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人群效应处理突发事件

使用人群效应处理突发事件

一、利用群体效应处理突发事件(论文文献综述)

薛晓玲[1](2021)在《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居民资产配置及财富效应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家庭财富总量迅速增长,2018年我国家庭人均财产超过了20万,为家庭参与投资提供了基础。与此同时,金融市场发展迅速,家庭可选择的资产更加多样化。然而,我国居民资产结构严重失衡,呈现出“金融资产结构单一、房地产占比高”的特征。我国居民这种单一的资产结构既不利于财产收入的提高,也不利于资产风险的平衡,进而不利于居民消费潜力的释放。同时,我国人口年龄变动呈现出“老龄化加速”和“少子化严重”的双重特征。自1999年进入我国老龄化社会以来,老龄化不断加速,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由1999年的7.0%高速增长至2020年的13.5%。同时,我国人口呈现出“少子化严重”的特征,2020年我国幼年人口占比仅为18%。作为经济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家庭的年龄结构也相应发生较大变化。不同年龄家庭以及不同人口年龄结构家庭的资产结构呈现出较大差异,分析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资产配置及财富效应的影响,有针对性的探究现有社会保障体系、资本市场以及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对优化人口年龄结构,更好的发挥人口政策效果,优化居民资产结构,促进资产财富效应的实现与增大有重要作用,进一步对释放居民消费潜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本研究将从家庭人口年龄结构视角和家庭生命周期视角分析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居民资产配置及财富效应的影响,以分析我国居民资产结构失衡的人口因素,为居民资产结构优化和资产财富效应实现提供理论依据。理论研究方面,结合流动约束理论、生命周期投资组合理论、异质性消费等相关理论,以及资产功能属性、居民风险偏好、流动性偏好等,对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影响居民资产配置及财富效应展开机制分析。实证研究方面,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ina Household Finance Survey,CHFS)数据和“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CFPS)数据,运用含聚类稳健标准误的最小二乘法、年龄-时间-组群(APC)分解法、Probit模型、IE分析法等进行实证分析,量化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居民资产配置的影响,探讨家庭人口年龄结构对不同财富总量、有房无房和城乡家庭资产配置的异质性影响,以及家庭生命周期对城乡家庭资产配置的异质性影响。与此同时,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 CFPS)数据,运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工具变量法、固定效应回归等进行实证分析,量化人口年龄结构对住房资产财富效应和金融资产财富效应的影响,并进行多维度的稳健性检验。本研究的边际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分析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资产配置的影响中,基于家庭资产的多维特征,根据不同资产在流动性、风险性和收益性上的差异,将家庭资产进行细分,并且从不同资产配置比例和投资参与率两个角度较全面的衡量了家庭资产配置的行为特征。其次,为了更准确的测度家庭生命周期对资产配置的影响,区分了家庭资产配置变动的年龄效应、群体效应和时间效应。再次,在具体分析人口年龄结构对资产财富效应的影响中,基于家庭微观数据,选取有房家庭作为样本,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无房家庭“房奴效应”对住房财富效应的削减,以更准确的测度住房财富效应。并且进一步探究了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拥有不同房产套数、房产产权、房价收入比家庭以及不同房价增速地区家庭住房财富效应影响的异质性。此外,在测度家庭生命周期对资产财富效应的影响中,区分了家庭年龄和出生年代对资产财富效应的不同影响。全文共分为8章:第1章是导论;第2章是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第3章分析了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与居民资产配置的现状;第4章分析了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居民资产配置的影响;第5章基于家庭生命周期视角分析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居民资产配置的影响;第6章分析了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资产财富效应的影响;第7章基于家庭生命周期视角分析了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资产财富效应的影响;第8章是结论与政策建议。纵观全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有:第一,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会影响居民金融资产配置。对于金融资产结构,我国家庭存在“金融资产结构单一,现金及银行存款占比较大”的问题,尤其是青年和老年家庭。我国青年和老年家庭的金融资产集中于消费性金融资产,投资性金融资产占比较小,风险性金融市场参与率较低。并且,家庭老年抚养比的升高会促进家庭增大现金及银行存款占比,减少家庭中投资性金融资产占比以及风险性金融资产占比,尤其是财富量少的家庭和无房家庭。第二,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会影响居民住房资产配置。随着年龄增加,我国家庭房产配比大略呈“倒U型”变动趋势,我国家庭存在较强的住房遗赠动机,老年家庭资产中住房占比仍较大。并且,家庭老年抚养比和幼年抚养比的上升对家庭房产占比均有抑制作用,幼年抚养比上升对财富量少的家庭、城镇家庭和无房家庭房产占比的抑制作用更大。第三,我国城乡居民资产配置存在较大差异。对于金融资产配置,与城镇家庭相比,农村居民在资产配置上更偏好风险小、收益低的现金和银行存款。即使是在收入水平最高,财富积累最多的中年阶段,农村家庭持有现金及银行存款配比远高于城镇家庭,投资性金融资产占比以及风险性金融资产配比远低于城镇家庭。对于住房资产配置,城镇青年家庭的房产配比低于农村家庭,中年和老年家庭的房产配比远高于农村家庭。此外,家庭的出生年代也会影响居民资产配置,并且出生年代对城乡家庭资产配置的影响呈现一定差异。第四,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会影响不同资产财富效应。幼年抚养比的增大会显着降低家庭住房资产财富效应,老年抚养比的增大会增加住房财富效应。对于有房家庭,老年抚养比和幼年抚养比升高显着增强了住房财富效应,且幼年抚养比对家庭住房财富效应的正向影响比老年抚养比对其的影响大。并且抚养比升高对拥有多套房家庭、大产权房家庭、低房价收入比家庭的住房财富效应促进作用更大。此外,当控制出生年代对资产财富效应的影响时,对比不同生命周期家庭资产财富效应变动情况可以发现,有房家庭的金融资产财富效应和住房资产财富效应均大于无房家庭。基于以上结论,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出了政策建议:首先,加强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并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其次,提高居民金融素养,优化金融市场投资环境。再次,加强房价调控,保障住房刚需。最后,拓宽农村居民收入来源,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王瑶[2](2021)在《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认为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外交布局全方位展开。作为跨国交流的重要载体,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群体数量不断壮大,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关注对象。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是国家形象的代言人,在树立国家形象、增进国际交流、维护国家利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总体上,他们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意识,能够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但受个体成长经历、海内外复杂环境以及多元价值观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部分赴海外留学生的价值观念变化不定,一些不端行为屡禁不止,甚至出现有辱国家形象的异常行为,这损害了国家形象与利益,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作为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以政治教育为核心,关注个体的思想、道德和心理,是引导思想观念和规范言行举止的综合教育实践活动。关注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的思想状况,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和引导效用,是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时代课题。当前,针对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群体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诸多问题,或散落分布于留学前的培训讲座,或流于形式,既缺乏实质内容,又未形成系统化的教育体系。因此,强化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弥补其“缺位”造成的各种问题,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本文在对主题研究进行基本概述的前提下,梳理了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从时代特征、政策支持及教育管理等方面寻求经验借鉴。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世界历史理论为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根本的价值指引。同时,推拉理论、承认理论以及跨文化理论等西方相关理论为研究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参照视角。在对留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其他学科的教育内容与方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跟踪调查和访谈等途径,以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法治观和道德观为多元考察视角,充分了解并挖掘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状况,探明该群体的现实需要和面临的现实困扰,寻求与该群体相契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切入点。因留学生行前准备工作不充足、留学教育体系缺乏思想政治教育观照、留学应急管理机制尚未形成、国外负面舆情的不良诱导以及种族主义带来的多元文化冲突等因素,中国赴海外留学生在思想政治层面主要暴露出爱国言行备受争议、文化认同漂浮不定、政治态度相对漠然、心理状态孤独失序以及法治素养较为薄弱等问题。中国赴海外留学生面临的各种思想政治问题是多种因素交互的结果。分析影响因素,挖掘问题本质,并据此提出有效规范中国赴海外留学生言行的对策建议,有助于规范中国赴海外留学生言行,使其自觉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侵蚀与渗透,增强自身的国家认同感。针对出国前、留学中和回国前三个教育场域,本文从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制度体系四个层面提出相对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方案。一是教育主体层面,加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留学前以思政课教师协同专业课教师为主体,加强行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留学中以使馆工作人员带动公派教师为主体,强化留学生思想动态关注;回国前以学历认证人员对接学联组织为主体,合力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对接工作。二是教育内容层面,实现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留学前以课程思政做好行前思想教育;留学中以问题为抓手把控留学生动向;回国前以职业规划促进留学生再社会化。三是教育方式层面,链接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功能:留学前以“反向内省”助力留学教育顺利开展,通过留学生乐于接受的实证教育方式,推动留学生行前思想政治教育落地有声;留学中以海外服务协同教育推进教育方式转化,建构互信基础上以服务功能向教育功能过渡的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回国前以共情引导教育方式有效激发留学生报国热情,通过发挥同辈群体效应、榜样示范作用以及优化回国软硬件设施,引导留学生学成归国。四是制度体系层面,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分阶段落实,重在构建全方位的机制保障,最终形成系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这能够切实解决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系列难题,提高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贡献。

王岚[3](2021)在《网络舆论对政策议程设置的影响机制研究 ——以魏则西事件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改变社会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政治生活方面为公民表达利益诉求提供了新的渠道。越来越多网络舆论影响政策议程的现实事件正在出现,对公众的用网能力及政府的治网能力提出了挑战。从“堵”到“疏”,从过去的严防死守、消极回避,到主动利用网络引导舆论、了解社情民意……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和执政理念的更新,政府对待互联网的态度也在悄然变化。网络参政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在政策议程设置中网络舆论成为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网络舆论的多元化、无序性、变化性也给政策议程设置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如果不能及时地发现和化解其中的问题和风险,反而会给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带来负面影响。本文采用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选择魏则西事件这一典型案例,对案例的发展过程和背后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以期掌握网络舆论设置政策议程的普遍机制和影响模式,分析这种影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通过结合政治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视角,并结合国内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对政策议程的选择标准进行了分析,并将政策议程的形成过程总结为“公众议程→媒体议程→政府议程”的议程传导机制。从网络舆论到公共政策议程的过程,就是不同主体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不同作用模式在不同主体和客体上会呈现出不同特点,比如政府反应的被动性、公众反应的非理性等问题。只有从技术上、制度上和管理上采取创新措施,及时地调试其过程中的偏离和无序,过滤和化解无效信息或虚假信息,才能保证公民网络参政的民主快车行驶在开放且有序的轨道上。

王寒[4](2021)在《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中的网络情感动员过程与政治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以来,我国进入了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的多发期,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类型日益呈现多元化趋势。而随着互联网以及新兴媒介的发展,人们可以在社会生活中更加频繁的了解、评论各种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网络日益成为公众表达情绪的主要平台,网络情感动员把现实社会的矛盾延伸到网络空间,成为网络民粹化研究的重要课题。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指的是突然发生的、可能或者已经给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进而影响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网络情感动员则是情感动员的一种类型,是网络空间内的参与者受网络传播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情感状态。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中的网络情感动员是当前互联网环境下社会矛盾的一种映射,主要是通过动员大量的网络个体,通过话语的表达、交流形成方向性的舆论压力,从而对事件运行和社会发展带来冲击。因此,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中的网络情感动员指的是,立基于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这一事件背景和网络这一信息传播空间的公众,基于对网络信息的搜集、接收和解读而进行的情感交流、争论和评价。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情感占据主导和核心地位,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爆发后,一些新媒体也意识到情感在引起共鸣、集结受众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在呈现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真实性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感情色彩,渲染弱势情节,调动公众的关注度和情感共鸣,以进一步影响公众的认知和行为。本文通过对案例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的运用,探讨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中的网络情感动员随着社会热点和公共舆论的出现而自发动员的过程,即网络情感的动员过程,研究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中的网络情感动员对政治社会的运行产生的影响。在对具体案例运行逻辑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阐述其产生的消极影响,如激发网络民粹主义、引发公众理性缺失、割裂群众情感纽带、消解社会共识、引起动乱等方面,并提出了网络情感动员持续存在的社会性原因。最后,根据网络情感动员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从加强公众情感心理疏导、强化公众个体情感意识、构建主流媒体融合传播路径以及提升公民个体理性水平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规制措施。

曲纵翔,潘剑瑛[5](2021)在《有序与失序之间:社会弱力场对网络非理性表达的“准静止态”调适》文中研究说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为非理性表达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渠道。作为非常态的冲突形式,网络非理性表达通常被认为将导致社会失序。然而,在言语转化为失序行为的路径中,其转化动力可能受到表达衍生的分解力、群体效应的离心力以及来自复杂外部环境的阻力共同的弱化作用,从而难以破坏社会秩序。三种力相互作用形成"弱力场",使网络非理性表达无法转化为失序行为,但又处于不可测的风险之中,呈现介于有序与失序之间的"准静止态"。为建构理想的有序社会,"弱力场"的调适需与其他治理理念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

李凤晨[6](2021)在《众包物流大众参与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如今,科技发展飞速互联网电商企业也随之崛起,物流业的接单任务压力巨大,庞大的物流货运需求促使了众包物流的诞生,众包物流采取将配送任务外派给社会上闲置的人力资源的方式有效减轻了物流公司的派送压力。物流业应用众包模式首先能够有效的调动闲置的社会资源去弥补劳动力不足的空缺减少多余开支。其次,众包的应用能够加快货物运输的速度,增加运输货物量。在此背景下,国内众包物流平台诸如顺丰、京东众包、百世等都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崛起。但是由于众包模式分发任务存在不确定性,怎么吸引大众参与到众包物流当中来就成了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只有参与者自愿去参与众包活动,才能解决企业面对的问题,所以研究众包物流大众参与行为以更好地掌握参与人员的心理、完善众包物流平台的管理机制以解决众包物流行业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关于众包物流大众参与行为的研究多从参与者的动机理论作为出发点进行研究。为了丰富研究理论,本文运用文献归纳法,梳理以往文献,整理了关于众包物流大众参与行为概念、理论基础以及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选择了技术接受、社会认知和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作为研究理论,选取研究理论中群体效应、获益预期、能力结构、优化因素作为环境因素,心流效应和参与冲动作为中介因素,参与行为作为结果变量,以SOR模型进行整合构建探究众包物流大众参与行为影响因素的机理模型并提出假设认为群体效应、获益预期、能力结构、优化因素通过心流效应和参与冲动对众包物流大众参与行为产生正向影响,其次运用问卷调查法进行调查,然后运用实证分析法将调查问卷收回数据录入Spss22.0运行作描述性样本特征分析,然后将数据导入Amos26.0,检验数据信效度、模型拟合配适度、模型相关路径和中介因素,而后验证假设结果并提出有益于众包物流平台吸引大众参与众包物流的优化建议。这对于众包物流平台的经营管理起到了理论支持,还对众包物流平台维持稳步发展有很大的理论意义。最终的研究结果显示:群体效应、获益预期、能力结构、优化因素作为环境因素通过心流效应和参与冲动这两个中介因素对众包物流大众参与行为呈现显着正相关关系。

李堂军,宋婷婷[7](2021)在《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农村社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演化机理与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以新型农村社区的疫情防控情况为基础构建仿真模型,探讨突发事件、政府、社区和居民行为之间的演化规律。研究结果显示,政府信息发布数量和突发事件舆情热度之间存在负相关性;确诊人数与政府调控水平、居民行为偏好及社区管理强度之间均存在负相关性;突发事件的影响力与居民行为偏好之间存在正相关性。进而提出未来各级政府和基层社区治理之间必须进行有机联动,培养居民的理性参与能力以及应急防控知识储备,并合理引导舆情信息。不仅如此,新型农村社区还应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出台大力发展和完善信息技术方面的基础设施政策,为推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网络教育与服务等新兴消费提供基础性保障。此外,基层组织也要准确把握当地特色,寻找最适合区域特点的"生财之道",以拉动当地经济恢复。

刘婧,曹富[8](2020)在《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突发事件的风险识别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利用对山西、陕西两省100家合作社的调查数据,采用综合因子分析法和非参数检验法,对452个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所面临的资金互助突发事件风险识别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合作社资金互助突发事件风险可以分为:合作社经营风险、环境突变风险和农户生产风险。结果表明:年龄、性别对风险识别没有显着影响,受教育程度、从事合作社经营年限、是否是合作社理社长对3种风险识别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家庭人口数对合作社经营风险识别影响显着,家庭成员是否兼业显着影响识别环境突变风险;平均借贷次数和借款金额显着影响3种风险的识别;上级监管部门、同行的导向、信息对称性、是否参加培训显着影响3类风险的识别;合作社是否建立资金互助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仅影响合作社经营风险和环境突发风险的识别。因此,提出从影响合作社资金互助突发事件风险识别的主因入手,提高合作社资金互助业务经营的突发事件风险识别和风险管理能力,促进合作社资金互助业务的优化发展。

赵淑华[9](2020)在《政务微博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问题和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期,突发事件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在社会形态多变、日益复杂的条件下,对地方政府和行政部门的有效治理能力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与此同时,在数十年的不断向前发展中,在民间话语场域,微博作为主流媒体代表,对以传统媒体为代表的官方话语场域产生非常大的冲击,并逐渐成为突发事件的第一信源,突发事件的微博舆论开始备受人们关注。其中,针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方面,是否能够治理成功,将会对突发事件治理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并将会关系到政府公信力的发挥。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多学科交叉法等方法,结合具体实例,分析了突发事件的典型特征,政务微博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可以发挥改善政府公共关系、实现与民众的信息共享、有效应对和防范公共危机等作用。但在各地政府和管理部门通过政务微博进行突发事件处置的实际过程中,存在快速反应和错失良机的并存、权威准确和信息模糊的并存、积极互动和缺乏互动的并存、一呼百应和孤微奋战的并存等诸多问题。为应对上述问题,借鉴西方国家在突发事件中微博应对的经验,应该注重改进语言沟通技巧、促进政务微博宣传手段多样化、重视意见领袖培养机制。基于上述分析,应从加强突发事件政务微博舆情引导能力、构建突发事件中政务微博互动系统、打造强大的政务微博运营团队、提高政务微博应对的专业化水平等方面为地方政府和管理部门妥善处置突发事件提供策略选择,尽可能避免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危害。

吴伟[10](2020)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舆论的传播机制与应对研究》文中提出高校舆论是社会舆论的映射。在新媒体环境下,每个人都手握麦克风,可以自由传播和发声,但校园舆论管理不能模糊边界。大学生在面对来自周围和社会网络的多源信息、多价值观的冲击时,校内舆论应运而生,它引导着部分学生情绪、思想以及价值观念的转变。目前,许多高校管理者以及师生在舆论方面重视程度不高,容易造成在社会热点问题冲击下,校内舆论迅速发酵而应对不当的情况。在严峻的现实环境下,新媒体充分发挥其“双刃剑”的作用,极大加速了信息传递效率和影响范围,但我国高校在舆论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有待改善之处,尤其是社会突发事件爆发后,学生情绪化、理想化的观念容易产生网络谣言,网络审判甚至校园暴力行为,校园舆论偏离正确探讨的轨道,因此高校舆论引导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重点关注校园舆论的传播机制,通过对近十所首都地区高校的职能部门管理人员访谈调研以及其他学者相关研究成果的总结,分析了学生们利用互联网、手机等自媒体终端进行舆论传播的模式和特点,从校园舆论的产生、扩散、高潮到衰退的时间轴进行了研究,树立了目前高校在舆论应对方面存在的不足,并从学校责任主体、应急机制等角度提出对策性建议。本研究认为,高校舆论的兴起必然是由于学生利益诉求相关联的社会或校内突发事件,其本身并无问题,在多方面不当的综合作用下才会爆发成舆论事件,学校管理者应该高度重视校内舆论,提高辅导员和网监部门的敌情发现意识,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同时不断完善校园舆论监管、应急机制和法制教育,将高校舆论在合理合法的环境下正常运转。

二、利用群体效应处理突发事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群体效应处理突发事件(论文提纲范文)

(1)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居民资产配置及财富效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思路及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1.4.1 主要创新点
        1.4.2 研究不足
第2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人口年龄结构
        2.1.2 居民资产配置
        2.1.3 生命周期
        2.1.4 财富效应
    2.2 居民资产配置的理论基础及研究现状
        2.2.1 传统资产配置理论
        2.2.2 居民资产配置研究现状
    2.3 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影响居民资产配置的理论基础及研究现状
        2.3.1 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影响居民资产配置的理论基础
        2.3.2 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影响居民资产配置的研究现状
    2.4 资产财富效应的理论基础及研究现状
        2.4.1 资产财富效应的理论基础
        2.4.2 资产财富效应的研究现状
    2.5 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影响资产财富效应的理论基础及研究现状
        2.5.1 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影响资产财富效应的理论基础
        2.5.2 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影响资产财富效应的研究现状
    2.6 对现有理论和研究的评述
第3章 人口年龄结构与居民资产配置的现状分析
    3.1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特点
        3.1.1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情况
        3.1.2 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年龄结构变动情况
        3.1.3 我国老年人口年龄结构变动情况
        3.1.4 我国人口抚养比变动情况
    3.2 我国居民资产配置状况分析
        3.2.1 居民资产结构
        3.2.2 居民金融资产种类
        3.2.3 居民房产拥有数量
        3.2.4 城乡居民资产配置差异
        3.2.5 居民资产配置的生命周期特征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居民资产配置的影响分析
    4.1 问题提出
    4.2 人口年龄结构影响居民资产配置的路径分析
        4.2.1 人口年龄结构与风险偏好
        4.2.2 人口年龄结构与流动性偏好
    4.3 人口年龄结构影响居民资产配置的实证检验
        4.3.1 计量模型与变量
        4.3.2 人口年龄结构对不同流动性资产配比的影响
        4.3.3 人口年龄结构对不同风险性资产配比的影响
        4.3.4 稳健性检验
    4.4 异质性分析: 财富总量、有房无房、城乡分布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家庭生命周期视角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居民资产配置的影响分析
    5.1 问题提出
    5.2 居民家庭生命周期影响资产配置的理论分析
        5.2.1 居民家庭生命周期对资产配置的影响机制分析
        5.2.2 生命周期投资组合模型
    5.3 居民家庭生命周期影响资产配置的实证检验
        5.3.1 资产配置的年龄效应、时间效应和群体效应
        5.3.2 计量模型与数据
        5.3.3 生命周期和出生年代对房产占比的影响
        5.3.4 生命周期和出生年代对金融资产占比的影响
        5.3.5 生命周期和出生年代对金融资产结构的影响
    5.4 生命周期对城乡居民资产配置的影响差异对比
        5.4.1 年龄对城乡家庭资产配置的异质性影响
        5.4.2 出生年代对城乡家庭资产配置的异质性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资产财富效应的影响分析
    6.1 问题提出
    6.2 人口年龄结构对资产财富效应的影响机制分析
    6.3 人口年龄结构影响居民资产财富效应的实证检验
        6.3.1 计量模型与数据
        6.3.2 人口年龄结构对住房资产财富效应的影响
        6.3.3 人口年龄结构对金融资产财富效应的影响
        6.3.4 稳健性检验
    6.4 延伸分析:家庭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住房资产财富效应影响的测度
        6.4.1 人口年龄结构对住房财富效应的影响的理论模型分析
        6.4.2 人口年龄结构影响住房财富效应的实证检验
        6.4.3 房产套数、产权、相对房价水平以及房价增速对人口抚养比影响住房财富效应的调节效应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家庭生命周期视角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资产财富效应的影响分析
    7.1 问题提出
    7.2 家庭生命周期对资产财富效应影响的理论分析
    7.3 模型构建与数据处理
        7.3.1 计量模型设定
        7.3.2 关键变量的选择及描述
    7.4 年龄对资产财富效应的影响
        7.4.1 年龄对金融资产财富效应的影响
        7.4.2 年龄对住房资产财富效应的影响
    7.5 出生年代对资产财富效应的影响
        7.5.1 出生年代对金融资产财富效应的影响
        7.5.2 出生年代对住房财富效应的影响
    7.6 家庭生命周期对有房、无房家庭资产财富效应的异质性影响
        7.6.1 年龄对有房、无房家庭资产财富效应的影响
        7.6.2 出生年代对有房、无房家庭资产财富效应的影响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加强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并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8.2.2 提高居民金融素养,优化金融市场投资环境
        8.2.3 加强房价调控,保障住房刚需
        8.2.4 拓宽农村居民收入来源,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2)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不足
第2章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2.1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解读
        2.1.1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
        2.1.2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2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构成
        2.2.1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
        2.2.2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2.2.3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
    2.3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
        2.3.1 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现实需要
        2.3.2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2.3.3 贯彻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
第3章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理论依据
    3.1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3.1.1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3.1.2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
    3.2 以西方社会相关理论为参照
        3.2.1 推拉理论
        3.2.2 跨文化适应理论
        3.2.3 承认理论
    3.3 以其他学科相关理论为借鉴
        3.3.1 社会学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借鉴
        3.3.2 教育学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知识借鉴
        3.3.3 法学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方法借鉴
第4章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演变
    4.1 新中国成立前留学生思想教育的早期萌芽(1872—1948)
        4.1.1 晚清时期专制化的留学生思想教育
        4.1.2 民国时期多元复杂的留学生思想教育
    4.2 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生思想教育的初步探索(1949—1977)
        4.2.1 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教育发展历程
        4.2.2 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生思想教育的发展
    4.3 改革开放时期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调整(1978—2011)
        4.3.1 改革开放时期留学教育的规范调整
        4.3.2 改革开放时期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范发展
    4.4 社会主义新时代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创新(2012 至今)
        4.4.1 新时代留学生教育发展状况概述
        4.4.2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走向
第5章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分析
    5.1 留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的多元视角
        5.1.1 世界观考察
        5.1.2 政治观考察
        5.1.3 人生观考察
        5.1.4 法治观考察
        5.1.5 道德观考察
    5.2 留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问题表征
        5.2.1 备受争议的爱国言行
        5.2.2 漂浮不定的文化认同
        5.2.3 相对漠然的政治态度
        5.2.4 孤独失序的心理状态
        5.2.5 较为薄弱的法治素养
    5.3 留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问题成因
        5.3.1 留学生行前准备工作不充足
        5.3.2 留学教育体系缺乏思政观照
        5.3.3 留学应急管理机制尚未形成
        5.3.4 国外负面舆情产生不良诱导
        5.3.5 种族主义带来多元文化冲突
第6章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推进路径
    6.1 确定教育主体:加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6.1.1 留学前——以思政课教师协同专业课教师为主体
        6.1.2 留学中——以使馆工作人员带动公派教师为主体
        6.1.3 回国前——以学历认证人员对接学联组织为主体
    6.2 完善教育内容:实现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
        6.2.1 留学前——以课程思政做好行前思想教育
        6.2.2 留学中——以问题为抓手把控留学生动向
        6.2.3 回国前——以职业规划促进留学生再社会化
    6.3 创新教育方式:链接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功能
        6.3.1 留学前——以“反向内省”助力留学教育顺利开展
        6.3.2 留学中——以海外服务协同教育方式建构互信关系
        6.3.3 回国前——以共情引导教育方式有效激发报国热情
    6.4 健全制度体系:构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
        6.4.1 优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政策布局
        6.4.2 加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法治建设
        6.4.3 构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效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访谈提纲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网络舆论对政策议程设置的影响机制研究 ——以魏则西事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选题的学术价值
        2.选题的应用价值
    (二)文献综述
        1.舆论及网络舆论
        2.政策议程设置研究
        3.网络舆论对政策议程设置的影响研究
        4.魏则西事件相关研究
        5.文献述评
    (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研究目标
        2.研究的内容
        3.研究方法
        4.研究的创新点
一、概念阐释及理论基础
    (一)概念阐释
        1.网络舆论
        2.公共政策议程
    (二)理论基础
        1.政策过程理论
        2.议程设置理论
        3.政策议程设置模式理论
二、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影响机制分析
    (一)魏则西事件案例分析
    (二)网络舆论对议程设置的影响机制分析
        1.议程传导机制
        2.议程传导机制中各主体之间的作用模式及特点
三、网络舆论参与政策议程设置的负面影响及原因分析
    (一)网络舆论参与政策议程设置的负面影响
        1.网络舆论的公共代表性存疑
        2. “假民意”对政策议程的干扰
        3.信息过载可能造成的决策失误
    (二)原因分析
        1.触网程度和能力差异造成话语权不均等
        2.网络的虚拟性与群体效应影响舆论的真实性
        3.非制度化的民意采集拉低政府信息处理效能
四、网络舆论参与政策议程设置的路径优化
    (一)保障公民网络议政的平等参与权
        1.推进互联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拓展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和渠道
    (二)提高网络舆论整合能力和引导能力
        1.创新网络信息采集和筛选技术
        2.打造互联网时代的新型执政者
    (三)构建规范有序的网络舆论空间
        1.完善网络法制建设
        2.推动网络公民参政议政制度化
        3.共建网络伦理道德
结论
参考文献

(4)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中的网络情感动员过程与政治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网络情感动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网络情感动员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研究思路
        2.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预期创新与不足之处
        1.研究方法
        2.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一 核心概念界定、基础理论阐释及问题的提出
    (一)相关概念界定
        1.网络情感动员的概念
        2.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的概念、类型及特征
        3.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中网络情感动员的基本内涵分析
    (二)理论基础阐释
        1.情绪理论
        2.风险社会理论
        3.政治过程理论
    (三)问题提出:一个理论分析视角
二 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中网民特征及影响网络情感动员的因素
    (一)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中的网民特征
        1.网民群体无意识
        2.网络意见领袖的话语垄断
        3.公众的批判怨恨心理
        4.群体行为非理性
    (二)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中影响网络情感动员的因素
        1.网络舆论的走向
        2.意见领袖的价值倾向
        3.网民的受教育程度
        4.公众情绪的非理性
        5.社会阶层地位对立
三 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中的网络情感动员过程
    (一)网络舆论生成:情感动员的开端
        1.网络舆论催生社会意见分歧
        2.网络舆论强化公众感性认知
        3.网络舆论引导群体情绪营造
        4.网络舆论激化社会公众情绪
    (二)社会情绪酝酿:情感动员的关键
        1.自我效能感推动公众个体情感转向
        2.怨恨愤怒激化公众个体态度情绪化
        3.社会同情塑造公众群体心理基础
        4.社会情绪影响公众群体行为选择
    (三)公众情感共鸣:情感动员的高潮
        1.情感共鸣强化个体情感关联
        2.情感共鸣促进个体情感社会化
        3.情感共鸣产生情感群体效应
    (四)社会行动产生:情感动员的完成
        1.行为倾向:情感扩散转向的关键
        2.社会行动:情感动员运行转向的结果
四 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中网络情感动员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增强凝聚力和国家政策的认可度
        2.充当“安全阀”,为公众提供情绪发泄渠道
        3.反映社会问题,拓宽舆论监督渠道
        4.话语民主,加强对平民和弱势群体的关注
    (二)消极影响
        1.催生网络民粹主义
        2.引发公众理性缺失
        3.割裂群众情感纽带
        4.消解社会共识、引起动乱
五 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中网络情感动员的引导路径
    (一)加强公众情感心理疏导
    (二)强化公众个体情感意识
    (三)构建主流媒体融合传播路径
    (四)提升公民个体理性水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众包物流大众参与行为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众包物流大众参与行为概念相关研究
        1.2.2 关于众包物流大众参与行为理论基础相关研究
        1.2.3 关于众包物流大众参与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2 众包物流大众参与行为相关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众包
        2.1.2 众包物流
        2.1.3 众包物流大众参与行为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SOR理论
        2.2.2 技术接受模型
        2.2.3 社会认知理论
        2.2.4 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3 众包物流大众参与行为影响机理分析
    3.1 众包物流大众参与行为影响因素
        3.1.1 环境因素
        3.1.2 中介因素
    3.2 众包物流大众参与行为影响机理模型
        3.2.1 研究变量界定
        3.2.2 模型假设与机理模型
4 众包物流大众参与行为影响实证分析
    4.1 量表设计
    4.2 问卷设计
    4.3 问卷发放与数据收集
    4.4 实证分析
        4.4.1 数据的信效度分析
        4.4.2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4.4.3 模型假设结果检验与解释
        4.4.4 中介检验与解释
5 结论
    5.1 结论与建议
    5.2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附录 众包物流大众参与行为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7)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农村社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演化机理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新型农村社区突发事件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一)新型农村社区突发事件的特征分析
        1.突发事件处理机制亟待完善
        2.新型农村社区保障体系相对薄弱
        3.新型农村社区规范化不足
        4.新型农村社区危机意识有待提高
    (二)突发事件的演化驱动因素分析
        1.政府因素驱动
        2.突发事件因素驱动
        3.居民认知因素驱动
        4.舆情信息因素驱动
    (三)模型构建
        1.因果关系图
        2.存量流量图
四、模型仿真分析
    (一)政府信息发布数量对突发事件舆情热度的影响
    (二)政府调控水平对确诊人数的影响
    (三)突发事件影响力对居民行为偏好的影响
    (四)居民行为偏好对确诊人数的影响
    (五)社区管理强度对确诊人数的影响
五、结论

(8)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突发事件的风险识别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二、风险识别维度与风险类别
    (一)风险识别维度
    (二)数据来源与样本情况
    (三)风险识别
三、风险识别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变量选取及说明
    (二)风险识别影响因素的验证
        1. 基本信息
        2. 家庭资源信息
        3. 借贷信息
        4. 信息资源特征
        5. 培训制度信息
四、结论与讨论

(9)政务微博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问题和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四、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政务微博与突发事件应对的相关概念
    第一节 突发事件的内涵与特征
    第二节 我国政务微博的兴起与发展
    第三节 政务微博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作用
第二章 政务微博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现状
    第一节 各级地方政府使用政务微博的现状
    第二节 突发事件中政务微博的具体表现
第三章 政务微博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突发事件中政务微博应对的突出问题
    第二节 突发事件中政务微博应对的问题成因
第四章 西方国家突发事件中政务微博应对的经验反思
    第一节 西方国家突发事件中政务微博应对的措施
    第二节 西方国家突发事件中政务微博应对的经验借鉴
第五章 政务微博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加强突发事件政务微博舆情引导能力
    第二节 构建突发事件中政务微博互动系统
    第三节 打造强大的政务微博运营团队
    第四节 提高政务微博应对的专业化水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舆论的传播机制与应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现状
        一、针对社会热点网络舆论引导的研究
        二、针对高校舆论引导管理的研究
        三、大学生意识形态受舆论影响的情况
    第三节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舆论的形成模式分析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社会突发事件的含义及分类
        二、高校舆论的含义及特点
        三、社会突发事件与高校舆论的关系
    第二节 高校舆论的形成因素的分析
        一、高校舆论形成的主观因素
        二、高校舆论形成的客观因素
    第三节 高校舆论的形成模式及传播过程分析
        一、舆论形成模式
        二、高校舆论的传播形式
        三、高校舆论传播的现状及变化过程
第三章 高校舆论应对的问题分析
    第一节 看待舆论问题的意识不到位
        一、对舆论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二、舆论预警意识不强
    第二节 舆论监管的措施不够
        一、监管主体不明确
        二、缺乏有效的信息监测和发布机制
        三、专业舆论管理人才不足
    第三节 学生思想建设存在漏洞
        一、个人约束力不够
        二、易受意见领袖影响
第四章 完善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对策性建议
    第一节 夯实校领导主体责任,高度重视舆论工作
    第二节 强化高校网监部门的主导性力量
    第三节 完善高校网络舆论管理机制
    第四节 丰富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教育方式
        一、发挥新媒体及手机端的特点
        二、加强新时代法治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利用群体效应处理突发事件(论文参考文献)

  • [1]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居民资产配置及财富效应的影响[D]. 薛晓玲.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2]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王瑶. 吉林大学, 2021(01)
  • [3]网络舆论对政策议程设置的影响机制研究 ——以魏则西事件为例[D]. 王岚.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2)
  • [4]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中的网络情感动员过程与政治影响研究[D]. 王寒. 东北师范大学, 2021(12)
  • [5]有序与失序之间:社会弱力场对网络非理性表达的“准静止态”调适[J]. 曲纵翔,潘剑瑛.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2)
  • [6]众包物流大众参与行为影响因素研究[D]. 李凤晨. 辽宁工业大学, 2021(02)
  • [7]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农村社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演化机理与策略研究[J]. 李堂军,宋婷婷.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1)
  • [8]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突发事件的风险识别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刘婧,曹富.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2020(04)
  • [9]政务微博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问题和策略研究[D]. 赵淑华. 青岛大学, 2020(02)
  • [10]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舆论的传播机制与应对研究[D]. 吴伟. 外交学院, 2020(07)

标签:;  ;  ;  ;  

使用人群效应处理突发事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