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新世纪中华民族医德教育新篇章

谱写新世纪中华民族医德教育新篇章

一、谱写新世纪中华民族医学伦理教育新篇章(论文文献综述)

杨金铎[1](2021)在《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文中认为新时代下,中国高等院校立德树人工作面临新境遇、新诉求、新挑战。“立什么德、树什么人”是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我国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所在。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断明确了新时代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各类课程提出的要求,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添了新力量。课堂是大学生接受知识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一直以来,大家普遍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程”)是承载知识教育与价值观教育双重维度的课程,其他课程不分担价值观教育的责任,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重担自然而然地落到了“思政课程”的身上。但是,高等院校的其他各类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同样具有丰厚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专业课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这些潜隐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挖掘出来,使大学生在接受知识教育的同时,受到价值观的熏陶和洗礼,即“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成为新时代下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一剂良药,必须一以贯之地长期坚持下去。所以,厘清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基本理论,阐明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挖掘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基础,探究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内容,分析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找到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策略,明晰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趋势意义重大。因此,本文以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基本理论、中国高等院校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基础和主要内容,取得的成就、面临的困境及原因,原则、方法、路径,“课程思政”改革的趋势为逻辑脉络展开论述,共为八个章节,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部分。本章从整体性的视角对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进行把握,从研究背景中指明我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动态环境,定位研究意义;从国内外研究现状中阐释、对比、分析、概括当前我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所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瞄准关键问题,明晰论述脉络;从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中提炼出逻辑结构和方法依据,确保本文行之有理,言之有据,逻辑缜密。第二章为“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是什么”部分,即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基本理论概述。本章着重分析了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概念、特点、要求及其与“思政课程”的关系。概念是探究问题的起始基点,从课程的含义推进到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含义,从普遍性到特殊性,为后续问题的探析奠定了基础;对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特点进行解读,明晰了本文的马克思主义立论基础,保证了研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鉴于此,进一步论述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要求及其与“思政课程”的关系。第三章为“中国高等院校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思政’建设”部分,即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包括发挥“隐性课程”育人功能的需要、提升“思政课程”教育效果的需要、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的需要等三个维度。“隐性课程”育人作用的发挥需要其勘探自身的育人元素、专业课教师筑牢政治信仰、将思政工作贯穿育人全过程。我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能有力地弥补“思政课程”教育理念滞后、教育方法单一、教育实践不足的缺憾。此外,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载体,“课程思政”必须在落实高等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促进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等方面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因此,分析透彻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意义重大。第四章为“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理论溯源”部分,即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基础。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的,因此,剖析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关于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论述对于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也能为我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一定的指导。第五章为“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什么”部分,即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内容。《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了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内容,在进行总结、归纳之后,本文将其分为政治引导、思想引领、道德熏陶、劳动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等五个方面。研究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必须要明确其建设什么,因此,主要内容是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应有之义,分析透彻这部分内容至关重要。第六章为“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部分,即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取得的成就、面临的困境及原因。从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取得的成就上看,本文主要从地域、学校层次、办学性质等几个因素出发,通过查阅官网通知、公众号、了解相关教学活动实施方案等方式列举了部分学校带有“课程思政”性质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从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原因上看,本文主要从高等院校、专业课教师、大学生等三个方面入手,从而以此为依据归纳出相应的原因。第七章为“怎样推进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部分,即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策略。本文以困境及原因为依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策略。鉴于部分高等院校、专业课教师以及大学生在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困境及原因,本文主要从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原则、方法和路径等三个方面切入,主张坚持党委领导、协同共建、贴近实际等原则,实施统筹与支撑相统一、自察与培训相统一、融合和联动相统一等方法,要求党委、宣传部、教务处各司其职,专业课教师树立“立德为先”的价值观,专业课程凸显科学的价值取向。第八章为“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未来展望”部分,即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趋势。本章主要从实现“课程育人”向“全课程育人”的转化、促进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等三个维度论述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趋势。从传统的“思政课程”到新时代下的“课程思政”,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转化,将推动“全课程育人”局面的形成、促进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

黄娜[2](2021)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研究》文中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宝贵的思想资源和崇高的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根基。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只有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进一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激发亿万民众的精神能量、汇聚亿万民众的实践动力,才能不断推动与实现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每一个民族或国家,都有根植于本民族传统文化之中的核心价值观,它对民族的发展壮大和国家的繁荣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所以能够获得民众的认同并成为凝聚全体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精神纽带,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充分体现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性继承和创造性发展。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和导向作用,在广泛宣传与引导下,广大民众的认知范围变广、认知路径增多、认知程度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融相通性,在实践中并非是一种实然状态。从实践层面看,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者在实践中相融相通的方法还不够灵活、路径还不够顺畅、效果也不够显着。究其原因,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还不够,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等,则是复杂肇因体系中的主要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着古老东方民族的睿智和特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根基。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融相通的路径与方法,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持续探索、持续创新的实践进程。在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程中,要充分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依靠完善的制度保障,完备的国民教育体系,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等方式,不断扩大在民众中的影响力和践行度。只有多方发力、同频共振,持续探索、注重创新,才能不断开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相通的发展新局面。

崔亚男[3](2021)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演进的历程、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2019年9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强调要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体育发展新机制。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体育强国,而竞技体育作为体育强国的五大战略任务之一,需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竞赛体系、加大专业运动员的培养力度,以提高我国竞技体育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体育强国这一战略目标不仅需要完善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更需要树立讲信誉、敢担当、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来提升中国体育的国际影响力。运动队是国家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承担着培育高品质竞技体育人才的重任,这是促进体育强国建设的关键任务。因此,运动队要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积极落实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文件,提升竞技体育人才输出质量。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社会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经济环境、教育环境均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肩负着不同的历史任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反映着不同的时代特征。为此,本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政策文件库、北大法宝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为检索平台,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即1949年10月1日起发布的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进行检索,共检索到76篇政策文件,并将其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因子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历史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政策文本内容、政策发布主体、政策发布形式、政策工具、影响因子等方面探索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演进的历程、特征及影响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关优化对策。主要结论如下: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演进历程经历了以“为人民的健康、新民主主义建设和人民的国防而发展体育”的工作方针为开端的初步探索阶段,以“亚运成功、众盼奥运”为开端的规范化建设阶段,以“筹办北京奥运会为契机全面发展体育事业”为开端的深化发展阶段,且正朝着促进体育文化繁荣发展,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助力建设体育强国方向发展。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年度发布数量呈现上升趋势,发布时间间隔逐渐减小,发布主体以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现已更名为国家体育总局)为主,发布内容涵盖修正思想、提高觉悟,整顿作风、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完善机制,奥运战略、为国争光,锤炼思想、决胜小康,更新理念、助力强国。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以知照性公文与规范性公文发布为主,政策执行偏好于采用强制性政策工具,并重视采用命令和权威性工具以及规则促使政策目标群体遵守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中的相关规定;混合型政策工具使用总量适中,重视采用信息与劝诫等柔性劝告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于自愿性政策工具的使用尚未重点关注。4.政策本身因素、政策执行主体因素、政策目标群体因素、环境因素、资源因素、机制保障因素等因素是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演进的主要因素,未来优化我国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对策在于健全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协调机制、提升我国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执行主体的素质、提高我国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质量、增强目标群体对我国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认同、优化我国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执行的环境。

张晨瑶[4](2020)在《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要求东北地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合作高地,明确了东北参与“一带一路”的方式和程度即深度融入,提升了新形势下东北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布局中的站位,即建成国家开放合作高地。时隔一年,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时强调,东北地区要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提示东北要通过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进一步提升开放的水平和层次。从建设开放合作高地到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国家对东北地区在“一带一路”的定位逐步升级,期望逐渐提高。为此,东北地区在融入“一带一路”的过程中要努力贯彻新理念、注重拓展新领域,实现对外开放的高层次、高质量。丝路深耕,开放升级,“一带一路”倡议给东北地区开放发展提供了新舞台也提出了新要求,东北唯有强化优势、补齐短板,才能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过程中,尽快达到对外开放新前沿的理想境界。关于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学术界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主要是侧重于某一产业、某一领域的对接,和相对笼统的整体性研究,缺乏系统而完整、全面而细致的研究成果。本文以东北三省一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为切入点,分析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重要依托、拓展平台、推进路径,提炼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时代价值,力求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的展开东北地区作为国家重要战略区域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整体开发阵容,以此撬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方向的主要驱动力量。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展开论述:第1章,绪论。概述了本文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总结了国内外目前对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这一课题的研究情况,综述现有研究成果,形成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2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以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重要论述作为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思想,梳理从国家到东北各地关于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政策依据。从历史渊源、文化底色、经济关联、跨境交往四个方面探究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第3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依托。全面分析了东北地区既有国家级区域发展规划包括辽宁沿海经济带、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沈阳经济区、哈长城市群的发展情况。评估发展现状、分析制约因素、提出对策建议,强化其依托作用以更好的承接“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机遇。第4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四方平台。系统阐释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在四个方向上的跨国战略平台,即东进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西拓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南下撬动环渤海经济圈,北上开发北极航线,东进西拓南下北上构建东北全方位开放大格局。第5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路径。深入论证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开发,“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的时代契机、基本思路、重要价值、支撑条件、现存问题、实施方案等,以重大工程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第6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价值:塑造包容性全球化发展的中国范例:打造全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示范,创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东北机遇。

孙宏亮[5](2020)在《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医学是一门人学,是关系人类幸福的事业,对人的全面关怀为医学应有之意。医学人文素养是医学的灵魂,反映了人类对生命的根本态度,医师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民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医疗卫生领域,向往健康、重视健康和保持健康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同追求,人们不再局限于关注疾病本身,而是全方面关注生理、心理和社会的综合状态,希望得到全方位、全流程和全要素的健康促进与凸显人性的医学关怀,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与变化,在当前健康中国建设的背景下,医师人文素养培育就显得愈加重要。本文从医学发展的客观现状、社会对医学的人文诉求和健康中国的价值旨归三个方面论述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的现实需要,在国内外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以实证调查法和比较研究法开展如下研究。第一部分,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概述。着重论述了医师人文素养的含义、医师人文素养的核心内涵。首先,从社会对医师职业的期望入手,分析医师职业特点和职业标准,提出医师应承担的角色;其次,根据医师职业需要,将医师人文素养的核心内涵界定为医师伦理素养、医师哲学素养、医师心理素养和医师法律素养;再次,鉴于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意义,围绕着医师在临床实践中涉及的一系列关系,介绍当前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的主要模式。第二部分,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相关理论。从东西方人文思想进行溯源,确定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理论。首先,从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提倡的“仁”学入手,追求君子人格和德化社会,从家和礼两个方面,探讨美德培养;其次,从古希腊时期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中朴素的医学人道主义,到中世纪孕育了西方近代人本主义的“博爱”思想,再到文艺复兴时期对西方人道主义的呼唤,论述了医学与人文关系的发展变迁。最后,确定医师人文素养的培育理论,包括成人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第三部分,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现状研究。通过对多家三甲医院的医师和患者进行实证调查,发现我国医师人文素养总体良好,大部分医师都能够恪守医师职业行为规范、遵纪守法,认真履行治病救人职责,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但仍然存在部分医师人文素养缺失的情况,具体表现在崇高职业理想信念的相对匮乏与普遍的职业倦怠心理逆反,医师人文实践“差异化”与责任担当精神的相对减弱,个性自我的张扬与团队精神的缺乏,科技理性的极端至上与人文价值意义的相对薄弱,对医疗差错的漠视与有意逃避,除医师自身内在原因之外,一些外在因素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主要包括医师职业生态欠佳、相关规范制度有待完善、社会氛围有待妥善营造、医院人文建设被边缘化和医疗决策复杂等。第四部分,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经验借鉴。本章介绍了部分发达国家与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现状。美国针对医师的人文素养培育有健全的机构支持,有完善的医学教育培训,还有享誉全球的人文医院,为医师人文素质培养提供了制度、创造了环境氛围;英国综合医学委员会发布了《优质医疗》及附属8份指南,强调了医师为保证患者获得基本医疗保护而履行的职责,并以人文观念贯穿其中,文件和指南为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提供了纲领;新加坡在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方面也有可借鉴之处;中国台湾是亚洲最早推行医院评鉴暨全面质量管理的地区,台湾长庚医疗体系成立了一站式医疗照护单元模式,有效提升了医疗质量,创造出了更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充分体现了医学人文关怀;中国香港地区完善的政府制度建设、良好的医院管理和公众互动也为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提供助力。第五部分,医师人文素养培育路径。在已有文献梳理和实证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医师人文素养培育路径,首先通过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临床医学教育制度,来完善政府医师人文素养培育制度建设;其次,通过媒体引导和行业组织推动医师人文素养培育,营造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社会氛围;再次,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提升医院服务品质、强化团队合作意识和开展医务社会工作,打造医院医师人文素养培育基地;最后,通过敬业精神的自我塑造、实践叙事医学和投身志愿服务,来完成医师自身人文素养修炼。本研究在借鉴部分发达国家与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证研究,深入临床和社区,客观观察、真实记录,为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对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提出了一些建议,从而促进医师个体健康发展,推动医院人文建设,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华昉[6](2020)在《从“有用工具”到“解放灵魂” ——努斯鲍姆《功利教育批判》的思想政治教育审视》文中指出美国着名哲学家、教育学家玛莎·努斯鲍姆(Martha Craven Nussbaum),强调文化多元主义教育模式,并特别强调教育的民主性。努斯鲍姆的《功利教育批判》一书,是基于一些民主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对美国教育以及世界部分国家教育现状进行的剖析。由此,努斯鲍姆逐渐意识到缺乏理性判断、同情心以及想象力的功利主义教育的危害。批判了“以经济增长为导向”的美国教育发展模式,同时对世界提出教育改革的倡议,意图培养具有批判力、有想象力、有同情心的民主公民。拒绝专注培养“只接受技术训练,对权威毫无质疑,完全服从的人”和“有能力的但是呆滞,丝毫没有思考和思想的赚钱工具”,她所倡导的摒弃“以盈利为导向”的教育理念,为世界教育改革提供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在此基础上,努斯鲍姆借鉴传统教育思想,提出了“超功利教育”理论。但是,她所批判的全球教育的现实,并非是对现有教育的彻底摧毁,而是提倡对教育进行创造性地改革。她希望通过对不同制度下国家教育的分析,找出教育弊端,从而恢复人文社科的地位,建构一种从“有用工具”到“解放灵魂”的“超功利”现代教育理念,真正解放人性的“灵魂”,实现非功利教育目的。虽然努斯鲍姆的超功利主义教育思想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她毕竟是基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基础的教育理念,并为本国意识形态教育服务的。这始终不能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相适应,甚至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对立,与我国“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铸魂育人”的目的有着质的差异。本文在分析了努斯鲍姆的超功利主义教育的基本观点后,着重从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立场对其进行价值审视,并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意识形态批判。明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和价值旨归,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具有科学理性和价值理性。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具有科学理性和价值理性,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兼具“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还是“成才”教育与“成人”教育的结合;并且对努斯鲍姆“解放灵魂”的“培养人性”,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铸魂育人”的本质差异进行深刻剖析、定性,并得出结论。本文分六个章节,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在绪论这一章中,主要对文章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创新点和不足之处做了详尽论述。为文章的整体写作进行材料准备以及理论支撑。第二章,西方“有用工具”式的功利主义教育的现实状态。基于此,笔者首先对功利及功利主义教育进行概念解析;其次,交代西方功利主义教育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前提;最后,在对历史以及理论线索进行梳理后,不难发现西方功利主义教育产生进入了一定的实践偏离,从而引发一定的消极影响。第三章,努斯鲍姆“解放灵魂”超功利主义教育的生成。这一章中,首先交代努斯鲍姆超功利主义教育产生的背景;其次,对努斯鲍姆提出的培养个体批判性思维、同情心以及想象力思想进行理论溯源;最后,找出努斯鲍姆超功利主义教育思想对现实生成逻辑。第四章,努斯鲍姆超功利主义教育的核心要义。本章是全文的重点章节,重点论述了努斯鲍姆对功利主义教育思想的理性批判;诉清努斯鲍姆超功利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内涵;提出努斯鲍姆超功利主义教育思想的实践原则。第五章,努斯鲍姆超功利主义教育思想的评价与马克思主义批判。在本章中,我们将围绕努斯鲍姆超功利主义教育理论的合理性以及局限性进行例证和分析,并基于马克思主义视角对其进行理论价值批判,为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越性进行理论准备。第六章,努斯鲍姆超功利主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审视。努斯鲍姆超功利教育思想虽然具有一定意义上的教育先进性,但仍然存在着资产阶级思想的局限性那么,在本章中,我们必须理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能够保持科学性和先进性的原因。解释思想政治教育是“工具理性”还是“价值理性”?是“成才教育”还是“成人教育”?努斯鲍姆“解放灵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铸魂育人”的“魂”有何种区别?

李丹[7](2020)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决定了国家的未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引路人和指导者。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意识不强、角色冲突、角色素质不高等问题,导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强。因此,本文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为研究对象,以期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定位,从而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理论提供指导。主动使教师成功的实现自身的角色,增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论文正文共分成五章,具体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包括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研究的难点及创新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二章是论文写作的基础部分,主要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理论渊源进行了具体梳理和分析。首先对新时代、教师角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概念界定展开理论分析。之后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的理论基础进行阐述,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指导、儒家传统教育思想的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参考等四个方面去分析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研究基础。第三章主要是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全面梳理,详细探析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现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现状与定位的原因。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的现状调查问卷分析,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梳理与分析后得出角色弱化的主要原因。第四章基于上一部分的角色分析,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理论构建的研究,这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原则、目标、内容、方法、途径五个方面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理论构建进行归纳与总结。第五章重点分析与研究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实践策略。本章节的主要内容从五个方面去论述实践策略的定位,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做创新意识的激发者、铸魂育人的训教者、传统文化的继承者、科学理论的普及者、勇于创新的助力者,希望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动地进入角色并实现角色。这也是本文的重点部分。

姚科敏[8](2020)在《习近平科技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习近平科技观,对于进一步丰富、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研究,为实现新时代科技融合发展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提供理论指导,实现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目标,正确处理中国科技发展的现实问题,为世界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运用文献研究法、分析综合法、系统研究法,在界定习近平科技观含义的基础上,探讨和论述了习近平科技观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基础、形成历程与基本特征、主要内容,研究和阐述了习近平科技观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界定和探讨习近平科技观的含义、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是研究习近平科技观的一项奠基工作。习近平科技观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当代科学技术的新理念新观点新战略,是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科技创新观、科技体制改革观、科技战略观、科技人才观、科技伦理观、科技全球治理观等方面。从思想渊源看,习近平科技观既吸取了中国古代科技思想的精华,又吸收了西方古今科技思想中有益的成分,做到了中西结合、古今贯通,因而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思想渊源。从理论基础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技思想、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思想,为习近平科技观提供了科学而又坚实的理论基础。习近平科技观形成于科技的日新月异和知识的持续积累大大推动了全球财富的增长、颠覆性科技的创新发展和应用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范式、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更加复杂严峻、科技的双刃剑作用愈加凸显的国际背景下,形成于中国科技事业迅速崛起并取得了一定成就,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但仍存在一些突出短板的国内背景下。习近平科技观的形成历程可分为四个时期:萌芽阶段(1969年—1982年)、初步形成阶段(1982年—1993年)、形成轮廓阶段(1993年—2012年)和丰富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习近平科技观具有创新性、人民性、时代性、前瞻性、开放性、保障性等基本特征。习近平科技观的主要内容包括:科技创新观、科技体制改革观、科技战略观、科技人才观、科技伦理观和科技全球治理观。其中,科技创新观是核心,科技体制改革观是动力,科技战略观是统领,科技人才观是关键,科技伦理观是保障,科技全球治理观是条件,上述六个方面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的逻辑整体。习近平科技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其理论价值在于:习近平科技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新境界,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理论的新飞跃,书写了新时代科技创新发展的新篇章,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视角。其现实意义在于:习近平科技观是引领新时代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行动指南,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遵循,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巨大动力,为世界科技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张旭东[9](2018)在《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研究》文中提出人民的健康既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前提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维护人民健康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提出一系列重要观点、实施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健康中国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健康中国战略是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实现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是包含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领域多方面的综合战略,这其中,医学人文精神培育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供着重要而不可或缺的有力支撑,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正因如此,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该研究以“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人文精神培育”为研究对象,其研究内容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着重对医学人文精神及其培育进行了历史考察。人文精神是一种升华了的人类情感和道德精神。医学活动既是医治人的身体疾病,以达到治病救人、济世苍生之目的的人类伟大活动,同时,医学活动也是沟通人的精神世界、传递人的价值观念的人类伟大活动。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活动的魂魄,没有医学人文精神的医学无疑是失魂、落魄的。正因如此,医学人文精神自古以来就在医学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相应的,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历史也源远流长,有坚实的历史基础。对健康中国与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相互关系的内涵解读,是研究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逻辑前提。第二章着重对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进行了理论概述。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健康中国战略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人民健康的重要保障和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行动指南。健康中国战略的最终落脚点是“人”这一主体,医学人文精神也是对人的生命和价值的关切与尊重。因此,培育和弘扬医学人文精神以适应卫生与健康事业的改革发展需要成为健康中国建设的应有之义。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人文精神培育有深刻的理论渊源。第三章着重对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理论渊源进行了考察。其中,中国传统医学人文精神是现代医学人文精神发生、发展、壮大的源头活水;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是培育中国特色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指导思想。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人文精神培育,不仅要挖掘和传承我国传统医学人文精神,而且要以一个学习大国的身份积极吸收和借鉴西方传统医学人文精神理论中的思想因子,只有在“坚守”与“借鉴”相结合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推进新时代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在前三章研究的基础上,第四章对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总体要求进行了概括和论述。提出我国医学人文精神培育要充分配合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丰富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内容,创新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理念,坚持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基本原则,推进医学人文精神培育要求的现代化,客观认识和把握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现实挑战,提升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科学化水平,进而从总体上推进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人文精神培育取得可喜成绩。第五章着重从实践的角度探讨了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实践路径问题。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人文精神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宏观的理论指导、发展理念、现代要求和基本原则,也需要有具体的制度规范、开展形式、操作方法和舆论环境等。面对国内纷繁复杂的医疗卫生环境,要从健康中国战略的高度引导医学人文精神健康发展,不仅要着眼于医学人文精神的内容、特点和发展规律,还要运用政策、法律、制度等来完善与医学人文精神发展息息相关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环境。总之,健康中国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治国新方略,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战略,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更是推动全民医疗保险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的最高要求。加快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有助于弥合医学技术与人性的鸿沟,有助于破解医患信任危机,有助于培养和提升人们健康需求和健康素养,从而有助于推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张丽红[10](2018)在《当代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思想政治教育是自有人类以来就有的一项社会化活动,在西方大多数国家这项实践活动称作公民教育。进入阶级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更为明确、内容更加规范,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因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统治阶级立场不同而有所差异,同一个国家不同时期的主要任务不同、同一时期受众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因要反映这些现实而有不同。当代中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可靠的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任。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这个冲刺关键期,能否培养出政治立场坚定、思想进步、品德高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功能的发挥。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度、实现立德树人目标是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界集中攻关的课题,而教育效度归根结底体现为“说服人”,“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因此,提升教育效度还要侧重在内容上下功夫。思想政治教育总的宏观内容要与时俱进,不同教育对象的微观内容也要做有针对性的调整。医学生是大学生中的重要群体之一,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是针对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生所进行的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其教育内容应当具有与其他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区别的特色。但在实践中,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无论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教学内容中,还是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渠道教育内容中,几乎没有针对医学生这个特定教育对象、反映医学教育特色的个性内容,其吸引力不足、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以当代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为研究课题,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理论的探索,是提升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度的根本途径之一。论文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根据文献研究总结的理论成果情况,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规律,采用历史分析方法、比较分析方法、一般系统论方法,从基本概念界定着手,研究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历史发展状况,古今中外可供继承、借鉴的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分析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面临的挑战与建构机遇、建构的原则,以内容整合的静态构建、内容具体呈现的动态构建相辅相成完成内容建构。论文研究共分七个章节展开。第1章,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的背景与意义,对与该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理论成果进行综述,说明关于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论文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初步概括论文研究情况。第2章,当代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概述。界定了论文中使用的医学生、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概念,阐述了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的理论依据,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理论、教育学德育内容理论、道德心理发展理论、一般系统论理论及其他相关理论借鉴(话语理论、认同论、传播学理论)等。为后续内容研究做前提铺垫。第3章,当代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发展历程。分初创时期、曲折时期、发展时期三个阶段,在思想政治教育大环境、和宏观内容变迁中考察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发展变化,分析内容发展趋势,总结内容建构的经验。第4章,当代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借鉴。首先纵向梳理古代中外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分析可继承、可借鉴的资源,其次横向概述当代几个国家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分析可借鉴资源。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做资料准备。第5章,当代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面对的挑战和机遇。时代发展、医学人才培养、医患关系反思、医学生个人成长需要都对现有内容提出了挑战,同时历史方位转变、意识形态建设、医学教育改革、医患关系修正又为内容建构提供机遇和条件。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面临着现实紧迫性与有利的社会背景、条件。第6章,当代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建构体系。首先分析了内容建构的目标;其次论述了内容建构的原则;最后从基础性内容、医学人文性内容、医学生发展性内容、医患和谐性内容四个方面构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静态体系。这个内容体系还要在具体呈现的实践路径中获得动态建构,才能最终完成内容建构的任务。第7章,实现当代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的路径优化。通过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运行、落实推进“课程思政”精神及社会实践等其他场域作用,实现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具体的、动态建构。并从领导体制、队伍建设、财力保障、社会协作四个方面分析了如何保障内容建构的实现以及长远发展。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的研究以时代的发展为前提和依据,内容应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这是一个没有止境的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研究的分支,应当有更多的分受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研究,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好地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要求,更准确的作用于教育对象,实现教育效度目标。

二、谱写新世纪中华民族医学伦理教育新篇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谱写新世纪中华民族医学伦理教育新篇章(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论文创新
        1.4.2 论文不足
第2章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基本理论概述
    2.1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概念
        2.1.1 “课程”
        2.1.2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
    2.2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特点
        2.2.1 隐蔽性
        2.2.2 依附性
        2.2.3 浸润性
    2.3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要求
        2.3.1 政治导向
        2.3.2 寓德于课
        2.3.3 人文立课
        2.3.4 价值引领
    2.4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2.4.1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根本区别
        2.4.2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价值契合
        2.4.3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辩证统一
第3章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3.1 发挥“隐性课程”育人功能的需要
        3.1.1 勘探专业课程育人元素的需要
        3.1.2 铸牢专业课教师政治信仰的需要
        3.1.3 将思政工作贯穿育人全过程的需要
    3.2 提升“思政课程”教育效果的需要
        3.2.1 更新教育理念的需要
        3.2.2 完善教育方法的需要
        3.2.3 增强教育实践的需要
    3.3 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的需要
        3.3.1 落实高等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3.3.2 促进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需要
        3.3.3 推动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
第4章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基础
    4.1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4.1.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4.1.2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关于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论述
    4.2 其他学科的相关理论
        4.2.1 课程文化发展理论
        4.2.2 有效教学理论
        4.2.3 潜在课程理论
        4.2.4 建构主义理论
第5章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内容
    5.1 政治引导
        5.1.1 政治理论教育
        5.1.2 政治认同教育
        5.1.3 家国情怀教育
    5.2 思想引领
        5.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5.2.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5.2.3 宪法法治意识教育
    5.3 道德熏陶
        5.3.1 社会公德教育
        5.3.2 职业道德教育
        5.3.3 个人品德教育
第6章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
    6.1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取得的成就
        6.1.1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理论教学日渐丰富
        6.1.2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实践活动日渐增多
    6.2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困境
        6.2.1 部分高等院校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不够
        6.2.2 部分高等院校专业课教师的育人意识淡薄
        6.2.3 部分大学生对专业知识蕴含的思政元素“不买帐”
    6.3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面临困境的原因
        6.3.1 部分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管理制度不健全
        6.3.2 部分高等院校专业课教师的育人理论水平不足
        6.3.3 部分大学生对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认识模糊
第7章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策略
    7.1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原则
        7.1.1 党委领导原则
        7.1.2 协同共建原则
        7.1.3 贴近实际原则
    7.2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
        7.2.1 统筹和支撑相统一
        7.2.2 自察和培训相统一
        7.2.3 融合和联动相统一
    7.3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7.3.1 党委、宣传部、教育处各司其职
        7.3.2 专业课教师树立“立德为先”的价值观
        7.3.3 专业课程凸显科学的价值取向
第8章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趋势
    8.1 实现“课程育人”向“全课程育人”的转化
        8.1.1 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科内容更有深度
        8.1.2 创新教学方法,使课堂氛围更有温度
        8.1.3 提升教育效果,使思政教育更有力度
    8.2 实现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
        8.2.1 为高等院校夯实办学方向提供新理念
        8.2.2 为高等院校贯彻立德树人提供新队伍
        8.2.3 为高等院校形成育人合力提供新途径
    8.3 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
        8.3.1 贯通育人实践协同机制
        8.3.2 完善育人队伍协作机制
        8.3.3 激发育人价值认同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重难点及创新点
        一、重点与难点
        二、创新点
第二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述
    第一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述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征
        三、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第二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述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征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第三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固有根基和思想源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第三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第一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一、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命力和影响力的要求
        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要求
        三、提升国家软实力和文化自信的要求
    第二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可行性
        一、国家重视与政策支持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性
        三、二者具有相融点
第四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
    第一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得的成效
        一、民众认知范围广
        二、民众认知路径多
        三、民众认同度较高
    第二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尚存的问题
        一、二者在实践中相融的方法不够灵活
        二、二者在实践中相融的路径不够顺畅
        三、二者在实践中相融的效果不够显着
    第三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存问题的原因
        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不够
        二、多元文化的冲击
        三、基层实践与顶层设计对接不够紧密
第五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路径
    第一节 完善保障机制
        一、组织领导保障
        二、经济物质保障
        三、环境支持保障
    第二节 强化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重视家庭教育的启蒙力量
        二、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三、开拓社会教育的多渠道路径
    第三节 激活文化产业的带动作用
        一、大力开发二者融合的文化产品
        二、充分利用媒介传播平台
        三、积极拓展二者融合的形式与载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演进的历程、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研究的文献来源
    2.2 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研究的文献数据分析
        2.2.1 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研究的文献年代分布
        2.2.2 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研究的文献类型分布
    2.3 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研究的阶段及特征研究
        2.3.1 萌芽阶段
        2.3.2 起步阶段
        2.3.3 快速发展阶段
    2.4 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
        2.4.1 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概念界定的研究
        2.4.2 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特征的研究
        2.4.3 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作用的研究
        2.4.4 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存在问题的研究
        2.4.5 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优化对策的研究
    2.5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因子分析法
        3.2.3 内容分析法
        3.2.4 历史研究法
        3.2.5 比较分析法
        3.2.6 问卷调查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演进的历程
        4.1.1 初步探索阶段
        4.1.2 规范化建设发展阶段
        4.1.3 深化阶段
    4.2 我国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演进的特征
        4.2.1 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发布时间特征
        4.2.2 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发布数量特征
        4.2.3 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发布主体特征
        4.2.4 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发布内容特征
        4.2.5 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发布形式特征
        4.2.6 我国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工具量化特征
    4.3 我国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演进的影响因素
        4.3.1 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机制保障因子分析
        4.3.2 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因子分析
        4.3.3 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资源因子分析
        4.3.4 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执行主体因子分析
        4.3.5 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本身因子分析
        4.3.6 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目标群体因子分析
    4.4 我国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优化对策
        4.4.1 健全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协调机制
        4.4.2 提升我国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执行主体的素质
        4.4.3 提高我国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质量
        4.4.4 增强目标群体对我国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认同
        4.4.5 优化我国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执行的环境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政策工具名称列表
    附录2: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列表
    附录3: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4:参与本论文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影响因子赋值的专家名单及单位

(4)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
    2.1 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论述
        2.1.1 “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意蕴
        2.1.2 “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内容
        2.1.3 “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意义
    2.2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依据
        2.2.1 国家顶层设计
        2.2.2 地方政策规划
    2.3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
        2.3.1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渊源
        2.3.2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化底色
        2.3.3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经济关联
        2.3.4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跨境交往
第3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依托
    3.1 辽宁沿海经济带
        3.1.1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现状概述
        3.1.2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现存问题
        3.1.3 针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现存问题的应对措施
    3.2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
        3.2.1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现状
        3.2.2 当前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的制约因素
        3.2.3 应对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现存问题的对策建议
    3.3 沈阳经济区
        3.3.1 沈阳经济区的基本态势
        3.3.2 当前制约沈阳经济区发展的主要因素
        3.3.3 解决沈阳经济区现存问题的基本路径
    3.4 哈长城市群
        3.4.1 哈长城市群发展情况概述
        3.4.2 当前哈长城市群发展的制约因素
        3.4.3 加快哈长城市群发展的重要举措
第4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四方平台
    4.1 东进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
        4.1.1 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现实基础
        4.1.2 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制约因素
        4.1.3 推进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4.2 西拓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
        4.2.1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优势条件与发展态势
        4.2.2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主要瓶颈
        4.2.3 优化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路径选择
    4.3 南下撬动环渤海经济圈
        4.3.1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现状
        4.3.2 环渤海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4.3.3 撬动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对策建议
    4.4 北上参与北极航线开发
        4.4.1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战略价值
        4.4.2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现实挑战
        4.4.3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基本策略
第5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路径
    5.1 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推进方略
        5.1.1 大连建设自由贸易港的优势条件
        5.1.2 建设大连自由贸易港的重要战略价值
        5.1.3 推进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对策建议
    5.2 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推进构想
        5.2.1 满洲里对外开放的历史沿革
        5.2.2 满洲里开放发展的现存问题
        5.2.3 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的品牌识别与塑造
    5.3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
        5.3.1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历史沿革和现实进展
        5.3.2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重要战略价值
        5.3.3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可行性分析
        5.3.4 加快推进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开发的建议
    5.4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
        5.4.1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动力解析
        5.4.2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挑战
        5.4.3 推进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基本策略
第6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价值
    6.1 塑造全球化包容性发展的中国范例
        6.1.1 把握全球化模式深度调整下的历史机遇
        6.1.2 提供东北亚各国共话发展的沟通平台
        6.1.3 促进东北地区跨境民族文化传承发展
    6.2 打造全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示范
        6.2.1 完善国家区域经济总体布局
        6.2.2 推进京津冀与东北地区协同发展
        6.2.3 提升东北地区城市群整体实力
    6.3 创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东北机遇
        6.3.1 形成东北地区产业发展新动能
        6.3.2 打通东北地区对外开放大通道
        6.3.3 开创东北地区对外贸易新局面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5)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实证调查法
        (三)比较研究法
    四、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一)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概述
    一、医师职业概述
        (一)医师职业概念
        (二)医师职业特点
        (三)医师应承担的角色
    二、医师人文素养概述
        (一)医学人文概述
        (二)医师人文素养概述
        (三)医师人文素养的结构
        (四)医师人文素养的核心内涵
    三、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概述
        (一)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意义
        (二)医师人文素养培育中涉及的关系
        (三)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模式
第三章 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相关理论
    一、中国医师人文素养思想
        (一)儒家人文思想
        (二)中国传统医学文化中的人文思想
        (三)中国传统医学人文思想与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二、西方医师人文素养思想
        (一)西方人文思想
        (二)西方人文思想与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三、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理论
        (一)成人学习理论
        (二)建构主义理论
第四章 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现状研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一)医师人文素养现状
        (二)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现状
    三、讨论
        (一)医师人文素养现状整体良好
        (二)部分医师人文素养有待提高
        (三)医师人文素养培育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第五章 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经验借鉴
    一、发达国家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经验借鉴
        (一)美国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二)英国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三)新加坡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二、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经验借鉴
        (一)台湾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二)香港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第六章 医师人文素养培育路径
    一、加强政府医师人文素养培育制度建设
        (一)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二)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临床医学教育制度
    二、营造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社会氛围
        (一)媒体引导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二)行业组织推动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三、打造医院医师人文素养培育基地
        (一)加强医院文化建设
        (二)提升医院服务品质
        (三)强化团队合作意识
        (四)开展医务社会工作
    四、医师自身人文素养修炼
        (一)树立医师人文精神
        (二)实践叙事医学
        (三)投身志愿服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医师人文素养现状及培育现状调查(医师版)
附录2 医师人文素养现状调查(患者版)
附录3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6)从“有用工具”到“解放灵魂” ——努斯鲍姆《功利教育批判》的思想政治教育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西方“有用工具”式的功利主义教育的现实状态
    2.1 功利及功利主义教育的概念解析
        2.1.1 功利主义内涵与解析
        2.1.2 功利主义教育的基本内涵
    2.2 西方功利主义教育产生的历史背景
        2.2.1 自然科学的重新崛起是功利主义教育产生的基础
        2.2.2 工业革命的频繁爆发是功利主义教育发展的前提
        2.2.3 政治改革的迅猛开展是功利主义教育成熟的标志
    2.3 西方功利主义教育产生的理论基础
        2.3.1 人性论是功利主义教育的逻辑起点
        2.3.2 经验论是功利主义教育的哲学基础
        2.3.3 功利观是功利主义教育的思想源流
    2.4 西方功利主义教育产生的消极影响
        2.4.1 阶级失衡的利益冲突
        2.4.2 伦理道德的逐步式微
第3章 努斯鲍姆“解放灵魂”超功利主义教育的生成
    3.1 努斯鲍姆超功利主义教育产生的背景
        3.1.1 源于“功利性”教育的日益泛化
        3.1.2 美国“矛盾性”教育的逐步发展
    3.2 努斯鲍姆超功利主义教育思想的养成
        3.2.1 个体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3.2.2 个体同情心情感的培养
        3.2.3 个体丰富想象力的培养
    3.3 努斯鲍姆超功利主义教育思想的生成逻辑
        3.3.1 以揭示文科教育位阶低下为起点
        3.3.2 以提出人文学科被不平等对待为主旨
        3.3.3 以摒弃人文科学差异教育为指向
第4章 努斯鲍姆超功利主义教育的核心要义
    4.1 努斯鲍姆对功利主义教育的理性批判
        4.1.1 功利主义教育偏离了国家教育的初衷
        4.1.2 功利主义教育加剧了社会普遍道德感的缺失
        4.1.3 功利主义教育弱化了学生“世界公民”的意识
    4.2 努斯鲍姆超功利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内涵
        4.2.1 解放作为经济增长工具的“灵魂”
        4.2.2 培养兼具主体性和社会责任感的民主公民
        4.2.3 实现功利主义教育向民主教育转型
    4.3 努斯鲍姆超功利主义教育思想的实践原则
        4.3.1 坚持世界各国进行民主教育改革的正义性原则
        4.3.2 坚持教育推进“人类意识”发展的先进性原则
第5章 努斯鲍姆超功利主义教育思想的评价与马克思主义批判
    5.1 努斯鲍姆超功利主义教育思想的合理性
        5.1.1 使整体教育的发展更具科学性
        5.1.2 使人文学科的地位更具平等性
        5.1.3 使“世界主义”的提出更具进步性
    5.2 努斯鲍姆超功利主义教育思想的局限性
        5.2.1 对超功利主义教育思想的产生背景认知不足
        5.2.2 对功利主义教育的理解自相矛盾
        5.2.3 对民主教育的效能预判不清
    5.3 努斯鲍姆超功利主义教育思想的马克思主义视角批判
        5.3.1 对努斯鲍姆资产阶级思想局限性的理性批判
        5.3.2 对努斯鲍姆“解放的人性与社会价值悖论”的批判
        5.3.3 对努斯鲍姆“教育劳动异化”论片面性的批判
第6章 努斯鲍姆超功利主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审视
    6.1 思想政治教育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
        6.1.1 工具理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功效
        6.1.2 价值理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导向
        6.1.3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价值实现
    6.2 思想政治教育是“成才”与“成人”教育的结合
        6.2.1 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才”教育功能
        6.2.2 思想政治教育的“成人”教育责任
        6.2.3 思想政治教育的“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目标
    6.3 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的价值承诺
        6.3.1 超越努斯鲍姆“培养人性”的灵魂解放本质
        6.3.2 思想政治教育承担“铸魂育人”的使命
        6.3.3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规定”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7)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一)选题的目的
        (二)选题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方法及主要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主要内容
    四、研究的难点与创新
        (一)研究的难点
        (二)研究的创新
    注释
第二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概念及基础理论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新时代
        (二)角色
        (三)教师角色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
    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的“灌输”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工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指导
        (一)毛泽东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观
        (二)邓小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观
        (三)江泽民、胡锦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观
        (四)习近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观
    四、儒家传统教育思想的借鉴
        (一)教育为治国治民之首
        (二)教育为人生之基
        (三)教育的目的“礼贤下,举贤才”
        (四)教育的首要为品德和伦理教育
        (五)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
    五、其他学科相关的理论参考
        (一)教育学中“教育哲学”理论
        (二)心理学中“认知方式”理论
        (三)社会学中“角色定位”理论
        (四)管理学中“管理教育”理论
    注释
第三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分析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现状解析
        (一)地位崇高、使命光荣与环境氛围的矛盾
        (二)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与自身素质的矛盾
        (三)自身发展的强烈诉求与客观条件的矛盾
        (四)队伍迅速扩大与成长发展瓶颈的矛盾
        (五)部分教师思想迷茫与职业定位的矛盾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的定位探析
        (一)政治方向的引领者
        (二)理论知识的传授者
        (三)学习方法的辅导者
        (四)高尚品行的塑造者
        (五)人生价值的打造者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现状与定位的原因探析
        (一)社会转型利益多元化冲击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二)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三)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负面影响削弱了高校党团教育的效果
        (四)传统教育理念塑造了单向度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注释
第四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理论构建
    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原则
        (一)坚持发展性原则
        (二)坚持整体性原则
        (三)坚持有效性原则
    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目标
        (一)由个体推进向整体突破的变化
        (二)由知识培育向价值培育的变化
        (三)由学生发展向社会需要的变化
    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内容
        (一)政治要强
        (二)情怀要深
        (三)思维要新
        (四)视野要广
        (五)自律要严
        (六)人格要正
    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方法
        (一)由诠释性向启发式的变化
        (二)由解释性向探究式的变化
        (三)由讲授性向引导式的变化
    五、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途径
        (一)思政课教学与整体教学相结合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三)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
    注释
第五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实践策略
    一、增加理论学习、做创新意识的激发者
        (一)增强专业能力,扎实专业功底
        (二)突破专业限制,完善知识结构
        (三)接受创新理论,勇于创新教学
    二、加强责任担当、做铸魂育人的训教者
        (一)增强文化自觉,提高文化素养水平
        (二)交融学科研究,提高科研水平能力
        (三)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艺术氛围
    三、提高自身修养,做传统文化的继承者
        (一)无私精神,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二)无畏精神,弘扬革命红色文化
        (三)奉献精神,发扬社会先进文化
    四、启发逻辑思维、做科学理论的普及者
        (一)思维逻辑严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思维方法辩证,培养学生深入分析的能力
        (三)思维导向开阔,培养学生全面学习的能力
    五、树立问题意识、做勇于创新的助力者
        (一)正视学生问题,做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二)教师以身示教,做学生发展的示范者
        (三)以问题为导向,做四个自信的助力者
    注释
结束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习近平科技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框架结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3.1 研究思路和框架结构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之处
第2章 习近平科技观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基础
    2.1 习近平科技观的概念界定
        2.1.1 科技的含义
        2.1.2 科技观的含义
        2.1.3 习近平科技观的含义
    2.2 习近平科技观的思想渊源
        2.2.1 中国古代科技思想
        2.2.2 西方古今科技思想
    2.3 习近平科技观的理论基础
        2.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技思想
        2.3.2 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思想
第3章 习近平科技观的形成历程与基本特征
    3.1 习近平科技观的形成历程
        3.1.1 萌芽阶段(1969 年-1982 年)
        3.1.2 初步形成阶段(1982 年-1993 年)
        3.1.3 形成轮廓阶段(1993 年-2012 年)
        3.1.4 丰富发展阶段(2012 年至今)
    3.2 习近平科技观的基本特征
        3.2.1 创新性
        3.2.2 人民性
        3.2.3 时代性
        3.2.4 前瞻性
        3.2.5 开放性
        3.2.6 保障性
第4章 习近平科技观的主要内容
    4.1 科技创新观
        4.1.1 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4.1.2 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4.1.3 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
    4.2 科技体制改革观
        4.2.1 推进政府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4.2.2 深化基础科学研究体制改革
        4.2.3 完善科技奖励制度
        4.2.4 健全科技人才评价制度
    4.3 科技战略观
        4.3.1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4.3.2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4.3.3 优先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4.4 科技人才观
        4.4.1 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
        4.4.2 完善有效的引才用才机制
        4.4.3 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
    4.5 科技伦理观
        4.5.1 使科技成果更充分地惠及人民群众
        4.5.2 以绿色科技促进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
        4.5.3 为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4.6 科技全球治理观
        4.6.1 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
        4.6.2 提高我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4.6.3 发挥科技创新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作用
第5章 习近平科技观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5.1 习近平科技观的理论价值
        5.1.1 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新境界
        5.1.2 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理论的新飞跃
        5.1.3 书写了新时代科技创新发展的新篇章
        5.1.4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视角
    5.2 习近平科技观的现实意义
        5.2.1 引领新时代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
        5.2.2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行动指南
        5.2.3 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遵循
        5.2.4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巨大动力
        5.2.5 为世界科技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论文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一)论文研究的缘起
        (二)论文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论文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论文的基本思路
        (二)论文的研究方法
    四、论文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点
        (一)论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二)论文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医学人文精神及其培育的历史考察
    一、人文精神
        (一)人文精神的形成
        (二)人文精神的内涵
    二、医学人文精神
        (一)医学人文精神的演进
        (二)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
        (三)医学人文精神的特点
    三、医学人文精神培育中外历史考察
        (一)国内医学人文精神培育
        (二)国外医学人文精神培育
第二章 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相互关系
    一、健康中国概念提出的内涵及要求
        (一)健康中国提出的过程
        (二)健康中国的基本内涵
        (三)健康中国的意义作用
        (四)健康中国的实践要求
    二、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内在关系
        (一)健康中国与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一般关系
        (二)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人文精神的一般构成
        (三)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人文精神的一般特征
        (四)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相关特性
        (五)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要意义
    三、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基本立场
        (一)创造和创新中国传统医学人文精神
        (二)吸收和借鉴西方医学人文精神
        (三)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
第三章 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理论渊源
    一、中国传统医学人文精神思想
        (一)高度重视天人关系
        (二)科学理解人体生命
        (三)准确阐释形神关系
        (四)充分呵护人的生命
        (五)追求和谐医患关系
    二、西方传统医学人文精神理论
        (一)《希波克拉底誓言》
        (二)施韦泽的敬畏生命伦理
    三、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理论的内涵
        (二)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理论的主要特征
        (三)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理论的实践价值
第四章 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总体要求
    一、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指导思想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指导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总体指导
    二、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发展理念
        (一)医学人文精神培育需要坚持创新发展理念
        (二)医学人文精神培育需要坚持协调发展理念
        (三)医学人文精神培育需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四)医学人文精神培育需要坚持开放发展理念
        (五)医学人文精神培育需要坚持共享发展理念
    三、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基本原则
        (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兼顾的原则
        (二)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的原则
        (三)主导性与多元化相一致的原则
        (四)人本性与政治性相支撑的原则
        (五)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结合的原则
    四、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现代要求
        (一)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理论的现代化
        (二)医学人文精神培育实践的现代化
        (三)医学人文精神培育主体性的现代化
    五、医学人文精神培育面临的挑战
        (一)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思想观念不够先进
        (二)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公共政策不够适应
        (三)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理论体系不够完善
        (四)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主体力量不够集中
        (五)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形式方法比较单一
        (六)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人文环境不够浓厚
第五章 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实践路径
    一、建立科学完善的制度规范
        (一)建立健全健康中国战略制度
        (二)制定实施医学人文精神培育政策
    二、形成协同联动的主体力量
        (一)加强政府对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组织领导
        (二)促进社会形成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良好环境
        (三)激发个人对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自我教育
    三、运用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
        (一)以国民教育形式为基础
        (二)以社会治理形式为推手
        (三)以日常生活形式为常态
    四、注重有机结合的操作方法
        (一)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统一
        (二)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统一
        (三)灌输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
    五、营造健康和谐的舆论环境
        (一)发挥国内媒介的引导作用
        (二)发挥国际媒介的舆论作用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当代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的思路
        1.3.2 研究的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4.1 论文的创新
        1.4.2 论文的不足
第2章 当代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医学生
        2.1.2 思想政治教育
        2.1.3 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2 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作用
        2.2.1 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2.2.2 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2.3 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的理论依据
        2.3.1 思政教育内容理论
        2.3.2 教育学德育内容论
        2.3.3 道德心理发展理论
        2.3.4 一般系统论的理论
        2.3.5 其它相关理论借鉴
第3章 当代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发展历程
    3.1 初创阶段时教育内容的探索
        3.1.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形成
        3.1.2 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的确立
    3.2 曲折阶段时政治运动的替代
        3.2.1 高校非正常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3.2.2 “左”的路线影响下的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3.3 发展阶段时科学规范的指向
        3.3.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恢复与发展
        3.3.2 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发展
第4章 当代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借鉴
    4.1 中外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历史继承与借鉴
        4.1.1 中国传统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4.1.2 国外古代至近代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4.2 国外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现代借鉴
        4.2.1 美国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4.2.2 日本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4.2.3 新加坡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4.2.4 苏联(俄罗斯)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第5章 当代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面对的挑战与机遇
    5.1 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面对的挑战
        5.1.1 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内容的时代特色
        5.1.2 医学人才培养需要内容的人文特色
        5.1.3 医患关系反思需要内容的职业特色
        5.1.4 学生个人成长需要内容的发展特色
    5.2 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面对的机遇
        5.2.1 历史方位转变:实现新时代两个百年目标
        5.2.2 意识形态建设: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5.2.3 医学教育改革:突出医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5.2.4 医患关系修正:恢复医患关系的应然状态
第6章 当代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建构体系
    6.1 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的目标
        6.1.1 打造全程育人的理论工具
        6.1.2 形成特色鲜明的内容体系
        6.1.3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度
    6.2 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的原则
        6.2.1 马克主义理论引领原则
        6.2.2 系统协调原则
        6.2.3 层次递进原则。
        6.2.4 医学人文性原则
    6.3 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的体系
        6.3.1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内容
        6.3.2 医学生个体发展相关性内容
        6.3.3 与医学人文教育结合性内容
        6.3.4 构建医患关系的和谐性内容
第7章 实现当代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的路径优化
    7.1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7.1.1 教学内容整合与呈现
        7.1.2 选修内容选择与安排
        7.1.3 实践教学设计与实施
    7.2 重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运行
        7.2.1 明确教育工作内容
        7.2.2 提高师资整体水平
        7.2.3 培育理论教育社团
    7.3 推进“课程思政”基本精神的落实
        7.3.1 开发非政治理论课教师教育资源
        7.3.2 推进教师整体政治素质培养与提升
        7.3.3 设计教书育人优质课程的教学环节
    7.4 扩大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的场域
        7.4.1 心理咨询服务
        7.4.2 社会实践活动
        7.4.3 校园文化建设
    7.5 建立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的保障机制
        7.5.1 协调内容建构的领导保障机制
        7.5.2 支持内容建构的队伍保障机制
        7.5.3 鼓励内容建构的财力保障机制
        7.5.4 推动内容建构的协作保障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谱写新世纪中华民族医学伦理教育新篇章(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D]. 杨金铎. 吉林大学, 2021(01)
  •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研究[D]. 黄娜.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演进的历程、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 崔亚男.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D]. 张晨瑶.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4)
  • [5]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研究[D]. 孙宏亮.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7)
  • [6]从“有用工具”到“解放灵魂” ——努斯鲍姆《功利教育批判》的思想政治教育审视[D]. 华昉. 吉林大学, 2020(08)
  • [7]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研究[D]. 李丹.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8]习近平科技观研究[D]. 姚科敏.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9)
  • [9]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研究[D]. 张旭东. 兰州大学, 2018(02)
  • [10]当代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研究[D]. 张丽红. 吉林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谱写新世纪中华民族医德教育新篇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