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药金莲花袋装工艺条件研究

蒙药金莲花袋装工艺条件研究

一、蒙药金莲花袋泡剂工艺条件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何怡洁[1](2020)在《桔麦代茶饮治疗慢性咽炎(阴虚肺燥证)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临床研究,观察桔麦代茶饮治疗慢性咽炎(阴虚肺燥证)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从而为中医药治疗慢性咽炎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开放性随机对照法,将2019年11月-2019年12月来自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呼吸内科及驷马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就诊的60例阴虚肺燥型慢性咽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地碘含片(北京华素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含服,一次1片,一日3次,两组疗程均为14天。治疗组采用王飞教授自拟方桔麦代茶饮,一日一袋,总饮用量控制在500~1000ml左右。治疗期间,通过随访调查记录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7天后、治疗14天后的临床症状体征评分表,最后将所获得的临床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学分析,从而对比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治疗7天后,两组咽干、咽粘膜干燥的积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症状体征积分总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14天后,两组咽干、干咳无痰或少痰、咽粘膜干燥的积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症状体征积分总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个疗程的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愈显率为10.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愈显率为0%。结论: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与治疗组的治疗方法对慢性咽炎阴虚肺燥证患者的症状体征评分改善均有一定效果,且安全性均较高,而桔麦代茶饮总体有效率更高,且随着疗程增加,其对于咽干、干咳无痰或少痰、咽粘膜干燥等症状体征的改善尤为明显,体现了中药在治疗本病方面的优势,可见使用桔麦代茶饮治疗慢性咽炎阴虚肺燥证值得在临床推广。

段瑶[2](2016)在《中药代茶饮改善血液透析患者口渴症状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研究目的发挥中医辨证施治特色,从“标本兼顾”立法,针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口渴症状中最为常见的气阴两虚合并湿浊血瘀证,通过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观察和评价中药代茶饮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口渴症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2研究方法本研究选择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血液净化中心60例有口渴症状的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同时符合辨证为气阴两虚合并湿浊血瘀证,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口渴时口服中药代茶饮(黄芪,党参,麦冬,五味子,佩兰,泽兰),对照组口渴时通过饮水缓解,观察4周。通过观察口渴程度评分表(xerostomia questionnaire,XQ)的前后变化,评价中药代茶饮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口渴症状的有效性;通过观察平均透析间期体重增加的相对值,探究中药代茶饮是否能够控制血液透析患者透析间期体重增长;通过观察透析充分性,评价中药代茶饮是否对血液透析患者的透析质量有影响;通过观察治疗前、第一疗程结束时及第二疗程结束时血钾水平,评价中药代茶饮的安全性。3研究结果3.1研究完成情况本研究共入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0例,脱落5例,其中治疗组脱落3例,对照组脱落2例。脱落患者中3例因治疗过程中依从性差,不能坚持而主动放弃,1例因转院终止治疗,1例因肿瘤不能继续治疗,最终完成临床观察有效病例55例。3.2基线分析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透析龄、糖尿病患者分布、治疗前XQ评分、口渴严重程度分布、两组治疗前平均透析间期体重增加相对值、治疗前血钾以及治疗前透析充分性组间基线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3疗效分析3.3.1 XQ评分治疗后,治疗组XQ评分较治疗前降低,经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XQ评分经t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XQ评分低于对照组,经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口渴严重程度分布经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重度口渴患者由11例减至3例,而对照组重度口渴患者人数较之前无变化。3.3.2平均透析间期体重增加相对值治疗后两组患者在治疗第一周、第二周、第三周及第四周平均透析间期体重增加相对值,经t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本组治疗前相比,在治疗后第一周、第二周、第三周及第四周平均透析间期体重增加相对值,经t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然而在四周治疗过程中,治疗组平均透析间期体重增长的均值呈下降趋势,而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趋势。3.3.3透析充分性治疗后两组患者Kt/V、URR值比较,经t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本组治疗前比较,经t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4血钾第一疗程及第二疗程结束时,两组患者血钾值比较,第一疗程结束时经t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二疗程结束时经非参数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本组治疗前比较,经t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第一疗程、第二疗程结束时高血钾患者人数比较,经χ2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研究结论中药代茶饮可有效改善血透患者的口渴症状,减轻血透患者口渴程度;口服中药代茶饮组的平均透析间期体重增加相对值有下降趋势;中药代茶饮对于血透患者的血钾、透析充分性无明显影响。

曹欣欣[3](2016)在《牡荆苷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损伤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脑血管病已成为当今世界致死致残的最主要疾病之一。目前对于脑缺血的治疗效果均不能令人满意。临床上急需寻找高效低毒、促使血液再通、减轻缺血再灌致脑损伤的神经保护剂。牡荆苷是传统中药金莲花的主要活性成分,属黄酮碳苷类。课题组研究表明牡荆苷具有很好的体内抗氧化和对衰老小鼠海马区神经细胞结构的保护作用。而牡荆苷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损伤保护作用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实验以SD雄性大鼠为实验对象,采用Longa改良线栓法制造大鼠脑缺血再灌注(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以牡荆苷为干预药,依达拉奉为阳性对照,研究牡荆苷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损伤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本研究为牡荆苷作为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病有效性药物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为筛选抗脑缺血药物提供新的方向。实验方法1.MCAO模型的建立采用Longa线栓法造模,缺血2h后进行再灌注,待大鼠苏醒后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验证造模成功。2.动物分组及给药将228只SD大鼠随机分为6个组,分别是假手术组(生理盐水+溶剂),模型组(生理盐水+溶剂),模型+依达拉奉阳性对照组(3.24μmol·kg-1),模型+牡荆苷(1.62,3.24,6.48μmol·kg-1)不同剂量组,大鼠缺血再灌注后1h腹腔注射给药,治疗时间为1d和3d。3.牡荆苷对MCAO大鼠脑梗死体积的影响缺血再灌注大鼠治疗1d后麻醉,断头取脑,冠状位将其切成5等份,采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oronto transit commission,TTC)测定大鼠脑梗死体积。4.牡荆苷对mcao大鼠血脑屏障(bloodbrainbarrier,bbb)保护和抗氧化作用各组缺血再灌注大鼠治疗1d和3d后麻醉,断头取脑,干湿重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缺血侧皮层水孔通道蛋白-4(aquaporin-4,aqp-4)阳性细胞表达水平;相应试剂盒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活力、活性氧(reactiveoxygenspecies,ros)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5.牡荆苷对mcao大鼠抗炎作用各组缺血再灌注大鼠治疗1d和3d后麻醉,断头取脑,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缺血侧皮层toll样受体4(tolllikereceptor4,tlr-4),nf-κb(p65)阳性细胞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多聚核苷酸链式反应(real-timequantitativepolymerasechainreaction,rt-qpcr)检测tlr-4mrna,nf-κb(p65)mrna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测定大鼠缺血侧脑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6.牡荆苷对mcao大鼠非抗氧化作用各组缺血再灌注大鼠治疗1d和3d后麻醉,断头取缺血侧脑组织,相应试剂盒检测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含量和一氧化氮合酶(nitricoxidesynthase,nos),na+-k+-atp酶活性;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脑组织缺血区谷氨酸(glutamate,glu),天冬氨酸(aspartate,asp)和甘氨酸(glycine,gly)含量。7.牡荆苷对mcao大鼠脑组织缺血区形态学作用各组缺血再灌注大鼠治疗1d和3d后麻醉,断头取脑,he染色观察大鼠缺血区神经细胞形态;透射电镜下观察大鼠缺血区神经元细胞超微结构。结果1.mcao大鼠神经功能学评分依据longa等评分标准,选取13分为实验模型大鼠。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再灌注大鼠出现不能完全伸展手术对侧前爪或向手术对侧转圈、倾倒等神经缺损症状(p<0.01),表明mcao模型制作成功。2.牡荆苷减少mcao大鼠脑梗塞体积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再灌注后缺血侧脑组织出现明显的梗死灶(p<0.01);与模型组相比,缺血再灌注大鼠治疗1d后,依达拉奉和牡荆苷各给药组均能有效减小脑梗死体积,并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具有剂量依赖性(p<0.01,p<0.05);与依达拉奉对照组相比,牡荆苷中、低剂量组作用较弱(p<0.01,p<0.05);牡荆苷高剂量组与依达拉奉作用相当,无显着性差异。3.牡荆苷对mcao大鼠bbb及抗氧化作用影响3.1牡荆苷减轻mcao大鼠脑水肿程度与假手术组相比,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侧脑组织含水量明显增多(p<0.01);与模型组相比,缺血再灌注大鼠治疗1d和3d后,依达拉奉和牡荆苷治疗组均能降低脑组织含水量,有显着性差异,(p<0.01,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与依达拉奉相比,缺血再灌注大鼠治疗1d和3d后,牡荆苷中、低剂量组作用较弱,有显着性差异(p<0.05,p<0.01),牡荆苷高剂量组与依达拉奉作用相当,无显着性差异;与缺血再灌注大鼠治疗1d相比,治疗3d后,依达拉奉和牡荆苷治疗组降低脑水肿程度优于1d,有显着性差异(p<0.05,p<0.01)。3.2牡荆苷降低mcao大鼠aqp-4表达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缺血区脑组织aqp-4阳性细胞表达明显增多(p<0.01);与模型组相比,缺血再灌注大鼠治疗1d和3d后,依达拉奉和牡荆苷治疗组均能使aqp-4阳性细胞表达下降(p<0.05,p<0.01),且呈剂量依赖性;与依达拉奉相比,缺血再灌注大鼠治疗1d和3d后,牡荆苷中、低剂量组作用较弱,有显着性差异(p<0.05,p<0.01),牡荆苷高剂量组与依达拉奉作用相当,无显着性差异;与缺血再灌注大鼠治疗1d相比,治疗3d后,依达拉奉和牡荆苷治疗组下调aqp-4阳性细胞表达程度优于1d,有显着性差异(p<0.05,p<0.01)。3.3牡荆苷可增加mcao大鼠sod活性,降低ros、mda含量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sod活性降低,ros和mda含量升高,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缺血再灌注大鼠治疗1d和3d后,依达拉奉和牡荆苷治疗组均能使sod活性升高,ros和mda含量降低,且呈剂量依赖性(p<0.05,p<0.01);与依达拉奉相比,缺血再灌注大鼠治疗1d和3d后,牡荆苷中、低剂量组在保护sod活性、降低ros和mda含量上弱于依达拉奉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p<0.01),牡荆苷高剂量组与依达拉奉作用相当,无显着性差异:与缺血再灌注大鼠治疗1d相比,治疗3d后,依达拉奉和牡荆苷治疗组在保护sod活性、降低ros和mda含量上优于1d,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p<0.01)。4.牡荆苷对mcao大鼠抗炎作用4.1牡荆苷减少缺血侧皮层tlr-4和nf-κb阳性细胞数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缺血区脑组织tlr-4与nf-κb(p65)阳性细胞表达明显增多(p<0.01);与模型组相比,缺血再灌注大鼠治疗1d和3d后,依达拉奉和牡荆苷治疗组均能使tlr-4和nf-κb(p65)阳性细胞表达下降(p<0.05,p<0.01),且呈剂量依赖性;与依达拉奉相比,缺血再灌注大鼠治疗1d和3d后,牡荆苷中、低剂量组作用较弱,有显着性差异(p<0.05,p<0.01),牡荆苷高剂量组与依达拉奉作用相当,无显着性差异;与缺血再灌注大鼠治疗1d相比,治疗3d后,依达拉奉和牡荆苷治疗组下调tlr-4和nf-κb(p65)阳性细胞表达程度优于1d,有显着性差异(p<0.05,p<0.01)。4.2牡荆苷减少缺血区脑卒中tlr-4和nf-κb(p65)mrna的表达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缺血区脑组织tlr-4和nf-κb(p65)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缺血再灌注大鼠治疗1d和3d后,依达拉奉和牡荆苷治疗组均能降低tlr-4和nf-κb(p65)mrna表达,且呈剂量依赖性(p<0.05,p<0.01);与依达拉奉相比,缺血再灌注大鼠治疗1d和3d后,牡荆苷中、低剂量组在降低tlr-4和nf-κb(p65)mrna表达上弱于依达拉奉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p<0.01),牡荆苷高剂量组与依达拉奉作用相当,无显着性差异;与缺血再灌注大鼠治疗1d相比,治疗3d后,依达拉奉和牡荆苷治疗组在降低tlr-4和nf-κb(p65)mrna表达上优于1d,有显着性差异(p<0.05,p<0.01)。4.3牡荆苷减少大鼠缺血区脑组织tnf-α含量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tnf-α含量明显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缺血再灌注大鼠治疗1d和3d后,依达拉奉和牡荆苷治疗组给药后,tnf-α含量有所降低,且呈剂量依赖性(p<0.05,p<0.01);与依达拉奉相比,缺血再灌注大鼠治疗1d和3d后,牡荆苷中、低剂量组在降低tnf-α含量上弱于依达拉奉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p<0.01),牡荆苷高剂量组与依达拉奉作用相当,无显着性差异:与缺血再灌注大鼠治疗1d相比,治疗3d后,依达拉奉和牡荆苷治疗组在降低tnf-α含量上优于1d,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p<0.01)。5.牡荆苷对mcao大鼠非抗氧化作用5.1牡荆苷降低no含量、抑制nos活性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no含量及nos活性明显升高,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缺血再灌注大鼠治疗1d和3d后,依达拉奉和牡荆苷治疗组给药后,no含量及nos活性降低,且呈剂量依赖性(p<0.05,p<0.01);与依达拉奉相比,缺血再灌注大鼠治疗1d和3d后,牡荆苷中、低剂量组在降低no含量及抑制nos活性上弱于依达拉奉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p<0.01),牡荆苷高剂量组与依达拉奉作用相当,无显着性差异:与缺血再灌注大鼠治疗1d相比,治疗3d后,依达拉奉和牡荆苷治疗组在降低no含量及抑制nos活性上优于1d,有显着性差异(p<0.05,p<0.01)。5.2牡荆苷增强na+-k+-atp酶活性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na+-k+-atp酶活性明显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缺血再灌注大鼠治疗1d和3d后,依达拉奉和牡荆苷治疗组给药后,na+-k+-atp酶活性有所升高,且呈剂量依赖性(p<0.05,p<0.01);与依达拉奉相比,缺血再灌注大鼠治疗1d和3d后,牡荆苷中、低剂量组在提高na+-k+-atp酶活性上弱于依达拉奉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p<0.01),牡荆苷高剂量组与依达拉奉作用相当,无显着性差异:与缺血再灌注大鼠治疗1d相比,治疗3d后,依达拉奉和牡荆苷治疗组在提高na+-k+-atp酶活性上优于1d,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p<0.01)。5.3牡荆苷可降低脑组织中兴奋性氨基酸(excitatoryaminoacid,eaa)含量,增加抑制性氨基酸(inhibitoryaminoacid,iaa)含量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asp,glu含量明显升高,gly含量明显降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缺血再灌注大鼠治疗1d和3d后,依达拉奉和牡荆苷治疗组给药后,asp,glu含量有所降低,gly含量有所升高,具有显着性差异,且呈剂量依赖性(p<0.05,p<0.01);与依达拉奉相比,缺血再灌注大鼠治疗1d和3d后,牡荆苷中、低剂量组在降低asp,glu含量,提高gly含量弱于依达拉奉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p<0.01),牡荆苷高剂量组与依达拉奉作用相当,无显着性差异;与缺血再灌注大鼠治疗1d相比,治疗3d后,依达拉奉和牡荆苷治疗组在降低asp,glu和升高gly含量上优于1d,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p<0.01)。6.牡荆苷对大鼠缺血区神经细胞形态影响he结果显示,假手术组细胞形态正常,排列整齐,模型组细胞体积缩小、核固缩深染。各给药组均能改善细胞病理形态。且在一定给药剂量范围内,随着牡荆苷给药浓度的增加,细胞深染与皱缩逐渐减轻,细胞形态明显改善,具有剂量依赖性。并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随着牡荆苷给药时间的延长,细胞病理形态明显改善,具有时间依赖性。7.牡荆苷对大鼠缺血侧脑组织海马超微结构的影响透射电镜下观察发现假手术组神经元细胞核完整,核膜清晰,可见核孔,胞浆内可见丰富的细胞器,海马线粒体结构清晰,内质网结构完整,有较多的高尔基体与核糖体,1d和3d的超微结构相同。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组大鼠神经元超微结构显着改变,脑缺血再灌注1d后神经元细胞核中染色质凝聚,胞质肿胀,细胞器减少,部分线粒体峭损伤断裂,线粒体基质电子密度降低,部分线粒体肿胀,扩张呈空泡状。游离核糖体减少,粗面内质网扩张、脱颗粒;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组3d可见大鼠神经元细胞核固缩,核膜溶解,细胞质基质高度水肿,细胞器明显减少,线粒体结构模糊,嵴数量减少或消失,部分线粒体外膜破裂,粗面内质网扩张呈囊泡状,且3d的比1d的损伤严重。在给药之后,依达拉奉给药组可以明显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元的超微结构,且给药3d比1d的作用好,结果显示细胞核结构较完整,细胞核质肿胀减轻,可见线粒体结构完整,胞浆空泡减少;随着牡荆苷给药浓度的增加,大鼠神经元超微结构明显改善,具有剂量依赖性。并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随着牡荆苷给药时间的延长,神经元细胞核水肿减轻,双层核膜结构清晰,核周隙均匀,细胞器逐渐增加,线粒体嵴损伤减轻,粗面内质网水肿程度逐渐减弱,具有时间依赖性。结论:牡荆苷对MACO大鼠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保护机制主要是通过抗氧化应激,抗炎症反应,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三条途径实现的;牡荆苷中,低剂量组对MACO大鼠保护能力较弱,牡荆苷高剂量组保护能力与依达拉奉作用相当,且缺血再灌注大鼠治疗3d效果优于1d。

舒祖菊,罗妍,张慧敏,王倩,陈桔意[4](2015)在《中药袋泡剂浸泡效果的研究现状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明确中药袋泡剂浸泡效果的研究方向。方法通过分析中药袋泡剂浸泡效果的影响因素,对中药袋泡剂浸泡效果的研究进行展望。结果中药袋泡剂的制备、包装、浸泡工艺是影响中药袋泡剂浸泡效果的主要因素。目前中药袋泡剂浸泡效果的研究侧重于中药袋泡剂的制备和浸泡工艺。而中药袋泡剂的包装直接影响着中药袋泡剂的质量、制备工艺、浸泡效果以及安全性。为此对中药袋泡剂浸泡效果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提出了3个研究方向:加大中药袋泡剂包装材料的研发,特别是功能性包装材料的研发;加大包装设计的研发;加大包装对浸泡效果的影响研究。结论应重视包装对中药袋泡剂浸泡效果的影响。

曹欣欣,王书华[5](2014)在《金莲花药理活性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金莲花为我国传统中药,主要成分有黄酮类、有机酸、生物碱等,其中黄酮类为其主要有效成分,药理学研究表明,金莲花提取物具有抑菌、抗病毒、抗氧化等活性。该文对近年来金莲花的药理活性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孙玉雯,文瑾,王菲,刘起华[6](2013)在《降糖饮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筛选复方降糖饮的制备工艺,建立质量标准。方法: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以葛根素转移率和干膏得率为指标优化提取工艺;采用TLC法和HPLC法建立该制剂的质量标准。结果:确定药材的提取工艺为煎煮3次,加水量依次为10、8、8倍,煎煮时间依次为1.5、1、1 h。薄层色谱斑点清晰,阴性对照无干扰。葛根素在0.1680.84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8。结论:该袋泡剂的制备工艺合理可行,质量标准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黎家华,谭并志[7](2013)在《中药袋泡剂工艺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综述半生药型和全生药型中药袋泡剂的工艺研究,为开展中药袋泡剂工艺研究提供参考。查阅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结果现有中药袋泡剂工艺已有综合全面的发展,中药袋泡剂工艺简单易行,能有效地保存药材中的挥发性成分,药材浸出率高于汤剂,利于贮存运输,生产成本低,适合生产,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邢蕊[8](2012)在《短瓣金莲花药效学及质量标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金莲花(Trollius chinensis Bunge)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花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民间用于治疗扁桃体炎、口疮喉肿、急性肠炎等。目前,临床用于治疗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咽炎、急性肠炎、急性支气管炎等,其有效成分是总黄酮。金莲花作为一较好的抗菌药物已被肯定,且疗效显着。随着金莲花药用价值的不断被发现,人们对金莲花的需求量也急剧上升,加上过度采摘和无成熟人工种植方法,导致金莲花药材野生资源枯竭,产量逐年减少。因此,寻找金莲花的替代新资源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短瓣金莲花(Trollius ledebourii Reichb.)为金莲花同属植物,广泛分布于大、小兴安岭地区。本研究以金莲花和庆大霉素作为阳性对照药物,对短瓣金莲花进行了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药材质量标准研究。化学成分研究表明:短瓣金莲花与金莲花化学成分基本相同,主要含有黄酮及其苷类、生物碱、挥发油、鞣质及有机酸等;对主要活性成分总黄酮进行了提取工艺研究,结果显示,用20倍量70%乙醇提取3次,每次2h,提取率最高;分离并鉴定了3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荭草苷、牡荆苷及7-甲氧基-2"-O-(2"’-甲基丁酰基)牡荆苷,与金莲花中主要有效成分相同。体外抑菌实验以庆大霉素为阳性对照药物,结果短瓣金莲花和金莲花水提物、醇提物及其各萃取部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肺炎球菌及绿脓杆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短瓣金莲花和金莲花乙酸乙酯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率分别为73.18%、90.79%;对绿脓杆菌抑制率分别为80.74%、84.78%。短瓣金莲花和金莲花正丁醇层对大肠杆菌抑制率分别为75.33%、63.67%;对肺炎球菌抑制率分别为98.53%、75.57%;对志贺氏痢疾杆菌抑制率分别为85.70%、76.09%。说明乙酸乙酯和正丁醇层抑菌效果较好。短瓣金莲花抗炎实验以空白组为对照,结果乙酸乙酯和正丁醇层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的抑制率分别为41.12%、38.79%;短瓣金莲花镇痛实验以空白组为对照,结果乙酸乙酯和正丁醇层对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的抑制率分别为28.73%、28.51%;对羟基自由基的作用,短瓣金莲花水提物、醇提物、正丁醇层和乙酸乙酯层的EC50分别为1.36mg/mL、0.83mg/mL、0.12mg/mL、0.30mg/mL;对DPPH的作用,醇提液和水提液的消除率分别为90.97%、72.26%。结果表明短瓣金莲花具有很好的抗炎镇痛及抗氧化作用。通过生药学研究,确定了短瓣金莲花显微及理化等鉴别特征;以总黄酮为评价指标,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不同产地和不同花期的总黄酮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内蒙锡林郭勒地区所产短瓣金莲花总黄酮含量最高为13.415%,且盛花期总黄酮含量最高,衰落期总黄酮含量最低;采用HPLC法确定了短瓣金莲花药材的指纹图谱,共计17个共有峰,为控制短瓣金莲花药材质量提供了参考依据。本研究结果为短瓣金莲花可作为金莲花一种新的代用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李冰洁[9](2012)在《金莲花香料的提取及其加香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莲花又称旱金莲花,为毛茛科植物金莲花(Trollius chinensis Bunge)的干燥花,含荭草甙、牡荆甙及生物碱类、挥发油等。本论文对金莲花挥发油、浸膏、糖苷及多糖的提取、化学组成、热裂解及卷烟加香应用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试验结果如下:1.分别采用水蒸气蒸馏、同时蒸馏萃取、超声、闪式、先超声后同时蒸馏萃取,先闪式后同时蒸馏萃取6种提取方法提取金莲花挥发油,运用GC-MS分析挥发油的成分,结果表明:金莲花挥发油得率分别为0.20%、0.67%、2.31%、2.67%、0.82%、0.78%,分别鉴定出20、30、19、18、37、30种成分;其中β紫罗兰酮、二氢猕猴桃内酯等为主要的香气成分;超声和闪式提取方法虽然挥发油得率高,但是杂质也较多,先超声后同时蒸馏萃取的挥发油优于其他几种。另外,通过不同溶剂对金莲花挥发油提取效果影响的比较、优化,选择了石油醚作为提取溶剂。对同时蒸馏萃取进行工艺优化,研究比较并优化了粉碎粒度、浸泡时间、加水量、蒸馏时间等提取工艺条件,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在粉碎粒度40目,浸泡时间2h,加水量8倍,蒸馏时间4h时,条件最优,金莲花挥发油平均得率为0.727%。经过化学分离实验步骤后,对分离得到的样品溶液进行气相色谱检测,结果中性香气成分检测出34种个化合物;酸性香气成分检测到12种化合物的响应信号。对最优工艺提到的金莲花挥发油进行稳定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金莲花挥发油在见光条件下不易氧化变质,稳定性强。2.采用醇提法提取金莲花浸膏,再用同时蒸馏萃取方法提取金莲花浸膏的挥发性成分,并用GC-MS法分析了金莲花浸膏的挥发性成分。在金莲花浸膏中共鉴定出38种挥发性成分,主要有月桂酸(9.70%)、十四酸(9.52%)、十六酸乙酯(7.85%)、二十三烷(7.76%)、二氢猕猴桃内酯(7.72%)、亚麻酸乙酯(6.56%),棕榈酸(5.85%)、十四酸乙酯(5.63%)、芳樟醇(2.31%)、-紫罗兰酮(1.79%)、植酮(1.74%)、脱氢芳樟醇(1.68%)、顺茉莉酮(1.00%)等,这些物质是构成卷烟香味的重要物质。3.在模拟卷烟点燃过程的条件下对金莲花浸膏进行了热裂解,以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其在不同温度(300C、600C、900C)下的裂解产物。结果表明,金莲花浸膏300C,600C和900C的热解产物中分别鉴定出28、29和31种成分,裂解产物主要为酸类、酯类、醇类、酚类、醛类和酮类等对烟草香味有利的香味物质。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金莲花挥发油,对其300C,600C和900C的热裂解产物进行了GC/MS分析,并对其挥发油进行了卷烟加香试验。结果表明,300C,600C和900C的热解产物中分别鉴定出17,22和31种成分;热解温度不同,其产物成分的种类和含量亦不同;苯乙烯、β-紫罗兰酮等在三个温度下都可检索到,芳樟醇在300C,600C可检测到,而-雪松烯只出现在900C的裂解产物中;随着温度的升高,裂解产物逐渐复杂。4.用两种不同水解方法水解金莲花中的键合态香气组分共检出30种香气化合物,其中酯类2种,醇类14种,酮类2种,醛类4种,烯类1种,酚类1种,酸类6种。酸解解离的组分有15种,酶水解解离的组分有25种,两种水解方法水解解离的共同的香气成分有10种,分别是糠醛、芳樟醇、脱氢芳樟醇、α-松油醇、4-乙烯基-2-甲氧基苯酚、二氢猕猴桃内酯、月桂酸、z-α-反式-香柠檬醇、肉豆蔻酸、棕榈酸。5.对不同方法提取的金莲花挥发油进行卷烟加香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烟丝中,添加适量金莲花挥发油,能提高卷烟烟气的香气质和香气量,降低刺激性,改善余味,先超声后同时蒸馏萃取的挥发油加香效果最好。金莲花挥发油中性香气物质单料烟加香实验研究表明,加入适量的挥发油中性香气物质能与烟香谐调,增香提质,不增加刺激性,余味纯净且舒适;但添加量稍大时,开始与烟香不谐调,香气过于显露导致口感变差。对金莲花浸膏进行了单料烟加香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金莲花浸膏具有改善和修饰卷烟吸味、丰满烟气、减轻刺激性的作用。酶解法提取的金莲花糖苷加香试验研究表明,加入适量的酶解法提取的金莲花糖苷可以有改善和修饰卷烟香气、增加香气量、改善香气质、减轻刺激性、降低杂气的作用。但添加量过大,则会对卷烟烟气产生不利的影响。6.提取了金莲花多糖,并将其应用于卷烟,结果显示:金莲花多糖具有增加香气量,丰满烟气,增强回甜感,减轻杂气的作用。

李艳梅[10](2012)在《金莲花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文中指出《金莲花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课题是河北师范大学药物研究所承担的国家药典委员会药品标准提高研究任务。金莲花(Flos Trollii)为毛茛科金莲花属植物——金莲花的干燥花。金莲花属植物多具有广谱抗菌、抗病毒作用,广泛用于治疗呼吸道和肠道感染疾病。我国金莲花属植物资源丰富,其药用价值也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目前已开发研制出了一系列的金莲花单方和复方制剂,但早期的质量控制方法简单,缺少量化的指标和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本研究旨在根据国家药典委员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入选药材标准的要求,弥补早期金莲花质量标准技术方法陈旧单一、项目标准不健全的缺陷,制定符合现代中医药规范和科学技术标准、切实可行的金莲花药材质量控制体系,以规范对金莲花药用资源的开发利用。本研究采集国内金莲花主要产区22个批次的金莲花药材及环太行山地区5种金莲花全草,系统地研究了金莲花质量控制的各项指标,建立了其规范化的品质评价方法和标准,并拟订了金莲花药材质量标准及起草说明,为2010版《中国药典》增补本中金莲花药材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了丰富详实的数据资料和客观准确的参考依据。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对采收的金莲花药材进行基源鉴定,鉴定结果为:22种金莲花药材中16种为金莲花,4种为长瓣金莲花,2种为短瓣金莲花;对金莲花进行性状鉴别、显微鉴定,并建立金莲花中荭草苷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以正丁醇:冰醋酸:水(6:1.5:2.5)为展开剂,标准药材和荭草苷对照品进行双重对照的薄层鉴别方法是金莲花药材的专属性鉴别方法之一,该方法分离效果好,色谱斑点清晰,展开后Rf值适中,对金莲花中荭草苷的鉴别适应性和重现性较好。2按照2010版《中国药典》一部附录项下规定的方法对22个批次的金莲花药材系统地进行“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水溶性浸出物”、“醇溶性浸出物”、“挥发性醚浸出物”、“重金属及有害元素”限量标准的检查。根据实验数据,结合目前的生产和商品市场情况,制订限量标准如下:金莲花药材中水分不应超过11%;总灰分不应超过10%,酸不溶性灰分不应超过1%;水溶性浸出物不应低于34%,醇溶性浸出物不应低于15%,挥发性醚浸出物不应低于2‰;重金属铜、砷、镉、铅、汞的含量限量分别为:Cu≤20ug/g、As≤0.9ug/g、Cd≤0.3ug/g、Pb≤1.3ug/g、Hg≤0.2ug/g。3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22批金莲花药材进行系统的分析,建立金莲花的指纹图谱,并对不同产地同种金莲花、不同种属金莲花的指纹图谱进行对比、分析。其色谱条件为:色谱柱:DiscoveryC18柱;流动相:A水—甲酸(1000:0.5),C乙腈,配比为87:13:流速:0.7ml/min;检测波长:354nm。同时测定具有一定专属性的有效成分荭草苷的含量,根据实验数据,结合生产实际和商品市场情况,建议其含量不应低于0.5%。本研究建立的HPLC测定方法准确度高,重现性好,可操作性强,为科学评价和有效控制金莲花质量标准提供了科学系统的新方法。本研究通过对22个批次金莲花药材的系统研究,制定了金莲花药材中“水分”、“灰分”、“浸出物”、“重金属”限量标准,增加了金莲花的安全性控制指标,另外建立了金莲花的指纹图谱和荭草苷的含量测定方法,从定性和定量方面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金莲花的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

二、蒙药金莲花袋泡剂工艺条件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蒙药金莲花袋泡剂工艺条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桔麦代茶饮治疗慢性咽炎(阴虚肺燥证)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药食同源理论的研究进展
        1.1 药食同源的含义
        1.2 药食同源理论的历史源流
        1.3 药食同源理论的现代应用
        1.3.1 饮食防病
        1.3.2 饮食疗病
        1.4 问题与展望
    2 中药代茶饮治疗慢性咽炎的理论依据
        2.1 茶的药用起源
        2.2 中药代茶饮的起源
        2.3 中药代茶饮的特点
        2.4 中药代茶饮的临床应用进展
        2.5 慢性咽炎的用药特点
        2.6 中药代茶饮治疗慢性咽炎的优势分析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病例选择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2.1 慢性咽炎的西医诊断标准
        2.2.2 慢喉痹(阴虚肺燥证)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
        2.6 脱落标准
        2.7 终止研究标准
    3 研究方案
        3.1 病例分组
        3.2 用药前教育
        3.3 对照药选择及依据
        3.4 病例分组、试验用药、给药方法及疗程
        3.5 观察项目及方法
        3.5.1 疗效性观察指标
        3.5.2 安全性观察指标
        3.6 疗效判定标准
        3.7 安全性评价
        3.8 统计方法
        3.9 技术路线
    4 研究结果
        4.1 纳入病例情况
        4.2 一般资料比较
        4.2.1 两组性别分布情况
        4.2.2 两组年龄分布情况
        4.2.3 两组病程分布情况
        4.3 两组治疗前症状体征积分分布情况
        4.4 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
        4.4.1 治疗7天后主要观察指标比较
        4.4.2 治疗14天后主要观察指标比较
        4.4.3 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对比
        4.5 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
        4.6 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慢性咽炎的研究概况
        1.1 发病机制
        1.1.1 感染性因素
        1.1.2 非感染性因素
        1.2 治疗
        1.2.1 病因治疗
        1.2.2 生活方式干预
        1.2.3 局部治疗
        1.3 结论
    2 桔麦代茶饮立方依据
        2.1 阴虚肺燥是慢性咽炎的重要病机
        2.1.1 咽与肺的联系
        2.1.2 不良生活方式对慢性咽炎病机的影响
        2.1.3 古今文献研究
        2.2 桔麦代茶饮方解及现代研究
        2.2.1 桔梗
        2.2.2 麦冬须根
        2.2.3 菊花
        2.2.4 薄荷
    3 桔麦代茶饮的浸泡效果理论探讨
        3.1 制备工艺
        3.2 包装材料
        3.3 浸泡方法
        3.4 结论
    4 桔麦代茶饮治疗慢性咽炎的疗效分析
结论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学对慢喉痹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随机数字表
    附件2 临床症状体征评分表
    附件3 CRF评分表
    附件4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2)中药代茶饮改善血液透析患者口渴症状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血液透析患者口渴的中西医研究现状
        1 MHD患者口渴的原因
        2 口渴对MHD患者的危害性
        3 血液透析患者口渴的评估方法的研究概况
        4 现代医学对MHD患者口渴的干预措施
        5 中医学对口渴的认识
        6 MHD患者口渴的主要中医病机及证候特点
        7 MHD患者口渴的中医干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药代茶饮的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
        1 茶的历史沿革
        2 中药代茶饮的历史沿革
        3 中药代茶饮的特点
        4 中药代茶饮的现代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
        1 病例来源
        2 病例选择标准
    研究方法
        1 随机分组方法与分组情况
        2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和评价方法
        4 数据统计
    研究结果
        1 人口学资料
        2 两组治疗前指标比较
        3 两组治疗后指标比较
    讨论
        1 西医研究现状及不足
        2 中医对于MHD口渴患者病机的认识与干预方法
        3 病例的选择
        4 中药代茶饮的特点及本研究的组方思路
        5 疗效分析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3)牡荆苷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损伤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金莲花药理活性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中药袋泡剂浸泡效果的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影响中药袋泡剂浸泡效果的因素
2中药袋泡剂浸泡效果的研究展望
3总结

(5)金莲花药理活性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药理作用
    1.1抗氧化
    1.2 抑菌作用
    1.3 抗炎作用
    1.4 抗病毒作用
    1.5 抗肿瘤作用
2 毒副作用
3 临床应用与制剂
4 展望

(6)降糖饮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1.2 材料
2 提取工艺
    2.1 葛根素的测定方法
        2.1.1 色谱条件:
        2.1.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1.3 复方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1.4 阴性对照溶液的制备:
        2.1.5 专属性试验:
        2.1.6 线性关系考察:
        2.1.7 精密度试验:
        2.1.8 稳定性试验:
        2.1.9 重复性试验:
        2.1.1 0 加样回收率试验:
    2.2 葛根药材中葛根素的含量测定
    2.3 正交试验设计与结果
        2.3.1 正交试验因素水平选择:
        2.3.2 正交试验测定及结果分析:
    2.4 验证试验
3 成型工艺
4 糖饮袋泡剂溶出速率考察
5 质量标准研究
    5.1 知母的TLC鉴别
    5.2 山茱萸的TLC鉴别
    5.3 袋泡剂中葛根素的含量测定
        5.3.1 样品溶液的制备:
        5.3.2 阴性样品溶液的制备:
        5.3.3 样品测定:
3讨论

(7)中药袋泡剂工艺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制剂工艺研究
    1.1 全生药型袋泡剂:
    1.2 半生药型袋泡剂:
2 中药袋泡剂包装研究
3 中药袋泡剂质量标准研究
4 展望

(8)短瓣金莲花药效学及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金莲花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1.1.1 金莲花属植物的分布概况
        1.1.2 金莲花属植物生药学研究
        1.1.3 金莲花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
        1.1.4 金莲花属植物药理作用
        1.1.5 金莲花属植物临床应用
        1.1.6 金莲花属植物食用价值
    1.2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短瓣金莲花化学成分研究
    2.1 仪器与试药
    2.2 方法与结果
        2.2.1 短瓣金莲花化学成分系统预试验及紫外-可见光谱研究
        2.2.2 短瓣金莲花总黄酮提取工艺研究
        2.2.3 短瓣金莲花化学成分分离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短瓣金莲花药效学实验及有效部位的确定
    3.1 仪器与试药
    3.2 方法与结果
        3.2.1 短瓣金莲花体外抑菌实验
        3.2.2 短瓣金莲花抗炎、镇痛实验
        3.2.3 短瓣金莲花抗氧化作用
        3.2.4 短瓣金莲花各萃取层化学成分预试及总黄酮含量测定
    3.3 短瓣金莲花有效部位的确定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短瓣金莲花质量标准研究
    4.1 仪器与试药
    4.2 方法与结果
        4.2.1 短瓣金莲花的生药学研究
        4.2.2 不同产地短瓣金莲花中总黄酮含量测定
        4.2.3 不同花期短瓣金莲花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4.2.4 短瓣金莲花HPLC指纹图谱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个人简历

(9)金莲花香料的提取及其加香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金莲花研究进展
        1.1.1 金莲花概述
        1.1.2 金莲花化学成分研究概况
        1.1.2.1 黄酮类化合物
        1.1.2.2 有机酸类
        1.1.2.3 生物碱类
        1.1.2.4 挥发油类
        1.1.2.5 其他类
        1.1.3 金莲花的药理作用
        1.1.3.1 抑菌作用
        1.1.3.2 抗病毒活性
        1.1.3.3 抗氧化活性
        1.1.3.4 毒性试验
        1.1.3.5 其它活性
        1.1.4 金莲花的临床应用
        1.1.4.1 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1.1.4.2 治疗泌尿系统感染
        1.1.4.3 治疗急性呼吸道感染
        1.1.4.4 其他作用
        1.1.5 金莲花制剂工艺研究
        1.1.5.1 金莲花注射液
        1.1.5.2 金莲花片
        1.1.5.3 金莲花黄酮膜剂
        1.1.5.4 金莲花袋泡剂
        1.1.5.5 金莲花滴丸
    1.2 挥发油研究进展
        1.2.1 挥发油概述
        1.2.2 挥发油提取方法
        1.2.2.1 水蒸气蒸馏法
        1.2.2.2 同时蒸馏萃取法
        1.2.2.3 溶剂浸提法
        1.2.2.4 超声波提取法
        1.2.2.5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1.2.2.6 闪式提取法
        1.2.2.7 微波提取法
        1.2.3 金莲花挥发油提取工艺的研究进展
    1.3 其它提取物的研究进展
        1.3.1 浸膏研究进展
        1.3.2 糖苷的研究进展
        1.3.3 多糖的研究进展
    1.4 问题与展望
2 引言
    2.1 研究背景和意义
    2.2 研究的主要内容
3 材料和方法
    3.1 试验材料
        3.1.1 主要试剂
        3.1.2 主要仪器
        3.1.3 溶液配制
    3.2 试验方法
        3.2.1 提取方法的选择
        3.2.2 提取溶剂的选择
        3.2.3 分离方法与试样制备
        3.2.4 分析条件
        3.2.5 金莲花挥发油最优提取工艺研究
        3.2.5.1 单因素实验
        3.2.5.2 正交试验
        3.2.6 金莲花挥发油香气成分的初步分离
        3.2.7 金莲花挥发油稳定性研究
        3.2.8 金莲花浸膏挥发性成分的制取
        3.2.9 金莲花挥发油与浸膏的热裂解
        3.2.10 不同提取方法提取糖苷态香气成分的比较
        3.2.10.1 糖苷态香气前体粗提物的提取
        3.2.10.2 糖苷态香气前体的酸解方法
        3.2.10.3 糖苷态香气前体的酶解方法
        3.2.11 金莲花香料的加香与评析
        3.2.11.1 金莲花挥发油的加香与评析
        3.2.11.2 金莲花挥发油中性香气物质的加香与评析
        3.2.11.3 金莲花浸膏的加香与评析
        3.2.11.4 酶解法提取金莲花糖苷的加香与评析
        3.2.12 金莲花多糖的提取与应用
        3.2.12.1 金莲花多糖的提取
        3.2.12.2 金莲花多糖的感官评价
4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提取方法比较
        4.1.1 金莲花挥发油不同提取方法提取率以及品质比较
        4.1.2 金莲花不同提取方法所得挥发油的 GC-MS 分析
    4.2 不同萃取溶剂对金莲花挥发油提取效果比较
        4.2.1 金莲花挥发油不同萃取溶剂提取率以及品质比较
        4.2.2 金莲花不同萃取溶剂所得挥发油的 GC-MS 分析
    4.3 金莲花挥发油提取工艺优化
        4.3.1 单因素试验结果
        4.3.1.1 粉碎度对金莲花挥发油得率的影响
        4.3.1.2 加水量对金莲花挥发油得率的影响
        4.3.1.3 浸泡时间对金莲花挥发油得率的影响
        4.3.1.4 蒸馏时间对金莲花挥发油得率的影响
        4.3.2 正交试验优化结果
    4.4 金莲花挥发油香气成分化学分离结果
    4.5 金莲花稳定性试验结果分析
    4.6 金莲花浸膏的挥发性成分分析结果
    4.7 热裂解产物分析结果
        4.7.1 金莲花挥发油的热裂解产物分析结果
        4.7.2 金莲花浸膏的热裂解产物分析结果
    4.8 金莲花糖苷键合态香气物质酸解和酶解效果比较研究
    4.9 加香效果与分析
        4.9.1 金莲花挥发油卷烟加香效果与分析
        4.9.2 金莲花挥发油中性香气物质单料烟加香结果分析
        4.9.3 金莲花浸膏单料烟加香结果分析
        4.9.4 金莲花酶解法提取糖苷单料烟加香效果分析
    4.10 金莲花多糖的加料效果
5 结论与讨论
    5.1 金莲花挥发油研究
        5.1.1 不同萃取溶剂和不同方法提取金莲花挥发油效果比较
        5.1.2 金莲花挥发油提取工艺优化
        5.1.3 金莲花挥发油香气化学成分分离结果
        5.1.4 金莲花挥发油稳定性结果
    5.2 金莲花浸膏挥发性成分分析
    5.3 金莲花挥发油、浸膏热裂解效果研究
    5.4 金莲花键合态香气物质酸解和酶解效果比较研究
    5.5 金莲花香料加香效果分析
    5.6 金莲花多糖的加料效果研究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相关文章

(10)金莲花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1 金莲花的自然分布
    1.2 金莲花的化学成分
        1.2.1 黄酮类
        1.2.2 挥发油
        1.2.3 有机酸
        1.2.4 生物碱
    1.3 金莲花的药理作用
        1.3.1 抑菌作用
        1.3.2 抗病毒作用
        1.3.3 抗氧化性
    1.4 金莲花的质量控制
    1.5 金莲花制剂与临床疗效
    1.6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1.6.1 选题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 金莲花质量标准研究
    1.1 鉴别
        1.1.1 实验部分
        1.1.2 结果与讨论
        1.1.3 小结
    1.2 检查
        1.2.1 实验部分
        1.2.2 结果与讨论
        1.2.3 小结
2 金莲花指纹图谱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仪器与试药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检测波长的选择
        2.2.2 线性关系考察
        2.2.3 方法学验证
        2.2.4 含量测定
        2.2.5 指纹图谱
    2.3 小结
3 金莲花质量标准起草说明
    【鉴别】
    【检查】
    【含量测定】
    【指纹图谱】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蒙药金莲花袋泡剂工艺条件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桔麦代茶饮治疗慢性咽炎(阴虚肺燥证)的疗效观察[D]. 何怡洁.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2]中药代茶饮改善血液透析患者口渴症状的临床研究[D]. 段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3]牡荆苷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损伤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曹欣欣. 河北北方学院, 2016(03)
  • [4]中药袋泡剂浸泡效果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 舒祖菊,罗妍,张慧敏,王倩,陈桔意.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01)
  • [5]金莲花药理活性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曹欣欣,王书华. 神经药理学报, 2014(04)
  • [6]降糖饮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研究[J]. 孙玉雯,文瑾,王菲,刘起华. 中药材, 2013(09)
  • [7]中药袋泡剂工艺研究进展[J]. 黎家华,谭并志. 北方药学, 2013(05)
  • [8]短瓣金莲花药效学及质量标准研究[D]. 邢蕊.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2(01)
  • [9]金莲花香料的提取及其加香应用研究[D]. 李冰洁. 河南农业大学, 2012(04)
  • [10]金莲花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D]. 李艳梅. 河北师范大学, 2012(03)

标签:;  ;  ;  ;  ;  

蒙药金莲花袋装工艺条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