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活垃圾渗滤液回灌处理技术研究Ⅱ——回灌残渣的化学处理

城市生活垃圾渗滤液回灌处理技术研究Ⅱ——回灌残渣的化学处理

一、城市生活垃圾渗滤液回灌处理技术研究Ⅱ——回灌残液的化学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丁晶,关淑妍,赵庆良,高庆伟,赵冠舒,王琨[1](2021)在《垃圾渗滤液膜滤浓缩液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文中提出截至目前,作为垃圾渗滤液深度处理工艺之一的膜分离工艺,可保证垃圾渗滤液处理后达标排放,但同时将产生大量的膜滤浓缩液。浓缩液含有大量难降解有机污染物,若不能进行妥善处理处置,将会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根据相关研究及工程应用案例,从工艺原理、应用效果、处理成本及技术发展角度,对渗滤液膜滤浓缩液处理工艺进行分类探讨,评述回灌法、物理处理法(浸没燃烧蒸发法和机械式蒸汽再压缩处理法)、化学处理法(焚烧、高级氧化和超临界水氧化法)、物化处理法(絮凝沉淀、吸附、膜分离和固化稳定化处理)等单元工艺和无膜/有膜等组合工艺的技术特点、现存问题及应用范围,最后总结不同条件下产生膜滤浓缩液的处理工艺路线,有针对性地提出渗滤液膜滤浓缩液处理的发展方向,期望可为垃圾渗滤液膜滤浓缩液处理工艺的深入研究与广泛应用提供技术参考。

秦蕊[2](2019)在《不同降解龄期下垃圾结构及优先流渗透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填埋是城市固体废弃物(MSW)最常用的处置方法。目前国内各填埋场普遍存在水位雍高现象,这可能直接引发堆体失稳、渗滤液污染及填埋气受抑制等问题;此外,常用的降水方法难以有效控制堆体内水位。这些问题均与堆体的渗透特性密切相关。城市固体废弃物组分多样、尺寸不一,加之分层填埋的作业方式及塑料、纸质等扁平颗粒的存在,使得垃圾呈现出明显的成层性与各向异性;且垃圾内部多尺寸孔隙并存,堆体内渗流具有明显的优先流效应。垃圾作为一种非均质的多孔介质,渗透系数是介质特性的函数,介质特性主要包括垃圾的颗粒形状及尺寸、孔径及孔隙分布等,介质特性的多样性引起内部结构的多样性,因此垃圾渗透系数也是内部结构的函数。基于此,本文从垃圾结构及渗透系数两个方面入手,通过试验测试、理论分析,揭示垃圾内部渗流机理及渗透特性规律,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包括:(1)从杭州某填埋场不同埋深处取样,通过对垃圾进行筛分与分拣,获得垃圾组分随埋深的变化规律。发现城市固体废弃物中细颗粒(0D,即粒径<2cm)占比几乎均超过50%,粗粒中2D颗粒所占比例最高。(2)根据“杭州市城市生活垃圾组分数据”人工统一配制生活垃圾1 t并放入自制降解仪中进行降解,每3个月取出试样测定其沉降量、组分含量及纤维素木质素比值以表征垃圾降解程度。(3)对降解3个月的垃圾分别采用单点注射、染色切片、CT扫描3种方法来描述垃圾结构,并基于CT扫描结果及考虑优先流与各向异性的饱和渗流模型,计算出垃圾双向渗透系数。试验发现染色切片、CT扫描等方法能较好的揭示垃圾结构特征,垃圾内部存在明显的大孔隙与成层结构;考虑优先流与各向异性的饱和渗流模型所预测的渗透系数能较好拟合三轴试验结果。(4)通过自制双向渗透仪测定不同龄期、不同荷载作用下垃圾的双向渗透系数。结果表明:垃圾的渗透系数随降解龄期与上覆压力的增大而减小。与上覆压力相比,降解龄期对渗透系数的影响较小,其影响基本在一个数量级内;各向异性值随有效应力的增大而减小,当荷载由0kPa增加至400kPa时,各向异性值在0-12范围内。(5)基于所得垃圾渗流规律,对上海老港五期综合生活垃圾填埋场进行渗滤液产量评估计算。结果表明:随着垃圾堆填,渗滤液产量、产率均不断提升;与降雨入渗引起的渗滤液产量相比,垃圾自身渗滤液产量在渗滤液总产量中占比较大,约在52%(雨季)-96%(旱季)范围内。

张铁军,臧晓峰[3](2018)在《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介绍了垃圾渗滤的特点及处理垃圾渗滤液技术的研究进展,重点论述了物理化学方法处理垃圾渗滤液的优势与不足,并对未来垃圾渗滤液处理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张明武[4](2018)在《生活垃圾好氧-厌氧-好氧三段式填埋运行效果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生活垃圾具有含水率高和有机质含量高的特点,导致传统卫生填埋场面临运行周期长、甲烷回收效率低、二次污染严重等问题。近年来,加入各种调控措施的厌氧型、好氧型、准好氧型和联合型生物反应器填埋场应运而生,将好氧技术用于厌氧填埋的前处理或者老龄填埋场的修复,取得了一定效果。本论文通过整合短期好氧预处理、厌氧填埋和原位好氧稳定化构建好氧-厌氧-好氧三段式填埋工艺,在实验室模拟序批式进料的一体化层叠式填埋反应器,并对其在生活垃圾生物降解、填埋气回收利用和渗滤液控制等方面的运行效果进行评价。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三段式填埋不同阶段对不同有机质组分的去除效果不同。好氧预处理阶段能够去除粗多糖类物质、蛋白质和脂肪,实现粗纤维类物质的富集;厌氧阶段通过蛋白质、脂肪和粗纤维类物质的生物降解产生大量填埋气;好氧稳定化阶段能够进一步去除生活垃圾中的脂肪、粗纤维类物质等。三段式填埋能够促进生活垃圾生物降解并加速填埋场稳定化。实验结束时,生活垃圾VS由45.60%降至12.76%,含水率由56.55%降至30.48%;C、H、O、N元素的比例逐步降低,灰分的比例大幅增加;生活垃圾体积降低21%,填埋场的空间利用率显着提高。以VS和含水率为判据,生活垃圾在120d内达到基本稳定状态,场地达到中度利用要求。三段式填埋能够缩短生活垃圾的厌氧产气滞后期和产气周期。三段式填埋产气滞后期约为16d,整个产气周期持续80d;累积产生填埋气193 NL/kgTS,达到理论值的80%以上,有效产气量(CH4比例>50%)占总产气量的比例超过92%;产气速率保持在3.044.34 NL/kgTS.d范围内,波动幅度较小,有利于填埋气的集中回收与利用。三段式填埋能够改变渗滤液的理化特性并有效降低污染排放水平。三段式填埋产生的渗滤液SCOD和VFAs的浓度较低,氨氮浓度在2000 mg/L以上,较高浓度的初始氨氮能够中和VFAs使得渗滤液pH保持在7.08.0范围内,为微生物厌氧产气提供适宜的酸碱环境。经过好氧稳定化阶段连续40d的通风曝气,渗滤液体积减少84%,SCOD、VFAs和氨氮总量的去除率分别达到71%、78%和98%,降低了渗滤液后续处理的难度。

程容[5](2017)在《老龄垃圾渗滤液MBR/UF/RO处理前后遗传毒性评估》文中提出垃圾渗滤液是垃圾在填埋过程中产生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填埋龄超过5年的填埋场产生的渗滤液即为―老龄‖垃圾渗滤液。老龄垃圾渗滤液氨氮浓度高、有机污染物浓度低,C/N比失调,且含有多种有害有毒物质,若不经处理直接排放,会给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巨大危害。目前我国垃圾渗滤液处理普遍采用的工艺为―生化处理(以生物膜反应器-MBR为主)+深度处理(膜技术为主)‖,经工艺处理后的出水常规指标可达到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GB16889-2008),但是否完全无毒无害却未可知。因此,结合理化分析和生物遗传毒性评估,综合评价实际工艺处理后渗滤液污染物质及生物毒性的去除效率,对最大限度降低渗滤液潜在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发展其污染物处理工艺提供技术依据。本文对广州某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工艺MBR(反硝化+硝化+后置硝化/反硝化)+UF(超滤)/RO(反渗透)的去除效果进行研究,通过对原液及处理后出水的物化指标的检测和遗传毒性评估,评价该工艺对有毒有害物质去除的有效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细胞毒性(MTT)实验检测渗滤液对HepG2的细胞毒性,确定染毒时间为24 h,染毒浓度为1.25%、2.5%、5%、10%、20%和30%(v/v)。结果表明,原液具有很强的细胞毒性,30%(v/v)染毒浓度时细胞存活率仅为9%。出水染毒后细胞最低存活率达73.5%,仅表现出轻微细胞。MDA含量较低,但生物标志物EROD酶活性高于对照组,说明出水造成的细胞氧化损伤小,但具有潜在的遗传毒性。(2)采用彗星试验探讨渗滤液染毒后HepG2细胞DNA损伤效应,结果表明原液遗传毒性很强,1.25%染毒浓度时造成1级DNA损伤,处理后的出水造成的DNA损伤效应明显降低,但在30%染毒浓度时仍造成1级DNA损伤;γH2AX流式细胞试验结果表明,渗滤液样品可诱发不同程度的DSB损伤,原液10%染毒3小时后DNA损伤率高达194个/万,30%出水染毒引发DSB损伤率为28个/万。(3)采用SDS-KCl沉淀试验研究DNA-蛋白质(DPC)交联效应,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原液都能诱导产生DPC,DPC产量随浓度增加而上升,随处理深度而降低。20-30%MBR/UF处理液染毒时,DNA链断裂损伤降低,而DPC效应增强,初步表明渗滤液造成的DNA损伤趋势为DNA链断裂→DPC。出水在10-30%染毒浓度时DPC系数与对照组都有显着性差异,说明MBR/UF/RO组合工艺可有效降低渗滤液遗传毒性,但无法完全去除。

陶丽霞[6](2015)在《基于回灌处理渗滤液浓缩液中重金属的迁移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出于经济性和可操作性考虑,目前我国卫生填埋场产生的渗滤液膜滤浓缩液普遍采用填埋体回灌方法进行处理。但目前学者对浓缩液回灌填埋体中重金属的迁移转化研究较少,而重金属的合理去除不仅对保障填埋场周围土壤和地下水的安全至关重要,而且对垃圾渗滤液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也有明显影响。因此,本文借助于室内模拟试验,采用浓缩液回灌的方式,分别研究不同埋龄垃圾介质及不同回灌条件下回灌体系中重金属的迁移行为,确定影响重金属迁移的主要因素,通过正交方法探讨回灌浓缩液中重金属去除的最优回灌参数,并对重金属的迁移转化行为进行了初探。研究结果表明:埋龄为1年的填埋介质对浓缩液中典型重金属Cu、Zn、Ni、Cr表现出一定的去除作用。回灌周期内,上述四种重金属的平均去除率依次为:19.58%、39.30%、20.39%和26.12%。5年柱和15年柱中填埋介质趋于稳定,生物反应变弱,随着填埋体内环境的变化,填埋体内重金属Cu、Zn不断溶出,Ni则出现回灌前期浓缩液中Ni被去除,后期从填埋体溶出的现象,浓缩液中Cr则得到了有效去除,其中5年柱对浓缩液中Cr去除率分别为16.35%,15年柱对浓缩液中Cr平均去除率为34.58%。回灌负荷为3.0L/d的重金属出水浓度明显低于4.5L/d和6.0L/d,回灌速率为0.2L/min的重金属出水浓度低于0.3L/min和0.4L/min,说明在回灌系统中,当其他因素确定时,随着回灌负荷和回灌速率的降低,出水中重金属浓度也随着减少,即重金属出水浓度与回灌负荷及回灌速率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不同的回灌频次(1次/d、3次/d、6次/d)和回灌方式(全分布布水、中间布水、四周布水)对出水浓度基本无影响。在最优回灌参数探究试验中,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有利于回灌出水中重金属浓度控制的具体回灌参数,即回灌量为2.0L/d、填埋介质粒径为5mm、调pH(8.5)、压实、回灌速度为0.2L/min。不同回灌参数中回灌量和回灌介质pH对浓缩液回灌出水中重金属含量的影响最为显着,且保持较低回灌量(2.0L/d)、高pH(8.5)有利于回灌出水中重金属的去除。回灌前后填埋体内重金属不同形态含量的对比研究表明,Cu、Zn、Ni、Cr的迁移率随着垃圾埋龄的增加而降低,即随着垃圾稳定化进程的增加,重金属迁移率逐渐降低;同时,酸可溶态重金属含量对其迁移率有很大影响,重金属迁移率与酸可溶态重金属含量的排序比较一致。四种典型重金属迁移率从大到小的顺序为:Zn>Cu>Ni>Cr。以15年柱为例,其迁移率依次为1.81%、1.75%、0.9%和0.68%。Cr存在形式最稳定,浓缩液回灌过程中能够迅速被固定。本研究可为渗滤液反渗透浓缩液回灌系统的合理设计提供依据,对渗滤液中重金属的污染防治亦有参考意义。

许克[7](2015)在《原位回灌法对垃圾渗滤液处理效果试验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垃圾也在逐年增长。据统计,我国600多座城市每年将会产生垃圾1.6亿吨,并且以每年超出10%的速率增加。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采用卫生填埋来处理城市垃圾,这虽然会大大减少因垃圾敞开堆放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但垃圾填埋也同样带来了新的环境问题—产生大量垃圾渗滤液,如果处理不当,会带来严重的空气、水体以及土壤的污染,并最终对生态环境甚至人类健康造成危害,因此对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显得尤为重要。论文首先通过实验研究了不同淋滤条件对填埋场生活垃圾稳定速度及有机物析出规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从有机物析出规律来看,采用原液淋滤,淋滤量为5 L、淋滤频率为3次时,稳定化时间较短;从垃圾层沉降速率来看,采用原液回灌,淋滤量为10 L、淋滤频率为1次时,垃圾沉降稳定化越快。生活垃圾稳定后,通过实验研究了回灌量和回灌频率对渗滤液中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回灌量为5 L、回灌频率为3次时,对NH3-N和TP去除效果较好。当回灌频率相同,回灌量为5L时,COD、NH3-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6.21%、8.52%和18.53%;当回灌量相同,回灌频率为3次时,COD、NH3-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15.18%、8.53%和14.19%。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当回灌量为5 L、时有机物降解的反应动力学,得到COD的一级动力学方程为Ct=C0exp(-0.079t+0.4051),相关系数R2为0.9928;NH3-N的二级动力学方程为1/Ct=1/C0+2×10-5t,相关系数R2为0.9283;TP的二级动力学方程为1/Ct=1/C0+0.0065t,相关系数R2为0.9579。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垃圾渗滤液原位回灌处理的动态实验研究。考虑水力负荷、有机负荷以及C/N三个影响因素对COD和NH3-N去除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水力负荷为33.96 mL/(L·d)时,COD和NH3-N的去除率分别为10.7%和4.77%;当有机负荷为40.53 mg/(L·d)时,COD的去除率为10.56%,当有机负荷为23.41 mg/(L·d)时,NH3-N的去除率为4.69%;当C/N为2.3时,COD和NH3-N的去除率分别为7.2%和3.8%。通过回灌法对渗滤液处理效果的试验研究,得到回灌技术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实际运行提供理论依据。

夏俊方[8](2014)在《基于短程硝化反硝化过程对垃圾渗滤液高效脱氮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环保标准也日益严格,自2008年国家环保局明确规定垃圾渗滤液氨氮和总氮的排放标准以来,人们积极开展新型的生物脱氮理论及工艺研究。目前,研究比较多的新型生物脱氮技术有厌氧氨氧化工艺、同步硝化反硝化工艺与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其中,新型的短程硝化反硝化脱氮技术具有节省碳源、减少曝气量、减少占地面积、减少污泥量等优点,已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普遍关注。本文对低C/N比垃圾渗滤液的短程硝化反硝化脱氮工艺及高浓度有机物垃圾渗滤液的短程硝化反硝化脱氮工艺进行了基础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在小于停留时间的短时间(15h)范围内,前置反硝化A/O工艺系统中COD去除率为78.13%,氨氮去除率为91.67%,总氮浓度去除率为52.67%;O/A工艺系统中COD去除率为70.44%,氨氮去除率为81.56%,总氮去除率为42.35%,污染物降解效率均低于A/O工艺,说明A/O工艺较O/A工艺脱氮效果要好。2.低C/N比垃圾渗滤液的短程硝化反硝化脱氮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实现短程硝化反硝化的适宜DO浓度为0.8-1.0mg·L-1,A池和O池中最佳pH值范围分别为8.46-8.68和8.22-8.45,且最适宜条件下,NO2 ̄N浓度分别达到165.3mg·L-1和200.3mg·L-1,积累率分别52.38%和59.63%;2)进水COD浓度为1000mg·L-1和1350mg·L-1时左右时,COD和TN去除量⊿COD/⊿TN的平均值分别为1.98和1.53左右,实现了短程硝化反硝化过程;进水COD浓度为1900mg·L-1左右时,⊿COD/⊿TN平均值达到2.85左右,实现了短程硝化反硝化过程,但有转全程的趋势;说明有机物的增加不利于实现短程硝化反硝化。3.高浓度有机物垃圾渗滤液的短程硝化反硝化脱氮工艺的运行结果表明:1)稳定运行时,EGSB-A/O-MBR工艺系统对COD、氨氮及总氮降解效率高,出水COD平均去除率为96.53%。出水氨氮平均去除率达到95.5%,出水TN去除率平均值为92.6%;2)负荷增加阶段,随着进水氨氮浓度逐渐增加,亚硝态氮积累均逐渐增加,达到稳定阶段后,硝化池I与硝化池II出水NO2 ̄-N积累率分别提高到67.9%和70.2%,说明稳定阶段时,系统实现了稳定的短程硝化;3)原渗滤液中NH+14-N浓度平均值为1475.8mg·L-时,全碱度为7000~9500mg·L-1,反硝化池中反硝化作用产生了碱度为5268.6mg·L-1,满足硝化过程所需要的碱度,促进了短程硝化。4.厌氧-反硝化-硝化工艺系统中污染物降解的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1)硝化过程:由25℃升至33℃时,温度对氨氮的去除速率影响不大,最大去除速率rmax和饱和常数KS分别仅为3%和2%;但温度提升对COD的去除速率有明显提升,其最大去除速率rmax提高了19%,而饱和常数KS则降低39%;2)反硝化过程:25oC升高至33oC时,总氮最大去除速率rmax提高25%,饱和常数KS则降低10%;因而,温度提升对总氮的去除速率有明显提高;但温度提升后对COD去除的抑制作用会明显增强;3)厌氧过程:温度从25oC升高至33oC时,COD最大去除速率rmax提高了10%,饱和常数KS下降了32%,说明温度的提升对COD的去除速率有明显提高。5.硝化反硝化工艺系统中污染物降解的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1)间歇流条件下:硝化阶段COD去除速率r为0.09(mg·L-1) h–1,去除速率r较反硝化阶段的高12.5%,说明硝化阶段对COD的去除速率大于反硝化阶段;反硝化阶段对NH+4-N去除速率r为0.08(mg·L-1) h–1,与硝化阶段的去除速率相等,说明反硝化阶段对NH+4-N也有一定的去除作用;硝化阶段对TN去除速率r为0.06(mg·L-1) h–1,比反硝化阶段高50%,说明硝化阶段对TN的去除速率也较大。2)连续流条件下:反硝化阶段COD去除速率常数k为0.0679(mg·L-1)-0.2·h-1,是硝化阶段速率常数的10.13倍,说明反硝化阶段COD浓度对其去除速率影响非常大;硝化阶段NH+4-N速率常数k为0.0731(mg·L–1)-0.35·h-1,与反硝化阶段NH+4-N速率常数k相差2%,说明两阶段浓度对NH+4-N去除速率常数k影响相差不大;硝化阶段TN速率常数k为0.0687(mg·L–1)-0.35·h-1,与反硝化阶段TN速率常数k仅相差3.6%,说明两阶段浓度对TN去除速率常数影响不大。6. EGSB-A/O-MBR工艺系统中的厌氧污泥、反硝化污泥及硝化污泥的细菌群落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厌氧污泥中细菌种类可达到25种之多,其中,Thauera sp. MZ1T占比最大,达到了22.6%,Thauera sp菌属具有芳香族有机化合物降解的功能,说明厌氧污泥中主要以降解有机物的菌群为主;2)反硝化污泥中细菌种类可达到23种之多,其中,Thauera菌属占比最大,达到了65%,该菌属具有反硝化能力,说明反硝化污泥主要以反硝化菌为主;3)硝化污泥中细菌种类可达21种之多,其中,Nitrosospira菌属占比最大,达到55%,其次是Nitrosomonas菌属,这两类菌群分别为亚硝化螺菌群与亚硝化单胞菌群,即氨氧化菌(AOB),有利于短程硝化;同时,硝化污泥中还存在Nitrospina硝化刺菌属,即亚硝酸盐氧化菌(NOB)。

唐宇,汤红妍[9](2014)在《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工艺综述》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介绍了垃圾渗滤液的来源、特点、危害以及其产生量的影响因素,并论述了垃圾渗滤液物理、化学、生物、土地等单一处理工艺及其特点和处理效果,此外还对国内垃圾渗滤液处理组合工艺的工程实例进行介绍,最后提出了渗滤液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垃圾渗滤液处理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王金磊[10](2014)在《垃圾渗滤液回灌的最佳物理吸附条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垃圾渗滤液是有毒有害物质,回灌处理是一种新兴技术。卫生填埋初期,垃圾对渗滤液进行物理吸附,本论文模拟初期吸附情形,设置不同影响因素,选择垃圾渗滤液回灌的最佳物理吸附条件。静态试验用pH缓冲液调节渗滤液的pH值,分别调到约pH=4, pH=7, pH=9。取30mL调好的渗滤液,分别倒入30个小瓶中,然后将样品快速放入恒温摇床中,固定温度和转速,温度分别控制在10℃,30℃,50℃。然后按不同取样时间取样进行指标检测,测定其无机特性综合指标与有机污染物综合指标。分析在不同pH、不同温度、不同垃圾种类三个影响因素下,垃圾对渗滤液有机物和氨氮的吸附与释放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垃圾渗滤液回灌的最佳物理吸附条件为,渗滤液的pH在碱性条件下,约pH=9左右;温度在30度左右;垃圾种类为老化垃圾。同时实验还表明:在pH=9、T=5℃时,随着pH升高,温度升高,渗滤液的氨氮的存在形态以游离氨为主,固着态较少;因为垃圾对渗滤液的吸附作用,垃圾中氨氮主要以氨离子态存在。

二、城市生活垃圾渗滤液回灌处理技术研究Ⅱ——回灌残液的化学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生活垃圾渗滤液回灌处理技术研究Ⅱ——回灌残液的化学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垃圾渗滤液膜滤浓缩液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渗滤液浓缩液的回灌处理工艺
2 渗滤液浓缩液的单元处理工艺
    2.1 渗滤液浓缩液的物理处理
    2.2 渗滤液浓缩液的化学处理
        2.2.1 LC的焚烧处理
        2.2.2 LC的超临界水氧化处理
        2.2.3 LC的高级氧化法处理
    2.3 渗滤液浓缩液的物化处理
        2.3.1 LC的絮凝沉淀处理
        2.3.2 LC的吸附处理
        2.3.3 LC的膜分离处理
        2.3.4 LC的固化与稳定化处理
3 渗滤液浓缩液的组合处理工艺
    3.1 无膜组合处理工艺
    3.2 膜组合处理工艺
    3.3 LC处理方法比选
4 总结与展望

(2)不同降解龄期下垃圾结构及优先流渗透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主要工程问题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垃圾渗透系数
        1.3.2 垃圾组分分类
        1.3.3 垃圾渗流各向异性
        1.3.4 垃圾优先流效应
        1.3.5 渗滤液产量评估
    1.4 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
        1.4.1 本文的主要工作
        1.4.2 本文的工作路线
第2章 现场垃圾筛分及颗粒组成分析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3 试验结果
        2.3.1 垃圾分维结果
        2.3.2 细粒(OD)筛分结果
        2.3.3 2D颗粒分拣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自制垃圾加速降解及降解指标测试
    3.1 引言
    3.2 自制垃圾加速降解试验
        3.2.1 试样的配制
        3.2.2 垃圾降解影响因紊
        3.2.3 加速降解试验装置
    3.3 自制垃圾降解程度指标
        3.3.1 C/L测试
        3.3.2 垃圾沉降率
        3.3.3 垃圾组分变化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市固体废弃物优先流路径及结构研究
    4.1 引言
    4.2 侵入性方法
        4.2.1 单点注射
        4.2.2 染色切片
    4.3 非侵入性方法
        4.3.1 CT扫描原理
        4.3.2 CT试验过程
        4.3.3 试验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不同降解龄期自制垃圾饱和渗透系数测试
    5.1 引言
    5.2 双向渗透试验装置
        5.2.1 双向渗透仪构造
        5.2.2 双向渗透仪制造细节
    5.3 试验具体实施方案
        5.3.1 取样
        5.3.2 垃圾含水率与比重测试
        5.3.3 试验方案
    5.4 试验结果分析
        5.4.1 渗透系数
        5.4.2 各向异性值
        5.4.3 密度
        5.4.4 可排水孔隙率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渗滤液产量评估计算
    6.1 引言
    6.2 试验背景
    6.3 渗滤液产生机理及评估方法
        6.3.1 渗滤液产生机理
        6.3.2 渗滤液产量评估方法
    6.4 计算参数
        6.4.1 堆体水位
        6.4.2 降雨入渗量计算参数
        6.4.3 垃圾自身渗滤液产量计算参数
        6.4.4 垃圾渗滤液导排量计算参数
    6.5 计算结果分析
        6.5.1 反演结果
        6.5.2 评估结果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下一步工作计划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主要科研成果

(3)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渗滤液的处理现状
2 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技术
    2.1 生物处理法
        2.1.1 好氧处理法
        2.1.2 厌氧处理法
        2.1.3 厌氧—好氧处理法
    2.2 物化处理法
        2.2.1 混凝沉淀法
        2.2.2 吸附法
        2.2.3 高级氧化法
        2.2.4 膜分离技术
3 结论与展望

(4)生活垃圾好氧-厌氧-好氧三段式填埋运行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生物反应器填埋研究现状
        1.2.1 生物反应器填埋场的类型和特点
        1.2.2 生物反应器填埋场的调控措施
        1.2.3 生物反应器填埋场的优势与问题
    1.3 好氧-厌氧-好氧生物反应器填埋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好氧-厌氧-好氧填埋一体化工艺与实验方案设计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装置
        2.2.1 好氧-厌氧-好氧填埋一体化实验装置
        2.2.2 生化产甲烷潜能测定装置
    2.3 好氧-厌氧-好氧填埋一体化工艺流程
    2.4 检测指标与分析方法
        2.4.1 固体
        2.4.2 液体
        2.4.3 气体
第3章 三段式填埋对生活垃圾生物降解的促进效果研究
    3.1 好氧预处理过程的表征
    3.2 三段式填埋对生活垃圾理化特性的影响
        3.2.1 三段式填埋对生活垃圾的减容效果分析
        3.2.2 生活垃圾VS和含水率的变化规律
        3.2.3 三段式填埋对有机质代谢的促进作用
    3.3 三段式填埋对填埋场稳定化的加速效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三段式填埋对生活垃圾厌氧产气的强化效果研究
    4.1 好氧预处理对生化产甲烷潜能的影响
        4.1.1 甲烷产率的变化特征
        4.1.2 生化产甲烷潜能的降低情况
    4.2 三段式填埋对填埋气释放的影响
        4.2.1 填埋气产率的变化特征
        4.2.2 填埋气累积产量的提升效果分析
    4.3 三段式填埋对填埋气组成的影响
    4.4 三段式填埋对填埋气收集利用的影响
        4.4.1 基于元素组成的理论产气量
        4.4.2 基于模型拟合的最大产气量
        4.4.3 能源回收利用率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三段式填埋对渗滤液的控制效果研究
    5.1 三段式填埋对渗滤液产生量的影响
        5.1.1 三段式填埋对渗滤液的减量效果分析
        5.1.2 好氧稳定化对水分的削减作用
    5.2 三段式填埋对渗滤液pH的影响
    5.3 三段式填埋对渗滤液污染物浓度的影响
        5.3.1 SCOD浓度的变化特征
        5.3.2 氨氮浓度的变化特征
        5.3.3 三段式填埋对VFAs浓度与组成的影响
    5.4 好氧稳定化对渗滤液污染物的削减效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老龄垃圾渗滤液MBR/UF/RO处理前后遗传毒性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老龄垃圾渗滤液概述
        1.1.1 渗滤液的产生
        1.1.2 渗滤液的特点
        1.1.3 渗滤液的危害
    1.2 国内外垃圾渗滤液处理方法
        1.2.1 土地处理
        1.2.2 生物处理
        1.2.3 物化处理
    1.3 国内外渗滤液处理工艺
    1.4 渗滤液风险评估现状
    1.5 课题研究目的、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创新点
    1.6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MBR/UF/RO工艺对垃圾渗滤液理化参数的去除效果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2 处理工艺流程
    2.3 处理前后渗滤液理化指标的测定
        2.3.1 pH、色度及部分金属的测定
        2.3.2 氨氮、总氮及重金属的测定
        2.3.3 COD的测定
        2.3.4 PAEs的测定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处理前后渗滤液水质分析
        2.4.2 处理前后渗滤液中PAEs去除结果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MBR/UF/RO处理前后细胞毒性及生物标志物检测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3.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HepG2细胞的培养
        3.2.2 细胞毒性实验
        3.2.3 MDA的测定
        3.2.4 EROD酶的测定
        3.2.5 蛋白含量的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渗滤液细胞毒性的测定
        3.3.2 渗滤液处理前后HepG2细胞MDA含量测定
        3.3.3 渗滤液处理前后HepG2细胞EROD酶含量测定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渗滤液经MBR/UF/RO处理前后细胞DNA链断裂损伤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仪器
        4.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4.2 实验方法
        4.2.1 细胞前处理
        4.2.2 碱性彗星试验
        4.2.3 γH2AX流式细胞术(FCM)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垃圾渗滤液引起的DNA链断裂损伤
        4.3.2 垃圾渗滤液引起的DSB链断裂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MBR/UF/RO处理渗滤液前后HepG2细胞DPC效应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仪器
        5.1.3 KCl-SDS法主要试剂的配制
    5.2 实验方法
        5.2.1 细胞前处理
        5.2.2 DPC的检测
    5.3 实验结果
        5.3.1 DNA标准曲线的制作
        5.3.2 渗滤液处理后HepG2细胞DPC检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基于回灌处理渗滤液浓缩液中重金属的迁移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膜滤浓缩液的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论文拟解决的问题和技术路线
        1.4.1 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填埋场中重金属的迁移行为及影响因素
    2.1 填埋场垃圾降解过程及其机理
        2.1.1 填埋场垃圾降解
        2.1.2 填埋场矿化垃圾特性
    2.2 填埋场中重金属的迁移转化
        2.2.1 重金属组成及物理化学性质
        2.2.2 重金属的迁移转化
        2.2.3 填埋场中重金属迁移行为
第3章 浓缩液回灌试验设计
    3.1 试验装置
    3.2 试验垃圾样品、装填及回灌浓缩液
    3.3 试验运行方式设计
        3.3.1 试验安排
        3.3.2 试验设计
        3.3.3 试验启动
    3.4 试验监测指标及方法
        3.4.1 液相指标
        3.4.2 固相指标
第4章 重金属迁移行为研究
    4.1 回灌出水水质基本特征
        4.1.1 回灌前后填埋介质主要指标变化情况
        4.1.2 回灌出水水质中有机物随时间变化规律
        4.1.3 回灌出水水质中pH随时间变化规律
        4.1.4 回灌出水水质中重金属随时间变化规律
    4.2 不同回灌参数下重金属变化规律
        4.2.1 不同的回灌负荷对重金属变化规律的影响
        4.2.2 不同的回灌速度对重金属变化规律的影响
        4.2.3 不同回灌频次对重金属变化规律的影响
        4.2.4 不同的回灌方式对重金属变化规律的影响
    4.3 回灌浓缩液中重金属去除的最优回灌参数
        4.3.1 正交试验分析方法
        4.3.2 正交试验指标的选取
        4.3.3 试验结果
        4.3.4 综合指标分析
        4.3.5 浓缩液回灌对重金属迁移行为的控制要素分析
第5章 重金属形态分布和转化
    5.1 重金属形态分布
        5.1.1 重金属形态分布简介
        5.1.2 提取方法
    5.2 不同年份重金属形态分布结果
        5.2.1 垃圾样品中重金属形态分析
        5.2.2 重金属形态分析结果
        5.2.3. 重金属迁移行为分析
    5.3 不同深度重金属形态分析
        5.3.1 1年柱不同深度重金属形态分析
        5.3.2 5年柱、15年柱不同深度重金属形态分析
    5.4 回灌体系中重金属迁移转化研究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原位回灌法对垃圾渗滤液处理效果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垃圾渗滤液产生、特点及危害
        1.2.1 渗滤液的产生
        1.2.2 渗滤液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1.2.3 渗滤液的危害
    1.3 垃圾渗滤液处理研究现状
        1.3.1 渗滤液的处理方式
        1.3.2 渗滤液处理国内外现状
    1.4 垃圾渗滤液的回灌处理
        1.4.1 回灌法处理渗滤液的提出
        1.4.2 回灌法处理渗滤液对填埋场的影响
        1.4.3 回灌法处理渗滤液的方式
        1.4.4 回灌法处理渗滤液技术的优点
        1.4.5 回灌法处理渗滤液技术的缺点
    1.5 课题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课题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2 实验装置、器材及各指标的测定方法
    2.1 实验装置
    2.2 实验进程
    2.3 实验仪器
    2.4 实验药品
    2.5 实验监测指标及测定方法
        2.5.1 COD的测定
        2.5.2 NH_3-N的测定
        2.5.3 TP的测定
3 生活垃圾中污染物析出规律淋滤试验研究
    3.1 污染物析出规律及影响因素
        3.1.1 淋滤介质对污染物析出的影响
        3.1.2 淋滤量对污染物析出的影响
        3.1.3 淋滤频率对污染物析出的影响
    3.2 沉降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3.2.1 淋滤介质对沉降稳定性的影响
        3.2.2 淋滤量对沉降稳定性的影响
        3.2.3 淋滤频率对沉降稳定性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4 回灌法对垃圾渗滤液处理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动力学分析
    4.1 回灌量对垃圾渗滤液处理效果的影响
        4.1.1 回灌量对COD去除率的影响
        4.1.2 回灌量对NH_3-N去除率的影响
        4.1.3 回灌量对TP去除率的影响
    4.2 回灌频率对垃圾渗滤液处理效果的影响
        4.2.1 回灌频率对COD去除率的影响
        4.2.2 回灌频率对NH_3-N去除率的影响
        4.2.3 回灌频率对TP去除率的影响
    4.3 动力学分析
        4.3.1 回灌法降解COD的动力学分析
        4.3.2 回灌法降解NH_3-N的动力学分析
        4.3.3 回灌法降解TP的动力学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原位回灌法处理渗滤液的动态实验研究
    5.1 动态实验设计
        5.1.1 实验装置介绍
        5.1.2 实验设计
    5.2 水力负荷对渗滤液处理效果的影响
        5.2.1 水力负荷对渗滤液COD去除率的影响
        5.2.2 水力负荷对渗滤液NH_3-N去除率的影响
    5.3 有机负荷对渗滤液处理效果的影响
        5.3.1 有机负荷对渗滤液COD去除率的影响
        5.3.2 有机负荷对渗滤液NH_3-N去除率的影响
    5.4 C/N对渗滤液的影响
        5.4.1 C/N对渗滤液COD去除率的影响
        5.4.2 C/N对渗滤液NH_3-N去除率的影响
    5.5 原位回灌法处理渗滤液的机理分析
        5.5.1 渗滤液中COD的去除机理
        5.5.2 渗滤液中NH_3-N的去除机理
        5.5.3 渗滤液中TP的去除机理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基于短程硝化反硝化过程对垃圾渗滤液高效脱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垃圾处理技术
        1.1.1 卫生填埋
        1.1.2 焚烧
        1.1.3 堆肥
    1.2 垃圾渗滤液简介
        1.2.1 垃圾渗滤液
        1.2.2 垃圾渗滤液稳定化
        1.2.3 渗滤液污染特性
    1.3 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
        1.3.1 物化法
        1.3.2 生物法
        1.3.3 土地-植物处理法
        1.3.4 回灌法
    1.4 垃圾渗滤液脱氮处理方法
        1.4.1 物化法脱氮
        1.4.2 新型生物脱氮技术
    1.5 生物脱氮工艺
        1.5.1 后置反硝化工艺
        1.5.2 前置反硝化工艺
    1.6 MBR 工艺
        1.6.1 MBR 工艺的特点
        1.6.2 MBR 的类型
        1.6.3 MBR 工艺在垃圾渗滤液中的应用
    1.7 垃圾渗滤液短程硝化反硝化脱氮的研究现状
    1.8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第2章 生物脱氮工艺的比选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进水水质
        2.1.2 接种污泥
        2.1.3 实验装置
        2.1.4 分析方法
        2.1.5 反应器运行策略
    2.2 结果与讨论
        2.2.1 A/O 与 O/A 工艺系统对 COD 的降解
        2.2.2 A/O 与 O/A 工艺系统对氨氮的降解
        2.2.3 A/O 与 O/A 工艺系统对总氮的降解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低碳氮比渗滤液的短程硝化反硝化脱氮工艺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接种污泥
        3.1.2 进水水质
        3.1.3 实验装置
        3.1.4 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污泥的培养与驯化
        3.2.2 碳源对总氮去除效果的影响
        3.2.3 碳源对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
        3.2.4 DO 对亚硝态氮积累效果的影响
        3.2.5 pH 值对短程硝化反硝化过程的影响
        3.2.6 进水 COD 浓度对短程硝化反硝化过程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浓度渗滤液的短程硝化反硝化脱氮工艺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活性污泥
        4.1.2 进水水质
        4.1.3 实验装置
        4.1.4 反应器运行策略
        4.1.5 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氨氮在 A/O-MBR 系统中的变化特征
        4.2.2 COD 在整个系统中的变化特征
        4.2.3 总氮在 A/O-MBR 系统中的变化特征
        4.2.4 亚硝态氮与硝态氮在 A/O-MBR 系统中的变化特征
        4.2.5 碱度和 pH 在整个系统内的变化特征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厌氧-反硝化-硝化工艺系统动力学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进水水质
        5.1.2 反应装置及实验过程
        5.1.3 分析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硝化过程中温度对氨氮去除速率的影响
        5.2.2 反硝化过程中温度对总氮去除速率的影响
        5.2.3 硝化过程中温度对 COD 去除速率的影响
        5.2.4 反硝化过程中温度对 COD 去除速率的影响
        5.2.5 厌氧过程中温度对 COD 去除速率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硝化反硝化系统动力学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进水水质
        6.1.2 接种污泥
        6.1.3 实验装置
        6.1.4 反应器运行策略
        6.1.5 分析方法
    6.2 结果与讨论
        6.2.1 生化阶段对 COD 去除速率的影响
        6.2.2 生化阶段对 NH+4-N 去除速率的影响
        6.2.3 生化阶段对 TN 去除速率的影响
        6.2.4 连续流降解过程中 COD 的降解动力学
        6.2.5 连续流降解过程中 NH+4-N 的降解动力学
        6.2.6 连续流降解过程中 TN 的降解动力学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系统中细菌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7.1 材料与方法
        7.1.1 实验装置
        7.1.2 微生物菌种的培养
        7.1.3 分析方法
    7.2 结果与讨论
        7.2.1 厌氧污泥的细菌群落结构特征
        7.2.2 反硝化污泥的细菌群落结构特征
        7.2.3 硝化污泥的细菌群落结构特征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工艺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垃圾渗滤液
    2.1 垃圾渗滤液的来源
    2.2 垃圾渗滤液的特点及危害
         (1) 高含量有机物污染物
         (2) 高金属离子污染物种类及含量
         (3) 氨氮浓度高
    2.3 垃圾渗滤液产生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1) 降水
         (2) 填埋场的地理位置和构造
         (3) 地表径流
         (4) 垃圾自身因素
         (5) 时间因素
3 垃圾渗滤液的单一处理工艺
    3.1 垃圾渗滤液的物理处理
        3.1.1 吹脱法
        3.1.2 吸附法
        3.1.3 膜分离工艺
         (1) 反渗透法
         (2) 高压反渗透法
         (3) 纳滤法
    3.2 垃圾渗滤液的化学处理
        3.2.1 絮凝沉淀工艺
        3.2.2 化学氧化法
         (1) Fenton试剂
         (2) 催化电解法
    3.3 垃圾渗滤液的生物处理
        3.3.1 好氧生物处理
         (1) 活性污泥法
         (2) 生物膜法
         (3) 曝气氧化塘
        3.3.2 厌氧生物处理
         (1) 上流式厌氧污泥反应器 (UASB)
         (2) 厌氧生物滤池
         (3) 厌氧接触法
         (4) 两项厌氧法
        3.3.3 厌氧/缺氧—好氧生物处理工艺
    3.4 垃圾渗滤液的土地处理
        3.4.1 回灌法
        3.4.2 人工湿地
    3.5 垃圾渗滤液处理的综合工艺
4 结论与展望

(10)垃圾渗滤液回灌的最佳物理吸附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垃圾渗滤液概述
        1.1.2 回灌处理技术及其在渗滤液处理中的定位
        1.1.3 垃圾渗滤液的回灌反应机理
        1.1.4 渗滤液回灌技术研究现状
    1.2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3 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目的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内容
第3章 垃圾对渗滤液吸附影响因素研究
    3.1 垃圾种类作为影响因素
        3.1.1 无机特性综合指标pH ORP EC的变化情况
        3.1.2 有机污染物综合指标TOC COD的变化情况
        3.1.3 有机污染物综合指标TN NH_4~+-N的变化情况
        3.1.4 本章小结
    3.2 pH作为影响因素
        3.2.1 无机特性综合指标pH ORP EC的变化情况
        3.2.2 有机污染物综合指标TOC COD的变化情况
        3.2.3 有机污染物综合指标TN NH_4~+-N的变化情况
        3.2.4 本章小结
    3.3 温度作为影响因素
        3.3.1 无机特性综合指标pH ORP EC的变化情况
        3.3.2 有机污染物综合指标TOC COD的变化情况
        3.3.3 有机污染物综合指标TN NH_4~+-N的变化情况
        3.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城市生活垃圾渗滤液回灌处理技术研究Ⅱ——回灌残液的化学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垃圾渗滤液膜滤浓缩液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J]. 丁晶,关淑妍,赵庆良,高庆伟,赵冠舒,王琨.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21(11)
  • [2]不同降解龄期下垃圾结构及优先流渗透特性研究[D]. 秦蕊. 浙江大学, 2019(01)
  • [3]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 张铁军,臧晓峰. 天津化工, 2018(06)
  • [4]生活垃圾好氧-厌氧-好氧三段式填埋运行效果研究[D]. 张明武. 清华大学, 2018(04)
  • [5]老龄垃圾渗滤液MBR/UF/RO处理前后遗传毒性评估[D]. 程容. 暨南大学, 2017(05)
  • [6]基于回灌处理渗滤液浓缩液中重金属的迁移行为研究[D]. 陶丽霞.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2)
  • [7]原位回灌法对垃圾渗滤液处理效果试验研究[D]. 许克.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5(03)
  • [8]基于短程硝化反硝化过程对垃圾渗滤液高效脱氮的研究[D]. 夏俊方. 上海师范大学, 2014(04)
  • [9]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工艺综述[J]. 唐宇,汤红妍. 工业技术创新, 2014(03)
  • [10]垃圾渗滤液回灌的最佳物理吸附条件研究[D]. 王金磊. 大连海事大学, 2014(10)

标签:;  ;  ;  ;  ;  

城市生活垃圾渗滤液回灌处理技术研究Ⅱ——回灌残渣的化学处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