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互联网国际联网与互联网资费模式的建立

我国互联网国际联网与互联网资费模式的建立

一、我国因特网国际联网与建立因特网资费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崔宏鹏[1](2021)在《互联网社会化背景下的电信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互联网作为时代发展的新兴产业正在引领各行各业飞速发展,作为互联网的基础科技和支持性产业,电信业与互联网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互联网社会化的广泛运用推动了电信业的发展,电信业的不断进步推动了互联网更加便捷高效。研究电信业势必将在互联网社会化背景下辩证地剖析,而不能单一地探讨电信业的兴衰。伴随互联网技术的迭代更新,电信业亟需转变战略发展方向,提升产业经济效能。借鉴战略相关基础理论,以互联网社会化背景下电信业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宏观到中观,对现下电信业发展状态做战略分析,进而根据其现状进行战略选择和战略实施。首先,对电信业在互联网社会化背景下的现状进行分析,包括外部因素分析、波特模型分析、SWOT分析和产品生命周期分析等。其次,基于战略分析结果在发展、收缩和稳定战略类型中,依托5G优势、结合行业特征选择电信业发展战略,并从产业战略变革角度提出电信业战略发展的主要途径。最后,提出具体措施来达到全面的电信业战略实施。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对于现下电信业而言,技术更新使产业必须逐渐放弃4G技术市场,将市场发展方向逐渐转向普及5G技术,电信业需要在战略上进行调整。具体来说,中国电信业应该把握5G网络建设契机,积极扩大、覆盖5G产品应用范围;加快5G综合服务平台、5G物联网建设等增强在互联网社会化背景下电信产业的发展潜力;提高电信业“大数据-智慧化”、流程透明化、营销差异化等服务意识,从而实现互联网社会化背景下电信业更好的转型发展。

王桂珍[2](2018)在《因特网内容安全监管研究》文中认为新型因特网内容传播方式不断产生,因特网内容产业样态愈发多样化、个性化。因特网内容安全监管的必要性日益凸显,难度加大。本文梳理相关法律法规,探究监管现状,明确监管的主体、客体、内容,并指出监管存在的四个问题:立法重复交叉,监管缺乏明晰统一的标准,因特网服务提供者角色错位,司法救济途径不完善。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给出了五点建议:(1)以维护言论自由为指导方针,以维护国家安全、社会利益、个人权利为目标,来进行监管。(2)建立“因特网内容服务业务分类委员会”,加强因特网内容服务业务分类监管。(3)建立统一明确的监管标准,将因特网内容分为政治性有害内容、社会性有害内容、私权性有害内容三类,制定并采取不同的判断原则,由网信办制定细化的可执行的判断标准。(4)平衡因特网服务提供者同时作为监管主体和监管客体的双重角色,明确其权力和责任,适当减轻其对因特网用户发布的内容所承担的法律责任,使其在因特网内容监管上更加中立。(5)完善因特网用户向错误删除、屏蔽其合法合规内容的因特网服务提供者主张民事责任的制度。以期能给中国因特网内容安全监管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提供参考。

中信建投证券,联合证券,资本市场[3](2016)在《物联网的投资机会》文中研究说明市场看好物联网的板块为:一是车联智能家居,核心标的为振芯科技、盛路通信、国脉科技和大唐电信;二是CDN及流量经昔,核心标的为荣信股份和网宿科技;三是石计算,核心标的为光环新网、高升控股、鹏博士和华星创业;四是信息安全及国产化,核心标的为长城电脑和中兴通讯;五是军工通信及专业通信,核心标的为海格通信、中海达、海能达和佳讯飞鸿。

杨春季[4](2015)在《农民移动电子商务接受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实证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电子商务正逐渐成为未来新的增长点。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会给农民带来新的机会,能够有效改变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缩小城乡“信息鸿沟”,而问题的关键是农民对移动电子商务技术的接受。哪些因素会影响农民接受移动电子商务技术,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怎样,这都值得深入研究。本论文主要从农民移动电子商务接受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农民移动电子商务接受意愿的作用路径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农民移动电子商务接受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运用Logistic回归对影响农民移动电子商务接受的个体特征和资源禀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个体特征中的年龄、职业和土地规模对农民移动电子商务技术的接受具有显着影响,资源禀赋中的非农就业经历、是否担任村干部和外出务工经验也影响农民移动电子商务接受意愿;第二,本论文还分析了农民信息需求渠道优先序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农民信息需求渠道优先序依次为打工、乡或村图书室、赶集、电视、广播、报纸、农业协会或农业合作社、图书、到邻居家串门、互联网、杂志、到亲戚家串门、经验交流会、企业宣传或人员推销、县乡政府、村委会宣传、社交聚会、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农业博览会、外出参观、科技培训班、专家讲座或介绍、科技报告会;第三,根据研究中发现的矛盾,本论文收集统计年鉴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中的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对农民收入、消费支出关系进行了分析和检验,发现农民收入中仅财产性收入对农民移动电子商务消费支出具有较大影响,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收入等对农民移动电子商务消费支出影响微弱。农民移动电子商务接受意愿的作用路径研究主要采用理论分析与扎根理论辅助相结合的方法构建概念模型,并设计调查问卷,收集742个样本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AMOS)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学习意愿、感知价值、感知信任和接受意愿均具有较高的方差解释能力,本研究还选择性别和年龄这两个分类变量进行了调节效应研究,研究发现:年龄对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具有调节作用。本论文的创新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本论文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了个体特征、资源禀赋对农民移动电子商务接受意愿的影响因素,找出了年龄、职业和家庭土地规模、非农就业经历、是否担任村干部和外出务工经验等对农民接受移动电子商务技术具有显着影响,但影响不一,有正有负;本论文还对农民获得移动电子商务信息的渠道进行优先序分析,并用Eviews 6软件对信息需求渠道进行分析,找出了主要影响因素;本论文还采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对农民收入和消费支出关系进行了分析和检验,发现财产性收入对农民移动电子商务消费支出具有较大影响,而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收入等对农民移动电子商务消费支出影响微弱。第二,本论文运用理论分析和扎根理论辅助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农民移动电子商务技术接受模型,并收集资料进行实证检验,该模型具有较好的解释能力,对技术接受模型进行了丰富和扩展,并弥补了技术接受模型过于简单的不足。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感知有用性(R2=0.739)、感知易用性(R2=0.674)、学习意愿(R2=0.595)、感知价值(R2=0.726)、感知信任(R2=0.468)和接受意愿(R2=0.666)等变量具有不错的解释力。交叉效度检验也发现,该模型具有良好的跨样本拟合能力。第三,根据研究结论,本论文提出了七个提升农民移动电子商务接受意愿的对策,为推动江西省农民移动电子商务接受行为研究和移动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杜鸿国[5](2013)在《台湾宽带电信产业自由化及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众所周知,作为一项通用技术,信息技术对于当今社会的作用如同人体的神经系统,对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颠覆性的改变。很多研究已经证实信息化是经济增长新的引擎,一国信息化的发展水平与该国的国际竞争力息息相关,因此,在贸易自由化背景下如何制订合理的信息业行业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做好信息化基础设施,发展本国的信息产业显得尤为重要。与其他各国情况相同,台湾宽带电信业开始均由政府独占经营,继美国和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相继实行了宽带电信产业自由化改革之后,台湾的电信业也开始了自由化的历程,主要是逐步放松了市场准入,完善行业竞争的相关法规,在十多年的时间中,电信业获得了蓬勃的发展,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宽带电信产业是国内经济大幅成长的动力之一。然而,2002年台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简称W工O)之后,电信业却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贸易组织的纷争解决案例发生的趋势正逐年增加,事实证明,台湾原有的电信业行业规范和相关的产业政策必须作出适应的调整,以期在WTO框架下促进台湾宽带电信产业的发展并进一步实现其对于台湾经济的支柱作用。正是籍于此,本文对于台湾加入WTO之后,在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台湾宽带电信业所受到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作者认为,一方面,WTO贸易协定中的专利制度使得台湾固有的竞争优势得到削弱,另一方面,服务贸易的自由化使得电信业直接面临国际竞争,使得宽带电信产业遭受巨大的冲击,再有就是台湾原有的关于电信业的相关规定在WTO的框架下对于台湾宽带电信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实证检验也验证了我们的结论。我们选取中华电信、远传电信和台湾大哥大三家电信公司为代表,采用数据包络分析的方法,考察了这三家公司从公元2000年到公元2012年的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结果发现以技术效率的观点而言,台湾宽带电信产业的三家主要电信运营商的平均总体效率值为95.1%,这表示台湾宽带电信产业的主要三家运营商经营绩效所能改善的空间大约有4.9%的改善空间,以达到平均总效率最大。由于此一改善空间相较于十年前的26%已有长足的进步,但是其成长的速率已有明显放缓的现象。就规模效率的面向观察台湾地区三家指标性运营商的整体投入资源经营造成约0.1%的无效率,这意味着台湾地区的电信市场已经发展到饱和程度。在此基础上,就台湾宽带电信业的自由化道路所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进行了详细阐述。目前台湾地区最明显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将执照频谱化及执照频谱化以后所产生的频谱价值判断与可否自由交易等市场交易机制与电信三法技相关配讨法令如何修整等问题,这个问题与台湾电信产未来的发展的方向是否与先进国家接轨有深远的影响。其次就是解决目前固网市场属于一家运营商垄断的现象(亦即最后一哩的解决机制),只有这一问题最终解决,才能实现电信业真正的自由化,促进行业竞争,提高效率。最后就是数字汇流的政策必须要尽速调整,以免摇摆不定造成投资决策者无所适从,成了台湾信市场与有线电视市场厘定阻碍,尤其是数位内容服务提供商一直被局限在有线电视产业为大宗。由于宽带电信产业特性具备自然独占性、垂直整合性、社会公共性等三大特性,此特性与有线电视产业的特性大同小异。因为台湾的数字汇流政策的摇摆不定使得数字内容服务的规模与内容将会有巨幅的摆荡,同时为了提升电信事业的服务产值以符合全球电信事业发展趋势,因此在电信事业政策制定时不可忽视电信事业结构中三大特性的存在,据此必须探讨重要的传输网络—有线电视产业。如何将有线电视系统融入电信网络以形成一个更完整的传输网络则须有完整的考虑,换句话说,此一融和的趋势必须以使用者的角度观察网络所提供的服务,绝不可因运用不同的网络技术提供服务以至于使用者的使用行为必须配合改变的现象发生,因此细究有线电视产电业传输网络后,发现有两项法规面议题必须要讨论,其一是平等接续的义务,其二是用户回路开放义务。而且如果在技术面上能将此二大网络系统整合则可以大幅的降低新进业者跨入门坎,换句话说,市场可以融入更多的服务提供商。另外一个面向则是在有线电视产业中的各项数位内容服务也等待着数字汇流法修整后可以在电信的传输网提供服务,对于服务使用者而言,所在意的是数字服务内容的质量与多样化,至于是运用电信传输网络或是有线电视系统的传输网络并不是重点。因此如能有效的将传输实体网路进行有效的整合进而有效降低进入台湾宽带电信产的门槛与解决经营者重复投资的困扰,将会大幅提升台湾宽带电信产业的产值。

周骥[6](2013)在《智慧城市评价体系研究》文中指出本选题主要探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和我国国情的智慧城市评估问题。智慧城市评估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对智慧城市建设实施监督和引导,有利于对智慧城市运营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建立智慧城市指标体系的实质是判定影响城市智慧化水平的关键变量,并弄清每个关键变量对城市总体智慧化水平的影响程度。本文吸收了国内外“智慧城市指标体系”的最新研究成果。选取了美国、欧盟、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英国的十个城市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同时选取了北京、上海、南京、宁波等地的十个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将这些指标体系融合为原始指标库;同时通过访问工信部、广电总局、科技局、环保局等相关主管机构获取国内外智慧城市相关指标数据,将其作为相关性、信度、效度检验、权重计算的样本库以及对标分析的基准值。接着,对原始指标库的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构建指标的隶属度函数,运用模糊集理论对原始指标库的指标进行指标筛选,将隶属度低于0.3的指标剔除。并根据维基百科对DPSIR模型的定义对指标进行分类、分析和检验,完成指标库的简化,生成简化后的指标体系。采用ANNs算法,并借助SPSS平台和前期收集的训练集计算指标权重、调整修改生成带权重指标体系,并检验该体系效度。通过上述步骤,最终构建出一套3个层次,5个维度,37个指标构成的智慧城市评价体系。本文的指标来源是美、欧、日、韩、澳、加等国的的城市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以及国内近三年的智慧城市评价体系中的指标,指标来源既多样,又及时,具有丰富性的特点。指标筛选是以模糊集合思想为理论依据,具备科学性、客观性的特点。指标分类是以DPSIR模型为理论依据,具备创新性的特点。指标的权重计算是以ANNs算法为工具,具备准确性,可靠性的特点。本文首次采用DPSIR模型、ANNs工具和模糊集思想对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实质性的构建,填补了学术界的空白,其成果既是对国内外智慧城市评价体系的归纳和总结,也是对现有智慧城市评价体系的改良和创新。

韩伟[7](2012)在《美国电信产业管制研究》文中提出电信产业是一国重要支柱产业之一。近些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国际因特网技术以及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电信产业也迅猛地成长起来,在一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服务于一国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是电信产业大国,其技术及管理在世界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长期的发展中,美国从本国国情出发,对电信产业的管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对我国电信产业管制的改革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本文在进行电信产业一般分析和梳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回顾了美国电信产业管制的历史变迁,重点分析了美国电信产业的管制体系、美国电信产业的管制领域以及管制改革等重点问题,总结了美国电信产业管制的主要经验,在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美国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电信产业管制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郭彤[8](2011)在《电信新业务的区域扩散效应研究》文中认为在传统的电信语音类业务改变人们生活习惯的同时,3G的成熟和推广以及其他众多的技术突破使得电信行业又进入了一次发展跨越期,随着网络环境的改善以及相关实现技术的产业链跟进,各种类型的电信新业务开始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同时,随着这些业务的推广和区域化过程,对于区域的经济发展及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于电信新业务的区域产品扩散进行了分析:1.电信新业务的定义以及区域划分。主要是根据当前对于电信业的分类以及每类业务开展的实际情况,按照产品扩散和区域发展的要求进行筛选,最终得出本研究对于电信新业务的定义。并对于各个区域的电信新业务发展情况进行国际比较。2.根据我国电信业各个省市电信业务量、主营业务收入等指标占全国总体的比例,并参考地区电信业发展的区位商,按照发达程度确定我国电信发展的区域类型。3.电信行业业务扩散模型。根据对于VOIP和手机支付业务的区域调研数据,通过信度分析、均值分析、因子分析获取调研数据的基本情况和主要影响因素归类,再通过假设检验和地区均值的结果分析区域各个指标的差异情况。在因子分析的因素归类基础上,获取各大类指标的地区均值结果,并通过对于产品扩散基本模型的扩展,获取代表类型业务区域扩散当中的各类影响因素作用效果。4.电信新产品扩散的区域效应。这一部分首先获取电信新业务的某一时段发展横截面数据,通过与区域经济发展重要指标的相关分析,分析不同类型业务对于各个指标的影响情况以及地区差异。并通过其他定性归纳的方法,得出其他区域效应的影响机理。5.电信产品区域扩散相关策略建议,这部分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主要是从政策推进,区域产业基础设施均衡与差异化发展、区域产业创新、区域业务扩散、区域跨行业合作以及跨区域合作等几个方面提出区域发展的策略建议。

张志军[9](2012)在《信息经济视角下的电信服务市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息经济视角下,新的电信服务市场策略不可能仅仅是简单的业务结构调整,运营商需要从信息经济的特性出发,结合对电信服务市场形势的把握,努力围绕核心竞争力重构更有效的策略方案,才能保持基业长青。我国电信业在经历长时间高速发展阶段后,近几年步入了转型期,转型的最终方向是由单一的业务提供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发展。融合、移动、3G是目前最热门的短语,本文聚焦在新形势下电信服务市场多个维度的企业策略研究。本论文的目标是:深入研究信息经济的新特点的基础上,归纳总结电信服务市场、信息经济、电信产品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从电信服务市场分析的角度,涵盖了市场定位、产品设计、产品定价、产品创新、用户锁定、渠道选择等各个方面,指导或直接服务于电信服务企业管理的实践。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基于信息经济相关理论,研究信息经济视角下的电信服务市场结构,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2.通过对电信服务渠道选择的博弈分析,研究了渠道适配性问题,并且应用专家问卷和模糊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电信服务渠道效益评估指标体系;3.研究了电信产品等级划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出了不同用户群差别定价研究模型;4.研究了在信息经济条件下,电信用户锁定与转换的利益和成本,提出了在什么条件下进行用户锁定或转换是有利的,如何才能最经济地进行用户转换的研究模型;5.研究并提出了不同电信运营商,在位者与新进入者,主导运营商与中小运营商之间创新与跟随策略的选择模型及纳什均衡;6.研究了由网络外部性所引发的电信产品设计的竞合关系,是先要市场,还是先要利润,两者如何才能达到平衡等问题,并提出了分析模型;7.研究并提出了电信服务产品用户接受模型,并基于此提出了相关产品改进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有以下三个方面:1、建立了用户差异化问题博弈分析模型,探讨了多重定价模式对博弈方及整体社会效率的影响;2、探讨了静态、动态情况下,存在转移成本和网络外部性情况下,运营商和用户之间,运营商之间的博弈关系,推导出纳什均衡条件,并从此提出策略建议;3、通过合作和产品兼容性数学模型,推导出一系列竞合关系规则。

黄秀清[10](2010)在《通信网间互联管制制度研究》文中指出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电信产业中竞争性市场的出现是网间互联问题成为行业内焦点话题的起点,吸引了各国产业经济学家以及管制机构等的热切关注。人们发现无论是主导电信运营商、具有市场势力的运营商还是管制者,谁能最大限度地、有效地控制网间互联,谁就能最大程度地影响市场结构和竞争强度,进而影响通信市场业务定价、消费者福利和整个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然而,实践中,电信产业技术、经济的复杂性,市场结构、管制体制的差异性和管制目标的多重性,导致电信网间互联问题始终是电信市场维持有效竞争、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目标约束下的一个难以彻底解决的问题。电信网间互联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涉及到通信技术和网络结构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涉及到经济、政治等多角度、多层次的复杂问题。从面向连接的电话网、非面向连接的互联网到当前正在演进的基于IP的下一代网(NGN),电信通信技术的发展引发了通信市场结构的变迁,也带来了不同技术领域及不同模式的网间互联问题,相应的互联安排和管制制度框架也呈现出演进的特点。从对网间互联问题的研究来看,国际组织、管制机构、咨询机构,特别是欧、美的产业经济学家一直对通信网间互联问题倍加关注。从互联经济理论模型到管制实践经验的总结,针对传统电话网、基于IP的互联网的网间互联问题的研究产生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目前,网络融合趋势、NGN概念的提出和实践又激发了对该问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鉴于目前对NGN网间互联问题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互联结算制度等方面。从制度基础薄弱的我国来看,具体的互联制度安排固然十分重要,但构建一个有效的互联管制制度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这也是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因此,本篇论文的研究选择了网间互联管制制度角度,希望通过对有效的互联制度的深入研究为我国的互联管制实践提供参考。论文的主要研究思路是:采取SSP制度分析框架,从对影响互联管制制度的技术和市场结构等因素的分析出发,分析不同技术条件约束下网间互联市场的特点及对互联管制的需求,进而研究网间互联制度构成的一般框架。结合经济理论及欧美一些国家NGN管制实践经验,提出有效的互联管制制度概念并构建相关的制度评价框架。在运用该评价框架对我国网间互联管制制度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有效的网间互联管制制度应关注的主要问题及其相关机制和方法。本文内容共包括九章。第一章综述部分,主要说明论文选题的相关背景、国内外研究概况、论文的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点等。第二章对管制制度研究的相关理论和分析工具进行了介绍和梳理。阐明了本文选择制度研究视角的原因。介绍了研究制度问题的相关理论和SSP分析框架。梳理了管制的理论依据、管制理论的不同观点,提出要重新认识管制边界的观点。第三章研究了通信网间互联相关技术的约束问题。介绍了NGN的概念、技术特点和可能的演进路径,比较了基于电路交换的传统电信网间互联和基于分组交换的IP网络互联的差异,分析了NGN发展对网间互联管制带来的挑战。第四章系统研究了传统电话网和基于IP的互联网的互联模式。结合经济理论,分析了不同市场条件下的管制需求及成因。第五章在介绍国际层面和国内层面NGN互联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NGN演进对网间互联制度带来的挑战。第六章结合国际组织和欧美国家互联管制制度实践,研究了网间互联管制制度的一般框架,分析了NGN演进进程中互联管制制度演进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第七章重点介绍了美国以及欧洲国家(如英国和德国)针对NGN发展在互联管制方面的实践经验。重点对美国和英国的互联管制实践进行了对比分析。第八章对在NGN时代建立有效的互联管制制度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有效互联管制制度评价的一般框架和如何构建有效的互联管制制度的相关机制和方法。第九章结论和展望。本论文的创新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借助于SSP分析范式,提出通信网间互联管制制度的建立是受到当期技术、市场结构和相关制度环境制约的。构造出互联管制制度状态因素、制度结构、制度评价以及与制度改善和变迁之间的关系。提出可以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对制度的有效性进行评判以促进管制制度的变革或改善。2、在阐述PSTN、Internet、NGN技术差异的基础上,分析了网络融合,向基于IP的NGN演进可能对网间互联制度带来的挑战。3、在阐述制度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评价有效的网间互联管制制度的一般框架,定义了制度改善程度如何衡量。具体地,该一般框架包括三个维度,分别是制度完整性维度、制度合理性维度和制度有效性维度。在这三个维度下共提出10项指标来评价互联管制制度的有效程度。运用该框架结合我国互联管制制度实际进行了初步测评。4、在借鉴欧洲通信业管制经验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简化互联管制目的、建立有效识别管制需求机制、建立管制制度定期回顾制度以及建立互联管制制度评价方法的建议。这些建议不仅能为我国互联管制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提供一定的方法论,也会对其他国家或者其他行业的管制制度建设提供参考。

二、我国因特网国际联网与建立因特网资费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因特网国际联网与建立因特网资费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互联网社会化背景下的电信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
        1.3.2 国内文献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产业发展相关理论
    2.1 产业战略
        2.1.1 产业战略概念内涵
        2.1.2 产业战略基本要素
    2.2 战略管理过程和分析工具
        2.2.1 战略管理运行过程
        2.2.2 PEST分析法
        2.2.3 SWOT分析法
        2.2.4 波特五力模型
        2.2.5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3 战略变革
        2.3.1 组织变革概念内涵
        2.3.2 战略变革理论发展
        2.3.3 战略变革一般路径
第三章 互联网社会化背景下电信业发展战略分析
    3.1 电信业的发展现状
        3.1.1 电信业务收入情况分析
        3.1.2 电信业务管理体制情况分析
    3.2 互联网社会化对电信业的影响
        3.2.1 对电信业的总体影响
        3.2.2 对电信业短信业务的影响
        3.2.3 对电信业语音业务的影响
        3.2.4 对电信业互联网流量的影响
        3.2.5 小结
    3.3 电信业PEST分析
        3.3.1 法律环境
        3.3.2 经济环境
        3.3.3 科技环境
        3.3.4 社会文化环境
    3.4 电信业中观分析
        3.4.1 行业竞争分析
        3.4.2 替代业务分析
        3.4.3 消费者议价能力分析
        3.4.4 供应商议价能力分析
    3.5 电信业SWOT分析
        3.5.1 优势分析
        3.5.2 劣势分析
        3.5.3 机会分析
        3.5.4 外部威胁
        3.5.5 小结
    3.6 产品生命周期与市场机遇
        3.6.1 4G产品市场分析
        3.6.2 5G产品市场机遇
第四章 互联网社会化背景下电信业发展战略选择
    4.1 主要战略类型概述
        4.1.1 发展战略
        4.1.2 稳定战略
        4.1.3 收缩战略
        4.1.4 电信业适用战略
    4.2 电信业发展具体战略
        4.2.1 打造一体化产业链
        4.2.2 加强新产品研发
        4.2.3 引导电信消费多元化
    4.3 电信业发展主要途径
        4.3.1 增加纵向并购
        4.3.2 融合线上线下
        4.3.3 达成战略联盟
第五章 互联网社会化背景下电信业发展战略实施
    5.1 电信业战略调整方向
        5.1.1 打造电信业终端服务理念
        5.1.2 构造互联网模式下营销生态
        5.1.3 改革电信业薪酬激励机制
    5.2 引进和发展5G技术
        5.2.1 扩大5G建设范围
        5.2.2 优化5G产品资费
        5.2.3 提升5G产品性能
    5.3 建设5G综合服务平台
        5.3.1 智慧化移动通信网平台
        5.3.2 全光化宽带接入网平台
        5.3.3 开放化综合业务平台
        5.3.4 一体化操作维护体系
        5.3.5 领先的IT支撑体系
    5.4 发展5G物联网建设
        5.4.1 研发物联网业务产品
        5.4.2 构建物联网运营模式
    5.5 提高电信业服务意识
        5.5.1 “大数据-智慧化”服务
        5.5.2 流程透明化服务
        5.5.3 5G业务差异化营销服务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因特网内容安全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因特网内容安全监管概述
    第一节 概念解释
        一、因特网(Internet)
        二、内容安全
        三、因特网内容安全监管、治理与审查
        四、因特网服务提供者(ISP)、因特网内容服务提供者(ICP)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框架与研究对象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对象
第二章 因特网内容安全监管现状
    第一节 我国因特网内容安全监管立法沿革
    第二节 因特网内容安全监管的必要性探析
        一、因特网内容安全监管的普遍性
        二、因特网需要法律约束
        三、新型因特网内容的挑战
    第三节 中国因特网内容安全监管主体
        一、政府部门
        二、民间组织
        三、因特网服务提供者
    第四节 因特网内容安全监管的客体
        一、因特网服务提供者
        二、因特网用户
    第五节 因特网内容安全监管的内容
第三章 因特网内容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问题一:立法重复交叉
    第二节 问题二:判断标准模糊
    第三节 问题三:因特网服务提供者角色错位
    第四节 问题四:司法救济途径缺位
第四章 因特网内容安全监管建议
    第一节 因特网内容安全监管目标
        一、指导方针:维护言论自由
        二、目标一:维护国家安全
        三、目标二:维护社会利益
        四、目标三:保障个人权利
    第二节 加强因特网内容服务业务分类监管
    第三节 明确统一的监管标准
    第四节 平衡因特网服务提供者的双重角色
    第五节 完善司法救济途径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因特网内容安全监管立法情况摘录
附录二 自律公约列表
附录三 因特网内容服务种类列表
致谢

(4)农民移动电子商务接受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实证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问题与目标
    1.4 研究内容
        1.4.1 研究对象界定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主要研究方法
        1.5.2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1.6 主要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电子商务和移动电子商务研究综述
        2.1.1 数据来源
        2.1.2 电子商务和移动电子商务发展脉络及综述
        2.1.3 小节及述评
    2.2 技术接受研究综述
        2.2.1 文献计量法
        2.2.2 技术接受主题的总体分析
        2.2.3 技术接受模型理论基础研究
        2.2.4 技术接受模型外部变量分析
        2.2.5 技术接受模型的调节变量
        2.2.6 技术对象及样本对象分析
        2.2.7 综合述评
    2.3 本章小节
3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3.1 主要理论基础
        3.1.1 理性行为理论
        3.1.2 计划行为理论
        3.1.3 技术-组织-环境模型
        3.1.4 创新扩散理论
        3.1.5 社会认知理论
        3.1.6 顾客满意理论
    3.2 理论分析
    3.3 概念模型的扎根理论辅助研究
        3.3.1 扎根理论概述
        3.3.2 扎根理论研究设计
        3.3.3 扎根理论资料分析
        3.3.4 扎根理论研究结论
    3.4 概念模型构建
        3.4.1 模型构建基本思路
        3.4.2 概念模型
    3.5 研究假设
        3.5.1 本研究主要假设
        3.5.2 调节变量假设
    3.6 本章小节
4 农民移动电子商务接受意愿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4.1 个体特征和资源禀赋对农民移动电子商务接受意愿影响分析
        4.1.1 数据来源及特征描述分析
        4.1.3 模型构建与研究方法
        4.1.4 Logistics回归分析
        4.1.5 简单结论
    4.2 农民移动电子商务信息渠道需求的优先序及影响因素分析
        4.2.1 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4.2.2 信息渠道需求优先序分析
        4.2.3 信息渠道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4.3 农民收入对移动电子商务消费支出影响分析
        4.3.1 研究方法
        4.3.2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4.3.3 实证分析过程
    4.4 本章小节
5 农民移动电子商务接受意愿作用路径研究
    5.1 研究设计
        5.1.1 初始问卷编制及预调查
        5.1.2 初始问卷修改
        5.1.3 预调研
    5.2 正式调查
        5.2.1 数据收集
        5.2.2 描述性统计
        5.2.3 验证性因子分析与Bollen二阶段准则
        5.2.4 正态性检验
        5.2.5 信效度分析
        5.2.6 多重共线性、序列相关和异方差检验
        5.2.7 共同方法偏差
        5.2.8 模型交叉效度
    5.3 假设检验
        5.3.1 结构方程模型评价
        5.3.2 假设检验
    5.4 调节作用分析
        5.4.1 调节作用分析
    5.5 本章小节
6 提升农民移动电子商务接受意愿的对策分析
    6.1 对策分析
        6.1.1 积极宣传政府利好政策,引导农民尝试移动电子商务
        6.1.2 加大培训和教育力度,鼓励农民学习新技术
        6.1.3 洞察农民需求,满足农民需求
        6.1.4 提升移动电子商务网站质量,改善服务质量
        6.1.5 激发农民自我效能感,提振移动电子商务接受信心
        6.1.6 提高农民收入,增强消费意愿
        6.1.7 拓宽农民信息需求渠道,开阔农民视野
    6.2 本章小节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研究结论汇总
    7.2 研究局限性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调查问卷
致谢

(5)台湾宽带电信产业自由化及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主要创新
        1.3.1 研究思路
        1.3.2 主要创新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服务贸易自由化相关研究文献
        2.1.1 理论分析
        2.1.2 实证分析
        2.1.3 总结
    第二节 宽带电信产业自由化相关研究文献
        2.2.1 国外宽带电信产业运营绩效相关研究文献
        2.2.2 国内宽带电信产业运营绩效相关研究文献
        2.2.3 总结
第三章 台湾宽带电信产业发展与自由化历程
    第一节 台湾宽带电信产业之基本特征
        3.1.1 自然独占性
        3.1.2 垂直整合性
        3.1.3 公共性
    第二节 台湾电信自由化历程
        3.2.1 电信管制发展历程
        3.2.2 宽带电信产业开放历程
第四章 台湾宽带电信业自由化对于企业绩效影响的DEA分析
    第一节 研究架构
    第二节 研究方法
        4.2.1 资料包络分析法发展历史与基本概念
    第三节 实证结果分析
        4.3.1 投入项与产出项资料
        4.3.2 技术效率分析
        4.3.3 规模效率分析
        4.3.4 改善分析
第五章 台湾宽带电信产业自由化之策略
    第一节 电信汇流服务发展
        5.1.1 数位宽带汇流趋势的意义
        5.1.2 数字宽带汇流网络的发展
    第二节 宽带电信产业普及服务议题
        5.2.1 传输型态与内容管制的不同
        5.2.2 规范目的的不同
    第三节 数字内容之规范与标准
        5.3.1 数位汇流的定义
        5.3.2 台湾现行管制架构
    第四节 关键设施(用户回路)的开放与阻碍竞争
        5.4.1 用户回路租用于台湾电信法制之规范与发展
        5.4.2 台湾电信法制之规范与发展
        5.4.3 有线电视系统经营者有无主动开放接续之诱因
        5.4.4 竞争法之搭售行为
        5.4.5 普及服务反竞争效果之避免
        5.4.6 次级市场的法律争议解释
第六章 结论
    第一节 电信政策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链接
    第二节 电信政策与国家经济利益之链接
    第三节 后续研究方向
        6.3.1 尽速修改与GATS不符之规范
        6.3.2 积极参与新回合贸易谈判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智慧城市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2 基于模糊集合思想的指标筛选
    2.1 指标体系合成
    2.2 指标筛选
    2.3 指标信度检验
    2.4 基于SPSS的指标特征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DPSIR的理论框架的指标分类
    3.1 指标体系架构思路
    3.2 指标分类
    3.3 PEST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指标分析
    4.1 智慧城市驱动力因素分析
    4.2 智慧城市压力因素分析
    4.3 智慧城市状态因素分析
    4.4 智慧城市冲击因素分析
    4.5 智慧城市响应因素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ANNS算法的指标权重计算
    5.1 权重计算的实证分析
    5.2 效度检验
    5.3 指标体系修正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模糊集合、DPSIR模型和ANNS算法的指标模型构建
    6.1 模型的理论基础
    6.2 模型的结构
    6.3 模型的数据处理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7)美国电信产业管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对现有研究文献的评述
    1.3 主要研究方法与主要研究内容
        1.3.1 主要研究方法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电信产业管制的一般分析
    2.1 电信产业的含义
        2.1.1 电信以及电信服务的定义
        2.1.2 电信产业的分类
        2.1.3 电信市场的分类
    2.2 电信产业的经济特征
        2.2.1 网络外部属性
        2.2.2 规模经济属性
        2.2.3 范围经济属性
        2.2.4 普遍服务属性
        2.2.5 自然垄断属性
    2.3 电信管制的含义
    2.4 电信管制的动因
    2.5 电信管制的执行
        2.5.1 电信管制的主要内容
        2.5.2 电信管制的部门
        2.5.3 电信管制的方式
    2.6 小结
第3章 电信产业管制相关理论综述
    3.1 垄断的一般理论分析
        3.1.1 垄断的含义
        3.1.2 垄断产生的原因
        3.1.3 垄断市场均衡分析
        3.1.4 寡头垄断市场
    3.2 寡头垄断市场模型
        3.2.1 古诺模型(Cournot Model)
        3.2.2 贝尔特兰模型(Bertrand Model)
        3.2.3 埃奇沃思模型(Edgeworth Model)
        3.2.4 卡特尔寡头垄断模型(Cartel Model)
        3.2.5 价格领导模型(Price Leadership Model)
    3.3 垄断的经济效率
        3.3.1 不同市场类型的经济效率比较
        3.3.2 对于垄断市场经济效率的理解
    3.4 管制理论分析
        3.4.1 管制的含义与特点
        3.4.2 管制的目的与意义
        3.4.3 管制的措施手段
    3.5 小结
第4章 美国电信产业管制的历史变迁
    4.1 专利垄断阶段(1877年—1894年)
    4.2 早期自由竞争阶段(1894年—1934年)
    4.3 管制垄断阶段(1934年—1984年)
    4.4 自由竞争阶段(1984年—1996年)
    4.5 全面自由竞争阶段(1996年—至今)
    4.6 小结
第5章 美国电信产业的管制体系及其特点
    5.1 政府层面的电信产业管制系统
        5.1.1 立法系统
        5.1.2 司法系统
        5.1.3 行政系统
    5.2 行业层面的电信产业管制系统
        5.2.1 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
        5.2.2 各州公共事业委员会
        5.2.3 产业行会等其他机构
    5.3 美国电信产业管制体系的特点
        5.3.1 电信产业管制体系的分权性
        5.3.2 电信产业管制体系的民主性
        5.3.3 电信产业管制体系的独立性
        5.3.4 电信产业管制体系的法治性
        5.3.5 电信产业管制体系的配合紧密性
        5.3.6 电信产业管制体系的综合性
    5.4 小结
第6章 美国电信产业的管制领域
    6.1 本地业务管制
        6.1.1 本地电信业务市场垄断结构的形成
        6.1.2 本地电信业务市场竞争需求的出现
        6.1.3 管制机构的本地业务管制政策
        6.1.4 管制机构的本地业务管制措施
    6.2 联互通管制
        6.2.1 互联互通管制的理论分析
        6.2.2 互联互通管制的产生与发展
        6.2.3 互联互通管制的内容
    6.3 电信资费价格管制
        6.3.1 电信产业价格管制的原因
        6.3.2 电信产业价格管制的范围
        6.3.3 电信产业价格管制的权力框架
        6.3.4 电信产业价格管制制度的发展
        6.3.5 电信产业价格管制的原则与措施
    6.4 普遍服务管制
        6.4.1 普遍服务的含义及其发展
        6.4.2 普遍服务项目的实施
        6.4.3 普遍服务的管理
    6.5 小结
第7章 美国电信产业的管制改革
    7.1 电信市场发展的新动向
        7.1.1 电信市场掀起并购浪潮
        7.1.2 并购对电信产业的深远影响
    7.2 电信产业发展新趋势的原因分析
        7.2.1 科技进步的推动作用
        7.2.2 电信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需求
        7.2.3 电信产业外部环境变化因素
        7.2.4 电信产业属性在市场经济规律作用下的结果
    7.3 美国电信产业管制的改革
        7.3.1 美国电信产业管制变革的总体趋势
        7.3.2 美国电信产业管制变革原因分析
    7.4 美国电信产业管制改革的经验启示
        7.4.1 引入竞争不是简单的放松管制
        7.4.2 电信企业的并购浪潮并非是管制改革的倒退
        7.4.3 需要“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的良好配合
    7.5 小结
第8章 美国电信产业管制对我国的启示
    8.1 美国电信产业管制的经验借鉴
        8.1.1 电信产业管制机构的设置原则
        8.1.2 对电信产业市场竞争机制的培育
        8.1.3 以不对称管制方式促进电信市场竞争
        8.1.4 健全的法制体系是管制公平公正性的保障
        8.1.5 其他管制部门发挥着重要作用
    8.2 中国电信产业管制的产生与发展
        8.2.1 中国电信产业管制的发展历程
        8.2.2 中国电信产业管制的现状与问题
    8.3 对中国电信产业管制的政策建议
        8.3.1 中国电信产业管制的体制与政策选择
        8.3.2 科学的培育竞争机制
        8.3.3 健全电信产业管制法律体系
        8.3.4 完善电信产业管制机构
        8.3.5 发展电信产业行会组织
        8.3.6 确定“三网融合”型管制战略
    8.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攻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8)电信新业务的区域扩散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概论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结构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意义
    1.6 主要创新点
2 理论综述
    2.1 产品扩散理论综述
        2.1.1 产品扩散基本理论
        2.1.2 产品扩散影响因素
        2.1.3 基本BASS 模型
        2.1.4 其他产品扩散模型
        2.1.5 产品扩散模型的应用
    2.2 区域经济理论综述
        2.2.1 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2.2.2 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
        2.2.3 区域协调发展理论
        2.2.4 区域增长差异理论
        2.2.5 空间计量经济理论
    2.3 理论研究评价
3 电信新业务的定义及发展概况
    3.1 电信业定义
    3.2 电信业业务类型
    3.3 电信新业务定义及主要分类
    3.4 电信新业务未来发展趋势
4 电信新业务拓展的国际比较
    4.1 电信新业务拓展的国际发展概况
    4.2 全球电信新业务发展特点
    4.3 美国电信新业务拓展情况
    4.4 日本电信新业务拓展情况
    4.5 韩国电信新业务拓展情况
    4.6 欧洲电信新业务拓展情况
    4.7 我国电信业区域发展概况及划分
5 我国电信新业务区域扩散实证分析一——VOIP 业务
    5.1 VOIP 业务的基本界定
    5.2 VOIP 调研的区域和指标选取
    5.3 问卷设计
    5.4 问卷前测
    5.5 样本结果初步分析
        5.5.1 信度分析
        5.5.2 总体样本均值分析结果
        5.5.3 因子分析
        5.5.4 假设检验
        5.5.5 各区域变量结果
    5.6 样本结果区域扩散分析
        5.6.1 时间序列数据的获取
        5.6.2 模型的初步估计
        5.6.3 其他因素融入扩散模型的分析
        5.6.4 其他因素融入扩散模型的计算
    5.7 小结
6 电信新业务区域扩散实证分析二——手机支付业务
    6.1 手机支付行业发展概况
        6.1.1 手机支付的基本概念
        6.1.2 手机支付分类和主要特点
        6.1.3 市场规模
        6.1.4 发展现状
        6.1.5 未来发展趋势
    6.2 手机支付行业调研设计
    6.3 手机支付行业调研结果初步分析
        6.3.1 信度分析
        6.3.2 均值分析
        6.3.3 因子分析
        6.3.4 假设检验
        6.3.5 分地区均值结果分析
    6.4 手机支付行业区域产品扩散分析
        6.4.1 时间序列数据
        6.4.2 模型的初步估计
        6.4.3 多个影响因素代入模型的地区估计结果
    6.5 小结
7 电信新业务开展的区域效应体现
    7.1 我国区域电信发展基本概况
    7.2 电信新业务发展的区域经济重要影响指标
    7.3 电信行业新业务区域扩散的区域经济效应差异分析
    7.4 电信新业务区域扩散的其他效应分析
        7.4.1 空间效应
        7.4.2 社会效应
    7.5 小结
8 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电信新业务区域扩散策略
    8.1 政策推进
    8.2 区域产业基础设施均衡与差异化发展
    8.3 区域产业创新
    8.4 区域业务扩散
    8.5 区域跨行业合作
    8.6 跨区域发展
9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1.1 区域产品扩散方面
        9.1.2 区域效应方面
    9.2 研究不足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9)信息经济视角下的电信服务市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论文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1.2.1 本文的研究对象
        1.2.1.1 信息经济
        1.2.1.2 电信服务市场
        1.2.2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2.3 研究方法
        1.2.4 本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电信服务市场相关理论
    2.1 电信服务概述
        2.1.1 电信服务的概念
        2.1.2 电信服务的特征
        2.1.3 电信服务的层次结构
    2.2 电信业务和电信产品
        2.2.1 电信业务
        2.2.1.1 电信业务定义
        2.2.1.2 电信业务分类
        2.2.2 电信产品
    2.3 信息经济相关概念及理论
        2.3.1 信息
        2.3.2 信息经济
        2.3.2.1 信息经济的来源及概念
        2.3.2.2 信息经济的涵义和特点
        2.3.2.3 信息经济中几类常见问题
        2.3.3 电信产品的信息经济特征
    2.4 博弈论及其在电信服务市场中的应用
        2.4.1 博弈论概述
        2.4.2 博弈论在经济学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2.4.3 博弈理论在电信市场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2.4.4 经典博弈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信服务市场及产品发展趋势分析
    3.1 电信服务市场
        3.1.1 电信服务市场结构
        3.1.2 电信服务市场特征
        3.1.3 国内电信服务市场发展历程及现状
        3.1.3.1 国内电信服务市场发展历程
        3.1.3.2 国内电信服务市场现状
        3.1.4 电信服务市场发展趋势
    3.2 电信服务市场的网络外部性与市场结构
        3.2.1 电信服务市场的网络外部性
        3.2.2 电信服务市场结构新特点
        3.2.2.1 电信服务市场结构呈现出“新寡头垄断”格局
        3.2.2.2 自由进入并不能够保证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3.2.2.3 市场主导地位不等同于不正当竞争
        3.2.2.4 “垄断”形式多元化
        3.2.2.5 路径依赖与市场结构的动态演变
    3.3 电信服务产品发展趋势
        3.3.1 固网业务发展趋势
        3.3.2 移动与固网的融合产品(FMC)
        3.3.3 移动互联网产品
        3.3.3.1 移动互联网市场现状
        3.3.3.2 移动互联网的产品体系与产品创新
        3.3.3.3 移动互联网产品典型应用
        3.3.3.4 移动互联网产品发展趋势及定位
        3.3.4 三网融合产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结构-行为-绩效分析的电信服务市场研究
    4.1 理论基础
        4.1.1 结构-行为-绩效理论的沿革与发展
        4.1.2 结构-行为-绩效之内涵
    4.2 中国电信业规制改革的轨迹
        4.2.1 “垄断经营”阶段(1949-1993年)
        4.2.2 引入竞争阶段(1994-1998年)
        4.2.3 扩大竞争阶段(1999-2001年)
        4.2.4 “全面竞争”阶段(2002至今)
    4.3 中国电信服务市场的结构-行为-绩效研究
        4.3.1 市场结构分析
        4.3.1.1 市场集中度
        4.3.1.2 产品差异化
        4.3.1.3 进入和退出壁垒
        4.3.2 市场行为分析
        4.3.2.1 价格行为
        4.3.2.2 非价格行为
        4.3.3 市场绩效分析
        4.3.3.1 产业发展分析
        4.3.3.2 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4.3.3.3 竞争力分析
        4.3.3.4 社会福利分析
    4.4 分析结论与建议
        4.4.1 分析结论
        4.4.1.1 关于电信业市场结构
        4.4.1.2 关于电信业市场绩效
        4.4.1.3 中国电信业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之间关系
        4.4.2 提高中国电信业市场绩效的对策建议
        4.4.2.1 政府方面
        4.4.2.2 企业方面
第五章 基于渠道选择和效益评估的电信服务市场研究
    5.1 渠道的专业化定位
    5.2 渠道利用率现状
        5.2.1 实体渠道
        5.2.2 呼叫中心
        5.2.3 其他电子渠道
    5.3 电信产品与渠道适配性分析
    5.4 电信服务渠道选择及渠道商关系分析
        5.4.1 基于博弈分析的渠道商选择
        5.4.1.1 模型假设与博弈过程描述
        5.4.1.2 均衡博弈分析
        5.4.2 渠道商关系分析及策略建议
    5.5 电信服务渠道效益评估指标体系
        5.5.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5.2 指标体系的建立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创新博弈分析的电信服务市场研究
    6.1 电信服务产品创新策略
        6.1.1 创新问题的博弈论模型和计算
        6.1.1.1 模型假设
        6.1.1.2 模型计算及分析
        6.1.2 电信服务产品创新策略
    6.2 产品兼容性策略
        6.2.1 建立模型
        6.2.2 模型计算与分析
        6.2.2.1 主导厂商和跟随厂商之间的情况
        6.2.2.2 N个厂商的情况,考虑跟随厂商的情况
        6.2.3 模型分析及产品竞合策略
        6.2.3.1 建立联盟
        6.2.3.2 开发蓝海
        6.2.3.3 做标准的发起者
        6.2.3.4 市场占有者和创新者要分别采取不同的策略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用户锁定的电信服务市场研究
    7.1 用户锁定基础
    7.2 用户锁定类型
    7.3 基于用户锁定基础的博弈模型
        7.3.1 几个假设
        7.3.1.1 假设一:有关用户需求弹性及用户分布的假设
        7.2.1.2 假设二:有关厂商的假设
        7.3.1.3 假设三:市场环境假设
        7.3.1.4 假设四:一些简化假设
        7.3.2 第一种情况
        7.3.2.1 建立模型
        7.3.2.2 模型计算与分析
        7.3.3 第二种情况
        7.3.3.1 建立模型
        7.3.3.2 模型计算与分析
        7.3.4 第三种情况
        7.3.4.1 建立模型
        7.3.4.2 模型计算
        7.3.5 第四种情况
        7.3.5.1 建立模型
        7.3.5.2 模型计算
    7.4 主要结论
    7.5 实施电信用户锁定策略对策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电信服务市场研究
    8.1 技术接受模型研究的产生
    8.2 TAM模型的理论基础
    8.3 技术接受模型研究现状及发展
        8.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8.3.2 三类经典技术接受模型比较分析
        8.3.3 三类模型中关键因素间的假设说明
    8.4 模型改进--电信服务产品的技术接受模型
        8.4.1 电信服务产品的TAM
        8.4.2 主要指标解释
        8.4.2.1 外部变量
        8.4.2.2 内部变量
    8.5 实证性研究
        8.5.1 研究和测量方法
        8.5.2 观测变量的定义与设计
        8.5.3 数据收集
        8.5.4 数据分析
        8.5.5 模型分析
        8.5.5.1 结构方程模型
        8.5.5.2 测量方程模型
        8.5.5.3 结果分析
        8.5.5.4 结论
    8.6 基于TAM的电信产品设计策略建议
    8.7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基于差别定价的电信服务市场研究
    9.1 差异化营销策略
    9.2 电信产品差别定价策略分析
        9.2.1 电信产品采取差别定价策略的条件
        9.2.2 施行价格歧视的方法
        9.2.3 差别定价的类型及运用
    9.3 电信产品差别定价模型
    9.4 电信产品差别定价带来社会效率的增加
    9.5 捆绑销售也可以提高生产者剩余和社会福利
    9.6 差别定价主要策略及其在电信企业产品定价中的运用
    9.7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电信服务市场策略研究
    10.1 信息经济视角下电信服务市场营销策略
        10.1.1 传统产品营销
        10.1.1.1 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的4Ps营销
        10.1.1.2 以追求顾客满意为目标的4Cs营销
        10.1.1.3 以建立顾客忠诚为目标的4Rs营销
        10.1.1.4 4Ps、4CS和4Rs三种营销的关系
        10.1.1.5 STP差异化战略
        10.1.2 信息经济视角下的电信服务产品营销创新
        10.1.2.1 “4I”营销
        10.1.2.2 电信产品市场定位
        10.1.2.3 电信产品定价策略
        10.1.3 电信服务产品营销框架
    10.2 信息经济视角下电信产品策略总体思路
        10.2.1 电信产品生命周期分析
        10.2.2 电信服务产品评估方法(美国通用电气法)
        10.2.3 电信服务产品发展策略
        10.2.3.1 固网语音发展目标及策略
        10.2.3.2 移动语音发展目标及策略
        10.2.3.3 宽带产品发展目标及策略
        10.2.3.4 移动互联网发展目标
        10.2.3.5 增值产品发展目标及策略
        10.2.3.6 IT服务及应用产品发展目标及策略
第十一章 总结和展望
    11.1 主要研究成果
    11.2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件:电信服务渠道效益评估指标体系专家问卷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通信网间互联管制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论文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网间互联问题研究综述
        1.2.1 电话网间互联研究综述
        1.2.2 互联网网间互联研究综述
        1.2.3 网间互联管制研究综述
    1.3 论文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榧架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管制制度研究相关理论及分析工具
    2.1 选择制度研究视角
        2.1.1 制度和制度安排
        2.1.2 制度的功能
    2.2 相关理论及分析框架
    2.3 SSP范式
    2.4 管制的理论依据
        2.4.1 管制及其目的
        2.4.2 管制的边界
    2.5 与管制绩效相关的两类管制理论观点
        2.5.1 正面观点
        2.5.2 负面观点
        2.5.3 管制经济理论的两个扩展模型
    2.6 对管制边界和管制的重新认识
第三章 网间互联制度的技术约束
    3.1 基于IP的下一代网络—NGN
        3.1.1 关于NGN
        3.1.2 NGN的网络结构和演进路径
        3.1.3 NGN的关键技术
        3.1.4 NGN的演进路径
    3.2 技术约束与网间互联
        3.2.1 技术比较
        3.2.2 传统PSTN的网间互联
        3.2.3 INTERNET网间互联
        3.2.4 NGN的网间互联
    3.3 NGN对互联制度带来到的挑战
        3.3.1 市场结构和管制制度框架
        3.3.2 分组交换对收费模式的影响
        3.3.3 网业分离、分层互联
        3.3.4 业务质量保证(QoS)
        3.3.5 成本结构和成本原则
第四章 通信网间互联市场有效性及管制需求
    4.1 网间互联(Interconnection)与接入(Access)
        4.1.1 网间互连(Interconnection)和互通(Inter-working)
        4.1.2 接入(Access)
    4.2 传统电话网的网间互联模式
        4.2.1 根据地理范围划分的三种互联模式
        4.2.2 根据接入需求划分的互联模式
        4.2.3 根据互联双方关系和结算模式划分的互联模式
    4.3 传统电话网间互联管制需求分析
        4.3.1 终接垄断
        4.3.2 非合作定价和合谋定价
        4.3.3 政策含义
    4.4 互联网IP互联模式
        4.4.1 互联网互联模式发展简要回顾
        4.4.2 互联网网间互联模型
        4.4.3 Internet-电信网的互联:本地环路的接入
        4.4.4 互联网互联市场的有效性和管制需求
第五章 NGN网间互联及管制实践压力
    5.1 国际全IP网络互联的新模式
        5.1.1 GSMA的IPX互联模式
        5.1.2 i3论坛的互联模式
    5.2 国内层面的NGN互联
        5.2.1 NGN互联的关键问题
        5.2.2 当前的互联模式及发展趋势
    5.3 管制实践面临的压力
第六章 网间互联管制制度框架
    6.1 网间互联管制制度的一般框架
        6.1.1 区域层面的互联管制框架
        6.1.2 国家层面的互联管制框架
    6.2 通信网间互联管制制度模式选择
        6.2.1 事前管制模式
        6.2.2 事后管制模式
        6.2.3 混合管制模式
    6.3 管制机构在互联互通中的作用
        6.3.1 制定指导规则,作为互联双方谈判的基础
        6.3.2 制定默认网间互联安排
        6.3.3 对未能达成一致的谈判进行协调
        6.3.4 提供完成网间互联的激励
    6.4 电信网间互联的基本框架
    6.5 NGN时代互联管制制度演进需要关注的问题
        6.5.1 过早管制介入可能带来风险
        6.5.2 增加套利的风险
        6.5.3 是否需要继续保障任意(any-to-any)互联
        6.5.4 管制的确定性
        6.5.5 NGN互联管制制度调整政策建议
第七章 NGN互联管制经验分析
    7.1 美国的经验
        7.1.1 美国NGN的发展
        7.1.2 美国IP网间互联管制
        7.1.3 美国互联支付方式的改革
        7.1.4 美国互联管制经验的总结
    7.2 欧洲经验
    7.3 英国的经验
        7.3.1 英国的21世纪网络(21CN)
        7.3.2 英国下一代网络的互联管制措施
        7.3.3 英国的互联支付方式
        7.3.4 英国NGN互联管制的经验总结
    7.4 德国关注的NGN互联问题
    7.5 英美两国互联管制经验对比分析
第八章 NGN时代的网间互联管制
    8.1 轻手管制还是严格管制
        8.1.1 一个轻手管制模型
        8.1.2 离网成本定价(Off-net-pricing)原则
    8.2 有效的互群管制制度
        8.2.1 有效的互联管制制度
        8.2.2 对我国互联管制制度评价
    8.3 构建一个建立有效管制制度的机制
        8.3.1 简化并明确互联管制目的
        8.3.2 建立有效识别管制需求的方法
        8.3.3 建立互联管制制度定期回顾制度
        8.3.4 建立互联管制制度评价机制
第九章 结论和展望
    9.1 论文的主要结论
    9.2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我国因特网国际联网与建立因特网资费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 [1]互联网社会化背景下的电信业发展研究[D]. 崔宏鹏. 长安大学, 2021(06)
  • [2]因特网内容安全监管研究[D]. 王桂珍.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2)
  • [3]物联网的投资机会[J]. 中信建投证券,联合证券,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 2016(Z5)
  • [4]农民移动电子商务接受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实证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D]. 杨春季. 福建农林大学, 2015(01)
  • [5]台湾宽带电信产业自由化及发展策略研究[D]. 杜鸿国. 南开大学, 2013(07)
  • [6]智慧城市评价体系研究[D]. 周骥. 华中科技大学, 2013(02)
  • [7]美国电信产业管制研究[D]. 韩伟. 吉林大学, 2012(04)
  • [8]电信新业务的区域扩散效应研究[D]. 郭彤. 东北师范大学, 2011(06)
  • [9]信息经济视角下的电信服务市场研究[D]. 张志军. 北京邮电大学, 2012(01)
  • [10]通信网间互联管制制度研究[D]. 黄秀清. 北京邮电大学, 2010(01)

标签:;  ;  ;  ;  ;  

我国互联网国际联网与互联网资费模式的建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