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性和互联网

可持续性和互联网

一、可持续发展与互联网(论文文献综述)

张志安,冉桢[1](2021)在《国家介入、平台依赖与新闻业可持续发展——欧盟与澳大利亚平台监管政策的比较及其启示》文中研究指明平台兴起对传统新闻业影响力的冲击以及新闻业对平台的经济依赖已成为影响新闻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对欧盟颁布的《数字化单一市场版权指令》与澳大利亚颁布的《新闻媒体与数字平台强制议价准则》进行比较,并对其维护新闻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欧盟的《指令》因其所涉及关键概念的模糊性具有被平台剥夺法律效力的风险;澳大利亚的《准则》虽然能够确保平台向媒体付费,但并不能够实现其所宣称的维护媒体多样性的政策目标。本文认为,为了确保相关政策的有效性,立足民族国家媒体公共性的维系和构建整体性监管框架应当是相关政策制定和落实的目标。

王锐杰[2](2021)在《创新加工类企业管理新思路》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通过对大型机械制造加工类企业的薪酬绩效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发现,该类企业薪酬绩效管理整体处于中等水平;从内外部薪酬绩效水平调查来看,其仍需通过内部薪酬绩效的完善与优化,提升整体管控水平,从而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期待本次研究能够为大型机械制造加工类企业的薪酬绩效管理,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王文燕,包文瑞[3](2021)在《陕西“互联网+美丽乡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在经历了"村村通"、"户户通"等一系列的乡村信息化工程,互联网正逐步成为助力乡村发展的创新点。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时提出"美丽乡村"概念,指明了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互联网+美丽乡村"将乡村的可持续发展纳入互联经济时代,在缩小城乡差距的同时,乡村的发展不再局限于"脱贫"而是致力于"奔小康"。

王牧耕[4](2021)在《“外部融入”与“内部生成”——中国互联网与电影产业融合模式的路径与效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电影与互联网产业融合的实践中,形成了"外部融入"与"内部生成"两种模式,前者以互联网企业为主体,资本、技术、文化为主要路径;后者则以电影企业为主体,表现为围绕电影产业链环节的互联网升级。通过对业内较为典型的两个案例——阿里影业、华谊兄弟分析后发现:阿里影业的"外部融入"模式在经济绩效表现稳定、产业规模逐步扩张的同时,能够通过技术溢出、资本引路,推动国内电影产业发展;而华谊兄弟的"内部生成"模式的经济绩效则显现出后力不足的问题,但也产生了转变受众消费方式的积极外部影响。本文所选取的实践融合案例在业内较为典型,但尚无法完全代表总体的行业发展规律,仅为我国"互联网+电影"融合模式的优化提供借鉴与参考,对融合模式更精确、系统的检验分析有待后续进一步展开。

周华敏,张丽琼[5](2021)在《后疫情时代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防控与可持续发展》文中研究指明互联网消费金融以其普适性的特征,为缓解居民流动性约束,促进居民消费升级提供了外部条件。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加速了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风险的爆发,整个行业在疫情后也面临着重新洗牌。本文认为,由于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制度尚不规范,个人征信体系还未形成,加上居民不健康的消费理念,导致了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透支风险的出现。面对疫情后消费需求的增长以及风险管控的需要,应该在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发展的基础上,强化行业内部规范,以金融科技赋能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樊自甫,吴云[6](2021)在《城市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科学衡量城市数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文章构建了包括信息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四个一级指标,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R&D项目经费内部支出、R&D人员全时当量、电子商务销售额、城市公共财政支出额、软件业务收入等16个二级指标的城市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全国31个省市的发展数据为基础,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各级指标权重,实证得出信息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东部地区的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明显高于西部地区等结论,筛选出现阶段影响我国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影响因子,测算我国东中西部城市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

孙广武[7](2021)在《“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必要性及策略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前,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普及程度非常高,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这一新时代发展背景为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方向和发展策略。在这一背景下,农业要发展好,必须破解发展过程的存在的困难和面临的问题,一定要坚持互联网这一方向,积极发挥农业产业的基础性作用,让特色农业更好地发展,为社会经济平稳、更好地发展夯实基础。文章从"互联网+"背景下探讨了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互联网+"背景下发展可持续农业经济的策略。

韩美琳[8](2021)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是我国备受关注、持续多年、任重道远的经济话题。近些年,关于“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文章虽然很多,大多都是从产业经济学视角,应用西方经济学理论,阐释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和规律。也有部分学者应用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和列宁的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理论,解析产业结构变迁,但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对其进行全面而系统分析并不多见。本文则以“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题,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进行系统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对“高质量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相关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更是对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理论的应用和补充。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一话题,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引出的。此前的通常提法都是“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或“产业结构调整”。几种不同的提法虽然在含义上彼此相似,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被提上日程却意味着结构性矛盾已经相当突出,解决问题的期盼也十分紧迫。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使中国经济的短板暴露无遗。资源的掠夺式开发、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大量的过剩产能,说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因此,中共十九大报告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基础上,又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目前,我国的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一要经济增长稳定、区域城乡发展均衡、以创新为动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二要产业布局优化、结构合理,不断实现转型升级,并显着提升产业发展的效益;三要具有一流竞争力、质量的可靠性与品牌影响力,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高质量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系是统一的。一方面,“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是“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至关重要一环,能够加速“高质量发展”进程;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具有促进作用,“高质量发展”势必会倒逼产业结构进行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强做优”。(1)可见,“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是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是理解和指导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依据。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阐释的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部类内部不同生产部门(行业)之间,必须保持相互协调的比例关系。这种相互协调的比例关系一旦遭到破坏,产业结构就会出现失衡,供需关系扭曲,我国经济出现的大量过剩产能,就是违背社会资本再生产原理的结果。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学说,是诠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钥匙。科技进步条件下,资本积累不断追加,必然导致资本有机构成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过程,就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总是以技术的进步、创新为前提;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产业资本的配置方式必然会由原来的劳动密集型,逐步向更高层次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这既是资本构成向高度化演变的必然趋势,也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一个固有特征。马克思的产业竞争理论,阐释了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机制,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竞争结果优胜劣汰,不仅不是资源的浪费,而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途径。产业竞争理论启示我们,转变政府职能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2)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条件。习近平总书记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理和“高质量发展”学说,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实现途径和原则。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全面分析国内经济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治本良方;是培育增长新动力、形成先发新优势、实现创新引领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高质量发展”是统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目标和原则。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质的飞跃。纵观我国产业结构演进历程,经过几个阶段的调整、优化,转型升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应“高质量发展”要求而言任重道远。现存的结构性问题是:比例关系失调,结构层次不高;供需结构扭曲,产销矛盾突出;技术含量较低,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偏低,资源能源消耗过高;受区域屏障制约,产业联动效应太小。究其问题成因可从七个方面概括:一是经济发展政策存在导向偏误;二是国际市场需求萎缩;三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不佳;四是企业获利能力偏低,生产方式过于粗放;五是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尚不健全;六是要素价格上涨,比较优势丧失;七是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上不够到位。存在的问题成因说明,以往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忽视效率和效益的发展方式和理念,有悖于马克思主义协调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原理和要求。因此,痛定思痛,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开阔视野,本文在借鉴美、日、德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验基础上,针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及成因,遵循“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理念,从五个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一是从宏观制度层面营造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二是从中观产业技术层面强调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三是从微观企业层面呼吁提升自主创新和科技研发能力;四是从企业运营机制角度要求转变经营管理模式;五是从市场供给端发力,强调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文认为,决定和影响产业结构如何变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而思考“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对策也是综合性的。它不仅涉及到政府、企业、个人不同的市场主体,而且还涉及到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仅能够收获提高产业竞争力的积极效应,而且还要承受企业破产员工下岗的负面效应。因此,我们必须要求深化财税、金融、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项制度改革配套跟进,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扫清障碍。总之,只要我们坚定改革信心,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将会迈出更快步伐。

钟舒雨[9](2021)在《“互联网+”背景下产村融合规划策略研究 ——以宜昌夷陵区九山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钱文奇[10](2021)在《基于能源互联网的多种能源服务商业模式研究》文中提出

二、可持续发展与互联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可持续发展与互联网(论文提纲范文)

(2)创新加工类企业管理新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研究目的与方法
    ●研究目的
    ●方法
    ●数理统计分析方法
结果
    ●员工薪酬绩效满意度的整体调查结果
    ●影响员工内部薪酬绩效满意度的相关因素
    ●影响员工外部薪酬绩效满意度的相关因素
结论

(3)陕西“互联网+美丽乡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多元化的乡村
二、新时期的美丽乡村
三、生态环境再造
四、结语

(4)“外部融入”与“内部生成”——中国互联网与电影产业融合模式的路径与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产业融合模式的形成:“外部融入”与“内部生成”
    (一)由三要素主导的“外部融入”模式
    (二)围绕电影产业链环节的“内部生成”模式
二、电影与互联网融合模式的分析与比较:基于典型个案的研究
    (一)“外部融入”的典型个案分析:以阿里影业为例
        1. 以资本为径,快速嵌入电影产业链
        2. 以技术为辅,支撑电影产业业态创新
        3. 以文化为框,引导电影产业融合发展
    (二)“内部生成”的典型个案分析:以华谊兄弟为例
        1. 拓展主业:以原创IP为基础的多板块协同
        2. 借船入海:打造产业链多环节的互联网升级
    (三)两种模式影响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对比
        1. 从经济绩效看融合模式的发展
        2. 从外部效益看融合模式的发展
四、结论与讨论

(5)后疫情时代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防控与可持续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问题的提出
重要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定义
    (二)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价值
    (三)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的社会影响
我国消费金融风险类型与成因分析
    (一)我国消费金融风险类型
    (二)我国消费金融风险成因
后疫情时代对消费金融的需求分析
    (一)内需与消费成为提振经济的重要引擎
    (二)互联网消费金融有较强的市场发展潜力
    (三)行业竞争加剧且风险管控水平落后
    (四)对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管控的需求更加强烈
后疫情时代互联网消费金融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健全和规范行业征信体系,夯实行业发展基础。
    (二)规范市场参与主体经济行为,促进互联网消费金融有序发展
    (三)金融科技赋能互联网消费金融可持续发展

(6)城市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数字经济的研究
    (二)关于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三、城市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
    (一)信息基础设施
    (二)科技创新
    (三)经济增长
    (四)社会发展
四、研究方法
    (一)主成分分析法理论基础
        1.进行主成分分析的指标变量有m个:
        2.对标准化阵Z求相关系数矩阵
        3.
        4.将标准化后的指标变量转化为主成分
        5.对p个主成分进行综合评价
    (二)实证分析
        1.实验过程分析
        2.实验结果分析
五、结论

(7)“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必要性及策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在“互联网+”背景下发展现代可持续农业经济利用“互联网+”的必要性
    (一)“互联网+”农业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合理利用好互联网技术,促进传统农业向知识型农业、智慧型农业方向发展
    (三)利用好“互联网+”可以高效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并有针对性地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四)利用好“互联网+”资源信息整合优势,降低生产经营流通环节的成本,提升产品质量,防范风险,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二、“互联网+”背景下推进农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探讨
    (一)强化农业农村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用更有效的金融服务、有支撑的创意空间促进农业经济健康良性发展;确保网络安全
    (二)用网络优势整合信息,搭建资源整合平台,优化农业发展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经济
    (三)提升农业生产及经营过程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提高农业产品的供应数量和质量,增加市场竞争力
    (四)积极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打造农民创业、创新的平台
    (五)培育新型农民,让农民职业化、标准化、专业化推进农业现代化
三、结语

(8)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
第2章 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内涵界定
        2.1.1 高质量发展
        2.1.2 产业结构调整
        2.1.3 产业结构转型
        2.1.4 产业结构升级
    2.2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涉及的主要内容
        2.2.1 方向动力
        2.2.2 政策导向
        2.2.3 模式选择
        2.2.4 可行路径
        2.2.5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2.3 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应用
        2.3.1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2.3.2 资本有机构成学说
        2.3.3 产业竞争原理
        2.3.4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2.3.5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理
        2.3.6 高质量发展学说
第3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纵览
    3.1 产业结构构成状况
        3.1.1 产业部门分布
        3.1.2 主导产业选择
        3.1.3 规模水平测度
    3.2 产业结构的演进历程
        3.2.1 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初步工业化阶段(1952-1977)
        3.2.2 产业结构重型化的纠偏阶段(1978-1991)
        3.2.3 产业结构趋向合理的深入改革阶段(1992-2008)
        3.2.4 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全面转型升级阶段(2009-至今)
    3.3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取得的初步成效
        3.3.1 三次产业比例关系有所改善
        3.3.2 产业层次在缓慢提升
        3.3.3 产业核心竞争力有所提高
        3.3.4 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新格局正在形成
第4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4.1 问题表现
        4.1.1 比例关系失调,结构层级不高
        4.1.2 供需结构扭曲,产销矛盾突出
        4.1.3 技术含量较低,创新能力不强
        4.1.4 产品附加值偏低,资源能源消耗过高
        4.1.5 受区域屏障制约,产业联动效应太小
    4.2 症因探析
        4.2.1 经济发展政策存在导向偏误
        4.2.2 国际市场需求萎缩
        4.2.3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欠佳
        4.2.4 企业获利能力偏低,生产方式过于粗放
        4.2.5 经济运行机制与管理体制尚不健全
        4.2.6 要素价格上涨,比较优势丧失
        4.2.7 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不够到位
第5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国际经验借鉴
    5.1 美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5.1.1 制定、调整与完善产业政策
        5.1.2 致力于不断推进科学技术创新
        5.1.3 积极推动产业国际转移
        5.1.4 提出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
    5.2 日本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5.2.1 适时制定产业政策与产业发展战略
        5.2.2 重点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5.2.3 对外直接投资生产兼扩大内需
        5.2.4 提升产业结构的信息化和服务化水平
    5.3 德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5.3.1 推行积极的产业政策
        5.3.2 鼓励支持产业技术创新
        5.3.3 培养产业发展所需人才
        5.3.4 稳步推进工业4.0 战略
    5.4 国外经验对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启示
        5.4.1 完善产业政策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保驾护航
        5.4.2 加快技术创新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动力
        5.4.3 培养人才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
        5.4.4 实施中国制造2025 战略,助力制造强国建设
第6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促进对策
    6.1 营造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
        6.1.1 建立健全现代化产业发展体系
        6.1.2 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1.3 提升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公共服务管理能力
        6.1.4 创新产业发展思路
    6.2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6.2.1 提升三次产业层级质量
        6.2.2 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转变
        6.2.3 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6.2.4 促进各产业间的融合发展
    6.3 提升自主创新与科技研发能力
        6.3.1 积极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6.3.2 培育健康的创新环境
        6.3.3 实现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的有机结合
        6.3.4 重视人才的战略作用
    6.4 转变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6.4.1 提升品牌建设能力
        6.4.2 以内涵型扩大再生产为主要方式
        6.4.3 实行现代化企业管理机制
        6.4.4 改变经营发展理念
    6.5 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6.5.1 继续推进结构性改革
        6.5.2 进一步优化供给结构
        6.5.3 完善要素市场配置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可持续发展与互联网(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家介入、平台依赖与新闻业可持续发展——欧盟与澳大利亚平台监管政策的比较及其启示[J]. 张志安,冉桢. 新闻与写作, 2021(12)
  • [2]创新加工类企业管理新思路[J]. 王锐杰. 人力资源, 2021(22)
  • [3]陕西“互联网+美丽乡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A]. 王文燕,包文瑞. 2021中国(成都)智慧城市原创设计展及智慧城市建设产业博览会论文集, 2021
  • [4]“外部融入”与“内部生成”——中国互联网与电影产业融合模式的路径与效益研究[J]. 王牧耕. 中国电影市场, 2021(10)
  • [5]后疫情时代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防控与可持续发展[J]. 周华敏,张丽琼. 商业经济研究, 2021(18)
  • [6]城市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J]. 樊自甫,吴云.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5)
  • [7]“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必要性及策略探讨[J]. 孙广武. 商讯, 2021(25)
  • [8]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D]. 韩美琳. 吉林大学, 2021(01)
  • [9]“互联网+”背景下产村融合规划策略研究 ——以宜昌夷陵区九山村为例[D]. 钟舒雨. 三峡大学, 2021
  • [10]基于能源互联网的多种能源服务商业模式研究[D]. 钱文奇.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

标签:;  ;  ;  ;  ;  

可持续性和互联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