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20-32周超声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

孕20-32周超声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

一、孕20~32周时超声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王新国[1](2021)在《高频超声在胎儿肛门、肛管、子宫显像及毗邻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运用高频超声观察孕中、晚期胎儿肛管、肛门、子宫等结构的超声形态特点,测量肛管长度、肛门面积、子宫长径和前后径,绘制上述结构与孕周关系的散点图,获得与孕周相关的回归方程,初步建立其正常值参考范围。总结肛管、肛门、子宫的正常超声表现、相互位置关系。同时观察肛管、子宫的生理活动。胎儿肛管、子宫为潜在性腔隙器官,相互之间边界不易界定,当胎儿盆腔出现异常声像表现时,如果能够分辨与盆腔脏器之间的关系,将为异常表现的性质、来源、发展及临床的预后提供更多的判断信息。【方法】收集2019年9月至2020年12月于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超声科接受产前超声检查的452例单胎孕妇(孕20-38周),孕妇年龄19-45岁,平均年龄(28.51±1.47)岁。顺序观察胎儿各系统器官、羊水、胎盘,进行生物学测量。在胎儿骶尾部呈正常姿势时,使用高频超声观察胎儿骶尾部,取样深度10cm,放大倍数为1.70倍,避开骶尾骨,经背侧矢状面扫查胎儿盆腔脏器,观察直肠壶腹、肛管形态,两者延续情况,直肠壶腹前壁与膀胱后壁间隙,间隙内子宫形态;冠状面观察直肠壶腹与肛管延续情况;横切面会阴部观察肛门形态。采集动态图像保存,在回放过程中选取标准切面分别测量肛管长度、肛门面积、子宫长径(uterine length,UL)、子宫前后径(the antero-posterior thickness of the uterine fundus,FT)、肛管-尿道距离(D1),直肠壶腹前壁-膀胱后壁距离(D2)。胎儿出生后进行随访。肛管长度的测量方法:经胎儿背侧矢状面扫查,连续完整显示肛门隐窝、肛管及直肠壶腹,测量肛门隐窝与直肠壶腹之间稍高条索状回声(肛管粘膜层)的长度。肛门面积的测量方法:测量完肛管长度后,旋转探头90°,逐渐向胎儿骶尾侧移动,显示肛门“靶环征”后用电子轨迹球测量内环稍高回声(肛门粘膜层)的面积。子宫长径(UL)的测量方法:测量宫底最高点至子宫颈最低点的距离。子宫底前后径(FT)的测量方法:在子宫最厚处测量子宫前后径。子宫形态的测量方法:测量子宫宫体处最大厚度和宫颈处最大厚度,如子宫有明显峡部,则加测量子宫的峡部厚度。肛管-尿道距离(D1)的测量方法:取肛管中点,测量其与尿道的垂直距离。直肠壶腹前壁-膀胱后壁距离(D2)的测量方法:测量直肠壶腹前壁与膀胱后壁间的最短距离。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分别建立肛管长度、肛门面积、UL、FT与孕周的回归方程,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D1、D2与孕周的关系。【结果】1.图像显示率及形态特点在孕中晚期胎儿直肠壶腹、肛管、肛门显示率91.20%,子宫显示率94.91%。胎儿肛管矢状面呈“等号状”,肛门横截面呈“靶环征”,胎儿子宫表现出心形、圆柱形、沙漏形三种形态。2.肛管长度、肛门面积、UL、FT与孕周的相关性正常胎儿肛管长度、肛门面积、UL、FT均与孕周呈线性正相关(P<0.05),建立它们之间的回归方程,结果显示以上测量值均随孕周增加而增长,且UL增长速度高于FT增长速度。3.D1、D2与孕周的关系正常胎儿D1、D2与孕周呈正相关(P<0.05)。不同性别正常胎儿的肛管-尿道间的距离(D1),直肠壶腹前壁-膀胱后壁间的距离(D2)存在显着差异(P<0.05)。【结论】1.运用高频超声能够提高孕中期、晚孕早期胎儿肛管、肛门、子宫等结构的图像显示率,尤其是提高胎儿子宫的图像显示率。2.胎儿期子宫形态即表现出心形、圆柱形、沙漏形三种形态,随孕周的进展子宫位置在盆腔内逐渐下降,子宫内膜可被观察到。3.胎儿肛管长度、肛门面积、UL、FT均与孕周呈线性正相关,建立的回归方程可用于评价相关结构的发育。4.胎儿D1、D2与孕周呈正相关,女性因子宫和阴道的发育,D1、D2大于男性。5.通过研究中晚孕期胎儿肛管、肛门、子宫的形态学,识别相邻结构边界,以及孕周相关的变化规律,对胎儿盆腔异常的筛查提供参考价值,具有临床实用意义。

李馨[2](2021)在《双胎妊娠一胎胎死宫内的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双胎妊娠一胎胎死宫内(single intrauterine fetal death,sIUFD)患者的一般情况、发生原因、对母体及存活胎儿的影响、临床处理、终止妊娠的时机与方式,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1)收集2016年09月至2021年01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收治的90例双胎妊娠合并sIUFD(研究组)的临床资料,同时随机抽取同期本院产科收治的90例双胎妊娠不合并sIUFD(且相同MC与DC比例)病例作为对照组,对研究组与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两组间母体一般情况、母体及存活胎儿的妊娠结局。(2)研究组按发生sIUFD双胎的绒毛膜性分单绒毛膜(monochorionic,MC)双胎3.1例及双绒毛膜(dichorionic,DC)双胎59例;按发生sIUFD孕周分早孕期30例,中孕期35例及晚孕期25例;按发生sIUFD原因分双胎输血综合征(twin-twin transfusion syndrome,TTTS)5例及其他原因85例;医源性减胎18例及其他原因72例;按sIUFD死胎位置分靠近宫颈口 14例及远离宫颈口 26例,分析各组间存活胎儿的妊娠结局。(3)分析sIUFD存活胎儿脑损伤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sIUFD终止妊娠的时间及方式。[结果](1)一般情况:sIUFD组平均产次小于对照组(P<0.05);sIUFD组辅助生殖受孕率、不规律产检率、不良孕产史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平均年龄、平均孕次、孕前体质指数、肥胖率、高龄率、分娩孕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sIUFD发生原因:死因不明占60.0%(54例)、医源性减胎占20.0%(18例)、胎盘因素占11.2%(10例)、胎儿先天异常占3.3%(3例)、母体因素占3.3%(3例)、脐带因素占2.2%(2例)。(3)sIUFD母体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sIUFD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妊娠合并糖尿病、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胎膜早破、胎盘早剥、产后出血、流产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sIUFD存活胎儿妊娠结局:①sIUFD组妊娠丢失率、早产率高于对照组,活产率低于对照组(P<0.05)。②不同绒毛膜性双胎发生sIUFD存活胎儿妊娠结局比较:MC双胎组存活胎儿胎死宫内发生率、早产发生率均高于DC双胎组(P<0.05);两组间存活胎儿活产、新生儿窒息、转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新生儿死亡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不同孕周发生sIUFD存活胎儿结局比较:中孕期发生sIUFD存活胎儿活产率低于晚孕期发生sIUFD存活胎儿活产率(P<0.05)。早孕期发生sIUFD与中孕期发生sIUFD组、早孕期发生sIUFD与晚孕期发生sIUFD组间存活胎儿活产率无明显差异(P>0.05)。晚孕期发生sIUFD的早产、新生儿转NICU发生率高于早孕期发生sIUFD的早产、转NICU率(P<0.05);晚孕期发生sIUFD与中孕期发生sIUFD、中孕期发生sIUFD与早孕期发生sIUFD组间早产、转NICU率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间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死亡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④因TTTS发生sIUFD存活胎儿胎死宫内、新生儿死亡的发生率高于因其他原因发生sIUFD(P<0.05)。⑤减胎组与非减胎组间存活胎儿胎死宫内、活产、早产、新生儿出生窒息、转NICU、新生儿死亡的发生率及新生儿出生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⑥死胎靠近宫颈内口较死胎远离宫颈内口早产率高(P<0.05)。两组间新生儿窒息、转NICU、新生儿死亡发生率、新生儿出生体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sIUFD存活胎儿脑损伤:23.5%(4例)表现为缺氧缺血性脑损伤,58.8%(10例)表现为出血性脑损伤,17.6%(3例)表现为颅内囊性结构(不能明确是否为出血灶)。sIUFD存活胎儿脑损伤组因TTTS发生sIUFD占17.6%、sIUFD发生孕周≥28周占52.9%、分娩孕周<37周占100.0%均高于非脑损伤组(0.0%、27.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UFD存活胎儿脑损伤组因TTTS减胎发生sIUFD、因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发生sIUFD、MC双胎率、阴道分娩率与非脑损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终止妊娠的时间与方式:MC双胎发生sIUFD的平均孕周大于DC双胎发生sIUFD的平均孕周(P<0.05)。MC双胎发生sIUFD分娩孕周均小于DC双胎发生sIUFD分娩孕周(P<0.05)。晚孕期发生sIUFD分娩孕周小于早孕期发生sIUFD的分娩孕周,晚孕期发生sIUFD分娩孕周小于中孕期发生sIUFD的分娩孕周(P<0.05);早孕期发生sIUFD与中孕期发生sIUFD分娩孕周无明显差异(P>0.05)。MC双胎发生sIUFD的孕周与分娩孕周呈负相关(r=-0.661,p=0.010),DC双胎发生sIUFD的孕周与分娩孕周呈负相关(r=-0.383,p=0.007)。sIUFD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相比,新生儿窒息、转NICU、新生儿死亡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不良孕产史、不规律产检、MC双胎、辅助生殖受孕双胎是发生sIUFD的相关因素。(2)本研究sIUFD发生原因不明占最多,产科医师应明确发生原因、明确存活胎儿染色体及结构是否异常,对后续治疗及下次妊娠意义重大。(3)sIUFD母体不良妊娠结局主要表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率增加,应关注整个孕期血压情况。(4)sIUFD存活胎儿不良妊娠结局增加,主要表现为存活胎儿妊娠丢失、早产的发生率增加,活产率下降。MC双胎发生sIUFD、中晚孕期发生sIUFD、因TTTS发生sIUFD、死胎靠近宫颈内口存活胎儿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增加,以上人群应加强产检,进行早产预测与评估。(5)本研究结果表明sIUFD存活胎儿脑损伤主要与早产有关,产前应完善存活胎儿头颅核磁检查,产后应关注其远期预后。(6)单绒毛膜单羊膜囊(monochorionic monoamniotic,MCMA)双胎发生sIUFD、TTTS发生sIUFD存活胎儿妊娠丢失率高,若胎儿已具备存活能力,应考虑终止妊娠。早中孕期发生sIUFD严密监测下可选择继续妊娠;晚孕期发生sIUFD应结合发生原因,适时终止妊娠。严密监测下MC双胎发生sIUFD可期待至34周,DC双胎发生sIUFD可期待至36周以上。(7)sIUFD不是剖宫产终止妊娠的指征,阴道分娩并不增加新生儿不良预后的发生率。

董志华[3](2021)在《胎儿产前MRI在预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胎儿产前MRI在预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价值。方法本研究所有研究对象均收集于2017年1月至2021年3月在江西省妇幼保健院产科住院孕妇。收集纳入研究对象共72例,孕妇年龄为31.6±5.3岁,孕周为33.5±2.3周。入选研究对象均为孕晚期产前均行MRI检查的早产胎儿,出生后新生儿均行床旁X线胸片检查。对产前胎儿,在德国SIEMENSAVANTO 1.5T磁共振成像仪T2WIHASTE序列上,采用ROI测量方法,分别测量并计算胎儿肺肝、肺脾、肺羊水、肺胎盘信号强度比。对新生儿床旁X线胸片,由两名具有五年以上新生儿床旁X线胸片诊断经验的主治及以上医生阅片,做出有、无NRDS的影像诊断,分成NRDS组和非NRDS组,并根据NRDS X线胸片表现,对NRDS组进行分级诊断。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结果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NRDS组与非NRDS组方差齐性检验后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分析,方差不齐则采用秩和检验;对于NRDS组中四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事后分析。通过对NRDS组与非NRDS组有统计学差异的信号强度比,行ROC曲线分析,计算其最佳截断值、敏感度、特异度,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NRDS组比非NRDS组肺肝信号强度比显着降低(P<0.05);肺脾、肺羊水、肺胎盘信号强度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NRDS组随着级别升高,肺肝信号强度比逐渐降低,Ⅰ级肺肝信号强度最高,Ⅳ级最低,相比其他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Ⅱ、Ⅲ级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ROC曲线下面积评价肺肝信号强度比对NRDS的预测作用,所得ROC曲线下面积为0.69(P<0.05),最佳截断值为2.425,敏感度为55.6%,特异度为83.3%。结论NRDS组胎儿肺肝信号强度比显着降低,且随着NRDS级别升高,肺肝信号强度比逐渐降低,为产前评估胎儿肺成熟提供一无创、便捷、可量化指标。

卞金燕,顾欣贤,王明玥,朱银娣[4](2021)在《经腹部阴道联合彩超对帆状胎盘及血管前置的产前诊断意义》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经腹部联合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帆状胎盘及其合并血管前置产前诊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产前超声检查并分娩的13105例孕妇,其中经产后临床确诊为帆状胎盘者73例。回顾分析帆状胎盘患者的临床资料,描述经腹部联合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特征,结合妊娠情况、分娩方式、妊娠结局等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帆状胎盘以及帆状胎盘合并血管前置的产前超声诊断经验与教训。结果:产前超声诊断出帆状胎盘74例,同时合并血管前置7例,其中帆状胎盘病例漏诊5例,误诊6例,帆状胎盘合并血管前置病例无漏诊及误诊,帆状胎盘诊断符合率93.15%(68/73),帆状胎盘合并血管前置诊断符合率100%(7/7)。孕20周前超声检出帆状胎盘15例,孕20~28周超声检出帆状胎盘68例,孕28周后超声检出帆状胎盘38例。不同孕周的超声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帆状胎盘组的阴道分娩率20.55%(15/73),剖宫产率79.45%(58/73);非帆状胎盘组阴道分娩率72.00%(9383/13032),剖宫产率28.00%(3649/13032);帆状胎盘组与非帆状胎盘组的剖宫产率具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通过经腹部联合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脐带附着部位、胎膜上异常脐血管走行及宫颈内口是否存在前置血管等情况,可更准确地诊断帆状胎盘以及帆状胎盘合并血管前置,具有非常高的产前诊断应用价值。

苗明明[5](2020)在《胎儿标本胸12椎体水平椎管及脊髓发育的MRI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胎儿发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发育过程中容易受遗传以及各种理化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各种畸形。胎儿脊柱、脊髓是人体的重要结构,也是胎儿发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胎儿脊柱脊髓畸形的发病率较高,是终止妊娠的一个重要因素,因而也是研究胎儿发育重点关注的部位。超声是目前最常用的产前检查胎儿形态学异常的方法,随着磁共振(MRI)技术的发展,临床上越来越多人的选择对超声怀疑有异常的胎儿进行MRI进一步检查。超声没有辐射是评估胎儿中枢神经系统异常的首选方法。目前由于高分辨二维超声能够实时检查胎儿的整个解剖结构,同时能够诊断出大部分的胎儿畸形,方便、无创、价格低廉,是临床产前检查和评价胎儿畸形的常用方法。现在随着三维超声技术的发展,仅需要在二维超声的基础上添加专用探头和后处理软件,就可以进行三维超声成像,因而高分辨率三维超声成像技术也越来越多的用于临床产前检查之中,成为二维超声怀疑胎儿畸形时的重要补充检查手段。但是当母体肥胖、羊水过少或者胎头入盆时,超声的检查受到限制[1]。磁共振一般应用于超声检查怀疑异常的胎儿,作为超声检查的重要补充检查手段,可以排除可疑的胎儿畸形,避免不必要的焦虑和手术,也可以补充和修正超声的诊断,提供更加详细的胎儿解剖的信息和畸形细节。产前早期发现脊柱脊髓畸形,才能选择有效的方式进行早期干预。由于胎儿脊柱脊髓结构相对较小,且脊髓周围有脊柱骨骼保护,超声显示脊柱脊髓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不高,限制了超声在脊柱脊髓畸形诊断方面的应用。MRI发展迅速,没有辐射,分辨率高,能够有效的显示胎儿的发育情况,特别是脊柱、脊髓的发育情况。人们早在1983年就用MRI对宫内胎儿进行检查。但是由于早期MRI成像序列时间长的限制,胎儿运动伪影对图像质量的影响较大,为了得到较清晰的宫内胎儿图像,需要对行MRI检查孕妇和胎儿进行镇静,增加了胎儿产前检查的风险,使得在那时MRI没有广泛应用在宫内胎儿产前检查领域。近年来,由于MRI快速成像技术的发展,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取胎儿MRI图像,大大减少了胎儿宫内运动对MRI图像造成的影响,宫内胎儿MRI图像质量明显提高,也不再需要对孕妇和胎儿进行镇静,减少了胎儿MRI检查的风险,这使得MRI逐渐被人们接受,成为广泛应用于临床产前检查的重要的无创评估胎儿发育情况的工具。现在虽然还没有孕妇接受产前MRI检查出现对胎儿造成损害的相关报道,但由于孕早期(前三个月)胚胎及胎儿快速分化,这个过程容易受环境中各种理化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各种畸形。因此一般主张于孕中后期(孕三个月以后)在超声怀疑胎儿异常而又无法确诊时才行胎儿MRI检查,或者如果孕妇之前怀有畸形胎儿,这样的孕妇属于高危孕妇,如有必要可以直接做胎儿MRI检查。如无以上情况,一般不主张常规行胎儿MRI产前检查。由于3.0T MRI信噪比和空间分辨率更高,能够更敏感的显示骨和软骨的结构,现在越来越多的机构在3.0T MRI上进行胎儿MRI检查。在3.0T MRI上对孕妇进行检查,更需要注意监测特定吸收率(SAR)。波谱(MRS)、弥散加权成像(DWI)等技术也用于宫内胎儿成像[2,3]。3.0T以上场强的MRI还没有应用于临床产前检查。MRI除了可以应用于宫内胎儿产前检查,还可以应用于扫描胎儿尸体,来查找导致胎儿死亡的畸形。尸体解剖一直是查找胎儿或者新生儿死亡原因的重要方法,但是,现在越来越少的父母同意尸体解剖。特别是胎儿脊柱脊髓的尸体解剖,很难做到不破坏脊髓结构。医学影像成像一直是胎儿尸检的重要补充检查手段,由于其无创,更容易被胎儿父母认可。以往常用X线对胎儿骨骼系统进行成像,用超声成像来显示胎儿软组织的解剖细节。X线成像可以直观的显示胎儿整个骨骼系统的整体情况和显着畸形,显示不同骨骼之间的相对大小,但是X线成像仅能显示大的骨性结构的整体形态,不能够显示其周围软组织、软骨的情况,也不能够显示小的畸形,并且不能显示颅内和椎管内情况。而MRI成像可以无创的显示胎儿畸形,以及畸形和周围组织的关系,显示胎儿宏观的形态异常。MRI成像还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能够显示颅脑和脊髓以及其他重要脏器的解剖结构。与尸体解剖相比,MRI可以更好的评估胎儿结构的相对位置异常,如Chiari畸形等。因为胎儿尸体解剖需要把胎儿脑和脊髓等结构从颅骨、椎管等骨性结构中取出,这就破坏了脑脊髓和椎管的相对位置关系,造成尸体解剖无法诊断此类畸形,MRI可以原位评估胎儿尸体解剖结构,不需要破坏胎儿器官,以及器言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可以诊断出尸检不易诊断的轻度的位置异常畸形,因而MRI是胎儿或者新生儿尸检的重要补充检查手段。MRI成像所得数据资料还可以永久存储,以利于日后的妊娠咨询和科研。在父母不同意尸体解剖的情况下,还是尸体解剖的重要替代手段。但是MRI不能够取得关于胎儿尸体的组织学信息,可以在MRI引导下对病变胎儿区域进行有目的性的穿刺,来获取组织学信息,但是尽管如此,与尸体解剖相比,病理科医生也不能够对胎儿器官的整体情况有个直观的认识。这是MRI的局限性。在胎儿父母同意的情况下,在MRI检查以后,可以在有异常的部位有针对性的进行尸体解剖,可以获得更加准确的组织解剖诊断信息,尽量减少对胎儿的破坏。MRI以及尸检所得到的资料,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也可以为胎儿父母提供重要的信息,来预测他们怀下一个孩子患有畸形的风险。了解胎儿脊柱、脊髓的正常形态特点和发育曲线,有利于准确检出胎儿脊柱、脊髓发育的异常。有学者运用CT来扫描和研究胎儿标本脊柱的发育规律[4-8]。他们研究了颈4、胸6、腰3椎体、颈1-骶5椎体和它们的三个骨化中心的相关形态学参数的发育规律,来协助诊断胎儿脊柱畸形和评价胎儿脊柱是否发育不良。CT对胎儿脊柱骨性结构的显示具有优势。由于CT有辐射对孕妇和胎儿都不利,不能用于活体胎儿检查,只能用于胎儿标本发育和畸形的研究。虽然宫内胎儿MRI成像随着快速成像技术的发展,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由于成像时间的限制,宫内胎儿脊柱脊髓成像质量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胎儿标本MRI成像不受时间和磁共振场强的限制,成像质量明显提高。国内外已经有较多学者利用MRI对正常胎儿标本脊柱脊髓区进行研究,2006年有学者19]对30个14-41孕周的正常胎儿标本脊柱区进行1.5T MR1成像。研究腰2椎体以及骨化中心的高度和面积,以及腰1/2椎间盘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腰2椎体以及骨化中心可以在1.5T MRI上很好的显示,他们的高度和面积与孕龄有良好的线性相关关系。腰1/2椎间盘的信号随孕周发生变化,椎间盘增长速度大于椎体。2012年有学者[10]使用1.5T MRI对6个孕20周福尔马林固定的正常胎儿标本的脊柱进行磁共振成像,研究其形态和骨化中心的特点。结果显示椎体胸腰段最大,这和椎体从胸腰段开始骨化,并向头尾两侧进行的骨化规律一致。他们还得出用MRI研究福尔马林固定的胎儿标本的脊柱的骨化过程是可行的结论。MRI可以有足够的对比来区分骨骼和肌肉。近几年在正常胎儿标本脊柱脊髓MRI成像和发育规律方面国内有较多研究报道。这些学者使用3.0T MRI分别就正常胎儿标本脊髓腰骶膨大的发育特点、胎儿腰椎长度、腰髓长度、颈髓长度、颈4/5椎间盘的信号特点及发育规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3.0TMRI可以很好的显示正常胎儿标本脊柱脊髓各段的形态特征,以上各参数与胎龄有良好线性相关关系[11-15]。这一系列的研究,揭示了胎儿标本脊柱和脊髓在MRI图像上的信号特点和发育规律,为临床宫内超声和MRI诊断胎儿脊柱脊髓疾病提供了重要参考数据,也为对胎儿尸体进行MRI检查,来判断胎儿脊柱脊髓区是否正常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2018年有学者[16]在3.0T MRI T2WI冠状位上研究了脊髓主干和第12对胸神经夹角的变化情况。他们通过第12肋来确定第12胸椎间孔的位置,进一步确定第12对脊神经的位置。他们发现脊髓主干和第12对胸神经之间的夹角,在孕中晚期,随孕龄的增大而逐渐减小。这一研究,丰富了我们对胸段胎儿脊髓和脊神经根生长发育的知识。但是在MRI图像上,描述正常胎儿标本胸椎管及脊髓的研究很少。本项研究的目的在于用3.0T MRI显示胎儿标本T12水平椎管及脊髓的发育情况。目的应用3.0T MRI扫描并描述不同胎龄T12水平椎管的正常形态,测量形态学参数,并计算各参数随胎龄变化的规律以及不同胎龄各参数的参考值范围;应用3.0T MRI扫描并描述不同胎龄T12水平脊髓的正常形态,测量相关形态学参数,计算不同孕周各参数的参考值范围。材料和方法对43例15-40周正常胎儿标本的脊柱以T12水平为中心进行MRI扫描。所有标本均采用3.0T MRI扫描。在横轴位、冠状位和矢状位上对T12椎体进行成像。在横轴位上测量T12水平椎管的前后径、左右径和横截面积,运用散点图和Pearson相关线性回归分析研究上述参数随胎龄的变化情况。在横轴位上测量T12水平脊髓的前后径、左右径和横截面积。结果由于T2WI图像高信号的脑脊液的存在,胎儿T12水平椎管能够在MRI图像上清晰显示,呈类圆形,胎儿T12水平脊髓能够在MRI图像上清晰显示,呈类椭圆形。线性回归分析显示,T12水平椎管的前后径、左右径、面积均与胎龄呈显着正相关。随胎龄呈线性增长。结论胎儿标本MRI检查是了解T12水平椎管生长状态的可靠和有用方法,也是显示T12水平脊髓发育状态的可靠手段。本项研究所测参数的参考值范围和随胎龄增长的发育曲线,将有助于在MRI图像上检出胎儿脊柱、脊髓先天性畸形。为临床胎儿脊柱脊髓区产前检查和胎儿尸体脊柱脊髓区检查,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涂文俊[6](2020)在《孕中晚期超声评估宫颈形态预测妊娠结局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应用经阴道超声及经会阴超声对宫颈形态进行观察并测量相关参数,探讨超声评估妊娠中、晚期宫颈长度及形态进而预测妊娠结局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接受常规产前检查并且无宫腔疾病的360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042岁,平均(27.6±3.3)岁,孕周2436周,平均(29.5±3.5)周。所用超声诊断仪器为飞利浦EPIQ5彩色多普勒诊断仪,经阴道检查采用腔内探头,探头频率为3.010.0 MHz;经会阴检查采用凸阵探头,探头频率为3.55.0 MHz。分别在孕妇妊娠24周、28周、32周时行经阴道超声检查,在36周时行经会阴超声检查,对孕妇宫颈内口形态进行观察,测量宫颈长度,计算宫颈指数,记录宫颈内口形态,并对所有孕妇随访至其妊娠结束。根据随访结果将所有孕妇按照胎儿分娩孕周分成早产组(分娩孕周<37周)和足月分娩组(分娩孕周≥37周)。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比较早产组及足月分娩组宫颈内口形态、宫颈长度及宫颈指数是否存在差异。结果:早产组与足月分娩组孕妇宫颈长度均随着孕周增大而缩短。早产组在孕24周、28周、32周及36周的宫颈长度均明显短于足月分娩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组各孕周宫颈指数均较足月分娩组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24周时测量宫颈长度,360例中有242例≤3.0cm,其中有98例发生早产,其灵敏度89.9%,特异度42.6%,阳性预测值40.5%,阴性预测值90.7%;80例≤2.5cm,其中70例发生早产,其灵敏度64.2%,特异度96%,阳性预测值87.5%,阴性预测值86.7%;20例≤2.0cm,均发生早产,其灵敏度18.3%,特异度100%,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73.8%。360例孕妇中,宫颈内口形态正常者256例,其中有37例出现早产,早产率为14.45%;宫颈内口漏斗形成者104例,其中“V”型者59例,34例出现早产,早产率57.62%;“U”型者45例,均出现早产,早产率100%。宫颈内口形态正常的孕妇早产率低于宫颈漏斗形成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宫颈形态呈“U”型者较“V”型者更易出现早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超声测量宫颈长度具有可行性,且依靠其无创、安全、重复性好等优势,可用于动态评估孕期宫颈长度及宫颈形态变化,为临床早期评估早产风险提供参考,降低新生儿早产率,提高其存活率。2.宫颈长度均随着妊娠孕周增大而缩短。早产组孕妇宫颈长度明显低于正常分娩组孕妇宫颈长度,CI明显高于正常分娩组。在孕24周测量宫颈管长度,以宫颈管长度≤25mm预测早产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此类孕妇发生早产的概率较高,在其妊娠中晚期应加强对其宫颈的追踪随访,及早发现其早产征兆,并给予有效的治疗措施,降低早产率。3.宫颈长度与宫颈内口漏斗形成是相互关联的,宫颈闭合长度越短,宫颈内口漏斗形成越明显,宫颈漏斗形成时,早产的风险提高,特别是宫颈管呈“U”型时。

闫蕊[7](2020)在《NT、CRL及羊水最大深度差异对双胎输血综合征的预测价值》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双胎输血综合征(twin-twin transfusion syndrome,TTTS)是一种单绒毛膜双羊膜囊(monochorionic diamniotic,MCDA)双胎妊娠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10%~15%[1]。目前,TTTS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胎盘间形成的血管吻合支是该病的解剖学基础。绝大部分单绒毛膜双胎的共用胎盘有一条以上的吻合血管,主要存在三种血管吻合类型,包括:动脉-动脉吻合、静脉-静脉吻合、动脉-静脉吻合。MCDA双胎共用一个胎盘,当胎盘血管吻合支分布异常或胎盘面积分布不均等时,会导致供血胎儿通过胎盘血管吻合支持续向受血胎儿输送血液,进而发生TTTS。如果不进行及时的临床干预,TTTS常可导致早产或胎儿宫内死亡等相关的严重并发症。未经宫内治疗的TTTS围产儿死亡率高达70%~90%[2-5]。TTTS是通过胎盘血管吻合支发生双胎间不平衡输血所致,出现供血胎儿低血容量和受血胎儿高血容量,进而导致供血胎儿羊水过少和受血胎儿羊水过多。与此同时,受血胎儿高血容量和供血胎儿低血容量引起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级联反应加剧了双胎间羊水量的差异,这种不符合TTTS诊断标准的羊水量的差异可能在TTTS发生之前就已经出现[1,6]。然而羊水量的差异对于预测TTTS的发生有无价值,甚至于能否界定后续发生TTTS的羊水量差异值目前均未完全阐明。另一方面,已有报道指出TTTS血流动力学失衡的早期迹象也可以表现为颈项透明层(nuchal translucency,NT)厚度的增加、双胎间NT差异或头臀长(crown rump length,CRL)差异的增加,并通过双胎间NT差异和CRL差异对发生TTTS进行早期预测,但目前已发表的数据结果尚未统一[7,8]。MCDA双胎妊娠易发生严重并发症TTTS,未经治疗的TTTS围产期死亡率较高。如果能够预测出MCDA双胎妊娠中可能发生TTTS的高危人群,进而及时诊断TTTS,将有利于适时加强孕期管理、选择合适的临床治疗方案和进行早期临床干预,改善MCDA双胎妊娠结局。因此,早期预测TTTS意义重大。目的探讨在MCDA双胎妊娠中,早孕期双胎间NT值、CRL和羊水最大深度的差异及中孕期羊水最大深度的差异分别对发生TTTS的早期预测价值,寻找能够早期预测TTTS的最佳指标。为TTTS的早期诊断和孕期管理提供更多参考,为改善双胎妊娠合并TTTS的妊娠结局及围产儿结局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资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回顾性统计分析2013年1月1日至2019年1月31日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就诊且接受产前超声检查,并诊断为MCDA双胎妊娠的病例。通过入组标准和排除标准对所收集病例进行分组,所有病例经阴道分娩、剖宫产或者引产后进行胎盘病理检查,并结合围产儿生长发育情况,最终确诊合并TTTS的MCDA双胎妊娠孕妇25例作为病例组,同时期无并发症的MCDA双胎妊娠孕妇249例作为对照组进行研究。1.1入组标准:两组共同入组标准:(1)MCDA双胎妊娠者,从早孕期直至孕妇分娩均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接受妊娠期管理;(2)孕11~13+6周的NT值、CRL、羊水最大深度及孕16~26周的羊水最大深度等数据完整,且CRL在45~84mm之间;(3)早、中、晚孕期超声图文资料及入院前、入院后临床资料均完整。对照组其他入组标准:无MCDA双胎妊娠相关并发症。病例组其他入组标准:确诊TTTS时不合并除TTTS以外的其他MCDA双胎妊娠相关并发症。1.2排除标准:(1)孕妇合并全身脏器严重疾病、有家族重大遗传病史病例;(2)胎儿合并重大结构异常或染色体异常;(3)合并双胎贫血-红细胞增多序列征(twin anemia-polycythemia sequence,TAPS),双胎动脉反向灌注序列征(twin reversed arterial perfusion sequence,TRAPS),选择性宫内生长受限(selective intrauterine growth restriction,sIUGR),宫内胎儿死亡(intrauterine fetal death,IUFD)等其他并发症者:(4)双胎之一近无羊水者或合并胎盘自身疾病。2相关资料收集各组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和资料,包括纳入病例早孕期及中孕期的超声检查结果及入院直至分娩的临床资料。主要通过查阅病例资料、电话随访等方式记录孕妇年龄、孕次、产次、受孕方式、分娩方式、NT值、CRL、早孕期羊水最大深度、中孕期羊水最大深度、早孕期超声检查孕周、中孕期超声检查孕周、TTTS诊断孕周、分娩孕周、后续发生IUFD病例数和小于37周分娩病例数等临床资料。3研究方法3.1相关定义(1)早孕期超声筛查时间:根据胎儿生长发育规律,早孕期胎儿超声筛查时间定为孕11~13+6周[9]。(2)中孕期超声检查时间:根据国际妇产科超声学会临床应用指南,单绒毛膜双胎妊娠自孕16周开始每2周进行1次超声检查,因此中孕期超声检查时间为孕16~26周[24]。(3)双胎间NT差异:NT差值=较大NT值-较小NT值。双胎间CRL差异:CRL差值=较大CRL-较小CRL。双胎间羊水量差异:羊水量差值=较大羊水最大深度-较小羊水最大深度(早孕期及中孕期所测两胎儿羊水量均未达到诊断TTTS标准,即双胎间存在羊水量差异但是不满足供血胎儿最大羊水深度<2cm,而孕20周之前受血胎儿最大羊水深度>8cm或孕20周后受血胎儿最大羊水深度>10cm[31])3.2统计学方法通过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使用均数和标准差表示(x±s),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使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表示M(Q1,Q3),两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Manny-Whitely 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两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算出病例组和对照组双胎间NT差值、CRL差值、早孕期羊水量差值及中孕期羊水量差值,将病例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确定两组间各项数据资料比较差异的统计学意义;采用ROC曲线评估NT差值、CRL差值、早孕期羊水量差值和中孕期羊水量差值预测MCDA双胎妊娠发生TTTS的最佳截断值,以及分别对应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ROC曲线下面积,检验水准α=0.05。结果1 一般资料比较病例组胎儿NT差值[0.6(0.2,1.0)mm]大于对照组[0.2(0.1,0.3)mm],病例组胎儿在中孕期羊水量差值[57.0(28.0,69.0)mm]明显大于对照组[6.0(3.0,11.0)mm],病例组分娩孕周[(30.2±5.2)周]早于对照组[(35.9±2.1)周](P<0.05)。两组间分娩方式、后续发生IUFD数及小于37周分娩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胎儿CRL差值、早孕期羊水量差值、早孕期超声检查孕周、中孕期超声检查孕周、孕妇年龄、孕次、产次、受孕方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孕期NT、CRL及羊水最大深度差异对TTTS的预测价值分析(1)NT差值预测MCDA双胎妊娠TTTS发生的最佳截断值为0.6mm,ROC曲线下面积(AUC)为 0.730(95CI:0.601~0.858)(P<0.05),预测 TTTS 发生的灵敏度为52.0%,特异性为94.0%,阳性预测值为46.4%,阴性预测值为95.1%。(2)CRL差值对MCDA双胎妊娠TTTS发生无预测价值(P>0.05)。(3)早孕期羊水量差值对MCDA双胎妊娠TTTS发生的预测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中孕期羊水量差值预测MCDA双胎妊娠TTTS发生的最佳截断值为25.0mm,AUC 为 0.905(95%CI:0.798~1.0)(P<0.05),预测 TTTS 发生的灵敏度为88.0%,特异性为94.0%,阳性预测值为59.5%,阴性预测值为98.7%。(5)联合NT差值≥0.6mm和中孕期羊水量差值≥25mm预测MCDA双胎妊娠TTTS发生时(P<0.05)的灵敏度为48.0%,特异性为99.2%,阳性预测值为85.7%,阴性预测值为95.0%。结论1在MCDA双胎妊娠中,早孕期双胎间NT值的差异对TTTS的发生有早期预测价值,中孕期羊水最大深度差异对TTTS的发生有预测价值。中孕期羊水最大深度差异对TTTS的发生预测效果最佳。2早孕期羊水最大深度差异和CRL的差异对MCDA双胎妊娠发生TTTS无明显预测价值。

严焕琛[8](2020)在《无创性产前检测(NIPT)在多胎妊娠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无创性产前检测(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NIPT)在多胎妊娠中对于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Trisomy 13(T13)、Trisomy 18(T18)和Trisomy 21(T21)的检测准确性及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1.材料收集:2017年12月到2019年4月就诊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产前诊断与胎儿医学中心门诊的双胎及三胎以上孕妇外周血。同时收集部分单胎妊娠孕妇外周血用于验证实验方法。2.纳入与排除标准:孕周大于9周的双胎妊娠与三胎及以上妊娠孕妇,且需符合NIPT检测的指征,排除1年内接受过异体输血、移植手术、细胞治疗或接受过免疫治疗等对高通量测序产前筛查结果造成干扰的孕妇。3.知情同意:无创性产前检测需征得孕妇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4.临床资料收集:详细记录符合纳入标准的就诊孕妇姓名、出生年月、年龄、联系电话、末次月经、孕产次数、此次受孕方式、采样时孕周、不良生育史、超声检查等。5.实验方法:采用Qiagen的试剂盒进行游离DNA的提取;采用Tru Seq Nano DNA Library Prep Kit进行建库等测序前的准备;采用Illumina的测序平台对样本进行测序分析并得出染色体筛查结果。6.验证: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或出生后随访验证NIPT的准确性。【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双胎妊娠孕妇69例,三胎及以上妊娠孕妇共90例,用于验证实验方法的单胎妊娠203例。孕妇年龄在18岁至4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1岁。双胎妊娠孕妇47.8%在孕20周前行NIPT检测,三胎妊娠孕妇全部都于孕20周前进行NIPT检测。2.双胎妊娠中的单绒毛膜共44例,占63.8%;双绒毛膜20例,占29.0%。三胎妊娠中的单绒毛膜共8例,占9.4%;双绒毛膜31例,占35.5%,三绒毛膜45例,占52.9%。多胎妊娠受孕方式以人工辅助生殖技术为主。3.双胎妊娠胎儿性别预测总体准确率为98.6%,三胎妊娠胎儿性别预测总体准确率为97.6%。4.在双胎妊娠和三胎及以上的多胎妊娠中共检测出3例高风险病例。一例为T21/T21,一例为T21/正常,一例为T7/正常。5.本研究无假阳性病例和假阴性病例。双胎妊娠NIPT检测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准确率为100%,三胎妊娠检测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特异度和阴性预测值均为100%。【结论】1.NIPT检测多胎妊娠胎儿非整倍体异常准确性高,在临床中应用具有可行性。2.NIPT可检测的时间较侵入性产前手术要早,且属于无创,避免了因侵入性手术引起流产的风险。3.NIPT检测技术局限性在于对于多胎中合并健康胎和异常胎的情况时,无法准确提供是具体哪一胎罹患非整倍体异常,而需要侵入性手术得以确认。

王澳琦[9](2020)在《超声评估胎儿子宫发育与孕周的相关性》文中指出目的胎儿内、外生殖器的发育受基因、宫内环境及激素水平等多方面的影响,其中任何一个因素出现异常均可导致胎儿生殖系统的异常,早期诊断对家属决策、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探讨女性胎儿子宫显示的方法,分析子宫大小与孕周的相关性,建立正常女性胎儿不同孕周子宫发育大小正常值参考值范围,为产前诊断早期发现胎儿生殖器发育畸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规律产检并在我院分娩的孕妇,经腹超声筛选孕周大于21周、月经规律、实际孕龄与早孕期超声测量孕龄相符、母体及胎儿无明显临床疾病的单胎孕妇。采用GE Voluson E10及Voluson E8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用凸阵探头(频率1-5MHz)和腔内探头(频率4-10MHz)。所有孕妇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在确保检查环境的安全舒适、孕妇无明显不适的情况下按照中国医师协会推荐指南,进行胎儿系统筛查(三级筛查),对胎儿子宫进行详细扫查、评估、测量。在胎儿子宫最大横切面,测量子宫前后径、左右径及内膜厚度。所有的测量分别测量三次,取其平均值。对于部分因体位等因素的影响,使胎儿子宫最大横切面显示不清时,应使孕妇适当活动后再观察,或者也可行经会阴及经阴道扫查,以清晰显示胎儿子宫结构。结果获得213例孕妇胎儿子宫检查测量值,分析结果显示在21-34孕周范围内,子宫前后径、左右径及内膜厚度与孕周呈线性相关,随孕周的增加而增加,用回归方程表示其关系:前后径(mm)=1.240×孕周(r=0.887,P<0.001)-23.969,左右径(mm)=1.579×孕周(r=0.915,P<0.001)-30.968,内膜厚(mm)=0.802×孕周(r=0.892,P<0.001)-16.585,行回归系数t检验,P均<0.05,按α=0.05水准拒绝H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区间35-41周,采用t分布法求其总体均数的95%置信区间为:前后径(15.992,17.092)、左右径(20.478,21.627)、内膜(8.805,9.910)。子宫前后径、左右径、内膜厚度三者两两之间均呈线性关系。结论子宫前后径、左右径及内膜厚度在34周前随着孕周的增加而呈线性增加,34周后达到缓慢增长不呈线性关系,不再随孕周的增加而明显增加。

左佳玉[10](2020)在《孕早期胎盘迁移情况的观察及其迁移结局的预测》文中指出目的:应用超声检查,在孕11-14周时对处于胎盘前置状态的孕妇进行随访,观察胎盘在孕晚期时能否迁移至正常位置,并同时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及超声图像特点,对胎盘迁移的规律进行总结,并回顾性分析通过超声可以预测胎盘迁移的相关声像图特点,以达到在孕早期评估胎盘位置异常的目的。研究方法:收集在2018年4月-2019年6月在孕11-14周时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超声科进行产前超声检查表现为胎盘前置状态的孕妇共300例,且均得到38周时的超声结果。超声检查使用GE Voluson E8和E10超声诊断仪,对符合条件者进行声像图采集、观察、存储,同时收集患者的相关临床病史(包括年龄、NT值、剖宫产史、子宫肌瘤史及子宫腺肌症史)。根据孕38周时超声显示胎盘下缘距宫颈内口的距离为分组标准对不同胎盘迁移结局超声图像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病例组:孕38周时,胎盘下缘仍达到或覆盖宫颈内口者21例,为始终保持前置胎盘组;对照组:孕38周时胎盘下缘距离宫颈内口>2cm,且经过每四周一次超声随访观察,临床资料完备的62例病例作为对照组。以统计分析应用SPSS 24.0软件,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来评估孕周与胎盘下缘距宫颈内口距离之间的关系;采用t检验或卡方检验来检验两组的超声图像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将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赋予分值,计算每个孕妇始终保持前置胎盘的危险程度总分值,用ROC曲线计算评分法预测前置胎盘的曲线下面积,确定最佳分界点、敏感性及特异性,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300例孕妇中21例38周时仍为前置胎盘。279例胎盘迁移至正常位置,其中有62例进行了每4周一次共7次的超声跟踪随访观察,临床资料完备。将始终保持胎盘前置状态的21例作为病例组,其余胎盘恢复至正常位置且经过了跟踪随访观察的62例为对照组。孕早期表现为前置胎盘状态的孕妇在晚孕期迁移至正常位置的比例为93%。(2)对照组中,在第15周0天-18周6天有14例(22.58%)迁移至正常位置,胎盘下缘距离宫颈内口的距离平均值为0.44±0.90cm;19周0天-22周6天有35例(56.45%)胎盘迁移至正常位置,胎盘下缘距离宫颈内口的距离平均值为1.65±1.66cm;23周0天-26周6天有58例(93.55%)迁移至正常位置,胎盘下缘距离宫颈内口的距离平均值为4.60±2.29cm;27周0天-30周6天全部迁移至正常位置,胎盘下缘距离宫颈内口的距离平均值为5.81±2.00cm。31周0天-34周6天胎盘下缘距离宫颈内口的距离平均值为6.31±1.53cm;第35周0天-38周6天胎盘下缘距离宫颈内口的距离平均值为6.52±1.25cm。(3)当孕11-14周时,在超声图像上表现为完全性前置胎盘状态、胎盘主体覆盖宫颈内口、后壁胎盘、脐带入口位置位于宫体下部、胎盘有内液性区这些特点时,持续保持前置胎盘的可能性较大。将这几项声像图特点,每一项分别记为1分,当总分≥3时为最佳分界点,此时预测保持前置胎盘状态的敏感性为76.2%,特异性为85.5%。结论:(1)在孕早期表现为前置胎盘状态时,胎盘会随着孕周的增加而逐渐向正常位置迁移,约93%在孕晚期恢复正常;(2)胎盘下缘距宫颈内口的距离在孕23周-孕27周时变化最大,可以在此时进行复查。(3)本研究分析了超声可以观测到的声像图特征在病例组与对照组间是否存在差异,得到了当超声图像上表现为完全性前置胎盘、胎盘主体覆盖宫颈内口、后壁胎盘、脐带入口位置位于子宫下部、胎盘有内液性区这些特点时,持续保持前置胎盘的可能性较大,并对其始终保持前置胎盘的危险程度进行了评分,当始终保持前置胎盘的危险程度评分≥3分时,即上述超声图像特征出现3项及以上时,胎盘持续前置状态可能性大。

二、孕20~32周时超声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孕20~32周时超声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高频超声在胎儿肛门、肛管、子宫显像及毗邻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缩略语对照表
第1章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肛管长度与肛门面积组
        1.1.2 子宫大小和D1、D2组
    1.2 仪器与方法
        1.2.1 仪器
        1.2.2 操作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第2章 结果
    2.1 图像显示
        2.1.1 图像显示率及形态特点
        2.1.2 图像特点
        2.1.3 胎儿宫内排便现象
    2.2 肛管长度、肛门面积与孕周的关系
        2.2.1 不同孕周肛管长度、肛门面积的测量
        2.2.2 肛管长度、肛门面积与孕周的线性关系
    2.3 UL、FT与孕周的关系
        2.3.1 不同孕周UL、FT的测量
        2.3.2 UL、FT与孕周的线性关系
        2.3.3 妊娠期子宫位置
    2.4 D1、D2 与孕周的关系
        2.4.1 不同孕周男性组和女性组D1、D2 的测量
        2.4.2 D1、D2 与孕周的相关性分析
    2.5 胎儿肛门、肛管超声表现异常及随访结果
第3章 讨论
    3.1 影响肛管、肛门、子宫显示率的因素
        3.1.1 孕周
        3.1.2 胎位
        3.1.3 羊水
        3.1.4 骶尾骨遮挡
    3.2 肛门、肛管、直肠壶腹的超声表现及异常声像的意义
    3.3 胎儿子宫形态和位置
    3.4 胎儿宫内排便现象
    3.5 肛管长度和肛门面积与孕周的关系
    3.6 UL、FT与孕周的关系
    3.7 D1、D2 与孕周的关系
第4章 结论
第5章 全文总结
    5.1 胎儿肛管及子宫观察的必要性
    5.2 高频超声对胎儿肛管、肛门和子宫的研究
    5.3 本研究的局限性
    5.4 胎儿肛管及子宫研究的研究进展和期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产前诊断概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双胎妊娠一胎胎死宫内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双胎妊娠一胎胎死宫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胎儿产前MRI在预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胎儿MRI预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2 胎儿MRI预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2.3 纳入研究对象流程图
    2.4 仪器与方法
    2.5 影像资料判断标准及其分析
    2.6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新生儿床旁X线胸片与MRI T2WI对照图
    3.2 NRDS组与非NRDS组肺肝信号强度比
    3.3 NRDS组与非NRDS组肺脾信号强度比
    3.4 NRDS组与非NRDS组肺羊水信号强度比
    3.5 NRDS组与非NRDS组肺胎盘信号强度比
    3.6 不同级别NRDS肺肝信号强度比
    3.7 肺肝信号强度比ROC曲线分析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胎儿肺成熟度产前评估方法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经腹部阴道联合彩超对帆状胎盘及血管前置的产前诊断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仪器与方法
    1.3 观察内容与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产前超声诊断与产后诊断结果对比
    2.2 不同孕周帆状胎盘超声检出率比较
    2.3 分娩方式及妊娠结局
3 讨 论

(5)胎儿标本胸12椎体水平椎管及脊髓发育的MRI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及说明
结论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English Paper Ⅰ
English Paper Ⅱ

(6)孕中晚期超声评估宫颈形态预测妊娠结局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仪器与设备
    2.3 方法
        2.3.1 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2.3.2 经阴道超声检查及经会阴超声检查
    2.4 质量控制
    2.5 分组
    2.6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病例特点
    3.2 正常宫颈与宫颈漏斗形成的超声表现
    3.3 CL与 CI预测早产的价值
    3.4 宫颈内口形态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3.5 参数组间与组内的重复性检验
第4章 讨论
    4.1 宫颈的正常解剖及生理作用
    4.2 胎儿早产概述
    4.3 早产与宫颈状态的关系
    4.4 宫颈指标对早产的预测
    4.5 宫颈的超声检查
    4.6 宫颈检查的孕周
    4.7 本研究结果分析
    4.8 本次研究的体会及不足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7)NT、CRL及羊水最大深度差异对双胎输血综合征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双胎输血综合征早期预测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8)无创性产前检测(NIPT)在多胎妊娠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材料
    2.实验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孕妇基本信息
    3.2 胎儿游离DNA浓度估计
    3.3 胎儿游离DNA浓度与孕周及胎儿数的关系
    3.4 多胎妊娠胎儿性别预测
    3.5 多胎妊娠胎儿染色体异常检测
    3.6 多胎妊娠NIPT检测的准确性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术会议
大会发言
致谢

(9)超声评估胎儿子宫发育与孕周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本研究的局限性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超声在胎儿生殖系统发育评估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10)孕早期胎盘迁移情况的观察及其迁移结局的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病史采集
    2.3 仪器与方法
        2.3.1 仪器
        2.3.2 超声图像采集
        2.3.3 超声图像处理
    2.4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4 讨论
    4.1 胎盘迁移的组织学基础
    4.2 影响胎盘迁移的临床因素
    4.3 胎盘迁移与孕周的关系分析
    4.4 产前超声图像对胎盘迁移的分析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孕20~32周时超声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频超声在胎儿肛门、肛管、子宫显像及毗邻关系的研究[D]. 王新国. 大理大学, 2021(09)
  • [2]双胎妊娠一胎胎死宫内的临床分析[D]. 李馨.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3]胎儿产前MRI在预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价值研究[D]. 董志华. 南昌大学, 2021(01)
  • [4]经腹部阴道联合彩超对帆状胎盘及血管前置的产前诊断意义[J]. 卞金燕,顾欣贤,王明玥,朱银娣. 现代妇产科进展, 2021(02)
  • [5]胎儿标本胸12椎体水平椎管及脊髓发育的MRI研究[D]. 苗明明. 山东大学, 2020(08)
  • [6]孕中晚期超声评估宫颈形态预测妊娠结局的研究[D]. 涂文俊. 南昌大学, 2020(08)
  • [7]NT、CRL及羊水最大深度差异对双胎输血综合征的预测价值[D]. 闫蕊. 郑州大学, 2020(02)
  • [8]无创性产前检测(NIPT)在多胎妊娠中的应用研究[D]. 严焕琛.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9]超声评估胎儿子宫发育与孕周的相关性[D]. 王澳琦.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10]孕早期胎盘迁移情况的观察及其迁移结局的预测[D]. 左佳玉.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孕20-32周超声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