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在光通信领域积极向ITU投稿

华为在光通信领域积极向ITU投稿

一、华为在光通信领域积极向ITU提交文稿(论文文献综述)

孙云云[1](2011)在《创新驱动的自主标准产业化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通过技术标准的创立和产业化来推动经济增长已经成为后发国家实现技术追赶的关键;而技术标准的产业化作为衔接研究与开发和技术扩散的现实通道,促进了产业的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在技术标准产业化竞争中,国外先进企业掌握着核心技术,占领着主流市场,并对发展中国家构筑标准进入壁垒;中国企业在技术基础和创新资源处于劣势的背景下,如何实现技术追赶并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成为自主标准产业化顺利实现的关键。本文以技术标准的创立和竞争、技术创新与技术标准的关系、技术标准的产业化理论为基础,结合实证分析和多案例分析的方法对自主标准产业化的模式进行探究。首先,用技术专利来测度技术创新,以通信行业为研究样本,通过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分析的方法,得到技术创新对技术标准具有促进作用的结论。其次,选取有代表性的自主标准产业化案例进行分析,一方面验证了技术创新对技术标准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为提炼和总结自主标准产业化模式提供依据。最终,通过案例的分析总结出自主标准产业化的适用模式和模式的作用机制。通过以上工作,本文得到结论。技术创新对技术标准具有推动的作用,不仅国际通信行业如此,在我国的自主标准产业化案例中,也表现出技术创新推动了自主标准的创立,并为自主标准产业化提供技术基础。中国在创新资源和技术基础处于劣势的情境下,可以依据不同的技术实力和市场资源状况采取“技术替代模式”、“技术追赶模式”和“大国效应模式”实现自主标准的产业化。

赵冬岩[2](2012)在《光网络的损伤感知与补偿控制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信息通信需求的增多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海量数据业务的传送需求对光纤通信网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光传送网向透明(transparent) WDM网络逐步演进,以降低网络建设及运营成本,实现高效可靠的大粒度的信息交换。基于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的波长交换光网络(WSON),更进一步的融合了控制平面的智能控制机制和可重构的波长传送平面技术,实现了大容量、端到端的全光通信。另一方面,由于智能化的光网络透明传送的特点,随着端到端光路的传输距离的增加,存在物理损伤累积现象,目前物理设备对全光3R再生技术还不成熟,导致光信号质量因损伤累积,严重下降甚至不可用,全光网需要保持并提高服务质量(QOS),这就需要在控制平面考虑光网络物理损伤问题,以保证其传输质量。本论文结合控制理论的研究思想,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取得了具有创新性的成果,主要的工作和创新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光网络的灵活透明性导致物理损伤动态变化,因此针对灵活透明光网络,本文根据已经提出的支持端到端动态传输质量优化的自适应传输思想,首先拓展了透明光网络损伤感知的机制,同时为了提高传输损伤的补偿控制调节量的精度,继续深化自适应传输的研究并引入了控制理论和控制方法,将光链路作为控制研究的对象,充分地利用光网络中各种可调节设备(如可变增益光放大器等)的物理损伤补偿能力,基于本文中阐述的光链路损伤感知机制,提出体系化的控制方案,动态调整可调谐光器件,以实现从源端到目的端的整个链路的传输质量的调整和优化,也就是从控制和网络通信的两个角度来研究链路物理损伤的补偿问题,进而来满足传输需求。第二:针对光信号传输质量优化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可调光器件及传输状态信息感知的参数自调整补偿控制模型,控制模型基于PD及PID控制的思想,并结合模糊控制的优点调整PID控制器的控制参数,针对光信噪比(OSNR)等参量对光信号物理损伤进行有效控制,即把OSNR引入控制系统传递函数中,从而完成了对链路中各可调节的物理损伤补偿器件进行动态地端到端性能调节,本文在在最低可允许的OSNR的限制要求下进行仿真,光链路各个节点的OSNR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尤其是基于参数自调整控制器对OSNR的整体调整效果均优于基于PD控制的自整定控制器大约百分之五以上。第三:模糊控制系统的先验知识不可能都在系统判定前被获取,因此模糊规则的确立不是很容易,同时PID控制器控制参数一旦确定就不可改变,针对这样的不足,为了更进一步的完善具备损伤补偿功能的控制系统,提出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自调整PID控制模型,结合节点处损伤感知所得到的光链路状态信息,采用控制算法计算可调光器件的调节量,通过控制平面的信令模块发送至各节点,各节点根据所得调节量完成可调光器件的调节,从而实现对传输质量的优化,仿真结果中基于BP神经网络的自调整PID控制与模糊自适应补偿方式的结果输出相比,因为克服了人为经验的不足,输出结果相对平滑稳健,进而表明了该控制方法比引入模糊手段改变PID控制系统参数的方法更有效。第四:为了更好的完善光链路物理损伤补偿的控制系统与控制效果,得到相对稳定的控制输出结果,本文考虑网络控制系统控制器、被控对象等的工作机理,不可避免在前向通道和反馈通道造成滞后时延,甚至可能使控制系统出现较大偏差而导致控制系统不稳定进而发生震荡,因此本文针对控制器诱导时延对控制过程的影响,进一步的改进基于BP神经网络的自调整PID控制方案的同时,在做为控制系统输入量的OSNR以及控制系统传递函数中引入时延变量,本文在10节点光链路中进行仿真,得到稳健的OSNR的输出结果,仿真结果中没有控制震荡发生,这也表明了全面考虑时延的、基于改进神经网络的PID控制器,能够稳定地完成对物理损伤的补偿控制。

孙军强,陈涛[3](2011)在《光通信领域的自主创新与标准化建设》文中指出 前言国际标准制定的过程,实际上是各国研究、技术、应用成果(或产品)直接交锋的平台,只有具有一定的研究背景、技术力量、应用成果,才能得到国际上的重视与认可,才能占有主动权。哪国走在前面,哪国就有优先权。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标准已经成为占领市场,引导产业发展和保护自己的重要手段。国家标准委十一五初,提出标准化自主创新的12项措施,旨在用10年左右的时间跨越我国与发达国家标准化工作约30年的差距。到2010年,努力使我国标准化总体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再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使

方放[4](2009)在《标准设定动因下高技术企业研发能力提升机理与评价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疾发展、国际上技术标准和知识产权的融合发展趋势不断增强,技术标准成为高技术产业的制高点,改变了高技术企业传统上仅通过市场化战略和技术战略控制市场的模式,技术标准设定成为高技术企业极其重要的竞争战略工具。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对企业的R&D活动开展了大量研究,但是,关于技术标准设定背景下高技术企业R&D活动的研究成果却十分有限。技术标准涉及国家经济主权,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缺失已导致我国高技术企业长期缺席于国际技术标准设定。因此,研究技术标准设定背景下高技术企业R&D活动的新特征和规律对提升企业R&D能力与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技术标准设定视角切入,以高技术企业R&D能力作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技术标准设定动因下高技术企业R&D能力的提升机理与评价,有助于支撑我国企业未来参与主动、先导性的标准设定活动,并为我国企业打破国际关键技术垄断和技术低端锁定的困境提供理论依据。主要内容包括:首先,分析了技术标准设定与高技术企业R&D能力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技术标准设定动因下企业R&D能力的三个主要构成要素,即R&D战略能力、内部R&D能力和外部协作R&D能力,指出了技术标准设定对高技术企业R&D的特殊的战略与技术要求,而传统的高技术企业R&D能力构成远未达到这些要求,因此技术标准设定动因下的高技术企业R&D能力需主要针对R&D能力的三个主要构成要素进行提升。并且,进一步阐述了这三个能力要素在技术标准设定中的作用,揭示了为达到标准设定目标,需要对这个三个能力要素的提升机理进行深入研究。然后,综合运用交叉学科理论方法,围绕R&D能力三个主要构成要素,深入和系统研究了技术标准设定动因下企业R&D能力的提升机理。R&D战略能力是企业宏观战略层次上的能力,它指导企业内部R&D能力和外部协作R&D能力的开展。通过分析技术兼容性选择能力、专利目标选择能力和专利信息搜索和分析能力,识别了R&D战略制定的关键活动;通过构建混合R&D博弈模型,分析R&D项目组合选择与投资能力,探讨了R&D投入的最优规划。内部R&D能力是技术标准开发最核心和最基本的能力,也是形成外部协作R&D能力的基石。技术标准开发关键在于对核心技术和关键知识的获取,通过构建R&D竞赛模型揭示了在追求核心技术的专利权时高技术企业最优的内部R&D投资水平,并指出了企业内部R&D网络的构建要点。针对技术标准开发特征,分析了内部模块化R&D重要性及设计要点,提出了技术标准设定中R&D团队的管理者需培养的五个特质。外部协作R&D能力有助于技术标准的推广。外部协作R&D能力的提升关键在于对潜在成员的选择、协同和管理:对于协作伙伴选择,本文确定了协作伙伴选择标准,构建了伙伴选择博弈模型,为技术标准主导者形成最佳的协作关系提供了参考依据;对于协同技术使用者,关键在于正确认识技术使用者,并明确标准开发中技术使用者的协同要点;对于管理R&D网络,需重点关注以R&D网络管理者的身份在以技术标准为纽带的外部协作R&D网络中发挥作用。同时,构建了评价技术标准设定动因下高技术企业R&D能力的标杆测试指标体系。根据R&D能力的三个主要构成要素及其提升机理,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按照指标体系设计原则,建立了涵盖四个测试指标族的高技术企业R&D能力标杆测试指标体系:R&D战略能力的测试指标族、内部R&D能力的测试指标族、外部协作R&D能力的测试指标族、提升了的企业R&D能力测试指标族。该标杆测试指标体系不仅有助于企业识别和发现自身R&D能力的不足,而且可以引导企业根据实践差距,采取相应合理的提升措施进行弥补和完善。最后,以我国信息通讯产业中活跃于技术标准设定和R&D领域的典型企业代表中兴通讯为研究对象,开展案例研究。通过调查中兴通讯的活动及其外部上下游企业,评价了中兴通讯的R&D能力;并且,分别从R&D战略能力、内部R&D能力和外部协作R&D能力三个层面对中兴通讯技术标准设定动因下的企业R&D能力提升进行了深度剖析,探究其成功的独特经验和实践。该案例研究论证了本文提出的R&D能力的三个主要构成要素与其提升机理及评价指标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在总结案例启示基础上,提出推动高技术企业R&D能力提升的相关政策建议。

赵雅[5](2009)在《基于技术标准产业化的高技术企业技术能力研究》文中提出当今社会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知识产权成为比物权更为重要的产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在世界上真正立足并赢得国际社会的尊敬,必须在高科技领域占据一席之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已经从单纯的专利保护发展到技术标准竞争阶段。一项重大的技术标准往往涉及一个上千亿,甚至上万亿人民币的庞大产业。技术标准竞争更加具有系统性,已经成为企业和国家的战略问题。本文基于技术标准产业化的发展过程,构建技术标准产业化的三螺旋结构模型,并在这一模型的基础上构建高技术企业技术能力评价体系。通过对TD-SCDMA技术标准产业化的过程的实证分析,验证了技术标准产业化三螺旋结构模型合理性,研发-技术标准-产业化三者构成三螺旋结构三个螺旋链条,相互交织,相互促进螺旋式上升。基于这一结构模型构建的技术能力评价体系,对企业的技术能力评价提供一个新的视角,特别对于处于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lephone)行业的高技术企业更加具有实践意义。基于技术标准产业化三螺旋结构模型的技术能力评价体系,综合选取了体现R&D、技术标准与产业化能力的15个指标,将三螺旋结构的三个螺旋的推动力具体量化,利用结构模型具体指导企业利用技术标准产业化提升企业的技术能力。通过对国内典型企业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的实证应用表明,评价体系具有可操作性与较好的指导意义。基于技术标准产业化的技术能力评价体系可以为企业的技术能力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可以作为一个对类似中兴通讯的企业的技术能力进行分析的工具。我国企业要制定明晰的技术标准战略,充分利用技术标准产业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进入三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环。

罗萱[6](2009)在《面向宽带IPTV业务的IP over optical层叠组播网络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在电信运营商的三重播放业务架构中,IPTV被认为将成为下一个杀手级应用,在大量消耗互联网上可用带宽资源的同时推动未来网络的进一步发展。近年以来,在北美、欧洲以及亚太地区,许多运营商都宣布开始为用户提供IPTV业务。在IPTV系统中,组播技术因为能够优化网络的资源利用,对直播电视等典型业务提供良好的支持而起到关键的作用。在目前的网络中有三种最具代表性的组播方式:IP组播,应用层组播以及光组播。为了支持诸如IPTV等业务的可靠传输需要,国家高性能宽带信息示范网(3Tnet)采用了一种新的网络模型,IP over optical层叠组播网络模型。在层叠组播网络中,IP组播流通过光树在核心光网络中进行传输。相对于传统的IP组播,层叠组播网络能够提供严格的QoS保障以及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对IP over optical层叠组播网络中所遇到的一些技术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包括层叠组播网络的实现,静态业务模型下的多树组播流汇聚,动态用户行为下组播流汇聚问题的稳定性研究,网络拓扑未知条件下的组-树映射和层叠组播网络中的频道切换。本文的第一章是绪论,分析了IP over optical层叠组播网络技术的研究背景,概括了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二章主要集中于研究层叠组播网络中光组播的分布式控制问题。基于OIF UNI的基础上,我们对已有的信令协议作出扩展以支持点到多点的连接。同时,我们还研究了GMPLS框架下IETF为了支持组播连接做出的各种信令扩展。第三章研究了静态业务模型下的多树组播流汇聚。多树是指在IPTV系统中,一个频道可能同时被多个头端所提供,用户可以根据当前的网络状态选择不同的头端作为其收看频道的源节点。我们提出一个先分解后汇聚的启发式算法,将一个具有多头端的频道分解成多个具有单头端的新的组播会话。这样就把问题简化为单树组播流汇聚,进而获得优化的网络资源利用。第四章主要集中于动态用户行为下组播流汇聚问题的稳定性研究。对于IPTV等实时性要求很高的业务而言,任何光树的重构(包括光树路由的变化或汇聚的频道集合的变化)都可能导致大的频道切换时延甚至是业务中断,造成无法容忍的后果。因此,我们提出了组播流汇聚稳定性的概念以及数学定义。然后我们提出了一个两步的启发式算法来解决稳定性问题,同时获得尽量优化的网络资源利用。第五章中我们考虑的是拓扑未知网络条件下的组-树映射。以随机图网络模型为基础,我们通过数学推导得出网络带宽浪费阈值与组成员相似度之间的关系,进而使用组成员相似度作为判断条件进行组-树映射,解决了无法得知具体网络拓扑信息的问题。第六章讨论了层叠组播网络模型中传送IPTV等视频业务时的频道切换问题。首先,我们介绍基于传统IP组播的IPTV系统中所碰到的频道切换问题以及频道切换时延的构成。然后着重研究和分析了层叠组播网络中不同信令流程对频道切换时延造成的影响。最后,我们在实际网络中进行了实验,测量了不同信令流程所引入的网络时延,并参加了一次1040个并发用户的大规模测试来评估层叠组播网络对整体频道切换时延性能的影响。

谭泳,游根杰[7](2008)在《助推中国通信之发展 力争国际标准话语权——访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周宝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五"期间,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电话用户总数、互联网上网人数、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均位居世界前列,信息产业的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达到7.5%。信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普遍提高,由中国自主提出的标准

庞然[8](2008)在《通讯技术转型期产品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通讯技术发展和新兴业务的引入,电信业务类型出现明显变化。传统语音通信增长变得缓慢,而采用数据技术进行传输的业务,如宽带接入、IPTV和VOIP等成长迅速,在不远的将来将取代语音成为最主要的通讯业务。作为电信运营商,必须面对这些新变化,通过业务和网络技术转型以适应消费者的新需求。与此同时,提供电信基础设备的光通讯行业经历了2000年的市场泡沫,目前正缓步走向复苏。近年来,几起全球性的整合改变了市场竞争格局。为了应对目前通信需求和技术的转型,电信设备供应商迫切需要及时推出新产品,巩固自己的市场地位。诺基亚西门子(NSN)的光通讯产品是全球通信设备市场的重要成员,目前市场占有率仅次于阿尔卡特-朗讯和华为。面对未来市场技术和需求的演变,NSN光通讯部门面对开发新一代产品的急迫任务,从设计传统服务单一语音业务的设备转变为提供覆盖语音和数据的多功能产品。为了进行新产品的规划,要求对光通讯设备市场进行细分与需求分析,进而制定科学的、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产品战略,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文章遵循STP战略分析方法,就新产品产品规划和定位的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了全球光通讯设备行业现状和运营商的需求转型,以及光通讯设备市场竞争势态。进而讨论了NSN公司光纤通信设备部门发展战略,在目标客户需求分析和技术发展趋势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新产品的市场定位。文章指出,为了应对新技术发展的不确定性,新产品需要满足传统业务,保证近期客户需求和企业盈利,但必须支持将来向数据业务的平滑过渡。产品在方案选择上应该首先采用公司内部成熟技术,保持产品线技术协同。新产品的市场营销要充分发挥公司渠道和服务优势,同其他产品线一起向用户提供全套解决方案。

杨凯[9](2008)在《济宁ASON本地网网络规划与测试》文中研究表明ASON(自动交换光网络)技术是光传送网发展的重大突破,本文主要介绍了济宁本地ASON网的网络规划和系统测试。首先介绍了ASON的基本概念及特点,同时对济宁本地传输网的网络现状及业务需求分析进行了介绍,然后详细介绍了济宁本地ASON网的网络规划方案和系统测试。网络规划方案主要由我公司技术人员和华为公司共同完成,笔者参与其中并重点完成了关键指标计算和网元ID、IP地址规划工作。本文首先对网络业务需求进行预测,并对业务进行网络需求分析,然后对ASON网络规划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网络规划的原则、网络规划的流程及结果进行了介绍,并对网络规划中的关键指标进行了计算分析,同时给出了ASON网络中网元ID及IP地址的规划结果。在系统测试中对各种测试指标的测试方法和测试结果进行了介绍说明,首先测试了ASON设备硬件指标,包括光接口指标、设备冗余保护功能和传送平面误码性能指标;然后介绍了ASON控制平面控制功能的测试,验证了网络拓扑自动发现功能和TE链路的自动更新功能;最后,对ASON提供的五种智能业务分别进行了测试和验证,并介绍了ASON测试向导程序及其测试。本文通过对ASON技术在济宁本地网中应用的介绍,充分验证了自动交换光网络的智能特性,同时也通过实践证明了ASON技术的可应用性。

杨壮,祝新舜,何岩,王家志[10](2007)在《关于通信企业实施标准战略,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论述了在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式下,我国高新技术领域之一的通信企业标准化工作现状,提出制定、实施企业标准战略对企业发展的影响,给出制定、实施企业标准战略的建议。

二、华为在光通信领域积极向ITU提交文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华为在光通信领域积极向ITU提交文稿(论文提纲范文)

(1)创新驱动的自主标准产业化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技术标准
        1.2.2 技术标准产业化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
2 相关领域研究进展分析
    2.1 技术标准的创立
    2.2 技术标准的竞争
    2.3 技术创新与技术标准的关系
    2.4 技术扩散与技术标准产业化
    2.5 小结
3 技术创新对技术标准的影响作用分析
    3.1 研究方法与样本选择
        3.1.1 研究方法
        3.1.2 样本选择
    3.2 数据分析
        3.2.1 序列平稳性检验
        3.2.2 协整检验
        3.2.3 误差修正模型
        3.2.4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3.3 本章小结
4 创新驱动的自主标准产业化案例分析
    4.1 案例一:AVS音视频标准
    4.2 案例二:同方威视集装箱检测技术标准
    4.3 案例三:TD-SCDMA标准
    4.4 案例四:烽火网络的三项自主标准
    4.5 案例五:闪联标准
    4.6 案例六:EPA标准
    4.7 案例总结
5 自主标准产业化模式分析
    5.1 自主标准产业化模式划分
        5.1.1 自主标准产业化影响因素
        5.1.2 自主标准产业化模式分析框架
    5.2 自主标准产业化的技术替代模式分析
        5.2.1 模式特点及适用条件
        5.2.2 模式作用机制
    5.3 自主标准产业化的技术追赶模式分析
        5.3.1 模式特点及适用用条件
        5.3.2 模式作用机制
    5.4 自主标准产业化的大国效应模式分析
        5.4.1 模式特点及适用条件
        5.4.2 模式作用机制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光网络的损伤感知与补偿控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光网络发展趋势
        1.1.1 光网络发展历史
        1.1.2 下一代传送网的特征
        1.1.3 灵活透明光网络带来的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相关研究介绍
        1.2.2 国际标准化进展
        1.2.3 国内相关研究介绍
    1.3 本论文的组成和主要工作
        1.3.1 论文组成
        1.3.2 主要工作
    参考文献
第2章 透明光网络损伤感知与补偿控制结构设计
    2.1 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传输机制
        2.1.1 ASON光网络智能性架构
        2.1.2 ASON光网络自适应传输功能分析
        2.1.3 ASON光网络自适应传输关键问题
    2.2 波长交换光网络WSON传输机制
        2.2.1 WSON传输功能构成
        2.2.2 WSON中传输损伤问题
    2.3 透明光网络损伤感知与补偿控制结构设计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面向传输损伤的模糊自适应控制方案设计
    3.1 传输损伤对光网络系统的影响
    3.2 自由调整控制机制
        3.2.1 自由调整的PID控制原理分析
        3.2.2 自由调整机制下PID控制局限性
    3.3 模糊自适应控制机制
        3.3.1 模糊自适应控制基本原理
        3.3.2 模糊自适应控制的基本组成
    3.4 面向传输损伤的PD自整定控制器
        3.4.1 光链路模型构建
        3.4.2 PD参数模糊自整定控制器设计
        3.4.3 控制系统仿真结果与分析
    3.5 针对传输损伤的模糊自调整补偿控制器设计
        3.5.1 参数自调整模糊控制器设计
        3.5.2 仿真结果与分析
    3.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基于NCS网络控制的损伤补偿方案
    4.1 具备自适应功能的神经网络控制
        4.1.1 自适应神经元
        4.1.2 具备自适应功能的BP神经网络结构
        4.1.3 单一神经网络的局限性
    4.2 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PID损伤补偿方案
        4.2.1 基于神经网络的PID控制方式
        4.2.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PID控制
        4.2.3 PID神经网络补偿控制系统及实现
    4.3 针对物理损伤感知的网络控制系统研究
        4.3.1 网络控制系统概述
        4.3.2 NCS系统时延抑制
        4.3.3 基于NCS损伤补偿控制方案
    4.4 小结
    参考文献
论文总结与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学术成果

(4)标准设定动因下高技术企业研发能力提升机理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1.3 选题来源与基金项目资助
    1.2 研究对象和主要研究内容
        1.2.1 技术标准设定的内涵
        1.2.2 技术标准设定动因下高技术企业R& D 能力的界定
        1.2.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思路与总体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章节结构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网络经济学
        2.1.2 企业资源与能力观
        2.1.3 网络组织理论
        2.1.4 博弈理论
    2.2 关于技术标准与技术标准设定的研究综述
        2.2.1 技术标准的经济学属性及其分类
        2.2.2 技术标准设定阶段的划分
        2.2.3 技术标准设定的途径与战略
    2.3 关于企业R&D 能力提升的研究综述
        2.3.1 R&D 能力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
        2.3.2 R&D 能力的提升
    2.4 关于企业R&D 能力与技术标准设定关系的研究综述
        2.4.1 R&D 能力与技术标准设定间的互动影响
        2.4.2 R&D 能力与技术标准设定间的协调发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技术标准设定与高技术企业R&D 能力的关系
    3.1 高技术企业R& D 能力提升的必要性
        3.1.1 技术标准设定对R&D 能力的要求
        3.1.2 高技术企业传统的R&D 能力与技术标准设定要求之间的差距
    3.2 国内高技术企业技术标准设定活动中面临的R&D 困境
    3.3 R&D 能力在技术标准设定中的作用
        3.3.1 R&D 战略能力在技术标准设定中的作用
        3.3.2 内部R&D 能力在技术标准设定中的作用
        3.3.3 外部协作R&D 能力在技术标准设定中的作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技术标准设定动因下企业R& D 战略能力
    4.1 R&D 战略与R&D 战略能力
    4.2 技术兼容性选择能力
        4.2.1 兼容性的含义
        4.2.2 技术兼容性的战略意义
        4.2.3 企业技术兼容性选择决策
    4.3 专利目标选择能力
        4.3.1 专利类型
        4.3.2 与专利类型相关的高技术企业R&D 活动
    4.4 专利信息搜索和分析能力
        4.4.1 专利信息搜索和分析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4.4.2 专利信息搜索和分析能力的建立
    4.5 R&D 项目组合选择与投资
        4.5.1 获取创新源的R&D 模式
        4.5.2 R&D 项目组合选择与投资的博弈模型构建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技术标准设定动因下企业内部R& D 能力
    5.1 R&D 竞赛模型构建与分析
    5.2 企业内部R&D 网络构建
        5.2.1 内部R&D 网络的模式选择
        5.2.2 内部R&D 网络与知识转移
    5.3 高技术企业模块化R&D
        5.3.1 基于产业链的技术标准模块化R&D
        5.3.2 模块化R& D 设计
    5.4 技术标准开发团队的管理者特质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技术标准设定动因下企业外部协作R& D 能力
    6.1 协作伙伴选择
        6.1.1 协作伙伴选择标准
        6.1.2 伙伴选择博弈模型
    6.2 技术使用者协同
        6.2.1 技术使用者的界定
        6.2.2 技术使用者参与技术标准设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6.2.3 技术使用者协同要点
    6.3 以技术标准为纽带的外部协作R& D 网络管理
        6.3.1 R&D 网络管理者
        6.3.2 网络管理能力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技术标准设定动因下R& D 能力评价指标构建
    7.1 R&D 能力评价理论基础与评价目的
    7.2 关于R&D 能力评价的综述
        7.2.1 R&D 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7.2.2 R&D 能力评价方法
    7.3 标杆测试法在技术创新管理评价实践中的应用
        7.3.1 标杆测试法介绍及其应用
        7.3.2 标杆测试法在R&D 能力评价中的可行性
    7.4 R&D 能力标杆测试指标体系的设计
        7.4.1 R&D 能力标杆测试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7.4.2 R&D 能力标杆测试指标体系的构建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案例研究
    8.1 案例研究规范与设计
        8.1.1 研究方法选择
        8.1.2 案例设计
    8.2 案例研究对象中兴通讯简介
        8.2.1 企业发展概要
        8.2.2 产品概要
        8.2.3 企业R&D 基本概要
        8.2.4 企业技术标准设定活动概要
    8.3 技术标准设定动因下的中兴R&D 能力水平评价
    8.4 中兴的R&D 战略能力提升
        8.4.1 技术开发兼容性选择
        8.4.2 专利类型选择
        8.4.3 专利信息搜索和分析
        8.4.4 R&D 项目组合选择与投资
    8.5 中兴的内部R&D 能力提升
        8.5.1 专利竞赛能力
        8.5.2 内部R&D 网络构建与知识流动
        8.5.3 模块化R& D
        8.5.4 技术标准开发团队的管理
    8.6 中兴的外部协作R&D 能力提升
        8.6.1 伙伴选择
        8.6.2 技术使用者协同
        8.6.3 以技术标准为纽带的协作R& D 网络管理
    8.7 案例启示与政策建议
        8.7.1 案例启示
        8.7.2 政策建议
    8.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

(5)基于技术标准产业化的高技术企业技术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
        1.2.1 技术标准产业化
        1.2.2 高技术企业技术能力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总体思路和研究框架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技术创新理论
        2.1.2 产业组织理论
        2.1.3 技术标准经济学
        2.1.4 战略管理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高技术企业的技术标准化
        2.2.2 技术标准产业化
        2.2.3 企业技术能力构成及评价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标准产业化的高技术企业技术能力构成
    3.1 技术标准产业化的一般原理
        3.1.1 知识产权是技术标准产业化的基础
        3.1.2 技术标准是技术标准产业化的纽带
        3.1.3 产业化是技术标准产业化的根本目的
    3.2 技术标准产业化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3.2.1 促进技术扩散
        3.2.2 提供创新机会并促进研发增加投入
    3.3 技术标准化三螺旋结构模型
        3.3.1 三螺旋结构模型的原理与本质
        3.3.2 技术标准化三螺旋结构
        3.3.3 技术标准化三螺旋上升动力与路径
        3.3.4 TD-SCDMA 技术标准化三螺旋
    3.4 基于标准产业化的高技术企业技术能力内涵
        3.4.1 R&D 能力
        3.4.2 技术标准化能力
        3.4.3 产业化能力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标准产业化的企业技术能力评价体系
    4.1 技术能力评价体系框架
        4.1.1 R&D 指标
        4.1.2 技术标准化指标
        4.1.3 产业化指标
    4.2 指标数据处理方法
        4.2.1 指标权重处理
        4.2.2 非数值指标定量化处理
        4.2.3 指标数据处理
    4.3 适用性与指数综合处理
        4.3.1 适用性分析
        4.3.2 指数综合处理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案例研究
    5.1 相关案例研究的模式与本案例设计
        5.1.1 本文案例的设计思想与研究实践
        5.1.2 案例研究对象的选择及其背景
        5.1.3 案例研究方案及结论的有效性
    5.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技术能力评价
        5.2.1 中兴通讯基本发展过程
        5.2.2 中兴通讯技术能力评价指数
    5.3 案例研究总结与启示
        5.3.1 案例研究总结
        5.3.2 案例启示
    5.4 对策建议
        5.4.1 推进技术标准化战略促进企业自主创新
        5.4.2 充分利用技术标准拓展国际市场
        5.4.3 加快技术标准产业化提升企业技术能力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面向宽带IPTV业务的IP over optical层叠组播网络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符号与缩略语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IPTV 的兴起
        1.1.1 IPTV 业务的定义
        1.1.2 IPTV 的业务类型
        1.1.3 IPTV 系统体系架构
        1.1.4 IPTV 业务特性及需求
    1.2 组播技术的分类和应用
        1.2.1 网络层组播
        1.2.2 应用层组播
        1.2.3 物理层组播
    1.3 高性能宽带信息网(3TNET)
    1.4 论文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2章 IP over optical 层叠组播网络.
    2.1 引言
    2.2 IP over optical 层叠组播网络模型
    2.3 OIFUNI 的光组播扩展
        2.3.1 信令协议扩展
        2.3.2 原型描述
        2.3.3 实验结果
    2.4 G MPLS 协议的光组播扩展
        2.4.1.A SON 控制平面和RSVP-TE
        2.4.2 组播信令协议
        2.4.3 实验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多树问题的组播流汇聚
    3.1 引言
    3.2 组播流汇聚
    3.3 相关工作
        3.3.1 组播业务疏导
        3.3.2 汇聚组播
        3.3.3 静态业务模型下单树问题的组播流汇聚
    3.4 静态业务模型下多树问题的组播流汇聚
    3.5 数学定义
    3.6 启发式算法
        3.6.1 分解算法
        3.6.2 汇聚算法
        3.6.3 复杂度分析
    3.7 仿真结果与分析
    3.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组播流汇聚问题的稳定性研究
    4.1 引言
    4.2 组播流汇聚的稳定性问题
        4.2.1 问题描述
        4.2.2 数学描述
        4.2.3 简单示例
    4.3 频道关联性
    4.4 启发式算法
        4.4.1 频道选择
        4.4.2 路由
        4.4.3 复杂度分析
    4.5 仿真结果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基于组成员相似度的组-树映射算法
    5.1 引言
    5.2 组-树映射问题
        5.2.1 问题描述
        5.2.2 网络模型
        5.2.3 现有研究
    5.3 组成员相似度
        5.3.1 算法思想
        5.3.2 随机图网络
    5.4 组-树映射算法
    5.5 仿真结果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层叠组播网络中的频道切换
    6.1 引言
    6.2 频道切换
    6.3 层叠组播网络结构以及信令流程
        6.3.1 网络架构
        6.3.2 信令流程
        6.3.3 多域模型
    6.4 实验环境以及结果
        6.4.1 实验环境
        6.4.2 实验结果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未来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工程实践

(8)通讯技术转型期产品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意义及研究思路
    1.2 论文研究基本理论
        1.2.1 STP 战略理论
        1.2.2 波特的五力模型与竞争战略理论
        1.2.3 SWOT 分析法
第二章 光通信设备行业分析
    2.1 光通信设备简介
    2.2 光通信设备行业发展历程和现状
    2.3 电信运营商面临转型需求
    2.4 业务需求发展新趋势
第三章 通信设备行业的竞争态势分析
    3.1 光通信行业竞争的五力分析
    3.2 NSN 光通信设备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3.3 技术转型期的竞争趋势分析
第四章 NSN 光通信部门内部环境分析
    4.1 NSN 的历史和市场地位
        4.1.1 NSN 成立的基本情况
        4.1.2 并购的原因和影响
    4.2 NSN 组织结构
    4.3 NSN 在IP 传输设备领域的发展战略
        4.3.1 诺基亚合并西门子对IP 传输设备供应商竞争态势的影响
        4.3.2 NSN IP 传输发展战略和光通信设备部门战略
第五章 NSN 公司新产品规划和开发研究
    5.1 产品规划和开发流程
        5.1.1 产品开发流程综述
        5.1.2 产品规划和需求研究
    5.2 NSN 光通信新产品SWOT 分析
    5.3 新产品的目标市场选择
    5.4 产品定位和功能要求研究
        5.4.1 产品的技术选择
        5.4.2 产品线组合定位
    5.5 发挥研发协同
    5.6 NSN 光通信产品竞争战略选择研究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济宁ASON本地网网络规划与测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背景
    1.2 论文组织
    1.3 作者在本论文中的工作
第二章 ASON技术概述
    2.1 什么是ASON
    2.2 ASON出现的背景
    2.3 ASON的组织结构
    2.4 ASON的网络特性
    2.5 ASON的业务提供
第三章 济宁本地网网络现状及网络业务需求分析
    3.1 济宁本地传输网网络现状
    3.2 济宁网通ASON发展建设总体思路和原则
    3.3 网络业务预测
    3.4 业务需求与网络现状分析
    3.5 济宁网通ASON的演进策略
第四章 济宁本地网ASON网络规划
    4.1 ASON规划设计考虑因素
    4.2 网络规划方案
    4.3 光接口指标计算
    4.4 网元ID及IP规划
    4.5 规划方案实现情况
第五章 系统测试
    5.1 设备硬件指标测试
    5.2 系统智能功能测试
    5.3 ASON测试向导程序
第六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华为在光通信领域积极向ITU提交文稿(论文参考文献)

  • [1]创新驱动的自主标准产业化模式研究[D]. 孙云云. 大连理工大学, 2011(07)
  • [2]光网络的损伤感知与补偿控制机制研究[D]. 赵冬岩. 北京邮电大学, 2012(01)
  • [3]光通信领域的自主创新与标准化建设[J]. 孙军强,陈涛. 中国标准化, 2011(06)
  • [4]标准设定动因下高技术企业研发能力提升机理与评价研究[D]. 方放. 湖南大学, 2009(01)
  • [5]基于技术标准产业化的高技术企业技术能力研究[D]. 赵雅. 湖南大学, 2009(01)
  • [6]面向宽带IPTV业务的IP over optical层叠组播网络技术研究[D]. 罗萱. 上海交通大学, 2009(04)
  • [7]助推中国通信之发展 力争国际标准话语权——访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周宝信[J]. 谭泳,游根杰. 现代电信科技, 2008(10)
  • [8]通讯技术转型期产品开发研究[D]. 庞然. 上海交通大学, 2008(08)
  • [9]济宁ASON本地网网络规划与测试[D]. 杨凯. 北京邮电大学, 2008(10)
  • [10]关于通信企业实施标准战略,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探讨[A]. 杨壮,祝新舜,何岩,王家志. 纪念第38届“世界标准日”标准化学术论文汇编, 2007

标签:;  ;  ;  ;  ;  

华为在光通信领域积极向ITU投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