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叶绿茶蒸汽固定工艺技术研究

大叶绿茶蒸汽固定工艺技术研究

一、大叶种绿茶蒸汽杀青工艺的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文君[1](2015)在《不同因子对酸茶品质及高含量GA形成的影响》文中指出本研究通过以不同原料、不同工艺处理的原料发酵酸茶,通过感官审评、理化分析、测定抗氧化活性和分析相关性,筛选影响酸茶品质和没食子酸形成的关键因子,以促进酸茶的开发生产。具体结论为:(1)不同原料对酸茶品质的影响制作酸茶的原料有不同品种的原料和不同嫩度的原料两种。分析本文数据,得出平阳特早、乌牛早发酵后可溶性糖增加较多,铁观音、黄旦、梅占、迎霜等品种发酵而成的酸茶的感官审评得分、茶多酚、氨基酸、茶黄素、GA含量较高,未发酵及发酵的福鼎大白的各指标含量与其它品种相比普遍较低。发酵后的各品种原料酸茶GA含量明显增加。越嫩的原料制成的酸茶,感官审评得分越高。越嫩的原料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可溶性糖、茶黄素等促进茶叶品质好的指标含量越高。儿茶素组分、没食子酸、咖啡碱等物质含量的变化趋势类似,都是随嫩度越低其含量越低,不同嫩度的大部分物质含量间都有显着或极显着差异。一芽一叶的GA含量高达54.39g/kg。(2)不同工艺对酸茶品质的影响摊放时间对酸茶的大部分指标没有显着影响,但趋势上都是摊放时间短的茶多酚、氨基酸、茶黄素、GA等含量越高。杀青方式对酸茶品质的影响较大。微波杀青的感官审评得分最高,滚筒杀青最低。茶多酚、氨基酸、茶黄素、GA等促进酸茶质量的关键指标含量变化趋势与之相同。杀青程度越大的酸茶含水量越低,嫩杀的酸茶含水量高,表面菌株数量越少,发酵程度越低,内含成分变化小,发酵而成的酸茶质量好,GA含量高;反之,老杀的酸茶感官审评得分低,水浸出物低,茶多酚、茶红素高,氨基酸、茶黄素少,GA含量低。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酸茶的总体感官审评得分有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但变化差异不大。茶多酚、氨基酸、茶黄素、GA的变化趋势与之类似。烘干、晒干、炒干这三种干燥方式的茶多酚、氨基酸、可溶性糖、茶黄素、GA、DPPH清除率等重要指标含量较低且差别不大,都明显小于阴干的酸茶的各指标含量。发酵温度越低,感官审评得分越高。室温发酵的酸茶品质最好,GA含量最高,温度越高的酸茶茶褐素及茶红素影响酸茶品质的物质含量越高。(3)不同因子对没食子酸含量的影响不同品种间发酵与未发酵样品GA含量比较,发现发酵后的各品种原料酸茶GA含量明显增加,未发酵的GA含量在0.24~0.56 mg/kg之间,发酵后的GA含量为4.30~38.18 mg/kg,不同品种间的GA含量差异明显,未发酵后的增幅也区别较大。发酵后酸茶的GA含量与未发酵相比,各品种都有显着升高,酸茶的发酵过程有助于促进GA的形成。不同原料嫩度样品的GA含量比较,发现随嫩度越低GA含量越低,不同嫩度的GA含量间都有显着或极显着差异,一芽一叶的GA含量达到54.39 g/kg,老叶的GA含量则只有0.31 mg/kg。不同摊放时间制得的样品间GA含量比较后,发现随摊放时间的延长,GA含量逐渐降低,降低趋势极显着。不同杀青方式制得的样品间GA含量比较后,发现三种杀青方式制得的酸茶的GA含量有极显着差异,微波杀青的酸茶的GA最高,为12.77 mg/kg。不同杀青程度制得的样品间GA含量比较后,发现不同杀青程度制得的酸茶的GA含量有极显着差异,嫩杀的GA含量最高,为9.52 mg/kg。不同发酵温度制得的样品间GA含量比较后,发现28℃下发酵的酸茶GA的含量较高,室温下的GA则更高,有极显着差异。不同发酵时间制得的样品间GA含量比较后,发现酸茶在发酵6d左右时,GA含量最高,之后随时间延长GA含量逐渐降低;未发酵与发酵6d的酸茶GA含量差异极显着,发酵6d与12d差异极显着,发酵18d与24 d的GA含量差异不显着,36 d与42 d含量差异不显着。不同干燥方式制得的样品间GA含量比较后,发现阴干的酸茶的GA的含量最高,晒干与炒干的GA含量之间没有显着差异,与其它两种方式有极显着差异。

李颖,朱磊,盖晓亚,张丽霞[2](2014)在《不同杀青方式对山东黄大茶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通过不同杀青方式(微波杀青、锅炒杀青、气热杀青、蒸汽杀青和沸水杀青五种)加工黄茶,研究杀青方式对山东黄大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杀青方式对黄大茶生化成分及感官品质影响不同,干热杀青利于做形,湿热杀青利于形成干茶黄,叶底黄的品质特征。湿热杀青中蒸汽杀青方式最佳,加工的黄大茶锅巴香浓郁持久,滋味醇厚甘爽,满口生香,叶底黄亮。因此,生产山东黄大茶适宜的杀青方式为蒸汽杀青。

李颖[3](2014)在《山东黄大茶加工工艺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山东茶区无性系茶苗的成功引种和修剪技术的不断提高,机械采摘将逐渐替代部分手工采摘,从而大大降低生产成本。然而机采叶成熟度较高,不宜加工优质绿茶、红茶。六大茶类之一的黄茶,因在加工过程中有闷黄工艺,其苦涩味物质得以分解而使滋味醇和甘爽,且黄大茶对原料嫩度要求较低。此外,山东人有长期饮用“老干烘”的习惯,而“老干烘”即为安徽省霍山县生产的一种黄大茶。因此,在山东地区进行黄大茶的研究和生产不仅可以节省生产成本,丰富山东茶叶种类,还可以满足山东人对黄大茶的需求。本文以山东茶区1芽3叶为原料,对黄大茶的萎凋、杀青、闷黄、提香分别设定不同处理,并进行感官审评、生化成分测定及香气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时期制得的黄大茶进行品质比较,探索了山东黄大茶较优的加工工艺及适制时间,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适度萎凋对茶鲜叶进行前处理,有利于黄茶品质的形成。所得成茶玉米甜香浓郁持久,汤色黄亮,滋味甜醇回甘。2.杀青方式对黄大茶感官品质及生化成分具有显着影响,五种杀青处理方式中,以蒸汽杀青方式所制成茶品质最优。其杀青叶中的叶绿素、黄酮类含量及酚氨比值均为最低,分别为0.31%、2.65%和4.27。成品茶中,叶绿素、茶多酚含量和酚氨比值均最低,分别为0.29%、6.90%和3.58;可溶性蛋白、黄酮类含量最高,分别为4.39%和2.04%。经感官审评,蒸汽杀青加工的黄大茶锅巴香浓郁持久,滋味醇厚甘爽,满口生香,叶底黄亮。因此,生产山东黄大茶适宜的杀青方式为蒸汽杀青。3.不同闷黄方式及时间对黄大茶感官品质及生化成分影响显着,干坯闷黄达到最佳品质所需时间长,生化成分含量变化幅度大,湿坯闷黄所需时间较短,变化幅度小。随着闷黄时间的延长,干坯闷黄各处理生化成分均呈现一定的变化趋势,其中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先降低后升高;酚氨比值、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先升高后降低;黄酮含量则先升高后趋于稳定。湿坯闷黄各处理除游离氨基酸及可溶性糖含量呈现明显的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外,其它成分与干坯闷黄相比,则变化幅度较小。感官审评表明,干坯闷黄以3d处理品质最佳,其黄茶特征香气高而持久,汤色橙黄较亮,滋味醇和有花香,回甘明显,叶底为黄亮。湿坯闷黄以3h处理品质最佳,其花香浓郁持久,汤色橙黄明亮,滋味厚爽,叶底黄较亮。4.对五种提香处理的黄大茶共检测出香气组分208种,其香气成分物质种类由高到低依次为烃类89种,醇类34种,醛类28种,酯类19种,酮类18种,杂环类16种,醚类2种,酸类、酰胺类各1种。各茶样共有香气组分32种,分别占香气总量的41.67%(T1)、53.59%(T2)、49.98%(T3)、35.09%(T4)、39.87%(T5)。随着提香温度的升高黄大茶香气组分具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具青草气的低沸点香气成分逐渐减少或消失,当温度高于120℃时花果香及烘烤香成分含量及种类逐渐增加;部分物质转化为同分异构体;不同处理茶样特征成分差异较大。另外,从香气种类看,烃、醇、醛、杂环类含量较高,其它类物质含量较少。提香温度的高低不仅影响黄大茶的香气类型和高低,而且也影响汤色和滋味,采用120℃或130℃提香,香气较佳。5.对以山东茶区6月、7月、8月、9月的鲜叶为原料,采用本试验研究的加工工艺制做的黄大茶进行感官审评和理化分析,其结果差异不显着,因此山东茶区6-9月的鲜叶均可用来加工黄大茶。

赵瑶,倪德江[4](2013)在《恩施玉露典型鲜叶蒸汽杀青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杀青是名优绿茶加工的关键工序之一。锅炒杀青一直是名优绿茶杀青的主要方式,具有茶叶香气高、滋味鲜醇的特点,但生产上容易出现茶叶烟焦的现象,影响了名茶的品质。近年来,蒸青茶因其色泽绿,汤色稳定的特点受到许多厂家和消费者的青睐。

朱德文[5](2013)在《用机采茶鲜叶加工速溶绿茶关键设备及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茶叶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茶叶在我国分布很广,我国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均达到世界之首。茶叶中含有多种人体需要的有效成分,具有医疗保健功能,对人体机能的增强和免疫相当有效。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快节奏的要求,速溶茶的生产和消费得到空前发展,其中速溶绿茶以健康、快捷、方便、卫生、原口味的特点迎合现代饮料消费时尚,当前国内外众多的企业和研究部门都在积极进行速溶茶加工和研究。速溶绿茶生产原料来源于茶叶或茶鲜叶,由于当前农村劳动力非常紧张和机械化采茶技术的成熟,机采茶数量和规模会越来越大,用机采茶鲜叶难以加工高档绿茶,由于速溶茶不讲究外形,将机采茶鲜叶加工速溶茶是很好的途径,也是将来发展的趋势。但是,机采茶鲜叶存在老嫩混杂、含有较多的茶梗,造成投料困难、杀青不匀不透、提取不充分等问题,而适用于速溶绿茶加工的机具很少,设备严重短缺,已不能适应我国现代茶产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制约了茶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研究开发新型适用的机采茶加工速溶绿茶技术及设备很有必要,也是速溶茶生产客观需求。为此,本文从速溶绿茶生产实际出发,研究开发机采茶鲜叶加工速溶绿茶关键设备及技术,为速溶茶加工提供技术支撑。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机采茶鲜叶粉碎设备及技术的研究。根据我国当前机采茶粉碎加工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在现有的粉碎技术基础上,研究开发了两种新型茶叶粉碎设备及技术。1)带式进料对滚铡切设备及技术的研究。对该机具的结构及关键部件进行了优化设计,根据生产实际,对影响茶叶铡切的主要因素进行了选择和优化试验,确定了主要影响茶叶切碎合格率、生产量和单位能耗的主次因素,获得了最佳工艺参数组合,由方差分析得知,影响茶叶铡切因素均达到了显着水平。通过生产试验,该机具各项性能指标均能达到设计要求。2)联合粉碎设备及技术的研究。对该机组中盘刀铡切装置和锤片粉碎装置进行了结构设计与工艺参数优化以及生产性能比较试验,获得了最佳结构参数和工艺参数。分析了盘刀式铡切技术与锤片粉碎技术各自的特点和优势,首次将这两种技术进行互补与融合,实现了针对机采茶等长纤维、含水量较高的物料粉碎技术上的融合与突破,解决了目前我国机采茶鲜叶粉碎技术上的难题,显示了较强的技术优势和生产上的实用性。经过生产实验及应用,该机组结构参数设计合理,粉碎作业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具有安全可靠、生产率高、能耗低等特点。2.机采茶鲜叶杀青设备及技术的研究。针对我国当前机采茶鲜叶杀青不匀不透等问题,在现有茶叶杀青技术的基础上,研究开发了三种茶叶杀青作业设备和工艺。1)热风-蒸汽联合杀青技术的研究。进行了微波杀青、蒸汽杀青、热风杀青、锅钞杀青与热风-蒸汽组合杀青比较试验,通过对茶叶杀青方式的感官评审、内含物含量的测定以及技术特点和经济性比较,得出热风-蒸汽组合杀青感官品质得分最高,对茶叶内含物的保留较多,但是,其设备结构复杂,一次性投资较大,杀青成本高、叶温不易控制。2)微波-远红外联合杀青设备及技术的研究。对其杀青工艺进行了优化试验,得到了最佳工艺参数和主要影响因素,并与带式微波杀青、滚筒微波杀青、远红外杀青进行了比较,经感官品质评定其得分最高,除外形色泽评分略低于微波杀青外,其余感官品质均较好。对杀青的茶叶有效成分进行了测定,除茶多酚和儿茶素含量略低于微波杀青外,其余成分的含量均高于其他杀青,结合了微波杀青和远红外杀青的优势,克服了单纯使用微波杀青的不足之处。3)微波滚筒杀青设备及技术的研究。对微波滚筒的结构参数和运动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与计算,充分利用在微波能的作用下茶叶运动学原理,获得了茶叶在滚筒内的运动轨迹,并通过正交试验设计,获得了滚筒微波杀青最佳工艺参数,经感官品质评审得分最高,测定其氨基酸、咖啡碱和茶多酚的含量均高于带式微波杀青、远红外杀青、远红外-微波组合杀青,显示了较大的杀青优势。3.机采茶鲜叶有效成分浸提设备及技术的研究。针对我国当前机采茶叶内含有效成分浸提加工中存在的浸提时间长、产量低等问题,采用单一提取技术或传统水浴浸提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研究开发了两种茶叶浸提设备和工艺。1)微波-超声波联合逆流浸提设备及技术的研究。将微波和超声波浸提技术及工艺进行有机地结合,确定了茶叶浸提工艺方案,分析了微波和超声联合浸提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正交试验优化设计,确定了主要影响因素顺序和最佳浸提工艺参数,并与传统水浴浸提进行了比较试验,显示了微波和超声波联合浸提具有较大的优势。2)超声波辅助浸提茶鲜叶中茶多酚的工艺的研究。利用超声波具有机械破碎和空化两项功能,通过试验,获得了超声波浸提的主要影响因素和最佳浸提工艺参数,并与传统水浴浸提进行了比较试验,显示了超声波浸提茶多酚得率高、浸提时间短、温度低、次数少。在相同的浸提得率下,与常规水浴浸提法相比节省时间4/5。

贾士军[6](2012)在《丹参叶茶加工工艺及其抗氧化性能研究》文中指出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为唇形科(Labiatae)鼠尾草属(Salvia)植物,以根入药。目前丹参地下部及其制剂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大量的地上部分却弃之不用。有研究表明,丹参地上部含有与根相似的水溶性成分,且地上部分约为根重的两倍,因此,对丹参地上部的开发利用十分必要,丹参叶茶就是开发丹参叶的一种方式。本课题对丹参叶中的有效成分进行动态分析,以化学成分含量最高时期采收的丹参叶为原料,并对丹参叶茶加工过程的工艺参数进行控制,以开发含有较高有效成分的优质丹参叶茶。同时对丹参叶茶的饮用方法及其抗氧化性能进行初步分析,为丹参叶茶的推广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支撑。研究结果如下:(1)丹参叶在8月份后水分含量基本不变,而且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可溶性糖、总酚、类黄酮、维生素C、丹酚酸B和迷迭香酸在9月份至10月中旬基本处于含量高峰期。考虑到丹参在9月份已封垄,在此期间采叶不但不影响丹参根部生长,反而有利于通风透光;而10月中旬以后,丹参叶开始老化,各种化学成分含量下降。因此,丹参叶的适宜采收期为9月至10月中旬。(2)萎凋增加了丹参叶的类黄酮、总酚和游离氨基酸含量,但同时降低了可溶性糖的含量,因此要注意萎凋时间的长短,从而达到既改进丹参叶茶的活性成分,又不会极大地影响丹参叶茶的感官品质。本研究发现丹参叶的最适合萎凋时间为6h左右。(3)通过分析丹参叶茶杀青方法、鲜叶处理方法对丹参叶茶化学成分和感官品质的影响,得出丹参鲜叶不切进行蒸汽杀青效果最好。(4)揉捻会增加丹参叶茶的细胞破损率,从而使其水浸出物含量增加,有利于提高丹参叶茶的可冲泡性。(5)通过分析不同干燥方法对丹参叶茶化学成分和感官品质的影响,得出烘干的丹参叶茶品质较好。(6)对丹参叶茶进行冲泡试验,得出较优的冲泡条件为:冲泡水温100℃、冲泡茶水比1g:50mL,冲泡时间3-5min。其中冲泡水温对丹参叶茶的水浸出物和感官品质影响最大。(7)丹参叶茶、丹参叶和丹参根茶的水提取物和乙醇提取物在羟基自由基清除率、清除DPPH自由基、还原力和抑制脂质过氧化能力等方面均有一定的作用,且丹参叶茶的抗氧化能力高于丹参叶和丹参根茶,表明经过加工有助于丹参叶茶抗氧化能力的提高。

孙峰[7](2012)在《超微绿茶粉的制备及其茶饮料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绿茶是我国的一种传统健康饮品,绿茶中含有茶多酚、茶多糖、茶氨酸等多种营养及功能性成分,具有抗氧化、防癌、抑菌等多种功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保健意识的增强,利用茶叶的功能成分研究与开发新型茶食品是食品工业发展的一大趋势。超微茶粉主要采用现代超微粉碎技术将茶叶粉碎成微米级甚至纳米粒的超微粉,能有效利用茶叶的营养与保健功能,提高其生物利用率。本课题主要以夏秋茶为原料,研究超微茶粉的加工工艺,优化蒸汽杀青、微波干燥以及超微粉碎加工工艺参数,获得粒径较为均匀的超微绿茶粉,并研究利用超微茶粉开发珍珠奶茶饮料产品的的生产工艺。本课题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超微茶粉加工工艺研究以夏秋茶为原料,研究超微茶粉生产过程中的蒸汽杀青和微波干燥以及超微加工工艺,优化工艺参数。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夏秋茶蒸汽杀青工艺参数为:蒸汽速度250rmin-1,脱水速度1100rmin-1,杀青温度120℃,而优化的微波干燥最佳工艺参数为:投叶量700克,传送速度400r min-1,微波功率7×850w。对茶叶生化成分检测结果显示,采用蒸汽杀青的绿茶维生素C、茶多酚含量要显着高于采用滚筒杀青的绿茶。与锅炒绿茶相比较,采用微波干燥技术加工的绿茶中维生素C含量有所增加,汤色有所降低,而茶多酚和叶绿素的含量变化和锅炒杀青绿茶相比无显着性差异。采用30B型万能粉碎机先将干茶叶进行初粉碎,再用QLM-100KA气流粉碎机进行二次粉碎,即可得到粒径为小于10μm的超微绿茶粉。通过研究超微荼粉加工工艺,获得叶绿素保留率高、颗粒粒径较小(2-3um)且较为均匀的超微荼粉产品。使用Mastersizer Microplus粒度分析仪对制备的超微绿茶粉的粒径进行检测,其平均粒径为3.4um。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呈不规则细小碎片。2.超微茶粉研制奶茶饮料工艺研究以超微茶粉为主要原料,研究珍珠粉圆制备工艺与产品配方,通过筛选淀粉种类、超微茶粉及水的添加量、煮制时间以及白砂糖等原料比例等获得粉圆最佳制备参数。结果显示,在珍珠粉圆的制备中采用木薯淀粉相对于其他淀粉类具有较好的感官评分,产品配方以超微茶粉、水、糖及木薯淀粉以1:17:20:40为最佳,利用中火并在搅动下,粉圆的煮制时间为煮15min为宜。珍珠粉圆经过熟化、焖蒸、过冷等工艺再添加鲜奶即可制得外观鲜绿口味鲜美的珍珠奶茶新产品。

边金霖[8](2012)在《产地与加工过程中绿茶香气物质的变化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茶叶香气与茶叶品质和效益关系密切,长期以来人们对其有较多的关注,但因香气研究手段复杂,设备要求较高,对其研究不尽完善。本课题系统的比较了不同香气提取方法,产地条件,钾肥管理,以及加工中的摊放、杀青工艺对茶叶香气物质所带来的影响,可为香气测定,指导茶园建设和栽培、加工技术改进,提供理论依据。1.冲泡法和干茶法在香气物质种类、重要呈香物质含量、香气组分比例方面差异较大,干茶法优于冲泡法。干茶直接进行挥发物质萃取报道较少,对此设计了干茶法测定条件的研究,结果表明:检测茶叶香气HS-SPME-GC-MS优化检测条件为称取10.0g茶粉(过28目筛)置于萃取瓶,在60℃温度水浴锅中静置10min,用65μm PDMS/DVB萃取头萃取60min。2.香气高低不同的三产地茶叶香气物质测定表明,高香茶挥发性物质总量较高,比低香型茶叶增加21%左右。醇类、烯类和烷类是三个产地茶叶挥发性物质的主体部分,这些物质含量在两香型茶叶中差异明显:低香型茶叶中烷类物质较多,高达29.36%,高香型茶叶烷类物质含量只有14%左右。高香型茶叶所含的醇类和烯类物质较高,比低香型茶叶分别增加了49.11-54.18%和32.08-34.46%。此外,高香型茶叶中含有较多的芳樟醇、正辛醇、香叶醇、蒎烯、丁子香烯、法尼烯、己酸-3-已烯等物质。与低香型茶叶对比,高香型茶中芳樟醇增加301.84-382.41%,正辛醇增加78.05-154.12%,香叶醇增加51.67-267.39%。而低香型茶叶中含有较多的戊醇、庚醛、β-环柠檬醛、青叶醇、2-己基-1-辛醇等的香气物质,其中高香茶的庚醛与低香茶叶相比减少79.14-80.67%。3.高、低香型茶产地的土壤条件测定(pH值、全碳氮量和全量、速效元素含量),表明高、低香型茶产地的pH和全碳、全氮含量差异不大,而元素含量差异明显,其中高香茶产地土壤中钾、镁、磷元素含量高于低香茶产地。高香茶产地上层土壤的全钾含量比低香茶产地高出125.62-168.40%%,全镁含量增加41.69-163.30%,全磷含量增加121.53-298.14%;下层土壤全钾含量增加113.05-157.43%%,全镁含量依次增加37.60-67.23%,全磷含量依次增加159.55%,366.23%。钾、镁、磷元素的速效态含量在两种香型茶产地的土壤中的差异呈现与全量元素相同的规律,且上述元素差异均达到显着性水平(P<0.05)4.钾肥的施用对茶叶中挥发性物质有较大影响,目前对这方面研究较少。通过对不同钾肥处理(不同水平和种类钾肥)茶叶挥发性物质测定,分析钾肥施用对茶叶香气带来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钾会改变茶叶致香物质的含量和比例,进而改善茶叶的香气特征。钾肥以后,一方面能增加罗勒烯、芳樟醇氧化物、芳樟醇、苯甲醛、苯甲醇、β-苯乙醇和壬醛等物质的含量。另一方面,青叶醇、正戊醇、庚醛的含量下降,这些物质具有青草气等不良香气。5.不同钾肥施用水平对茶叶香气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钾处理(CK1)相比,随钾肥肥力水平增加,4月采摘茶叶的芳樟醇增加50.34%(A1)、61.72%(A2)和81.03%(A3),且相互间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在A2、A3处理中茶叶的苯甲醇依次增加24.61%、48.60%,p-苯乙醇分别增加30.67%、43.25%。施钾后脂肪酸类中具青草气的庚醛含量降低,而花香气味的壬醛、辛醇含量增加。5月和7月茶叶香气物质有类似的规律。6.不同种类钾肥对茶叶香气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钾肥均能促进茶叶中具良好花香的罗勒烯、芳樟醇及其氧化物、α-荜澄茄油烯、长叶烯、α-萜品醇、β-苯乙醇等物质增加,这些物质含量差异达显着水平(P<0.05)。与CK2相比,B1、B2处理,浙农117茶叶中顺芳樟醇氧化物分别增加235.64、67.38%,芳樟醇分别增加207.31、41.10%,萜品醇分别增加62.20、58.94%。此外,B1处理茶样的顺芳樟醇氧化物、芳樟醇成分明显高于B2处理,且各物质含量差异均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但苯甲醛、p-苯乙醇低于B2处理,差异显着(P<0.05),上述结果与龙井43品种施钾效应类似。7.研究不同摊放时间绿茶的主要香气物质的变化规律,以掌握最适合摊放工艺。结果表明,4月份采摘的一芽二叶原料,经过8-12h摊放(室内环境条件温度17-25℃,湿度66-85℃),茶叶含水量为70-71%,较为合适。因为此阶段处理中高沸点的花香型的萜烯醇类、烯类物质含量处于较高水平,如荜澄茄油烯和丁香烯均在摊放8h达到最大值,与不摊放对比分别增加95.99和15.67%;芳樟醇、杜松醇、萜品醇在摊放12h达到最大值,与不摊放处理相比,其值分别增加187.76、260.91和65.22%。而具有青气的低沸点醇类和醛类等香气成分含量在处于较低的水平。如与不摊放叶对比,摊放12h茶叶中青叶醇、p-环柠檬醛、庚醛分别减少40.86%,64.47%和12.00%。8.研究杀青温度对茶叶挥发性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Ⅱ茶叶中具有芳香气味的代表性物质含量,主要是一些醇类物质如芳樟醇、香叶醇最高,与处理Ⅰ、Ⅲ增加显着。处理Ⅰ和处理Ⅲ,茶叶的醇类香气成分少,茶叶香气形成的物质基础差,对茶叶香气品质的形成不利。其中与处理Ⅱ相比,处理Ⅰ、Ⅲ茶叶中芳樟醇分别减少45.24、42.04%、芳樟醇氧化物(Ⅰ)分别减少45.68、32.67%,芳樟醇氧化物(Ⅱ)分别减少34.89、39.16%%,香叶醇分别减少53.66、56.95%,苯乙醇分别减少15.18、13.90%。因此认为处理Ⅱ杀青温度,茶叶含水量在55-60%之间,香气质量较好。

许倩瑜[9](2011)在《加工工艺对绿茶茶多酚含量的影响概述》文中认为茶多酚具有解毒、抗辐射作用,能有效地阻止放射性物质侵入骨髓,并可使锶90和钴60迅速排出体外,被健康及医学界誉为"辐射克星"。研究表明,在绿茶的加工过程中,摊放、杀青、揉捻、干燥等环节,会影响绿茶中茶多酚的含量。

袁英芳[10](2010)在《绿茶杀青技术研究概述》文中研究表明杀青是绿茶加工过程中的关键工序,对绿茶的品质起着决定性作用。杀青的好坏主要受杀青方式、杀青温度和杀青时间的影响,本文概述了影响绿茶杀青的主要参数,并对杀青方式进行了展望。

二、大叶种绿茶蒸汽杀青工艺的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叶种绿茶蒸汽杀青工艺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因子对酸茶品质及高含量GA形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夏秋茶原料的开发利用现状
        1.1.1 夏秋茶品质现状
        1.1.2 夏秋茶开发现状
        1.1.3 夏秋茶加工现状
        1.1.4 我国传统茶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1.1.5 夏秋茶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
    1.2 酸茶的历史与研究现状
    1.3 茶叶中GA研究现状
        1.3.1 茶树鲜叶中GA的含量
        1.3.2 茶叶加工中GA的含量变化
        1.3.3 GA对茶叶的作用
        1.3.4 茶叶中GA形成机理
    1.4 没食子酸的生物活性与生产应用
        1.4.1 GA的生物活性
        1.4.2 GA的生产应用
    1.5 立题背景及研究目的
        1.5.1 立题背景
        1.5.2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材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酸茶制作工艺流程与操作要点
        2.2.2 以不同因素加工发酵酸茶样品
        2.2.3 茶样审评方法
        2.2.4 酸茶常规理化分析方法
        2.2.5 儿茶素组分、咖啡碱、没食子酸的检测
        2.2.6 抗氧化性能测定
        2.2.7 数据处理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同品种原料对酸茶品质的影响
        3.1.1 不同品种原料的酸茶感官品质
        3.1.2 不同品种原料的酸茶常规理化品质
        3.1.3 不同品种原料的酸茶的GA、咖啡碱与儿茶素组成
        3.1.4 不同品种原料的酸茶抗氧化性能分析
        3.1.5 不同品种原料的酸茶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3.2 不同嫩度原料对酸茶品质的影响
        3.2.1 不同嫩度原料的酸茶的感官品质
        3.2.2 不同嫩度原料的酸茶的常规理化品质
        3.2.3 不同嫩度原料的酸茶GA、CAFF、儿茶素组分含量分析
        3.2.4 不同嫩度原料的酸茶的抗氧化性能分析
        3.2.5 不同嫩度原料的酸茶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3.3 不同摊放时间对酸茶的品质影响
        3.3.1 不同摊放时间的酸茶的感官品质
        3.3.2 不同摊放时间的酸茶的常规理化品质
        3.3.3 不同摊放时间的酸茶的GA、CAFF、儿茶素组分含量分析
        3.3.4 不同摊放时间的酸茶的抗氧化性能分析
        3.3.5 不同摊放时间的酸茶的没食子酸与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3.4 不同杀青方式对酸茶的品质影响
        3.4.1 不同杀青方式的酸茶的感官品质
        3.4.2 不同杀青方式的酸茶的常规理化品质
        3.4.3 不同杀青方式的酸茶的GA、CAFF、儿茶素组分含量分析
        3.4.4 不同杀青方式的酸茶的抗氧化性能分析
        3.4.5 不同杀青方式的酸茶的没食子酸与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3.5 不同杀青方式对酸茶的品质影响
        3.5.1 不同杀青程度的酸茶的感官品质
        3.5.2 不同杀青程度的酸茶的常规理化品质
        3.5.3 不同杀青程度的酸茶的GA、CAFF、儿茶素组分含量分析
        3.5.4 不同杀青程度的酸茶的抗氧化性能分析
        3.5.5 不同杀青程度的酸茶的没食子酸与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3.6 不同发酵温度对酸茶的品质影响
        3.6.1 不同发酵温度的酸茶的感官品质
        3.6.2 不同发酵温度的酸茶的常规理化品质
        3.6.3 不同发酵温度的酸茶的GA、CAFF、儿茶素组分含量分析
        3.6.4 不同发酵温度的酸茶的抗氧化性能分析
        3.6.5 不同发酵温度的酸茶的没食子酸与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3.7 不同发酵时间对酸茶的品质影响
        3.7.1 不同发酵时间的酸茶的感官品质
        3.7.2 不同发酵时间的酸茶的常规理化品质
        3.7.3 不同发酵时间的酸茶的GA、CAFF、儿茶素组分含量分析
        3.7.4 不同发酵时间的酸茶的抗氧化性能分析
        3.7.5 不同发酵时间的酸茶的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3.8 不同干燥方式对酸茶的品质影响
        3.8.1 不同干燥方式的酸荼的感官品质
        3.8.2 不同干燥方式的酸茶的常规理化品质
        3.8.3 不同干燥方式的酸茶的GA、CAFF、儿茶素组分含量分析
        3.8.4 不同干燥方式的酸茶的抗氧化性能分析
        3.8.5 不同干燥方式的酸茶的没食子酸与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4.1 不同原料对酸茶品质的影响
    4.2 不同工艺对酸茶品质的影响
    4.3 没食子酸形成的原因
    4.4 酸茶的研究展望
        4.4.1 加大酸茶的研究力度,可促进茶产业持续有效发展
        4.4.2 探明酸茶高含量GA形成的动态规律
        4.4.3 进一步明确微生物发酵、湿热反应和酶促转化对茶叶高含量GA形成的作用,探明茶叶高含量GA形成的机理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发表论文情况

(2)不同杀青方式对山东黄大茶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处理及方法
        1.2.1 不同杀青处理
        1.2.2 加工工艺流程
        1.2.3 样品制备
    1.3 仪器设备
    1.4 实验方法
        1.4.1 感官审评方法
        1.4.2 理化检测项目和方法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杀青方式黄大茶感官品质差异
    2.2 不同杀青处理对样品生化成分的影响
        2.2.1 不同处理对杀青叶生化成分的影响
        2.2.2 不同处理对黄大茶生化成分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3)山东黄大茶加工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黄茶研究进展及产销现状
        1.2.1 黄茶的发展历史
        1.2.2 黄茶产品种类
        1.2.3 我国黄茶产销现状
        1.2.4 黄茶品种适制性的研究进展
        1.2.5 黄茶加工工艺的研究进展
        1.2.6 黄茶品质形成机理研究进展
        1.2.7 黄茶保健作用研究进展
        1.2.8 黄茶品质研究现状
        1.2.9 黄茶香气研究进展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目的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设备与仪器
    2.3 试验设计
        2.3.1 萎凋处理方法
        2.3.2 杀青方式处理方法
        2.3.3 闷黄处理方法
        2.3.4 提香处理方法
        2.3.5 不同时期黄大茶的加工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1 感官审评方法
        2.4.2 理化检测方法
        2.4.3 香气成分测定
    2.5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萎凋处理对山东黄大茶品质的影响
        3.1.1 不同萎凋处理对山东黄大茶感官品质的影响
        3.1.2 不同萎凋处理对山东黄大茶生化品质的影响
    3.2 不同杀青处理对山东黄大茶品质的影响
        3.2.1 不同杀青处理对黄大茶感官品质的影响
        3.2.2 不同杀青处理对样品生化成分的影响
    3.3 不同闷黄方式与时间对山东黄大茶品质的影响
        3.3.1 干坯闷黄时间对山东黄大茶感官品质的影响
        3.3.2 湿坯闷黄时间对山东黄大茶感官品质的影响
        3.3.3 不同闷黄处理对山东黄大茶生化成分的影响
    3.4 不同提香处理对山东黄大茶品质的影响
        3.4.1 不同提香处理对山东黄大茶感官品质的影响
        3.4.2 不同提香处理对山东黄大茶香气成分的影响
    3.5 不同时期山东黄大茶品质比较
        3.5.1 不同时期山东黄大茶感官品质比较
        3.5.2 不同时期山东黄大茶生化成分比较
4 讨论
    4.1 萎凋处理方法与山东黄大茶品质的关系
    4.2 杀青处理方式与山东黄大茶品质的关系
    4.3 闷黄处理方式与山东黄大茶品质的关系
    4.4 提香处理方法与山东黄大茶品质的关系
    4.5 不同时期原料对山东黄大茶品质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恩施玉露典型鲜叶蒸汽杀青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材料和方法
    1. 材料
    2. 处理
    3. 测定项目与分析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1. 蒸汽杀青单因素试验
    2. 蒸汽杀青正交优化试验
        (1)蒸汽杀青正交试验对茶叶感官品质的影响
        (2)蒸汽杀青正交试验对茶叶主要品质成分的影响
三、结论

(5)用机采茶鲜叶加工速溶绿茶关键设备及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插图和附表清单
主要缩略词和符号表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机械化采茶概述
        1.1.1 茶叶机械化采摘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1.1.2 采茶机特点及分类
        1.1.2.1 往复切割式采茶机
        1.1.2.2 钩刀切割式采茶机
        1.1.2.3 螺旋滚切式采茶机
        1.1.2.4 电动采茶机
        1.1.3 机采茶鲜叶特性
    1.2 速溶茶概述
        1.2.1 速溶茶的基本概念
        1.2.2 速溶茶的特性
        1.2.3 速溶茶的分类
    1.3 机采茶粉碎加工作业研究现状及其进展
        1.3.1 粉碎的基本概念
        1.3.2 粉碎粒度
        1.3.3 粒度分布
        1.3.4 粉碎技术应用领域
        1.3.5 粉碎技术类型及研究现状
        1.3.5.1 锤片式粉碎技术
        1.3.5.2 铡切式粉碎技术
        1.3.5.3 揉切式粉碎技术
        1.3.5.4 组合式粉碎技术
        1.3.6 粉碎技术研究现状总结
    1.4 杀青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茶叶杀青的概念
        1.4.2 杀青主要功能
        1.4.3 杀青技术应用领域
        1.4.4 杀青能源的选择
        1.4.5 茶叶杀青理论
        1.4.6 茶叶杀青技术类型及研究现状
        1.4.6.1 高温杀青
        1.4.6.2 低温杀青
        1.4.6.3 锅炒杀青
        1.4.6.4 蒸汽杀青
        1.4.6.5 滚筒杀青
        1.4.6.6 热风杀青
        1.4.6.7 微波杀青
        1.4.6.8 联合杀青
        1.4.7 茶叶杀青技术研究现状总结
    1.5 茶叶浸提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浸提的概念
        1.5.2 浸提技术应用领域
        1.5.3 浸提技术类型及研究现状
        1.5.3.1 有机溶剂提取技术
        1.5.3.2 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
        1.5.3.3 超声辅助浸提技术
        1.5.3.4 微波辅助浸提技术
        1.5.4 茶叶浸提技术研究现状总结
第2章 引言
    2.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2.2 研究内容
        2.2.1 机采茶鲜叶粉碎设备及技术的研究
        2.2.1.1 带式进料对滚铡切设备及技术的研究
        2.2.1.2 联合粉碎设备及技术的研究
        2.2.2 茶叶杀青技术及设备的研究
        2.2.2.1 热风-蒸汽联合杀青设备及技术的研究
        2.2.2.2 微波-远红外联合杀青设备及技术的研究
        2.2.2.3 茶叶微波滚筒杀青设备及技术的研究
        2.2.3 茶叶内有效成分浸提设备及技术的研究
        2.2.3.1 微波-超声波联合逆流辅助浸提设备及技术的研究
        2.2.3.2 超声波辅助浸提茶鲜叶中茶多酚的工艺的研究
第3章 机采茶鲜叶粉碎设备及技术的研究
    3.1 带式进料对滚铡切设备及技术的研究
        3.1.1 整机结构及工作原理
        3.1.2 关键工作部件的设计及参数的确定
        3.1.2.1 切割机构设计
        3.1.2.2 压力调节装置
        3.1.2.3 割刀设计
        3.1.3 铡切工艺参数试验
        3.1.3.1 材料与设备
        3.1.3.2 试验方法
        3.1.3.3 试验设计
        3.1.4 结果与分析
        3.1.4.1 工艺参数优化试验
        3.1.4.2 生产性能考核试验
        3.1.5 主要技术参数
        3.1.6 结论
    3.2 联合粉碎机组的研制
        3.2.1 结构组成与工作原理
        3.2.2 盘刀铡切装置关键部件的结构设计
        3.2.2.1 喂入装置
        3.2.2.2 切碎部件设计
        3.2.3 锤片式粉碎装置关键部件的结构设计
        3.2.3.1 转子部件设计
        3.2.3.2 粉碎室宽度的确定
        3.2.3.3 粉碎室形状的确定
        3.2.3.4 齿条的设计
        3.2.3.5 锤齿间隙
        3.2.3.6 筛片设计
        3.2.3.7 传动方案的确定
        3.2.3.8 进料机构设计
        3.2.3.9 排料方式及输送装置设计
        3.2.4 盘刀铡切装置工艺参数试验
        3.2.4.1 材料与设备
        3.2.4.2 试验方法
        3.2.4.3 试验设计
        3.2.5 结果与分析
        3.2.5.1 盘刀转速对铡切能耗和合格率的影响
        3.2.5.2 动定刀间隙对铡切能耗和合格率的影响
        3.2.5.3 切割刀数对铡切能耗和合格率的影响
        3.2.5.4 滑切角对铡切能耗和合格率的影响
        3.2.5.5 工艺参数优化试验
        3.2.6 锤片式粉碎装置工艺参数试验
        3.2.6.1 材料与设备
        3.2.6.2 试验方法
        3.2.6.3 试验设计
        3.2.7 结果与分析
        3.2.7.1 锤片末端线速度对茶叶粉碎生产率和单位能耗的影响
        3.2.7.2 锤筛间隙对茶叶粉碎生产率和单位能耗的影响
        3.2.7.3 锤片数量对茶叶粉碎生产率和单位能耗的影响
        3.2.7.4 工艺参数优化试验
        3.2.7.5 与普通锤片粉碎机生产比较试验
        3.2.8 联合粉碎机组主要技术参数
        3.2.9 联合粉碎机组主要性能考核
        3.2.10 结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机采茶鲜叶杀青设备及技术的研究
    4.1 热风-蒸汽联合杀青设备及技术的研究
        4.1.1 整机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
        4.1.2 蒸汽热风组合杀青与其他杀青方式的比较试验
        4.1.2.1 材料与设备
        4.1.2.2 试验方法
        4.1.2.3 试验设计
        4.1.3 结果与分析
        4.1.3.1 蒸汽热风组合杀青与其他杀青方式对绿茶外形色泽的影响
        4.1.3.2 蒸汽热风组合杀青与其他杀青方式对绿茶汤色的影响
        4.1.3.3 蒸汽热风组合杀青与其他杀青方式对绿茶香气的影响
        4.1.3.4 蒸汽热风组合杀青与其他杀青方式对绿茶滋味的影响
        4.1.3.5 蒸汽热风组合杀青与其他杀青方式对绿茶叶底的影响
        4.1.3.6 蒸汽热风组合杀青与其他杀青方式对绿茶感官品质综合得分的影响
        4.1.3.7 蒸汽热风组合杀青与其他杀青方式对绿茶内含成分的的影响
        4.1.3.8 蒸汽热风组合杀青与其他杀青方式技术特性的比较试验
        4.1.4 结论
    4.2 微波-远红外联合杀青设备及技术的研究
        4.2.1 技术特点
        4.2.2 整机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
        4.2.3 杀青工艺参数试验
        4.2.3.1 材料与设备
        4.2.3.2 试验方法
        4.2.3.3 试验设计
        4.2.4 结果与分析
        4.2.4.1 杀青功率对速溶绿茶品质成分的影响
        4.2.4.2 杀青时间对速溶绿茶品质成分的影响
        4.2.4.3 投叶量对速溶绿茶品质成分的影响
        4.2.4.4 杀青工艺参数优化试验
        4.2.4.5 微波远红外联合杀青与其他杀青效果的比较试验
        4.2.4.6 微波远红外联合杀青与其他杀青方式对绿茶感官品质的影响
        4.2.5 结论
    4.3 微波滚筒杀青设备及技术的研究
        4.3.1 设备的结构组成
        4.3.2 工作过程及原理
        4.3.3 关键部件的结构设计及参数确定
        4.3.3.1 滚筒尺寸
        4.3.3.2 抄板间距
        4.3.3.3 几何参数
        4.3.3.4 滚筒回转速度
        4.3.3.5 所需功率的确定
        4.3.4 杀青工艺参数试验
        4.3.4.1 材料与设备
        4.3.4.2 试验方法
        4.3.4.3 试验设计
        4.3.5 结果与分析
        4.3.5.1 杀青温度对速溶绿茶主要成分含量的影响
        4.3.5.2 杀青时间对速溶绿茶主要成分含量的影响
        4.3.5.3 投叶量对速溶绿茶主要成分含量的影响
        4.3.5.4 杀青工艺参数优化试验
        4.3.5.5 微波滚筒杀青与其他杀青方式生产比较试验
        4.3.6 微波滚筒杀青设备主要技术参数
        4.3.7 结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茶叶有效成分浸提设备及技术的研究
    5.1 微波-超声波联合浸提设备及技术的研究
        5.1.1 浸提机的结构、工作原理及技术特点
        5.1.1.1 结构组成
        5.1.1.2 工作过程及原理
        5.1.1.3 技术的特点
        5.1.2 浸提工艺参数试验
        5.1.2.1 材料与设备
        5.1.2.2 试验方法
        5.1.2.3 试验设计
        5.1.3 结果与分析
        5.1.3.1 浸提功率对茶叶主要成分浸提率的影响
        5.1.3.2 浸提时间对茶叶主要成分浸提率的影响
        5.1.3.3 料液比对茶叶主要成分浸提率的影响
        5.1.3.4 浸提工艺参数优化试验
        5.1.3.5 与传统水浴浸提茶叶主要成分效果的比较试验
        5.1.4 结论
    5.2 超声波辅助浸提茶鲜叶中茶多酚的工艺研究
        5.2.1 浸提工艺参数试验
        5.2.1.1 材料与设备
        5.2.1.2 试验方法
        5.2.1.3 试验设计
        5.2.2 结果与分析
        5.2.2.1 浸提功率对茶多酚浸出效果的影响
        5.2.2.2 浸提温度对茶多酚浸出效果的影响
        5.2.2.3 料液比对茶多酚浸出效果的影响
        5.2.2.4 茶叶粉碎度对茶多酚浸出效果的影响
        5.2.2.5 浸提工艺参数优化试验
        5.2.2.6 超声波浸提与传统水浴浸提的比较试验
        5.2.3 结论
    5.3 本章小结
论文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试验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致谢
作者简介
个人学习与工作经历

(6)丹参叶茶加工工艺及其抗氧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概述
        1.2.1 丹参概述
        1.2.2 茶叶加工概述
        1.2.3 茶叶冲泡方法概述
        1.2.4 抗氧化性能概述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工艺流程
        2.2.2 丹参叶采摘时间研究
        2.2.3 萎凋工艺条件研究
        2.2.4 不同杀青方式对丹参叶茶化学成分含量和感官品质的影响
        2.2.5 鲜叶不同处理对丹参叶茶化学成分含量和感官品质的影响
        2.2.6 揉捻对丹参叶茶品质改进的影响
        2.2.7 不同干燥方式对丹参叶茶化学成分含量和感官品质的影响
        2.2.8 不同冲泡条件对丹参叶茶化学成分浸出量和感官品质的影响
        2.2.9 丹参叶茶抗氧化性能研究
        2.2.10 测定方法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采收期对丹参叶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
        3.1.1 丹参叶的含水量
        3.1.2 丹参叶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
        3.1.3 丹参叶的可溶性糖含量
        3.1.4 丹参叶的类黄酮含量
        3.1.5 丹参叶的总酚含量
        3.1.6 丹参叶的维生素 C 含量
        3.1.7 丹参叶的丹酚酸 B 和迷迭香酸含量
    3.2 萎凋对丹参叶茶化学成分含量和感官品质的影响
        3.2.1 对丹参叶含水量的影响
        3.2.2 对丹参叶水浸出物含量的影响
        3.2.3 对丹参叶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3.2.4 对丹参叶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
        3.2.5 对丹参叶总酚和类黄酮含量的影响
        3.2.6 对丹参叶茶感官品质的影响
    3.3 鲜叶不同处理对丹参叶茶化学成分含量和感官品质的影响
        3.3.1 对丹参叶茶主成分含量的影响
        3.3.2 对丹参叶茶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3.3.3 对丹参叶茶感官品质的影响
    3.4 杀青方式对丹参叶茶化学成分含量和感官品质的影响
        3.4.1 对丹参叶茶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
        3.4.2 对丹参叶茶水浸出物含量的影响
        3.4.3 对丹参叶茶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3.4.4 对丹参叶茶总酚、类黄酮和维生素 C 含量的影响
        3.4.5 对丹参叶茶丹酚酸 B 和迷迭香酸含量的影响
        3.4.6 对丹参叶茶感官品质的影响
    3.5 揉捻对丹参叶茶品质改进的影响
        3.5.1 对丹参叶茶细胞破损率和水浸出物含量的影响
        3.5.2 对丹参叶茶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5.3 对丹参叶茶游离氨基酸、类黄酮和总酚含量的影响
    3.6 不同干燥方式对丹参叶茶化学成分含量和感官品质的影响
        3.6.1 对丹参叶茶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影响
        3.6.2 对丹参叶茶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的影响
        3.6.3 对丹参叶茶类黄酮、总酚和 Vc 的影响
        3.6.4 对丹参叶茶丹酚酸 B 和迷迭香酸的影响
        3.6.5 对丹参叶茶感官品质的影响
    3.7 不同冲泡条件对丹参叶茶化学成分浸出量和感官品质的影响
        3.7.1 对丹参叶茶水浸出物含量的影响
        3.7.2 对丹参叶茶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影响
        3.7.3 对丹参叶茶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7.4 对丹参叶茶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3.7.5 对丹参叶茶类黄酮含量的影响
        3.7.6 对丹参叶茶总酚含量的影响
        3.7.7 对丹参叶茶感官品质的影响
    3.8 丹参叶茶抗氧化性能研究
        3.8.1 丹参叶、丹参叶茶、丹参根茶不同提取溶剂下的总酚和类黄酮含量
        3.8.2 丹参叶、丹参叶茶、丹参根茶的 DPPH 自由基清除率
        3.8.3 丹参叶、丹参叶茶、丹参根茶的总还原力
        3.8.4 丹参叶、丹参叶茶、丹参根茶的羟基自由基清除率
        3.8.5 丹参叶、丹参叶茶、丹参根茶的抑制脂质过氧化能力
4 讨论
    4.1 采收期对丹参叶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
    4.2 萎凋对丹参叶茶化学成分含量和感官品质的影响
    4.3 鲜叶不同处理对丹参叶茶化学成分含量和感官品质的影响
    4.4 杀青方式对丹参叶茶化学成分含量和感官品质的影响
    4.5 揉捻对丹参叶茶品质改进的影响
    4.6 不同干燥方式对丹参叶茶化学成分含量和感官品质的影响
    4.7 不同冲泡条件对丹参叶茶化学成分浸出量和感官品质的影响
    4.8 丹参叶茶抗氧化性能研究
5 结论
    5.1 采收期对丹参叶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
    5.2 丹参叶茶加工工艺的确定
    5.3 冲泡工艺的确定
    5.4 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超微绿茶粉的制备及其茶饮料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茶叶的功能成分与作用
        1.1 茶叶在我国的地位与作用
        1.2 茶叶的功能成分及活性
    2 超微茶粉研究概述
        2.1 超微茶粉的定义
        2.2 超微茶粉生产关键技术
        2.3 超微茶粉的产品特点
    3 超微茶粉与茶食品开发研究进展
        3.1 烘焙食品
        3.2 面条及糖果
        3.3 肉制品
        3.4 茶饮料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超微茶粉加工工艺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蒸汽杀青工艺参数优化结果
        2.2 蒸汽杀青对绿茶品质的影响
        2.3 微波干燥工艺参数优化结果
        2.4 微波干燥对绿茶品质的影响
        2.5 茶粉超微加工检测结果
    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珍珠奶茶饮料生产工艺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珍珠奶茶粉圆配方参数优化
    2 实验结果
        2.1 淀粉种类的筛选
        2.2 茶粉添加量的筛选
        2.3 水的添加比例筛选
        2.4 煮制时间的筛选
        2.5 珍珠粉圆生产工艺
        2.6 珍珠奶茶新产品配方
    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论文创新点
致谢

(8)产地与加工过程中绿茶香气物质的变化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文献综述
    1.1 茶叶香气种类
        1.1.1 绿茶的香气种类
        1.1.2 乌龙茶的香气种类
        1.1.3 红茶的香气种类
    1.2 茶叶香气研究方法的发展
        1.2.1 茶叶香气研究方法的特点
        1.2.2 茶叶香气研究方法的应用
    1.3 影响茶叶香气产生的因素
        1.3.1 茶树品种对茶叶香气的影响
        1.3.2 气候条件对茶叶香气的影响
        1.3.3 土壤条件对茶叶香气的影响
        1.3.4 栽培措施对茶叶香气的影响
        1.3.5 加工条件对茶叶香气的影响
        1.3.6 存放条件对茶叶香气的影响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茶叶挥发性组分测定条件比较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与主要仪器设备
        2.1.3 气相色谱-质谱条件
        2.1.4 挥发性成分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2.1.5 固相微萃取测定条件设置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干茶法萃取温度对茶叶的挥发性物质测定的影响
        2.2.2 干茶法萃取时间对茶叶的挥发性物质测定的影响
        2.2.3 干茶法用茶量对茶叶的挥发性物质测定的影响
        2.2.4 干茶法茶叶形态对茶叶的挥发性物质测定的影响
        2.2.5 干茶法和水泡法萃取效果的比较
    2.3 讨论
        2.3.1 干茶法的萃取温度
        2.3.2 干茶法的萃取时间
        2.3.3 干茶法的用茶量和茶叶形态
        2.3.4 干茶法与水泡法萃取效果
3 三产地茶叶香气特征的比较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试剂与主要仪器设备
        3.1.3 土样分析项目及其方法
        3.1.4 固相微萃取方法
        3.1.5 气相色谱-质谱条件
        3.1.6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分析
        3.2.1 三产地茶叶的挥发性物质总量差异
        3.2.2 三产地茶叶的醇类香气物质的差异
        3.2.3 三产地茶叶的烯类香气物质的差异
        3.2.4 三产地茶叶的醛类和酯类香气物质的差异
        3.2.5 三产地土壤的pH值和全碳、全氮量的差异
        3.2.6 三产地土壤的全量元素的差异
        3.2.7 三产地土壤的有效态元素的差异
    3.3 讨论
        3.3.1 两香型茶叶的香气物质差异
        3.3.2 两产地(苍南、武义)高香型茶叶的香气物质差异
        3.3.3 两香型茶叶产地的土壤条件差异
4 钾肥对茶叶香气的影响研究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材料与试剂、设备
        4.1.3 实验方法
    4.2 结果分析
        4.2.1 不同水平钾肥茶叶的挥发性物质
        4.2.2 不同水平钾肥茶叶的季节效应
        4.2.3 不同种类钾肥茶叶的挥发性物质
        4.2.4 不同种类钾肥茶叶的品种效应
    4.3 讨论
        4.3.1 钾肥对茶叶香气物质的影响
        4.3.2 钾肥对茶叶香气物质的影响机理
        4.3.3 钾肥的季节效应
        4.3.4 钾肥的品种效应
5 摊放时间对茶叶挥发性物质的影响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试剂与主要仪器设备
        5.1.3 实验方法
    5.2 结果分析
        5.2.1 摊放过程茶鲜叶含水量与叶质叶相的变化
        5.2.2 摊放过程茶叶中挥发性物质总量的变化
        5.2.3 摊放过程中醇类香气物质的变化规律
        5.2.4 摊放过程中烯类香气物质的变化规律
        5.2.5 摊放过程中醛类香气物质的变化规律
    5.3 讨论
        5.3.1 摊放过程中茶叶失水率的变化规律
        5.3.2 摊放过程中茶叶中挥发性物质总量的变化及其变化机理
        5.3.3 摊放过程中茶叶中呈香物质的变化及其变化机理
        5.3.4 摊放最佳工艺的选择
6 杀青温度对茶叶挥发性物质的影响研究
    6.1 实验材料与试剂、设备
        6.1.1 实验材料
        6.1.2 实验试剂与主要仪器设备
        6.1.3 实验方法
    6.2 结果分析
        6.2.1 不同杀青温度茶叶含水量与叶质叶相的变化
        6.2.2 不同杀青温度茶叶中挥发性物质总量的变化
        6.2.3 不同杀青温度醇类香气物质的变化规律
        6.2.4 不同杀青温度酯类香气物质的变化规律
    6.3 讨论
        6.3.1 杀青处理中茶叶的叶质叶相和含水量
        6.3.2 杀青处理茶叶中呈香物质的变化及其变化机理
        6.3.3 杀青最佳工艺的选择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大叶种绿茶蒸汽杀青工艺的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因子对酸茶品质及高含量GA形成的影响[D]. 刘文君. 西南大学, 2015(02)
  • [2]不同杀青方式对山东黄大茶品质的影响[J]. 李颖,朱磊,盖晓亚,张丽霞. 中国茶叶加工, 2014(03)
  • [3]山东黄大茶加工工艺研究[D]. 李颖. 山东农业大学, 2014(01)
  • [4]恩施玉露典型鲜叶蒸汽杀青工艺研究[J]. 赵瑶,倪德江. 中国茶叶, 2013(09)
  • [5]用机采茶鲜叶加工速溶绿茶关键设备及技术的研究[D]. 朱德文. 安徽农业大学, 2013(06)
  • [6]丹参叶茶加工工艺及其抗氧化性能研究[D]. 贾士军. 山东农业大学, 2012(02)
  • [7]超微绿茶粉的制备及其茶饮料开发研究[D]. 孙峰. 南京农业大学, 2012(05)
  • [8]产地与加工过程中绿茶香气物质的变化规律研究[D]. 边金霖. 浙江大学, 2012(01)
  • [9]加工工艺对绿茶茶多酚含量的影响概述[J]. 许倩瑜. 广东茶业, 2011(05)
  • [10]绿茶杀青技术研究概述[J]. 袁英芳. 茶叶通讯, 2010(01)

标签:;  ;  ;  ;  

大叶绿茶蒸汽固定工艺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