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一步的商业计划

一步一步的商业计划

一、商业计划循序渐进(论文文献综述)

薛凤冠[1](2021)在《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研究》文中认为陈云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在长期领导经济建设工作实践中,他坚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中国如何走出一条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全方位的思考和探索,形成并实践了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做出了巨大贡献。建国以来的经验充分证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顺利开展,离不开陈云对经济建设的正确领导和指导。因此,系统梳理和研究陈云经济建设思想,对于当前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现代经济体系,提升国家经济治理能力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本文按照内容可大致分为以下三部分:一、本文二、三章主要探讨陈云经济建设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思想基础。其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包括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经济建设的成功实践、曲折探索和同时期其他国家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等三个方面;其思想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有计划按比例”思想、西方经济学的商品经济原理、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等。同时,其思想的形成与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和长期领导经济实践也有着密切联系,并随着实践发展而逐步充实和深化。二、本文四、五章重点阐述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通过系统梳理、归纳和总结,文章将陈云经济建设思想提炼概括为综合平衡、民生改善、国情国力、经济决策、经济改革和经济开放等六个方面,比较系统、完整地反映出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全貌。文章认为,这六个方面内容涉及到经济哲学的思想、经济发展的思想两个层次。其中,综合平衡、民生改善、国情国力、经济决策主要涉及陈云经济工作的伦理观和方法论,故可以归为经济哲学的思想;经济改革、经济开放更侧重于体现陈云在经济发展某一领域实践中的思想,可以归为经济发展的思想。这两个层次、六个方面思想,既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又相互区别,共同构成了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完整体系。其中,综合平衡是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基础,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保障和改善民生则是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本文第六章对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特征与启示进行了深入探讨。基于对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内容和实践的全面研究,文章从政治性、人民性、求实性、创新性、前瞻性五个角度对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特点进行了总结。文章指出,陈云的经济建设思想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统一,渐进而审慎可以说是其最为鲜明的特点。终其一生,无论身处何时、身居何位,陈云始终保持这一特色。通过渐进和审慎,陈云在复杂和困难的局面中,推动中国经济建设逐步向前发展。最后,文章认为,陈云经济建设思想不仅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体现为五个方面:一是始终坚持以改善民生为目的;二是始终坚持以自力更生为基础;三是始终坚持以实事求是为原则;四是始终坚持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五是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追求。这些对于进一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同时,陈云的经济建设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既丰富了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方法论上也值得学习借鉴。

彭晓国[2](2020)在《QX公司财务知识付费平台项目商业计划书》文中提出知识技术性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源泉之一,知识学习和创新应用能力关系到企业和从业者的成败关键,知识大消费时代已经来临。人们借助知识付费平台方式获取知识的内在需求也悄然发生了变化,综合知识付费平台很难针对特定的细分社群提供精细化、系统化、和实用化知识内容。随着国际“四大”会计事务所智能会计机器人的面世和行业信息化、数据化的迫切发展需求,很多标准化、重复性的基础财务管理工作将逐步被智能机器系统取代,大量的财务管理从业者不得不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和复合应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为财务管理专业性知识付费平台的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基于财务管理社群专业化知识付费平台的应用将会迎来一个新的市场发展契机。本文旨在通过对QX公司传统型财务服务发展业态所面临问题的分析和当前如火如荼发展态势的知识付费平台模式的研究,借助文献研究法、抽样调查访谈法、模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探索一种破立并举,优势互补的垂直细分领域财务管理知识付费平台新模式下的市场应用解决之道;通过对财务管理行业和知识付费平台的现状和趋势的研究,结合传统型财务发展资源的优势和劣势,提出了财务管理专业化、社群化与知识付费模式运营有机整合发展的可行性;通过构建财务管理课程直播培训、咨询顾问和代理外包等线上线下平台化、数据化、协同化服务内容,论证了财务管理知识付费平台化运营的市场价值和发展趋势,为实施具体的商业计划做好铺垫和提供理论依据,得出了财务知识付费平台模式将是引领传统财务服务公司转型升级、连接财务行业线上线下资源,实现组织重构、业务重构、价值重构的重要突破口的结论。综上所述,如何把握好知识付费行业发展的风口,借助国家建设知识型社会的强劲东风和出台的一系列政策红利,成就财务管理领域在知识付费模式下的一席之地?从而顺势而为,实现各方商业利益和价值。

王毅[3](2020)在《金融开放与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文中认为纵观中国经济发展史,开放与发展是不可或缺的主题,中国经济走过的历史实践中以开放为起点取得了诸多举世瞩目的历史成就,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历史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回望百余年前,中国本土市场随鸦片战争首次开放,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开始由封建传统向近代化转型。尽管西方垄断资本主义和封建政府控制并阻碍了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转型进程,但历史可见的是,旧式钱庄等传统金融机构实现了部分的现代金融转型,并且本土金融业在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垄断市场前便出现了现代金融业的雏形——新式银行。从对这段重要的开放历史的研究中发现,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在被动的开放环境中展现了积极、主动转型的一面,在近代化转型的时代潮流中占有一席之地。以史为鉴,1840-1927年间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呈现的强大生命力和内生性动力值得被历史铭记并为当前中国本土银行业在深化开放环境中提供借鉴。在经历战乱、新中国计划经济建设后,1978年,改革开放再次打开了中国封闭市场的大门,与1840年不同的是,这一次的市场开放是中国自己选择的主动开放。中国金融市场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扩大开放程度,同时,中国本土银行业在开放环境中加强自身改革、完善内部结构,从大一统的银行体制出发,通过渐进式增量改革,最终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本土银行业格局。伴随中国金融市场开放规模不断扩大,在外部竞争压力下,本土银行业在竞争与学习中稳步发展,本土银行机构职能逐步清晰,银行实力和竞争力显着提升,当前扩大市场开放条件下本土银行部门参与竞争夯实基础。以史为鉴,回顾1978年后中国本土银行部门的发展实例,银行这一经济部门窗口展现了包括又不限于金融业发展中的“中国道路”、“中国案例”的成功之处,同样成为今后中国本土及其他发展中国家银行机构参与国际竞争中可以借鉴的历史蓝本。回顾并专门研究近代1840-1927年和1978年改革开放后两个阶段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在开放条件下的发展历史,最重要的意义是挖掘其中涵盖的发展规律和理论价值,以为当下借鉴。就当前中国本土银行部门面临的发展环境而言,2016年中国入世15年缓冲期结束后,在西方国家对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全面否定的冲击下,经济发展的外部不利因素不断影响着中国经济、金融的发展。特别是自2017年美国总统特朗普上任以来,“美国优先”战略的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政策引起中美间贸易摩擦不断升级,中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上升,导致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出现频繁波动。在世界政治和经济的全新格局中,中国坚持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对内统筹改革,对外深化开放。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上宣布中国金融开放的12条具体举措;2019年,国务院再次出台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11条措施,标志着中国金融开放进入快车道。在新一轮开放和发展战略中,如何正确把握中国银行部门的发展方向是当前中国银行业变革中需要慎重思考的问题。面对这一问题,一方面需要我们借鉴全球先进理念革新思维,另一方面需要更多地深入回顾并总结中国金融发展实践中的历史经验。“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在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历史实践中获取、总结发展经验,以史为鉴,无疑对深化开放背景下中国本土银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从理论上讲,金融开放对一国或地区特别是金融发展落后的国家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金融开放能够带给本国相对廉价的国际资本,改善一国投资结构,优化金融结构,构建多元化金融体系,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实体经济的发展。因而,金融开放往往成为发展中国家金融转型的开端,落后国家的金融部门纷纷走上变革之路。然而,落后国家金融部门往往容易在金融开放中脱离本土实际,在西方国家的牵制中走上“依附他人”的发展之路。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的“金融自由化”理论成为发展中国家解决金融抑制问题的主要手段,但在多国或地区的实践中看,西方国家的金融发展理念并不具备普适性,大多数发展中金融改革最终因金融危机被迫暂停或永久性搁浅。2008年,次贷危机对全球金融发展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这使得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开始重新审视金融开放以及新古典主义的自由放任发展策略。以往实践经验带来的反思是,在金融开放背景下,究竟怎样的发展路径能够帮助发展中国家金融部门实现“追赶”?中国作为金融后发国家的“试验场”,其本土金融部门的发展历史具有怎样的特征?中国金融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的历史案例能够为未来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带来怎样全新的理论借鉴?为此,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回顾历史,结合实证研究对金融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这一命题进行科学阐述。为了实现这一命题研究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本文依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思路展开,以历史视角对中国自近代以来两时段金融开放进行纵向比较分析,在理论分析和历史阐述后,结合实证分析方法验证本文在中国案例研究中总结出的相关历史经验以及提出的相关结论,最后在以史为鉴基础上提出发展展望。依照这样的分析思路,本文主要设置以下6章内容:在文章第一部分(包括第1章)介绍本文写作的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在写作背景基础上介绍文章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同时,引出本文的研究思路、结构安排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本文的理论分析部分(包括第2章、第3章、第4章)。其中,在第二章主要介绍了论文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并且在对已有成果进行评述的基础之上指出已有研究仍存问题或漏洞,提出进一步研究的空间。第三章介绍近代开放背景下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变迁历程,以市场开放为起点,分析被动开放条件下外国在华银行对本土金融业的资本侵略事实以及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历程。通过对近代开放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历史的回顾,对近代时期被动市场开放条件下本土金融业的发展作以总结。第四章对中国金融开放的第二个关键时期,即改革开放后金融市场开放进行理论分析,从中央银行职能的建立和完善,体制内银行部门的发展以及体制外本土银行业的创立分别进行讨论。根据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分为三个层次进行分析,在市场开放的不同阶段对本土银行体系的发展进行深入探讨。本文认为,通过对金融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这一主题进行理论分析,在中国案例两时段的纵向比较中可知,开放背景下本土金融部门的发展应当以本土特征和本土优势为基础,实施适应本土结构的发展战略;而市场开放的态度将直接决定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转型的彻底性,在这一方面,历史发展的案例已经给出答案。同时,历史地印证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本土银行业变革的成功,即坚持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第三部分(包括第5、6章)是本文的实证分析部分,这一部分以近代被动开放和改革开放后主动开放两时段分别进行金融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之间的实证研究。第五章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与中介效应检验对影响近代时期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转型发展的因素进行整合、验证。第六章利用面板回归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对主动开放下本土银行业的发展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包括第7章)基于前面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对中国金融开放两时段的发展历史经验及教训进行总结。在经验总结的基础上以史为鉴,提出对新一轮金融开放背景下本土银行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启示。本文历史地梳理了金融开放条件下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脉络,对中国两时段开放背景下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经验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结合经济学方法对发展规律进行科学阐述。肯定了中国两时段开放背景下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以本土结构为基础,以开放学习结合本土优势进行渐进式发展的成功经验以及内生性发展动力的关键作用,这一历史经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给出有别于其他视角的发展建议,对当前及未来中国银行业开放发展和其他发展中国家银行部门的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教育部[4](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黄厚渝[5](2020)在《微更新背景下泉州市金鱼巷使用后评价(POE)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历史地段作为古城区域中最具代表性、最具价值与内涵的重要片区,是这座城市重要的文化遗产。随着国家号召社会治理中心应以社区为单位开展,泉州市在“城市双修”古城更新保护的项目中采用了基于使用者角度出发的古城区更新模式——“微更新改造”,这对于泉州古城区的历史街区、历史地段的保护与更新既是一次全新的机遇,亦是一次全新的挑战。鉴于发达国家先进的理论体系与经验表明,使用后评价(POE)是基于使用者需求与心理对建成空间或环境进行进行的评估,是历史地段持续推进更新的必由之路,通过量化数据为基础,才能够保证持续不断的更新保护是更能够贴合该区域使用者的诉求。本研究论文基于微更新与使用后评价(POE)相关理论的基础之上,概述出对微更新改造后的历史地段开展使用后评价(POE)应着重注意的要点,并通过层次分析法构建微更新后泉州市金鱼巷的使用后评价模型。并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从定性与定量两个方面研究泉州市金鱼巷前段在微更新后的整体运用、使用状况。并通过模糊层次分析法对回收的、可量化数据进行计算,对金鱼巷微更新后使用状况进行定级,结合相关实地调研与访谈总结出金鱼巷当前运营与发展的总体情况,及其存在的优点与不足。最后,本研究参考国内外优秀实践案例,针对实证研究所得出金鱼巷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家号召社会治理中心应以社区为单位开展,从使用者对整体空间环境、商业活化、社区治理问题三方诉求出发,分别提出相对应的优化建议;其中主要包括:产权方面以公有产权建筑空间活化为触媒带动传统建筑更新、硬性规章制度的调整与柔化、循序渐进的商业布局规划、积极探索多元化的社区共治模式等等。并强调历史街区、历史地段的开发应基于该地区使用者需求,尊重地方历史文化与传统民俗。以此为后续开展历史地段的保护与更新提供有依据的参考与借鉴。

黄渼淇[6](2020)在《社区营造视角下传统街区活力再生研究 ——以长春牡丹街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长春曾是伪满时期的首都,有着一段特殊的历史,在城市中心区仍留有许多充满故事与年代印记的建筑与街区,因城市的不断更新与发展,原本繁华的街区已不再繁华。如何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下使传统街区活力再生,是保留长春市民情感记忆的关键。本文所要研究的长春市牡丹街就是基于当今城市转型发展的社会背景之下。社区营造理论起源于英国发扬于日本,因为有效的改善了美国地方的社会、经济、政治等问题,而被亚洲地区、非洲地区广泛的借鉴与发展。本文即在社区营造理论指导下,以长春市牡丹街为例,探讨长春市传统街区活力再生的原则和策略。首先,论文开篇叙述了本课题的来源和科研背景,阐明了社区营造理论的相关概念,叙述了文章研究的目的、意义与方法,并给出了论文的研究框架;其次,对研究对象进行了调研、归纳、总结、分析。包括街区的历史文脉与背景、街区的地理位置、街区的现状以及现阶段街区所存在的问题。然后从社区营造的视角出发,论述了街区的景观特色、街区的物质环境条件以及街区的经济、文化、社会环境条件,为街区活力再生与更新策略提出事实依据;最后,在前期的调研基础上,在文章的结尾提出了社区营造视角下对长春市牡丹街的活力再生与更新的原则和策略。社区营造作为重现传统街区活力再生的指导理论,对我国大部分传统街区活力再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长春市牡丹街为例,通过前期的调研和对社区营造理论的解读,提出了详细的牡丹街活力再生与更新策略。同时文章也希望可以抛砖引玉,为我国其他失去活力的传统街区的更新与活力再生提供一些参考。

华清君[7](2020)在《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文中提出陈云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作为国家财经工作的卓越领导人,在长期的国家财经治理实践中,他始终坚持从各个时期的国情实际出发,不断研究、探索、创新、总结,彰显了非凡的国家财经治理能力,为党和人民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国家财经治理思想。陈云的财经治理能力首先源于青少年时期他在苏南勤勉忙碌的商业氛围和上海浓郁发达的商业环境中耳濡目染受到的深刻影响,此后经过长期反复踏实的财经理论学习与钻研,他的财经理论功底不断得以增强、深化和升华。这使他在长期的财经领导工作中,能够把自己财经方面的超凡天赋与财经科学理论很好地结合起来,能够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根本的理论指导和基本遵循,以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为主要的实践参照和理论思考,以西方经济理论与实践为重要的思想启发和借鉴运用,从而在建立和完善国家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等重大决策实践过程中,在对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运行机制和运行保障开展治理的过程中,能够创造性地研究、制订、实施有效的治理策略,在每一次危机的紧要关头,他常常临危受命,并总是不负众望,一次又一次使国家和人民转危为安。研究陈云同志国家财经治理的理论渊源、实践历程和建立的丰功伟绩,其间显现着鲜明独特的思想脉络,主要可以概括为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等六个方面。陈云关于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的思想,着眼于从上层建筑角度发挥制度促进经济发展的保障激励作用,从生产关系角度发挥利益攸关方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动创造作用,从资源配置角度发挥要素促进经济发展的效率引领作用,从再生产过程角度发挥各环节促进生产发展的导向联动作用。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明确财经治理的中心任务以及实现这个中心任务应当构建的体制机制,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核心和目的,也是其他各个思想分支所围绕的核心和目的,旨在阐明发展依靠什么,如何激发活力,而其他各个思想分支,是为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的思想服务的。陈云关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的思想,着眼于把计划的优越性与国情实际结合起来,激发市场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坚持国民经济的计划理性与市场活性,协调国内经济的计划性与国际市场的风险性,在与时俱进不断改革中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不断改善。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资源配置的基本路径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脉络和主线,旨在阐明经济如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对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思想,以及对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思想、对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思想,有着决定性影响。陈云关于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的思想,着眼于筹划稳健的计划控制总量,权衡协调的发展比例关系,保持稳固的四大平衡格局,维护理性的计划执行控制。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资源配置的根本方法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精髓和动力,旨在阐明经济发展所需的要素如何组织,应当怎样配置,是对如何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而在资源配置上作出的制度安排。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思想,服从于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思想,服务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思想,决定着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思想。陈云关于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的思想,着眼于从信息情报中洞悉市场状态,在健全法制中整顿经济秩序,运用政策工具稳定市场物价,采取综合措施促进生产发展,深入基层一线解除群众疾苦。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的动态监控与理性校正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中关于对经济运行实行休养和调理的机制,是诊治手段,旨在阐明如何监控经济运行过程,经济运行如何回归理性,因而是对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其他分支思想的再运用。陈云关于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的思想,要求把大力选拔任用年轻干部作为党的重大战略和生命,坚持把政治标准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选拔任用干部的根本要求,指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始终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思想上的基本建设。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的力量源泉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支柱和载体,旨在阐明治理活动的根本依靠是什么,如何形成长久的依靠,因此是践行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各个思想分支的主体力量,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中最能动最根本的部分,是保证思想正确执行和自我完善与发展的根本依靠。陈云关于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的思想,要求把有利于人民、满足人民需要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工作中坚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调查研究,而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作决策,因此是解决干部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根基和活的灵魂,旨在阐明治理思想的思想方法以及如何发挥作用,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始终保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方法论基础。陈云财经治理实践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始终保持积极而又稳妥的态度,坚持实事求是,根据具体情况运用相应的规律和财经理论,不因顺境而冲动,也不因困难而气馁,始终把握好国民经济运行的效益效率和安全稳定,循序渐进,稳扎稳打。这在根本上是由他的治理思想的理论品格所决定的,就是在财经治国中始终坚持风险思维,防止犯颠覆性错误。陈云财经治理的思想与实践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宝贵财富。新时代,陈云财经治理思想有助于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和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保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加注重公平正义,妥善处理分配问题;有助于我们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过程中,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助于我们牢固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更好地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的双轮联动,避免陷入改革和市场经济治理中的形而上学。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发端并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逐步成熟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丰富并发展于改革开放新时期,主要作用于以发展对人民有利的社会生产力为根本目标、以克服纠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重点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奠基了坚实的基础。他的思想不仅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发挥了巨大作用,许多相关思想对于今天的财经治理实践仍有着指导意义,必然为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所继承,并结合新的时代特征,而令其焕发出新的思想魅力。

王欣[8](2020)在《中俄国有企业改革的约束条件与政策选择比较研究 ——基于系统科学理论》文中研究指明国有企业改革政策的选择与调整必须兼顾国家各个方面的利益诉求,实现国家系统整体持续优化,否则不利于改革的深化,甚至形成逆转。国家是一个系统,包括企业子系统、政治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国际关系子系统等等,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国有企业改革政策选择的约束条件,约束条件直接制约改革政策的选择,政策效果也会改变约束条件的状况,国有企业改革约束条件与政策选择之间具有双向动态平衡制约的系统性关系。国有企业具有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等多种功能,经营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重目标,国有企业改革需要配套制度较多,改革政策效果具有系统性特征,多重功能、目标、配套制度约束下的改革政策选择与调整是非常复杂的国家系统性问题。从国家系统性角度出发,依据系统科学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方法,通过中俄国有企业改革的比较研究可知,国家系统整体的演变状态直接制约政府的改革政策选择,尤其是政府的稳定状态具有决定性意义;渐进式改革路径和大规模私有化路径各有利弊,针对不同的约束条件,适合不同的改革目标,总体比较,基于实现国家系统整体优化目标,渐进式改革路径具有优势;国有企业改革需要生产要素市场建设、消费品市场建设、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密切配合,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是确保改革政策具有系统适应性的基础;改革的深化与逆转取决于政策的系统性效果,国有企业改革政策存在双重目标,改革政策必须以实现国家系统整体持续优化作为首要目标,如果优先重视企业子系统的优化,可能造成国家系统整体负面影响,企业子系统优化目标更难实现,甚至引起改革的逆转,因此,必须根据政策效果和不断演化的约束条件,相机抉择调整政策,确保国家各个子系统发展的协调性,实现国家系统整体持续优化;改革过程中必然存在负面效果破坏国家系统整体持续优化,发展民营和外资企业,能够使改革的负面效果得到有效缓解,促进国家系统形成耗散结构,确保改革过程中国家系统整体持续优化;改革过程中的政策协同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稳定性和行政能力,战略性国有企业是保障政府的稳定性和行政能力的基础,国家系统整体优化状态是改革政策选择与调整的序参量,必须根据序参量的演化规律,确保国有企业改革政策选择与调整的协同性,促进改革深化。当前中国正在进行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必须充分考虑国家转型时期特殊的政治、经济、国际约束条件,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形成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促稳定、以稳定促改革的良性循环,实现国家系统整体持续优化,在此基础上,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本文的论述分为七章,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选题依据和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回顾现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综合来看,依据系统科学理论、针对中俄国有企业改革约束条件与政策选择的比较研究很少,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指出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系统科学理论和实证方法的运用。第二章阐述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本文的研究主要基于现代系统科学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系统科学理论,主要包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突变论、协同论、耗散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系统论。第三章回顾中俄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过程,从总体上比较分析两国改革政策的异同,指出两国改革政策选择始终贯穿系统性指导思想,由于约束条件不同,改革初始政策存在较大差异,改革过程中政策根据约束条件演化不断调整,具有殊途同归的特征。第四章首先依据系统科学的突变论分析国家系统整体演变状态对于初始改革政策选择的制约作用,阐释中俄改革初始政策差异的主要原因;然后依据系统科学的系统论分析中俄改革初始政策的目标,指出基于实现国家系统整体优化目标,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政策与俄罗斯的大规模私有化改革政策都具有相应合理性;最后依据系统科学的信息论分析中俄改革初始政策的适应性,指出改革政策选择必须尊重和把握国家系统整体演变规律,才能取得良好适应性效果。第五章首先依据系统科学的控制论分析改革过程中的政策效果、约束条件演化和政策调整,指出保持改革政策效果的协调性,实现国家系统整体持续优化是改革深化的关键因素,是改革政策选择与调整的内在约束;然后依据系统科学的耗散论分析中俄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国家系统的有序性,指出必须发展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缓解国有企业改革造成的负面效果,促进国家系统形成耗散结构,进而带动改革过程中国家系统整体持续优化;最后依据系统科学的协同论指出国家系统整体优化状态是改革政策选择与调整的序参量,稳定的政府是保障改革政策协同性的关键因素,战略性国有企业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基础。第六章全面采用系统燕尾突变模型、系统层次分析模型、系统灰色关联度模型、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系统耗散结构模型、系统哈肯模型,针对中俄国有企业改革政策与约束条件之间的突变性、目的性、适应性、协调性、有序性、协同性等相互关系进行实证研究,进一步检验前文的论述和分析;第七章阐述研究结论并且针对中国正在进行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提出政策建议。

娄雨晴[9](2020)在《ZX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运营管理研究》文中认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整个社会面临着变革得重大改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大数据技术的出现。大数据技术越来越被应用在企业中,它带给企业的好处直观的体现在:可以扩大企业数据存储量,深度分析挖掘数据背后意义,提高数据质量,加强行业竞争力,促进企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建立跨地区战略业务单元。随之而来的就是要解决跨地区带来的财务信息交流滞后,成本过高,效率低下的问题。于是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应势而生,这种新兴的分散高效的管理已经被许多世界知名公司推行和应用。它能够有效处理因集团规模壮大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健全控制监督系统,降低管理成本,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ZX公司可以说是我国第一批实践财务共享的企业之一,在实施财务共享服务前,ZX公司主要以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为主,发挥财务会计传统职能,而后在实践中经历了由财务集中到共享再到财务云模式的转变。在研究ZX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运营管理时,采用了案例分析法、文献研究法和分析归纳法结合的方式,首先介绍ZX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成立的背景和动因以及经历的三个阶段,然后从制度管理、质量管理、绩效管理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研究ZX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运营水平,总结其中发生的问题,如人员离职率较高、存在风险隐患、绩效考核方法单一等。最后针对问题提出完善组织结构加强人员管理、加强风险排查、健全绩效考核体系、加强服务信息平台建设等优化措施。以期能以ZX企业的案例为例给予其他企业一些建议,更好的提高财务共享运营管理水平。

白丽君[10](2020)在《城市微更新中公共艺术的介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人们对于扩张式的城市更新模式进行了深刻地反思。在我国城市发展方向的探索过程中,城市微更新理念逐渐引起了广泛重视和深入探讨。微更新强调从小范围、小尺度方面入手解决城市更新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规避扩张式城市更新所产生的社会问题,达到城市环境持续发展、社会环境有机循环、人文关怀稳步上升的目的。公共艺术作为一种体现对人的生存价值思考的文化现象,具有美化空间环境、促进公共参与、传承创新历史文化、提升市民公共意识的作用。以公共艺术形式介入城市微更新建设中,不仅可以塑造具有人文特色的空间环境,提升空间的人文关怀,同时能够更精准地把握城市微更新的发展目标,形成自主更新机制。基于城市发展的人文诉求,本文从微更新角度出发,以公共艺术介入为研究对象,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其一,通过梳理城市更新发展的规律,研究在以小规模、渐进式的微更新发展模式下,公共艺术与城市微更新之间的关系。分析公共艺术在文化、社会、生态方面的功能以及介入的形式与特点,总结出公共艺术介入在地域文化重塑、促进公众参与、把控微更新品质以及促进微更新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其二,通过梳理公共艺术介入的理论概述,分析出公共艺术介入的五大基本要素和不同主体主导下公共艺术介入的发展形式,以及公共艺术介入对人、文、地、产、景等方面的内容营造,总结出城市微更新中公共艺术的介入原则是以大众参与为基础,以渐进式手法为导向,以整合地域生态平衡和以人为本为保障,以可持续更新为目标。其三,通过走访与实地调研相关实践案例场地,并结合国外相关案例研究,针对国内三个不同项目的介入背景、介入内容、营造主体和介入形式作具体分析,总结表明城市微更新中的公共艺术介入并不仅是单一的艺术表达的问题,而是集合了城市人文环境、空间环境、人类活动等综合的有机循环体。其四,通过对前三部分研究的总结归纳,提出公共艺术介入的系统性营造策略,包括对介入体系的构建、介入的发展策略以及介入的营造策略。本文将公共艺术与城市微更新理论相结合,从二者的基础理论和相关实践研究出发,整合分析了公共艺术与城市微更新之间的联系,为我国城市微更新理论的发展及实践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方法及角度,弥补了现阶段我国微更新建设中艺术性缺失的问题,在公共艺术介入的系统性营造策略方面具有创新性。

二、商业计划循序渐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商业计划循序渐进(论文提纲范文)

(1)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现有研究的局限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经济
        1.4.2 经济建设
        1.4.3 经济建设思想
    1.5 创新之处
2 陈云经济建设思想产生的理论来源与历史背景
    2.1 陈云的生平与简历
        2.1.1 青少年时期
        2.1.2 革命战争时期
        2.1.3 新中国成立后
    2.2 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理论来源
        2.2.1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
        2.2.2 西方经济学基本原理
        2.2.3 毛泽东思想
        2.2.4 中国传统文化
    2.3 陈云经济建设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2.3.1 党领导经济建设的成功实践
        2.3.2 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曲折探索
        2.3.3 其他国家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
3 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发展历程
    3.1 在革命战争时期萌发
        3.1.1 中央苏区时期
        3.1.2 陕甘宁边区时期
        3.1.3 东北时期
    3.2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形成
        3.2.1 克服财政经济的严重困难
        3.2.2 调整工商业
        3.2.3 “一五”计划的编制与执行
        3.2.4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3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充实
        3.3.1 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3.3.2 重视粮食工作
        3.3.3 调整经济体制
    3.4 在“文革”后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深化
        3.4.1 开展对外经济交流
        3.4.2 边调整边建设
        3.4.3 引导和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4 陈云经济哲学的思想
    4.1 陈云的综合平衡思想
        4.1.1 综合平衡要着眼全局
        4.1.2 综合平衡要综合施策
        4.1.3 综合平衡要统筹兼顾
    4.2 陈云的民生改善思想
        4.2.1 对民生问题的认识要上升到战略高度
        4.2.2 要切实解决好人民的吃饭问题
        4.2.3 正确处理好改善民生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4.3 陈云的国情国力思想
        4.3.1 从国情国力出发探索加快生产力发展的道路
        4.3.2 速度与质量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
        4.3.3 建设规模要与国力相适应
    4.4 陈云的经济决策思想
        4.4.1 一切从实际出发
        4.4.2 调查研究是实事求是的基础
        4.4.3 交换、比较、反复
5 陈云经济发展的思想
    5.1 陈云的经济改革思想
        5.1.1 坚持市场与计划相统一
        5.1.2 积极而稳妥地推进改革
        5.1.3 确保改革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5.2 陈云的经济开放思想
        5.2.1 注重对资本主义的研究和利用
        5.2.2 注重循序渐进、稳妥推进
        5.2.3 注重以自力更生为基础
6 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主要特征及现实启示
    6.1 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特点
        6.1.1 视为灵魂的政治性
        6.1.2 无比鲜明的人民性
        6.1.3 一以贯之的求实性
        6.1.4 与时俱进的创新性
        6.1.5 战略谋划的前瞻性
    6.2 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历史贡献
        6.2.1 丰富了毛泽东思想
        6.2.2 丰富了邓小平理论
        6.2.3 指导了新中国经济建设
    6.3 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现实启示
        6.3.1 始终坚持以改善民生为目的
        6.3.2 始终坚持以自力更生为基础
        6.3.3 始终坚持以实事求是为原则
        6.3.4 始终坚持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
        6.3.5 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追求
    6.4 陈云经济建设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6.4.1 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6.4.2 方法论上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迪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QX公司财务知识付费平台项目商业计划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项目研究意义和目的
    1.2 知识付费行业文献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项目基本情况分析
    2.1 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2.2 公司对新模式下的核心资源
    2.3 项目介绍概况
        2.3.1 财务管理知识付费平台主要架构
        2.3.2 项目平台特征
    2.4 项目平台的盈利模式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竞争环境分析
    3.1 市场需求分析
    3.2 宏观环境分析
        3.2.1 政策环境
        3.2.2 经济环境
        3.2.3 社会环境
        3.2.4 技术环境
    3.3 项目行业竞争力分析
        3.3.1 行业发展概况
        3.3.2 行业竞争态势分析
    3.4 项目SWOT分析
        3.4.1 优势
        3.4.2 劣势
        3.4.3 机会
        3.4.4 威胁
        3.4.5 SWOT组合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市场营销计划
    4.1 STP营销分析
        4.1.1 市场细分
        4.1.2 目标市场选择
        4.1.3 市场定位
    4.2 市场策略
        4.2.1 产品策略
        4.2.2 分销策略
        4.2.3 价格策略
        4.2.4 促销策略
        4.2.5 人员策略
        4.2.6 有形展示策略
        4.2.7 过程管理策略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项目组织与运营规划
    5.1 组织机构和职能规划
    5.2 项目运营发展规划
    5.3 项目市场规划
    5.4 项目产品服务规划
    5.5 薪酬架构规划
    5.6 项目实施计划进度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财务测算、效益分析与风险控制
    6.1 项目投资总额预算
    6.2 投资融资计划与退出方式
        6.2.1 投资计划
        6.2.2 融资计划
        6.2.3 退出方式
    6.3 经营预测
        6.3.1 收入预测
        6.3.2 成本预测
        6.3.3 费用预测
        6.3.4 税金预测
        6.3.5 损益预测
        6.3.6 现金流预测
    6.4 投资回报分析
        6.4.1 投资回收期法
        6.4.2 净现值法
        6.4.3 内部回报率分析法(IRR)
    6.5 财务风险分析与对策
        6.5.1 财务风险识别分析
        6.5.2 财务风险管控对策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金融开放与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思路、结构安排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结构安排
        1.3.3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基础理论与相关文献评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对金融开放的理解
        2.1.2 对中国金融开放阶段的历史界定
        2.1.3 对被动开放和主动开放的理解
        2.1.4 对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界定
        2.1.5 对发展的理解
    2.2 理论基础
        2.2.1 内生增长理论
        2.2.2 自组织理论
        2.2.3 理论基础的适用性分析
    2.3 相关文献评述
        2.3.1 市场开放对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影响
        2.3.2 1840-1927年间中国本土金融机构的发展
        2.3.3 1978年后中国本土银行业发展
        2.3.4 对现有文献的评价
第3章 被动开放与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1840-1927年)
    3.1 五口通商与近代金融市场被动开放
    3.2 被动开放条件下外国银行对华资本牵制
        3.2.1 外国在华银行市场进入及市场垄断
        3.2.2 外国在华银行对旧式金融机构的资本牵制
        3.2.3 中外金融机构互动实质:资本侵略
    3.3 旧式金融机构的历史沉浮
        3.3.1 本土钱庄的近代化转型
        3.3.2 本土票号的时代衰落
    3.4 现代银行业的曲折探索
        3.4.1 发展背景:外商银行干涉与封建势力阻挠
        3.4.2 “官护”银行兴起阶段
        3.4.3 华资银行新设阶段
        3.4.4 本土银行业联合发展阶段
    3.5 历史价值评价
第4章 主动开放与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1978年改革开放后)
    4.1 改革开放与中国金融市场主动开放
    4.2 市场开放与中国银行业“顶层设计”(1978-2001年)
        4.2.1 “开大门”的金融开放
        4.2.2 建立中央银行制度
        4.2.3 探索国有银行改革
        4.2.4 从微观主体发展到宏观格局构建:搭建二级银行体系
    4.3 扩大对外开放后中国银行业改革的深化调整(2001-2008年)
        4.3.1 全面对外开放
        4.3.2 准确定义中央银行地位
        4.3.3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
        4.3.4 “准体制外”股份制商业银行深化改革
        4.3.5 发展城市商业银行
        4.3.6 从微观主体发展到宏观格局构建:本土银行业增量改革
    4.4 后危机时代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多元化布局(2008年后)
        4.4.1 中国银行业“走进”国际视野
        4.4.2 中央银行制度完善
        4.4.3 农村金融机构深化发展
        4.4.4 从微观主体发展到宏观格局构建:建立多元银行体系
    4.5 历史价值评价
第5章 被动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的实证分析
    5.1 实证分析背景
    5.2 探索性因子分析
        5.2.1 研究方法
        5.2.2 研究对象
        5.2.3 探索性因子分析
    5.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与中介效应检验
        5.3.1 研究假设
        5.3.2 研究方法介绍
        5.3.3 样本的基本特征与相关性分析
        5.3.4 验证性因子分析
        5.3.5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5.3.6 中介效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主动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的实证分析
    6.1 变量介绍及数据来源
        6.1.1 数据来源
        6.1.2 研究模型介绍
        6.1.3 变量介绍
        6.1.4 变量基本统计量
        6.1.5 共线性和相关性检验
    6.2 主动开放影响实证分析
        6.2.1 全样本分析
        6.2.2 第二阶段分析
        6.2.3 第三阶段分析
    6.3 不同银行异质性影响分析
        6.3.1 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
        6.3.2 股份制商业银行
        6.3.3 城市商业银行
        6.3.4 农村商业银行
    6.4 稳健性检验
    6.5 内生性检验
    6.6 本章小结
        6.6.1 全样本影响结论
        6.6.2 不同阶段影响结论
        6.6.3 不同类型银行影响结论
第7章 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的逻辑、特征、经验及启示
    7.1 金融开放条件下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逻辑
        7.1.1 历史的变迁:两次金融开放的变迁递进
        7.1.2 政策(环境)的变迁:不同政策效能的变迁差异
        7.1.3 理念的变迁:金融机构变迁发生的关键
    7.2 金融开放条件下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特征
        7.2.1 以金融开放作为发展起点
        7.2.2 以渐进式改革作为发展思路
        7.2.3 以个体发展带动整体变革
        7.2.4 以增量改革促进存量改革
        7.2.5 以机构改革和功能完善协调推进机构发展
    7.3 金融开放条件下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经验
        7.3.1 以发挥本土优势为导向
        7.3.2 在开放学习中坚持本土适应性
        7.3.3 发挥主体的内生性带动作用
        7.3.4 以促进经济发展为动力
        7.3.5 坚持发展的与时俱进
        7.3.6 结合宏观调控与微观主体能动性
    7.4 新一轮金融开放背景下本土银行部门发展启示
        7.4.1 立足国情:保持对外开放与国家战略的一致性
        7.4.2 依托本土:激发本土银行部门发展的自觉能动性
        7.4.3 政府定位:完善金融开放中的政府作用
        7.4.4 以史为鉴:推广金融发展实践和理论的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表
致谢

(5)微更新背景下泉州市金鱼巷使用后评价(POE)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泉州城市双修规划推行
        1.1.2 历史地段科学保护的重视性与急迫性
        1.1.3 建筑与规划专业愈发重视使用者的情感体验
    1.2 研究范围界定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使用后评价综述
        2.1.1 使用后评价概念
        2.1.2 使用后评价国外研究动态
        2.1.3 使用后评价国内研究动态
        2.1.4 历史地段与街区评价研究动态
        2.1.5 小结
    2.2 微更新理论综述
        2.2.1 微更新概念与含义
        2.2.2 微更新的原则与内容
        2.2.3 微更新国内外研究动态
    2.3 小结
第三章 .金鱼巷整体分析
    3.1 金鱼巷概况
        3.1.1 金鱼巷总体状况
        3.1.2 金鱼巷社区建筑风貌
        3.1.3 金鱼巷空间格局与肌理分析
        3.1.4 金鱼巷人口现状
        3.1.5 金鱼巷产业现状
    3.2 金鱼巷历史沿革
        3.2.1 金鱼巷名人故居
        3.2.2 金鱼巷周边历史风貌
        3.2.3 传统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3.3 金鱼巷微更新调研分析
        3.3.1 金鱼巷“空间微更新”项目背景
        3.3.2 金鱼巷微更新前现状分析
        3.3.3 金鱼巷微更新方案与成果分析
第四章 .微更新背景下金鱼巷使用后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
    4.1 金鱼巷使用后评价体系构建思路
        4.1.1 评价体系模型构建的原则
        4.1.2 评价体系模型构建思路与方法
        4.1.3 层次分析法与德尔菲法的具体应用
    4.2 金鱼巷使用后评价体系构建具体步骤
        4.2.1 金鱼巷使用后评价价值目标确定
        4.2.2 金鱼巷使用后评价因子选择
        4.2.3 评价体系因子说明
        4.2.4 评价指标标准化与量化
    4.3 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4.4 使用后评价POE的使用与验证
        4.4.1 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4.4.2 信度分析
        4.4.3 效度检验
        4.4.4 小结
    4.5 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微更新背景下金鱼巷使用后评价
        4.5.1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数学原理
        4.5.2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金鱼巷使用后评价的具体步骤
第五章 .基于金鱼巷使用后评价的结果分析与优化建议
    5.1 金鱼巷使用后评价问卷与计算结果分析
        5.1.1 评价因素方差检验
        5.1.2 使用人群状况分析
        5.1.3 评价因子相关性分析
        5.1.4 评价因子分值分析
        5.1.5 小结
    5.2 微更新改造后金鱼巷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5.2.1 传统建筑保护与更新难度大
        5.2.2 基础建设与配套设施的不足与匮乏
        5.2.3 传统历史文化没落
        5.2.4 商业环境亟待改善
        5.2.5 社区管理工作上的缺失
    5.3 优化建议
        5.3.1 传统建筑、空间环境与配套设施优化建议
        5.3.2 商业环境优化建议
        5.3.3 社区管理机制与组织培育优化建议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局限性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新门社区、海清社区、涂们社区、水门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汇总
    附录2 微更新背景下泉州金鱼巷使用后评价(POE)指标体系权重专家问卷
    附录3 专家权重统计表
    附录4 游客问卷
    附录5 居民与商户问卷
    附录6 :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过程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社区营造视角下传统街区活力再生研究 ——以长春牡丹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和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内容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社区的概念
        1.3.2 社区营造的概念
        1.3.3 传统街区的概念
        1.3.4 活力再生的概念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和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2章 社区营造理论的相关研究综述与案例分析
    2.1 社区营造的理论研究
        2.1.1 社区营造的主要内容
        2.1.2 社区营造的主体与步骤
        2.1.3 社区营造的原则
    2.2 社区营造的阶段特征
        2.2.1 中国台湾社区营造的阶段特征
        2.2.2 中国大陆社区营造的阶段特征
    2.3 社区营造理论在台湾省实践中的个案分析
        2.3.1 都市新兴的金华
        2.3.2 灾后重建的桃米
        2.3.3 自力营造的土沟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社区营造视角下长春市牡丹街活力再生分析及策略
    3.1 长春市牡丹街的概况
        3.1.1 牡丹街的历史文脉与地理位置
        3.1.2 牡丹街的街区现状
        3.1.3 牡丹街咖啡馆的起源与发展
    3.2 社区营造下长春市牡丹街活力再生的目标与内容
        3.2.1 提炼五大社区营造元素
        3.2.2 总结社区特征与优劣势
        3.2.3 建立社区共同体并构建五大发展策略
    3.3 社区营造下长春市牡丹街居民的发展需求分析
        3.3.1 居民的生理需求分析
        3.3.2 居民的安全需求分析
        3.3.3 居民的情感和归属感需求分析
        3.3.4 居民的尊重需求分析
        3.3.5 居民的自我实现需求分析
    3.4 社区营造下长春市牡丹街活力再生策略
        3.4.1 “景”:营造特色景观、改善环境条件
        3.4.2 “地”:保护街区环境、改善公共空间
        3.4.3 “产+文”:延续街区文化、发展文化商业
        3.4.4 “人”:培养社区意识、构建社区共同体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社区营造视角下长春市牡丹街活力再生原则与设计实践
    4.1 社区营造视角下长春牡丹街活力再生原则
        4.1.1 循序渐进营造原则
        4.1.2 多方参与合作原则
        4.1.3 尊重地方特性原则
        4.1.4 策略动态可变性原则
        4.1.5 科学的街区设计原则
    4.2 社区营造视角下牡丹街活力再生实施策略
        4.2.1 牡丹街社区营造之“景”——提升环境品质
        4.2.2 牡丹街社区营造之“地”——实现社区永续发展
        4.2.3 牡丹街社区营造之“产”——构建特色产业
        4.2.4 牡丹街社区营造之“人”——培育营造主体
        4.2.5 牡丹街社区营造之“文”——文化挖掘与传承
    4.3 社区营造视角下牡丹街活力再生规划
        4.3.1 短期规划——物质空间环境改造
        4.3.2 中、长期规划——文化主导,旅游开发
        4.3.3 牡丹街活力再生总规划及愿景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现有研究成果存在的不足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陈云财经治理的理论探源与发展过程
    一、相关概念的提出与界定
        (一) 国家治理
        (二) 国家财经治理
        (三) 陈云财经治理的特征
    二、陈云财经治理的理论探源
        (一) 以马克思主义财经治理的思想和方法为根本指导
        (二) 以苏联社会主义财经管理模式为重要借鉴
        (三) 以西方经济治理的理论和方法为必要参考
    三、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
        (一) 两次相对集中学习积淀了系统而深厚的理论功底
        (二) 边区和东北的理财经历开始了思想的萌芽
        (三)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各项工作促进了思想的初步形成
        (四) 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历程推进了思想的逐步成熟
        (五) 探索和推进改革开放实现了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章 陈云财经治理的实践历程
    一、努力探求财经治理实践路径保证根据地自我供给
        (一) 打好与法币间的“货币战争”以稳定市场
        (二) 大力推进生产自救
        (三) 运用再分配手段治理经济困难
    二、成功运用财经治理综合手段迅速恢复国民经济
        (一) 建立财经治理的组织与制度框架
        (二) 全面推进国民经济恢复
        (三) 灵活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和市场手段应对困难局面
    三、充分调动财经治理制度力量稳步开展经济建设
        (一) 健全完善计划经济体制的财经制度体系
        (二)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三) 把保障民生放在突出位置
        (四) 用市场手段解决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行问题
        (五) 在加快对外贸易中解决经济发展问题
    四、积极发挥财经治理思想作用扎实推进改革开放
        (一) 对国民经济实行清醒地健康地调整
        (二) 改革完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三) 在改革中促进经济发展
第三章 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体系
    一、财经治理的中心任务: 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
        (一) 发挥制度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保障激励作用
        (二) 发挥利益攸关方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能动创造作用
        (三) 发挥资源配置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效率引领作用
        (四) 发挥再生产各环节在促进生产发展中的导向联动作用
    二、财经治理的基本路径: 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
        (一) 把计划的优越性与国情实际结合起来
        (二) 激发市场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三) 坚持国民经济的计划理性与市场活性
        (四) 协调国内经济的计划性与国际市场的风险性
    三、财经治理的根本方法: 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
        (一) 筹划稳健的计划控制总量
        (二) 权衡协调的发展比例关系
        (三) 保持稳固的四大平衡格局
        (四) 坚持计划全过程理性控制
    四、财经治理的诊治手段: 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
        (一) 从信息情报中洞悉市场状态
        (二) 在健全法制中整顿经济秩序
        (三) 运用政策工具治理市场物价
        (四) 采取综合措施促进生产发展
        (五) 深入基层一线解除群众疾苦
    五、财经治理的依靠力量: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
        (一) 国家财经治理依靠大量培养和使用专业人才
        (二) 把大力选拔任用年轻干部作为党的重大战略和生命
        (三) 严格干部的政治标准是国家财经治理的根本要求
        (四) 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五)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财经治理在思想上的基本建设
    六、财经治理的方法论基础: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
        (一) 坚持有利于人民的价值理性
        (二) 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调查研究
        (三) 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决策
第四章 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
    一、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理论的基础
        (一)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二) 不同经济运行模式下的财经治理具有共同的目标与手段
        (三)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的丰富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对国家治理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行了形象概括
        (一) 陈云的市场和市场经济始终是关在“笼子”里的
        (二) 坚持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的自主调节
        (三) 政府与市场发挥作用的辩证关系
    三、为防范国家财经治理中的颠覆性错误提供了思路
        (一) 防范颠覆性错误是国家治理的重大命题
        (二) 坚持人民性和计划性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思想保障
        (三) 陈云财经治理哲学思想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有效方法
        (四) 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物质基础
结语
    一、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
    二、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始终紧扣各个时期关键问题
    三、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形成并服务于他所处的时代
    四、陈云财经治理思想服务于时代又超越了时代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发表学术论文
    出版学术专着
    成果获奖情况
    主持科研项目
致谢

(8)中俄国有企业改革的约束条件与政策选择比较研究 ——基于系统科学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有企业改革的约束条件研究
        1.2.2 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选择研究
        1.2.3 约束条件与政策选择的系统性关系研究
        1.2.4 约束条件与政策选择的实证计量研究
        1.2.5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论文的创新
        1.4.2 论文的不足
第2章 国有企业改革约束条件与政策选择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系统科学
        2.1.1 现代系统科学
        2.1.2 马克思主义社会系统理论
    2.2 经济学
        2.2.1 转轨经济学
        2.2.2 新制度经济学
        2.2.3 国际政治经济学
    2.3 企业管理学
        2.3.1 利益相关者理论
        2.3.2 国有企业功能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俄国有企业改革的回顾与比较
    3.1 中国国有企业发展与改革
        3.1.1 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的发展
        3.1.2 改革开放时期的国有企业改革
    3.2 俄罗斯国有企业发展与改革
        3.2.1 苏联时期国有企业的发展
        3.2.2 俄罗斯国家转型时期的国有企业改革
    3.3 中俄国有企业改革政策比较
        3.3.1 系统思想贯彻始终
        3.3.2 改革兼顾双重目标
        3.3.3 政策路径逐渐趋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俄国有企业改革的初始约束条件与政策选择比较分析
    4.1 中俄国有企业改革的初始约束条件比较
        4.1.1 初始政治约束条件
        4.1.2 初始经济约束条件
        4.1.3 初始国际约束条件
    4.2 中俄初始政策路径比较
        4.2.1 初始政治约束与初始政策路径
        4.2.2 初始经济约束与初始政策路径
        4.2.3 初始国际约束与初始政策路径
        4.2.4 国家系统状态制约政策路径选择
    4.3 中俄初始政策目标比较
        4.3.1 中俄初始改革政策的政治目标
        4.3.2 中俄初始改革政策的经济目标
        4.3.3 中俄初始改革政策的国际目标
        4.3.4 国家系统演变目标制约政策路径选择
    4.4 中俄初始政策的适应性比较
        4.4.1 初始政策与政治约束适应性
        4.4.2 初始政策与经济约束适应性
        4.4.3 初始政策与国际约束适应性
        4.4.4 国家系统演变规律制约政策适应性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俄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的约束条件与政策调整比较分析
    5.1 中俄改革过程中的约束条件比较
        5.1.1 改革过程中的政治约束条件演化
        5.1.2 改革过程中的经济约束条件演化
        5.1.3 改革过程中的国际约束条件演化
    5.2 中俄改革过程中的政策调整比较
        5.2.1 政治约束条件演化与政策调整
        5.2.2 经济约束条件演化与政策调整
        5.2.3 国际约束条件演化与政策调整
        5.2.4 国家系统整体优化状态决定改革的深化与逆转
    5.3 中俄改革过程中的国家系统有序性比较
        5.3.1 中俄的政策调整与国家系统有序性演化
        5.3.2 大力发展民营企业保障国家系统有序性
        5.3.3 适度发展外资企业保障国家系统有序性
    5.4 中俄改革过程中的政策协同性比较
        5.4.1 政府是改革政策协同性的关键因素
        5.4.2 战略性国有企业是保障政府行政能力的必要条件
        5.4.3 改革政策选择的序参量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俄国有企业改革的约束条件与政策选择实证比较分析
    6.1 中俄国有企业改革约束条件制约政策选择实证比较分析
        6.1.1 燕尾突变模型的构建与指标选取
        6.1.2 改革政策选择突变指数测算
        6.1.3 改革约束条件制约政策路径选择比较分析
    6.2 中俄国有企业改革政策目标与路径选择实证比较分析
        6.2.1 层次分析模型建构与指标选取
        6.2.2 改革政策选择层次分析指标测算
        6.2.3 改革政策的目标与路径选择比较分析
    6.3 中俄国有企业改革政策适应性实证比较分析
        6.3.1 灰色关联度模型建构与指标选取
        6.3.2 改革政策适应性灰色关联度指标测算
        6.3.3 改革政策的适应性比较分析
    6.4 中俄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国家系统整体优化与政策调整实证比较分析
        6.4.1 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与指标选取
        6.4.2 改革政策耦合协调度指标测算
        6.4.3 国家系统整体优化与改革政策调整比较分析
    6.5 中俄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国家系统有序性实证比较分析
        6.5.1 耗散结构模型构建与指标选取
        6.5.2 改革过程中系统耗散结构指数测算
        6.5.3 国家系统有序性比较分析
    6.6 中俄国有企业改革政策选择序参量实证比较分析
        6.6.1 哈肯模型的构建与指标选取
        6.6.2 改革政策选择序参量指标测算
        6.6.3 改革政策选择序参量比较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的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9)ZX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运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与相关基础理论
    2.1 文献综述
        2.1.1 国外研究文献
        2.1.2 国内研究文献
        2.1.3 国内外研究评述
    2.2 相关概念
        2.2.1 财务共享服务
        2.2.2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
        2.2.3 运营管理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规模经济理论
        2.3.2 流程再造理论
3 ZX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运营管理背景
    3.1 ZX企业介绍
        3.1.1 ZX企业概况
        3.1.2 ZX企业财务管理状况
    3.2 ZX企业实施财务共享服务的动因
        3.2.1 强化总部财务的控制监管作用
        3.2.2 提高财务管理效率
        3.2.3 扩展业务范围
    3.3 ZX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的四个阶段
        3.3.1 财务统一阶段
        3.3.2 财务集中阶段
        3.3.3 财务共享阶段
        3.3.4 财务云阶段
    3.4 ZX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基本业务流程
        3.4.1 费用报销流程
        3.4.2 应收流程
        3.4.3 应付流程
        3.4.4 总账流程
4 ZX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运营管理分析
    4.1 ZX公司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运营管理基本情况
        4.1.1 ZX公司运营管理目标
        4.1.2 ZX公司运营管理原则
        4.1.3 ZX公司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主要工作职责
        4.1.4 ZX公司的组织架构和岗位设置
    4.2 ZX公司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制度管理分析
        4.2.1 ZX公司明确业务范围并制定相关流程制度
        4.2.2 ZX公司实行轮岗机制和选拨输出机制
        4.2.3 ZX公司分类管理文档并设置档案管理岗
        4.2.4 ZX公司建立客户沟通管理规范并定期进行服务评价
    4.3 ZX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质量管理分析
        4.3.1 ZX公司建立分层质量过程管控机制
        4.3.2 ZX公司签订服务水平协议
    4.4 ZX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绩效管理分析
        4.4.1 ZX公司建立组织绩效评价体系
        4.4.2 ZX公司依据服务水平协议实施员工绩效考核
    4.5 ZX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风险管理分析
        4.5.1 ZX公司的风险识别
        4.5.2 ZX公司的风险防控
    4.6 ZX公司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运营管理的影响因素
        4.6.1 ZX公司管理层态度
        4.6.2 基层人员认可度
        4.6.3 经济新趋势
        4.6.4 国家鼓励政策扶持
5 ZX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运营管理评价与优化
    5.1 ZX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运营管理的成效
        5.1.1 降低集团整体运营成本
        5.1.2 提高了财务管理的效率
        5.1.3 加强了数据的及时性与准确性
        5.1.4 提高客户服务质量
    5.2 ZX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运营管理的不足
        5.2.1 业务单位缺乏沟通人员离职率较高
        5.2.2 忽视风险规划存在风险隐患
        5.2.3 绩效考核方法单一
        5.2.4 信息搭建范围较小受众群体窄
    5.3 ZX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运营管理优化的目标与原则
        5.3.1 优化的目标
        5.3.2 优化的原则
    5.4 ZX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运营管理优化的措施
        5.4.1 完善组织结构加强人员管理
        5.4.2 制定战略计划加强风险排查
        5.4.3 健全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
        5.4.4 加强服务信息平台建设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城市微更新中公共艺术的介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背景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是城市更新与发展的需要
        1.2.2 研究在城市微更新建设中的作用
        1.2.3 研究推动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内容
        1.3.1 国外相关研究内容
        1.3.2 国内相关研究内容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辨析
        1.4.1 城市有机更新
        1.4.2 城市触媒理论
        1.4.3 城市微更新
        1.4.4 地方重塑
        1.4.5 公共艺术的概念界定
    1.5 研究范围与内容
        1.5.1 研究范围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城市微更新与公共艺术
    2.1 从更新到微更新
        2.1.1 微更新建设的可能与必然
        2.1.2 我国城市更新新方向
        2.1.3 当前我国城市微更新存在的问题
    2.2 城市微更新的特征
        2.2.1 小规模渐进式
        2.2.2 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城市文脉的延续
        2.2.3 适应城市更新新形势的需求
        2.2.4 更新模式多元化
    2.3 公共艺术——城市微更新的新形式
        2.3.1 公共艺术介入城市微更新的背景
        2.3.2 公共艺术的功能
        2.3.3 公共艺术介入的类型及特点
    2.4 城市微更新中公共艺术介入的必要性
        2.4.1 地域文化重塑
        2.4.2 促进公众参与
        2.4.3 把控微更新改造品质
        2.4.4 促进微更新区域经济发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市微更新中公共艺术介入的理论概述
    3.1 公共艺术介入的基本要素
        3.1.1 环境要素
        3.1.2 更新模式要素
        3.1.3 艺术性要素
    3.2 城市微更新与公共艺术的参与主体
        3.2.1 以政府为主导
        3.2.2 以市场为主导
        3.2.3 社会力量推动
        3.2.4 民众自发组织
    3.3 城市微更新中公共艺术介入的营造内容
        3.3.1 人文的培育
        3.3.2 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3.3.3 空间环境优化
        3.3.4 产业发展
        3.3.5 客观存在实体的更新与优化
    3.4 城市微更新中公共艺术的介入原则
        3.4.1 以大众参与为基础
        3.4.2 以渐进式手法为导向
        3.4.3 以整合生态平衡和以人为本为保障
        3.4.4 以可持续更新为目标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内外公共艺术的介入状况与实践分析
    4.1 国外不同空间类型的公共艺术介入
        4.1.1 历史文化街区微更新
        4.1.2 日本社区营造微更新
    4.2 国内城市微更新中公共艺术介入的实际案例
        4.2.1 上升新所
        4.2.2 “行走上海”微更新计划
        4.2.3 北京大栅栏
    4.3 国内公共艺术介入的实际案例分析
        4.3.1 介入背景
        4.3.2 介入内容
        4.3.3 营造主体的参与程度
        4.3.4 公共艺术介入形式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城市微更新中公共艺术介入的系统性营造策略
    5.1 公共艺术介入的体系构建
        5.1.1 深化启蒙教育机制
        5.1.2 强化专业人员素质培养机制
        5.1.3 构建市场引导制衡机制
        5.1.4 优化政府决策机制
    5.2 公共艺术介入的发展策略
        5.2.1 以人为本的功能策略
        5.2.2 生态可持续的发展策略
        5.2.3 场所文化的营建策略
    5.3 公共艺术介入的营造策略
        5.3.1 公共艺术品布局
        5.3.2 作品策划与设计
        5.3.3 公共艺术资金来源
        5.3.4 介入导则的制定
        5.3.5 反馈平台的搭建
        5.3.6 公共艺术品的维护与管理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研究可实施性探讨
        6.2.1 本文的创新点
        6.2.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6.2.3 可实施性探讨
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说明
    一、论文
    二、专利
    三、科研项目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商业计划循序渐进(论文参考文献)

  • [1]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研究[D]. 薛凤冠. 南京理工大学, 2021(01)
  • [2]QX公司财务知识付费平台项目商业计划书[D]. 彭晓国.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3]金融开放与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D]. 王毅. 吉林大学, 2020(01)
  • [4]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5]微更新背景下泉州市金鱼巷使用后评价(POE)研究[D]. 黄厚渝. 华侨大学, 2020(01)
  • [6]社区营造视角下传统街区活力再生研究 ——以长春牡丹街为例[D]. 黄渼淇. 吉林建筑大学, 2020(05)
  • [7]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D]. 华清君. 扬州大学, 2020(04)
  • [8]中俄国有企业改革的约束条件与政策选择比较研究 ——基于系统科学理论[D]. 王欣. 辽宁大学, 2020(01)
  • [9]ZX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运营管理研究[D]. 娄雨晴.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0(10)
  • [10]城市微更新中公共艺术的介入研究[D]. 白丽君. 南京林业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一步一步的商业计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