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基因组计划对针灸的影响

人类基因组计划对针灸的影响

一、人类基因组计划对针灸学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单凯[1](2021)在《回输正常小鼠针刺后血清外泌体(Acu-exo)对缺氧小鼠生存时间的作用规律及机制的初步探索》文中认为目的:探索正常小鼠针刺后血清外泌体(Acupunctuer-exosome,Acu-exo)腹腔注射对缺氧小鼠生存时间的影响及其起效的可能靶标,为针灸基础研究转化及中医治未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研究内容一电针足三里预处理对缺氧小鼠生存时间的观察研究本实验重复2次,第一次实验,将32只正常KM种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电针组,每组16只。电针预处理以针灸针(0.25×13 mm)刺入足三里穴(3-5mm),电针参数为:频率10Hz,疏密波,时间15min,强度为5。电针结束后即刻将小鼠放入装有30g钠石灰的250m L广口瓶中,造成缺氧环境,以小鼠生存时间为观察指标。对照组不针刺仅进行缺氧模型复制。第二次实验,将30只正常KM种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电针组,每组15只。其余操作同第一次实验。研究内容二Acu-exo对缺氧小鼠生存时间作用规律的研究1.正常小鼠电针足三里穴不同天数后Acu-exo的提取与鉴定将32只正常KM种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E0)、电针1天组(E1)、电针4天组(E4)及电针7天组(E7),每组8只,频次:1次/1天,参数同前。各组针刺后眼球取血,运用Exo Quick法于血清中提取Acu-exo,通过透射电镜、纳米颗粒跟踪分析、蛋白质免疫印迹法对外泌体大小及形态、标志物进行鉴定。2.注射溶剂PBS、DMSO对缺氧小鼠生存时间的观察研究将18只正常KM种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PBS组、DMSO组,每组6只。PBS组运用无菌PBS(0.1m L/10g)对正常小鼠进行腹腔注射,于0.5h后,复制缺氧模型;DMSO组运用DMSO(浓度为0.2%,0.1m L/10g)对正常小鼠腹腔注射,于1.25h后复制缺氧模型,以小鼠生存时间为观察指标。3.回输Acu-exo对缺氧小鼠生存时间的观察研究将50只正常KM种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回输E0外泌体组、回输E1外泌体组、回输E4外泌体组、回输E7外泌体组,每组10只,回输的各组外泌体,即实验1中提取E0、E1、E4、E7的外泌体,各组进行Acu-exo(4mg/kg,0.1ml/10g)腹腔注射,0.5h后,复制缺氧模型,以小鼠生存时间为观察指标。4.拮抗循环外泌体对缺氧小鼠生存时间的观察研究将40只正常KM种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电针组、电针+DMSO组、电针+GW4869组,每组10只。电针组进行电针干预,电针预处理以针灸针(0.25×13 mm)刺入足三里穴(3-5mm),电针参数为:频率10Hz,疏密波,时间15min,强度为5。电针+DMSO组、电针+GW4869组分别进行腹腔注射DMSO(浓度为0.2%,0.1m L/10g)及GW4869(使用外泌体拮抗剂GW4869溶解于DMSO中,3mg/m L,0.1m L/10g),1小时后,将小鼠进行电针预处理,电针参数同前。电针干预后即刻复制缺氧模型,以小鼠生存时间为观察指标。研究内容三Acu-exo提高缺氧生存时间作用机制的复杂网络分析运用非靶标定量蛋白组学技术(Label Free)测量对照组与正常针刺组提取血清外泌体所运载蛋白的种类和含量,筛选组间变化倍数大于1.5,p<0.05的针刺显着差异蛋白,将筛选出的263个正常针刺显着差异蛋白作为源数据,将显着差异蛋白运用Uniport蛋白数据库进行基因转换和HGNC人类基因组数据库进行基因映射为人类基因。运用OMIM数据库、Dis Ge NET数据库、Genecards数据库中筛选出与缺氧相关的人类基因,取两者交集筛选出共有靶标基因。再运用DAVID数据库对共有的靶标进行KEGG通路和GO功能数据库的建立,通过Gephi软件等构建显着差异靶标-KEGG通路网络连入图、显着差异靶标-KEGG通路网络连出图、显着差异靶标-GO功能网络连出图、气泡图,联合应用连入度、连出度等数据挖掘算法,筛选针刺后提取血清外泌体(Acu-exo)耐缺氧效应的可能作用靶标。结果:1.电针预处理可以提高缺氧小鼠的生存时间电针预处理后进行缺氧模型复制,重复2次实验,第一次实验,空白对照组生存时间:32.61±2.96min;电针组生存时间:50.84±3.89min。第二次实验,空白对照组生存时间:37.73±4.00min;电针组生存时间:50.35±6.35min,重复两次实验结果相似,电针组较对照组的生存时间明显提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2.外泌体的形态、大小及标志物符合细胞外囊泡协会鉴定的要求和标准将空白对照组(E0)、电针1天组(E1)、电针4天组(E4)、电针7天组(E7)提取的Acu-exo进行BCA蛋白浓度测定,E0、E1、E4和E7组的蛋白浓度为9.19mg/m L,11.22mg/m L,10.74mg/m L,15.69mg/m L。透射电镜检测显示,外泌体直径≥30,≤200nm,其中血清外泌体均呈圆形、类圆形囊泡的形状,或单个分布,或聚集成群。纳米颗粒跟踪分析发现E0、E1、E4和E7各组检测报告表明MODE曲线线性流畅,提示含有杂质少,粒径峰值分别为67.6nm、103.3nm、72.4nm和137.9nm,粒径峰值与理论外泌体尺寸值(30-200nm)相符。利用SDS-PAGE电泳分析E7组外泌体蛋白谱有条带,电泳显示蛋白条带CD63、CD9、Tsg101和Clanexin符合标准,提示提取外泌体未受杂蛋白干扰,纯化效果佳。3.溶剂PBS、0.2%DMSO对电针提高缺氧小鼠生存时间无明显影响空白对照组生存时间:33.25±2.38min;PBS组生存时间:34.22±3.19min;DMSO组生存时间:37.55±5.69min。对照组、PBS组、DMSO组缺氧小鼠生存时间无明显差异。4.腹腔回输Acu-exo可提高耐缺氧小鼠的生存时间空白对照组生存时间:33.29±2.84min;回输E0外泌体组生存时间:34.99±3.59min;回输E1外泌体组生存时间:38.00±4.22min;回输E4外泌体组生存时间:39.59±3.77min;回输E7外泌体组生存时间:40.94±2.70min。回输E1外泌体组、回输E4外泌体组、回输E7外泌体组的耐缺氧时间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空白对照组与回输E0外泌体组的耐缺氧时间相比没有显着提高,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回输E1外泌体组、回输E4外泌体组、回输E7外泌体组对小鼠耐缺氧时间有一定上升趋势。5.GW4869拮抗循环外泌体降低了电针提高耐缺氧小鼠生存时间的疗效空白对照组生存时间:29.88±2.35min;电针组生存时间:46.23±4.99min;电针+DMSO组生存时间:46.97±4.76min;电针+GW4869组生存时间:31.41±3.36min;针刺组与电针+GW4869组生存时间相比有显着提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电针组小鼠的耐缺氧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提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电针+GW4869组小鼠的耐缺氧时间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差异。6.Acu-exo运载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血小板反应素-1(THBS1)、凝血因子II(F2)可能是针刺耐缺氧的有效靶标正常电针组与对照组血清外泌体显着差异蛋白映射人类基因有221个,OMIM数据库、Dis Ge NET数据库、Genecards数据库中与缺氧相关人类基因有6104个,共有基因有114个;复杂网络分析发现针刺后提取血清外泌体运载与缺氧相关的可能起效靶标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血小板反应素-1(THBS1)、凝血因子II(F2)为主。结论:1.Acu-exo可提高缺氧小鼠的生存时间,存在一定的量效规律。2.外泌体在电针提高缺氧小鼠生存时间中发挥重要作用。3.外泌体运载的EGFR、THBS1、F2可能是电针抗缺氧的起效靶标物质。

熊婕,雷蕾,李海燕,黄满婷,亢力,杨策[2](2020)在《基于文献大数据的穴位刺激效应可视化平台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大量针刺实验数据散在于海量文献中,有待系统分析和挖掘,本研究构建了基于文献大数据的穴位刺激效应可视化平台(网址http://xwcjxy.cintcm.com/pviewer/),对于涉及不同实验来源的数据集及其形成的包括机体器官(功能评分)、组织细胞(微观机能)、分子网络等各级水平的穴位刺激效应数据进行抽取,依据数据及其内在关系,利用计算机生成的图形和图表来表示针刺效应错综复杂的过程。截止2019年,平台纳入文献14284篇,可视化展示内容涉及针刺穴位459个,针次穴位频次累计19943次,功能评分、微观机能、分子水平等针刺效应频次累计7565次。本文对平台的文献检索、筛选以及多种可视化展示功能进行了详述和示例,以期为科研人员前期筛选文献、了解研究现状、确定研究方向提供辅助支持,为针刺生物学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规范化的数据支持及可视化分析工具。

白桦,孙珂,徐森磊,吴嘉宏,顾一煌[3](2021)在《组学技术在针灸研究领域中的应用现状》文中指出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其利用针刺和艾灸等刺激人体体表穴位,并通过经络传导,以达到调和脏腑、扶正祛邪、治病保健的目的。由于针灸疗法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显着、应用方便等优点,普遍为大众所接受,且逐渐成为许多国家的补充和替代疗法[1]。随着针灸临床的国际化和现代化发展,用现代技术手段来阐明和完善针灸传统理论已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系统生物学是21世纪一门新兴的学科,被广泛地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中,组学技术作为系统生物学中的一部分,

陈勇[4](2020)在《基于血清外泌体蛋白组联合复杂网络分析的针刺潜在治疗病谱及针刺网络调节作用规律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索针刺潜在的治疗病谱及针刺的网络调节作用规律,为针刺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10只Wistar大鼠右后足跖处注射弗氏佐剂0.1 ml,制备佐剂性关节炎疾病模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造模成功的1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模型+电针组,每组5只。同样的方法将其余12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正常+电针组,每组6只。模型电针组和正常电针组大鼠予足三里穴、环跳穴电针刺激,刺激参数为:疏密波,频率2/10Hz,强度5/10/15(0.76/1.53/2.3m A),各10min,共30min,隔日一次,第27天后各组大鼠取腹主动脉血,并离心提取血清。Exo Quick法提取血清外泌体,通过透射电镜、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浓度粒径检测(NTA)等方法鉴定外泌体,应用非靶标(Label Free)定量蛋白组学技术测量血清外泌体所运载蛋白的种类和含量。筛选组间变化倍数大于1.5,p<0.05的针刺显着差异蛋白,将筛选出的263个正常针刺显着差异蛋白和61个炎症模型针刺显着差异蛋白作为源数据,在人类疾病数据库(MALACARD)查找与显着差异蛋白相关的疾病,通过Gephi软件构建正常针刺显着差异蛋白-疾病网和模型针刺显着差异蛋白-疾病网,将正常针刺显着差异蛋白相关疾病与模型针刺显着差异蛋白相关疾病列入Excel表格中,通过“突出显示单元格规则”下拉菜单中的“重复值”,找出正常针刺显着差异蛋白和模型针刺显着差异蛋白二者皆相关的疾病,并联合应用连入度(Degree)、加权入度(Weight Degree)、Page Rank等运行算法筛选与显着差异蛋白相关度高的疾病,剔除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及国内《现代针灸病谱》已推荐的针灸治疗病症,最终确定针刺可能的潜在治疗病症。将实验一中筛选的61个炎症模型针刺显着差异蛋白作为源数据,在Uniprot蛋白数据库、STRING数据库、GO功能数据库、KEGG数据库中查找显着差异蛋白相关的互相作用蛋白、分子功能、信号通路及显着差异蛋白来源的细胞和组织,通过Gephi软件构建显着差异蛋白-互相作用蛋白网、显着差异蛋白-信号通路网、显着差异蛋白-功能网及显着差异蛋白-分泌细胞组织网,联合应用Degree、Weight Degree、Page Rank等运行算法筛选关键的互作蛋白、信号通路、分子功能、分泌细胞组织,探究针刺镇痛抗炎网络调节的作用规律。结果:1.实验结合复杂网络分析挖掘的针刺潜在治疗病症结果显示,针刺在32种肿瘤、15种免疫系统疾病、15种循环系统疾病、6种传染病、5种泌尿生殖系统疾病、4种代谢性疾病、4种骨骼肌肉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3种消化系统疾病、2种呼吸系统疾病、2种皮肤疾病、2种神经系统疾病、1种五官疾病以及11种其他疾病中可能存在潜在的治疗效应。2.针刺显着差异蛋白的下游互作蛋白与免疫调节、脂质代谢、糖代谢、信号传导等功能密切相关;针刺显着差异蛋白的分子功能多与生物活性物质的合成代谢、免疫调节、信号传导以及生物活性物质的运输相关;Fox O、Ras、补体和凝血级联、HIF-1、糖酵解/糖异生、PPAR等信号通路可能是针刺整体调节的关键信号通路,这些通路多与免疫调节、糖代谢、脂质代谢等相关;针刺显着差异蛋白可来源于消化、泌尿生殖、呼吸、内分泌、循环、免疫、运动、神经、泌尿、皮肤等各个系统。结论:1.针刺潜在适应病症广泛,涉及多系统疾病,其中免疫系统疾病、肿瘤、代谢性疾病等可能是针刺重要的潜在治疗病症。2.针刺镇痛抗炎作用具有网络调节的特点,可从器官、组织、细胞、蛋白、信号通路等多层次、多维度、多途径发挥整体作用。

郭义,王江,陈波,邓斌,刘阳阳,郭永明,赵雪,李柠岑,李宛蓉,张阔,徐媛,郭扬,何丽云,刘保延[5](2020)在《论计算针灸学》文中提出21世纪是信息科学时代,信息的载体就是数据。计算机等学科的迅猛发展,为针灸学领域储备了大量的数据,但是这些数据背后蕴含哪些尚未发现的特征与规律,缺乏系统深入的挖掘研究,严重制约了针灸学的学科发展。作为传统针灸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而形成的新兴前沿交叉学科,计算针灸学应运而生,以针灸学中的现象和规律、理论作为研究对象,以解决针灸医学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提高针灸临床疗效为最终目标,为针灸科学研究铺开一条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高速路。

贾文睿[6](2017)在《针刺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心脏基因表达谱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高血压作为最常见的慢性病,是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并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长期的应激刺激可导致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动物或人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下会出现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等心血管功能亢进的反应,并能逐渐发展为应激性高血压。伴随现代社会生活压力的增加,长期从事精神紧张工作人群的应激性高血压患病率显着升高。临床上高血压的发生大多会经历一个从正常血压(120 mmHg/80 mmHg)向一期高血压(≥140 mmHg/90 mmHg)发展的缓慢过程,即高血压前期阶段。美国高血压预防、诊断、评价与治疗联合委员会的第7次报告中首次正式提出了"高血压前期"的概念,是指收缩压在120-139 mmHg之间和或舒张压在80-89mmHg之间的阶段。大量流行病学证据表明,高血压前期在某些国家的发生比例高达30%-50%。应激性高血压的发病过程经历了一个从生理向病理演变的高血压前期阶段,即应激性高血压前期(stress-induced prehypertension,SIPH)。高血压前期常合并传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并且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有研究指出在SIPH阶段出现了亚临床靶器官的损害以及相应基因和蛋白表达的改变。因此对SIPH及时进行预防性干预,将能有效遏制高血压的发生,并可保护靶器官、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而针刺作为一种替代药物的治疗方法,具有便捷、安全、少不良反应等突出优势,已用于治疗包括高血压在内的多种心血管疾病。高血压是一种受大量基因调控的多基因疾病,心脏是高血压病最容易累及的靶器官,针刺可通过调控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起到降压和心脏保护作用。本课题组既往研究发现SIPH模型大鼠出现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心肌损害等现象,针刺可有效调控SIPH模型大鼠的血压,对血管内皮因子一氧化氮、乙酰胆碱、神经肽Y等均有影响,对血管内皮功能具有保护作用。本实验采用基因芯片技术观察针刺对SIPH大鼠心脏基因表达谱的影响,以探究针刺对SIPH的降压以及心脏保护作用机制。研究目的:探究针刺对SIPH大鼠心脏基因表达谱的影响效应,寻找针刺调控SIPH的干预靶点,以揭示针刺对SIPH的降压以及心脏保护作用机制。研究方法:实验一:针刺对SIPH大鼠血压及心肌组织形态学的影响将3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模型+针刺组,每组各12只。运用足底电击结合噪声的复合刺激方法对模型组与模型+针刺组大鼠进行为期11天的造模,制备SIPH大鼠模型,并在造模过程中对模型+针刺组进行针刺干预。分别在造模前1天以及造模第3、5、7、9、11天测量大鼠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SP),并于造模结束后第二天进行取材,运用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心肌组织形态学变化。实验二:针刺对SIPH大鼠心肌基因表达谱的影响采用Rat Gene 2.0 Array技术观察三组大鼠心肌基因表达谱的改变,以(P<0.05,Fold Changes>1.5 or Fold Changes<-1.5)为标准筛选差异表达基因。运用GO功能富集分析以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对致病相关差异基因以及针刺治疗后的反应基因进行相关生物学功能与通路分析,以期揭示针刺调控SIPH的干预效应机制,为高血压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实验三:针刺对S1PH大鼠心肌组织中HbA1c、Igfbp-3、Pik3ca、Car4 mRNA表达的调控通过检索 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NCBI)数据库以及查阅文献资料,从三个组的共同差异表达基因中筛选出与SIPH发病及针刺治疗均密切相关的基因HbA1c、Igfbp-3、Pik3ca、Car4作为关键基因,运用荧光定量PCR技术(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time PCR)对其 mRNA 表达量进行验证。通过观察造模后及针刺治疗后SIPH大鼠心肌HbA1c、Igfbp-3、Pik3ca、Car4 mRNA的表达变化,探讨针刺改善SIPH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结果:实验一:血压结果显示从造模开始直至造模第11天结束,模型组大鼠SP持续升高并一直保持在高血压前期水平,与空白组大鼠SP相比,均具有极显着性差异(all,P<0.01)。造模过程中,大鼠出现了明显的体征及行为学改变,出现情绪紧张、易激惹、眼睛充血外凸等现象。造模结束时模型大鼠出现心肌细胞排列紊乱、松散,细胞核变大或溶解等一系列组织病理学改变。提示造模成功。与模型组相比,模型+针刺组大鼠SP在针刺第5、第7天明显降低,有极显着性差异(all,P<0.01),针刺第9、第11天,有显着性差异(all,P<0.05)。说明针刺太冲、曲池穴对SIPH有明显的降压作用。模型+针刺组大鼠的大部分心肌细胞结构正常,部分细胞核形态发生改变,损伤程度轻于模型组大鼠,说明针刺可改善高血压靶器官心脏的损害,具有心保护作用。实验二:基因芯片结果显示,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有19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26个下调,66个上调;模型+针刺组与模型组相比,有169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39个下调,130个上调。有49个基因是三个组的共同差异表达基因,其在模型制备以及针刺干预后均发生显着的表达差异,通过检索NCBI数据库以及查阅大量文献,从中筛选出与SIPH发病及针刺治疗均密切相关的基因HbA1c、Igfbp-3、Pik3ca、Car4,把它们作为关键基因。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组与空白组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功能是节律过程(rhythmic process)、生理节律(Circadian rhythm)、平移伸长(translational elongation)、核糖体(ribosome)等,模型+针刺组与模型组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功能是胞质核糖体(cytosolic ribosome)、核糖体亚基单位(ribosomal subunit)、翻译延伸等(translational elongation)、胞质成分(cytosolic part)。KEGG 通路分析显示有 6 条通路既是与模型组VS空白组差异表达基因相关的通路,同时也是与模型+针刺组VS模型组差异表达基因相关的通路。其中rno03010:Ribosome是富集度最高的通路,与SIPH的发病及针刺治疗SIPH均密切相关。通过检索GenomeNet、KEGG PATHWAY Database数据库以及查阅文献资料,发现rno04115:p53信号通路与高血压及心脏病的发病密切相关。由此推测rno03010:Ribosome与rno04115:p53信号通路是针刺调控SIPH的关键通路。实验三: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基因HbA1c、Car4的表达均显着升高(P<0.01),Igfbp-3、Pik3ca的表达显着下降(P<0.01,P<0.05)。与模型组相比,模型+针刺组HbA1c、Car4的表达显着下降(P<0.01,P<0.05),Igfbp-3、Pik3ca的表达显着升高(P<0.01,P<0.05)。PCR结果与芯片结果相一致。提示:针刺调节SIPH大鼠血压的机制可能与调控高血压相关基因HbA1c、Igfbp-3、Pik3ca和Car4的表达有关。结论:1.针刺太冲、曲池穴对SIPH大鼠具有明显的降压效应并且对大鼠心肌损伤具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2.针刺太冲、曲池穴可对SIPH大鼠心肌基因表达谱产生影响。3.SIPH大鼠心肌关键基因HbA1c、Igfbp-3、Pik3ca、Car4的mRNA异常表达可能是SIPH发病的重要分子生物学机制,而针刺太冲、曲池穴降压及心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调控关键基因的表达及其信号转导通路实现。

邢家铭,盛雪燕,张延菊,赵中亭,严兴科[7](2016)在《针灸学的生命认识模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着重论述针灸学对生命认识的演化历程,阐明针灸学对生命的认识模式是不同时期针灸学对生命认识的不断深化过程。至今,已形成两种完整的模式,即古代模式和现代模式。文中论证了针灸学对生命认识的模式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并将应用现代科学先进的手段和方法进行针灸学术的各方面研究的发展动态予以阐释。

杨永清,尹磊淼,徐玉东,王宇,刘艳艳,陈汉平[8](2009)在《系统生物学与针灸学》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系统生物学在针灸学研究中的应用。方法概述系统生物学的概念、内涵和发展历史,分析系统生物学与针灸学研究的关系。结果系统生物学在针灸学研究中的应用可以包括针灸在靶器官及相关器官产生效应的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研究,针灸穴效、时效、量效关系的研究,针灸效应生物模式分析,基于针灸研究的科学发现等。结论将系统生物学与针灸学研究相结合,不仅是针灸学研究新的切入点,也是系统生物学研究新的出发点,对当代针灸学和生命科学的发展都将产生深远的科学影响。

杨永清,陈汉平,王宇[9](2008)在《针灸作用原理的基本规律、特征和优势》文中研究指明系统回顾了中国针灸作用原理五十年研究工作。认为针灸作用的基本特征是调节作用,包括整体性调节和双向性调节两方面。针灸作用的基本规律是通过调控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途径实现其效应,具有多环节和多靶向特点。针灸作用原理研究的优势在于,为现代生命科学提供研究思路,丰富生命科学内涵,并成为最有望取得原始创新突破的我国传统学科领域。

杨永清,王宇,刘艳艳,陈汉平,崔建美,尹磊淼,徐玉东[10](2008)在《针灸效应物质基础研究与针灸作用原理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针灸效应物质基础研究在针灸作用原理研究的创新中的作用。方法回顾针灸作用原理研究和针灸效应物质基础研究的特点,分析针灸效应物质基础研究在针灸作用原理研究中的创新价值。结果针灸效应物质基础研究具备从整体出发,应用高通量技术与方法,不依赖已知知识为基本出发点,阐释整体效应机制的特征,符合针灸作用原理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要求。结论将针灸效应物质基础研究引入针灸作用原理研究,对保持我国在针灸研究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率先在针灸研究领域拥有原创性的自主知识产权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人类基因组计划对针灸学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类基因组计划对针灸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回输正常小鼠针刺后血清外泌体(Acu-exo)对缺氧小鼠生存时间的作用规律及机制的初步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内容一 电针足三里预处理对缺氧小鼠生存时间的观察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研究内容二 Acu-exo对缺氧小鼠生存时间作用规律的观察研究
    实验1 正常小鼠电针足三里穴不同天数后Acu-exo的提取与鉴定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实验2 注射溶剂PBS、DMSO对缺氧小鼠生存时间的观察研究
        1.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实验3 回输Acu-exo对缺氧小鼠生存时间的观察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实验4 拮抗循环外泌体对缺氧小鼠生存时间的观察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研究内容三 Acu-exo提高缺氧生存时间作用机制的复杂网络分析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外泌体在针刺信息传递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2)基于文献大数据的穴位刺激效应可视化平台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 穴位刺激效应可视化平台的构想及整体设计
    1.1 穴位刺激效应可视化平台设想的提出
    1.2 穴位刺激效应可视化平台的理论基础
        1.2.1 生物信息的复杂网络研究
        1.2.2 基于标准化数据库的复杂网络可视化研究
    1.3 穴位刺激效应可视化平台的整体设计
2 文献数据的标准化研究
    2.1 数据来源、纳排标准与数据特点
    2.2 数据录入
    2.3 数据标准化
        2.3.1 疾病模型名称和病理状态的规范
        2.3.2 穴位名称的规范
        2.3.3 穴位刺激效应字段的规范
3 穴位刺激效应数据库的构建
    3.1 数据库结构设计
    3.2 开发数据加工平台
    3.3 多级化、多角色的数据管理和审查机制
4 穴位刺激效应可视化平台的应用
    4.1 文献检索及筛选功能
    4.2 可视化展示
    4.3 以帕金森病为例的平台应用展示
5 小结

(3)组学技术在针灸研究领域中的应用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组学技术概述
    1.1 基因组学
    1.2 蛋白组学
    1.3 代谢组学
2 组学技术在针灸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2.1 经穴特异性
    2.2 经穴-脏腑相关
    2.3 针灸疗效作用机制

(4)基于血清外泌体蛋白组联合复杂网络分析的针刺潜在治疗病谱及针刺网络调节作用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一 基于血清外泌体蛋白组联合复杂网络分析的针刺潜在治疗病谱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小结
研究内容二 基于血清外泌体蛋白组联合复杂网络分析的针刺网络调节作用规律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小结
讨论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计算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1 深度学习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2 计算学在脑神经科学中的应用
    3 计算学在组学研究中的应用
    4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论计算针灸学(论文提纲范文)

1 计算针灸学是针灸学发展的客观要求
2 计算针灸学的创立,是针灸学发展的必然规律
3 针灸学、实验针灸学和计算针灸学的关系
4 计算针灸学的特点
    4.1 计算针灸学将获取全面数据而不只是随机采样
    4.2 计算针灸学解决的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复杂网络联系
    4.3 计算针灸学将更加注重相关关系,预测是核心内容之一
5 计算针灸学的任务
6 小结

(6)针刺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心脏基因表达谱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高血压前期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应激性高血压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基因芯片技术在心血管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综述四: 基因芯片技术在针灸研究中的应用进展概述
    参考文献
综述五: 关键基因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针刺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血压及心肌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二: 针刺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心肌基因表达谱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三: 针刺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心肌组织中基因HbA1c、Igfbp-3、Fik3ca、Car4表达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合讨论: 针刺对不同发病阶段的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心脏基因表达谱的影响差异分析
    1.针刺调控不同发病阶段SIPH大扇心肌差异表达基因的数量不同
    2.针刺调控不同发病阶段SIPH大鼠心肌差异表达基因的富集功能不同
    3.针刺调控不同发病阶段SIPH大鼠心肌差异表法基因澈活的KEGG通路不同
    4.针规调控不同发病阶段SIPH大鼠心肌的关键基因不同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研究创新点 存在问题与不足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针灸学的生命认识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古代模式
    1. 原始模式
    2. 基本模式
    3.高级模式
现代模式
    1.研究方法
    2. 研究内容
    3. 研究方向
        3.1 现代针灸学与基因组学
        3.2 现代针灸学与生物信息学
    4. 研究展望
小结

(9)针灸作用原理的基本规律、特征和优势(论文提纲范文)

1 针灸作用原理的基本规律和特征[2]
    1.1 针灸的调节作用具有整体性和双向性特点
        1.1.1 针灸调节作用的整体性特点
        1.1.2 针灸调节作用的双向性特点
    1.2 针灸的调节作用具有多环节和多靶向特点
2 针灸作用原理研究的优势[1]
    2.1 为现代生命科学提供研究思路
    2.2 丰富了生命科学内涵
    2.3 针灸作用机理研究是最有望取得原始创新突破的传统学科领域
3 结语

(10)针灸效应物质基础研究与针灸作用原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针灸效应物质基础研究的基本概念[4]
2 针灸效应物质基础研究促进针灸作用原理研究的原始创新

四、人类基因组计划对针灸学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回输正常小鼠针刺后血清外泌体(Acu-exo)对缺氧小鼠生存时间的作用规律及机制的初步探索[D]. 单凯.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
  • [2]基于文献大数据的穴位刺激效应可视化平台的构建[J]. 熊婕,雷蕾,李海燕,黄满婷,亢力,杨策.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0(11)
  • [3]组学技术在针灸研究领域中的应用现状[J]. 白桦,孙珂,徐森磊,吴嘉宏,顾一煌.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1(02)
  • [4]基于血清外泌体蛋白组联合复杂网络分析的针刺潜在治疗病谱及针刺网络调节作用规律的研究[D]. 陈勇.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
  • [5]论计算针灸学[J]. 郭义,王江,陈波,邓斌,刘阳阳,郭永明,赵雪,李柠岑,李宛蓉,张阔,徐媛,郭扬,何丽云,刘保延. 世界中医药, 2020(07)
  • [6]针刺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心脏基因表达谱的影响[D]. 贾文睿.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7]针灸学的生命认识模式[J]. 邢家铭,盛雪燕,张延菊,赵中亭,严兴科.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6(09)
  • [8]系统生物学与针灸学[J]. 杨永清,尹磊淼,徐玉东,王宇,刘艳艳,陈汉平. 上海针灸杂志, 2009(10)
  • [9]针灸作用原理的基本规律、特征和优势[J]. 杨永清,陈汉平,王宇.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8(06)
  • [10]针灸效应物质基础研究与针灸作用原理研究[J]. 杨永清,王宇,刘艳艳,陈汉平,崔建美,尹磊淼,徐玉东. 上海针灸杂志, 2008(09)

标签:;  ;  ;  ;  

人类基因组计划对针灸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