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全国青少年蹦床锦标赛女子网上飞行高度研究

2004年全国青少年蹦床锦标赛女子网上飞行高度研究

一、2004年全国蹦床青少年锦标赛女子网上腾空高度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何宇翔[1](2021)在《东京奥运周期新规则对我国优秀蹦床运动员参赛成绩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东京奥运周期国际体操联合会在规则和规程上做出重大改变,对世界蹦床发展指出新趋势,提出新要求,对我国运动员而言既是新挑战,也是新机遇。因此本研究以东京奥运周期新规则对我国优秀蹦床运动员参赛成绩的影响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视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6场国内外蹦床大赛成绩册,以及运动员比赛视频进行统计分析。旨在了解新规则对我国运动员成绩的影响,明确东京奥运周期我国运动员成绩各组成部分的优劣势,为我国蹦床运动员备战东京奥运取得更好成绩提供参考性意见。结果显示:(1)东京奥运周期新规则实施以来我国优秀蹦床运动员第一套动作成绩在世界蹦床优势明显,其中高磊、涂潇、董栋成绩稳定性较好,李丹、朱守李第一套动作成绩稳定性较好,但参赛率较低,刘灵玲、朱雪莹参赛率高,但成绩相对缺乏稳定性;(2)新规则实施以来预赛第二套动作成绩我国男子运动员比2013-2016周期有所提高,且在世界大赛中成绩优势明显,高磊第二套动作成绩提高幅度较大;女子运动员中李丹、刘灵玲成绩在世界大赛中有一定优势,朱雪莹、朱守李成绩缺乏稳定性,新周期女子团体第二套动作成绩在世界大赛中没有优势;(3)新周期男子运动员无论是个人还是团体新周期预赛总成绩世界优势地位仍然存在,有较大的竞争力;女子运动员个人预赛总成绩有一定竞争力,但稳定性较差;(4)新规则实施对我国优秀蹦床运动员决赛套成绩影响显示:男子运动员高磊难度值较上一周期减小,董栋延续不变,世界男子优秀运动员难度值呈增大趋势,女子运动员难度值新周期整体增大;位移得分男子稳定且优势明显,女子缺乏稳定性;决赛成绩男子运动员变化不大,优势及稳定性较为明显,女子运动员稳定性差。结论:东京奥运周期男子运动员优势依旧明显,成套动作难度值较上一周期有所减小,位移得分有明显优势;女子运动员新周期在世界蹦床竞赛中没有优势,虽成套动作难度值较上一周期有所提高,位移得分相对占据优势,但成套动作完成能力较低,完成稳定性较差,失败率比较高。建议:保证男子运动员老将综合竞争力,增强小将成套动作的稳定性;女子运动保证难度的基础上,提高成套动作的稳定性和成功率;人才是竞争的第一要素,加强后备队员的培养。

胡阳[2](2021)在《上海市竞技体育比较优势与项目布局研究》文中认为近三届全运会上海代表团处于金牌榜的前列,尤其是第13届全运会,使我国竞技体育格局有了新的变化;全运会之后的2018年上海市举行了第16届运动会,使得上海各区亦呈现出新的竞技格局。项目布局关系到竞技体育的发展方向,是决定其能否取得优异成绩的战略问题。所以,对上海市竞技体育比较优势与项目布局进行研究,可为上海市更好地配置资源服务,亦可为更好地备战第14届全运会服务。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在对近三届全运会上海代表团竞技体育比较优势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上海优势、潜优势项目在第16届市运会的奖牌分布进行分析,提出了上海市竞技项目的布局策略。得出的主要结论是:1.上海市近三届全运会皆为比较优势项目的有排球、足球、游泳、帆船、水球、沙滩排球、射击、乒乓球、现代五项、蹦床、赛艇11项;皆为比较潜优势项目的有田径、拳击、举重3项;皆为弱势项目的有羽毛球、曲棍球、垒球、跆拳道、铁人三项5项。2.上海市近两届全运会皆为比较优势项目的有网球、手球、高尔夫球和自行车4项;前两届全运会上的弱势项目棒球在第13届全运会上变为比较优势项目;第13届全运会上海的优势项目的夺牌点共计61个,潜优势项目的夺牌点共计16个。3.上海市竞技项目群体采用一、二、三级的分级布局。一级优势项目有水球、棒球、足球,二级优势项目有场地自行车、高尔夫、沙滩排球、蹦床,三级优势项目有手球、帆船、网球、赛艇、游泳、乒乓球、马术、现代五项、射击、武术散打、跳水、排球;一级潜优势项目有体操、田径、击剑,二级潜优势项目有拳击,三级潜优势项目有举重。4.上海市竞技项目单位采用重点、较重点及一般的分层布局。优势项目的重点布局单位为:水球在徐汇,棒球在闵行,足球在普陀,场地自行车在浦东、闵行,沙滩排球在静安、浦东,蹦床在徐汇,手球在杨浦,网球在徐汇,赛艇在徐汇,游泳在浦东,乒乓球在宝山,马术在奉贤,射击在奉贤,武术散打在静安;潜优势项目的重点布局单位为:体操在徐汇,田径在松江、嘉定,击剑在宝山,拳击在嘉定,举重在浦东,松江。5.细化上海市各区的全运会优势项目及潜优势项目布局,如松江区的全运会优势项目有游泳、马术、射击,潜优势项目有田径、击剑、举重,其布局项目的人、财、物情况除教练员外总体尚可;及时调整上海市竞技项目等级与单位层次。

杨辰辰[3](2020)在《竞技蹦床制胜因素视角下成套动作中断的特征研究》文中认为作为一项竞技运动,蹦床项目有其独特的竞赛规则,比赛中若成套动作出现中断,则不允许重新开始比赛,成套一旦中断就意味着比赛结束,因此在业内也被成为“突然死亡”项目。本研究以文献资料、录像观察、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以2018-2019年国际重大赛事的数据调查对象,从制胜因素的角度对成套动作中断的特征进行研究与论述,为保障比赛成功率和完善运动员竞技能力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竞技蹦床的制胜因素随着项目和评分规则的修订也在不断发展与演变,目前项目已经进入新高水平维持发展阶段,运动员的难度和高度水平都有了显着提升,规则的修订则明确了对“准”和“稳”的重点关注。(2)根据对2018-2019年蹦床国际重大赛事数据的统计,决赛中的总中断比例为20.53%,男子运动员的中断比例大于女子;成功率最高的两个国家分别是日本和白俄罗斯,日本女队成功率100%,白俄男队成功率91.67%。(3)从动作位置来看,中断比例最高的是第三和第四个动作,分别占18.42%和26.32%,第六和第八个动作次之,该特征与“难”“高”“稳”相关。(4)从动作类型来看,团身和屈体姿势的中断比例相同且高于直体;向后动作中断比例高于向前动作,其中两周空翻中断最多;早转动作中断比例高于晚转动作;该特征与“难”和“准”相关。(5)从动作难度来说,难度值与成功率的关系是非线性的,中断比例最高的是难度值1.41.6分的动作;该特征与“准”和“稳”相关。结合以上结论,针对提高成功率提出建议如下:(1)针对“高”和“难”,加强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以及对肌肉控制的专门训练,选择适当的难度动作,科学编排成套。(2)针对“准”和“稳”,加强基本技术的精细化、自动化,关注专项能力和技术发展中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3)重视运动员的心理训练,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有针对性的启发和引导,积极推动运动员心理品质的发展和心理调节能力的提高。

任沛尧[4](2020)在《我国优秀蹦床运动员预赛动作的位移特征研究》文中提出我国蹦床项目在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之中,由弱到强,由对外学习到世界领先,逐步树立了世界蹦床强国地位,创造了世界蹦床发展史的众多辉煌。2017年国际体操联合会蹦床技术委员会将位移分从技术评分中分离,作为一个独立的评分因素,位移分值的增加对蹦床运动员在完成动作时的身体控制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运动员在保证高度、难度、完成质量的基础上,还要确保位移尽量小,即做到动作“稳”和落点“准”的完美结合。为了应对国际体联蹦床评分规则的改革,继续保持我国蹦床的技术领先地位,使我国蹦床运动员实现位移扣分的最小化,提高动作稳定性,实现“高、难、美、稳、准”的协同发展,就有必要对运动员的位移特征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总结位移的成绩特征、位置特征、区域特征、动作特征、身体姿态特征和大小特征,进一步探讨在位移上的优势和不足,找出产生位移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对提高我国蹦床运动员的整体竞技实力具有实践意义。本文以预赛两套动作的位移特征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测量法、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和文献资料法等方法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新规则将位移作为独立评分因素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运动员的名次,男子运动员的影响率在41.7%—62.5%之间,女子运动员的影响率在50.0%—66.7%之间。(2)从位移的成绩特征来看,男子运动员第1套动作的位移成绩在9.0—9.9分之间,均值为9.48分,而第2套动作的位移成绩在8.6—9.9分之间,均值为9.29分,两套动作相比第2套动作的位移成绩有所下降;女子运动员第1套动作的位移成绩在8.6—9.9分之间,均值为9.38分,第2套动作的位移成绩在8.5—9.7分之间,均值为9.21分,两套动作相比,自选动作对位移成绩的影响比第1套动作显着。(3)从位移的位置特征来看,男子运动员第1套动作中第8个、第9个和第10个动作的扣分较多,第2套动作中第6个、第8个和第10个动作的扣分较多,两套动作均呈现出后半套动作扣分较多的特征;女子运动员第1套动作中第8个、第10个和第3个动作的扣分较多,第2套动作中第2个、第6个、第8个动作的扣分较多,两套动作相比,第1套动作呈现后半套动作扣分较多的特征,而第2套动作呈现前半套动作扣分较多的的特征。(4)从位移的区域特征来看,男女选手的扣分区域特征相同,第1套动作位移的扣分主要集中在0分区和0.1分区,第2套动作位移的扣分同样集中在0分区和0.1分区,但0.2分区和0.3分区的扣分频次明显增多,两套动作的扣分频次均呈现0分区>0.1分区>0.2分区>0.3分区的特征。(5)从位移的动作特征来看,男子运动员第1套动作中831<、811<、813<、805<等动作的扣分较多,第2套动作中800/、831<、813<、833/等动作的扣分较多;女子运动员第1套动作中831<、822/、800o和811o等动作的扣分较多,第2套动作中813<、811<、822/和813o等动作的扣分较多。两套动作相比,第1套动作的扣分集中在难度较高的两周动作,单周动作和腹背弹动作扣分较少,第2套动作中的扣分主要集中在两周向后空翻类翻转动作。从动作的方向特征来看,运动员对向前翻转动作的位移控制比向后翻转动作的位移控制好。(6)从位移的身体姿态特征来看,男子运动员第1套动作团身姿态扣分最多,占比46.4%,总体呈现的特征为团身>屈体>直体,第2套动作屈体姿态扣分最多,占比68.9%,总体呈现的特征为屈体>团身>直体;女子运动员第1套动作团身姿态扣分最多,占比48.5%,总体呈现的特征为团身>屈体>直体,第2套动作屈体姿态扣分最多,占比49.6%,总体呈现的特征为屈体>团身>直体。两套动作相比,第1套动作的扣分以团身姿态为主,而第2套动作的扣分以屈体姿态为主。(7)从位移的大小特征来看,男子运动员第1套动作的位移在3.1m—8.0m之间,均值为5.5m,第2套动作的位移在3.5m—10.5m之间,均值为6.6m;女子运动员第1套动作的位移在3.2m—10.8m之间,均值为6.2m,第2套动作的位移在4.1m—12.0m之间,均值为7.1m。两套动作相比,第2套动作的位移明显大于第1套动作,主要与两套动作的难度不同有关。(8)产生动作位移的原因为:技术要领不规范(包括起跳角度不合理、动作之间连接技术不好、展体时间晚);动作难度与运动员能力不匹配;高度不协同;心理素质差。(9)提高运动员位移水平的建议:(1)加强基本功的训练;(2)加强动作之间的连接技术训练;(3)注意身体控制能力的训练;(4)加强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

闫艳[5](2020)在《我国少年蹦床运动员运动素质水平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蹦床属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高、难、稳、准、美是其主要特征和制胜规律。运动素质是竞技能力的基础和保障,良好的运动素质不仅决定着难度和高度的发展,而且能提高选手的技术水平及动作质量。少年运动员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敏感期,需要结合项目的训练规律在人体发育敏感期着重发展不同的运动素质。因此研究少年蹦床运动员的运动素质,了解少年蹦床运动员不同性别的组内和组间差异性,探索其评价指标并制定评价标准,以便我国少年蹦床运动员能够准确评估自身运动素质水平,为制定训练目标提供参考。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测试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以我国2014年、2017年、2018年三次全国大集训的123名少年蹦床运动员为调查对象,对运动素质测试指标及成绩进行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少年蹦床运动员运动素质训练的特点:以间歇训练为主,采用有氧和无氧结合的训练方式;根据运动素质的敏感期,突出训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发展运动素质,突出力量训练;重视训练后的康复,全力保障技术训练。2.少年蹦床运动员的运动素质训练应遵循全面发展原则、系统性原则、区别对待原则、运动素质与技术协调发展的原则。3.通过因子分析法将2014年、2017年、2018年三次全国蹦床训练营的运动素质指标归为力量因子、耐力因子、速度因子3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指标权重,指标权重的构建符合蹦床运动的项目特征及规律。4.少年蹦床运动员同一组别、不同年龄的运动员运动素质发展水平不相同,除U10组别男子运动员的腰腹肌力量、U12和U16组别男子运动员的下肢力量、U16组别女子运动员的专项耐力以及U16组别男女运动员的一般速度素质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外,其他组别的运动员在腰腹肌力量、下肢力量、背肌力量、专项耐力、一般耐力、专项速度及一般速度素质中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5.少年蹦床运动员不同组别的运动素质中,男子运动员在下肢力量、一般耐力、一般速度素质上差异较显着(P<0.05),女子运动员在耐力素质上差异较显着(P<0.05)。6.通过对2014年、2017年、2018年三次全国蹦床训练营的运动素质指标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团身后空翻10次、30秒肋木举腿、10次直体后空翻连接、200米跑、30次垂直跳计时、立定跳远、10次空跳计时、30米冲刺跑、30秒两头起、20秒原地后空翻、八级腹桥对总成绩有显着影响。7.筛选我国少年蹦床运动员运动素质指标并建立评价体系,可以更加准确的评估运动员的运动素质训练水平和状态,并为教练员制定训练计划提供参考。建议:1.少年蹦床运动员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运动素质间的差异性均不同,教练员应该全面掌握各运动素质的训练方法,了解运动员之间的差异,有针对性的选择适合运动员的训练方法和手段。2.敏感指标的筛选可以简化运动素质测试程序,提高蹦床运动员的选材精度,同时使运动员合理训练,建议密切关注蹦床评分要素的变化和青少年运动员身体损伤情况,进一步对敏感指标进行实践检验。3.随着训练科学化水平的提高,建立的评价标准也应随之调整,以提高标准的适用性。

张然[6](2020)在《福建省青少年蹦床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的测评》文中研究表明在研究过程中运用体育测量与评价及体育统计学、蹦床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明确蹦床运动员测验的专项身体素质内容,对青少年蹦床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测验内容、成绩及标准进行评价。目的是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使教练员对青少年蹦床运动员的基础素质训练提高重视。通过对收集的2015-2019年度福建省青少年蹦床选手的专项身体素质成绩进行统计分析与专业评价,旨在为提升福建省青少年蹦床选手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参加2015-2019年度青少年蹦床锦标赛运动员的专项身体素质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福建省青少年蹦床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的测量与评价,进而对其指标内容和标准提出可行性建议。研究结果显示:1.1分钟跳绳、垂直跳、30秒两头起、30秒肋木举腿偏度系数整体小于0,分布呈现负偏态(左偏态),素质测验评分标准偏低。提倒立、控倒立偏度系数整体大于0,分布呈现正偏态(右偏态),素质测验评分标准偏高。2.2015-2019四年的测验成绩的数据分析看出,丙组这一年龄段整体素质水平相对较差,泉州、宁德、莆田等地市专项身体素质能力需加强。3.通过非参数检验和累进计分法对福建省青少年蹦床运动员的连续4年成绩分析,对于现阶段运动员而言,将各专项身体素质重新分组做出评分标准。主要结论如下:1.2015-2019的五年间,福建省青少年蹦床锦标赛专项素质测验中,测验项目方面两头起、控倒立、1min提倒立不适用于竞赛,测验成绩呈偏态分布。评分标准方面提倒立、控倒立项目偏高,1分钟跳绳、垂直跳、30秒两头起、30秒肋木举腿项目偏低。2.在统计分析与方法的基础上,并结合蹦床运动的基本技术特征与训练实践需求,重新确立了专项素质测验项目的内容,确定20/30次网上垂直跳、一分钟跳绳单摇/双摇、肋木举腿、45秒提倒立(或网上垂直跳)4项。3.本文运用累进计分法重新建立了专项身体素质评分标准,可以作为现阶段评定福建省蹦床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比赛成绩部分。4.在专家访谈的了解中,基层对专项身体素质的重视度不够,想要练好蹦床技术、发展难度动作,就必须发展腰背肌、腿部力量及协调性等专项身体素质。

席媛敏[7](2019)在《我国优秀蹦床运动员冬训期训练安排研究》文中指出蹦床运动1997年被国际奥委会正式设项,成为2000年第27届悉尼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共设男女网上个人两枚金牌。蹦床是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目,它的动作内容丰富,形式、类型多样,被誉为“空中芭蕾”。目前,我国共有12个省市开展竞技蹦床,各省市蹦床队的训练安排基本上围绕年度蹦床比赛安排来展开,即以全国锦标赛和冠军赛来安排训练的周期。全国蹦床锦标赛一般安排在当年的5月份进行,是蹦床年度最为重要的国内赛事,各省市通常把锦标赛的成绩作为教练员、运动员考核的重要依据。根据赛事安排,全国蹦床锦标赛通常是在冬训结束一个月左右举行,冬训的效果直接决定着运动员的竞赛成绩。蹦床运动员冬训期的安排通常为11月至次年三月底。因此,研究各省市蹦床队运动员冬训期的训练安排,探索训练的规律和存在的不足,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为提高各省市蹦床队冬训期的训练效益服务,同时也为提高我国蹦床运动员的整体竞技实力提供参考。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对比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以我国11个省市12支代表队的63名蹦床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以15名国家蹦床队运动员为参照对象,对冬训期训练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冬训期通常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恢复期、提升期和巩固期。各阶段训练任务分别为:第一阶段主要以身体状态恢复调整、身体素质训练为主,第二阶段的任务主要是发展单个动作难度和调整动作编排,第三阶段主要是巩固成套动作稳定性,提高成套动作的完成质量。(2)冬训期训练执行的是周训练计划,呈现双峰制,周一至周三一个阶段,周四至周六一个阶段,中间安排较小的负荷进行调整休息。周课次通常在10节左右,训练时长每天约为6小时。我国优秀蹦床运动员的专项技术训练占整体训练的80%以上,在周三和周六的调整期,也会进行地面的专项训练。(3)在冬训期训练内容安排上,第一阶段主要以单个动作、组合动作、规定动作为主。在单个动作练习中,男子主要以两周和三周动作为主,两周动作主要有:800o、800<、801o、801<、803o、803<、811o、811<、813o、813<、821o、821<、831o、831<、833/,三周动作练习主要为6个,其中12101<普遍被用于规定动作中,12001<、12003<、12101o、12001o用于自选动作之中,仅有高磊在成套动作中使用12003o;女子单个动作基本为40o、40<、40/、41o、41<、41/,两周动作基本为801o、801<、803o、803<、811o、811<、821<、813<、822/、831<,三周动作主要为12001o、12001<;第二阶段主要以单个动作、组合动作和架子套动作为主,被架动作主要为12101o、12003<、12001o等三周动作或两周后空翻类的动作;第三阶段主要以架子套和成套动作为主,男子蹦床运动员规定套路频次最高框架为30/、50o、40/、41o、41<、40o、803o、811o、801o、12101<;女子第一套动作经济性并不高,女子运动员的规定套路框架为30/、50o、41o、40/、41<、40o、803o、800o、801o、813<。男子蹦床运动员自选成套的框架为12001<、811<、12001o、800o、821<、831<、803<、813<、801<、833/。女子蹦床运动员自选套路框架为821<、40o、803<、800<、803o、811<、801<、800o、801o、822/。(4)冬训期重要的任务之一是提高单个动作的完成质量,适当提高成套动作的难度。各省市蹦床队均重视单个动作难度的发展,男子新动作发展率为48.8%,女子发展新动作率为37.1%,男子发展的难度动作有833/、831<、823/、12001<、12001o、12003<,女子有12001<、12001o、803<、810<、822/、813/;男子发展的动作难度高于女子,且运动员发展难度存在个体差异。(5)训练负荷对运动员的刺激相对较高,训练课后有34.9%的运动员非常疲劳,63.5%的运动员有点疲劳。从恢复情况来看,11.1%的运动员不能恢复,87.3%的运动员基本可以恢复甚至可以超量恢复,运动员恢复情况良好。(6)在冬训期训练方法体系中,成套组合训练法的使用率最高,达到76.92%,成套重复使用率为56.04%,超长成套的使用率最低,仅为1.1%;将“成套组合训练法”细分为“组合间歇法”和“组合连续循环法”。(7)训练负荷从冬训期的阶段划分来看总体呈现倒“U”型曲线的阶段特征。男女各省市蹦床队的训练量普遍较大,对基本技术的要求较高,训练强度由于难度值的原因相对较小。男子第一阶段周训练量为1002个,第二阶段为1548个,第三阶段为1188个。女子第一阶段周训练量为1052.3个,第二阶段为1583.5个,第三阶段为1186个。男子第一阶段周训练强度为347.2,第二阶段为527.5,第三阶段为369.6。女子第一阶段周训练强度为303.4,第二阶段为419.2,第三阶段为289.2。建议:(1)增强冬训期训练的“实战性”。冬训期训练的整体安排最终是围绕比赛来进行,训练安排应与比赛紧密结合,增强训练的实用性,使运动员能够更好的参加比赛。(2)科学合理地探索冬训期训练的负荷量度。冬训期训练的时间周期较长,需要合理把控训练的负荷量,合理安排单个动作与分段、架子套动作和成套动作的负荷,从而更好的提高其运动成绩。(3)合理规划运动员难度发展的递阶性。难度动作的发展和储备最终是要带入成套动作,增加成套动作的难度价值,合理的发展难度动作,使难度发展形成合理的递增,从而更好的编入成套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申琦[8](2019)在《我国优秀女子单跳运动员屈体后空翻两周早转360°技术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单跳比赛分为个人项目和团体项目,个人项目是由四套动作构成(预赛两套有特殊要求的动作+决赛两套自选动作),在团体项目中每支代表队最多允许两名运动员参赛,每名运动员允许完成一套自选动作。在2017-2020奥运周期,国际蹦床技术委员会为了鼓励女子运动员发展难度动作,专门针对女子运动员制定了特殊的要求,即如果女子运动员在一套动作中完成了第2个、第3个……,难度值最少在2.0以上的动作,每增加一个,整体动作的难度值将获得1.0分的加分。在女子单跳项目中,为了获得难度加分,大多数女子运动员选择屈体后空翻两周早转360°(动作符号2-<)作为结束动作。本研究以2-<动作的技术特征为研究对象,以我国优秀女子单跳运动员陈凌茜、陈玲、黄靖怡在2017年“高飞杯”全国蹦床冠军赛上完成的2-<动作为数据采集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视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2-<动作的技术特征进行研究,旨在为提高我国女子单跳运动员的竞技实力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2-<动作的阶段划分为:起跳阶段、直体转体360°阶段、屈体姿势形成阶段、保持屈体姿势翻转阶段、展体阶段、保持直体下落阶段、准备落地阶段,而女子单跳运动员在完成2-<时,通常因为获得的高度不够,导致保持直体下落阶段缺失。(2)优秀女子运动员在完成2-<动作时,所获得的速度是来源于成套动作初始速度的保持或者递增。运动员通常选择后手翻或快速后空翻作为连接动作。2-<动作起跳阶段的能量转化,关键在于将第7个动作获得的水平速度转化为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速度,以有利于运动员获得足够的腾空高度来完成动作,因此第七个动作对于结束动作速度的影响较大。优秀女子单跳运动员在完成第七个动作时水平速度在5.72m/s-6.81m/s之间,落地角范围在65°-78°之间。(3)优秀女子运动员完成2-<起跳阶段,两臂向身体上方加速甩臂,身体姿态由落地时的屈髋、屈膝、屈踝过渡为起跳时的伸髋、伸膝、伸踝。陈凌茜、陈玲、黄靖怡蹬离地面时的髋关节在183°-204°之间,膝角均为180°,起跳角介于87°-98°之间,在下肢蹬伸过程中,立肩、梗头,形成“反弓”蹬离姿势。由于2-<是一个早转类动作,三名运动员左右肩角均呈现不对称的情况,陈凌茜、陈玲、黄靖怡的左、右肩角分别介于100°-116°、99°-176°之间。为了提高蹬地力量,运动员在起跳离板瞬间出现分腿错误,陈凌茜、黄靖怡的分腿角度分别为32°、17°。(4)在直体转体360°阶段,双脚蹬离翻腾板瞬间,绷直身体、含胸,随后快速进行转体,在空翻至3/4周时基本完成360°转体。转体速度呈现先快后慢的特征,发力顺序为以肩带动下肢快速转体,同时双臂下摆,随后屈肘收臂,大腿绷直,在转体过程的后半段运动员的身体姿势开始由直体变为屈体。(5)在屈体姿势形成阶段,髋关节角度开始逐渐减小,双腿并拢绷直,双手抱紧大腿,梗头紧身,形成屈体姿势。受转体速度的影响,有些运动员左右髋角不对称,通常左髋角小于右髋角,陈凌茜、陈玲、黄靖怡的左右髋角范围分别为42°-59°(左髋角)、42°-88°(右髋角),形成屈体的时间介于0.18 s-0.20 s之间,屈体速度介于112m/s-333m/s之间。(6)在保持屈体姿势空翻阶段,运动员身体重心接近或达到最高点,高度介于2.26 m-2.75 m之间。此时,运动员的髋角处于整个动作的最小值,陈凌茜、陈玲、黄靖怡的左右髋角范围分别为37°-55°(左髋角)、40°-80°(右髋角)。出现绞腿错误,造成左右髋角不对称。(7)展体阶段,迅速向后下方伸腿,同时伸臂展髋。此阶段,黄靖怡完成质量相较于其他两名运动员的较差,其数据不可取。展体阶段运动员的身体重心高度介于2.12 m-2.23 m之间、躯干角介于360°+131°-360°+146°、360°+252°之间。(8)在落地阶段,运动员在下落过程中,髋关节由屈髋状态逐渐打开,双脚向后下方伸,准备落地。落地过程中,运动员屈髋屈膝,进行缓冲。陈凌茜、陈玲、黄靖怡落地瞬间的髋角介于123°-137°之间,膝角介于167°-173°之间,左、右肩角介于20°-62°、52°-126°之间。建议:(1)运动员在完成2-<动作起跳过程中,要针对性的提高下肢力量爆发力,以增加腾空高度。陈凌茜和黄靖怡在起跳阶段要避免出现分腿错误,陈玲、黄靖怡要控制身体,不要过早地进行转体。陈凌茜在起跳时要将水平速度最大程度上转化为水平速度,以增加腾空高度。(2)运动员在完成2-<动作腾空过程中,要梗头、含胸、拔背、绷直身体,肩膀带动上肢转体。陈凌茜和陈玲在空中翻转时要注意转体惯性对自身的影响,避免出现分腿的状况。在空翻过程中,三名运动员都应注意绷直脚尖,避免出现勾脚的情况。(3)运动员在完成2-<动作准备落地过程中,要进行有准备的落地。陈凌茜、陈玲、黄靖怡在落地时,均存在身体不平衡的情况。因此,在落地时,及时对自己的身体姿态、运动状态进行控制,减少身体惯性对落地时的影响。

涂潇[9](2018)在《高水平男子蹦床运动员训练过程与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蹦床运动在1997年被我国列为正式竞赛项目,是一个很年轻的运动项目,虽然中国蹦床运动起步晚,但是由于有良好的体操竞技基础,基础人才储备丰沛,蹦床在中国发展非常迅速,目前为止,中国蹦床已经培养出了三个奥运会冠军,是世界上第一个蝉联奥运会蹦床项目冠军的国家,更是有多位运动员在蹦床世锦赛上荣获金牌,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蹦床项目已成为我国的优势项目,中国蹦床运动员也逐渐确立了在国际蹦床赛事上的领军地位,成为国外运动员奋力追赶的目标。近几年的国际大赛上,白俄罗斯、日本等国的蹦床精英无论是在难度还是完成情况,都对中国队造成了不可小觑的威胁,很多国家蹦床运动发展飞速,与我国的蹦床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小。正因如此,为了确保在竞争激烈的国际蹦床运动中我国能始终保持领先地位,总结我国过去蹦床项目取得优异成绩的经验,显得尤为重要,而成绩的获得最直接的原因自然是平日里科学系统地训练。目前关于蹦床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体能训练的方面,很少有研究者关注蹦床的技术训练过程。原因可能是蹦床发展较晚,相关方面的研究还不够丰富,优秀蹦床运动员尽管有大量的技术经验,但缺乏系统的总结和提炼,导致在蹦床技术训练方面的研究仍存在较大空白。而且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运动员有着不尽相同的训练计划。具体而言,尽管同属于一个队伍,接受同一个教练的指导的两个运动员在训练计划和训练内容上也可能有着巨大的差异。基于上述考虑,本研究选取运动员涂潇、董栋作为研究分析的案例,这两位运动员是目前我国处于世界顶尖水平的蹦床运动员,他们的技术和成绩具有充分的代表性,本文对他们的训练周期与训练过程做了分析研究,以期对我国男子蹦床项目的发展提供训练计划和方案相关方面的参考。通过研究,得到如下基本结论:通过比赛结果的验证,将高水平男子蹦床运动员的训练周期划分为准备期、一般赛期、大赛备战期、恢复期这种训练阶段的划分是行之有效的。每一个阶段的训练目标以及训练方案的制定都符合蹦床运动的训练和发展规律。技术训练方面,高水平男子蹦床运动员,遵循本文所研究的训练计划与训练过程,能很好的协调成套动作的训练数量以及对个体运动员的训练负荷的关系。在难度的发展训练方面,高水平男子蹦床运动员,遵循本文的研究内容,能够依据规则的变化和对手在难度上的进步灵活设置针对性较强的训练目标和训练计划。在体能训练方面,针对不同的运动员,制定符合其个性的体能训练方案和计划,对于提升蹦床运动员的体能储备,适应连续高强度比赛,具有显着效果。因此本研究能为高水平男子蹦床运动员和教练员在制定训练计划和执行训练过程中提供实践参考和理论依据。

曹红涛[10](2018)在《青少年蹦床网上个人项目竞技能力特征研究 ——兼论我省备战十四运重点运动员竞技能力诊断》文中认为山东省虽然是国内较早建立蹦床专业队的省份之一,但是一直以来与福建、江苏、湖南、山西、广东等蹦床大省相比,在教练员、运动员和比赛成绩等等方面都有不小的差距。近几年山东省陆续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青少年蹦床运动员,在全国比赛中崭露头脚,并多次获得前三名的成绩,这批队员将是山东省蹦床队征战十四届全运会的主力。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测量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10名山东省优秀蹦床网上个人项目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以蹦床领域的部分知名专家、裁判、教练、官员为访谈对象,对青少年蹦床网上项目的制胜规律、竞技能力特征进行逻辑分析,并对我省主要的蹦床网上个人项目后备力量进行竞技能力特征评价,甄选备战十四运的重点运动员和主要突破口,并为我省青少年的蹦床训练积累经验。研究结果表明:1.蹦床器械超强的弹性和规则对于难度、完成质量和位移等方面的要求,使蹦床运动形成了高、难、美、准、稳的特点,这几个特点也就成为蹦床项目的项目特征和制胜因素。本研究提出了蹦床制胜规律的二维模型理论,即将蹦床的五个致胜因素分为两个维度——评判维度和追求维度,在每个维度中又分别分为了两个层次,两个层次内部之间形成一个相互支撑与限制的矛盾关系。2.青少年蹦床网上个人项目的竞技能力构成要素依次为身体形态、身体素质、技术能力、心理和身体机能。下肢长(cm)、跟腱长(cm)、原地纵跳(cm)、30S两头起、坐位体前屈、闭眼单脚平衡、网性、开腿技术等二级指标为项目的关键指标。3.当前山东青少年蹦床网上个人项目上,女子团体队伍较为整齐,整体水平较强,是我省蹦床网上个人项目在十四运上的重要突破口,武浩然、王涵玉、杜佳妮等竞技能力特征符合项目要求,发展前途较好。女子的武浩然、王涵玉,男子的申涵在个人项目上也具有一定的竞争力。4.我省青少年蹦床网上个人项目的训练以教练员的经验为主,训练安排较为随意,训练中多以技术练习和基本身体素质练习为主,缺少必要的专项体能训练,尤其是缺乏有氧能力训练。建议对我省教练员队伍进行专项体能训练培训,增加训练的科学性,强调有氧训练在蹦床运动中的重要性。5.建议我省青少年蹦床训练中,建立训练数据库,对运动员的成长进行全程记录,并在训练过程中,根据初级选材-中级选材-潜能选材三种选材为一体的选育结合机制,科学训练。

二、2004年全国蹦床青少年锦标赛女子网上腾空高度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4年全国蹦床青少年锦标赛女子网上腾空高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东京奥运周期新规则对我国优秀蹦床运动员参赛成绩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 研究背景
        1.1.1 东京奥运周期新规则变化提出新的挑战
        1.1.2 国家蹦床队新老队员交替也是当前面临的挑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文献综述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实地考察法
        3.2.4 视频分析法
    3.3 技术路线图
4 结果与分析
    4.1 东京奥运周期规则规程具体变化及分析
        4.1.1 东京奥运周期规则具体变化
        4.1.2 东京奥运周期规程内容变化
    4.2 东京奥运周期新规则对预赛第一套动作的影响
        4.2.1 对我国优秀蹦床运动员预赛第一套动作编排的影响
        4.2.2 对我国优秀蹦床运动员预赛第一套动作难度值的影响
        4.2.3 预赛第一套动作位移得分特征
        4.2.4 对预赛第一套动作成绩的影响
    4.3 对预赛第二套动作的影响
        4.3.1 对预赛第二套动作难度值及编排的影响
        4.3.2 对预赛第二套动作位移得分的影响
        4.3.3 东京奥运周期对预赛第二套动作成绩的影响
    4.4 对预赛总成绩的影响分析
        4.4.1 对我国优秀蹦床运动员预赛总成绩影响
        4.4.2 相比国外运动员东京奥运周期预赛总成绩趋势分析
    4.5 新旧周期我国优秀蹦床运动员决赛套成绩研究
        4.5.1 新旧周期我国优秀蹦床运动员决赛套动作难度值分析
        4.5.2 东京奥运周期规则下决赛套动作位移得分特征
        4.5.3 东京奥运周期规则下决赛成绩分析
    4.6 新规则下我国优秀选手应对及备战奥运策略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8 附件 专家访谈提纲

(2)上海市竞技体育比较优势与项目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比较优势理论
        2.1.2 竞技体育比较优势理论
    2.2 比较优势理论在竞技体育中的应用研究
    2.3 竞技体育项目布局的研究
    2.4 上海市竞技体育方面的相关研究
        2.4.1 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
        2.4.2 上海市竞技体育其他方面的有关研究
    2.5 综述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数理统计法
        3.2.3 访谈法
        3.2.4 逻辑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近三届全运会上海市竞技体育的比较优势
        4.1.1 比较优势指数的计算
        4.1.2 竞技项目群体的划分
    4.2 上海竞技体育优势、潜优势项目在第16 届市运会的奖牌分布
        4.2.1 优势项目的分布
        4.2.2 潜优势项目的分布
    4.3 第14 届全运会周期上海市参赛项目的成绩变化
        4.3.1 比较优势项目的成绩及变化
        4.3.2 比较潜优势项目的成绩及变化
    4.4 上海市竞技体育的项目布局
        4.4.1 项目群体的分级布局
        4.4.2 项目单位的分层布局
        4.4.3 单位项目的细化布局
        4.4.4 及时调整项目与单位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访谈提纲
致谢

(3)竞技蹦床制胜因素视角下成套动作中断的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有关竞技蹦床制胜因素的研究
        1.3.2 有关竞技蹦床成套动作的研究
        1.3.3 有关竞技蹦床技术特征的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录像观察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竞技蹦床制胜因素的研究
        3.1.1 核心制胜因素解析
        3.1.2 国际评分规则的发展简述
        3.1.3 制胜因素与评分规则的协同发展
    3.2 竞技蹦床成套动作中断的特征研究
        3.2.1 成套动作中断的界定
        3.2.2 成套动作中断的数据统计与分析
        3.2.3 成套动作中断的特征分析
    3.3 成套动作中断的特征与制胜因素的关系
        3.3.1 动作位置特征与“难”“高”“稳”
        3.3.2 动作类型特征与“难”“准”
        3.3.3 动作难度特征与“准”“稳”
        3.3.4 其它因素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4)我国优秀蹦床运动员预赛动作的位移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1.1 位移成为蹦床项目成绩评定的独立因素
        1.1.2 重视位移控制是我国蹦床项目成功经验之一
        1.1.3 研究位移特征是巩固我国蹦床技术优势地位的需要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蹦床运动
        2.1.2 动作位移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2.3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测量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分析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位移分值对运动员比赛名次的影响
        4.1.1 位移分值对男子运动员名次的影响
        4.1.2 位移分值对女子运动员名次的影响
    4.2 预赛动作中位移的特征分析
        4.2.1 位移的成绩特征
        4.2.2 位移的位置特征
        4.2.3 位移的区域特征
        4.2.4 位移的动作特征
        4.2.5 位移的身体姿态特征
        4.2.6 位移的大小特征
    4.3 影响蹦床运动员位移的因素
        4.3.1 技术要领不规范
        4.3.2 动作难度与运动员能力不匹配
        4.3.3 高度不协同
        4.3.4 心理素质差
    4.4 提升蹦床运动员位移分值的对策
        4.4.1 加强基本功的训练
        4.4.2 加强动作之间的连接技术训练
        4.4.3 注意身体控制能力的训练
        4.4.4 加强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
5 结论
    5.1 蹦床运动员预赛动作的位移特征
    5.2 影响蹦床运动员位移的因素
    5.3 提升蹦床运动员位移分值的对策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我国少年蹦床运动员运动素质水平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运动素质在少年运动员训练中起着基础和保障作用
        1.1.2 少年蹦床运动员运动素质训练中存在较多认识问题
        1.1.3 提高少年蹦床运动员运动素质训练水平和科学评价的需要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2 国内外研究动态
        2.2.1 国内研究现状
        2.2.2 国外研究现状
    2.3 小结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测试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对比分析法
        3.2.5 逻辑分析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少年蹦床运动员运动素质训练的特点
        4.1.1 以间歇训练为主,采用有氧和无氧结合的训练方式
        4.1.2 根据运动素质的敏感期,突出训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1.3 全面发展运动素质,突出力量训练
        4.1.4 重视训练后的康复,全力保障技术训练
    4.2 少年蹦床运动员运动素质训练的原则
        4.2.1 全面发展原则
        4.2.2 系统性原则
        4.2.3 区别对待原则
        4.2.4 运动素质与技术协调发展原则
    4.3 少年蹦床运动员运动素质测试项目的基本结构分析
        4.3.1 巴特利特球度检验和KMO检验
        4.3.2 统计筛选
        4.3.3 指标权重的确立
    4.4 少年蹦床运动员同一组别不同年龄之间身体素质的组内比较
        4.4.1 力量素质的比较
        4.4.2 耐力素质的比较
        4.4.3 速度素质的比较
    4.5 少年蹦床运动员运动素质的组间比较
        4.5.1 男子运动素质的组间比较
        4.5.2 女子运动素质的组间比较
    4.6 我国少年蹦床运动员运动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
        4.6.1 运动素质敏感指标的筛选
        4.6.2 运动素质指标筛选结果分析
        4.6.3 运动素质结构模型
        4.6.4 运动素质敏感指标的评价标准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福建省青少年蹦床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的测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2 相关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文献综述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4 福建省青少年蹦床锦标赛专项素质测验概述
    4.1 福建省青少年蹦床运动背景
    4.2 福建省青少年蹦床测验操作要求
    4.3 福建省青少年蹦床锦标赛专项身体素质测验项目
    4.4 福建省青少年蹦床锦标赛专项身体素质测验的评分标准
5 福建省青少年蹦床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评价
    5.1 专项身体素质成绩表现的统计评价
    5.2 测验项目评价
    5.3 评分标准的统计评价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附录1
    一、2015-2019 年实际使用的各专项身体素质测验要求细则
    二、2015-2019 年实际使用的各专项身体素质评分标准
附录2
    一、累进计分法确立各组别网上垂直跳评分标准的过程
    二、累进计分法确立各组别30 秒肋木举腿评分标准的过程
    三、累进计分法确立各组别1 分钟跳绳评分标准的过程
    四、累进计分法确立各组别45 秒提倒立评分标准的过程
附录3
    一、福建省青少年蹦床运动项目专家访谈提纲
    二、福建省青少年蹦床教练员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我国优秀蹦床运动员冬训期训练安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发展单个动作难度的需要
        1.1.2 完善成套动作编排的需要
        1.1.3 提高成套动作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蹦床运动
        2.1.2 冬训期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对比分析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冬训期起止时间分析
    4.2 我国优秀蹦床运动员基本情况
        4.2.1 运动员基本情况
        4.2.2 运动员伤病情况
    4.3 冬训期整体安排
        4.3.1 冬训期阶段划分及主要任务
        4.3.2 冬训期周训练安排
        4.3.3 冬训期蹦床课训练安排
    4.4 冬训期运动员课的内容研究
        4.4.1 冬训期课准备活动安排研究
        4.4.2 冬训期课基本部分安排研究
        4.4.3 冬训期技术训练课结束部分安排研究
    4.5 冬训期技术训练方法
        4.5.1 蹦床运动技术
        4.5.2 蹦床运动技术训练方法
    4.6 冬训期技术训练负荷安排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8)我国优秀女子单跳运动员屈体后空翻两周早转360°技术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单跳运动
        2.1.2 屈体后空翻两周早转360°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视频分析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象限分析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屈体后空翻两周早转360°动作阶段划分
    4.2 相关指标的确定
    4.3 屈体后空翻两周早转360°技术特征分析
        4.3.1 .起跳阶段
        4.3.2 直体转体360°阶段
        4.3.3 屈体姿势形成阶段
        4.3.4 保持屈体姿势翻转阶段
        4.3.5 展体阶段
        4.3.6 保持直体下落阶段
        4.3.7 落地阶段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9)高水平男子蹦床运动员训练过程与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蹦床运动的发展历史
        1.1.2 我国蹦床运动的发展历程
        1.1.3 当前国际高水平蹦床运动的竞技现状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蹦床运动的基本技术
    2.2 蹦床运动的训练特点
    2.3 蹦床运动的体能要求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录像分析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案例分析法
        3.2.5 逻辑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与说明
        4.1.1 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
        4.1.2 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的说明
    4.2 准备期的训练
        4.2.1 准备期的训练目标
        4.2.1.1 专项技术目标
        4.2.1.2 体能训练目标
        4.2.2 准备期的训练方案
        4.2.2.1 专项技术训练方案
        4.2.2.2 体能训练方案
        4.2.3 准备期的训练效果
        4.2.3.1 专项技术训练效果
        4.2.3.2 体能变化
    4.3 竞赛期的训练
        4.3.1 一般赛期的阶段训练目标:全国赛及世界杯系列赛
        4.3.1.1 专项技术训练目标
        4.3.1.2 体能训练目标
        4.3.1.3 心理建设
        4.3.2 一般赛期的阶段训练方案:全国赛及世界杯系列赛
        4.3.2.1 专项技术训练方案
        4.3.2.2 体能训练方案
        4.3.3 一般赛期的阶段训练效果:世界杯系列赛及亚运会比赛成绩
        4.3.4 大赛备战期的阶段训练目标:世锦赛
        4.3.4.1 提高赛前的心理适应能力
        4.3.4.2 保持身体机能和持续作战能力
        4.3.5 大赛备战期的阶段训练方案:世锦赛
        4.3.5.1 模拟比赛
        4.3.5.2 分段练习
        4.3.5.3 确定战术
        4.3.6 大赛备战期的阶段训练效果:世锦赛比赛成绩
    4.4 恢复期的训练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10)青少年蹦床网上个人项目竞技能力特征研究 ——兼论我省备战十四运重点运动员竞技能力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后备人才的培养对于蹦床项目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1.1.2 我省蹦床网上个人项目重点备战十四运的必要性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3.1 蹦床运动的起源及我国蹦床运动的发展
        1.3.2 蹦床项目青少年运动员培养的研究
        1.3.3 有关竞技能力结构的研究
        1.3.4 部分竞技项目赛前竞技能力评价与准备的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测量法
        2.2.5 逻辑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蹦床运动项目特点
        3.1.1 蹦床网上单人项目的制胜规律分析
        3.1.2 蹦床网上单人项目制胜规律的“二维模型”
    3.2 蹦床网上单人项目运动员竞技能力特征
        3.2.1 蹦床网上单人项目运动员竞技能力特征的特异性
        3.2.2 蹦床网上单人项目青少年运动员竞技能力特征构成因素
        3.2.3 蹦床网上单人项目青少年运动员竞技能力特征
    3.3 我省青少年蹦床运动员体能和技能诊断
        3.3.1 我省青少年蹦床网上项目运动员身体形态特征分析
        3.3.2 我省青少年蹦床网上项目运动员身体素质特征分析
        3.3.3 我省青少年蹦床网上项目运动员身体机能特征分析
        3.3.4 我省青少年蹦床网上项目运动员技能特征分析
    3.4 对我省备战十四运蹦床网上个人项目的建议
        3.4.1 比赛突破口
        3.4.2 加强对教练员的培养
        3.4.3 训练中增加有氧能力训练和核心力量训练
        3.4.4 建立运动员指标数据库,成立“成长式”选育结合的选材-训练体系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项目认识
        4.1.2 青少年蹦床网上项目竞技能力构成及特征
        4.1.3 我省蹦床网上项目青少年竞技能力评价
    4.2 建议
        4.2.1 我省蹦床网上项目十四运的突破口
        4.2.2 加强教练员队伍培训
        4.2.3 在训练中增加有氧能力训练和核心力量训练
        4.2.4 建立“成长式”选材-训练相结合的训练体系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山东省青少年蹦床运动员调查问卷
    附件2 专家调查问卷
    附件3 运动员技能水平评价表
    附件4 专家效度评价表
    附录5 主要指标测试方法

四、2004年全国蹦床青少年锦标赛女子网上腾空高度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东京奥运周期新规则对我国优秀蹦床运动员参赛成绩的影响研究[D]. 何宇翔.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
  • [2]上海市竞技体育比较优势与项目布局研究[D]. 胡阳.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竞技蹦床制胜因素视角下成套动作中断的特征研究[D]. 杨辰辰. 南京体育学院, 2020(08)
  • [4]我国优秀蹦床运动员预赛动作的位移特征研究[D]. 任沛尧. 山西大学, 2020(01)
  • [5]我国少年蹦床运动员运动素质水平的研究[D]. 闫艳. 山西大学, 2020(01)
  • [6]福建省青少年蹦床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的测评[D]. 张然.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7]我国优秀蹦床运动员冬训期训练安排研究[D]. 席媛敏. 山西大学, 2019(01)
  • [8]我国优秀女子单跳运动员屈体后空翻两周早转360°技术特征分析[D]. 申琦. 山西大学, 2019(01)
  • [9]高水平男子蹦床运动员训练过程与效果分析[D]. 涂潇. 北京体育大学, 2018(01)
  • [10]青少年蹦床网上个人项目竞技能力特征研究 ——兼论我省备战十四运重点运动员竞技能力诊断[D]. 曹红涛. 山东体育学院, 2018(02)

标签:;  ;  ;  ;  ;  

2004年全国青少年蹦床锦标赛女子网上飞行高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