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胶封堵剂岩心突破压力研究

硅胶封堵剂岩心突破压力研究

一、岩心中硅酸凝胶堵剂突破压力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志秋[1](2020)在《基于不同结构乳化剂的活性原油界面性能及流变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油井出水是注水开发油田的常见问题。油井出水不仅消耗地层能量,而且影响原油采收率,增加采出液脱水的工作量。为了减少油井产水量,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油井堵水。诸多化学堵剂中,每种堵剂都有其相适用的实施范围,很多堵剂虽具有选择性但无法做到真正的堵水不堵油。活性原油属于液体分散体型堵剂,是一种应用成本低、控水增油效果好、对油层无损害的选择性堵水技术。加入了乳化剂的原油,称之为活性原油,乳化剂可以通过搅拌溶解或分散于原油中。在活性原油的现场堵水应用中发现,由于油田区块使用的原油和乳化剂不同,导致实施活性原油堵水的效果差别很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因此有必要开展活性原油所用原油组分、性质与乳化剂结构之间匹配关系的研究,提高活性原油堵水成功率。本论文结合光谱、色谱、流变等现代分析手段分析系列乳化剂的结构及原油组成、油水界面性能、活性原油乳状液的稳定性及流变特性,研究原油组成和乳化剂结构的匹配关系,并结合微观可视化实验、岩心堵水实验,阐明活性原油堵水机理,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选择两种表观性质不同的原油为研究对象,分析原油族组成、组分结构及原油组分与流变性质间的关系。研究表明1#和2#原油组分近似,饱和烷烃组分碳数分布于C12~C36,C18和C19含量较高,芳香烃和胶质的芳环数主要集中在3~5环,2#原油的胶质和芳香烃中存在相对多的低环组分,有利于原油中沥青质的溶解和分散;2#原油中胶质和沥青质含量高于1#原油,2#原油具有较高的黏度和黏性模量。(2)以亲水端基相同、亲油基结构不同的非离子型Span系列表面活性剂作为乳化剂配制活性原油,通过界面分析及流变分析发现:随着碳链的增长,Span系列活性原油油水界面膜强度明显增大,Span80分子结构中双键的出现也有助于界面膜强度的提高,Span80与胶质和沥青质含量高的2#原油组成的活性原油界面膜强度高,形成的乳状液具有较高的抗剪切性能,较好的黏温性能及黏弹性。(3)以亲油端基相同、亲水基离子类型及结构不同的腰果酚类表面活性剂作为乳化剂配制活性原油,通过界面分析及流变分析发现:亲水端基的电荷特征对油水界面性能产生影响;腰果酚季铵盐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可通过与原油组分中具有负电性的胶质和沥青质静电作用稳定油水界面,提高油水界面膜强度,形成W/O乳状液,乳状液具有相对高的抗剪切性能,较好的黏温性能及黏弹性。(4)以兼具聚合物和表面活性特征的聚表剂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五种聚表剂的油水界面性能、乳化稳定性和流变性,研究表明:分子量相对小且乳化能力强的Ⅴ型聚表剂可在较低浓度下发生乳化作用,形成多重乳液,明显提高乳液的抗剪切性能和黏弹性能。(5)以具有阳离子基团和聚合物链双重特性的环氧氯丙烷-二甲胺系列阳离子型聚合物作为乳化剂,研究了系列阳离子聚合物的油水界面性能、乳化稳定性和流变性,研究表明:分子量相对小,无交联剂的聚环氧氯丙烷-二甲胺可通过阳离子基团与油水界面带负电的胶质、沥青质发生静电吸附作用协同聚合物分子链的架桥和穿插作用稳定油水界面,明显提高油水界面膜强度,与胶质、沥青质含量高的2#原油制备的活性原油乳状液黏度高,黏弹性好。(6)通过微观驱替可视化模拟实验,研究了活性原油注入前后孔道润湿状态、封堵情况、活性原油波及范围及剩余油分布,揭示了活性原油堵水机理:一是乳化液滴对孔道和孔喉的封堵,大于孔喉尺寸的乳化液滴发生变形封堵,小于孔喉尺寸的乳化液滴相互拥挤叠加,产生贾敏效应,形成封堵;二是乳化液滴吸附到孔道壁面,孔道半径减小,水流动阻力增大。(7)Span80、腰果酚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及聚环氧氯丙烷-二甲胺三种活性原油在模型孔道内均可发生乳化作用,且沥青质、胶质含量高的原油乳化封堵作用强;岩心堵水实验表明三种活性原油堵水作用明显,非离子表面活性剂Span80、腰果酚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及聚环氧氯丙烷-二甲胺都可作为活性原油的乳化剂,对采收率的提升平均值分别为11.22%、6.24%和18.27%。(8)活性原油对岩心孔道的封堵具有明显的选择性,能优先选择渗透率高,含水量大的孔道进行封堵,而对含油孔道不产生封堵作用,且可明显提高原油采收率,说明活性原油堵水是一种可自主适应地层环境的降水增油技术。

吴千慧,葛际江,张贵才,郭洪宾,赵庆琛[2](2019)在《高强度堵水剂裂缝细管模型堵水模拟实验》文中研究指明在裂缝性致密储层中,裂缝既是油流通道又是水驱窜流通道,在注水开发中由于裂缝的存在导致水驱波及效率低,从而形成无效注水开发。此外,裂缝性储层的封堵又存在大裂缝封堵效果差、有效期短等问题。鉴于此研制了水溶性酚醛树脂冻胶和单体地层聚合高强度堵剂体系,测定了堵剂在70℃下的成胶性能、稳定性以及封堵强度等。通过细管模拟裂缝研究了不同因素对堵剂突破压力的影响;通过可视化细管研究了堵剂在管中的突破方式以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水溶性酚醛树脂冻胶的突破压力随着冻胶强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管径的增加而减小,随着注水速度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加,最后稳定;单体地层聚合堵剂的突破压力随着堵剂强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管径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在可视化细管实验中,堵剂突破时并不完全沿细管中心突破,其堵剂的强度与黏附性等因素有关。

陈阳[3](2019)在《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系列堵剂筛选与研究》文中指出为了解决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在油气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堵水问题,论文在分析储层的特征、地质特点和见水类型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块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和分析。依据该储层裂缝和溶洞的发育情况,采用环氧树脂胶结石英砂、铝片及微小铝球制作与储层相似的人造裂缝型岩心和缝洞型岩心,形成了裂缝型岩心和缝洞型岩心的制作方法,筛选出了处理裂缝和缝洞的最佳酸液浓度,优选出了四种裂缝型岩心和四种缝洞型岩心作为本论文研究的室内物理模型。根据研究区块储层温度高、流体矿化度高的油藏条件对目前运用较好的调堵调驱体系进行筛选分析,优选了多功能无机复合凝胶体系,该体系在砂岩油藏应用效果良好,但未在碳酸盐岩裂缝、缝洞型复杂储层运用。本文对比了多功能无机复合凝胶体系和现有几种堵剂的封堵机理与优缺点,研究了它的耐温性、耐盐性和剪切性,对其水基液的浓度进行了筛选优化,并对多功能无机复合凝胶在裂缝型岩心和缝洞型岩心的注入性、耐冲刷性和封堵率进行性能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多功能无机复合凝胶耐温、耐盐和耐剪切性能良好,水基液在岩心里有着良好的注入能力,凝胶对各类岩心的封堵率超过了90%,对储层调堵、调驱的能力可以满足油田稳油控水的要求。

贺越[4](2019)在《长庆油田低渗油藏水平井堵水及工艺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平井作为低渗-超低渗油藏有效开发的重要手段,在长庆油田应用规模逐渐扩大,截止2018年底,共投产水平井2456口,占总井数的4.9%,年产油190×104t,占总产油量的8.0%。但部分水平井投产高含水或短期内含水上升,产能损失大。开展水平井见水特征和见水井治理技术研究,为进一步提高开发效果意义重大。本论文以长庆安塞油田低渗区块为研究对象,对水平井的见水机理及见水特征进行研究,结合油井生产动态对水平井各类见水原因分析判断。根据水平井见水特征,归纳出找水测试定量判断,动态判断定性识别两大类技术研究方法。判断见水喷射点的位置或来水方向,为开展治理提供依据。对长庆油田机械堵水与化学堵水技术进行了研究,论文核心针对低渗油藏特点优化设计了交联颗粒堵剂体系,对堵剂体系进行耐温性、耐盐性、抗剪性评价,最后做岩心封堵实验测试堵剂体系封堵率与选择注入性。对交联颗粒堵剂体系注入方式、段塞组合进行了优化,确定了先注入颗粒堵剂,后注入交联凝胶堵剂的注入方式,优选0.5PV颗粒堵剂+0.5PV凝胶堵剂段塞组合。并选取双平-14水平井现场应用先导试验,对堵剂应用效果进行评价。

陈黎[5](2019)在《C1区块水平井堵水工艺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随着科技的进步,水平井技术在油气田开发领域的应用也日益成熟,但是水平井在生产中,堵水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而且水平井其特殊的结构,堵水过程中所涉及的问题相比直井更多。本文首先对C1区块的地质、油藏和开发特征进行了研究以及分析了该区块水淹模式,对水平井的出水机理做了理论性地分析和研究。然后针对该区块,研制了新的凝胶堵水剂体系,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对该区块的高含水井进行有效的选择性堵水,降低含水率的同时保护低渗储层,最终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同时对于影响凝胶堵剂的成胶强度因素,从单体浓度、温度、交联剂浓度、引发剂浓度、以及矿化度这五个因素做了实验分析。通过岩心物理模拟实验对堵水剂的封堵性能例如封堵性、耐冲刷性以及封堵强度等进行了评价。结合传统的堵水工艺、出水部位和研究的堵水剂,提出了三种堵水工艺,分别是笼统注入法、井底压力平衡堵水法、屏蔽暂堵法,并详细地对这些工艺的应用、原理、具体步骤等做出介绍。最终确定堵剂体系为单体7%丙烯酰胺基-甲基丙磺酸(AMPS)+引发剂0.7%甲醛和次硫酸钠-过硫酸铵(SHMS-APS)体系+交联剂0.07%亚甲基双丙稀酰胺(MBAM)的复合凝胶聚合物,该堵剂体系具有较好的堵水性能。通过岩心流动物理室内实验证明了该堵剂具有良好的封堵性、封堵强度、耐冲刷性以及选择封堵性。并且,在C1区块试验取得了良好的堵水效果,为该区块稳油堵水提供了技术保障。

吕鹏昌[6](2018)在《新型无机复合凝胶调堵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我国大多数油田已经进入高含水期,油层的非均质性和油田开采方式的不合理,使注入水长期冲刷形成大孔道、油井水淹严重、低渗透区原油出油率降低。现有调堵体系中,有许多聚合物类、凝胶类调堵剂,但存在成本高、对环境有伤害等问题。因此,开展新型、绿色、低伤害调堵剂的研究显得非常重要。本论文是以农业废弃物为原料,釆用最新的机械化学活化技术理论,研制出一种新型无机复合凝胶调堵剂。它具有成本低、来源广、低伤害的特点。凝胶化实验结果表明,该新型无机复合凝胶调堵剂具有良好的耐温、抗盐和抗剪切等性能,保证调堵剂在地层中不受剪切力、高温等的影响,使新型无机复合凝胶调堵剂能够长期封堵地层。通过岩心实验得出,新型无机复合凝胶调堵剂对地层具有良好的封堵率,其封堵率高达90%以上,能够有效的封堵出水层。将该调堵剂应用于高含水期、特高含水期,进行油藏深部调剖调驱提高采收率,必将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张兰[7](2017)在《缝洞型油藏油水选择性堵剂研制及性能评价》文中指出塔河碳酸盐岩缝洞油藏储集空间多样,但均以裂缝为其主要渗流通道,随着开采的进行,注入水和地层水易沿裂缝向生产井窜进,严重影响油田的高效开发。因此,采用堵水技术控制裂缝出水,对于增加原油采收率,提高油田经济效益迫在眉睫。然而,因传统堵剂不具油水选择性,且存在耐温抗盐性不足等问题,目前塔河缝洞型油藏堵水有效率偏低。因此,本文以构建适用于塔河缝洞型油藏的耐温抗盐油水选择性堵剂为目标,进行了如下研究:(1)向抗温抗盐单体(RHSM)中引入不稳定交联剂,通过单体聚合法合成了非稳定交联颗粒NCP:25%RHSM+0.15%不稳定交联剂P-1+0.1%引发剂。水相条件下,NCP受热分解可与二级交联剂P-2发生二次延迟交联反应形成颗粒型二级交联堵剂,该堵剂最佳配方为:3~4%NCP+0.4~0.5%P-2+1.5%延迟交联剂,其在115℃,2×104mg/L矿化度下,成胶时间为10h,成胶强度达J级。(2)为了进一步提高NCP颗粒的抗盐性,在NCP的基础上引入钠基蒙脱土和抗盐单体N-1,合成了非稳定交联插层颗粒MNCP:25%RHSM+7.68%5#钠基蒙脱土+1.875%N-1+0.76%插层剂+0.75%悬浮剂+0.15%不稳定交联剂P-1。具有热分解性的MNCP可在水相中与二级交联剂FQ-2再次交联形成具有延迟交联性能的插层颗粒型二级交联堵剂,该堵剂最佳配方为:4%MNCP浓度+0.6~1%FQ-2+1.5%延迟交联剂,其在115℃,10×104mg/L矿化度下,成胶时间为24h,成胶强度达Ⅰ级。(3)将NCP和MNCP置于白油与油水乳状液中,考察两种二级交联堵剂的油水选择性,结果显示:在白油中,颗粒缓慢分解后降解,不能再次形成胶体;在油水乳状液中,当油水比大于7:3时,分解的颗粒不能再次成胶,当油水比达到1:1后,颗粒分解后虽可再次成胶,但胶体在5d内迅速脱水。(4)分析颗粒型二级交联堵剂与插层颗粒型二级交联堵剂的油藏适应性发现,前者可抗温130℃、抗盐4×104mg/L、在pH值为7~10条件下使用,在130℃、2×104mg/L下老化90天后强度保持在Ⅰ级;后者可抗温130、抗盐21.2×104mg/L,在115℃、1O×104mg/L下老化90天后强度保持在Ⅰ级。(5)SEM扫描表明:堵剂进入地层后,随着不稳定交联剂P-1的失效,堵剂逐渐分解为线性聚合物分子,并与二级交联剂发生二次交联反应,形成稳定网状结构。(6)室内岩心模拟实验表明:1)两种堵剂都具有较好的注入性及封堵性,封堵率都能达到98%以上,经过40PV冲刷后,封堵率仍能保持在96%以上;注0.7PV和1PV的堵剂的封堵性明显比注0.5PV的封堵效果更好。2)堵剂具有很好的油水选择性,且当同时存在渗透率非均质性时,选择进入能力更强,堵水不堵油的效果更好。3)水驱阶段,容易出现暴性水淹,注入堵剂后,能够有效的降低含水率的上升,提高采收率。

李敏[8](2016)在《靖安油田五里湾一区长6油藏油井堵水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靖安油田五里湾一区长6油藏位于中国西部的鄂尔多斯盆地,属于“低渗、低产、低压”三低油藏。长6油藏自1997年注水开发以来,水驱“优势通道”形成,储层非均质性严重,注入水沿裂缝和高渗透层方向流窜,导致主向井水淹严重,侧向井水驱不均,严重影响了油田的注水开发效果。该区进行一系列调剖堵水措施后,控水稳油效果不理想,因此考虑对油井采取堵水措施。本论文主要以长6油藏地质特征和油藏数据为基础,对油井见水规律进行分析,并开展室内堵剂配方优选实验,优选出弱凝胶堵水剂、复合强凝胶堵水剂以及预交联体膨颗粒三种堵剂体系。通过静态实验和岩心实验对堵剂体系的成胶性能、抗盐性、抗剪切性、长期稳定性、封堵能力等进行评价。实验表明,弱凝胶和强凝胶堵剂的封堵性能好、耐盐性高、抗剪切能力强,对不同渗透率岩心都能进行封堵。预交联颗粒粒径可控,能够选择性地封堵水层,而不封堵油层。同时还对施工工艺进行了优化。通过在长6油藏进行油井现场堵水试验,表明堵剂能有效封堵出水层位,控水稳油效果明显。因此,该项技术对于改善长6油藏水驱开发效果,增加原油产量和提高采收率有重要意义。

崔星[9](2016)在《龙57-20井区低渗油层深度调剖剂优化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在充分调研国内外低渗透油层调剖堵水方法的基础上,结合龙虎泡油田主体区块储层物性特点,优选出适合研究区块的调剖方法。对所优选的调剖方法进行调剖剂的静态评价,首先对主剂成分、浓度进行确定,然后确定交联剂、增韧剂、引发剂等主要成分,然后对交联剂、增韧剂、引发剂等组分的浓度进行优化设计,使得所筛选的调剖剂配方达到“初凝时间”可控、“成胶强度”可控。采用均质和非均质2类岩心,应用SY/T5590-2004标准,采用突破压力梯度、封堵率、抗剪切性、耐冲刷性、稳定性等指标对调剖剂的动态调剖效果进行综合评价。使得室内岩芯实验调剖剂的封堵率大于90%。在对调剖剂用量、调剖半径进行理论计算的基础上,通过岩心实验分别对调剖半径、调剖轮次、封堵强度等指标对调剖效果进行评价,进而确定最优的注入方案,最终确定调驱半径为40m;调驱剂用量为3004m3;注入速度受实际施工设备的影响,注入速度严格控制在20m3/h内;地面注入压力不超过25MPa。并使得调剖后的采出程度比调剖前提高2%以上。

李晓峰[10](2015)在《姬塬油田低渗透油藏堵水调剖技术完善》文中研究表明针对姬塬油田调剖堵水的种类繁多,堵剂体系缺乏合理评价堵剂与调堵效果的标准等问题。对采油八厂常用的三种调堵体系按照注入性,封堵性,选择封堵性三方面评价指标开展室内试验评价与现场评价,分析得到以下认识。1、通过对弱凝胶、凝胶颗粒、无机凝胶性能的评价认识到现有堵剂在低渗透油藏没有哪个堵剂有明显的优势,各个堵剂各有优缺点,堵剂的复合应用较为重要,利用堵剂的段塞组合取长补短达到调剖的效果。下一步建议将复合堵剂每个段塞所起作用的机理,贡献率的大小研究清楚,最终科学的利用复合堵剂。2、低渗特低渗油藏调堵,油井产能是制约低渗油藏调堵效果的关键之一,因此堵通结合的技术——压裂是低渗油藏值得重点关注方法。下一步应重点解决什么类型的井需要作提高产能措施以及提高产能的增产规模大小。综合来看,在目前尚无适用于低渗透油藏的堵剂体系下的情况下,优选调堵井,采用科学合理的段塞组合,对适合的井组采用堵通结合的调剖—改造复合技术措施能大幅提高采油八厂调剖工艺效果,达到较好的增产效果。

二、岩心中硅酸凝胶堵剂突破压力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岩心中硅酸凝胶堵剂突破压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不同结构乳化剂的活性原油界面性能及流变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活性原油堵水技术发展现状
    1.2 活性原油乳化剂及其乳状液稳定机理
        1.2.1 活性原油乳化剂
        1.2.2 活性原油乳状液稳定作用机理
        1.2.3 活性原油乳状液类型及影响因素
    1.3 活性原油乳状液稳定性评价方法
        1.3.1 活性原油油水界面性质评价
        1.3.2 活性原油乳状液体相性质评价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路线
第2章 原油组分表征及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药品和材料
    2.3 实验方法
        2.3.1 原油的选择及其族组成分离
        2.3.2 原油各组分表征
        2.3.3 原油流变性质测定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原油族组成分析
        2.4.2 原油各组分结构分析
        2.4.3 原油的流变性能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Span基活性原油油水界面性能及其乳状液流变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药品及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Span基活性原油油水界面性能测定
        3.3.2 Span基活性原油乳状液稳定性能测定
        3.3.3 Span基活性原油乳状液流变特性测定
    3.4 结果与讨论
        3.4.1 Span基活性原油油水界面性能分析
        3.4.2 Span基活性原油乳状液稳定性分析
        3.4.3 Span基活性原油乳状液流变性能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腰果酚基活性原油油水界面性能及其乳状液流变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药品及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腰果酚基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表征
        4.3.2 腰果酚基活性原油油水界面性能测定
        4.3.3 腰果酚基活性原油乳状液稳定性测定
        4.3.4 腰果酚基活性原油乳状液流变性能测定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腰果酚基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分析
        4.4.2 腰果酚基活性原油油水界面性能分析
        4.4.3 腰果酚基活性原油乳状液稳定性分析
        4.4.4 腰果酚基活性原油乳状液流变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聚表剂基活性原油油水界面性能及乳状液流变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药品及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聚表剂的红外表征
        5.3.2 聚表剂界面性能测定
        5.3.3 聚表剂乳状液稳定性和流变性能测定
    5.4 结果与讨论
        5.4.1 聚表剂的红外分析
        5.4.2 聚表剂油水体系界面性能研究
        5.4.3 聚表剂基油水乳状液稳定性分析
        5.4.4 聚表剂基油水乳状液流变性能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P(DAM-ECH)基活性原油油水界面性能及乳状液流变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药品及仪器
    6.3 实验方法
        6.3.1 P(DAM-ECH)系列阳离子聚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6.3.2 P(DAM-ECH)基活性原油界面性能测定
        6.3.3 P(DAM-ECH)基活性原油乳状液稳定性能测定
    6.4 结果与讨论
        6.4.1 P(DAM-ECH)系列阳离子聚合物结构分析
        6.4.2 P(DAM-ECH)基活性原油油水界面性能分析
        6.4.3 P(DAM-ECH)基活性原油乳状液稳定性分析
        6.4.4 P(DAM-ECH)基活性原油乳状液流变性能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活性原油自适应控水增油机理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材料
    7.3 实验方法
        7.3.1 活性原油微观可视化岩心实验
        7.3.2 活性原油岩心模拟堵水实验
    7.4 结果与讨论
        7.4.1 活性原油乳状液的流变性能比较分析
        7.4.2 活性原油理想玻璃模型堵水机理分析
        7.4.3 活性原油仿真玻璃模型堵水机理分析
        7.4.4 活性原油岩心堵水性能分析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高强度堵水剂裂缝细管模型堵水模拟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1.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1.2 实验方法
        1.2.1 冻胶配制
        1.2.2 单体地下聚合堵剂制备
        1.2.3 冻胶强度及成胶时间测定
        1.2.4 冻胶弹性模量测定
        1.2.5 冻胶突破压力梯度测定
    1.3 酚醛树脂冻胶的制备
    1.4 单体地下聚合堵剂的制备
2 结果与讨论
    2.1 酚醛树脂冻胶性能评价
        2.1.1 酚醛树脂冻胶的强度
        2.1.2 细管模拟裂缝测定突破压力梯度
    2.2 单体地下聚合堵剂性能评价
        2.2.1 单体地下聚合堵剂的强度
        2.2.2 细管模拟裂缝测定突破压力梯度
    2.3 堵剂在细管中的突破方式
3 结论

(3)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系列堵剂筛选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堵水技术的分类
        1.2.1 机械堵水技术
        1.2.2 化学堵水技术
    1.3 堵剂的研究现状
        1.3.1 树脂类堵剂
        1.3.2 颗粒类堵剂
        1.3.3 沉淀类堵剂
        1.3.4 聚合物冻胶类堵剂
        1.3.5 无机凝胶类堵剂
    1.4 碳酸盐岩储层堵水技术和堵剂的研究现状
        1.4.1 密度选择性堵水技术
        1.4.2 复合堵剂
        1.4.3 改性栲胶堵剂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出水原因分析
    2.1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的基本概况
    2.2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的类型和特征
        2.2.1 以储集空间划分储层的类型和特征
        2.2.2 以与底水的沟通方式划分储层类型
    2.3 塔河四区的见水类型
    2.4 塔河四区的开发现状
    2.5 塔河四区在提高采收率方面遇见的问题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室内物理模型的制作与参数测定
    3.1 室内物理模型制作的研究状况
    3.2 室内物理模型的制作工艺
        3.2.1 室内物理模型的制作原理
        3.2.2 室内物理模型制作的准备
        3.2.3 室内物理模型的酸洗工艺流程
        3.2.4 室内物理模型酸洗的实验现象及结果分析
        3.2.5 裂缝型岩心和缝洞型岩心基本参数的测定
    3.3 测量缝洞型岩心和裂缝型岩心的孔隙度与渗透率
        3.3.1 实验目的
        3.3.2 实验用品及设备
        3.3.3 实验步骤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功能无机复合凝胶的封堵机理与性能研究
    4.1 几种现有堵剂的封堵机理及优缺点
        4.1.1 树脂类堵剂
        4.1.2 颗粒类堵剂
        4.1.3 沉淀类堵剂
        4.1.4 凝胶类堵剂
    4.2 多功能无机复合凝胶的组分及封堵机理
    4.3 多功能无机复合凝胶与现有堵剂各种性能的对比
        4.3.1 成胶机理
        4.3.2 封堵机理
        4.3.3 抗温抗盐特性
        4.3.4 驱油效果
        4.3.5 环保与成本
    4.4 多功能无机复合凝胶的应用工艺和应用效果
        4.4.1 应用工艺
        4.4.2 应用效果
    4.5 多功能无机复合凝胶体系浓度的优化与筛选
        4.5.1 实验目的
        4.5.2 实验用品及仪器
        4.5.3 实验步骤
        4.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6 温度、矿化度和剪切速率对于多功能无机复合凝胶性能的影响
        4.6.1 实验药品与仪器
        4.6.2 温度对于多功能无机复合凝胶性能的影响
        4.6.3 矿化度对于多功能无机复合凝胶性能的影响
        4.6.4 剪切速率对于多功能无机复合凝胶成胶性能的影响
    4.7 钙离子的矿化度对于多功能无机复合凝胶成胶性能的影响
        4.7.1 实验步骤
        4.7.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功能无机复合凝胶的注入性与封堵性能研究
    5.1 堵剂的注入性及封堵性能评价参数
        5.1.1 阻力系数
        5.1.2 封堵率
        5.1.3 突破压力梯度
        5.1.4 残余阻力系数
    5.2 多功能无机复合凝胶在岩心中的注入性以及封堵性能研究
        5.2.1 实验用品及仪器
        5.2.2 实验前准备
        5.2.3 实验步骤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研究
        5.3.1 裂缝型岩心F-1-450的封堵实验数据
        5.3.2 裂缝型岩心F-1-300的封堵实验数据
        5.3.3 裂缝型岩心F-1-200的封堵实验数据
        5.3.4 裂缝型岩心F-1-150的封堵实验数据
        5.3.5 缝洞型岩心D-51-300的封堵实验数据
        5.3.6 缝洞型岩心D-51-200的封堵实验数据
        5.3.7 缝洞型岩心D-51-150的封堵实验数据
        5.3.8 缝洞型岩心D-551-150的封堵实验数据
        5.3.9 裂缝型岩心和缝洞型岩心的封堵实验数据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4)长庆油田低渗油藏水平井堵水及工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平井出水类型及机理
        1.2.2 水平井找水技术
        1.2.3 水平井堵剂体系
        1.2.4 水平井堵水工艺
    1.3 长庆油田安塞区块水平井部署情况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见水机理及原因
    2.1 水平井出水机理
    2.2 见水特征研究
    2.3 见水原因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找水工艺研究
    3.1 找水方法
    3.2 测试工艺找水
        3.2.1 不动管柱分段找水技术
        3.2.2 拖动管柱分段生产找水技术
    3.3 动态判断法
    3.4 产液剖面测试法
    3.5 测井曲线分析法
    3.6 示踪剂监测法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含水堵水技术
    4.1 水平井机械堵水技术
        4.1.1 设计原理
        4.1.2 配套工具设计
        4.1.3 现场应用效果分析
    4.2 水平井化学堵水技术
        4.2.1 交联颗粒堵剂体系
    4.3 配方优化试验
    4.4 堵剂体系性能评价
        4.4.1 堵剂体系耐温性评价
        4.4.2 堵剂体系耐盐性评价
        4.4.3 堵剂体系抗剪性评价
    4.5岩心封堵实验
        4.5.1 实验器材
        4.5.2 封堵性评价相关公式
        4.5.3 实验设计思路
        4.5.4 封堵性能评价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堵水工艺优化与先导试验
    5.1 注入方式优化
    5.2 段塞组合优化
        5.2.1 段塞封堵率
        5.2.2 段塞耐冲刷性
    5.3 施工参数
    5.4 施工设备及流程
    5.5 现场应用研究
        5.5.1 生产状况
        5.5.2 动态判断法找水
        5.5.3 双平-14 井堵水方案设计
        5.5.4 双平-14 井堵剂应用效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5)C1区块水平井堵水工艺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平井堵剂研究与应用现状
        1.2.2 水平井堵水技术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第2章 C1区块地质概况
    2.1. 油藏特征
        2.1.1 油水分布特征
        2.1.2 流体性质与温压系统
    2.2 开发历程
    2.3 区块地质、构造特征
    2.4 储层特征
        2.4.1 岩性特征
        2.4.2 矿物成分
        2.4.3 砂体分布特征
        2.4.4 物性特征
    2.5 沉积特征
        2.5.1 沉积环境
        2.5.2 沉积微相类型
        2.5.3 测井相分析
        2.5.4 沉积微相特征分析
    2.6 剩余油分布特征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C1区块水淹模式分析以及出水机理研究
    3.1 水平井出水原因分析
    3.2 水平井出水类型总结
        3.2.1 底水脊进
        3.2.2 裂缝突进
    3.3 开发效果评价以及水淹模式分析
        3.3.1 开发现状
        3.3.2 水淹及含水变化
        3.3.3 水平井水淹式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堵剂的堵水机理、制备与成胶强度影响分析
    4.1 凝胶堵水机理分析
        4.1.1 凝胶在岩心的流动现象
        4.1.2 凝胶聚合物驱油渗流机理
        4.1.3 凝胶选择性进入大孔道
        4.1.4 凝胶使液流改向
        4.1.5 凝胶克服贾敏效应驱油
        4.1.6 凝胶黏弹性负压吸油
    4.2 凝胶的制备
        4.2.1 材料与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3 堵剂的成胶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4.3.1 单体浓度对堵剂性能的影响
        4.3.2 交联剂浓度对堵剂体系性能的影响
        4.3.3 引发剂浓度对堵剂体系性能的影响
        4.3.4 温度对堵剂体系性能的影响
        4.3.5 矿化度对堵剂体系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总结
第5章 堵剂封堵性能评价
    5.1 实验准备
        5.1.1 实验仪器设备
        5.1.2 岩心的准备
        5.1.3 堵水剂的准备
        5.1.4 模拟水的准备
    5.2 堵水剂性能评价测试参数
        5.2.1 阻力系数
        5.2.2 突破压力梯度
        5.2.3 封堵率
        5.2.4 残余阻力系数
        5.2.5 反向耐冲刷性
    5.3 单岩心流动实验
        5.3.1 堵水剂注入性实验
        5.3.2 单岩心堵水实验
    5.4 双并联岩心流动实验
        5.4.1 实验步骤
        5.4.2 双并联岩心堵水实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现场应用
    6.1 水平井堵水选井原则
    6.2 堵水工艺
        6.2.1 水平井井底压力平衡法堵水工艺
        6.2.2 水平井堵水笼统注入法工艺
        6.2.3 水平井屏蔽暂堵法堵水工艺
    6.3 参数设计
    6.4 整体效果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6)新型无机复合凝胶调堵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调堵技术研究现状
        1.2.2 调堵原因及调堵技术发展趋势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新型无机复合凝胶调堵剂作用机理研究
    2.1 调堵剂的类型
        2.1.1 非选择性调堵剂
        2.1.2 选择性调堵剂
    2.2 调堵剂的作用机理
        2.2.1 常用调堵剂作用机理
        2.2.2 新型无机复合凝胶调堵剂作用机理
第三章 堵剂材料的筛选、制取及活化
    3.1 堵剂材料的筛选
    3.2 堵剂材料的制取
        3.2.1 机械化学活化原理
        3.2.2 农业废弃物的预处理
        3.2.3 堵剂材料的制取
    3.3 堵剂材料的活化
        3.3.1 实验内容与目的
        3.3.2 实验药品及仪器
        3.3.3 实验方法与步骤
        3.3.4 实验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调堵体系优化
    4.1 堵剂配比实验
        4.1.1 实验材料及实验仪器
        4.1.2 实验过程
    4.2 凝胶化影响因素
        4.2.1 B剂浓度对凝胶化影响
        4.2.2 矿化度对凝胶化的影响
        4.2.3 温度对凝胶化的影响
        4.2.4 PH值对凝胶化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调堵体系影响因素和岩心评价
    5.1 调堵体系影响因素
        5.1.1 热稳定性对调堵体系的影响
        5.1.2 耐盐性对调堵体系的影响
        5.1.3 抗剪切性对调堵体系的影响
    5.2 岩心流动实验
        5.2.1 实验仪器
        5.2.2 封堵性能评价方法
        5.2.3 岩心流动试验条件概述
    5.3 实验步骤
        5.3.1 准备阶段
        5.3.2 孔隙度测定
        5.3.3 水驱实验
        5.3.4 调堵剂的评价
    5.4 实验结果分析与评价
        5.4.1 不同水相渗透率岩心注堵剂前后渗透率变化
        5.4.2 不同水相渗透率岩心注堵剂前后压差变化
        5.4.3 不同水相渗透率岩心堵剂的注入压差
        5.4.4 不同水相渗透率注堵剂后的渗透率变化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认识
    6.1 结论
    6.2 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学术成果

(7)缝洞型油藏油水选择性堵剂研制及性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缝洞油藏堵剂研究现状
        1.2.1 水泥类堵剂
        1.2.2 可溶性硅酸盐堵剂
        1.2.3 改性栲胶堵剂
        1.2.4 有机—无机复合交联堵剂
    1.3 油水选择性堵剂研究进展
        1.3.1 聚合物凝胶
        1.3.2 预交联凝胶颗粒
        1.3.3 热分解交联颗粒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图
    1.5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颗粒型二级交联堵剂的研制及评价
    2.1 实验药品及设备
    2.2 颗粒型二级交联堵剂研制思路及封堵机理
        2.2.1 合成方法
        2.2.2 合成思路
        2.2.3 封堵机理与性能特色
    2.3 颗粒型二级交联堵剂的关键性能指标
        2.3.1 一次交联高温分解性能
        2.3.2 二次交联成胶性能
    2.4 非稳定交联颗粒的研制
        2.4.1 非稳定交联颗粒NCP合成步骤
        2.4.2 单体浓度的影响
        2.4.3 不稳定交联剂P-1浓度影响
        2.4.4 引发剂的影响
    2.5 二级交联凝胶的研制
        2.5.1 颗粒浓度对成胶性能的影响
        2.5.2 二级交联剂浓度对成胶性能的影响
        2.5.3 延迟交联剂对成胶性能的影响
    2.6 颗粒型二级交联堵剂性能评价
        2.6.1 油水选择性评价
        2.6.2 温度对成胶性能的影响
        2.6.3 矿化度对成胶性能的影响
        2.6.4 pH值对成胶性能的影响
        2.6.5 长期热盐稳定性评价
    2.7 颗粒型二级交联堵剂的微观结构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插层颗粒型二级交联堵剂的研制及评价
    3.1 实验药品及设备
    3.2 插层颗粒型二级交联堵剂研制思路
    3.3 非稳定交联插层颗粒的研制
        3.3.1 非稳定交联插层颗粒MNCP合成步骤
        3.3.2 钠基蒙脱土的影响
        3.3.3 抗盐单体(N-1)的影响
        3.3.4 插层剂的影响
        3.3.5 悬浮剂的影响
        3.3.6 不稳定交联剂P-1的影响
    3.4 二级交联插层凝胶的研制
        3.4.1 二级交联剂的筛选
        3.4.2 非稳定交联插层颗粒浓度影响
        3.4.3 延迟交联剂的影响
    3.5 插层颗粒型二级交联堵剂性能评价
        3.5.1 油水选择性评价
        3.5.2 温度对成胶性能的影响
        3.5.3 矿化度对成胶性能的影响
        3.5.4 长期热稳定性
    3.6 插层颗粒型二级交联堵剂的微观结构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室内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4.1 实验准备
        4.1.1 实验仪器设备
        4.1.2 岩心的准备
        4.1.3 堵剂的准备
    4.2 堵剂的注入性能评价
        4.2.1 评价指标与实验流程
        4.2.2 颗粒型二级交联堵剂的注入性
        4.2.3 插层颗粒型二级交联堵剂的注入性
    4.3 堵剂封堵性能评价
        4.3.1 评价指标与实验流程
        4.3.2 颗粒型二级交联堵剂的封堵性
        4.3.3 插层颗粒型二级交联堵剂的封堵性
    4.4 双并联实验
        4.4.1 评价指标与实验流程
        4.4.2 堵剂的渗透率选择性封堵
        4.4.3 堵剂的油水选择性封堵
    4.5 岩心缝洞模拟实验
        4.5.1 模型制作
        4.5.2 实验流程
        4.5.3 实验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8)靖安油田五里湾一区长6油藏油井堵水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内发展现状
        1.2.2 国外发展现状
        1.2.3 发展趋势
    1.3 论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1.4 题目来源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长6油藏地质特征及生产开发动态
    2.1 研究区概况
        2.1.1 构造特征
        2.1.2 地质特征
        2.1.3 流体性质
        2.1.4 开发现状
        2.1.5 开发矛盾
    2.2 油井见水规律研究
        2.2.1 长6油藏油井含水分布状况
        2.2.2 油井平面见水规律研究
        2.2.3 含水上升因素
    2.3 近年油井堵水措施效果分析
    2.4 堵水必要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堵剂体系的研制及性能评价
    3.1 实验准备
        3.1.1 实验条件
        3.1.2 实验主要设备
    3.2 弱凝胶堵剂的研制及性能评价
        3.2.1 实验设计
        3.2.2 弱凝胶体系作用机理
        3.2.3 弱凝胶堵剂配方优选
        3.2.4 弱凝胶堵剂性能评价
        3.2.5 岩心封堵实验
    3.3 复合强凝胶堵剂的研制及性能评价
        3.3.1 实验设计
        3.3.2 复合强凝胶堵剂配方优选
        3.3.3 复合强凝胶堵剂性能评价
        3.3.4 岩心封堵实验
    3.4 预交联体膨颗粒堵剂性能评价
        3.4.1 预交联体膨颗粒的制备
        3.4.2 颗粒型堵剂性能评价方法
        3.4.3 预交联体膨颗粒性能评价
        3.4.4 岩心封堵实验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施工工艺优化和单井施工方案设计
    4.1 油井堵水选井原则
    4.2 堵水工艺的优化
        4.2.1 注入速度
        4.2.2 段塞组合方式
        4.2.3 分层注入堵剂
        4.2.4 堵剂用量
        4.2.5 最佳堵水时机
        4.2.6 挤注压力和爬坡压力
    4.3 施工方案设计
        4.3.1 施工参数确定
        4.3.2 施工前准备
        4.3.3 地面施工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现场应用效果评价
    5.1 整体增油效果分析
    5.2 单井堵水效果分析
        5.2.1 柳85-30油井堵水效果评价
        5.2.2 柳91-30油井堵水效果评价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龙57-20井区低渗油层深度调剖剂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调剖剂的分类及封堵机理分析
        1.2.1 调剖的概念
        1.2.2 调剖剂的分类
        1.2.3 调剖剂的封堵机理
    1.3 深度调剖技术应用现状
        1.3.1 国外调剖技术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和应用的调剖技术
        1.3.3 大庆研究和应用的调剖技术
    1.4 区块概况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龙57-20 井区低渗油层深度调剖体系静态评价
    2.1 实验目的
    2.2 实验材料及条件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设备
        2.2.3 实验用水
        2.2.4 实验温度
    2.3 实验方法[34]
    2.4 凝胶成胶时间、成胶黏度的观察与确定:
    2.5 实验结果及分析
        2.5.1 酚醛树脂(A)凝胶体系组分的优化设计及性能评价
        2.5.2 醋酸铬(B)凝胶体系组分的优化设计及性能评价
        2.5.3 柠檬酸铝(C)凝胶体系组分的优化设计及性能评价
        2.5.4 铬离子氧化还原(D)凝胶体系组分的优化设计及性能评价
        2.5.5 凝胶体系的热稳定性能
    2.6 综合分析
第三章 调剖体系性能评价
    3.1 岩芯封堵效果实验
        3.1.1 实验装置流程图
        3.1.2 调剖剂配方
        3.1.3 实验方案
        3.1.4 实验基本操作流程
        3.1.5 封堵效果评价参数
        3.1.6 实验结果及分析
    3.2 双管并联岩芯封堵效果实验
        3.2.1 实验装置流程图
        3.2.2 实验方案
        3.2.3 实验基本操作流程
        3.2.4 封堵效果评价参数
        3.2.5 实验结果及分析
        3.2.6 综合分析
    3.3 调剖剂性能的动态评价实验
        3.3.1 实验装置流程图
        3.3.2 实验基本操作流程
        3.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3.4 固化体热稳定性能
    3.4 小结
第四章 调剖效果评价
    4.1 实验方案
    4.2 三管并联岩心的调剖效果
        4.2.1 多轮次注入调剖效果分析
        4.2.2 分阶段注入调剖效果分析
        4.2.3 笼统注入调剖效果分析
    4.3 综合分析
第五章 施工参数的确定
    5.1 确定施工配方
    5.2 注入工艺确定
    5.3 施工参数的优选
        5.3.1 调剖半径的理论确定
        5.3.2 堵剂用量优化设计
        5.3.3 注入压力与注入速度的优化设计
        5.3.4 实际参数计算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10)姬塬油田低渗透油藏堵水调剖技术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油层深部调剖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深部调剖体系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2.2 调剖剂性能评价方法
        1.2.3 常规深部封窜剂评价方法分析
        1.2.4 调剖剂的运移特性研究
        1.2.5 调剖剂的封堵特性研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调剖剂适应性评价与筛选
    2.1 弱凝胶对低渗油藏深部调剖的适应性
        2.1.1 弱凝胶在低渗油藏中的注入性
        2.1.2 弱凝胶在岩心中的封堵能力
        2.1.3 弱凝胶对水窜通道的封堵选择性
    2.2 凝胶颗粒对低渗油藏中深部调剖的适应性
        2.2.1 凝胶颗粒在岩心中的注入性
        2.2.2 凝胶颗粒在岩心中的封堵能力
        2.2.3 凝胶颗粒在非均质油层中的选择性封堵
    2.3 无机凝胶调剖剂对低渗油藏深部调剖的适应性
        2.3.1 无机凝胶调剖剂溶液在油藏中的注入性
        2.3.2 无机凝胶调剖剂对水窜通道的封堵能力
        2.3.3 无机凝胶调剖剂对水窜通道的封堵选择性
    2.4 低渗油藏深部调剖技术适应性综合评价
第三章 不同调剖体系在现场中应用情况分析
    3.1 堵剂的注入性能对低渗油藏深部调剖的影响
    3.2 堵剂的封堵强度对低渗油藏深部调剖的影响
    3.3 堵剂的封堵位置对低渗油藏深部调剖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姬塬油田油藏深部调剖—改造复合技术适应性评价研究
    4.1 堵通结合对低渗油藏深部调剖的影响
    4.2 多次调堵措施对低渗油藏深部调剖的影响
    4.3 试注段塞的建议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四、岩心中硅酸凝胶堵剂突破压力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不同结构乳化剂的活性原油界面性能及流变性能研究[D]. 张志秋.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2]高强度堵水剂裂缝细管模型堵水模拟实验[J]. 吴千慧,葛际江,张贵才,郭洪宾,赵庆琛. 石油学报, 2019(11)
  • [3]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系列堵剂筛选与研究[D]. 陈阳. 西安石油大学, 2019(08)
  • [4]长庆油田低渗油藏水平井堵水及工艺技术研究[D]. 贺越. 西安石油大学, 2019(08)
  • [5]C1区块水平井堵水工艺研究与应用[D]. 陈黎.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6]新型无机复合凝胶调堵剂研究[D]. 吕鹏昌. 西安石油大学, 2018(09)
  • [7]缝洞型油藏油水选择性堵剂研制及性能评价[D]. 张兰. 西南石油大学, 2017(05)
  • [8]靖安油田五里湾一区长6油藏油井堵水技术研究[D]. 李敏. 西安石油大学, 2016(04)
  • [9]龙57-20井区低渗油层深度调剖剂优化研究[D]. 崔星. 东北石油大学, 2016(02)
  • [10]姬塬油田低渗透油藏堵水调剖技术完善[D]. 李晓峰. 西安石油大学, 2015(06)

标签:;  ;  ;  ;  ;  

硅胶封堵剂岩心突破压力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