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之后的中国纺织业

明日之后的中国纺织业

一、明天以后的中国纺织业(论文文献综述)

胡惠婉[1](2020)在《中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纺织业是中国传统支柱产业和有明显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也是新时代背景下打造的科技、绿色、时尚产业。全球化不断深入,纺织出口大国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因而探究中国纺织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提升竞争力水平势在必行。本文以中国纺织业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纺织业的发展现状、行业结构和对外贸易情况进行阐述;接着选取九个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数据,采用单一指标和综合指标分别测算了纺织业整体和分行业的纺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水平,综合加权后得出中国纺织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位居世界第二,可见在国际市场上总的出口竞争力依旧很强,主要纺织行业的产品(如纺织品服装)具有稳定的比较优势,非主要纺织产品类别(如棉花)具有稳定的比较劣势;然后根据钻石模型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最后从三个层面给出纺织业发展的建议,认为政府应当加强宏观指导,建立创新体系,纺织行业应加强行业自律,积极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纺织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实施品牌战略,提升管理水平,推动转型升级。

张春艳[2](2019)在《光致变色织物变色性测试条件优化及设计开发》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主要对光致变色织物变色性能测试条件优化及设计开发进行了研究。首先采用16.6tex光致变色粘胶长丝纱,织造了1/3斜纹组织、5/8缎纹组织和平纹组织及不同交织方式的机织织物,对其在一定试验温度下以一定照射距离和一定照射时间的变色效果进行测色,然后分析了试验条件及织物结构对变色性的影响及显着性,并对变色性能测试条件进行了正交试验优化设计;最后采用了光致变色粘胶纤维设计开发了光致变色针织提花织物和团扇刺绣图案设计。研究结果表明:各试验条件对光致变色织物变色后的色调、亮度、饱和度及表观色深影响显着。其中紫外线照射时间在10s~40s之内织物的变色效果呈递增趋势,而照射时间大于40s之后呈递减趋势,随着紫外线照射距离的增大和试验温度的升高,织物的变色效果均呈波动递减趋势。光致变色织物变色效果测试的最佳试验条件为:紫外线照射时间40s左右,试验温度25?C左右,照射距离为紫外光源贴着织物表面,试验条件对变色效果的影响排序依次为试验温度,照射距离,照射时间。织物组织结构和交织方式对织物变色后的的红色调、亮度和饱和度及表观色深影响显着。织物变色后,织物结构对变色效果的影响排序依次为平纹组织,斜纹组织,缎纹组织,交织方式对变色效果影响排序依次为经纬纱均采用变色粘胶长丝的织物变色效果最佳,其次纬纱采用变色与普通粘胶纤维按1:1循环的织物,纬纱采用粘胶长丝的织物变色效果最差。通过以上探索试验条件及织物结构对光致变色效果的影响及显着性,对光致变色织物变色效果的试验条件选择、试验方法和标准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包光寒[3](2018)在《鱼为什么有毒》文中研究说明在我所居住的这座城市,地处太平洋西海岸,繁华而富有,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加起来有近千万人。在离海岸线不到三十里的地方,就有一个一万五千平方米的大渔场。每天有上万人得天独厚地在海上打鱼,上万人从事着运输鱼或者卖鱼的工作。他们把那些新鲜的或者不太新鲜的名贵的或者平贱的鱼以各种

黄慧婧[4](2015)在《环境规制对中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进入21世纪以来,环保已成为与和平、发展并列的三大主题之一。环境污染无国界,许多国际组织如联合国贸易与发展大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都将环境问题作为本组织的重大议题,环境保护法规层出不穷,环境标准越来越多。在此背景下,环境与贸易问题备受瞩目,特别是环境规制所引起的产业竞争力的变化,学术界还存在很大争议。纺织业是我国传统的支柱产业,作为劳动密集型和出口导向的产业,纺织业对于解决我国的剩余劳动力问题和出口创汇问题可谓是举重若轻。同时,纺织业又是名副其实的高污染型行业,其在18个主要工业行业中废水排量居行业第二,废气排量居行业第四,这种粗放落后的发展方式正日益受到来自发达国家高环境规制的冲击。针对学术界的争议,本文以中国纺织业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对中国纺织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描述与测度;其次,对中国纺织业所面临的内外环境规制进行梳理,特别建立环境规制强度指标体系,对环境规制予以量化;然后,采用1992-2012年的统计数据,通过实证的方法对环境规制对中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是否存在具体关系进行检验,明确环境规制之于我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的有无及强弱。检验结果显示在短期内,高环境规制强度对中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有所削弱;但从长期看,纺织企业若能遵守国家环境标准,充分把握技术升级的机遇,便能在国际竞争中转危为安,提升竞争力。最后,从政府和企业的角度对提升中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本刊编辑部[5](2018)在《寄语201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纺织机械协会会长王树田:随市场"变"理性迎接2018"2017年的纺织机械行业依旧在平稳发展,没有异军突起,也没有爆炸性或颠覆性的事情出现。"回望过去一年紧凑的工作与行业运行,中国纺织机械协会会长王树田认为纺机行业的发展一直都在按照一个大方向走,所不同的是每年的市场环境变化。全面适应市场新环境王树田表示,曾经快速发展的中国纺织业给纺机行业的发展带来了非常好的市场机遇,但时过境迁,如今的纺织业不再延续对数量的追求,而更加强调质量和效

王建平[6](2015)在《宏观经济环境对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影响》文中指出2013年,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普遍放缓,对全球经济的拉动作用趋于减弱。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经济保持较快增长,一度成为拉动世界经济的主要力量。但在发达国家市场需求持续减弱、国际资本异动困扰、各国自身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下,新兴经济体也难以独善其身,经济增速明显回落。这其中,有的国家过于依赖能源和原材料等资源的出口,但受国际市场能源价格下滑的冲击

董庚[7](2014)在《历史、技术变迁与社会关系 ——眉镇原发型产业集群的形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十年来,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些产业集聚现象,这些产业集聚区作为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产业集群不但是一种经济地理现象,更是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这也成为了世界各地政府和经济组织的促进经济发展的工具。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和其他地区也出现了一些块状经济和产业集聚区,这些产业集群地区基本上都是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在自然资源缺乏、工业基础薄弱、空间区位优势不明显以及缺少国家政策支持的情况下出现的。那么,这些地区的产业集群是如何形成的?其形成的条件和机制是什么?这就是本文提出的问题。西方学界对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的研究较早,到今天为止已经形成了一些经典文献,这些理论视角基本上可以分为市场机制的分析视角、制度主义分析视角和嵌入性分析视角,分别强调了市场竞争的作用、国家或政府制度建构和产业政策的作用、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资本的作用,有力地解释了西方的产业集群的形成,但是在解释中国社会转型期乡村地区原发型产业集群的形成时,解释力度有所不足。本文采取嵌入性视角,通过建构出一个“历史—技术变迁—社会关系网络的动态重叠机制”来尝试解释中国的原发型产业集群现象。产业集群的形成其实是一个经由产业起步期、产业快速发展期、产业集群形成期的三个连续发展的阶段,历史、技术变迁和社会关系网络三个因素都共同作用于每个阶段中,只不过由于发挥关键作用的因素不同而在它们之间具有一个主次之分,且随着产业发展阶段的推进三个因素也会相应呈现出一个动态变化。三个因素紧密勾连在一起,不可分割,共同贯穿作用于产业集群的整个形成过程中。本文依据这个解释机制,尝试分析了眉镇原发型纺织产业集群的形成。将眉镇纺织产业的发展分为1970-1995年的起步阶段、1995-2000年的快速发展阶段和2000年之后的产业集群形成阶段,通过对每个发展阶段的具体梳理,尤其是寻找每个发展阶段的动力机制。研究发现,眉镇纺织产业集群的形成除了受到了市场、国家制度环境的作用和影响之外,更深刻地受到了当地的历史、技术变迁和社会关系网络的共同作用。在产业的起步阶段,产业历史起到了更关键的作用,给予人们一种关于纺织业的历史意识和选择偏好,这也是眉镇之所以发展纺织业而不是发展别的行业的主要原因,通过社会关系网络的作用人们寻找到生产资料和实现了一定的技术变迁,从而使得纺织业从意识变为现实,这也为眉镇纺织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在产业的快速发展阶段,由中国纺织业改革引发的宽幅织布机技术转移到眉镇为纺织业发展形成了关键的作用,而先期织布业主的历史经验和社会关系网络为宽幅织布机在眉镇扩散减少了不确定性,从而使得宽幅织布机的技术刚性得以发挥,也从而使眉镇织布业获得巨大的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在产业的集群形成期,社会关系网络为生产资料汇聚到眉镇形成织布业的配套产业,以及在配套产业与主体的织布业形成产业分工网络时发挥了关键作用,而这些关系网络的存在必然是与从业者早期的从业经历和各种联系有关。因此,本文认为眉镇原发型纺织产业集群是在历史、技术变迁和社会关系网络三者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其中,历史是产业起步期的主导因素、技术变迁是产业快速发展期的主导因素,社会关系网络是集群形成期的主导因素,在主导因素起作用的同时,其他两个因素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三者互相重叠在一起,共同构成眉镇纺织产业集群的动力来源。

闫鹏鹏[8](2014)在《周启澄与中国纺织教育》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选题是纺织人物研究。关于纺织人物的历史研究,目前在史学相对较少,仅有陈维稷和钱宝钧等人有传记和相关的一些纪念文章,关于周启澄,国内外甚至连最基本的介绍都极少,更不用说评传和专门研究,这是极不公平的。本文以这样一个视角,解读中国纺织学科及纺织业的发展史。本文的研究对象——周启澄先生,目前已91岁高龄,是国内外有影响的纺织专家、纺织教育家,对新中国纺织事业、纺织教育做出过杰出贡献,是我国最重要的纺织背景高校——东华大学的瑰宝,本文以其人生经历、学术活动、成就贡献为线索,以新中国纺织教育史为契机,力图提供一个实证主义与口述史方法综合应用的研究范式。本文以周启澄的时间跨度,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围绕“周启澄成为学者的历史背景”这一主题展开。这一段时期的周启澄,教育环境、社会变局对他的思想和观念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从一个传统社会的书生转变为新时代的参与者;第二章概括周启澄中年留学苏联的观感、回忆以及其影响。这段时间是周启澄学术思想从西式到苏式的转折点,这种转变,不止是他个人,而留苏青年的共同回忆;第三章总结周启澄在学术上的研究成果,以其代表论着为主干,通过口述访谈探究周启澄的研究心得与体会;第四章则是晚年周启澄作为一个见证新旧中国更迭、为纺织学科贡献一生的学者,以其在纺织教育的体会,从历史的角度提出对纺织业发展的新方向。对纺织业发展的历史观阐述、分析、印证。本文以东华大学校史资料、档案资料,以及是笔者对周启澄的口述访谈,结合其发表和出版的论着,对周启澄先生与中国纺织教育的关系予以研究

李承福[9](2014)在《儒学本位 据旧开新—钱穆文化观研究》文中指出钱穆的文化观,在其学思历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同他的子学、经学、理学、清学、史学等研究相互贯通。钱穆从文化学角度,先界定文化是人生大群的生活整体,是民族在历史中形成的大生命,厘定了文化与文明关系,提出了民族、历史、文化三名一体论。他还通过分析文化的七要素和三类型,三重目的和运转机制,建立了一套文化学观念。这成为他认识中国文化的理论框架,也是其文化观的基础理论。钱穆考证了中国文化产生的独特地理环境,揭示中国文化发展的特殊进程,进而阐释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钱穆强调中国文化史,是以道德和政治为中心的社会生活史,提出了三阶程论和四阶段论,并指出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是人文精神,体现在以道德为中心的人道精神,以融和为特征的民族精神,以自强为主导的历史精神三个方面。中国文化的人道精神,是中国文化精神的根本方面,包涵乐观务实的宇宙观、崇善仁爱的人生观、和谐包容的天下观三大内容。钱穆突出说明中国文化,是以儒学为主干的文化,取得了可大可久的伟大成绩。他严厉批驳了“中国自秦以来二千年,皆为封建专制文化”的独断论,指出这种观点抹杀了中国文化的合理价值,阻碍了中国文化的正常更新。为了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化,钱穆又从中西文化比较的视角,阐释中西文化各自独特的个性和优长,揭示未来中国文化前进的方向。钱穆提出,在民族主体上,中国是中华民族自根自本的;西方是各民族诸流竞汇的。在历史流变上,中国文化是在一以贯之框架下的绵延与展开;西方文化历经了多次的冲突与转换。在文化弱症与病症上,中国文化是安而不强;西方文化是富而不足。钱穆还对中西文化的七要素分别做了比较。他最后总结中西文化的差别,指出中西文化属于不同的文化类型,中国文化是农业型;西方文化是商业型。中西文化有不同的心理气质,中国文化是内倾型;西方文化是外倾型。中西文化的思维模式也不同,中国文化的中和性更强;西方文化的分别性更强。总之,钱穆认为,中西文化都不是完美的,各有利弊得失;中西文化属于不同类型,不能认为西方文化就比中国文化优越。钱穆提出了创建中国新文化的原则、路向和具体方法,展望了世界文化的走向。钱穆分析了近代中国的病症,指出实现近现代中国的救亡图存,在于文化更新。他强烈地批驳了全盘西化论的方法和学理错误,并谴责其去中国化的严重危害。钱穆指出中国文化更新在于中国文化自救,文化自救在于以据旧开新为原则,以儒学本位为路向,实现中西会通。只有中国的民族文化得以倡扬,文化精神得以抒发,才能跨越体与用、新与旧、变与常、中与西的隔阂,将学到的西方文化,“化”为中国的新文化。钱穆论述了在教育和生活中如何培育中国新人,以及文化复兴的心理条件。同时,钱穆坚信中国传统文化必将对世界文化有巨大贡献,指明未来世界文化必将走上多元共存、集异建同的道路,还预测了人类新文化的基本特征。本文依据马克思哲学的实践人本学视角,对钱穆的文化学、中西文化比较、文化更新作评议,总结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精神。钱穆的文化学,过于偏向精神生活,看轻了社会实践和群众力量。他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存在偏颇,所设想的中国文化更新过于理想化。但他为我们总结中国传统文化,建设当代中国新文化,规避西方现代性问题,都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宝贵的建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当坚持以实践的人道精神为核心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指引,融和以人道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以富强为核心的西方商业资本文化,在文化复兴中,实现健全的人道精神与科学的实践精神统一。

邹戬[10](2014)在《中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纺织产业是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先导产业,也是发展中国家重要的支柱性产业。中国是世界纺织品的生产大国、出口大国和消费大国,纺织产业为保持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对世界纺织产业产生了长远影响。当前,我国的纺织产业正处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全面对比我国纺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成为探寻我国纺织产业发展的最佳途径之一。本文通过定性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综合评价中国纺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其中,定性分析采用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从生产要素禀赋、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和同业竞争、机会环境以及政府等六个方面来分析我国纺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总结竞争优势和劣势。本文以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为理论依据,结合成爱武教授的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了12组二级指标和28组三级评价指标,同时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专家打分法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最后将上述指标得分使用线性加权法,得到最后的综合评价值。在数据搜集和处理方面,本文选取2001-2012年期间中国纺织产业的28组相关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线性加权法计算2001-2012年中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综合评价值,并得到这些年得分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当前中国的纺织产业依然显示出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企业的经营状况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在经历了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后,中国的纺织产业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针对过去的不足和未来发展的前景,本文最后从企业、行业和政府三个层面,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与对策。

二、明天以后的中国纺织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明天以后的中国纺织业(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方法和思路框架
    四、主要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纺织业的内涵
        二、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比较优势理论
        二、要素禀赋理论
        三、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纺织业发展现状及对外贸易情况
    第一节 中国纺织业发展现状
        一、纺织业发展历程
        二、纺织业发展现状
    第二节 中国纺织业行业结构分析
        一、纺织原料产业
        二、中间品生产产业
        三、纺织品服装产业
    第三节 中国纺织业对外贸易情况
        一、纺织产品贸易规模
        二、纺织业贸易结构
        三、纺织产品主要出口地区
        四、纺织业对外投资情况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第一节 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指标体系构建
        二、评价国家选取
    第二节 单一指标评价与分析
        一、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二、净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三、国际市场占有率
        四、出口贡献率
        五、贸易竞争力指数
        六、出口优势变差指数
    第三节 综合指标评价与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生产要素分析
        一、初级生产要素
        二、高级生产要素
    第二节 需求状况分析
        一、国内市场需求
        二、国外市场需求
    第三节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分析
        一、纺织机械产业
        二、其他支持性产业
    第四节 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分析
        一、企业战略结构
        二、竞争因素
    第五节 政府和机遇分析
        一、政府
        二、机遇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提升中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第一节 政府层面
        一、加强宏观指导,建立创新体系
        二、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公共服务
        三、了解国际贸易规则,建立预警机制
        四、培养纺织人才,提高劳动力素质
    第二节 行业层面
        一、加强行业自律
        二、完善数据统计
        三、发挥纺织协会桥梁作用
    第三节 企业层面
        一、加大研发投入,实施品牌战略
        二、提升管理水平,推动转型升级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2)光致变色织物变色性测试条件优化及设计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智能变色材料研究
        1.1.1 智能变色材料概念
        1.1.2 智能变色材料分类
    1.2 光致变色材料研究
        1.2.1 光致变色的概念
        1.2.2 光致变色的发展历程
        1.2.3 光致变色材料分类
        1.2.4 光致变色材料应用
    1.3 光致变色纤维研究
        1.3.1 光致变色纤维的研发技术
        1.3.2 国外研究进展
        1.3.3 国内研究进展
    1.4 光致变色织物变色效果测试评价现状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研究内容及思路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思路
        1.6.3 分析方法
第2章 光致变色织物织造与试验分析
    2.1 织物的设计与织造
        2.1.1 纱线的选择
        2.1.2 织物结构设计与织造
        2.1.3 织物后整理
    2.2 织物结构规格与透气性测试及分析
        2.2.1 织物结构规格测试及分析
        2.2.2 织物透气性能测试及分析
    2.3 织物变色性的测试与评价
        2.3.1 织物变色性的测试
        2.3.2 织物变色性评价
        2.3.2.1 颜色特征
        2.3.2.2 颜色特征值
第3章 试验条件对光致变色织物变色效果测试的影响分析
    3.1 .试验条件对织物光致变色效果测试的影响分析
        3.1.1. 紫外线照射时间对变色效果测试的影响分析
        3.1.1.1 紫外线照射时间对变色效果的影响分析
        3.1.1.2 紫外线照射时间对变色效果影响的显着性分析
        3.1.2. 紫外线照射时间对织物变色恢复性的影响分析
        3.1.2.1 紫外线照射时间对变色恢复性的影响分析
        3.1.2.2 紫外线照射时间对恢复性影响的显着性分析
        3.1.3 紫外线照射距离对变色效果测试的影响分析
        3.1.3.1 紫外线照射距离对变色效果的影响分析
        3.1.3.2 紫外线照射距离对变色效果影响的显着性分析
        3.1.4 试验温度对变色效果测试的影响分析
        3.1.4.1 试验温度对变色效果的影响分析
        3.1.4.2 试验温度对变色织物变色效果影响的显着性分析
    3.2 光致变色效果测试的试验条件优化
第4章 织物结构对光致变色织物变色效果影响分析
    4.1 .织物结构对光致变色织物变色效果的影响分析
        4.1.1 组织结构对织物变色效果影响及显着性分析
        4.1.1.1 组织结构对变色效果影响分析
        4.1.1.2 组织结构对变色效果影响的显着性分析
        4.1.2 .交织方式对织物变色效果影响及显着性分析
        4.1.2.1 交织方式对织物变色效果影响分析
        4.1.2.2 交织方式对织物变色效果影响的显着性分析
第5章 光致变色纤维针织提花织物设计开发
    5.1 光致变色纤维在针织提花中的实践
        5.1.1 设计构思
        5.1.2 目标人群
        5.1.3 创作思路
        5.1.4 设计表达与分析
        5.1.5 实物图展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环境规制对中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意义及目的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关于环境规制对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的作用理论
        2. 关于环境规制对纺织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3.环境规制指标的测度研究
        4. 述评
    (三)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及手段
        1. 本文的研究框架
        2.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手段
    (四) 创新点和不足
        1. 本文的创新点
        2. 可能存在的不足
二、中国纺织业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国际竞争力
    (一) 中国纺织业对环境的影响
    (二) 中国纺织业的国际竞争力
        1. 中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的定性分析
        2. 中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的定量分析
三、中国纺织业环境规制及其强度的测算
    (一) 中国纺织业的环境规制
        1. 环境规制的内容
        2. 中国纺织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规制
        3. 中国纺织业所面临的内部环境规制
    (二) 中国纺织业环境规制强度指标的选取与计算
        1. 中国纺织业环境规制强度指标的选取
        2. 中国纺织业环境规制强度指标的计算
四、环境规制对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的理论
    (一) 成本内部化理论
    (二) 创新效应理论
        1. 技术创新
        2. 环境规制对环境技术创新的激励效应
    (三) 环境规制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过程
五、环境规制对中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 模型的构建
    (二) 变量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1. 被解释变量
        2. 解释变量
        3. 数据来源
    (三) 模型检验
        1. 单位根检验
        2. 协整检验
        3. 格兰杰因果检验
    (四) 检验结果说明
        1. 各变量系数估计值
        2. 协整方程的说明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 结论
    (二) 政策建议
        1. 政府层面
        2. 企业层面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寄语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国纺织机械协会会长王树田:
全面适应市场新环境
2017三大特点凸显
强化协会服务功能
理性看待未来市场
中国纺织机械协会总工程师祝宪民:
中国纺织机械协会秘书长徐林:
中国纺织机械协会副会长顾平:
中国纺织机械协会副会长李毅:
中国纺织机械协会副秘书长、产业三部主任丛政:
中国纺织机械协会副会长吕洪钢:
贝斯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桑建中:
北京胜邦鑫源化纤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长琦:
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入通:
常熟纺织机械厂有限公司董事长彭晓虹:
重庆金猫纺织器材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崇明:
湖北天门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焦伦进:
恒天立信集团CEO助理黄黄俊华:
邯郸宏大化纤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杜荣念:
江阴市炜煜日谊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陶周龙:
莱默尔 (浙江) 自动化控制技术有限公司纺织事业部销售总监赖正忠:
河南二纺机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曹秀成:
美名格-艾罗 (太仓) 纺织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郭静平:
宁波新辽仪器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晓科:
聊城由甲纺织机械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张艳芹:
青岛海佳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井然:
青岛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赵传祥:
青岛天一集团红旗纺织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培德:
泉州卜硕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立震:
桑德森力玛 (上海) 纺织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文伟:
上海御牧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艳辉:
五洋纺机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敏其:
绍兴市水富纺织器材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杜鹏:
苏州汇川技术有限公司智能纺织行业副总经理刘奎:
苏州英迈杰机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施永生:
浙江鼎丰纺织器材有限公司总工淡培霞:
中瑞聚氨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林会平:
浙江立成印染机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汀法:

(7)历史、技术变迁与社会关系 ——眉镇原发型产业集群的形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研究缘起和问题提出
        (一) 研究缘起
        (二) 问题提出
        (三) 产业集群的概念界定及其认定
    二、 产业集群理论的文献综述
        (一) 产业集群分析的三种理论视角
        (二) 国内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的经验研究
    三、 理论视角、核心思路与篇章安排
        (一) 嵌入性理论视角
        (二) 分析框架和研究思路
        (三) 篇章安排
    四、 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一) 个案研究法
        (二) 研究过程与资料的获取
第一章 眉镇纺织产业的基本情况
    一、 关于眉镇的介绍
        (一) 眉镇的区位和交通
        (二) 眉镇的乡镇建制沿革情况
        (三) 眉镇的经济情况
    二、 眉镇纺织产业的总体情况
        (一) 集群的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
        (二) 完整的产业体系
        (三) 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市场主体
    三、 眉镇纺织产业的区位分布
第二章 眉镇织布业的复兴:历史意识与选择偏好(1970-1995 年)
    一、 眉镇地区悠久的家庭纺织业传统
    二、 关于织布业的集体记忆与潜在的产业社会关系
        (一) 眉镇家庭织布业的集体记忆
        (二) 眉镇家庭织布业再度复兴的产业社会关系
    三、 产业历史因素基础上眉镇织布业的复兴
        (一) 第一个源头:70 年代社队企业时期的织布业
        (二) 第二个源头:90 年代乡镇企业时期的织布业
    四、 眉镇织布业复兴后的发展形态:以家庭作坊式企业为主
第三章 眉镇织布业的快速发展:技术变迁与技术刚性的发挥(1995-2000 年)
    一、 纺织业改革:国有企业“限产压锭”与技术转移
    二、 技术转移之“掮客”:“机贩子”与技术转移
        (一) 早期的“机贩子”群体
        (二) 后期的“机贩子”与宽幅织布机的转移
    三、 规模优势:技术变迁与眉镇织布业的快速发展
        (一) 技术扩散的总体情况
        (二) 技术的引入和扩散过程
        (三) 技术刚性的发挥:历史意识与社会关系网络
    四、 竞争优势:技术转移与宽幅布生产市场的形成
        (一) 农村产地专业市场的两种类型:衍生型专业市场和吸纳型专业市场
        (二) 眉镇纺织业吸纳型市场的形成
        (三) 眉镇吸纳型市场形成的优势
第四章 眉镇纺织产业集群的形成:社会关系网络与产业分工网络(2000 年以后)
    一、 纵向分工链条的扩展:棉纱销售业、浆纱业与织布业
        (一) 棉纱销售业的形成
        (二) 浆纱业的出现
    二、 横向分工网络的扩展:技术设备市场与织布业
        (一) 织布机配件市场的形成
        (二) 织布机的贩销、制造行业
    三、 横向分工网络的扩展:劳动力市场与织布业
        (一) 劳动力的主体来源
        (二) 劳动力的技能培训
        (三) 劳动力与雇主的合作关系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一、 结论
    二、 本文的创新点和讨论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周启澄与中国纺织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零节 研究背景
    第一节 相关研究综述
    第二节 关于周启澄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一章 教育背景
    第一节 时代背景:实业救国,教育救国
    第二节 在效实中学
    第三节 从“不做亡国奴”到迎接解放
    第四节 毕业之后
第二章 周启澄与纺织教育
    第一节 建国后的教育形势
    第二节 周启澄教学的“苏联元素”
第三章 学术成果
    第一节 编纂《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古代部分)》
    第二节 二十年磨一剑:《话说毛纺织》
    第三节 周启澄对纺织史料的发掘和整理——考辩“CHINA”
第四章 周启澄对中国纺织的历史观
    第一节 中国现代纺织业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纺织业的转型与发展方向
第五章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致谢

(9)儒学本位 据旧开新—钱穆文化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论
    一、题目解析
    二、选题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难点、不足与创新点
第一章 钱穆学术思想概貌
    第一节 时代背景与学术渊源
        一、时代背景
        二、学术渊源
    第二节 钱穆的学思历程
        一、在新史学风气中考史证经
        二、为弘扬民族精神而着史
        三、为复兴中国文化而造论
    第三节 钱穆主要学术创见
        一、子学:开启贯通子学先河
        二、经学:以史治经,破除古今文之争
        三、理学:化解理气二元,打破朱陆门户
        四、清学:考清学渊源,辨清学流变
        五、史学:独树一帜的民族文化史学
第二章 钱穆阐释文化学要义
    第一节 文化学相关概念与文化学一般方法
        一、文化、文明与文化学概念
        二、文化相关范畴的判断
        三、文化学方法论
    第二节 文化阶层、目的与要素
        一、人生与文化的三阶层
        二、文化三阶层之目的与关系
        三、文化七要素
    第三节 文化类型与文化更新
        一、文化类型、文化特性、文化弱症
        二、驳商业文化优于农业文化论
        三、文化衰老与文化更新
第三章 钱穆纵览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与精髓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诞生与发展
        一、中国文化诞生之自然与人文
        二、中国文化演进三阶程说
        三、中国文化进展四期说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
        一、以人道为中心的人文精神
        (一) 乐观务实的宇宙观:尽心知性,天人合一
        (二) 崇善仁爱的人生观:尽其在我,个人道德
        (三) 和谐包容的天下观:尽人之性,人道本位
        二、以融和为特征的民族精神
        三、以自强为主导的历史精神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儒学是中国文化主干
        二、中国文化“可大可久”
        三、驳中国封建专制论
        (一) 钱穆的批驳
        (二) 对钱穆批驳的反思
第四章 钱穆解诠中西文化的差异
    第一节 中西的历史比较
        一、中西不同的发展史:自本自根与诸流竞汇
        (一) 不同的民族主体
        (二) 中西三段历史对比
        (三) 中西文化不同的历史观
        二、西方文化精神及借鉴:富强的商业资本文化
        (一) 西方文化渊源
        (二) 西方文化的核心精神
        (三) 西方文化的借鉴意义
        三、近代中西文化各自的缺陷:“不富强”与“不安足”
    第二节 中西文化的要素比较
        一、从政治形态审视
        二、从经济形态观察
        三、从道德与人生深览
        四、从宗教与科学省思
        五、从文学与艺术透视
    第三节 中西文化的差异总述
        一、文化类型不同:农业型与商业型
        二、心理气质不同:内倾型和外倾型
        三、思维模式不同:中和型与偏反型
第五章 钱穆展望中国新文化与世界文化走向
    第一节 近代中国文化危机:文化自救与据旧开新
        一、中西碰撞,病症急发
        二、驳全盘西化论的偏颇
        三、文化自救,据旧开新
    第二节 中国文化更新:中西会通与儒学本位
        一、现代科学与传统文化关系:中西会通
        二、中国文化更新的路向:儒学本位
        三、文化更新的方法:培养当代士,做一中国人
    第三节 世界文化的走向:多元共处与集异建同
        一、批驳中国文化落后论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意义
        三、未来世界可能的新文化:多元共处与集异建同
结语:实践人本学视野下的钱穆文化观
    一、实践人本学视野下的钱穆文化学
    二、实践人本学视野下的钱穆中西文化观念
    三、实践人本学视野下的钱穆中国文化更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中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框架
    1.3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研究综述
    2.1 产业竞争力概念
        2.1.1 竞争力的概念
        2.1.2 产业竞争力
    2.2 产业竞争力的国内外研究概述
        2.2.1 国外产业竞争力研究概况
        2.2.2 国内产业竞争力研究概况
    2.3 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概述
第三章 中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
    3.1 中国纺织产业基本情况概述
    3.2 中国周边主要竞争对手纺织产业基本情况概述
    3.3 中国与周边国家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比较
        3.3.1 SWOT分析法简介
        3.3.2 中国纺织产业SWOT分析
        3.3.3 东盟国家纺织产业SWOT分析
第四章 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的建立
    4.1 建立指标体系的思路和原则
        4.1.1 建立指标体系的总体思路
        4.1.2 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则
    4.2 建立指标体系的理论依据
    4.3 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4.4 指标解释
        4.4.1 影响纺织产业竞争力的四大要素分析
        4.4.2 二、三级指标内容说明
    4.5 指标权重的设置
        4.5.1 AHP简介
        4.5.2 AHP在测定权重中的应用
第五章 中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
    5.1 实证分析
        5.1.1 指标数据选取与来源
        5.1.2 数据的归一化
        5.1.3 测算过程
    5.2 中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结果与分析
        5.2.1 中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总体评价
        5.2.2 中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的趋势分析
    5.3 改进中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与建议
        5.3.1 对国内纺织企业的策略与建议
        5.3.2 对纺织产业的策略与建议
        5.3.3 对政府的策略与建议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局限性
    6.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原始数据
附录二 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标调查表
附录三 AHP运算过程与结果
附录四 论文程序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明天以后的中国纺织业(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胡惠婉.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2]光致变色织物变色性测试条件优化及设计开发[D]. 张春艳. 北京服装学院, 2019(02)
  • [3]鱼为什么有毒[J]. 包光寒. 青年作家, 2018(07)
  • [4]环境规制对中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研究[D]. 黄慧婧. 湖北大学, 2015(05)
  • [5]寄语2018[J]. 本刊编辑部. 纺织机械, 2018(01)
  • [6]宏观经济环境对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影响[J]. 王建平. 中国纤检, 2015(02)
  • [7]历史、技术变迁与社会关系 ——眉镇原发型产业集群的形成[D]. 董庚. 上海大学, 2014(07)
  • [8]周启澄与中国纺织教育[D]. 闫鹏鹏. 东华大学, 2014(07)
  • [9]儒学本位 据旧开新—钱穆文化观研究[D]. 李承福. 南开大学, 2014(04)
  • [10]中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邹戬. 东华大学, 2014(06)

标签:;  ;  ;  ;  

明日之后的中国纺织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