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青年教师培训

浅谈青年教师培训

一、略谈青年教师的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赵蕾[1](2021)在《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皖北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资源配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村小规模学校自2012年撤点并校得到保留和恢复后,其发展一直备受关注。随着我国社会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对教育有了更高层次的最求,作为教育金字塔底端的农村小规模学校毫无疑问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农村小规模学校作为农村教育的一种特殊形态,在保障儿童就近入学,促进教育公平方面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但因其地处“农村”、学校规模“较小”等原因催生出学校发展的多维困境,这其中问题突出且迫切需要解决的当属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资源的配置问题。在当前农村义务教育体制下,形成了教师资源从城区学校到乡镇学校再到农村学校逐渐“衰减”的配置格局,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成为阻碍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重要阻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资源作为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根本力量,关乎学校质量的提升,关乎农村“走不掉的一代”能否享优质、公平的教育。为此,寻求一条契合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资源配置的道路已然迫在眉睫。本文采用文献法、访谈法,以生态系统理论、生态平衡理论、教育公平理论为基础,并将以人为本思想、生态平衡思想、可持续发展思想与教师资源配置相结合,对皖北地区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资源配置问题进行了研究,以丰富农村基础教育教师资源配置领域的研究成果,促进皖北地区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对教育生态学及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资源配置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对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资源、教师资源配置进行了概念界定,并对皖北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资源配置进行生态学观照,将皖北农村小规模教师资源配置看作是遵循动态平衡、整体性、多样性原则的生态系统。其中,将教师资源定义为教师资源配置系统中的能量流。其次,采取定量分析、深度访谈的方法从能量流入、能量维持、能量流失的维度审视36所皖北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准入现状、在岗现状以及流失现状,从而对现阶段皖北农村小规模校教师资源配置的合理性进行思考和判断。复次,透过现状,以教育生态学视角审视皖北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资源配置危机,考察教育生态环境及其构成要素对教师资源配置系统和教师资源配置系统中教师个体的影响,从教师资源配置系统生态环境和教师资源个体精神生态环境两方面概括皖北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资源配置出现的危机。依据问题探寻成因,教育生态意识缺乏、财政资源投入不足、教师配置制度欠佳、教师生态位边缘化以及生态区域难以构建造成了皖北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资源配置系统生态环境危机,而教师生存发展与学校现状间的冲突导致教师个体精神生态环境危机。最后,提出优化皖北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资源配置的生态对策:一、营造和谐健康的教师资源配置系统生态环境,主要包括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生态意识、优化和丰富教师物质生态环境、营造和谐人本的制度生态环境、提高农村教师教育系统生态位、构建学校与村落间的良性互动。二、改善教师个体精神生态环境,包括树立教师教育信念,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以及加强对教师的人本关怀。

刘科霖[2](2021)在《《国文杂志》研究(1942-1946)》文中研究指明“中学生国文程度是否低落”是国文教育界一直以来十分关注的问题。1934年11月在《中学生》杂志上引发了关于的“中学生国文程度的讨论”,这场讨论持续了8个月。到了40年代,这个问题依然严重困扰着国文教育界。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大量师生内迁,中学国文教育事业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1942年,基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当时中学生学习国文的现状,着名教育家叶圣陶创办了国文教学刊物《国文杂志》,用于指导中学生学习国文。该刊在成都出版6期后,为了提升刊物的质量,扩大刊物的影响,增加刊物的销量,在开明书店编辑宋云彬、傅彬然的协助下,转移到桂林出版。1946年,该刊终止出版发行,桂林版总出版了18期,加上之前的成都版6期,总共出版发行了24期。《国文杂志》的定位为“辅导中学生学习国文的月刊”,叶圣陶希望通过这个杂志来帮助中学生学习国文,为他们提供学习国文的方法。除了主编叶圣陶外,吕叔湘、王力、朱自清、柏寒、丁晓先等都经常为该刊撰稿。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中学国文教师也在该刊发文讨论国文教学问题,叶圣陶等给予了热情而详细的回应。该刊还专门开辟了“习作展览”,为中学生们提供了展示作文的平台。该刊的主要内容是围绕“如何学习国文”而展开,其中关于“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的内容比较多。此外,在该刊中还展开了一场关于“抢救国文”的讨论,这是“中学生国文程度是否低落”的讨论在40年代的延续;同时,在杂志中还有关于“文白之争”的讨论,不同学者、国文教师以及中学生对于“国文学习中是应该学习文言还是白话文”发表了不同观点。通过这些争论,各种观点得以充分表达,文学界、教育界对相关问题的认识也不断加深,持不同立场和观点的人也能够互相取长补短,不断改进中学国文教学。可以说,当时中学生国文学习的基本状况、中学生学习国文的方法,以及叶圣陶、朱自清、王力、吕叔湘等文学家、教育家的中学国文教学思想,都可以通过这个刊物得到很具体、很深入的了解。因此,该刊在当时的国文教学刊物中有着重要地位,在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上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潘纾[3](2021)在《一个民办初中思政课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叙事研究》文中提出

张璇璇[4](2020)在《高中历史示范课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增大,从而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更加注重自身的专业发展。示范课作为传递教学思想,更新教育观念,解决教育问题的平台,促进了教师专业能力和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示范课由经验丰富的教师或者“名师”执教,具有示范性、创新性、实践性、有效性,展示了完整的教学过程,形成了向示范教师学习的良好氛围,发挥着重要的示范作用。为了更好得培养高中历史教师,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相继开展高中历史示范课,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学校的开展,教师的听评和示范课的实施等方面。学校组织经验不足,无法形成有效的开展机制,致使示范课不能达到理想的示范效果;教师认知度、关注度不够,听评高中历史示范课方法不当,导致示范课无法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示范课和常规课程实施环节混淆,造成教师对其认识不清,无法正确实施示范课。明确高中历史示范课的开展环节和实施要求,有利于发挥其示范作用,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的提高。其开展过程主要包括听课、评课、议课三个环节,听课是基础,是其他环节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评课是标准,是其本质要求;议课是平等对话的过程,引发观摩教师深刻思考,是开展环节的关键所在。通过对执教示范课教师的访谈,了解高中历史示范课实施的具体步骤及方法,发现高中历史示范课与常规历史课程的实施相比,更加注重历史教学主题的选定,历史史料的选用,历史教学语言的运用,历史教学风格的形成。

季晨璐[5](2020)在《列宁的灌输论及其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列宁的灌输论不仅在俄国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中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灌输论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中无论何时都不能松懈,尤其是在新时代,党和国家更应该重视“灌输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因此,研究列宁灌输论及其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不仅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理解列宁灌输论的内涵,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进程,而且可以指导教师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更好地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灌输给学生,深化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学活动的实效性。正文由三个方面的问题构成。一是列宁灌输论的形成。思想渊源方面,灌输论源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灌输”的有关论述,之后考茨基对其作了较为完整的梳理,促进了“灌输”理论形态的形成。时代背景方面,为了清除伯恩施坦主义对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不良影响,布尔什维克需要向广大群众灌输共产主义思想。二是灌输论的内涵。第一,灌输的必要性,工人阶级由于知识水平有限,其社会主义意识只有通过灌输才能产生。第二,灌输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及俄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灌输的主要内容。第三,灌输的方法,遵循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灌输”者必须深入到各阶级中。第四,灌输的主客体,灌输的主体主要是指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人;灌输的客体主要是指被灌输的对象。三是从加强灌输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丰富灌输内容坚定高校学生的“四个自信”、提高灌输主客体素质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质量、运用灵活的灌输方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四个方面阐述列宁灌输论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王海艳[6](2020)在《《文艺报》“热议小说”与当代文学“一体化”的形成》文中研究表明新中国初期文学的“一体化”并非一蹴而就,至1966年后方最终基本形成。在此之前,尽管毛泽东有一言九鼎之尊,但他的文艺思想被准确、彻底地理解有一个不太短的过程,加之他本人的文艺思想也有一个发展演变过程,期间与国内各种不同的文艺思想免不了有所碰撞。这些碰撞每每以对具体作家作品或文艺现象的大批判、大讨论或文艺运动的方式显示。与新中国几乎同时诞生的《文艺报》是新中国初期最权威、最重要的文艺刊物之一,是新政权、新社会、新历史时代背景下,为建构新的国家意识形态和文艺发展未来而进行的组织化、制度化的权力运作产物,是被赋予了政治文化使命的国家级重要期刊媒介。鉴于《文艺报》的特殊地位,该期刊上曾热烈议论过的小说作品是考察当时文学思潮、文艺政策演变的重要文本。1949-1966年期间《文艺报》上的“热议小说”往往具有某种标本意义,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先锋性、多义性和探索性,反映出那段特定时期文艺的新动向、新方向,具有主流文艺思想和社会思潮的引领性。而围绕“热议小说”出现的批评文章则反映出文艺界领导乃至最高领导人、文学批评家及社会各阶层读者思想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的差异及其时代演变。尤其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新旧伦理观和审美观的冲突与撞击尤为引人瞩目、意味深长。梳理剖析1949-1966年间《文艺报》上的“热议小说”,可以发现当代文学“一体化”形成的具体脉络,也可对相关文本所受不同褒贬遭遇予以新的更具深度和宏观视野的阐释。深入分析1949-1966《文艺报》“热议小说”文本及围绕其产生的评论文章,可发现“十七年”文学创作及批评的内部话语如何从多元、冲突到同一与“规范”。本文锁定热议聚焦点,并解析聚焦点产生的原因及周围文学生态环境,从而更深地理解小说热议背后的社会思潮变化、意识形态冲突、文化背景冲突、文学权力博弈、文艺政策演变等以及其中各种力量之间的分布、抵牾、冲突、消解,以及最终如何被体制所规训。1949-1955年是文学“一体化”过程的开端时期。这一阶段,“热议小说”作品所塑造的多是贴近现实的工农兵人物形象,作品内容主要是对当时新时代新生活的反映和过往革命历史故事的讲述;创作风格以现实主义为主;创作主体是分层分等的存在,工农兵作家开始成长,而部分资深老作家处境开始变得艰难。围绕“热议小说“的批评文本以批判性的为主,政治性批评话语和简单粗暴式批评风格开始出现,对更高、更正面的新人物及英雄形象塑造的期待,是这一时期批评文本较为一致的指向,批评主体主要是精英批评家,但普通读者的激进批评话语开始显现。《金锁》的创作及引发的批评拉开了文学体制“一体化”进程的序幕。1956-1962年是文学“一体化”的发展时期。这一阶段,“热议小说”作品中高大、理想的人物形象开始出现,光辉的革命历史、崭新的建设时代和人民内部矛盾的显现成为主要创作点,创作主体也较为多元,创作风格则主要是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较为和谐的统一。因1960-1962年前后政治环境相对宽松,这一时期“热议小说”的相关批评文本不仅数量多,而且批评文本话语之间出现可贵的论争与交锋现象,创作规范和标准问题在争议中初步确立,而作品的艺术性也受到批评家的珍视,批评主体中工农兵群众力量开始增强,激进的政治评论者开始登场,但部分精英评论家还坚守着批评个性与思想的独立。1963-1966年是文学“一体化”的最终完成时期。这一阶段,“热议小说”作品中开始出现完美典范的“超人”形象,阶级斗争话语在作品中凸显,创作风格已远远偏离现实主义,走向极端浪漫主义,创作主体构成较为单一,大都是工农兵出身的作家,他们有趋同的政治形态化写作模式,有共性的创作指导思想和创作话语。围绕”热议小说”的批评文本与创作文本话语类同、评价标准及指导思想渐趋一致,更加重视作品的教育与宣传功能。批评主体方面,精英评论者的个性与独立性消失,评论主体工农兵化、与创作主体同一化。《欧阳海之歌》的创作及其相关批评,标志着文学“一体化”的最终形成。文学“一体化”的建构过程,不是单一行进式的,始终伴随着文艺界各种力量、各种矛盾、各种关系的斗争和角力,发展到1966年,公开发表的创作文本及批评文本最终形成“一体化”形态。从文艺理论上看,以1949-1966《文艺报》“热议小说”及相关批评为中心来考察“十七年”文学“一体化”的形成与分期问题,不仅符合两者间实际的因果逻辑关系,而且显示了一种以小见大、从点到线、由线构面、注重文本及背景、强调实证的科学研究方法。从研究实践上看,“十七年”小说创作及批评,不是一种简单、纯粹的艺术活动,而是一种被深深制约、严格规范、不断演进的社会体制内的活动。之前的研究者,大都倾向于把“一体化”文学视为“十七年”文学发展时期一个已然的、静态的、固化的形态,对它进行描述式、呈现式、阐述式、论争式的共时性研究。本论文在认真、深入研读小说文本和批评文本的基础上,综合考察时代背景、社会思潮、文艺政策、小说文本、小说批评文本、小说家及小说批评家主体特征,使关于“十七年”文学“一体化”的论题,在历时性、阶段性、动态化的研究视野下展开,以彰显学术研究所应具备的历史纵深感与科学学理性。

敖丹[7](2020)在《抗战时期《新华日报》视野下的青年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青年是社会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创造者,是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奉献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为推动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新华日报》作为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唯一公开发行的党报,青年问题是其报道和关注的重要内容。通过《新华日报》这一媒体,探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青年问题关注的重点内容及其为青年问题的解决提出的相关政策措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青年群体的重视与关心,可为当下制定青年政策、解决青年问题提供参考,同时有助于加强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增强当代青年对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激发当代青年为实现中国梦献身的积极性。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对青年问题的关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青年动员、青年教育、青年就业、青年生活。《新华日报》通过新闻报道、读者互动等多种形式,以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为指引,对涉及青年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提出了自己的应对措施和处理办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青年的关心与爱护,是中国共产党青年政策的具体体现。《新华日报》对青年问题的关注抓住了战时青年问题的重点,也为当下青年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历史借鉴。青年问题贯穿抗战始终,《新华日报》长期关注且内容丰富;关注问题贴合大后方青年实际;坚持以中国共产党的青年思想作为分析解决问题的理论工具。《新华日报》对青年问题的关注,使我们更加重视青年在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青年发展关乎国家发展,全社会要重视青年,理解青年,关心青年,为青年发展融入时代主题创造条件,依靠青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赵海男[8](2020)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视域下大学生挫折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无论哪一层次的需要未得到满足,都会不同程度地产生挫败感,因此,关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需要,进而以此为逻辑起点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十分必要的。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大学生挫折教育中的运用,既是满足大学生心理成长的需要,又是丰富大学生挫折教育内容、增强大学生挫折教育实效性的需要,更是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校立德树人中具体运用的需要。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视域下研究大学生挫折教育,将教育重点转移到关注大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上,通过满足大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不仅能够准确找到挫折产生的原因,达到挫折预防的效果,而且能够提升大学生需要层次,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完成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本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阐释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梳理国内外研究综述,阐明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为本研究的基本理论概述,即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视域下大学生挫折教育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阐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内容,厘清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和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关系,指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视域下加强大学生挫折教育的意义;第三部分通过问卷调查获得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视域下大学生挫折教育的第一手资料,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并以图表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予以阐释,总结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视域下大学生挫折教育取得的成绩,归纳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视域下大学生挫折教育的问题,并针对问题的原因进行解析;第四部分是本研究的重点,针对第三部分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分别从挫折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和环境四个方面提出具有实效性的教育对策,以满足大学生的成长需要,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人才保障。

张亚文[9](2020)在《初中革命传统作品整本书阅读教学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文化自信背景下,中国革命传统文化饱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崇高的革命情怀,是全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通过革命传统教育代代传承,革命传统作品整本书阅读教学作为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方式理应得到足够的重视。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对于红色经典作品编制的量与质都得到了提升,一些红色经典被纳入到学生的阅读书目之中,这必将在革命传统与时代发展、历史记忆与现实语境、思想教育与价值澄清的对话中激发学生思考个人与民族、历史与当下等多个重大的议题。鉴于此,笔者开展了初中革命传统作品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试图促进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的发展,也回应革命传统教育的文化传承使命。本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采用文献研究法重点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问题及意义,并就研究范畴、研究方法作了概述。正文包括三章内容:第一章运用教学设计法,从书目选择、目标设置、流程安排三个方面为实施初中革命传统作品整本书阅读教学作准备;第二章运用课例分析法,将初中革命传统作品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分为全书通读、重点突破、拓展延伸、内容统整四个阅读教学阶段,采用多种阅读教学策略,以各阶段的阅读任务单为依托,以阅读教学课例为主体,呈现初中革命传统作品阅读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第三章运用思辨总结法,对初中革命传统作品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施结果作理性思考,总结了实施的成效,反思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实施的建议。通过初中革命传统作品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个案探索,本文发现:切实开展初中革命传统作品整本书阅读教学,能有效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同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另外,实施整本书阅读教学也应立足整体性、增强趣味性、注重多样性,应关注教学内容、实施策略、评价机制等多面的问题,不断完善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践体系。

冯婧怡[10](2020)在《《共产党人》月刊研究》文中认为抗战时期,为了加强党的建设,提升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了《共产党人》月刊(下文简称《共产党人》)这份刊物。毛泽东非常重视《共产党人》的创办,亲自撰写发刊词,将党的建设称为“伟大的工程”。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为背景,对《共产党人》进行整体性、系统性解读,深入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史料价值,阐释了中国共产党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实施“三三制”民主政权建设、巩固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领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过程中充分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这对进一步深化中共党史理论研究,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党报党刊运行等方面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本论文分为六个部分。绪论是在对相关原始资料、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交代了本论题的选题来源和研究价值,对《共产党人》的国内外学术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说明了本论题研究的发展趋势、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一章介绍了《共产党人》的创刊背景、办刊过程、撰稿群体以及版本发行等基本概况。第二章进而围绕“三大法宝”理念,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对《共产党人》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全面阐释。第三章概括出《共产党人》的办刊特色和文章风格。第四章在文本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性分析,阐述了《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对新时期坚定理想信念、推动理论创新、构建良好的党群关系等方面提供了镜鉴和启示。结语部分对本论文进行了总结与展望。《共产党人》作为在毛泽东支持下创办的一份专门的党内理论刊物,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注重加强党的建设,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在当今互联网、新媒体、新技术等语境下,如何更好地提升党报党刊影响力,加强党的理论建设和宣传,增强人们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是深入研究本论文的价值所在。

二、略谈青年教师的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略谈青年教师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皖北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资源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发展——教师资源制约农村教育的提升
        1.1.2 选择——生态理念的日益推广与广泛应用
        1.1.3 触动——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配置生态失衡
        1.1.4 反思——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困惑与祈望
    1.2 研究价值
        1.2.1 理论价值
        1.2.2 实践价值
    1.3 相关研究动态
        1.3.1 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1.3.2 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1.3.3 研究述评
    1.4 理论基础
        1.4.1 教育公平理论
        1.4.2 教育生态学
        1.4.2.1 生态系统理论
        1.4.2.2 生态平衡理论
    1.5 概念界定
        1.5.1 农村小规模学校
        1.5.2 教师资源配置
        1.5.2.1 资源
        1.5.2.2 教师资源
        1.5.2.3 教师资源配置
        1.5.3 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
    1.6 研究设计
        1.6.1 研究目标
        1.6.2 研究方法
        1.6.3 研究思路
        1.6.4 可能的创新
第二章 皖北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资源配置的生态学观照
    2.1 皖北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生态特征
        2.1.1 生态规模之“小”
        2.1.2 生态环境之“农”
        2.1.3 生态功能之“弱”
    2.2 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资源配置的生态适切性
        2.2.1 当代哲学的生态转向
        2.2.2 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资源生态化配置的内涵
    2.3 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资源生态学配置的意义
        2.3.1 以人为本
        2.3.2 整体和谐
        2.3.3 可持续发展
    2.4 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资源配置的生态学原则
        2.4.1 多样性
        2.4.2 整体性
        2.4.3 动态平衡性
    2.5 皖北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资源配置生态学分析的维度说明
第三章 皖北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资源配置的生态现状
    3.1 皖北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资源准入渠道及分配路径
        3.1.1 准入渠道
        3.1.2 分配路径
    3.2 皖北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资源在岗现状
        3.2.1 教师数量现状
        3.2.1.1 生师比&班师比
        3.2.2 教师结构现状
        3.2.2.1 性别结构现状
        3.2.2.2 年龄结构现状
        3.2.2.3 学历结构现状
        3.2.2.4 职称结构现状
        3.2.2.5 学科结构现状
        3.2.3 教师质量现状
        3.2.3.1 教师的职业道德现状
        3.2.3.2 教师的工作质量现状
        3.2.3.3 教师的生活质量现状
    3.3 教师流失现状
第四章 皖北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资源配置的生态危机
    4.1 皖北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资源配置系统生态环境危机
        4.1.1 落后与差距:贫瘠的物质生态环境
        4.1.2 利益与纷争:僵化的制度生态环境
        4.1.3 陈旧与不均:失衡的结构生态环境
        4.1.4 重复与单一:机械的行为生态环境
    4.2 皖北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资源个体精神生态环境危机
        4.2.1 期望与现实:教师个体精神的落差
        4.2.2 付出与回报:教师个体精神的失衡
第五章 皖北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资源配置危机的生态归因
    5.1 皖北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资源配置系统生态环境危机归因
        5.1.1 教育生态意识缺乏
        5.1.2 财政资源投入不足
        5.1.3 教师配置制度欠佳
        5.1.4 教师生态位边缘化
        5.1.5 生态区域难以构建
    5.2 皖北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资源个体精神生态环境危机归因
        5.2.1 教师生存发展与学校现状间的冲突
第六章 皖北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资源配置的生态对策
    6.1 营造和谐健康的教师资源配置系统生态环境
        6.1.1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生态意识
        6.1.2 优化和丰富教师物质生态环境
        6.1.2.1 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
        6.1.2.2 优化教师的薪酬待遇
        6.1.3 营造和谐人本的制度生态环境
        6.1.3.1 构建多样性的教师准入渠道
        6.1.3.2 生态整体统筹城乡教师培训
        6.1.3.3 践行动态平衡教师流动机制
        6.1.4 提高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教育系统生态位
        6.1.5 构建学校与村落间的良性互动
    6.2 改善教师资源配置系统教师个人精神生态环境
        6.2.1 树立教师教育信念,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
        6.2.2 加强对教师的人本关怀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2)《国文杂志》研究(1942-194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国文杂志》的创办始末
    第一节 创办背景
    第二节 创办契机
    第三节 办刊宗旨
    第四节 杂志停刊
第二章 《国文杂志》的总体概况
    第一节 编排设计
    第二节 栏目设置
    第三节 印刷发行
    第四节 杂志定价
第三章 《国文杂志》的编辑、作者群与读者群
    第一节 编辑、作者群
    第二节 读者群
第四章 《国文杂志》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国文教学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中学生国文学习程度的讨论
    第三节 中学国文教育之中的文白之争
第五章 《国文杂志》的历史地位和价值
    第一节 为战时学生提供学习帮助并宣传了进步思想
    第二节 为中学国文教育的深入讨论提供了平台
    第三节 为新中国的语文教学奠定了基础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高中历史示范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思路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高中历史示范课概述
    一、高中历史示范课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示范课概念的界定
        (二)高中历史示范课概念的界定
    二、高中历史示范课的发展历程
        (一)师范教育中的发展
        (二)在职培训中的发展
    三、高中历史示范课的特性
        (一)示范性
        (二)创新性
        (三)实践性
        (四)有效性
    四、高中历史示范课的功能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形成“示范群”效应
        (三)展示完整的教学过程
    五、初高中历史示范课的区别
        (一)从学生的差异出发
        (二)从课程标准的要求出发
        (三)从教学方法的选择出发
第二章 高中历史示范课开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高中历史示范课现状调查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方式
        (三)调查过程
    二、高中历史示范课调查结果分析
        (一)调查对象的身份结构及其特点
        (二)高中历史示范课示范教师特点
        (三)学校开展高中历史示范课的现状
        (四)教师对于高中历史示范课的态度
        (五)教师听评高中历史示范课现状
    三、高中历史示范课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缺乏开展示范课的经验,无法形成有效机制
        (二)教师对于示范课的关注不够,无法产生示范效果
        (三)教师对示范课内涵宗旨不清,无法形成正确认识
        (四)教师观摩示范课的渠道单一,无法达到普及要求
第三章 高中历史示范课的开展环节
    一、高中历史示范课的听
        (一)听课前的预备与构建
        (二)听课时的观察与记录
        (三)听课后的思考与研究
    二、高中历史示范课的评
        (一)找出主要矛盾
        (二)分析矛盾关系
        (三)理清解决路径
    三、高中历史示范课的议
        (一)以平等对话为基础
        (二)围绕教学事实开展
        (三)致力推进有效教学
第四章 高中历史示范课的实施要求
    一、高中历史教学主题的选定
        (一)教学主题的类型
        (二)教学主题的选定
    二、高中历史教学史料的选用
        (一)历史示范课运用史料的意义
        (二)历史示范课史料选用的原则
    三、高中历史教学语言的使用
        (一)语言使用要规范
        (二)语言使用要真实
        (三)语言使用要严谨
        (四)语言使用要灵活
    四、高中历史教学风格的形成
        (一)教学风格的分类
        (二)教学风格的形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高中历史示范课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B 高中历史示范课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5)列宁的灌输论及其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关于列宁灌输论形成的研究
        2.关于列宁灌输论主要内容的研究
        3.关于列宁灌输论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理论联系实际法
    (四)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创新点
        2.不足之处
一、列宁灌输论的形成
    (一)思想渊源
        1.马克思恩格斯灌输观点是列宁灌输论的思想源头
        2.考茨基的灌输观点对列宁灌输论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时代背景
        1.深受伯恩施坦危害的俄国需要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2.布尔什维克需要用共产主义精神激励和鼓舞俄国的广大群众
二、列宁灌输论的内涵
    (一)灌输的必要性
        1.必须把革命的理论灌输给工人阶级
        2.社会主义学说必须由知识分子灌输
        3.用革命的理论驱除资产阶级思想的负面影响
    (二)灌输的内容
        1.向无产阶级灌输马克思主义
        2.向无产阶级灌输俄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三)灌输的方法
        1.必须实现社会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2.“灌输”者必须深入到各阶级中
    (四)灌输的主客体
        1.灌输的主体
        2.灌输的客体
三、列宁灌输论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一)加强灌输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
        1.党的教育方针必须灌输给高校学生
        2.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通过“灌输”传递给大学生
    (二)丰富灌输内容坚定高校学生的“四个自信”
        1.始终不渝走中国特色社会主道路
        2.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3.自觉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4.传承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三)提高灌输主客体素质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质量
        1.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
        2.学生提升自身涵养
    (四)运用灵活的灌输方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1.借助新科学技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2.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文艺报》“热议小说”与当代文学“一体化”的形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基本概念和需要说明的问题
    1.3 研究历史与现状
        1.3.1 《文艺报》相关研究综述
        1.3.2 《文艺报》“热议小说”研究
        1.3.3 “一体化”问题的相关研究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与意义
第二章 “一体化”开端期:批判与希冀(1949-1955)
    2.1 真实、多元的文本世界:“热议小说”作品本体分析
        2.1.1 工农兵人物形象的真实塑造
        2.1.2 新生活与革命历史的如实讲述
        2.1.3 现实主义创作下的多元艺术风貌
    2.2 层级与体制的建立:“热议小说”创作主体分析
        2.2.1 文艺界“会师”队伍构成
        2.2.2 工农兵作家的成长与培养
        2.2.3 资深作家的艰难与贡献
        2.2.4 作家体制化的开始
    2.3 “破”与“立”之间:“热议小说”批评文本分析
        2.3.1 对新英雄人物形象塑造的期待
        2.3.2 “浇花”与“锄草”的并存
        2.3.3 政治性批评话语凸显
    2.4 丰富的构成:“热议小说”批评主体分析
        2.4.1 精英评论家的“定位”与“保卫”
        2.4.2 普通读者的“愤怒”与“扞卫”
        2.4.3 作者的自我批评与自我争辩
        2.4.4 《文艺报》编者的“引领”与“裁判”
第三章 “一体化”发展期:中断与推进(1956-1962)
    3.1 超越现实的理想与浪漫:“热议小说”作品本体分析
        3.1.1 高大理想人物形象的出现
        3.1.2 理想烛照下的人民内部矛盾书写
        3.1.3 中国青年出版社的贡献
        3.1.4 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的交映
    3.2 “大我”与“小我”的融合:“热议小说”创作主体分析
        3.2.1 创作主体多元化与群体化
        3.2.2 个体生命的历史化书写
        3.2.3 主流创作思想的表现与迎合
    3.3 平等地“争鸣”:“热议小说”批评文本分析
        3.3.1 “争鸣”现象的出现
        3.3.2 创作规范和标准的初步确立
        3.3.3 对作品艺术性的珍视
    3.4 喧嚣的大多数:“热议小说”批评主体分析
        3.4.1 群众批评力量的增强
        3.4.2 激进政治评论者的登场
        3.4.3 精英评论家的独立与坚守
第四章 “一体化”形成期:统一与确立(1963-1966)
    4.1 完美与纯粹:“热议小说”作品本体分析
        4.1.1 完美典范“超人”形象的出现
        4.1.2 阶级斗争主题的一致表现
        4.1.3 极致浪漫主义风格的趋同
    4.2 体制内的“建设者”:“热议小说”创作主体分析
        4.2.1 工农兵作家中心化
        4.2.2 趋同的政治化写作模式
        4.2.3 独立性与个性渐趋消失
    4.3 同一与统一:“热议小说”批评文本分析
        4.3.1 与创作话语“同质”的批评
        4.3.2 批评标准的确立与统一
        4.3.3 宣传教育功能的重视
    4.4 主流与合流:“热议小说”批评主体分析
        4.4.1 批评主体工农兵化
        4.4.2 精英评论者的独立性消失
        4.4.3 批评主体与创作主体合一
第五章 结语
    5.1 1949-1966“热议小说”创作再认识
    5.2 1949-1966“热议小说”批评新思考
    5.3 文学“一体化”的形成与消解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国赵树理研究会会长赵魁元先生访谈录
附录二 丁玲最后一任秘书王增如女士访谈录
附录三 赵树理孙女赵飞燕女士访谈录
附录四 原《文艺报》、《红旗》杂志编辑雷声宏老师访谈录
附录五 姚雪垠之子姚海天先生访谈录
附录六 原中国青年出版社副总编郑一奇先生访谈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7)抗战时期《新华日报》视野下的青年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动态
        1.2.2 境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之处
第2章 《新华日报》的创立与战时中共的青年观
    2.1 《新华日报》的创立
        2.1.1 《新华日报》的创立背景
        2.1.2 《新华日报》的主要内容
    2.2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青年观
        2.2.1 中国共产党青年观的来源
        2.2.2 中国共产党青年观的内容
第3章 《新华日报》关注的青年问题
    3.1 青年动员
        3.1.1 战时青年动员中存在的问题
        3.1.2 《新华日报》的青年动员观
    3.2 青年教育
        3.2.1 日本侵华对中国教育的破坏
        3.2.2 国民政府的应对
        3.2.3 《新华日报》的青年教育观
    3.3 青年就业
        3.3.1 战时青年失业的加剧
        3.3.2 国民政府的应对
        3.3.3 《新华日报》的青年就业观
    3.4 青年生活
        3.4.1 婚恋问题
        3.4.2 交友问题
        3.4.3 理想与现实问题
第4章 《新华日报》关注青年问题的特点
    4.1 长期关注且内容丰富
        4.1.1 对青年问题长期关注
        4.1.2 关注内容全面丰富
    4.2 立足大后方青年实际问题
        4.2.1 贴近大后方青年思想实际
        4.2.2 切合大后方青年生活实际
    4.3 中国共产党青年思想贯穿始终
        4.3.1 内容全方位融入中国共产党青年观
        4.3.2 对策凸显中国共产党青年工作优势
第5章 《新华日报》关注青年问题的时代价值
    5.1 高度重视青年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5.1.1 营造全社会重视青年的氛围
        5.1.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
        5.1.3 不断完善关于青年发展的各项制度
    5.2 为青年建功立业创造有利条件
        5.2.1 为青年成才提供优质教育
        5.2.2 为青年就业提供充裕岗位
        5.2.3 为青年生活提供细致服务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8)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视域下大学生挫折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1.选题缘由
        2.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研究方法
        2.创新之处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视域下大学生挫折教育基本理论概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及内涵阐释
        1.挫折
        2.挫折教育
        3.大学生挫折教育
        4.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视域下大学生挫折教育
    (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内容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
        4.自尊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三)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和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关系
        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是挫折教育的理论依据
        2.大学生挫折教育助推大学生需要层次的提升
    (四)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视域下加强大学生挫折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抗挫折能力
        2.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有利于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有利于高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视域下大学生挫折教育现状分析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视域下大学生挫折教育调查问卷实测
        1.调查目的
        2.调查对象
        3.调查程序
        4.调查方法
        5.问卷编制
    (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视域下大学生挫折教育取得的成绩
        1.大学生挫折教育对大学生需要的重视程度较高
        2.大学生挫折教育有效调整大学生需要匮乏心理
        3.大学生挫折教育积极助力大学生需要的满足
    (三)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视域下大学生挫折教育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挫折教育目标有待完善
        2.大学生挫折教育内容有待丰富
        3.大学生挫折教育方法较为单一
        4.大学生挫折教育环境有待优化
    (四)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视域下大学生挫折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解析
        1.挫折教育学科起步较晚
        2.高校缺乏专门的挫折教育队伍
        3.社会对挫折教育的引导力度不够
        4.大学生对挫折教育的认知不足
三、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视域下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对策研究
    (一)关注大学生需要,明确挫折教育目标
        1.树立大学生正确“三观”
        2.锤炼大学生意志品质
        3.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
        4.增强大学生抗挫折能力
        5.助力大学生自我实现
    (二)关注大学生需要,丰富挫折教育内容
        1.关注大学生生理需要,加强挫折认知教育
        2.重视大学生安全需要,加强意志品质教育
        3.正视归属和爱的需要,加强积极心理培育
        4.引导大学生自尊需要,加强人格品质培养
        5.激发自我实现需要,加强挫折预防与应对教育
    (三)关注大学生需要,完善挫折教育方法
        1.运用比较鉴别法调整大学生挫折认知
        2.运用实践锻炼法磨炼大学生意志品质
        3.运用情境体验法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4.运用典型教育法塑造大学生积极人格
        5.运用激励教育法完善挫折预防与应对
    (四)关注大学生需要,优化挫折教育环境
        1.优化大学生挫折教育的校园环境
        2.优化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家庭环境
        3.优化大学生挫折教育的社会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9)初中革命传统作品整本书阅读教学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 发展初中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 弥补单篇革命传统作品阅读教学的缺陷
    二、研究问题及意义
        (一) 研究问题
        (二) 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 叶圣陶“读整本的书”的思想研究
        (二)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概念研究
        (三)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
        (四)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评价机制研究
        (五)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个案研究
        (六) 革命传统作品的研究
    四、研究范畴
        (一) 研究领域
        (二) 研究对象
        (三) 研究学段
    五、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教学设计法
        (三) 课例分析法
        (四) 思辨总结法
第一章 初中革命传统作品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施准备
    第一节 初中革命传统作品整本书阅读教学书目的选定
        一、阅读缘由
        二、阅读版本
        三、阅读价值
    第二节 初中革命传统作品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的确定
        一、教学目标的设置依据
        二、教学目标的具体表述
    第三节 初中革命传统作品整本书阅读教学流程的安排
        一、教学流程总体规划
        二、阅读任务单的研制
        三、阅读教学课时分配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初中革命传统作品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施过程
    第一节 通读全书把握内容
        一、导读指引激兴趣
        二、通读文本明重点
    第二节 分析人物感悟精神
        一、走进人物感形象
        二、领悟精神传薪火
    第三节 拓展延伸升华思想
        一、跨界对比析原因
        二、品鉴影视寻异同
    第四节 聚焦成果汇报输出
        一、红色话剧我来演
        二、感动红岩我来写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初中革命传统作品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后的理性思考
    第一节 初中革命传统作品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的成效
        一、学生方面的成效
        二、教师方面的成效
    第二节 初中革命传统作品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后的反思
        一、内容选择的问题
        二、实施策略的问题
        三、评价机制的问题
    第三节 初中革命传统作品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的建议
        一、立足整体性
        二、增强趣味性
        三、注重多样性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共产党人》月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来源
    二、选题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研究状况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发展趋势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研究法
        (二)多学科综合研究法
        (三)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方法
    五、创新之处
        (一)研究视角的创新
        (二)研究方法的创新
第一章 《共产党人》月刊的基本概况
    一、《共产党人》月刊的创刊背景
        (一)日本侵华方针的转变
        (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三)中国共产党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共产党人》月刊的办刊过程
        (一)《共产党人》月刊的创办
        (二)《共产党人》月刊的停刊及原因
    三、《共产党人》月刊的撰稿群体
        (一)中共中央编委会
        (二)中共中央领导同志
        (三)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者和翻译家
        (四)抗日根据地、军队主要负责人
    四、《共产党人》月刊中经典文章版本
第二章 《共产党人》月刊的主要内容
    一、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
        (一)中国共产党人的党建理论成果
        (二)党建理论的具体实践工作
        (三)总结党建工作经验和教训
    二、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
        (一)宣传“三三制”政权理论
        (二)分析统一战线形势
        (三)纠正错误倾向
    三、武装斗争理论与实践
        (一)抗战时期军队建设
        (二)军中干部队伍建设
        (三)坚持抗日游击战争
第三章 《共产党人》月刊的办刊特色和文章风格
    一、《共产党人》月刊的办刊特色
        (一)把党的建设作为编辑重心
        (二)强调权威性
        (三)注重保密性
    二、《共产党人》月刊的文章风格
        (一)针对性与策略性相结合
        (二)逻辑性与严谨性相结合
        (三)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第四章 《共产党人》月刊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当代启示
    一、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支柱
    二、坚持与时俱进,推进理论创新
    三、密切党群关系,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四、践行“两个维护”,增强对党的政治认同
    五、应对时代挑战,提升党报党刊生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着作类
    文章及论文类
附录
    附录一 《共产党人》月刊文章目录表(按发刊时间排列)
    附录二 《共产党人》月刊编纂人员表(按发文篇数由多到少排列)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略谈青年教师的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皖北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资源配置研究[D]. 赵蕾. 淮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国文杂志》研究(1942-1946)[D]. 刘科霖.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一个民办初中思政课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叙事研究[D]. 潘纾. 宁夏大学, 2021
  • [4]高中历史示范课研究[D]. 张璇璇. 河南大学, 2020(02)
  • [5]列宁的灌输论及其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 季晨璐.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6]《文艺报》“热议小说”与当代文学“一体化”的形成[D]. 王海艳. 河北大学, 2020(08)
  • [7]抗战时期《新华日报》视野下的青年问题研究[D]. 敖丹. 重庆工商大学, 2020(11)
  • [8]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视域下大学生挫折教育研究[D]. 赵海男. 渤海大学, 2020(05)
  • [9]初中革命传统作品整本书阅读教学个案研究[D]. 张亚文. 苏州大学, 2020(03)
  • [10]《共产党人》月刊研究[D]. 冯婧怡. 山东理工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浅谈青年教师培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