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意义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意义

一、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陈玉洁[1](2021)在《大一工科学生《大学物理》课程的深度学习研究 ——以热力学部分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张颉[2](2021)在《利用LNG冷能与太阳能的联合动力循环性能研究》文中提出为切实解决我国所面临的能源问题,国家提出了两大能源发展战略措施,其中一点便是要优化我国能源产业结构,提升清洁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以降低能源使用过程中给环境造成的破坏。所以,研究LNG冷能和太阳能的利用,这符合我国逐渐向节能型社会转化的基本国情,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战略意义。本文从LNG冷能发电系统的研究现状和实际应用情况出发,为提高LNG冷能回收工艺流程的发电效率和能量回收效率,对LNG冷能利用工艺流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时创新性的提出了一种新型的SCRB/Kalina联合循环,使其可以同时利用高温太阳能和LNG冷能。本文在对循环工质进行了热力学物性分析后,发现LNG的组分、气化温度和气化压力对LNG冷能和冷?的释放情况有较大影响,同时二氧化碳的不可压缩性和氨水混合物在沸腾过程中的特性都能有效提升系统能量利用率。在完成新型联合动力系统的物理和数学模型建立后,得到在基本运行条件下,该系统的第一定律效率,第二定律效率分别为54.35%和50.13%,可产生12.98MW的净功率输出;同时,进行系统参数分析发现氨水混合物蒸发压力,LNG气化压力,热源温度,氨质量分数对系统热力学性能和?经济性能影响较大。通过使用遗传算法对提出的新型动力循环完成热力学和?经济性优化,寻找到了该系统最大第一定律所对应工况点为:T21=650℃、P2=2195k Pa、P12=3798k Pa、x=0.48,第二定律效率所对应工况点为:T21=550℃、P2=2229k Pa、P12=3949k Pa、x=0.48,最小单位?花费所对应工况点为:T21=650℃、P2=2087k Pa、P12=3220k Pa、x=0.48。最后,使用灰箱模型对系统进行了?分析和?经济性分析,发现换热器是是产生系统?损失的主要部件,占系统整体?损失的65%以上,?损失是导致系统的费用上升的主要原因。论文所进行的研究深入分析了新型联合动力循环的热力学性能和?经济性能,为LNG冷能发电循环系统的模型设计和高效运行提供了理论依据。

柏航[3](2021)在《统计物理的起源(1798-1860)》文中研究表明麦克斯韦在1859年的报告中首次将统计学的方法应用于气体动理论的研究,随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物理学的定律都是统计的”这一伟大思想。该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在物理学上促成了统计物理的诞生,在哲学上让机械自然观发生了动摇,促使一些科学家重新思考我们这个世界的基本构成法则。事实上,统计力学的诞生不仅由于杰出人才,也与当时科学的背景紧密相关。热力学与统计力学的起源关系甚密,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也是统计力学诞生的重要知识基础。研究热力学发展和统计思想发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统计力学的诞生。本文基于热力学发展中的几位关键人物的论文、着作等原始文献、一些围绕这些伟大科学家的研究,以及其他与这些问题相关的着作,对数理统计学的发展做出了简要描述,分析了热力学发展中的几个关键概念的变化,澄清了一些长期以来的误解,并在此基础上就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具体内容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探究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发展历程。作为统计力学的主要数学背景,概率论和统计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可以认为,基于概率论的发展,统计物理学拥有了数学工具。第二,分析人类对热本质概念的理解的变化,尤其是热质说是如何变为热运动说的,又是如何与能量概念相结合的。针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与讨论有助于思考人类认识自然事物的历程。通过研究发现,学界长期以来未将伦福德的热理论中“相对的”特点表现出来,因而对其理论的意义产生了误解。第三,基于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建立,分析力、活力、功、能量、能率、功率等概念是如何建立起联系的,以及热力学定律的提出与热力学建制的紧密联系。可以认为,技术实践中的工人为热力学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针对能量的讨论,是“同时发现”的典型例证,亦是抛弃旧的热本质概念的必要因素。第四,就气体动理论的发展进行总结,回溯麦克斯韦伟大的历史成就,思考科学共同体对一个新观点的接纳需要哪些条件。从这一历史事件可以看出,科学共同体的评判标准很大程度上伴随着精英科学家的观念转变而变化。第五,回顾整篇文章,对一些埋藏在其中的问题进行再次讨论。另外,就自己关于科技史研究的方法的观点进行阐述和论证。从中可以发现,相比于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可有可无的。

陈思羽[4](2021)在《基于ChemQuery评价系统的“化学热力学”学习进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时代的教育就是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立足教育现代化,更新教育理念。学习进阶能够架起一座连接学生学习研究与教学研究的桥梁,保证课程内容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与连贯性,是国际科学教育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热力学是化学学科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查阅文献发现,相关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应用ChemQuery评价系统的开发模式,构建化学热力学学习进阶理论模型,描述不同阶段学生的对核心概念理解的发展过程与思维路径。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学习进阶相关的理论基础进行整理和分析,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基于化学热力学学科知识本体、学生学习和认识发展角度(课程标准、教科书)、相关研究成果,构建了化学热力学学习进阶的结构图。依据ChemQuery评价系统对学生概念理解的层次划分(观念、识别、形式化、建构、生成)编制测量工具,经过两轮试测利用各指标参数对测量工具进行修正。利用开发的测量工具,进行实证调查,研究发现高二和高三年级学生对于化学热力学的概念理解能力逐渐提升,高二年级学生能力约在水平2,高三年级学生能力约在水平3;不同年级学生对于不同子概念的理解存在差异,高三年级学生对“焓变”、“热化学方程式”理解水平较高,高二年级学生对“吸、放热反应”、“盖斯定律”理解水平更好;通过基于ChemQuery评价系统的化学热力学进阶研究,对教学实践提出了三点启示,即利用学习进阶设计教学过程、利用学习进阶优化教学目标、利用学习进阶指导教学评价。

余科鹏[5](2021)在《高中物理教科书内容组织维度对比分析 ——以人教版新旧高中物理教科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处在由“三维目标”向“核心素养”转变的关键时期,高中物理教科书内容组织的编排正在逐渐完善。教科书内容组织作为教科书开发的理论基础,是对课程标准的体现,其研究领导着教师的思想,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这就要求一线教师熟练掌握教科书内容组织特点来完成教学任务。论文在文献综述基础上,依据所选指标建立对应操作方法,围绕研究主题将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物理(2019版)》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2010版)》两版教科书进行内容组织对比分析。具体分为以下步骤:第一步建立分析工具指标体系。通过文献综述教科书内容组织研究现状,确定本研究指标依据。第二步依据各项指标,确定实际操作方法。依据各项指标理论要求,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确定每一项指标的实际操作方法。第三步依据指标要求,进行分析。在仔细研读人教版新旧两版高中物理教科书内容基础上,分别从教科书体例结构、内容顺序性、内容衔接性、内容统整性和栏目合理性五个方面分别进行教科书内容组织对比分析。第四步根据两版教科书各项指标对比分析结果,对新版教科书内容组织特点进行总结归纳:一、体例结构更加丰富,呈现方式有所创新,更加注重体现科学探究过程和步骤,注重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解释并体现科学方法在探究中的重要性;二、注重章节内容的相对独立性,在合乎学科逻辑基础上愈加注重学生心理发展逻辑。三、内容衔接性虽在旧版教科书基础上有所提高,但总体还是呈现内容衔接性不强的特点。四、从内容统整性看,课程结构更加清晰、完整。五、栏目种类愈加丰富,栏目总量有所增加,体现环境的教育的重要性,更加注重知识的拓展,注重强调科学思想、方法。依据内容组织特点为教学提供参考性建议:一是依据教科书体例结构和栏目设置:突出学科特点——强调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转变教学思想——重视探究过程、优化教学方法——引导自主学习;二是依据教科书内容顺序变化情况,重新架构教科书知识逻辑;三是依据初高中内容,具有衔接意识;四是依据内容统整性情况,具有对内容更加全面、系统的整合意识。综上所述,本研究旨在帮助一线教师进一步认识新版高中物理教科书内容组织特点提供参考。

张萌[6](2021)在《新高考背景下高考物理试卷与新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恢复高考三十多年以来,高考改革的脚步一直未停歇。我国于2014年出台相关方案宣布新高考的实行,作为第二批试点城市的北京、天津、山东和海南四地区于2020年完成了第一次新高考;另外2017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于2018年秋季实施,根据此标准编制的高考试卷为2019和2020年实行新高考政策的试卷。本文就是基于新高考背景下采用SEC一致性分析模式对于2019-2020年北京、天津、山东和海南四省市八套高考物理试卷与新课程标准一致性做出对比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介绍了文章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阐述国内外关于一致性研究的现状,最后介绍本文的研究内容。第二部分为相关理论基础。首先介绍高考物理试卷、新课程标准、一致性相关概念。然后介绍了韦伯模式、SEC一致性分析模式、成功分析模式三种一致性分析模式,详细说明各种模式的特点、功能。最后总结各种模式的优缺点。第三部分介绍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研究工具、研究对象以及文章的整个研究流程。第四部分基于SEC模式构建一致性分析框架。首先讲述本文所确定的内容主题和认知水平,制定出二维分类统计表和二维分类比率表。然后对新课程标准和四省市八套高考物理试卷进行编码,展示了具体编码原则。第五部分根据第四部分数据做出图表,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展开分析。从纵向维度看,新高考的试卷一致性系数有三个地区都相较于上一年下降。对于遗漏的内容主题的考查,新高考的试卷相对于上一年并没有改进。新高考的试卷在认知水平维度过度重视理解和应用;从横向维度看,2019年高考物理试卷一致性系数较高的是海南省试卷,新高考试卷一致性系数比较高的是北京市试卷;从整体上看八套试卷与新课程标准并不具有显着的一致性。最后根据分析对于高考物理试卷和教师、教研人员提供建议。第六部分是针对研究结果得出结论。最后笔者对本文研究作出反思。

孙鹏洋[7](2021)在《供热机组供热燃料单耗的时序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热力学中,能耗分析评估方法主要有基于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热效率法和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分析方法或熵分析方法。在文献阅读与查找过程中,发现对于能耗的研究,业内已经较为深入,但是有关于燃料单耗时序变化分析的研究还较少,这是因为供热负荷随时间的变化很难把握,所以很难精确掌握燃料单耗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本论文的目的主要是想对机组供热过程的燃料单耗和第二定律效率随时间的变化进行计算分析,使得能够较为清楚的了解到典型日各个时刻供热机组的单耗变化情况和能量利用效率情况,以能耗变化情况为基础,及时调整机组各个参数和运行状态,以及分析如何应对突发情况。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基于现代节能原理一书中的单耗分析理论、(?)分析和热电联产机组单耗分析方法及能效评估方法。具体的研究过程,主要是对供热区域热负荷预测方法和几种类型的热电联产机组进行分析对比,选定适合本文研究的机组式型与供热负荷预测方法,然后基于气象状况,利用选定的面积热指标法对指定区域的供热负荷需求量进行预测计算,并将热负荷变化通过温度这一参数,与时间变化联系起来,得到热负荷与时刻的相关关系。然后使用不同时刻供热区域所需热负荷这一自变量,对选定的抽凝式机组的燃料单耗以及燃料的供热第二定律效率进行计算,得到他们之间的变化关系。之后针对冬季(供暖季)热量需求大的现状,提出了了光轴改造方案,并计算改造后的整个机组的单耗情况和燃料第二定律效率,与未改造的机组进行对比分析。本文还对极端天气下的机组供热燃料单耗和第二定律效率进行计算分析,提出一系列应对极端天气的方法措施。在热电联产机组“以热定电”运行模式下,供热与发电往往无法达到最适配的状态,此时无论是供热第二定律效率,还是供电效率,水平都不高。于是本文分析了几种热电联产机组参与调峰运行的措施,对于机组的整体性节能有很大的帮助。本文最终计算得到,在设计工况下,典型日热负荷与机组的供热燃料单耗成反相关,与机组燃料供热第二定律效率成正相关。且典型日中,供热燃料单耗最高约为23.43kg/GJ,发生在下午两点左右,此时针对燃料供热第二定律效率0.517左右。供热燃料单耗最低为22.06 kg/GJ左右,发生在凌晨2点左右,此时针对燃料供热第二定律效率0.585左右,较最低约高7个百分点。在极端低温情况下,机组出现即使全部抽汽,抽汽量不足以供给热负荷的情况,此时必须采取其他锅炉供热或者电加热等方式补给。在温度较高的极端天气下,经分析计算,燃料的供热第二定律效率较典型日降低约10个百分点,此时能源利用效率较低,采用增设蓄热系统的方式,则可以保证一定水平的机组供热量,维持一定水平的燃料的供热第二定律效率,也可以使机组更好地参与电网调峰。

单媛媛[8](2021)在《高中化学教师电化学主题学科理解水平测量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化学教师学科理解的研究源于理论与实践中的矛盾与危机,是化学学科教学论专业发展和化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求。目前教学与研究中矛盾与危机已然相当严峻。教学中的矛盾:教师的大学学科知识与中学教学实践相分离;教学中的危机:本原性和结构化的认识在教师理解中的缺失;研究中的矛盾:研究关注学科知识性与科学普遍性两个极点;研究中的危机:评价中基于生成性的建构式测评方式的缺失。因此,对于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的评价意义深远而重大。基于此,本研究进行了高中化学教师“电化学”主题学科理解水平测量与评价研究。本文主要由基础研究、核心研究、应用研究和结论四个部分构成。第2章到第5章为基础研究内容,通过文献研究法对化学教师的学科理解及水平进行了综述研究和理论研究。第2章分别对“学科知识”和“科学本质”的内涵概述和评价研究以及“电化学”主题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凸显了“化学教师学科理解”作为研究领域的化学学科特色及其独特的研究价值。第3章对分别作为化学学科理解知识观、认识论和心理学理论基础的学科结构理论、科学认识论、建构主义理论进行了详细阐述。第4章重点论述了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学科与主题特质性”、“本原性与结构化”、“建构性”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以“认识视角与思路”为核心要素,“概念层级结构”、“本原性问题”为基本要素的三要素结构模型,最后阐述了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理论模型构建的思路。第5章通过课程层面和学科层面对“电化学”主题进行研究,提出了高中化学教师“电化学”主题学科理解水平的理论模型。第6章为核心研究内容。依据高中化学教师“电化学”主题学科理解水平的理论模型和Rasch测量理论,运用访谈法,开发并检验了高中化学教师“电化学”主题学科理解水平测评工具。通过对测评工具不同水平分值的划分,以及对教师学科理解水平的特征的量化和质化特征描述,呈现了评价标准的水平特征。第7章为应用研究内容。采用多元量化统计方法,运用SPSS软件从总体性描述、相关性分析、差异性分析三个方面对高中化学教师电化学学科理解水平进行评价。总体性描述中,对于电化学主题,接近一半的高中化学教师理解水平位于水平1,即基于“氧化还原反应”视角;水平2到水平4的数量比例依次递减。相关性分析中,影响教师学科理解水平的主要因素是性别、毕业学校层次、毕业学校类别和教师身份。差异性分析中,教龄和学科专业类别变量中教师的学科理解水平没有显着性差异;在性别、教师身份、学位层次、毕业学校类别、毕业学校层次、工作学校层次变量类别中,均存在显着性差异。第八章是研究结论与展望,对基础研究、核心研究和应用研究中的主要结论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得出相应研究启示:(1)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应注重“化学学科理解”;(2)教育硕士培养过程应增进“化学学科理解”;(3)教师专业发展过程勿忽视“化学学科理解”,并指出了本研究中的不足及未来研究展望。

赵长伟[9](2021)在《小系统信息擦除过程的热力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数字化生活逐步进入到千家万户中,人们对高清视频、照片的需求使得半导体存储芯片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在摩尔定律的作用下,存储器件不断朝着数据密集型的方向发展,超出了传统存储器件所能提供的性能极限。兰道尔原理表明,擦除(或重置)一位信息必定会带来至少kBTln2的能量耗散。随着存储器件小型化达到微纳尺度,加深对小体系信息擦除过程能量耗散的理解,既具有科学意义,也具有现实的技术意义。兰道尔原理表明,在热力学极限的条件下,擦除一位信息所需要的能量是有最小值的。在摩尔定律的作用下,存储器件的制程越来越先进,体积越来越小,从而系统将不再满足热力学极限的条件,在此情况下,涨落对系统的影响将会增加。本文基于过阻尼朗之万方程,结合涨落定理,研究了非对称势场,色噪声环境和多能级体系三种存储器件模型体系在远离热力学极限下的信息擦除过程的非平衡热力学性质。通过计算和模拟,我们发现:①小体系中非平衡的擦除过程受到热力学涨落的很大影响,在低于兰道尔极限的部分有着很大热量的分布,与小体系涨落定理的描述基本相一致,但平均热耗散的值均高于兰道尔极限;②非对称体系中,由于左右势阱不对称度的增加功的双峰结构分布呈现较大的差异,由于热库的原因,热耗散的分布表现出基本相同的双峰结构,低于兰道尔极限的部分主要是能量较低的峰;③小体系在色噪声环境下二能级的擦除过程中,由于热库的记忆效应,功和热的双峰结构表现的更为显着,并且功和热呈现出相同的分布结构,存在较大的热耗散部分低于兰道尔极限;④在多能级体系中,擦除方式路径的种类也在增加,擦除功和热耗散的分布曲线随着能级的增加呈现出基本连续形式,平均热耗散的分布也随能级数的增加而越来越高于兰道尔极限。我们的研究结果对于认识小系统中存储模型进行信息擦除过程的热力学具有对小体系热力学过程认识的理论价值,同时对现代高密度存储体系的设计与应用具有潜在的指导意义。

罗娟[10](2020)在《高中物理热学课程内容变化及教学情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学大纲(草案)、课程标准(后统称课程标准)是教育部制定的在教学中学生应当掌握的最低标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热学在中学物理教学和考核中的地位不断变化。为此,本课题第一部分首先研究建国以后我国高中物理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中热学部分的变化,从课程广度和课程深度两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得出高中物理热学部分永恒不变的知识点始终都是分子动理论、气体实验定律、热力学定律,这三个知识点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是高中物理热学课程内容的一个重点。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依赖的参考书,也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试题编写的依据之一。本课题第二部分结合时代发展要求以及建国以来各个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反馈情况,统计了近三版人教版教材中热学的变化情况,从教材内容篇幅分布、实验、习题以及例题四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总结出高中物理热学知识点的变化和重难点。最后,以笔者所在学校为研究对象,基于前两章对建国以来的高中物理大纲与课标中热学部分的变化研究和对近三版高中物理人教版教材中热学部分的变化研究,分析出高中物理热学部分比较重要的知识,这些热学知识主要是热力学定律和气体实验定律。接下来,针对这些知识结合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以及时代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对身处高中物理教学第一线的十名物理青年教师进行了访谈,对高三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高中生热学重难点知识学习情况的专题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并结合自身实际教学经验,针对气体实验定律和热力学定律两部分知识,提出高中物理热学部分重难点知识的教学策略,制定教学设计,希望能对一线教师提高高中物理热学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提供帮助。

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2)利用LNG冷能与太阳能的联合动力循环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LNG冷能利用现状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新型联合动力循环模型构建
    2.1 LNG冷能动力循环
        2.1.1 天然气直接膨胀法
        2.1.2 低温朗肯循环法
        2.1.3 布雷顿循环法
        2.1.4 卡琳娜循环法
        2.1.5 其他动力发电循环
        2.1.6 其他LNG冷能利用技术
    2.2 太阳能制热系统
        2.2.1 槽式太阳能集热装置
        2.2.2 碟式太阳能集热装置
        2.2.3 塔式太阳能集热装置
    2.3 利用LNG冷能和高温太阳能的联合发电循环
        2.3.1 系统提出依据
        2.3.2 联合循环物理模型
        2.3.3 联合循环数学模型
第三章 新型联合动力循环工质物性分析
    3.1 LNG物性分析
        3.1.1 LNG组成成分分析
        3.1.2 LNG物性计算
        3.1.3 LNG冷能释放分析
        3.1.4 LNG冷?释放分析
        3.1.5 LNG气化状态分析
    3.2 二氧化碳物性分析
        3.2.1 二氧化碳物理性质
        3.2.2 二氧化碳换热性能分析
        3.2.3 二氧化碳压缩性能分析
    3.3 氨水混合物物性分析
        3.3.1 氨水混合物基本物性计算
        3.3.2 氨水混合物传热特性分析
第四章 新型联合动力循环热力学性能分析
    4.1 过程模拟技术和HYSYS软件概述
    4.2 模型验证
    4.3 模型的参数分析
        4.3.1 氨水混合物蒸发压力对联合循环的影响
        4.3.2 LNG气化压力对联合循环的影响
        4.3.3 热源温度对联合循环的影响
        4.3.4 天然气外输压力对联合循环的影响
        4.3.5 新型联合循环与常规循环性能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型联合动力循环热力学性能优化与?分析
    5.1 遗传算法简介
    5.2 改进型遗传算法介绍
        5.2.1 精英保留策略
        5.2.2 交叉、变异自适应调整策略
    5.3 遗传算法优化流程
    5.4 新型联合动力循环的参数优化
    5.5 新型联合动力循环优化结果与分析
    5.6 新型联合动力循环的?分析
        5.6.1 ?研究模型分析
        5.6.2 新型联合循环?分析模型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型联合动力循环?经济性分析
    6.1 ?经济性模型建立
    6.2 新型联合循环的?经济性参数分析
    6.3 新型联合循环的?经济性参数优化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对未来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3)统计物理的起源(1798-186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统计思想
    1.1 统计的起源及其局限
    1.2 概率论如何到数理统计?
    1.3 传统物理学研究中的统计行为
第二章 热质说的建立和毁灭
    2.1 近代早期对热的研究
    2.2 伦福德和他的热理论
    2.3 伦福德之后的热质说
第三章 技术看上去引导了科学
    3.1 瓦特于蒸汽机发明的意义
    3.2 卡诺于蒸汽机发展的意义
    3.3 科学与技术的相互扶持
第四章 能量与功——热力学第一定律
    4.1 “活力”之争是语义之争还是事实之争?
    4.2 什么是“功”?
    4.3 能量转化——不同形式有着同一本质
    4.4 转化的能量是守恒的
第五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
    5.1 卡诺定理与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矛盾
    5.2 两个汤姆逊
    5.3 “第三个”热力学第二定律
    5.4 “反常”的科技——热力学建立过程的反思
第六章 气体动理论研究
    6.1 早期气体动理论
    6.2 气体动理论的复兴
    6.3 《气体动理论的图景》
第七章 早期热力学研究的深层意义
    7.1 经典热力学与气体动理论的关系
    7.2 热究竟应当被怎么看待?
    7.3 统计与统计力学关系的哲学思考
    7.4 科学家贡献的判定标准初探
    7.5 科学研究的方法刍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基于ChemQuery评价系统的“化学热力学”学习进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大概念
        (二)学习进阶
        (三)化学热力学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三)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第三章 化学热力学学习进阶的模型建构
    一、Chem Query评价系统的研究
        (一)观念框架
        (二)Chem Query评价系统水平划分
    二、化学热力学结构图的构建
        (一)化学热力学核心概念的解构
        (二)化学热力学结构图水平描述
第四章 化学热力学学习进阶测量工具的开发
    一、测量工具的编制
    二、初测工具质量分析
        (一)整体质量分析
        (二)各项目拟合及误差分析
        (三)单维性检验
        (四)项目被试对应分析
        (五)测量工具的修正
    三、第二次测试工具质量分析
        (一)整体质量分析
        (二)各项目拟合及误差分析
        (三)单维性检验
        (四)项目被试对应分析
第五章 化学热力学学习进阶实证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结果
        (一)样本整体数据分析
        (二)不同年级学生能力水平比较
        (三)不同主题项目难度水平比较
    四、教学启示
        (一)利用学习进阶设计教学过程
        (二)利用学习进阶优化教学目标
        (三)利用学习进阶指导教学评价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一)构建的化学热力学学习进阶框架较为合理
        (二)编制的测量工具具有良好的性能指标
        (三)不同年级学生处于不同进阶水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高中物理教科书内容组织维度对比分析 ——以人教版新旧高中物理教科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目的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教科书内容组织研究现状
        1.3.2 教科书评价系统研究现状
        1.3.3 文献综述总结
    1.4 研究对象和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法
        1.5.2 比较研究法
        1.5.3 内容分析法
    1.6 研究思路
2 概念界定
    2.1 教科书
    2.2 教科书视角界定内容组织概念
        2.2.1 教科书内容组织
        2.2.2 内容组织指标
3 高中物理教科书内容组织分析工具制定
    3.1 建立分析工具指标体系的依据
    3.2 分析工具指标体系的建立
        3.2.1 顺序性
        3.2.2 衔接性
        3.2.3 统整性
        3.2.4 栏目合理性
4 高中物理教科书内容组织对比分析
    4.1 教科书体例结构对比分析
        4.1.1 教科书框架结构对比分析
        4.1.2 教科书框架内容对比分析
    4.2 教科书内容组织指标对比分析
        4.2.1 教科书内容选择对比分析
        4.2.2 顺序性对比分析
        4.2.3 衔接性对比分析
        4.2.4 统整性对比分析
        4.2.5 栏目合理性对比分析
5 研究结果、建议与展望
    5.1 新版高中物理教科书内容组织特点总结
    5.2 新版高中物理教科书教学建议
    5.3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附录1 人教版旧版高中物理教科书全册节末习题分布统计
附录2 人教版新版高中物理教科书全册节末习题分布统计
附录3 人教版新版高中物理教科书章节目录表
附录4 人教版旧版高中物理教科书章节目录表
附录5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科书章节目录表

(6)新高考背景下高考物理试卷与新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1.2 高考改革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一致性分析研究现状
        1.3.2 国内一致性分析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2 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高考物理试卷
        2.1.2 新课程标准
        2.1.3 一致性
    2.2 一致性分析模式
        2.2.1 韦伯模式
        2.2.2 SEC模式
        2.2.3 成功分析模式
3 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
    3.1 研究方法
        3.1.1 文献研究法
        3.1.2 统计分析法
        3.1.3 个案研究法
    3.2 研究工具
    3.3 研究对象
    3.4 研究流程
4 一致性分析框架构建
    4.1 内容主题的确定
    4.2 认知水平的确定
    4.3 二维矩阵的构建
    4.4 新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编码
        4.4.1 编码原则
        4.4.2 编码结果统计
    4.5 高考物理试卷的编码
        4.5.1 编码原则
        4.5.2 编码结果统计
5 数据分析及建议
    5.1 纵向分析
        5.1.1 2019-2020 年北京市高考物理试卷与新课程标准一致性分析
        5.1.2 2019-2020 年天津市高考物理试卷与新课程标准一致性分析
        5.1.3 2019-2020 年山东省高考物理试卷与新课程标准一致性分析
        5.1.4 2019-2020 年海南省高考物理试卷与新课程标准一致性分析
    5.2 横向分析
        5.2.1 2019 年四省市高考物理试卷与新课程标准一致性分析
        5.2.2 2020 年四省市高考物理试卷与新课程标准一致性分析
    5.3 建议
6 研究结论与反思
    6.1 研究结论
    6.2 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供热机组供热燃料单耗的时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热负荷预测方面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热电联产机组能耗及单耗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热电联产机组参与调峰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热力学能耗分析方法
        1.3.1 传统热力学分析方法
        1.3.2 传统分析方法的弊端
        1.3.3 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单耗分析理论
    1.4 论文主要工作
第2章 热电联产机组供热单耗时序分析
    2.1 供热机组概述
        2.1.1 背压式汽轮机
        2.1.2 抽汽背压式汽轮机
        2.1.3 抽汽凝汽式汽轮机
    2.2 热负荷预测方法
        2.2.1 基于历史数据的外推法
        2.2.2 数值模拟预测法
        2.2.3 单位体积与单位面积热指标法
    2.3 能量利用的单耗分析理论
        2.3.1 能量利用的单耗分析模型
    2.4 耗能产品的的(火用)分析及其理论最低燃料单耗
        2.4.1 电的比(火用)及其理论最低燃料单耗
        2.4.2 热产品的比(火用)及其理论最低燃料单耗
    2.5 热电联产机组供热及其单耗分析
        2.5.1 供热过程的(火用)分析
        2.5.2 热电联产机组供热的单耗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220MW热电联产机组能耗分析
    3.1 吉林热电厂及其220MW机组概况
    3.2 热负荷计算方法
    3.3 220MW机组单耗时序分析
        3.3.1 设计工况计算
        3.3.2 改变抽汽参数对单耗的影响
        3.3.3 极端气温下的单耗分析
        3.3.4 光轴供热改造单耗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热电联产机组参与调峰
    4.1 火电机组调峰方式简介
        4.1.1 启停两班制调峰
        4.1.2 低速旋转热备用调峰方式
        4.1.3 少蒸汽无负荷调峰方式
        4.1.4 低负荷调峰方式
    4.2 带蓄热装置的热电联产机组调峰运行
    4.3 电加热系统参与热电联产机组调峰运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8)高中化学教师电化学主题学科理解水平测量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之源:教学与研究中矛盾危机引发化学教师学科理解问题的觉思
        1.1.1 教学中的矛盾: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与中学教学实践相分离
        1.1.2 教学中的危机:本原性和结构化的认识在教师理解中的缺失
        1.1.3 研究中的矛盾:研究中融合学科知识性与科学普遍性的困难
        1.1.4 研究中的危机:评价中基于生成性的建构式测评方式的缺失
    1.2 研究问题与解决之径:化学教师学科理解理论模型体系的建构和测评工具的开发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思路
        1.2.4 研究方法
    1.3 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化学教师学科理解的理论构建及开发测评工具方法论指导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3.3 创新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学科知识研究现状
        2.1.1 学科知识内涵概述
        2.1.2 学科知识的评价研究
    2.2 科学本质研究现状
        2.2.1 科学本质内涵概述
        2.2.2 科学本质的评价研究
    2.3 电化学主题研究现状
        2.3.1 国内研究
        2.3.2 国外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理论基础
    3.1 学科结构理论
    3.2 科学认识论
    3.3 建构主义理论
第4章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基本内涵与学科理解水平构建思路
    4.1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基本内涵
        4.1.1 概念界定
        4.1.2 基本特征
        4.1.3 结构要素
    4.2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的构建思路
第5章 电化学主题课程与学科本体研究
    5.1 课程研究
        5.1.1 国外电化学主题课程标准
        5.1.2 国内电化学主题课程标准
        5.1.3 国内外电化学主题课程标准对比
    5.2 学科本体研究
        5.2.1 历史发展
        5.2.2 学科理解
第6章 高中化学教师电化学主题学科理解水平测评工具的开发与检验
    6.1 测评工具的编制流程
    6.2 测评工具的开发
        6.2.1 Rasch模型的基本原理
        6.2.2 试题的开发与呈现形式
        6.2.3 评分标准
    6.3 测评工具的试测过程及分析
        6.3.1 测评工具主要参数指标
        6.3.2 样本选择及数据收集
        6.3.3 试测结果分析
        6.3.4 测评工具(试测版)的修正
    6.4 测评工具的实测过程及分析
        6.4.1 样本选择及数据收集
        6.4.2 实测结果分析
    6.5 评价标准的水平特征
        6.5.1 测评工具水平分值的划分
        6.5.2 教师学科理解水平的特征
第7章 高中化学教师电化学主题学科理解水平评价研究
    7.1 高中化学教师电化学主题学科理解水平总体性描述
    7.2 高中化学教师电化学主题学科理解水平相关性分析
    7.3 高中化学教师电化学主题学科理解水平差异性分析
    7.4 高中化学教师电化学主题学科理解水平评价研究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1.1 基础研究的主要结论
        8.1.2 核心研究的主要结论
        8.1.3 应用研究的主要结论
    8.2 研究启示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9)小系统信息擦除过程的热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麦克斯韦妖
        1.2.2 西拉德(Szilard)热机
        1.2.3 兰道尔原理
        1.2.4 涨落定理
    1.3 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2章 随机微分方程的数值计算方法
    2.1 白噪声数值计算方法
    2.2 色噪声数值计算方法
第3章 小系统中非对称势的信息擦除热力学
    3.1 模型组成
    3.2 功的数值计算
    3.3 结果及分析
第4章 小系统色噪声环境的信息擦除热力学
    4.1 模型组成
    4.2 功的数值计算
    4.3 结果及分析
第5章 多能级小体系中信息擦除的热力学
    5.1 模型组成
    5.2 功的计算
    5.3 结果及分析
第6章 总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高中物理热学课程内容变化及教学情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现状
第2章 高中物理大纲与课标中热学部分的变化研究
    2.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2 高中物理大纲与课标中热学部分知识量的变化
    2.3 高中物理大纲与课标中热学部分课程深度的变化
    2.4 比较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第3章 高中物理人教版新旧版本教材热学部分的变化
    3.1 高中物理人教版新旧版本教材内容篇幅的分布与变化
    3.2 高中物理人教版新旧版本教材实验的统计与分析
    3.3 高中物理人教版新旧版本教材习题的统计与分析
    3.4 高中物理人教版新旧版本教材的例题的统计与分析
第4章 基于课标和教材统计的高中热学重难点教学情况调查
    4.1 “高中物理热学课程内容变化与重难点知识教学情况”教师访谈
    4.2 高中生热学重难点知识学习情况调查
    4.3 高中物理热学重难点知识的教学策略
    4.4 高中物理热学重难点知识的案例分析——以《功、热和内能的改变》为例
第5章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研究展望
    5.1 本文研究存在的不足
    5.2 对课题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大一工科学生《大学物理》课程的深度学习研究 ——以热力学部分为例[D]. 陈玉洁.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利用LNG冷能与太阳能的联合动力循环性能研究[D]. 张颉.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3]统计物理的起源(1798-1860)[D]. 柏航. 山西大学, 2021(12)
  • [4]基于ChemQuery评价系统的“化学热力学”学习进阶研究[D]. 陈思羽.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8)
  • [5]高中物理教科书内容组织维度对比分析 ——以人教版新旧高中物理教科书为例[D]. 余科鹏.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6]新高考背景下高考物理试卷与新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对比研究[D]. 张萌. 洛阳师范学院, 2021(08)
  • [7]供热机组供热燃料单耗的时序分析[D]. 孙鹏洋.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8]高中化学教师电化学主题学科理解水平测量与评价研究[D]. 单媛媛.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9]小系统信息擦除过程的热力学研究[D]. 赵长伟. 扬州大学, 2021(08)
  • [10]高中物理热学课程内容变化及教学情况研究[D]. 罗娟. 西南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