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管理,推进精品教学

完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管理,推进精品教学

一、完善课程体系 创新教学管理 推进素质教(论文文献综述)

赵云桦[1](2021)在《扩招以来我国本科教育改革政策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覃景冠[2](2021)在《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机制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陈玲[3](2020)在《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效果研究 ——来自A高校的经验证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人才强国战略”实现程度的重要判断依据。高等教育财政是21世纪以来国际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伴随中共中央、国务院2018年以来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关注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效果将有效增强高等教育财政资源配置效率、提升高等教育服务质量。高校第二课堂是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因此,研究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效果具有现实意义。与过去的宏观研究不同,本文选取一所高校作为研究对象,其第二课堂数据积累时间长、数据类型丰富、个体覆盖完全,从校本微观视角着眼,将不易区分及观测的财政投入以学生第二课堂参与情况替代,以普通授课类、申报-审批类、时长转换类三种学分获取模式为自然划分,选取相应自变量和因变量,分析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的具体效果,给出改善投入效果的对策建议。着眼于这样的研究思路,本文运用了文献研究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以及断点回归法、双重差分法等量化研究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第一,财政投入作用到第二课堂讲授及活动类课程后,学生参与经费充足、管理科学的平台课程,诸如思想引导平台课程、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国际培养平台课程,对其第一课堂学习、知识应用、能力成果的取得具有显着的正相关性。校园文化平台的修习有利于学生结识朋辈、锻炼社会化能力,但由于财政投入分散、课程众多,对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有一定程度的挤出;社团活动平台的修习与学生综合测评和继续深造正相关;就业创业平台因社会资源介入,与学生的学业成就没有显着相关性,与学生奖学金获得的等级呈负相关关系。第二,财政投入作用到第二课堂申报-审批类科研立项课程后,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未对学生科研相关学业成就产生预期的正向效果。相反,对样本数据的分析显示,学生获得了科研资助、参与了科研立项并未提高其科研产出,还反而降低了他们读研和出国深造意愿。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这一现象主要是由科研经费向学生投入不足、科研经费向指导教师投入不足、科研相关辅助资源供给不足等原因造成。第三,财政投入作用到学生志愿服务类课程后,对学生第一课堂成绩和就业质量有正向影响。具体来说,财政投入支持的激励政策使受到影响的学生平均比未受到影响的学生志愿服务时长增加70.613小时,学年平均积点增加0.033,就业质量提升0.343。另外,本文发现志愿服务对学生团队能力培养有正面作用,对个人能力和领导能力培养供给不足;在学生小我责任感、大我责任感以及综合责任感的培养上,如果以每增加100小时志愿服务时长为衡量单位,综合责任感、小我责任感和大我责任感的评分以5分制为计,将分别增加0.3、0.3和0.2,显示出志愿服务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重要价值。最后,本文以研究发现为依据,提出三项改善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效果的对策建议:一是突出紧扣人才培养目标的财政投入效果评估价值取向,梳理好以财政投入为基础的目标体系,巩固和创设更多优质项目,科学设计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默认设置”;二是构建范围延展的财政投入效果评估标准,建立稳态前提下的核心标准、轮动前提下的支撑标准、开放前提下的环境标准;三是形成助力学生成长的财政投入效果综合评估体系,施行科学评估体系,设置评奖评优激励,增强舆论宣传引导。

柯艳莉[4](2019)在《学徒制运行的叙事研究 ——以福建省Z市中等职业学校物流专业为例》文中指出学徒制自古作为一种传承手艺、技术的学习方式,发展至今已成为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的一种制度。学校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教师和企业师傅联合传授,促进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发展。中等职业学校也在教学改革的趋势中发展了学徒制,以此促进中职生的就业竞争力。学徒制运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多数研究者都是使用量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而忽略了质的研究的重要性。本研究以福建省Z市中等职业学校物流专业学徒制为例,采用叙事研究的方法探析学徒制运行的过程。研究者走进现场,通过对学校管理者、教师与师傅、学生的访谈,力图呈现物流专业学徒制运行的现状,分析学徒制运行中制度的制定、实施跟管理过程,在教学活动中运行的模式和流程,对学生的影响以及探究学徒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取得的效果和出现的问题。最后主要从学校、企业、学生三个层面入手,得出学徒制运行的六个结论:一、学徒制运行需要健全完善的管理和监督制度;二、学徒制运行需要发挥学校管理基本职能;三、学徒制运行需要企业树立以人为本的目标管理理念、;四、学徒制运行需要企业发挥主体作用;五、学徒制运行需要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六、学徒制运行需要学徒提高素质,加强职业认同感。经过对Z市中等职业学校物流专业学徒制详细的分析,研究者希望为中等职业学校学徒制运行提供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进一步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学徒制的发展。

蒋茜[5](2019)在《高中音乐高效课堂管理实践研究 ——以嘉兴地区高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课堂教学效率、质量问题得到了较高的关注,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如何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成为教育教学工作关注的重要议题。高中音乐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学科,对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效率、质量问题关注度不断提升。但在原有教学模式下,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不佳,这与新形势下对高中音乐教学需要存在较大差异。针对于这一情况,高中音乐教学过程中如何推进“高效课堂”管理,将“高效课堂”在高中音乐教学中进行有效实践,成为高中音乐教师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课题。高中音乐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是教学工作中广泛关注的问题。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展开,原有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现有的音乐课堂教学。本研究以素质教育对学生的教学要求为出发点,通过文献研究法、调查法和个案研究法等对国内外教学管理的研究现状、高尔顿课堂管理理论、整体课堂管理论和和谐课堂管理理论深入研究,提出了“高效课堂”概念。以高中音乐课堂高效管理为切入点,分别从从教学观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环境的创设以及课后教学反思评价等方面对嘉兴地区一线教师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比较全面的掌握了目前嘉兴地区音乐课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师和学生两个维度对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就如何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推进“高效课堂”管理进行了实践探索。在实践探究中以高效音乐课堂管理标准为评价标准,分别从教师、教学、学生、课堂氛围以及教学评价管理五个要素进行了教学管理,通过五要素的综合管理,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了高中音乐课堂管理的“高效”性。总之,要实现高中音乐高效管理,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精准把握音乐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丰富教学组织,灵活安排教学任务,注重课堂环境改善,提高课堂氛围,在课后要积极进行课后反思,及时改善课堂管理中的不足。本研究提出的具体化的教学管理和研究建议,旨在促进高中音乐课程的高效管理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刘佳[6](2018)在《中学教师影响教学有效性的能力素质与关键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开展教学研究,核心问题是如何让教师更有效地教学。对该问题的探究,推动着教学理论的发展以及一系列教师发展政策的出台。究竟教师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教学?着眼于教师的能力素质与教学行为,国内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国内的研究以思辨和经验总结为主,缺少实证依据;而国外的研究虽以实证为主,却立足于国外的教学情境,对我国本土教学实践的指导性并不强。正是基于当前该方面研究的不足以及该问题的重要性,本研究以中学教师为研究对象,试图运用实证的方法,力图构建当前我国本土真实教学情境下,中学教师影响教学有效性的能力素质模型与关键行为结构,完善我国中学教师发展理论,为教师的选拔、培养、培训等实践提供有效依据与支撑。中学教师影响教学有效性的能力素质与关键行为,关乎着教师能否有效教学,为了描述的简洁,本研究将它们分别定义为有效教学能力素质与有效教学关键行为。相应,本研究力图构建的中学教师影响教学有效性的能力素质模型与关键行为结构,即有效教学能力素质模型与有效教学关键行为结构。整个有效教学能力素质模型与关键行为结构的构建过程,通过如下步骤逐步展开:第一、通过文献与理论分析、行为事件访谈、教学专家访谈等方法,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提取和筛选有效教学能力素质指标与关键行为指标。然后,综合小样本调查结果,概括归纳形成教师有效教学能力素质与关键行为指标库。第二、以这些备选的有效教学能力素质与关键行为指标,开发和编制调研工具,形成初步的调查问卷。第三、以本研究界定的“高效能教师”为调查对象,在预调查基础上形成正式调查问卷,展开正式调查。依据正式调查数据,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形成初步的有效教学能力素质模型与关键行为结构。第四,将模型与结构的各指标,拿予学生、高效能教师、教学管理者进行三方确证调查。然后,以通过三方确证的模型与结构的各指标为自变量,以教学成效为因变量,利用对“中学教师”的大样本调查数据,通过回归分析和路径分析,进行指标的有效性检验。之后,依据实证检验结果进行指标调整,形成最终确定的有效教学能力素质模型与关键行为结构。通过上述研究过程,本研究最终构建了由“知识素养”、“教学能力”、“职业品格”、“自我特征”4个维度组成,包含44项具体能力素质要素的有效教学能力素质模型;以及由“教学准备行为”、“教学引入行为”、“教学呈现行为”、“教学提问行为”、“教学管理行为”、“教学交往行为”、“教学指导行为”、“教学评价行为”8类教学行为组成,包含31个具体教学行为的有效教学关键行为结构。依据构建的有效教学能力素质模型与关键行为结构,利用调查数据,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了,当前我国中学教师的有效教学能力素质与关键行为现状及群体内部差异。基于数据统计分析,研究发现:当前我国中学教师的有效教学能力素质与关键行为存在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有效教学能力素质方面,教师存在实践性知识薄弱、教学研究与反思能力欠缺、职业倦怠、知识面狭窄、工作不细心不热情等方面的问题。有效教学关键行为方面,教师存在教学目标意识不强、教学方式单一、课堂上不注意控制自己情绪、教学交往缺少个体针对性、指导评价学生不及时不具体等方面的问题。教师尤其在“一般教学法知识”、“知识渊博”、“反思”、“对教学进行探究”四项能力素质,以及“积极主动与学生交流”、“重视单独交流”、“重视自我情绪的管理”三项关键行为上,得分偏低。而中西部地区、非市区、非重点中学的教师,他们的有效教学能力素质与关键行为得分相比更是显着偏低,面临提高和发展的更强迫切性与更大压力。最后,基于有效教学能力素质模型与关键行为结构,以及当前我国中学教师在该两方面的表现与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中学教师选拔、培养、培训、自我研修方面的政策与行动建议。

赵莉[7](2017)在《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研究》文中提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主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内容,对研究型大学而言,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特殊意义。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创新能力成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本文基于调查研究,梳理当前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最后尝试得出提高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相关对策措施。鉴于目前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较多关注人才培养结果质量和教学过程工作质量,本文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理念更新、人才培养模式选择创新等方面。通过对人才培养质量相关因素的分析,找到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进而构建人才培养质量的模型,提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相关策略。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突出对本科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培养理念上凸显以学生为本,以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为本。鉴于创新能力培养在人才培养质量中的重要地位,在包括价值引导、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整体的人才培养质量体系中,对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进行重点研究,并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为例,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实证分析。在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中,围绕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促进教学科研互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构建协同创新机制、深化大学内部治理、利用国际化教育资源等方面,开展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本选题突破了以往对人才培养质量的狭隘认识,从社会需求与学生需求分析的视角来考察培养目标与实际需要的一致性,通过分析培养目标设计和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使得对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从原来被动的关注人才培养结果质量,而往前追溯到培养目标设计质量和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更加关注了以前被忽视的人才培养目标设计,更加关注了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深层互动关系,丰富了人才培养质量概念的内涵。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在深刻认识中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时代背景和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梳理总结出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同时进行中外比较研究,借鉴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经验教训,使之与我国的具体实践紧密结合。具体内容包括以下方面:第1章绪论。论述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评析,介绍了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创新点,并对全文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写作框架作了说明。第2章基本理论。对人才培养质量、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等全文的基本概念作了界定。分析了质量研究的不同视角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价值取向,考察了人才培养质量与高等教育质量的关系。对研究型大学概念的提出和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发展作了梳理。分析了人才培养质量的宏观经济社会背景。提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着重在教学层面上落实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第3章人才培养目标。研究型大学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要将学生创新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目标重点。树立适合创新能力培养、能够发挥研究型大学优势的教学观和学习观,保障学术自由,促进学术创新。第4章人才培养质量案例分析。以某研究型大学开展的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为研究对象,在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提出人才培养质量研究假说并构建模型,确定模型的指标选择并进行数据分析,具体开展了以学生能力提高和创新性标志成果为质量指标的定量分析。通过对学生的深度访谈和定性分析,探究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第5章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路径探索。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从大学、学生、教师、社会、国际交流等多个层面,提出了促进教学科研互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构建协同创新机制、深化大学内部治理、推进国际化进程等具体措施。第6章结论与展望。人才培养质量的衡量标准是实际培养出的人才是否与社会、个人需求相一致,是否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三者的吻合程度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型大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点,也是研究型大学发挥教育资源优势的着力点。当前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创新意识薄弱、创新能力不强。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关键在于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明晰和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是检验大学教育质量的核心,而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投入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罗琳[8](2016)在《陕西超大规模高中建筑空间环境计划研究》文中认为在城镇化进程的推动下,以县域为单位的基础教育设施布局调整在我国已开展了10余年。近年来,伴随着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诉求日益强烈,普通高中办学规模日趋扩大,并逐渐向人口集中的县城发展,在校生规模超过3000人以及办学规模50班以上的学校确已大量存在。尤其是广大西部地区由于资源受限、资金不足,设施不达标,已把新建超大规模高中作为提高办学标准、满足社会教育需求的重要一步。但由于目前超大规模高中建设所依据的仍是2002年颁布的《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其中此标准仅适用于48班以下的办学规模。由于缺乏相应规模建设标准的指导,使得超大规模高中新建、改扩建陷入一片盲目状态。大多数西部地区的学校用地紧张、财政投入有限、校舍空间环境严重不足,从而影响了在校师生的学习生活。大量已建及潜在的超大规模高中校园空间环境亟待改扩建及更新,建筑空间环境计划研究已迫在眉睫。基于此,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建筑学、计划学等理论与方法,鉴于西部地区幅员辽阔,研究时间及精力所限,论文拟以陕西县域超大规模高中为研究对象,首先以现行校园设计标准规范为依据对国内外高中教育及校园规划设计展开广泛的资料收集及总结归纳,从而提炼要点与参考模式;接着通过对超大规模高中空间环境计划影响因素的分析及典型既有校园使用现状的调查访谈,归纳了超大规模高中建筑空间环境的特征、类型与主要存在问题,确立校园用地规模成为影响校园空间环境计划的主要因子;其次以校园用地类型为研究依据,针对校园规划布局模式、建筑空间内容构成及适宜面积、大小、数量、校内外空间环境互用等问题展开研究,主要通过以下三个层面的逐级研究形成了相应的研究成果:一、宏观层面上,对已有超大规模高中的校园规划结构及布局模式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提出适应超大规模办学的校园空间适应性规划结构形态和空间布局模式,构建了超大规模办学校园用地规模的适应性指标体系,确立满足弹性办学需求的基本用地指标和规划用地指标;在“学社融合”理念指导下,以统筹建设为原则,提出作为公共财政投入建设的公立高中与周边文体、公共服务设施等空间资源有效利用的开放共享规划设计模式。二、中观层面上,基于对用地类型的分类,探讨了超大规模办学背景下适宜中学生交往的校内主要广场、庭院、绿化等环境规划指标体系;同时针对不同用地类型的学校,提出适应其办学规模的空间规划模式以确立空间构成内容及其相互关系。三、微观层面上,通过建立指标计算方法与公式,调节影响因子的级别与系数,提出了超大规模高中主要校舍空间的建筑面积、数量、大小等配置参考,形成具有地域针对性的动态量化指标,进而构建了节地型超大规模高中的规划模式、用地规模、建筑密度、容积率等重要指标参考。笔者期望以上研究思路及结论对已有及潜在的超大规模高中建筑空间环境的规划设计提供可参考的模式与设计依据,进而为更新完善现有高中校园建设标准探讨研究方法、提供基础数据,从而节约成本,提高空间及设施的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提升办学效益,推进学校向社会开放,促进地区教育健康发展,最终构建学习型社会。

刘丽军[9](2013)在《开放理念下中小学课堂教学管理研究》文中提出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一直是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共同关注的话题,改革中小学课堂教学“教室惟一、教材为主、教师主体”的封闭式教学,使课堂走向社会、内容走向开放、学生主动探索;教学过程不拘泥于“复习、新授、练习、巩固、小结”的固定模式。实现“传授——接受”教学模式向“问题——探究”教学模式转变,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以适应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需要。因此,研究开放理念下中小学课堂教学管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文章运用文献法,收集中小学课堂教学及其开放性课堂教学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探索等方面的信息资料。整理信息发现,中小学课堂教学感性认识比理性思考多,一线教师比理论工作者研究得多,开放性课堂教学研究方兴未艾。吸取这些研究成果,为开放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研究辟新的思路、寻新的切入点提供参考。运用访谈法,了解到中小学教师对于开放课堂教学有强烈愿望,虽有一些行动也只是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苦于考试压力和理论滞后,存在许多开放课堂教学的困惑,行动研究和理性思考尚无建树。调查了解,中小学课堂教学开放性教学主要存在教学失衡、教学专制、教学偏见和教学阻隔等缺陷;分析发现,教师职业素质、学生个体差异、学校影响、家庭干预和社会环境等是制约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因素。因此,为使中小学课堂教学适应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需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坚持自主开放的开放课堂教学理念,从师生关系的开放、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方法途径的开放等方面构建的开放的课堂教学体系,创建自主民主的、多向联系的课堂教学模式,用发展性评价观追踪开放课堂教学效果。

王庆如[10](2012)在《民办高校办学水平提升策略研究 ——以陕西民办高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陕西作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策源地之一,在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种种迹象表明,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正处于一种举步维艰的“高原期”。根据对陕西省现有的18所民办高校的实地调研发现,其症状表现为:发展态势正在衰减,生存空间日趋局促,前途命运未卜难测。因此,新形势下如何提升民办高校的办学水平,走出“高原期”就成为目前民办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所在。本研究综合运用系统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将文献研究法、理论分析法、田野研究法和德尔菲法有机结合,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对民办高校办学水平的概念、构成要素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并以此为框架,对陕西民办高校办学水平现状、存在问题及成因进行了系统地阐述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民办高校办学水平的具体策略。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建构了民办高校办学水平的分析架构。通过对民办高校办学水平概念的厘定,指出了民办高校办学水平由大学理念、人才培养、师资建设、内部管理、办学效益五个核心要素构成。依照这五个核心构成要素,建构了民办高校办学水平的五维要素结构模型,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分析框架。第二,梳理了陕西民办高校发展历程、成就及特征。陕西民办高校发展经历了自学考试助学机构阶段、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试点阶段、实施学历教育专科阶段、实施学历教育本科阶段和实施硕士研究生教育阶段。陕西民办高校的发展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跨越式发展,成为陕西高等教育的一大靓点,被称为全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陕西现象”。第三,扫描了陕西民办高校办学水平的问题与症结。利用分析框架,选取有代表性的民办高校,通过田野研究等方法,对陕西民办高校办学水平的状况、存在问题进行了扫描。其主要表征是:大学理念方面存在着办学理念模糊、办学定位失当、校园文化淡漠的问题;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培养目标与实践脱节、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问题;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着师资结构不合理、队伍不稳定、管理不完善的问题;内部管理方面存在着行政管理科学性不强、教学管理专业化不高、学生管理重管轻教的问题;办学效益方面存在着办学经费日趋拮据、经费用途偏失、忽视社会和个人效益的问题。第四,剖析了制约和影响民办高校办学水平提升的因素。从宏观层面来看,由于生源数量萎缩与质量下降、转型期市场经济不健全、社会传统观念的束缚,成为制约民办高校发展的社会环境影响因素;从中观层面来看,由于政策制定存在缺陷、政策执行不力、政府管理中存在问题,成为制约民办高校办学水平提升的制度性因素;从微观层面来看,由于民办高校的逐利性动机和理念、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成为制约民办高校办学水平提升的自身原因。第五,提出了新时期民办高校办学水平提升的具体策略。民办高校办学水平的提升需要建立整体的改革图景,需要政府、社会和民办高校共同协作。具体来讲:一是完善制度设计,理顺民办高校的法律地位、实行分类管理机制、健全市场机制;二是端正办学思想,淡化逐利色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树立质量立校意识;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自有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师管理和考核及激励、改善教师生活条件;四是完善治理结构,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多元参与、协作发展”的治理模式;五是加强财政资助,将其纳入公共财政框架、引导其提高质量、培育办学特色。

二、完善课程体系 创新教学管理 推进素质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完善课程体系 创新教学管理 推进素质教(论文提纲范文)

(3)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效果研究 ——来自A高校的经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高等教育财政的重要性地位日益突出
        1.1.2 第二课堂财政是高等教育财政的有机组成部分
        1.1.3 当前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研究相对滞后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点及不足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不足
第2章 相关概念与文献综述
    2.1 高校第二课堂的由来、发展与界定
        2.1.1 高校第二课堂发展缘起
        2.1.2 高校第二课堂主体结构
    2.2 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概述
        2.2.1 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的构成要素
        2.2.2 典型项目投入概述
        2.2.3 部分高校投入概述
        2.2.4 样本高校投入情况
    2.3 文献综述
        2.3.1 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研究总体现状
        2.3.2 高校第二课堂财政经费来源及拨款相关研究
        2.3.3 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效果评估指标相关研究
        2.3.4 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评估方法应用相关研究
        2.3.5 文献综述小结
    2.4 理论基础
        2.4.1 绩效预算管理理论
        2.4.2 受托经济责任理论
        2.4.3 学生发展与学生参与理论
第3章 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效果的分析框架
    3.1 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效果评估的基本指标
    3.2 样本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的微观执行结构
        3.2.1 直接委托的财政投入
        3.2.2 间接委托的财政投入
        3.2.3 直接委托和间接委托的基本特点
    3.3 学生第二课堂参与度: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效果的根本体现
        3.3.1 项目实施过程:一个逻辑模型
        3.3.2 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作用机理:一个修正模型
        3.3.3 第二课堂学生参与:反映财政投入效果的根本路径
    3.4 分析框架构建
        3.4.1 基本分析框架
        3.4.2 分析框架的合理性及应用价值
第4章 投入效果(一):基于学习联动的替代数据评估
    4.1 研究数据
        4.1.1 样本选取
        4.1.2 自变量选择
        4.1.3 因变量选择
    4.2 分析方法
    4.3 实证结果
        4.3.1 变量描述性统计
        4.3.2 第一、第二课堂学习联动分析
        4.3.3 第二课堂学习与知识应用
        4.3.4 第二课堂学习与能力成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投入效果(二):基于科研资助的替代数据评估
    5.1 研究数据
        5.1.1 样本选取
        5.1.2 自变量选择
        5.1.3 因变量选择
    5.2 分析方法
    5.3 实证结果
        5.3.1 变量描述性统计
        5.3.2 模糊断点回归假设条件检验
        5.3.3 结果变量与参考变量的关系
        5.3.4 基于断点回归的实证结果分析
    5.4 补充讨论
        5.4.1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5.4.2 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投入效果(三):基于志愿服务激励的替代数据评估
    6.1 研究数据
        6.1.1 样本选取
        6.1.2 自变量选择
        6.1.3 因变量选择
    6.2 分析方法
    6.3 实证结果
        6.3.1 变量描述性统计
        6.3.2 A学院改革政策对志愿服务总时长的影响
        6.3.3 A学院改革政策对学生学年平均积点的影响
        6.3.4 A学院改革政策对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
    6.4 对志愿服务投入效果的延伸讨论
        6.4.1 描述性数据统计
        6.4.2 学生志愿服务能力的供需分析
        6.4.3 学生年平均志愿服务时长对责任感自评分的回归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改善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效果的对策建议
    7.1 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效果的总体讨论
        7.1.1 历史演变和学校特色构成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的特殊背景
        7.1.2 “黑箱式”投入阻碍“最后一公里”资源有效配置
        7.1.3 科学评估手段缺失影响投入效果的有效发挥
    7.2 改善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效果的基本原则
        7.2.1 科学的“默认设置”原则
        7.2.2 精准的“投入优化”原则
        7.2.3 系统的“刚柔相济”原则
    7.3 改善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效果的对策建议
        7.3.1 突出紧扣人才培养目标的财政投入价值取向
        7.3.2 构建范围延展的财政投入效果评估标准
        7.3.3 形成助力学生成长的财政投入综合评估体系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本文主要结论
    8.2 本文研究展望
附录 A 高校第二课堂经费投入情况访谈提纲
附录 B 样本高校本科生科研立项回访问卷
附录 C 样本高校本科生科研立项问卷数据报告
附录 D 样本高校志愿服务调查问卷
附录 E 样本高校志愿服务调查问卷数据报告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学徒制运行的叙事研究 ——以福建省Z市中等职业学校物流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四)研究设计
一、走进Z市中等职业学校
    (一)叙事研究
        1.概念
        2.特征
        3.样本选择
    (二)学校素描
    (三)物流专业发展
二、学校管理者眼中的学徒制
    (一)副校长:学徒制运行中的决策者
        1.运用管理职能保障学徒制运行
        2.问题探析及解决措施
        3.小结
    (二)教务处处长:学徒制运行中的组织者
        1.学徒制教学实施的管理
        2.学徒制教学运行的效果
        3.问题探析及解决措施
        4.小结
三、教师与师傅认知中的学徒制
    (一)教师:学徒制运行的执行者
        1.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及课程实施
        2.教学评价与效果
        3.问题探析与解决措施
    (二)企业师傅:学徒制运行的助推者
        1.确立培养目标
        2.培养目标的实施及成效
        3.问题探析及解决措施
四、学生感受中的学徒制
    (一)对学徒制的认知
    (二)校内外角色的转换
        1.在校内的学习
        2.在企业的实践
五、结论
    (一)学校层面
        1.学徒制运行需要健全完善的管理和监督制度
        2.学徒制运行需要发挥学校管理基本职能
    (二)企业层面
        1.学徒制运行需要企业树立以人为本的目标管理理念
        2.学徒制运行需要企业发挥主体作用
    (三)学生层面
        1.学徒制运行需要加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2.学徒制运行需要学徒提高素质加强职业认同感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高中音乐高效课堂管理实践研究 ——以嘉兴地区高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高效课堂管理的理论认识
    2.1 核心概念
        2.1.1 课堂管理
        2.1.2 高效课堂管理
        2.1.3 高效音乐课堂管理
    2.2 高效音乐课堂管理与其他课程管理的差异分析
    2.3 高效音乐课堂管理的理论基础
        2.3.1 高尔顿课堂管理理论
        2.3.2 整体课堂管理理论
3 高中音乐课堂管理问题调查
    3.1 问卷设计及实施
    3.2 问卷调查结果统计
    3.3 高中音乐课堂管理存在的问题
        3.3.1 教师观念、理念问题
        3.3.2 教学组织形式不足
        3.3.3 缺乏对学生有效管理
        3.3.4 课堂环境较为沉闷
        3.3.5 缺乏课后反思、评价
    3.4 高中音乐课堂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3.4.1 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方式存在弊端
        3.4.2 教师的教学管理存在问题
4 高中音乐高效课堂管理的实践探索
    4.1 高中音乐高效课堂特征及标准
        4.1.1 高中音乐高效课堂特征
        4.1.2 高中音乐高效课堂标准
    4.2 高中音乐高效课堂管理实施分析
        4.2.1 教师管理
        4.2.2 教学管理
        4.2.3 学生管理
        4.2.4 课堂氛围管理
        4.2.5 评价管理
    4.3 效果反馈
5 高中音乐高效课堂管理的策略建议
    5.1 教师观念转变,把握音乐教学目标
    5.2 丰富教学组织,灵活安排教学任务
    5.3 做好课堂管理,以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5.4 注重课堂环境改善,提高课堂氛围
    5.5 做好课后反思,改善课堂管理中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A 嘉兴地区高中音乐课堂管理调查问卷
致谢

(6)中学教师影响教学有效性的能力素质与关键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与研究内容
        一、文献综述
        二、研究内容
    第四节 概念界定
        一、有效教学、教学有效性、教学成效
        二、中学教师、高效能教师
        三、有效教学能力素质
        四、有效教学关键行为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有效教学理论
        一、有效教学的内涵
        二、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
        三、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四、有效教学理论对本研究的应用价值
    第二节 能力素质模型理论
        一、能力素质模型的起源与内涵
        二、冰山模型和洋葱模型
        三、能力素质模型的构建方法与应用
        四、能力素质模型理论对本研究的应用价值
    第三节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概述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内容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三种取向
        四、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对本研究的应用价值
    第四节 中学教育理论
        一、中学教育的本质
        二、中学教育的特点与作用
        三、中学教师的专业角色
        四、中学教育理论对本研究的应用价值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假设与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假设与研究框架
        一、有效教学能力素质的构成与个体差异
        二、有效教学关键行为的构成与个体差异
        三、能力素质、关键行为、教学成效三者的关系
    第二节 研究对象的选择
        一、构建能力素质模型与关键行为结构的研究对象
        二、有效性检验与现状分析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研究过程
    第四节 研究工具的选取
        一、有效教学能力素质模型构建方法
        二、有效教学关键行为结构构建方法
        三、关键变量的测量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教师有效教学能力素质的提取与模型构建
    第一节 有效教学能力素质模型及构建思路
        一、能力素质模型与有效教学能力素质模型
        二、有效教学能力素质模型构建的具体思路
    第二节 有效教学能力素质要素的提取
        一、基于文献与理论分析的能力素质梳理
        二、基于行为事件访谈和专家访谈的能力素质分析
        三、基于小样本问卷调查的能力素质探究
        四、能力素质的归纳整理与问卷形成
    第三节 有效教学能力素质模型的探索
        一、预调查与问卷的调整
        二、正式调查数据的来源与结构
        三、信效度检验
        四、探索性因素分析
    第四节 有效教学能力素质模型的验证
        一、数据来源与结构
        二、信效度检验
        三、一阶模型验证
        四、二阶模型验证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教师有效教学关键行为的筛选与结构探究
    第一节 有效教学关键行为结构的探究思路
        一、有效教学关键行为的共性特征与筛选原则
        二、有效教学关键行为结构探究的具体思路
    第二节 有效教学关键行为指标的筛选
        一、基于文献与理论分析的关键行为筛选
        二、基于教师访谈和专家访谈的关键行为分析
        三、基于小样本问卷调查的关键行为探究
        四、关键行为的归纳整理与问卷形成
    第三节 有效教学关键行为结构的探索
        一、预调查与问卷的调整
        二、正式调查数据的来源与结构
        三、信效度检验
        四、探索性因素分析
    第四节 有效教学关键行为结构的验证
        一、数据来源与结构
        二、信效度检验
        三、结构模型验证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教师有效教学能力素质模型与关键行为结构的有效性检验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样本特征
        一、研究目的与工具
        二、样本的选择及特征
    第二节 不同主体对有效教学能力素质模型与关键行为结构的评价
        一、学生、教师、教学管理者对能力素质各指标的评价
        二、学生、教师、教学管理者对关键行为各指标的评价
        三、有效教学能力素质模型与关键行为结构的调整
    第三节 教师教学成效的现状与总体评价
        一、教师教学成效评价的原则
        二、基于不同指标的教师教学成效现状
        三、教师教学成效的总体评价
    第四节 有效教学能力素质与关键行为对教学成效的影响与预测
        一、有效教学能力素质与教学成效的回归分析
        二、有效教学关键行为与教学成效的回归分析
        三、有效教学能力素质、关键行为与教学成效的路径分析
        四、有效教学能力素质模型与关键行为结构的最终确定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当前教师有效教学能力素质与关键行为的现状及差异
    第一节 教师有效教学能力素质现状与差异分析
        一、教师有效教学能力素质的整体情况
        二、教师各能力素质的具体情况
        三、不同教师有效教学能力素质的差异分析
    第二节 教师有效教学关键行为现状与差异分析
        一、教师有效教学关键行为的整体情况
        二、教师各关键行为的具体情况
        三、不同教师有效教学关键行为的差异分析
    第三节 结果分析
        一、教师的发展存在不充分的问题
        二、教师的发展存在不平衡的问题
        三、当前迫切需要解决教师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教师有效教学能力素质模型与关键行为结构的应用建议
    第一节 基于有效教学能力素质模型与关键行为结构的教师招聘
        一、我国教师录用政策的演进历程与现状
        二、当前我国教师招聘录用存在的问题
        三、有效教学能力素质模型与关键行为结构在教师招聘中的应用
    第二节 基于有效教学能力素质模型与关键行为结构的教师培养
        一、我国师范教育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二、当前我国师范教育存在的问题
        三、有效教学能力素质模型与关键行为结构在师范教育中的应用
    第三节 基于有效教学能力素质模型与关键行为结构的教师培训
        一、我国教师培训制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二、当前我国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
        三、有效教学能力素质模型与关键行为结构在教师培训中的应用
    第四节 基于有效教学能力素质模型与关键行为结构的教师研修
        一、我国教研制度的嬗变历程与教师研修现状
        二、当前我国教师研修存在的问题
        三、有效教学能力素质模型与关键行为结构在教师研修中的应用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研究创新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与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7)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问题提出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动态
        1.2.2 国外研究动态
        1.2.3 研究评析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1.3.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 本章小结
2 基本理论
    2.1 人才培养质量
        2.1.1 质量与高等教育质量
        2.1.2 人才培养质量观与质量评价
    2.2 研究型大学
        2.2.1 研究型大学概念的提出
        2.2.2 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发展
    2.3 人才培养模式
        2.3.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2.3.2 在教学层面落实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2.4 人才培养质量的宏观背景
        2.4.1 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与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
        2.4.2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
        2.4.3 树立符合国际潮流和国家发展的办学理念
    2.5 本章小结
3 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3.1 学习能力
        3.1.1 深层学习与学习能力
        3.1.2 参与式教学法与批判性学习环境
        3.1.3 调整教与学的关系
    3.2 创新能力
        3.2.1 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与创新文化氛围的营造
        3.2.2 促进知识育人与文化育人的统一
        3.2.3 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一体化培养创新人才
        3.2.4 个性发展对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
    3.3 综合素质
        3.3.1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性
        3.3.2 以通识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3.3 以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4 本章小结
4 CUMTB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案例分析
    4.1 CUMTB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现状分析
    4.2 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研究假设的提出及模型的构建
        4.2.1 研究假设
        4.2.2 模型构建
    4.3 模型指标选择与数据分析
        4.3.1 指标选取及解释
        4.3.2 数据处理及来源
    4.4 实证分析
        4.4.1 以学生能力的提高为质量指标的定量分析
        4.4.2 以创新性标志性成果为质量指标的定量分析
    4.5 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
    4.6 本章小结
5 提高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路径探索
    5.1 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5.1.1 以人为本就是以本科教育为本
        5.1.2 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
        5.1.3 以人为本就是要保障学术自由
    5.2 促进教学与科研的深层互动
        5.2.1 正确把握教学与科研二者的深层互动关系
        5.2.2 “重科研、轻教学”的个案分析
    5.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5.3.1 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5.3.2 建立教学科研并重的评价激励机制
        5.3.3 建立教师分类发展和考核评价体系
    5.4 构建协同创新机制
        5.4.1 协同创新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5.4.2 影响协同创新的问题及原因
        5.4.3 协同创新之于行业特色型大学的机遇
        5.4.4 有效破除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
    5.5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5.5.1 研究型大学实现创新教育的比较优势所在
        5.5.2 构建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
    5.6 深化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5.6.1 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5.6.2 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
        5.6.3 促进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均衡
        5.6.4 创新管理重心下移的二级管理模式
    5.7 利用国际化教育资源
        5.7.1 推进大学国际化建设的意义
        5.7.2 加强国际型大学内涵建设
        5.7.3 处理好民族化与国际化的关系
        5.7.4 积极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路径
    5.8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基本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1:2000版卡内基高校分类及其指标
附件2:“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调查问卷
附件3:CUMTB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调研报告(2011-2015)

(8)陕西超大规模高中建筑空间环境计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现实问题
        1.1.2 理论问题
    1.2 研究背景
        1.2.1 社会背景
        1.2.2 学科背景
    1.3 研究对象
        1.3.1 超大规模高中
        1.3.2 空间环境计划
        1.3.3 研究范围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国内外研究综述
        1.5.1 国内研究现状
        1.5.2 国外研究现状
        1.5.3 文献综述小结
    1.6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6.1 研究内容
        1.6.2 创新点
    1.7 研究方法
        1.7.1 文献资料法
        1.7.2 实地调研法
        1.7.3 调查分析法
        1.7.4 规划设计实践
        1.7.5 成果归纳总结
    1.8 研究框架
    1.9 本章小结
2 溯本求源:国内外高中教育及规划设计的发展历程与启示
    2.1 高中教育办学模式演变历程回溯
        2.1.1 我国高中办学历程
        2.1.2 我国高中主要问题
        2.1.3 国外高中办学历程
    2.2 教育规模经济相关理论支撑
        2.2.1“教育规模经济”理论
        2.2.2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2.2.3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2.2.4 研究小结
    2.3 中学校园规划设计发展历程概述
        2.3.1 国外中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
        2.3.2 国内中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
    2.4 校园规模与规划设计的关联性研究
        2.4.1 国外校园规模与规划设计的关系
        2.4.2 国内校园规模与规划设计的关系
    2.5 国内外研究现状借鉴与启示
        2.5.1 中学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
        2.5.2 中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
        2.5.3 中学校园规模与设计的关系
        2.5.4 研究小结
    2.6 本章小结
3 理论建构:超大规模高中建筑空间环境计划概念解析
    3.1 空间环境计划内容
        3.1.1 布局计划
        3.1.2 内容计划
        3.1.3 数量计划
        3.1.4 面积计划
    3.2 空间环境计划方法
        3.2.1 影响因素分析
        3.2.2 特征描述分类
        3.2.3 研究模型确立
        3.2.4 计算公式推导
        3.2.5 建筑计划研究
    3.3 空间环境计划依据
        3.3.1 国外中小学建筑设计标准
        3.3.2 国内中小学建筑设计标准
        3.3.3 小结
    3.4 空间环境计划应用
        3.4.1 宏观层面——布局选址与用地
        3.4.2 中观层面——空间构成与模式
        3.4.3 微观层面——面积配置与大小
        3.4.4 空间环境计划的其他方面应用
    3.5 本章小结
4 特征梳理:陕西地区超大规模高中现状分析
    4.1 陕西地区现状梳理
        4.1.1 社会经济状况
        4.1.2 基础教育状况
    4.2 超大规模高中特征分析
        4.2.1 布局结构影响
        4.2.2 数量与分类
        4.2.3 现状主要问题
    4.3 现行政策条文标准解读
        4.3.1 教育政策
        4.3.2 建设标准
    4.4 超大规模高中实态调研
        4.4.1 调研对象范围
        4.4.2 调研内容目的
        4.4.3 调研基本方法
        4.4.4 调研基础数据
    4.5 现状评价及使用反馈
        4.5.1 基本概况
        4.5.2 选址布局
        4.5.3 规模特征
        4.5.4 使用状况
    4.6 本章小结
5 规模确立:超大规模高中校园用地计划
    5.1 规划布局模式探讨
        5.1.1 影响因素
        5.1.2 布局模式
        5.1.3 结构形态
        5.1.4 用地组成
    5.2 用地现状问题揭示
        5.2.1 规划布局模式
        5.2.2 空间现状指标
        5.2.3 用地布局问题
        5.2.4 影响因子研究
    5.3 已有规模指标参考
        5.3.1 国家标准
        5.3.2 省市自定标准
        5.3.3 超过48班标准
        5.3.4 总结
    5.4 不同“用地规模”的内涵及其启示
        5.4.1 影响因子分析
        5.4.2 相关指标概念
        5.4.3 指标与空间环境的关系
    5.5 用地规模体系优化
        5.5.1 计划依据
        5.5.2 计划方法
        5.5.3 已有计划指标
        5.5.4 指标分析及调正
        5.5.5 规模与设计优化
    5.6 本章小结
6 构建体系:用地规模影响下的校内空间环境计划
    6.1 要素方法提炼
        6.1.1 影响要素
        6.1.2 特征及问题
        6.1.3 内容与方法
    6.2 现行标准剖析
        6.2.1 国家标准
        6.2.2 省市自定标准
        6.2.3 超过48班标准
        6.2.4 总结
    6.3 现状细化分类
        6.3.1 用地余裕型
        6.3.2 用地适当型
        6.3.3 用地不足型
        6.3.4 主要问题分析
    6.4 空间模式计划
        6.4.1“微型社区”模式
        6.4.2“邻里单元”模式
        6.4.3“教育综合体”模式
    6.5 建筑设计计划
        6.5.1 构成内容计划
        6.5.2 教学空间计划
        6.5.3 实验空间计划
        6.5.4 图书办公空间计划
        6.5.5 生活空间计划
    6.6 环境设计计划
        6.6.1 广场尺度
        6.6.2 庭院空间
        6.6.3 绿化面积
        6.6.4 建筑密度计划
        6.6.5 指标体系优化
    6.7 本章小结
7 内外统筹:用地规模影响下校外空间环境计划
    7.1 规模扩张分析
        7.1.1 规模扩张特征
        7.1.2 现状问题分析
        7.1.3 典型校外空间
        7.1.4 典型使用状况
    7.2 空间布局模式
        7.2.1 就近选址布局模式
        7.2.2 过渡新区布局模式
        7.2.3 资源共享布局模式
    7.3 规划选址模式
        7.3.1 核心焦点聚合模式
        7.3.2 内外统筹协调模式
        7.3.3 实践场所外延模式
    7.4 使用共享模式
        7.4.1 校内优先、学社融合
        7.4.2 优化分级、开放有别
        7.4.3 立足共享、校外优先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
    8.1 超大规模高中建筑空间环境特征与影响因素
        8.1.1 发展趋势与影响因素
        8.1.2 现状特征与类型
        8.1.3 概念内涵与模式建构
    8.2 超大规模高中建筑空间环境计划
        8.2.1 宏观层面
        8.2.2 中观层面
        8.2.3 微观层面
        8.2.4 节地型超大规模高中建设
    8.3 本研究的创新点
        8.3.1 成果创新
        8.3.2 思路创新
        8.3.3 理论与方法创新
    8.4 小结
9 研究展望:超大规模高中的可持续建设与模式更新
    9.1 可持续建设的涵义
        9.1.1 产生背景
        9.1.2 特征内涵
        9.1.3 实践意义
    9.2 可持续建设的营造
        9.2.1 用地可持续建设
        9.2.2 空间可持续利用
        9.2.3 设施可持续共享
    9.3 后续研究展望
        9.3.1 教育理念更新下的校园规划设计研究
        9.3.2 内外统筹视角下空间环境计划研究
        9.3.3 既有空间环境更新改造设计研究
致谢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附录1:已调研的超大规模高中校领导及部分教师访谈摘录
    附录2:调研问卷及访谈提纲
    附录3:各省市普通高中建设规范摘录
    附录4:陕西省各区县中学数据统计
    附录5:不同办学规模下高中校园主要指标参考及计算方法

(9)开放理念下中小学课堂教学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深化素质教育需要中小学开放的课堂教学管理
        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呼唤开放的课堂教学管理
        三、中小学课堂教学管理需要改变封闭的教学环境
    第二节 研究价值
        一、理论价值
        二、实践价值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管理研究动态
        二、国外关于课堂教学管理研究综述
        三、课堂教学管理研究述评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访谈法
第二章 开放理念与中小学教学管理概述
    第一节 开放与开放理念
        一、开放的含义
        二、开放理念
    第二节 开放理念下中小学课堂教学意义
        一、开放中小学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现实要求
        二、开放中小学课堂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三、开放中小学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个性得到发展
    第三节 开放理念下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
        一、师生关系的民主性
        二、教学时空的广延性
        三、课堂结构不完整性
        四、教学过程的合作性
第三章 中小学开放课堂教学的缺陷与原因
    第一节 中小学开放课堂教学的缺陷
        一、教学资源配置失衡
        二、课堂教学方式专制
        三、课堂教学过程偏见
        四、课堂教学行为阻隔
    第二节 中小学开放课堂教学缺陷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教育哲学影响
        二、教师专业情感感染
        三、教师课堂教学能力
        四、学科之间交叉融合
第四章 走向开放的中小学课堂教学管理策略
    第一节 开放理念下中小学课堂教学管理原则
        一、自主性原则
        二、开放性原则
        三、实效性原则
    第二节 构建开放的中小学课堂教学管理体系
        一、教学理念的开放性
        二、师生关系的开放性
        三、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四、教学方法的开放性
        五、教学途径的开放性
    第三节 创建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自主松散式
        二、民主讨论式
        三、多向联系式
    第四节 完善开放课堂教学的考核评估
        一、用发展性评价观评价课堂
        二、用开放性的问题检测评价学生
        三、明确开放课堂教学评价主体
        四、追踪开放课堂教学效果
        五、纠正开放课堂教学偏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10)民办高校办学水平提升策略研究 ——以陕西民办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1.1 民办高校面临的困境需要深化该项研究
        1.1.2 陕西民办高校发展极具代表性
        1.1.3 休戚于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经历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述评
    1.4 相关概念及边界
        1.4.1 民办高校
        1.4.2 办学水平
        1.4.3 策略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架构及内容
        1.5.2 主要研究方法
第2章 民办高校办学水平提升的理论关照
    2.1 民办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与价值诉求
        2.1.1 民办高等教育本质属性
        2.1.2 民办高等教育存在的合理性
        2.1.3 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价值诉求
    2.2 民办高校办学水平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高等教育系统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2.3 民办高校办学水平的构成要素及影响因素分析
        2.3.1 办学水平五维核心构成要素的论证
        2.3.2 办学水平核心构成要素的概念解析
        2.3.3 制约办学水平提升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3章 陕西省民办高校发展历程回顾
    3.1 陕西民办高校发展的基本历程
        3.1.1 自学考试助学机构阶段(1984—1995年)
        3.1.2 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试点阶段(1996—1999年)
        3.1.3 实施学历教育专科阶段(2000—2004年)
        3.1.4 实施学历教育本科阶段(2005—2010年)
        3.1.5 实施硕士研究生教育阶段(2011年—)
    3.2 陕西民办高校发展取得的成就、特点和经验
        3.2.1 陕西民办高校发展的主要成就
        3.2.2 陕西民办高校发展的主要特点
        3.2.3 陕西民办高校发展的基本经验
    3.3 陕西民办高校在全国的地位与影响
        3.3.1 陕西民办高校目前的社会地位
        3.3.2 陕西民办高校在我国的影响力
第4章 现阶段陕西民办高校办学水平中存在的问题与症结
    4.1 大学理念方面存在的问题
        4.1.1 办学理念模糊
        4.1.2 办学定位失当
        4.1.3 大学文化淡漠
    4.2 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4.2.1 培养目标与实践脱节
        4.2.2 专业结构不合理
        4.2.3 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4.3 师资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4.3.1 师资结构不合理
        4.3.2 师资队伍不稳定
        4.3.3 师资管理不完善
    4.4 内部管理方而存在的问题
        4.4.1 行政管理科学性不强
        4.4.2 教学管理专业化不高
        4.4.3 学生管理重管轻教
    4.5 办学效益方面存在的问题
        4.5.1 办学经费日趋拮据
        4.5.2 经费用途存在偏差
        4.5.3 忽视社会和个人效益
第5章 制约陕西民办高校办学水平提升的原因分析
    5.1 社会环境的变迁
        5.1.1 生源数量萎缩、质量下降
        5.1.2 转型期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
        5.1.3 传统社会观念的束缚
    5.2 政府管理存在的问题
        5.2.1 政策制定存在的缺陷
        5.2.2 政策执行不力的问题
        5.2.3 政府管理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
    5.3 民办高校办学动机和办学行为存在缺陷
        5.3.1 逐利性的办学动机占据主导地位
        5.3.2 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5.3.3 管理人员素质不能适应现代大学的要求
第6章 提升民办高校办学水平的策略分析
    6.1 完善制度设计,为提升办学水平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6.1.1 理顺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的法律地位,让其公平竞争
        6.1.2 实行民办高校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类管理机制
        6.1.3 健全市场机制,为民办高校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6.2 端正办学思想,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提升办学水平
        6.2.1 淡化逐利色彩,强化公益属性
        6.2.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6.2.3 把提高教学质量视为立校之本
    6.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借助优质师资提升办学水平
        6.3.1 加强自有教师队伍建设
        6.3.2 完善教师队伍的管理、考核和激励机制
        6.3.3 积极改善教师的生活条件和福利待遇
    6.4 完善治理结构,依靠科学管理提升办学水平
        6.4.1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完善大学章程
        6.4.2 完善法人内部治理结构,提高管理效率
        6.4.3 建立“多元主体参与、共同协作发展”的治理模式
    6.5 加强财政资助,积极扶持民办高校提升办学水平
        6.5.1 纳入公共政策框架,积极扶持发展
        6.5.2 以财政资助引导学校提高教育质量
        6.5.3 培育办学特色,形成错位发展格局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的可能创新点
    7.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四、完善课程体系 创新教学管理 推进素质教(论文参考文献)

  • [1]扩招以来我国本科教育改革政策变迁研究[D]. 赵云桦.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机制构建研究[D]. 覃景冠. 西北政法大学, 2021
  • [3]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效果研究 ——来自A高校的经验证据[D]. 陈玲.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4]学徒制运行的叙事研究 ——以福建省Z市中等职业学校物流专业为例[D]. 柯艳莉. 福建师范大学, 2019
  • [5]高中音乐高效课堂管理实践研究 ——以嘉兴地区高中为例[D]. 蒋茜. 宁波大学, 2019(06)
  • [6]中学教师影响教学有效性的能力素质与关键行为研究[D]. 刘佳. 华东师范大学, 2018(11)
  • [7]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研究[D]. 赵莉.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7(02)
  • [8]陕西超大规模高中建筑空间环境计划研究[D]. 罗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02)
  • [9]开放理念下中小学课堂教学管理研究[D]. 刘丽军. 湖南师范大学, 2013(06)
  • [10]民办高校办学水平提升策略研究 ——以陕西民办高校为例[D]. 王庆如. 陕西师范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完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管理,推进精品教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