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径运动员心身疾病24例调查分析

田径运动员心身疾病24例调查分析

一、24例田径运动员心身疾病调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郑兵[1](2021)在《膝痛运动员股四头肌肌筋膜触发点多维度定量评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马君妍[2](2021)在《中高年级小学生的学业自我概念形成 ——大鱼小池效应、内/外参照模型及其整合模型》文中研究说明学业自我概念——学生对自己学业能力的觉知——被认为是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大量实证研究证实了学业成绩与学业自我概念之间的密切关系之后,了解学业自我概念形成的心理过程无疑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当前获得较多实证支持的两个学业自我概念形成模型——大鱼小池效应和内/外参照模型分别强调了社会比较和维度比较在学业自我概念形成中的作用。其中,大鱼小池效应旨在强调对于同等学力的学生而言,高水平的学校或班级比低水平的学校或班级更容易导致学生较低的学业自我概念。内/外参照模型则从学业自我概念的形成渠道入手,认为学业自我概念的形成主要受到两方面的影响,即社会比较和维度比较,学生通过将自己各个科目的成绩以及与其他同学同一科目的比较来形成相应科目的自我概念。虽然大量研究已证实了上述两模型的存在,且已有研究者开始将二者结合为整合模型进行分析,但首先国内针对两模型的研究寥寥,整合模型的研究更是无人问津,其次,国外对整合模型的研究较少,不成系统。研究致力于在验证中高年级小学生的大鱼小池效应和内/外参照模型的基础上,探索整合模型的可行性。首先,研究初步调查了呼和浩特市两所小学三~六年级学生共1223人的学业自我概念情况,然后选取其中一所小学三~六年级学生共663人,在原有模型的基础上,将英语成绩及其自我概念纳入模型分析中,在对学生的大鱼小池效应和内/外参照效应进行验证之后,对大鱼小池效应和内/外参照模型的整合模型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1)自我描述问卷I型在中高年级小学生群体中配适度良好,中高年级小学生的学业自我概念及其各因子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随年级升高,部分因子分数呈现出显着下降趋势。性别方面,男女生在语文、数学和英语自我概念上显示出显着差异。(2)中高年级小学生群体中并未显示出显着的大鱼小池效应,但在五、六年级学生群中已开始出现相应趋势,同时,四、五年级学生群体中开始出现显着的个体学业成绩与班级平均成绩之间的交互作用,但该效应并不存在显着的男女差异。(3)中高年级小学生群体数据普遍符合内/外参照效应。对于研究新加入的英语,其研究结果基本符合内/外参照效应模型,其与语文并不存在语言类同化效应,同时结果证实了数学与语言类科目之间的对比效应。同时,该模型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初步推断为女生比男生更早地开始出现内/外参照效应。(4)中高年级小学生群体数据仅有三、六年级数据具有良好的模型匹配度,只有三年级学生数据符合整合模型假设,而四、五、六年级学生数据在维度比较中得到一致且符合假设的结果。但在社会比较方面,三个年级学生数据得到结果并不一致。

刘佳[3](2020)在《伪满体育与日本殖民统治研究》文中认为日本侵占中国东北是其意图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重要步骤,也是实施“大陆政策”征服世界的关键环节。伪满洲国建立后,如何有效控制东北民众的肉体和精神从而造就“忠良国民”、实现对东北的长久殖民统治成为侵略者的急务。体育因其较小的语言文化阻碍、覆盖人群广,通过对身体的引导、训练,能以“亲切”方式渗透殖民理念和文化等特点,被殖民者视作代价较小的殖民工具。因此,日本从一开始就操纵伪政府自上而下开展体育活动,伪满体育一定程度体现着近代日本殖民统治的方式、特点、目的。本文在东亚宏观视域下进行探究,借鉴福柯等的身体理论,运用历史文献分析法。通过分析相关史料,对比近代日本国内体育发展状况,展示殖民者如何在东北有计划、分类别地开展体育活动;如何在开展体育活动同时渗透殖民理念、文化,驾驭民众的肉体和精神,以达到永久占领东北的目的。伪政府主要仿照日本国内体育模式,兼顾东北传统体育民俗,在原有体育发展基础上,建立体育行政机构、创建体育团体;投资修建体育设施服务长期殖民;还创办报刊宣传美化殖民行径。利用上述逐渐完备的体系,以学校体育为重点,同时开展意在让全体民众参与的社会体育活动,并在不同阶段迅速调整策略。殖民者通过体育活动和活动中的口号、仪式、歌曲、宣传等,灌输“民族协和、建国精神、武士道精神”之类的殖民理念和文化。使民众在强健身体同时,不知不觉内化殖民思想。从而造就既可从事生产、也可顺应时局投入战争的“新国民”。实现对东北的长久殖民统治,并满足其构建“大东亚新秩序”的野心。伪满时期东北体育虽有一定程度传承、发展,但其本质是为殖民统治服务。非正义殖民也孕育出反抗力量,东北民众正是通过体育这个表面公平的竞争平台进行或明或暗的抗争。

张永鹏[4](2020)在《动、静态拉伸对柔韧素质及运动表现的影响 ——基于RCT的系统评价和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系统评价动、静态拉伸对柔韧素质及运动表现影响的干预效果,确定其即时效应及周期效应,并通过调节效应检验提出最优拉伸方案,为构建科学拉伸方式、优化不同拉伸技术的应用效果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方法:制定检索词并建立系统的纳入、排除标准;对不同数据库进行相关文献的检索和筛选并确定纳入文献;参照Cochrane数据提取表对纳入文献进行相关指标的提取和录入,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和偏倚评估;运用Stata 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固定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整体效应、异质性、发表偏倚检验,并根据不同结局指标、不同干预方案等调节变量进行亚组分析和剂量效应检验。结果: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研究共纳入54项随机对照试验,其中静态拉伸研究40项,动态拉伸研究3项,包含动、静态拉伸的研究11项;纳入原始文献中总样本量2154例,其中实验组1217例,对照组937例;偏倚风险评价显示,低度、中度、高度偏倚风险文献分别为34项、10项和10项,而致使偏倚风险升高的评价条目主要集中在分配方案隐藏和盲法设计两方面;元分析结果如下:(1)综合效应检验显示:静态拉伸可显着改善受试者柔韧素质(SMD=0.63,P=0.000,I2=57.9%),在促进运动表现方面也具有一定积极意义(SMD=0.19,P=0.027,I2=0.0%);而动态拉伸对柔韧素质(SMD=0.52,P=0.000,I2=0.8%)及运动表现(SMD=0.41,P=0.000,I2=0.0%)的干预效果同样表现出显着积极影响。(2)调节效应检验显示:基于现有证据,研究仅发现静态拉伸对肩关节、髋关节屈曲、膝关节伸展/屈曲、踝关节背屈活动度以及直腿抬高和坐位体前屈测试有良好的干预效果,并能够显着提高受试者跳跃表现类测试成绩(SMD=0.28,P=0.021,I2=0.0%);而动态拉伸可显着提高受试者膝关节伸展活动度以及踝关节背屈活动度,并对跳跃表现类(SMD=0.44,P=0.001,I2=0.0%)、速度表现类(SMD=0.35,P=0.044,I2=0.0%)测试成绩有显着积极影响。(3)剂量效应检验显示:急性静态拉伸可显着提高受试者柔韧素质(SMD=0.49,P=0.000,I2=53.5%),但现有证据尚未发现该方案对运动表现有影响;而急性动态拉伸对柔韧素质(SMD=0.54,P=0.000,I2=12.6%)和运动表现(SMD=0.47,P=0.015,I2=14.9%)显示出更为有利的干预效果,且在动作重复次数为15次时达到柔韧素质(SMD=0.76,P=0.010,I2=40.4%)和运动表现(SMD=1.34,P=0.003)的最优剂量效应。长期静态拉伸对柔韧素质(SMD=0.72,P=0.000,I2=59.4%)和运动表现(SMD=0.20,P=0.035,I2=0.0%)均表现出一定积极影响,特别是对柔韧素质的改善有更大的积极意义,且在干预方案为4~6周(SMD=0.82,P=0.000,I2=41.5%)、每周2~3次(SMD=0.87,P=0.000,I2=63.6%)时达到最优剂量效应;而长期静态拉伸对运动表现的积极影响虽达到显着性,但现有证据尚不足以确定最优剂量效应。长期动态拉伸对柔韧素质(SMD=0.51,P=0.009,I2=3.1%)和运动表现(SMD=0.37,P=0.005,I2=0.0%)同样表现出显着积极影响,且在干预方案为4~6周(SMD=0.43,P=0.007,I2=0.0%),每周2~3次(SMD=0.36,P=0.018,I2=0.0%)时达到运动表现的最优剂量效应,而现有证据尚不足以确定长期动态拉伸对柔韧素质影响的最优剂量效应。结论:(1)就提高柔韧素质而言,长期静态拉伸表现出最佳的干预效果,并以4~6周的干预周期、每周2~3次的干预频率为最优拉伸方案;而在训练或比赛前以热身为目的时,急性动态拉伸表现表现出比急性静态拉伸更有利的干预效果,并以动作重复15次的拉伸强度为最优剂量。(2)就促进运动表现而言,动、静态拉伸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积极影响,而急性动态拉伸表现出更为有利的干预效果,并以动作重复15次的拉伸强度为最优效果量的剂量,但该结果证据较少可信度较低,对于该结论的可靠性仍需进一步的科学论证。(3)静态拉伸可有效提高受试者跳跃类表现,对速度表现类以及远端速度表现类未发现显着性影响;而动态拉伸对跳跃类表现的影响较静态拉伸更为有利,并且对速度表现类的影响也具有显着积极意义,因此在以跳跃以及速度表现为主导的项目前应采用动态拉伸练习。

蓝怡[5](2019)在《艾灸对69例艾滋病患者HAART后免疫重建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传染病,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作为目前疗效最为确切的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使得艾滋病转变成为一种慢性可控性疾病。但不可否认的是HAART后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免疫功能重建不良、药物毒副反应以及病毒耐药性等。其中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重建不良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目前认为接受HAART治疗2年以上的患者CD4+T淋巴计数仍未达到350个/μl,可认为是免疫重建不良。既往研究显示,免疫功能重建不良者发生感染、并发症及死亡的几率高于免疫功能重建良好者。目前普遍认为HAART后免疫功能重建是艾滋病领域的研究难点和重点,可以说,人类攻克艾滋病仍任重道远,因此,探寻新的策略和新的方法促进患者免疫功能改善势在必行。中医古代文献并无艾滋病的相关记载,但随着艾滋病的传播,中医学对该病的认识日益加深,可归属瘟疫、伏气温病、虚劳等范畴。到目前为止,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历经三十余载,从最初感性认识过渡到初步研究阶段,继而不断发展成熟。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完善,中医药在艾滋病的防治工作中的研究规模与过去相比有所扩大,研究的切入点也更加清晰。有研究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调节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改善临床症状,延缓疾病发展,其效果优于单纯的HAART治疗。其中,中医学特色疗法——艾灸为艾滋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艾灸是一种传统的、独特的防病治病方法,操作简便、毒副作用小、价廉物美,具有温经散寒、温通经络、扶正固本等作用。经查阅大量临床文献,发现艾灸对机体免疫系统有多靶点、多环节、双向调节等优势,可促进机体免疫功能重建。目前促进HAART后免疫功能重建已成为艾滋病研究领域的瓶颈问题,以改善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重建不良状态作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切入点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因此,在艾滋病免疫功能不良患者中开展艾灸治疗有着积极的作用,可为中医药辅助治疗艾滋病提供新视角、新思路,为患者提供更广泛的干预手段,达到免疫功能重建的目的。依托国家“十三五”科技重大专项——中医药促进艾滋病患者HAART后免疫功能重建新方案研究这一平台,本人先后参与了“艾灸对艾滋病患者HAART后免疫功能重建影响的临床研究”课题的方案论证会、课题启动会、CRF表的制定、病人入组、病例随访、数据录入、课题监查等工作。由于该课题尚未结束,所以目前只能对课题的部分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探讨。目的观察艾灸命门、肾俞(双侧)、膻中、神阙、关元、足三里(双侧)对艾滋病HAART后免疫功能重建不良、脾肾阳虚证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临床症状等指标的改善情况。通过临床观察,评价艾灸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旨在为艾滋病免疫功能重建不良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提供新的方法和新的依据。方法根据纳入标准,筛选出69例HAART后低病毒载量、免疫功能重建不良的艾滋病脾肾阳虚证患者。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46例:艾灸联合HAART治疗;对照组23例:单纯HAART治疗,进行为期12周的临床疗效观察。以治疗前及治疗后第4周、第12周为随访点,对免疫功能(CD4+T淋巴细胞)、临床症状(中医症状、免疫重建相关症状)等指标进行监测,评价艾灸疗法的有效性。同时对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进行监测,观察患者是否在研究期间出现不良反应,评价艾灸疗法的安全性。研究完成后,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统计分析。结果1免疫功能疗效评价患者治疗12周后,治疗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艾灸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治疗组和对照组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较治疗前均有所升高,但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免疫重建有效率疗效评价患者治疗12周后,根据CD4+T淋巴细胞变化情况来判定免疫重建有效率,结果表明:治疗组46例患者免疫重建有效率为36.96%,其中有效17例,无效29例;对照组23例患者免疫重建有效率为13.04%,其中有效3例,无效20例。治疗组免疫重建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艾灸可以促进机体免疫功能恢复,改善免疫重建不良状态。3中医症状疗效评价患者治疗12周后,根据总体症状评分来判定疗效,结果表明:治疗组46例患者总有效率为54.34%,其中临床痊愈8例,显效1例,有效16例,无效21例;对照组23例患者总有效率为26.09%,其中临床痊愈0例,显效0例,有效6例,无效17例。治疗组中医症状疗效优于对照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艾灸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患者治疗12周后,根据各个症状评分分析,治疗组症状评分均有所下降,其中畏寒肢冷、五更泄泻、食欲不振评分下降较明显,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艾灸在改善畏寒肢冷、五更泄泻、食欲不振症状方面有较好的疗效。4免疫重建相关症状疗效评价患者治疗12周后,根据总体免疫重建相关症状评分来判定疗效,结果表明:治疗组46例患者总有效率为67.39%,临床痊愈7例,显效0例,有效24例,无效15例;对照组23例患者总有效率为47.83%,临床痊愈1例,显效0例,有效10例,无效12例。治疗组免疫重建相关症状疗效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治疗12周后,根据各个免疫重建相关症状评分分析,治疗组症状评分均有所下降,其中感冒、腹泻评分下降较明显,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艾灸在改善感冒、腹泻症状方面有较好的疗效。5安全性评价患者在本研究的临床观察期间,依从性较好,均未见明显与本研究相关的不良反应及毒副反应,治疗前后患者生命体征均无明显变化。治疗前后患者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生化检查均未出现显着异常,说明艾灸在促进免疫功能过程中安全可靠,无明显毒副反应。结论本研究临床观察的结果显示:1促进免疫功能重建:治疗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升高,与对照组相比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呈上升趋势,与对照组相比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免疫重建有效率为36.96%,对照组为13.04%,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2改善临床症状:治疗组改善中医症状总有效率为54.34%,对照组为26.09%,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改善免疫重建相关症状总有效率为67.39%,对照组为47.83%,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改善畏寒肢冷、五更泄泻、食欲不振、感冒、腹泻症状优于对照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3实施艾灸治疗的临床观察期间,未出现与研究相关的不良反应,安全有效。

黎杰轩[6](2019)在《耳穴贴压对大学生短跑运动员赛前焦虑情绪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调查广州中医药大学2018年体育运动会大学生短跑运动员面临体育比赛前焦虑情绪水平;采用随机对照原则,研究耳穴贴压对大学生短跑运动员赛前焦虑情绪、心率、血压和运动表现的影响,寻求一种简便有效的干预方法,以求有效改善大学生赛前焦虑情绪,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参加广州中医药大学2018年体育运动会男子100米、女子100米、男子200米、女子200米大学城校区学生运动员,对其赛前焦虑情况进行调查,并选出合格研究对象共108人,随机分为处方耳穴贴压组(实验组)和非处方耳穴贴压组(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均在比赛前1周(治疗前)记录晨起心率、收缩压和舒张压,进行PES-T-32×6评分;实验组在赛前1周予处方耳穴贴压(神门、皮质下、心、肾、交感),对照组在赛前1周予非处方耳穴贴压(趾、跟、腕、肘、肩);比赛当天记录晨起心率和血压,进行CSAI-2评分。用统计软件SPSS20.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1.两组基本资料对比:年龄、性别、年级、专业、参赛项目无统计学差异(P>0.05)。2.本次接受调查运动员共132人,愿意接受耳穴贴压疗法共124人,占93.94%,其中诊断具有赛前焦虑情绪的共有108人,占87.10%。干预前两组间PES-T-32×6中各个量表评分、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PES-T-32×6量表中的个体失败焦虑分量表、社会失败焦虑分量表分、自信分量表、躯体焦虑分量表分别与CSAI-2中认知状态焦虑分量表、认知状态焦虑分量表、状态自信心分量表、躯体状态焦虑分量表作Pearson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r分别为0.845,0.654,0.853,0.686,P<0.01。4.干预后CSAI-2各分量表组间比较,实验组认知状态焦虑分量表、躯体状态焦虑分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状态自信心分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5.生理指标干预前后比较结果:两组干预后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均高于干预前。两组心率、舒张压和对照组收缩压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收缩压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生理指标组间比较结果:实验组干预后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干预后心率、收缩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舒张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CSAI-2中认知状态焦虑分量表、躯体状态焦虑分量表、状态自信心分量表评分分别与受试者的竞赛排名作Pearson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r分别为0.311,0.289,-0.407;P<0.01。7.实验组进入决赛率41.07%,高于对照组34.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正常发挥率91.07%,高于对照组83.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个项目中实验组初赛排名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赛前焦虑情绪在男子100米、男子200米、女子100米、女子200米大学生运动员中普遍存在。2.耳穴贴压疗法能被大学生运动员普遍接受,治疗过程中受试者有良好的依从性,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小。3.耳穴贴压能有效改善大学生运动员赛前的认知和躯体状态焦虑,提高状态自信心,并能把运动员赛前心率、血压控制在相对稳定的水平。耳穴贴压对于赛前焦虑的干预可能有助于运动员获得更好的运动成绩。

杨梅[7](2018)在《青少年运动员人格特质与竞技训练风险事件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主要通过了解青少年运动员人格的基本特点和竞技训练风险事件的发生情况,试图探讨青少年运动员人格对竞技训练风险事件的关系研究,意在探究青少年运动员人格特质能否减少或避免竞技训练风险事件的发生,从而保证青少年运动员在未来训练中建立科学实效的运动系统,尽可能地为青少年运动员的健康成长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支撑。本文主要选取了陕西省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陕西省重竞技运动管理中心、陕西省田径运动管理中心等10所学校的田径项目(跑、跳、投、跨)、重竞技项目(不包括举重)、足、篮、排球项目的13-18岁的青少年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理清了研究思路,并筛选、统计、分析大量的数据提供科学支撑。首先,从人格角度为切入点,对人格进行界定,并对青少年运动员的基本人格特点进行把握,其次,以青少年运动员特殊的训练环境为切入点,根据竞技训练风险事件发生的性质进行分类,主要分为以下5种:运动损伤风险事件、运动疾病风险事件、运动心理风险事件、运动营养风险事件、运动环境风险事件。再次,切入竞技训练风险事件的风险感知问卷,意在探讨青少年运动员风险感知对预测竞技训练风险事件是否有一定影响。最后,从人格和竞技训练风险事件两者的相关性和回归性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不同运动项目的青少年运动员人格与竞技训练风险事件存在显着相关性,且风险感知能力对预防和规避竞技训练风险事件具有一定的干扰作用。具体表现如下:重竞技项目女运动员的人格特质与竞技训练风险事件呈显着正相关,且宜人性表现最明显,其相关系数为.505**;而男运动员的人格特质与竞技训练风险事件除情绪外均呈显着负相关,其开放性与竞技训练风险事件表现较为明显,其相关系数为-.602**。排球女运动员除开放性外人格与竞技训练风险事件均呈显着正相关,且情绪性表现最明显,其相关系数为.622**;而男运动员在宜人性、情绪性和谨慎性方面均具有显着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为.616**、.557**和.595**。田径女运动员和足球、篮球项目的运动员人格与竞技训练风险事件几乎不存在相关性,但田径男运动员人格除情绪性外与竞技训练风险事件均呈显着负相关,且谨慎性表现最明显,其相关系数为-.304**。2.青少年运动员人格特质与竞技训练风险事件存在显着相关性。其中,情绪性与竞技风险事件呈显着正相关,其相关系数为.230**。而在外向性、宜人性、开放性等方面与竞技风险事件均呈显着负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119**、-.075*和-.096*,而谨慎性与竞技风险事件虽呈负相关,但相关系数较低,几乎不存在相关性。

周明阳[8](2018)在《对体育特长生运动损伤成因的调查研究 ——以大庆市高中田径项目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1978年开始恢复高考以来,高考受社会、学校、家长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甚至已经成为了一项全民运动。我国大多数高校的体育类院系都是通过体育特长生模式录取招生。体育特长生主要是通过学生体育术科的加试和高考的文化课成绩来接受高校的选拔。体育特长生存在我国各个高中,组成这个群体的学生主要是高一、高二、高三的学生,学生中有男同学有女同学,以男同学居多。训练的时间主要是集中在每天的早晨和下午,训练的项目主要是围绕着各个地区高考体育项目来展开训练。因此,尽量避免和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是保证高中体育特长生正常训练开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提高运动成绩的前提。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选取了大庆市区六所有代表性的高中(大庆35中学、铁人中学、实验中学、大庆一中、大庆第四中学、东风中学)的180名田径项目体育特长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发放调查问卷,回收问卷180份,有效问卷168份,有效率93.33%,结合高中生身体发育特点和运动训练规律,首先,从训练的项目、时间及损伤的类型和部位等内容总结出大庆市高中田径项目体育特长生发生运动损伤的规律和特点,并分析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其次,对教师如何安排训练以尽可能减少运动损伤给出合理建议,比如教师应科学制定训练计划,合理安排训练量和训练强度,指导学生做好准备活动和放松整理活动等;最后,针对高中田径项目体育特长生这个特殊的运动群体,从营养学、医学保健的角度分析预防运动损伤的措施。高中体育特长生不像专业运动队那样经过严密的选拔和正规化系统的训练,为在短时间内达到一定的成绩就必须进行大运动量和大强度的训练,运动损伤很难避免,而如何将运动损伤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这是一个重要而又迫切的课题。本论文旨在为高中体育特长生这个特殊的运动群体在运动损伤的预防及损伤后的恢复以开展正常训练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作用。

阎帅威,阎志锋,李涛[9](2011)在《山西省太原市3所高中业余田径运动员损伤调查及其分析》文中认为多年来,运动损伤一直影响着田径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使科学系统的训练和比赛难以按计划正常进行,导致一批有前途的运动员过早地离开田径场,严重阻碍了田径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了避免和减少运动员在训练、比赛中的伤病发生,延长运动员的运动生涯,提高训练质量。本文通过对山西省太原市3所高中业余田径运动员的常见损伤进行了调查统计和分析,并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其田径课余训练运动损伤的原因,具体区分男女运动员不同项目、不同层次运动损伤的特点,对其进行总结归纳从而将运动损伤率降低到最低,使我市业余田径运动员预防损伤的意识增强、整体水平提高、运动寿命延长。为该地区教练制定田径业余训练、考学安全预防措施、积极调整学生心理状态,提供依据;使得训练、比赛、考学顺利进行,最终达到提高整个市的运动水平,为我国田径事业的蓬勃发展奠定基础。

汪莹[10](2009)在《高水平运动员压力应对与心理干预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通过自编《高水平运动员心理压力源量表》、《高水平运动员泛情境的压力——应对方式量表》和《高水平运动员具体情境的压力——应对方式量表》,考察高水平运动员的心理压力源及应激水平、泛情境压力下的应对方式,重点探明高水平运动员在具体压力源情境下的应对方式特点,构建压力源——应对方式的路径模型,并进行高水平运动员的抗压心理干预研究。结果表明:(1)自编的三份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有效的评估工具。(2)高水平运动员的心理压力主要来源依次为前途压力、竞训压力、伤病压力、家庭长辈压力、学业压力、人际压力和日常生活压力。不同性别、年龄、运动级别、文化程度和运动项目的运动员的应激水平存在显着差异。(3)高水平运动员在泛情境压力下的应对方式按使用频率多少依次为保持愉悦、寻求支持、积极主动、克制忍耐、否认逃避。不同性别、年龄、运动级别、文化程度和运动项目的运动员应对方式存在显着差异。(4)高水平运动员在具体压力源下倾向于使用不同的应对方式:在前途压力源下倾向于克制忍耐、积极主动和寻求支持应对;在学习压力源下倾向于否认逃避应对;在伤病压力源下倾向于寻求支持应对;在日常生活压力源下倾向于积极主动、克制忍耐、否认逃避和保持愉悦应对;在竞训压力源下倾向于寻求支持、克制忍耐应对;在家庭长辈压力源下倾向于采用寻求支持、否认逃避应对;在人际关系压力源下则倾向于采用保持愉悦、寻求支持应对。(5)通过认知行为心理干预,干预组运动员的心理应激水平显着降低;使用否认逃避、克制忍耐的消极应对方式显着低于干预前,而积极主动、寻求支持等积极应对方式则显着高于干预前;其应对效能显着提高。研究认为,高水平运动员压力源——应对方式的路径模型从某种程度上证实了应对的情境理论,为应对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认知行为心理干预能有效降低高水平运动员的心理压力,提高应对技能,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二、24例田径运动员心身疾病调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4例田径运动员心身疾病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中高年级小学生的学业自我概念形成 ——大鱼小池效应、内/外参照模型及其整合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研究综述
    2.1 学业自我概念的研究概况与发展趋势
        2.1.1 学业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模型
        2.1.2 学业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
        2.1.3 学业自我概念的发展趋势
    2.2 大鱼小池效应的研究概况与发展趋势
        2.2.1 大鱼小池效应的研究概况
        2.2.1.1 大鱼小池效应的跨文化一致性研究
        2.2.1.2 大鱼小池效应在其他情境下的一致性研究
        2.2.1.3 大鱼小池效应的稳健性研究
        2.2.1.4 大鱼小池效应随时间变化的稳定性研究
        2.2.1.5 大鱼小池效应与其它变量的关系研究
        2.2.2 大鱼小池效应的发展趋势
    2.3 内/外参照模型的研究概况与发展趋势
        2.3.1 内/外参照模型的研究概况
        2.3.1.1 对内/外参照模型的比较科目的扩展
        2.3.1.2 对内/外参照模型的比较类型的扩展
        2.3.1.3 对内/外参照模型中学业自我概念评估方法的扩展
        2.3.1.4 内/外参照模型理论在其他结果变量上的扩展
        2.3.1.5 内/外参照模型的时间稳定性研究
        2.3.2 内/外参照模型的发展趋势
    2.4 整合模型的提出与研究概况
    2.5 问题提出
    2.6 研究意义
        2.6.1 理论意义
        2.6.2 实践意义
    2.7 研究假设
3 研究一 中高年级小学生学业自我概念的情况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对象
    3.3 测量工具
    3.4 研究程序
    3.5 结果与分析
        3.5.1 中高年级小学生学业自我概念的总体情况
        3.5.2 中高年级小学生学业自我概念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3.5.3 小结
4 研究二中高年级小学生学业自我概念中的大鱼小池效应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对象
    4.3 测量工具
        4.3.1 学业自我概念量表
        4.3.2 个体学业成绩
        4.3.3 班级平均成绩
    4.4 研究程序
    4.5 结果与分析
        4.5.1 中高年级小学生的学业自我概念在各班级间的差异分析
        4.5.2 中高年级小学生大鱼小池效应的验证
        4.5.2.1 建立虚无模型
        4.5.2.2 大鱼小池效应的验证
        4.5.3 中高年级小学生大鱼小池效应的性别差异
        4.5.4 小结
5 研究三中高年级小学生学业自我概念的内外参照模型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对象
    5.3 测量工具
        5.3.1 学业自我概念量表
        5.3.2 学生各科成绩
    5.4 研究程序
    5.5 结果与分析
        5.5.1 中高年级小学生的各科自我概念与成绩之间的关系
        5.5.2 建构与验证中高年级小学生的内/外参照模型
        5.5.3 中高年级小学生内/外参照模型的性别差异
        5.5.4 小结
6 研究四中高年级小学生学业自我概念的整合模型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对象
    6.3 测量工具
        6.3.1 学业自我概念量表
        6.3.2 学生各科成绩
        6.3.3 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目的班级平均成绩
    6.4 研究程序
    6.5 结果与分析
        6.5.1 小学中高年级各班级学生语文、数学、英语成绩的差异分析
        6.5.2 建构与验证中高年级小学生的整合模型
        6.5.3 小结
7 讨论
    7.1 中高年级小学生学业自我概念的基本情况
    7.2 中高年级小学生学业自我概念的大鱼小池效应的验证
        7.2.1 中高年级小学生大鱼小池效应的验证
        7.2.2 关于大鱼小池效应验证中所使用软件的探讨
    7.3 中高年级小学生学业自我概念的内/外参照模型的验证
    7.4 中高年级小学生学业自我概念的整合模型的验证
    7.5 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研究展望
    7.6 对教育教学的启示和建议
8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学业自我概念调查问卷
致谢
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3)伪满体育与日本殖民统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意义
一、伪满体育的历史背景
    (一)近代东北西式体育及传统体育
    (二)近代日本东亚观及日本体育概况
    (三)小结
二、伪满体育的体系建立及宣传
    (一)伪满体育的机构组织
    (二)伪满体育的设施
    (三)对伪政权的舆论宣传与美化
    (四)小结
三、伪满学校体育
    (一)伪满洲国学制与体育师资
    (二)伪满洲国体育教学
    (三)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状况及目的
    (四)小结
四、伪满社会体育
    (一)伪满竞技体育
    (二)伪满民众体育
    (三)社会体育活动的开展概况及目的
    (四)小结
五、伪满体育的殖民本质分析
    (一)殖民统治的方式
    (二)殖民统治的特点
    (三)殖民统治的目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4)动、静态拉伸对柔韧素质及运动表现的影响 ——基于RCT的系统评价和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依据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热身运动
        2.1.2 拉伸运动
        2.1.3 柔韧素质
        2.1.4 运动表现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不同拉伸技术对柔韧素质影响的研究综述
        2.2.2 不同拉伸技术对运动表现影响的研究综述
        2.2.3 不同拉伸技术对损伤预防效应的研究综述
    2.3 国外研究现状
        2.3.1 不同拉伸技术即时效应的研究综述
        2.3.2 急性拉伸的延迟性影响
        2.3.3 急性拉伸的剂量效应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来源及检索策略
    3.2 文献筛选及纳入、排除标准
        3.2.1 纳入标准
        3.2.2 排除标准
    3.3 纳入文献的数据提取
    3.4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估
    3.5 统计学处理
4 结果与分析
    4.1 文献检索与筛选
    4.2 纳入文献的基本信息
        4.2.1 外部特征
        4.2.2 训练干预特征
        4.2.3 结局指标
    4.3 偏倚风险评价
    4.4 静态拉伸文献研究结果报告
        4.4.1 静态拉伸对柔韧素质影响的元分析
        4.4.2 静态拉伸对运动表现影响的元分析
    4.5 动态拉伸文献研究结果报告
        4.5.1 动态拉伸对柔韧素质影响的元分析
        4.5.2 动态拉伸对运动表现影响的元分析
    4.6 剂量—效应关系
        4.6.1 静态拉伸对结局指标量效关系影响的元分析
        4.6.2 动态拉伸对结局指标量效关系影响的元分析
5 讨论
    5.1 纳入文献质量
    5.2 应用效果评估
        5.2.1 拉伸的即时效应
        5.2.2 拉伸的周期效应
    5.3 局限性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艾灸对69例艾滋病患者HAART后免疫重建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对照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综述一 艾滋病的治疗研究进展
        1 艾滋病的疫情报告
        1.1 艾滋病在全球流行情况
        1.2 艾滋病在我国流行情况
        2 艾滋病的西医治疗现状
        2.1 抗病毒的治疗时机
        2.2 抗病毒的治疗方案
        2.3 抗病毒治疗的药物种类
        2.4 抗病毒治疗取得的成果
        2.5 抗病毒治疗的不足之处
        3 艾滋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现状
        3.1 提高免疫功能
        3.2 改善临床症状
        3.3 减轻HAART后不良反应
        4 艾滋病的免疫功能损伤机制研究现状
        5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艾灸在艾滋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1 艾灸源流
        2 艾灸的适应症
        3 艾灸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3.1 艾灸在常见疾病中的应用
        3.2 艾灸在艾滋病中的应用
        4 艾灸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4.1 艾灸对免疫器官的影响
        4.2 艾灸对免疫细胞的影响
        4.3 艾灸对免疫调节因子的影响
        4.4 艾灸对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5 临床上常灸的穴位种类
        5.1 体外实验研究
        5.2 临床试验
        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中止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案
        2.3 治疗方法
        2.4 异常情况处理
        2.5 调查内容
        2.6 观察指标
        2.7 疗效判定
        2.8 病例报告表
        2.9 知情同意书
        2.10 质量控制
        2.11 数据处理
    3 结果分析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两组信息基线比较
        3.3 免疫功能治疗效果比较
        3.4 免疫重建有效率治疗效果比较
        3.5 中医症状治疗效果比较
        3.6 免疫重建相关症状治疗效果比较
        3.7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 免疫功能疗效评价
    2 免疫重建有效率疗效评价
    3 中医症状疗效评价
    4 免疫重建相关症状疗效评价
    5 灸法的选取分析
    6 艾灸的施灸顺序分析
    7 艾灸的选穴分析
        7.1 命门穴
        7.2 肾俞穴
        7.3 足三里穴
        7.4 膻中穴
        7.5 神阙穴
        7.6 关元穴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耳穴贴压对大学生短跑运动员赛前焦虑情绪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一、赛前焦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二、中医学对赛前焦虑的认识
    三、耳穴疗法
    四、小结
第二章 实验研究
    一、研究对象
    二、设计方案
    三、意外情况预防及处理
    四、观察指标
    五、质量控制
    六、统计
    七、方法线路图
第三章 研究结果
    一、基本资料
    二、干预结果
第四章 分析讨论
    一、赛前焦虑
    二、研究结果分析讨论
    三、关于耳穴治疗赛前焦虑的机理探讨
    四、结论
    五、总结和期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7)青少年运动员人格特质与竞技训练风险事件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青少年运动员人格选择及构建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1.1.2 青少年运动员特殊环境下的竞技风险事件
        1.1.3 青少年运动员人格特性对达到竞技巅峰起到基础作用
        1.1.4 竞技训练风险事件已成为制约青少年运动员成才的主要因素之一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青少年运动员
        2.1.2 人格
        2.1.3 竞技训练风险事件
    2.2 研究现状
        2.2.1 研究方法的梳理
        2.2.2 研究工具的梳理
        2.2.3 大五人格理论
        2.2.4 青少年运动员人格综述研究
        2.2.5 青少年运动员人格特质与竞技风险事件的研究现状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思路
    3.2 技术路线
    3.3 竞技训练风险事件问卷设计思路
    3.4 问卷设计
        3.4.1 学校领导访谈问卷
        3.4.2 教练员访谈问卷
        3.4.3 运动员竞技训练风险事件问卷
    3.5 研究假设
4 实证性研究
    4.1 被试选择
    4.2 问卷访谈情况
        4.2.1 学校领导访谈问卷
        4.2.2 教练员访谈问卷
    4.3 问卷调查情况
        4.3.1 运动员问卷调查情况
        4.3.2 教练员问卷基本情况
    4.4 研究方法
        4.4.1 文献资料法
        4.4.2 调查法
        4.4.3 访谈法
        4.4.4 数据处理
        4.4.5 逻辑分析法
    4.5 研究工具
        4.5.1 小五人格量表
        4.5.2 风险感知量表
5 结果与分析
    5.1 青少年运动员人格发展的基本特点
        5.1.1 不同年龄的青少年运动员人格特点差异
        5.1.2 不同性别的青少年运动员人格特点差异
        5.1.3 不同运动项目的青少年运动员人格特点差异
        5.1.4 不同训练年限的青少年运动员人格特点差异
        5.1.5 不同训练等级的青少年运动员人格特点差异
        5.1.6 不同生源地的青少年运动员人格特点差异
        5.1.7 是否独生子女的青少年运动员人格特点差异
        5.1.8 讨论
    5.2 风险感知问卷评估的基本情况
        5.2.1 不同年龄的青少年运动员风险感知程度上的差异
        5.2.2 不同性别的青少年运动员风险感知程度上的差异
        5.2.3 不同运动项目的青少年运动员风险感知程度上的差异
        5.2.4 不同运动年限的青少年运动员风险感知程度上的差异
        5.2.5 不同运动等级的青少年运动员风险感知程度上的差异
        5.2.6 是否独生子女的青少年运动员风险感知程度上的差异
        5.2.7 不同生源地的青少年运动员风险感知程度上的差异
        5.2.8 讨论
    5.3 不同训练项目发生竞技训练风险事件的基本情况
        5.3.1 运动损伤风险事件的统计情况
        5.3.2 运动疾病风险事件的统计情况
        5.3.3 运动心理风险事件的统计情况
        5.3.4 运动营养风险事件的统计情况
        5.3.5 运动环境风险事件的统计情况
        5.3.6 讨论
    5.4 竞技训练风险事件的基本特点
        5.4.1 不同年龄的青少年运动员竞技训练风险事件的特点
        5.4.2 不同性别的青少年运动员竞技训练风险事件的特点
        5.4.3 不同运动项目的青少年运动员竞技训练风险事件的特点
        5.4.4 不同运动年限的青少年运动员竞技训练风险事件的特点
        5.4.5 不同运动等级的青少年运动员竞技训练风险事件的特点
        5.4.6 不同生源地的青少年运动员竞技训练风险事件的特点
        5.4.7 是否独生子女的青少年运动员竞技训练风险事件的特点
        5.4.8 讨论
    5.5 相关性分析
        5.5.1 不同运动项目的青少年运动员人格特质与竞技风险事件的相关性分析
        5.5.2 青少年运动员人格特质与风险感知各项目的相关性分析
        5.5.3 青少年运动员风险感知各项目与竞技训练风险事件的关系
        5.5.4 青少年运动员人格特质与竞技训练风险事件的关系分析
        5.5.5 青少年运动员人格特质与总竞技训练风险事件的相关性分析
        5.5.6 讨论
    5.6 回归性分析
        5.6.1 青少年运动员人格特质与竞技训练风险事件之间的回归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建立人格特质作为运动选材的辅助性标准
        6.2.2 引导青少年运动员建立适应该运动项目的人格特点
        6.2.3 提出并关注“人格风险”的重要性
        6.2.4 建立良好的运动支持系统
7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问卷调查掠影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8)对体育特长生运动损伤成因的调查研究 ——以大庆市高中田径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意义
    1.4 研究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高中田径项目体育特长生运动损伤的研究现状
    2.2 高中田径项目体育特长生运动损伤恢复的研究现状
    2.3 相关概念界定
        2.3.1 运动损伤
        2.3.2 体育特长生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逻辑分析法
        3.2.4 访谈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大庆市高中田径项目体育特长生基本情况
        4.1.1 大庆市六所高中体育特长生参加训练时间调查
        4.1.2 大庆市六所高中体育特长生参加训练目的调查
        4.1.3 家长的支持力度调查分析
        4.1.4 大庆市田径项目体育特长生的住宿情况调查
        4.1.5 大庆市田径项目体育特长生运动专项调查分析
    4.2 大庆市高中田径项目体育特长生运动损伤现状
        4.2.1 田径项目与运动损伤的统计
        4.2.2 运动损伤类型及部位统计
        4.2.3 运动损伤性质统计
        4.2.4 运动损伤时间分析
    4.3 造成运动损伤原因分析
        4.3.1 学生自身因素
        4.3.2 教练员的训练水平因素
        4.3.3 训练的物质保障因素
        4.3.4 气候等其他因素
    4.4 预防运动损伤的措施
        4.4.1 应注意全面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
        4.4.2 教练员科学训练、控制运动负荷
        4.4.3 重视训练前的准备活动和训练后放松恢复
        4.4.4 训练场地和训练器材需要定期保养和更新
        4.4.5 加强预防运动损伤的意识
        4.4.6 重视营养补充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高水平运动员压力应对与心理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问题提出与研究构想
    1.1 选题背景
        1.1.1 竞技体育的发展需要高水平运动员
        1.1.2 高水平运动员的竞技成绩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1.1.3 高水平运动员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能有效的压力应对
    1.2 研究现状
        1.2.1 运动员的心理压力研究
        1.2.2 运动员的应对方式研究
        1.2.3 运动员的心理干预研究
    1.3 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1.3.1 缺乏科学考察新形势下运动员心理压力源及应激水平的研究
        1.3.2 缺乏考察运动员应对方式和压力情境关系的实证研究
        1.3.3 缺乏专门针对运动员心理压力及应对的心理干预研究
    1.4 本研究内容与意义
        1.4.1 本研究主要内容
        1.4.2 本研究重要意义
2 研究一:高水平运动员心理压力源及应激水平研究
    2.1 高水平运动员心理压力源量表编制研究
        2.1.1 研究目的
        2.1.2 研究方法
        2.1.3 研究结果
        2.1.4 讨论
        2.1.5 研究小结
    2.2 高水平运动员应激水平的研究
        2.2.1 研究目的
        2.2.2 研究方法
        2.2.3 研究结果
        2.2.4 讨论
        2.2.5 研究小结
3 研究二:高水平运动员泛情境的压力——应对方式的研究
    3.1 高水平运动员泛情境的压力——应对方式量表编制研究
        3.1.1 研究目的
        3.1.2 研究方法
        3.1.3 研究结果
        3.1.4 讨论
        3.1.5 研究小结
    3.2 高水平运动员泛情境的压力——应对方式的特点研究
        3.2.1 研究目的
        3.2.2 研究方法
        3.2.3 研究结果
        3.2.4 讨论
        3.2.5 研究小结
4 研究三:高水平运动员具体情境的压力——应对方式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调查工具
        4.2.3 施测程序
    4.3 研究结果
        4.3.1 高水平运动员的应对方式对不同压力源的回归分析
        4.3.2 高水平运动员的应对方式对不同压力源的预测路径分析
    4.4 讨论
    4.5 研究小结
5 研究四:高水平运动员抗压心理干预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方法
        5.2.1 研究对象
        5.2.2 研究程序
    5.3 研究结果
        5.3.1 干预组与对照组应激水平比较
        5.3.2 干预组与对照组压力应对情况比较
        5.3.3 干预组与对照组应对效能情况比较
    5.4 讨论
    5.5 研究小结
6 总讨论
    6.1 关于测量工具
    6.2 关于研究结果
    6.3 本研究的不足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高水平运动员心理压力源量表
附录B 高水平运动员泛情境的压力——应对方式量表
附录C 高水平运动员具体情境的压力——应对方式量表
附录D 应对效能问卷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四、24例田径运动员心身疾病调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膝痛运动员股四头肌肌筋膜触发点多维度定量评估研究[D]. 郑兵. 西南大学, 2021
  • [2]中高年级小学生的学业自我概念形成 ——大鱼小池效应、内/外参照模型及其整合模型[D]. 马君妍.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3]伪满体育与日本殖民统治研究[D]. 刘佳.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4]动、静态拉伸对柔韧素质及运动表现的影响 ——基于RCT的系统评价和元分析[D]. 张永鹏. 西南大学, 2020(01)
  • [5]艾灸对69例艾滋病患者HAART后免疫重建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D]. 蓝怡.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01)
  • [6]耳穴贴压对大学生短跑运动员赛前焦虑情绪的影响研究[D]. 黎杰轩.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7]青少年运动员人格特质与竞技训练风险事件的关系研究[D]. 杨梅.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2)
  • [8]对体育特长生运动损伤成因的调查研究 ——以大庆市高中田径项目为例[D]. 周明阳.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9]山西省太原市3所高中业余田径运动员损伤调查及其分析[J]. 阎帅威,阎志锋,李涛.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1(11)
  • [10]高水平运动员压力应对与心理干预研究[D]. 汪莹. 宁波大学, 2009(03)

标签:;  ;  

田径运动员心身疾病24例调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