水田,以朝鲜佃农为主要劳力,获取稻谷等实物地租,部分旱田租借给我国汉族农民,以货币地租获利。1936年“东亚劝业会社”解散后,水田业务由“鲜满(满鲜)拓殖会社”接收,旱地业务则由满拓公(会)社所承继。截至1941年,“满拓公(会)社”共掠取土地2002万町,相当于日本本土耕地面积的2.2倍。对于如此规模的土地,除一小部分配给日本移民外,剩余绝大部分一方面由该公社直接采用租佃制度进行经营,另一部分则采用“掠夺型经纪”模式,雇佣土地经理人进行管理,这很大程度造成农业收入体系及分配模式混乱。同时,该公社还试图在“满拓区”内推行改良农法,办法是通过改良农具取代东北传统农具,但因数量严重不足而进展缓慢,最终造成该改良农法流于形式。1929年设立的“大连农事会社”,主要在“关东州”进行土地及农产物的垄断业务,并为日本农民迁移东北积累经验,但大规模移民侵略实施后,该会社的作用降低,但依然以租佃的形式对所掠土地进行控制。畜产方面,“九·一八事变”前,“东亚劝业会社”对农业资源的垄断和掠取有所节制,伪满洲国建立后,借助政治优势,始实行行业垄断。1930~1935年,“东亚劝业会社”还一度向日本海军提供东北冷冻牛肉。该会社解散后,畜产业务整合为“满蒙畜产工业会社”,从事肉类屠宰、加工等业务,并专门供应日本海军及关东军。1937年,“满洲畜产会社”获取该工业会社的全部股份,并完全垄断了伪满肉类、皮革、毛皮、羊毛等畜产物的加工、运输、输出等业务。“满蒙毛织会社”主要从事东北羊毛及澳洲细羊毛的深加工业务,并垄断了东北羊毛业务的输入。1943年升格为“满洲畜产公社”后,着重以制定价格的方式控制东北畜产资源。针对日本对我国东北,乃至东亚的殖民,本文以“结构性殖民理论”三大要素三大维度进行解读及理论提升。三大要素包括重农主义、农业移民及“国策会社”,其中,“国策会社”是核心环节,是推行重农主义和农业移民的基础和载体。而涉农会社体现“国策会社”的意志,并助推其农业殖民政策。三大维度是重农主义而非重商主义,规模性的农业移民而非零星的工业、商业移民,“国策会社”而非商业公司。三大维度处于高位,对殖民地的占有、同化及转化为“地理边疆”的可能性将处于高位。否则即处于低位。相较于西班牙、葡萄牙及英国、法国对美洲殖民,日本对我国东北殖民的政策性无疑处于高位。

黄金宇[5](2018)在《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日本长期以来一直是国际贸易多边体制的支持者,但最近十多年来日本明显加快了签署FTA的步伐。截止到2018年7月,日本已经完成了17个FTA的签署,8个FTA正在谈判,其中日本-哥伦比亚FTA实质性达成一致,RCEP、日本-加拿大FTA均表示要在2018年取得实质性进展,日本-土耳其FTA和中日韩FTA正加紧谈判,实际上只有与海合会和韩国的谈判陷入停滞之中,尤其是日本-欧盟FTA的签订使日本从落后的状态迅速成为东亚地区的“排头兵”,与韩国并肩领跑。在FTA谈判中,农业议题是非常重要和敏感的领域。农业是立国之本,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世界各国普遍对农产品贸易进行保护。随着FTA在全球贸易自由化浪潮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在面对日本这样巨大且贸易保护水平很高的农产品市场时FTA谈判将会变得更加激烈。当前国际贸易自由化大潮中,日本的农业保护政策面临着巨大考验,在不断加强的保护中日益衰落的日本农业已经无力经受自由化的冲击。日本FTA谈判在两难困境下取得了显着效果,既推动了本国FTA谈判进程,又较好地保护了农产品市场,因此对其农业议题谈判模式值得进行研究。文章以日本FTA进程中的农业议题谈判模式为研究对象,梳理了日本FTA战略的发展历程、主要特点和影响因素,运用“双层博弈”模型总结了五种谈判模式的建立、构成和推广,分析了五种模式产生的历史和经济、外交、政治等方面的现实根源,在对谈判效果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引力模型”分析了日本2006-2015年十年间的农业进出口贸易相关数据,形成了日本农业议题谈判的经验。文章认为,日本深入地思考并灵活运用关税手段,通过设置复杂的关税减免模式既保护了本国农业又推进了FTA,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文章提出了中国在FTA进程中农业议题谈判以及推动RCEP和中日韩FTA的建议,日本是中国农产品出口最重要的对象国,中国耕地少、农产品竞争力弱等特点与日本类似,如何借鉴日本谈判模式推进FTA值得思考,做到有的放矢,占据有利地位,既保证谈判结果有利于中国农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又有利于扩大中国农产品出口。文章分为7章展开。第一章是绪论。说明了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研究意义和目的,提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梳理并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简要评价。第二章是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理论基础。分析了博弈论与国际贸易谈判、国家利益理论与农业保护、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与农业贸易政策制定等相关理论,建立了FTA协定签署或不签署的“囚徒困境”模型,分析了国际政治学关于“国家利益至上”理论要求保护农业贸易与国际主流经济学要求建立自由贸易体系之间的摩擦与矛盾,从国际政治经济学角度建立了双层博弈模型分析了农业贸易政策的制定过程。第三章是日本FTA战略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梳理了日本FTA的签订过程,总结了日本FTA的立足东亚精选谈判对象、迅速扩张由双边EPA向巨型FTA转变、先易后难采取EPA形式取代FTA、提高标准力争主导规则、维护安全力保战略资源稳定进口等五个主要特点,并从历史文化传统、国内政治决策体制之间的分歧、国际上的美日同盟以及日本农业保护现状等方面对日本FTA进程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第四章是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的谈判模式分析。归纳了日本十多年来在外务省、经产省、农水省等纲领性文件指导下,在FTA具体谈判实践中的五种谈判模式,即:完全排除农产品的谈判模式、保护最敏感产品的谈判模式、利益交换的谈判模式、“外交优先”的谈判模式、全盘考量国家利益的谈判模式。在双层博弈模型基础上,分析了上述模式的建立、“赢集”的构成、谈判的探索与实现及复制与推广。第五章是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根源分析。日本悠久的农业保护政策构成了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历史根源;农业持续低迷、粮食依赖进口、利益集团博弈等经济、外交、政治因素是现实根源。通过对全球化、区域化两个阶段分析了日本农业保护政策的演变过程,并通过中国、日本、韩国与东盟的三个FTA农产品贸易降税模式的比较,直观地说明了日本农业保护政策;探讨了日本农业保护政策对农业议题谈判的影响。第六章是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的效果和实证分析。在建立谈判效果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对日本农业议题谈判的效果进行了分析,发现日本的农业贸易保护政策若做出较大让步将面临巨大的农业经济损失和政治风险,因此遵循着尽量不做让步、尽量保护农业核心利益、尽力争取到政治、经济、外交、战略安全等方面利益最大化的思路。实证方面,利用贸易引力模型对日本与美国、欧盟、澳大利亚、中国、东盟等12个国家或地区在2006-2015十年间的农产品贸易数据,实证分析了关税、人口规模、贸易距离、人均GDP、实际GDP增长率、农产品生产总额、汇率、物价增长率、是否同盟国、FTA是否生效对日本农产品贸易额和对日本农产品进口额的影响。在分析中发现关税税率的影响是非常复杂的,既对进口价格、数量产生影响,又对进口、出口产生影响,尤其是与FTA是否生效交互发生影响。分析表明农业议题尤其是关税谈判在FTA进程中起着重大的决定性作用,日本通过复杂的关税减免模式既保护了本国农业又推进了FTA,取得了良好效果,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谈判经验。第七章是启示与建议。以上述研究成果为基础,总结了中国FTA进展现状和中国农业贸易保护现状,比较详尽地提出了中国在农业贸易保护及农业议题谈判方面的建议,同时就推动RCEP和中日韩FTA谈判进程分别提出了建议。

姜芸[6](2018)在《澳大利亚对太平洋岛屿国家的援助研究》文中认为澳大利亚自二战以来,十分重视周边外交,多年来已经成为太平洋岛屿地区规模最大的援助国。澳大利亚之所以对太平洋岛国采取援助外交政策,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地缘战略考量是根本原因;第二,太平洋岛国在民族独立之后的发展困局不利于大洋洲的整体稳定;第三,塑造国家形象、带动本国经贸和稳定周边环境等利益需求是澳大利亚重视周边外交的动因;第四,太平洋岛国对援助的严重依赖,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域外大国对太平洋岛国持续的援助投入,客观上促使澳大利亚进一步使用援助外交来维持本国在太平洋岛屿地区的领导力。在援助太平洋岛国的过程中,澳大利亚逐渐形成了成熟的援助体系。第一,基于服务于国家利益和帮助贫困国家的宗旨,澳大利亚分别树立了政治、安全和人道主义等战略目标,以及稳定、减贫和经济增长等援助太平洋岛国的战略目标。第二,建设了一整套机制来有效贯彻上述目标,主要有:通过发布《莫尔兹比港宣言》和《凯恩斯协定》来确定援助太平洋岛国的原则;利用官方规定、标准和法律法规等,来约束援助决策过程和参与各方;通过澳大利亚国际开发署、外交贸易部、发展效率办公室、澳大利亚—太平洋技术学院和发展创新中心等援助执行和协调机构来保障援助能够顺利、有效、更好地实施。第三,整合援助战略目标,制定相应的援助政策,并使用合适的援助方式。其中政治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繁荣和环境保护等成为澳大利亚援助太平洋岛国的重要内容,项目援助、技术援助和促贸援助是主要援助方式。第四,定期出具太平洋地区评估报告,及时评估援助成效。通过从援助国、受援国和第三方角度来分别评估澳大利亚对太平洋岛国的援助可以发现,澳大利亚虽然实现了大部分战略目标,但在援助理念、援助方法等方面仍存在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首先,从援助国角度看,虽然澳大利亚通过对“有效治理”和“基础设施、贸易和私营部门发展”等领域的持续投入,以及在太平洋岛屿地区实现了主导性援助优势,取得重要政治和外交收益。不过,澳大利亚在国家形象收益方面未能取得有效进展。其次,从受援国角度看,通过多项教育和健康项目的推行,澳大利亚在太平洋岛国减贫方面的援助工作获得了各岛国领导人的认同。然而,虽然所罗门群岛“区域援所团任务”成功完成,使该岛国恢复了稳定,但该行动却引发了有关干涉岛国内政的争议。另外,“太平洋更紧密关系协定”谈判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不过能否真正促进岛国经济增长还不得而知。最后,从以经合组织和援助现实网络为代表的第三方来看,经合组织援助发展委员会总体上肯定了澳大利亚的援助工作,认为完善的援助管理体系是澳大利亚的优点,同时建议其加大使用合作伙伴行政系统的份额。援助现实网络通过持续关注澳大利亚援助政策的演变,以及执政党对其援助理念的影响,指出自由党领导下的澳大利亚在对外援助中正在更多地考虑本国利益,并呼吁澳大利亚应该更加重视太平洋岛国的减贫。总结澳大利亚对太平洋岛国的援助可以发现,从援助特点来看,近年来,在十四个太平洋岛国中,位于美拉尼西亚岛群的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瓦努阿图和斐济是澳大利亚的重点援助对象。有效治理、教育和健康/卫生等是澳大利亚援助太平洋岛国的重点领域。从经验教训来看,自成体系的援助管理系统是澳大利亚援助太平洋岛国的有效经验,但澳大利亚在该地区“回旋镖式”的援助却遭到太平洋岛国的普遍诟病。反思澳大利亚对太平洋岛国的援助,澳大利亚需要在真正帮助太平洋岛国减贫和谋取国家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同时,还需尽量避免政府更迭对援助政策连续性的影响。

胡东兴[7](2017)在《FTA下的贸易自由化对中国畜牧业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贸易自由化进程不断加速,中国于2001年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启了多边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增长显着,但是同年进行的多哈回合谈判到目前仍旧步履维艰,中国开始重视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的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近年来,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中国先后与22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13个自由贸易协定,目前中国正在谈判的自由贸易区达到7个,并且与9个国家启动了前期的研究,随着自由贸易区战略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进一步加快了中国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国已经与新西兰、澳大利亚等畜牧业大国达成自由贸易协定,自由贸易区推动下的贸易自由化不仅深深的影响了畜产品贸易,也影响了中国畜牧业生产等多个方面。中国正在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步伐,因此进行FTA下的贸易自由化对中国畜牧业既有和潜在影响的相关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依托自由贸易理论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围绕FTA下的贸易自由化对中国畜牧业影响展开研究。本文从FTA下的畜产品贸易自由化入手,在分析了中国畜牧业的现状之后,研究畜产品贸易自由化进程,进而引入引力模型、VAR模型和GTAP模型,分析了贸易自由化对畜牧业的既有影响并预测未来的潜在影响。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通过扩展的固定效应贸易引力模型,采用20年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贸易自由化对中国畜产品贸易的影响。结果表明,贸易自由化总体上对中国畜产品进口和出口都有促进作用,对出口的促进作用大于对进口的促进作用,这和中国畜产品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及中国自由贸易协定签署国家的地理分布密切相关。贸易自由化对不同畜产品贸易影响差距较大,贸易自由化对生毛皮进口的促进作用大于对出口的促进作用,其他畜产品出口促进作用大于进口的促进作用。其次,在分析中国与多个已达成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畜产品贸易的基础上,发现贸易自由化对不同畜产品的产量影响差别较大。贸易自由化对国内猪肉和禽肉生产基本没有影响,从自贸区进口的牛肉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国内牛肉供给,大量进口的羊肉给国内羊肉产量带来了不利影响。来自新西兰的奶产品进口量很大,竞争力很强,不利于中国奶业的发展。贸易自由化带来的羊毛进口虽然满足了国内供给不足,但是对国内羊毛产业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中国向自贸区出口的禽蛋对国内禽蛋产量影响较小。再次,研究了FTA下的贸易自由化对畜产品价格的影响。近年来,中国羊肉生产者价格远高于新西兰羊肉生产者价格,进口关税的减让会导致中国从新西兰进口羊肉价格下降,但是不同税号下的羊肉价格下降幅度不同。从VAR模型得到的解释是,FTA下的新西兰羊肉进口价格对国内羊肉价格的冲击主要为正向冲击,新西兰羊肉进口价格的冲击会逐渐引起国内羊肉价格的变化。中国原奶生产者价格长期高于新西兰原奶生产者价格。受关税递减影响,酸奶和乳清的年度进口价格下降幅度较大,而液态奶、奶粉和奶酪的进口关税减税期较长,所以测算出的年度价格降幅空间较小。从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来看,国内奶产品价格受新西兰进口奶产品价格影响较大,受影响的期限较长。最后,通过GTAP模型,预测未来中国贸易自由化对中国畜牧业的影响,研究发现贸易自由化总体上促进了中国畜产品贸易的发展,但是对不同产品影响差距较大,对羊毛和奶产品的影响较大,对其他产品影响相对较小,并且贸易自由化会进一步恶化中国畜产品贸易逆差。未来的贸易自由化会导致畜牧业大国间的竞争加剧,中国羊毛和奶产品进口价格下降,其他畜产品价格小幅上涨,但对国内市场价格影响相对较小。总体上来说,无论短期还是长期的贸易自由化都会对国内的畜牧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羊毛、奶产品和肉类的国内产量均出现了不同幅度的下降。根据上述分析的结论,提出多渠道提升中国畜产品的竞争力、采取审慎灵活的自由贸易区政策等相关建议。

史逸林[8](2016)在《中澳贸易中长周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澳贸易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19世纪中叶,中国就成为澳大利亚第三大贸易伙伴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国。在此后的150余年间,两国社会经历了巨大变革,经贸关系也经历了跌宕起伏,2010年中国成为澳大利亚第一大贸易伙伴。论文把康德拉季耶夫的长周期理论运用于中澳贸易研究上,提出划分中澳贸易中长周期的四项基本原则,即在划分较长时期的双边贸易时应重点考虑如下因素:1)社会重大变革;2)进出口净值;3)商品结构;4)与经济周期的关联度。根据以上原则,论文将1861年以来的中澳贸易划分为6个完整周期和1个进行周期,并详尽论述了各周期的贸易规模、特点、商品结构以及造成发展或停滞的国内外原因。论文始终把中澳贸易置于两国社会经济的大背景下加以研究,分析它在中国对外贸易和澳大利亚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探究中澳贸易的变迁所反映出的中国近代化历程,即哪些因素造成中国在这个时期主要进口或出口这种商品而非其他。论文采用比较的视角,将中澳贸易与中日、中英、中美,以及澳日、澳印、澳锡等贸易加以比较,剖析中澳贸易的特点,评价各个时期中澳贸易的表现,论述它的发展速度和质量。论文由5章组成。第一章“经济周期理论框架下的中澳贸易”解读国内外学术界关于经济周期的相关理论,特别是康德拉季耶夫的长周期理论。运用相关的周期理论,我们把百余年的中澳贸易划分为6个完整中长周期和1个进行中的周期。第二章“1949年以前的中澳贸易”分析了 1861—1949年的3个中长周期,即1861—1910、1911—1930 和 1931—1949 年。第三章“对1949年以前中澳贸易的综合评估”对1861年至1949年的中澳贸易做了综合性评价和分析。本章重点论述了 4个方面的问题:1.如何评价近百年的中澳贸易,特别是中国的表现;2.与澳大利亚对外进口以及日本、印度、锡兰(斯里兰卡)对澳大利亚出口相比,中国出口发展是快了还是慢了;3.中国出口中最大的进步是什么,反映了那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哪些特点;4.中国的出口和进口结构与日本对澳贸易有何不同,它们如何反映中日近代化进程的差异。第四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中澳贸易”将1949年以后的中澳贸易分为4个中长周期,即 1949—1960、1961—1989、1990—2008、2009—..。第五章“’世界工厂’对澳大利亚贸易的发展规律及其启示”分析中国如何走向世界第一大贸易出口国的道路,讨论了中澳贸易与各历史阶段中国经济的互动关系。本章的重点在于揭示“世界工厂”从澳大利亚的进口演变规律,分析正在发展中的中澳贸易第七中长周期的走势。

程鹏翔[9](2015)在《同盟拓展:21世纪初美澳同盟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澳同盟是美国亚太同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诞生于二战刚一结束,历经60余年及多场战争,澳大利亚始终紧密追随美国,美澳同盟至今仍是美国维持全球霸权的重要一环。进入21世纪,美澳同盟非但没有随着苏联解体、原有针对对象的消失而陷于“沉沦”,反而有了新的发展,尤其是在美国实施重返亚太战略的背景下,美澳同盟在各个领域不断得到强化和拓展,其具体表现是怎样的?原因是什么?美澳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同盟困境?随着中国崛起,美国势必与中国产生战略对冲,美澳同盟在美国遏制中国乃至维护全球霸权的战略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中国又该如何做出应对?本文正是基于这些问题展开研究。第一章首先对美澳同盟进行了历史回顾。美澳建交缘于在二战反法西斯作战中结下的深厚友谊,结盟则是由于战后美国需要重新武装日本,而澳大利亚又急需安全庇护。本章还简要考察了美澳两国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的密切合作。重点介绍了本世纪美澳同盟拓展的时代背景——美国重返亚太。美国觊觎澳大利亚重要的战略位置及其一贯对美国的坚定支持,巩固并加强了与澳大利亚的安全合作,以减轻美军的负担并强化美国的亚太战略根基,同时美国还驻军达尔文并成为其重返亚太的标志性事件,澳大利亚则希望美国持续介入、留驻亚太以防地区格局被改写。第二章介绍了美澳同盟内涵的拓展。主要包括军备合作、情报合作、太空合作、网络安全合作以及反恐合作5个方面。近些年来美澳两国在防务贸易和军备领域持续开展合作,主要表现为澳大利亚从美国的军备采购以及美国向澳大利亚的技术转移。在情报合作领域,澳大利亚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运转良好的情报体系,在美国的全球情报侦收体系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美国也持续为澳大利亚提供单凭澳自身根本无法获取的强大情报资源。作为美澳同盟的新空域——太空合作和网络安全合作,近些年逐渐成为美澳同盟内涵的新亮点。美澳在太空领域的合作起点高、功能明确,具有极强的安全色彩,并且还有向多边合作发展的趋势。在网络安全领域,美澳两国通过“2+2”部长级磋商实现了网络安全协商的机制化,并且将把网络空间防御纳入了军事同盟协定。随着近两年来中东“伊斯兰国”势力的兴起,美澳在反恐领域的合作也再次热络起来。第三章探析了美澳同盟视野的拓展。随着近些年来东北亚地缘政治的日趋紧张,东南亚区域合作的不断加强,南太地区战略地位的日益抬升,美澳同盟的视野也逐渐拓展到了这些地区。在东北亚地区美澳积极参与各种政治倡议和经济整合机制,还对朝鲜半岛的安全局势十分关注;在东南亚,美澳两国积极与菲律宾、印尼、新加坡和越南发展政治军事关系,并依托美澳同盟不断介入南海事务;在南太平洋地区,美澳借助“太平洋共同体”和“太平洋岛国论坛”等平台,主要通过提供经济和技术援助,以及政治和军事人员训练等方式对该地区施加影响。第四章介绍了美澳同盟伙伴的拓展。近年来美澳同盟持续强化与日本、东盟和印度等地区伙伴的战略互动。尽管美、澳、日三边互动频繁,相互支撑,并且还将进一步强化彼此间的关系,加强在国际及地区问题上的协作,但美澳同盟短期内不会发展为美澳日三边同盟;在美澳同盟与东盟的关系中,由于澳大利亚在美国与东盟培育经济和防务关系方面能够发挥特殊作用,因而美国意图借助美澳同盟通过东盟来牵制中国,并具体落实自己的重返亚太战略;美澳同盟与印度在“印—太”这个地缘政治框架下各取所需,相互协作,但印度不会毫无保留地支持美澳同盟的“印—太”安全架构。第五章阐释了美澳同盟机制与功能的拓展。进入21世纪后,美澳继续深化原有的同盟机制,与此同时还不断在双边或多边的框架下拓展出新的同盟机制,为美澳同盟关系的进一步强化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如“2+2”部长级磋商、美澳自贸协定、TPP、TISA以及一些双边或多边军演机制。美澳同盟对美国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石功能、通道功能、支撑功能和补充功能,是美国实施亚太乃至全球战略的有力凭借。第六章探析了美澳同盟面临的困境。美澳同盟面临的困境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随中国崛起而带来的困境。随着中国的强势崛起,形成了中美竞争加剧但中澳经贸关系越发紧密的局面,这就使得澳大利亚在处理美澳同盟和对华关系上面临两难,澳大利亚发现自己越来越难以在美澳同盟的框架内与美国保持对华政策的一致。二是随美国超凡地位终结而带来的困境。受财政紧缩和军费削减的影响,美国继续强势介入亚太在能力上受限,使得澳大利亚对美国的信心有所动摇。此外由于欧洲乌克兰问题、中东“伊斯兰国”问题以及美国国内的厌战情绪持续发酵,近年来美国的战略注意力有向欧洲和国内转移的趋向,这就与澳大利亚对美国持续在亚太地区保持战略聚焦的期望产生了矛盾,而一旦美国被迫抽身亚太,澳大利亚就会面临美澳同盟空心化、澳大利亚在亚太地区战略利益无所倚靠的局面。三是随澳大利亚自主意识增强带来的困境。从同盟价值体系的评估来看,美澳同盟从来不是均衡受益的。澳大利亚长期以来在外交及安全政策上体现出明显的矛盾性,既患有“强国依赖症”,又时常表现出对独立自主国防及外交政策的强烈追求,而这种自主意识的增强会给现有美澳同盟体系内的权力平衡带来危机。第七章是介绍中国对于美澳同盟的应对之道。中国从战略上应对美澳同盟的着力点在澳大利亚,总的原则就是中国针对未来可能面临的军事威胁,应避其锋芒,综合运用经济、外交以及适度的军事威慑等手段进行“反抵消”,以削弱美澳同盟带来的硬冲击。首先是要从经济上紧紧抓住澳大利亚,不断加深澳大利亚经济对于中国的依赖性,同时积极推进或参与有澳参加的双、多边经贸机制,如TPP、“中澳自贸协定”以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第二是要构建和加强中澳之间多渠道、高层级的政治磋商及会晤机制,以增进互信、加深理解,减少澳大利亚对于中国的战略不信任,同时加强两国的教育交流和文化沟通。第三是加强联合军演和军舰互访等军事交流,同时在武力上适度威慑但不破局。结语部分指出了对待美澳同盟应有的正确态度,以及对今后美澳同盟发展趋势的预测。即未来美澳同盟的内涵会继续丰富、同盟机制将不断深化、同盟视野会向更大区域拓展、同盟功能将会泛化、同盟伙伴还将增加,而且美澳同盟还存在着发展为多边同盟的可能性。美澳同盟必将从军事同盟走向战略同盟,实现从“军事独行”向“多元并进”的转变,最终由单纯的军事同盟向制度化、综合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组织发展。

张文杰[10](2015)在《澳大利亚亚洲融入研究》文中提出自1901年联邦政府成立以来,孤悬于南太平洋一角的澳大利亚就始终面临着身份定位的困惑。从历史和文化方面来看,无论澳政治制度、民族文化、种族宗教还是价值观念无不移植于英国,它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西方国家,应归属于西方世界;然而,从地理和现实来讲,它紧靠亚洲,是东南亚地区的自然延伸,与亚洲国家日益增强的外交和经济往来使其又是亚太地区一员。随着世界政治、经济重心向亚洲地区持续转移,澳大利亚的地区身份认同困境变得愈加严重,一方面,英帝国“夕阳西下”、欧洲一体化使澳俨然成为西方世界的“弃子”,澳大利亚与欧洲关系已是渐行渐远;另一方面,澳大利亚与亚洲关系虽已难解难分,其未来也越来越系于亚洲,但澳大利亚始终缺乏亚洲意识与地理身份的认同感。在此情况下,融入亚洲增强地区意识、抛弃“欧洲海外延伸部分”的传统观念,加入亚洲成为此地区的一部分就成了化解历史与地理矛盾、缓解澳地区身份认同困境的最佳途径。澳大利亚的“融入亚洲”政策经过了长期的酝酿和发展过程,它是由二战前的“隔绝亚洲”、20世纪70年代的“面向亚洲”政策发展而来,其融入亚洲的进程经历了由模糊到清晰,由追寻经贸利益的单一目标到增强地区影响力、塑造有利安全环境、重塑新地区身份等多元目标扩展。继1983年提出“亚洲化”口号后,90年代初,基廷政府时期澳大利亚加快了脱离西方世界而靠拢亚洲的步伐,明确提出融入亚洲、成为“亚洲地区一部分”的政策目标,并在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方面采取了各种推动措施。2012年10月,澳政府发布《亚洲世纪中的澳大利亚》白皮书,明确将自身定位为“亚洲地区一员”,至此,融入亚洲正式上升到澳国家战略层面,也具有了地区身份认同的内涵。本文将澳大利亚融入亚洲归纳为:政治融入、经济融入与安全融入三个方面,分别阐释了融入的背景、融入途径以及融入的主要表现。澳融入亚洲的动因并非单一的经济利益因素所推动:第一,亚洲松散的地区特性为澳提供了融入空间,亚洲崛起大趋势与欧洲、北美地区一体化的发展对澳融入亚洲起到了强大的吸引力和外推力。第二,追寻国家利益是每个民族国家对外行为的起点、最终归宿,融入亚洲也是澳大利亚维护自身经济、安全、文化价值观利益的天性使然。第三,澳亚频繁的交往、互动不仅造就了彼此的相互依赖、紧密相连,双方的偏见误解、错误感知也日渐消减,信任和共识不断扩大,澳对亚洲的“群我感”日益增强。澳由欧洲向亚洲身份认同的变迁以及彼此传统观念的转变构成了其不遗余力融入亚洲的重要基础,也为亚洲国家提升对澳亚洲地区身份的“接纳度”创造了条件。毫无疑问,融入亚洲是澳大利亚明智而富有远见的选择,符合其国家未来发展的根本利益,同时也对亚洲地区秩序与一体化发展具有积极效应。未来,澳融入亚洲的进程任重而道远,需要澳与亚洲国家为之付出努力。首先,文化价值观念的异质性是阻碍澳融入亚洲重要因素。为此,澳应抛弃西方文化的自我优越意识,尊重亚洲地区的多元文化、传统和观念,克服狭隘的民族意识,吸收多元文化的有益之处。亚洲国家也应放弃长期秉持的传统偏见,向澳传达不存在修正澳自身民族价值、观念原则的意图。其次,亚洲国家的接纳度是决定澳融入亚洲的关键。作为一个中等强国,澳大利亚在亚太事务中具有独特的倡议能力,是亚洲地区政治、经济、安全合作的重要推动者。亚洲国家应从战略的高度看待其地区作用,并从长远的眼光审视双方现存的文化差异,重视澳大利亚的安全关切与自身利益需求,发展囊括边缘群体、包容他者的豁达胸襟。最后,美国是澳融入亚洲的重要障碍。澳与亚洲国家走近,而与欧美世界走远,显然不符合美国的地区利益。美国一边搅乱地区局势,加剧澳自身的不安全感,一边又许以安全承诺,增强其对美国的军事依赖。近年来,澳美军事同盟关系不断强化,美国于2011年高调宣布作战部队进驻澳北部城市达尔文就被认为有防止澳“变节”、脱离美国的意图。澳对美国的安全依赖损害了其中等国家的独立形象,稀释着澳融入亚洲的意愿和努力,也加剧了亚洲国家对澳大利亚的提防意识,无益于彼此信任感的培育。澳大利亚亲近亚洲、融入亚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任何阻碍因素都不会永久性的横亘于双方之间。澳大利亚与亚洲的融合也将为世界不同文明间的互补共生、互利共赢提供有意的参考范本。

二、澳对日牛肉出口实现恢复性增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澳对日牛肉出口实现恢复性增长(论文提纲范文)

(1)日本经济外交的嬗变及其趋势研究 ——以第二届安倍政府时期为核心(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理论建构
    第一节 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理论框架
    第二节 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理论范式
    第三节 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理论延展
第二章 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核心内涵
    第一节 日本经济外交的时代嬗变
    第二节 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设想与实践
    第三节 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五大支柱与“三大经贸合作协定”
第三章 日本经济外交的外延扩大
    第一节 “大阪轨道”:日本经济外交的话语构建
    第二节 政府开发援助计划(ODA):日本经济外交的变异
    第三节 应对“谣传损害”的危机公关:日本经济外交的新范式
第四章 日本经济外交嬗变的动因、特点与局限性
    第一节 日本经济外交嬗变的国内外动因
    第二节 日本经济外交的特点
    第三节 日本经济外交的局限性
第五章 “后安倍时代”日本经济外交的趋势与展望
    第一节 日本经济外交嬗变的影响
    第二节 日本经济外交的演变趋势与困境
    第三节 日本经济外交的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战后日本与澳大利亚经贸关系研究(1951-198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选题缘由及意义
        1.1 选题缘由
        1.2 选题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内研究现状
        2.2 国外研究现状
    3.新意与不足
        3.1 新意
        3.2 不足
第1章 日澳经贸关系的重建(1951-1963)
    1.1 日澳经贸关系重建的原因
        1.1.1 日澳恢复经济的需求
        1.1.2 美国远东政策调整的影响
    1.2 日澳经贸关系的发展状况
        1.2.1 日澳经贸关系重建前的贸易交往
        1.2.2 珍珠贝渔业争端与日澳经贸关系
    1.3 《日澳贸易协定》的签订
        1.3.1 《日澳贸易协定》签订的背景
        1.3.2 《日澳贸易协定》谈判过程
        1.3.3 《日澳贸易协定》的修订及影响
第2章 日澳双边经贸关系的调整(1964-1978)
    2.1 日澳经贸政策调整的背景
        2.1.1 日澳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
        2.1.2 美英外交政策调整的影响
    2.2 日澳经贸政策调整的表现
        2.2.1 紧随经济变化的日本经贸政策
        2.2.2 以贸易保护为主的澳大利亚经贸政策调整
    2.3 调整后的日澳经贸往来状况
        2.3.1 日澳贸易结构的转变——由轻工业转向重工业
        2.3.2 日澳牛肉贸易纠纷与日澳经贸关系
第3章 日澳经贸关系深入发展(1979-1989)
    3.1 日澳经贸关系深入发展的背景
        3.1.1 经济危机后日澳经贸政策的转变
        3.1.2 国际局势的变动
    3.2 日澳双边经贸关系的新进展
        3.2.1 日澳双边贸易的深入发展
        3.2.2 日本在澳直接投资状况
    3.3 日澳区域经贸合作
        3.3.1 推动日澳进行区域经济合作的因素
        3.3.2 日澳区域经贸关系发展的结果
第4章 日澳经贸关系发展的特征及制约因素
    4.1 日澳经贸关系的特征
        4.1.1 稳定的协商机制
        4.1.2 地缘经济色彩浓厚
        4.1.3 双边贸易具有不平衡性
    4.2 制约日澳经贸关系发展的因素
        4.2.1 日本发展方向的转变——由经济大国转向政治大国
        4.2.2 寻找新合作伙伴的澳大利亚
        4.2.3 美国对日澳合作的制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印太战略”背景下澳大利亚平衡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国内研究动态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澳大利亚的“印太战略”
    第一节 澳大利亚参与“印太战略”的背景
        一、“印太战略”的提出
        二、“印太战略”的发展
    第二节 澳大利亚参与“印太战略”的目标
        一、解决身份困境
        二、北部大开发的需要
        三、追求地区强国梦
    第三节 “印太战略”下澳大利亚的战略部署
        一、澳大利亚与大国关系
        二、“印太战略”下澳大利亚的平衡战略选择
第二章 澳大利亚的大国关系平衡
    第一节 对美关系:澳美同盟关系强化
        一、政治方面:互信加深
        二、军事方面:深化合作
        三、外交方面:遏制中国崛起
    第二节 对中关系:摇摆中追求稳定
        一、经济方面:对华贸易依赖加深
        二、政治方面:对华态度趋于保守
        三、公共外交方面:加强与中国的人文交流
    第三节 对日关系:安全与防务关系的加强
        一、加强安全与防务合作的动因
        二、安全与防务合作的成果
    第四节 对印关系:双边合作日渐重视
        一、重视双边合作的动因
        二、双边合作的成果
第三章 澳大利亚的两洋战略平衡
    第一节 南太平洋地区:澳方强化“后院”
        一、强化南太政策的动因
        二、强化南太政策的举措
    第二节 印度洋地区:新战略中心
        一、重视印度洋战略的动因
        二、重视印度洋战略的举措
第四章 对澳大利亚平衡战略的评估
    第一节 平衡战略的实施效果
    第二节 平衡战略实施的未来走向
        一、平衡战略存在的不足
        二、平衡战略的未来发展方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日本涉农会社中国东北“农业开发”研究(1906~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局限
    三、研究方法、所用概念及史料解析
    四、创新之处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日本涉农会社中国东北设立的历史及资源背景
    第一节 近代日本人口政策及农业移民
    第二节 “日本之满蒙特殊地位”产生的思想根源
    第三节 我国东北的农业资源禀赋及其特点
    第四节 日本涉农会社及其主要功能
第二章 “东亚劝业会社”及其对“南满洲及东部内蒙古”农业资源“开发”
    第一节 “东亚劝业会社”的设立及股权变动
    第二节 1906~1922年日人的土地盗买
    第三节 “东亚劝业会社”的土地掠取活动
    第四节 “东亚劝业会社”的农业经营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满拓公社”所控土地管理及农耕技术
    第一节 土地经理人制度与“满拓区掠夺型经纪”模式
    第二节 农具与东北垄作耕法
    第三节 “北满改良农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连农事会社”对“关东州”农业资源掠取
    第一节 “大连农事会社”的设立及农业移民
    第二节 “大连农事会社”的土地掠取
    第三节 日本移民的农业经营及“大连农事会社”的地租收入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满洲畜产会社”对东北畜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一节 东北畜产资源数量考析
    第二节 “东亚劝业会社”“满蒙畜产工业会社”对畜牛资源的掠取
    第三节 “满蒙毛织会社”的设立及对东北羊毛资源的垄断
    第四节 东北猪的养殖及日人对猪毛资源的控制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对日本涉农会社的理论探讨
    第一节 “结构性殖民理论”的构建及日本式殖民的特点
    第二节 “国策会社”满铁关系会社及其涉农机构
    第三节 日本涉农会社的主要特点及其影响
结语
附录一 东北古今县名对照表
附录二 日本在中国东北“农业开发”大事记
附录三 东三省各县及“关东州”农作物种植面积及产量
附录四 东三省各县家畜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5)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日本FTA进程研究
        1.2.2 日本FTA农业贸易问题研究
    1.3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与方法
        1.3.1 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理论基础
    2.1 博弈论与国际贸易谈判
        2.1.1 博弈论
        2.1.2 国际贸易谈判理论
        2.1.3 博弈论与国际贸易谈判的联系
    2.2 国家利益理论与农业保护
        2.2.1 国家利益理论
        2.2.2 关于农业贸易的相关经济学理论
    2.3 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与农业贸易政策的制定
        2.3.1 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
        2.3.2 农业贸易政策的制定
第3章 日本FTA战略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
    3.1 日本FTA战略的发展历程
    3.2 日本FTA战略的主要特点
        3.2.1 立足东亚,精选谈判对象
        3.2.2 迅速扩张,由双边EPA向巨型FTA转变
        3.2.3 先易后难,采取EPA形式取代FTA
        3.2.4 提高标准,力争主导规则
        3.2.5 维护安全,力保战略资源稳定进口
    3.3 日本FTA战略的主要影响因素
        3.3.1 历史、地理、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3.3.2 国内政治因素的影响
        3.3.3 来自美国因素的影响
        3.3.4 农业保护政策因素的影响
第4章 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分析
    4.1 主要政府部门对FTA战略谈判的纲领性文件
        4.1.1 外务省关于FTA战略的指导方针
        4.1.2 经产省关于FTA战略的基本原则
        4.1.3 农水省关于FTA战略的谈判要点
    4.2 日本农业议题谈判的一个双层博弈模型
    4.3 日本农业议题谈判主要模式的形成及推广
        4.3.1 完全排除农产品的谈判模式
        4.3.2 保护最敏感产品的谈判模式
        4.3.3 利益交换的谈判模式
        4.3.4 “外交优先”的谈判模式
        4.3.5 全盘考量国家利益的谈判模式
第5章 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根源分析
    5.1 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历史根源:农业保护政策
        5.1.1 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的日本农业保护政策
        5.1.2 区域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的日本农业保护政策
        5.1.3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日本农业保护政策的一个横向对比
    5.2 日本农业保护政策的特点及其对农业议题谈判的影响
        5.2.1 日本农业保护政策的特点
        5.2.2 日本农业保护政策对农业议题谈判的影响
    5.3 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现实根源:经济、外交、政治
        5.3.1 农业持续低迷是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经济根源
        5.3.2 粮食依赖进口是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外交根源
        5.3.3 利益集团博弈是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政治根源
    5.4 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未来将促进农业改革
第6章 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的效果及实证分析
    6.1 日本农业议题谈判的效果分析
        6.1.1 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效果评价标准的建立
        6.1.2 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效果的评价
    6.2 日本农业议题谈判的实证分析
        6.2.1 贸易引力模型的构建
        6.2.2 数据来源及变量选择的说明
        6.2.3 实证分析过程
        6.2.4 主要结论
    6.3 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的主要经验
第7章 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对中国的启示
    7.1 中国FTA战略进展情况
        7.1.1 中国FTA战略现状
        7.1.2 中国农业贸易保护现状
    7.2 对中国继续推进FTA战略的启示与建议
        7.2.1 在农业贸易保护及农业议题谈判方面的建议
        7.2.2 推动RCEP进程的建议
        7.2.3 推动中日韩FTA进程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6)澳大利亚对太平洋岛屿国家的援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梳理
    第一节 太平洋岛屿国家的界定
    第二节 对外援助的概念、分类和理论
        一、对外援助的概念和分类
        二、多维视角下的对外援助理论
第二章 澳大利亚援助太平洋岛国的背景及原因
    第一节 历史背景与地缘战略背景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澳大利亚周边外交的影响
        二、《澳新协定》的签订和对太平洋岛屿的重视
    第二节 澳大利亚援助太平洋岛国的原因
        一、澳大利亚援助太平洋岛国的利益考量
        二、太平洋岛国的发展困局
        三、岛国援助依赖与地区援助外交盛行
第三章 澳大利亚援助太平洋岛国的战略目标与机制
    第一节 澳大利亚援助太平洋岛国的战略目标
        一、服务于澳大利亚国家利益
        二、致力于帮助太平洋岛国
    第二节 澳大利亚援助太平洋岛国的机制
        一、援助太平洋岛国的原则
        二、对外援助制度性建设
        三、对外援助执行与协调机构
第四章 澳大利亚援助太平洋岛国的政策与方式
    第一节 澳大利亚援助太平洋岛国的政策
        一、政治稳定方面:以所罗门群岛援助计划为例
        二、社会发展方面:以太平洋奖学金政策为例
        三、经济繁荣方面:以性别平等和妇女经济赋权政策为例
        四、环境保护方面:以气候变化政策为例
    第二节 澳大利亚援助太平洋岛国的方式
        一、项目援助
        二、技术援助
        三、促贸援助
第五章 澳大利亚援助太平洋岛国的成果评估
    第一节 基于援助国角度的评估
        一、政治收益:太平洋岛国民主治理和经济自由化
        二、外交收益:澳大利亚在太平洋岛屿地区的影响力
        三、国家形象收益:千年发展目标进展和人道主义救灾
    第二节 基于受援国角度的评估
        一、维护太平洋岛国稳定方面
        二、支持太平洋岛国减贫方面
        三、促进太平洋岛国经济增长方面
    第三节 基于第三方角度的评估
        一、经合组织对澳大利亚援助的同行评议
        二、援助现实网络对澳大利亚援助的跟踪评估
结论与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7)FTA下的贸易自由化对中国畜牧业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本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及范围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畜牧业发展状况及贸易自由化进程
    3.1 中国畜牧业发展状况
    3.2 FTA下的中国畜产品贸易自由化进程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贸易自由化对畜产品贸易的影响
    4.1 实证方法及数据选取
    4.2 贸易自由化对畜产品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
    4.3 贸易自由化对畜产品进口影响的实证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贸易自由化对畜牧业产量的影响
    5.1 贸易自由化对肉类产量的影响
    5.2 贸易自由化对原奶产量的影响
    5.3 贸易自由化对羊毛产量的影响
    5.4 贸易自由化对禽蛋产量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贸易自由化对畜产品价格的影响
    6.1 贸易自由化对羊肉价格的影响
    6.2 贸易自由化对奶产品价格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未来畜产品贸易自由化对中国畜牧业影响
    7.1 GTAP模型
    7.2 模拟方案设计
    7.3 模拟分析结果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对策建议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8)中澳贸易中长周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第三节 本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第四节 论文的新意
    第五节 资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第六节 论文的结构
第一章 经济周期理论框架下的中澳贸易
    第一节 经济周期与对外贸易周期
        一、经济周期理论及其应用
        二、康德拉季耶夫的长周期理论
    第二节 中澳贸易中长周期划分
    本章小结
第二章 1949年以前的中澳贸易
    第一节 中澳贸易第一中长周期
        一、1881年前的中澳贸易
        二、19世纪80—90年代的中澳贸易
        三、20世纪初期的中澳贸易
    第二节 中澳贸易第二中长周期
        一、一战时期的中澳贸易
        二、一战后的中澳贸易
    第三节 中澳贸易第三中长周期
        一、1931—1936年的中澳贸易
        二、抗日战争时期的中澳贸易
        三、解放战争时期的中澳贸易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对1949年以前中澳贸易的综合评估
    第一节 出口的衰退
    第二节 澳大利亚社会经济形势和进口结构
    第三节 中国与日本、印度、锡兰出口的差距
    第四节 纺织品出口的进步及其原因
    第五节 从进口看中日近代化的差距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中澳贸易
    第一节 中澳贸易第四中长周期
    第二节 中澳贸易第五中长周期
        一、1971年以前的中澳贸易
        二、1972—1980年的中澳贸易
        三、80年代的中澳贸易
    第三节 中澳贸易第六中长周期
        一、90年代的中澳贸易
        二、2008年以前的中澳贸易
    第四节 中澳贸易第七中长周期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世界工厂”对澳大利亚贸易的发展规律及其启示
    第一节 中国的“世界工厂”之路
        一、贸易地位的演变
        二、出口从量变到质变
    第二节 英、美、日对澳大利亚出口的发展规律
    第三节 “世界工厂”从澳大利亚的进口演变
    第四节 英国和日本从澳大利亚进口发展历程对我们的启示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9)同盟拓展:21世纪初美澳同盟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四、 研究方法
第一章 美澳同盟回顾及其拓展的时代背景
    一、 20 世纪美澳同盟回顾
        (一) 美澳外交关系的建立
        (二) 美澳同盟的建立
        (三) 朝鲜战争中的美澳同盟
        (四) 越南战争中的美澳同盟
    二、 21 世纪初美澳同盟拓展的时代背景
        (一) 阿富汗及伊拉克战争中的美澳同盟
        (二) 美国重返亚太背景下的美澳同盟
第二章 美澳同盟内涵的拓展
    一、 军备合作
    二、 情报合作
    三、 太空合作
    四、 网络安全合作
    五、 反恐合作
第三章 美澳同盟视野的拓展
    一、 向东北亚地区的拓展
        (一) 美澳同盟视野向东北亚地区拓展的具体表现
        (二) 美澳同盟视野向东北亚地区拓展的动因
    二、 向东南亚地区的拓展
        (一) 美澳同盟视野向东南亚地区拓展的具体表现
        (二) 美澳同盟视野向东南亚地区拓展的动因
    三、 向南太平洋地区的拓展
        (一) 美澳同盟视野向南太平洋地区拓展的具体表现
        (二) 美澳同盟视野向南太平洋地区拓展的动因
第四章 美澳同盟伙伴的拓展
    一、 美澳同盟与日本:美日澳三边同盟的雏形?
        (一) 历史:美澳同盟以美日同盟的建立为前提
        (二) 现状:美澳日联合势头不断抬升
        (三) 动因:美澳日联手应对中国崛起
        (四) 趋势:美澳同盟短期内不会发展为美澳日三边同盟
    二、 美澳同盟与东盟:美国重返亚太的重要依托
    三、 美澳同盟与印度:“印—太”时代的地缘政治伙伴
        (一) 美国:联澳拉印,推进“重返亚太”至“印—太”
        (二) 澳大利亚:沟通东西,连接两洋的天然“桥梁”
        (三) 印度:遏制中国,“印—太”概念最大的受益者
第五章 美澳同盟机制与功能的拓展
    一、 美澳同盟机制的拓展
        (一) 外交防务磋商机制
        (二) 经贸机制
        (三) 军演机制
    二、 美澳同盟功能的拓展
        (一) 基石功能
        (二) 通道功能
        (三) 支撑功能
        (四) 补充功能
第六章 美澳同盟面临的困境
    一、 中国崛起给美澳同盟带来的困境
    二、 美国超凡地位终结给美澳同盟带来的困境
        (一) 美硬实力下降引起澳对其信心动摇
        (二) 美希冀澳分摊更多防务成本致使盟友不快
        (三) 美战略注意力游移引发澳大利亚担忧
    三、 澳大利亚自主意识增强给美澳同盟带来的困境
        (一) 美澳在同盟内地位不平等可能引发矛盾
        (二) 美澳在同盟内权力义务不平衡可能引起摩擦
        (三) 美澳同盟内澳大利亚自主意识增强的具体表现
第七章 中国的应对之道
    一、 在加大澳对华经济依赖度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和推进双、多边经贸机制
        (一) 主动寻求加入 TPP
        (二) 力争早日签署中澳自贸协定
        (三) 全力支持东盟推进 RCEP
    二、 加强在政治领域和教育领域的沟通和交流
        (一) 构建和丰富多渠道层次的政治交流机制
        (二) 强化在现有 G20 框架下的沟通协作
        (三) 深化中澳之间的教育交流
    三、 加强军事交流的同时适度武力威慑
        (一) 加强中澳两军间的高层互访、联演联训和舰艇互访
        (二) 加快南海岛礁的军事开发进程,威胁震慑驻澳美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2000 年以来美澳关系大事记
附录 2:《澳新美安全条约》
附录 3:美澳各自自贸协定签订情况一览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致谢

(10)澳大利亚亚洲融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一、选题的缘由
        二、选题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二、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既有研究评述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基本框架
        一、本文的研究思路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
        三、本文的基本观点及内容框架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点与难点
        一、本文的理论突破与创新
        二、本文的研究难点
        三、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五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与阐明
        一、澳大利亚视域下的“亚洲”
        二、澳大利亚“融入亚洲”的内涵
第一章 地区身份认同理论的构建
    第一节 国家身份认同的内涵
        一、国家身份的定位
        二、认同与观念认同
        三、国家的身份认同
    第二节 国家的地区身份认同
        一、相互依赖现实的存在
        二、共同命运意识的形成
        三、文化、价值观的同质性
        四、观念与共有观念的自我约束
    第三节 地区身份认同困境
        一、自我身份认同困惑
        二、他者身份认同犹疑
        三、外源性因素的阻滞
第二章 澳大利亚亚洲融入的由来
    第一节 隔绝亚洲(1901-1941)
        一、澳亚关系的起源
        二、“主权缺损”下澳大利亚隔绝亚洲的表现
        三、一战后澳大利亚对亚洲的关注
    第二节 面向亚洲(1942-1982)
        一、二战与澳大利亚独立外交政策的初步形成
        二、战后澳亚关系的新发展
        三、澳大利亚面向亚洲进程的发端
    第三节 融入亚洲(1983-2013)
        一、霍克-基廷政府:融入亚洲进程的开启
        二、霍华德政府“融入亚洲”政策的摇摆
        三、亚洲世纪下“全面融入亚洲”战略的确立
第三章 澳大利亚亚洲融入的动因
    第一节 变与不变:亚洲融入的地区因素
        一、吸附力:亚洲崛起大趋势
        二、外推力:区域经济集团化
        三、融入空间:亚洲松散的地区特性
    第二节 动力源泉:亚洲融入的国家利益因素
        一、经贸利益
        二、安全利益
        三、文化、价值观利益
    第三节 身份认同与亚洲融入的互动
        一、澳大利亚身份认同变迁是亚洲融入的基础
        二、融入亚洲重塑澳大利亚国家身份新认同
    第四节 观念认同的转变推动亚洲融入新进程
        一、澳大利亚“亚洲观”的演变
        二、亚洲“澳大利亚观”的转变
第四章 澳大利亚亚洲政治融入
    第一节 地区政治的“合群者”:外交重心转向亚洲
        一、发展同东盟国家的关系作为亚洲政治融入的基石
        二、提升与东北亚国家的关系作为亚洲政治融入的重点
    第二节 地区事务的积极参与者
        一、不可或缺的角色:柬埔寨和平进程的推进者
        二、加入亚欧首脑会议实现亚洲政治融入新发展
第五章 澳大利亚亚洲经济融入
    第一节 澳大利亚亚洲经济融入的源起
        一、澳大利亚经济对外依赖的基本特性
        二、澳大利亚将对外依赖的对象转向亚洲
    第二节 “三位一体”:亚洲经济融入的实施路径
        一、倡建亚洲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二、加入亚洲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
        三、亚洲经济融入的FTA战略
第六章 澳大利亚亚洲安全融入
    第一节 地区安全观念认同:“合作安全”观念的提出
        一、亚洲地区对澳大利亚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二、澳大利亚亚洲新安全观的确立
    第二节 亚洲安全融入的平台:东盟地区论坛
        一、澳大利亚的“亚洲共同安全构想”
        二、澳大利亚在地区安全合作进程中的角色
        三、东盟地区论坛对澳大利亚亚洲安全融入的意义
    第三节 亚洲安全融入的双边安全协定战略
        一、《澳大利亚-印尼共同安全协议》的签署过程
        二、《澳大利亚-印尼共同安全协议》对澳亚洲安全融入的意义
第七章 对澳大利亚亚洲融入的评析
    第一节 澳大利亚亚洲融入的特点
        一、亚洲融入的国内政党因素
        二、亚洲融入的实质:寻求地区身份认同
        三、具有多重战略目标的亚洲融入
    第二节 澳大利亚亚洲融入的效应
        一、澳大利亚亚洲融入的正面效应
        二、澳大利亚亚洲融入的负面效应
    第三节 澳大利亚的地区身份认同困境
        一、澳大利亚身份认同的困惑与错误
        二、亚洲国家对澳地区身份认同的犹疑
        三、美国对澳大利亚地区身份认同的阻滞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件

四、澳对日牛肉出口实现恢复性增长(论文参考文献)

  • [1]日本经济外交的嬗变及其趋势研究 ——以第二届安倍政府时期为核心[D]. 沈丁心. 外交学院, 2021(10)
  • [2]战后日本与澳大利亚经贸关系研究(1951-1989)[D]. 胡静伟. 河北大学, 2021(02)
  • [3]“印太战略”背景下澳大利亚平衡战略研究[D]. 沈丹丹.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4]日本涉农会社中国东北“农业开发”研究(1906~1945)[D]. 马伟.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5)
  • [5]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研究[D]. 黄金宇. 辽宁大学, 2018(05)
  • [6]澳大利亚对太平洋岛屿国家的援助研究[D]. 姜芸.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9)
  • [7]FTA下的贸易自由化对中国畜牧业的影响研究[D]. 胡东兴. 吉林农业大学, 2017(02)
  • [8]中澳贸易中长周期研究[D]. 史逸林.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6(01)
  • [9]同盟拓展:21世纪初美澳同盟关系研究[D]. 程鹏翔. 吉林大学, 2015(08)
  • [10]澳大利亚亚洲融入研究[D]. 张文杰. 山东大学, 2015(04)

标签:;  ;  ;  ;  ;  

澳大利亚对日本牛肉出口实现恢复性增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