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域污染源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研究

广域污染源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研究

一、广域污染源水质自动监控系统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泳艺[1](2021)在《污染源自动监控的应用及问题探究》文中研究指明环保部门的常规污染监测手段和传统的污染监控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目前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从时代发展、先进技术应用、国家行政管理需要、国家立法保障、行政执法需求、公共管理提升等6个方面来看,污染源自动监控的发展和应用已是大势所趋,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在技术、管理及企业层面往往存在着各类问题。针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的应用及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并提出4点建议,以求国内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朝着系统化、规范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吴德操[2](2016)在《面向地表水环境的分布式紫外—可见光谱水质在线检测监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现代化工业、农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由此产生了大量工业废水、化肥农药以及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等随意排放,致使水环境污染事件频发,严重威胁了我国地表水环境的质量。为此,在我国刚迈入“十三五”建设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家“十三五”环境监测事业发展规划指出:“将完善环境监测网络,本着‘适度超前’的原则,构建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切实提高环境监测能力,改变我国环境监测能力落后的状况。”根据我国环境保护部公布的《“十三五”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方案》,到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环境空气、地表水和土壤等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体系。其中,针对水污染治理,在标准设置和检测监测上,完善技术体系,健全环境监测规范体系,构建质量控制体系,创新质控技术手段,完善自动监测数据采集和远程质控系统,所有这些,均依赖于全面有效的地表水环境监测网络。诚然,目前我国地表水环境或水体流域监测站布设相对稀疏,存在大量监测盲区。即便在水体流域中建立的监测站,尚仅能代表站点附近区域的水质状况,不仅检测监测速度慢,信息存在一定的滞后,难以全天候、宽流域、实时追踪刻画或反映流域甚或重点地区的水质状态信息,无法对突发的水体流域内水质污染灾害事件做出快速监测预警。因此,通过构建广域覆盖的水质检测监测系统,实时获取水体流域内的水质监(检)测参数,及时或动态通报水环境质量状况,全天候追踪水质是否异常等信息,不仅关系着我国国民健康、生态环境稳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且也是实现地表水环境污染监控的一种有效途径。有鉴于此,本文在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多功能水质实时自动监测技术开发与产品研制”(项目编号:2012SZ0111)、重庆市教委科技创新项目“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光谱水质监测系统”(项目编号:CYS14039)以及四川碧朗科技有限公司科研项目“光谱法多参数水质在线自动监测仪研制”(合同编号:1042012920140453)联合资助下,开展了面向地表水环境的基于分布式紫外-可见光谱法水质在线检测监测系统理论分析、技术方法论证和仪器设备开发等研究工作,研究了分布式水环境水质光谱采集、光谱降噪、光谱浊度干扰补偿、光谱压缩、远距离无线传输等若干关键技术问题,初步构建了地表水紫外-可见光谱法水质实时自动检测监测技术的理论、仪器及方法技术。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内容,主要是:1)深入、系统调研了国内外水质检测监测理论、仪器及方法技术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国内外水质监测的主要方法,特别是,明晰了紫外-可见光谱法水质检测监测技术的特点和优势;阐述了我国目前地表水环境状况、面临的挑战以及国家对于水环境管理的防控计(规)划;指出了分布式水质检测监测系统现有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或不足。在此基础上,确立了水质检测监测系统的研究思路,提出了一种紫外-可见光谱水质检测法融合分布式在线测量技术的分布式水质检测监测系统原理与技术方法。2)研究分析了紫外-可见光谱法分布式水质检测的原理及方法,构建了分布式紫外-可见光谱法水质在线监测的仪器系统和应用软件。基于此,针对分布式紫外-可见光谱法水质检测监测的数据采集实时性、远距离数据传输可靠性、数据管理便捷性与软硬件可扩展性等特点或基本要求,研究与开发了光谱法水质检测监测节点硬件系统、通信协议、数据库、人机界面以及检测节点仪器设备开发和监测系统实验平台,这为后续的水质检测监测系统之应用研究提供了理论及技术方法基础。3)研究了光谱法水质检测监测节点光谱采集和数据传输中可靠性和稳定性的关键技术问题。鉴于水质光谱测量中的光能量损耗,研究与设计了光谱采集的光学系统,优化了光谱探头结构;面对工业级(低成本)光谱仪水质检测监测存在光子效率低、背景噪声强的严峻挑战,研究了一种水质检测双光程光谱融合算法,此可同时采集长、短两种光程光谱,借助于噪声方差估计、双光程增益匹配的技术方法,辅之于按噪声方差分布进行分段加权方式得到水质检测融合光谱,以此提高光谱信/噪比,确保了光谱法水质检测监测节点光谱采集和数据传输中的可靠性和稳定性。4)研究了光谱法水质检测监测时残余的非线性光谱噪声和光谱无线传输过程中数据丢包的关键技术问题。采用等间隔采样,构建了由时间轴和光谱轴组成二维光谱矩阵,借以基于动态窗格和二维小波变换的光谱去噪算法,不仅滤除了残余的非线性光谱噪声,而且还保留了原始光谱细节信息。通过引入基于压缩感知的光谱压缩算法,缩减了光谱数据量,不仅优化了数据丢包条件下的压缩数据重建质量,而且还提高了光谱数据无线传输效率。5)研究了水质解算过程中存在的浊度干扰和水质cod解算时现有模型性能偏弱的关键技术问题。为了确保水质检测监测时水质参数解算质量,特别是水体环境有机物含量的解算精度,研究了一种基于mie散射理论的紫外-可见光谱浊度补偿算法,通过建立悬浮颗粒物粒径分布函数,反演其在有机污染物特征光谱段的消光光谱,最终与原始光谱进行差分,实现了水质检测监测光谱的浊度补偿,解决了光谱法水质检测时易受泥沙等悬浮颗粒物干扰的问题。本论文的上述有关研究成果,不仅在项目研制的仪器样机(已通过了四川省科技厅组织专家的成果鉴定)移交四川碧朗科技有限公司的工程实践中得到了实际应用,而且还将光谱学、光电技术、环境科学、化学计量方法、计算机技术、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和压缩传感信号分析与处理技术等学科专业知识进行了有机结合,率先在国内研究并构建了面向地表水环境的分布式紫外-可见光谱水质在线检测监测系统关键技术,这对于进一步建立地表水环境广域覆盖、在线、实时分布式紫外-可见光谱法水质检测监测系统,亟待完善我国水环境安全的水质检测监测体系,走上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水污染防治新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王超[3](2016)在《热电厂环境自动监测系统的研究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工业化突飞猛进的发展,自然生态环境也受到了非常严重的破坏,环境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要。其中,在电力行业中热电厂导致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以及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呈增长趋势。环境自动监测点的地理位置分散,而且条件非常恶劣,传统的采用人工抄取监测数据的方法是非常不方便且低效的。为适应社会的发展,保护热电厂的周边环境,对热电厂进行环境自动监测势在必行。本文研究的热电厂环境自动监测系统是一套以在线自动分析仪器为核心,针对热电厂环境,运用现代传感器技术、自动测量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以及相关的专用分析软件和通讯网络所组成的一个综合性的在线自动监测系统。本文主要工作如下首先介绍了环境自动监测系统的方法与原理,包括空气连续监测、水质污染监测、噪声监测、固定污染源烟气监测等;分析了热电厂的环境自动监测系统的功能需求和性能需求,采用了GPRS网络来实现组网功能。其次针对所提出的功能需求以及性能需求对系统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包括系统总体结构、空气质量连续监测、固定污染源烟气自动监测、水质自动监测、噪声在线子系统、视频监控、监控中心、GPRS终端及数据库的设计。最后设计并实现了通信子模块、数据库子模块、主界面子模块以及关键的接口协议,将设计结果用于实际案例,并对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应用于热电厂环境自动监测。虽然本系统是专门为热电厂环境自动监测而设计的,但是也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将本系统方便地移植到其它领域中进行应用。本系统已经在某热电厂得到使用。使用情况表明,本系统用户界面友好,有较强的在线帮助功能,易于学习,易于操作,容错性好,系统安全可靠。

常兴敏[4](2014)在《基于WSN的嵌入式工业污染源监控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当前,快速发展的工业生产使得工业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工业污染源监控系统大多采用有线通信监测技术,对线路的依赖性比较强,节点分布固定,且增加监测站时需要重新组网,不但维护成本和设备费用高,测量精度和实时性也受到影响。无线传感器网络是集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于一体的智能信息系统,通过传感器节点对重要的物理量进行感知、采集,并将这些数据信息以无线通信的方式组网并发送,具有低功耗、部署快、无人值守、性价比高等优点,十分适用于工业上布线困难的监控系统中。因此,借助无线传感器网络与互联网相结合,建立一个实时、高效、准确的工业污染源网络在线监控系统,及时为工业污染监管部门提供实时准确的数据资料,对污染突发事件做出快速反应,对排污超标的企业进行预警,显得十分必要。论文将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于工业污染源监控系统,结合ZigBee技术研究,设计了一套基于WSN的嵌入式工业污染源网络在线监控系统。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分析嵌入式工业污染源监控系统的功能、性能要求的基础上,给出了嵌入式工业污染源网络在线监控系统的总体设计及传感器节点、控制节点、监控中心的设计框架,采用ARM芯片搭建了嵌入式控制节点硬件平台。(2)完成了无线传感器节点硬件模块的芯片选择、电路设计和接口设计,设计了传感器节点的软件流程、节点通信协议及数据格式,实现了基于TinyOS的CC2430应用程序开发。(3)搭建了控制节点的嵌入式Linux开发环境,完成了设备驱动程序的移植,设计了控制节点的通信协议并实现了WSN上传数据的数据管理、远程通信和人机交互功能。(4)论述了监控中心的总体结构和信息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及设计要求,给出了信息管理软件的功能模块和数据库的设计。(5)对点对点的可行性通信及实际传输距离进行了测试,利用TinyOS上LPL协议进行组网后的WSN系统性能验证,并对测试数据进行了分析。

刁劲辉[5](2012)在《扬州市环境自动监测监控平台设计与建设实践》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长期高速发展,环境保护压力与日俱增,繁重的环境监管任务与有限的环境监管力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将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物联网技术逐步应用到环境监管、环境决策、环境服务的日常工作中,在提升环保科学管理水平同时,促进信息技术与管理有机结合,形成对环境管理工作持续、强大的推动力,已成为环保部门的必然选择。通过对扬州市环境状况和应用需求分析,遵循国家相关标准规范,对扬州市环境自动监测监控平台的体系架构、开发架构、网络环境以及界面进行设计,以SQLServer2005为基础建立多个标准化的数据库,以Oracle11g为基础建立数据中心,并设计了数据交换模式。利用.NET开发平台开发了B/S架构的监控管理系统,并应用地理信息、多源异构数据集成、联机分析等技术对数据进行集成、整合、分析和挖掘。建成了涵盖空气、水、辐射源、固废处置、机动车排气检测等多个环境管理对象的综合性自动监测监控管理平台。为城市环境管理部门提高环境管理水平,提升环境管理能力做出了有益的实践探索。

刘婧[6](2011)在《基于工业监控软件的污染源监测信息系统》文中认为当前,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全球影响的方面有大气环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环境问题等。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环境污染也日益呈现国际化趋势。通过对目前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测系统的研究与现状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根据污染源监测的实际情况,本文利用北京亚控公司开发的“组态王”,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污染源自动监测系统的设计方案,对部分污染源的各项指标进行实时监控、超标告警、历史数据查询、数据统计分析、报表输出、状态监控。在本系统的设计过程中,以数据采集器为核心,通过现场数据自动收集上传、自动报警,实现对污染源等环境要素监测数据采集;采用成熟的无线数传通信,突破了传统的有线通信方式,传输数据量大、安全高效且成本低廉;利用Access软件作为系统数据库管理平台,以监测工作流程为主线来进行系统应用软件的开发,基本覆盖了污染源监测的各项业务,功能完善、适用性强。

李慎芳[7](2011)在《基于GIS区域环境安全防控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文中研究说明环境安全防控工作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由于环境安全事故具有爆发的突然性、危害的严重性以及影响的广泛性和长期性等特点,一旦出现环境安全事件,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会对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预防和控制各类环境安全事件的发生以及提高对这些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已经成为摆在政府环保部门议事日程上的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环境安全防控系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集成项目,不但包含了软硬件的集成、现代信息技术和监测技术的集成、过程控制与末端监测的集成、监测数据和监理标准的集成、环境信息与管理标准的集成还包含了环境信息发布处理与决策支持的集成。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环保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与成果,以区域环境自动监测数据为基础,以地理信息系统(GIS)、大型数据库系统、无线和有线网络通信系统为开发支撑,设计和实现了一个基于三维GIS的区域环境安全防控系统。该系统具有环境突发事件的自动监测、报警提示、快速定位、类别溯源和缓冲分析等功能,通过自动分析,调取基础信息数据,可以迅速准确定位造成污染的源头并计算出污染事件的影响范围;运用相关扩散理论对环境污染风险源周边、境内主要河流建立污染物扩散数学模型,模拟污染物的三维扩散形态和趋势变化;实现了依据预先设定的环境突发事件处置知识库和处置流程,针对突发事件提供相应的应急预案并对相关人员、车辆、物资进行指挥调度的应急处置等功能。通过该系统的开发和实施,为环境监管部门以最快的速度和有效手段及时处理相关情况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和基础数据,保证了环境监管工作的及时和有效,促进城市环境质量监管水平的提高。

吕成[8](2010)在《水污染规制之行政合作研究》文中提出水污染规制之行政合作是指不同行政主体为了提高效率以合作的方式对水污染进行规制。水污染规制是政府根据一定的规则对水污染的矫治,其实质是行政权力对私主体行为的干预或调控。由于水污染问题涉及多个部门乃至不同地区,单一行政主体在进行水污染规制时往往力不从心,为此需要进行行政合作。行政合作是两个乃至多个行政主体对行政权力的行使,是“公与公”的合作。水污染规制之行政合作既有实践基础,也有理论支撑。水污染规制之行政合作是行政主体的一种“交易”,制度决定了交易成本的大小,决定了行政合作的“绩效”。然而,我国水污染规制之行政合作却存在着大量的制度障碍,包括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以及他们的实施。进行水污染规制之行政合作首先确立流域综合管理的理念,并以此为背景,理顺当前水污染管理体制,选择恰当的合作模式。在合作模式中,较为核心的是流域管理机构的模式。行政协议是水污染规制之行政合作的重要工具,然而,当下行政协议的法治化程度不高,这和行政协议本身不完善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完善行政协议至少应当从内容、效力、履行模式、责任机制和争端解决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水污染规制之行政合作要依赖制度建设,落实于通过制度实施而形成的具体机制之中。合作规划机制、联合监测机制、联合执法机制、生态补偿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是当前亟待建立的几种合作机制,这几种机制实则是制度化或法治化的规制行为合作。

倪晟平[9](2009)在《电子技术在环境在线监控系统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环境监测技术是以环境为对象,运用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技术手段,对其中的污染物及其有关的组成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和系统的综合分析,以探索研究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传统的环境监测技术主要利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技术手段在实验室内进行预处理、分析、监测等,技术环节较多,花费时间较长,而且样品从现场到监测的时间、空间转移较大,容易出现人为的误差。采用电子信息技术辅助进行的环境在线监测技术在近年有较大发展,一方面是将实验室工艺仪器化、模式化,并且将采样、加药、振荡、分析等各步骤充分机械化,综合集成到一台全自动仪器内,从现场采样到分析得出检测结果只需要几分钟到半小时,监测仪器可以安装在现场,采样迅速且样品不容易变质。另一方面,计算机通信技术可以将现场在线仪器提供的实时数据通过无线电台、GSM、GPRS、CDMA等专网/公网,无线传递到设置在环保局/监测站的监测中心,通过专门开发的软件对各个分散监测点的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处理、共享,存储在数据库内,提供权限给各个需要数据的单位,并可以结合GPS定位、无线语音通信等指挥现场监理人员进行执法,建立一套综合应急指挥系统,为城市环境监测工作和污染控制提供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本文主要研究讨论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选择合适的各类在线监测仪器,通过最适合的数据通信方法将实时监测数据传输到中心,通过结合GIS、图像处理、数据挖掘技术等的中心软件将采集到的环保数据变成有用的环境信息,提供给决策者使用,并通过一系列软硬件建设构建环境信息综合平台,将电子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环境领域。

杜兆东[10](2009)在《污染源水质在线监测系统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水环境污染不断涌现出来,水环境问题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水环境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水环境监测作为环保各项工作的数据来源、污染度量及环境决策与管理的依据,在环保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研究水质在线监测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实用价值。论文首先通过对我国污染源水质在线监测研究与应用现状的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根据我国水质监测的实际情况,提出一种新型的污染源水质在线监测系统方案,使得系统能满足恶劣工作环境、稳定性、健壮性等要求,并通过互联网对污染源水质进行可靠的远程监测。详细介绍了系统的组成与优点。整个系统分成三个部分:基站系统、数据通信系统以及中心管理系统。然后重点介绍基站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基站控制系统承担从现场监测仪器采集数据向中心管理系统传输和基站在线运行控制的任务。工控机和现场监测仪器组成仪器局域网,采用MODBUS协议作为现场网络的数据传输协议,实现基站系统对监测仪器的数据采集和各种控制。其次研究数据通信系统通信原理并设计应用层协议。根据污染源水质监测的实际情况,采用GPRS无线数据传输方式,实现中心管理系统和基站系统之间高速、稳定的无线数据传输。最后介绍中心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中心管理系统设计的核心就是应用软件的编写,主要包括软件功能模块的设计及实现技术和数据库系统设计两大部分。同时利用.NET技术以及SQL Server开发了一个完整的中心管理系统。

二、广域污染源水质自动监控系统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域污染源水质自动监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污染源自动监控的应用及问题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污染源自动监控的作用
2 污染源自动监控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应用现状
    2.2 存在问题
3 建议
4 结语

(2)面向地表水环境的分布式紫外—可见光谱水质在线检测监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常见的水质检测参数监测方法
        1.3.1 紫外-可见光谱水质检测监测技术
        1.3.2 水质检测监测系统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节
2 分布式紫外-可见光谱水质在线检测监测系统研究
    2.1 基本理论与原理
        2.1.1 紫外-可见光谱的基本理论
        2.1.2 紫外-可见光谱水质检测基本原理
        2.1.3 紫外-可见光谱水质检测参数
    2.2 检测监测系统总体设计
        2.2.1 总体设计要求
        2.2.2 系统框架设计
        2.2.3 光谱数据处理
    2.3 检测监测节点硬件设计
        2.3.1 节点设计要求
        2.3.2 光谱采集设计
        2.3.3 无线通信模块设计
        2.3.4 监测节点样机设计
    2.4 通信协议设计
        2.4.1 无线传感网络通讯协议
        2.4.2 无线传感网络性能测试
        2.4.3 广域以太网通信协议
    2.5 数据库设计
        2.5.1 数据库概念模型设计
        2.5.2 数据库物理模型设计
    2.6 人机界面设计
        2.6.1 人机界面软件架构
        2.6.2 实时监控模块设计
        2.6.3 GIS监控模块设计
        2.6.4 Web页面设计
    2.7 本章小结
3 分布式紫外-可见光谱水质检测双光程谱数据采集优化研究
    3.1 光谱数据采集光学系统设计
        3.1.1 光学系统结构设计
        3.1.2 光学系统透镜设计
        3.1.3 光学系统仿真及能量损耗分析
        3.1.4 光谱探头光学制图
    3.2 双光程谱数据融合优化算法
        3.2.1 光谱噪声分析
        3.2.2 双光程谱数据融合优化算法
        3.2.3 实验及算法性能评价
    3.3 本章小结
4 分布式紫外-可见光谱水质检测监测光谱压缩算法研究
    4.1 基于动态窗格和二维小波变换光谱去噪算法
        4.1.1 小波去噪原理
        4.1.2 去噪算法步骤
        4.1.3 实验及算法性能评价
    4.2 基于压缩感知光谱压缩与重构算法
        4.2.1 常见的数据压缩方法
        4.2.2 小波压缩及其不足
        4.2.3 压缩感知算法概述
        4.2.4 压缩感知实现条件
        4.2.5 丢失数据恢复算法
        4.2.6 实验及算法性能评价
    4.3 本章小结
5 分布式紫外-可见光谱水质检测监测光谱浊度补偿研究
    5.1 常见光谱浊度补偿算法
    5.2 水中悬浮颗粒物光散射特性
        5.2.1 悬浮颗粒物种类、尺寸及分布
        5.2.2 有机物与悬浮颗粒物对吸收光谱的影响
    5.3 光全散射法悬浮颗粒物粒径分布计算
        5.3.1 光全散射法测量原理
        5.3.2 粒径分布计算
    5.4 基于MIE散射理论光谱浊度干扰补偿算法
        5.4.1 浊度干扰补偿步骤
        5.4.2 实验及算法性能评价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B主研或参加的科研项目
    C已获得的科技成果及奖励

(3)热电厂环境自动监测系统的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第2章 环境自动监测系统的原理及网络结构
    2.1 环境自动监测系统的方法与原理
        2.1.1 空气质量连续监测
        2.1.2 水质自动监测
        2.1.3 噪声自动监测
        2.1.4 固定污染源烟气自动监测
    2.2 GPRS网络简介
        2.2.1 GPRS概念
        2.2.2 GPRS的网络结构
        2.2.3 GPRS在远程监控方面的优势
第3章 热电厂环境自动监测系统的需求分析
    3.1 热电厂环境自动监测系统需求分析
        3.1.1 功能需求分析
        3.1.2 系统性能需求
    3.2 系统的开发平台与B/S结构
        3.2.1 系统开发平台
        3.2.2 B/S结构
    3.3 数据库系统的选择
    3.4 J2EE体系结构
第4章 热电厂环境自动监控系统功能设计
    4.1 系统总体结构
    4.2 空气质量连续监测子系统
    4.3 固定污染源烟气自动监测子系统
    4.4 水质自动监测子系统
    4.5 噪声在线子系统
    4.6 视频监控子系统
    4.7 监控中心
    4.8 GPRS终端
    4.9 传输系统
    4.10 系统数据库的设计
第5章 热电厂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关键模块开发及实现
    5.1 通信子模块的设计开发
    5.2 数据库子模块的设计开发
    5.3 主界面子模块的设计开发
    5.4 主要协议的实现
        5.4.1 空气质量连续子系统底层接口协议
        5.4.2 固定污染源子系统接口协议
        5.4.3 水质子系统接口协议
        5.4.4 噪声子系统接口协议
    5.5 系统测试
        5.5.1 功能测试
        5.5.2 性能测试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及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4)基于WSN的嵌入式工业污染源监控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背景及意义
    1.2 污染监控系统研究历史及现状
        1.2.1 国外研究历史及现状
        1.2.2 国内研究历史及现状
    1.3 相关技术概述
        1.3.1 无线传感器网络
        1.3.2 ZigBee 技术
        1.3.3 GPRS 网络
        1.3.4 嵌入式系统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
第2章 系统体系结构
    2.1 嵌入式工业污染源监控系统的体系结构
        2.1.1 系统功能要求
        2.1.2 系统性能要求
    2.2 系统的总体框架设计
    2.3 无线传感器节点框架设计
    2.4 控制节点的设计方案
        2.4.1 控制节点软件设计
        2.4.2 控制节点硬件设计
    2.5 污染源在线监控中心框架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无线传感器节点软硬件设计
    3.1 无线传感器节点硬件设计
        3.1.1 控制模块设计
        3.1.2 传感器模块设计
        3.1.3 无线通信模块设计
        3.1.4 电源模块设计
    3.2 系统硬件接口设计
        3.2.1 MSP430F169 和射频芯片 CC2430 的接口设计
        3.2.2 MSP430F169 芯片的 JTAG 接口设计
        3.2.3 MSP430F169 芯片串行接口设计
    3.3 传感器节点软件设计
        3.3.1 系统初始化及组网实现
        3.3.2 系统节点软件设计
        3.3.3 节点通信协议设计及数据格式
    3.4 TinyOS 在 CC2430 上的移植开发
        3.4.1 WSN 监控系统节点操作系统
        3.4.2 TinyOS 在 CC2430 上的移植开发
        3.4.3 TinyOS 中的 LPL 实现源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控制节点软件开发环境构建与设计实现
    4.1 控制节点嵌入式开发环境构建
        4.1.1 交叉编译环境的构建
        4.1.2 BootLoader 移植
        4.1.3 Linux 内核移植
        4.1.4 创建文件系统
        4.1.5 Linux 设备驱动移植
    4.2 软件设计与实现
        4.2.1 数据传输模块的设计
        4.2.2 数据管理模块设计
        4.2.3 人机交互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2.4 远程通信的实现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污染源在线监控中心的设计与实现
    5.1 监控中心的总体架构设计
    5.2 监控中心的通信服务器设计与实现
        5.2.1 通信服务器设计
        5.2.2 通信服务器解析插件
    5.3 监控中心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3.1 监控中心信息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
        5.3.2 监控中心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要求
        5.3.3 监控中心信息管理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5.4 监控中心的数据库设计
        5.4.1 污染源信息管理数据库表设计
        5.4.2 无线传感器节点管理数据库表设计
        5.4.3 用户管理信息数据库表设计
        5.4.4 预警管理信息数据库表设计
        5.4.5 污染因子信息数据库表设计
        5.4.6 数据库表的关联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系统的 WSN 通信验证
    6.1 WSN 节点通信验证
        6.1.1 两节点可行性测试
        6.1.2 多节点可行性测试
    6.2 评价指标及测试环境
        6.2.1 评价指标
        6.2.2 测试部署
        6.2.3 测试参数
    6.3 测试结果及分析
        6.3.1 成功传送比率测试
        6.3.2 流量自适应性测试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后续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扬州市环境自动监测监控平台设计与建设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国外环境自动监测监控发展实例
    1.2 国内环境自动监测监控现状
        1.2.1 环境自动监控
        1.2.2 环境自动监测
    1.3 扬州市环境污染现状
        1.3.1 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
        1.3.2 扬州市水污染现状
        1.3.3 扬州市大气污染现状
    1.4 扬州市污染减排政策
2 扬州市环境自动监测监控平台设计
    2.1 扬州市环境自动监测监控系统现状
        2.1.1 环境自动监测
        2.1.2 环境自动监控
    2.2 扬州市环境自动监测监控平台体系架构
    2.3 扬州市环境自动监测监控平台开发架构
    2.4 扬州市环境自动监测监控平台网络设计
        2.4.1 自动监测监控系统拓扑和数据流量分析
        2.4.2 数据接收端硬件配置
    2.5 扬州市自动监测监控平台数据库设计
        2.5.1 环境自动监测系统数据库设计
        2.5.2 环境自动监控系统数据库设计
    2.6 扬州市环境自动监测监控环境数据中心建设
        2.6.1 数据中心运行模式
        2.6.2 数据中心组成结构
        2.6.3 数据中心架构
        2.6.4 数据网关设计
        2.6.5 数据维度设计
    2.7 扬州市环境自动监测监控平台数据交换
    2.8 扬州市环境自动监测监控平台建设标准规范
    2.9 扬州市环境自动监测监控平台界面设计
    2.10 扬州市环境自动监测监控平台其他主要技术
        2.10.1 地理信息技术
        2.10.2 基于元数据的多源异构数据集成技术
        2.10.3 联机分析技术(OLAP)
        2.10.4 集成调用自动监测监控数据
3 扬州市环境自动监测监控平台建设
    3.1 建设实践
    3.2 建设体会
    3.3 管理措施
    3.4 自动监测监控平台成果应用
    3.5 环境自动监测监控平台的发展趋势
4 结论和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5 致谢
参考文献

(6)基于工业监控软件的污染源监测信息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1.1 污染源分类
        1.1.2 环境监测
        1.1.3 环境污染
    1.2 环境在线监测状况
        1.2.1 国外环境在线监测发展和应用
        1.2.2 我国环境在线监测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3 论文来源及主要工作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开发工具的相关介绍
    2.1 组态王简介
    2.2 组态王的主要功能
    2.3 变量定义和管理
        2.3.1 基本变量类型
        2.3.2 基本变量定义
    2.4 变量属性修改和变量替换
        2.4.1 查找数据库变量
        2.4.2 多选修改变量属性
        2.4.3 变量替换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总体设计
    3.1 系统体系结构
    3.2 设计目标
    3.3 性能需求
        3.3.1 监测数据准确性和完整性
        3.3.2 稳定性
        3.3.3 扩展性
        3.3.4 兼容性
        3.3.5 安全性
        3.3.6 灵活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工业监控软件的污染源监测信息系统
    4.1 硬件平台
        4.1.1 设备结构
        4.1.2 设备功能
        4.1.3 水质、大气监测传感器
    4.2 软件平台
        4.2.1 KingView设备驱动的工作原理
        4.2.2 COM组件技术
        4.2.3 寄存器
    4.3 水污染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3.1 KingView工程制作的一般过程
        4.3.2 水污染在线监测信息系统设计
        4.3.3 工程变量的定义
        4.3.4 数据报表
        4.3.5 趋势曲线
        4.3.6 报警
        4.3.7 关系数据库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
    5.1 系统功能模块
        5.1.1 监测现场
        5.1.2 报警系统
        5.1.3 实时/历史曲线
    5.2 数据中心
        5.2.1 监控中心
        5.2.2 数据报表
    5.3 本章小结
结论
    一、总结
    二、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GIS区域环境安全防控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现状
        1.2.2 国内现状
    1.3 主要内容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知识
    2.1 水污染扩散数学模型
        2.1.1 水污染扩散模型分类
        2.1.2 河流中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
        2.1.3 水污染扩散模拟的意义
    2.2 GIS技术及平台
        2.2.1 GIS技术及发展
        2.2.2 三维GIS平台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污染扩散模拟设计与实现
    3.1 模型算法
        3.1.1 模型算法介绍
        3.1.2 模型选择及求解
    3.2 GIS在水污染模拟中的应用
    3.3 系统动力学与水污染扩散模型的结合
        3.3.1 系统动力学
        3.3.2 系统动力学与GIS关联
    3.4 模型算法与GIS集成
        3.4.1 空间数据离散
        3.4.2 空间可视化表达
        3.4.3 模型与GIS集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环境安全防控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需求分析
    4.2 系统架构设计
        4.2.1 系统总体架构
        4.2.2 系统网络架构
        4.2.3 数据与软件结构部署
    4.3 数据库设计
        4.3.1 数据要求
        4.3.2 数据设计原则
        4.3.3 数据库结构设计
        4.3.4 数据库逻辑结构
    4.4 功能模块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水污染规制之行政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二、问题意识说明与研究范围限制
    三、相关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第一章 水污染规制之行政合作概述
    第一节 水污染规制之行政合作的界定
        一、水污染及其自然属性
        二、负外部性:水污染的经济属性
        三、水污染规制:对负外部性的矫治
        四、水污染规制之行政合作:基于多种属性的概括
    第二节 水污染规制及其行政行为形式
    第三节 行政合作类型及其价值取向
        一、行政合作相关概念辨析
        二、行政合作及其类型
        三、行政合作的价值取向:效率
第二章 水污染规制之行政合作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动因
    第一节 水污染规制之行政合作的管理学理论基础
        一、行政合作的管理学理论概览
        二、各种理论之评析
        三、行政合作管理学理论的贡献
    第二节 水污染规制之行政合作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一、水污染规制之行政合作必要性的经济学论证
        二、水污染规制之行政合作困境的经济学解释
    第三节 水污染规制之行政合作的法学理论基础
        一、“行政法律关系论”
        二、环境法之合作原则
    第四节 水污染规制之行政合作的实践动因:以太湖流域为例
        一、太湖水污染规制的已有探索
        二、太湖水污染的原因分析
        三、行政合作:解决太湖水污染问题的基本路径
第三章 水污染规制之行政合作的制度障碍
    第一节 制度与行政合作
        一、制度的含义
        二、制度与行政合作的关系
    第二节 正式规则障碍
        一、水污染规制之行政合作的法律规则
        二、产权
        三、契约
    第三节 非正式规则障碍
        一、地方保护主义
        二、政绩评价标准
    第四节 实施障碍
        一、何为实施
        二、行政协议及其实施
第四章 水污染规制之行政合作的模式选择
    第一节 我国水污染防治体制检视
        一、我国水污染防治体制的历史发展
        二、现行水污染防治体制解析
        三、我国水污染防治体制中的若干“冲突”
        四、流域与区域相结合:《水法》的一个进步
    第二节 流域综合管理:超越现行体制的新理念
        一、流域综合管理的提出背景
        二、流域综合管理之解析
    第三节 流域综合管理背景下的行政合作模式选择
        一、行政合作的一般模式
        二、水污染规制之行政合作的具体模式
        三、我国水污染规制之行政合作的模式选择
第五章 水污染规制之行政合作的工具完善
    第一节 行政协议与水污染规制之行政合作
        一、何为行政协议
        二、行政协议:水污染规制之行政合作的现实选择
        三、行政协议规制效果之考察:以江浙边界水污染规制之行政合作为例
    第二节 行政协议的内容
        一、行政协议内容存在的问题
        二、行政协议内容的完善建议
    第三节 行政协议的效力
        一、行政协议的时间效力
        二、行政协议的效力位阶
        三、行政协议的效力范围
    第四节 行政协议的履行模式、责任机制与争端解决
        一、履行模式
        二、责任机制
        三、争端解决
第六章 水污染规制之行政合作的机制建立
    第一节 合作规划机制
        一、合作规划的一般理论
        二、我国水污染防治规划实践及其问题
        三、合作规划构想及其法律调整
    第二节 联合监测机制
        一、我国环境监测的现行体系
        二、环境监测的法律依据
        三、监测机构的性质与监测行为的定位
        四、交界水质联合监测机制之建立
    第三节 联合执法机制
        一、联合执法的基本理论
        二、太湖流域水行政执法联合巡查制度的探索及评析
        三、水污染防治联合执法机制之建构
    第四节 生态补偿机制
        一、生态补偿与行政合作
        二、流域生态补偿的实践探索及其问题
        三、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之完善
    第五节 信息共享机制
        一、行政合作与政府信息资源共享
        二、流域信息共享机制的制约因素分析
        三、流域信息共享机制的路径选择:以完善政府信息公开作为突破口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9)电子技术在环境在线监控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环境在线监控系统的概念
    1.2 环境在线监控信息系统的分类
        1.2.1 空气质量在线监控信息系统
        1.2.2 水质在线监控信息系统
        1.2.3 烟气在线监控信息系统
        1.2.4 烟尘黑度监控系统
        1.2.5 环境在线监控和调度指挥中心
    1.3 环境在线监测的发展和现状
        1.3.1 国外情况
        1.3.2 国内情况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1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4.2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第二章 工程项目概述
    2.1 项目背景
    2.2 系统总体要求
        2.2.1 系统的先进性
        2.2.2 系统的通用性
        2.2.3 系统的成熟性
    2.3 研究设计原则
        2.3.1 标准化与开放性原则
        2.3.2 技术设备先进性原则
        2.3.3 系统可靠性原则
        2.3.4 安全与保密原则
        2.3.5 系统的可扩展性
        2.3.6 实用性和适应性原则
        2.3.7 原有资源保护原则
        2.3.8 易用性和实用性
    2.4 系统的功能需求
第三章 环境在线监控系统硬件平台设计
    3.1 在线监测系统前端仪表
        3.1.1 废水排放在线监测系统
        3.1.2 废气排放在线监测系统(CEMS)
    3.2 通信系统的设计
        3.2.1 通信方式的选择
        3.2.2 中心数据接收机
        3.2.3 采集、传输前端的设备选择
    3.3 指挥中心的建设
        3.3.1 硬件配置及功能介绍
第四章 环境在线监控系统软件设计
    4.1 监控中心软件系统设计
        4.1.1 数据/图像采集传输平台
        4.1.2 数据库平台
        4.1.3 应用程序平台
        4.1.4 WEB 浏览平台
        4.1.5 系统接口平台
    4.2 各子系统功能设计
        4.2.1 污染源(废气、废水)在线监控子系统
        4.2.2 空气质量在线监控子系统
        4.2.3 建筑噪声监控子系统
        4.2.4 放射源监控子系统
第五章 项目实施
    5.1 企业烟尘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的实施(以平顶山市姚孟电厂为例)
        5.1.1 实地考察
        5.1.2 实地安装
        5.1.3 系统联试
    5.2 企业污水在线监控系统的实施(以平顶山市污水净化公司为例)
        5.2.1 安装前的准备工作
        5.2.2 实地安装
        5.2.3 系统联试
第六章 环境污染监控研究项目功能及效果
    6.1 项目进展
    6.2 系统运行整体架构
    6.3 系统功能展示
    6.4 环境在线监控数据处理功能
        6.4.1 数据随机点测
        6.4.2 定时上报
        6.4.3 数据补调
        6.4.4 超标报警结合地图显示
        6.4.5 数据查询模块
        6.4.6 数据报表
    6.5 烟气视频在线监控功能
        6.5.1 视频监控界面
        6.5.2 支持远程传输方式
        6.5.3 支持远程多客户监控
        6.5.4 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转换
        6.5.5 电子地图
        6.5.6 图像自动分析和超标报警
        6.5.7 黑度等级设置和报警阀值
        6.5.8 设置数据保存方式
        6.5.9 设置监控时间和监控状态
        6.5.10 超过阀值时自动录像
        6.5.11 设置预置位
        6.5.12 设置跳转方式
        6.5.13 报警记录查询
        6.5.14 历史记录查询
        6.5.15 遥信遥控功能
    6.6 空气质量子站在线监控功能
        6.6.1 数据遥测功能
        6.6.2 校时功能
        6.6.3 报警功能
        6.6.4 系统组态功能
        6.6.5 数据库管理功能
        6.6.6 图形显示功能
        6.6.7 多种形式的曲线
        6.6.8 报表功能及绘图软件功能
    6.7 指挥中心
第七章 项目经济分析
    7.1 项目投资额度
        7.1.1 废水排放在线监测系统设备
        7.1.2 废气排放在线监测系统设备
        7.1.3 通信系统设备清单
        7.1.4 指挥中心设备清单
    7.2 项目运行维护成本
        7.2.1 COD 在线监测日常运行维护成本
        7.2.2 流量监测日常运行维护成本
        7.2.3 氨氮监测日常运行维护成本
        7.2.4 通信系统运行成本核算
        7.2.5 环境监测指挥中心控制室运行成本核算
第八章 研究工作的重点和研究解决内容
    8.1 工程项目研究中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8.1.1 前端测量仪器的准确性问题研究
        8.1.2 现场监测数据传输丢失的问题研究
        8.1.3 烟尘黑度监测定位的问题研究
        8.1.4 环境监测数据的挖掘和利用问题研究
    8.2 作者在本研究工作中承担的任务说明
总结及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污染源水质在线监测系统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其意义
    1.2 环境在线监测系统简介
        1.2.1 环境在线监测系统的概念
        1.2.2 环境在线监测系统的分类
    1.3 环境水质在线监测的发展状况
        1.3.1 国外环境水质在线监测的发展和现状
        1.3.2 我国环境水质在线监测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第二章 系统整体设计
    2.1 系统架构模型
    2.2 系统结构划分
        2.2.1 监测基站系统结构
        2.2.2 通信系统结构
        2.2.3 中心管理平台
    2.3 系统实现关键技术
        2.3.1 中间件技术
        2.3.2 多线程技术
        2.3.3 Socket通信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站系统
    3.1 基站控制系统功能与工作模式
        3.1.1 系统功能
        3.1.2 系统的工作模式
    3.2 基站系统软件构成
        3.2.1 系统核心调度模块
        3.2.2 现场控制子系统
        3.2.3 数据采集/管理子系统
        3.2.4 远程传输子系统
        3.2.5 基站系统数据库
    3.3 基站系统通信功能设计
        3.3.1 基站系统与现场监测设备之间的通信
        3.3.2 基站系统与中心管理平台之间的通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据通信系统
    4.1 通信系统工作模型
        4.1.1 Sockets概述
        4.1.2 通信系统工作原理
        4.1.3 通信流程
    4.2 应用层通信协议设计
        4.2.1 通信协议设计要求
        4.2.2 通信协议制订
        4.2.3 通信帧数据结构设计
    4.3 网络通信类的声明
        4.3.1 客户端套接字类的声明
        4.3.2 服务器端套接字类的声明
        4.3.3 套接字类对网络事件的响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心管理平台
    5.1 系统介绍
    5.2 系统结构与功能模块
        5.2.1 系统总体结构
        5.2.2 系统构成
    5.3 功能设计
        5.3.1 系统控制
        5.3.2 信息管理
        5.3.3 远程操作
        5.3.4 报警设置
        5.3.5 数据管理
        5.3.6 数据查询
    5.4 数据库设计
        5.4.1 数据库概述
        5.4.2 概念结构设计
        5.4.3 逻辑结构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和开发工作总结
    6.2 进一步的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广域污染源水质自动监控系统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污染源自动监控的应用及问题探究[J]. 陈泳艺. 能源与环境, 2021(05)
  • [2]面向地表水环境的分布式紫外—可见光谱水质在线检测监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吴德操. 重庆大学, 2016(09)
  • [3]热电厂环境自动监测系统的研究及应用[D]. 王超.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6(02)
  • [4]基于WSN的嵌入式工业污染源监控系统研究与设计[D]. 常兴敏. 西安科技大学, 2014(03)
  • [5]扬州市环境自动监测监控平台设计与建设实践[D]. 刁劲辉. 南京理工大学, 2012(07)
  • [6]基于工业监控软件的污染源监测信息系统[D]. 刘婧. 华南理工大学, 2011(06)
  • [7]基于GIS区域环境安全防控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 李慎芳. 山东大学, 2011(04)
  • [8]水污染规制之行政合作研究[D]. 吕成. 苏州大学, 2010(10)
  • [9]电子技术在环境在线监控系统中的应用[D]. 倪晟平. 华南理工大学, 2009(S2)
  • [10]污染源水质在线监测系统研究与应用[D]. 杜兆东. 中南大学, 2009(04)

标签:;  ;  ;  ;  ;  

广域污染源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